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月考反思总结范文(15篇)
在写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经验和收获记录下来,以备日后查阅和借鉴。在写总结时,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范文,借鉴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通过对这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进行总结,我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和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历史月考反思总结篇一
试题紧紧围绕课本知识进行考察,总共九个大题,其中前面六题为基础知识,主要考察字词,后面的三个题主要考察阅读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从试卷上看,基础知识的掌握还算可以,主要问题是在作文跟阅读方面。但是二班、三班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也不是很好。以致于跟其他班的成绩相比相差非常悬殊。
从这次月考成绩分析,四个班级当中,四班成绩最好,平均分77.64,及格率达到了81.13%,优等率达到30.19%,成绩比较理想;其次是一班,平均分71.8,及格率达79%,优等率35%;二班、三班最差,三班平均分65.36,及格率65%,而优等率只有2%,二班平均分63.5,及格率68.9%,优等率只有6.7%。从成绩来看,二、三班学生90以上的人数少,低分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老师的教导方式、能力问题,缺乏教育经验,二是学生管理问题,对于学生的管理不够严格,从而导致二班、三班成绩差,分数低。
三年级识字仍然占据主要的分量,同时更要注重作文的写作跟阅读的'分析,在以后的教学当中,重点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点的掌握,熟悉课本知识,补充加强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很快半个学期已经过去,这次考试是对学生这半学期学习成绩的检测。
这次语文考试,我得了75。5分,全班一个人考了90分以上。
在试卷第一大题基础知识积累运用中,按拼音写生字有少数同学不会写个别字,大部分同学可以看要求完成,但我也错了“涩”字的。我对部首的认识不是很准确。成语填空中我有个别字写错,在按课文内容填空一题中,我都会背—但写错别字,这也是我疏忽的一点,只要会背,就会写。错误最严重的地方应当是按要求填空这一题我对于“古诗”理解不了,所以填空时写的都是前言不搭后语,还有阅读理解我对于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的不是能很清楚的表达出来,说明我在课外阅读、理解等方方面差劲,以后在学习过程中应加强阅读,多做课外题。在写作方面我还是加强练习。
对于本次考试,我感到十分难过以为我没考好。不该错的地方错了,我要吸取这次的教训下次好好考!
历史月考反思总结篇二
1、思想觉悟不够深刻。思想觉悟是一个学生具有的基本条件,一个学生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就是学习,好好学习。一个正确的思想觉悟会带领我们走向正轨,所谓思想不过关,成绩如何过关。不仅仅是学习,做任何事思想觉悟都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
2、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态度跟思想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正确认真的学习态度是一个学生成才的必备基础,有了正确的思想态度才能正确的对待学习这件事,出国正确看待考试成绩的重要性,考试是学校对于学生的检测,也是让自己找出不足改正不足的方法,也是学校对学生的一种负责的态度。
3、基本功的不扎实。平时的一个小小的东西都会影响到考试成绩,这是不可否认的。一个知识点的背记,每一次简单的作业,每一次刻苦的思考,都是很重要的,我就是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导致考试成绩的不理想。
为此,我感到深深的懊悔与自责,我要向老师表示深刻的歉意,也对自己的不好好学习感到惭愧。学习本应该是自己的事情,可是我历史成绩不及格拖累了全班平均成绩,并且我学习态度傲慢,显然是不对的。面对53分的成绩,我感到羞愧,也让班级蒙羞,给历史老师造成了极大困扰,给班级同学树了不好范例。以后我一定改过自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上周,也就是第十五周,我们进行了第二次月考,总体表现不错,下面,由我来为大家总结一下这次历史月考的情况吧。
这次历史月考,最高分是九十八分,一共有四位同学考上了九十五分,在此提出表扬,他们分别是:黄xx,九十八分、潘xx,九十五分、黄xx,九十五分和万xx,九十五分,提出褒奖。一共有二十名同学考上了九十分,也提出表扬,但是因为人数太多,所以在此我就不一一列举出来了。在八十分以下的'有十二名同学,我在这里就先不点名批评,但是也希望这十二位同学可以多多地努力,能够坚持背书,争取在下次历史考试中,以这次月考为起点,得到比这次更高的分数,加油!
这次,可能有个别同学考得不算是很理想,为次,我研究了一下所有成绩,发现了有一部分同学在选择题中就扣掉了六分到十分不等。六发到十分呀!一扣掉,恐怕就很难在考到九十分以上了,因此,还是历史老师的那句话:“得选择题者得天下。”所以要多背书,拿下选择题后才有资本去拿问答题。
问答题,它的扣分也毫不逊色于选择题,不过也是和选择题差不多,要想做对也是要依靠背书的。但是,光靠背书还不行,还要在背书的基础上,再加那么一点答题技巧,并且也要学会去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更不能张冠李戴,出现“张骞出塞”和“昭君通西域”类似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了。所以,掌握技巧和正确的去答题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这就是我对这一次月考的分析,希望所有同学看了之后可以有所反思,并努力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完美,加油!
历史月考反思总结篇三
这学期本人担任八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把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和课堂教学的新思路结合起来。
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尝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5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让学生进行学法交流,强调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优化题目的设计,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及时查漏补缺,培优辅差,立足课堂,夯实双基。
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等不尽相同,所以要因材施教。在组织教学时,应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和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历史才能。尝试新教学方法,实施三步式教学步骤。第一步,教师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同时要指导学生预习,提出预习要求,并布置与课本内容相关、难度适中的尝试题材由学生先自学完成。第二步,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新课知识,指出重点和易错点,解答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再设计提高题由学生进行尝试,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激励学生自我编题。努力培养学生发现、得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将实际问题上升为历史模型的能力,注意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步,课后复习,及时查漏补缺,加强辅导。
辅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历史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要关注他们在历史课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历史学习中去。我先培优,以优帮差,层层辅导,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历史月考反思总结篇四
紧张有序的高一月考已经结束,学生成绩也已揭晓,根据我们3班学生实际,结合学生的成绩,针对语文学科的具体特点和试卷的具体分析,现反思如下:
1 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现行的语文试卷虽然基础知识分值减少,但仍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成语题、病句题和同义词的辨析,学生在这次考试中失分较多,尤其是语言表达的两个题,得分尤其低,其原因就是学生进入高中之后,还不是太清楚高中基础知识与初中的区别,以及考试需要注意的答题技巧,所以下一步学习的重点就是加强学生这一方面的训练,力争使学生基础知识这一方面的不足得以改变,向好的方面转变。
2 应该加强学生规范答题的指导。通过认真分析学生的试卷,我发现有一部分试题不是学生不懂或不会,而是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没有按照一定的答题流程去做,以至于被扣分和不得分,如在语文主观题中,必须要求学生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规程去做,否则就会被扣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问这一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做具体分析。结果有的学生就简单回答,比喻。而没有按照一定的流程去做,结果可想而知,6分的题目,只能得1分,这一题学生不会吗?不是,为什么不得分原因就是缺乏一定的答题流程。另外,学生答题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要点,没有条理性,结果给阅卷造成误解,影响学生得分。这是我教学的下一步中又一重点内容。
3 针对学生的默写和作文中字体的训练应提上一个重要的位置。通过这次考试,我发现默写是我们的一大失分点,一是学生背诵不到位,许多不会填,二是有些会背的内容,错别字现象严重,结果还是不得分。另外在作文中学生的字体还需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女生的'字体问题不大,都能工整清晰,关键是男生的字体,存在着书写不规范、字体不端正、卷面不整洁等现象,我认为这直接导致作文分值下降,结果是学生总分不高。所以下一步我们会加强学生的练字环节的训练。
总之,我们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至于最后的解决问题,达到我们的教育教学的目的。
一、出题宗旨和试题分析
月考前历史科教学内容并不多,一共才学了4课,但因为是学古代政治制度,很多内容平时练习时是以古文材料形式出现,学生学起来感觉历史很难学,再加上学生刚上高中,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重要,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科出题时, 95%都属于中等难度题,所以题目不难。从考试结果来看,达到我们预期目的,结果令人满意。
二、卷面成绩分析
1、月考时历史科参考人数是1044人,级平均分是74.37,最高分是99分,最低分是11分(除作弊同学1分外),优秀率达38.8%,良好率达71%,及格率达87.9%,由此可见月考总体成绩还是比较理想的。
2、全级分数呈正态分布
a层班平均分是83.55分,b层班平均分是74.36分,c层班平均分是64.38分,不同层次的班大致拉开10分距离,可见本次月考试题发挥诊断功能方面的效果非常不错,区分度良好。各班具体情况见下表:
三、存在问题
2、主观题答题规范性方面有待加强。对这个问题,我们历史科全体老师都在考后讲评中给学生提出了答题规范性的要求,结合具体题目教他们如何去做到规范作答。
四、后一阶段主要策略
1、继续贯彻课堂有效教学原则,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
2、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适当加快教学进度,争取在中考前上完14课。
历史月考反思总结篇五
月考的历史成绩出来了,考得好的同学欢呼雀跃,我考得很糟。
经过一段时间深刻的反醒,我对自己犯的错误感到后悔莫及。思想上,我重新检讨自己,坚持从认识上,从观念上转变,要求上进,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多与同学交流。学习上,我可以不避困难,自始至终为掌握更多知识,使自己的素质全面得到提升。但我深深明的到: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做错事的时候,重要的是自己犯了错误后如何改过自身,所以我一定严格要求自己。好好学习,把成绩搞高到一个好的层次。
我承认,这次我是失败了,出国但是失败不等于我就永远是弱者!书中说“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从此失去自信,一蹶不振……”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沉思。我想:只有懦夫才把失败当作不可逾越的障碍,而勇士却把失败当作通向成功的阶梯。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取长补短,努力学习。居里夫人说过:“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要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一道公式:自信+恒心+努力=成功。那么我们就让我们的行动来证明这道公式吧!
历史月考反思总结篇六
紧张繁忙的两个月随着月考的结束也终于告一段落,考试虽然结束了,但是生活还在继续,教学也还在继续,每年在考试结束后,我们都要来思考一下当年的本科目的考题,针对今年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学生的看法是选择题比较难,难的原因就是感觉自己学了那么多,可一遇到高考题,感觉很生疏,也就是说平常做这种材料型的选择题很少,我们平常训练的更多的是缺少材料情景的选择题。对于大题,感觉比较容易,可以适当的找到关键点,进行分析归纳,即有话可说。而我觉得今年的试题充分利用新颖材料来设置思考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们进行思考,是近几年来常见的一种现象也是一种方向,对于我们的教学和训练有指导性,尤其是脱离了死记硬背型的知识考查,考点基本上是历史中的常识,大家都应该掌握的,关键就是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摆在了第一位,怎样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成为我们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最后一道综合题,还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进行了考查,这也是今年的一个新的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表现,也应该是一种方向。总之今年的历史高考题还不错,能代表一种方向,具有引导性。
从事高三历史教学也有几年了,每年都在思考总结,去年总结时感觉自己还是认识很深的,而且能够吸取经验教训,在今年复习时能有自己的一些成型的套路,特别是引导学生渐渐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把他们真正调动起来是最关键的,在复习中我也注意到了提取信息能力的训练,也注意到了引导学生把知识联系起来,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并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做了指导,比如让学生“说”历史、小组合作、每日作业进行交流等。但有一项不满意,也是最坏的一项,就是做题训练所使用的资料,还是有些陈旧,没有能很好地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训练,要是能结合高考要求进行一些专门训练,会更加适应高考要求的。另外,在高三历史复习中还是注重、要求学生知识的记忆,还没有把学生从记忆的黑洞中引出来,有时感觉学生中有许多“顽固派”,说服他们很难,因为有许多人还有自己的成见,当然从自身看来,也许是过往的经验有误,也许还是没有“权威”,没有影响力,没有让大家相信自己的魅力,还得好好修炼。再一个是有许多尝试没有能很好地坚持下来,即使有些方法很好,也得让大家看见效果,与学生接近是工作所需,可以相互了解,可以了解他们的想法,可以让大家感觉到你的教学方法可行。而今年下来自己的思考好像又深了一些,回想过去一年的复习备考感觉有很多东西值得注意和改进,也更深的认识到自己的诸多不足之处。
1.研究高考方向虽然是花了很大力气,但还不是很够。对于今年的高考最终方向并没有完全把握,导致学生在复习当中并没有很好的把握高考内容,这是我们每个高三教学的老师都应该吸取的教训.但同时又要注意对各种信息来源要鉴别的对待,“尽信书不如无书”。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眼光来判断和鉴别。
2.对基础知识的落实还不够,使学生在考试中出现了基本常识的错误。比如有些学生不清楚“阴、阳”之称谓,科举制具体内容很多学生也没有掌握。所以如何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我们所有老师共同要解决的问题。
3.引导学生落实基础,进而转化为学生自身知识和能力也是我没有做好的一件事情。这里既有客观原因,同时也有主观原因。客观上最后备考阶段学生学习时间紧,作业多,没有时间看书和自己整理知识;主观上也是最后阶段落实不够,有点盲目和仓促。对于最后一点,既需要学校的引导,同时也要我们在最后的冲刺中更讲究复习的方法,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这次高三期中考试对我们的冲击是相当大的,现在的状况是前有狼后有虎,各重点中学分数遥遥领先,扬中普通中学的分数步步进逼,有些重点班甚至超过我校普通班的分数线。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有如下反思:
3、默写:以后的默写利用早早读的时间,两天一默,默写统一题目,统一批改,各班重默的同学统一于第二天中午省中之声时间到十五班旁空教室进行重新默写。
4、限时练习:练习要强调常规化,只有常规化学生才能认真对待;面对批改中的困难,我们做到选择题全批,非选择题每个班批半个班,但是批改中要进行评点,指明问题所在;一阶段后的易错题目要整理重新进行强化。
5、增加预习环节:每天晚上的预习工作要发预习讲义,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在第一遍看书时就要明确相关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感到中国近代史下册是第一遍复习,不少学生书很不熟,造成了上课讲解时常不知所云,即使答案在书上也找不到相关知识点。预习讲义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填写。
6、查漏补缺:主要在11班进行,11班同学书本熟悉,但是每次重看都仅仅是简单的重复,面对容易忽视的问题,虽然一再讲过,但是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许多劳动仅仅是重复的、无效的劳动。查漏补缺首先是在平时讲授新课中,星期三与星期六,安排成绩较好的学生将这一阶段易混易漏的知识点给大家点明,然后我针对问题进行点评。其次,在提优班中,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分组讨论,总结易混易漏知识点,我再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形成讲义,印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自主复习时加以注意。从昨天分组讨论的结果中,反映还是有些问题,虽常讲常练,还是存在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这部分同学还是佼佼者,而其他同学中的情况可想而知。所以这项工作应当成为11班分数新的增长点。而其他班也可以分享这一成果,促进提高。
7、针对普通班中的学习困难的同学,想采取一些夯实基础的举措,但是时间上没有保证。这部分同学在下阶段的预习、默写环节中应当重点照应,努力督促其掌握基础知识。拟利用体育活动课时间,将这部分人集中起来,安排专人进行基础知识的梳理,类似于会考复习模式,就划书本重点,根据书本明确其中的问题,出一些基本题,训练其解题能力,如材料题,就训练根据材料找答案的能力,问答题通过基础知识的强化,要求其能回答其中基础部分的题目。实现班级中的分层教学,提高其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但是时间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如利用体育活动课时间有些不忍,且补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8、针对学生中主动性不强,欠缺主动分析问题的动力与信心,坚持“等、靠、要”,我一直在逼迫学生必须自主分析,但是效果不是很好,这与长期养成的习惯、态度有关,很难一时改变,也与部分同学基础知识的欠缺有关,但是要加以训练、培养,另外这种方法所用时间很多,教学进度因此与同类班级有差距。
9、高三学生时间较紧,可资利用的时间都已经利用了,以前重默还可以利用中午等时间进行,现在学生中午上课后本身就比较累,省中之声时间也利用午睡,就是考虑到时间紧,没法将重默的工作落到实处。以前重默较多的是英语学科,现在政、史都要加强重默,时间冲突较大,建议学校是否能考虑每天给一节自由处理的课,这样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己查漏补缺,如英语需要默写的可利用这段时间补习,然后去进行重默。历史记忆量较大,每天的内容较多,重默的同学不仅需要复习好今天所学内容,而且还要弥补昨天的不足,弄不好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政治也是这样,如给一节自由复习的课,这样重默的同学也有时间进行补充这两天的不足,另外对其他学科来讲,学生也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总结和分析。
最后,我们高三历史备课组承诺,我们会努力的去做,去落实我们的一些想法,力争在xxxx名列前茅。
历史月考反思总结篇七
第一次月考已经结束了。然而留给我的是无法挽回的时间,面对一张张伏而不尖和“绊脚石”是的分数令我不禁陷入沉思,看看一道道不该错的题目被打上大大的叉号时,心底里感到无限的自责。
虽然有的同学说:“有的题目没有讲到。”现在回想起来,才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可笑,多么的无知!“没讲到”只不过是推脱自己责任的理由,掩盖自己平时没有定时定量认真预习的错误。如果说,自己按老师教导的那样,从开始就认真预习的话,即使老师没有讲到又有多大关系呢?所以责任只能在自己身上。预习历来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我们做不到课前预习和复习,那么一定会使自己的学习大打折扣的。
知识是靠日积月累的,人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大量的学习内容灌输到大脑里去,“饥一顿,饱一顿”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临时抱佛脚,”这才是学习赶不上去的根本原因。
另外,还要做到举一反三,不但做到把老师要求背的内容一定背熟,还要用理解性的方法去记忆!做到融合贯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在遇到变通灵活的题目时,才不会手忙脚乱,出现错误。
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要经过长时间刻苦努力才能看到成果的。如果每天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负债累累,重压之下,更难取得好成绩。因此必须:一要当天功课当天毕,注意知识积累;二要专心致志;三要灵活运用,熟能生巧。这样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得心应手。
学习靠积累,学习靠努力,学习靠自己,机会只有一次,要把握好每一次考试,让每一次考试都化作自己前进的动力吧!
历史月考反思总结篇八
高中历史命题组这次试卷从构思到命制,再从送进考场到出成绩,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又生了一个孩子——过程痛苦,但是收获很大。难道不是吗?孕育中的那份小心和仔细,面世后的那份希翼与憧憬,接受考验时的那份紧张和煎熬,出结果后的那份轻松和喜悦,这与生孩子的感觉是何曾相似,更重要的是,都是原创!
下面,我就试卷的命制过程、学生的考试效果和反应、以及对以后的反思与改进三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1、对新课标和考纲进行研究。熟悉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明确考试范围,以及学科思维能力的要求。明确了这些要求,对命制的试题考查哪些能力,要贯彻怎样的命题意图,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做到熟练地驾驭教材。一是在宏观层面对整个高中历史教材体系熟练地把握,二是在微观层面加以深刻地理解,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并做适当的延伸和拓展。这样对整个学科知识的掌握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调动知识时,就能做到统筹兼顾,游刃有余。
3、加强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以使命制出来的试卷形似高考,甚至神似高考。从内容到形式与高考试题越接近,学生的应试能力就越能够得到提高。
4、积累素材,厚积薄发。我们在教学中,尽力做一个有心人,把学生的问题、自己的思考、平日的阅读、有价值的新闻等等素材都积累起来,以便在出题时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比如第25题材料分析题,是吕轻舟老师出的,他的材料就是来自于自己在网站上的阅读。
准备阶段以后,真正进入到命题组题阶段,我们更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所做的基本工作如下:
1、明确考试范围,大致确定各章节知识点的考查比重。这样就确定了试卷的大框架,做到统筹兼顾。
2、控制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注意基础题、中档题和难题的比例结构。这次我们试卷在命制前,遵照教科室的指示,难度要在文综各科中稍大,所以我们把难度系数确定在0。65——0。7之间,基本构思是选择题要难一点,考查学生的能力,材料题稍微容易点,防止学生出现无法动笔的现象。
3、在具体命制试题时,我们首先确定考查的知识点,然后围绕这个知识点,利用大量的时间去搜寻阅读筛选材料,力求做到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但又不刻意追求偏难怪为难学生。而且,每一则材料,我们都力求是真实并科学的,绝对不会为了考这个知识点而信口开河,自编材料。为此,对每一个试题我们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比如,选择题第4题,是考查罗马法的时间及内容等知识,我在浩瀚的相关材料中,搜寻到了关于罗马法涉及过错罪的一个实例,问题设计出来后,又怕由于自己对这个知识不够了解,从而使题目出现知识性的漏洞,然后又几乎将罗马法所有关于过错罪的文献阅读了一遍,确保其知识的准确后才敢放心。光这一个选择题,我几乎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去阅读相关资料。
4、对每一道成形的试题都反复推敲,不断修正和调整。这道试题有没有知识性的错误,是否符合课改精神;是否有利于高考导向;是否有合适的难度和区分度;还有语言是否准确,都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不断地进行修正。有时候花了一天两天时间才出出来的一道题目,也会被自己毫不留情地完全换掉。完了还要请黄河明主任和李勇老师帮我们鉴定,他们通过了我们才敢通过。所以当这张试卷真正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和我们的初稿比起来,已经是面目全非,我们已经不知道修改了多少遍了。
5、注意试卷的美观。人要“内外兼修”,试卷也是。我们花费了那么多精力创造出来的这份试卷,不管内容我们是多么满意,如果在排版和印制上马虎出错,粗制滥造,给学生感觉像份假冒伪劣的山寨版产品,肯定会打消他们做题思考的积极性。所以,试题准备好后,最后一个环节,我们也不敢大意,给试卷做好美容工作,力求卷面整洁正规美观大方,让学生在高仿真的情境中完成历史考试。
总之,命题过程之苦,所负压力之重,个中滋味,一言难尽。我相信经历过的老师,都会感同身受。这种过程,是痛苦的过程,但更是积累的过程。
总体情况如下:
复读班平均分:72.4;实验班平均分:64.3;普通班平均分:49.8,全年级总平均分是66,这说明难度基本合理,区分度也比较高,达到了我们预定的目标。
对文七班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
调查人数:(44人)材料题得分率:25题:14.8分;26题:11.4分;27题:12.3分没有一道题目是学生的全对或者全错的,没有出现废题,说明有比较好的效度。
文七班部分学生的感言:
唐倩:选择题较灵活,对知识点考查也透彻,大题灵活运用书本知识答题,设问好。
田蜜:个人觉得试卷考点很细,考完后觉得自己基础不够踏实,对教材的落实不够。
李佳蓓:贴近教材,考的知识点很多我们平时容易忽略,对我以后如何利用教材,复习课本有很大帮助。
刘俊:选择题富有挑战性,问答题材料新颖,紧扣教材。
施怀斌:选择题多为材料型选择题,很考人的读题能力,对审题、对细心程度要求较高,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所有失分都是由于审题不细,需要加强审题能力。
蒋美云:个人认为这份试卷有针对性,不失为一份好试卷,希望下次的考卷,综合性更强一些,多一些原创题,灵活度更加提升。
胡紫薇:下笔时,感觉题目并不难,但可能正是由于不难,才更容易粗心,从而暴露了对基础知识的不完善。
易光夫:本套试卷重点以考查书本知识及相关迁移知识为主,内容、材料较丰富、新颖,较能考查出平日学生对教材的关注度及应试技巧的熟练度。
总之,我们命题组认为,这份试卷无论从难度、效度和区分度,还是学生的评价上,最终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1、积累了命制试卷的技能和经验。这是最直接的收获。只会做题,不会命题的老师不是优秀的老师,不会命原创题的老师不是真正优秀的老师,掌握了命题这门技能,也是促使我们从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的一个契机。
2、提升了教学教研能力。通过对教材的熟悉,我们对教材的把握能力进一步加强;通过对教学大纲、考试说明的研究,我们对更多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入透彻的思考,有利于我们转变成一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师。
3、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优化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4、加强了教研组同事之间的团结合作。这次命题,黄主任、李勇老师、吕轻舟老师和我一起反复研究,互相提出合理建议,毫无保留,对我的帮助很大。
5、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学情。用自己命制的试卷去考察学生,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更有把握。
但是,我们还存在不足有待改进,比如,我们的命题和高考题还存在差距,在综合性上还不够,在广度和深度均还要加强,要更加突出地考查学生的能力。这些我们以后会更加注意。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作为结束语,那就是:“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牧师”。这是欧洲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一句名言,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凭着自己的精神,直接与上帝对话,从而开创精神自由的局面。那么作为我们教师,我们可以用我们自己的智慧,原创自己的试卷,不依赖于别人的试题考卷,实现我们在自己职业上的自由状态。我想,这也算是一种精神自由!
历史月考反思总结篇九
一年一度的月考又结束了,在本次考试中成绩很不理想,原因很多,为了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教训,为此就期中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解题技巧的欠缺。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4.看书不细。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结果遭受沉重一击。
5.不会读书。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八年级是中学生两极分化最严重的时期,好学生可以考90分左右,而差生只能考20分左右,差距太大。
二、其他方面:
1. 本次考试试题出的偏难,题量大涉及范围较广。
2. 期中考试前时间紧,内容多,期中复习时间少,这也是考试成绩不好的一个原因。
针对上述原因,在今后我应努力做到:
1.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对社会知识的讲解要透彻,观点要明确,点评要到位。不能出现是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情况。
2.单元测试和课堂练习要围绕教材,难易得当,切不可脱离学生的实际。
3.学生的课堂讨论或合作学习,课前要作深入调研,要充分把握好这个“度”。
4.根据教学进度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尽可能多安排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
5.对学生课堂听课、讨论、回答问题等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不可盲目表扬和一味的说好。
另外对老师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也很重要:
1.每一节课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内容,然后小组抽背,课代表抽背,之后串联知识体系,使有个完整的历史概念。
2.统一思想,强化基础训练;摆事实,讲道理,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请一些在历史学科成绩有突飞猛进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明白历史成绩的提高并不是高不可攀。
3.教给学生读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习题讲评不只是知识的再现,更关键的是技巧的提升;合理安排课堂,体现主体知识,重视结构体系;重视能力的提高。
4.多搜集材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课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对本科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5.课下多和其他学生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接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通过本次考试,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教育、教学的实际体验是全新的,而实践经验还相当有限,还有待于长期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从而在今后求发展。
本次考试虽已结束,但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我将加倍努力争取期末考试
历史月考反思总结篇十
对于这次考试我实在的愧疚万分,我感到我对不起父母的殷殷期盼,对不起老师的纯淳教导。
但我发誓,这次不理想的成绩并不是出于我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认真做作业。
首先历史是个很琐碎的科目。
很抱歉,我并不是很擅长整理这些琐碎的东西,我并没有多少学习历史的天分,我承诺,我一定会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当然,这也是我仅仅能够做出的努力。
我想,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一定要十分逐一梳理知识点和脉络,最好能使那些零碎的都在在我的脑海里都能够编织成一张大网或一个体系,我觉得,我若是做到了,我的历史一定不会再有因为混淆知识点而遗憾失分的情况发生了,我相信,这一定会是我进步一大步的。
我认为,我应该在课外多多注意积累一些有关历史的东西,以提高我的历史素养。
我想,这些很有助于锻炼我的历史思维。
我明显感到再做历史大题的时候有思维僵化的情况,我曾一度以为是练习不够,但每道题都不一样,说真的,真是防不胜防,但是历史之中总有惊人的相似。
我认为如果我对历史,甚至是仅仅是历史之中一个小小的片段能有一点多一点的认识,我能够很快的积累我的历史素养的。最后,抱歉亲爱的妈妈爸爸和老师,但请祝福我在下次考试中会有好运的。
历史月考反思总结篇十一
期末考试即将来临,初一有些学生学习方法不是很会,但课堂气氛很活跃,如果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应该会有较好的复习效果。于是我在这两个星期的复习中,首先说明考试的重要性,教给学生复习方法,我采用了领着学生复习,每一节课布置给学生具体的内容,然后小组抽背,课代表抽背,之后教师串联知识体系,使学生有个完整的历史概念。
有喜亦有忧。喜的是,初一学生已经进入了初中阶段的学习状态,开始愿意学了。忧的是,班级里总有这么一小部分,不是很会学,虽然他们上课也很遵守纪律,但不知道是否真正学进去了。
在本次复习中,我将复习过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单章节的复习。这个过程主要以课本为主,这部分的复习目的是唤醒对已学过知识体系的认知;第二部分是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复习,并结合练习题,这个过程主要以老师归纳总结的试卷为主,这部分复习目的是提高并进一步加深对已有知识的认识;第三部分是巩固所有的基础知识及习题,达到“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进入考前状态。在以上的三个部分中,第二个部分是关键,学生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在这个阶段中下工夫。人类的认知是从感性到理性再上升到实践的过程。这次期末复习,我也是在不断的探索,希望通过这次考试查漏补缺,取得好成绩。
出国作文栏目为大家带来最权威、种类最多的作文种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上周进行了期考试,我是初一历史任课老师。阅完试卷,通过整个试卷的答题和得分情况,总体上,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情况。
通过这次考试,作为历史科任教师,我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并按照通过新课改的要求,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我认为不能单方面关注成绩,而应该关注学生对历史学习态度的转变。尽管这次考试,我代课班级成绩不是非常突出,但我发现,在讲题过程中,给予学生解题思路引导和方法的肯定,是非常重要。本来学生有一部分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学习兴趣不浓厚,但需要耐心的引导,培养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这门课。因为要分析试卷,在上课之初,有学生反映后面听不太清楚,希望老师能更大声。虽然是个小问题,但是我很高兴,通过这个小反馈,说明学生还是希望能听清楚老师的讲课,表达他们想学习历史的良好愿望。因此我对座位做了调整。让后面同学可以上课时,坐在教室前面的走廊或者讲桌两侧,改善他们听课的效果,发现在讲题过程中,比较平时,他们的确能认真听讲,并且积极动脑。整个课堂的气氛也活跃起来,这是我希望看到的情况,只要他们有学习的愿望,就不担心后面的学生在老师讲课时,事不关己的态度,而影响教学效果和对知识的巩固,这是个非常让人兴奋的信号。而前面的同学,在课堂也表现出了应有的积极互动,思路活跃发言积极。让后进的同学,受其感染,也能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所有同学的积极融入,让我觉得,对学生的关注和关心,非常重要,我自己也从中受益匪浅。
其次,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是在平时需要不断的`渗透和培养。通过这次的答卷以及考试前,学生的自由复习时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对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比较模糊,没有抓住重点,所以复习时,不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好多同学复习时,就是读课文,平均用力。所以,在短时间,巩固知识效果很差,不得重点。这是教学过程不够完善导致的结果。所以,在上课过程中,需要突出重难点,让学生了解哪些是要记忆掌握的,哪些是了解的。通过教学环节的安排,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在课前预习和课后预习都可以有目的和方法,做到事半功倍。通过试题解答的情况,发现学生的在各个题的解答环节,缺乏技巧和方法。譬如选择题,方法和技巧非常重要,譬如排除法等。而对于问题分析,这就要求平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而同学不得要领,往往盲目的填写答案,不知道组织语言,反应出解题思路不清晰,知识掌握不牢固。一堆答案,没有重点,失去得分机会。这个是需要在平时的能力培养中需要培养和提高的。
历史月考反思总结篇十二
尊敬的老师:
习的方法。并且我不能偏科,一定要全面发展。
老师,我知道,仅仅是语言是苍白无力的。放心,我绝对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履行我的诺言的。我决定了,我开学考试的成绩一定不能下70分。同时,我要在年级的名词保持在前10内。
老师,请不要生气了。看我的实际行动把!
xxx。
历史月考反思总结篇十三
从事高三历史教学也有几年了,每年都在思考总结,去年总结时感觉自己还是认识很深的,而且能够吸取经验教训,在今年复习时能有自己的一些成型的套路,特别是引导学生渐渐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把他们真正调动起来是最关键的,在复习中我也注意到了提取信息能力的训练,也注意到了引导学生把知识联系起来,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并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做了指导,比如让学生“说”历史、小组合作、每日作业进行交流等。但有一项不满意,也是最坏的一项,就是做题训练所使用的资料,还是有些陈旧,没有能很好地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训练,要是能结合高考要求进行一些专门训练,会更加适应高考要求的。另外,在高三历史复习中还是注重、要求学生知识的记忆,还没有把学生从记忆的黑洞中引出来,有时感觉学生中有许多“顽固派”,说服他们很难,因为有许多人还有自己的成见,当然从自身看来,也许是过往的经验有误,也许还是没有“权威”,没有影响力,没有让大家相信自己的魅力,还得好好修炼。再一个是有许多尝试没有能很好地坚持下来,即使有些方法很好,也得让大家看见效果,与学生接近是工作所需,可以相互了解,可以了解他们的.想法,可以让大家感觉到你的教学方法可行。而今年下来自己的思考好像又深了一些,回想过去一年的复习备考感觉有很多东西值得注意和改进,也更深的认识到自己的诸多不足之处。
1.研究高考方向虽然是花了很大力气,但还不是很够。对于今年的高考最终方向并没有完全把握,导致学生在复习当中并没有很好的把握高考内容,这是我们每个高三教学的老师都应该吸取的教训.但同时又要注意对各种信息来源要鉴别的对待,“尽信书不如无书”。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眼光来判断和鉴别。
2.对基础知识的落实还不够,使学生在考试中出现了基本常识的错误。比如有些学生不清楚“阴、阳”之称谓,科举制具体内容很多学生也没有掌握。所以如何落实基础知识这是我们所有老师共同要解决的问题。
3.引导学生落实基础,进而转化为学生自身知识和能力也是我没有做好的一件事情。这里既有客观原因,同时也有主观原因。客观上最后备考阶段学生学习时间紧,作业多,没有时间看书和自己整理知识;主观上也是最后阶段落实不够,有点盲目和仓促。对于最后一点,既需要学校的引导,同时也要我们在最后的冲刺中更讲究复习的方法,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这次高三期中考试对我们的冲击是相当大的,现在的状况是前有狼后有虎,各重点中学分数遥遥领先,扬中普通中学的分数步步进逼,有些重点班甚至超过我校普通班的分数线。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有如下反思:
3、默写:以后的默写利用早早读的时间,两天一默,默写统一题目,统一批改,各班重默的同学统一于第二天中午省中之声时间到十五班旁空教室进行重新默写。
4、限时练习:练习要强调常规化,只有常规化学生才能认真对待;面对批改中的困难,我们做到选择题全批,非选择题每个班批半个班,但是批改中要进行评点,指明问题所在;一阶段后的易错题目要整理重新进行强化。
5、增加预习环节:每天晚上的预习工作要发预习讲义,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在第一遍看书时就要明确相关的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感到中国近代史下册是第一遍复习,不少学生书很不熟,造成了上课讲解时常不知所云,即使答案在书上也找不到相关知识点。预习讲义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填写。
6、查漏补缺:主要在11班进行,11班同学书本熟悉,但是每次重看都仅仅是简单的重复,面对容易忽视的问题,虽然一再讲过,但是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许多劳动仅仅是重复的、无效的劳动。查漏补缺首先是在平时讲授新课中,星期三与星期六,安排成绩较好的学生将这一阶段易混易漏的知识点给大家点明,然后我针对问题进行点评。其次,在提优班中,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分组讨论,总结易混易漏知识点,我再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形成讲义,印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自主复习时加以注意。从昨天分组讨论的结果中,反映还是有些问题,虽常讲常练,还是存在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这部分同学还是佼佼者,而其他同学中的情况可想而知。所以这项工作应当成为11班分数新的增长点。而其他班也可以分享这一成果,促进提高。
7、针对普通班中的学习困难的同学,想采取一些夯实基础的举措,但是时间上没有保证。这部分同学在下阶段的预习、默写环节中应当重点照应,努力督促其掌握基础知识。拟利用体育活动课时间,将这部分人集中起来,安排专人进行基础知识的梳理,类似于会考复习模式,就划书本重点,根据书本明确其中的问题,出一些基本题,训练其解题能力,如材料题,就训练根据材料找答案的能力,问答题通过基础知识的强化,要求其能回答其中基础部分的题目。实现班级中的分层教学,提高其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但是时间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如利用体育活动课时间有些不忍,且补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8、针对学生中主动性不强,欠缺主动分析问题的动力与信心,坚持“等、靠、要”,我一直在逼迫学生必须自主分析,但是效果不是很好,这与长期养成的习惯、态度有关,很难一时改变,也与部分同学基础知识的欠缺有关,但是要加以训练、培养,另外这种方法所用时间很多,教学进度因此与同类班级有差距。
9、高三学生时间较紧,可资利用的时间都已经利用了,以前重默还可以利用中午等时间进行,现在学生中午上课后本身就比较累,省中之声时间也利用午睡,就是考虑到时间紧,没法将重默的工作落到实处。以前重默较多的是英语学科,现在政、史都要加强重默,时间冲突较大,建议学校是否能考虑每天给一节自由处理的课,这样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己查漏补缺,如英语需要默写的可利用这段时间补习,然后去进行重默。历史记忆量较大,每天的内容较多,重默的同学不仅需要复习好今天所学内容,而且还要弥补昨天的不足,弄不好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政治也是这样,如给一节自由复习的课,这样重默的同学也有时间进行补充这两天的不足,另外对其他学科来讲,学生也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总结和分析。
最后,我们高三历史备课组承诺,我们会努力的去做,去落实我们的一些想法,力争在xx名列前茅。
历史月考反思总结篇十四
三大战役中的期中考试我们输了,且是完败,我们这个团体有原因,我们每个个体也都有原因,我下头就来分析一下我自己的原因。
首先,我完全没有对时间的掌控意识,这次的考场中没有钟,我也没有带手表,有些教师也不会在最终15分钟时告诉你还有多长时间结束考试,所以坐在考场中的我坐立不安,浑身发颤,感觉下一秒教师就会宣布考试结束,我焦躁不安,总认为时间过去已久,要来不及了,无法静下心来思考题目,一分钟没有头绪就要发狂,胡乱瞎写上一个答案就做下一题,感觉填上了总比空白一片安心多了,这样的问题就导致我做题目的细节漏洞百出,出现了许多不该失的分,不该错的题,下次考试时必须要带一块手表,做时间的主人。
然后再分析一下上课的情景,虽就我个人而言,上课的`纪律不算差,但我并没有一个好的上课习惯,没有笔记,只是听教师讲课,知识点在黑板上一晃就过去了,没有记下,仅有大脑里有些印象,日后无法复习,这就让我把文科搞得一塌糊涂,理科水平也一般的原因,让我在年级里排行很低,我要去改变这样的局面。
当然,在这一次全班下滑的惨烈战役中,我的年级排行没有后退,反而进了那么一点点,这也是有原因的,这得益于我们组长的严格管理,要求我们在正确的时间里干正确的事,不会在午休,体活课的时候写作业,在上课吵闹的时候,他必须是在第一时间要求我们安静下来,在考完一门后,他会要求我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冷静下来,停止对答案去,认真复习下一门科目,他给每一个人都定立下了目标,并以压迫的方式促使我们,绝对的真诚纯正,说话必须要信守承诺,有了这些品质,少有会做出太出格的事,让我们组在浮躁的氛围中并末受太大影响。
如上是我的分析,期望自己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能改掉不足之处,有所提高!
历史月考反思总结篇十五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a.国家顶层政治设计受到忽视。
b.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削弱。
c.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
d.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
a.忠孝观念是统治者治国之本。
b.儒家思想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
c.齐家治国是孝子的最高追求。
d.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
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由此推论,这一朝代最终还是确定()。
a.嫡长子继承制。
b.分封诸侯制。
c.道家无为而治。
d.科举取仕制。
4.下表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它反映出当时()。
注:表示该数据是最小值;?表示没有相关信息。
a.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b,周王推崇薄葬。
c.贵族阶层开始没落。
d.墓葬制度完善。
5.宗法制造成西周“家天下”的局面和魏晋时代“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阀政治,至明清之际,它为徽商提供血缘网络、商帮、会馆、人力、财力,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宗法制()。
a.血缘关系逐渐被取代。
b.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
d.具备丰富的政治、社会功能。
6.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进行。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a.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
b.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
c,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
d.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
7.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b.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c,分封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迪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a.完善选官制度。
b.增加政府收入。
c.强化君主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9.“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
a,重农抑商。
b.君主专制。
c.中央集权。
d.削弱相权。
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
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
11.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12.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其成就,并没有由反秦农民起义造成政权转移而消失,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a.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b,有助于解决君主专制的弊端。
c.延续了血缘宗法制度。
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13.“面向社会招揽人才,只讲德行与能力,使得许多熟知民间疾苦体恤劳苦民众的有德之士进入中央政府,为官员集团注入了新鲜血液。”此段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4.根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线索,示意图中的“?”应是()。
a.郡国并行。
b.剌史。
c.中外朝。
d,通判。
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己。”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
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中、黄门侍郎驳正之。”其中,“给事中”“黄门侍郎”应供职于()。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枢密院。
18.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逐渐发展为顾问议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遣为特使处理边防等特殊事物,卫青、霍去病任侍中时因功升为大司马,位列丞相之右。侍中的权责变化反映了()。
a.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人员。
b.丞相阻碍汉武帝积极进取。
c.汉武帝利用侍中加强皇权。
d.就任侍中的官员功勋卓著。
19.唐代选官重视容止有仪,并且鼓励门荫制度,由此官员子孙可以进入太学准备科举考试。这说明唐代()。
a.选官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b.科举成为取士的重要补充。
c-重视社会道德修养和规范。
d.出身仍是选官的唯一标准。
20.下面为唐宋进士成分情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
a.唐宋世家大族的影响巨大。
b.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
c.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减少。
d.唐宋科举制选拔方式发生变化。
21.唐朝三省六部、宋朝二府三司、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d.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这表明()。
a.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中央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
d.统治者重视选拔高水平人才。
且非才望出众的尚书、都御史,无资格推补入阁。其五大主要职掌为票拟奏章、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结合所学知识,下列选项中对明代内阁的认识正确的是()。
a.内阁大臣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b.内阁名义上可以节制六部。
c.内阁职权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
d.明代的政治因此日益清明。
土司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对当地进行管理,同时添设军事机构,后来清廷批准了这些建议。这一做法利于()。
a.维护国家统一。
b.确保地方吏治清明。
c.消弭民族冲突。
d.完善中枢权力体系。
续扩大;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快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单位执行。这是下列哪个时期的制度()。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李东阳所述主要是由于()。
a.内阁只是内侍机构。
b.宦官职掌裁定权。
c.皇帝专制皇权至上。
d.丞相制度被废除。
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名等庶政。另外,行省多名官员中,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a.加强君主专制。
b.体现民族平等。
c.实现地方分权。
d.加强中央集权。
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据此可知“行中书省”是()。
a.元朝的中央机构。
b.皇帝的顾问机构。
c.加强对蒙古地区管理。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31题26分,32题14分)。
31.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都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摘自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材料三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的制度相比于周以前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4分)。
(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有何弊端(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李建国《略论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材料二。
历代专制君主虽肄精竭智企图集全部大权于一身,但要其真正做到一人“独治”全国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各个朝代的政治体制改革,或是将中枢权力从一个机构转移到另一个机构,或是将其割裂分散,交由若干机构、若干人共同执掌。最高明的“创制“如明清统治者,是在皇帝和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权力中介机构,以确保皇权对中枢权力的控制。
——摘编自李渡《中国历代中枢权力机构沿革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调整中枢权力机构的措施。(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宋对中枢权力机构进行''割裂分散”的史实(6分),并指出明清统治者“创制“的体现(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统治者调整中枢权力机构的共同目的。(2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周初周公封康叔于殷墟、封唐叔于夏墟,是为了加强西周统治,他们治国的施政方针、具体制度并非完全相同、照搬周制,而是根据统治的现实需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说明西周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故c正确。“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都是遵循国家顶层政治设计的策略,故a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的内容,故d错误。
2.d。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求忠臣(指忠于国家的人)必于孝子(指忠于自己家的人)之门,所反映的共同的本质问题是忠于“家''的人也必然忠于“国“,所以这些说法本质上反映了家国同构是古代社会显著特征,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
3.a。
【解析】。
4.a。
【解析】。
从墓的规格来看,诸侯的规格有些己经超过了周天子,反映出分封制的逐渐瓦解,社会变动剧烈,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周王推崇薄葬,排除b;c项“开始没落”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基葬制度是否完善,排除d。
5.d。
【解析】。
根据”宗法制造成西周'家天下'的局面和魏晋时代'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阀政治”“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材料体现的是宗法制丰富的社会功能,故选d;血缘关系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a错误;材料信息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无关,排除b;宗法制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
6.a。
【解析】。
从材料来看,战国时期的变法通过改革选官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和加强君主集权等方式,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准备,故a项正确;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秦朝统一后建立起来,故c项排除:西周后期分封制已走向崩溃,排除d项。
7.b。
【解析】。
8.d。
【解析】。
从题目“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呈送上级”,可知是上级对下级的管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从题目可知是秦朝的“上计制度”,并非选官制度,故a项错误。题目只是将治理情况汇编成册,呈送上级,并未涉及到政府财税收入,故b项错误。题目没有涉及君主权力,故c项错误。所以选d。
9.c。
【解析】。
材料”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意思是建立国家,根本强大,末梢弱小,国家才能巩固,治理天下,要像身体使用手臂,手臂使用手指,这样就会大小适当,不违背常理,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因此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没有涉及到农业、商业的相关内容,排除a;君主专制强调的是君权至高无上,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没有涉及到削弱相权的问题,排除d。
10.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一次大变革”指的是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故c项正确;a顼,传位贤能为禅让制,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体现了商周之变,排除。b项弄反了,应为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错误。d项,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质为人治,并非法治,故排除。
11.d。
【解析】。
由秦朝九卿职能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都是围绕皇室的家事设置的,国与皇家实际上融为一体,这体现了家国同治,故选d。仅从九卿的职能无法得出秦朝是否统一的结论,排除a;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九卿是中央官制,材料没有提及地方制度,没有对比,故强干弱枝的结论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c。
【点睛】。
依据图中国家官吏围绕皇室的家事设置,可以推知家国同构的特点,表格阅读时切记要寻找共性规律。
12.d。
【解析】。
材料中“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指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故d正确;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a错误;秦朝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显然不能解决君主专制的弊端,b错误;秦朝打破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建立了封建官僚制度,c错误。
13.b。
【解析】。
军功爵制主要是战国时期以军功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两汉时期实行以才能和品德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故选b;c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以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d是隋唐以来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
14.c。
【解析】。
根据示意图中“设立丞相政事堂””废除丞相“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官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的中央官制是内外朝制度,故选c项;郡国并行是汉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刺史是地方官制,排除b项;通判是宋朝推行的地方官制,排除d项。
15.b。
【解析】。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此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或内朝”,此即“逐渐获得权力”;以削弱相权,此即“压倒了政府的大臣”,这与题干中的描述相符。故b正确;“三公九卿”中的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三公九卿本身就是手握重权的国之重臣,并不是皇帝左右的微臣,这与题干所述不符。故a错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主要是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以加强皇权,这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错误;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立枢密院负责军事,主要是为了分割宰相职权,与题干所述信息不符,d错误。
16.d。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本题选d。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
17.c。
【解析】。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指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由材料“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可见给事中、黄门侍郎负责审核,属于门下省的职权,故排除ab,c符合题意;枢密院是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c。
【解析】。
据材料”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逐渐发展为顾问议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遣为特使处理边防等特殊事物,卫青、霍去病任侍中时因功升为大司马,位列丞相之右”,可知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任用身边亲信组成“中朝”,c正确;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只是材料的表象,而设问是本质,排除a;当时丞相只是具有较大权力,并没有阻碍汉武帝积极进取,排除b;材料只提到卫青、霍去病功勋卓著,并不是所有的侍中都功勋卓著,排除d。
19.a。
【解析】。
唐代的选官制度重视容止有仪,并且还让一些官员子孙进入太学准备科举考试,表明唐朝没有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选拔官吏,唐朝选官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故选a;唐朝科举成为取士的重要途径,而不是补充,b错误;材料是有关选官内容,不是强调社会道德修养和规范,c错误:d说法不准确,排除。
20.b。
【解析】。
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到宋理宗时期,“三代不仕''而中进士的人占比达到53.86%,较之前唐朝“寒素家庭子弟“所占比较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主要得益于科举制的不断发展,使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b正确;材料除了唐朝,还有宋代,宋代世家大族影响较小,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不同人群的比例问题,看不出数量多少,排除c项;科举的方式没有变化,且从材料中也不能看出方式有改变,排除d项。
21.d。
【解析】_。
本题考查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三省六部是分割宰相权力,三省相互制衡,集体对皇帝负责,皇权高高在上;宋朝二府三司也是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明朝内阁是废除宰相后,成为皇帝的咨询机构;军机处跪味笔录进一步加强皇权。在上述整个过程中都是宰相权力不断消弱以致废除,本质上反映了专制皇权不断强化,d项正确。a项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中央集权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材料未体现,b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故选d。
【点睛】。
专制主义是指决策过程中皇帝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关系上中央处于支配地位。注意解题时要准确区分两者的概念。
22.c。
【解析】。
【点睛】。
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康熙时设立南书房。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乾隆帝时期复设军机处,从此成为清朝的中枢权力机关,一直到清末。但归根结底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
23.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嘉靖、万历年间,皇帝长期不上朝,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阁臣不仅地位而且才望出众。由此可知,明代内阁职权的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故c正确;内阁不是国家正式行政机构,故a错误;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故b错误;此时,明代的政治日益昏暗,故d错误。
24.a。
【解析】。
废除土司,改派流官,即改土归流,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无法体现确保地方吏治清明,排除b;c表述太绝对,错误;改土归流是加强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并不属于中枢权力体系,排除d。
2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由皇帝直接女排六部进行赈灾工作而无宰相出现其中,这说明宰相已被废除,此事应发生在明清时期’故答案选d,abc三项时间与题意不符。
考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点评: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是一对基本矛盾,自秦代建立,这一矛盾便凸现出芝,
更迭,矛盾益发突出,最终至明代,宰相制度被废除,这一矛盾最终得到了解决。须要关注的是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实际是废除了中书省这一整体机构而并非丞相的职务。
26.c。
【解析]。
宦官没有裁定权,裁决权属于皇帝,故b错误;宦官专权是皇帝恐^权至上的产物,故c正确.丞相制度被废除与宦官专权之间也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故对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宦官刘瑾……职掌,凡调旨撰赦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宦官专权的根源出发,即可得出“君主专制”的结论。
27.d。
【解析】。
明初严禁宦官识字,明朝中后期培养宦官识字,这说明明朝以皇上为中心的中枢决策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故d项正确;a项错误,宦官不可能掌握决策权力,故错误;限制宦官该书和强化宦官读书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皇权,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不是内阁的职能变化,故c项错误。
28.d。
【解析】。
行省制度下长官会出现“泛滥咨禀”,后来实行”必合咨禀“主要目的是避免应决不决的现象,是为了加大地方权力,体现出行省制度下中央集权和高效行政兼顾的特点,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让地方决策权加大,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a错误;材料不是扩大地方自主权,是决策方式的问题,b错误;材料不是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错误。
29.d。
i解析】。
材料“官员通常有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说明元朝统治采用分权的方式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d项正确,c项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b项材料无法体现。
点睛:材料“官员通常有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是解题的关键。
30.d。
【解析】。
材料“行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说明行中书省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a项错误;b项是指明朝的内阁,排除材料“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说明行省制度是为巩固蒙古政权统治而设,并没有体现出“专为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管理而设立”,故c项排除。
31.(1)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2分)。
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4分)。
(2)郡国并行制。(2分)。
弊端:导致地方诸侯国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4分)。
(3)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4分)。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任三点6分)。
(4)地方势力不断被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4分)。
【解析】。
(1)变化,根据材料“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可知’周天子与诸侯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即臣之名分确定。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变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周王室的统治。
(2)行政制度,根据材料图片可知,图片中有高密国、胶东国及东莱郡等可以看出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弊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汉初“七国之乱”的史实可知,分封制度下的诸侯有校大的独立性,从而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威胁中央。
(3)特点,根据材“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早.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行省实行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影响,行省的设曾,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元后,我国依然沿用行省的设置。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设置郡县制到汉朝的州郡县三级到唐朝道州县,宋朝的路州县,再到元朝的行省路府州县,可见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关系发展特点是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即地方势力不断被削弱,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32.(i)措施:频繁更换丞相;破格任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实行中外朝制度。(任一点2分)。
(2)史实: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宋代设中书门下同平章事,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散宰相的权力。(6分)。
体现:明朝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4分)。
(3)共同目的:加强专制皇权(或者是:控制中枢权力机构)(2分)。
【解析】。
(1)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频繁更换丞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破格任用身份低微的士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度,架空宰相权力。
(3)共同目的:根据材料“历代专制君主,虽殚精竭智企图集全部大权于一身”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统治者调整中枢机构的目的是加强专制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