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并购案例分析总结(通用12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回顾过去,总结经验,为未来做更好的准备。在写总结时,注意要客观真实,不偏不倚地反映实际情况。在下文中收集了一些经典总结范文的摘录,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总结篇一
美国强生公司成立于1887年,是世界上规模较大的医疗卫生保健品及消费者护理产品公司之一。强生消费品部目前在中国拥有婴儿护理产品系列、化妆品业务等。强生于1985年在中国建立第一家合资企业,目前在中国的护肤品牌包括强生婴儿、露得清以及可伶可俐等。
大宝是北京市人民政府为安置残疾人就业而设立的国有福利企业,始建于1958年,1985年转产化妆品。开始,以“价格便宜量又足”的形象出击的大宝,曾一度在国内日化市场风光无比,连续八年夺得国内护肤类产品的销售冠军。在护肤品行业中大宝的市场份额是17.79%,远高于其他竞争对手。
强生凭23亿资金购买了大宝100%的股份获得了大宝的所有权强生与大宝二者同属化妆品系列。此次并购整合成功的关键点在于:首先大宝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相当不错。也就是说强生买了一个“会赚钱的好孩子”即使不赚也不可能赔本。其次大宝产品定位低端在二三级以及农村市场拥有良好口碑强生主要产品定位中高端渠道网络也集中在大中城市正好形成渠道资源的互补融合。借道大宝强生可以更迅速、更有效地开拓中小城市及农村市场。第三大宝的终端资源相当丰富它在全国拥有350个商场专柜和3000多个超市专柜。如此庞大的终端资源不论是让大宝继续沿用还是“曲线变脸”铺上强生旗下其他品牌与产品都是一笔巨大的市场财富。第四因为强生是全资收购大宝拥有了对于大宝品牌及其他资源的绝对支配权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各种可能的问题纠纷。第五品牌整合至关重要大宝品牌将继续被保留。第六人力资源整合方面强生和大宝已经在员工安置问题上达成了协议。强生已经承诺几年内不会辞退大宝现有人员并且拿出专款解决残疾员工的生活问题。”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总结篇二
备受关注的宇通客车并购精益达一事,终于迎来了最新的“完整版”。
交易价37.94亿,低于第三方评估价。
在此次宇通客车披露的方案中显示,由第三方独立机构给出的精益达评估价为40.75亿,与此前公布的预估价42.6亿元相比,下降了1.85亿。方案的交易价为37.94亿元,又较评估价低了2.81亿元。
本次评估由独立第三方机构中联资产评估集团有限公司完成。该机构为国内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评估咨询综合服务专业机构,结合精益达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经实施清查核实、实地查勘、市场调查和询证、评定估算等评估程序,采用资产基础法和收益法对精益达进行了整体评估。
资产基础法与收益法有什么区别?公开信息显示,资产基础法是从静态的历史角度确定企业价值,将各项资产割裂开来以资产的评估值减去负债评估值作为股东全部权益价值,没有考虑企业未来发展因素,也没有考虑到其他未记入财务报表的因素,不能全面、合理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
相反,在运用收益法评估中,对被评估单位未来预期发展因素产生的影响考虑比较充分,不仅考虑了已列示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同时也考虑了资产负债表上未列示的管理、人力、技术产品和客户资源等优势。本次精益达资产的评估,选用收益法评估结果作为最终评估结论。同时,本次精益达100%股权评估中,现金折现率选用13.76%已属较高水平。一般来说,折现率越高,评估值越低;相反,折现率越低,评估值则越高。
“本次评估,收益法评估结果增值较大,主要原因在于标的资产所在行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标的资产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评估机构认为,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比如未来我国客车市场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客车零部件行业亦将发展较快;标的企业所拥有的技术研发优势;管理和质量控制优势;协同合作优势等等。
尽管评估价较高,但是在本次资产购买中,实际交易价却低于评估值2.82亿元,彰显了宇通集团的诚意。对此,宇通客车解释说,控股股东宇通集团为进一步支持公司发展,交易价格系协商确定。
这一在评估值基础上加上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因素得出的交易价,并非宇通客车独创。记者注意到,以往不少上市公司曾经采取类似方法。例如:2009年世荣兆业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案,收购世荣实业23.75%的股权评估价值为96,542.83万元,实际交易价格为82,012.00万元。2011年四川双马资产收购案,评估值234,415.02万元,实际交易价225,599.97万元。2013年海澜之家借壳上市案,海澜之家100%股权评估值1,348,896.44万元,实际交易价1,300,000.00万元。2014年奥飞动漫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案,收购方寸科技100%股权评估值为34,444.80万元,公司与方寸科技售股股东协商确定上述股权交易价格为32,500万元;爱乐游100%股权评估值为43,976.91万元,公司与爱乐游售股股东协商确定上述股权交易价格为36,700万元。
这种方式,显然是上市公司基于尊重企业评估值和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中的折中选择。根据公告文件测算,预计本次交易后,将对宇通客车2014年每股收益增厚0.13元。
力推技术与产品优势,“协同效应”增厚上市公司。
“第一次诞生时,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宇通客车正在进行全员持股改制,不便参与。二是零部件当时作为一个尝试性投资,并不知道其未来前景如何,带给上市公司是好是坏,放到宇通集团去做相对保险。”一位接近宇通集团的知情人士透露。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精益达以“产品技术领先”为核心竞争力。在此次公告中,精益达的技术与产品优势得以详尽展示。
记者注意到,精益达不仅拥有多项国内领先的产品和技术,部分产品的技术指标甚至全球领先,高于全球一类品牌。
比如,精益达的传统优势产品是空调,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客车空调性能试验台、商用车综合试验台、多渠道数据采集仪等等。其中,ezds-06型高效变频空调与国外某知名品牌的比较数字显示,能效比是该国外某知名品牌的1.77倍,制冷量是其1.16倍,耗轴功率仅占该知名品牌的65%。从重量上,精益达上述空调大幅度降低,做到了全球最轻。
不仅空调,从车桥、悬架、线束、门总成等多个品类产品,精益达技术在国内均保持了领先优势。
立足技术和产品优势的精益达,与宇通客车产生了极强的协同效应。
比如成本方面。该公告显示,精益达自主开发电子产品,对丰富客车的电子产品采购渠道,掌握采购产品定价权,降低整车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以新能源整车控制器为例,宇通客车原外部采购价为2万元/个,精益达自主开发完成转为自制后,价格不足2000元/个,降价幅度超过九成。
这一优势,在精益达装入上市公司后,显然将更为凸显。宇通客车称,上市公司与精益达整合后将发挥更好的协同效应,可以充分实现投资、技术、管理资源共享,减少资源重复投入,降低沟通成本,提升整体组织效率与产出。比如战略协同,技术、产品协同,质量控制协同,供应链管理协同等。
不仅精益达的技术、产品和协同效应将增厚上市公司,目前精益达的会计政策也与上市公司的谨慎政策保持一致。
精益达欲做“国内领先”的第三方供应商。
对于精益达,此前围绕的一个争议是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宇通客车,市场独立性偏弱。在此次公告中,宇通客车公布了精益达发展战略。
“作为行业领先的客车零部件生产商,精益达战略定位为打造技术创新领先的第三方专业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实现‘国内领先、进入国际市场’的战略目标。”这一发展战略的提出,显示精益达未来将抢占宇通客车之外更多的市场。
宇通客车证券部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精益达部分产品除了满足宇通客车,已经实现向其他客车企业或终端客户供货。未来包括尾气处理系统、空调、车桥等在内的多种产品,都会向其他企业供货。
宇通整合精益达后,可以充分实现投资、技术、管理资源共享,减少资源的重复投入,降低沟通成本,提升整体组织效率。
据了解,精益达目前自有厂区三个,郑州西区工厂占地面积330亩,郑州东区工厂占地200余亩,在中牟的新工厂占地458亩。其中,新工厂主要产品是舱门/乘客门、尾气处理系统等,建成后将具备年产8万台车门类产品的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总结篇三
看吉利如何“蛇吞象”
当来到沃尔沃比利时根特工厂参观时,沃尔沃公关经理马克德梅说道:“沃尔沃是中国工厂,欢迎回家!”
近日,因高调收购悍马一举成名的四川腾中重工又一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掌门人疑似失联,企业或已破产,一家大型的民营工业集团也许就此陨落。慨叹之余,人们不禁想起20中国汽车行业另一起海外并购案——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蛇吞象”完美大戏。四年来,从当日的步履艰难到今时的游刃有余,从当初外界赤裸裸的质疑到今日的赞许有加,吉利用心经营了一场“农村穷小子与欧洲公主”的“跨国婚姻”,在中国海外并购史上上演了一出“蛇吞象”完美大戏。
“成功的并购”如何炼成。
深谋远虑的战略设想。并购是企业实现战略意图的重要举措,任何一次并购,企业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实施这次并购”?即并购的必要性,并购行为应该服务于企业战略。对于这个问题,吉利早在并购沃尔沃的前8年就给出了答案。
掌门人李书福曾经预言美国三大汽车公司10年内将倒闭。次年李书福萌发了收购世界品牌沃尔沃的梦想。李书福提出了从低端品牌向中高端品牌转型的战略构想陆续开发出多款中高端车型产品逐步进军商务车和高端车。5月吉利明确提出战略转型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转型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成本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
沃尔沃作为欧洲的百年品牌,核心价值就是安全和环保,在汽车安全方面拥有众多专利技术,多次进入世界品牌500强,优异的质量和性能不但在北欧享有很高声誉,而且一度成为美国进口最多的汽车品牌。从这个角度上说,吉利和沃尔沃的战略主张高度契合,如果实施并购的话,沃尔沃的确是吉利的首选。
基于这一战略设想,吉利于20开始了对沃尔沃的研究和接触,提出了并购意向。在战略的指引下,以李书福为代表的吉利走出了第一步,“穷小子恋上了欧洲公主”。
量体裁衣的诉求匹配。并购能顺利实施,必然是“你情我愿”,而不是“单相思”。接下来就是并购的可行性。虽然郎有意,也得比较比较家世。沃尔沃年销售额达到150多亿美元,吉利的资产总额仅几十亿美元。硬件上看,差距确实不小,但是吉利拥有强大的“软件”,好像“小伙子”身体棒、聪明又爱学习、富有责任心,还有强大的家族愿意支持你。以零部件生产起家的吉利进入轿车领域后,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自主创新,迅速壮大,连续多年进入中国500强、汽车行业10强、“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到年,吉利对沃尔沃进行了8年的研究,无论对汽车行业,还是对沃尔沃、对福特都有深刻的理解。两家车企最终牵手,依托“天时、地利、人和”,可以说是在资源诉求上形成了“量体裁衣”般的匹配。
首先,“天时”出现。沃尔沃1994年被福特收购后,经营状况很不理想。金融风暴来袭,主营豪华车业务的沃尔沃轿车公司遭到重创:20销量仅约36万辆,比上年降幅达20%以上;总收入也出现了大幅下滑,由年的约180亿美元跌至约140亿美元。,沃尔沃累计亏损达到6.53亿美元(税前)。可见,沃尔沃公司已经病入膏肓。此时,福特进行战略调整,要实现“福特式的归核战略——回归到福特收购欧日汽车名牌前的状态”,以减少一系列的“收购名车”后发生的、在“名牌车维系与提升”方面所产生的、无法弥补的、日渐增长的巨额经营性亏损,摆脱沃尔沃等公司的拖累。待字闺中的姑娘急于出嫁,给了吉利收购沃尔沃这种“弱并强”式的并购以机会。
其次,业务相关和资源互补。两家均是汽车相关业务,高度统一;资源上沃尔沃最引以为自豪的是品牌和专利技术以及部分欧美的营销网络,而对于处于扩张期善于创新的吉利来说,这些正是它发展最缺的短板;销量无法抑制的下滑、市场疲软,是沃尔沃亏损的痛点,但吉利背后是广阔、潜力巨大的中国汽车市场。20,全球豪华车市场大幅萎缩,奔驰、宝马、奥迪等一线豪华品牌年销量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中国豪华车市场却以超过40%的增速高速增长。其中,沃尔沃年在中国的销量增长了80%以上。未来随着中国人口比例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豪华车需求将继续增大,中国市场潜力无穷。
再次,政府的支持力压千钧。融资是核心问题,两家竞争对手都由于未在福特规定的递交标书的最后期限内完成融资而退出了竞标。吉利为这次并购,建立了北京吉利万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81亿元人民币,吉利、大庆国资、上海嘉尔沃出资额分别为41亿元、30亿元、10亿元人民币,股权比例分别为51%、37%和12%。政府背景的资金支持达到一半,再加上商务部的高调支持和国内银行的贷款安排,并购资金问题顺利解决。
最后,吉利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善于学习的企业文化、掌舵人李书福的个人魅力,也是福特选择沃尔沃新东家的重要元素。
天衣无缝的并购计划。衡量完资源诉求,接下来就得谈谈“诚意”了。为了此次并购,吉利抱着“必娶”的信念,拿出了最大的诚意,做足了最充分的准备。
并购前,吉利对沃尔沃进行了长达8年的研究,一切细节尽了然于心。同时,吉利主动创造时机接触沃尔沃。年初,在底特律的车展,李书福在公关公司帮助下第一次见到了福特财务总监、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和采购总监等一干人。首次约见并不成功。福特方面不断强调“沃尔沃有15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言下之意是吉利太弱了。虽然李书福表示有诚意和能力做到,但对方只是礼节性地称“回去研究一下”。
但吉利实打实地忙了起来。李书福回国后就开始组建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专业团队,以李书福为首,包括顾问公司的团队,吉利为并购案组织了200多人的全职运作团队,骨干人员中不乏业界巨擘:原华泰汽车总裁,曾主持过jeep大切诺基、三菱欧兰德、帕杰罗、奔驰e级和c级豪华轿车等七款车型的引进和国产化工作的童志远;原世界500强前三名之一英国bp的财务与内控高级顾问;原菲亚特集团动力科技中国区总裁沈晖;国际并购专家、长期在英国bp伦敦总部负责重大并购项目的袁小林;在汽车产业界颇具声望的罗斯柴尔德银行大中华区总裁俞丽萍等。按照分工,富尔德律师事务所负责收购项目的所有法律事务;德勤负责收购项目、财务咨询,包括成本节约计划和分离运营分析、信息技术、养老金、资金管理和汽车金融尽职调查;罗斯柴尔德银行负责项目对卖方的总体协调,并对沃尔沃资产进行估值分析。
高配的团队表明了吉利的决心和诚意。2009年1月,又一年底特律车展,李书福带着顾问团队与福特高层进行了接洽。吉利的认真态度,最终让福特表示一旦出售沃尔沃,将第一时间通知吉利。
2009年4月,福特首次开放数据库,项目团队开始阅读6473份文件,通过十多次专家会议,2次现场考察,3次管理层陈述,吉利收购团队开始真正了解沃尔沃状况。针对福特起草的多页的合同,进行了1.5万处的修改标注。
这样的专注让吉利制定了天衣无缝的收购计划,为沃尔沃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规划。“机会垂青于最有准备的人。”吉利成功并购沃尔沃,在准备上他们做到了。
创新冒险的企业家精神。如果说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成功,其他因素来自后天努力,那还有一项“天赋异禀”不得不说,这就是掌舵人李书福创新、冒险的企业家精神。前几年的一部热播剧《亮剑》,主人公李云龙说过这样一段话,堪称经典:“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和性格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
一支部队是这样,一个企业也是这样。创始人的脾气秉性形成了这个企业的文化和灵魂。吉利创始人李书福兼具创新和冒险的精神。这两种精神的融合让他能够发现一般人无法发现的机会,能够运用一般人所不能运用的资源,能够找到一般人所无法想象的办法。
从10年前进入汽车界说要造最便宜的汽车,把轿车的身价一下子拉到三四万元,到制造国内第一辆跑车、山寨版劳斯莱斯,李书福一贯不按常理出牌,一直被认为是“狂人”、“疯子”。20,刚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不久的吉利就敢于梦想并购沃尔沃这个老牌国际大公司。也许就是这种特质,这种个人魅力,让“欧洲的公主相中了穷小子”。
2010年3月28日,吉利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正式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4个多月后,吉利完成对沃尔沃及相关资产的收购,实现了“成功的并购”。
“成功的并购”不等于“并购的成功”。“成功的并购”,是企业完成前期必要性论证、进行完一轮轮谈判、走完一道道手续,双方领导人签字握手。而对于“并购的成功”,这才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能左右并购成功与否的,恰恰是并购后的那些事儿。
衡量并购成功与否,短期内看企业盈利,长远的看企业间的协同发展。吉利并购沃尔沃实现了从“成功的并购”到“并购的成功”,缘于沃尔沃在并购后摆脱了原来的巨亏并连续两年盈利。2010年全年利润达3.2亿美元,全球销量达到44.9万辆,上年是沃尔沃85年历史上第三高的销量,比上年增长20%,日本、德国、中国等几大市场同样实现了50%以上的销量增长。同时,在欧洲很多国家经济停滞、公司大批裁人的情况下,沃尔沃在欧洲增加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因此,欧盟专门写信感谢中国政府、感谢吉利,比利时政府还给李书福颁发了大骑士勋章。并购至今,沃尔沃表现优异。前4个月,沃尔沃在华销量近2.4万辆,同比增长30%。
并购前近乎“病入膏肓”状态的沃尔沃如何在吉利手中实现了华丽转身?
并购后的整合是重中之重,决定着并购来的这些“舶来物”能否被企业“消化”,是给你增加“营养”还是带来一场“疾病”,极大地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吉利在这方面颇有些心得。吉利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和独到的并购后整合策略,不但实现了“吉沃恋”的平稳过渡,而且迅速扭亏为盈,上演逆袭神话。
战略独到,放虎归山。吉利并购沃尔沃的初步成功主要得益于李书福董事长提出了非常独到的战略——放虎归山。这体现了他非凡的“格局”和战略思维。主要思想是吉利和沃尔沃是“兄弟关系”,两个品牌独自运营、独立发展,并不是并购者要领导被并购者,尊重沃尔沃作为豪华车品牌特有的经营方式和保持高端技术和品牌的需求。“吉利和沃尔沃的关系好比兄弟,而不是父子。”同时,必要的时候吉利会给沃尔沃以足够的支持。“放虎归山”的战略奠立了整合的基础。
人力资源整合有道。在独立运营的基础上,进行了人力资源的整合。在沃尔沃,为它组建了全球一流水准的董事会和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原来吉利的管理团队,只有一人在沃尔沃董事会,就是李书福,其余全部是外部聘请的行业精英,有奥迪公司的前任ceo、德国重卡公司man的前任ceo、国际航运巨头马士基的前任ceo、福特的前任高级副总裁等。此外,管理团队面向全球招聘,基本上是由大众、福特、宝马等全球一流汽车公司著名的高级管理人才组成。这有效保证了沃尔沃的独立性和高效的运营管理。
同时,吉利本土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之道也够格写进教科书。第一,“惜才、聚才”。并购之初,李书福汇聚了顶尖的专业团队,对并购成功功不可没,这里面既有李书福的个人魅力,也有他的驭人之道。第二,“量才、用才”。不同历史阶段,吸引不同的人才,使用不同的人才。并购成功后,原并购团队的功臣无一人进入沃尔沃董事会,继续在原来的岗位为续写“吉利并购史”贡献。第三,“选才、育才”。吉利有一套独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搭建了一个人才“评价中心”,对于即将引进的人才进行评估,根据性格特点量能适用,同时注重人才的培养,建立了吉利大学和很多职业学校,培育“小树苗”在吉利长成大树。这一切基础的人力资源工作,让吉利这家民企修炼出了“蛇吞象”的能力。
文化整合有方。并购重组的案例中有一个著名的“七七定律”,70%的并购案以失败告终,失败的案例中有70%是由于文化整合不到位,可见文化整合对跨国并购是多么重要。吉利能够实现并购的成功,在文化整合方面可圈可点。吉利深刻认识到文化融合对并购带来的风险,倡导建立全球性的企业文化,包容不同的信仰和理念。其管理层中,既有德国人又有瑞典人、英国人、法国人,即使吉利不是股东,也需要有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了建立全球企业文化,吉利在其拥有的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专门设立了全球型企业文化研究中心,聘请了将近20位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典和中国的香港与北京等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授任研究员,去探讨和研究全球型企业文化理念。
为了促进双方的有效沟通,李书福创新设立了一个全新的职位——“企业联络官”,选取富有亲和力、工作经验、经历适合且丰富的人员担任,没有多大的权限,也并不在企业的管理层之中,主要用以传播吉利的基因,主要职责就是沟通。通过策划活动、组织调研,将吉利的理念与被并购企业的需求进行充分的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化解并购带来的文化冲突。
品牌整合有招。品牌是沃尔沃最核心的资产,也是吉利与沃尔沃差距较大的地方。在低端品牌与高端品牌的对接中,吉利采取了双方独立运作,最大限度降低互相干扰。沃尔沃品牌定位一直非常清晰,安全环保的价值内涵深入人心,精致工艺带来的品牌体验有口皆碑。基于这样的基础,吉利对沃尔沃怀揣梦想和敬意,希望在新的市场上运营好沃尔沃品牌。“安全、环保”是百年沃尔沃的品牌核心价值,在多年的传承中不能轻易撼动,而且坚信随着中国汽车消费者慢慢回归理性,沃尔沃的“低调、奢华、环保”理念定会赢得中国市场的青睐。同时,针对市场的消费特点,在原来基础上加入了“人本”的因子,奠定了中高端豪车的价值基础,与时俱进,基本实现了平稳过渡。
战略设计清晰。20,谈及沃尔沃的盈利,李书福坦言,沃尔沃的盈利与被吉利收购没有必然联系,不是吉利收购的功劳而是“时候到了”。他认为,沃尔沃品牌在四五年前的战略布局、产品定位、投入的研发力量等等,到了2010年自然产生了效益。话虽如此,沃尔沃的扭亏为盈与吉利的战略设计不无关系。选择后危机时代,市场复苏时收购是第一步棋,并购后进行了清晰的战略规划,业务组合上打造国产车、进口车产品组合,主打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在大庆、张家口、上海建立整车及发动机制造基地,推进国产工业化布局;最重要的是强化市场营销和成本控制,把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紧密结合中国更加重视环保理念的趋势,在上海建立研发基地,延伸环保、安全技术优势。专门为中国市场打造的沃尔沃s60l长轴距版轿车已经在成都工厂下线后发售,销量涨势迅速。
利用资源,经营有道。在中国,低成本和广阔的市场是吉利最大的后盾,沃尔沃充分利用中国第二本土的优势,在华加大零部件等各方面采购,让中国的供应商支持欧洲工厂的生产来降低制造成本。销售网络上也是先人一步,覆盖面从竞争激烈的直辖市、一线城市,拓展到二三线、三四线城市,并力求实现规模合理一点、品质高一点、成本再低一点,创造新的增长点。
同时,沃尔沃大力推进外形设计风格和技术上的进步。沃尔沃正在适应90后消费者的需求,率先采用了苹果公司为汽车打造的carplay操作系统并改进外观设计,通过崭新外观设计和前卫的车载信息娱乐导航系统来吸引年轻买家。此外,沃尔沃在油电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和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技术突破进入新阶段。
今天的吉利依然在为并购沃尔沃后的经营而努力,我们期待吉利继续谱写汽车行业海外并购的“神话”。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总结篇四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是在西方跨国公司大举抢占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萌芽于20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具有规模小、次数少、目标地区小等特点。九十年代末,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数据显示,1988~我国企业累计跨国并购总金额为81.39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之后。1988~,跨国并购年均仅有2.61亿美元,而从19开始,并购金额逐渐增加,20高达16.47亿美元。我国的跨国并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并不是一帆风顺,在这里本文选取了tcl集团的跨国并购案例,以期对我国现阶段的跨国并购现状有一个认识。
(一)tcl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年9月,tcl集团以820万欧元并购了德国施耐德的生产设备、研发力量、销售渠道、存货及多个品牌,同时协议租用位于tuerkheim面积达2.4万平方米的生产设施,建立其欧洲生产基地。施耐德是一家1历史的家电生产厂家,号称“德国三大民族品牌之一”。
此次并购帮助tcl获得高达41万台彩电的市场份额,绕过了欧洲对中国彩电的贸易壁垒。同时施耐德的品牌效应及其遍布全世界的销售渠道和强大的技术力量,也将有助于tcl进一步开拓欧洲乃至世界市场的业务。
(二)tcl与法国汤姆逊合并重组。年11月tcl集团与汤姆逊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拟由双方共同投入电视机和dvd资产,设立一个合资公司tte,tcl集团将持有该合资公司67%的股份。汤姆逊目前为全球四大消费电子类生产商之一,旗下的品牌分别在欧洲与北美市场上拥有良好的品牌形象;而且在欧美已有庞大的销售网络;其生产基地也在劳动力相对低廉的墨西哥、波兰等国。
tte公司成立后,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基地,同时可以节约tcl进入欧洲数字彩电的品牌推广成本。但是并购过程的成功并不代表是成功的并购,对并购行业景气度研究浅薄,一开始就注定了tcl购并汤姆逊之后业绩方面将面临极大的不确实性。根据tcl集团披露的上半年度报告报道资料称,前6个月公司利润总额-13.688274亿元,同比下降278.79%;净利润-6.926102亿元,同比下降285.5%。tcl集团将大幅度亏损的原因归结为,与汤姆逊合资的tte公司协同效应尚未发挥,其欧美业务亏损3.4378亿元。由此看来,公司的国际化并购项目拖累着公司的整体业绩。
(三)tcl牵手阿尔卡特。2010月9日,tcl董事长兼总裁李东生与阿尔卡特集团董事长谢瑞克在北京签订了成立双方手机合资公司的正式合同。阿尔卡特是一家全球著名的手机商,占有全球3%左右的市场,在欧洲则更大一些,甚至在我国华东一带,阿尔卡特也有7%左右的市场。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总结篇五
经过20世纪90年代产量的扩张后,年中国啤酒的年产量突破2000万吨大关,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啤酒产销国,并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然而,由于过去中国地域辽阔但缺乏高效的交通系统和运输设备,啤酒市场因此是惊人的零散。全国大约有500家左右的啤酒厂,并且当地品牌基本上都得到了当地人的拥护。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尽管现在是中国最大的啤酒生产商,年的产量达到了250万吨,销售额5.7亿美元,但仍只占这个市场11%的份额。而欧美国家多是两三个企业的产量就占总量的70%到80%,如美国第一大啤酒企业anheuser-busch年产量就占全国总量的48%,第二大企业年产量占总量的22%。青啤的对手,排行老二的燕京啤酒和排行老三的华润啤酒两者共占有15%的市场份额。青啤现在看起来并不怎么起眼的这11%的市场份额,还是在短短5年时间里共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40余家较小的啤酒厂后的结果。年青啤的市场份额只有2%。
二、并购历程。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03年,由当时的德国商人酿造,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啤酒生产厂。1993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公司股票分别在香港和上海上市,共募集了7.87亿人民币,成为国内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在资本市场备受注目。上市之后,青啤集团凭借政策、品牌、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实施“大名牌”战略,坚持走“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道路,在中国啤酒业掀起并购浪潮。至此,青啤并购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拿下附近3个小厂,作为提高产量的基地,并依靠上市的资金实力,分别进行了内部的技术改造,生产线扩张,仓库大规模扩建等工作。而1995至年的盲目产量扩张,使青啤走入低谷。年,青啤进入购并高峰期。在连续拿下北京的五星、三环,陕西的汉斯、渭南、汉中等6个企业后,2000年7月收购廊坊啤酒厂,8月初收购上海嘉士伯,8月18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又拿出2250万美元,成立了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截至目前,青啤集团通过承债、破产或控股等多种形式,收购了17个省市的47家啤酒生产企业,形成了东有上海,西有西安,南有深圳、珠海,北有黑龙江兴凯湖,中有安徽的马鞍山、湖北的黄石等众多子公司的企业集团。
三、加强内部整合。
四、品牌与文化整合。
一。自1954年进入海外市场,青啤一直占有国内啤酒70%以上的外销份额,欧洲、北美和港澳、东南亚是其传统的三大海外市场,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稳定增长。在海外市场推进中,“青啤”始终被作为主推品牌。在进行品牌整合的同时,青啤还着力在被并购公司内部推行青啤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以青啤的企业文化来统一改造。收购完成后,青啤派出三个小组深入到企业:一个是“推模组”,即青啤管理模式推广组,有一位副总专司此事,由他带头到这些企业中去灌输青啤的管理模式,提出具体实施要求,半年以后再检查效果;一个是质量组,由总工负责,到这些子公司去先将必要的生产硬件补齐,然后再培训“软件”——企业的技术人员;第三是贯标组,就是贯彻iso9000标准的小组。从几个方面对并购企业彻底推广“青啤”文化。
从本质上说,在整个并购过程中,并购后的整合与并购前的战略规划应该是一致的,并购战略决定了并购整合的策略和思路;另一方面,并购的具体整合过程也是为并购战略服务,并能够保证并购战略的最终实现。从青岛啤酒的并购整合案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在并购过程中,应把并购整合放在整个并购战略的重要位置。由青啤案例知道,解决降低啤酒企业规模扩张风险问题的最好办法还是量力而行,内部整合为先,扩张速度为后。具体说就是:内部整合重于规模扩张速度。因为高效的内部整合是扩张成功的前提和保障,大部分啤酒企业在规模扩张中出现规模不经济的最根本原因不是市场的客观原因,而是主观上虽然形式上完成上并购,但被并购企业的内部整合工作却未能到位,造成有规模无效益,大而不强,甚至是一盘散沙的局面,亏损当然不可避免。金志国总经理所提出的“购并是手段,整合是本质”的论断对其他企业的并购重组很有指导意义。
二、并购企业必须具备足够的整合能力。并购企业要在设备和技术更新改造、产品结构组合与市场定位、区域市场开发和培育、企业品牌形象塑造、人力资源开发、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对被并购企业进行内部整合,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并购企业不但要有充足的资金和人才,还要有充分的精力。并购企业所具备的整合能力是决定被并购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必要前提。青啤在这方面显然具备了足够的能力,所以能够取得并购整合的成功。
三、被并购企业必须具备快速的接受能力。由于被并购企业软硬件参差不齐,更重要的是由于区域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差异性的存在,使内部整合未必能按并购者的意愿顺利进行,被并购企业的接受能力是决定被并购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又一前提。在内部整合过程中会打破原来的机构设置、管理制度、人员配置、利益分配等机制,出现一些矛盾、阻力甚至磨擦是很正常的,但这些不良现象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对内部整合进程带来严重影响。并购企业要平等地对待被并购企业,形成你我一家,共同发展,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要使被并购企业的员工尤其是领导层充分认识内部整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能够最大限度在理解和支持内部整合,积极主动地接受并购企业的文化、管理思想和模式,能够忍受内部整合带来的阵痛,顾全大局,支持配合内部整合的顺利实施。对于少数被并购企业在较长时间内不能接受整合,且不能明显转变经营状况的,要当机立断,实行关闭破产等处理措施。
四、加强企业品牌和文化整合。价格经营、产品经营、品牌经营和文化经营是企业经营的四个层次和境界。我国啤酒企业的经营还处于价格经营、产品经营普遍存在,品牌经营初露倪端的较低层次,离文化经营这一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很遥远,然而百威、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国际著名品牌的文化经营水平已经炉火纯青了,他们在中国市场上的迅速成长对中国啤酒企业的经营观念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啤的经营观念。享誉海内外的百年品牌青岛啤酒虽然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品牌的文化内涵还非常单薄,文化经营还欠火候,这是青啤与国际著名啤酒品牌竞争的一个差距。在今后的并购整合中,青啤应在文化经营、文化整合方面下一番大功夫,努力提高企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经营水平。缩短差距,消灭差距,最终超越是青啤挑战国际啤酒品牌的战略要求。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总结篇六
作为合资公司的大股东,并且在合资公司拥有娃哈哈商标权的前提下,达能集团对娃哈哈非合资部分的公司的强势并购为什么会失败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4点:
1.在最初商标的转让的时候,两家公司实际上签订了“阴阳合同”,而国家商标局通过的《商标使用许可合同》中并不包括转让商标的条款,因此娃哈哈商标的转让实际上并没有通过国家商标局的批准。
2.由于非合资公司的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因此如果收购完成的话,达能在中国的食品饮料行业将造成事实上的垄断,从而违反了相关法律的要求。
3.娃哈哈集团是由董事长宗庆后一手发展起来的,整个企业凝聚力强,因此在事态全面升级之后,娃哈哈集团员工代表、销售团队以及管理层几乎同时声援宗庆后,也给达能的并购造成了不小的难度。
4.娃哈哈作为民族企业的特殊性,不仅拥有广大的消费者基础,就是甚至连地方政府都声援娃哈哈,从而最终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而也正是通过两国国家领导人的协调,这次并购危机才得以化解。
思考与启示。
1.外资通过并购形成垄断,限制本土品牌的市场竞争。
近年来跨国公司通过系统性和大规模的并购,尤其是对行业龙头企业展开围剿和并购,在我国某些行业形成垄断,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法国达能集团并购娃哈哈如果获得成功的话,将会导致我国饮料行业外资控制市场的格局,从而形成对我国饮料市场的垄断,并限制其他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从而给我国果汁饮料市场竞争格局造成不利的影响。
2.外资并购与民族品牌的保护。
品牌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市场竞争的利器,尤其是对于娃哈哈这种民族企业来说,品牌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一旦民族品牌流失,对市场的控制力,创业者的信心,消费者的心理甚至国家的经济都会造成不小的影响。因而,我国应该大力培育民族品牌,并对民族知名品牌提供必要的保护。
就娃哈哈这个案例而言,此次跨国并购的教训之一在于我国企业在利用外资方面急于求成,弄巧成拙,同时对于合资和并购的有关法律法规缺乏专业了解,容易陷入外资并购陷阱和圈套。因而,我国企业应该以此案例为警示,学会与外资企业打交道,并且通过规范的方法和法律手段保障企业的利益。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总结篇七
姓名:张皎洁提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开始以跨国并购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本文在对国际跨国并购发展历程进行简短回顾的基础上,以tcl集团先后三件跨国并购实际案例为样本,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企业在今后参与跨国并购有所帮助。
跨国并购的基本涵义是,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收买下来。跨国并购是跨国收购和跨国兼并的统称。跨国收购是指在已经存在的当地和外国附属企业获得占有控制权的份额;跨国兼并是指在当地企业和外国企业的资产和业务合并后建立一家新的实体或合并成为一家现有的企业。本文所提到的跨国并购主要是指跨国收购而不是跨国兼并。因为跨国收购的目的和最终结果是改变目标企业的产权关系和经营管理权关系,而不是改变公司(即法人)的数量。跨国兼并却意味着两个以上的法人最终变成一个法人,这种情况在跨国并购的案例中是十分罕见的。
跨国并购是近半个世纪来,伴随着企业并购的深入和向外拓展而产生并发展壮大的。20世纪六十年代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萌芽和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市场竞争的舞台从国内拓展到国际空间,跨越国界的并购活动也逐渐多了起来。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跨国并购浪潮蓬勃兴起,并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1989年的跨国并购占全世界企业并购总数的36%,九十年代至今,跨国并购逐渐成为整个企业并购浪潮中的焦点。参与并购的企业的规模都非常大,它们之间的“强强联合”使企业的竞争力迅速提高。从国际直接投资流入总量的情况看,以跨国并购方式流入东道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在1987~1992年6年中约为52%,1993~2001年猛增至79%。1987~2001年15年中,以跨国并购方式流入东道国的直接投资所占比重约为74%,也就是说,这15年中投向全体东道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以跨国并购的方式进行的。
高管未向股东提供足够的信息,以便让他们决定是否同意这笔交易.投资者在诉讼书中称:”高管违背了其信托责任,这笔交易是不公平的."有分析人士认为,王振堂此次并购之举太过冒险.而溢价57%,总价7.1亿美元的代价,在投资人看来也过于高昂.这一代价一下子吞噬了宏基总资产的36.7%,年净利润的65.1%.消息一出,宏基股价应声大跌.事实上,困难还远不止达些,根据以往的跨国并购案例,并购后的整合工作才是最伤脑筋的事.并购后面临的整合难题亚太分析9币日前分析说,宏基并购是件好事,但如何整合却是一个难题.宏基的一位经销商也表示,以联想收购业务的情况来看,磨合期就整整花费了3年,如今才开始步人缝康通道.而之前的惠普收购康柏,更是用了6年的时间才显现整合效应.从这些跨国公司的经历来看,宏基的整合之路也必将花费不少的时间.那么宏基实现并购后究竟会面临怎样的整合难题呢?难题一,合后.臆先的客户怎么力,7购买笔记本的用户或许怎么也想不到,未来给他们提供售后服务的竟然是联想,两个月前还是的用户,转眼间就成了塞门铁克的用户.尽管并购之后的公司,大多会向被收购公司的用户承诺公司服务宗旨不会发生变化,但公司倒闭,公司被收购,给客户带来的伤害往往是难以预估的.实现并购后,新公司必然会有新的战略调整,真正变化了,客户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原康柏的用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1年6月,康柏宣布将芯片技术转让给英特尔(1),英特尔则利用康柏在芯片上成熟的64位技术开发新一代安腾芯片,到2005年,康柏的服务器已全部转向英特尔的安腾芯片.可以说,康柏被惠普收购之后,就立即为画上了一个句号.同样,被并购后,是否能保留其原有品牌和服务?原先的用户是否还能对其品牌情有独钟?也该画个问号.难题二,如何安抚股东?如前所述,并购才刚刚开始,就遭遇了两起来自原股东的诉讼案.同时,宏基并购后在激烈的竞争中胜算几筹?这是投资者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宏基需要花大力气去做的工作.难题三,市场占有率上升了,利润就一定能上去-57据权威市场调查机构的研究人员称,2007年上半年,及其品牌在美国零售电脑市场总共占18.9%的市场份额,宏基公司的市场份额为6.5%.如果并购成功,那么扩大后的宏基公司将占有25%左右的市场份额.但事实上,从惠普,戴尔,联想,宏基先后发布的最新一季财报的账面情况显示,惠普,戴尔,联想等三家企业的赢利及利润都超过了分析9币预期.其中宏基公司宏基公司成立于1976年,主要从事信息行销服务业.成员包括:宏基,元基,太基,安基,展基,网际威信,乐彩,华瞻,客服网际与全国电子等.2001年营业额约51亿美元,员工人数6267人.宏基主要的核心业务分别是信息产品事业群,电子化服务事业群,经营暨投资管理事业群,在三大块核心业务中,品牌事业规模最大,即电脑全球营业额2001年超过20亿美元.目前是世界前十大电脑品牌,业务范围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是中国人最大的电脑公司.公司公司于1985年成立于爱荷华州,是美国最知名的品牌之一,赢得了美国数千万用户的青昧.,一开始叫2000.1991年,公司面向农村地区推出了一款个性鲜明的低价产品.1993年,进入财富500强,并在纳斯达克上市交易.1997年,又转到了纽约证券交易所.随后,又把总部从南达科他州的迁至圣选戈地区.2004年初,公司一举收购了国内成长最快,也是最有利润的厂商公司.目前,是美国第四大厂商,居世界前10名.总之,我国企业在开展跨国并购的活动中存在着特殊的问题和困难,要在这场全球跨国并购浪潮中取得成功,我国企业需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的短处,积极吸取自身失败的教训,借鉴国外并购的成功经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海外并购,努力摸索出使自己在跨国并购中获得成功的道路。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总结篇八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81年,是中国最大的、全球性规模经营的消费类电子企业集团之一,2009年tcl品牌价值达417.38亿元人民币(61.1亿美元),蝉联中国彩电业第一品牌。
汤姆逊公司。
汤姆逊是法国最大的国家企业集团,位居全球第四大的消费类电子生产商。汤姆逊的业务范围集中在视讯产品系列和数码处理等领域,是一家工业和科技并重的世界级集团。在媒体内容的制作与传输领域,汤姆逊占有整个欧洲解码设备60%~70%的市场份额,并垄断了好莱坞几乎所有主要的内容传输与后期制作设备及其服务。在欧美的dvd碟片软件市场,汤姆逊下属的碟片公司更有市场份额高达85%的垄断性占有率。
并购情况简介。
2004年7月29日,tcl与法国汤姆逊共同出资4.7亿欧元,其中tcl出资3.149亿欧元占67%的股份,thomson出资1.551亿欧元持有另外33%的股份,合资组建的全球最大彩电企业ttecorporation(简称tte)在深圳隆重开业。然而,并购背后却显出了资本隐患。当时的thomson彩电业务一年亏损1.3亿欧元。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一年亏损0.8亿欧元,而2003年tcl一年的净利润才约为0.57亿欧元。并购的前期是要用现金填补并购窟窿的,这就容易把资金链拉长,造成现金流风险。“造血”能力的不足,“输血”过量,便会引发资本黑洞——资金连断裂,导致企业“休克”或“死亡”。
由于tte欧洲的销售渠道是以销售crt显示器见长的欧洲业务模式。落后的产品不能及时适应市场的转变,以及新产品研发上市缓慢,tte欧洲的市场就成了“闭路”。而这时,tcl在国内所擅长的促销战,因资金链吃紧及业务模式不同,在欧洲市场也就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直到2005年7月,tcl以1亿港元接手thomson在欧美400多人的销售团队。本打算从生产、研发到销售整个环节都可以更有效的驾驭这个“巨无霸”企业。但是接手后,却发现文化不相容、供应链整合缓慢,研发落后、新品上市缓慢、产品售价没有竞争力,到最后不得不对tte欧洲进行业务重组。
欧美市场是一个成熟而又高端的大容量市场,任何一家中国的电子企业都梦寐以求的进入来分一杯羹。可在欧美市场也形成了垄断格局,接受一个新品牌也是难上加难。更何况,欧美市场还对中国企业还设置了重重壁垒。截至2007年8月,tcl多媒体在欧洲业务上的累计投资损失约为3亿欧元,成为tcl集团亏损的主要原因。
并购的总结。
收购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1)两者在组织文化方面融合的困难;(2)高估收购带来的经济效益;(3)收购代价太大;(4)企业没有认真考察收购对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管理者没有在收购前谨慎的选择收购对象。tcl对thomson整合的不力,主要体现在,高估了thomson的专利技术,还有就是忽视了专利技术也是有生命周期的,过时的技术所支持的产品终会被市场淘汰;还有在供应链管理上,也因技术落后,产品研法缓慢,新品上市缓慢,售价没有竞争力,更因为缺少国际化的运营人才而雪上加霜。这一切最终归结到对跨国并购的不够审慎造成的,重组瘦身就是必然了。
当然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来看一下商业环境,我国还是不完全市场经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中国企业家积累的经验,能不能照搬到国外市场。国外已经有几十年“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在海外,不是你生产什么,消费者就买什么;而是消费者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企业要生产什么。这样,消费者才接受你。在中国成功的企业中,在海外成功的还很少。其次,就是公司的国际化人的缺少。tcl并购后前期做的不太理想,后期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总结篇九
某厂2名作业人员站在空气预热器上部钢结构上,在进行起重挂钩作业时,失去平衡同时跌落,1人死亡。
【简要经过】
某年6月12日上午,某厂脱硝改造工作中,作业人员王某和周某站在空气预热器上部钢结构上进行起重挂钩作业,2人在挂钩时因失去平衡同时跌落。周某安全带挂在安全绳上,坠落后被悬挂在半空;王某未将安全带挂在安全绳上,从标高24m坠落至5m的吹灰管道上,抢救无效死亡。
【原因及暴露问题】
1.高处作业未将安全带挂在安全绳上;
2.工作负责人不在现场,失去监护。
【知识点】
1.高处作业时,应将安全带挂在安全绳上;
2.工作负责人应始终在现场认真履行监护职责。
【制度规定】
2.《安规》(线路)第10.9条规定“安全带的挂钩或绳子应挂在结实牢固的'构件或专为挂安全带用的钢丝绳上”。
某厂检修人员检修升压泵过程中,运行班长擅自合开关,险造成重大人身伤害。
【简要经过】
某年2月27日上午,某厂检修人员检修水源地升压泵。工作许可人将泵停止运行,在做停电措施时,因380v手车式开关操作机构犯卡,开关未拉至“检修”位,仍在“运行”位。工作许可人与工作负责人现场确认后,经商定,挂上“禁止合闸有人工作”标示牌,开始检修工作。
在检修过程中,运行班长巡视开关室,发现该升压泵开关仍在“运行”位,擅自取下标示牌,试图拉开关至“检修”位。在拉开关时按动了“合闸”按钮,开关合闸,已解体的升压泵启动,4名检修人员急忙躲闪,险造成重大人身伤害。
【原因及暴露问题】
3.运行班长严重违章,未履行操作票手续,擅自进行电气操作。
【知识点】
2.在检修期间,任何人一方不得擅自变更现场安全措施,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变更时,应事先取得对方的同意。
【制度规定】
3.《安规》(电气)第53条规定:“工作负责人、工作许可人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安全措施,值班人员不得变更有关检修设备的运行接线方式。工作中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变更时,应事先取得对方的同意”。
2名运行人员用验电笔验电时,验电方式不当,造成短路,灼伤二人。
【简要经过】
某年5月28日中午,某厂运行监护人高某、操作人贾某准备测量380v电动机绝缘电阻,测量前需先验电,监护人高某在电源开关柜用验电笔验电时,验电笔不亮(设备确已停电)。
二人怀疑验电笔有问题,为了确认验电笔好坏,二人到另一带电的开关柜进行验证。操作人贾某站在侧面用手电筒照亮,监护人高某验电,当验电笔伸向开关柜内时,验电笔金属部分与柜体接触,对地短路放电,弧光灼伤二人。
【原因及暴露问题】
1.监护人严重违章直接操作;
2.严重违章,扩大验电范围,擅自在其他开关柜验电;
3.验电方式不当,验电笔金属部分与柜体接触。
【知识点】
2.验电笔的金属杆部分应有绝缘套。验电前应先测试验电笔良好后,方可使用。
【制度规定】
使用低压验电笔(试电笔)应注意以下事项:
(1)测试前应在带电体上进行校核,确认验电笔良好,以防误判断;
(2)使用验电笔时,最好穿上绝缘鞋;
(3)避免在光线明亮方向观察氖泡起辉,以免因看不清而误判;
(4)有些设备往往因感应而带电。此外,某些金属外皮也有感应电。在这些情况下,用验电笔测试有电,不能作为存在触电危险的依据。还必须采用其他方法(例如用万用表测量)确认其是否真正带电。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总结篇十
某厂2名作业人员站在空气预热器上部钢结构上,在进行起重挂钩作业时,失去平衡同时跌落,1人死亡。
【简要经过】。
某年6月12日上午,某厂脱硝改造工作中,作业人员王某和周某站在空气预热器上部钢结构上进行起重挂钩作业,2人在挂钩时因失去平衡同时跌落。周某安全带挂在安全绳上,坠落后被悬挂在半空;王某未将安全带挂在安全绳上,从标高24m坠落至5m的吹灰管道上,抢救无效死亡。
【原因及暴露问题】。
1.高处作业未将安全带挂在安全绳上;。
2.工作负责人不在现场,失去监护。
【知识点】。
1.高处作业时,应将安全带挂在安全绳上;。
2.工作负责人应始终在现场认真履行监护职责。
【制度规定】。
1.《安规》(线路)第10.6条规定“在没有脚手架或者在没有栏杆的脚手架上工作,高度超过1.5m时,应使用安全带,或采取其他可靠的安全措施”。
2.《安规》(线路)第10.9条规定“安全带的挂钩或绳子应挂在结实牢固的构件或专为挂安全带用的钢丝绳上”。
某厂检修人员检修升压泵过程中,运行班长擅自合开关,险造成重大人身伤害。
【简要经过】。
某年2月27日上午,某厂检修人员检修水源地升压泵。工作许可人将泵停止运行,在做停电措施时,因380v手车式开关操作机构犯卡,开关未拉至“检修”位,仍在“运行”位。工作许可人与工作负责人现场确认后,经商定,挂上“禁止合闸有人工作”标示牌,开始检修工作。
在检修过程中,运行班长巡视开关室,发现该升压泵开关仍在“运行”位,擅自取下标示牌,试图拉开关至“检修”位。在拉开关时按动了“合闸”按钮,开关合闸,已解体的升压泵启动,4名检修人员急忙躲闪,险造成重大人身伤害。
【原因及暴露问题】。
3.运行班长严重违章,未履行操作票手续,擅自进行电气操作。
【知识点】。
2.在检修期间,任何人一方不得擅自变更现场安全措施,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变更时,应事先取得对方的同意。
【制度规定】。
3.《安规》(电气)第53条规定:“工作负责人、工作许可人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安全措施,值班人员不得变更有关检修设备的运行接线方式。工作中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变更时,应事先取得对方的同意”。
2名运行人员用验电笔验电时,验电方式不当,造成短路,灼伤二人。
【简要经过】。
某年5月28日中午,某厂运行监护人高某、操作人贾某准备测量380v电动机绝缘电阻,测量前需先验电,监护人高某在电源开关柜用验电笔验电时,验电笔不亮(设备确已停电)。二人怀疑验电笔有问题,为了确认验电笔好坏,二人到另一带电的开关柜进行验证。操作人贾某站在侧面用手电筒照亮,监护人高某验电,当验电笔伸向开关柜内时,验电笔金属部分与柜体接触,对地短路放电,弧光灼伤二人。
【原因及暴露问题】。
1.监护人严重违章直接操作;。
2.严重违章,扩大验电范围,擅自在其他开关柜验电;。
3.验电方式不当,验电笔金属部分与柜体接触。
【知识点】。
2.验电笔的金属杆部分应有绝缘套。验电前应先测试验电笔良好后,方可使用。
【制度规定】。
使用低压验电笔(试电笔)应注意以下事项:
(1)测试前应在带电体上进行校核,确认验电笔良好,以防误判断;。
(2)使用验电笔时,最好穿上绝缘鞋;。
(3)避免在光线明亮方向观察氖泡起辉,以免因看不清而误判;。
(4)有些设备往往因感应而带电。此外,某些金属外皮也有感应电。在这些情况下,用验电笔测试有电,不能作为存在触电危险的依据。还必须采用其他方法(例如用万用表测量)确认其是否真正带电。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总结篇十一
滴滴更名的社会化营销是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开始时滴滴打车的将启动界面被更换为“滴滴打车,再见”,随之通过官方微博发布6款海报,文艺煽情范儿结合地域要素传播,引起用户的各种猜测,主要集中在滴滴业务是否大转向上,包括要停掉出租车、滴滴为规避限制自己买车租给车主、快车业务要消失等等流言,滴滴打车下午发布官方微博辟谣,从客观上说,这些流言对于滴滴的更名起到了相当大的关注度预热。
紧跟着滴滴在第二天推出h5创意页面,用户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进行浏览,由于内容新颖在朋友圈广泛流传,其内容主要是卸载与保留app的创意,典型的悬疑式推广。与此同时滴滴通过做aso优化、选择首发平台、与开发商合作等方式占据各大应用市场的榜单来提升下载量。
经过资料分析我发现滴滴在本次改名的营销过程中,用到了以下移动营销的工具:微博微信公众号h5二维码安卓和苹果的应用市场。在本次案列中我们可以发现移动营销拥有高度的便捷性:
实用有趣的手机应用服务让人们大量碎片化时间得以有效利用,吸引越来越多手机用户参与其中;平台的开放也给手机用户更多个性化选择,人们可以随时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移动营销工具来了解滴滴的最新动态,十分便捷。
滴滴出行在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投放广告吸引大批年轻目标用户,在浩瀚人海中锁定与自己项目相匹配的目标人群并把新盘信息有效传播,借助手机公众平台新闻,微博等投放系统,通过精准匹配将信息实现四维定向(时空定向、终端定向、行为定向、属性定向),传递给与之相匹配的。目标群体。
由于移动终端用户规模大,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移动营销以其快捷、低成本、高覆盖面的特点与优势迎合了时代潮流和用户需求,成为新财富时代的一个重大机遇和挑战。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总结篇十二
案例教学作为管理类课程一项很重要的研究方法,最主要功能在于为它的使用者(教师、学员、受训对象、考生、实际工作者及其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逼真的具体管理情景,能使他们得到锻炼与提高自己独立工作能力的机会,实际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它对个人的作用,而忽略了它对集体(小组或全班)的作用,案例能为学习集体提供一个共同的关注焦点,一个取长补短、互相启发的机会,集思广益,迫使学生去思考,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把案例考核作为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总成绩约35%左右。具体又分为二部分:一、管理学教材中选取3-5个案例安排随堂案例讨论;二、以4-5人小组集体共同寻找或编制当代著名的管理学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在期末集中4个学时的公开展示讨论,要求做ppt,全员参与。
(一)小组赋分。
对小组整体案例实行百分制,评按小组案例呈现整体赋分,评分标准结构:
1、案例选材的经典性(15%)。
2、案例编制完整,能运用所学原理,进行透彻的分析(40%)。
3、现场表现:口头表达、小组成员配合程度。(20%)。
4、ppt制作的图文并茂、漂亮大方。(10%)。
5、随机应变能力,能清楚明了地回答老师、评委和同学的质疑提问。(10%)。
6、时间20分钟。(5%)。
(二)个人等级及分值换算。
对每位同学的评价则采取等级制,按同学的综合表现,及在案例教学中的贡献分为:
a+、a-、b+、b-、c等五个等级,本小组表现最优异者a+,其百分制的分值为本小组案例综合评分,其它等级依此累减,c为60分,最主要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1、评委由每个小组推选1位态度公正、学习优异的学生+任课老师,取平均分。
2、计分员2-3人。
3、学习委员最终算出案例报告会成绩,并负责收集相关文件资料,如ppt、评分结果、案例现场影像资料收集与保存。
**年制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