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政策调研报告(优质19篇)
报告的结论应该明确、有力,内容要与整篇报告保持一致,并提供相应的建议。报告的撰写需要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不仅要进行多次修改和润色,还要进行同行评审或专家意见征询。范文中的报告涵盖了多个领域和主题,可以供我们参考和借鉴。
二胎政策调研报告篇一
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人均资源较少。上世纪新中国建国初期,刚从内战中解放出来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在响应毛泽东同志“人多就是力量”的号召下,中国家庭“多生”现象严重,中国人口呈现爆炸式的增长。但是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仍较为单一,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产业经济无法满足人口需求,单一的经济产业也无法促进人口与社会的良性循环,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和剥削则给中国自然环境带来压力,同时人口总量的巨大提升明显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相符合,也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基于多重考虑,“计划生育”刻不容缓,在计划生育这项政策逐渐落实到中国社会各基层后,中国的人口抚养比不断下降,劳动力比例持续上升,人口红利凸显,社会发展改头换面迎来新气象。
6.96%。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如果任由计划生育政策在原有“控制人口”这唯一出发目的上继续实施下去,则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必将倒退,并陷入发展迟缓、后劲无力的经济衰弱期。为了适应人口形势的变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就需要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单独二胎”政策则是在此前已经松动的“双独二胎”人口生育政策上的进一步合理和健全表现。这种表现看出了中国领导人在中国人口发展模式和人口发展计划上的高-瞻远瞩。
变了整个中国的人口之基,并导致了中国现阶段社会人口发展的主要问题。
控制4亿多人口的出生,可以看作是计划生育政策的丰功伟绩,但这同时也是国外媒体对中国人权诟病的一大芒刺。生育是每一个人的自由权利,而每一个即将诞生的孩子都是一个被加以关怀爱护情感的.存在,剥夺一个人的生育权利或者引产扼杀一个即将诞生的新生命,都是对人权的践踏,尤其在西方国家更强调人的个性发挥和个人利益的主要性,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更是植入骨髓,孩子作为家庭的一部分却是无与伦比的财富,因此西方人权组织更是无法理解和忍受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实则,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项人口控制计划,但是随着中国人口新形势的发展,这项国策必然要有所改变。“二胎放开政策”正是适应中国人口发展新形势而推出的新政策,对于改善中国人口结构,促进中国人口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将有助于协调中国人口现状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
二、调查准备过程
由于是第一次独自完成这样的社会调查实践任务,所以准备时间比较长。首先在网上查阅了一些关于新政策,调查问卷及报告的信息,通过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参考范例初步设计出了调查表,整合大家意见最终做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调查问卷。接下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调查方式(通过纸质版调查身边的大学生,通过人人网向全体大学生进行调查)及较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具体的调查实施做出计划。自此,调查的筹备工作基本完成。
三、调查报告说明
1、项目名称:关于大学生对于“一独生二胎”政策看法的调研
2、调查时间:2017年11月7日——2017年11月12号
3、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4、调研机构:
成员:
5、调研流程:问卷制作:
问卷发放:
纸质档统计:
电子档统计:
《关于一独生二胎的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胎政策调研报告篇二
今天在课堂上,看到一优秀学生上课又走神了,不知怎么回事,这段时间她经常走神,再联想起这几天她的作业质量严重下降,所写作业经常张冠李戴,不是抄错数,就是算错数,不然就是答非所问,可以看出她在写作业时应该与课堂上一样,经常神游。于是下课后,问她同样是当老师的父母为什么不帮她检查一下作业?刚一问,她就泪眼汪汪了,哭出声来:“爸妈打球锻炼身体去了,根本都不关心她。”从她那里笔者了解到,她的父母为了赶上要二孩,正在积极锻炼身体,准备要二孩,根本不管她,不爱她了,所以她非常难受。
这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孩子对于父母准备要二孩的真实想法,由于父母就这事缺少与她交流,或者是根本没想过与她沟通交流,让不善于言行的她只能把心目中的担忧深深埋在心里,因为过度担忧,以甚于造成极大的心理波动。
关于要二孩问题,网络上也暴出不少关于孩子强烈反对父母要二孩的奇葩事件,如以死相逼,或是让父母把家产先转给他等。这种事离我们并不遥远,如笔者一位同事的朋友家里就发生这样的事:正在上初中的男孩对于他的父母准备要二孩的事,对他的这个妈妈是这样说的:“现在我上初中住校了,你们在家闲着没事做,想生个孩子来抱。如果你们真的生了,我就不回这个家了。如果你们只想闲着没事做要抱小孩,那我以后生三五个小孩给你们抱个够……”
对于孩子的这种过激行为,让我们做父母的十分震惊:当我们还小时,父母要几个孩子,我们何时有说不的机会,况且兄弟姐妹多,能做工的'人也多,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但换位想想:现在的孩子,1出生,就集多个家庭、多人的宠爱于一身,父母永远是围着他(她)转,对于这种过度的溺爱,孩子只会认为这是父母应该做的,父母就应该为他(她)们付出这种爱,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这种爱分享给他人(弟妹)或与他人分享父母的这种爱。所以当父母要把这种爱分给他人时,很自然地接受不了,产生抵触心理,或是做出过激行为威胁父母,或是憋在心中产生心理反应。他(她)们的这种心理激烈变化,在教育中,在行为上,在生活里已经逐渐显露出来,给一线教育工作者增加了不少的负担,让我们非常担忧。这种心理变化,不是开通几句就能行,如果做父母的一处理不好,就有可能演变成社会的大事件。
对于现在的二孩政策,孩子们的心理反应很大,现在部分学生已经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显露出来,笔者担心,如果父母与孩子们沟通不好,将会演变成社会的一大问题,这是我们应该担心的。笔者建议,急于要二孩的父母们,要注意多与子女沟通交流,慎重要二孩,以免铸成大错。
二胎政策调研报告篇三
国家开放二胎政策后,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许多父母都在加紧干追二孩。小编对走访调查的资料进行了整理。
一、现状分析。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由20xx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可知,我国现有人口共亿,20xx年末全国总人口达亿人。在这样的一个人口基数下,我国的人口老年化也在加剧。据《20xx年至20xx年老年事业发展纲要》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以上,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亿,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占整个亚洲老年人口的1/2。而在20xx年年底我国60岁及其以上的人口比重已经达到%。据相关专家推测,在2020年将达到%,2030年更将是%,2040年将为%。所以我国将进入超老年型社会。中国迅速上升的老年人口比例,对比为数不多的人均收入,难免会让我们想到未来养老难的问题。
二、农村生育观原因分析。
1、计划生育观。
今天的农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人们有了更多的积蓄来干别的事,但和城市人口相比,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思想不够解放,眼界不够开阔以及农村传统思想的病根,在计划生育观上仍存在严重问题。通过调查,接近90%的村民认为农村不该多生,在多数城里人看来,只有一个才不叫多生,但70%的村民认为农村家庭两个孩子最好,尤其是一男一女,她们看来两个并不为多。在对待农村生育与中国人口压力的问题上,35%的村民肯定农村超生会增重国家人口压力,应该严格控制农村计划生育,只有严格符合条件的夫妇才可以生二胎,然而65%的村民给出他们的看法,认为国家人口压力与农村无关,只要人家有能力抚养孩子,可以接受罚款就让生育二胎。
组成部分,国家的发展关系着农民的衣食住行,农村的落后制约着国家的改革发展与创新。对中国而言,农村是其兴衰的命脉。我国的资源总量并不少,但为何我们只能排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显然是人多!计划生育是针对中国人口压力大而制定的一项国策,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号召,严格按照要求,有计划的生育。
2、多子多福。
对你愿意生二胎这个问题我向所询访的几十个人进行了调查,他们的年龄集中在25-40岁,结果分析,其中,大约78%的人暗示愿意生二胎,20%的人不肯生二胎,另有大约2%的人暗示,一胎都不想生。该查询拜访预示出了我国农村现阶段主要育龄夫妇的生育观念:大多的夫妇愿意生育二胎,少部分夫妇只愿生育一胎,极少部分夫妇不肯生育。而希望生二胎的大多集中在30-40岁。
这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育观念的改变等各种原因,我国也有部分大中城市逐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国家虽然连续举行计划生育政策,但为了缓解国度老龄化趋向,在计划生育政策的节制尺度上有所放宽,部分符合生育第二胎的夫妇开始考虑是否生育第二胎。而在农村许多生二胎的家庭并不是被允许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使妇女教育水平提高与生产率上升。这一方面使得生育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农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可能改变了小孩对于家庭中的消费属性,因为某些地区生育的原因之一是妇女无事可做。生小孩来养就像城里人养狗、猫当作宠物一样。有些人表示,多生个小孩现在家庭就可以多一份换了,以后老年时生活就会多一份保障。一些35岁以上的家庭表示,第一胎在外地读书,一般男人也常年在外打工,妇女在家无聊,生二胎也可以说是为了有一个精神上的寄托。所以有些人宁愿违反政策规定,被罚款也要生二胎。
另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人们认识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重点是人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不仅要生孩子,更重要的是使子女得以良好教育,使其成才。生育成本越来越高,培养一个孩子,往往要支付各种费用。高额的生育成本使得父母必然放弃数量,转而重视质量,也就倾向于优生优育。
3、重男轻女。
中国封建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男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个体家庭的经济状况乃至整个家族的兴衰妇。而如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妇女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也显露出了,于是,随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男女平等地参与工作、参与竞争。尤其在今天,教育水平提高,妇女知识水平提高,男女地位进一步平等,于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育观中,女儿也是传后人。
所以现在大多数农村人的生育观念大多也变为生儿生女不重要,关键在培养。能让孩子从小受到好的教育,将来有出息,父母晚年才会有依靠。本次调查显示,85%的被访者在生育前是不知道孩子性别的。在现在的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已大大淡化了,87%的被访者表示自己对孩子的性别不介意,但还有很小一部分人表示会介意,喜欢男孩子;不到一成的被访者表示如果生的是女孩,会有失落,但也不会太介意。(稍有失落感的人群中,男性比例多于女性。)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表示,不会因为生的是女孩就减少对孩子的培养和投入,因为对孩子的期望值是一样的,将来孩子面临就业压力和社会挑战也是一样的。
农村居民对子女性别的偏好趋向平衡,一男一女是多数人理想中的家庭结构,但隐含着对男孩的偏好。诚然,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养儿防老的观念是落后的。但是倘若在社会化养老程度低下,养老缺乏保障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靠养儿去防老。而现在国家开始重视农村的养老问题,而且也在逐步地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
育政策的实施之果,更与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而城市则提供了农村观念变革的现代意识之源和榜样的力量。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农村的青壮年大批走出家门挣钱,外界的先进文化和超前思想也促成了农村育龄人员生育观的转变。城市的一些思想意识开始通过打工者的渠道,对农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加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和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群众的生育意愿与国家现行生育政策之间的差距大为缩小。从这次调查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多年来,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推行以及生育文明的倡导,不仅控制了人口数量,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育观和抚育观的进步,这其实也是农村走向现代文明的一大步。观念和文化传统的改变虽然通常比较缓慢,但它一旦形成,也将在很长的时间内发生效力。农村居民生育观正在发生的变化,当然也是社会变化的结果,同时也提醒我们对未来农村人口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要提前有所准备。
三、调查结果及描述性分析。
xx自1997年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截至20xx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17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高于全国比例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超过1637万,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城乡空巢家庭、农村五保老人、农村留守老人比例加大,他们中的多数人将逐步进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状态。
根据《xx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20条规定,有一个子女的夫妻,符合以下10个再生育条件之一,均可申请再生育一个子女.其中,非农业户口的夫妻再生育条件有4个:
农业户口的夫妻在以上4个条件的基础上,再增加了4个条件:
二,夫妻双方为农村居民,一方两代以上都是独生子女或男到独生女家结婚落户的;。
另有两个条件没有户口限制:
一,双方均为独生子女或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的;。
二,其他特殊情形申请再生育一个子女的,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认定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民众对二胎政策的了解程度:
由此可见大多数民众对二胎政策或多或少是有所了解的。城市居民被访者愿意生二胎主要的原因是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这是出于中国传统的儿女双全的思想,和自己时间和精力的考虑,其他重要原因还有经济允许、减轻子女生活负担和喜欢孩子等。农村居民被访者中原因较为均衡,相比而言选择养儿防老的更多。根据调查员的得询问和调查,主要原因有:
城市居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保、退休金较为齐全,农村居民则不完善,所以他们认为养儿防老较为重要。
另外一个区别在于较少的农村居民被访者会选择经济允许,主要原因:在农村消费支出较少,抚养孩子的代价较小。
由上分析可知二胎政策不宜全面开放,针对经济允许的家庭,可以试行;全面开放后会加重家庭负担,降低国民的素质水平。不符合国家的人才强国战略。所以可以对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或地区试行允许生育第二胎,来缓解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局面,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更加完善农村地区的医保、社保等建设,使其养老要得到保证后可试行二胎政策。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得出的意见是:
经济允许的家庭和地区试行开放第二胎,完善农村地区的医保、社保建设后可开放二胎政策。
二胎政策是否开放,最终看的是这一政策是否确实有必要性,该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的人口数量,国民素质,以及经济的发展确实有积极作用。但是作为普通民众,我们的出发点就仅仅局限于自己家庭和者周边环境的考虑。从上图我们也可以看出,男女都约有40%的人觉得国家应该出台的二胎政策来降低或缓解我国男女比例的不平衡。还有25%的男性和29%的女性认为二胎政策的实施可以减轻下一代的养老压力。还有较少比例的人群选择开放二胎政策,因为他们认为人多了就可以增加劳动力,而且每个家庭有了两个孩子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总的来说,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大多都希望自己有两个孩子。
开放二胎所带来的不好影响:当然开放二胎也会产生许多不好的影响,比如说人口压力、经济压力还有家庭负担等,其中经济压力大和家庭负担重是最主要因素。
四、研究对策。
二胎政策更应该对哪些家庭开放:
现在我国已经从十一五规划过度到了十二五期间。据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玉庆说,目前计生部门正在考虑放开二胎政策,很多专家对此做了研究。放开二胎政策不会导致人口暴涨。他个人赞成逐步放开二胎政策。现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如果第一个是女孩儿,政策允许生第二胎。这一政策可以在城市逐步放开。因为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人口红利也到了一定阶段。王玉庆透露,目前计生部门也在考虑此问题,很多专家对此做了不少研究,他个人认为,二胎政策到十二五末期可能会放开。王玉庆认为二胎政策一旦放开不会导致人口暴涨。现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人口出生率都在下降,特别是本地常住人口。因为现在养一个孩子的成本高了许多,且年轻人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这也符合国际规律,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不需要政府控制,人口自然会下降。所以开放或者试点开放二胎政策的条件是允许的。因此二胎政策更应该对出生率较低地区的家庭、老龄化程度严重的地区家庭、夫妻中一方或双方是独生子女家庭开放。
就宏观上看,在人口政策三十年这个重要节点上,产生的种种变化,意味着调整人口政策的微妙期已经来临。而具体落实到每个家庭,在这个高消费的时代,人们的家庭收入水平与是否愿意生育二胎成为了又一大问题。的确,养孩子的经济成本不容小觑,这不仅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表现明显,在很多西方国家也尤为常见,据统计显示,在美国,中等收入家庭抚养一个孩子到18岁成人的费用是291570美元。美国农业部发表年度报告说,它的这一估算考虑了通货膨胀因素,但不包括孩子的出生费用和大学教育费用。那么在中国养一个孩子要多少钱?据媒体报道,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高达48万元。估算30岁前的未婚不在读的子女的总成本达到49万元。孩子们花了多少钱?这是一笔苦中有甜的糊涂账专家勉为其难推算大致费用。由此可见,人们的家庭收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是否开放二胎政策的看法,以及他们自己生二胎意愿,甚至是否有能力养一个孩子。当然不同层次收入的家庭,对是否开放二胎政策有不同的看法。
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超过7成的已婚人员在年龄上和经济状况上都要高于未婚人员,并且,较多已婚人员表示,由于社会压力的不断加大,父母工作节奏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孤单感日益加重,而且在中国普遍本地人员外地上大学的情况下,可以减轻自己对孩子的思念之情。此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有2个及以上的孩子可以有效地缓解孩子们的养老压力。所以,如果政策开发及经济条件的允许,55%的人员认为自己会选择生育第二胎。而对未婚人员的调查中,由于本身人群的年龄较低,经济状况尚处于较低水平,接近6成的人员表示,在社会上再拼搏2~3年后才会考虑成家立业的问题,而鉴于目前的情况,暂时只打算要一个孩子。
结论:我们通过对不同性别,年龄,居住地,月收入,受教育程度民众的调查与分析得出不同人群拥有1个孩子的比例都比较高,但如果在经济条件允许下,大多数的男性和女性都希望拥有第二个孩子。而且大多数的男性和女性都希望拥有第二个孩子,并且认为可以先试点开放,然后全面开放。
二胎政策调研报告篇四
随着国家放开单独二胎政策的实行,已经有几个省份具体实行单独二胎政策,其余省份也都在准备中,并将适时实行单独二胎政策,河北省也将于近期放开单独二胎。计划生育是我国长期基本国策,本次单独二胎政策也是根据我国人口结构的现状以及人们的需求来制定实施的。放开单独二胎的政策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具体的影响呢,这些影响需要政府实施哪些措施来应对呢。人口数量的变化带来的影响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我的这次调查得出的个人结论,为政府机构提供个人见解,为解决放开单独二胎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提供一些依据。
二、调查时间:
2015年3月20日至4月10日。
三、调查地点:
宁晋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凤凰路256号)。
四、调查范围:
来宁晋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办理各种业务的每个人。
五、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六、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
胎的看法,80%的被调查者持有希望儿女双全,年老多个依靠的观点,65%的被调查者表示这是遵照老一辈家长的希望,另外有55%被调查者认为想生二胎的理由是子承家业,传宗接代;对于你为什么不想生二胎的看法,82%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下生活成本高,多一个孩子家里开销增加太多,33%的被调查者则担心给孩子的爱不均衡,难免会出现偏心,另有12%的被调查者表示更喜欢三口之家的生活,62%的被调查者会选择独生子女作为自己配偶,75%的被调查者担心孩子以后的受教育问题,80%的被调查者担心孩子多了以后的医疗问题。
希望政府通过以上调查结果采取措施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未来人口增加所造成的的医疗压力;第二,未来人口增加造成的基础教育压力问题;第三,做好单独二胎政策宣传解释工作。
一、现状分析。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由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可知,我国现有人口共13.397亿,2010年末全国总人口达13.410亿人。在这样的一个人口基数下,我国的人口老年化也在加剧。据《2011年至2015年老年事业发展纲要》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0.2%以上,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1.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占整个亚洲老年人口的1/2。而在2010年年底我国60岁及其以上的人口比重已经达到20.38%。据相关专家推测,在2020年将达到27.53%,2030年更将是37.55%,2040年将为45.00%。所以我国将进入超老年型社会。中国迅速上升的老年人口比例,对比为数不多的人均收入,难免会让我们想到未来养老难的问题。
二、农村生育观原因分析。
1、计划生育观。
今天的农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人们有了更多的积蓄来干别的事,但和城市人口相比,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思想不够解放,眼界不够开阔以及农村传统思想的病根,在计划生育观上仍存在严重问题。通过调查,接近90%的村民认为农村不该多生,在多数城里人看来,只有一个才不叫多生,但70%的村民认为农村家庭两个孩子最好,尤其是一男一女,她们看来两个并不为多。在对待农村生育与中国人口压力的问题上,35%的村民肯定农村超生会增重国家人口压力,应该严格控制农村计划生育,只有严格符合条件的夫妇才可以生二胎,然而65%的村民给出他们的看法,认为国家人口压力与农村无关,只要人家有能力抚养孩子,可以接受罚款就让生育二胎。
中国人口压力因农村超生而加大。这是最为严重也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国家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发展关系着农民的衣食住行,农村的落后制约着国家的改革发展与创新。对中国而言,农村是其兴衰的命脉。我国的资源总量并不少,但为何我们只能排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显然是人多!计划生育是针对中国人口压力大而制定的一项国策,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号召,严格按照要求,有计划的生育。
2、多子多福。
对你愿意生二胎这个问题我向所询访的几十个人进行了调查,他们的年龄集中在25-40岁,结果分析,其中,大约78%的人暗示愿意生二胎,20%的人不肯生二胎,另有大约2%的人暗示,一胎都不想生。该查询拜访预示出了我国农村现阶段主要育龄夫妇的生育观念:大多的夫妇愿意生育二胎,少部分夫妇只愿生育一胎,极少部分夫妇不肯生育。而希望生二胎的大多集中在30-40岁。
这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育观念的改变等各种原因,我国也有部分大中城市逐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国家虽然连续举行计划生育政策,但为了缓解国度老龄化趋向,在计划生育政策的节制尺度上有所放宽,部分符合生育第二胎的夫妇开始考虑是否生育第二胎。而在农村许多生二胎的家庭并不是被允许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使妇女教育水平提高与生产率上升。这一方面使得生育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农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可能改变了小孩对于家庭中的消费属性,因为某些地区生育的原因之一是妇女无事可做。生小孩来养就像城里人养狗、猫当作宠物一样。有些人表示,多生个小孩现在家庭就可以多一份换了,以后老年时生活就会多一份保障。一些35岁以上的家庭表示,第一胎在外地读书,一般男人也常年在外打工,妇女在家无聊,生二胎也可以说是为了有一个精神上的寄托。所以有些人宁愿违反政策规定,被罚款也要生二胎。
而对于一些不想生二胎甚至不想生小孩的人来说,原因有三点:1.政策这道红线不敢逾越。
2、生儿生女都一样。第三点也是大多数家庭不愿多生小孩的主要原因:生小孩成本太高了。生育成本对于农村的生育主体来说是较为实在的东西。人们往往从小孩的经济效益来进行考察,即生育小孩的成本和小孩成长后可能带来的效益的一种比较。而这种比较的结果则是影响农村生育主体生育行为的重要因素。如今社会较高的生育成本毕然使得生育主体少生孩子,也使超生游击队减少。另外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西方的生育观念、个人独立的观念在中国农村也悄然兴起。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人们,对生育问题的看法绝对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代。另外西方文化的介入,人们对婚前性行为和同性恋的宽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降低了人们的生育欲望和对未来小孩的期望。
另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人们认识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重点是人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不仅要生孩子,更重要的是使子女得以良好教育,使其成才。生育成本越来越高,培养一个孩子,往往要支付各种费用。高额的生育成本使得父母必然放弃数量,转而重视质量,也就倾向于优生优育。
3、重男轻女。
中国封建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男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个体家庭的经济状况乃至整个家族的兴衰妇。而如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妇女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也显露出了,于是,随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男女平等地参与工作、参与竞争。尤其在今天,教育水平提高,妇女知识水平提高,男女地位进一步平等,于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育观中,女儿也是传后人。
所以现在大多数农村人的生育观念大多也变为生儿生女不重要,关键在培养。能让孩子从小受到好的教育,将来有出息,父母晚年才会有依靠。本次调查显示,85%的被访者在生育前是不知道孩子性别的。在现在的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已大大淡化了,87%的被访者表示自己对孩子的性别不介意,但还有很小一部分人表示会介意,喜欢男孩子;不到一成的被访者表示如果生的是女孩,会有失落,但也不会太介意。(稍有失落感的人群中,男性比例多于女性。)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表示,不会因为生的是女孩就减少对孩子的培养和投入,因为对孩子的期望值是一样的,将来孩子面临就业压力和社会挑战也是一样的。
农村居民对子女性别的偏好趋向平衡,一男一女是多数人理想中的家庭结构,但隐含着对男孩的偏好。诚然,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养儿防老的观念是落后的。但是倘若在社会化养老程度低下,养老缺乏保障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靠养儿去防老。而现在国家开始重视农村的养老问题,而且也在逐步地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
生育观念的改变是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层次巨变之一,农村生育观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的方面。
高额的经济处罚迫使有的农村家庭实难承受,使一部分人想生又不敢生。近年来,各地加强对计划生育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也促成了当地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中国目前已有很多地方在尝试通过奖励扶持的办法,鼓励、引导人们接受正确的生育观。
这种生育观的改变,也是30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之果,更与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而城市则提供了农村观念变革的现代意识之源和榜样的力量。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农村的青壮年大批走出家门挣钱,外界的先进文化和超前思想也促成了农村育龄人员生育观的转变。城市的一些思想意识开始通过打工者的渠道,对农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于春节调研农村有关情况的调查报告。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加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和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群众的生育意愿与国家现行生育政策之间的差距大为缩小。从这次调查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多年来,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推行以及生育文明的倡导,不仅控制了人口数量,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育观和抚育观的进步,这其实也是农村走向现代文明的一大步。观念和文化传统的改变虽然通常比较缓慢,但它一旦形成,也将在很长的时间内发生效力。农村居民生育观正在发生的变化,当然也是社会变化的结果,同时也提醒我们对未来农村人口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要提前有所准备。
三、调查结果及描述性分析。
重庆自1997年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截至2009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17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4.9%,高于全国比例2.9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超过1637万,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17.8%。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城乡空巢家庭、农村五保老人、农村留守老人比例加大,他们中的多数人将逐步进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状态。
根据《重庆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20条规定,有一个子女的夫妻,符合以下10个再生育条件之一,均可申请再生育一个子女。其中,非农业户口的夫妻再生育条件有4个:
农业户口的夫妻在以上4个条件的基础上,再增加了4个条件:
另有两个条件没有户口限制:
一,双方均为独生子女或少数民族农村居民的;
二,其他特殊情形申请再生育一个子女的,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认定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民众对二胎政策的了解程度:
由此可见大多数民众对二胎政策或多或少是有所了解的。
城市居民被访者愿意生二胎主要的原因是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这是出于中国传统的儿女双全的思想,和自己时间和精力的考虑,其他重要原因还有经济允许、减轻子女生活负担和喜欢孩子等。农村居民被访者中原因较为均衡,相比而言选择养儿防老的更多。根据调查员的得询问和调查,主要原因有:
城市居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保、退休金较为齐全,农村居民则不完善,所以他们认为养儿防老较为重要。
另外一个区别在于较少的农村居民被访者会选择经济允许,主要原因:
在农村消费支出较少,抚养孩子的代价较小。
由上分析可知二胎政策不宜全面开放,针对经济允许的家庭,可以试行;全面开放后会加重家庭负担,降低国民的素质水平。不符合国家的人才强国战略。所以可以对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或地区试行允许生育第二胎,来缓解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局面,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更加完善农村地区的医保、社保等建设,使其养老要得到保证后可试行二胎政策。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得出的意见是:
经济允许的家庭和地区试行开放第二胎,完善农村地区的医保、社保建设后可开放二胎政策。
二胎政策调研报告篇五
2017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至此,实施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告终结。二胎政策是继国家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也是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人口的积极策略。根据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任务而言,针对50、60、70、80、90后这五类人进行社会调查,就“他们对这一政策的态度及其想法”展开调查,四个人共同拟写一份调查问卷,附至本报告后。经过了我们的调查之后,现就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按照年代进行分别论述。
调查对象总体情况说明:每个年代按照老师要求5男5女,其中有些是进行社区问卷调查,有些是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问卷调查,因此该调查对象群体中涉及到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收入水平、家庭人口结构现状、城市还是农村、家庭及周围社会文化观念等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影响他们对“开放二胎”政策的态度和想法。
50年代
调查对象具体说明:该调查对象群体年龄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早已成为安享晚年、含饴弄孙的爷爷奶奶们,普遍没有接受文化教育,没有国家退休保障和固定工作。
态度:他们相当支持“开放二胎”政策。
时是受毛泽东同志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不存在一胎或者两胎情况,因此50后都是很多兄弟姐妹,而且在这众多兄弟姐妹中至少都有一个是男孩。所以,第三他们也受传宗接代的思想影响,希望“开放二胎”政策实施后能够在自然状况下至少生一个男孩子能够延续家族。第四,由于我们调查对象群体是没有工作和退休保障金的老人,他们的孩子都是三个以上,几个孩子共同赡养老人,加之老人还具备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所以不存在养老负担问题。他们支持“开放二胎”考虑到以后孙子们赡养自己的父母亲的负担问题。第五,全部调查对象里都是属于大有时间帮子女带孙辈的情况。
60年代
调查对象具体说明:该调查对象群体年龄在50岁以上,文化程度存在差异,也有国家公职人员和非公职人员的区别。
态度:大部分支持该政策,极个别持无所谓态度。
男生以继承香火。
70年代
调查对象具体说明:该调查对象群体都是人到中年,还具备生育能力,这代人是第一代接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人。他们有着比较大的压力,上有老,需要赡养;下有小,需要培养。他们的孩子都已经到了要上高中或者大学的年纪,花费巨大。接受调查对象中接受文化教育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城市和农村户籍,受家庭及其社会观念影响严重。
态度:八人明确表示中立态度,存在一至两人支持该政策的现象。
《二胎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胎政策调研报告篇六
此次调查共有50人参加调查,调查的对象年龄:25-30周岁21人,占42%,31-35周岁17人,占34%,35-40周岁7人,占14%。其中:男20人,占40%,女30人,占60%。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47人,占94%,高中(中专)3人,占6%。家庭年收入状况5—10万22人,占44%,3—5万16人,占32%,10万以上12人,占24%。对如果已育有一个男孩子,愿意生二胎的有9人,占18%,64%的人选择不愿意,持无所谓态度的有9人,占18%。如果第一个孩子是女孩,愿意生二胎20人,占40%,不愿意的19人,占38%。
认为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比一个孩子的家庭相比生活更幸福与风险承受力大各占16%,大部分认为无法比较,各有优劣。对于添一个弟弟(妹妹),孩子的看法是32%的家庭为同意,24%的认为不同意。
关于生二胎,家里长辈的意见认为必须生为9人,占18%,不干涉有39人,占78%。影响生育二胎意愿的主要原因是有44人认为经济原因,占32%,家庭环境因素31票占20%,身体状况和工作事业因素各占20%。
经过多年的计划生育之后,“少生”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再加上经济发展带来的生育迟缓,我国如今已面临非常严重的人口结构的问题,总生育率不高,这将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
“80后”年轻人大多表示孩子教育、医疗成本过高,不会轻易考虑生育二孩。这些不愿意要二孩的家庭,几乎都提到了经济压力大,经济压力排首位——其中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教育支出。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人们认识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重点是人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不仅要生孩子,更重要的是使子女得以良好教育,使其成才。生育成本越来越高,培养一个孩子,往往要支付各种费用。高额的生育成本使得父母必然放弃数量,转而重视“质量”,也就倾向于优生优育。
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的生育观念是生儿生女不重要,关键在培养。能让孩子从小受到好的教育,将来有出息,重男轻女的思想已大大淡化了,不会因为生的是女孩就减少对孩子的培养和投入。居民对子女性别的偏好趋向平衡,一男一女是多数人理想中的家庭结构。“养儿防老”的观念也在逐步被改变。而现在国家开始重视农村的养老问题,而且也在逐步地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
影响生育意愿第二高的原因则是没有精力再照顾一个孩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否生二孩,精力不够是仅次于经济压力的第二个难题。正在考虑要二孩的育龄女性,担心的是精力不够,生二孩时双方父母年纪也大了,能帮的忙有限;另外,即便有老人或者保姆帮带孩子,作为负责任的家长,更希望自己能够在孩子身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部分受调查群众认为生育二孩会对自己的工作带来影响,甚至是严重的影响。因而,是不是有人帮着带孩子也是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现在,许多家庭都是由家中的老人帮着照顾孩子的。那么,老人们会对子女生育二孩持什么态度呢?受调查者反馈的信息是,接近半数家庭的老人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希望家里多一个孩子,毕竟现在一个小孩太孤单,多生个小孩现在家庭就可以多一份欢乐,生活就会多一份保障。真正明确不支持的老人只有极少数。
抛开以上的一些顾虑,总体上受调查者对生育二孩对家庭及孩子影响的评价还是积极的。很多人认为多生一个宝宝短期内很累,但长期来看还是有必要的,它能让家庭更和谐,生活质量更高,也有利于孩子间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学会分享与责任,有利于孩子乐观开朗性格的养成等等。
虽然这次调查,受调查者生育意愿不高,应该在意料之中。自“单独两孩”生育政策20xx年3月全面启动以来,“单独两孩”政策家庭申请率和出生率都维持在较低水平。“单独两孩”政策对生育两孩的释放作用低于预期。调查者认为,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想要破解两孩生育意愿低的问题,还是需要积极发展经济,合理调整就业以及社会政策的配套,使广大居民拥有更高的家庭收入,让居民养得起;另一方面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着力从延长生育假、就托就学、就医、社会化带养、妇女就业、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着手完善保障机制,有效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
二胎政策调研报告篇七
政府公共政策绩效评估是指基于结果导向、运用科学的方法、规范的流程、相对统一的指标及标准,对政府公共政策的投入产出进行综合性测量与分析的活动。公共政策绩效评估是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加强公共政策绩效评估,有利于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率、效益,有利于实现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是进行政策调整、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依据。加强公共政策绩效评估,不仅能总结经验教训和及时纠正政策失误,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还能对公共政策参与人员起到重要的间接监督作用,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心,从而提高公共政策的有效性。
一、我国政府公共政策评估实践和研究。
党的报告指出,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xx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规范行政决策行为,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20xx年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科学民主决策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执政和行政的基本理念,公共决策机制日趋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正逐步形成。重大项目上马前和重大决策出台前进行社会稳定与经济效益“双评估”的机制已在全国推广。四川、海南、贵州、广西、黑龙江、天津等地积极探索,取得可喜成效。四川省在实践中总结出五方面重大事项、五项重点评估内容、五步工作法、五种责任追究措施、五条监督渠道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五个五工程”科学评估体系。海南省的评估主要集中在三大矛盾突出领域:一是重大决策。包括涉及面广、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政策、改革改制方案、社会管理措施以及建设规划的出台;二是重大项目,包括基础设施项目、公益性项目、工业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三是其他重大事项。包括影响大、涉众广、情况复杂的大型活动等。评估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安全性四个方面。广东省政府颁布《广东省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规定》,规定“政府规章实施后,根据其立法目的,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府规章的立法质量、实施绩效、存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评价,并提出评估意见”。总体看,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做出决定的“三重一大”制度的实施,使政府部门公共决策水平和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意义逐渐凸显,开始引起学界的关注。学者们就政策评估的类型、标准、作用及影响政策绩效的主要因素等进行了研究,但总体而言,相对于实践探索,我国对公共政策评估的研究明显滞后,已有的对公共政策评估的研究又多数停留在政策评估的重要性、必要性、评估主体、评估价值取向等方面,严格来说,是政策的执行力评估,与以“结果导向”和“公众满意度导向”为核心理念的绩效导向相距甚远,探索适合我国国情且与已有实践相结合的公共政策评估方面的研究更加鲜见。
二、政府实行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影响因素。
客观来讲,公共政策的绩效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政策及其绩效之间不一定是直接的对应关系,绩效一方面是一种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又是一种主观判断,所以绩效是既客观又主观的存在,是对比政策实际结果与期望值之间的判断,所以它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同时,政策绩效的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之间、长期绩效与短期绩效之间也可能存在不一致,这些都增加了政策绩效评估的困难。但这些困难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不能对政府的公共政策进行评估。实际上,有很多因素恰恰说明进行政策绩效评估势在必行。
1.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完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的需要。
过去政府管理中计划占主导地位,对公共政策进行绩效评估的需求不迫切。提出建立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公众作为服务受体,其意见和利益被摆在不可忽视的重要位置,政府管理和服务需要做到信息透明、公开公正,从而使公共政策绩效评价的需求显化。
公共政策绩效评估主要围绕政策目标规划与设定、目标分解和责任落实、目标评审与修正、目标实施过程监控与分析、目标实现程度评价、绩效学习改进与提升等六方面内容,着力构建科学、规范、全面、可行的公共政策绩效评估机制和制度框架,其本身就是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的体现。
2.政府公共政策数量增加、干预范围扩大,风险增加。
作为公共产品的政策是国家的重要产出,随着公共服务的加强,政策产品总量不断增大,政策内容越来越细化,政策风险增加,政策的绩效评估需求量也随之增大。近年来,我国因公共政策不当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发,如20xx年8月份爆发的大连市民抗议px项目和各地大量因房屋拆迁而引发的自焚事件,都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公共政策绩效评估,有利于检验政策的绩效水平,及时纠正政策失误和总结经验教训,实现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政府成本,回应公众诉求,提升政府形象,是进行政策调整、完善政策建议的重要依据。
3.已有的评估实践处于探索阶段,亟须进一步规范。
目前已有的政策评估实践还处于起步和粗放阶段,虽然有了一定的探索,但评估制度还不规范,实施的随意性较大,评估指标、评估程序、评估结果缺乏规范性;重官意、轻民意,评估主体相对单一,专门的绩效评估部门、专家和民众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存在重评比轻改进现象,没有把评估与政府部门的持续改进结合起来;评估手段的量化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急需改进,使评估实现规范化、系统化。
4.公民参与意识与参政积极性增强。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建设正在加强,公民的活动空间得到拓展,各种行业性的利益团体迅速成长,政治权利所直接支配的范围日益缩小,民主、利益、自由、法治、平等理念不断强化。社会领域壮大与发展的趋势必然发生治理社会主体的变化,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公民的参政提供了便利。这就要求政府提高政策制定的参与程度,通过参与政策绩效评价、满意度的参评等多种方式了解政策执行效果,并最终影响政策制定。
5.技术条件的改善为科学的政策绩效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持。
评估的技术条件,主要是指评估模型构造、评估标准设定、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设计、评估的技术路径等。西方国家公共政策评估大都在定性基础上构建定量模型。我国与西方国情有别,不论是单一政策或综合政策,政策制订、执行及结果的衡量标准存在完全不同的环境条件,但这并不是说不可以借鉴其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法,信息技术、统计技术、调研技术、监测技术等。在已有的技术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和政策属性差异分类,建立有针对性及适用性政策评估的技术体系,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评价模型,合理确定指标体系和指标的权重,设立大量具有可比性、可测量性和可计算性的绩效指标。
三、国外公共政策评估的经验。
20世纪60年代以来,政策评估在世界各国中逐渐成为一种“成长工业”,成为监督政府公共开支、促进政策系统优化的系统工程。一些大学也纷纷建立了政策研究机构,提供研究数据,并为不断扩大的政策分析市场培养人才,关于公共政策评估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都已大体走向成熟。概括来看,其特点如下:
1.发达国家政府普遍推行了政策评估。
随着各国政府改革的推进,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韩国、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都开展了公共政策评估等。其类型大体可分为综合政策评估和单项政策评估两种。
实行综合评估的国家有日本、韩国、英国和法国等。日本不仅对内阁和政府各部的各项政策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而且对政府各部实施的政策评价进行再评价等。英国的政策评估将政府各部门的所有重大开支,以及政策在实施之前的各种建议,也纳入到评价范围。
实行单项政策评估的国家很多,几乎所有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实施了财政政策评估。美国、荷兰、加拿大、西班牙、德国、丹麦、挪威、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实行了环境政策评估。新加坡等国家实行了住房政策评估。还有许多国家在土地政策、教育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的评估方面作了探索。
2.政府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组织体系完备。
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组织体系是公共政策绩效评估活动开展的组织载体,主要指评估主体与模式、评估机制与流程、评估结果应用等,涉及组织权、管理权与评价权。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组织体系的建设水平,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公共政策绩效评价功能的实现和发挥。发达国家的政府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在评价组织上体现了如下特点:
组建专门的政策评估主管部门,总领政策绩效评估全局。美国的“国家绩效评议委员会”,负责对联邦政府的政策制定框架和政策绩效进行评价。法国的全国评价委员会,领导跨部门的评价工作。韩国除了专门的政策评价委员会,还有直属于国务的政策协调办公室,以及在政府内部专门设立的政策分析与评价局。日本的行政评价局,负责对内阁和政府部门的各项政策实施全面深入的绩效评价,同时对政府部门已实施的政策评价实施再评价。有一个专门进行政策评估的主管部门,能增强政策评估的组织保障,从而避免政策评估成为政府部门运动式或阶段式的活动,使政策绩效评估工作趋于连续,并使评估的权威性得到保障。
政策绩效评估活动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在发达国家,政策评估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成熟的职业活动。政策绩效评估的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素质要求很高。美国的政府和许多大学的政策研究机构,培训了一大批职业政策分析人员。法国政策评价从业人员的选择极其严格规范,必须接受资格认定,普通的大学毕业生要在专门的政策评价培训学校受训,接受严格的考核后才能成为正式的评价师。从业人员的高素质使政策评价的能力和水平日益提升,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评价主体的参与多元化,注重保障民意的表达。发达国家的政策评估活动中,参与者除了纯官方的政府部门外,其余有半官方组织(政府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如美国兰德公司、韩国的公共行政研究所等)、完全独立的民间组织(如美国布鲁金斯学院等)。在政策评估的过程中,除了专业政策评估从业人员外,会积极吸纳民间人士的参与,使政策评估不再局限于精英阶层,公众意志得到充分表达和尊重。法国的大区委员会由公务员、民选议员和评价专家组成。日本的政策评估和独立行政机构评价委员会,从全国专家学者和名望较高的人中选出5000名作为委员。政策评估主体的多元化,使更多的主体参与到了政策评价活动中来,民众政策参与的扩大,使公众的诉求得到充分表达,提升了政府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3.政府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内容全面。
在实行政府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国家,其评价内容一般既包括政策结果评价也包括政策过程或政策能力评价。如韩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通过了《政策评估框架法案》和《政府业务评价基本法》等法案,规定评价内容包括了政策结果评价、政策实施能力评价、公民或客户对政府提供的服务和政策实施的满意度的调查三个方面的内容。三个方面的评估主体及所侧重的方面各有不同。
政策结果评估主要是对政府机关及其代理机构所实施的政策进行绩效评估,强调通过评估来不断完善公共政策的制定,提高政府系统的服务效果。其做法主要是在办公室的协助下由政策评价者实施,政策评价者都来自政策分析和政策评价委员会,他们根据国家事务评价和协调规则制定评价的指导方针和评价标准,并对政策进行评价。
政策实施能力的评价主要关注政府机构实际执行政策的能力。评价主要由办公室官员来实施,他们包括了政府绩效评价单位的成员,并对其执行政策的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在有政策协调办公室人员和政策评价者出席的联合会议上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意见。
公民满意度的调查由民间人士主导,体现公众对政府公共政策的主观感受,保障国民的公共利益表达,督促政府官员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整改,实现公共政策绩效评价的公正化和科学化。同时,韩国的政策评价委员会中仅有一位只挂职而并不履行评价的国务调整室室长是政府官员,其余皆为民间专家,表明他们对民间评估力量的重视和信任。
4.政府公共政策绩效评估技术精细。
政策绩效的评估技术体系,主要是指评估标准设定、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设计、评估模型的构造、评估的技术路径等。目前西方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大都体现了定性分析为基础、定量分析为手段、十分注重细化指标设计的特征。如在《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指导下,美国国家绩效评估委员会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评估体系,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政策的质量、经济、效率、效果等绩效标准。法国国家审计学院为政府设计了40大使命,使命下面又细分不同计划,每个计划设5个目标,每个目标又设有2—3个具体指标,并明确具体任务的承担人。各部门在做政策绩效评价时,只需根据评价需求,在众多的目标中选择几个做,接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和检查。法国的公共政策评价方式因政府行政级别不同而有区分。中央公共政策,由国家级的评价机构组织实施;大区公共政策,一般采用大区自己的集体评价机构,如大区评价委员会;省级政策,省政府下设评价处;中小城市,一般界定为5万人以上,则设评价专员。
在已开展的政策评估中,日本政府部门多采用pdca的评价管理模式,即计划(plan:planning)——执行(do:implementation)——检查(check:evaluation)——行动(act:reflectedinplanning),取代传统的计划——做——看(plan—do—see)和计划——操作——评价(plan—operation—evaluation)等管理模式。相比于传统模式,pdca有两个主要优点:一是评价广泛应用在了管理的每个环节。二是评价结果能及时得到反馈,并充分应用于下一阶段政策的制定。pdca模式能及时发现项目、政策在设计和实施上的问题,对不合理或不恰当的项目、政策进行及时整改,并最终完善政策机构。资料显示,日本20xx—20xx财年,各部门共有241个公共建设项目因政策评价结果而被推迟或取消,涉及金额约4.1万亿日元(约3300亿人民币)。20xx财年各部门评价的389项政策中,有163项(占42%)在当年得到了修订或改进。
5.政策绩效评估有具体的法律规章作为保障。
发达国家的政策评价工作十分重视程序化,对政策评价工作的步骤一般都有明文规定,细化的绩效评估标准和流程有力推进了政策执行。如法国的《研究政策与技术开发的评估》、日本的《政策评估法》、英国的《政策评估绿皮书》等都为政策评估提供了有力保障。
法国的公共政策绩效评价立法较早,法律条文也更加细化。1985年,法国政府颁布《研究政策与技术开发的评估》,对科技评价做出明确规定,其中指出:“法国研究与技术开发研究计划需根据各自的指标受到评价,在计划实施之前,评价的指标和方法都要确定,公共研究机构必须定期按照评价的程序实施绩效评价。”1989年成立的法国国家研究评价委员会,要受到16个法律条款的约束,其机构职能、人员组成、评价费用乃至出差旅费都有明文规定。
日本政府20xx年通过了《关于政策评价的标准方针》,政策评价的客体、评价主体、评价视角和评价方式都有具体规定。同年还发布的《政策评价基本方针》,拉开了日本政府政策绩效评价制度建设的序幕。20xx年发布实施《关于行政机关实施政策评价的法律》(文献一般简称为《政策评价法》),对政策评价的目的和宗旨、范围和范畴、原则、评价主体、评价流程、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结果应用作了明确规定。
在实施公共政策绩效评价时,为保证评价的有效性,法律通常赋予评价机构一些特定权力。如法国规定,除了涉及国家安全外,评价机构能接触所有被评价相关单位的资料,对任何地方进行检查。如评价人认为有必要,可以召开新闻发布会,听取各方面意见,以形成有价值的报告。评价过程中,被评价者如有异议,可以阐述其自身观点,由评价人员进行权衡。但评价报告一经确定,被评价者必须无条件服从,根据报告建议采取相应整改措施。
四、我国实施政府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对策建议。
1.加强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研究,条件成熟时设立专门负责政府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机构。
政策评估是政府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重要工具。科学化、制度化的公共政策绩效评估不仅反映政府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能力和效果,而且决定和影响整个政府的效能。目前,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政府公共政策的数量日益增加,干预规模日益扩大,政策实施的各种风险增加,社会对政策效果的要求和预期也日益提高,如何加强应对,进一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成为非常迫切的课题。尽管已有一些社会中介组织和高校的研究人员在做相关评估工作,但这并不能替代政府自身的主导性研究。
2.以重点领域的公共政策评估为切入点,逐步扩大政策评估的范围和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会纳入公共政策制定的议事日程,也不是所有的公共政策问题都需要同步进行评估。我们认为,可以先对那些事关国计民生、具有广泛影响并亟待解决的、具有优先性的公共政策进行系统化的评估研究,如社会保障政策、教育政策、调节收入差距政策、环境保护与治理政策、治理贪污腐败政策、治安整顿政策、婚姻政策等,并逐步扩大到政策过程、政策能力的评估研究。
3.完善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组织体系。
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主体要进一步规范,使参与评估的机构、组织、公众在资格、条件等方面有章可循。一是国家机关专门绩效评估机构要由国家和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组织原则,按法定程序建立。二是中介机构性质的专门绩效评估机构要依据各类社会组织、教学研究机构的章程,经申请批准而设立。三是公民个人作为公共政策的对象和公共服务的消费者,要明确其具备相应的知识、经验、责任、采集政府绩效信息的渠道和能力。同时,对这三种评估主体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也需要有统筹考虑。
4.探索构建科学的公共政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公共政策绩效评估指标要突出“三个结合”:一是系统与简便相结合。评估指标既要全面系统,又要抓住关键,工作方式方法既要综合配套,又要简便易行。二是能力指标与结果导向相结合。把结果作为绩效评估的目标,把决策过程和能力作为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保证。三是客观评价与满意度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客观上“做出了什么”和主观感受上“做得怎么样”,在注重客观评价的同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增强满意度评价的科学合理性,着力构建科学、规范、全面、可行的公共政策绩效评价机制和制度框架。我国地区差异较大,要结合我国国情、省情、市情等,从有利于改进组织管理、改造业务流程、关注绩效结果三个方面入手,以职能为依据,以各级政府中心工作为导向,构建公共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对各级政府重大决策的评价力度,围绕当前经济社会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加强有针对性的评价,根据未来发展需要开展前瞻性和导向性的评价。
5.加快建设公共政策绩效信息平台。
加快公共政策绩效评价技术平台建设,完善数据采集、反馈、分析和改进机制。一是开发“公共政策绩效评价信息系统”。优化数据采集及反馈功能,被评对象报送各项指标的结果信息,经系统采集处理后反馈被评估单位,以促进被评估单位改进工作。二是建设公共政策绩效管理信息库。分类收集各单位公共政策绩效管理的做法和效果、意见和建议、问题和不足、改进措施,加强交流反馈、跟踪处理和统计分析,使之成为绩效管理工作的“电子智库”。三是实行公共政策绩效评价状况分析。充分利用实时评估和信息库数据,每半年对公共政策绩效的总体状况、实际效果和落后指标等进行综合分析,为改进绩效提供依据。
6.加强运用评估结果。
加强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结果运用,充分发挥结果导向和刚性约束作用。可借鉴韩国公共政策绩效评价结果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上公布,同时在政策评估者、政府机构和代理机构负责人参加的联合会议上报告给和总统的做法,以及日本总务省和政府各部门每年除向国会提交年度政策评价报告书外,还将报告书向社会公众公布的做法。建立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结果内部通报制度,将政策绩效分析报告以简报等形式印发各单位,互相借鉴,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公共政策绩效评价结果定期向政府报告。
7.突出公众满意导向。
完善满意度评估机制,突出公众满意导向。除涉及隐私、产权、国家和商业秘密外,把政策评估结论公示于互联网上,同时注明资料来源、模型假设、方法采用、数据分析等各方面的不确定性,让社会能够清楚地理解政策分析的过程和结论。要充分听取和收集公众对政府的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相关部门,开展常态化的公众满意度调查。如20xx年中秋国庆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政策,群众议论很多,建议有关部门就“好事办得怎么样”进行政策评价,将决策始末、执行过程等做出认真分析,这样不仅可以还政府一个公道,而且让社会了解今后该项政策会怎样改进。
二胎政策调研报告篇八
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后,大部分夫妻希望能生二胎,一方面是觉得独生子女太过孤单,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养老防老的考虑。但同时,来自网易考拉海购母婴事业部的数据也显示,80%的受访者表示生二胎的月均花费超3000元,近一成受访者的二胎月均养育成本更是远超7000元,属于高养育成本。由于二胎花费成本较高,62%的受访者明确表示生二胎后经济压力过大。
“奶粉一个月2罐约300元,纸尿裤一个月花费400元,此外,各类辅食、衣服鞋子、早教玩具,再算上孕检等费用,平均下来一个月开支大概3000元左右,这还是建立在顺产、母乳喂养、宝宝不生病的基础之上,否则的话费用还得增加。而换大房以及孩子出生后的教育费用更是大头。”有受访者表示。
和生一胎父母公婆照看孩子不同,为了养二胎51%的女性成为全职妈妈,主要原因集中于家中老人年纪较大,无法同时帮忙照看两个小孩,加之企业也不希望职工因生孩子耽误工作,所以内外因相加只能选择辞职。
同样,做全职妈妈意味着家庭收入的锐减,这一定程度上加重家庭负担,不少受访者甚至表示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有超过8成的受访者表示生完二胎后个人生活品质存在下降的情况。归根结底,经济因素成为二胎家庭的掣肘。
政府企业做好措施配套家庭规划立足长远。
尽管经济压力影响二胎家庭,但63%的受访者表示生完二胎后家庭幸福感得到了跃升,爱和陪伴的情感需要、养儿防老等现实问题等均得到较好解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在顺应民意的同时促进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但同时,有专家指出,生育二胎带给家庭的经济压力也需要更多反思,充分关注与此项利好政策推行的配套措施衔接,加强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帮助二胎家庭缓解经济压力。而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更应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积极帮助二胎家庭减负,降低二胎养育成本。
据网易考拉海购的调查显示,超7成的受访者表示愿意给二娃使用更优质、可信赖的进口母婴产品。作为以跨境业务为首的综合性电商平台,网易考拉海购积极响应二胎政策,推出“考拉帮你养二胎”专场,坚持海外精品带给国内奶爸奶妈的同时,力争以真正低价帮助二胎家庭减负。
同样对于二胎家庭,重复利用一娃的衣物用品,在节约资源的同时也能省去不菲的费用。当然除了节流,在手上有结余的同时也应积极通过理财规划等进行定向投资肩负,真正避免“生得起,养不起”的后顾之忧。
二胎政策调研报告篇九
众所周知,中国是人口大国,为控制人口的增长,我国于1980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数量因此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逐渐出现了老龄化严重、人口结构断层的问题,我国又于20xx年开始实施“全国二孩政策”。
这一政策出台后,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而在这些反对的人中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全面二胎政策出台后,很多父母想要再生一个孩子,希望当自己老了之后,孩子可以有个依靠,不至于孤苦伶仃。可是这原本非常好的想法,到了孩子那里,却似乎行不通。有网友爆出家中孩子因此哭闹不停,甚至说出“你再生一个,我就”等令人发指的言语。因此引起了众多网民对“二胎到底该不该生”的热议。
在此,我个人意见是二胎政策应全面落实,实施。
我也是千千万万独生子女中的一员,所以我深知那些天真的`小朋友们想法:害怕父母再生一个弟弟妹妹,原本属于自己的爱就会被分走,甚至父母就不爱自己了。对此,我认为这种顾虑是完全没必要的,父母的爱是最无私最伟大的,我相信每位父母生了二胎之后,不仅不会减少对自己的爱,反而会更加关注自己的成长。
每个拥有二胎的家庭中的孩子,我相信都会拥有一种独生子女所没有的美好品质———谦让。现如今,很多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家中所有长辈的关注焦点都在那一个孩子身上,因而有了不让做任何家务,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等过分溺爱的行为,培养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祖国花朵。请问这样的温室中的花朵该如何步入社会?如何挑起振兴国家的大梁?如何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之巅?从这方面来说,再生一个孩子显得尤为重要,使孩子树立自己不是全世界的重心,地球离了谁都会转下去的观念,变得更加坚强。
拥有第二个孩子的父母,也应该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比如婴儿吃的奶粉,如果大的孩子想吃,虽然知道他吃了并没有意义,但请不要拒绝他的请求,避免产生爸爸妈妈对弟弟妹妹比对自己好的认识。我相信,他说他想要吃,只是想要知道父母是否还重视、爱自己,过段时间你让他吃他都不会吃了,因为目的已经达到,没必要再吃那些不适合自己的食品。
二胎政策调研报告篇十
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其本质属性是公共性。公共政策应该遵循如下公共性原则:第一,公有性原则,即公共决策权力应该归社会公众所有;第二,公治性原则,即公共政策应该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第三,公享性原则,即公共政策应该适用于其所要调整的所有对象;第四,公平性原则,即公共政策应该维护社会公平;第五,公益性原则,即公共政策应该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根本目标;第六,公开性原则,即公共政策应该具有开放性和透明性。但是,当我们对公共政策进行深入考察时却发现,公共政策时常表现出与公共性相违背的特性,这便使得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研究陷入困境。对这些困境进行科学梳理,将有助于理顺公共政策研究的思路,探明公共政策失效的症结,进而加快我国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进程。具体而言,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困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政策主体的公共性困境。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监控、调整的个体和团体。其中,广义的政府(即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作为公共政策的法定产生者,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最主要的政策主体。传统观点认为,作为公共政策最主要的制定和执行主体,政府是广大社会公众权利和意志的代表者,政府的公正与准确是一种固有的天赋,政府不具有自身利益。
然而,现实中政府的自利性却是客观存在的。政府的自身利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政府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组织类型,政府是由若干名政府工作人员组成的,而政府工作人员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他们也具有各种各样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这些需要也都期望得到满足。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正是其个体需要和组织需要的相互作用,才保证了整个组织的正常运转。当他们的个人需要以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形式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社会特性时,这种需要就转化为了个人利益。由于他们常常被置于“公仆”的地位而不能明确追求自身利益,他们的自利动机受到了限制,从而迫使他们采用其他方式实现自己的利益,比如通过贪污受贿、挪用或占用公款等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私利。第二,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团体利益。任何政府都有职能部门和层级的划分,这种划分是组织规模扩大化和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各项职能正常运转、组织目标顺利实现的组织结构保障,但这种划分在客观上却容易形成纵向上的层级断裂、横向上的部门交叉、整体上的条块分割的行政格局,从而使得政府的不同层级、不同部门萌生不同的团体利益。例如,在经济发展和投资格局中出现的地区产业趋同现象,地方政府对本地区资源、市场的行政保护现象,以及各部门为了维护本行业、本部门利益而人为设置市场障碍、防止外地区行业竞争进入等现象,都充分证实了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团体利益的存在。第三,政府整体的机构利益。政府组织常常被人们设定为社会的公共组织,履行公共管理职能,是社会最高利益的代表者,并不具有自利性。事实上,政府组织同样拥有自身的特殊利益,比如特殊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和精神文化特权等。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政府管理工作从社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特殊的专业化、专门化的工作,政府组织的自利性就越来越突出。因此,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也是多元利益主体之一,也要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目前,各国政府的规模扩大化、部门支出的增长等都是政府追求自身利益的扩张行为。
从理论上讲,公共政策是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产生的,公共性是其逻辑起点;公共政策又以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最高目标,公共性是其价值终点;公共政策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以公共性作为其基本的指导原则和标准。因此,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作为公共政策主体构成要素的政府,其公共性既是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也是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的重要体现。然而,为什么现实中的公共政策却存在着与公共性相抵触的自利性呢?现有的公共政策公共性理论是无法对此问题作出科学解答的。于是,政策主体理论上的公共性和现实中的自利性之间的冲突便使得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研究陷入困境。
二、公共政策目标的公共性困境。
公共政策目标是指公共政策主体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提供的可能而设想出的一种希望状态。依据公共政策公共性原则的要求,公共政策目标应该具有公益性,即公共政策应该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根本目标。
关于公共利益,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目前,学术界对公共利益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把公共利益和抽象的或实体的或理想的自然法规、正义、正当理由这一类的价值标准和规范联系在一起,即将公共利益理解为一种合法利益、正当利益;二是把公共利益和个别人物的特殊利益或集团、阶级的特殊利益联系在一起,或与多数派的特殊利益联系在一起,即将公共利益视为与个别人物、个别集团、阶级的特殊利益相对立的多数人的利益;三是把公共利益与个人之间的竞争过程或集团之间的竞争过程联系在一起,认为个人之间以及集团之间利益竞争的结果便是公共利益。公共选择理论学者认为,社会上实际并不存在作为政府公共政策所追求目标的所谓社会公共利益。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肯尼思·阿罗在《社会选择和个人价值》(1951)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该定理阐释了将个人偏好或利益加和为集体偏好或利益的内在困难。该定理指出:试图找出一套规则或程序,从一定的社会情况下的个人选择顺序中推导出符合某些理性条件的社会选择顺序,一般是办不到的。阿罗证明,简单加法不足以在个人偏好中排出一个一致的共同次序,这些个人偏好本身也是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的。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詹姆斯·m.布坎南也指出:在公共决策或集体决策中,实际上并不存在根据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的过程,而只存在各种特殊利益之间的“缔约过程”。因此,依据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作为公共政策根本目标的公共利益是不存在的,那么公共政策所追求的公共性自然也只能是一种虚幻的公共性,这显然是和现有的公共政策公共性理论研究成果相矛盾的。即使我们不认同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利益的论述,仅从学术界对公共利益这一概念的定义的争论中也可以看出,公共利益是一个很难把握的概念,它对于公共政策的研究人员来说难于把握,它对于作为公共政策决策主体的政府来说更难于把握。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原则要求将公共利益视为公共政策的根本目标,而公共利益本身却是模糊不清、飘忽不定的。可以想见,在没有回答到底是不是存在公共利益以及什么是公共利益这两个基本问题的条件下,政府又怎能制定出追求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呢?现实中,政府官员制定和实施的公共政策所追求的也仅仅是他们自己观念领域中的模糊的公共利益,这种公共利益不可避免地受到政府官员个人价值观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带有主观性和狭隘性。同样,在既没有证明公共利益的真实性又不能科学界定其内涵的前提下,政策研究人员又如何能够对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呢?于是,公共政策的虚无性和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便构成了公共政策研究中的一个理论难题,使得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研究陷入困境。
三、公共政策问题的公共性困境。
公共政策问题是指那些引起政府的关注并纳入政府议程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公众所期望的状态之间的差距,也就是需要解决的各种社会矛盾。就其本质而言,政策问题是“思想作用于环境的产物,它们是通过分析从问题情势里抽取出的要素。因此,我们所遇到的,是问题情势而非问题,问题就像原子核细胞一样是观念的产物”。可以说,“问题不能脱离对它们进行定义的个体和群体而存在,也就是说,并不存在其内部和自身就构成政策问题的‘自然的’社会状态”。只有当人们对改变某些问题情势的希望作出判断时,才能产生政策问题。可见,政策问题是被人们感知、觉察到的状况,是与价值、规范和利益冲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当前,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正在成为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现实挑战。任何时代和任何时期,都存在着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社会问题,而作为社会公共管理者的政府,有必要关注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但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为数众多,纷繁复杂,而由于时间、能力和资源的限制,政府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而只能解决其中的一部分问题,政府应该解决哪些社会问题呢?这需要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选择,也就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首要环节确立公共政策问题。依据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原则,公共决策权力应该归社会公众所有,公共政策应该由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因此作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首要环节的公共政策问题确立过程,也应该在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下来完成,于是公共政策问题的确立过程应该是社会公众的选择过程。然而在现实中,政策问题的确立过程,只是政府将必要的社会问题纳入政府议程并将其转化为政策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政府在诸多社会问题中进行选择的过程,而不是社会公众对社会问题进行选择的过程。
政府对公共政策问题的选择,归根到底就是政府工作人员的选择,这种选择在本质上是一种主观认定。由于政府工作人员的利益、信仰或价值观不同,选择的结果也就必然不同。对于同一问题,有些人看来非常重大,需要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而将其确认为公共政策问题,而另一些人则可能不以为然,认为没有兴师动众的必要,而拒绝将其纳入公共政策问题之列。于是,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可能会给政策制定带来两种直接后果,其一是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却没有被确立为公共政策问题,这无疑是对社会公众民主权利的剥夺,是与公共政策的公有性、公治性原则格格不入的。其二是被确认为公共政策问题的社会问题并不是社会公众最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这显然是对政策资源的肆意浪费,既没有真正代表社会公众的意志,也不符合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基本要求。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该属性要求公共政策必须准确界定公共政策问题,而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却使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具有了一定的随意性。因此,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二者之间的矛盾便构成了公共政策公共性研究的又一困境。
四、公共政策价值的公共性困境。
公共政策价值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所遵循的价值准则。公共政策具有各种不同层次的价值追求,效率和公平一直是政策研究人员最为关注的两种价值。效率,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获取的收益与所投入的各种资源的比值,即收益与成本的比值。作为公共政策价值的效率,主要是指对政策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公平,是人们对社会运行状态的一种带有主观性的价值判断,包括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机会公平是注重规则的无差别性的公平,即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结果公平是注重人的差异性的公平,即对不同的人实行不同的规则。作为公共政策价值的公平,可以理解为对政策资源配置合理性的判断。
公共政策效率价值取向的存在,正在冲击着公共政策的公平价值取向,进而使得公共政策的公共性研究陷入困境。关于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否认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统一,但就公共政策而言,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的却是二者之间的相互对立。效率与结果公平在终极意义上是“两全”的关系,而在日常操作中,特别在微观层次中,是“难以两全”的关系。效率价值取向强调以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产出,提高政策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这就需要通过激励性差别分配机制激活各种生产要素,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社会成员的潜能。但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社会成员的先天禀赋和社会背景是不同的,因此这种激励性差别分配机制必然会导致结果的差别,即强者会获得更多的资源,弱者会获得较少的资源,甚至丧失掉已有的资源。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讲,选择公平必然会妨碍效率,追求效率必然会损害公平。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对立,直接导致了学术界对二者在公共政策价值体系中的先后次序问题的争论。以哈耶克和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效率优先论认为,公共政策应该强调效率的首要性,只有效率得到了提高,才能更多地体现公平,不能因为公平的原因而伤害效率;以罗尔斯和德沃金为代表的公平优先论认为,公共政策应该以平等作为衡量分配是否公平的标准,在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强调平等的最终目的价值;以阿瑟·奥肯为代表的公平与效率并重论认为,公平与效率同等重要,两种价值在不同领域中占据着不同的位置。在社会和政治权利领域中,“社会至少在原则上把平等的优先权置于经济效率之上。当我们转入市场和其他经济制度时,效率获得了优先权。
效率和公平两种价值取向的对立常常使现实中的公共政策面临着两种选择,或者以暂时牺牲一定的公平为代价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或者以暂时牺牲一定的效率为代价实行“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换言之,效率和公平的对立使公共政策方案选择出现了机会成本问题,即一项公共政策只能以其中一种价值选择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选择了一个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个。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要求公共政策必须以公平原则为基本价值准则,而现代公共管理的效率性则要求公共政策必须以效率原则为首要价值依归。效率与公平两种价值取向之间的两难选择便成为公共政策研究中的又一公共性困境。
二胎政策调研报告篇十一
“单独二胎”政策,即夫妻双方有一方是独生子女且第一胎为非多胞胎的可以生育第二胎。这一新政策的出台,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国家社会,必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它将影响哪些方面、影响程度的大小、如何去应对不利的影响,这都需要我们去思考。
二、家庭层面
1、 改善家庭成员结构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三口之家”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流行词。同时也是政府公认的最理想的家庭结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成长,一系列问题便随之而来:孩子过于孤独、家庭氛围过于冷清、代沟的产生、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的与家长的冲突等。如果家里有两个孩子,多了一个成员,整个系统都会受到影响,孩子多了个伴,从而使父母不在家时不会感到孤独,这能够帮助塑造孩子外向的性格。这样以来父母也可以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工作上去。同时,两个孩子亦可以活跃家庭氛围,使得在孩子放学、父母下班后家里不至于太冷清。
但是,多一个孩子就意味着一个家庭资源就会因此而被平摊,其中包括父母对孩子的爱、生活物资、有限的教育资源、教育储备金这样势必会引起其中一方甚至双方的不满,例如年长的会抱怨弟弟或妹妹抢了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感觉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长大后,由于兄弟、姊妹之间血缘、外貌、生活空间的相近,喜好也可能相近,因而同时争一个事物也就不是不可能。这就容易引发兄弟或姊妹之间的冲突,为了避免此种问题的发生,父母只好什么东西都准备两份,这样对大家来说也许是最公平的。
2、避免了独生子女性格上的缺陷
独生子女由于在家总是享受着“掌上明珠”式的待遇,父母的一切都是为了其一个人,其中好多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习惯了以个人为中心,自私自利,不能以宽容、分享的心态和他人相处,也缺乏正常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复旦大学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宿舍斗殴致死案等都深刻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缺失。由此反映出独生子女的生长环境对其人格发育是不利的,最终其人格可能是有缺陷的。而两个孩子则是“最美满的标准配置”他们会从小就体验分享、照顾幼小、相互谦让,两个孩子一起生活可以创造一个对他们人格形成而言更完整的生活环境,并有助于避免独生子女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等诸多可能的性格弊端。
另一方面,由于只能生一个孩子,有女儿的想要儿子,有儿子的想要个女儿,所以有的父母就会把女孩当男孩养,男孩当女孩养,这也就出现了社会上流行女汉子、伪娘的现象。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宽,一个家庭里有儿又有女的比例也就随之增加,这种中性化的倾向也就会逐渐减轻。
3、减轻孩子的压力
两个孩子平摊家庭的资源的同时也平摊了父母的期望和精力,因而父母就不会整天逼着孩子去上辅导班、学乐器、学舞蹈等。因为在父母眼中,孩子就是其今后的希望,对于独生家庭而言,孩子不好好读书而任其喜好太过冒险,所以他们所有精力倾注于孩子身上。这就给独生子女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二胎政策放宽后,多了一个孩子,就意味着分摊了一部分家庭的期望,家长可能不会太多看重孩子的应试成绩了,他们可能会想:有一个孩子成绩好就够了,另一个喜欢什么就让他做去吧。所以,放宽生子限制,这种“被-迫感”就会被削弱,孩子面对的选择也就多了。
1
中国矿业大学《中国文化概论》结课论文
4、加重了父母的负担
当今社会,一个孩子的培养成才需要巨大的支出,从幼儿园到大学,再到找到好的工作,对有些家庭来说这就是个无底洞。更何况父母往往为了孩子能上好的中学而选好的幼儿园、小学,为了能考上好的大学而选择好的高中这又平添了多少的开支!因此,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多了一个孩子不是添了一张嘴,而是多了一个书包。除去上学呢?长大后还要结婚买房,在当下,家中多个孩子要结婚买房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所以他们要更加努力的工作,就算买不起整套房子,首付还是要替孩子交的吧。
5、减少家庭悲剧
《单独二胎政策》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胎政策调研报告篇十二
自从去年10月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后,爸爸妈妈就决定再要一个孩子,说是给我增添陪伴,但是说心里话我并不开心,害怕二宝的到来会分走爸爸妈妈对我原有的爱,幸好妈妈肚子里还没有宝宝,我就当他们逗我玩的,以此安慰自己。
几个月后的一天,妈妈把我拉到她的跟前,让我摸摸她的肚子,她高兴地告诉我:“庆铭,你很快就要当哥哥了。”什么?……我的心里甭提有多伤心了,我无奈地顺手摸了摸妈妈的肚子,然后借着上厕所的名义跑到了卫生间。我偷偷地抹了抹眼泪,心里真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我一个人多好,不想家里再来一个孩子。
随着妈妈肚子的.增大,我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妈妈都是骑电动车送我上学和上辅导班,现在我们就只能步行了;以前假期的时候,妈妈都会带我去度假,今年我们哪里也没有去;以前妈妈经常帮我辅导功课,现在她经常躺在床上,还会被孕吐折磨,根本没有精力照顾我……还有爸爸,以前他下班回来,进门就是叫我的名字,现在他一回家,就高兴地冲妈妈说:“老二今天怎么样,在肚子里动了吗?”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责备地问爸爸:“爸爸,是不是小宝宝出生后,你就不疼爱我了?”爸爸不解地说:“怎么会呢,你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孩子,爸爸妈妈对你的爱永远不会变的。”
虽然爸爸的话让我心里暂时好受些,但是想想还有一个月二宝就要来了,我还是有一些伤心,真希望到时一切都很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胎政策调研报告篇十三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酝酿于上世纪50年代,启动于上世纪60年代,大规模实施是1973年以后,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200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作为人口大国,我国面临着人口对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带来的重重压力,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总体上符合中国的人口发展趋势,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0年,我国的生育政策基本处于放任状态。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照搬苏联的人口理论和人口政策,在政策和舆-论上主张学习苏联奖励多生育的做法,对多生孩子进行鼓励,也曾出台过一些禁止节育、堕胎的规定。
195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人口问题的指示》指出,“节制生育是关系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项重大政策性问题。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国家、家庭和新生代的利益,我们党是赞成适当地节制生育的”。
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极大改善,人口死亡率急剧下降,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全国总人口达8.3亿。
1971年7月,国务院批转《关于做好计划生育的报告》,强调“要有计划生育”。在当年制定的“四五”计划中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1973年12月,在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晚、稀、少”(“晚”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以后结婚,女24周岁以后生育;“稀”指生育间隔为3年以上;“少”指一对夫妇生育不超过两个孩子)的政策。这一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妇女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1979年的2.7。
1978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载入我国宪法。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二、 计划生育二胎政策过程
1984年,中央批转国家计生委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中发[1984]7号),提出“对农村继续有控制地把口子开得稍大一些,按照规定的条件,经过批准,可以生二胎;坚决制止大口子,即严禁生育超计划的二胎和多胎”,即“开小口、堵大口”。
1988年,中央指出,“农村某些群众实际困难,包括独生女,要求生二胎的,经过批准可以间隔几年后生第二个孩子。”
自2002年开始,湖北、甘肃、内蒙古实行“双独二胎”政策以来,山东、四川等省(区、市)开始陆续实行“双独”夫妻可生二胎政策,到2011年,河南省也对生育政策进行部分调整,开始实行此政策,至此,全国所有省份都实行“双独二胎”政策。
2017年,国家计生委发布消息,适时出台完善生育政策方案,此后,中央提出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中央决定放开“单独二胎”,即一方独生子女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国家卫生计生委昨日发文称,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完善,是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同时也顺应了群众期盼,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三、 启动二胎政策原因
1、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数下降。同时,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加速,今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突破2个亿。老龄化危机、用工荒,已让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危机。
尴尬局面。
2、 二胎政策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潮流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国民收入增长和社会保障制度趋于健全,特别是随着我国城镇一体化程度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妇女总和生育率稳中有降,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妇女的总和生育率还有可能进一步下降,因此,二胎政策的开放是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能够稳定适度的低生育水平,缓解中国的人口压力,缓解人口总量在到达高水平后过快下降的势头,符合人口发展的规律,总之,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开放二胎政策》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胎政策调研报告篇十四
众所周知,自上世纪80年代年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我认为,这是国家领导人在对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等基本国情进行正确分析后的明智决定,因为过大的人口数量会减慢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增大国家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负担,并带来巨大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诸多问题。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计划生育政策的显著成果:人口增长明显放缓,各个方面的压力大大减轻等。
但与此同时由“一胎制”引起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引人注意:
一、人权问题
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从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法国用了115年,英国用了47年,德国经过了40年,而日本只用了24年,速度之快非常惊人。根据联合国的人口统计数据,中国将在2024年至2026年前后进入老龄社会,速度与日本大体相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中国目前的养老和医疗体系并不完善,要想让独生子女独自赡养两个老人无疑会使他们“压力山大”。过去的20年中,我们的财富增长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我们虽然致富速度很快,但是人口老化速度更快,也就是说,如果继续坚持“独生子女”的政策,“未富先老”的担忧将成为现实。未富先老对公共财政转移、养老、医疗、家庭都会带来压力。
三、劳动力问题
如果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坚持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的净增长量和新增加的劳动力需求量之间的差距将逐步扩大。据经济学家估算,那么仅从2012年至2022年这10年间,我国青壮年劳动力将减少一个亿!这意味到那时我国社会活力将明显减退。社会活力是一切事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国民赖以焕发朝气、积极进取的无形资源。社会活力减退这一趋向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造成明显的制约,我国国防的后备力量也势将相应受到牵制。
四、人口红利的消失
我国目前能够参与经济活动的15至65岁的“生产年龄人口”仍在增加。这一人口比率较高的国家,往往具有增长潜力。这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从普遍经验来看,如果对人口结构问题应对得当,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就可以赶上发达国家,为此就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吸纳年轻人的劳动力市场。从中国人口构成来看,人口红利期始于1965年至1970年。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由于生产效率低下,1965年至1978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3.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劳动力人口将在2017年转为减少,人口红利预计在2017年左右结束。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尚不足4000美元。换言之,如果我国坚持独生子女政策不变,在我国成为发达国家之前,人口红利就将结束,中国所走的将是世界前所未有的“在低收入阶段进入老龄化”的道路。
五、独生子女的成长问题
“小皇帝”、“小公主”,一整个家庭都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存能力极其低下,发展不全面。而且,由于独生子女无法在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中了解怎样与人相处,懂得照顾他人的想法,懂得包容、妥协、合作等做人的必修课,独生子女相对比较自私自大,心理上普遍成熟较晚。再者,有个兄弟姐妹会使孩子的童年更加美好,心灵更加阳光,性格更加完整。
六、文化继承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对于家族情感历来非常重视,然而独生子女政策减少了一个家庭中的人口数量,减弱了人们的宗族观念,亲戚之间的亲情也日益消退。这是中华文明的一种衰落,也是人间冷漠的一种来源。
基于种种考虑,中国领导人在刚结束的第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推出“全面二胎”的政策,在我看来,这是对我国现有形势的正确考量。除了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的问题之外,全面二胎政策非常适用于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现在的年轻夫妻,尤其是城市人口,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可以负担的起两个孩子所需的费用了,在父母工作较忙的时候,孩子们也可以互相照料,减轻家长的负担。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人口基数大的国情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会改变,我想这也是国家没有完全放开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因。
《二胎政策的认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胎政策调研报告篇十五
众所周知,自上世纪80年代年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我认为,这是国家领导人在对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等基本国情进行正确分析后的明智决定,因为过大的人口数量会减慢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增大国家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负担,并带来巨大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诸多问题。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计划生育政策的显著成果:人口增长明显放缓,各个方面的压力大大减轻等。
但与此同时由“一胎制”引起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引人注意:
一、人权问题
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从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法国用了115年,英国用了47年,德国经过了40年,而日本只用了24年,速度之快非常惊人。根据联合国的人口统计数据,中国将在2024年至2026年前后进入老龄社会,速度与日本大体相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中国目前的养老和医疗体系并不完善,要想让独生子女独自赡养两个老人无疑会使他们“压力山大”。过去的20年中,我们的财富增长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我们虽然致富速度很快,但是人口老化速度更快,也就是说,如果继续坚持“独生子女”的政策,“未富先老”的担忧将成为现实。未富先老对公共财政转移、养老、医疗、家庭都会带来压力。
三、劳动力问题
如果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坚持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的净增长量和新增加的劳动力需求量之间的差距将逐步扩大。据经济学家估算,那么仅从2012年至2022年这10年间,我国青壮年劳动力将减少一个亿!这意味到那时我国社会活力将明显减退。社会活力是一切事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国民赖以焕发朝气、积极进取的无形资源。社会活力减退这一趋向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造成明显的制约,我国国防的后备力量也势将相应受到牵制。
四、人口红利的消失
我国目前能够参与经济活动的15至65岁的“生产年龄人口”仍在增加。这一人口比率较高的国家,往往具有增长潜力。这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从普遍经验来看,如果对人口结构问题应对得当,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就可以赶上发达国家,为此就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吸纳年轻人的劳动力市场。从中国人口构成来看,人口红利期始于1965年至1970年。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由于生产效率低下,1965年至1978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3.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劳动力人口将在2017年转为减少,人口红利预计在2017年左右结束。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尚不足4000美元。换言之,如果我国坚持独生子女政策不变,在我国成为发达国家之前,人口红利就将结束,中国所走的将是世界前所未有的“在低收入阶段进入老龄化”的道路。
五、独生子女的成长问题
“小皇帝”、“小公主”,一整个家庭都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生存能力极其低下,发展不全面。而且,由于独生子女无法在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中了解怎样与人相处,懂得照顾他人的想法,懂得包容、妥协、合作等做人的必修课,独生子女相对比较自私自大,心理上普遍成熟较晚。再者,有个兄弟姐妹会使孩子的童年更加美好,心灵更加阳光,性格更加完整。
六、文化继承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对于家族情感历来非常重视,然而独生子女政策减少了一个家庭中的人口数量,减弱了人们的宗族观念,亲戚之间的亲情也日益消退。这是中华文明的一种衰落,也是人间冷漠的一种来源。
基于种种考虑,中国领导人在刚结束的第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推出“全面二胎”的政策,在我看来,这是对我国现有形势的正确考量。除了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的问题之外,全面二胎政策非常适用于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现在的年轻夫妻,尤其是城市人口,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可以负担的起两个孩子所需的费用了,在父母工作较忙的时候,孩子们也可以互相照料,减轻家长的负担。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人口基数大的国情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会改变,我想这也是国家没有完全放开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因。
《对二胎政策看法》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胎政策调研报告篇十六
第一步,在城市地区和严格执行一胎政策的农村地区即刻放开二胎;第二步,2017年,在实行“一胎半”(即有的地区第一胎为女孩的夫妇可以生二胎)政策的地区放开二胎,实现全国全面放开二胎的目标。
在经历了迅速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转变之后,我国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增长过快,而是人口红利消失、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等。国内20多位顶尖人口学者历经两年研究指出,我国的人口政策亟待转向,尤其是生育政策应该调整。
城市地区应即刻放开二胎
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上月底发布的报告《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中,这些学者建议,我国应实施“生育自主、倡导节制、素质优先、全面发展”的新人口政策。
二胎政策可以这样理解:农村户口的话,头一胎是女的就可以生第二胎,但是前提条件是年满28周岁的夫 妇,否则两胎要相隔四年才可以生第二胎。如果头一胎是男的,无论是什么户口都好,只能生一胎。这是汉族的基本情况。 少数民族的政策是这样的:少数民族人口是中国人口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数民族居住区一般人口密度较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很快,为了少数民族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素质的提高,近几年来,在少数民族中也实行计划生育。具体规定由民族自治地方和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的生育政策。
人大代表:分省分步放开二胎生育
针对计划生育何时调整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马旭表示,二胎放开政策涉及到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国家现状是开始出现了低生育水平。因此,国家根据人口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调整,比如说黑龙江、辽宁、吉林等省市开始探索放开二胎,也就是从原来的双独可以生二胎,变化成单独可以生二胎,但这主要是农村地区,马旭认为可以开始逐步放开二胎生育政策。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夫妻,经批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一)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三)双方均为农村居民,一方两代以上均为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五)双方均为少数民族,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六)双方均为农村居民,一方是少数民族并具有本省两代以上户籍,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七)一方为烈士的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八)一方未生育过,另一方再婚前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九)一方未生育过,另一方再婚前丧偶并已生育两个子女的;
(十一)一方连续从事矿井井下作业五年以上,已生育一个女孩,并继续从事井下作业的。
其他政策
其他特殊情况的生育,在不突破人口与计划生育指标的前提下,由省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制定具体办法,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城市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的,在转为城镇居民之日起五年内,可继续享受本条例规定的适用于农村居民的生育政策。
夫妻一方为外国人、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的生育以及华侨、归国华侨、出国留学人员的生育,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017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这是继2017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自从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提出,全国人民的心情都澎湃不已。不少70、80后呼吁全面放开二胎。但政策迟迟未落实。对此,国家卫计委也保持缄默。如今,国家政策已全面推出专家预测。2030年左右或出现人口峰值14.5亿。10月29日国家卫计委李斌就“全面二孩”政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支指出“我国实施计划生育缓解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人口的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育观念也改变了,现在少生优生已经成为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因此,党中央审时度势,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李斌还指出这次政策的实施,将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的供给,减缓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促进人口的均衡发展,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更好地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我认为现如今养儿育女越来越昂贵的费用却是压制父母的巨大顽石。现在的小孩上幼儿园一年级玩的昂贵学费以及择校费借读费确实是考虑是否需要二胎的现实问题。也许曾经那种“生儿不养儿”的观念随着人们文化程度的增加以逐渐淡化,每个父母都愿意为自己的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还有八零后巨大的生活压力,以及房贷车贷对自己生活高标准高要求使得许多人对一胎的生育仍在逐渐推迟,更别提二胎。所以,部分八零后对国家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存保留意见。网友在微博上发起了一个“二胎政策全面放开你怎么看?”的投票活动,其中有65.7%的人表示“二胎不是你想生,相生就能生,得理性”30.25%的人选择“专心养好一个孩子,养不好给社会创造垃圾,仅有4.1%的人网友表示”随大流生个二胎看看“网友有的还在调侃,80后真心伤不起啊,他们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普遍接受了高等教育,加入了新城市生活,房贷压力本身就不小,又要担负着赡养四位老人的重任,而政府还允许养育两个孩子。
二胎生是不生?总而言之国家政策的放开一定将会去的应有成效,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相信也一定能得到应有的控制。而问题总会解决,我们只需要静观其变。
2017级地理信息科学班 孙丹妮
二胎政策调研报告篇十七
三、实行计划生育,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四、低生育,素质好,男女都是宝。
五、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保持生态自然平衡。
六、倡导免费孕前优生检查,预防出生缺陷。
七、出生缺陷干预好,帮你生个好宝宝。
八、人人都要关注和维护母亲和儿童的健康。
九、远离不良嗜好,孕育聪明宝宝。
十、宝宝素质高,生活烦恼少。
十一、关注出生人口素质,让您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十二、加强出生缺陷干预,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十三、人口素质高,小康早来到。
十四、优生孕育新希望,传好人口接力棒。
十五、优生优育优教,利国利民利家。
十六、生男生女一样好,人口素质最重要。
十七、生殖健康关系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关系社会和谐。
十八、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事关千家万户幸福。
十九、子女质量高,生活水平高,幸福指数高。
二十、要想子女成才,先从优生抓起。
二十一、自然界山水交相辉映,人世间男女平衡和谐。
二十二、男孩好女孩好,比例和谐更美好。
二十三、消除性别歧视,促进家庭和谐。
二十四、出生性别源于自然,人为选择有害社会。
二十五、自然和谐创造美丽世界,性别平衡构建幸福家庭。
二十六、保持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十七、男女平衡家家乐,社会和谐代代兴。
二十八、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社会公平。
二十九、性别比长期失衡,社会家庭后患无穷。
三十、严禁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非法人工终止妊娠。
三十一、严禁溺弃虐待女婴,依法保护妇女儿童权益。
三十二、留守家庭安心,外出务工放心,计生服务贴心。
三十三、流动的是人口,不变的是服务。
三十四、流动人口走四方,计生服务暖心房。
三十五、外出务工莫忘计生,健康服务一路同行。
三十六、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关怀关爱流动人口。
三十七、倡导新风尚,培育新农民,争创新农家,建设新农村。
三十八、树立婚育新风尚,建立和谐新农村。
三十九、优生优育出人才,农家日子富起来。
四十、弘扬婚育新风,共创文明新村。
四十一、创生育文明,建新型农村。
四十二、少生快富奔小康,共建和谐新农村。
四十三、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
四十四、新农村少生优生,好政策滋润田园。
四十五、家庭子女多,小康会滑坡。
四十六、少生快富奔小康,致力建设新农村。
四十七、让实行计划生育的农民得到实惠。
二胎政策调研报告篇十八
如期而至,大二上学期了,时间过得飞快,脑子还在回想着朝鲜问题,这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这门课悄然来临。很期待这次能够像以往一样有所进步,期待老师分享他的见解。
这次老师给我们不值得作业是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对当下形式的理解。老师所给的这些话题中我选择国内形势的人大这一部分讨论。而个人觉得最近最大最接地气的话题新闻莫过于国家放开二胎政策。我想说说自己得一点想法。
备受关注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即将进入全国人大审议程序,该草案如获通过,“全面二胎”政策正式入法。1983年的十二大,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直到2002年,湖北、甘肃、内蒙古等省份启动“双独二胎”政策,10年后,2017年11月“单独二胎”政策通过,两年后,“全面二胎”政策出台。二十年、十年、两年,我国计生政策修订呈现出意料之中的加速度——越来越低的生育率和人口断崖的现实,已成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承受之轻。
人口政策必须适应我国人口发展出现的重大变化。
从这份修正案草案中,不难读出“全面两胎”政策实施的急迫性——元旦拟合法、延长生育假、独生不奖励、避孕自主选但是,“全面二胎”入法了,生与不生,却不只是法律问题了。很多符合生育政策的年轻人在被问到是否会生二胎是表示,想生是一回事,能不能生、敢不敢生是又一回事。
有报道说,“单独二胎”政策实施一年间,全国仅有不足100万对单独-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儿此前的官方预计是每年增加200万人左右。不敢生,除了眼前的经济压力,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担忧——女性是否能保有公平的就业机会?教会、医疗是否福泽更多的胎子?社会逆风给胎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说白了,就是未来社会究竟能给人们对少安全感,是人们愿意投入时间、财力、经历、抚育下一代。
拥抱“二胎时代”,需要修订的不仅仅是上述几项法条,还有更多涉及社会公平的改革。
不会带来人口红利,反倒会使社会阶层更加固化——富有家庭的胎子将获得更多上升机会,贫穷家庭却很难供得起孩子上大学。
未来“二胎政策”的到来,会凸显现有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的矛盾和问题,并讲社会不均衡发展的疼痛赤裸呈现,这能否成为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推力,值得期待。
电子1401
1141230131
扎西加布
2017年12月10日
二胎政策调研报告篇十九
第一步,在城市地区和严格执行一胎政策的农村地区即刻放开二胎;第二步,2017年,在实行“一胎半”(即有的地区第一胎为女孩的夫妇可以生二胎)政策的地区放开二胎,实现全国全面放开二胎的目标。
在经历了迅速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转变之后,我国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增长过快,而是人口红利消失、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等。国内20多位顶尖人口学者历经两年研究指出,我国的人口政策亟待转向,尤其是生育政策应该调整。
城市地区应即刻放开二胎
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上月底发布的报告《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中,这些学者建议,我国应实施“生育自主、倡导节制、素质优先、全面发展”的新人口政策。
二胎政策可以这样理解:农村户口的话,头一胎是女的就可以生第二胎,但是前提条件是年满28周岁的夫 妇,否则两胎要相隔四年才可以生第二胎。如果头一胎是男的,无论是什么户口都好,只能生一胎。这是汉族的基本情况。 少数民族的政策是这样的:少数民族人口是中国人口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数民族居住区一般人口密度较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很快,为了少数民族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素质的提高,近几年来,在少数民族中也实行计划生育。具体规定由民族自治地方和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的生育政策。
人大代表:分省分步放开二胎生育
针对计划生育何时调整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马旭表示,二胎放开政策涉及到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国家现状是开始出现了低生育水平。因此,国家根据人口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调整,比如说黑龙江、辽宁、吉林等省市开始探索放开二胎,也就是从原来的双独可以生二胎,变化成单独可以生二胎,但这主要是农村地区,马旭认为可以开始逐步放开二胎生育政策。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夫妻,经批准,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
(一)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三)双方均为农村居民,一方两代以上均为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五)双方均为少数民族,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六)双方均为农村居民,一方是少数民族并具有本省两代以上户籍,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七)一方为烈士的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八)一方未生育过,另一方再婚前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九)一方未生育过,另一方再婚前丧偶并已生育两个子女的;
(十一)一方连续从事矿井井下作业五年以上,已生育一个女孩,并继续从事井下作业的。
其他政策
其他特殊情况的生育,在不突破人口与计划生育指标的前提下,由省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制定具体办法,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城市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的,在转为城镇居民之日起五年内,可继续享受本条例规定的适用于农村居民的生育政策。
夫妻一方为外国人、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的生育以及华侨、归国华侨、出国留学人员的生育,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011年初,国家计生部门正在研究允许夫妻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简称“单独二胎”)问题,计生部门正在进行适度放宽独生子女准生“门槛”的调研。同时,我国各地对此也有相关的二胎政策。 2011年7月初,广东省正式向国家提出“单独可生二胎”试点的申请。
《准生二胎政策》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