数说三国读后感(优质14篇)
通过写读后感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与他人进行分享和交流。读书时要注意做好读书笔记,以便之后写读后感时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独到的分析思维以及深入的情感抒发,来写一篇出色的读后感。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范文吧,相信它们会给你带来灵感和启示。
数说三国读后感篇一
今日看到了曹操、刘备三兄弟和吕布、孙策几个强强联手,共伐袁术。这种场面,恐怕也就只有这一次。袁术私藏传国玉玺,在淮南自称帝王,势力又日盛,所以各方英雄眼里又怎能容忍这么大的威胁存在。这四人,一城的东南西北各自守住,让袁术在城内出也出不来,打也打不得,只能一天一天将粮食耗尽。这样宏大的场面,让人震撼。
除了在军事的领导上,在一个小细节中,曹操的灵敏、机智又呈现了出来。当时被缚张辽在大庭广众下大骂曹操是曹贼云云,任谁听了,都难容忍。如果私下里或许还可以算了,但这么多人在,曹操又是位权重者,几乎让他没有颜面,所以他扬言要手砍下这等人的脑袋。刀都已经拔出来了,但关云长因为与张辽交厚,便以忠义为张辽求情,见关云长如此,张飞与刘备自然也上来求情。当时那曹操可是刀在手上不得不发呀,而且他也放下了话,可是聪明的他话一转,就说“吾戏汝耳”,顺带将刀扔了,还亲自为他解了捆绑的大绳。
他这一刀砍下去,那不止是与刘备他三个树敌,更会留下个杀害忠义之士的臭名,这些可是当时的他承受不起的。
曹操的小聪明让人印象很深刻,就如他给董卓献刀一样。在万分紧急下,竟然脑子转得那么快,膝盖一屈,刀一举,杀人变成了献宝刀,让他留下了一条命。
数说三国读后感篇二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封建社会的周期律。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
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
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
像汉室西蜀后主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成为“康乐公”,“乐不思蜀”了。
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
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先说关羽。
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他忠于故主,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
《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性格决定命运。
作为蜀汉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关羽的性格里缺乏的是大局意识。
作为一个平常的人,缺乏大局意识并无大碍,但对于关羽来说,那就太糟糕了。
他是刘备“桃园三结义”的拜把兄弟,是刘备赖以生存的荆州守将。
当时的形势来说,孙刘联盟是个重大的战略决策和国家大计,这个战略具有长远眼光,是蜀汉赖以生存的明智之举。
但是作为位高权重的关羽,却没有这种眼光,大意失荆州,不是一时大意,而是性格使然。
孙权主动来提亲,要与他结为儿女亲家,被他一顿臭骂,“虎女不嫁犬子”,气坏孙权,弄坏了吴蜀联盟,结果在他伐魏樊城获胜的时候,被东吴勾结曹魏从背后袭了荆州,自己不得不“败走麦城”。
关羽失败后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使人才不济的蜀汉变得更为凋零。
关羽的死,直接导致张飞为了复仇,气急败坏,暴跳如雷,鞭打部下,被部下所杀;也直接使刘备不听诸葛亮和赵云等人的劝阻,举兵复仇,进兵东吴,导致彝陵之战的全军溃败,最终病死白帝城。
蜀汉本来就是弱国,靠着诸葛亮智谋和一批能征善战的将军,得以在三国中鼎立。
但是经过关羽这样一折腾,把本来就不厚的一点家底败得差不多。
如果关羽能够站在全局看问题,深刻理解孙刘联盟的战略意义,与东吴修好,北拒曹操,安抚百姓,发展生产,那么三国的历史就不是那样了。
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缺乏大局意识,刚愎自用,结果不但断送了前程,也给整个国家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关羽性格中缺乏协作精神,也显得非常明显。
对于一个团体来说,协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协作精神不强,团体的合力就无法体现。
曾经的辉煌,使关羽看不清自己,那种居功自傲,目无他人的作派,还有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是关羽性格中一个致命的弱点。
作为蜀汉集团的重要领导成员,应该有更宽宏的度量,能够容天下难容之事,能够把天下英豪聚集在刘备的靡下,那才是真正的助手、真正的兄弟。
然而,关羽的表现却令人非常惊讶,刘备要封马超为平西将军,关羽心中非常不满,最后是诸葛亮写信把他吹了一通,他才心满意足。
在取西川、东川中,老将黄忠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备欲拜黄忠为后将军,又怕关羽不高兴,先拜关羽为前将军。
关羽知道后大怒,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这种作派,哪有以国家利益为上,以刘备集团的利益为上,只有个人的沽名钓誉和居功自傲。
如果集团里有这样一个人,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由于平日里目空一切,与周边的守将关系处得不好,导致败走麦城时,得不到救援,陪伴他的只有关平等几个亲信,不知关将军落到孙权之手作何感想。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
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
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
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
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但是,人无完人,他的缺点一是:明知马谡是一个纸上谈兵的那么个人,在关键的时候还是用了马谡来守街亭,结果导致北伐的流产。
二是:蜀国后期,五虎上将一一离去后,没有能够找到合适的接班人。
三是:拒绝用魏延的建议,冒险出兵子午谷,采用钳形攻势,从背后偷袭许昌,还要借机杀掉魏延,当时魏延并没有叛变。
四是:用自傲的关羽去镇守荆州,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蜀国的败亡也就是从关羽被东吴杀害开始的。
再说曹操。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
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
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
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
曹操能征惯战,唯才用人,先后消灭了关中李傕、徐州吕布、淮南袁术、张绣等势力,又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统一了中原,抑制豪强,屯田养兵,发展生产,使他的北魏成为三足鼎立中最为强大的一方,曹操也有弱点,他仗着兵多将强,骄傲轻敌,赤壁之战,中了“连环计”,用铁索连船,被烧起大火,几乎被连锅端,赤壁之战惨败了,形成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的被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例”。
后来周瑜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
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
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
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
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活剧。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
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
曹操,但会提拔人才;刘备,爱民如子,却不善于用兵;孙权,称霸江东,但缺了点计谋。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
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
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
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
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
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
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
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
性格关系着成功。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
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国演义》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局面。
自从董卓被杀后,整个朝廷就乱了套,大家都争着当皇上,刘备、关羽、张飞为了恢复汉室,请来了诸葛亮,有了诸葛亮的帮助,他们一连攻下了荆州、南郡、襄阳等城池。
孙权一心要得到荆州,就千方百计去抢,诸葛亮识破了一计又一计,使孙权赔了夫人和大将周瑜,又打了败仗。
可好景不长,不久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被孙权、曹操害死了,很快,诸葛亮也死了。
这时,地盘已被晋军占领。
我想:刘备的志向是远大的,他的行动也是迅速的。
他只要找到了目标,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都要达到目的。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要记住,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避免三国人物出现的错误。
要学习关羽的英勇善战,诸葛亮的机智,和刘备的定了目标不放弃的精神!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
出场约400个人物,《三国演义》以浩瀚篇章、深入描绘了从汉末群雄割据到三国归晋的历史画卷、其中细致生动地展现魏蜀吴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
书中主要写的是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史,从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共经历了五大时期。
黄巾之乱是讲从东汉末年,汉灵帝昏庸无能,不理国事,天灾人祸,民不聊生。
张角创立了“黄巾教”,发起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桃园三结义,出现了枭雄刘备、奸雄曹操、少年英雄孙权等人物,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
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其义子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到后来三国鼎立,形成魏蜀吴三国,历经多年战争,终于蜀吴先后投降于魏,再后来司马昭病死,儿子司马炎逼曹奂让位,做了晋朝皇帝,魏亡。
天下又一次改朝换代了。
数说三国读后感篇三
近期,选煤厂工会组织“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后感活动,在二十六年的工作历程中,我觉得“三国演义”这本书,从内容、构思、欣赏价值和人生借鉴上都可以说是小说中的经典、军事上的典范和思想上的一次洗礼。就其一百四十余回的内容记载而言,为我们展现出一曲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阅读之余,让人感慨万千,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人物描写淋漓尽致,场面刻画栩栩如生,使人流连忘返,掩卷难忘。人物性格描写中有威风不可一世且又奸诈多疑曹操曹孟德;有仁义可敬而又心慈面软的刘备刘玄德;又有雄踞江东且豪气云天的孙权孙仲谋。而这些性格又成为他们雄霸一方的资本,究其背后他们又有着心胸宽阔、唯才是用、胆略过人、治国有方的雄才大略,尤有曹操胜之一筹。在军事战略上,此书是三十六计的一次成功演变;谋略上“上兵伐谋,其次伐兵,再次伐城”运用得恰到好处。有闻名之“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连营七百里”等等,至今仍然被军事称之为教科书般的经典。在治国之道上,正如诸葛孔明在出师表中所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又如“宜开张圣听,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等,在任何一个国家和时期都成为不可或缺的治国方略……这些感触颇深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刻画的深邃,阐述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深刻而又浅显的道理,不仅让人感叹:“三国真实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历史经典,是让人们真
切地感到:“英雄终有用武之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忠贞之士人人敬仰”等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就其个中故事,浅谈几个个人的观点:
一:共同创业要寻找志同道合之人。“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为谋”。如刘皇叔与刘表、曹操与司马氏、董卓与吕布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反之,刘、关、张三结义,曹操的排除异己,孙权与周瑜等是追求共同目标、共同利益的知己,办起事来也事半功倍。如今的企事业单位也是一样,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善于发挥群体(集团)的力量和潜能,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事业发展的基石。在“三国演义”中无数章节都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三个鼎力国家的领袖都有爱才、惜才、用才共同特点,发挥人才的最大潜能,成就霸业。当今的人才战略和发展战略都离不开人才,如“卧龙、凤雏得一人者得天下”便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反之,用才疑才,晾晒人才,甚至是攻击迫害人才,那么他的事业或大家集体的企事业迟早会毁在这个人的手里。三:“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是成败的关键。人人都想追求成功,但成功的办法又各有不同。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兼听则明”,“十个臭皮匠,能顶诸葛亮”也表明了这一浅显的道理。如今的群力群策、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等都说明了兼听则明的重要性。反之如桓、灵帝的覆灭,刘表之执拗,后汉的刘禅等都快速地走向灭亡。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如研究历史规律,
人物性格的复杂,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等等。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就读了五遍“三国演义”,原因也在于此吧。名著是值得反复阅读和推敲的,好的名著会伴人一生成长。
数说三国读后感篇四
我最喜欢的书就是周锐老师写的《幽默三国》,这本书是根据《三国演义》改编而来。周锐老师把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想象力非常丰富,也和我们的生活非常相近。唯一不同的是,这本书主要是用魔法打仗,魔法钻研;而《三国演义》没有涉及到魔法。画家郑凯军把里面的人物画的可爱极了,胖胖的曹操,诡计多端的曹丕,文采出众的曹植,身手矫健的曹彰,擅长雕虫小技的曹熊……郑凯军叔叔画得好,周锐老师写得更好!
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魔法游戏,故事是这样的:右老师的女儿左雀斑来找曹熊玩,左雀斑用妈妈教的魔法在地上画了一条长长的方格,里面画上老鼠,然后用两只脚夹住一块板砖,向格子里的老鼠砸去,砸掉所有的老鼠就算胜利了。而且,第一关只有五块砖,接着往上递增。一关比一关难,最后一关的十二只老鼠不仅会“一隐一现”术,还会“缩地”术,困难极了!
但是曹熊很快就被这个游戏迷上了,第一天,曹熊轻而易举地通过了第一关,来到第二关,第二关的两只老鼠跑得更快了,曹熊从放学玩到晚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通过了第二关。
可是,第二天曹熊学也不上了,只顾着打老鼠。于是,左雀斑在格子里画了一个小人,让曹熊打掉他,其实,那个小人就是曹熊自己。从此曹熊再也不玩魔法游戏了。
我喜欢周锐老师写的《幽默三国》,它带给了我无限的欢乐。
数说三国读后感篇五
在茫茫书海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书就是《三国演义》。
它把战场描写得惊心动魄,把人物的动作,表情写得一清二楚,其中,令我最心惊胆颤的,最拍手叫好的就是“关云长刮骨疗毒”那段。它讲的是:关羽被毒箭射中后,华佗亲自来给他治伤。因为毒已经进了骨头,华佗就把关羽的右臂用刀割开了一个口子,然后慢慢地把毒从骨头上刮下来,然后缝好。关羽竟然一直也没哼一声,一直和马良谈笑风生的下棋。
看完这个故事,我想到了我自己。去年夏天,我在楼下和朋友们玩的时候。我正跑着,不小心摔了一跤,皮儿被擦破了,红红的鲜血流量出来。虽然只有一点儿。我还是坐在地上哇哇的大哭了起来,在一旁聊天的爸爸妈妈把我送回来家,在抹药时,酒精弄得我沙沙的痛,我大哭大闹了起来。过来几天,我的伤就好了,就跟好朋友们一起蹦蹦跳跳了。
比起关羽,我差得可不是一点半点啊,我感觉他好像就是天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星,而我只是快烧尽的蜡烛上最后的一丝光亮。他的勇气值得我们敬佩,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想想他,在听者伤身,闻者丢魂的巨大疼痛下,能一声不吭地下棋,而且还跟没事一样;再想想我们,为了芝麻绿豆大点的事就吓得大哭甚至绝望,他简直是太英雄了。
我敬佩关羽,也敬佩把他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描写得栩栩如生的作者。
数说三国读后感篇六
刘备.我在想:他跟皇家或许八杆子搭不到一起.胡乱扯也说不清楚.就因为他.为了光宗耀祖.实现个人宏愿.在混乱中揭杆而起.把人民带入了战争的深渊.
诸葛亮、是拉长战争的制造者、是分裂民族的罪人、没有诸葛亮.孙权也成不了气候.也不可能三国鼎立.历史就会改写——、曹操一统天下、人民提前过上太平盛世、什么奸雄英雄、只要天下太平.人民免受战争之苦.谁当家都欢迎拥护.姓李.姓王.姓赵.抢来抢去.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汉高祖刘邦一个二流子闹事、成功登上历史舞台、谁又敢对他指手划脚?这是人最狡猾的一面、有权有势老子说了算、制定一些维护统治者利益的愚民政策.诸葛亮、刘备趁天下大乱、分裂祖国.分裂人民的暴动分子、犯下反人类罪、他们虽然比别人聪明.聪明没用到正路上.应该受到人民的审判。
数说三国读后感篇七
打开一本《三国》,就像打开一扇门。门通向过去,更通向未来。
天下英雄,谁是敌手?
刘玄德,这个一心想要匡扶汉室的皇叔,这个借着一个仁字闯天下的“草鞋哥”。那一回,你不顾兄弟反对,誓不弃新野百姓,最终带领他们逃离了曹兵的追捕。当天下诸侯都在为增强自己的势力而不择手段的时候,你却能道出如此话语: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
数说三国读后感篇八
对百家讲坛上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品三国的系列讲座的不屑来源于师长师兄们的影响,历史当作玩艺,人物成了boss和ceo等,简直是在拿历史、历史人物开玩笑。
可终究好奇还是占了绝对上风,我倒不会傻b兮兮每天爬在电视机前看那一叹三涌,就直接买来一本《易中天品三国(全集)》来看了。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啊!还谈不上敬佩,但不屑全打消了,易中天绝对称得上一个学者,也让电视,准确地说,也就是这个百家讲坛更深刻了。易中天先生由人物牵出历史事件、牵出时势格局,而三国时代又岂是容你孑然独世的时代,于是从曹操谈起,揭起错综复杂的一张网,将三国众英雄一网打尽了。这与刘心武先生由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似有同曲同功之妙。再说,易中天先生是否扭曲历史或者言过其实,我看未必,最起码比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或者过于偏袒蜀汉的.陈寿的《三国志》要更可信一些;不过说起来易中天先生可是偏袒曹操的,冠他以“可爱的奸雄”,新秩序的建立者加寒士加改革家等等,连诸葛亮也是下意识地继承了曹操的方向,曹操成了一个大大的代表历史一定方向的创新家了。
这一点,我倒觉得曹操只是出身(低贱),性格(暴而疑),经历(艰辛)决定的,而不是说他就承担了什么历史使命,即使承担了,那也是历史发展强加给他的,要不他早就当上魏帝了,还能等到曹丕。读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脑中原先模糊的三国的复杂统将清晰了一起,一张人物事件谱让它越发清晰;朋友说,别用你易中天的理论和我谈三国,看,他还在不屑呢!我倒认为,品出来的三国,更吸引人兴趣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说三国读后感篇九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数说三国读后感篇十
看三国时,觉得那时候的人们非常的忠义,有气节。很多时候,看得我热泪盈框,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记得关云长,在无奈的情况下,和曹操约法三章,暂投其麾下。曹操欣赏关公的才华,极力拉拢关公。三天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斗金,下马一斗银。而且还送了很多美女,而关公在得知主公刘备的消息后,毅然而然的过五关斩六将追随刘备而去,美女与金银珠宝,原封不动的退回曹。
记得张飞,英勇无比,横刀立马,站立桥头,大喝一声,声巨如雷"谁敢与我张翼德决战"曹操军中,竟无人敢应战。飞再叫一声,竟然将曹军中的一员大将震下马来,倒地而死,而操本人也曾听关公说:张飞于百万军中取元帅首级,如探囊取物。"曹操遂将此话记在衣襟上并警告士兵,张飞一人挡退曹操的几千追兵。记得赵子龙,当阳长坂桥,于曹操的百万军中,左冲右突,如入无入之境。救出后主阿斗,而救出来时,阿斗还在赵的怀中熟睡,刘备无法用语言来感激赵的舍命相随,将阿斗掷于地说:"就是你这小子,差点害我折了一员大将"特别提一下刘备的甘夫人,怀抱阿斗,被乱军冲散,躲在废墟后的枯井边,赵子龙找到她们时,甘夫人已受伤,赵子龙坚持让甘夫人和阿斗骑马,自己则步行将母子二人救出。甘夫人深知如果没马,赵子龙很难从百万军中冲杀出去,坚持不肯坐马,但是凭赵对刘备的忠心,是绝对不可能抛下刘备夫人的.,两人僵持不下,曹操军队杀来,甘夫人对赵子龙说:"刘备征战半生,就这么点骨血,希望将军无论如何救出阿斗,说完,纵身跳入井中...真女丈夫也。记得徐庶之母,之前徐庶为刘备的谋士的时候,十分有才。曹操想赚得徐庶,听说他是个孝子,便请人把徐庶的老母请来,想请徐庶母亲写信招徐庶。徐母问曹操:刘备何许人也?操说:"无名小辈"。徐母厉声说:"刘皇叔乃仁义之士,妇孺皆知,我何苦让我儿弃明投暗,誓不写信招降。后操令人设计赚得徐母笔迹,遂仿家书一封招徐庶到曹营。徐母得知,痛骂徐庶,不明大义,不辩是非,是夜自谥而死。而徐庶也暗下决心终于不为曹操所用。记得曹操初败袁术,抓了袁术的军师,想招为己用,劝其投降。军师不从,言生为袁氏人,死为袁氏鬼。遂押往刑场,临刑前,军师说:“我主在北,何让我面朝南”刽子手将其朝北,军师朝北磕头而拜,引刃而死。司马昭杀了诸葛延,随从三百多人,司马昭令:如投降,可以免死。直至杀尽,无一人言降。邓艾攻入西蜀绵竹,守将出城投降,其妻自缢于后堂,誓死不降。司马昭杀入成都时,后主刘禅,而缚而降,刘禅第六子一家,誓死不降,其妻先触柱而死,刘六子亲自杀死自己的三个儿子,遂到昭烈庙,哭拜先帝,然后自刎而死.刘备在折了二个弟弟之后,终日以泪洗面,不顾诸葛亮力谏,而御驾亲征,讨伐东吴,最后在白帝城病逝,也许我们会说,刘备不顾全大局,以兄弟之情而置江山社稷而不顾,但是就如刘备所说,没有关张二人,即使他坐拥江山,又何足为贵?人各有志吧。关云长恃才自傲,中吕蒙之计而失去荆州,进而被孙权杀死。张飞性格暴躁,在云长被杀后终日醉酒,鞭挞士兵,最后被士兵暗杀。
性格决定命运吧!喜欢周瑜,赤壁之战成就了周瑜的一世英明."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最敬佩的人是诸葛亮,三顾茅芦,前后出师表(到现在看时仍然令人热泪盈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六了祁山,七擒孟获,木牛流马,记得孔明曾说,曹操的百万大军,如蚁耳,只要他大手一挥,皆成面粉.想想那是怎样的雄才武略。想想三国末期,刘禅昏庸,孙浩残暴.天意所归晋朝.即使诸葛亮再世,也回天乏术吧。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做好该做的,放手不能改变的,这就是我读三国的心得。
数说三国读后感篇十一
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我便深深地着了迷。在我强烈的要求下,妈妈帮我下载了这套《易中天品三国》全集,我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看完了五十二集,现在终于有机会向大家展示当年的三国盛事,我来给你们说说我眼中的《三国》吧!
看完了这部《品三国》全集,我认识了许多的历史人物,有:刘备、曹操、袁绍、孙权、关羽、诸葛亮等。首先说说刘备,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为人十分正直,所以我很喜欢他。曹操我称他为“可爱的奸雄”。为什么呢?因为他很务实,勇于说真话,敢作敢当,再加上荀、郭嘉、程昱等五位重要谋士的帮助,所以他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袁绍的失败在于他不会用人,摆一幅空架子,他的家族是“四世三公”又有什么用呢?孙权他是很幸运,但同样也很不幸。他的幸运在于他不用自己打江山,第一次执政的时候就接过了父兄留下的基业。他的不幸在于他执政才18岁,朝庭没有人听他的,所以他很无奈。关羽是一名猛将,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由于他的大意,最终败走麦城,连自己的脑袋也没能保住,真是遗憾!诸葛亮是我最喜爱的一位人物,他足智多谋,为人正直,一心一意地辅佐刘备,真正地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此外,我还知道了三国中最著名的三大战役。曹袁“官渡之战”、曹孙“赤壁之战”、孙刘“夷陵之战”。“官渡之战”是一个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一个转折性的.战役,所以这场战争中,我还是比较偏向曹操的。“赤壁之战”的首功应该是鲁肃,因为他七年前就和孙权说要想打败曹操必须联合刘备,如果不是鲁肃的这番话,孙刘就不会联盟,那么也就不能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夷陵之战”刘备一半有夺回荆州的心态,一半有为关羽报仇的心态,但是,他这次行事鲁莽,被陆逊火烧七百里,以失败告终了这场战争。
数说三国读后感篇十二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三国演义》,这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这个是少儿彩色注音版的。
《三国演义》讲的是东汉末年之后及魏蜀吴三国之间战争故事。出现了很多英雄人物,比如蜀国的有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魏国有曹操,吴国有孙权,周瑜等等。还有很多非常好听的故事,比如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赤壁大战等。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走马请诸葛,里面的人物有曹操,刘表,刘备,单幅等等。刘备将一匹马献给刘表,但是刘表听信部下说这骏马会害人。刘备说:“人能驾驭马,马怎能害人?”后来蔡瑁等人要害刘备,这匹骏马反而救了刘备一命。之后水镜先生司马徽对刘备说:“卧龙,凤雏是天下奇才,请到一个,便能安邦定国”。卧龙就是诸葛亮,刘备于是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看完整本书,我还想再看一遍,等我大了我要看真正版的《三国演义》。因为我真的很喜欢看,不仅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还可以从每个故事中学习增长智慧。
数说三国读后感篇十三
我想大家一定看过《三国演义》,什么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等,在此,我想说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凡看过次书之人毕有一个观点,那就是曹操这人是一代奸雄,为人阴险,多疑,而刘备仁义,有才能,但是依我愚见,在乱世之中,没有三分奸,怎称七分雄,所以认为曹操不应该这样被人唾弃,因为《三国演义》是不能来决定一个人的好坏,事实上,哪一个不想做皇帝呢?话说刘备,书上也写了,十分仁义,礼贤下士的,还是皇叔,可大家忘了他当初是一个编草鞋的,这不是我贬刘备,谁知道他到底是不是皇叔呢?可我认为刘备不如人家曹操,第一,刘备借荆州不还,还欺骗老实的鲁肃,难道这也是仁义的一种表现?第二,刘备做事莽撞,不加思考,不听众人劝告,为了报义弟的仇而出征东吴,又因为不懂兵法,在林中扎营,结果被陆逊来个火烧连营,死得七十余万大军到最后只剩百余人,险些丢了自己的性命,还折了黄忠,因小失大,不顾全大局,此非明智的表现。
再说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辅佐刘备,想想当初说的“等到事成之后再回山林隐居”可到最后……哎!但他实现了自己的誓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为刘备付出的实在是太多了特别是刘备死后,后主的无能,使得诸葛亮身上的担子越重了,身为丞相,当刘备死后完全可以称帝,就凭他的威望和才能,可他没这样做,他选择继续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可他遇上了人生中的劲敌——司马懿,虽然在大小战役中诸葛亮没输给他,但是当他在谷中用火攻时,天上下起了大雨,却不知这三国在为晋打下雄厚的基础,直到他死后。
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希望大家多多批评和指点。
数说三国读后感篇十四
《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后来几次要求自己看一遍《三国演义》的电视剧也好,但是新版都出了,我还没有看完。不过,三国故事作为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基本上是家喻户晓,从小的文化熏陶下,也让我们对三国故事有个大概的了解。近期我比较喜欢看一些漫画三国故事,或者其他的名家讲解的三国故事,读这本书的目的也是如此,这就好像是,你学习语文课文时候的辅导书,能够更好的加深你对它的理解。
三国故事,一直受到大家的欢迎,而且是年纪越大会越喜欢就是因为,三国人的谋略。这个智慧一直受到商界、政界的喜欢,我们的历史老师也愿意从这些故事里给我们指点出一些人生大道理,争取让人们有所领悟。著名的“关羽”也一直是男孩子们成年未成年的兄弟情义的楷模。
全书用了5本史书参考文献,近20本引用书目,内容丰富详实,有些故事确实得到的反转,这种反转并没有让你对英雄的形象有所折扣,读书笔记我觉得探究历史的真假有一定的乐趣,但是这种专业的研究交给史学家就好了,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能学到一定的东西或者因为某个故事和人物,让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或者处事方式,有所启发和思考就已经足够了。
另外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好,图文并茂的同时,书页也根据各个章节,做了不同颜色的切换,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能产生走进故事里的那种沉浸感。作者因为大学的时候学的是中国近代史,同时又常年研究中国历史,他说他对于三国故事的开悟,也是在初中的时候玩游戏,所以你说,一个经典的内容ip是多么的强大,在方方面面都能够发光发彩的同时,也在很多维度,影响着人们对故事的理解。最后,很难说是我们影响了故事,还是故事影响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