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优质17篇)
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工具,也是组织和安排教学的基本依据。教案中的教学活动应该设计有趣、灵活,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果你正为编写教案而烦恼,不妨参考下面这些案例,或许能给你一些灵感。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一
课题二: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1、 叫做物体的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 3 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 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2.小组学习--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结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3、做练习七的第4、6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5、7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二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师准备:一大块橡皮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24块;投影仪。
学生准备: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2个。
一、创设情境。
填空: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3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用字母表示:v=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3、做练习七的第4、6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5、7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初步掌握长方体的概念,建立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都有哪些图形呢?
二、新授。
1.导入。
教师出示教具,导入新课。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形。
3.教学例2。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图中哪些是长方体,哪些不是长方体,是长方体的指出它的长、宽、高。
2.判断题。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长方体有可能相邻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
(3)长方体的每一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3.说出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四、家庭作业:第23页第1、2、3题。
教学目的。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长方体的6个面一般都是()形,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面积相等;()长度相等。
2.有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它所有棱的棱长之和是()。
二、新授。
1.展示动画图像:
(1)将长方体的较长边缩短,使长、宽、高都相等。
(2)将长方体的较短边延长,使长、宽、高都相等。
2.观察学具正方体。
3.继续展示动画图像,进一步明确:
(1)正方体的六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3)有8个顶点。
5.填表。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2)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2.一个正方体每条棱长3分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多少分米?
3.用一条长48厘米的铁丝折成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四、家庭作业:第23页4――10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34页内容及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经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2)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与宽。
教学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填空:
上、下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这个长方体 左、右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前、后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3、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
二、实践探索。
1.个别学习-------表面积的概念。
(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
(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学生试着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计算塑料片的面积。
(1)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学生分组研究计算的方法。
(3)找几名代表说一说所在小组的意见。
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
6×5×2+6×4×2+5×4×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解法(二):(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
(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4)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实践。
做第26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列式算出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
结论: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五、课堂练习。
做练习六的第1、2题,学生口答,学生讲评。
六、课后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3、4题在作业本上。
旁批:
后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教具:
长、正方体模型、课件、长、正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长方体模型,您能告诉大家这个长方体体积是多少?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吗?
教师演示,学生感知这个长方体模型的体积(每层有4个,共3层,一共是12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就是12立方厘米。
揭示课题:对一些不可以分割的长方体,我们有没有办法计算的他体积呢?(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学生按照要求用正方体搭出四个不同的长方体并编号。
让学生观察,并作小组交流。
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用了几个小正方体?不数,你怎样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
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和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的'方法比一比。
根据所搭的长方体填表:(表格略)。
根据表格,引导分析,发现规律。
比较每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和计算小正方体个数的方法,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再次探索,验证猜想。
出示例题10,让学生摆一摆,再数一数,看看一共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如果让你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能说出要用几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引导概括,得出公式。
交流的出结论:
v=abh。
启发引导。
让学生尝试,再交流得出结论:
应用拓展,巩固练习。
做“试一试”
先指名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再独立计算。交流时先说说公式,再说说怎样列式。
做“练一练”第1题。
观察题中的图形,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或棱长,在独立完成。
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选择几个式子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口算。
课堂作业:做练习四第2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四第1、3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六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课本第29~31页的内容,课本第30页的例1及第32页练习七的第5~6题)。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正方体木块若干。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二、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察: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讲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
完成课本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七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一、创设情境。
填空:1、叫做物体的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3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用字母表示:v=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3、做练习七的第4、6题。
四、课堂。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5、7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统一计算公式。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底面积的含义,统一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 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
(3)正方体的体积= 。
二、探索研究。
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v = sh。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2.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把这根木料竖起来实际上就是什么?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七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10、11、12题。
旁批:
后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九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十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十一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一、创设情境。
填空: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3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用字母表示:v=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2.小组学习——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3、做练习七的第4、6题。
四、课堂。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5、7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十二
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生以前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这节课要在此基础上掌握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这是下一步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作,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而他们的思维特点又一般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学生动手***作,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演示.
这部分内容分3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教学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第2课时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第3课时进行综合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任何新知识都是以原有知识体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了如下内容来为新课做好铺垫。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用学具手势或其他方式描述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
2.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利用动画演示把它们切割成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是怎样知道的。从中使学生体会到长方体、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生活中遇到的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问题,多数不能切开来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行不通,又该怎么办?这样就在学生心里形成了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知识强烈愿望。
(二)***作想象,探索公式。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作,首先吸引学生,刺激感官,启迪思维,提高兴趣,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也是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形象走向抽象。
具体的过程是:
(2)汇报交流,学生在事物投影上演示讲解,教师依次板书在表格中。
(3)请学生观察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这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充足的讨论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各抒已见,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共同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4)用字母表示公式,要注意书写形式的指导。
(5)完成例1,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6)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且在刚才的实验***作中,也有学生摆出了正方体,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能够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注意的是用字母表示公式时,使学生明确三个a相乘也可以写成a3,3写在a的右上角。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做第3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3.完成练习七第1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4.完成练习七的第7题,要注意这道题算式的运算顺序。
5、拿出课前准备得长方体物体,同桌合作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学生明确求体积应先量出它的长、宽、高,再进行计算。这样设计,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计算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和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十三
课题二: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
填空:1、 叫做物体的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 3 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用字母表示:v=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3、做练习七的第4、6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5、7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十四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再应用公式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确理解体积。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
2、应用公式计算体积。
(1)一个长方体,长8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求体积是多少?
(2)一个正方体,棱长是9厘米,体积是多少?
二、练习(教材43页练习题)。
1、第5题要求学生认真读题,注意最后的问题是需要多少升水?计算出来的体积单位是立方分米,要换算成升。
2、第6题要求独立思考练习,与同伴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第7题教师指导练习,结合书上的图想一想,再说一说,最后算一算。提示,正方体的每一条棱长都相等,先确定棱长。
4、第9题。
实践活动(见教材)。
三、作业练习。
完成配套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十五
使学生能正确运用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能正确运用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一、基本练习。
运用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
(1)长8米,宽6米,高5米。
(2)棱长40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v=abhv=a3。
8×6×5=240(立方米)40×40×40=64000(立方厘米)。
2、一根长方体木料,长2米,宽1.5分米,厚2分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提醒学生注意单位名称的统一,请学生说说”厚“的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2米=20分米。
20×1.5×2=60(立方分米)。
3、一块立方体石料,棱长50厘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交流解题思路。
24×0.5=12(立方米)。
二、综合练习。
1、先求体积,再求质量的练习。
一块立方体钢的棱长是2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块钢重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交流解题思路。
2×2×2=8(立方分米)。
7.8×8=62.4(千克)。
教学过程。
备注。
2、已知体积、长、宽、或底面积,求高的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交流解题思路。
240÷8÷6=5(分米)。
512÷64=8(厘米)。
3、小结。
三、思考题。
把一个立方体的六个面都涂上油漆,如果按面上的线将它分割成27个小立方体,那么,
三面涂油漆的小立方体有()个,
两面涂油漆的小立方体有()个,
一面涂油漆的小立方体有()个,
没有涂油漆的小立方体有()个。
四、学生总结。
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长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所决定的,其体积公式的推导,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看、想、推、说“进行。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公式的来源及公式的运用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十六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此时,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已经很熟悉了,而且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还知道了什么是体积,以及常用的体积单位。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进行顺势教学。
1、在操作中,让学生感知出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与它的长、宽、高等有关。
2、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借助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及课件的动态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其中,发现、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带领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实现他们对知识的发现和再创造。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力求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设疑激情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在导入时,我选用了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盒子,学生们通过猜测,引发矛盾。疑问萌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究。
2、引导探索: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并为每个小组提供了学习材料,让学生们通过自己“拼、摆,观察、计算、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自己去发现,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3、观察演示:利用多媒体教学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1、观察的方法。
2、活动实践的方法。
3、独立思考的方法。
4、小组交流的方法。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愉悦和谐发展,主动探究新知,大胆发现创造”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
学生们通过观察大胆的猜测,有的认为电话盒大,有的认为咖啡盒大,有的认为一样大。究竟哪一个大呢?我们需要掌握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计算,这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在讲长方体、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时,就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进而引发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渴望。我这样导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情不自禁的想去探究和发现。
二、动手操作,感知认识
1、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2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小组合作摆一些任意长方体,并说说它的长、宽、高是多少?体积是多大?记录在记录单上。看看哪个小组摆得又多又快。
2、汇报交流。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你能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摆的吗?体积是多少?还有不同的摆法吗?(学生边说,老师边记录)
3、观察发现:通过刚才的摆,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4、总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总结出字母公式。
】: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而深远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外显而巨大的。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在这种设计理念的引导下,我也让学生们自己去拼摆、去观察、去记录、去发现。自己归纳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这样虽然会走一些弯路,但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了学习过程,他们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了数学的“再创造”。
三、尝试练习,再次发现
1.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要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那些条件?出示例一,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看来同学们很聪明,那这个图形怎么求呢?(在例一的基础上变化数据,把它变成一个正方体)
3、小结:当长宽高相等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就是棱长×棱长×棱长。如果用a来表示正方体的棱长,那它的体积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呢?学生自己总结出正方体体积的字母表示公式,老师以小资料的形式介绍a3的读法和意义。
4、完成书上例2
5、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体积计算方法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得来可以通过学生迁移学习获得。这样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还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入体会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核心概念。
四、解决疑难,运用拓展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那么这两个盒子要求它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师提供测量数据,让学生求体积。并且比较大小。
3、出示拓展题二。一块不规则的橡皮,怎样求它的体积?
【】:教师要精心地、创造性地设计课堂练习,应以练习设计的艺术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课堂练习这个广阔的天地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游泳池”和“求不规则橡皮的体积”这两个拓展练习设计。不是在单纯地模仿例题,机械地套用公式计算。而是在对题目的观察、分析中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观点,培养了学生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实质”的辩证思维。在对题目的解答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用“逆向思维”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游泳池的深度要科学,符合生活实际,长和宽要成比例。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实现了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十七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知识中,我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算一算,让学生自己探索,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把求长方体的体积很自然地引入了求小正方体的个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借助小组合作交流,经过归纳、推理,揭示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课本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习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适当的引导可以使教学任务得以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在操作解答的过程中,我还是发现一些问题的.存在,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稍差,遇到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时,没有认真审题、思考,也导致了很多的错误,把棱长和、表面积以及体积的问题混在了一起,不能正确区分、解答。所以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读题、审题的能力,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