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优秀1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一
全国城市河流中有80%以上河段的水质不能满足饮用水要求,地下水约50%受到污染,约70%的城市存在资源性缺水,加上工业废水处理率仅为70%左右,生活污染处理率仅为10%左右,城市不仅饮用水源和水量严重缺乏,同时90%以上城市水域遭受严重污染,致使水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水污染问题非常严重,有的城市甚至出现“无河不枯、无水不污、无可靠饮用水源”等可怕局面,严重制约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城市大气及噪声污染日趋严重
煤燃气燃烧、工业废气、施工场地扬尘、机动车尾气等,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而不断增多,造成城市大气环境的破坏。城市大气污染中约60%~70%污染物来自于机动车尾气排放,城市“雾霾”已严重影响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气体污染,净化城市大气环境。交通噪声、市政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工业生产噪声等,也严重影响着居民的正常生活。
1.3垃圾污染及环境恶化呈不可逆恶态势
城市是一个人口密度极高、流动人口集聚的地方,不管地域是否繁华,均有大量人员在流动。人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加之市政施工中产生的固体建筑物垃圾等,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数量增加而快速增多,不仅给城市环境带来污染,给城市环境卫生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时还抢占有限的城市空间。高度集中、高密度社区已在城市地球与环境快速发展中形成特殊的人工环境,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生态绿化率低、道路拥挤等,造成城市生态和水环境自愈功能不断被破坏和蜕化,呈现不可逆的恶性发展趋势。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二
摘要:高校实验室在科研工作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而一直以来偏重于科研目的的定位令采矿工程实验室的教学意义弱化,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分析了采矿工程实验室从科研型向教学型转化的措施,认为实验教学应当从培养采矿工程人才出发,紧密结合采矿工程专业发展趋势,满足科研发展需求。
关键词:采矿工程;实验教学;科研型;教学型;转化
1前言
高校实验室近年来蓬勃发展,各有特色,但从基本功能出发仍然可以分为教学型实验室和科研型实验室两大类[1]。两类实验室均担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的重任。但由于定位不同,科研型实验室和教学型实验室的功能存在显著差异。科研型实验室以充足科研基金保障、专业人才负责、科学制度管理等条件为依托,是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孵化场所。而教学型实验室以教学为出发点,承担高校实验教学任务,致力于帮助学生深入实验实践、增强创新创造、夯实科研能力,是培养优秀研究生人才的重要平台。然而,教学型实验室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定位模糊、课程不完善、设备老旧、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不利于实验室的发展。采矿工程作为一个传统的行业,主要侧重于地下岩土体的开挖、边坡稳定性分析、采矿方法设计等,对专业的实践能力要求更为明显,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更好地为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服务。本文基于北京科技大学采矿工程实验室的发展现状及需求,分析科研型实验室向教学型实验室转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当采取的措施。
2“科研型”向“教学型”实验室转化面临的问题
2.1面向本科生开放程度不高,支持创新不足
培养学生创造力除了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之外,还要进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科研型实验室具有优越的硬件条件和资金支持,理论上一旦向本科生开放,将能够提供良好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但由于传统的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相互独立存在,科研实验室在本科生教学中的角色一直处于缺位状态,实验教学的重任主要由传统教学型实验室承担。传统的实验教学基本上是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体系,不仅实验教学内容陈旧过时,科研实践能力训练也浅尝辄止,学生们往往难以产生兴趣,实验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2.2本科生教育与科研型实验室设备条件脱节
纵观全国开设采矿工程专业的院校,除了一些经费较多的中南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的实验设施相对较齐全,大多数采矿工程专业院校都没有设备较为齐全的采矿工程实验室,这与采矿工程建设和日益增长的采矿工程实验的需求不符,将会极大地影响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进一步发展[2]。目前的本科生教育中还存在着很多老旧的实验课程,掣肘当今的本科生实验训练。科研型实验室与本科生教育的结合离不开本科生课程的准确引导,否则即便将科研型实验室中的先进设备开放给本科生,也会面临设备利用效率低、教学效果差等系列问题。
2.3科研型实验室教学队伍培养
科研型实验室拥有众多的知名教授、副教授、博士、高级工程师等,承担着科研课题等科研任务。他们身在科研创新一线,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方向,对先进设备仪器的使用也较为熟练。虽然科研型实验室人员也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与经验,但面临数量庞大的本科生,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也会成为科研人员的难题。传统的教学型实验室仍在本科生教育中占有较大比重,其师资队伍也相当可观,但是他们往往受传统高校教育方式的限制,对原有的实验课程较为熟悉,而难以接受新的实验条件。如何调动科研型实验室中人员的教学积极性以及提高传统教学型实验室人员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教学队伍培养的重中之重。
2.4科研型实验室利用率较低
采矿工程专业涉及面较广,且采矿工程现场环境较复杂,很多矿山在生产过程中都需要高校和科研单位来提供技术支撑,而这些科研项目都需要将现场情况与实验进行结合。一方面,受高校实验条件的限制,很多基础性的实验无法进行,严重制约科研项目的开展;另一方面,采矿工程实验室设备较少,本科生教学任务较重,不能很好地平衡科研与教学的管理问题,影响科研实验的有效利用率。
3拟采取措施
科研型实验室向教学型实验室转化,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3.1整合设备资源,履行教学职能
实验室开放现已成为实验教学改革和现代实验室管理的一项基本要求,科研型实验室拥有的大量先进实验设备一旦向本科生开放,有助于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科研型实验室往往相对封闭,与传统教学型实验室相比也更加难以协调,高校应当与科研型实验室所在的学院进行沟通协商,按照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总体需求,合理调整实验室布局,实现统一规划、协调管理、合理布局。将现有的实验室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除了保障正常的科研需求外,将部分设备资源整合到实验教学资源中,加强协作、发挥优势,促进实验室资源在本科生教育中得到合理应用,有力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增强。
3.2依托先进设备,丰富教学内容
实验教程及相关教材是本科生实验训练的关键。由于高校扩招造成本科生数量庞大,传统教学型实验室仪器资源紧张,限制了实验课程内容的发展。科研型实验室建设力度大,其实验装置、仪器设备大都为国内外先进的产品。将先进设备利用好,有利于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此外,大多数科研实验室不仅承担一些重大纵向科研项目,而且积极与地方和国外进行横向合作。这些科研项目为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提供了平台。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一些创新项目,并依托科研型实验室的优良条件,合理有序地使用试验设备,并帮助学生完成创新成果,这不仅使得实验课程更具活力,也会极大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3.3培养教学队伍,优化用人机制
实验教学人员是实验室正常履行教学职能的重要基础,教学队伍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以人为核心,要想形成充满活力的实验教学氛围,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重视科研人员的教育能力,使他们既能为教学服务,又能完成科学研究。科研型实验室具有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大型仪器设备、重大科研创新项目等优势资源,将科研人员纳入到教学队伍中,鼓励他们完成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北京科技大学采矿工程实验室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学校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合作,每年选派2名实验技术人员开展“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学习国外高校实验室先进的实验技术与管理经验,形成了高水平实验队伍。目前,矿业工程实验室拥有专职实验教师5人,其中博士3人,具有高级职称3人。
参考文献
[1]王永超.科研型实验室可以兼顾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3):7-9.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三
自然生态保护战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加大自然生态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培养全国人民生态资源保护意识,提高全民的自觉性。2.引入科技技术,加强对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研究[2].3.制定相关的技术规范、行政规章以及法律法规,并且将这些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落实到各个地区的责任部门和组织机构。
2.2实施环境污染防护和治理战略
环境污染防护和治理战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1)改变传统的污染治理方法。我国传统污染治理强调末端治理,这种末端治理在一些发达国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是在我国的污染治理上并不适用,我国使用末端治理方法治理污染,产生了很多的弊端,例如,在污染物的处理方面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并且还要消耗很多的物料和能源,其次,我国的很多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根深蒂固,如湖泊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以及土地污染,这些环境污染问题要想彻底解决是不可能的[3].因此,我国环境污染治理人员首先的转变治理观点,可以从污染产生的源头进行处理,这样不仅能够杜绝污染产生,还节约了治理成本。(2)对现存的相关规章和法律进行修订。有效的规章和法律法规能够推动污染的预防,而错误的规章以及法律发挥会阻碍污染的预防,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很多与污染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污染防治,因此,相关部门以及相关人员应当对这些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进行修订,通过加强国家的交流合作,借鉴其他国家成功治理污染的案例,从中吸取教训,再根据我国当前的污染现状制定出有效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3)鼓励环保部门参与到污染的预防之中。污染问题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参与,尤其是环保部门,如果污染防治部门能够和环保部门进行有效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污染的防治效率,还能降低污染的防治成本。污染防治管理规章制度的研究和制定离不开环保局,如执法监督、检查许可、制定标准、污染防治指导以及审批等,如果污染防治部门能够和环保部门进行有效的结合,污染防治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4)实施预防技术的革新计划和预防信息社会化。预防技术的革新能够对污染预防提供一定的帮助,是技术援助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污染预防信息的社会化推动能够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污染预防之中,如公共团体、地方当局和地方团体等,既起到了监督作用,又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为了世界繁荣、稳定和和平发展做出的一个共同选择,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其污染问题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威胁。笔者站在一个高中生的角度,通过本文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四
大家知不知道,离我们太仓很近就有一个叫“沥江农场”的农业生态园?从地理方位看,从我们校区翻过高速公路就到了,它属于上海嘉定,具体有多少面积我也说不清,走过一次,只知道很大很大。
一进去,下车的地方就是酿酒坊和酱油坊。我从来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可以用谷子来酿的,只见工人们忙忙碌碌地工作着,清冽的酒香四溢。旁边的大晒场里排列着几排大缸,上面用竹笠罩着,也有几口缸没罩,我们凑近一看,哇,满满的黄豆,酱味已经很浓了。听说酱是晒出来的,果然如此。
我们朝池塘走去,那里很是热闹。途经一片果林,果树还不是很大,但仔细一看,已经挂满果了,是梨子。小小的青果藏在绿叶里,已经可以想象秋天丰收的场景了。
池塘到了,水面上一个渔夫正带着几只鱼鹰捕鱼。两岸树阴里站满了观看的人。只见鱼鹰一个猛子扎进水里,不一会儿嘴里就叼着一条鱼浮出水面,引得两岸的人一片叫好声。咦,它怎么不将鱼吃了呢?仔细一看,原来每个鱼鹰脖子上拴了一根细绳子。渔夫将竹竿往鱼鹰面前一横,鱼鹰跳上竹竿,将嘴里的鱼吐进船舱。“哎,白忙活咯!”有人大声说,哈哈,幸亏它们听不懂,不然准会气疯了。
我们又到别的地方转了转,我发现这个农业生态园里还有不少小动物,各种只闻其名的农作物也被我亲眼见识了,今天的收获真不小啊!
作者:学霸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五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如何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发展农业经济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不仅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主要对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详细描述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提出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农业生态环境,传统的农业生产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农药的使用不仅对土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也对周围的水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大量化肥的使用也为土壤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化肥使用频繁直接会导致土壤板结,农作物产量减低,降低农民的生产效率,农民生产效率降低,会增加化肥的使用量,直接形成了恶性循环。农业生态环境的功能利用并不合理,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农业生态问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量的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逐年增加。同时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人们的过度开发,对原有的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数量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中国技术发展不均衡,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一些技术水平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陷入了恶性循环。近年来,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产生的垃圾不能够通过自然消解,同时人们不注重对垃圾的`处理,大量的垃圾产生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1]。
2、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了城乡差距加大,加剧了农民的贫困程度,据统计,目前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直接制约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当地农民不能够摆脱贫困,形成恶性循环。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反过来人口增加又使贫困加剧,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变本加厉,这使得贫困地区陷入了ppe怪圈。
其次,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加剧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可以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如果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下去,会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最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直接导致大量的自然灾害的产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植被减少等,会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升[2]。
3、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生产的前提是不能够破坏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人们无限制的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那么子孙后代就不能够安居乐业。农业作为中国的基础产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在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是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生产作为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其他产业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
4、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4.1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农业耕作模式
按照国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政策,应当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将信息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引进农业生产过程中,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对资源的浪费。不断优化生产区域布局,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的内部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鼓励通过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将传统的粗放型的生产模式逐渐转变成集约型的生产形势,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注重环境生态的保护,是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不必要的破坏,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4.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实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统一。在农业发展模式方面,针对不同的地区指定切实可靠的发展措施,不能一味的采用一种发展模式,应当根据当地的特色,扬长避短,实现优势互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果业、林业、畜牧养殖业。在丘陵地带,应根据其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杨祥禄,郭鹏.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5(6):8-10.
[3]李炜,李刚.夯实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会议综述[j].农村工作通讯,2015(15):23-25.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六
过去的一年,中国邮政已经成功地迈出了步入良性循环的第一步,今年是国家取消对邮政补贴的第一年,而对邮政普遍服务的补偿机制尚未落实,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将如何促进邮政的可持续发展?影响邮政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可归结为两个方面:
一是计划经济形成的封闭保守和依赖保护观念;
二是缺乏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素质和有效举措。
本文将通过对危机感和职业化两个相关问题的阐述,为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一、危机意识是可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
中国有句古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代人讲“没有危机是最大的危机”,都是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企业即人,只有居安思危,才能遇险不惊,应变自如;否则就会束手无策,最终难逃被淘汰命运。深圳华为公司正逢鼎盛时期,公司总裁却要员工警惕“华为的冬天”,说:“十年来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没有自豪感、荣誉感,而是危机感,也许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无独有偶,一些经营有方、功载史册的大公司经理,如海尔张瑞敏“如履薄冰”的心情,联想柳传志“不能打盹”的机制,无一不是在用危机感激励员工。
毋庸讳言,中国邮政正面临着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生存危机。
一是认识危机。
这些年的发展成果和进步,有邮政自己的努力和贡献,但首先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是市场需求增长拉动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的发展进步,还是外延扩大为主,而内涵提高不足。我们只要在经营管理基础工作、经济核算、经营运行效率和成本以及服务水平、质量等方面认真反思一下,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内在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究竟有哪些,还有多少差距。localhost不能客观公正地估价成果与问题,就很难确立坚定的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信心。
二是市场竞争危机。
竞争就在身边,它毫无情面地按照市场游戏规则,公平、公开评价和选择产品与企业,优胜劣汰。然而,计划经济所形成的依赖思想和官商作风,仍在影响着我们邮政职工的经营观念和行为,比如面对激烈竞争与经营困境,总是埋怨客观环境不利等。邮政因承担普遍服务和某些义务而亏损,争取国家补贴无可厚非,但不能停留在依赖保护上。邮政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虽有广阔市场前景,又有遍布全国城乡、至今仍独一无二的实物传递网络优势及信息、资金和物资三网合一发展电子商务的有利条件,但若缺乏竞争观念和危机意识,就会给竞争对手留下机会,一个由运输行业在大城市组建并很快沟通全国城乡的实物配送网络将会站立在邮政面前。诚然,“邮政永远存在”没错,但这里的“邮政”是指“产业”,是指国家经济必须的基础设施之一,也就是说市场需求必将永远存在,并非指某一经营实体。这一产业的未来究竟由谁来经营,经营权和市场占有将通过市场竞争公平、公开选择。
三是人才危机。
这是关键性的危机,面对加入wto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人才危机在我国有普遍性,邮政则更显窘迫。人的素质决定企业精神文化底蕴,也决定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作为一个团队的群体意识和行为所形成的价值理念,它是由企业信誉、功能、地位、作用及其内在素质决定的企业灵魂。危机意识也是其构成内容之一。企业有了这个灵魂作支柱,在碰到风险和灾难时,就能以巨大的`抗争能力闯过难关。现在我们常讲的要与企业同生死共命运,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为员工的理念和行为?具体到企业经营困难和亏损时,为了使企业渡过难关,要大家减少收入,我们的领导和职工能愉快地接受吗?人才决定企业命运。日本松下公司运用“冰船理念”激励员工,在公司内到处张贴内容为一艘大船即将撞上冰山的招贴画,上写“能挽救这条船的惟有你”;美国波音公司则用“情景学习法”培训员工,放一盘录像内容为一家电视台正在播出波音公司倒闭的新闻,画面上一批批垂头丧气的波音员工正在走出公司大门。他们就是通过这些尚未发生的危机来激起员工的危机意识。而我们的教育培训,却常常因“没时间、缺资金”而放弃,有时搞一下也多是为应付考核评估,真正为提高员工素质、确立危机意识的人才培育实在太少了。
四是改革创新危机。
二、职业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
培养职业化人才不仅是解决人才危机的有效对策,也是实施邮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定性因素。所谓职业化,就是要做“内行”。这是企业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要求,更是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实施两个根本转变的战略举措。由技术经济到知识经济时代,职业化的标准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对企业和公司负有管理职责的领导,他们已不再是20世纪初期象征权力和地位的老板,也不应是20世纪中期只对公司和员工负责的经理,而应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并能运用知识和智慧为企业及客户创造价值、善于激励员工积极性的经营管理专门人才。
当然,职业化的内涵很丰富,本文将仅针对与邮政经营发展现状有关的几个问题作如下分析:
一是职业化的关键是建立健全管理基础工作。
这一问题看似旧话重提,但却是实实在在的需要。如在邮政经营活动中所表现的宣传推销多、市场调查少,价格竞争多、服务对策少,单打独斗多、集体策划少,公关人手多、管理能人少,指标任务多、培养提高少,以及一贯的重揽收轻投递等都是观念不适应和管理基础工作粗放的结果。在当今社会,人们创造财富和经济发展的模式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资本起决定作用到“知识雇佣资本”起支配作用,但知识只有通过和管理相结合才能产生成果。管理已经成为一切组织的基本功能,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基础。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就是要从本行业的属性、特征和经济运行规律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网络结构和作业流程;为每一机构、环节、工种确定明确的职责、功能和行为规则;组织实施员工培训和作业运行,对作业过程和服务质量制定标准要求并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价等。
二是职业化必须做到知己知彼。
知己,就是要了解邮政;知彼,就是要了解客户。难道邮政员工还不了解邮政吗?从一些考查中可知,邮政员工对邮政的了解多是感性认识和表面化的,而对邮政产业及产品的属性、特征和经济运行规律以及邮政市场与市场营销等方面深层次的认识,与职业化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如对“邮政业务”这一名称,邮政员工尽人皆知,但对“邮政业务”就是“邮政服务”,就是“邮政产品”这一概念缺乏认识,因而要想真正提高邮政服务质量就缺乏思想基础。邮政服务作为一种特殊产品,也是商品,除只有一切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基本属性外,还有其他特殊属性与特征:如非物质属性,是无形服务,无直观性;市场交易时不涉及产权转移,而是一种服务承诺;服务方式和完美程度多样化、多变化又不易计量,所以要讲求信誉,并采取多样化市场营销宣传方式;服务产品是一次性消费、客户有多次反复使用可能,一定要坚持以优质服务留住客户;服务产品不能积压延误,否则就会失去实际使用价值,对时限要求高,要迅速方便。此外,邮政服务性产品还具有两重属性和公用性,其结构分类和效益也具有特别属性与特征。作为邮政员工,若不了解邮政服务性产品的属性与特征,缺乏完整的邮政产品观念,也不了解产品决定企业的生命和前途,又怎么能热爱它并愿为其奉献一切呢?了解客户当然更重要,因为客户是市场主导者。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变化、坚持“客户第一”,由尽力到尽心,投其所好,提供满足,是决定邮政经营发展和前途命运的关键。所以,必须把重视产品和竞争对手的目光转到重视市场客户上来。
三是职业化还须抓好教育培训以提高员工素质,这是实施职业化的根本举措,也是加强管理基础工作的主要内容。
三、可持续发展应坚持的基本战略方针
除了危机感与职业化外,可持续发展应坚持的基本战略方针还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战略方针。对企业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来说,以人为本应体现在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对内,就是要认识员工的价值,尊重其人格,重视其尊严,并能为其工作、生活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条件,从而激励员工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甘愿为企业奉献其聪明、才智、时间和精力;对外,就是要尊重客户的人格和尊严,除为其提供优质、高效、低成本、高增值的产品和服务外,还应站在客户立场上,从客户利益出发,为其创造价值并了解其需求和变化,应把每一次营销服务都当成一次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信任,让客户享受一次做人的尊严,得到一次真正的满足。不能把职工当成简单推销工具,下任务让其去挤占市场,而应通过制定企业营销战略,认真进行市场调查预测,让员工知道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提高其发现市场和创造市场的主动能力,以促进业务的稳定增长。同样,也不能把客户只当成销售对象,一味推销以致引起反感,而应让其感到真正是为他们的利益着想。
其次,要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作风。
一是要认真办事,因为认真的作风往往比方法本身更重要,“认真是管理成功的点金术”;
二是不能做假,老老实实做人做事,因为做假既害人,也害己;
三是承诺要兑现,说到做到、讲究信用。求真务实的实质就是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要人为炒作,更不要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而要认真探索并坚持按邮政本身内在规律办事,就能使之步入良性循环并持续稳定发展。
最后,是要改善思维方式、实行开放联合经营方针。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七
2.1林业的定义
3.1提高对林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应当具备比较完善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立法的理论依据,对人类社会、经济等发展所需求的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条件、以及保护地球环境与资源等充分的加以考虑,集中体现生态与经济两者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健全管理机制,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对森林采取限额采伐管理,以保证森林生长量与采伐量的长期稳定;加强对林地的管理,采取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避免有林地逆转,严惩毁林占地等违法行为;要坚持依法治林,在源头上遏止破坏森林的违法犯罪行为。可持续发展这一科学理念已经深入到了林业发展的各个层面,从林业科技含量的提升,建立完善的林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加快林业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完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等,从而真正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恭平.浅谈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1,(21).
[2]张慧军,贾荣.对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若干理论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01).
[3]刘燕.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4,(01).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八
摘要: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了解机械化精准作业先进技术与机具的基础上,围绕着土、种、肥、药、水等方面,对耕整、施肥、施药、灌溉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针对目前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解决对策,旨在提高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指导。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可持续;精准化
从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经验看,影响农业持续发展最基础的条件是土、种、肥、药、水,安全而高效的现代农业是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由于我国可耕地面积质量有限,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也对部分耕地造成了影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过度使用化肥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农产品品质,也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探讨如何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农业的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比如水源、肥料、药物等等,促进作物生长与土地产量的前提。精准耕种可以细分为以下3种技术:保护性耕种、深松与激光平地。保护性耕作的作用是存蓄土壤中营养水分,提高肥力,这有利于解决我国水土流失带来的问题。此种方法不翻耕土地,将秸秆置于地表,以此实现有效保护土壤、节约资源的目的,有利于缓解农业资源短缺和资源浪费;深松的过程就是进行土壤疏松、深化耕作层,提高土壤透气性能,以便雨水渗入土壤来保障植物根系的`发育,该技术是替代传统耕翻的重要技术;与激光平地相比,传统平整方式以目测及经验为主,完成后在高度差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水田激光平地机平地技术具有高精准度,激光平地有利于节约资源,增加产量,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2农业施肥精准化
为了做到精准施肥,农业施肥之前,必须要事先进行土壤养分测量。我国肥料利用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施肥前未对土壤中的养分进行量化分析,施肥没有针对性,难以为作物生长提供适宜的养分。目前,在精准施肥方面,学者们根据不同作物特性建立了精准施肥专家系统,比如苏恒强等人的玉米施肥组合预测模型就显著提高了预测精度。也有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神经网络的施肥模型和组合预测模型在弥补解决传统施肥弱势方面具有一定作用,并且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所研制的自动配肥施肥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国在精准施肥模型以及专家系统等方面尚未具备完善体系,未来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应致力于建立完善的具有高操作性的精准施肥技术体系。
3农业施药精准化
快速获取作物病虫草害的信息是进行精准施药的基础。长期以来,人工调查是获取传统病虫草害信息的主要方法,但该方法存在着工作量大、效率有限、不够客观以及覆盖范围有限等较多的问题。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计算机图像处理、光谱视觉技术等新技术开始发挥在作物病虫害检测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病虫害的检测。比如美国的自走式喷药机与欧洲新型的“greenstar”施药系统的完美搭档,在卫星定位追踪、自主导航及变量施药等功能的帮助下,施药精准度大大提高,农药得到了有效利用。传统拖拉机底盘低,在高杆作物的后期病虫害防治中难以确保喷洒效果,对我国秸秆经济作物的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高地隙宽幅精准喷施技术与机具离地间隙高,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4农业灌溉精准化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所以,中国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在充分把握田间水层高度以及土壤含水率的基础上,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尽力降低水资源浪费的可能性,切实做到精准灌溉,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是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目前,精准灌溉的理想模式主要有滴灌和微喷灌技术。与传统灌溉用水量大、浪费严重的问题相比,这2种精准灌溉的方式有利于缓解农业用水浪费的现象。其中,滴灌是目前世界上的先进灌溉技术之一,在我国应用比较广泛,有利于节水、增产、节肥,改善土壤质量。但是我国在滴灌技术的使用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配套技术有待完善,需要较高的使用成本,寿命短。所以,我国要提高灌溉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那,需要继续完善配套技术,控制使用成本。而微喷灌技术具有灌水均匀、有效控制地温以及保持温度恒定等特点,有利于防范病虫害,进而改善作物产量与质量,其主要应用领域是对温度具有较高要求的作物,比如温室蔬菜、育苗、花卉栽培或观赏等。
5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新形势下的农业发展,也在自然与社会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所以,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任务就是致力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确保农业资源的科学化合理化使用,提高农业生产力,保障农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九
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粢,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作者:黄林作者单位:贵州省金沙县沙土镇初级中学,贵州,金沙,551803刊名:现代商贸工业英文刊名:modernbusinesstradeindustry年,卷(期):21(15)分类号:x-01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
农业可持续的发展,与其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来讲是一样的,最核心的部分都是保证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相互统一,确保人们在享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还能使子孙后代也能够享用自然资源。与其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相比,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所有资源的重中之重。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观测:保持环境的自身处理能力、土壤的自我恢复能力和植物的品质。要想做到以上3个方面,必须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与转变方式,转变我国自然的农业经济状态向新型的工业化经济状态方向发展。在这样的实际要求下,对于工业农业大机械化时代的发展就是我国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所以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是我国农业转型的根本要求与途径,能够实现农业经济的机械化,必然能够打破我国以往的传统自然经济形式,将分散式、个体式农村经济主编转换成大规模、集体化的新型生产关系,保证高效的、快速的、节约的新农村经济。
1农业机械化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
根据国外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可以总结如下:农业机械化发展不仅能够迅速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还能够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不断推动农业朝着大规模集成方向发展。在我国北方地区,因为地广人稀,所以对于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例如,北大仓地区,通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也逐步提高,这样就能够大量解放农村的劳动力,这样一来,大量剩余劳动力会逐步转移到城市,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的生活问题。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许多市政工程、基础设施的修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样就可以广泛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进而扩大种植规模,形成专业化、产业化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一直在呈现稳步提高的发展态势,其中农业的生产总值对于国民生产中的稳步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都是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推广所带来的收益。例如,农业机械化的提高能够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农业的总产值不断提高,总体的附加值也不断提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2农业机械化对于农村环境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业产量的高低。随着社会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资源消耗的日渐突出,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在我国以前的农业发展阶段,只注重提高农业产量而忽视了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土地肥力流失、土质变坏等问题,加上大量的`农药、化肥等大量引用,造成了环境污染等问题。国外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已经意识到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主要问题,于是发达国家利用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的先进水平对农业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同时,进一步强化高效低能耗的发展方向,对于土地的无限制开发转换成为保护性开发。加上农业机械化的先进技术,把农药的使用、化肥的释放做到精益求精、适度适量的特点,这样既能减轻土地的负担,又能保护自然环境,而且还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首先要做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尽量减少过量的滥砍滥伐,对于土地耕种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的耕作制度,对于适合水田的土地尽量避免耕作旱地植物。此外,要有一套完整的节约型耕作体系,如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化肥能源的利用和土地的合理开采等方面要遵循节约的原则,要重点保护土壤、水资源,保证对于耕地的肥力不造成浪费,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要合理使用科技手段,如对于化肥与农药的使用,大型机械化农业对于化肥的利用率能够有着大幅度的提高作用,这是因为机械化的精确性所控制的。为保护耕地的自然肥力,确保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应大力推进机械化农业的发展,保证化肥释放的科学化、机械化,避免因为化肥农药的过量施放而产生环境污染。
3结语
农业机械化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是利大于弊。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其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样的,最核心的部分是保证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相互统一,确保人们在享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不危害子孙后代的生存。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农村机械化程度的高低,而农业机械化的程度可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由此可见,我国应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成熟与完善。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一
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作者:苍松作者单位:铁力市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铁力,152500刊名:活力英文刊名:huoli年,卷(期):2010“”(12)分类号:x3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二
所谓天然林,就是最为原始林或其遭受自然灾害被破坏后自然恢复和更新及人为破坏后通过封山育林形成的天然再生林。天然林是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是维护陆地生态平衡的调节器。湖南省是我国天然林资源分布最为重要的一个省份,截止目前,森林面积达到105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9.69%,其中天然林有500万公顷。湖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天然林主要是常绿阔叶林,植物数量丰富多样。本文主要对湖南省天然林的保护情况进行系统探讨。
一、湖南省天然林保护规划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林业发展分工论,依据湖南省天然林的分布情况和植物特点,遵循保护作前提,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将全身的天然林资源进行保护区划分:一是重点保护区,即禁伐区,范围为湘、资、沅等干流及生态较弱的一级支流两边的山脊线和各大水库、湖泊周边。二是一般保护区,即缓冲区,主要是禁伐区和商品林区间。三是商品林区,主要是地势平缓,立地环境良好,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的森林带。该类林区主要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种植和培育,包括工业用材、果树种植、草本药物等经济林木。
二、天然林保护对湖南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一)更新认识,促进产业结构转变
在计划经济时期,往往将经济效益放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前,但是林业产值在湖南农业生产总值中占比仍很小。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产业结构。换言之,就是根据森林资源的属性和实际需要,进行分类管理。天然林主要进行生态公益管理,追求生态效益,人工林则作为主要的经济林,实行规模化、科学化经营管理,追求经济效益,如此推进了森林产业结构的优化,建立立体化、科学化的森林资源体系。
(二)以小促大,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对生活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而森林生态旅游有助于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需求。湖南省重要的天然林,比如:张家界、大围山等地区,均处于群山峻岭、山水一色间,有着险、奇、幽、秀等特色。与此同时,湖南省人文景观丰富,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这些都促进了湖南省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降低灾害,提高森林资源效益
人工商品林的发展推动了湖南省林业经济的增加,但是也带来诸多问题。大批量单一树种的人工培育林,加大了森林虫害和火灾的发生率,导致巨大的森林资源经济损失。而天然林有诸多林木种类,树种复杂多样,病虫害天敌多,具有良好火灾防御力,自我恢复能力较强。所以,天然林保护可提升森林安全系数,减少无效消耗。
(四)遏制灾害,充分发挥林业效益
湖南省在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到该省林业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天然林保护建设,可最大限度保留生态功能强的植被种类,遏制水土流失,从根源上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率,减少损失。同时,还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助于推进湖南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湖南省天然林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专业保护机构,强化管理
天然林保护工作覆盖了湖南省各大林场、林木企业,影响范围较广,政策性显著,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保护工程。为了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建设和开展,应尽快建立一套科学、适用、效率的管理机制,从管理决策层到一线基层均能积极有效的运行。当前,湖南省已建立多个天然保护中心,随着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各县市也逐步建立相应的保护管理机构,实行专人专岗,建立科学合理的保护工程管理组织,为天然林保护给予组织保障。
(二)加强天然林保护宣传,提升认识
湖南省的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地区,而这些地区为偏远山区,基层群众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经济基础较弱。在“四水”流域的源头地区,大部分群众仍以“靠山吃山”为主,日常生活中木材应用较多。而这些区域均为天然林保护的重要点。所以,在对于这些地区不但要给予他们农业生产技术的支持,以及生活安置和补偿外,更要加强对该地区的人民群众的宣传和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保护天然林的重要性,并做好解释工作,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主动参与到保护工程中去,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建设。
(三)落实森林分类经营,提高效益
天然林保护和森林资源的分类经营具有重要的关联性。应根据经营的具体目的和性质,以及社会对林业发展的需求,加强分类管理。对于禁伐区的生态林及人工种植林,均应严禁砍伐,加强人工种植和封山育林的监管。对于国有林场和集体林场应组织专人进行保护,预防病虫害和森林火灾,对滥砍滥伐现象严厉制止。而对于商品林区则应实行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以市场作为导向,加大资金、技术及人力等方面投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科学有效的森林分类经营,是促进湖南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多层级参与保护,推进建设
现阶段,湖南省天然林保护需要的经费大部分是由国家财政支持,但是仅仅依靠该项经费难以推进保护工程的发展。所以,应推进多层级参与,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多找路子,从社会、企业等方面获得资金,满足经费需求,推进天然林保护建设。四、结语天然林保护是一项长期性工程,需要社会、政府及群众一同参与。林业管理部门应积极转变理念,认识到保护工作中的问题,加强保护机制建设,落实分类经营,增强监督管理,并强化对天然林区人们的宣传,进一步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建设。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篇十三
一、高中地理课程
(一)地理学理论基础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上至大气圈对流层的顶部,下至岩石圈的表层,介予大气、陆地、水域的交合面,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智慧圈五大圈层所构成,是融和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在高中课程的体现
地理课程具体反映了缝理教学内容,也是对地理教学内容作是的安排和设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包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影响,对自然灾害防范教育,各地的文化习俗、宗教,经济差异,国际合作,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等内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包括地形、气候、气温、降水等自然地理要素,工农业生产及其分布地区,海陆分布特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等内容,这些内容虽然不是直接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但却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
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要求“让学生认识刭环境变化的规律,认识环境的承载力都是有限的。能分析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关系,了解影响自然环境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以及环境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了解和认识个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及其他地方的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一要求也充分反映了有关自然、人文以及社会环境方面的内容在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相互协调的重要性。所以通常高中地理课程所设立的环境知识都体现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环境主题”要求。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地理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素材,尤其是高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内容标准中直接与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共22项,占内容标准的20.95%,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理教育的理念,也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任务。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在高中教学课程的目标结构
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融入了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高中地理课程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由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构成。老师需要通过教授课程把知识和教学技能应用到高中地理课程,再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一个准则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达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过程与方法旨在教会学生在学习有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如何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表达和交流,起主导作用。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在高中地理的教育目标要点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系。经济的发展是核心,社会的发展是终极目标,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全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要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达的经济来实现的,因此,环境、经济、社会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中要结合起来,三者缺一不可。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观教育在高中地理课程的运用
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运用中包含“关于环境、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性教学,与此同时还强调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参与意识,强调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的态度和行为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变化,而教学方法变化的前提是教师所拥有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的转变。培养中学生的地理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方法、途径重在“在环境中学习”,强调参与,引导学生在地理课堂中把生活、社会相结合,加深这样的模式转变。在地理教学方法中应充分体现与实践的联系。地理新课程提倡“研究或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而可持续发展教育正是进行“研究或探究式”学习的最好领域之一。“研究或探究式”学习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一个过程。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能做出独立的判断,有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做出决定的机会,教会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学会交流与合作,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我们提倡把“研究或探究式”学习运用到地理教学中,推进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与社会及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因此可在地理研究性或探究学习中充分展开,这对于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和价值观以及培养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在课堂渗透教学外,体现与实践结合的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途径多种多样,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中,适时引入竞赛活动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其全身心投入活动争取胜利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各项目标也会得以实现。竞赛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地理辩论;环保征文竞赛;环境知识竞赛等活动竞赛。或者以国际和国内的环保热点及中学生关心的问题来确定主题,如:“年度环保”主题征文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应该组织学生野外实习考察,以加强学生地理课堂中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在环境中学习和实践,保证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地理教学的目标,就是教师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入到学生的大脑中,不但使学生得到课堂上的地理知识,更要获得一种对环境保护的技能,在意识、情感、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都能拥有较好、较高的环境可持续性态度。最后能达到中学地理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使得教师教授地理知识、学生获取地理知识、课堂与实践环境保护等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