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精选13篇)
心得体会是一个反思和自我提醒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进步。写心得体会时,要有激发读者兴趣和引起共鸣的技巧,让读者产生共情的效果。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写作的注意事项和技巧,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一
教育工作者是践行教育事业的实践者,他们的工作为孩子的未来奠定了基石。但是教育事业需要远远多于这些基石的支持。在这个春天季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思考在教育者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我们能够学到的经验和体会,一起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教育者是为学生带来知识和品德的引领者,他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的知识储备,更需要敏锐的情感和细致的关怀。他们在课堂、在家访、在辅导中,都会对学生进行着周到的关注和困难的帮助。因此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不容被忽视。他们是教育事业的一大生力军,他们的贡献使众多学生受益。
教育工作者在职业中拥有许多荣誉。从教育技巧方面,他们应该始终保持热情和专业,不断自我充电,不断探索新知,提升自身教育技巧的水平。而在人文关怀方面,他们需要了解学生的情况,体贴他们的情感,帮助学生成长。掌握好这些职业技能和情感关怀,才能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口碑和职业的认可。
虽然教育工作者充满荣誉和尊重,但是他们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也是不少的。教育方式上,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和难题,比如如何让学习更趣味化、如何让知识更深入人心、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等。同时,教育行业需要进入更具时代感的发展阶段,需要更好的配套器材、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等。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深感困难的方面。
随着春天的到来,我们为教育者这个群体感到自豪。他们是为未来谋划、奋斗的伟大的特殊群体,他们是未来的领导者,庇护者。让我们用心去支持这个群体,用爱去呵护这个职业。让我们与教育工作者共同实现更美好的明天!
总之,教育工作者是我们的灵魂和力量的代表,他们是呼吁人智慧和心灵的人们,他们为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着无限的贡献。在这个春天,让我们一起为教育者以及教育事业点赞,并共同前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吧!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二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加快,职业教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其重要性。对于职业教育的春天,我有着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劳动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职业教育从最初的简单培训逐步演化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培训,更加注重培训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更加丰富,包含了人文、实践和职业能力方面的教育,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随着国家逐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职业教育的设施和师资队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改善。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措施,推动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在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下,学生们在学习中的质量和岗位实习机会也得到了提高,从而使得职业教育成为更好的途径,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对培养职业人才的力度,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广阔。由于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职业教育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升级,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培养更有竞争力的职业人才。
第五段:我的收获和感悟。
在职业教育的春天里,我的收获和感悟颇多。首先,职业教育给我带来了更加专业化的知识,让我能够更好地适应和理解职场的需求。其次,职业教育的培训和实习让我更加了解并喜欢自己所学专业,增加了我的自信心。最后,我也感受到了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为自己更好的迎接就业市场和人生的挑战而努力。
总之,职业教育的春天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成长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只有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把握时代的机遇。职业教育的春天注定是我们发展职业生涯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阶段。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三
关于生本教育早在报刊中看到,总有一种莫名的激动,理想的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思乐教授的一本生本教育思想随笔,读来更印证了自己前面的激动,真正得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联想到现在学校课堂教学的迷茫,无异于一盏明灯照亮前方,迫切的学习,查阅各种有关资料,也买到了《教育走向生本》,迫不及待的翻阅,随着读的深入,就有着更多的思考。
我们现在的课程改革,体现这各种新的理念,我们也在不断的学习转变中,但扪心自问我们的课堂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彻底的变化,而再生本教育中,强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不仅是口号上的,更重要的是落实在了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书中讲到: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更多地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教师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整体感悟。这些升本教育的理念及做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生本教育的实验学校,学生体现出来的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总和的高素质令人赞叹,这都是落实生本教育的结果。
这些成果的背后,不单是理念方法,包括课程设计、评价、教师培训等等,总和的、根本性的教学改革。首先是理念上的全面更新,认识上的到位,真正放心的全面依靠学生。再者是方法上的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师的培养培训。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中,也越来越感到我们自己的许多做法也正在体现这一些生本教育的思想。学习生本教育理念,感受生本教育成果,更坚定开展试验的决心,让我们的思想理念首先进行一次彻底的洗礼。
新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四
职业教育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力度不断加强,职业教育正逐渐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机会。我在这段时间里认真学习职业教育的相关知识,深深感受到职业教育的春天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职业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机会,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各行各业的需求和优势,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成为具有更多实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灵活多样,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和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现在的职业教育已经不再是过去简单的技能教学,而是在注重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加强了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综合性,使学生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掌握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内容和形式,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全面化的需求,更能够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我们需要更加志愿并且更加勇敢地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未来,职业教育仍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不断适应不同职业、不同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职业教育更加符合时代和市场的需求,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职业教育的春天。
第五段:总结。
职业教育的春天,让我们看到了职业教育未来的无限可能和发展潜力。我们应该逐渐树立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培养更多的具有实用能力和实践操作的高素质人才,在未来的职场和社会中,发挥出更多的价值和作用。我们期待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期待着职业教育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五
尊重生命,尊重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也许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可它成为我们的教育思想了吗?它体现为我们的教育行为了吗?郭思乐生本教育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申出“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生本教育的目标“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其目的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体现”。强调不能压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发展的追求”的教育。
生本教育强调把可以交付的教学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发展,他的收获像鲜花怒放。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就是生本教育体系。它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生本课堂强调把学生作为教育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内在积极性都以成为教师的教学所用,以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
生本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践行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那样的困惑,就让我们从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中获得更多的教育智慧吧。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六
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正在不断发展和改进。而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春天正在到来,通过参加多次职业教育论坛和实地考察,我认为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临了,我深深感受到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带来的希望与机遇。
第一段:政策引领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职业教育的发展一度没有得到足够的政策支持,导致职业教育在教育中的角色长期被忽视。但是随着新时代的政策不断出台,职业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政策框架的完善,激发了职业教育各方面的活力,推动了职业教育的规范化、聚合化和社会化发展。政策引领、配套措施的不断完善,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职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各级教育梯次结合起来,形成人才培养体系。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现代产业对人才越来越高的人才要求,职业教育作为将学生培养为实际工作中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现在,职业教育正在向人才培养体系融入,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教育质量,也要注重与融合其他教育形式。这一改变的意义是为了更加宏观化地考虑社会人才总量的均衡与优化,体现了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必然趋势。
第三段:职业教育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一直是职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学科技术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员工的需求,要求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责任感、职业精神等方面的培养。而现在,职业教育正在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仅注重以实践为主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更好地实现紧跟时代,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急需人才。
第四段:教学内容多元化,更加适应社会需求。
职业教育是衔接校企更好地为社会输送急需人才的重要基础。而职业教育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模式上,都在做出不断的创新与调整,使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化、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变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已经做出一系列的调整。职业教育的领域已经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传统领域,而是拓展到了更多的领域,以更适应社会对于未来装备人才的需求。
第五段:职业教育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职业教育更加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职业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注重学生能力的发掘和潜力的挖掘。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性化与全面性,是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方向。
总结:
总的来说,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了,政策的支持、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教学内容多元化以及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和探索,都在向着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方向前进。作为应该对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职业教育,不断创新与探索,使其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是不可或缺的一步。相信职业教育的春天会越来越碧绿。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七
一次,在师大听一位来自上海的老师讲作文课,让学生叠纸飞机,然后观察老师们的表情动作,学生很兴奋,我想,这应该就是一种体悟式的教学。
郭思乐教授在《谛听教育的春天》中说:“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感悟会成为他们进行更广泛的高级学习的重要动力”。书中介绍了一个例子:“一个移居到另一个国家的孩子,让他每天与新的小伙伴们一起自由地玩耍,完全不进行语言教学,那么他在几个月内就会掌握一种新的语言,而且还会习得当地的口音。因为他是从一种对自己有意义的活动中学习的,所以学习速度极快,而且不易遗忘。如果请一个教师去教的话,即使在教学中使用教师认为有意义的材料,这个孩子的学习速度也会十分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所以说我们的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感悟。但是,个人以为,感悟更侧重于从思想上领悟,而体悟还有格外的一层,即全身心分人参与到活动中得到的感受,所以在这里我换成了“体悟”。
20xx年已经工作三年,开始重新教初一,我当时很困惑,怎样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才是让学生有兴趣而且有学习效果的课堂,这时,我校派优秀教师去南方学习回来,当时派去的老师回来向我们讲那边的学习状态时都非常兴奋,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他们神采飞扬地向我们讲述一种新的上课模式——生本教育,在这种模式下的学生和老师是怎样达到了一种双赢的状态,老师和学生教的轻松学的快乐,而且效果非常好,仅仅几年级的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已经达到了高中水平,我们的兴趣被极大调动了,对于这样一种教学方式非常感兴趣,第二年,我校又陆续进行了多次多种形式的学习,然后就全面展开了这种学习。
就个人的感觉来讲,也可以说是非常兴奋的,我在教05级学生的时候,有一种误解,认为教学应该是老师教的学习,不可以把更多时间给学生,否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还记得,当时或许还是年轻,学生在初三的课堂上往往是没有什么太大兴趣的,因为复习的知识比较多,所以自己就大量的“灌溉”,结果,自己一堂课下来很累,嗓子也疼,口干舌燥,而学生在下面几乎要睡着了,没有乐趣,更关键的是没有效果。生本以后,我突然回忆起自己在小学的课堂上的兴奋,我越发感觉到了——具体比抽象更加能够产生好的学习效果,或者说实践比说教更能产生好的学习效果。
讲讲自己的体会,小时候,学习自然课,老师让我们从家里带些果实或者种子,我们在农村,学校后面就是田地,于是在下午上学时就从学校后面的地里挖来人家收完剩下的瘦小的胡萝卜,还有从自家带来的苹果或者大枣等,老师给我们讲知识,大家多很兴奋,现在那些知识还在头脑中留着,印象深刻,老师叫我们写作文,让我们到村后面的大堤上去观察秋天的景物特点,我们奔跑着到那里,坐着站着跑着跳着,我们听到风中的大树在咣咣地晃动树干,我们看地上的野草颜色慢慢枯黄,那种对于自然的感觉的.确为我以后感受生活抒发感想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一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当时我引用到了刚刚学到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的作文写小草好像再给我们说:“永别了!”自以为很有文采,老师给我改成了“再见了”,意思是明年可以再见到,我觉得语文真的是很美的一门学科,而且是生活化的一门学科。
于是,当学习了《谛听教育的春天》之后,我才明白这就是一种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有兴趣地学习,其实也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在最近的两年教学中,我力争使自己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角”的位置上,而且,尽量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生活之美,记得在初二时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我展开了一个话题——你是否欣赏陶渊明?要求有相关资料佐证你的观点。当时0801班很多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们对于现实与理想,清高与世俗,细节之处见精神与不拘小节的矛盾等问题的争论固然有些许偏激的观点,但是,没有一个同学不是兴奋地参与到小组讨论和班级展示活动之中的,那节课学生要求拖堂,一直到下课三分钟才强制下课,我在想,如果当时我只是总结人物形象,虽然看起来差不太多的问题,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远不如此,而且对于人物的理解不会有自己的思考,不会更加全面立体,这就是学生参与课堂了,我想学生对于这样更加“生本”的课堂是感兴趣的。
后来,在今年教初三时,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努力让学生把握学习的主动位置,比如写语文测试前的状态,学生写得很真实很生动,比如让学生分析中考试卷,学生的感触很深,他们又兴奋也有压力,让学生成为主人,他们才会很乐意去做一些事情,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自己应该在这方面再继续探讨和努力,力争让学生和老师都有所收获,快乐充实地学习,有效果的学习。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八
学校开展生本教育到现在已经尽快3年了,为了更好的理解生本,学校开展了关于生本理念的理论学习,也尝试着相应的生本课堂模式,但现在想一想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问题。在暑假期间,我仔细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又有了深入的认识。《谛听教育的春天》是当代著名的教育专家郭思乐的教育思想随笔集。书中用朴实的语言诠释了生本的理念的教育思想。
生本教育本身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践行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困惑,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死板教条的搬用某种教学方法,而是要领悟其中的“精髓”,科学地、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通过假期的学习,再次回想反思自己在过去实践中的“生本课堂”,自己对“生本”又有了深入的认识。那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激扬学生的生命,挖掘学生的潜能。
“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激扬学生的生命,挖掘学生的潜能。”其本质来说还是体现出了郭思乐教授生本理念的精髓。那么学生的潜能怎样才能得到发觉,并且还能使其继续发挥其功效呢?其实学生的潜能的发觉全都在课堂学习中。我们要承认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自己的悟。就像郭思乐教授所说:“无论是学习以前的知识或通过智慧而产生的新的知识可达到的地方,或是不可达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识的拓展全在于悟。没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无效的。”而现在我们的孩子的问题就在于,学生缺少自主性,无悟可言,而导致我们的所有的投入,都近于无用。只有放手让学生尽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学,才能形成更高级的智慧品质。所以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提供思考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就要求老师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前置性作业,使每个学生通过先学都有收获或疑问,在课堂上才会出现很多让老师都无法预料的惊喜。
孩子们仍然不能调动。学生慢慢的已经厌烦了这种形式的课堂,上课不是毫无表情的坐在那里听,就是躲在一边玩,不会参与到学习中来。现在想想问题在于只学会了生本的外形(模式),没能领悟到其真正的内涵,即便是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的环节,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走个过场,并没有真正落实合作学习,所以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不会很高。这样的课堂肯定会给教师产生一种在课堂上无能为力的感觉,学生累老师也累。
通过本次学习,了解到“生本教育”其实是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会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放的开,对学习就会更加有兴趣,而兴趣会是最好的老师!
后来由查阅了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比如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对于这一点我也是感觉到,首先教师一定要在思想上定好位,要明确必须要改变方式。在我以前的课堂中,每一节的上课内容是不会预先告诉学生的,很多的问题都是突发式的,因为我觉得如果学生都知道了上课的内容与问题,这节课就没有了新鲜感与吸引力了。可是这样做的话呢,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很难实现。所以生本教育其中的理念是全面依靠学生,先学后教。学生学在老师教之前。(前置性作业就是对学生课前先学的一个引导。)生本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思路是:“早识字,大阅读,大感悟,以阅读为中心,推动听、说、读、写。意义识字,推进阅读,以读引读,以读引研,以读引说,以读引写,全面提高。”如果说课前的阅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回到课堂把故事说出来就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仅把课前阅读到的知识经过思考表达内化成自己的学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辨力,口头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带动了听与说的训练,能说会道是为了以后的写做铺垫的。由此可见,生本教育其实恰恰利用和学生“生命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生本教育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去实践。但是我认为其核心的精髓是永远不能改变的,所以我们老师必须要从思想上去理解它,内化它。我相信,如果我们真正内化好生本教育的精髓时,一定会收获教育的春天。
我感觉到每天读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字,那是身心的放松;每天读一些自己需要的文字,那是精神的享受。如今我已经养成了每天读几页或读几行字的习惯,那种感觉比起以往只在假期里看很多字要幸福难忘的多。真正感觉到在一寸光阴里读书比看电视剧多了一些创造的空间。为此,我学会了投资,投入的最大成本就是买书。
每晚翻开前段时间买的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总被书本的第一句话深深的打动着——“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它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魂,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我看到有好多朋友都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qq签名,前段时间我也看到周秋艳老师写上了开头一句: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它吹拂过山川和田野。原来我们都被深深感动着。初次看到这段话,心里并没有理解这些话所包含的意义,但就是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带着这样的震撼,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用朴实的语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传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书中“毛估估的智慧”、“杯子边上的智慧”、“培根”的表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生本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你的孩子,书中说道“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因为不可能做到我们才变得失去信心,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信心才变得不可能做到”。深刻的道理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入我的心田。毛估估的智慧,陈述的是聪明的农民买猪时只是目测估量猪的价值,买回来后就让它自由地自然地生活,长大后是论斤称重的。郭思乐教授从这一个现象中看到了我们的孩子,看到了教育本身,并从中悟得智慧。让人茅塞顿开。农民选择对待生命的方法对待小猪,我们教育的对象何曾不是鲜活的生命!把人当作生命来进行教育。
我们经常在喊:尊重生命,尊重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这是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体现在形式上?每次公开课,赏析课,交流课,都是让我们学习教育的舞台,可这舞台太小,成不了我们的教育思想。那是我们平常给教育画蛇添足,导致了学生在太多的灌输中丧失了学习的灵性。“毛估估”在解决生本的自由发展和终端评价矛盾时,郭教授进行这样的类比:学习的阶段就必须学习,睡觉的时间就要睡觉。不要把整个学习阶段变成备考,如同农民不在小猪生长期间,为了放心天天称重惊扰它。我们不必质疑孩子自己学习的效果,学生本能地生长,自由地发展,到了结果的季节,就会各种各样的果实挂满枝头,因为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要做的是保护生命的活跃,激扬生命的积极,让学生自由地发展,如同小猪自然地生活。我们不是常说好学生并不是老师教育出来的,那是他生命的能力。多么简单的道理!毛估估的智慧再次唤起了我们的思考,也把生命教育的思想深深印进了我的心中。
杯子装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却能从中发现智慧。杯子越薄,装的水越多。边是“体”,装是“用”,而教学的目的如同让学生用杯子喝水,老师的教是“体”,学生的学是“用”,边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得多,就学得少。老师把一切讲得通透,学生还学什么呢?所以郭教授认为,教师的角色只是“培根”,知识也好,德行也好,教师只是让它们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接下来就是孩子们自己的感悟。
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自己的悟,无论是学习以前的知识或通过智慧而产生的新的知识可达到的地方,或是不可达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识的拓展全在于悟。没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无效的。而现在我们的孩子的问题就在于,学生缺少自主性,无悟可言,于是教学和教育气血不足,而导致我们的所有的投入,都近于无用。只有放手让学生尽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学,才能形成更高级的智慧品质。所以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提供思考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就要求老师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前置性作业,使每个学生通过先学都有收获或疑问,在课堂上才会出现很多让老师都无法预料的惊喜。在欣喜这些惊喜的同时,老师们还要机智的处理这些惊喜,否则可能会扼杀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谛听教育的春天》,扉页上的这段话让我在思考沉淀之后看到了孩子们。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梦想着学生欢天喜地地来,依依不舍地走,他们比任何时候都喜欢读书学习。
虽然,现在这样的景象存在于我们的一个遐想当中,虽然要达到这样的景象非常的困难,有很多的虽然,但是就像开头说的那句话一样“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因为不可能做到我们才变得失去信心,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信心才变得不可能做到”。只要有对自己有信心。对孩子有信心。
郭教授的这本《谛听教育的春天》我还没有读完,但对所读的这些内容产生了共鸣。我也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处在那样的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当中,只要我继续读书,坚持实践,相信会妙不可言。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九
学校开展生本教育到现在已经尽快3年了,为了更好的理解生本,学校开展了关于生本理念的理论学习,也尝试着相应的生本课堂模式,但现在想一想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问题。在暑假期间,我仔细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又有了深入的认识。《谛听教育的春天》是当代著名的教育专家郭思乐的教育思想随笔集。书中用朴实的语言诠释了生本的理念的教育思想。
生本教育本身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践行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困惑,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死板教条的搬用某种教学方法,而是要领悟其中的“精髓”,科学地、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通过假期的学习,再次回想反思自己在过去实践中的“生本课堂”,自己对“生本”又有了深入的认识。那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激扬学生的生命,挖掘学生的潜能。
“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激扬学生的生命,挖掘学生的潜能。”其本质来说还是体现出了郭思乐教授生本理念的精髓。那么学生的潜能怎样才能得到发觉,并且还能使其继续发挥其功效呢?其实学生的潜能的发觉全都在课堂学习中。我们要承认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自己的悟。就像郭思乐教授所说:“无论是学习以前的知识或通过智慧而产生的新的知识可达到的地方,或是不可达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识的拓展全在于悟。没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无效的。”而现在我们的孩子的问题就在于,学生缺少自主性,无悟可言,而导致我们的所有的投入,都近于无用。只有放手让学生尽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学,才能形成更高级的智慧品质。所以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提供思考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就要求老师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前置性作业,使每个学生通过先学都有收获或疑问,在课堂上才会出现很多让老师都无法预料的惊喜。
孩子们仍然不能调动。学生慢慢的已经厌烦了这种形式的课堂,上课不是毫无表情的坐在那里听,就是躲在一边玩,不会参与到学习中来。现在想想问题在于只学会了生本的外形(模式),没能领悟到其真正的内涵,即便是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的环节,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走个过场,并没有真正落实合作学习,所以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不会很高。这样的课堂肯定会给教师产生一种在课堂上无能为力的感觉,学生累老师也累。
通过本次学习,了解到“生本教育”其实是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会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放的开,对学习就会更加有兴趣,而兴趣会是最好的老师!
后来由查阅了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比如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对于这一点我也是感觉到,首先教师一定要在思想上定好位,要明确必须要改变方式。在我以前的课堂中,每一节的上课内容是不会预先告诉学生的,很多的问题都是突发式的,因为我觉得如果学生都知道了上课的内容与问题,这节课就没有了新鲜感与吸引力了。可是这样做的话呢,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很难实现。所以生本教育其中的理念是全面依靠学生,先学后教。学生学在老师教之前。(前置性作业就是对学生课前先学的一个引导。)生本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思路是:“早识字,大阅读,大感悟,以阅读为中心,推动听、说、读、写。意义识字,推进阅读,以读引读,以读引研,以读引说,以读引写,全面提高。”如果说课前的阅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回到课堂把故事说出来就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仅把课前阅读到的知识经过思考表达内化成自己的学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辨力,口头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带动了听与说的训练,能说会道是为了以后的写做铺垫的。由此可见,生本教育其实恰恰利用和学生“生命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生本教育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去实践。但是我认为其核心的精髓是永远不能改变的,所以我们老师必须要从思想上去理解它,内化它。我相信,如果我们真正内化好生本教育的精髓时,一定会收获教育的春天。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十
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相关的教育专著也成为大家案头的必备品,《谛听教育的春天》是郭思乐的教育思想随笔集,书中用朴实的语言阐述了生本的理念,传播着先进的教育思想。阅读全书,既有从文化层面上对生本教育的诠释,也有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解决,更有对当今教育问题及走向的沉入反思。
“毛估估的智慧”、“杯子边上的智慧”等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形象的比喻、生动的例子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生本的核心是高度尊重学生,充分地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学习。教学的核心是感悟,因为学生的心灵和大脑是感悟和情感奔跃汹涌的海洋,生命如同小草,你可以帮助它,比如给它找到一块土地,但决不能代替它长大。
我们要做的是保护生命的活跃,激扬生命的本质,让学生自由地发展,如同小猪自然地生活。多么简单的道理!尊重生命、激扬生命的观点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入我的心田。我的思想开始与生本产生了共鸣。那就是学校要从依靠教的教育教学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尊重生命,尊重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也许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可在教育实践中,它能真正内化为我们的自觉行为吗?对于我来说,还远远不够。在高年级的英语课堂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缺少自主性,学得十分被动,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提供思考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因此,我每课时都设计好前置性作业,使每个学生通过先学都有收获或疑问,便于教师实现课时学习的三维目标,同时收获很多无法预料的惊喜。在欣喜这些惊喜的同时,我们要学会机智地处理这些惊喜,以免扼杀一个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实践证明:只有放手让学生尽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学,才能形成更高级的智慧品质。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十一
冬天总让人有一丝伤感,大地在沉睡,显得了无生机,所以人们总盼望春天,毕竟在春风中欣赏春色美景,那也是极为惬意,让人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可是冬天无花可赏,从而让人多多少少有一些伤感。不过这没有关系,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春天,那么读一读那些古诗词,去感受另一番春色美景,那也能让生活增添更多的乐趣。
唐诗里就有很多描写春色美景的作品,特别是杨巨源的这首《城东早春》,那就是一首难得的经典之作,整首诗意境唯美,并且构思也是极为巧妙,写出了不一样的春色美景,所以这样的作品,只要在冬天里读,使得是能够提前感受春天;由于诗人写得生动有趣,读来也是让人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的作品,那自然是不容错过。
《城东早春》唐代: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杨巨源,字景山,后又改名为巨济,今天山西永济人,唐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而且他大部分的作品,也都流传了下来,并且收录在了《全唐诗》;那这首《城东早春》便是他众多作品中最经典的一首,整首诗写得极为唯美,诗人正是把春天里的美景,还有人们欣赏美景的那种尽情,通过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的淋漓尽致。
春天总让人向往,尤其是在冬天,读这样的作品,再从字里行间感受诗作中独特的美,那也是一大乐事,虽然这首诗看似信手拈来,诗人的名气也并不大,可是写得又是很唯美,仅仅是开篇的第一二句,便是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美,正是由于诗人喜爱春天清新的景色,所以就在这早春之中,只要出门便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处处都是绿油油的一片,特别是那柳树的枝头,才刚刚露出了几颗嫩黄的新芽,看上去非常的漂亮。
诗人在前面的第一二句中则是重点描写了春天的美景,正是这样的一种描写,也使得此诗更加的生动有趣,读来也是让人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即使是在冬天里读这样的作品,那也一样能够感受到独特的春色美景。
最后的两句写得就更有趣,诗人并没有再刻意描写春色,而是通过人们的行为来表达,这也是此诗最高明的一个地方,如果等到长安的大街小巷里都开满了艳丽的花朵,而这个时候就有无数的人出门看门,整个京城显得无比的热闹。这两句很与前面的两句相辅相成,从而突出了春天不一样的美景,以及人们对于春天的向往。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十二
读后感。
欢迎阅读!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粗浅的认识。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小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更看重的应该是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三、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书中“毛估估的智慧”再次阐明了尊重生命、激扬生命的观点。毛估估的智慧,讲的是聪明的农民买猪时只是通过目测来估量猪的价值,买回来后让它自由地自然地生长,长大后论斤称重。农民选择对待生命的方法对待小猪,我们教育的对象又何尝不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事实恰恰相反,把自由成长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习,自然的成长,我们有太多的不放心。所以对他们的成长我们做了太多自以为有效果的事,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太多的灌输中丧失了学习的灵性。在解决生本的自由发展和终端评价矛盾时,郭教授这样总结:“要进行广义的备考,在学习的阶段就必须学习,睡觉的时间就要睡觉。不要把整个学习阶段变成备考,如同农民不在小猪生长期间,不会为了放心而天天称重惊扰它。”同样,对于学生自己学习的效果我们不必质疑,让学生自由地生长发展,到了收获的时节,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果实缀满枝头,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保护学生思维的活跃,激扬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发展,如同农民手下的小猪自然地生活、生长。
四、教育之善、善待教育。
真正的教育,表现在它关注人自身,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人的生命的天性,一切为了学生。它不会为了某种非教育的目的,而去驱遣学生。比如为了凸显分数而要学生超时运作,以损害学生为代价取得我们认为可以得到的成绩。虽然我们并没有恶意,可惜其核心只是对分数的“善意”。单独的追求分数会限制人的教育想象力。我们太注重分数,最后常常连好分数也未必得到,只得到平庸的提高。
我们要比别人更懂得教育,要研究教育的真谛,这样才能真正在教育中躬行至善。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首诗样的文章来结束我的发言。
社会意识当中习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
在教育者的意识当中也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
这种社会意识让一小部分人有了傲气冲天的优越感,让大多数人伤了心。
这种教育者的意识让一小部分学生有了“王候将相有种”的自信,让大多数学生丧失了“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的豪情。
对人的积极认识与评价可以成就人,对人的消极认识和评价可以毁灭人,自然亿万年孕育的人的天性是客观的东西,当主观遇上客观,究竟该向右走,还是向左走?自然对人的孕育还在默默的继续。
她不说一句话,我们能领会吗?师本走了,生本来了,教育自然的春天还远吗?
尊重生命,尊重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也许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可它成为我们的教育思想了吗?它体现为我们的教育行为了吗?郭思乐生本教育从“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申出“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生本教育的目标“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其目的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体现”。强调不能压抑、控制人的自然生命。强调人的生命价值和智慧价值。一反“超越生命,超越人的自我发展的追求”的教育。
生本教育强调把可以交付的教学交付给学生。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发展,他的收获像鲜花怒放。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就是生本教育体系。它正如着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生本课堂强调把学生作为教育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内在积极性都以成为教师的教学所用,以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
生本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但在践行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那样的困惑,就让我们从《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中获得更多的教育智慧吧。
谛听教育的春天心得体会篇十三
寒假期间,我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不经意间,被扉页中的一段文字吸引:"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在这富有诗意的文字深处,有着睿智的哲理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依靠。我作为一名青年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怎么才能找到一种轻松有效的让老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快乐的教学方式呢?当我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个理论时,眼前不禁一亮,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生本教育是一个使受教育者永不后悔的理论,是能给教师学生带来快乐的一种理论,它让学生在学习上动力不断,学而不厌。而《谛听教育的春天》中"'毛估估'的智慧"、"杯子边上的智慧"、"培根"的表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毛估估的智慧,首先在于它始终坚持整体地,动势地、实在地看生命体。它不相信某一个局部的数字,比如斤数、长度等等。生命固然是可以用一些数字来刻画其某些形态的,然而生命又总是逸出在我们的刻画之外"。而我们的教育喜欢用一些显性的条目来量化生命的成长。从大处的课程标准到小处的课时目标,我们总是把太多的希望寄予教育,寄予教师,寄予教师的教,往往忽略了寄予学生的学。特别是大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总是担心学生的能力,不放心地让他们去学,而是牵着、领着、引着。我们因此变得心力交瘁,学生因此变得负隅顽抗。
"农民比我们聪明,他们不会丝毫怀疑一个事实:小猪是自己吃东西长大的,因此不需要经自己转手,一旦明白这一点,对小猪的判断只简化为毛估估"。我们基本上不承认教育的本来面目是促使学习者的成长,这种成长依靠学习者自身。我们已习惯了要给他们的成长做很多事情,在我们眼前的成长才是我们承认的成长。比如,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从70分提到了75分,我们说他进步了,他成长了。为了这5分的提高,我们曾多次辅导他,给他布置额外的作业,曾大量机械地重复着一项作业,我们出题,孩子做题,我们批阅,孩子改错。这5分的成果里又有多少孩子的主观能动?我们不得而知。而最直接的"成果"是我们和孩子越来越远,甚至越来越对立。但是教育的现状又不得不让我们老师总是纠结于这显性的、冷冰冰的数字上。
杯子装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却能从中发现智慧。杯子越薄,边薄,装的水越多。边是"体",装是"用",而教学的目的如同让学生用杯子喝水,老师的教是"体",学生的学是"用",边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得多,就学得少。老师把一切讲得通透,学生还学什么呢?所以郭教授认为,教师的角色只是"培根","我们要做的事情大大简化,而学生可做的事情则大大扩充了。所以,培根是我们进行生本教育的关键。简单地进入培根,又是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基本的学习权力的关键,是教育或教学给予每个孩子的基本待遇,不给以培根,就是教育或教学的基本的失算,也是整个学习被动的直接原因。培根必须交给孩子们自己做,这又是关键的关键。"知识也好,德行也好,教师只是让它们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接下来就是孩子们自己的感悟。
虽然对于生本教育的具体实施,我心中还是存在一些困惑和疑问,这确实需要一段调整的过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这个过程刚开始也许并不完美,但是我内心是充满信心的。我们老师要承认学生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很多问题学生都能够自主解决,或者是通过讨论后共同解决。"生本教育"就是要求教师放开手,在每节课上都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读书感悟,要求学生提的问题还要靠学生自己去解决。我们作为老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他们能把一切事情都做好,相信他们有无尽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