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体育与德育论文(实用16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做出相应的改进和调整。总结是自我反思的过程,可以促使我们不断进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从而接受品德教育,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二、主要原则。
在教学中,应注意强调德育渗透的三个原则:有意原则、有序原则、有机原则。“有意”,即教材与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同步性,力求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目标控制。“有序”,即对教学的德育内容继续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使一个观念、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即选择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点或训练点为突破口。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三、主要途径。
1.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英语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小学英语教科书是一套内容丰富、色彩鲜艳、设计精美的系列教材,以话题为纲,注重能力培养。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前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
2.抓住课内的有利时机。
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多与学生的生活接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渗透,切忌长篇大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选材精心组织安排课堂教学活动,有机地进行德育、环保教育的渗透。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以学生学会为目的`、以学习情趣为主线,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同时在教学的语境中、练习的活动中、模拟的交际中,向学生渗透德育。
例如,“goodmorning!”“howareyou?”“hello!”“nicetomeetyou!”“thankyou!”“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在教“myfamily”时可进行尊敬父母的教育,教“ourschool”时可进行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关心同学的教育。在对话的教学中有很多助人为乐,交还拾物等内容,都是教学生做人的良机。在具体教学时,时时处处都有德育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有心人,见缝插针、点滴渗透,使思想教育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3.进行课后的延伸拓展。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的结合。向课外延伸拓展,使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继续再学习,继续从中感悟其内在的思想。组织丰富的英语课外活动,进行课后的延伸拓展。《课程标准》指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这样英语学习的德育渗透会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
本学期准备举行阅读比赛、单词比赛,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展示我校学生健康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重在渗透。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自然地与知识溶于一体,要善于在英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捕捉德育因素,做到点到为止,切忌牵强附会。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必须改变只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培养的倾向,遵循外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二
1.1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内容中。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可以把德育内容渗透到相应教材内容中,很多体育课程教材中都有田径项目,这是一项相对无聊、枯燥且又累又脏的训练项目,许多学生都不想练习这个项目。体育教师要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勇敢地战胜困难,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例如,可以在下雨安排学生进行运动训练,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多数学生肯定不能接受,但是如果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运动训练的话,学生就会学习老师,被老师打动。许多球类运动以团结协作为基础,因此在教学球类运动时,可以把集体主义精神渗透到学生中,升华团结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
1.2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组织中。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把德育内容与教学组织结合起来,利用有组织的教学,取得更理想的思想教育成果,组织得越严密,方法用得越得当,学生受到的思想教育就会越深刻。做好体育课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检查器材和服装,做好热身运动,加强学生的安全思想教育,进行队列练习,培养学生组织的严密性和自我约束能力;对于摆放健身器材的要求,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设施的好习惯;在体育锻炼之后,求学生整理收拾器材,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
1.3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纪律中。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必须遵守的`准则之一,是保证体育课程能正常进行的唯一途径,所以,在课堂中要多多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学生的衣着、考勤、病假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使学生养成守纪律、不松散的好习惯。如在跑步教学中,有些学生会找借口逃避,一旦有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查明原因,防止学生偷懒,表扬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学生,对偷懒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学会严格要求自己,自发地加入跑步行列。
1.4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师言行中。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渗透德育教育到教学的各个方面,还可以把其渗透到教师的言行中,教师本身最能直观地体现教学内容,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品德,这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很大。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自己首先要做到,在同学中才能产生信服力,如果教师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那么自己要保证在上课前到达运动场;如果教师要求学生穿着运动服上课,那么自己也要穿着运动服;如果教师要求学生讲文明懂礼貌,那么自己就要文明懂礼,不打骂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从老师身上感悟到道德理念。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当好学生的榜样,以言行身教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5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师评价中。
初中体育课是不断变化的场景,学生一直处在变化中,体育老师要在这个过程中抓住时机,针对学生各自的表现,进行有效评价,用批评和表扬的方法渗透德育教育。如在学习体操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反应很快,动作学习得很快,他会帮助一些学得慢的同学学习这个动作,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学生都学习他乐于助人的品质;对于学得慢的同学,老师也应该给予相应的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勇气,提高学习信心。此外,表扬和批评都应慎重,做到公平,才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榜样作用。
2.结语。
初中生在心理上大多不是很成熟,思想大多单纯幼稚,还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体育课不仅要注重体质方面,还要注重德育方面,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为其将来打下良好基础。合格的初中体育教师应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育中,这是一种责任,也是提高体育课效率的保障。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三
摘要从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出发,根据数学与数学教学的特点,对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及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数学;数学教学;德育;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在全面贯彻新的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重视德育教育,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
一、教师的人格素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人格是什么?就是人的品格,人的尊严,人的立身之本。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一时期正是他们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他们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一阶段,在教学中,通过对一些数学人物的讲述,尤其是对他们人格及其人格力量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说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并循序渐进塑造健全的人格。如在数学课的教学中,为塑造学生坚持真理的崇高品格。我讲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欧几里德在临死时还在高呼:“不能征服我,让我解完这道几何题”。其热爱科学的牺牲精神无不令我们广大学生感到震撼,并激发他们追求真理,勇于实践的热情。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师的人格品行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在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教师没有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不能教育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学生希望他们的老师不仅是教师、学者、还是长辈、朋友;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及不断进行的创新精神。一个好老师,不仅对学生有学习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人格上的感召力。师德高尚,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学生受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终生受益的。因此,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其意义不言而喻,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行为准则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而教学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道之“源”。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绝不仅是思想政治课和历史课的事,相反,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辨证的思维品质、化归的思想、耐心细致的习惯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初中阶段的少年们,思想并不成熟,理解问题更不会太深奥。因此,政治思想教育对待他们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老师适当加上一些与课文有关系的社会问题及祖国知识等,以此培养学生爱国的思想感情。举一个例子:在学生学习有理数概念时,濒及到学习正负数的知识。这时,老师可以利用体温计等身边的一些东西举例说明正数与负数。最好的是向学生们讲一些有关中国重要的地理知识。比如说,“喜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被称为‘地球之巅’由于山顶经年积雪,气温很低。人们把它同南北两极并列,称它为地球上的‘第三极’。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就是一个正数。泰山主峰玉皇顶周围以及老平台、黄石崖和黄崖山一带,海拔高度在1000米至1545米。此处峰高谷深,地形陡峭,侵蚀切割深度500米至800米”。这样,学生不仅灵活掌握正、负数据的概念,还学会了一个重要的地理知识,受到了爱家乡、爱祖国教育。同时,还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不学好数学是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
三、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数学课堂的各个环节。
新课引入可以用数学家富于独创的史实或数学中蕴含的美激励学生对数学奥秘的探求欲和浓厚兴趣,也可以介绍其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促其学好数学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如在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向学生介绍笛卡尔生病在床上学习,观察墙角吊在空中的蜘蛛,从而发明了坐标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在引入“比例线段”时,可利用国旗上的五角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美的教育。
概念教学在引入数学新概念时,可通过揭示矛盾,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进行,通过新概念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对比,寻找联系、区别。如在教学零指数和负整指数幂的概念时,可通过正整数幂的除法中,被除数指数不大于除数指数时产生的矛盾,引入解决矛盾的新方法,规定了零指数与负整数指数幂的定义,但又产生底数取值缩小为非零数的矛盾,这样,通过矛盾的产生、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主动探求欲。
定理、公式、方法的引入及指导论证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参与到结论的探求推导过程之中,启发引导学生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如在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可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入繁,通过特殊探路,执果溯因培养学生严谨、精确的治学精神。
四、利用平面直角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比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另外,在学习完函数图象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象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象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上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脱离实际、要求过高就会出现形式主义;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收到效果,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四
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的小学生、中学生都将这一传统美德遗忘了。特别是今天独生子女较多,我们的家长对子女越来越溺爱。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任务。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在这方面的教育较多。如在《柳叶儿》我们就要让我们的学生了解过去人们生活水平的困难,让他们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我们经过艰苦奋斗带来的,来之不易。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当中,我们就可以批判那些贪图享乐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还比如在《俭以养德》这篇课文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
二、通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我们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但可以丰富我们学生的语文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语文课外活动的德育活动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思想情况进行设计,并且注重德育活动设计的层次感。比如我们的小学低年级大多数还处于幼稚、独立性、依赖性的复杂时期,他们的模仿行为很高。因此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课外活动的时候,要坚持以正面的引导为主,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和爱国主义情操。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还处于形成时期,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都逐渐处于成熟的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判断的能力。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在我们的学生当中通过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故事会等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观、价值观。将这些语文能力的训练与德育的培养进行有机的结合,既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又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培养良好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
人是社会中的一员,每个人的行为对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我们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做事的方式方法对社会的益处较多或者对多数人有益,这就是道德,这种道德上升到心灵的角度就是道德修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我国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是我们中国最为宝贵的财产。古代的孟子就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可见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这些有关道德的名言警句对我们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要紧扣这些文字,分析他们高尚的品质,讲解他们的英雄业绩,培养学生们的高尚情操。
四、分析关键语段,启迪奉献精神。
教一篇课文,必须要抓关键语段,从分析语言文字入手,触动文章的主题内涵,将文章的思想精华播洒给学生,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得到营养,受到启迪。如教《古井》第四段,那口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不仅……还……”这个关联词强调了“应该怎样做人”,而古井“只占了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却“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使人们懂得了做人就应当像古井那样,“对人们无所求,却无私地向人们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最后,作者感慨古井“它时时在启迪着我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我马上问学生:“你们受到什么启迪?”大家纷纷发言:“我们做了好事,不应该自我吹嘘。”“我们做人就要有奉献精神。”一朝学古井、我们学到了什么的讨论给学生们的启迪是深刻的。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写一篇“古井的启发”的作文。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德育教育,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和模式,这就需要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积极的探索既教书又育人的方式方法,只要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将会得到极大的发展,使得语文素质教育取得更大的成功。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五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不断推进,教育工作者将面临新的挑战。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只有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精神,才能达成新课程的目标,的工作主要是围绕新课程而进行。通过相关课题的展开,为全新疆教师搭建一个相互沟通和学习的平台,促进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反思,并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同时也把课题研究的成果向其他学科辐射。
人具有创造的潜能,但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在我看来,创新教育即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育。即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对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事物)、新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相应的实践创新能力。
教育过分强调整体划一,忽视了个体的独立和自由。为数不少的教育者还把“顺从”“听话”看作好学生的标准,强调一味顺从。师生、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与信息交流,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死板。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学生,时常表现出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学性和进取精神差,缺乏创新欲望。在素质教育提出后,这个问题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到来逐渐使人们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能力的差距就是经济的差距,创新的差距就是财富的差距,传统的“知识容器”型的人才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此以后,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也逐渐为理论者和实践者所重视。
新教育应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虽然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但绝不能因此而抹杀学生的个性。当前创新教育极力提倡重视学生的个性,就是要求每个教育者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而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生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这里必须澄清的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二者的关系问题。1994年,原国家教委下发的有关文件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术界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主要分两类:有的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有的说创新教育为素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抓手。不可否认的是,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或是说是一个大综合素质的核心。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引发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和关键,素质教育如何,结果怎样,与施教者的思想观点和教学水平有直接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就是创新的原动力和导航者,只有教师思维超前,摆脱陈规,才有人们良好愿望的实现。因此,教师在抓素质教育时,必须确立创新的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赋予素质教育丰富的内涵和宽阔的境界,起到良好的效果。
所谓创新素质,是指为社会增添、设计、创造新知识和新的物质或精神财富的品质及能力。它包括主体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素质会自发地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使人不断更新自己掌握的知识和信息,调整优化自身的素质结构,从而提升自己,使自己紧跟时代步伐。
(1)创新精神一一创新素质系统的动力要素。
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它是创新的先导,是整个创新素质的发动机,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巨大动力系统。
创新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逐步塑造的。培育创新精神,要以它的六种构成要素为着眼点。创新精神的构成要素是:批判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科学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基石;开拓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应有之义;自主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精髓;冒险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必要成分;务实精神一一创新精神的底蕴。
(2)创新思维--创新素质系统的认知要素。
创新思维是超越固定的、传统的常态模式而进行的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高级的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创新思维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而是多种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能够形成创新思维的基本思维形式有:发散思维、收敛思维、联想思维、横向思维、辩证思维。
(3)创新人格一一创新素质系统的调节要素。
人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用以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便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个性心理品质。它是人的理想、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性格、意志、信念等方面的有机整合。不同的人格因素,对创新活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良好的人格,会催化和激发创新能力;卑劣的人格,则会压抑和摧残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一旦形成,就会对创新产生持久的、习惯性的影响。
创新人格的内容有:远大的创新理想、多样的创新需要、强烈的创新动机、专一的创新兴趣、顽强的创新意志、健康的创新情感、积极的创新性格。
(4)创新能力一一创新素质系统的操作要素。
创新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概念、设想、理论、技术、工艺和产品等的一种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创新实践活动的进行,是创新实践活动赖以启动和运转的操作要素。
创新能力有内隐和外显两种形态。内隐的创新能力存在于某种心理和行为能力之中,它保证个体产生创新成果的可能性,但在没有产生创新成果之前,这种能力是不被人们所直接察觉的。当个体产生出创新成果时,这种内隐的创新能力就外化为物质形态,从而被人们所知觉,这就是主体外显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基本能力,即发现能力、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创新综合能力,即迁移能力、合成能力、创造能力。
(5)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素质系统的工具要素。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总是要依据一定的知识才能实现。因为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先把原有的知识从固定的结构中游离出来,然后在全新的组织中产生全新的系统、全新的知识结构。所谓知识结构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现代心理学认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同化原有知识、概念而形成新观点、新概念。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有序列、有层次的整体信息、系统,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即基本工具类知识、科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专业知识,即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前沿领域的具体知识;相关知识,即与本专业联系紧密的相邻专业的学科知识。
以上叙述的五个要素组成了创新素质的基本框架,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与合理的知识结构三个要素属于创新素质的宏观要素,在时间维度上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具有可操作性;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两个要素属于创新素质的微观要素,在时间维度上具有短期性、累积性,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创新素质的宏观要素与微观要素是相互联系,它们的综合作用才会使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放射出创新的能量。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
新疆哈密伊吾县盐池乡寄宿制学校。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六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助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等方式,灵活开展初中体育教学活动。
1、借助信息技术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单一而枯燥,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度较低,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可以通过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融入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首先要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体验式教学要注意树立三维教学目标,即为知识与能力(knowledge&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steps);情感态度和价值观(emotionalattitude&values),更加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播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者视频。比如在指导学生对“运球”这一项篮球技能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nba的相关视频或者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结合一些案例为学生讲解具体的运球技巧等等。在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运球”技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为学生带来更多的体育学习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2、借助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学的流程通常为“课前锻炼—课中指导—自由练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较差,体育学习热情度较低,对于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性影响。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实践活动,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同时也能够在丰富的体育实践活动当中,提升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小组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及游戏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例如在指导初中学生学习篮球“传球”这一项技能时,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传球”游戏,将学生分为3—4个小组,在相隔一段距离内,进行两两传球。最快时间内完成全员传球的小组为优胜的小组,可以给予鼓励或者嘉奖。这种游戏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在游戏中,对体育课堂中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和练习,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学习情感体验。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对初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摆脱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氛围,更加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喜欢上体育课。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提升了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满足素质教育理念对初中体育教学的要求,为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体验式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在充分激发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并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对于体育产生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具有了一定的体育锻炼意识,对于学生未来身体素质的提升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体验式教学更加关注教学的过程而非结果,对于学生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助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等方式,灵活开展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为初中学生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学习创建良好的条件。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七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应将培养学生优良品德放在首位。很多人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班主任的任务,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关系不大,但事实上,如果在学科教学中没有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就不能真正到位,加强德育将成为一句空话。在计算机教学和管理中,当学生在教学中出现一些不太符合教学要求的行为和心理时,作为教师,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或强行规定不准这样,不准那样,而应该既及时发现学生行为中所反映的思想倾向,同时,要挖掘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深层动机,本着爱护理解学生的态度,多采用疏导而非堵的方式,这样不但可以将不良的行为和心理转化为一种正面的影响,使计算机教学取得良好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下面试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验过程中,注意这个问题,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并注意查杀计算机病毒,以确保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持久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当然,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通过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
首先,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自觉遵守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的关于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性政策和规定。
(2)自觉遵守学校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制订的关于使用计算机的有关规定。
(3)不设计、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
(4)支持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
其次,我们必须在计算机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cih病毒、爱虫病毒……)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它会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的崩溃,将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性。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此外,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上网学习”在我们学生当中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超大型时空信息世界。在网上,各种信息鱼目混珠,网络游戏更使部分学生留恋忘返。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internet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计算机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多媒体教学课上,在教师机上准备一些精美的图片,教学时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三、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成员,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他必然要同其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而一项工作和工程单*个人的能力也是难以完成的。所以,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具有与人协作精神会产生的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环境,也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但是,计算机技术却会产生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比如,会使学生沉迷于计算机世界中,从“书虫”变成“网虫”,或迷恋于计算机游戏而缺乏同学之间的交往,或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有一定的任务,要求在学生分组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学生自由分组,或由教师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作为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强迫;只能促进,而不能代替;只能给予良好环境和条件,而不能拔苗助长;只能观其素质持长,因势利导,而不能任意摆布;只能示范要求、说理、鼓励、表扬、诱导、尊重为主,而不能批评、惩罚为主,更不可数落、耻笑、打骂和放弃。要千方百计地保护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才是教育成功之路.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八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中职院校的重要职责,这样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职体育教学应该有机渗透德育,既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如何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我们一线体育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中职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对策,以供同行参考。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促使他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因为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普遍需要从业者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能胜任一定的工作强度,中职体育教学的宗旨就是引导中职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享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在无形中提升身体素质。与此同时,教育为本,德育为先,中职体育教学也应该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职责,使学生在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同时也培养起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具体做法,意在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职体育教学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的道德养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1重讲解、轻实践。
部分体育教师依旧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他们比较强调体育理论灌输,但是对体育实践活动重视不足。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久而久之就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2重竞技、轻发展。
一些体育教师受到传统运动教学的影响,根据竞技运动的标准来为学生安排教学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的竞技能力,提高学生的竞技成绩,恰恰忽视了体育教学的强身功能和育德功能。学生在教师的指示下忙于提高竞技成绩,在此过程中可能使身体超过承受范围,导致身体机能受到伤害。
1.3重纪律、轻参与。
体育教师比较重视课堂纪律的维持,要求学生在教学中必须按部就班地遵守纪律,按照教师的指令进行体育活动,虽然这样可以促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但是忽视了学生的话语权,学生的参与性没有得到调动,渐渐就失去了上好体育课的激情。
21世纪的社会发展对从业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职院校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真正实现办学目标。传统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势在必行。具体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2.1积极组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
目前,还有不少中职生不够重视体育课,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价值,这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有鉴于此,中职院校要采取合理手段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事实证明,中职生的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应该为他们积极组织体育竞赛活动,让中职生在体育竞赛活动中激发他们的运动潜能,享受运动的快乐。体育竞赛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是娱乐性竞赛,可以是健身性竞赛,旨在让学生体会体运动的乐趣。一般而言,课外体育活动更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更能吸引中职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比如学校可以为学生安排诸如攀岩、登山、竞走、跳远等具有拼搏性质的体育运动,使学生在这些运动中挑战身体极限,培养他们不放弃、不抛弃的良好精神。同时还可以组织拔河、篮球、足球、排球、网球、接力跑等体育比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他们在与同伴的合作过程中提升个人素质。由于学生享受到了体育运动的乐趣,他们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为日后发展奠基。
2.2挖掘课程资源,满足学生运动需求。
要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使他们在体育锻炼中提升思想素质,必须开拓视野,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体育运动,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投入到体育锻炼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大力挖掘体育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首先,为了提升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教师可以对现有的体育项目进行再造,使其满足中学生的实现需要,比如对体育项目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减少竞技色彩,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其次,教师可以引入新兴体育项目。当前,新兴体育项目层出不穷,体育教师要结合中职生的身心特点引入一些活泼生动的新兴体育项目,比如街舞、攀岩、健美操、网球、国标舞等,这些新兴体育项目不需要太高的运动技能,具有休闲色彩,可以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再次,教师可以引入挖掘生活化资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着多样化的体育课程资源,关键是要靠师生去用心发现。体育教师要带领学生挖掘生活化资源,利用生活素材制作体育资源,比如利用废旧足球和沙子制作实心球,利用零碎的布条自制沙包,利用光滑的木棍制作接力棒等,这些材料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可以成为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
2.3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体育精神是可以将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利的价值理念和道德风尚体现出来的,经过体育运动形成的一系列思维模式,体育精神跨越了体育运动的本身,并逐渐转变为人类心中的一种信念。新时代的小学生培养起良好的体育精神,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也可以使他们形成理性行为和高尚道德,但从目前来看,还有少部分中职生不具备良好的体育精神,没有全面意识到体育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中职院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在校中职生进行教育宣传,利用校广播、校报、校刊、校园网站等渠道对体育精神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意识到体育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性,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与感染,宣传教育可以分为定期教育和不定期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学校就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介绍校园体育精神的内涵,使学生沉浸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与感染。不定期教育就是在某个特殊时间段组织学生针对体育精神展开讨论,比如让学生撰写针对体育精神的论文,参加演讲比赛等,进一步认识体育精神,总之,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宣传体育精神,弘扬尊重对手、公平竞争、积极拼搏的体育精神内涵,使学生确实能养成体育精神。
2.4引入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团结精神。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每个人要想通过单打独斗生存在这个社会上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形成团结合作精神,善于与他人进行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安排培养团结合作精神的实践活动至关重要,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安排了素质拓展训练,这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提升身体素质,同时也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自信心,以便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总而言之,促进学生生长发育,配合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有效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是中职体育教学承担的责任。因此,在中职开展体育教学改革,有机渗透德育,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密切结合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同时要突出思想性和教育性功能。另外,体育教学的开展与组织还应根据个体的实际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在愉悦氛围中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作者:徐楠单位:江西省建筑工程高级技工学校。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九
1.学生是德育教育的主体。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认同,才能奏效。因此,在体育课渗透德育教育中,要特别强调确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帮助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需求,从而提高自身素质。2.德育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顾及到小部分,而忽视大部分。还应特别注意将德育所包涵的各项素质有机地联系起来,以促使全体学生的德育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间存在着思想认识、所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因而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依照自身条件得到他可能得到的最佳发展,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个性。3.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所谓的系统过程,从广义上讲,教师要有长远教学规划,德育教育的渗透要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从狭义上讲,教师应从课的开始至结束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教育,每节课要做好衔接,使学生牢固、深刻地接受教师的渗透信息。
1.发掘教材,结合实践教材内容进行教育。体育课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有些教材具有鲜明的教育性。教师要根据不同教材的项目特点,结合学为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通过队列、队形练习,进行组织纪律、集体观念教育;通过球类、游戏、接力跑、拨河等教材,进行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守纪律、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教育:通过中长跑教材,进行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教育;通过体操教学的相互帮助、保护,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通过布置场地、收拾器材,进行热爱劳动和为集体服务的教育。2.联系时事,结合国内外体育大事及有关新闻报道进行教育。通过讲授全运会、亚动会、奥运会及世乒赛等,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竞技体育方面已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体育强国的现实。通过教学灌输,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使之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我们知道,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等的心理交流。教师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产生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这时,德育教育的内容才能在学生良好情感的催化下自觉的被接受,还能被转化为学生自身迫切的要求。德育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和其他学科一样,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其思想活动和个性情感的真实写照,学生在活动中,各种行为、情感意志等都充分显露出来。为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各项体育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及时进行表扬或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针对青少年具有较强表现欲的心理特征,热情地激发,耐心地引导,使其个人英雄主义行为逐步朝着集体主义精神升华和内化。
四、把握好体育课中的偶发事件处理尺度。
对于活蹦乱跳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体育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思想品质上的种种弱点就会在偶发事件中表现出来。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少批评,多表扬,以正面教育为主,使学生沿着正确的轨道成长。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达到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
总之,体育课中的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渐进中才能取得教学效益的教育教学活动,本着为国家输送优质人才的宗旨,我们体育老师应该大力发掘体育课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作出自己应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傅辉沮,张恩光.体育与健康[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7.
[2]体育教程编写委员会.体育教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8.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十
小学生与体育教师有着亲密的接触,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小学生吸收,无论小学生是否理解了其中的理论,都能被体育教师的幽默语言和动作所吸引,使小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的被调动,这同时有助于小学生的德育培养;另外,小学阶段是小学生校园生活的开始阶段,他们还没有成熟的认知能力。此时,体育教师应该严格地把关教学内容,让小学生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且让小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获得体育知识,发挥体育的教育优势。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交流非常重要,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优势观察小学生的运动,并对其各自的特性进行指导,小学生受到体育教师一言一行的影响,也会去模仿体育教师的一些语言和肢体动作,因为这是小学生与生俱来的特性,这就要求小学体育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的品德修养。例如,体育教学中单双杠教学内容,小学生由于受到自身体能和身高的局限,不能够很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但是这部分教学内容又必须要学习,此时,体育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动作技能的设计,便于小学生来完成各项动作,培养小学生敢于在高大的体育器材上完成动作。当小学生完成动作以后,要给予积极的表扬。受到体育教师的肯定以后,小学生的自信心会增强,这有助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发展。
小学体育教学针对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喜欢玩耍,也喜欢在集体中学习,那么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与不同性格的小学生接触的能力。例如,一些同学不愿意和自己不喜欢的同学接触,而且爱使小性子,体育教师根据这种情况可以设计一项体育游戏“丢手绢”来缓和他们的气氛,使两个闹别扭的学生增加接触。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纯,针对这些小问题会让小学生学会自己去解决。集体活动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另一特点,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应变能力。例如接力赛跑,通过这一教学内容,用运动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团队协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也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体育运动充满竞争,虽然竞技体育能够使小学生进步,但是不能过分地追求竞争效益,要不然学生会出现嫉妒等情绪。因此,体育教师在竞争体育比赛过程中还要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
体育教学涉及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各个教学内容环节都与德育教育相关。例如,枯燥的田径运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忍耐力和意志;篮球、足球等运动可以体现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等等,能够有效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小学生尤其对体育游戏比较感兴趣,如接力赛,体育教师要提前设定规则确保游戏有效进行。小学生由于各自的心情不同,而且又急盼获胜,会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情况发生,像一些掉接力棒、抢跑等现象,还有些是没有拿到接力棒就已经向前跑,这些会造成游戏不能有效进行,不能体现游戏的公平竞争。此时,体育教师应该阻止游戏继续进行,让小学生按照比赛规则来比赛,切实让学生知道遵守规则的作用,以及设定游戏规则的意义,这也就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2.4利用体育技术训练,培养高尚品质。
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专门的体育技术训练,它是组成体育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还伴随有思想教育,例如,可以列举一些国内外的优秀运动员,讲述他们刻苦训练的精神,为国家争光的拼搏精神,激发学生积极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然后,还可以举例一些眼前的队员,作为学生学习的代表,推动体育运动训练发展,使集体的体育水平能够有效提高,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如在日常中给学生讲国家优秀运动员成才故事或让学生看他们刻苦训练、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录像,让他们认识到友谊的珍贵,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集体的力量,从而创造一个共同奋进、团结友爱的小集体,为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打下一个扎实基础。
3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和德育是彼此相关的教育,彼此互相促进。体育教学既是学生体质提高的课堂,也是德育教育的地方。体育教师要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使小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增强自己的意志,树立高尚的思想品德,为自身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十一
摘要:合理的评价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效果促进体育与健康教育不断的发展以推动人口素质的提高,从而增强人们适应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真正为从人口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起到基础关键作用。在时代发展的召唤下,课程标准给原来的体育课改革带来了无限生机,拓宽了无限发展空间。那么,体育与健康教育怎样改革,改革到怎样的深度才是较为理想的,就要有与其相应的科学的评价标准,并使其成为学校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做好每节课、每周、每学期、每学年的教学质量的评定,使体育与健康教育发挥出其巨大的潜能,让受教育者真正的体验到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受到的是健康为第一指导的终身教育。这就是我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标准的出现,要求体育与健康教育有适应其发展的评价标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后,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要切实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更加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深化改革,旗帜鲜明的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新任务。党的十六大已将我国带进小康社会阶段,目前,国家教育部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为现阶段的主要目标。新课程改革表明体育与健康教育在这个时期起关键基础作用。在日常的教学中有一个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才能完善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达到我们所希望的健康状态,使受教育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形成良好的教育循环,这就需要靠科学有实效的评价体系。我就以此方面进行阐述。
评价标准的具体说明。
1、主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的评定将是学校体育工作考核的一个重要部分,搞好每节、每周、每学期、每学年的质量评定不仅能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提供反馈信息,并且对体育教学还有重要调节作用,同时也能为开展教学改革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科学化管理积累资料,更是科研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是在这个过渡时期,人们的观念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体育与健康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怎样使学校的体育教学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从过去的单纯追求身体(体质)的发展和技术的传习改变为以新的健康观指导下的体育教学,真正使中小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健康发展,为终身体育与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我们要谈的评价标准的指导思想。
2、目前的基础状况。
传统的教学已正在逐渐被淘汰,但应该怎样改、具体怎样落实到实际中的每一节课,要使教师做到有条不紊,又不随着学生的主观动态而波动,这种状态十分难把握,造成教师不愿教课,学生不愿上课,家长担心孩子出意外,不让学生参加活动,形成恶性循环,致使我们的体育课与健康严重脱节,指导思想成为了束之高阁的贡品,但具体怎样做才算合理呢,就成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3.1科学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应让受教育的主体——学生得到什么。
人在不断探索知识时会遵守这样的规律,对体育与健康学科也是如此——即学生乐于上课,对课堂所授的课感兴趣,才能使学生自愿努力学习,只有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在身心两方面受益,同时才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才会不断的在不同时期按照自己的需要去主动积极的学习。在完成几年的固定学业中让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教学形成自己喜欢的自学行为,并有能力支配自己运动的能力,形成终身体育及健康的生存与生活方式。这就是一堂科学的体育与健康课带来的良好效果的积累。也是体育与健康教育在人的整体素质提高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3.2面对这样的目标、教育的主导—教师起着不可限量的作用。
注意培养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动机、责任感和成就欲,教师要把教学任务转化为一个个不同年段、不同年级、不同课节的教学目标,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五个领域中分层次、有侧重、因材施教,让学生认识到阶段总的目标价值和个人经过努力完全有能力去实现的各个目标是连贯、相互融合的。由简至繁,由低至高,每个目标都有可比性、可行性、可操作性,以便有可评价的依据,以促进更好的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并为每个学生的智慧、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每节课都是教师示范、学生操练,已不能使学生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教师要创造条件,给学生表现、展示、创新的机会才能实现师生相互真实的交流,才能确切的制定出具体的教学方案。可以说,通过创新促进并推进课程发展是课程改革中永不褪色的亮点。体育与健康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初级指导下,为学生的学习与锻炼提供自由空间,让学生在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运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注重学生的自学、自练、自评、互帮互学互评以及群众合作行为与竞争意识。
针对以上所述,教师在选择教材教法上应注意实用性、可行性、趣味性、科学性、多样性。
3.3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促进体育与健康教学适应发展的需要。
教与学的双向管理自成系列,又可互为促进,同年段横向联合,不同年段纵向联系,以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为中心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优势。
结论。
综上所述,评价方案由六个方面构成:对教师教的评价,对学生学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阶段性系统管理评价。
参考文献。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为了每位学生的健康,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8。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十二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问题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不容乐观,应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原则和举措积极进行探索和研究,更多尽在top期刊论文网。
21世纪是科技发展的时期,是人才培养的世纪,而科技和人才大多是由高校培养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人才依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因此高校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而德智体美劳中“德”是第一位的。
1当代高校的德育方向。
当代高校不仅只重视和增强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也应与时俱进,完善合理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对大学生德育的教育,致力于培养和促进大学生“德才兼备”。当代大学生自身不仅只重视知识、能力的学习,还应加强自身德育建设,努力实践,努力做到“有德有才”。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1]高校应以此作为大学生成长长才的行动指南,以此科学理论作为德育的指导思想。高校在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应改变传统观念,由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转变。学校应根据当代大学生新的时代特点和需求,审时度势的调整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因材施教,致力于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道德行为水平。
“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才的前提,是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先决条件。大学生的“德”育是一个全面的、长期的、经常性的培养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违心的假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自身素养的真实映射,大学生真正的“德”应是“德在平时”“德在身边”。
2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内容。
因此,大学生德育教育应充分发挥:理想信念教育是前提,爱国主义教育是核心,自身素养教育是动力,人文素养教育是催化剂的功能,全面促进大学生“德”的形成。
3新时代高校的德育潜在问题。
4高校对大学生德育的策略分析。
(1)高校应努力抓好并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大学生思想觉悟的提升,高校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校“必修课、考试课”,安排优秀的专业教师成员负责,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改善教育方法,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努力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
(2)每周安排一定课时的形式政策课教育。形式政策课有利于学生接触掌握最近最新的社会形式变化与国家动态、国际动态等。高校应安排每周固定时间、固定课时、不固定的教师专家、形式多样的课堂主题的形式政策课,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甚至校外实践等。打造形式政策课“周周学、周周新”,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之一。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会建设、社团建设等的完善,它们都具有潜在的德育功能。高校应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加强校园附有人文气息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其环境优美、舒适宜人,大学生身临其境、感染熏陶,这样的硬件设施建设也就渗透了“硬德育”的潜在功能。高校还可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有益的社团活动、各种比赛及学术活动,促进大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这样也就渗透了“软德育”的潜在功能。“软硬兼施、互相结合”更有利于对大学生良好的德育教育。
(4)顺应时代发展,运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5]高校组织专门网络人才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运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如:通过校园网络表彰先进个人事迹、传播校园文化建设动态、展现国家、社会最新事件、最新成就、前沿新闻、国际动态等,也可以开展网上辩论赛、组织各种网上文化交流活动和网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等,运用网络带动德育教育更新颖、更便捷、更全面。
(5)大学生自身应自觉自律,好学习勤思考,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积极互动交流,转变旧的陈腐的思想观念,不急功近利、不自负、不轻浮、不争强好胜,加强自身辨别能力、自身社会适应能力,“树德于心,施德于身”。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应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不断更新、不断完善,顺应时代发展、遵从教育规律、利用内容丰富多方面的德育手段,传“德之正能量”于学生,并用于实践,让学生“德在平时”“德在身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2]邱伟光.新世纪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之再认识[c]//明德:邱伟光德育文集.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xx:12.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十三
众所周知,职高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但目前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相差甚多,学生在入职初期难以适应全新的角色。特别是因为在职高教育中缺乏企业文化知识的渗透,导致职高学生对企业文化不了解甚至不认同。因此,职高德育教学不能只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还必须关注企业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在日常德育教学的基础上,把企业的价值观、理念以及蕴含于企业内部制度和产品中的文化特色和基因教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最终成长为受企业欢迎的合格员工。
一、企业文化与职高德育教学。
1.企业文化的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应当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从广义来讲,企业文化是我们在商品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行为主体应当遵循和追求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精神诉求,如平等交换、积极主动的实干精神等。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企业文化更多地应当称之为市场文化,不过由于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所以用广义的企业文化来指称。狭义的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企业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2.职高德育教学的概念。
按照20xx年教育部修订的《职高德育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通过企业文化的定义和职高德育的目标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文化和德育教育二者基础都是“德”,都是在价值观、品德、精神等方面对人的一些要求,这是在职高德育教学中进行企业文化渗透的基础。
二、在职高德育教学渗透企业文化的原因。
1.培养职高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需要。
《大纲》指出,要“积极推进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通过宣传学习行业劳动模范、学校优秀毕业生事迹等,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和职业精神,增强就业创业信心。”《大纲》要求,“学校要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全面渗透德育内容,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就业服务,提高就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所以,在职高教育中渗透企业文化是贯彻《大纲》的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切实提升职高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题中之意。
2.激发职高生学习热情的需要。
好学不如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学生这个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提前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相关知识,洞悉企业文化的相关作用,从而让职高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够切实感受到企业的价值观以及企业的工匠精神、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体验在企业中个人所肩负的职业责任和面临的市场挑战,进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去,最终为就业后的角色转变打下良好的基础。
3.职高德育教学的内在要求。
职高学校应当以培养合格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现在不少职高学生在去企业工作时,面对与学校全然不同的环境,一定程度上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不能很好地适应一线的工作岗位,从而使其在学校所学知识在工作中起不到作用,相关职业意识缺乏,无法在企业这个新环境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企业的管理方法不习惯。实际上,好多刚毕业的职高学生并不是不具备相关的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只是他们对企业环境暂时不适应,使其在学校所学知识不能迅速转换为专业技能,甚至遭到企业的淘汰。所以,职高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要尽快转变角色,而这个角色转换就需要我们在职高教学中提供条件,打好基础,而不能让学生在企业自生自灭。从这点来看,在职高德育教学中进行企业文化的渗透教育是职高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三、职高德育教学中企业文化渗透的对策。
1.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合理心理预期。
在中国普通的老百姓眼中,大学生、“上过学”的年轻人就不应当在生产或技能一线工作,而应当是“坐办公室”或“管人”的,加上许多职高生对企业的真实运行缺乏了解,这样就使得许多学生在入职后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因此,学校在德育教学中,要对现代企业分工和人才梯队进行介绍,也可以组织实地参观。通过这种介绍、学习和参观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人才梯队是由不同学历、年龄、技术的人分工组成的。在企业中,职高生更多的起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这个角色与定位,学校要在德育教学中给予引导、明确,从而使学生在就业前能够调整好心态,选择好定位,建立恰当的心理预期,避免在就业后出现巨大的心理落差而影响工作和学生个人发展。
2.探索企业式教学。
企业毕竟是企业,无论在节奏还是其他方面都有着它不同于学校的特征。所以在教学中进行企业文化的渗透,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之外,德育老师应当积极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使得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要营造氛围,在教学与管理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企业文化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而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有利于学生早日融入企业。但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无法通过单纯的课堂讲授实现的,它需要的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这是职高德育课堂企业文化渗透的目的,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职高德育教学中,企业式教学主要表现在突出职业精神上。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规律,在学校德育课堂中融入和体现企业文化。可以提前引入企业管理的方法,模拟企业管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类企业的管理,把学生当员工,把教室当车间,把教师当师傅,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体会企业的运作流程和人际关系,从而早日适应企业需要,早日融入职场。
3.校企联合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毕业后的目的地是市场,市场的主体是企业。所以,校企合作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实现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人才的无缝对接;同时也使得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生产过程与学习过程对接,最终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校企联合进行德育教育,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一是邀请企业各级别人员到学校以课堂讲授、座谈、讨论等形式和学生沟通企业的相关运作方式、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内容,通过现身说法使学生逐步了解、学习、认同企业文化,至少是广义的企业文化;二是对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相关建设和展示,体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流程、纪律、规范等,展现企业的奋斗发展历程,展现企业员工良好的精神风貌,增进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增强学生为企业做贡献的信心,从而为学生快速融入企业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十四
论文摘要:作为一位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得法的老师”,由于我所面对的孩子年龄比较小,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就不能单靠语言文字教育,而是如何将教育活动渗透到每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去。二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生涯告诉我:德育教育是需要智慧的。
论文关键词:小学;教师;德育工作。
一、严抓德育,把爱洒向全体学生。
班主任工作,千条万条,德育工作是第一条,这是我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深刻体会。俗话说:玉不雕,不成器。学生的教育离不开严格的纪律约束,针对小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差,自制力不强的特点,应该制订严密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增强教育力度,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促进行为规范。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主要特点,又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点。在工作中,抓好班级制度的建设,强化各项规章制度,针对小学生的过错行为,按照不同程度进行教育,做到一视同仁。如有的学生喜欢迟到,我就给他们讲关于迟到的故事,让他们引起重视,及时的教育,严格的要求,严格的管理,使学生认识到怎样才能做好;对那些迟交作业、抄袭作业的学生,我会找他们谈心,毫不留情地要求他们改掉,不能出现任何不良的苗头等等。这样,不论是优秀学生还是后进生,同等对待,从不手软,使学生增强了纪律观念,为创建良好的班风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二、身教重于言教,建立良好的家教“行为场”
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特别注重家庭教育。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孩子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而他们的学习最初多半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将门出虎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都是“行为场”的作用。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平生一直坚持自己收拾屋子,擦拭桌椅。他的衣服不求考究,只求整洁;他的衣服永远整整齐齐,一丝不苟。这些都直接得益于他的母亲。正如他自己所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父母给其子女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因此,我在家长会上要求学生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本人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到的,自己坚决不做。
三、理解学生,用“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
了解学生,是真正理解他们,包容他们的过错。只有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现代的学生生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本身,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他们的生活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同时也碰到了很多成长中使他们困惑的问题。对于成年人,这些问题也许是幼稚可笑的,也许是不屑一顾的,但对于那些孩子,确是他们无法面对和解决的。作为班主任,我必须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这就要求我去“热爱”每一个学生,去包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做的每一件事。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当然,这种爱不是溺爱,更不能一味的纵容他们。这种宽容,不仅要体现在所谓的好的学生身上,也要体现在所谓的差的学生身上。其实,每一个学生在我的眼里是没有好差之分的,他们都有出色之处。当然,一个班的学生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在整体上,还是在个别方面,学生的发展必然因人而异,作为班主任,我是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班级的每一个学生,无论他们的优点,或所谓的缺点。我现在所教的班中就有一位特别顽皮的男学生,他经常无故骚扰同学,很多同学不愿意跟他交往,教过他的老师也没一个是称赞他的,甚至经常被叫到办公室批评,后来我改变了以往对他的教育方法,每次他犯错都耐心引导他、鼓励他,慢慢的他接受了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经过近一个月的转化教育,他思想纪律上有了进步,学习也更认真了。
四、明确职责,民主管理,注重“小干部”的培养。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首先,我让学生自己充分明确自己班级的目标。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应是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结合,只有全班学生参与制定,才有真正的集体目标,才能把班集体建设作为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他们的积极性才能真正的被调动起来,他们的个人目标和班集体的目标才能很自然地整合一致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其次,发挥班干部的核心力量。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个坚强的核心。学生集体能否形成往往取决于能否形成一支为班集体成员所信服所拥护的班干部和团结在班干部周围的一批积极分子。有了这个核心才能带动全班同学去努力实现集体目标。
最后,必须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但是,这种细致入微的管理并不是独断专行,还应充分发挥民主。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管理,创设各种表现机会,充分调动全班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形成民主管理气氛,使学生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民主意识得到培养,管理能力得到增强。这样,才能真正的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使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
五、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
为人师者,特别是班主任,一定要为人师表,爱护和关心学生,以自己的洁言洁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逐步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样,当某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就会想找信赖的人——那就是我,一吐为快,求我为他们指点迷津。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圈子,有喜、怒、哀、乐,因此,我是从学习和生活的每件实实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去关心,与学生真心实意地融通,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结束语。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项艰苦而耐心的工作,可我却乐在其中。我坚信,“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当我看到自己带的班级朝气蓬勃,秩序井然地向前发展时,当我看到每一名学生学有所成时,所有的辛苦与汗水都化作一股甘泉流淌于心涧,且瞬时又化为强大的动力,使自己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十五
2学校德育校本资源综合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3影响教师进行学科德育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
4”校本德育”的内涵研究与实践探索
5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研究与渗透实践
6新课程背景下的全员德育研究与实践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建设研究
1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的研究与探索
2学校德育与家长学校发展研究
3家庭教育成功模式创建与推广研究
4”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
5学校,家庭,社会青春期一体化模式的实践研究
三学校德育方法,途径,评价研究
1道德教育方法,途径年级层次探索
2构建学校与德育基地合作互动工作机制的研究
3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综合德育功能的研究与探索
4新时期社区教育有效模式探索
5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与研究
6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的研究
7以社会实践为德育载体的可操作研究
四学生教育工作研究
1特殊生教育的有效尝试(单亲家庭学生,学习困难型学生,行为习惯偏差型学生,心理状态失衡型学生,留守子女学生,外来工学生,弱势群体子女学生)
2学生养成教育,感恩教育,挫折教育,生命教育,青春教育期性健康教育等研究与探索
五班主任工作及德育队伍建设研究
1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及培训工作的路径研究与尝试
2班主任工作管理与考核实践研究
3新时期主题班会,家访,家长会形式探索
4建立激励机制,优化班级管理的创新实践
1学校心理教育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2减少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对策研究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4学校心理团训的尝试与反思
5心理健康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模式的研究
七网络德育研究
1大众传媒,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及对策研究
2校园网络阵地建设与管理研究
3德育与学校网络生活切入点的研究与实践
体育与德育论文篇十六
摘要: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最重要的途径。主要针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做了几点浅析。
关键词:
小学音乐;德育教育;素质教育。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小学音乐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教会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刻苦学习等方面的德育知识,就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利用动听的音乐和生动的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教育。那么,渗透德育教学具体又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笔者在本文中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思考,针对这一问题做了以下几点分析。
一、将德育教育置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中。
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程度的示范带动效应。教师为学生做出表率,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推崇,久而久之,就能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效仿和跟随。因此,在教育行业,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学生实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行为举止更加文明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必须要求教师要有将德育教育置于自身的言传身教之中的意识,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学到更多知识。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自身的穿着。很多音乐教师认为自己是与艺术接轨的,在课堂上打扮的过于夸张,这样的行为会让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实行德育教育,首先教师要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将德育教育置于自身的言传身教之中。在教学中,穿着要大方、整洁,教学的姿态要端庄,教学语言要丰富、富有激情,板书不能潦草,要工整、干净。通过这些方面的示范,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这些好的习惯,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选择融入了德育教育的教学题材进行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和筛选,尽量选择融入了德育教育的教学题材进行教学。教师在选材时要注意挖掘,深入到题材中去,积极思考,找出在不同的歌曲中能够融入什么样的德育知识。例如,在教学《再见吧,冬天》这首歌时,教师可以问同学们“冬去春来,大自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时学生就会积极回答:“小树会长出绿叶”“美丽的花儿会开放”“小草变绿了”等,然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讲解: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大自然给了我们很多美丽的画面,但是我们在欣赏这些画面的同时,也要爱护好我们的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不被破坏。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形成爱护环境的意识。当然,还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在春天,农民伯伯们都在辛勤的播种,所以我们现在也要好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来才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通过选择这样的教学题材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更加发奋学习,学会更多的德育知识。
三、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德育。
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德育,就是要求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利用歌曲中蕴含的意思教会学生更多做人的道理。教师要认识到:每一首歌都有一个故事,都要它想要说明的感情。在教学中,可以将课堂放松,在教学中融入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革命前辈英勇无比的故事等等,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也能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能够更加发奋学习,刻苦努力。例如,在教学《卖报歌》时,可以在教之前给同学们讲一些以前的孩子是如何生活的故事,告诉他们以前的孩子根本就吃不饱饭、穿不暖,很多孩子在冬天常常被冻死、饿死,让他们在心里做一下对比,认识到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但还可以问同学们:“以前的孩子在那么艰苦那么恶劣的环境下,还要刻苦学习,现在的你们拥有这么好的条件却不刻苦努力,不好好学习,这种行为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老师,对得起国家吗”?这时很多平时不努力的学生就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辛苦培育自己的父母和老师,也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幸福的生活。通过这样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德育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领悟到许多做人的道理,让学生良好的德育品德得以形成。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同时也能够让这一堂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来完成。例如,在教学《难忘的歌》这一首歌时,很多学生会很难理解这首歌曲中所蕴含的感情。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歌词的意义,投入到当时的情景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小兵张嘎》的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在抗战时期,中国儿童团是如何英勇的抗击敌人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中国儿童团的一员,你在抗击敌人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由此一来,将学生置于这种情景中,学生就不难理解这首歌所蕴含的道理和感情了,学生的思维也会活跃起来,在音乐学习中体会到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精神的英雄气概。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要求教师将德育教育置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中,选择融入了德育教育的教学题材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德育,利用多媒体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等方面出发,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培养起学生高尚的德育情操。
[1]童晓荣.借助音乐的审美效应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
[2]刘甜.浅谈小学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j].现代阅读(教育版),
[3]高翎雁.音乐教育渗透德育教育[j].民族音乐,
[4]谭慧.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