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课后教学反思范文(23篇)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筛选和整理所学知识。如何提高写作水平是许多人关注的话题,下面给出几点建议供参考。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总结范文,希望可以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
望岳课后教学反思篇一
古诗词很好的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有双重叠韵,有平仄相对,通过演唱,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汉语的那种节奏感、韵律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诗歌诗歌,诗与歌是密不可分的。诗歌从产生到现在,一直与音乐有不解之缘。
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肢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教学这首古诗,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抓字眼,挖掘诗内涵。
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首诗歌每句都有重点字,如开头以设问开篇,用“如何”发问,提挈全篇,在此我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意的欲望。第二联中“钟”“割”炼得好,引导学生品析二字的妙处,感受诗人对深入眼前景色的由衷赞美,乃至惊叹之情。第三联中“荡”“决”体现了作者由望岳触发他登岳的愿望。抓住字眼,深入诗中景,悟诗中情,水到渠成。
二、抓朗读,思景物。
朗读虽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把它应用于诗歌教学之中,就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让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感悟诗歌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教学本首诗歌时,我采用多种形式读,抓住重音、节奏、感情几方面进行训练,让学生读出赞美、激昂、豪迈之情,从而引领学生走进诗所描绘的神奇世界。
三、引导想像,体会诗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逐句逐句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感悟、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本课教学我以读明景,以讲煽情,以写悟理。
教学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诗歌内涵的理解,古诗的诵读指导可能不到位;在课堂中也应进行拓展阅读,为学生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我将会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改进。
望岳课后教学反思篇二
中间隔了很多天,才静下心来写下这首诗歌的教学反思。
很诚恳地说,我是不敢这样回忆这一堂课的,这大概是自己讲过所有课中最失败的一节课,同样也是收获和思考最多的一节课。在选公开课的篇目之前,我给自己上了一堂克服心理恐惧症的课。我向来是不敢讲古诗词的,因为我总觉得自己诗词功底不深厚,不像现代文那般容易把握,也不像文言文那般容易形成套路。诗歌中所蕴含的感情。都说知人论世,对于诗人,也是一样。虽然大学里对古代文学家有所学习,但终究觉得自己只是浮在了水面上,水底的世界,我并不知晓。最终选择了这首看起来很简单也很好把握的一首诗歌。用一句话来说,这堂课过程很痛苦,结局很凄惨。
这堂课,是失败的,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标准。
课件做如下设计:1.作者简介(ppt)2.杜甫的创作历程分为四个时期(教师口述)3.杜甫四个时期的作品展示(ppt)4.《望岳》的写作背景5(教师口述)6.望岳诗 7.品读诗歌(a 局部赏析,你最喜欢哪一句。b 杜甫望泰山,角度有无发生变化ppt)8.品味诗语 (a诗中泰山景象的特点是什么?b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ppt)9.品悟诗理(a从诗里可以看到一个怎样形象地杜甫?b 请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感受或启发ppt)10.诗海拾贝(哪一些名句抒发的情怀和本诗类似ppt )11.(望岳中,杜甫赋予了泰山精神的光芒,泰山也给予了杜甫人生的激励。所以,品诗不仅要品景,品情,还要品人。永远的诗歌,永远也读不尽……学习诗歌,需要我们用眼睛去看,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悟)12.练习部分 (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填写句子、你能把这首诗背诵下来么)
隔了这么多天,再回过头来看当初设计的课件,才发现,自己所要向学生们呈现的内容太多太多了,我试图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们既做到情感的体验,又做到知识点的把握,最后发现,课堂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或许跟孩子们的默契还不够,这仅仅是与他们学习的第四堂课,可是,这完全不该是这堂课失败的原因。回归到底,这堂课最初的设计,就是失败的。课堂上主要解决了品读诗歌环节,品味诗语与品悟诗理穿插在品读诗歌中。课后,有语文老师指出,课堂环节意识不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没有体现,课堂容量太大。陈校长听了后20分钟,他在评课中指出,这堂课没有回归到考试的知识点当中来。其实,我对这些话,是想辩解的,因为整堂课的学生参与以及引导分析都是在前半段,后半段的教学依旧以启发引导为主,只不过的确缺少了总结性的知识。在我的潜意识当中,语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既要求把语文课上得漂亮,也得把语文课上得实用,这样的课堂,我努力去做,却始终做不到。
1、教学设计部分 ,想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品读或者解读,来把握诗人的情感,但是,这一点在课堂实施中,出现了阻力。学生并没有养成品读诗歌或者说鉴赏诗歌的技巧。于是这一堂课,我几乎是在教孩子们如何去鉴赏诗歌或者说,如何去解读诗歌,造成了这堂课大部分时间是我在领着孩子一起品读诗歌。虽然针对品读诗歌部分进行了小组讨论,但是小组交流汇报成果的时候出现了问题。起初我的预设是由第一句赏析开始,为此还特意在小组讨论交流的时候在小组中间询问了一番。结果,叫起来那个小孩子之后,她竟然推翻了自己之前的小组交流,直接点到了尾联。我一时间还没想好如何说,只能对她的解析进行了评价,并说“既然是表达了作者的愿望,那么我们就看看,作者为何会表达这种想要登顶的愿望呢?请同学们从首联开始寻找答案。”(其实我承认,这是多么牵强的一段话)然后针对“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眦”进行了重点引导研读。这期间,孩子们主动站起来的较少,而我那个时候记住的姓名没有超过五个,对孩子的语文学习情况没有多少了解,孩子们也羞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总而言之,这堂课的互动较少,默契明显不足。
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存在着内容的交叉。这一直都是我设计课堂的一个漏洞。看上去环节没有问题,但是在具体的问题设置上,没有体现问题的层次性。感觉特别对不住周老师,讲课之前他特意提醒问题设置要有层级性,而我不仅没有层级性,更没有体现内容的层次性。这一点,我今后会格外注意。在问题的设置上,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的,比如,问题二选一,是不是会导致孩子没有思考的方向感,比如,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孩子从不同的方面解读,会得到不同的结果,那么如何处理这些不同之间的关系呢。所以,这些,都是我很困惑的,也是我不敢挑战不敢尝试的。
将问题精简化,抛出大问题,让孩子在小组合作中得出结论,教师加以引导,而这个引导需要一个度,如何把握这个度,这又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从这堂失败的课中,思考了很多很多教学实际中的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可以解决,而有些问题,却有着无法解决的无奈。
备课不够充分。都说年轻教师应该备详案,详细到将每一句话要写下来。我可能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环节的过度也是在课堂中临时发挥的,虽说不那么生硬,但总是缺少特色。今后在学习别人课堂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着这个方面。对于教材的把握,事先是没有查阅很多资料的,看过几个教学视频,吸取了自己喜欢的风格与部分。恰恰是这一点,让我的这个课堂,失去了自己的味道,失去了本真。我一直觉得一堂课是否能感染学生,是否能打动听课评委,最重要的一点是执教教师是否将感情融入这个课堂。坦白说,这一堂课,我自始至终没有将感情融入进来。学习是讲求氛围的,也是讲求感情的。只有自己将感情与学生学习融为一体,学生学习的欲望才能被激发出来。而这一点,这一堂课,我很欠缺。
2、课堂内容的取舍不当。最初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诗歌题目既然是望岳,那么这首诗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望的呢?然后再顺势分析远望、近望、细望、愿望,将句子赏读融入其中。但是,后来这种思路被自己推翻了。其实现在想一想,周老师的那句话挺对的,平常菜也可以成为真实的好菜。越是简答大方的设计,越容易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孩子们入手容易参与度也会高许多。之前没有班级试讲,直接讲课,今后要适当地改一改,争取找一个班级来试讲,做到心中有数。
从大的方面来说,这两个方面是这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修炼不够。我需要一个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如实地告诉我,这样的诗歌课,什么样的模式,才是最恰到,最合适的。我看过了很多视频,看了很多的教学设计,看了很多的教学实录,我意识到一个问题,老师的思路或者老师的启发很重要,学生的基础学生的素养更重要。当一个初二的孩子,连拟人和比喻这样的修辞都说不出来分不清楚,我真心为此而感到惭愧。
思绪有些乱,以此来记录自己饱受摧残的内心。语文到底是什么。真正的语文课堂到底应该不应该有文学意义上的指导。什么是一堂高效优质的课。这些,都是我一直想弄明白的,却怎么也不明白,人们口中的高效、简约、阳光的课堂到底是什么。
望岳课后教学反思篇三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习《望岳》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总之,通过这堂公开课的教学,我获益匪浅。深切感受到了集体备课对优化课堂教学的好处,同时也得到了专家同仁们的悉心指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加强合作交流,使语文教学园地更加丰富多彩。
范例四通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准备,和以《望岳》一文为例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一、科学开发课程资源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附课内、课外古诗阅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必背古诗词八十首。我在教学《望岳》时引进音乐欣赏和诗词的仿写,开始还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怕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结果出人意料,学生不仅领悟了诗的意境,还对诗人的情感、诗歌的节奏进行了更深的探究,从而选出了合适曲目。如刘广锐同学就选了高亢、浑厚的《蒙古人》来演唱《望岳》,他那优美的歌声和激昂的意蕴让同学们陶醉了。这让我相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科学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定会使教学的天空更广阔,不拘泥于教材,不为教材所缚,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材走向更为广阔的知识海洋,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教材内几十首诗歌,学会自吟自唱,自学自写,从而去感受浩如繁星的诗词歌赋。二、注重实践,注重体验本堂课教学目标设计的意图在于: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让学生体会诗情画意,吮吸文明智慧,激发自己创作诗歌的热情。诗歌教学的传统方法是朗读、背诵、分析字词,我这堂课采用以吟唱为主流,仿写创作为辅助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诗词格律要求,领略作者的创作风格。传统的学习观注重的是以知识和课本为中心的认识活动,把学习的本质视为一种认识过程。早在半个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对此作了一针见血的批评:“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这句话正切中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活动的弊端。对于学习方式来说,仅立足于“关起门来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因此,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将学习纳入一种以认识内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轨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乃是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但将其列为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还专门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我让学生演唱、仿写古诗词,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造,从而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望岳课后教学反思篇四
通过《望岳》这堂古诗歌教学,我也发现以下弊端:。
这堂课,我开发了网络、音响、录音磁带等多种课程资源,但我本人对课件的制作不够熟练,诗歌内容和课堂内容是美的,但课件的配制未能与课堂内容起到助燃作用,仅是一种点缀。个别学生未能准确选出合适的曲目,这就要求我自己不仅会教语文,还需提高艺术修养,对学生进行音乐方面的指导,因为文艺不分家。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音乐的魅力,他才会自觉地把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起来,从而领悟到纯文学和流行音乐互相融合的精妙。
反思起来,我在诗词格律等方面还凭习惯直接给了知识,而没有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在备课时,我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和诗词格律难度大的问题,决定在课堂上对此不作过多探讨。虽然在课堂引导学生归纳古诗词的特点,为下一步的仿写作准备、作指导。大部分学生答出了古诗词的特点,但在仿写诗歌时并不能很好的运用诗词的知识。我认为课后还需给学生讲清楚诗词的平仄押韵的要求,虽然这不在《课程标准》要求之内,但根据学生需求,适当让学生了解一些语文知识还是必要的,否则将给学生留下误区。
望岳课后教学反思篇五
“诗圣”杜甫,他的诗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壮志豪情。在《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杜甫的三首诗《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对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学生能逐步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准备把前两首诗的教学在一节课完成。对《望岳》《春望》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次尝试----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学习。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两首诗歌为杜甫不同时期所写,诗的风格也迥然不同,《望岳》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而《春望》则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风格沉郁。诗歌风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人论诗、知时论时”。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诗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早年内心的远大抱负和后来的忧国伤时之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习《望岳》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总之,通过这堂公开课的教学,我获益匪浅。深切感受到了集体备课对优化课堂教学的好处,同时也得到了专家同仁们的悉心指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加强合作交流,使语文教学园地更加丰富多彩。
望岳课后教学反思篇六
反思起来,我在诗词格律等方面还凭习惯直接给了知识,而没有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在备课时,我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和诗词格律难度大的问题,决定在课堂上对此不作过多探讨。虽然在课堂引导学生归纳古诗词的特点,为下一步的仿写作准备、作指导。大部分学生答出了古诗词的特点,但在仿写诗歌时并不能很好的运用诗词的知识。我认为课后还需给学生讲清楚诗词的平仄押韵的要求,虽然这不在《课程标准》要求之内,但根据学生需求,适当让学生了解一些语文知识还是必要的,否则将给学生留下误区。
虽然这堂课结束了,但时常听到学生吟唱自己谱曲的古诗词,在作文中看到学生恰倒好处的仿写一两句古诗,我感到很欣慰,从这个角度来说,采取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古诗是可行的,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同时我认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了教师一个更为广阔的天空,给了教师展示教学个性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与同伴合作探究的快乐,体会到自己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幸福。一位语文教育前辈曾说过,在学生的幸福中,我们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在学生的快乐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自己语文教育的成功。我以此来勉励自己。
望岳课后教学反思篇七
春天是美丽的,春天的色彩是缤纷的,春天的大地散发着诱人的气息。我们的主题活动也随着春的款款而来而有序的开始进行了。这个主题是孩子身边的,上起来也是比较容易的。但怎样能更好地让幼儿从活动中更进一步地感受春天诗意的美,感受文字中的韵味,感受词语的美丽,欣赏文章所蕴含的文学美,领会文学的魅力才是最重要的。
课后反思周四的科学活动《春天的秘密》在一次让宝贝们领略到了春天的美丽及味道。在上一个活动《春天来了》的基础上,在进行这个活动,幼儿已经在心中都有了自己对春天的初步了解和认知,所以在进行此活动幼儿也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
《春天的秘密》课后反思我没有直接引题,而是出示子卡“秘密”,请幼儿自己理解什么是秘密?玲宝贝说:“秘密”就是自己想说的话藏在心里。璐宝贝说:“秘密”就是小声说话,不让别人听见。涵宝贝说:“秘密”就是不说话。宝贝们的答案迥异。
但从孩子们踊跃的回答来看,孩子们其实都知道秘密的涵义,就是语言表达的不是很清晰。对于孩子们的答案我给予了肯定,为了不至于孩子们模棱连可,也出于对文字的尊重我还是说了正确的答案,孩子们在我的点拨下更加理解了“秘密”的真正意义。
接着,我说:“我们有自己的秘密,春天也有自己的秘密。”你们闭上眼睛,细心地聆听春天的秘密是什么?孩子们听话的好奇地闭上红眼睛,我呢开始用好听的声音开始朗读诗歌。孩子们陶醉了,我自己也完全的沉醉于其中,当我读完时,孩子们说好美呀!美在哪里呢?孩子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答案,我要求孩子用句中的话语说完整,孩子们都基本上说出了。如:“小河里的冰溶化了,河水哗啦哗啦地流着。”是“哗啦哗啦”吗?我这么一问有的宝贝说不是,但却说不出是什么。我出示子卡“淅沥淅沥”,孩子们才恍然大悟。我追问:什么是“淅沥淅沥”,可露宝贝说就是慢慢的流着。问:为什么不用“哗啦哗啦”而用“淅沥淅沥”,孩子们说好听,很美。一路说:因为河里的冰刚融化水流不快,所以用“淅沥淅沥”,多聪明的宝贝呀!当念到“垂柳换上了嫩绿的新装”时,问:问什么是“嫩绿”而不是“翠绿”时,宝贝说:嫩绿是刚刚发芽,颜色很淡,还小呢!而翠绿颜色很深,已经大到了。听到宝贝们稚嫩的语言,我不得不走近她,亲她一下,我们的宝贝真的太可爱了。就这样的追问着,引导着,欣赏着,品读着。真的很佩服作者把春天描写的如此美丽,也感谢作者把如此有诗意的文章写给我们的幼儿,让我们的孩子能享受到如此有蕴含的诗歌。
循环句式的运用(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在哪呢儿?----春天在这儿,春天在这儿。)把诗歌自然地分成五个部分,让孩子们清晰明了。拟人化的句子更把孩子带到了诗情画意中,孩子们用心聆听着,聆听着诗歌的韵味美和言语美。
活动结束了,一看时间超时了。我自己没有觉得,孩子们也没有着急。看来我们都被这诗歌给深深的迷住了,完全沉浸在着美丽的景色中。
一个活动,孩子才是活动的主题。怎样引导他们,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到快乐才是我要做的。把我的快乐给他们,把我的真爱给他们,让他们真正地体会到活动的快乐才是活动的本质所在,也是我所要努力完成的,加油。
望岳课后教学反思篇八
古诗词很好的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有双重叠韵,有平仄相对,通过演唱,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汉语的那种节奏感、韵律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诗歌诗歌,诗与歌是密不可分的。诗歌从产生到现在,一直与音乐有不解之缘。
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肢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教学这首古诗,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抓字眼,挖掘诗内涵。
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首诗歌每句都有重点字,如开头以设问开篇,用“如何”发问,提挈全篇,在此我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意的欲望。第二联中“钟”“割”炼得好,引导学生品析二字的妙处,感受诗人对深入眼前景色的由衷赞美,乃至惊叹之情。第三联中“荡”“决”体现了作者由望岳触发他登岳的愿望。抓住字眼,深入诗中景,悟诗中情,水到渠成。
二、抓朗读,思景物。
朗读虽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把它应用于诗歌教学之中,就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让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感悟诗歌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教学本首诗歌时,我采用多种形式读,抓住重音、节奏、感情几方面进行训练,让学生读出赞美、激昂、豪迈之情,从而引领学生走进诗所描绘的神奇世界。
三、引导想像,体会诗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逐句逐句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感悟、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本课教学我以读明景,以讲煽情,以写悟理。
教学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诗歌内涵的理解,古诗的诵读指导可能不到位;在课堂中也应进行拓展阅读,为学生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我将会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改进。
望岳课后教学反思篇九
通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准备,和以《望岳》一文为例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附课内、课外古诗阅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必背古诗词八十首。我在教学《望岳》时引进音乐欣赏和诗词的仿写,开始还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怕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结果出人意料,学生不仅领悟了诗的意境,还对诗人的情感、诗歌的节奏进行了更深的探究,从而选出了合适曲目。如刘广锐同学就选了高亢、浑厚的《蒙古人》来演唱《望岳》,他那优美的歌声和激昂的意蕴让同学们陶醉了。这让我相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科学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定会使教学的天空更广阔,不拘泥于教材,不为教材所缚,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材走向更为广阔的知识海洋,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教材内几十首诗歌,学会自吟自唱,自学自写,从而去感受浩如繁星的诗词歌赋。
本堂课教学目标设计的意图在于: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让学生体会诗情画意,吮吸文明智慧,激发自己创作诗歌的热情。诗歌教学的传统方法是朗读、背诵、分析字词,我这堂课采用以吟唱为主流,仿写创作为辅助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诗词格律要求,领略作者的创作风格。传统的学习观注重的是以知识和课本为中心的认识活动,把学习的本质视为一种认识过程。早在半个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对此作了一针见血的批评:“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这句话正切中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活动的弊端。对于学习方式来说,仅立足于“关起门来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因此,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将学习纳入一种以认识内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轨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乃是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但将其列为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还专门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我让学生演唱、仿写古诗词,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造,从而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望岳课后教学反思篇十
这首古诗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第五单元的第四课),根据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我设计如下: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2.能饱满情感的朗读古诗。
3.运用对比,找出本诗与《春望》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学习借景抒情表现手法,了解诗人青年中年时期风格变化,体会诗人情感与情怀。
学习环节
环节一:朗读古诗
环节二:体悟情感
环节三:小结(谈收获)。
学法
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体悟法。
教学过程反思
导入
化用孔子语“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想以此导入,让学生对《望岳》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但效果不够好,在用语上需再积极一些。
学习环节
1.朗读古诗
朗读古诗这一环节萌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关注了学生全体,但学习热情不够,教师自身的引导与点拨不到位。教师放弃了示范朗读指导。有个读,有齐读,缺范读。提出了要读出节奏、感情,但缺具体方法指导。
2.体悟情感
通过本诗与《春望》的对比,学习借景抒情手法,体悟作者诗风变化与情感变化。在这一环节设计插入诗歌写作背景介绍,起初本设计为课件,后改成纸质资料,直接让学生看。
这一环节学生思考较为充足,学生学习效果不错,但教师对诗人诗风和情感变化的强调与突出还不够,对诗人这种变化的原因引导也不够。
3.小结(谈收获)
在小结环节意在有一个总结,让学生谈收获,加深印象,加强巩固,做到课标“一课一得”。由于时间把控不好,这一环节匆促结束,没有完成收获预设。
课件运用
另外,在这两个环节之前,教师为了ppt的精简,舍去了学习目标ppt的展示,以至于学生课前不清楚学习目标,不知方向,不明目的。
板书设计
只有标题板书,忘了内容设计板书。
存在问题反思
导入用语需再改进
第一学习环节“朗读古诗”
1.教师应示范怎样读,给出具体朗读的方式方法。
2.应用ppt展示出诗歌节奏,示范给学生。
这要做到三读步骤清晰、分明:
一读读准字音
二读读出节奏
三读读出情感
3.应在“朗读古诗”开始时,就展示出另一诗歌《春望》,让学生与《望岳》同步朗读读,然后再插入背景,让学生更透读,更能读出语气、情感。
4.对学生关注与尊重不够。
如:一学生说喉咙痛不能读,教师就因马上sorry,请他坐下。可是教师“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喉咙痛学生是因为害羞,不知怎样读,教师便自作多情,鼓励学生大胆读出来,并自作聪明叫另一学生帮他范读。师真羞也。
5.这一环节的学习氛围不浓,没有能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教师因给予充分的调动。
6.课堂较为随意,时间把握严重欠缺。
7.衔接过渡粗糙,没有自然巧妙地过渡到第二学习环节。
第二学习环节“体悟情感”
通过“说说这两首诗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进一步领悟诗歌情感,学习借景抒情写作手法。
1.找异同点的方向提示过多。
教师给出八点,过多,本想让学生多有选择,实则干扰了学生选择,应进行合理压缩。
2.找异同点这一环节,教师没有给出具体范例,如果有展示学习范例更好。
3.应撇开一切“旁逸斜出”,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4.对诗人生平背景的穿插,不巧妙。
5.对《春望》的朗读没有考虑周全。
6.过于担心学生思考时间不够。
7.课前对学情关注与了解没到位。
8.学生找异同点时,没有巧妙引导做批注。
9.忘记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纵向拓展,而且也没有能巧妙的拓展。
10.没有自然巧妙的展示出内容的板书。
1.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提高教学水平,磨练教学技巧。多看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加强教学实践,多反思,多总结。
2.课前深入研读文本,充分掌握学情。课中把握课堂,尊重学生,关注学情,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
3.敢于解剖,虚心接受意见。不给落后找借口,只找原因和方法。
4.踏实学习,努力做到教学环节的科学、简洁、灵活、巧妙。
5.熟悉各种文体教学架构,精细朗读环节。
6.尽量善于学习,自觉成长。
7.在本次教学设计上,认为可改进为:
第一学习环节,教师给方法,给示范,插入背景,充分朗读两首古诗。第二学习环节抓住两点“表现手法与主旨”展开,自然引入杜甫诗风变化与情感变化及其原因,达到学习借景抒情手法运用与体会诗人个人壮志与家国情怀的教学目标。当然,这个设计是否合理,还待定。
总之,这堂课不成功。虽然比较注重引导与追问,比较关注学生全体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两个学习目标也基本完成,给予了学生较为充足的思考,特别是其中两个孩子有精彩回答,教师语言表达较为干净。但整个课堂学习氛围还不浓,学习热情还不高,学习效果还不好,时间把控更差。
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包容、建议与坦诚,以后我定虚心改进,加强学习,努力实践,争取上一堂较为满意的课。
望岳课后教学反思篇十一
古诗学习往往比较抽象、含蓄,学生的学习若脱离了想象、画面,就比较枯燥,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鲜活的画面、直观的感受,反复的听读、吟诵,会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会,还会增进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使用多媒体上课,让学生在图片中找诗句,在短片中感受泰山的雄伟高大、神奇秀丽,不仅更直观,而且更易于学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和远大的抱负,同时也激起了同学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以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既引导了学生学习的方向,又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
1、明显存在单一性。学生学习方法单一,自主合作探究千篇一律,不能体现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还有,设计问题的程序化,为保证教学任务按时按量完成,所有问题都是老师预设,学生讨论回答。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各抒己见。
2、课堂结构上的缺陷。一节课前松后紧,教学过程时间多,检测时间所剩无几,显得虎头蛇尾。
望岳课后教学反思篇十二
杜甫的这首《望岳》是咏东岳泰山的名篇。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了“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本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时,是现存的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富有启发和象征意义的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教学设计以读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会读,会思考,并会想像,读出诗的`韵味、诗的节奏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充分的挖掘了自身的内存,为指导学生理解诗句奠定基础。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导语,力求以精炼优美的语言引领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课堂里畅游,而且用“我仿佛看到?......这样的句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教学基本按计划完成任务,但课下教研的时候,我认真反思自己的设计,古诗的教学,应该说并没有定式,但诵读是必要的手段,一定不能少,而且还要强化,这点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另外关于杜甫的资料和本诗的写作背景,什么时候交待恰到好处,一直还有待于商榷。
望岳课后教学反思篇十三
通过《望岳》这堂古诗歌教学,发现以下弊端:
1、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才是完美这堂课,我开发了网络、音响、录音磁带等多种课程资源,但我本人对课件的制作不够熟练,诗歌内容和课堂内容是美的,但课件的配制未能与课堂内容起到助燃作用,仅是一种点缀。个别学生未能准确选出合适的曲目,这就要求我自己不仅会教语文,还需提高艺术修养,对学生进行音乐方面的指导,因为文艺不分家。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音乐的魅力,他才会自觉地把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起来,从而领悟到纯文学和流行音乐互相融合的精妙。
2、探究问题,不回避困难。
望岳课后教学反思篇十四
本学期以来,我对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打算,我有如下感受:
小学语文的教学和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其他科目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小学语文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因此,关注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灵活调整学生的座位。
低年级学生不同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更加注重课堂的新鲜感,灵活多变、生动有趣、富于趣味的东西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进行课外活动或者公开课讲演时,教师可以改变原有的座位安排,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2、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
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融洽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耐心细致地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和帮助学习成绩不好、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意见,主动征求学生的看法。
3、广泛收集课外知识。
教材所涵盖的知识面是相对有限的,教师在讲解课文之前应该广泛搜集相关的课外知识,将课外知识与教材内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使学生对课文的领会更加透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整理相关课外知识。
4、学习方法多样化。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1、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课本知识的教授,学生对知识缺乏深度的理解。
2、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不能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与交流,特别是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教师缺乏足够的了解。
3、小学语文教学忽视学生的认知特点,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只是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听取的模式。这种模式完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的地位。
望岳课后教学反思篇十五
教学。
反思教学这首古诗,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抓朗读,思景物。
朗读虽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把它应用于诗歌教学之中,就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让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感悟诗歌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教学本首诗歌时,我采用多种形式读,抓住重音、节奏、感情几方面进行训练,让学生读出赞美、激昂、豪迈之情,从而引领学生走进诗所描绘的神奇世界。
二、抓字眼,挖掘诗内涵。
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首诗歌每句都有重点字,如开头以设问开篇,用“如何”发问,提挈全篇,在此我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意的欲望。第二联中“钟”“割”炼得好,引导学生品析二字的妙处,感受诗人对深入眼前景色的由衷赞美,乃至惊叹之情。第三联中“荡”“决”体现了作者由望岳触发他登岳的愿望。抓住字眼,深入诗中景,悟诗中情,水到渠成。
三、
引导想像,体会诗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逐句逐句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感悟、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本课教学我以读明景,以讲煽情,以写悟理。
教学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诗歌内涵的理解,古诗的诵读指导可能不到位;在课堂中也应进行拓展阅读,为学生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我将会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改进。
望岳说课稿。
望岳课后教学反思篇十六
一、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可以让课堂鲜活起来,有利于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古诗学习往往比较抽象、含蓄,学生的学习若脱离了想象、画面,就比较枯燥,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鲜活的画面、直观的感受,反复的听读、吟诵,会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会,还会增进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使用多媒体上课,让学生在图片中找诗句,在短片中感受泰山的雄伟高大、神奇秀丽,不仅更直观,而且更易于学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和远大的抱负,同时也激起了同学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策略。
以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既引导了学生学习的方向,又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美中不足的是,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还存在如下需要改进之处:
1、明显存在单一性。学生学习方法单一,自主合作探究千篇一律,不能体现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还有,设计问题的程序化,为保证教学任务按时按量完成,所有问题都是老师预设,学生讨论回答。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各抒己见。
2、课堂结构上的缺陷。一节课前松后紧,教学过程时间多,检测时间所剩无几,显得虎头蛇尾。
望岳课后教学反思篇十七
在《丑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适当做到了点拨和引导,只是一节课下来,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了解不够,没能完全从实际出发,以至于课后作业的布置,没有梯度,没能体现出层次性,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能力。
2、这堂课的容量相对来说还是有些大,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不能够完全掌握、完全吸收消化,教师应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3、关于精炼达标,这个环节设计的测试题相对较多,有些题型并没有体现出层次性,出题方向没能紧扣这节课所讲的内容,例如本节课的难点: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上完这节课,我深切地领悟到,要使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必须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在课堂上为他们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为他们创设一个挥洒自我的乐园,从而实现“我喜欢学,我乐意学”。
同时,也让我感受到这种对比说理的教学方法的好处所在,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犹如“灵秀之泉”,渗进他们的心田,对培养情感、启迪思维、发挥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创造性,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都有积极和推动的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做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也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勇于创新的紧迫,提高课堂驾驭的能力,与学生同进步前进,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望岳课后教学反思篇十八
杜甫的这首《望岳》是咏东岳泰山的名篇。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了”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本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时,是现存的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富有启发和象征意义的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教学设计以读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会读,会思考,并会想像,读出诗的韵味、诗的节奏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充分的挖掘了自身的内存,为指导学生理解诗句奠定基础。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导语,力求以精炼优美的语言引领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课堂里畅游,而且用”我仿佛看到·····这样的句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教学基本按计划完成任务,但课下教研的时候,我认真反思自己的设计,古诗的教学,应该说并没有定式,但诵读是必要的手段,一定不能少,而且还要强化,这点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另外杜甫的资料和本诗的写作背景,什么时候交待恰到好处,一直还有待于商榷。
望岳课后教学反思篇十九
今天在北街学校我执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从整体上,我觉得这节课上完还算是比较成功的,课堂上师生学习的氛围轻松、浓厚,学生从博大精深的古诗词中感受到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整堂教学体现了《课标》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按照预设的以“情”为主线,以“解题——知音—解意—悟情—诵读”主要环节引领着学生享受经典之韵味,这堂课成功的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教师和作者、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发生对话,能够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热爱学习,渴求一种知识学习的更高境界。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引,使学生主动愉悦的接受熏陶和提高技能,首先是让学生按要求课前预习,这样就弥补了40分钟以内难以寻求的资料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求知的好习惯;并且能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是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解题——知音——解意—达情—诵读—积累;还有就是在理解诗意时抓重点词句击破的方法等等。这样以来,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对于古体文的学习不在惧怕,并且可以辐射到课外,举一反三的自学更多的.古诗文,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注重情境创设,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触及到学习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我多次创设学习情境,时而让学生回到旧知识、时而引领学生观赏“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伤感景色,时而让学生变成作者,时而听乐、时而摇头吟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参与学习,溶入课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怀,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得以成功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学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四、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在本课中,教师顺着学情,因势利导,实时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教师把可以托付的内容尽量托付给学生,学生则彰显了巨大的潜能。
当然,事无完事,由于面对的不是本班学生,了解甚少,在本节课上与学生对话时时有愿违:主要表现在没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层次的得到发展,并且在课堂上不能作出准确的激励与评价。说明我的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望岳课后教学反思篇二十
本课采用对韵歌的形式识字,这是本套教材第二次采用这种形式识字。这首对韵歌以对子的'形式描绘了四季气候及景物特点。课文由三个小节组成,每小节四行,且结构相同。三段韵文或同义组对,或反义相对,描绘了四季轮回,冬去春来,昼夜交替,欣欣向荣,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四季美景,进行理解、诵读、欣赏和积累,在识字中了解常识,获得知识,感受生活的美好。
首先在识字方面,为了让孩子们学习识字的方法,有兴趣的去学枯燥无味的生字,我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一字多法,一法多用。在写字方面我进行“李、香”两个字的写字指导,重点强调了结构和占位,通过希沃白板的一些功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到部件的长短宽窄布局,以便于正确书写生字。并在指导写字时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写字姿势。
在理解课文和指导朗读的环节中,我借助图片或实际理解重点词语,唤醒学生对词语内容的感知,在对韵歌的朗读指导时,采用了学生自由读,同桌合作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孩子们在朗读时兴趣盎然。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镂空关键字、图片引导回忆等方式,使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基本背诵出课文第一小节。
本节课的亮点在于电子白板的运用,配乐朗诵,视频拓展,写字魔法棒运用等,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把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此外本节课还设计了这节课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需要及时反思,今后改正。
第一是生字拓展不足。识字环节应该多向外拓展,例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或者给生字组词等方法识字。
第二是环节设计不到位。这节课对课文的处理过于细碎,应该加以整合。并且前面环节处理过慢,最后的朗读部分时间不够充分,应该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更加从容。
第三是应设计让学生参与电子白板操作的环节,让孩子上台拖动电子白板上的图片和线条,给学生以新奇的感受,极大地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这节课朗读时间充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并通过及时、丰富、有针对性的点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建设,让每位同学都成为合作学习的主人。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力求让每一次课堂都精益求精。
望岳课后教学反思篇二十一
诗圣"杜甫,他的诗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壮志豪情。在《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杜甫的三首诗----《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对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学生能逐步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望岳课后教学反思篇二十二
《望岳》,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首先布置了前置性作业,让学生搜集泰山和作者的资料,并利用工具书自学感悟诗意。充分的以学生为本,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然后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如何培养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克服困难。其次,我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并帮助老师完成板书。这样不仅充分的相信学生,而且给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真正体现了生本课堂。
通过这样的学习,从而达到了三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三是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通过这次的课堂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是技术,在课堂上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望岳课后教学反思篇二十三
通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准备,和以《望岳》一文为例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一、科学开发课程资源。
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附课内、课外古诗阅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必背古诗词八十首。我在教学《望岳》时引进音乐欣赏和诗词的仿写,开始还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怕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结果出人意料,学生不仅领悟了诗的意境,还对诗人的情感、诗歌的节奏进行了更深的探究,从而选出了合适曲目。如刘广锐同学就选了高亢、浑厚的《蒙古人》来演唱《望岳》,他那优美的歌声和激昂的意蕴让同学们陶醉了。这让我相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科学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定会使教学的天空更广阔,不拘泥于教材,不为教材所缚,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材走向更为广阔的知识海洋,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教材内几十首诗歌,学会自吟自唱,自学自写,从而去感受浩如繁星的诗词歌赋。
二、注重实践,注重体验。
本堂课教学目标设计的意图在于: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让学生体会诗情画意,吮吸文明智慧,激发自己创作诗歌的热情。诗歌教学的传统方法是朗读、背诵、分析字词,我这堂课采用以吟唱为主流,仿写创作为辅助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诗词格律要求,领略作者的创作风格。传统的学习观注重的是以知识和课本为中心的认识活动,把学习的本质视为一种认识过程。早在半个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对此作了一针见血的批评:“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这句话正切中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活动的弊端。对于学习方式来说,仅立足于“关起门来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因此,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将学习纳入一种以认识内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轨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乃是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但将其列为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还专门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我让学生演唱、仿写古诗词,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造,从而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1、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才是完美。
这堂课,我开发了网络、音响、录音磁带等多种课程资源,但我本人对课件的制作不够熟练,诗歌内容和课堂内容是美的,但课件的配制未能与课堂内容起到助燃作用,仅是一种点缀。个别学生未能准确选出合适的曲目,这就要求我自己不仅会教语文,还需提高艺术修养,对学生进行音乐方面的指导,因为文艺不分家。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音乐的魅力,他才会自觉地把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起来,从而领悟到纯文学和流行音乐互相融合的精妙。
2、探究问题,不回避困难。
反思起来,我在诗词格律等方面还凭习惯直接给了知识,而没有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在备课时,我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和诗词格律难度大的问题,决定在课堂上对此不作过多探讨。虽然在课堂引导学生归纳古诗词的特点,为下一步的仿写作准备、作指导。大部分学生答出了古诗词的特点,但在仿写诗歌时并不能很好的运用诗词的知识。我认为课后还需给学生讲清楚诗词的平仄押韵的要求,虽然这不在《课程标准》要求之内,但根据学生需求,适当让学生了解一些语文知识还是必要的,否则将给学生留下误区。
虽然这堂课结束了,但时常听到学生吟唱自己谱曲的古诗词,在作文中看到学生恰倒好处的仿写一两句古诗,我感到很欣慰,从这个角度来说,采取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古诗是可行的,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同时我认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了教师一个更为广阔的天空,给了教师展示教学个性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与同伴合作探究的快乐,体会到自己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幸福。一位语文教育前辈曾说过,在学生的幸福中,我们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在学生的快乐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自己语文教育的成功。我以此来勉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