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说课教案(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说课教案篇一
1、说课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例1以及练习六的第1—4题。
2、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3个例题,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有关知识,本节课只要求学生学习例1,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把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帮助学生认识表面积的概念。接着通过例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练习,巩固、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2、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推理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索精神。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4、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
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6、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一把剪刀。
教师准备一套多媒体课件。
本课时依据现代认识科学理论及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创设情境,引入探究式的教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他人合作意识,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我的基本教学思路是:通过“创设一个情境,进行两次探究活动,设计三组层次训练”的教学步骤,通过六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丰富的生活场景;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纸盒;漂亮的礼品盒。)
教师让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
①前面我们看到的主要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②单独出示一个漂亮的礼品盒(出示图: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
学生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师指出小红想做一个这样的纸盒,可她不知道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2、动手操作,理解概念
这次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剪一剪、看一看、想一想概括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首先教师用课件示范,把一个长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看看展开后的形状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开一个长方体纸盒和一个正方体纸盒,展开放在桌上。(学生在剪的时候,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当学生都把展开的图放在桌上时,教师让学生用“上、下、前、后、左、右”六个字标明6个面。把标得又快又好的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然后指着黑板上两个展开图,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揭示课题并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让学生观察展开后的图形,思考两个问题:
①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②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3、合作交流,掌握方法
这次探究活动的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指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二是通过学生合作、交流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1,学生读题后,明确这道题就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然后出示想的过程,提出要求:同桌合作、讨论,完成p26例1下面想的过程。
抽生汇报,并说说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同时,课件在长方体图中进行闪烁。
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最后,把学生的不同方法,特别是下面三种方法板书出来(课件出示)
①6×5+6×4+5×4+6×5+6×4+5×4
②6×5×2+6×4×2+5×4×2
③(6×5+6×4+5×4)×2
并试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出算式的理由。
接着引导学生对这三种方法进行比较,得出简便的解法。
4、引导总结,归纳学法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概念和表面积计算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发现刚才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进行的,从而实现对学习方法的归纳。
5、分层训练,巩固运用
第一层次——导练:(课件出示)练习六第1、2题,主要解决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的问题。
第二层次——议练:练习六第3题,p26“做一做”用两种方法计算,主要巩固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第三层次——自练:p28第4题,主要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结合板书,全课总结
(出示板书并简单进行说明)教师结合本课时板书,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时主要内容。学生回顾学习情况,质疑解疑,教师肯定学生优点,提出希望。
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巨大优势,使静止的变为动态的,复杂的变为简单的,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显示了教学过程,启迪了学生思维。通过“创设一个情境,进行两次探究活动,设计三组层次训练”的教学步骤,安排六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又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还学到了学习的方法,享受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说课教案篇二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课堂教学的设计应依据《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和经验。”
依据《新课标》理念,义务阶段的学习学生应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针对“空间与图形”,学生需要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依据课标和教材的教学建议,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难点在于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学生在学习中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且还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也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长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在教学中以观察发现,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说课教案篇三
1、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47~49页的内容。
2、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在前面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编写的,在这一单元主要分成四块: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表面积、体积及体积单位和容积。从直观形象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借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空间感知能力的培养也是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
整理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意义,表面积的计算,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单位进率等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其知识系统化。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表面积的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通过学生联系生活事例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复习整理的方法。
这部分教材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网络,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概念、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是为今后的圆柱体,圆锥体,甚至更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3、教学目标的确定:
经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系统化的整理,加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区分清表面积和体积的不同。理解它们的意义,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要在复习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复习整理的方法,通过学习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他们的空间观念。
4、教材编排特点:
这部分教材的编排可分两部分,即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的整理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过程。
5、本节课的重难点:
帮助学生梳理长方体、正方体知识,使之系统化。理解提体积和表面积的意义,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从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6、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查漏补缺,综合所学知识,是学生获得整体认识。在能力及情感态度方面,不仅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且能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1)、经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系统化的整理,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形体特征的认识,分清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能熟练地掌握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学生观察想象能力、讨论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丰富对现实形体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知识的自我总结能力。
(3)、初步学会用形体知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应用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使学生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并积极与人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勇气。
在教学中长方体、正方体复习整理的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从李老师要搬家,她家的小金鲸鱼也要搬家这样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入手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直到小金鱼住进新家,欲通过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中解决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整理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让学生通过计算,区别表面积、体积、容积三个概念,,物体的表面积、体积发生变化的规律。因此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有目的的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有趣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我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亲自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发现它们体积和表面积的不同。
3、利用多变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3、注重学法的直到。教给学生复习整理的方法。
4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自主解决问题。通过又层次的拓展练习,让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从学习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以学生自学为主,教给学生复习整理的方法。
2、找出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联系实际,区别运用。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概括能力。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情引入:
从李老师要搬家,她家的小金鲸鱼也要搬家这样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入手引出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自主整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给学生不同的复习整理方法。
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李老师要搬新家了。你们替老师高兴吗?可李老师家的小金鱼和小乌龟有了意见。(播放课件,小金鱼和小乌龟的话),要想帮小金鱼和小乌龟做一个合适的家,我们要知道哪些知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有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联系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问题,揭示课题,激励学生上进好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探究新知。
通过以上复习,巩固了旧知识,使学生获得整体系统的认识,同时为下面的内容做好了铺垫。
(二)回忆整理,实施教学目标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1)学生口答特征,教师适时板书,不完整的请同学补充完整。
(2)课件介绍其他两种整理方法。文字整理法和框架式整理法。阅读两种整理方法。
以后,我们在整理知识的时候,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
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那么给他们做一个家,我们还要知道什么知识?下面我们请设计师和我们一起给小金鱼和小乌龟设计家。
2、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
要给小金鱼和小乌龟做一个家,我们还要知道些什么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
下面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整理知识的方法来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四人小组合作整理,并记录下来。一小组板演
(2)集体交流合作整理的成果,并将不完整的补充完整。
教师重点重复强调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板书课题。
展示其他的整理方法。并评一评哪个小组整理的最好,最完整。
(3)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小金鱼和小乌龟的家
看课件,男同学帮小金鱼算出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和体积。女同学帮小乌龟算出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和体积。
集体订正,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课堂留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以小组合作板演、抢答等形式,有效的调控以改善学生的学习。
(三)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深化练习
1、小法官
逐个出示五道判断题,一一用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
(1)、长方体水箱的三条棱就是它的长宽高。
(2)、如果制作的水箱是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一样。
(3)、一根长方体木料长2米,横截面是面积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这根木料的体积是16立方厘米。
(4)、体积就是容积。
(5)、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快乐abc
相信大家做完了快乐abc后,很快能帮它们做出一个合适的家。
1、如果做的鱼缸的长8分米,宽6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最大占地面积是()平方分米
a 24 b 4 8 c 32
2、把一块长方体木头锯成两个小长方体后表面积比以前()
a减少了b增加了c不变
3、如果正方体鱼缸的棱长之和为36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a 27 b 3 c 9 d 12
3、小金鱼回家了
如果在鱼缸中加入15升的水,水面的高度应是多少分米?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时一人说说是怎么想的。
4、小金鱼回到它的新家,发现水面上升0.4分米,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小金鱼占了多大的空间?
教师适时播放课件,独立思考,如果不会的同桌可以商量。
集体订正,一名同学给大家讲解。
5、智力大比拼
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1)请你们说说这节课你们认为自己有什么收获呢?
(2)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质疑问难。
(3)你认为谁在这节课表现的好呢?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是你知道了的,有什么是你不知道的或者是还不清楚的,要向其他人请教的。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说课教案篇四
(6)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且在刚才的实验***作中,也有学生摆出了正方体,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能够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注意的是用字母表示公式时,使学生明确三个a相乘也可以写成a3,3写在a的右上角。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做第3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3.完成练习七第1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4.完成练习七的第7题,要注意这道题算式的运算顺序。
5、拿出课前准备得长方体物体,同桌合作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学生明确求体积应先量出它的长、宽、高,再进行计算。这样设计,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计算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和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说课教案篇五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1、知识目标: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会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会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框架、火柴盒、电脑课件。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中我从复习平面图形入手,然后认识立体图形,进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清长方形和长方体的概念,便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然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来具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抽象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让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用集合图形表示它们的关系。
在创新应用上,我让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实际进行测量。通过做一做,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等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又教给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说课教案篇六
1、教材内容。
本节所讲的内容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第25————26页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教学内容。
2、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
②能力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公式,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以及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④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自学讨论法等方法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做一做、想一想等活动 ,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起来,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本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表象、提升经验、形成思考。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抽象的教学材料直观化,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促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学习进程。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做一做、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中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发现结论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
教学时。我安排了情景引入。揭示课题,自主探究。推导公式,利用关系。类推公式,巩固练习。运用公式,全课总结。交流评价五个环节。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首先,通过比较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大小,复习体积概念。
然后课件出示图,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并指出数一数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就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通过情境自然的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达到课始趣生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推导公式。
探究是数学学习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是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活动"想一想",是让学生观察一组长方体,发现长。宽相等时高的值越大体积越大,高的值越小体积越小。接着。在观察第二。三组。再让学生自己叙说发现的问题。通过比较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 由于受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制作水平的限制,要想让学生准备这些长方体是很困难的。因此,我在这里设计三组图演示,既减轻学生制作的困难,又直观、形象地认识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第二个活动"做一做",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将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然后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在活动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具体的过程是:
(1)每两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
请学生小组合作用12个相同的小正方体 (棱长1厘米 )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1、每排摆了几个?2、每层摆了几排?3、摆了几层?4。一共摆了多少个?5。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很快算出总个数?然后把数字记录在表格里面。
(2)研究数字间关系。
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从这些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①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②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3)概括体积公式。
引导学生观看课件,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 b 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v=a b h。进一步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住了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
(三)。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根据长方体积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以及长方体练习题过渡到正方体,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a表示棱长,v=a×a×a。也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a与3相乘。写a3时3写在a的右上角要写小些。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
这样的教学是把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直接迁移过来,让学生独立地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四)。巩固练习。运用公式。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课本48页"练一练"的第一题,通过让学生完成看图求体积。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填表。让学生综合运用长方体长、宽、高,体积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解决实际问题。我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用所学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游戏。通过课本48页第三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五)。全课总结。交流评价
1、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通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及学生之间的评价使学生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得以提升。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说课教案篇七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立体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有一定难度。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小学生形象思维空间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概念。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辅导教学。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除了让学生通过,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让学生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做一做来学习新知,同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物体(有礼品盒、烟盒等)
同学们,你们看,屏幕上都展示了哪些物体,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回答
教师肯定:对,它们都是长方体。
多媒体展示长方体图形。
这些物体的大小不同,可它们都是长方体。今天咱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物体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教会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请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闭上眼睛摸一摸,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摸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教师拿出长方体模型,边摸边说明:同学们们的发现可真不少,长方体上平平的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的面;两个不同平面相交的一条边,叫做长方体的棱;这个尖尖的点也就是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就是长方体的顶点。
(在这里让学生闭上眼睛动手摸长方体,让学生更加深刻直观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那么,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都有什么特征呢?
下面我们首先来研究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
出示学习提纲,请学生根据提示来研究长方体的面
1、长方体有几个面?
2、这些面是什么图形?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学生研究完了,可以和同桌交流
学生反馈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能回答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些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相等。展示特殊的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总结
长方体有6个面,这些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正方形。相对的面相等。
同学们刚才合作的非常认真,下面自己拿出自己的长方体研究一下棱有什么特征?
出示学习提纲:
1、长方体有几条棱?
2、哪些棱长度相等?
学生研究
挑学生反馈: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那么,这些同学研究的对不对呢?
动画演示,教师总结;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我们研究完了长方体的面和棱,那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呢?
出示学习提纲,学生研究、反馈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总结
长方体有8个顶点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刚才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一点叫做顶点,那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什么呢?
同学给三条棱起名字
教师总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认识长方体直观图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拿出长方体学具,将它放在眼前的不同方位,观察:你看到了长方体的几个面?都是什么图形?学生反馈(1个面、2个面、3个面。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同学们观察的非常细致。(电脑演示直观图)我们在作图时,除了前面和后面外,其它各面都画成平行四边形,但实际上是长方形。看不见的棱用虚线来表示。
(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教给学生识图的方法。)
师:想一想:如果将长方体的长、宽、高调整,使长、宽、高相等,会得到什么形体呢?(教师演示将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它也叫立方体。
出示魔方:它有什么特征呢?能不能用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去观察思考?
出示自学提纲:
1、正方体有几个面?大小怎样?
2、正方体有几条棱?长短有什么关系?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学生反馈
教师总结
(学生对长方体特征有一定认识后,运用迁移规律,自学归纳正方体特征。)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先同桌互说、然后挑学生反馈
教师总结: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多媒体演示
(三)、反馈练习
1、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
2、下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框架,这根铁丝长多少分米?
(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四)、整理回顾
想一想,我们这节课研究了什么?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说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清晰地将本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说课教案篇八
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即p33页例1和p34页的例2题及相关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去实验推导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激发他们乐于探索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同时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重、难点应定位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意义。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课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对物体的体积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利用互动多媒体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我想我要转变观念,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要成为儿童生活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为他们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学习条件,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探究、发现问题,并自己总结出规律。本课的教学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强调寓教于乐,形象直观,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方法教学,让学生自己参与,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
1.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径。
2.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最佳动力。教学设计时,我力求以“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结论、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精神。
1.学生动手操作的小正方体积木若干套。
2.自制课件。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如下图,让学生说出他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2、如果较大的物体用1立方厘米去量好不好?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呢?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实验探究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具体的过程是:
1)每五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
取24块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积木,任意拼摆长方体,然后把数字记录在表格里面。
2)通过课件演示,根据学生的记录表,操作验证。小组讨论:通过填表,你发现了什么?
2归纳概括
1)研究数字间关系。
分组讨论:从这些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①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②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2)概括体积公式。
①引导学生观看课件,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v=abh
[例1.的讲解]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让学生计算例1。
②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v=a3 [v=a·a·a,也可以写成a3 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а与3相乘。写“а3”时,3写在a的右上角。]
[例2.的讲解]要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所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例2,教师巡视。
(3)、反馈练习,实践运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堆积木,算体积。
(2)、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做第34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先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是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a×b×h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v=a3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说课教案篇九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教科书第31~33页的内容,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七的第4~7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在第二册的认识图形中,虽然已经接触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但那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学生联系实际的操作活动,学习一些测量计算知识,可以帮助学习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学习体积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习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前面所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应当让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来源,理解它的意义,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形成他们的空间观念。
4.教材编排特点:
本节教材的编排可分两部分,即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体积计算的教学,采用直观教学法。要求学生用若干个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摆成一个长方体,通过这样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的认识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一个长方体可以看作若干个体积单位组成的。再启发学生观察思考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得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文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和字母公式:v=abh。最后是指导运用公式,解答例1。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利用长方体体积计算的过渡得来的。通过让学生复习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都叫做棱长的知识,直接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同时讲解a3表示的意义。最后指导运用,解答例2。本课知识结构的编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5.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两部分内容应当以第一部分为重点。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中,重点是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理解公式的意义。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键是通过反复操作,了解公式的来源,从感性认识出发,经过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法和学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师的“教”应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学方法应当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要附合知识的科学性,还要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1.要有充分的直观操作。
学生思维的特点一般的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课的教学采用直观操作法,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径。
3.讲练结合。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学完长方体的体积,做完例1,可以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然后教学正方体的体积,做完例2以后再出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最后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总结,再让学生进行综合练习。
4.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学习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可以把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直接迁移过来,让学生独立地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一)复旧引新,创设情境
任何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的习题是为本课做好铺垫。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教师出示体积单位的模型)
完成此题,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空间观念,为这一节课做好铺垫。
2.有了体积单位,我们就可以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投影出示)
问:①这个长方体你能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②将它切成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数一数这个长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用投影出示)
小结:把长方体切成棱长1厘米的小长方体,可以数出它的体积。
(二)、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与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有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联系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问题,如果要生产电视机、电冰箱的包装箱,必须知道电视机、电冰箱的体积。如果要计量一池水的体积,还能切开数吗?“切开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是行不通的。那么怎么办?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揭示课题,激励学生上进好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探究新知。
(三)、操作想象,推导公式。
1.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然后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具体的过程是:
师用投影出示长方体
(1)请同学们拿出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个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①每排摆了几个?②每层摆了几排?③摆了几层?④一共摆了多少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2)学生操作思考,教师出示表格,如下
长方体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①
②
③
(3)学生口答结果,师依次板书在表格中。
(4)前面说过,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体积就是多少,所以可以用“体积”代替“总个数”(教师在“总个数”下板书“体积”)
(5)想一想,怎样才能很快知道总个数?
2.教师出示长方体。
请同学们还用刚才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个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每排摆几个?每层摆了几排?摆了几层?一共摆了多少个?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很快算出总个数?
3.通过以上两次操作,想一想:①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与总个数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总结出: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②如果每排摆6,每层摆4排,排5层,摆成的长方体含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让学生口答,通过学生动手操作,首先吸引学生,刺激感官,启迪思维,提高兴趣,也是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程。
(四)、依据规律,归纳公式。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①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宽、高)②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各抒已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总个数=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v=abh。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通过引导学生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让学生计算例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通过计算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最后把例1填完整。
(五)、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教学的成功与否从反馈信息中去判断,通过练习及时反馈,进行矫正,有效的调控以改善学生的学习,优化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下表,要求学生口算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体积(立方厘米)
①421
②432
③444
让学生口答后,提问:3号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何特点?这种长方体又叫什么?它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这样算?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的体积,用字母“a”表示棱长,求正方体的体积的公式应该是什么?v=a·a·a,也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а与3相乘。写“а3”时,3写在a的右上角。要写小些,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
v=а3
这样的教学是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让学生独立完成例2,教师巡视,注意学生把“53”是否写正确,解答后集体订正。
(六)、巩固练习,运用公式。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操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做第3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先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是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3.完成练习七第1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4.完成练习七的第7题,要注意这道题算式的运算顺序。
5、教师出示火柴盒,计算出它的体积。
问:这个火柴盒没有数量该怎样计算?学生明确应量出它的长、宽、高后,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并计算。这样设计,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计算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七)、全课总结。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㈦作业。练习七的第5题。
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总个数=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体积长宽高
143112
243224
3645120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bhv=a·a·a
v=a3
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说课教案篇十
(一)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25—26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认知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索、尝试精神,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并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立表面积的概念以及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一)教法为了让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辅以“情境探究式”教学法、“观察法” 等,实现师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方法的训练,努力探索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新策略。
(二)学法《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自备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一个,剪刀一把。
教学环节:师生互动
设计理念: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旧知重温; 铺路搭桥
口答。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相对的棱的长度( ),相对的面( )。 2、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它的棱( ),每个面( )。它是特殊的( )。 3、看图,指出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 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新知识铺路搭桥。
(二) 创设情境 切入主题
1、动画演示情境图。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明选了一份精美的礼物。为了使礼物更加美观,他打算亲手包装盒子。小明买回一张漂亮的包装纸,为了节约纸张,他想先裁下大小适宜的一块再包装,那么至少要裁多大的纸呢? 小明该怎么做呢?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 导入新课:这就要用到一个新的数学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 学生观看并思考。 2、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生1:必须先知道盒子有多大。生2:必须先算出盒子每个面有多大。 …… 新课标强调,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我们应该应用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因此,我对例1进行优化组合,真正使数学焕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情境的设计意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感受到一种人文情怀。
(三)实践操作 建立表象
出示“操作提示”与“我的发现”。操作提示:①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沿着棱剪开,再展平,看一看纸盒展开后的形状。 ②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 “下”“前”“后”左“”右“标明。我的发现:你发现展开后的图形,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正方体呢?并完成下表。
长方体展开后相当于展开前
长
宽
高
1、 学生动手操作。 2、 观察发现并完成表格。(每人一张) 3、 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4、 汇报。
生1:我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生2:我发现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相等,前后面相等、左右面相等。 ……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想,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对这一理念作出较好的诠释。给予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去发现,解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生建立积的表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 自主探究 深化主题
动画演示并讲解长方体拆成平面展开图,引导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 1、 认真观察并加深理解展开后的图形与原长方体之间的联系。 2、 建立表面积的表象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通过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长方体拆成平面展示图,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 再现情境图,提出尝试问题:你能否帮小明算出纸要裁多大? 自读课本例1。尝试练习 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变”教数学“为”用数学“,同时,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出示讨论提纲: 1、 你是怎样算的。 2、 正确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交流,能让学生更 , 宽20厘米, 高30厘米。请你帮他算算至少需要多少玻璃?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的情况。你还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需要计算哪些面的面积,完成练习并及时反馈。 举例子,如计算游泳池的表面积、粉刷柱子等。 提高性练习旨在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懂得根据实际来解决问题,同时,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
(五)总结评价 课堂延伸
总结评价。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既能梳理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 课堂延伸。 同学们,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课后思考。 这个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较好地延伸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课外也动起来。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方法一:> 方法二: 6×5×2+6×4×2+5×4×2 (6×5+6×4+5×4)×2 上 下 前 后 左 右
就本课的板书而言,我尽量做到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