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学设计导入(专业23篇)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经到了总结的时候了。总结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可以运用图表、数据等形式展示总结的结果。总结范文中包含了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写作水平。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一
1.感知诗歌的意想及特征。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3.并尝试新诗的写作。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诗的意象及主旨。
课时安排:
1课时。
初读诗歌,试着给诗划分节奏,体会其音乐美;
再读诗歌,初步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
自主质疑,提出你在读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朗读,你觉得在这首诗中弥漫着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请用一个形容词概括。
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明确:忧愁、哀怨、惆怅……。
(二)品读诗歌,把握意象。
结合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你从诗中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情感?(通过学生的活动引出对意象的把握)。
教师明确:“雨巷”、“油纸伞”、“丁香一样的姑娘”等。
(三)赏析意象,把握主旨。
着重品读“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意象。
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
学生活动。
教师补充: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古代文人常以它作为忧愁情绪的代词,它是一种愁怨的代表,是悲伤的情绪(请同学一起看图片)。以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并非戴望舒的独创。李璟的《浣溪沙》中就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的《代赠》诗中也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戴望舒在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再加上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孤高、美丽、忧伤的代词。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适时适当的补充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相关生平,帮助学生理解诗的主旨。
(四)再读诗歌,品味感悟。
在把握诗人情感和诗歌主旨的前提下,再次诵读全诗。
(五)教师总结读诗的方法。
1.整体感悟:初读感觉。
2.把握意象:吟读推敲。
3.知人论世(史学价值):拓展阅读。
4.个性体验。
(六)拓展阅读:
1.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类似“丁香”这样的意象,如:柳、明月、黄花、杜鹃……,请你选择一两个意象,找出相关诗词,并对诗中意象作简单赏析。
2.尝试创作一首诗歌,并在诗中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3.请把《雨巷》与胡适的《两只蝴蝶》作一比较,并作一简单评析。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二
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通过意象揣摩现代诗情感的方法,因此意象不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雨巷》这首诗在音韵上有着很高的成就,叶圣陶曾评价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诗歌的音韵同样是进入诗歌意境与情感的抓手,本课拟主要从音韵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通过想象、朗诵领会诗歌意境。
2、通过比较、诵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领悟音韵在意境营造、感情抒发的作用。
通过比较、诵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领悟音韵在意境营造、感情抒发的作用。
领悟音韵在意境营造、感情抒发的作用。
1、听歌曲《丁香花》感受歌曲忧伤的氛围,了解丁香花的象征意义。
小结:暮春时节,江南烟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斑驳颓圮的篱墙,一把怀旧古典的油纸伞,满腹心事的诗人,美丽忧伤的丁香姑娘,共同营造了凄清哀婉、惆怅彷徨的意境。
3、选择你喜欢的章节,用声音表现画面和作者的情绪。(提示:注意语调、语速、语气、停连、轻重的处理)。
研读诗歌,感受《雨巷》声韵之美,领悟音韵对于意境营造、情感抒发的作用。
1、找出诗歌中复沓的词语,体会词语复沓的意义。
2、找出诗歌中复沓的句子,体会句子复沓的意义。
3、找出诗歌中复沓的章节,体会复沓复沓的意义。
小结:复沓营造了一种悦耳和谐的音乐美,以舒缓绵长的旋律传达出缠绵悠长的哀婉惆怅之情。
4、找出诗歌的韵脚,体会ang韵表达的情感。
小结:ang韵有悠长而开阔的感觉,表达一种绵长,哀而不伤的情感。
研读赏析《蒹葭》,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写一篇小评论。
附:板书设计雨巷戴望舒。
意象音韵。
篱墙句子复沓。
油纸伞章节复沓。
丁香姑娘ang韵。
“我”
凄清哀婉、惆怅彷徨缠绵悠长、哀而不伤。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三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式】。
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的意境。
2、通过细节来进一步体验感知。
〖教学步骤〗。
一、听录音,整体感受。
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持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只需静思)。
二、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体会。
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三、由意象体验意境。
意象。
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由这些意象,结合本诗说一段话)。
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悉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此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有人说,这诗如中国的水墨写意,只尽情地渲染情感,发散着自己忧愁与迷惘,“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骨你遗憾时的忧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对意境的解析自己体会本文的意境。
2、象征的有关知识。
〖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二、意象的解析。
1、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2、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3、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三、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有句俗语叫“文如其人”。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了解了诗人,能更好地理解诗作。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竹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鉴赏与领悟能力。
同学们:我们今天又要学诗了,这使我想起一句话:“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今天我们来读戴望舒的诗《雨巷》,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的情,诗人的志,诗人的人。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首诗。
明确:孤独,寂寞,忧郁,哀怨,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用缓读。
(二)品味意象。
1、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几位人物?(两位)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在前边我讲了一个专门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板书),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板书),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独自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在悠长又寂寥(静寂、空旷)的雨巷中,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一节一节地找。
2、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冷清不热闹,她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这个姑娘也象征着诗人要追求的美好理想。
3、在大量描写姑娘的篇幅中,我们是否看清了姑娘的样子?(看不清)。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我也撑着一把油纸伞,似乎我看不清他,她也看不清我。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电视中),而且是一些以古人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中,因此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的特点,给人今不如昔的感觉,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给这个姑娘增添了神秘、朦胧的色彩,给人更多的想象和怀念。
4、在这首诗里边,诗人还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丁香姑娘的神情反映的是那个时代青年的共同特征,是那个令人窒息的时代造成的,使一代青年有理想无法实现,有可心的姑娘无法得到)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板书:丁香)。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却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常用来象征愁怨。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啊,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
这种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这也说明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总是不容易得到的,但又是那样的令人神往,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近,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到了颓圮的篱墙,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但由于某些原因使他彷徨,使他……,使他的理想难以实现。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面的象征。
2.代表发言。
a:我们小组认为是爱情诗,这首诗已经明确地写清楚了我希望能够遇到丁香姑娘,虽然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不完美,但是我还是站在原地等待着丁香姑娘。
b:我们小组的成员认为是爱情诗,但是我自己觉得是政治诗。(为什么?)戴望舒所处的时代比较黑暗,社会环境也比较乱,可能作者当时想表达什么,但是又不敢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所以只能写得比较朦胧。所以我觉得表面上是爱情诗,实质上是政治诗。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3.每个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分析这首诗歌主旨的时候要联系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这种方法,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生平,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
4.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梦鸥。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这个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的地方,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
关于这个时期进步青年的这种彷徨,我们前面也学习过一篇散文,作者在当时也是身处于这种彷徨中。是哪一篇课文啊?《荷塘月色》。
6.这首诗到底是写爱情呢,还是写政治?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这首诗是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面的,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看完这首诗之后,就给戴望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是对本诗的艺术特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本诗的艺术美表现如下:
(一)、音乐美:
1、诗歌的节奏美:
词语的反复使用如彷徨、哀怨、惆怅等,也加强了诗歌的节奏美。
2、诗歌的韵律美:押韵:长、巷、娘、怅、样等;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二)、象征性。
这节课我们共同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感受由于时代和环境的原因使我们感到忧郁、哀怨,我们读了这首诗以后给我们哪些思考和启迪呢?我想通过读这首诗使我们更加理解习**总书的那段关于学习的论述,不管环境如何颓圮、艰难,道路如何狭窄、悠长,统治阶级如何反动、落后,我们都不要彷徨、彳亍,不要惆怅,不要迷茫,要勇敢地去追求美好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当然我们不能只读诗,还要学历史,学伦理,学习各门科学知识,尤其要学好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本领。
1.诵读,整体感知。读,读了一遍没有感觉,再读。
2.确定诗歌感情基调。读到你能够确定出诗歌的感情基调为止。
3.品味诗歌意象。那么,感情基调我们已经确定下来了,第三步应该怎么做呢,分析诗歌的意象。
4.知人论世。那分析诗歌意象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结合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用一个成语来讲就是知人论世。
5.探询诗歌主旨。而从对意象的分析和对作者身平和时代背景的了解,又有助于我们分析诗歌的主旨。
6.感受诗歌语言美、艺术美。
背诵这首诗,整体感知。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五
学习目标:
1、课外收集资料,了解戴望舒这一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及其创作。
2、品味语言,感悟生活,认识《雨巷》寻梦者的彷徨,以及内心顽强的追求。
3、课内外有意地进行语言迁移训练,提高观察和读写听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雨巷》思想感情较复杂,象征色彩浓重,不容易理解,故重难点确定为:1、分析清楚意象所隐含的思想感情。2、弄清《雨巷》中寻梦者的彷徨、顽强。
课前准备:
1、小组合作,收集关于作品的文字介绍和图信。
2、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
一、导入课题。
1、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你熟悉杜牧的《山行》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熟悉马致远的《秋思》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能说说你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吗?
2、资料交流并谈感受。
各小组投影展示,边看图片边作介绍边谈感受(教师适时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
收集资料时,你有什么感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在配乐声中聆听内容,感受诗作内容。
2、如果你来读某节,你将如何把握,给同学们说说,
3、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诗作的内容吗?
三、相互质疑,探究写作意图。
1、将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四人一组,组内交流,然后找出一个你们认为最难的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向其他组的同学提问。
(学生思考,交流、提问、答问)。
2、老师也设计了一些问题(投影展示)。有些问题同学们也已经问过,有些还需我们讨论一下。
(1)雨巷有什么特点?渗透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戴望舒为什么用“丁香”来写姑娘?写姑娘时的“行”能否换成“徘徊”、“投吧”能否换成“谢”、“消了”能否换成“淡了”、“散了”能否换成“失了”?请分别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3)“丁香般”的姑娘可能寄托着作者什么情感?
(4)“我”着墨并不多,但给人印象特深,为什么?
(5)“我”、“姑娘”找寻下去的结果会是什么?
四、启发联想。
这样的心、这样的情,你熟悉吗?让我们联想一下自己的阅读经历、人生旅途也曾感受过的“雨巷”的情感。
五、拓展迁移。
人类该有怎样的情怀才能走出“雨巷”?
六、作业。
1、请记录下自己读完后的感受,或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说的话。
2、自选题(三选一)。
(1)配乐朗读。
(2)搜集戴望舒的诗歌,制作戴诗专题汇报。
(3)给读者写一封荐读《雨巷》的信。
雨巷。
悠长、寂寥、颓圮—黑暗、沉闷的现实。
希望逢着。
我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六
配乐,学生朗诵,品味语言美,体会情感忧,再次感悟诗歌的意境和节奏。
(五)体会古典美。
丁香结。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
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这显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如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芭蕉喻情人,丁香喻女子自己。
南唐李璟。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春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用手卷起珠帘挂上玉钩,
靠在帘上春天的恨愁怨锁在重楼。
风里那飘零的落花谁才是它的归属,
思念之情悠悠不绝。
青鸟不能为我传递云外的书信,
丁香的花蕾在雨中结着多少愁绪。
在三楚的傍晚回头看迢迢绿波,
接着天向远处流。
这首诗里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在一起了,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的愁心的象征。
独倚危栏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
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第二,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第三,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份。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我们推测《雨巷》这首诗中被隐蔽在“想象”里面的“真实”,可能是诗人的一段感情际遇,在这段生活中的感情体验成了诗的骨架。诗中大概多少还保留了一些真事的影子和细节,但时间、地点和情况也许都面目全非了。
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除了“丁香”,还有“油纸伞”、“雨巷”、“篱墙”等均构成为典型的诗意化的江南雨中景致,烘托出含蓄、深沉的情感氛围,使诗歌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体现出一种古典美的魅力。这在当时的新诗创作中还是很少见的,所以特别能够给人以清新之感。
歌曲:唐磊《丁香花》。
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晚《小城雨巷》。
(六)情感深入。
讨论:像这样借意象表达苦闷、愁怨、彷徨、痛苦情感的作品,在你读过的作品中还有吗?
析评:
1.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下彷徨歌唱春天——寻找独处。
《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2.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彷徨凤凰涅槃——望星空。
诗人把祖国比喻成凤凰,借助于对凤凰传说的改造与新阐述,诗人郑重宣告民族在“死灰中更生”纳新时代已经到来。
天上是那样繁华富庶,天上的生活当然是无比美好幸福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作者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压迫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3.鲁迅:在故乡鲁镇彷徨《呐喊》——《彷徨》。
4.戴望舒:在悠长的《雨巷》彷徨。
为什么这样?
注意写作背景——1927年。
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是现实黑暗与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低沉而优美的调子贮满着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表现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蕴涵有时代特征的悲剧主题。
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主题:
表现了激进、爱国、正直的知识分子,在“五四”高潮过后,大革命失败后的残酷现实背景下,迷茫的、苦闷的心理状态和寻求出路、摆脱愁怨而不得的痛苦,表达了那个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听朗读,再次品味作品。
四、相关链接。
1.《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都具有音乐之美,请对比分析二者的不同。
2.这首诗歌所背负的历史责任对当代知识分子有何启迪?
课后小结。
课后小结:
1、怎样鉴赏现代诗歌?
明确:以意象为抓手,分析意象特征,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在此基础归纳本诗主题。
通过丁香姑娘、雨巷、油纸伞等意象的,营造了一种孤独、凄婉而惆怅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闷惆怅之情。
3、拓展延伸。
结束语:据说这首歌的创作就受到了《雨巷》的影响。同时,这首歌的背后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同学们课外可去查资料了解。
繁华的城市里,到处都是高楼林立,戴望舒走过的那条雨巷或许早已灰飞湮灭了,找一个悠长的雨巷或许已经不可能了。但“雨巷”的魅力不仅在那悠长、悠长,又寂寥的深巷,更在于那丁香织就的一片美丽而哀伤的心情。
思考与练习。
1.《雨巷》是一首爱情诗吗?作者为什么要营造这样凄婉迷茫的意境?
2.诗中的“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简析这首诗的写作技巧。
4.体会诗中的感情,反复朗读这首诗。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介绍戴望舒,让同学们走进戴望舒的情感世界,感知他是一个忧郁的青年,他的作品中也透露着忧伤、迷茫、感伤的气息较重,体会《雨巷》情感,读这首诗。由于介绍作者过多,留给学生读的时间少了,在八班上课时,我把时间把我的适中,给学生适量的时间去读这首诗,学生品味情感就好些。
这节课我主要领着学生找意象,品味意境,感悟适中的美,分析情感。同学们能很快把意象找出来,这让我很欣慰,证明了我在《沁园春.长沙》第三课时讲“意象”是成功的。接下来分析意象、意境,并且让学生通过诗中的内容和自己的想象为设置一个丁香姑娘的出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把丁香姑娘想象的很是美。接下来结合时代背景更深层次了解读了这首诗,并重点分析了“我”“雨巷”“丁香姑娘”这三个意象。思路很清晰,但由于在七班开始上课时,我放的朗读声音怎么也调不大,所以在八班就没放朗读,所以学生进入课堂有些慢,《雨巷》的“美”感受的不太到位。只是到后来分析丁香姑娘时他们才真正进去了课堂,所以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在于课堂开始时没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课堂氛围。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七
1、介绍作者,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领会意象生成在《雨巷》中的独特性。
3、引领学生向往美好的事物与情感。
1、教学重点在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体会本诗意象生成之美与意境之美,并让学生体验诗人独特的情感。
2、教学难点是如何恰如其分地将《雨巷》的意象生成较为准确地让学生感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者介绍:
1、戴望舒:杭州人,生于1905年3月5日,按照西方星相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
2、双鱼座: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主要养分,意志薄弱,逃避现实,优柔寡断,喜好妄想。
3、望舒: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神,纯洁温柔,多情又潇洒。
4、1928年,《雨巷》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从此人们再也走不出戴望舒的“雨巷”,他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今天,就让我带领同学们走进《雨巷》一起感知诗人戴望舒的浪漫情怀。
二、初步感知《雨巷》之美(课件演示情景诗朗诵,以春节联欢晚会获舞蹈一等奖的《江南雨巷》为背景):
1、音乐之美:婉转悦耳,回环往复。
2、情感之美:淡淡的忧伤,悠远的惆怅。
(设置提问,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收集有效信息)。
三、品味诗歌的音乐之美与情感之美。
1、借助朗读,逐步体悟诗歌的音乐之美。
(1)语言:多用平声,语气舒缓、平静,因而读起来婉转悦耳,余音绕梁。
(学生自行朗读,教师设置关于声调的提问)。
(2)韵脚:“长”“巷”“娘”“芳”……位置错综度化。(引导学生标注韵脚)。
(3)音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丁香”“彷徨”……同一词语重复出现。
(4)舒缓而又有规律的停连。
(再次播放朗诵带,学生边听边标注,停用“/”,连用“^”)。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外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5)回环往复的旋律。
(学生齐读诗歌的开头和结局)。
明确:首节和尾节,语言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往复的音乐旋律,这是戴望舒常用的一种抒情结构——圆圈式。
(6)小结:《雨巷》通过语言上的注重平声,韵脚的错综变化,音节的重复出现,舒缓而又有节律的停连及诗歌结构的圆圈式,使诗歌形成了一种舒缓的节奏,回环的旋律,读起来悦耳动听,悠远绵长,充分体现着《雨巷》的音乐之美。
2、借助意象品析,体验诗歌的情感之美。
(课件演示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戴望舒在上海大学读书期间接触了不少革命志士,在大革命时期,戴望舒曾与施垫存、刘呐鸥等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保释后又遭通辑,他避难江苏松江,虽精神彷徨、迷惘,但不甘消沉,仍执著地探求真理。蜗居乡间又有机会结识了垫存的妹妹络年,诗人心里又暗生出许些企盼。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在如此心境下创作的)。
(1)以男女声二重唱的形式诵读全诗,入情入境。
(2)讨论:诗人的感伤和惆怅的情绪是怎么传递给我们的?
明确:诗在用词上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带有浓重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寞”“愁怨”“凄清”“太息”“颓圮“忧愁”等。
(3)引导品析意象之美:
(ppt补充解说意象: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除了诗人的“我”而外,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厅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物”。按一般情况,物是客观存在,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景与物。)。
问题1、《雨巷》的中描绘子哪些意象?
明确: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
更多。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八
本课旨在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诗无达诂。”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得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投影仪u盘电脑粉笔黑板。
教学过程。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知识。
1、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2、诗歌意象和意境(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其达到的表达效果?)。
《雨巷》的意境分析:“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
3、情感基调(通过诗中的反映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分析)。
4、表达技巧(着重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什么是象征?几个主要的意象分别象征了什么?)。
5、诗歌的内涵(此诗的内涵可从多角度分析)。
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
怀念戴望舒,仅为他的诗,也为他的寂寞、他的.幽怨、他的智慧。刚才虚拟了当时的情景,希望有一天,也能真的撑着油纸伞,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去亲身体验和领悟他的忧郁和伤情。
教学反思:
我讲《雨巷》时一直在追求一种诗化的语言,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篇朦胧诗讲到极致,但却掉入了另一个误区:语言过于唯美化,使学生无法很好的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是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
另外我提出的问题也不够贴切,有时学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启发,如:“你们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雨巷”这个环境呢?”
记得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到了两首古诗词,可是我并没有对这两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两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力图避免上述这些问题,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九
了解作家作品。
理解全诗的意象,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理解全诗的意象。
2课时。
投影几首现代诗。
《天上的街市》《偶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当然还有很多诗人,这些诗人就像明星一样的璀璨夺目,他们的诗作到今天读来都让我们觉得意韵悠长。
【作者,作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戴望舒的《雨巷》,说起戴望舒,就会把他和雨巷联系在一起,的确,因为写了《雨巷》,当时年仅22岁的戴望舒就被冠以雨巷诗人的美誉。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浙江金华人。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代表作还有《我用残损的手掌》,诗集《望舒诗稿》《望舒草》《我底记忆》。
【引入】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诗作呈现出孤独抑郁消沉的特点。
音韵之美。
结构之美。
意象之美。
意境之美。
(讲述戴望舒的《雨巷》发表的故事)简单介绍诗歌鉴赏的几个方面:
这篇课文大家应该很充分地预习了,那么请大家来说说看,这首诗说了个怎样的故事?
【思考并回答】。
【总结回答】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但是大家也发现了这么一个问题,一首诗我们要说出它的内容总是显得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我们要想说出诗的感情就比较容易了。的确,我们学诗,读诗,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住诗的情感基调。
【再说】那么请大家再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感情?
【思考回答】。
【参考答案】朦胧愁怨凄清的等等(答案不限)。
引导学生具体地说出这些情感,比如本诗写了怎样的人和事。
注意结合自己的理解,体会诗的感情特征。
【学生自读划分节奏】可以选择一个小节划分节奏。
准备下节课表演背诵。
第二课时。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作者、作品、鉴赏的方法、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
检查朗读以及背诵(每一小组推荐一个人上台表演)教师给予点评,富有情感,声情并茂。
所谓的三分文章七分读,在诵读中我们能够不断地与作者进行对话,体会作品的情感意味,常读常新,不断获得新的,全面的体验。(学习方法:本单元的诗歌学习也是以诵读为主。)(补充诗歌的音节美,结构美)。
诗歌除了情感以外,它带给我们的还有许多融入了作者感情的意象。而这些意象就构成了我们诗歌的意境,构成了诗歌的情感之美。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东西。就是指那些客观的具体的事物带上了人的痕迹,烙上了人感情印记。一句话,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
[思考、讨论]本诗中有哪些主要的意象?
[参考答案]雨巷丁香。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投影图片)丁香花白色或紫色,一直以来就是纯洁、高贵的象征,丁香花颜色淡雅但不轻佻,姣好可惜花期比较短,容易凋谢。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丁香花倾注了许多情感,但是丁香总是和愁联系在一起。(看课后的练习四,齐读课后诗与词,明确丁香与愁的关系。在诗歌当中,固定的景物或者事物都有其比较固定的含义,比如梅花象征高洁真情像梅花开遍,冷冷冰雪不能掩没;松柏竹菊象征坚强;云象征游子;)。
[参考答案]联系姑娘和丁香,是因为我心目中的姑娘具有丁香般的气质,有丁香般的忧郁、高贵和超凡脱俗的感觉。
姑娘的象征意义可以有很多理解,可以指现实中的姑娘,她是我邂逅的女子;也可以是我的理想,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1927年张作霖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我的追求。甚至也可以是我自己。
雨巷:悠长、寂寥、雨的哀曲。
丁香:愁怨、(颜色、芬芳、忧愁)、惆怅。
姑娘:(颜色、芬芳、忧愁)、哀怨彷徨、默默、
彳亍、冷漠、凄清、惆怅、静默、凄婉、迷茫。
我:独自、彷徨。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十
1.熟读这首现代诗,并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体味意象与意境对于诗歌的表达效果。
3.尝试从多种角度对《雨巷》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1.分析诗中的丁香、雨巷等意象,并赏析这几种意象所营造出的朦胧凄美的诗歌意境。
2.从爱情诗、政治诗和哲理诗三重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多媒体教学。
朗读品味法师生合作探究法层入式赏析法。
两课时。
一、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首先请学生按照自己预习之后对诗歌的理解,自由地朗读这首诗,进入课堂教学氛围。由于这首诗歌的篇幅较短,故将自由朗读时间控制在8分钟左右。
然后请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同学进行示范性朗读。以男女生各一名为宜,以体现男女声朗诵的不同效果。师生一起对学生的示范性朗读进行订正。订正内容首先是进行字词的订正,然后再是评价学生的示范性朗读对感情的把握是否到位,语调和节奏等是否适宜。
在师生进行初步探讨的基础上,播放《雨巷》的朗诵视频(女声版)。并提醒学生注意:看看视频里面的朗诵者是如何把握朗诵的节奏、语调和语速等。
明确:这首诗歌在朗诵的时候应当用舒缓的节奏,轻柔的语调去朗读,读出一种凄婉惆怅的韵味。因为这是一首带有淡淡的哀伤的朦胧诗,诗歌重叠反复的形式特征,要求朗诵者必须要放慢节奏,例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读“哀怨”的时候就必须放慢节奏,用一种轻柔的语调来读。
学生根据朗诵视频和上述探讨,再将这首诗歌带感情地朗读几遍。
再听录音:同学们,这首《雨巷》是我国现代诗歌史上永恒的经典。通过刚才的朗诵以及朗诵视频,相信大家都已经领略到了这首诗巨大的音乐魅力。那么请大家在欣赏朗诵视频的同时,从诗歌的形式特点思考一下这首诗的音乐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雨巷》作为一首经典的现代诗歌,其音乐美是非常突出的。这种音乐美首先表现在它的形式非常齐整,每节分为六行,每行又长短各异,这样形式上错落有致,整体上又不失严整。诗歌的风貌是整体齐整,齐整中又有变化。
它的音乐美还表现在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例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就是诗人重叠手法的运用。这种重叠手法具有独特的音乐效果,那就是使诗歌的节奏变得舒缓,令人回味。又比如“丁香一样的”这个短语就反复出现,“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惆怅”,同一章节内反复出现,使得诗歌的形式颇为整齐,韵律感极强。
音乐美当然也离不开押韵。《雨巷》这首诗分为六节,大体上是每一节的第三行和第六行押韵,如“巷”和“娘”;“悠长”和“芬芳”,词组之间在声律上也互相呼应,读起来自然就琅琅上口。
《雨巷》这首诗歌的音乐美,是它一直为人称道并广为传诵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叶圣陶先生就曾经对《雨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首诗歌“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毋庸置疑,当时新诗作为新生事物出现在中国诗坛的时候,它还带有诸多的不足,尤其在韵律上不太成熟,一些用白话文创作出来的新诗完全不讲押韵,颇为时人诟病,而戴望舒的《雨巷》无疑在这一点上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藉此奠定了它在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
课后思考:《雨巷》这首诗写了哪些物象?他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
二、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明确:油纸伞、雨巷、丁香和姑娘、篱墙。
明确:油纸伞——神秘雨巷——惆怅。
篱墙——凄凉姑娘——美丽。
丁香——愁怨。
解读:油纸伞,因其复古的特点,不融于现代生活,所以显得神秘;雨巷,则因其悠长且寂寥,故而使人心生惆怅;至于那篱墙,是“颓圮”的,怎不让人感到凄凉?姑娘,是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以花喻人,可以想见她的美丽。丁香本身作为一种意象,在古诗词中亦不少见,如南唐李璟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在诗歌中,丁香已经是“愁怨”的代名词了。
上一环节的赏析中,我们谈到,如何理解女郎和我的短暂“相遇”,这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这首诗歌的涵义。如何解读《雨巷》的寓意,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如何解读“女郎”的象征意义。
第一种视角:爱情诗。
将“姑娘”理解为现实生活中的女郎,诗人所钟情的女子。我们不妨做以下解读:
场景——悠长、寂寥的雨巷。
基调——哀愁。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
情景——偶遇即逝。
这种解读纯粹基于文本,对诗歌进行最浅显却也是最通俗的解读,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且这种解读方式似乎也能找到事实支撑。我们从关于戴望舒现有的传记材料中,虽不能得到确切的印证,但他的第一次爱情的到来,有书可查的是在1929年前后。他对一位名叫施绛年的姑娘展开追求。1929年4月他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扉页上印了法文“ajeanne”,其意思是“给绛年”。《望舒传》的两位学者也认定在这本诗集中的《路上小语》《林下小语》等诗作抒发了诗人对施绛年热烈的爱。这两首小诗大约写于1928年。而写于1927年的《雨巷》中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否确指施绛年,我们缺乏根据未敢断定。但是即便是早于《雨巷》的《闻曼陀铃》《残叶之歌》,也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见诗人爱的情愫。因而即便我们不能确知《雨巷》是否写给施绛年,也仍然能够大胆地认为,这是一首表现爱的情愫的诗,所谓的“姑娘”很可能是有现实生活的“本事”的。因此将它理解为一首爱情诗是可以的。
第二种视角:政治诗。
明确:落款时间为1927年,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大肆“清共”,迫害进步的革命者,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引出对诗人的介绍:戴望舒,又名戴朝实、戴梦鸥,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在大革命时期曾加入中国共青团,后来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联”的一员。1938年赴港,旋被日军俘获,但是戴望舒在狱中保持了高贵的民族气节。1949年春戴望舒奔赴解放区,建国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从事译书工作。
《雨巷》作于1927年夏,当时正值“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革命力量遭受了重大的挫折,许多进步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和迷茫,在失望中极度渴望新的希望出现。而《雨巷》恰恰就是这些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我们不妨作如下解读:
场景——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象征黑暗的时局)。
基调——困惑、幻灭。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象征革命青年)。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象征新的希望)。
情景——似有似无。
这种解读遵循的正是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将《雨巷》这首诗歌投至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之中,并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探讨这首诗作为一首政治诗的解读方式。
第三种视角:象征诗(哲理诗)。
这种视角将“姑娘”这一意象理解为象征“美好的事物”或者“美好的理想”,然而这种事物、理想虽然美好,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雨巷》就是现代版的《诗经蒹葭》。解读如下:
场景——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象征漫长的人生追求历程)。
基调——无可奈何。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追求理想的人)。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美好事物、理想的象征)。
这种解读所包含的范围更为广泛,不再局限于将“姑娘”的象征意义理解为某个具体的事物或者人物,而是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高屋建瓴,从中提炼出了具有广泛共性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我们大家想必都有过这种苦苦追求却又追求不得的情感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无奈与失落等情感体验。美好的事物总是那样让人艳羡,让人想去努力追求,但是我们却似乎总是追求不到,这种美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仿佛前一秒她还停留在我们前方,倏忽之间,已经飘然而逝了,只留下惆怅失落的我们,伫立在原地。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十一
1、要给学生示范,无论如何教师自己首先要敢于张开嘴,无论能否做到最好,但自己一定要“躬亲”,偶尔的使用名家录音是有必要的,但大多数时间要自己来,和学生一起成长。
我要求自己90%以上的课文由自己范读。
2、要给学生时间,特别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因为是高一,再加上大多数同学来自农村,我在课堂上要花去二十分钟的时间给诵读,我称之为铺垫,上来就让他们谈感受,分析意象,有点空中楼阁的感觉。
3、方法要灵活多样,要给予指导。
在朗诵《雨巷》前,要让学生先理解它的感情基调,我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江涛有一首改编自戴望舒诗歌的歌曲《雨巷》,我找来放给学生听,他们一下子全明白了,歌曲比较欢快,而原诗是忧伤而低沉的。
在问题设计上,我采用一竿子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直接触及诗歌最本质的问题。
1、作者所要传达的他自己的心愿就是作品中的一句诗: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2、作者为何希望――逢着一个姑娘?也就是说诗人的希望为什么与“姑娘”意象组合?
明确:从《诗经》开始,相思、求索主题就与“伊人”意象联系在一起了。“在河之洲”的“窈窕淑女”,“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都是用来表现爱而生思,思而不得的思想情绪和精神状态的。
一般的诗人,在理想和抱负都破灭的情况下,总要追问一些原因,向社会,向祖先,向苍天。追问不到答案时,最后向女性求索。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蒹葭》。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离骚》。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李白《长相思》。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徐志摩《再别康桥》。
诗词中的姑娘从抽象的“窈窕淑女”“伊人”到具体的“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有了很大的发展。
3、为何“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丁香姑娘”是《雨巷》的核心意象,为什么是丁香呢,而不是其它呢?
丁香,夏季开花,枝顶着花,细小的十字小白花或紫花或黄花,一簇一簇的。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似衣襟上的盘花扣,这就是“丁香结”。
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丁香”与“愁”相结,在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
绣领任垂蓬髻,丁香开结春梢。
――杜牧《代人寄远》。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王雱《秋波媚》。
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
――贺铸《石州慢》。
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
――蔡伸《柳梢春》。
每个人都有许多烦心的事、忧愁的事和感伤的事,一件完了又有一件,人生的问题是解不完的,愁更是永远解不完的。丁香年年结,结是解不完的,结是解不开的。“丁香结”负载着解不完、解不开的愁,已经很久远了!
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4、如何理解诗中我的形象?
诗中有一个反复的句子,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可以看出诗中的“我”如姑娘一样苦闷、彷徨、惆怅。
波德莱尔《恶之花》第四章“一个世纪病的新患者”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欧洲资产阶级文学中出现了一群面目各异却声气相通的著名主人公,他们是歌德的维特、拜伦的曼弗雷德,等等……他们都是顽强的个人主义者,都深深地患上了世纪病:忧郁,孤独,无聊,高傲,悲观,叛逆。这些著名的主人公提供了不同的疗治心病的办法,或自杀,或浪游,或离群索居,或躲进象牙塔,或栖息温柔乡。
诗人翁加雷蒂的《怀旧》对此作了详尽的描写:
那时。
天色即将破晓。
春天将临。
路上行人稀少。
巴黎。
笼罩着。
惨雾愁云。
在桥的。
一个角落里。
我对一位。
苗条的姑娘的。
无止境的沉默。
陷入沉思。
我们。
同病相怜。
我们失魂落魄。
呆在一起。
5、诗中还有另外三个意象――油纸伞、篱墙和雨巷,其中最重要的意象是为雨巷。
雨巷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这里的雨不是暴风雨,也不是雷阵雨吗。这是江南梅雨天的小雨,连绵不绝的,无穷无尽的,丝丝缕缕的,迷迷蒙蒙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迷蒙,无限伤感。
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在这里雨巷和篱墙、油纸伞一起为丁香姑娘的出场营造了一个非常朦胧而凄美的背景。
诗歌《蒹葭》中苍苍的蒹葭,结霜的白露为在水一方的伊人的出现营造了一个朦胧迷离的氛围,这里衬托的背景和“雨巷”有异曲同工之妙。
甲方:丁香一样的姑娘并不是真的存在于现实社会,她只存在于作者的心里,因为作者在诗中写道:“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因此,丁香姑娘只是一个虚构的角色,她被用来抒发作者心中的情感,她是一个线索,是诗中的灵魂人物,是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所以作者说“希望”。
乙方:丁香姑娘是存在的,是因为本诗包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没有这个人是不会有那么细腻的描写和那么深的感情的!
总之诗歌反映的是“我”在孤寂中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现时这种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希望破灭后的青年知识分子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人都有这样一种体验,最孤独苦痛的时候,你的倾诉对象也许只是一个和你一样的完全陌生的姑娘,那一瞬间的相遇与想像开启了你情感的闸门。
与一位陌生人在街头在雨巷在……擦肩而过。这种迷惘这种渴望在他们的心中灼烧,在他们的笔下结晶着,千百年来无限地囤积着。与波德莱尔《给一位过路的女子》一诗比较阅读,看看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喧闹的街巷在我的周围叫喊。
颀长苗条,一身丧服,庄重忧愁,
一个女人走过,她那奢华的手。
提起又摆动衣衫的彩色花边。
轻盈而高贵,一双腿宛若雕刻。
我紧张如迷途的人,在她眼中,
那暗淡的、孕育着风暴的天空。
啜饮迷人的温情,销魂的快乐。
电光一闪……复归于黑暗!——美人已去,
你的目光一瞥突然使我复活,
难道我从此只能会你于来世?
远远地走了!晚了!也许是永诀!
我不知你何往,你不知我何去,
啊我可能爱上你,啊你该知悉!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十二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通过诵读及对意象的把握体味诗歌的内涵。
理解诗中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象征义。
1、诵读法。通过诵读走近作者,理解主题,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2、教师点拨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
一课时。
由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伴着音乐)。
丁香花,大家并不陌生,我国古诗里就有许多吟咏丁香的名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诗人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它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在他们眼中它是美丽、高洁、愁怨的代表。丁香如此那么“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个什么样的女子?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去看看。
(见课件)。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指导节奏、体会情感),谈谈自己的初始体验。
师引导: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你认为它美吗,美在何处?
(二)再读本诗,体会意境。
(课件音配像朗读)。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2、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体会意境。
(三)三读全诗,感悟内涵。
1、根据已领悟的内容,揣测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本诗。
(可提示学生结合诗中的表现内心情感的词语进一步理解)。
2、教师补充介绍必要的创作背景。
指导学生结合背景再读全诗,之后说说自己新的理解和感悟尤其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理解不仅在表层实际意义更应探求其象征义,力求对诗歌内涵多角度思考并鼓励个性化理解。(课件)。
(四)四读全诗,加深感悟。
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
戴望舒的早期作品《烦忧》,体会其诗歌创作中的绵长情感及和谐流畅的音节,更全面的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烦忧。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背诵这首诗。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十三
我们昨天就已经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1、同学们已经注意到,刚刚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放了一首江涛唱的《雨巷》,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按照戴望舒《雨巷》来改编的,通过歌中的mv我们也初步感受到了江南雨巷的意境,那么我们刚刚在听的时候,这首诗歌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它是欢欣鼓舞、斗志昂扬、激动人心的,还是忧愁哀伤的?没错,这首歌从头到尾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我们在读这种风格的诗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ppt展示:基调——忧郁、哀怨),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速度来读啊?(生回答:慢、舒缓),对了,一般来说,如果是表达比较热烈奔放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稍快一点,但是如果是表达这样一种忧郁、哀怨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要用比较缓慢的语速来读。好,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试试看,朗读一下这整首诗,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生朗诵)。
2、读得怎么样?那我们从语速和感情两个方面来对他进行一下点评,一起来分析他好在哪里,又在哪里需要改进。
师总结:我们首先要注意一下ppt上面这些字的读音。读诗歌我们主要是注意一些节奏停顿。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比如第一节中的两个“悠长”就可以拖长一点,更体现时间延续;第二节中三个丁香,第一个是表现姑娘的外表美,可以读得轻快一点,第二个丁香是表现姑娘的芬芳和高阶,所以我们可以读出心驰神往的感觉,把声音拖长一点,让声音在空中回荡,第三个丁香既然是表现忧愁,则要把声音压得低沉,表现心中的愁绪;在第五节中有两个“远了”,第一个应该读重一点,而第二句则应该读得轻一点,读出姑娘虚无缥缈地走远的感觉。那么我们现在听一下音频的范读,看看别人去如何来处理语速感情停顿这些问题的。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一定要放开声音来读,想象一下,你就是诗歌中的“我”,此时此刻,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而你正撑着伞,走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偶尔还会听到从屋檐上落下的雨点砸在青石板的瓦片上发出的滴答声,进入到这种情境中,我想这样你们可能会更容易把握。
师问:好,时间到。我们已经完整地读完这首诗,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多少位人物?(两位)。
师问: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
师问: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在悠长的雨巷中彷徨,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一节一节地找。(1min,总3min)。
师问:好,请一个同学来找出诗歌中描写姑娘的语句。
(第一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第三节:彷徨/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第四节:静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地飘过(“太息”什么意思啊?叹息的意思);第五节:静默/走尽这雨巷;第六节: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第七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
师问:我们从刚刚同学的回答可以看出,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
师问:好,雨巷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这里的雨不是暴风雨,也不是雷阵雨。这是江南梅雨天的小雨,连绵不绝的,无穷无尽的,丝丝缕缕的,迷迷蒙蒙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远离热闹,你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
师问:我们也知道,这首诗歌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但是,我们从这些描写中,是否看到了姑娘的样子,她是大眼睛呢还是丹凤眼,她是圆脸呢还是瓜子脸,我们看得到吗?(看不到)。不仅我们看不到,诗人也看不到,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
师问: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在你的印象中,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电视中),对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们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中。
师问:油纸伞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复古、怀旧的特点),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给这个姑娘增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这就是象征主义诗歌特有的朦胧美。
师问:虽然我们看不清姑娘的样子,但诗人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师说: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丁香这个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含意。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就有不少有关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说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ppt展示)。(注意这里面都有愁这个字)。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我们来看一下丁香花的图片(ppt),丁香在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另外一方面,我们刚刚讲了,丁香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但是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来象征愁怨。
回到我们这首诗歌中,丁香般的姑娘并不仅仅指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愁怨,还说明了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地美丽,丁香一样的高洁,丁香容易凋谢,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姑娘走出这雨巷,带着她的芬芳、眼光、惆怅……湿漉漉的巷子,湿漉漉的伞,湿漉漉的心境,却构成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诗境,耐人寻味。
师说:我们再看到诗歌中的另外一个意象——“我”。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近,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
所以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有别的看法了,他们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
2、小组代表发言。
3、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非常地不错。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身平,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出示ppt)。
4、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恩等。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代表作有《雨巷》,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诗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是狭长的,这个朦胧阴沉的意象,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坎坷而迷茫的人生道路,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ppt)。
6、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姑娘的象征意义,那么,她究竟是象征着爱情呢,还是象征着革命青年的美好理想,这一点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的,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而这首诗歌的主旨是指对于爱情的追求呢,还是对于美好革命理想的追求呢,我们无从知道,都有这个可能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分析完主要的几个意象之后最后我们从形式方面来感受诗歌的艺术手法。这首诗是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面的,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看完这首诗之后,就给戴望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确实,这首诗歌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一唱三叹,迂回反复,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a、我们都知道,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在音节上面必须——押韵。这一点这首诗歌可以说是做得非常成功的。这首诗歌主要押一个韵,大家看看能不能找出来。没错了,ang,而且,不仅是节与节之间押韵,每一个小节的内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比如说,我们看第一小节,押ang韵的主要有哪些呢?(巷、娘);再看第二小节,(芳、愁)。其余的五个小节也是这样子。诗人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构造回荡的旋律。
b、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诗人不断地迂回往复,使一个寂寥而又哀伤的旋律紧紧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c、诗歌中多次运用到了象征的手法,比如丁香用来形容姑娘,而雨巷既可以形容姑娘出现的背景,也可以指代漫长的革命探索道路,这些都体现了诗歌的象征主义手法。
单从这三点来看,这首诗歌能够给我们这样强烈的心理体验,也是必然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再次来感受这首诗的音乐美,注意要身临其境去体会作者的感情,读出诗歌的韵味。
这节课我们共同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感受到了它这种忧郁、哀怨的感情基调,我们还分析了这首诗歌的几个主要意象,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我们还根据姑娘这个意象探讨了诗歌的主旨,最后,我们通过对诗歌形式、语言的分析,感受到了诗歌的音乐美。这首诗歌,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探讨和分析,这些就留给大家课后自己去品味。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十四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神秘园》的音乐烘托气氛。
自此,学生豁然明白。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力图避免上述这些问题,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十五
配乐,学生朗诵,品味语言美,体会情感忧,再次感悟诗歌的意境和节奏。
(五)体会古典美。
丁香结。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
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这显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如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芭蕉喻情人,丁香喻女子自己。
南唐李璟。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春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用手卷起珠帘挂上玉钩,
靠在帘上春天的恨愁怨锁在重楼。
风里那飘零的落花谁才是它的归属,
思念之情悠悠不绝。
青鸟不能为我传递云外的书信,
丁香的花蕾在雨中结着多少愁绪。
在三楚的傍晚回头看迢迢绿波,
接着天向远处流。
这首诗里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在一起了,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的愁心的象征。
独倚危栏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
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第二,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第三,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份。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我们推测《雨巷》这首诗中被隐蔽在“想象”里面的“真实”,可能是诗人的一段感情际遇,在这段生活中的感情体验成了诗的骨架。诗中大概多少还保留了一些真事的影子和细节,但时间、地点和情况也许都面目全非了。
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除了“丁香”,还有“油纸伞”、“雨巷”、“篱墙”等均构成为典型的诗意化的江南雨中景致,烘托出含蓄、深沉的情感氛围,使诗歌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体现出一种古典美的魅力。这在当时的新诗创作中还是很少见的,所以特别能够给人以清新之感。
歌曲:唐磊《丁香花》。
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晚《小城雨巷》。
(六)情感深入。
讨论:像这样借意象表达苦闷、愁怨、彷徨、痛苦情感的作品,在你读过的作品中还有吗?
析评:
1.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下彷徨歌唱春天——寻找独处。
《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2.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彷徨凤凰涅槃——望星空。
诗人把祖国比喻成凤凰,借助于对凤凰传说的改造与新阐述,诗人郑重宣告民族在“死灰中更生”纳新时代已经到来。
天上是那样繁华富庶,天上的生活当然是无比美好幸福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作者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压迫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3.鲁迅:在故乡鲁镇彷徨《呐喊》——《彷徨》。
4.戴望舒:在悠长的《雨巷》彷徨。
为什么这样?
注意写作背景——1927年。
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是现实黑暗与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低沉而优美的调子贮满着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表现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个蕴涵有时代特征的悲剧主题。
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主题:
表现了激进、爱国、正直的知识分子,在“五四”高潮过后,大革命失败后的残酷现实背景下,迷茫的、苦闷的心理状态和寻求出路、摆脱愁怨而不得的痛苦,表达了那个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
听朗读,再次品味作品。
四、相关链接。
1.《雨巷》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都具有音乐之美,请对比分析二者的不同。
2.这首诗歌所背负的历史责任对当代知识分子有何启迪?
课后小结。
课后小结:
1、怎样鉴赏现代诗歌?
明确:以意象为抓手,分析意象特征,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在此基础归纳本诗主题。
通过丁香姑娘、雨巷、油纸伞等意象的,营造了一种孤独、凄婉而惆怅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追求理想中的情人而不得的苦闷惆怅之情。
3、拓展延伸。
结束语:据说这首歌的创作就受到了《雨巷》的影响。同时,这首歌的背后还有一个凄美的故事,同学们课外可去查资料了解。
繁华的城市里,到处都是高楼林立,戴望舒走过的那条雨巷或许早已灰飞湮灭了,找一个悠长的雨巷或许已经不可能了。但“雨巷”的魅力不仅在那悠长、悠长,又寂寥的深巷,更在于那丁香织就的一片美丽而哀伤的心情。
思考与练习。
1.《雨巷》是一首爱情诗吗?作者为什么要营造这样凄婉迷茫的意境?
2.诗中的“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简析这首诗的写作技巧。
4.体会诗中的感情,反复朗读这首诗。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介绍戴望舒,让同学们走进戴望舒的情感世界,感知他是一个忧郁的青年,他的作品中也透露着忧伤、迷茫、感伤的气息较重,体会《雨巷》情感,读这首诗。由于介绍作者过多,留给学生读的时间少了,在八班上课时,我把时间把我的适中,给学生适量的时间去读这首诗,学生品味情感就好些。
这节课我主要领着学生找意象,品味意境,感悟适中的美,分析情感。同学们能很快把意象找出来,这让我很欣慰,证明了我在《沁园春.长沙》第三课时讲“意象”是成功的。接下来分析意象、意境,并且让学生通过诗中的内容和自己的想象为设置一个丁香姑娘的出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把丁香姑娘想象的很是美。接下来结合时代背景更深层次了解读了这首诗,并重点分析了“我”“雨巷”“丁香姑娘”这三个意象。思路很清晰,但由于在七班开始上课时,我放的朗读声音怎么也调不大,所以在八班就没放朗读,所以学生进入课堂有些慢,《雨巷》的“美”感受的不太到位。只是到后来分析丁香姑娘时他们才真正进去了课堂,所以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在于课堂开始时没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课堂氛围。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十六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知识的回顾。
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
三:新课讲解。
1、作家作品。
(1)教师朗读一遍(学生进入想象,让学生闻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
(2)学生齐读(学生结合生活阅历,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并叫一学生到黑板那画出来。)。
4、课文分析。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十七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一、导入。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3.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教学反思:
《雨巷》是普通高中课程第一单元现代诗的第一首,如何上好这首诗,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高中阶段与与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的不同,即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自由想象;由静止孤立的思考方式转为动态、联系的思考方式。在意境的感悟过程中从抽象的意境到具体现实生活个案体会,走近作品与主人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对高中语文学习的热爱。
教学过程中我反复听名家对《雨巷》的朗诵,观看影像图片资料,先让自己走近作品,进入意境。
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即细雨朦胧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彳亍独行。(影像图片资料至此)。
板书:诗人“我”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彳亍,他有哪些作为·····(学生可能有很多种答案···果然一男生不假思索地说:诗人在想“媳妇”···无论这名男生出于何种目的(引起课堂大笑···稍刻···(学生神情严肃的看我,像是找寻什么···)课堂静的能听见一根针掉下的声音。肯定了这名男子(···这名男子叫什么名字···再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学生如临大敌···说:···同学想象(联想)正确,诗人的确是在想“丁香一样的姑娘”。(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高中生对异性追求的神秘感,我又提出一问让学生探究即“丁香一样的,结着仇怨的姑娘”谁来描绘一下,定位姑娘的形象···(你认为什么形象的姑娘是最美丽的?)。
诗人选取“丁香”为意境提出自己的审美标准即“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仇怨”(“颜色”指紫色相态、“芬芳”指在气质、“忧愁”个性柔弱不失刚毅。即外美、内秀、有个性的形象。并用图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从而更深入的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解除学生对普通高中语文学习望而生畏的惧怕心理障碍。
不尽如意的教学时间有限,没有对课后的三首诗词进行分析,没有发挥这三首诗词在这首诗中的作用,也算是我的一次教学失误吧。但我会继续探究语文教学方法,学习使用教学资源,让学生热爱学习高中语文,自觉走近作品,陶冶情操。并为创造一个师生互动、互信、生动、和谐的课堂而努力!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十八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鉴赏与领悟能力。
同学们:我们今天又要学诗了,这使我想起书记说过的一句话:“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今天我们来读戴望舒的诗《雨巷》,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的情,诗人的志,诗人的人。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首诗。
明确:孤独,寂寞,忧郁,哀怨,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用缓读。
(二)品味意象。
1、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几位人物?(两位)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在前边我讲了一个专门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板书),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和(板书),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独自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在悠长又寂寥(静寂、空旷)的雨巷中,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一节一节地找。
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冷清不热闹,她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这个姑娘也象征着诗人要追求的美好理想。
3.在大量描写姑娘的篇幅中,我们是否看清了姑娘的样子?(看不清)。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我也撑着一把油纸伞,似乎我看不清他,她也看不清我。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电视中),而且是一些以古人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中,因此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的特点,给人今不如昔的感觉,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给这个姑娘增添了神秘、朦胧的色彩,给人更多的想象和怀念。
4.在这首诗里边,诗人还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丁香姑娘的神情反映的是那个时代青年的共同特征,是那个令人窒息的时代造成的,使一代青年有理想无法实现,有可心的姑娘无法得到)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却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常用来象征愁怨。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啊,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
这种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这也说明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总是不容易得到的,但又是那样的令人神往,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近,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到了颓圮的篱墙,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但由于某些原因使他彷徨,使他……,使他的理想难以实现。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面的象征。
a:我们小组认为是爱情诗,这首诗已经明确地写清楚了我希望能够遇到丁香姑娘,虽然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不完美,但是我还是站在原地等待着丁香姑娘。
b:我们小组的成员认为是爱情诗,但是我自己觉得是政治诗。(为什么?)戴望舒所处的时代比较黑暗,社会环境也比较乱,可能作者当时想表达什么,但是又不敢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所以只能写得比较朦胧。所以我觉得表面上是爱情诗,实质上是政治诗。——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3.每个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分析这首诗歌主旨的'时候要联系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这种方法,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生平,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
4.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梦鸥。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这个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的地方,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
关于这个时期进步青年的这种彷徨,我们前面也学习过一篇散文,作者在当时也是身处于这种彷徨中。是哪一篇课文啊?《荷塘月色》。
6.这首诗到底是写爱情呢,还是写政治?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这首诗是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面的,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看完这首诗之后,就给戴望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是对本诗的艺术特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本诗的艺术美表现如下:
(一)、音乐美:
1、诗歌的节奏美:
词语的反复使用如彷徨、哀怨、惆怅等,也加强了诗歌的节奏美。
2、诗歌的韵律美:押韵:长、巷、娘、怅、样等;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二)、象征性。
这节课我们共同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感受由于时代和环境的原因使我们感到忧郁、哀怨,我们读了这首诗以后给我们哪些思考和启迪呢?我想通过读这首诗使我们更加理解总书的那段关于学习的论述,不管环境如何颓圮、艰难,道路如何狭窄、悠长,统治阶级如何反动、落后,我们都不要彷徨、彳亍,不要惆怅,不要迷茫,要勇敢地去追求美好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当然我们不能只读诗,还要学历史,学伦理,学习各门科学知识,尤其要学好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本领。
1.诵读,整体感知。读,读了一遍没有感觉,再读。
2.确定诗歌感情基调。读到你能够确定出诗歌的感情基调为止。
3.品味诗歌意象。那么,感情基调我们已经确定下来了,第三步应该怎么做呢,分析诗歌的意象。
4.知人论世。那分析诗歌意象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结合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用一个成语来讲就是知人论世。
5.探询诗歌主旨。而从对意象的分析和对作者身平和时代背景的了解,又有助于我们分析诗歌的主旨。
6.感受诗歌语言美、艺术美。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十九
1.熟读这首现代诗,并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体味意象与意境对于诗歌的表达效果。
3.尝试从多种角度对《雨巷》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诗中的丁香、雨巷等意象,并赏析这几种意象所营造出的朦胧凄美的诗歌意境。
2.从爱情诗、政治诗和哲理诗三重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师生合作探究法层入式赏析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首先请学生按照自己预习之后对诗歌的理解,自由地朗读这首诗,进入课堂教学氛围。由于这首诗歌的篇幅较短,故将自由朗读时间控制在8分钟左右。
然后请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同学进行示范性朗读。以男女生各一名为宜,以体现男女声朗诵的不同效果。师生一起对学生的示范性朗读进行订正。订正内容首先是进行字词的订正,然后再是评价学生的示范性朗读对感情的把握是否到位,语调和节奏等是否适宜。
在师生进行初步探讨的基础上,播放《雨巷》的朗诵视频(女声版)。并提醒学生注意:看看视频里面的朗诵者是如何把握朗诵的节奏、语调和语速等。
明确:这首诗歌在朗诵的时候应当用舒缓的节奏,轻柔的语调去朗读,读出一种凄婉惆怅的韵味。因为这是一首带有淡淡的哀伤的朦胧诗,诗歌重叠反复的形式特征,要求朗诵者必须要放慢节奏,例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读“哀怨”的时候就必须放慢节奏,用一种轻柔的语调来读。
学生根据朗诵视频和上述探讨,再将这首诗歌带感情地朗读几遍。
再听录音:同学们,这首《雨巷》是我国现代诗歌史上永恒的经典。通过刚才的朗诵以及朗诵视频,相信大家都已经领略到了这首诗巨大的音乐魅力。那么请大家在欣赏朗诵视频的同时,从诗歌的形式特点思考一下这首诗的音乐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雨巷》作为一首经典的现代诗歌,其音乐美是非常突出的。这种音乐美首先表现在它的形式非常齐整,每节分为六行,每行又长短各异,这样形式上错落有致,整体上又不失严整。诗歌的风貌是整体齐整,齐整中又有变化。
它的音乐美还表现在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例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就是诗人重叠手法的运用。这种重叠手法具有独特的音乐效果,那就是使诗歌的节奏变得舒缓,令人回味。又比如“丁香一样的”这个短语就反复出现,“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惆怅”,同一章节内反复出现,使得诗歌的形式颇为整齐,韵律感极强。
音乐美当然也离不开押韵。《雨巷》这首诗分为六节,大体上是每一节的第三行和第六行押韵,如“巷”和“娘”;“悠长”和“芬芳”,词组之间在声律上也互相呼应,读起来自然就琅琅上口。
《雨巷》这首诗歌的音乐美,是它一直为人称道并广为传诵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叶圣陶先生就曾经对《雨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首诗歌“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毋庸置疑,当时新诗作为新生事物出现在中国诗坛的时候,它还带有诸多的不足,尤其在韵律上不太成熟,一些用白话文创作出来的新诗完全不讲押韵,颇为时人诟病,而戴望舒的《雨巷》无疑在这一点上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藉此奠定了它在诗歌史上的崇高地位。
课后思考:《雨巷》这首诗写了哪些物象?他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
第二课时。
二、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明确:油纸伞、雨巷、丁香和姑娘、篱墙。
明确:油纸伞——神秘雨巷——惆怅。
篱墙——凄凉姑娘——美丽。
丁香——愁怨。
解读:油纸伞,因其复古的特点,不融于现代生活,所以显得神秘;雨巷,则因其悠长且寂寥,故而使人心生惆怅;至于那篱墙,是“颓圮”的,怎不让人感到凄凉?姑娘,是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以花喻人,可以想见她的美丽。丁香本身作为一种意象,在古诗词中亦不少见,如南唐李璟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在诗歌中,丁香已经是“愁怨”的代名词了。
上一环节的赏析中,我们谈到,如何理解女郎和我的短暂“相遇”,这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这首诗歌的涵义。如何解读《雨巷》的寓意,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如何解读“女郎”的象征意义。
第一种视角:爱情诗。
将“姑娘”理解为现实生活中的女郎,诗人所钟情的女子。我们不妨做以下解读:
场景——悠长、寂寥的雨巷。
基调——哀愁。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
情景——偶遇即逝。
这种解读纯粹基于文本,对诗歌进行最浅显却也是最通俗的解读,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且这种解读方式似乎也能找到事实支撑。我们从关于戴望舒现有的传记材料中,虽不能得到确切的印证,但他的第一次爱情的到来,有书可查的是在1929年前后。他对一位名叫施绛年的姑娘展开追求。1929年4月他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扉页上印了法文“ajeanne”,其意思是“给绛年”。《望舒传》的两位学者也认定在这本诗集中的《路上小语》《林下小语》等诗作抒发了诗人对施绛年热烈的爱。这两首小诗大约写于1928年。而写于1927年的《雨巷》中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否确指施绛年,我们缺乏根据未敢断定。但是即便是早于《雨巷》的《闻曼陀铃》《残叶之歌》,也可以让我们从中窥见诗人爱的情愫。因而即便我们不能确知《雨巷》是否写给施绛年,也仍然能够大胆地认为,这是一首表现爱的情愫的诗,所谓的“姑娘”很可能是有现实生活的“本事”的。因此将它理解为一首爱情诗是可以的。
第二种视角:政治诗。
明确:落款时间为1927年,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大肆“清共”,迫害进步的革命者,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引出对诗人的介绍:戴望舒,又名戴朝实、戴梦鸥,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在大革命时期曾加入中国共青团,后来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联”的一员。1938年赴港,旋被日军俘获,但是戴望舒在狱中保持了高贵的民族气节。1949年春戴望舒奔赴解放区,建国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从事译书工作。
《雨巷》作于1927年夏,当时正值“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革命力量遭受了重大的挫折,许多进步青年在痛苦中陷于彷徨和迷茫,在失望中极度渴望新的希望出现。而《雨巷》恰恰就是这些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我们不妨作如下解读:
场景——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象征黑暗的时局)。
基调——困惑、幻灭。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象征革命青年)。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象征新的希望)。
情景——似有似无。
这种解读遵循的正是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将《雨巷》这首诗歌投至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之中,并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探讨这首诗作为一首政治诗的解读方式。
第三种视角:象征诗(哲理诗)。
这种视角将“姑娘”这一意象理解为象征“美好的事物”或者“美好的理想”,然而这种事物、理想虽然美好,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雨巷》就是现代版的《诗经蒹葭》。解读如下:
场景——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象征漫长的人生追求历程)。
基调——无可奈何。
人物——冷漠、孤寂的“我”(追求理想的人)。
对象——丁香般的姑娘(美好事物、理想的象征)。
这种解读所包含的范围更为广泛,不再局限于将“姑娘”的象征意义理解为某个具体的事物或者人物,而是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高屋建瓴,从中提炼出了具有广泛共性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我们大家想必都有过这种苦苦追求却又追求不得的情感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无奈与失落等情感体验。美好的事物总是那样让人艳羡,让人想去努力追求,但是我们却似乎总是追求不到,这种美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仿佛前一秒她还停留在我们前方,倏忽之间,已经飘然而逝了,只留下惆怅失落的我们,伫立在原地。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二十
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通过意象揣摩现代诗情感的方法,因此意象不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雨巷》这首诗在音韵上有着很高的成就,叶圣陶曾评价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诗歌的音韵同样是进入诗歌意境与情感的抓手,本课拟主要从音韵的角度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通过想象、朗诵领会诗歌意境。
2、通过比较、诵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领悟音韵在意境营造、感情抒发的作用。
通过比较、诵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领悟音韵在意境营造、感情抒发的作用。
领悟音韵在意境营造、感情抒发的作用。
1、听歌曲《丁香花》感受歌曲忧伤的氛围,了解丁香花的象征意义。
小结:暮春时节,江南烟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斑驳颓圮的篱墙,一把怀旧古典的油纸伞,满腹心事的诗人,美丽忧伤的丁香姑娘,共同营造了凄清哀婉、惆怅彷徨的意境。
3、选择你喜欢的章节,用声音表现画面和作者的情绪。(提示:注意语调、语速、语气、停连、轻重的处理)。
研读诗歌,感受《雨巷》声韵之美,领悟音韵对于意境营造、情感抒发的作用。
1、找出诗歌中复沓的词语,体会词语复沓的意义。
2、找出诗歌中复沓的句子,体会句子复沓的意义。
3、找出诗歌中复沓的章节,体会复沓复沓的意义。
小结:复沓营造了一种悦耳和谐的音乐美,以舒缓绵长的旋律传达出缠绵悠长的哀婉惆怅之情。
4、找出诗歌的韵脚,体会ang韵表达的情感。
小结:ang韵有悠长而开阔的感觉,表达一种绵长,哀而不伤的情感。
研读赏析《蒹葭》,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写一篇小评论。
附:板书设计雨巷戴望舒。
意象音韵。
雨巷词语复沓。
篱墙句子复沓。
油纸伞章节复沓。
丁香姑娘ang韵。
“我”
凄清哀婉、惆怅彷徨缠绵悠长、哀而不伤。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二十一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鉴赏与领悟能力。
同学们:我们今天又要学诗了,这使我想起书记说过的一句话:“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今天我们来读戴望舒的诗《雨巷》,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的情,诗人的志,诗人的人。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首诗。
明确:孤独,寂寞,忧郁,哀怨,忧伤,彷徨等(感情基调)。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用缓读。
(二)品味意象。
1、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几位人物?(两位)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在前边我讲了一个专门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板书),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板书),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独自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在悠长又寂寥(静寂、空旷)的雨巷中,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一节一节地找。
2.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冷清不热闹,她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这个姑娘也象征着诗人要追求的美好理想。
3.在大量描写姑娘的篇幅中,我们是否看清了姑娘的样子?(看不清)。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我也撑着一把油纸伞,似乎我看不清他,她也看不清我。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电视中),而且是一些以古人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中,因此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的特点,给人今不如昔的感觉,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给这个姑娘增添了神秘、朦胧的色彩,给人更多的想象和怀念。
4.在这首诗里边,诗人还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丁香姑娘的神情反映的是那个时代青年的共同特征,是那个令人窒息的时代造成的,使一代青年有理想无法实现,有可心的姑娘无法得到)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却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常用来象征愁怨。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啊,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
这种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这也说明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总是不容易得到的,但又是那样的令人神往,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近,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到了颓圮的篱墙,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但由于某些原因使他彷徨,使他……,使他的理想难以实现。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面的象征。
2.代表发言。
a:我们小组认为是爱情诗,这首诗已经明确地写清楚了我希望能够遇到丁香姑娘,虽然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不完美,但是我还是站在原地等待着丁香姑娘。
b:我们小组的成员认为是爱情诗,但是我自己觉得是政治诗。(为什么?)戴望舒所处的时代比较黑暗,社会环境也比较乱,可能作者当时想表达什么,但是又不敢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所以只能写得比较朦胧。所以我觉得表面上是爱情诗,实质上是政治诗。——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3.每个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分析这首诗歌主旨的时候要联系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这种方法,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生平,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
4.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梦鸥。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这个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的地方,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
关于这个时期进步青年的这种彷徨,我们前面也学习过一篇散文,作者在当时也是身处于这种彷徨中。是哪一篇课文啊?《荷塘月色》。
6.这首诗到底是写爱情呢,还是写政治?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这首诗是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面的,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看完这首诗之后,就给戴望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是对本诗的艺术特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本诗的艺术美表现如下:
(一)、音乐美:
1、诗歌的节奏美:
词语的反复使用如彷徨、哀怨、惆怅等,也加强了诗歌的节奏美。
2、诗歌的韵律美:押韵:长、巷、娘、怅、样等;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二)、象征性。
这节课我们共同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感受由于时代和环境的原因使我们感到忧郁、哀怨,我们读了这首诗以后给我们哪些思考和启迪呢?我想通过读这首诗使我们更加理解总书的那段关于学习的论述,不管环境如何颓圮、艰难,道路如何狭窄、悠长,统治阶级如何反动、落后,我们都不要彷徨、彳亍,不要惆怅,不要迷茫,要勇敢地去追求美好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当然我们不能只读诗,还要学历史,学伦理,学习各门科学知识,尤其要学好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本领。
1.诵读,整体感知。读,读了一遍没有感觉,再读。
2.确定诗歌感情基调。读到你能够确定出诗歌的感情基调为止。
3.品味诗歌意象。那么,感情基调我们已经确定下来了,第三步应该怎么做呢,分析诗歌的意象。
4.知人论世。那分析诗歌意象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结合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用一个成语来讲就是知人论世。
5.探询诗歌主旨。而从对意象的分析和对作者身平和时代背景的了解,又有助于我们分析诗歌的主旨。
6.感受诗歌语言美、艺术美。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二十二
1、感知诗歌的意想及特征。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3、并尝试新诗的写作。
把握诗的意象及主旨。
1课时。
初读诗歌,试着给诗划分节奏,体会其音乐美;
再读诗歌,初步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
自主质疑,提出你在读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检查学生朗读,你觉得在这首诗中弥漫着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请用一个形容词概括。
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明确:忧愁、哀怨、惆怅……。
(二)品读诗歌,把握意象。
结合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你从诗中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情感?(通过学生的活动引出对意象的把握)。
教师明确:“雨巷”、“油纸伞”、“丁香一样的姑娘”等。
(三)赏析意象,把握主旨。
着重品读“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意象。
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
学生活动。
教师补充: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古代文人常以它作为忧愁情绪的代词,它是一种愁怨的代表,是悲伤的情绪(请同学一起看图片)。以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并非戴望舒的独创。李璟的《浣溪沙》中就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的《代赠》诗中也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戴望舒在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再加上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孤高、美丽、忧伤的代词。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适时适当的补充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相关生平,帮助学生理解诗的主旨。
(四)再读诗歌,品味感悟。
在把握诗人情感和诗歌主旨的前提下,再次诵读全诗。
(五)教师总结读诗的方法。
1、整体感悟:初读感觉。
2、把握意象:吟读推敲。
3、知人论世(史学价值):拓展阅读。
4、个性体验。
(六)拓展阅读:
1、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类似“丁香”这样的意象,如:柳、明月、黄花、杜鹃……,请你选择一两个意象,找出相关诗词,并对诗中意象作简单赏析。
2、尝试创作一首诗歌,并在诗中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3、请把《雨巷》与胡适的《两只蝴蝶》作一比较,并作一简单评析。
雨巷教学设计导入篇二十三
1、课外收集资料,了解戴望舒这一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及其创作。
2、品味语言,感悟生活,认识《雨巷》寻梦者的彷徨,以及内心顽强的追求。
3、课内外有意地进行语言迁移训练,提高观察和读写听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雨巷》思想感情较复杂,象征色彩浓重,不容易理解,故重难点确定为:
1、分析清楚意象所隐含的思想感情。
1、小组合作,收集关于作品的文字介绍和图信。
2、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组合作学习。
一、导入课题。
1、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你熟悉杜牧的《山行》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熟悉马致远的《秋思》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能说说你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吗?
2、资料交流并谈感受。
各小组投影展示,边看图片边作介绍边谈感受(教师适时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
收集资料时,你有什么感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在配乐声中聆听内容,感受诗作内容。
2、如果你来读某节,你将如何把握,给同学们说说,
3、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诗作的内容吗?
三、相互质疑,探究写作意图。
1、将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四人一组,组内交流,然后找出一个你们认为最难的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向其他组的同学提问。
(学生思考,交流、提问、答问)。
2、老师也设计了一些问题(投影展示)。有些问题同学们也已经问过,有些还需我们讨论一下。
(1)雨巷有什么特点?渗透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戴望舒为什么用“丁香”来写姑娘?写姑娘时的“行”能否换成“徘徊”、“投吧”能否换成“谢”、“消了”能否换成“淡了”、“散了”能否换成“失了”?请分别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3)“丁香般”的姑娘可能寄托着作者什么情感?
(4)“我”着墨并不多,但给人印象特深,为什么?
(5)“我”、“姑娘”找寻下去的结果会是什么?
四、启发联想。
这样的心、这样的情,你熟悉吗?让我们联想一下自己的阅读经历、人生旅途也曾感受过的“雨巷”的情感。
五、拓展迁移。
人类该有怎样的情怀才能走出“雨巷”?
六、作业。
1、请记录下自己读完后的感受,或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说的话。
2、自选题(三选一)。
(1)配乐朗读。
(2)搜集戴望舒的诗歌,制作戴诗专题汇报。
(3)给读者写一封荐读《雨巷》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