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设计心理学论文题目 设计心理学的论文(实用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心理学论文题目篇一
环境心理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研究的一个领域,是因为人的行为包含在社会环境之中。对于人来讲,人们每天都处在环境之中,人行为的对外界事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人类的行为与创造是改变环境的基础,事物产生变化的根本又是人类丰富的创造能力,还会对行为和创造的主体--人产生影响。例如人们设计出舒适、高效的办公环境,优美空间环境使工作员工感受到这一环境氛围,能使员工工作的心情更加愉悦,从而更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中,上班族每天所在办公环境中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多,办公空间已经成为人们每天所处的最重要环境之中,办公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可以让工作环境更加舒适和放松。现在很多公司对办公空间的设计要求必须具有人性化的元素在里面。办公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受到了推崇,办公空间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效率。因此,在办公空间的设计中,应根据办公人员的情况以及办公人员的心理需要等情况,来设计和创造空间环境。还要分析色彩、光和材料等使用对办公环境产生的影响,让办公环境更舒适、高效,让人们把工作的压力随时排解掉,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当代的办公空间设计必须要人性化,人性化设计要贯穿整个办公环境的各个角落。人作为使用者,心理感受决定着办公空间的尺度。不同尺度的空间,给人的感受也就不同,使用功能和精神感受是设计空间时必须要思考的。这些思考的可行性又是新材料、新技术发展所提供。那么办公空间的布局一定要有秩序感,这是对空间设计的一个最基本体现。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交往活动是公共性与私密性的矛盾统一,应该科学处理环境的开放程度与私密程度的关系。让人对空间有舒适感的要求是 : 小而封闭的空间,可以让人感到安全。其次通过开放的空间看到另一个空间。按功能和使用,可以利用植物、家具、隔断等把办公空间进行适当划分,这种办公空间可以把团体与个人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把人性化设计展现的淋漓尽致。
色彩对人的情绪和心理会产生影响。色彩学家认为,不同颜色对人的情绪和心理的影响不同。研究发现,暖色调给人热情洋溢感觉,会使人快乐和兴奋;而冷色调给人清凉感,会使人的心感到安静,在心理上起到了镇静的作用。基于色彩的变化、明度不同,还能造成不同的空间感。传统的办公空间一般以灰色为主基调,目的是让企业有一种庄重的形象。展现个性的时代已经到来,公司为了激发员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喜欢使用色彩鲜明的颜色。办公空间色彩一般遵循 “ 活跃融合” 的搭配原则。活跃是指办公空间的色彩变化和搭配是否突出,融合是指办公空间中的地面墙面家具乃至绿植的颜色都要整体融合。在办公空间的色彩设计上应该满足功能和空间的俩方面需求,完美的体现了空间与功能的相互协调。办公空间的颜色不适合过于单一,单一的颜色,容易引起眼睛疲劳,如果颜色搭配的不得当,会加重眼睛的疲劳程度,使人产生不舒适的感觉。因此,办公空间的环境颜色应该以纯度低的颜色为最佳。
人性化的光照将传统方式的照明改为整体照明与局部照明相结合。局部照明将成为设计中的重点。在新的设计中,整体照明只提供给整个环境所需的最低照明,而局部照明可采用自我调节灯光的方式,这样改变了个体对灯光的需求,也将冷色系的光加入暖色系的光。据调查,在冷光源下工作,人们会产生压抑感和紧张感。通过共同使用冷暖光源,可以模拟出自然光。适宜的照明可对办公人员的情绪调节和精神状态的放松起到一定的作用。
声音环境在环境心理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人在工作中的时候,希望自己的空间是宁静的。静,就是考量办公空间的声音环境了。由于办公空间都会使用现代的办公设施,如电脑、传真机、打印机,这些都会形成噪音。而隔音是办公空间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办公室一定要有隔音设施,特别是用于讨论公司商业机密的会议室必须保持一定的隔音性能。
材料的使用也要对人性化有所体现。昂贵华丽的大理石不再是现在办公环境设计中的重点,更多地将重点放在环保上。一些环保的天然材料,都可以放在办公空间的环境中,如鹅卵石、草坪等。天然材料和现代材料相互融合在一起将产生科技与自然共生的人性化设计。在人性化的家具设计上,比如新型办公椅会根据办公人员的背部状态自动调节靠背的弧度,智能办公家具将成为一种办公家具中的潮流趋势。
办公环境对于每个上班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设计办公空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而工作环境的质量又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当工作环境成为上班族喜欢的空间时,就会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事实证明,不注重人性而一味追求效益的办公设计注定是失败的。设计不应该仅仅只满足人最基本的生理要求,更应该满足人的内心需求、精神层面的内涵和人文关怀,而人性化设计是今后设计发展的主流。
[1] 常怀生 . 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3.
[2] 徐磊青 . 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行为学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3.
[3] 刘超英 , 陈卫华 . 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构造、施工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1.
设计心理学论文题目篇二
摘要:现在社会不断发展,像取暖袋这样的小产品也是花样百出。面对眼花缭乱的取暖产品,人们也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始终钟爱适合自己的那一种。那么,怎样的取暖袋产品更适合人们?或者说是人们更需要怎样的取暖袋产品?人们还需要它能做到多少来满足人们对它的要求?本文就结合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取暖袋产品进行深入的分类分析。从取暖袋的历史发展,然后到现在被人们所钟爱的产品,它是怎么样产生和发展,而后在已有的产品基础上,出现新的、更为人接受的、更受人欢迎的新产品,不同的人们在使用这些不同的取暖袋产品时不同的心理感受和使用行为,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和新的切入点,从而对这个长久以来陪伴人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寒冷冬天的亲密伙伴进行新的思考和设计,提出更加详细的方案和改良办法。
关键词:取暖袋的发展,取暖袋的设计初衷,人们的使用行为,使用心理,改良方案
冬天来了,这时候我们记起了我们遗忘了三个季节的伙伴——取暖袋。而本次设计心理学课程,我的论文研究的对象也是跟取暖袋有关的一系列产品。
设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而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在寒冷的冬天,像取暖袋这样可以便于携带、用来取暖的产品成为了人们在无情的寒冬里亲密的伙伴。人们在寒冷时会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它——如果我手里捧着一个暖水袋就好了——这就是说明人们对暖水袋不仅有在寒冷时需要用它保暖的依赖,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一种安慰。因为我们常常有这种感觉:手不冷了,身上也不是很冷了。我可以这么认为:暖水袋和人们是有情感联系的。后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水平和化学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暖水袋家族也不断壮大起来。出现了很多新的称呼:暖宝宝,电暖水袋,暖手袋,暖手宝,一贴热……每一个新家族成员的出现都是有它的原由的。那么接下来就取暖袋的发展、设计缘由和使用行为,来深入研究一下取暖袋家族吧。
一、手炉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叫做手炉的日用品。它就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炉,与今天的暖水袋起到的作用是差不多的。它多为铜制。因为可以捧在手上,笼进袖内,所以又名“捧炉”、“袖炉”。手炉里面装有炭火,所以也叫做火笼。它是用火取暖的。但是我认为它也是与暖水袋同类的'。手炉有八角形、圆形、方形、腰形、花篮形、南瓜形等,大部分是由紫铜、黄铜、白铜制成,也有瓷器做的、最吸引人的当属花纹纷繁的炉盖。作为散热区的炉盖有梅兰竹菊、喜鹊绕梅等众多纹形,跟炉身的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相得益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清末以后,手炉工艺衰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江浙一带仍有少量生产,随着社会的进步,手炉逐渐失去了使用价值成为了收藏爱好者的工艺品。
但是人们需要保暖的需求没有变。取而代之的暖水袋出现了。
二、暖水袋
暖水袋的出现是一个重大的改变。它为冬天人们抱着火炉取暖的这个行为减少了一点危险,防止人们烧伤。在这个重大的设计中,橡胶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我有印象的比较古老的暖水袋是一种个头很大,全身黑色的东西。它似乎使用连片橡胶粘合在一起的,灌水口是用一个形状奇怪夹子夹起来的,有时候夹不好会漏水。当时作为小孩子的我们是不能随便碰的,一旦松动了就会是一场“水灾”。后来的暖水袋口是拧动的盖,这样在往暖水袋里注水以后密封起来容易多了。但是在使用时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在使用时容易被热水烫伤。人们对此也有解决方案——给暖水袋“穿衣服”。于是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暖水袋。后来人们多是被它外表的衣服吸引,很多暖水袋外边套的是毛茸茸的可爱的动物形状,这比较招女孩子们喜欢。有些是比较普通的,就是简单的一个布袋套在外面,比较适合追求简朴的人们使用。但是不管怎样,它给所有的人们带来了温暖。
取暖袋的家族,人们有很多时候需要使用他们。寒冷的冬天在户外走动,或者宅在家里的时候,都喜欢把它捧在手里。但是运动起来就不方便了,甚至动起来的时候我们都希望不要离开它。有时在睡觉的时候装满100度的开水,半夜的时候却发现它冰凉冰凉的躺在自己身边。有时候一觉醒来却发现被它烫伤了……人们就会想如果它拿起来方便就好了,如果它能一直是温热的就好了,如果它不用总浪费那么多热水就好了……随着化学学科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增长,近几年取暖袋的家族壮大起来。不安现状的人们又设计出了更适用、更便捷的储水式暖手宝,液体暖手宝,电热饼,暖宝宝等等。
暖宝宝
暖宝宝是在日本,有人基于化学知识发明了的取暖袋。不用火、电、水或其他能源,撕开外袋,填充物遇到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即可发热,一般来说没有什么毒性。可保持8—18小时左右(平均温度52℃),因此叫暖身宝又叫便利怀炉。现在,在日本便利怀炉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必需品。冬季在户外活动时,可防止肌肉过冷而紧张、防止手部冻伤、预防感冒、或者缓解腰痛、腿痛、肩痛和其他生理病痛。暖宝宝使用的时候是贴在衣物上的,将暖宝宝的真空包装沿切入口打开,揭去后面的衬纸,贴于内衣的外侧,用手铺平即可。可贴于人体的肩部、背部、腰部、胃部及相关关节部位。之后人们不需要做什么,不用担心它会很快凉了,也不用担心会突然被剧烈的烫一下,便可以享受长达一天的温暖。这样人们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质量好的暖宝宝也不会在衣物上留下粘贴过的痕迹。但是对于那些习惯把一些温热的东西捧在手里的人来说,也许是不习惯使用暖宝宝的。这些新产品中储水式暖手宝,电热饼,液体暖手宝就比较适合他们。
四、充电式取暖袋和超饱和液体取暖袋
这几个产品有电极式和电热元件式两大类。
1。固体电热饼,其填充是保温棉。工作原理是:用双控温电热储能式结构,逐渐释放热能。内设自动过热保护装置及自动保温指示装置,一个由ptc热敏电阻控制的小电炉,ptc是正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当电流通过时自身会发热,同时电炉的热量也会传导给它的,当温度到达一定值时,它的电阻会急剧增大,可以视为断开,所以,此时它停止消耗电能,之后靠保温棉对电炉的保温来缓慢放热。
2。软质液体电热宝使用新技术储能发热剂,加热升温迅速。一次性注水,永久使用,独特防爆免烫装置,温控保护;使用寿命长;保温持久等优势。工作原理是在固体电热饼的基础上改进的,采用电极式加热方法,优质控温与热熔断器双重温控保险。正常情况下袋内液体温度达到65度时温控器会自动切断电路,停止加热;而一旦温控器控制失灵,热熔断器切断电源,终止加热。
电热饼却不是很便于携带,而且它硬硬的不如液体带给人们的那种感觉亲近,那种储水式的更为方便使用更受人们欢迎。那种柔软又温暖的感觉,人们在捧着它的同时还忍不住捏来捏去。还有一种里面填充超饱和液体的暖手袋更有趣味性——轻轻弯曲袋内金属片,袋中液体即出现结晶状(蓝色半透明),变硬成固体。发热温度50度左右,约1小时的时间。使用后,把其放入沸水煮10分钟,直至结晶体完全恢复成透明液体,冷却后,可再次使用。虽然它实际的功能没有前几种暖水袋发挥的淋漓尽致,但是它带给我们的趣味性是很大的。记得我第一次拥有这样一个取暖带的时候,感觉掰一下铁片它会变成固体并且发热取暖,是一件很有趣的事。结晶的固体给我想要捏碎它的冲动,一直捏着它直到它变成液体,这似乎变成了一种乐趣,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取暖。
结论
这些所有暖水袋家族的新产品有很多共同的优点:可以循环再利用,具有独特理疗功能,最重要的是外形美观、充电快速、方便使用。但是我们在使用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低温烫伤,比如温度不能自由控制,比如在你睡意正浓时被它冰醒。
结合在暖水袋使用中人们出现的这一系列反应和发现的问题,对此我提出自己的两点改良设想。
一、让取暖袋数字化,可以有不同温度的设置。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温度的设置。这样暖水袋就变成了被人驯服的绵羊,需要温温的热量时可以调节到自己想要的温度,适应不同的需求。例如暖脚的时候需要烫一些,就把温度调节的高一点;如果需要暖一下肚子,这些皮肤比较薄的地方,就把温度调节的低一点。
二、让取暖袋的敏感度增强,变得更加容易吸收热量,但是散热缓慢。当它已有的热量用完时,可以吸收皮肤的热量积攒起来,可以使人体适合的温度,不至于在熟睡的时候被失去热量的取暖袋冰到。
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生活中这些取暖袋的家族的要求不断提高,会出现更多更适宜的产品。
设计心理学论文题目篇三
【摘要】高层办公楼的建筑第一文库网设计使得其建筑风格更加现代化,高层建筑一般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比较大,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相关建筑设计人员一定要提高专业的技术与能力,在设计前,先对施工场地的地质以及地基环境进行考察,这样才能使建筑设计更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才能大大提高建筑设计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高层建筑在施工的过程中安全隐患比较多,所以,一定要通过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降低其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在高层办公楼建筑中,提高建筑的舒适性以及安全性,可以有效的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因为在较为舒适的办公室环境下,员工可以更好的办公,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在提高建筑舒适性的同时,也要保证建筑设计的经济性,通过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可以使建筑环境更加健康,对周围的环境也能起到一定的环保作用。
一、高层办公楼建筑设计的原则
大大增加建筑的价值,还可以为企业员工日常的办公提供极大的便利性。高层建筑中一般都设有电梯,提高电梯设计的质量,可以为员工节约一定时间,也可以有效的增加高层建筑的安全性。
二、高层办公楼建筑设计
1、外部形象设计
高层办公楼建筑外形的类型比较多,根据不同的企业性质,建筑外部形象设计需要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改变。比如政府部门的办公楼与企业部门的办公楼外形方面就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建筑设计的差异性,大大增加的建筑辨识度。在设计建筑方案时,设计人员还需要实地考察,要了解施工场地的土质特点以及地基环境等,这样才能使建筑设计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筑设计的考察工作还包括对周围环境的检测,在施工的过程中,不能破坏周围的环境,要通过增加建筑外形的美观性,美化周围的环境,使高层办公建筑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建筑设计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通过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可以使建筑更具美感,还可以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更加和谐,这也是设计的重点内容。
2、内部空间设计
行平面布局设计时,要将行政办公区与技术房区分开,增加建筑结构平面布局的灵活性,这也有利于扩展建筑空间面积,提高建筑空间的美感。
高层办公建筑由于楼层比较高,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注意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可以在建筑的集中中心设置一个中枢结构,这样可以使建筑的功能更好的发挥,还能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性。人流量大的空间(比如多功能报告厅)可布置在建筑首层,在院内设单独入口,第一步,重视生态环境设计。对于办公建筑,创造舒适、健康的空间爱你环境是永恒的话题。这部分可以提高项目品牌形象,吸引高端公司人住。第二步,重视节约能耗设计。节约能耗设计并不是项目最终的目的,二是降低客户的运营成本,同时提高项的目的同类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第三步,提高室内健康舒适度,提高健康舒适度一方面能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能减少生病缺勤率,增加对客户的吸引力。
3、办公楼的建筑节能设计
和办公楼首先在布局朝向上,应该考虑建筑节能设计,并控制开窗面积。保证各部分维护结构的合理厚度及构造,做好屋面保温,给水排水、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动力等所有带热和低温的管道均采取保温措施,以降低能耗。采暖通风空气调节设计应合理确定室内设计参数,减少冷却和加热空气所需要的能量,选配能效比高的暖通空调设备,减少运行能耗等。
三、高层办公楼建筑设计的节能性
1、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是炎热地区节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自然通风可以减少空调的能耗,自然通风还能为室内提供更多的新鲜空气,减少因长期封闭房间,室内滋生的细菌和建筑材料释放的有害气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在本楼设计中,我们利用中庭顶部加开大面积天窗和南北各层走廊的尽端开敞,加强自然通风,使房间尽可能形成穿堂风。带走室内的热空气,而污浊的空气从中庭顶部的天窗排出,形成室内舒适的小气候。
2、立体化、多层次的绿色空间
大量的环境学、心理学研究表明透过玻璃观赏植物等被动活动,能使人心情舒畅,提高工作效率。办公室可以说是员工的第二个家,我们要使室内空间环境具有归属感,植物绿化景观的融入无疑是最美妙的调味剂。它可以起到减轻眼部疲劳、提神醒脑的作用。除了美化作用,绿色植物景观还具有吸收周围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并将其降解的作用,这已为许多实验所证明。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向空气中释放出水汽,可以大大增加室内环境的湿度。
3、使用环保型材料
工合成。
四、结语
高层办公楼的建筑设计使得其建筑风格更加现代化,高层建筑一般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比较大,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相关建筑设计人员一定要提高专业的技术与能力,在设计前,先对施工场地的地质以及地基环境进行考察,这样才能使建筑设计更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才能大大提高建筑设计的可行性与合理性。高层办公楼建筑在满足实用性的同时,还要增加建筑外观的美感,这样还可以起到美化周围的环境的作用。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要选择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这样可以使企业员工办公的环境更加健康,还能对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齐帆.办公建筑设计趋浅析[j].中国集体经济,(08)
[2]田世河.现代办公建筑设计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07)
[3]秦尚松.现代高层办公建筑设计理念初探[j].山西建筑,(02)
设计心理学论文题目篇四
摘要:成长,我们共同经历;经历,我们不同感想。人间走过二十年,每一个人都在自我成长中,每一个人都拥有不一样的领悟,不一样的想法。以下是我的自我成长分析,望通过此文能对自己有新的认识,更全面的对自己做出定位。
关键词:自我成长分析经历目标人生观
成长是人都必须经历的,回顾自己的成长足迹,发现原来我一直在改变着。二十年来,我品尝酸甜苦辣,感受悲伤欢喜,享受比赛胜利的喜悦,握拳对失败的不气馁·接下来,生活仍要继续,我将继续成长,继续通往仅属于我成功的殿堂!
一、自我成长分析
我来自一个较为繁华的小城市,在那里,几乎见证了我所有的成长过程,在那里,看到了我欢呼、奔跑,在那里,也见到了我伤心、流泪。
爷种的葡萄园中摘葡萄吃;秋天,爬上桂花树使劲倒腾、穿着单衣四处闲逛;冬天,武装齐全跑雪地里堆雪人,爬上院墙摘腊梅·天真无邪的样子,让此时的我,无比想回到那个年纪!
在长大些,我便已入学堂,学习着加减乘除,记背着abcd,诵读着之乎者也,念叨着天文地理。业余,还和同学开开玩笑,打打闹闹,找几个伙伴一起踢毽子,跳牛皮筋,也没有任何的忧虑。
之后,面临中考、高考,我的生活便被许多的补习课程,各门课的考试试题所侵占。一天二十四小时,睡觉休息的时间渐渐压缩,上课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多,上课的频率也愈加频繁起来。水笔的笔芯一支接一支,空白的试卷渐渐被做题步骤和解题分析占满,肩头的负担也愈加明显!
尤其是在高三这年,最令人记忆犹新!两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紧张的气氛让人无法喘息,每个人都不能停下来,生怕自己一不留神就被甩在身后。正在此时,我变得敢于担当,觉得自己需要为自己的未来着想,已经成长了!胜不骄,败不馁,考的不错不会飘飘然的,考的不好也不会失落灰心,而是吸取教训,补习欠缺部分继续努力。
我能奋进,不颓废,不断充实自己,我定能取得满意的结果,享受最终成功的果实。
一年前,我离乡踏上了自己的大学之路,兴奋,紧张,期待,还有些许小担心。兴奋是即将见到大学的真面目,紧张是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地点,期待是我即将再此度过四年,担心是生怕对着陌生的环境我不能很好的适应。但事实,老天还是挺眷顾我的,让我在同学之间变成了“开心果”,在班级里成为骨干一员,在辅导员前成为助手一名。相信接下来的日子,我依能较为顺利的做完本职之事,打成自己所拟定的目标!
二、自我性格分析
说起我的性格,我的长辈无不夸我,说我性格脾气很好,不会随便乱发脾气,不会冲着自己占着优势横行霸道。而我,自己觉得,我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女孩,随和、轻松,面对朋友会为她着想,面对挫折不气馁不放弃,面对些许小事还有点儿小固执。
从小到大,我所交的朋友已经早已数不清了。而且,我交朋友不论她成绩与否或是其余什么客观的条件,只要与我性格和的来,我就能与其成为好朋友,并在一定的方面给予帮助,与其一同分享快乐时光。
都需要自己着手进行,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取。就在这其中,我觉得,我的胆量还需多加以锻炼,不能临场还有退缩的想法,不可以因为害怕自己会败落就放弃争取的机会。另外,我还需提高自己的克制力,不可以图一时的享受就将事情先搁置,待到时间紧迫时,又临时抱佛脚的开始猛干。
三、自我奋斗目标
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
过去的那段记忆如电影般总浮现在脑海,但回眸之后又让我更好的认清自己,让自己再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认真完成学业,尽量让自己再此基础上丰富课外生活,并获取些许经验为以后工作所用。我相信自己,我定能成功,定能收获以后幸福生活!加油!
设计心理学论文题目篇五
一、居住区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
1.1园林设计复制问题严重
在居住区园林设计过程中,一些设计人员因为急功近利、崇洋媚外的心理因素和开发商等的影响。使得所设计出来的园林作品,创新力度不足,盲目复制,造成相似的居住区园林设计作品较多。这就要求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居住区的主体、品味的不同等实际情况,设计、规划出具有创新性的园林作品,保障园林设计作品的独特风格。此外,设计人员还需要具备独特的个性。
1.2现场施工管理和园林设计相脱节
园林设计是将图纸设计构建成现实作品的核心。但是实际的施工难以将设计图纸上的内容构建出来,难以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此外,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原材料并不属于标准化的产品,施工管理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设计师和施工管理工作人员之间交流沟通不足等都导致了施工现场管理和园林实际相脱节。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深入了解设计对象的具体环境。
1.3片面追求设计成品的档次
档次一直是设计人员注重的设计基本理念,但是设计师对于“档次”存在错误的理解,认为“档次”设计就是追求园林产品的豪华和气派。一些项目的决策人员忽视居民的群体特性和居住区的风格、品味,设计人员忽视园林设计和实际情况的有机结合。例如:居住区门口的空间形态需要保持开敞,从而保障居住区整体建筑的协调性,但是设计人员过于讲究气派和豪华,大面积的仿照古园林的入口形态。此外,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一些设计人员未能将平铺草、植树、种花等园林景物设计视为一项综合性、科学性、技术性较高的设计。
二、居住区园林设计的`两点意见
2.1在实际的园林实际过程中高度关注园林环境的生态性设计
生态环境作为居民维护的对象和追求的周边生活环境。在实际的居住区园林设计过程中,要求高度重视园林环境的生态性设计,充分考虑居住区的地形地貌等实际情况,结合实际的地貌环境规划和设计园林;强化居住区的绿化布局空间设计。绿化作为环保的有效措施,在园林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最大限度地扩大绿化的空间范围;充分考虑花、草、树木等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原则,有效地调整居住区的湿度。因此设计人员要努力实现居住区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的生态性、景观性和功能性的提高,从而实现美化园林环境的目的。
2.2园林设计要注重创新设计
创新作为居住园林设计的关键内容,是园林设计作品得到认可和发展的必要选择。居住区园林设计和普通的园林设计存在着明显区别,居民园林设计以自然景点纽带,在设计中大量应用文化品味和情感等因素。在居住区园林设计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扩展居民和亲近自然的生活环境空间,让居民在园林中可以感受到身心的愉悦、放松。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具备丰富的设计专业知识和实践设计经验,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并能将理论和经验有机融合到园林设计中。此外,园林设计应该强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综合考虑老年人和儿童的生活娱乐要求,保障园林设计可以营造出充满人情氛围和现代化生活气息的居住区环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居住区园林设计过程中,还存在着复制问题严重、现场施工管理和园林设计相脱节、片面追求设计成品的档次等问题。因此,设计人员在实际的园林实际过程中高度关注园林环境的生态性设计,高度重视创新设计。
设计心理学论文题目篇六
建筑形态
苏州博物馆一面临街,从街道相望,屋顶硬朗的线条勾勒出人们对它的第一印象。第一时间勾起了与灰瓦白墙之间的联系。苏州博物馆外形最大的特点要数呈几何状错落堆叠的屋顶,体现了建筑师的创新的手法。很多简练的建筑语言符号不断重复出现,如屋顶和立面上出现的菱形,六边形窗洞,也让人好奇它与传统园林的关系(见图1)。这个疑惑一直到游览拙政园时才解开,六边形的开窗出现在临湖的建筑中,它像一个标记,为苏州博物馆深深烙印上传统的记号。这个记号不断重复,将两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联系在一起,唤醒了人们对传统的记忆。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入口的设计,用新材料和新结构诠释了传统的重檐屋顶,是对传统建筑形式的重复。
建筑平面布局
苏州博物馆整体呈对称性布局,整体游览流线清晰,呈环状,方便方向的识别。在大型建筑中,由于环境陌生,整体环境有相似性,简单的流线利于建筑的游览。苏州博物馆有着入口,中部两个庭院。入口庭院宁静,较封闭,规整(见图2)。中部庭院融入了水景,山石,亭子,廊桥等元素,开阔自由,是苏州园林的缩影,也提取了传统园林中的精华。在一府之隔的拙政园里(见图3),多层次的景观的路线提供给人们丰富的视觉与心理体验:1)在不同的回廊上以新的角度欣赏同一个建筑,发现景观的不同侧面。2)体验置身其中与隔水相望同一建筑的不同体验。苏州博物馆中这个极简的庭院也给人带来了同样丰富的园林体验。在吉普森的环境供给理论中,提出知觉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人感知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孤立的刺激。这个中部庭院提供了整体积极的刺激模式,把园林里的元素组合提炼并精心安排在这里,走在庭院的廊桥上,浏览着环绕庭院的建筑群体的不同侧面,步移景异;体会置身其中与游走其外的不同感受。在行走中,感受对景,衬景的不断变化(见图4)。与传统园林让人目不暇接的风景体会相比,苏州博物馆中这个简化的园林给人的感受更加直观,明确。在环境供给理论中,同样提出建筑师应呈现空间供给特性,即让使用者容易察觉,或者将察觉不到的供给特性特意表现出来。空间的供给特性是指空间的特质所能够提供的功能,提示给人们如何去使用这些空间。这里,简化的园林语言,让中庭景观的视觉中心更加突出,景物的层次更加明显,为游览者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园林体验。中部庭院不仅是建筑核心,也是左右两个展示区的连接部分,在大量的展品观赏后,中部庭院提供了视觉休息。
建筑尺度
整体尺度:苏州博物馆采用了一层地下室的构造方式,这样解决了层高对周边古园林建筑的揉合问题的同时也考虑了建筑的节能保温效应。细部尺度:入口大厅尺度较大,体现了建筑高大与宽敞。屋顶结构自支撑,在平面上没有任何支撑结构,充分体现建筑空间的大尺度。建筑开窗的尺度也依照建筑总体的体量,形成大尺度的开窗,让建筑空间十分宽敞。博物馆建筑的层高一般较高,这里也不例外,参观部分以一层为主,局部二层。建筑平面尺度也很合理。对于建筑空间的使用者来说,对空间尺度的需求取决于所进行的活动与活动者之间的关系。在展览建筑中,人与人之间多是陌生的,而观展的最佳位置是有限的,即在平面尺度上要偏大,留出游客之间舒适的交往距离。建筑屋顶采用玻璃坡屋顶,加上不同密度的木色格栅,整体感觉轻盈,进一步扩张了屋顶的尺度。在庭院里,为了在有限的面积里营造出宽广的湖面,只在湖面边界处立一个小亭子,湖面上小尺度的廊桥与湖面形成对比,在心理上扩大了湖面的尺寸。在建筑尺度上,要考虑活动者对基本尺度的要求,以便获得满意的空间位置。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对比暗示等手法,创造出视觉上的错觉,扩大了空间的.尺度,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广阔的建筑环境(见图5,图6)。
细部处理
入口大厅屋顶:入口屋顶设计令人眼前一亮。经过安静的入口庭院,大厅给人一种叹为观止的感觉。层次丰富的采光屋顶,轻盈地“悬浮”在空中,把参观者的视线集中在屋顶上。屋顶吸引了注意力,回过神来,透过玻璃窗又发现内部广阔的湖面,十分吸引人前去一看,却是可见而不可达。屋顶在入口处打造了建筑的特色,也确定了建筑群的空间特点,即透光天窗的坡屋顶。这个元素在所有的走廊空间中被不断地重复,或发生细微的变化,延续了空间的整体性,也起到一定引导作用,光廊即走廊,方便游客对空间的识别。建筑声环境:在入口大厅中,会发现左右两条走廊,基本相似,难以选择该从哪边走,但是听见左边有水声潺潺,不经吸引人向左边走,这水声将游客引入了展览区,而另一侧则是休息区与商店。这种建筑的暗示,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引导游客走向设计的游览路线。开窗:开窗的形式大多源于传统苏州园林和民居。六边形的窗户恰到好处与周围建筑景观形成框景关系,把室外的景物如画卷般展示在人们眼前。这种开窗提高了景色的品质,框景之景巧妙选取了景观的最佳观赏角度,也是对园林风景的提炼,让游客更加容易发现与观赏。建筑内部光线:苏州博物馆地上层基本以自然采光为主,天窗采光使光线均匀柔和,在木色格栅的映衬下,给人亲近舒适的感觉。在展厅内部,自然采光较少,高侧窗起点缀的作用,为展品营造神秘及高贵的感觉。建筑的光线和色彩对人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苏州博物馆内廊光线及色彩的运用,带给人亲切感,展厅的采光以沉静为主,两种不同的采光运用,既明确了分区,也带来了不同的心理感受,符合功能的要求。
建筑设计中建筑心理学原理的应用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传统建筑元素的简化提取后应用在新建筑上,有利于唤醒游览者对传统元素的记忆,建立传统建筑与新建筑之间的联系。其次,简化提炼后的传统意向,在建筑设计中的空间供给性更强,即更加清晰明确地表达元素运用的功能性,公众的识别度提高。第三,在公共建筑空间尺度确定上,要考虑人们对环境的心理需求,创造合适的空间尺度。最后,建筑细部的设计如特定空间的特定采光气氛,都能对建筑游览方向性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设计心理学论文题目篇七
建筑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便是可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当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事物的创新之中,其主要的思维模式包括逆行思维模式、传导思维模式和菱形思维模式等。在建设设计中,灵活运用这设计模式,可实现建筑设计理论的更新,以及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等。本文即分析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1、可拓思维模式的概念
在之前的建筑设计中,问题的解决主要归功于设计者的灵感、构思和经验等等,但是遇到无法通过灵感等解决的难题时,设计者往往束手无策。而这主要是因为设计者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推导方法。因此,建筑学要想走向科学化、计算机化和智能化,必须走定性和定量化的路子。而可拓学所提供的传导、逆行以及菱形、共轭等思维模式,为建筑设计的创新提供了思路。
可拓思维模式对逆向思维模式的重视不亚于创新学。在建筑设计中,合理运用逆向思维模式,可打破人们习惯于从正面认识问题的习惯,而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一旦形成,往往具有单向性、逻辑性和固定性等。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采用逆向思维模式进行创新设计,可形成新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
三个位置只能选择其中之一。这样的设计存在明显的缺点,但如果采用逆向思维模式,灵活设计室内的楼梯和栏板,则可较好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受到较好的设计效果。
逻辑思维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在人们主观意识中的反映,是经过人脑加工后的思维,因此思维逻辑对人们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建筑设计当中,以逻辑思维为重要基础的理性思考,是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设计师拥有丰富的素材,同时还需要认真思考影响设计的各种因素,运、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模式,才能摆脱旧有思维模式的束缚,进行建筑设计的创新。因此,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当中,其不仅仅是一个为了在意象当中发掘特色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找科学合理设计方法的过程。
从思维发展角度将,可拓思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形式化的逻辑思维,第二是普通逻辑思维,第三是辩证逻辑思维。
2、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2.1建筑设计创新与逆向思维模式的关系
可拓思维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逆向思维模式。逆向思维模式,从根本上说是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有意识地去寻找变通的一个思维过程。因此,逆向思维也就打破了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性,其虽然具有一定的冲击性,但由于其往往可以给人们带来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因此在建筑设计创新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逆向思维是人们进行创新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在可拓思维模式当中,经常用逆行思维主要是利用反物元、非物元和逆事元等来进行变换。逆向思维模式主要是思维形式上发生了变化,而形式的变化是非常多样的,这就要求建筑设计人员灵活运用逆向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的创新。
举例来说,卢浮宫增建工程是运用逆向思维模式的典范。贝聿铭在古典建筑群当中,一反常态地增加了玻璃与钢结构的透明金字塔,其在结构、材料和造型等方面均与周围的古典建筑不同,但是却收到了很好的设计效果,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成为建筑设计领域公认的典范之作。
2.2建筑设计创新与传导思维模式的关系
传导变换指的是由一种既有的事物,通过相应的变换而产生另外一种事物的过程;而在这一变换过程中所引起的变换效应便叫做传导效应。
传导思维模式是一种不能直接用来解决问题,而只能通过变换的`方式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而这一问题解决过程所用的思维模式也就是传导思维模式。传导思维模式应用于建筑设计创新当中,可对建筑设计创新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而在我国的建筑设计中,不乏这方面的经典案例。
北宋时期,由丁渭负责设计建造的皇城,应用最多的理念便是传导思维理念。而在现当代,也不乏运用传导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经典案例。比如闻名遐迩的上海“新天地”便运用了传导思维模式,设计者以上海的石库门旧址为基础,设计出集商业、文化以及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大型商业区,而在商业区的周边配备人工湖、住宅区和写字楼等,推动了上海“新天地”的高速发展。
2.3建筑设计创新与共轭思维模式的关系
不管是哪种事物,均具有虚实、显潜以及软硬、正负四个共轭部分,而在一定的条件之下,这四个部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因此,若想全面深入了解事物,就必须对事物的共轭部分有一定的了解。而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共轭思维模式也是可拓思维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事实上,在建筑设计创新中,一般情况下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设计难题,而其中有一些难题一时之间可能无法有效解决,也没有过类似的设计经验,设计条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而这些问题,有的是显现的,有的是潜在的,有的是间接的,有的是直接的,这就需要通过设计者运用共轭思维来解决这类问题。
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引导下,东京的设计者们设计出了著名的东京体育馆。东京体院馆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体育馆,该体育馆的设计,既做到了不影响周围的建筑物,同时又创造出了独特的景观。但是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采用比较张扬的设计手法,而是因地制宜,通盘考虑场地的高差变化等,深埋了大部分的体院馆,从而大幅降低了天际线。从共轭思维的角度来分析,该体院馆与周围的环境和地貌达到了和谐共生的效果,从而实现了预期的目的。
2.4建筑设计创新与菱形思维模式的关系
菱形思维包括两种,一种是发散思维,一种是收敛性思维。由发散思维向收敛性思维转变的过程叫做一级菱形思维。而在一级菱形思维的基础上,又可以延伸出来多级菱形思维。
菱形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其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应用的过程就称之为菱形思维模式。但是在当前的建筑设计创新过程中,应用菱形思维模式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收敛性思维模式的运用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是明确设计的目的;而这是所有建筑设计首先需要明确的,在设计中遇到问题时尤其要明确这一点,进而可以有效避免建筑设计的盲目性;第二是创新性;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必须体现出菱形思维;第三是可行性;建筑设计创新离不开天马行空的想象,但其不等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因此建筑设计必须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在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在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3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镇用地日益紧张,而这也促进了建筑功能的多样化;而建筑功能的多样化给建筑设计带来了不小的难题。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从可拓思维模式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的关系,主要分析了逆向思维模式、菱形思维模式、共轭思维模式和传导思维模式与建筑设计创新的关系。
设计心理学论文题目篇八
一、我国教育现状的表现
1.教学思想的局限性
思想是领导教学方向的核心表现,虽然我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大力的改革和创新,使得教学安排和计划更加人性化、灵活化,但是有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太深,虽然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但是古板老旧的教学思想却在脑海里根深蒂固,以至于在新的制度下用旧的教学思想去思考,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2.教师身份的狭义性
现在的教育制度已经呼吁广大教师“以学生为教学基本”,转变教学方式,由于过去教育将教师的身份定位过高,从而导致教师与学生不能达到一种亦师亦友,默契合作的关系,这也是由于教师对自身的身份定位过于狭义,即教师就是教学过程的主导人,学生必须要听从教师的命令。
3.教学手段的单一性
现代很多学校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基本是照本宣科,书本概念,死记硬背,而学生无论如何必须要记住这些概念,而是否会用,有怎么用,完全看学生自己体悟能力。部分教师觉得教学应该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一个过程。而对自身的教学手段没有进行反思和修正,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大,学生也没有学习的欲望。
4.教学目标的主观性
人在看待与自身有关的事物,通常会把事物引发的不利问题归咎于事物本身,而不会想到是自身对事物的影响造成的。而有些教师教学也是如此,根据成绩以及学生表现主观判断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被定为“九等”的学生将会对自己感到自卑,对学习丧失兴趣和热情,甚至还会引发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这是教师对教学目标过于主观化看待导致的。
二、以教育心理学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1.了解学生心理,为教学打好基础
学生心理是学生行为和思考动向的一个参考,而当教师发现学生出现异常行为或心理问题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动向分析,对症下药。为了解学生的心理,教师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观察:思想方面,学生的思想是学生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关注自身发展、对个人目标的选择趋于理性和务实的体现。而对学生思想的观察主要包含学生是否对近期国家大事有充足的了解、是否懂得礼貌和传统美德,价值取向和生活追求是什么,是否染上恶习等;情绪,学生的情绪是学生心理特点的直接表现,例如有些学生胆子较小,上课害怕回答问题,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有的学生进行学习计划,但是行为懒惰,结果只是纸上谈兵,这是缺乏自律的表现;有的学生受不起挫折,遇到困难就犹豫、逃避甚至放弃,这是缺乏自励的表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反应学生进取心和能力的重要因素,有的学生满脑袋记着概念、理论,但是考试时用不出来,不会用,这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体现,而有的学生学不进去,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意志薄弱,不能围绕一个目标作长期不懈的努力,浅尝则止半途而废。即使勉强学习学不会、学不好,这是没有学习兴趣的体现。教师通过以上三个方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将为后期教育提供正确的参考方向。
2.教授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探索学习
教师要明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教学并非知识理论的.死记,公式定律的灌输,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学习怎样探索创新;学习怎样为人处事,学习怎样自我提升等。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多给予鼓励和支持,这也是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源泉,而学生也能由此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面对挫折不惧怕,面对困难不退缩,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内心的人,这也是心理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3.保证平等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平等教学是教师对职业的尊重,对学生的负责态度,相比传统教学的等级分化,平等教学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即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褒奖和肯定,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帮助和鼓励。平等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看作客观的个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心理教学为手段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与此同时,由于教学的平等性、和谐性,让学生的心理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更加亲切,从“良师”转向“益友”。
三、结语
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到现代教育体系中将是我国教育行业由“以教为主”向“以育为主”的一个重大转变,而合理利用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将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心理发展和人格塑造都带来巨大影响,我国教育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将教育心理学成功转化成一种教学过程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每个教师继续探索研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