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说课稿(优秀13篇)
总结是一个提升自己的途径,只有不断总结才能不断进步。如何有效地管理金钱,实现财务自由和稳定的生活?以下是一些写作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灵感。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一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
二.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
三.教学过程 : 。
(一) 导入 。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 一年后) 。
(二)第一次 (学习第1---5 自然段) 。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
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
3. 指导朗读。 。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
出示投影片: 。
5. 四人小组练读。 。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
6. 指名练读。 。
(三)第二次 (学习第6---15自然段) 。
2. 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
3. 齐读 。
4. 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
小孩子( )地说:“刚才。” 。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
小孩子( )地说:“是。” 。
(2) 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
(3) 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
(4) 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
(7---14) 。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
6. 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
四.点明中心 (学习第16自然段) 。
1. 出示投影片: 。
2.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
3. 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
4. 指导朗读 。
5. 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
6. 小结: 。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
[板书:精确观察] 。
7. 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
五.总结迁移 。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3. 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
六.作业 。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
竺 精 确 观 察 。
可 。
桢 一 丝 不 苟 。
设计意图: 。
城厢镇第一小学 王晓燕 。
责任编辑:余涛 。
来自:城厢镇第一小学网站 。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二
《第一朵杏花》是鄂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了只有通过精确、细致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故事是在竺可桢和一个孩子之间展开,通过两次关于观察杏花的对话,用孩子观察态度的改变衬托出竺可桢可贵的科学精神。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还处于阅读教学起步阶段,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老师要特别注意课堂上精炼而有效的启发引导,在细节中着力于培养学生好思、独思、善思的阅读习惯和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这篇课文的学习是要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严谨的科学精神,无论是阅读点,还是文章主旨,都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课的学习,应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学会8个字,认识7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竺可桢爷爷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精神。
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教学重难点均为体会关键词句,感受竺可桢的科学精神。
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
1、导入新课,了解人物生平。
2、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1——5段,通过第一次人物对话初步体会竺可桢爷爷严谨的科学态度。
4、了解人物对话中提示语在不同位置时的不同表达形式。
1、选择适当的教学切入点启迪思维,展开有效阅读。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旨在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代替。故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准确的教学切入点,作为突破口,设计高效的提问,从而组织有效的阅读教学,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应启而发,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为了突破前面所说的教学重难点,我在开课介绍竺可桢的生平时直接告诉了学生这位科学家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接着,重组教学顺序,将第16段的内容首先拿出来让学生细细品读,抓住两个“不能”,体会竺可桢所说的话的含义,提出他的研究态度就是精确观察。不过这时的“精确观察”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个模糊的概念,接下来要做的是就是把这四个字变为生动的画面,在文字的描述中加深对它的理解。于是我让学生认真默读1——5自然段,是否能找到一些让人感受到竺爷爷精确观察的词句,勾画下来。这样一个切入点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语言的兴趣,促使他们专心阅读、仔细搜索、大胆思考,给模糊的结论找出理由,从而提高了整节课的教学效率。
2、词句教学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儿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需要学生通过朗读,逐步体会和感悟,教师的责任是要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建立桥梁,必要时给予恰当的点拨和引导。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就提到“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含义能让我们紧扣“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语文课核心要求,让课堂上的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充满语文的味道。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抓住能表现竺爷爷精确观察的词句,深入体会这四个字的含义,从语言文字本身出发将模糊的概念变为学生头脑中生动的画面,再让学生通过不拘形式的朗读感受这些关键词句在表现人物特点上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第1自然段中引导学生抓住“不同程度地绽开”,想象竺爷爷看到了哪些开放的样子,理解“不同程度”的含义,从而体会竺爷爷观察杏花开放的仔细程度。又例如:第5自然段中引导学生抓住“遗憾”一词,首先理解它在词典中的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讨论竺爷爷为什么而遗憾,他希望孩子能做到什么,从而感受到竺爷爷严谨的科学精神。
3、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好思、独思、善思的习惯。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这节课,我就不遗余力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力求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例如: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让学生充分读书,想想课文写了几次看杏花,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在充分讨论后小结学习方法,告诉学生像这样根据时间划分部分,能让我们迅速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把厚书读薄。又例如:在学习提示语在不同地方的表达方式时,让学生仔细观察三个句子中刷红的部分所在的位置以及标点符号的不同打法,通过指导这种比较句子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一基础知识,并告诉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可以像这样尝试多种写对话的方式。
以上这些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环节都整合了白板技术先进的呈现方式,通过直观的展示、圈画等形式,帮助学生阅读思考,从而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和方法: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竺可桢先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
教学重,难点: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会字词、读通课文已经不是最大的难题,但五年级的孩子真正要通过学习课文去学习和理解竺可桢先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如何使学生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并学习竺可桢先生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想,教学目标的达到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光靠老师用语言来描述是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的,网络教育资源以它独有的优势和特点,为这一类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帮助,使学生在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的文本情境中进行自然有序、轻松愉快地学习。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首先我让同学们齐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去了解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让学生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同学们整体,全面的去了解了课文之后,提出问题,“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一天,小孩匆匆跑来,边跑边喊,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在提出问题之后,同学们会更积极的思考问题,引导同学们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逐层分析,在分析问题的同时,锻炼并提高自己的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以后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同时,去学会积极的思考问题和先从整体去把握而后逐层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二)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疑,思之始,学之端。”从整体上去了解课文之后,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接下来再提出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清明节)。这样,同学们知道了杏花开放的时间,并且使同学们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想去了解为什么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并且引导同学们带着兴趣去学习接下来的课文。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针对问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并回答提出的各种问题,在讨论中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且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同学们积极思考问题的同时,提出全文的重点句:“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让同学们分析,为什么竺可桢爷爷是快步,又为什么是兴冲冲。在词语的分析中去体会和了解一个科学家对待学术问题的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的精神,以及在学术问题研究中所得到的快乐。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主题的同时,启发学生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在研究中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和态度。
接下来让同学们自己找出喜欢的句子,并讨论。
1“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用了排比、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2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拟人,形象生动,同时也衬托出竺可桢爷爷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喜悦心情)。
这段话中,作者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方法,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让学生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会了解适当的运用修辞方法使文章增强表现力,也更真切而细腻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学会恰如其分的运用适当的修辞方法去表达情感,并学会运用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的方法。
(四)细致分析,品读主题。
在整体上把握了课文之后,从细小处对课文进行更细致的分析这样会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切的认识和体会。
1“大概”“也许”是什么意思?
2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你认为竺可桢爷爷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像他学习什么?
在对这篇课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采用了细读悟理精读悟情的学习方法,向学生们提供自学材料,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进行小组交流反馈。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深刻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主题。使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在读中解惑悟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在轻松氛围中去体会到深刻的道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小学是一个人一生当中致关重要的阶段。从小学到的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努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轻松的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大道理。培养学生快乐的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的得到更多的快乐。
五。作业设计。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有课后不断的思考和巩固,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回报。因此,我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后的温习和巩固。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阅读竺可桢所写的科学文章。让学生在了解一个科学家在学术钻研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使学生学会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在以后学习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塌实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以上就是我对《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的说明。如果我有什么缺点和不足的地方,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四
桢一丝不苟。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在上课伊始,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通过提问“本文讲的是哪位科学家的故事”引出本课的主人公—竺可桢,并板书;在后面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总结文章的主旨—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及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规律的道理。板书“精确观察”“一丝不苟”。
以上就是我对《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的说明。如果我有什么缺点和不足的地方,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五
1:知识和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和方法: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竺可桢先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会字词、读通课文已经不是最大的难题,但五年级的孩子真正要通过学习课文去学习和理解竺可桢先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如何使学生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并学习竺可桢先生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想,教学目标的达到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光靠老师用语言来描述是不能很好地展现出来的,网络教育资源以它独有的优势和特点,为这一类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帮助,使学生在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的文本情境中进行自然有序、轻松愉快地学习。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首先我让同学们齐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去了解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让学生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同学们整体,全面的去了解了课文之后,提出问题,“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一天,小孩匆匆跑来,边跑边喊,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在提出问题之后,同学们会更积极的思考问题,引导同学们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逐层分析,在分析问题的同时,锻炼并提高自己的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以后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同时,去学会积极的思考问题和先从整体去把握而后逐层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疑,思之始,学之端。”从整体上去了解课文之后,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接下来再提出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清明节)。这样,同学们知道了杏花开放的时间,并且使同学们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想去了解为什么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并且引导同学们带着兴趣去学习接下来的课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针对问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并回答提出的各种问题,在讨论中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且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同学们积极思考问题的同时,提出全文的重点句:“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让同学们分析,为什么竺可桢爷爷是快步,又为什么是兴冲冲。在词语的分析中去体会和了解一个科学家对待学术问题的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的精神,以及在学术问题研究中所得到的快乐。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主题的同时,启发学生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在研究中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和态度。
接下来让同学们自己找出喜欢的句子,并讨论。
1“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用了排比、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2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拟人,形象生动,同时也衬托出竺可桢爷爷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喜悦心情)。
这段话中,作者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方法,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让学生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会了解适当的运用修辞方法使文章增强表现力,也更真切而细腻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学会恰如其分的运用适当的修辞方法去表达情感,并学会运用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的方法。
在整体上把握了课文之后,从细小处对课文进行更细致的分析这样会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切的认识和体会。
1“大概”“也许”是什么意思?
2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你认为竺可桢爷爷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像他学习什么?
深刻理解科学家在对待科学的问题上的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精神。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同时,了解这篇课文的主旨和作者想要同学们学到的道理和精神。使文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对这篇课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采用了细读悟理精读悟情的学习方法,向学生们提供自学材料,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进行小组交流反馈。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深刻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主题。使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在读中解惑悟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在轻松氛围中去体会到深刻的道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小学是一个人一生当中致关重要的阶段。从小学到的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和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努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轻松的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大道理。培养学生快乐的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的得到更多的快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有课后不断的思考和巩固,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回报。因此,我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后的温习和巩固。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阅读竺可桢所写的科学文章。让学生在了解一个科学家在学术钻研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使学生学会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在以后学习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塌实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以上就是我对《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进行的说明。如果我有什么缺点和不足的地方,欢迎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x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一朵杏花》。(板书课题)。
下面我就围绕着“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颂春篇,教育孩子们要亲近自然,《第一朵杏花》是其中的一篇。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教材编排图文并茂,课后练习灵活适当,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心中有学生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来谈谈对学情的分析。
1、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期。
2、经过了几年的训练,大多数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综合考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从竺可桢张卫平气候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习他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
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认为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刚在发展中,作者抒发的情感和学生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从竺可桢张卫平气候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习他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是本课的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为了更好地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提问法、朗读法、讨论法和读思结合法等教学方法。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一上课变进入想学,愿意学的状态。在上课伊始,我借助多媒体,出示杏花的图片。由于该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期,因此,直观的图片更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顺势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哪一天吗?竺可桢爷爷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呢!”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我随后解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环节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去感知课文。并且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分享自己初读的收获,提出问题,我则进行梳理,板书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2、文中一共写了几次看杏花?
3、从“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的.问”、“爷爷您又看花啦”这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联想。
环节3:研读细品,初步体验情感。
苏轼有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问题的解决,情感的体验,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实现。因此,在这个环节,我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第6到15自然段,重点语句“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等句子,通过让学生自由朗读,分角色读,小组读等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竺爷爷得到精确时间后的激动心情,通过以上三个教学环节,我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环节4: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跳出文本。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在总结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跳一跳,提出问题“竺可桢掌握气候变化规律的关键在哪里?”要求学生畅所欲言,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他对待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再次升华情感,突破本课的难点。最后,我布置了小练笔,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落实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思想,体现了语文课程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环节5:作业布置。
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异,我布置了如下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学了课文,你学对竺可桢爷爷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一段话。
3课后习题第四题。
这样的作业设计改变了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同时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和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精确、观察。
竺可桢。
一丝不苟。
该板书力求抓住课文内容的主线,表现作者的写作思路(思想感情),简单明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关于本课的教学设想,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七
本课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适合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
本课的学习,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积累。
3、培养学生学习竺可桢先生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认真精神。
教学重,难点:
因此如何使学生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并学习竺可桢先生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这些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一)整体感知,
首先我让同学们齐读整篇课文,从整体上去了解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让学生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同学们整体,全面的去了解了课文之后,提出问题,“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一天,小孩匆匆跑来,边跑边喊,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在提出问题之后,同学们会更积极的思考问题,引导同学们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逐层分析,在分析问题的同时,锻炼并提高自己的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
(二)激趣揭题,
从整体上去了解课文之后,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接下来再提出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样,同学们知道了杏花开放的时间,并且使同学们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想去了解为什么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并且引导同学们带着兴趣去学习接下来的课文。
(三)精读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针对问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并回答提出的各种问题,在讨论中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且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同学们积极思考问题的同时,提出全文的重点句:“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让同学们分析,为什么竺可桢爷爷是快步,又为什么是兴冲冲。在词语的分析中去体会和了解一个科学家对待学术问题的严谨的态度和认真的精神,以及在学术问题研究中所得到的快乐。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主题的同时,启发学生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以及在研究中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和态度。
接下来让同学们自己找出喜欢的句子,并讨论。
1“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用了排比、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2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拟人,形象生动,同时也衬托出竺可桢爷爷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喜悦心情)。
(四)细致分析,品读主题。
在整体上把握了课文之后,从细小处对课文进行更细致的分析这样会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切的认识和体会。
1“大概”“也许”是什么意思?
2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你认为竺可桢爷爷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像他学习什么?
(五)总结迁移,
在对这篇课文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采用了细读悟理精读悟情的学习方法,向学生们提供自学材料,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进行小组交流反馈。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更深刻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主题。使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在读中解惑悟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在轻松氛围中去体会到深刻的道理。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阅读竺可桢所写的科学文章。让学生在了解一个科学家在学术钻研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使学生学会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在以后学习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塌实的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八
听了杨校的展示课——《第一朵杏花》,感受颇深。在这个处处弥漫着生本气息的教学领域,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将生本理念发扬光大?应该说我们都怀着学习的心态,摸索前行。细品杨校的课,有这样两个点印象深刻:
什么是写话?在我看来应该是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用独有的表达方式阐述自己所见所闻的一个过程。但是,教学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学生平日里说无不尽、滔滔不绝,在写话时却无话可说?怎样的指导是最为有效的呢?杨校是这样做的:出示词语“泛出”,让学生在文中找带有这个词的句子,并选择恰当的词义。随即,出示另一句话——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设置问题——“捧”给你怎样的感觉?在品味动词的过程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巧设动词对于增添句子神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环节也为课末写一句带动词的话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看来,抱怨学生无话可说有失偏颇,如能注重好词好句的积累,并授之以渔,在写话这座大山前我们也能看到另外一番景象。
很多时候,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对于文本的解读并不到位,因为不具备掌控能力来应付瞬息万变的课堂,因此赶收不敢放。对于课堂上的问题,喜欢预先准备好、中、差的评价语。但再精心的设计也无法达到学生思考的高度。面对个别学生的“语出惊人”,我们往往不知所措。而杨校是这样做的:在解读竺可桢生平时,她提出问题——你从中了解到了哪些?面对一个学生的'回答——竺爷爷1890年生,1974年死,她当即提问——谁想纠正?巧妙地把学习、思考的机会还给学生。这是一种智慧,更是教学的高度!而这样一个反问,恰恰把生本的精神于无形中传递出来。
如何上出生本的味道?认真看《教育激扬生命》一书,细品生本展示课,这些都是我们前行途中不可或缺的外推力,但除此之外,我们不能忽视内力的作用——静心思考,新局势下的课堂上,我们该如何将主动权归还给学生。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九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赏读品味有关描写杏花的句子。
读通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一、看图揭题:
1、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4、读课题,质疑。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课文后的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自由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杏花是在什么时候开放的?文章为何要写第一朵杏花?
3、读了课文你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自学情况。
四、全班汇报:
1、指名读读文后的生字,并组词。
2、指名分节读读课文。
3、说说你读了课文后有了哪些新的问题?
(对于学生提出的的价值的问题则留作第二课时解决。)。
4、概括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赏读品味:
本文多处描写了杏花,请你找一找,读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想想竺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2、抄写词语。
1、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竺可桢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精神。
2、 情景演示,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及品字析句能力。
通过品、读、析、演,感受人物的特点。
一、回顾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1-5自然段,感悟文章的人物特点。
1、自由读,说说你感受了竺可桢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先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重点理解“习惯地问”,“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体会观察的精确、细致及长期的观察习惯。
3、相机指导学生读好对话。
三、情景演示,体会人物心情.(6-15自然段)。
1、读课文,小组中分角色演示当时的情景。
2、指名演示对话,其它同学仔细看,仔细品,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想象人物说话的神情,评评同学的表演。
3、给这段对话加上一定的提示语。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
2、理解“精确”一词。
(先说说“精确”是什么意思?再请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说什么才称得上是“精确”。)。
五、通读全文,总结。
1、 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2、 汇报交流。
3、学习了本文,你觉得竺爷爷搞科研采取的是什么态度?从他的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课后作业:
进一步搜集竺可桢的有关资料。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十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时间?
二、感悟文本。
(一)(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1---5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想想竺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2、在小组中交流你的读书收获。
3、指名汇报。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4、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
(二)(学习第6---15自然段)。
1、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文,突出“绿、青、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出示课件: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
(2)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并汇报。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根据提示语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指名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6、“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记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三、拓展升华(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补充《竺可桢的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8、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四、总结。
1、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2、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十一
这篇课文,就是写竺可桢爷爷观察杏花,第一次只开了四朵杏花,要换作我,我会直接估计一下大概时间就行了,可是竺爷爷却只要准确时间,所以,我们要学竺爷爷这种对工作态度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不光在工作上,在学习上也是一样,不可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要认真对待。
有位伟人曾说过,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竺爷爷做到了,我也要做到!今天,我们学完了第二课,我深有感触,其中突出了竺可桢爷爷认真严谨,不用估计和推断,实事求是,一直认为科学就是要准确,而为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十二
2.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
二.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
三.教学过程 : 。
(一) 导入 。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 一年后) 。
(二)第一次 (学习第1---5 自然段) 。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
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
3. 指导朗读。 。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
出示投影片: 。
5. 四人小组练读。 。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
6. 指名练读。 。
(三)第二次 (学习第6---15自然段) 。
2. 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
3. 齐读 。
4. 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
小孩子( )地说:“刚才。” 。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
小孩子( )地说:“是。” 。
(2) 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
(3) 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
(4) 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
(7---14) 。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 。
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
6. 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
四.点明中心 (学习第16自然段) 。
1. 出示投影片: 。
2.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
3. 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
4. 指导朗读 。
5. 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
6. 小结: 。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 。
[板书:精确观察] 。
7. 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
五.总结迁移 。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3. 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
六.作业 。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
竺 精 确 观 察 。
可 。
桢 一 丝 不 苟 。
设计意图: 。
城厢镇第一小学 王晓燕 。
责任编辑:余涛 。
来自:城厢镇第一小学网站 。
第一朵杏花说课稿篇十三
今天,我们学完了第二课,我深有感触,其中突出了竺可桢爷爷认真严谨,不用估计和推断,实事求是,一直认为科学就是要准确,而为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
比如说这篇课文,就是写竺可桢爷爷观察杏花,第一次只开了四朵杏花,要换作我,我会直接估计一下大概时间就行了,可是竺爷爷却只要准确时cn间,所以,我们要学竺爷爷这种对工作态度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不光在工作上,在学习上也是一样,不可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要认真对待。
有位伟人曾说过,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竺爷爷做到了,我也要做到!今天,我们学完了第二课,我深有感触,其中突出了竺可桢爷爷认真严谨,不用估计和推断,实事求是,一直认为科学就是要准确,而为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