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范文(16篇)
总结是一种简洁而高效的方法,让我们能够从各个方面评估和分析一个问题或者情况。导言部分是总结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出主题并吸引读者的注意。小编精选了一些有关总结的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篇一
二、有趣的故事导入。
三、问题导入。
四、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音乐于一体,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多媒体教学方式,因其图、文、声、像并茂,能突破视觉限制,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例如,在讲“圆锥的高”时,对于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学生理解十分困难.可用课件演示一个直角三角形(高着红色,底边着蓝色),快速旋转此直角三角形形成一个圆锥体.学生反复观看后,清楚地看到了圆锥的高.而后把表示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高线复制后向外平移,使学生有效地区分了圆锥的高和母线的区别.再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将圆锥截去一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圆锥的横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再用红色线段显示出它底边上的高,这也就是圆锥的高.整个演示过程,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并建立起了圆锥高的概念,降低了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难度,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篇二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学生一直以来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探究式教学的组织原则出发,详细分析了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策略,希望能为广大同仁提供参考,促进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数学;主动探究;能力;原则;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味地采取填鸭式教学模式,一节课下来,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表面上看教师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并非如此,在这样的错误模式下,学生完全没有了参与的权利,在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时依然无从下手。这不仅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象呢?我认为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不错的选择。
(一)具体和抽象结合原则。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常常喜欢借助具体对象。鉴于此,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认真制定相关的实施步骤,通过生活实例的比较、演示直观教具以及操作相应的模型等各种方式揭示数学概念,实现具体和抽象的结合,降低学生自主探究的难度,提高学习兴趣。
(二)学生主动参与原则。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组织教学活动,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在主动探究中增长知识,提升技能。
(三)个体活动与集体活动结合原则。
探究式学习针对的对象并不单是学生个体,更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所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配合、相互交流,群策群力,共同攻克难关。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具体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情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相关情境,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进而主动探究。比如,用一根较长的钢缆圈沿着赤道围绕地球一圈之后,将钢缆再放长10cm,此时的钢缆圈与地球之间的缝隙是能让一头河马通过,还是能让一只小狗通过?还是两者都可以通过?问题提出后,教师再适时用多媒体直观展示画面,有了这些铺垫,学生迅速被画面吸引,仿佛置身其中,很快便主动展开探究,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用悬念导入新课,或者临时做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活动,这些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情灵活运用,但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同时还要带有一定的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二)鼓励合作,共同探究。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很多事情仅靠个人“单打独斗”难以取得突破,数学学习也不例外。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比如,学生之间大多存在个体差异,基础不同,学习速度和认知水平必然有所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这种差异,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在交流中,学生既要乐于倾听他人的想法,又要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学生便能摆脱独立思考的困境,通过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刻认识数学知识,提升学习效率。此外,为了更加突出合作的时效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强+次强+次强+弱”“强+强+次强+弱”等模式建立合作小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和提升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每周评出两个优秀的合作学习小组、三名课堂积极参与之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促进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注重评价,激励探究。
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求知过程、探究过程、体验过程,关心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探究精神,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呢?首先,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在实际的数学探究过程中,学生总是会犯这样或那样的小失误,这时,如果教师不假思索就给予批评和指责,而不去帮助学生避免或解决这些失误,学生不仅一头雾水,不知如何解决,更会产生厌烦情绪。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失误,其原因何在,有没有更加简便的解决方法。总之,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重过程、轻结果。其次,多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一味批评,打击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所以,在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还要注重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对学生提出的合理意见和正确的解题思路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学生乐于探究。总之,“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积极探索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真正成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2]吕世虎,王积建.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验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4).
[3]李金明.初中学生数学思维力发展特点及培养方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4).
[4]万斌贤.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6).
[7]陈智旭.关于课改下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几种方法[j].新课程:教研,(2).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篇三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求我们教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更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单纯的讲授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利用探究式学习,把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主要是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单纯的讲解式教学,引导学生应用合理的、科学的、研究型的方式开展学习。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为透彻,掌握得更为灵活。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好探究式学习。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无论是对于探究式学习还是普通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还可以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抵触情绪。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敢想敢说,这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关联,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够从已知推理未知。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事先准备了很多不同大小的圆,先展示给学生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圆。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对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掌握圆心、直径等这些基本知识。这种自己动手的教学情境可以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数学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当学生都能够自己动手制作圆后,我让学生通过对折圆得到折痕,然后再测量这些折痕的长度,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每一条折痕都会通过圆心;每一条折痕的长度都相同;每一条折痕的两端都在圆的边缘上。当学生能够理解这些自己动手发现的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这样,在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圆的一些基本知识就都能够掌握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开展探究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而且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还锻炼和提高了学习能力。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学习离不开问题的存在。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并且越能够让学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怕学生不敢、不会提出问题,因此,总是自己一手包办,不论学生想到哪里都会把自己预设好的问题抛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落实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就应把提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例如,在教“乘法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节时,面对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可这样给学生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先让学生看课本自学,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同桌之间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如:什么是速度?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得出?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数量关系?它们有什么用途?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这样既可锻炼一个人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培养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当然,既然是探究,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症结所在,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放松的心理环境,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有时学生可能会受心理和能力的`影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教师不能放弃,一定要相信学生,一定要坚持锻炼和引导学生。
三、课外延伸是“探究性学习”的迁移与拓展。
课外延伸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阶段。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因此,无论什么样的教学都不应该离开生活实际。课外延伸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且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学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后可运用这部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积是梯形,渠道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再如学习了求积的近似值后,建议学生去超市购物,实际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以后,要求学生实际计算一下自己家水池子的体积、容积及用水量,提高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建议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红领巾的底和高并算出所需的布料,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检验探究结果,有助于强化搜集、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新课程标准强调,我们的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从如何让学生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究式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提高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从实际教学入手,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更适合学生的、自己能够驾驭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林文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研究[j].小学教学:教师版,2012(12).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篇四
摘要:参与式教学方式,就是将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注重实际案例的分析,并适当组织一些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中,将这种教学方式应用到高校市场营销教学改革中,能够改善以往沉闷的课堂氛围,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对参与式教学方式进行概述,并提出将这种方式应用于高校市场营销教学改革中的策略。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方式;高校市场营销教学改革;应用。
前言: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营销,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一场场“营销战役”,当前社会中岗位缺口最大的就是营销人才,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急需改革,为此,人们提出将参与式教学方式应用于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1特征分析:参与式教学方式主张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提升学生理论应用于实际中的能力。参与式教学方式具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是具有主体参与性,就是将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组织各项教学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其次是具有民主性,即应用这种方式以后,课堂再也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拥有同样的发言权,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真正做到师生平等;第三是具有互动性,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加强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要加强互动,教师主要对学生起到引导,而学生之间通过合作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1]。
1.2参与式教学方式应用于市场营销教学中的重要意义:首先,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通过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其次是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创造性思维,由于市场营销这门专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通过案例分析以及实战演练等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不仅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还能形成自己对营销的看法,将理论知识更加灵活的应用于实际中,参加工作以后能够迅速适应市场环境,有效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2参与式教学方式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策略。
2.1完善市场营销教材体系:教材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要想深化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更好的应用参与式教学方式,就要完善相应的教材体系。市场营销这门专业比较特殊,因为我国市场经济随时处于发展之中,营销形式也在随时发生变化,因此老版教材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工作者根据市场形势随时更新教材内容,高校也可以依据自身优势自编教材,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突破固定思维模式的束缚,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与社会实际需要联系起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市场形势联系起来,做到理论知识的与时俱进,使学生了解市场营销的最新形势。
2.2注重应用实际案例:市场营销这门专业的使用性较强,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单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很难对这些知识进行透彻理解,同时也提不起兴趣,感到枯燥无味,在课堂中应用一些实际案例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时刻观察市场形势的变化,与学生一同分析一些全新的、典型的案例,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描述一下案例的基本背景,例如某企业销售怎样的产品,制定了什么营销计划,最终取得了哪些成果,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讨论,分析该营销计划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然后谈一谈该计划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高涨,开动脑筋,认真回顾自己学过的理论知识,并且与同伴积极交流,大家相互启发,对营销进行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3课堂上开展实战演练: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开展实战演练,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情景,组织实战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可以设计一个营销情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供应商、营销总监、销售人员以及顾客等,要求学生自己制定并实施营销计划,扮演顾客的学生可以制造一些问题,要求负责销售的相关人员随机应变,灵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将随堂学到的知识马上应用于实际中。
2.4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要想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仅仅分析营销案例和模拟实战是不够的,学校要积极建设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首先,学校可以加强对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将学生送到企业去开展实训,让学生感受实际工作环境,了解并学习一些营销技巧,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存在哪些不足,积极与工作人员和教师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其次是举办一些讲座,邀请优秀的市场营销人员为大家分享经验,因为一些教师的学历虽然很高,理论知识丰富,但是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会存在一些不足,举办这类型的讲座就能够弥补这部分不足,通过经验分享丰富学生的经验,掌握更多营销技巧[4]。
3总结。
市场营销专业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营销人才,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都有较高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为学生创设相关情境,将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应用于其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教学参与度,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篇五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讨论式的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用真挚、坦率的心境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营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同时给学生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做到精讲多讨论。
讨论的形式不同,讨论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我们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中高年级结合“学习策略”的介绍着重进行了“讨论策略”的指导。如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由讨论时无话可说到“争论不休”,由不会抓重点与关键到提出继续讨论的话题。如在一节立体图形体积的复习课中,各小组共同整理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后,教师提出了“根据各种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特征,联想公式推导,哪些公式可以合二为一”的讨论问题,学生经过讨论,说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积计算可以合二用一个公式时,另一组同学说出“圆锥体体积=1/3×底面积×高”。
3.精心设计讨论点。
“讨论点”通常指讨论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就是讨论点,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学习圆锥体积,只要弄清楚圆锥体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关系就行了。
4.及时把握讨论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可讨论,都要讨论。从学生角度想,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问的心理状态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进行讨论。具体来说,在思考出现困难、意见产生分歧、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知识需要拓宽时安排讨论。如学习“化简”后,一位学生提出:“既然比可以化简,为什么乒乓球比赛时不把比分16比8化简成2比1呢?”这个问题提得好,就是很好的讨论机会。
5.合理调控讨论过程。
要使讨论活动取得实效,教师必须对讨论过程进行指导和调控,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一是调控学生的情绪。在讨论中,学生极易出现强烈的.情绪,有时甚至影响纪律,降低讨论质量,所以教师既要激发学生的情绪,让他们积极参与,又要寻求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二是调控进程,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通过提要求、分级检查等形式,保证讨论活动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三是发现问题,寻找典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寻找典型范例,以便在反馈讨论情况时以“典型范例”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6.灵活运用讨论方式。
我们目前在讨论式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同时又兼用了一帮一、组长轮换等讨论方式。一般来说,同桌讨论适于相互启发就能得出结论的问题。小组讨论比较灵活,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或临时遇到“冷场”时则可采取这种办法,全班讨论常常是解决重难点的内容或解决争议的问题。“一帮一”主要用于优差互补的学生,“组长轮换”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在实验班中,我们都对学生进行了编组,组长值日号就与星期几相同,时间一长,只要分组讨论,各组学生自己就知道今天的讨论主持人是谁。当然,讨论方式绝对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讨论点的难易、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实际而灵活选择运用。
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索式教学方式,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是尤其值得研究的一门教学艺术。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篇六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的专用名词,而是指那些不会学习、不懂创造的人。教育传承人类文化的功能更多地为信息系统所取代,教育的根本定义和价值在于塑造学生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要求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和培养人才的模式,以一个开放的、多元的、主动思维的教学方式来应对变革,因此,探究式教学也就应运而生。
关键词:探究数学高中教学。
数学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数学问题为主的教学。具体地说,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现行数学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围绕某个数学问题以学生独特学习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笔者以为,探究式教学在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具体说来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很少感到有压力,能自由寻找所需要的信息、自己作种种设想、以自己的方式检验自己设想,使学生真正有独文探究的机会和愿望,而不是被教师直接引向问题的答案;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这种指导和帮助的形式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通过安排有一定内在结构、能揭示各现象间的联系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在关键时候给学生必要的提示等。
探究式教学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并培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不是先将数学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实验、调查、收集资料、猜想、论证等,自己得出数学结论。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他们参与并体验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对数学的新的认识,并培养数学探究的能力。通过数学探究式教学,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利于建构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
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放弃权威式的教育和管理,推行民主方式的教育和管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因材施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自我选择的机会: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给学生更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
从认识阶段来说,探究活动可以是从具体材料(或下位概念与规则)形成抽象概念(或更上位的概念与规则形式),也可以是从上位概念(或规则)形成下位概念(或规则)以及应用一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从应用范围来说,它可围绕某一探究活动进行整个单元内容的教学,也可用于教学过程的某一环节。可以是从问题到结论的全过程的探究,也可以是局部的探究;从思维过程来说,它可以是归纳式的,也可以是演绎式的,还可以是类比式的;从教师作用来说,它可以教师引导为主,也可以学生活动为主,而教师只起辅助作用等等;从数学思维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笔者认为,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大体要经过以下六个环节:。
1提出数学问题。
在特定的情境中,从具体问题、具体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数学科学性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应当是有实际意义的,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并且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够解决的。科学性问题的提出和设计是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前提,它一般要比常规性问题具有更丰富内涵,并要有利于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问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也可以结合生活、生产实际的内容;问题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提出。开展探究性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和探究性,问题要具有基础性、多样性、层次性和开放性,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观察与实验。
观察与实验是学生获得对数学问题的直观感受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数学探究中对问题进行了解、分析、获得解决思路的最基本方法,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
人们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离不开观察和实验、以观察、实验为手段,充分挖掘教材蕴涵的探究因素。几何学给人观察的机会最多,作图要准确,看图要仔细,添辅助线要尝试(试验)。欧拉说过:“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还需要实验?今天,人们所知道的数的性质,几乎都是由观察所发现的,如幼儿用手指头数一、二、三、四,就是借助实物的数学实验操作,并且早在严格论证确认其真实性之前就发现了。”
3归纳与猜想。
通过不完全归纳法或类比法,形成的猜想并不一定正确可靠,须进一步证实或证伪,只有经过严格的推理证明,才可认定为定理。如果假设与现实不吻合,应重新确定探究方向,制订方案进行新的探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发现来自直觉,而分析直觉理解的原因是通向证明的道路,必须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判断与活动甚至语言表达进行思考并加以证明,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因而,对数学结论进行证明或反驳在数学探究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关键。
5反思与评价。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所谓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评价要采用多种方式,既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评价,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评价方式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通过反思与评价可以发现自己的探究意识是否充分?对探究对象的定位与分析是否恰当?探究的设计方案是否严密?采用的探究活动是否科学有效?对探究信息的分析是否科学完整?得到的探究结果是否合理等等。数学反思的引发不是由学生的意志强迫进行的,而是由作为学生学习的本能欲望和数学探究环境所自然引发的,这样的反思与评价无疑会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不断发展。
6交流与完善。
要善于用语言在小组或班级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由于各小组学生的层次不同,教师参与分析指导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特别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不断排除障碍,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沿阶而上。通过交流,充分暴露学生在对同一数学问题理解和分析上思维的差异性,并且通过对出现的所有探究结果进行比较,取长补短,要抓住火候,及时地、自然地把学生引向更深的层次,最终达成一致以为比较满意的探究结果。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克服虚荣心,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向同组的成员展示和交流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并对其他成员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鉴赏和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思想,要能够解释探究过程以及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见解,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内化他人的思想,以达到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共同探究,一起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结束语。
虽然探究式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有其他方式教学所不可企及的优势,但它能否取代其它教学方式以及与其它教学方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关系如何处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是否应该有配套的教材,如何把握教育评价体系中主观和客观因素以及定性和定量的尺度,教师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学校应提供怎样的支持,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怎样处理数学与相关学科关系等问题,尚待深入研究。这也是我下一步所要探讨的问题。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篇七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人们教育观念的进步,探究式教学逐渐成为学校运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能够进一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主动地传授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既能够通过自主思考得到问题的答案,又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的方式获得问题的答案,通过这些方式,刺激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学习。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主要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监督,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秩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小学数学教师对课堂秩序维护存在问题,或者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和新课改的主要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些偏差表现到教学实践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管是在小学阶段还是中学阶段,数学都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因此在小学数学学科中进行探究式教学应该重视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1.弥补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教学方法都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更重视对学生的教学,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重视对书本知识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和应试教育。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没有得到重视,虽然也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十分不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对已知的数学事实进行探究和分析,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最后得出相应的理论。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又能够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发现自身优点,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2.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这一阶段进行教学改革,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身的学习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对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学习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学习。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鼓励,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3.全面培养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小学阶段开展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改变教育的现状,一些学生“高分低能”,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只是单纯地死记硬背。探究式教学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受到这种鼓励后能够更积极地进行自主性学习。
4.培养小学生养成合作意识。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和探究性学习。学生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别人的优点并进行学习,发现自身的缺点进行积极改正,形成合作意识。
1.讲课中加入趣味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探究式教学中,应该注意教学方法的配合,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加入趣味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讲解内容,还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推进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比如教师在讲解《简单归一应用题》时,可以向同学们提出一个测量学生体重的问题,然后让同学们想办法用最简单的办法测量同学们的体重和。这时同学们会充分发挥自主思维能力进行思考,可能会有同学提出使用体重秤对全班的同学体重进行测量然后求和的方式,也会有同学提出测量几位代表算出平均数再乘以班级总人数的方法。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使用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2.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在小学数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教学中,可以先计算简单的20+10,让同学们自主思考结果,然后慢慢加大难度,进行数额较大的计算。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记忆正确的计算方法,这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增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开展相应的实践探究活动。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应该注意开展一些实践探究活动,重点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让学生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集中提出自己的问题,抽取其中典型的问题,在课余时间进行实际检验,这样能够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4.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种模式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消除学生的困惑,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努力,这样既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效,还能够改善师生关系,让探究式教学更顺利地推行。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能力,实现自主学习。在小学教学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跟随教学思路进行练习,多鼓励学生,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王秀春工作单位:南靖县实验小学。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篇八
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并不矛盾,适度的引导能让探究更深入,更有内涵,更有意义。
1.教师要促进探究、合作等活动的开展。
引导与探索并不矛盾,探索前的适度引导会让探索走得更远。合作探究是以问题的设置和提问为前提,教师在探究前需要引导问题,并对合作的方式进行引导。
2.教师要促进合作探究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合作探究教学中师生互动式常态,从引导发现问题,到寻找材料解决问题,再到拓展延伸强化运用,都离不开师生的互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间合作,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提升了学习的兴趣。教师的引导体现在,教师并非一味地让学生合作,而是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才让同桌或者小组合作探索、交流,这样充分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3.教师应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必备的资源和环境条件。
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必需的资源,创设必要的、有趣的合作探究环境是教师必须要做的事。如,开展长方形、正方形等教学,必须给学生准备这些素材,让学生“有米可炊”,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下探究、学习。
合作探究式教学采取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练习、拓展延伸的过程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自发地学习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整体能力。下面以“因数和倍数”相关内容为例,分析合作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1.创设情境,引导问题。
为了顺利开展教学,要事先准备好12个边长都是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12个正方形拼出不同的长方形。教师首先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并询问学生有几种拼法。学生可以先在脑海里想象有哪些拼法,实在不行可以实践操作,并在完成后同桌相互交流,并帮助没有拼出的同学多拼几种。出示操作要求:(1)用12块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看看有几种拼法。学生动手操作,与同桌交流摆法,并可以在全班说出自己的想法。(2)你能用算式来表达你的摆法吗?数学是挑战思维和训练思维的武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充满魅力的学科。只有让学生在“个人—小组—全班”的模式中,多思考,多交流,各抒己见,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上面教师通过创设拼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再让学生用算式来表示自己的想法,又可促使学生以数形结合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2.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将有趣的游戏与现实的问题相联系,从游戏中得出12个正方形拼出长方形可以表示为:1×12=12,2×6=12,3×4=12。教师导入因数与倍数。学生先自学教材,然后仔细观察3×4=12,想一想: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请你试着填一填:3×4=12,12是4的,12也是3的(),4是12的(),3也是12的()。接下来,让学生用因数和倍数说说算式l×12=12,2×6=12中数字间的关系。同桌互相说一说、听一听。因数和倍数也一样,我们不能单说哪个数是倍数,哪个数是因数,要说清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使学生明白因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形象生动又容易理解。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的,有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的局限性,单靠某一个或几个学生探究问题,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我们就可以考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合作探究。只有争论越激烈,学生的思维才会越来越活;只有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设想,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在。(1)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写出15和16的所有因数吗?试一试。学生:分别列出15和16的因数有……(学生采取合作的形式探究问题)教师:你们的看法一样吗?为什么你们的答案会有不同?你同意谁的观点?请你把15和16的因数补充完整。(激发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全班讨论)教师:这就说明一个数的因数不止一个,找一个、两个不难,难就难在把一个数所有的因数全部找出来。学生实践:想办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教师巡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索,相互之间补充遗漏的因数,并讨论自己寻找因数的方法。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答案。(2)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可以同上面一样开展,具体过程略。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索,寻找答案,自主探索,在知识的矛盾冲突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小组集思广益,认真合作讨论,群策群力,探寻规律,找出问题的突破口,解决问题,并学会触类旁通。
4.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在学生探究完知识后,一定要及时地巩固新知,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所学,不要出现探究过程也有了,合作也开展了,热闹过后学生又忘记了这样的情况。当然,练习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游戏,可以是同学间口头互动,也可以是师生间的互动。出示例题:(1)5的因数有:(2)3.6÷4=0.9,所以3.6是4的因数。()(3)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21,这个数的因数有1,5,25。及时的检测练习可以巩固内化所学知识。针对学生的易错点、易混点进行练习、讨论、反馈,就会化解难点,使问题凸显并得以解决。巩固练习后的小组交流,更凸显出了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重难点问题,及时地交流,教师适时地点拨,使问题得以解决,这样很好地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度,解决了共性问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革命性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在合作学习和探究中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教师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情;需要给学生留足空间,提升探究质量;需要科学评价,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1.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热情。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自觉探究,在参与中表现。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衔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2.留足空间,提升探究质量。
留足思维空间,才能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知识不断提升、思维不断发展、情感不断丰富。要想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必须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但实际教学中有时为了课堂的进度,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余地,最终学生只能被牵着鼻子走。小学数学课堂由于其本身具有抽象性,而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学生得不到思考的空间,思维能力就会受到限制,合作探究也会落空。为此,为了确保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质量,使课堂合作探究教学落到实处,必须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3.科学评价,重视个性差异。
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多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在探究中应该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充分放手,学生主动探索新知。对于数学教学,我们教师不能“关住”学生,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是不是成为真正的学习探究者,只有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中来,才能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同时,我们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小组合作时,对于每组中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这些学生先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小组成员、小组间的科学评价通过多种因素来整体评定小组成绩,突出合作的作用,激励学生主动合作,互相帮助,让差生有进步,让优生有发展,从而凝聚团队力量。总之,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改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构建了一个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全新方式。在探究合作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同时要熟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掌控教学过程,并注意教学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情,给学生留足空间,提升探究质量,采取科学的评价,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作者:张明行工作单位:浙江省玉环县芦浦镇中心小学。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篇九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这样阐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只有在目标的指引下,才能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当下,“新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以课本基础知识为主,研究学科特点,然后根据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这是完成有效性教学的首要步骤。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数学教材也在不断的变革,从改革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初中数学不再单纯的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看重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方案设计时,教师要从“知识和技能”角度确定教学目标,为建立高效、快速、有趣的数学课堂夯实基础。比如在初中人教版数学教材中对于“绝对值”的学习,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数形结合”的解决方法,在确定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目标后再展开教学活动。
二、优化教学设计。
有效性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扮演指导者、设计者的角色。初中数学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数学科目相比较语文、政治、历史等文科性学科而言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初中人教版数学主要讲究逻辑思维、空间思维、逆向思维的综合运用,从心理学和人类发展学的角度而言,学生个体的发展情况有所不同,因此掌握知识的能力也良莠不齐。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引者,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数学教材,深入研究课本内所包含的基础知识,然后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专家通过对比教学效果发现,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学习能力较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比如在初中人教版数学教材中有关于“二次函数”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可以在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的讲解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生活案例进行数学题目设计。然后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给予学生充足的课堂讨论时间,主要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教师再让部分学生进行讨论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学习心得,然后根据不同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发展,不仅仅培养了学习能力,而且还增强了与人沟通的能力。另外对于部分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从而提高整体的数学教学效果。
三、适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展开教学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已经走进学生的课堂,多媒体课件相比较传统的课堂而言,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和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主要是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或者理解有困难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比如在学习初中人教版“几何”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死”的知识变“活”,学生普遍表示:在多媒体课件中很多数学知识都变得形象直观,原来感觉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瞬间变的有趣了,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激情开始高涨,因此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特点展开教学计划。
四、注重课堂的有效性练习。
数学知识的掌握仅仅通过“死记硬背”是无法实现的,著名数学教育家凌云表示:初中数学知识点的掌握依赖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但是有效的.课堂习题练习应该占据四分之一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学习效果。因此为了实现有效性教学,数学教师在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讲解之后,要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设计与之相关的课堂练习题,需要注意的是课堂练习题应该与上课内容紧密相连,主要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最后教师还应该根据做题情况有侧重点的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彻底消化吸收理论知识。比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这一数学知识点时,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必要条件和主要方法,然后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完成相关的数学练习题,教师要从学生做题的结果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在课下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综上所述,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充满了复杂性,要想真正的实现有效性教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上课时尽量的活跃课堂氛围,在课下与学生积极主动的交流,认真聆听学生的建议和意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篇十
摘要:伴随着高中知识的改革,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也从以往的教师为主体的模式逐渐向由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新型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所以,在这种环境下遵照“引入教学情景—带领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课堂总结”的新型自主探究式模式逐渐的在高中数学中开始推广使用。这篇文章对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了简单的研究,为改革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一)“学习环境”理论。
“学习环境”理论注重学生对环境的管控。指的是在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通过使用周边的能够支配和利用的资源,开展有利于学习的活动。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学情境、沟通、协作与作用。所谓的教学情境在学校学习环境中属于核心内容。老师在设计教学环境的时候应该将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最终的学习目标。沟通,是创建学习合作关系的基本前提,学生应该使用沟通的方法,开展合作。比如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进行交流并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案。协作是沟通的终极目标,这里所说的协作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协作。开展科学有效的学习合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作用,指的是老师在开展教学任务时,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作用的研究和创建。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知识的.基本内容,深层性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学教”理论。
“学教”理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明确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老师在课堂中的引导地位。这种理论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方法向老师分享知识的方法进行调整。这些改变明确了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工具”理论。
“教学工具”理论指的是老师在教学课堂中能够运用恰当的教学工具,辅助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设计教学情境。
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老师就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的步骤,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使得教学能够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下学习数学知识,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爱好,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自己以往的认知结构以及以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中创建联系,并且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运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时,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函数图象能够借助计算机或者是信息技术工具计算器运用二分法求解近似解。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笔者专门设计了教学情境“在一个雷电风雨的晚上,某小区的电话线路出现了故障,这是一条10千米的线路,怎样迅速找到故障?”笔者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让学生能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引导学生思考,进而运用二分法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问题的探究,笔者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并且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彼此合作进行分析。这样一来,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问题相结合。
(二)提出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
老师通过精神的设计教学步骤,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运用多种方法提出相应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以往的学习方法向积极主动探索发展。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内容的独立探究。先通过老师进行启发和指导,例如在演示和解释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中理论概念的时候,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独立的探究。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在探索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关系时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能够沿着概念框架进行攀升。让学生从始至终都能够自我分析,主动思考,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比较少,可是对学生的帮助十分大,充分显现了自主探究教学方法的优势。
(三)进行课堂总结。
进行课堂总结时,总结的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让学生进行总结;第二,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总结;第三,让老师独自总结;第四,让学生将总结写成文章。有必要的话还可以举行总结文章的答辩分析。主要的答辩方式为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推荐一个人和老师共同组成评审组,让组长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总结的顺序,在每一个小组进行总结的之间,将总结文章上传到电脑中,总结报告中先介绍本小组的主要探究过程,然后在回答评审组提出的问题。然后评出表现优异的小组,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现在高中数学教学的根本主题。运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研究证明,高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比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更加重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能够开展多层面的分析和讨论。来扩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理论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3]覃庆文.浅谈高中数学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j].成功(教育),2012(08).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篇十一
摘要:化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自然科学。生活当中的很多现象都存在化学知识,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是当前化学教学关注的焦点。因此,探索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化学教学为切入点,在概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旨在说明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以期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教学方法;。
一、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意义。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用生活化的内容来解决化学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化学的难度、提高教学的效率,其具体内容如下:。
1.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意义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欲望。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比比皆是,生活化教学用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方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因此,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降低化学的难度。
降低化学的难度是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又一现实意义。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内容有深度、有难度、化学方程式多,高中生在面对化学学习时,往往感觉吃力,不能较好地理解抽象的公式和定义,无形中加大了学习的压力。生活化教学方式将复杂的化学难题结合生活进行解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化学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和认知,缓解学生学习化学的压力。
3.提高教学的'效率。
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意义还表现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就目前而言,高中化学因为记忆量大,内容枯燥,学习的效率普遍不高。随着化学被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开展高中化学教学,让学生体会感知化学知识的生活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增强学生化学学习的内驱力,无疑有利于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效率无形中得到提高。
二、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1.透过生活现象启发化学思维。
透过生活现象启发化学思维是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关键。对高中化学教学而言,使学生的化学思维与生活中的思维方式相结合,透过生活现象启发化学思维,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时,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苹果就是较好的例子,将刚削好的苹果与久置的苹果比较,不难发现,久置后苹果表面变黄、最终变成褐色,这时候一边观察生活现象一边提出疑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启发学生用化学思维思考问题,适时讲解苹果中含有多酚和多酚氧化酶,进而解释苹果褐变的原因,在氧气、酚类、酚氧化酶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创设生活情境深化化学知识。
创设生活情境深化化学知识是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环节。创设高中化学生活化情境教学,如在学习na2co3和nahco3的相关知识时,na2co3(碳酸钠),俗名纯碱、苏打。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小强妈妈吃早饭时问小强,为什么馒头“发胖”,并有许多空隙?在此情境下,解释na2co3能与面团发酵产生的酸反应生成co2,这样做的好处是,馒头在化学作用下“发胖”,既能除去酸又能使馒头软而且体积增大,既解释了生活问题又深化了化学知识,使创设的生活情境起到了深化化学知识的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
3.深入生活实际开展化学实验。
深入生活实际开展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举措。以实验为基础是高中化学的典型特征。将化学习题回归于生活,深入生活实际开展化学实验,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有助于化学科学素养的形成。如用毛笔蘸米汤写字,晾干后喷洒碘水变蓝,这一有趣的现象就是化学反应的结果。究其原因,这是因为米汤中含有淀粉,碘酒中含有碘,淀粉遇碘变蓝,在战争时代,地下工作者就是利用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的性质获取情报的,从熟知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化学的产生发展过程,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规律,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能力。
三、结语。
总之,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将“生活化理念”渗透到教学中,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高中化学教师而言,应重视生活化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从透过生活现象启发化学思维、创设生活情境深化化学知识、深入生活实际开展化学实验等方面,积极探索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赵雨泉.高中化学中对化学平衡原理的巧用研究[j].科技风.2017,(24).
[2]褚淑美.高中化学理解的基本视角[j].中国高新区.2018,(09).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篇十二
教师必须在讲授表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相关的深层知识,让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深层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表层知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使数学教学超脱“题海”之苦,使其更富有朝气和创造性。
数学思想教学方法探讨
第一,“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心理学认为“由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又可称为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再去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属于下位学习了。下位学习所学知识“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有利于牢固地固定新学习的意义,”即新知识能够较顺利地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学习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
第二,有利于记忆。布鲁纳认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学习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证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无怪乎有人认为,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第三,学习基本原理有利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布鲁纳认为,“这种类型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用基本的和一般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曹才翰教授也认为,“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对于新学习是有利的,”“只有概括的、巩固的和清晰的知识才能实现迁移。”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实验证明,“学习迁移的发生应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学生需先掌握原理,形成类比,才能迁移到具体的类似学习中。”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实现学习迁移,特别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从而可以较快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
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层知识主要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材中明确给出的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深层知识蕴含于表层知识之中,是数学的精髓,它支撑和统帅着表层知识。教师必须在讲授表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相关的深层知识,让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的同时,领悟到深层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表层知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使数学教学超脱“题海”之苦,使其更富有朝气和创造性。那种只重视讲授表层知识,而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不完备的教学,它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难以提高;反之,如果单纯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而忽略表层知识的'教学,就会使教学流于形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也难以领略到深层知识的真谛。因此,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整个表层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使学生逐步掌握有关的深层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质。
数学思想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想法,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由于中学生认知能力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限制,只能将部分重要的数学思想落实到数学教学过程中,而对有些数学思想不宜要求过高。我们认为,在中学数学中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思想主要有三个: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和对应思想。其理由是:
(1)这三个思想几乎包摄了全部中学数学内容;
(3)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这些思想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比较多;
(4)掌握这些思想可以为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打下较好的基础。
此外,符号化思想、公理化思想以及极限思想等在中学数学中也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应依据具体情况在教学中予以渗透。数学方法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这些策略与人们的数学知识,经验以及数学思想掌握情况密切相关。从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出发,本着数量不宜过多原则,我们认为目前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方法有:数学模型法、数形结合法、变换法、函数法和类分法等。一般讲,中学数学中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运用数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数学技能操作来完成的。
数学表层知识与深层知识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教学中的辩证统一性。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给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一个教学模式:操作——掌握——领悟对此模式作如下说明:
(5)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往往是几种数学思想、方法交织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具体情况在一段时间内突出渗透与明确一种数学思想或方法,效果可能更好些。
[1]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2]崔录等.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
[3]邵瑞珍等.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篇十三
主体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强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促进人的发展。因此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明确强调“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以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展为原则,以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表扬和奖励带进课堂,评出学生的自信心,评出学生的成功感,评出师生情感的交流,评出学生主动要求发展的欲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教学评价成为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和发展的手段。
二、学生活动设计的策略。
学生活动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点。活动设计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创造条件。课堂上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看学生是否参与?如何参与?参与多少?把学生要参与、要活动、要思考、要发展、要创新的需求融于活动中。这里要说明的是学生活动并不是单指学生形体上的运动,而是学生作为主体对课堂教学的参与。
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即让学生动眼看教师的板书和演示;动耳听教师的讲授和同学的回答;动脑思考课堂上的问题;动口回答教师的提问;动手演算例题、习题和作图。只有让“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才能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实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思维。
例如:在讲《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一节中有这样一道例题:
求证:顺次连结任意四边形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笔者在教学时将学生活动设计如下:
1.让学生画一个任意四边形,并连结四边的中点。(学生动手作图)。
2.让学生猜想连结四边中点所得图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四边形。(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说出所猜结果)。
3.学生验证猜想结果,思考证明的方法。(动脑思考方法、动口叙述思维推理过程)。
4.学生板演解题内容。(学生动手书写)。
5.推广结论:
a.什么情况下,四边形是菱形?
b.什么情况下,四边形是矩形?
c.什么情况下,四边形是正方形?
(学生思维发散思考并总结归纳)。
通过活动,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策略。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要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总能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中去接受知识。因此,恰当、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参与动机,能使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因此,使自己的课生动有趣是教师最基本的策略。
四、培养开放式课堂环境的策略。
开放的教学环境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到最高境界。要培养开放的环境关键是师生关系开放,其中亲和度和自由度是两个重要的指标。亲和度就是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建构者,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鼓励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应当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伙伴。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才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五、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策略。
学生是正在成熟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学生主体意识受地理环境、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习惯的'制约,这就导致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不够强。而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自己学习活动的发动者和维持者。只有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从事自己的学习,这种活动才能不断地维持下去,外界的强加是不起作用的。因此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总之,学生是正在成熟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学生主体意识受地理环境、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习惯的制约,这就导致目前农村学校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不够强。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多作表扬、少作批评,保护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满足学生摆脱过失的需要、克服胆怯的需要,要让学生明确目标,强化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明确学生对课堂教学应承担的责任,深化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最终让学生明白他们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要持之以恒,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
参考文献:
[1]杜隆毅.浅谈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5).
[2]赵珍联.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4).
[3]侯素香.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程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8).
[4]程宏杰.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12).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篇十四
一个民族若要进步就要创新,一个国家要不断地进步发展就要积极创新。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说到底就是综合国力之间的竞争,但实质却是软实力的竞争。而教育要担任起这个责任,因而人才自己不能成才,是需要靠教育培养出来的。但是教师若忽视创新教育,那么就没有办法发展。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数学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任。在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其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若是缺少了兴趣,那么就会一事无成,课堂上就会缺少活力,也没有生机。因此,高中数学教学若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只有当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才会投入学习,才会积极动脑思考,才会发散创新思维。比如在初中教学中,学生所接触的几何图形,只会运用截点选取、利用辅助线解答简单的问题,尽管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答案,但是很容易形成定式思维,在数学学习中一旦遇到新的问题就无法解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逐渐加深对几何知识的学习,但是初中阶段形成的思维定式对高中几何知识的学习产生一定的阻碍。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生活中比较常接触的几何图案,将抽象化为具体,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题目与生活实际联系,这样就会探索出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讨论,最后由教师评价总结。将高中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采用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主要指的是大脑思维能力处于一种思维能力的模式,主要是呈现出多维性的发散性。发散性是创新思维能力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动力。在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才会推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运用变式教学法,该种教学法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角度、层次的变式,通过揭露问题的本质解释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的一种教学方式,运用该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地了解相关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发散学生的思维。针对探究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采取积极协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异面直线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观察以往接触过的立体图形,找到异面直线。采用该种方式学习,学生的空间能力与想象能力都会有所提升。
三、创设问题情境。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导活动的程序比较多,具有繁琐的特点,有些学生基础比较差,那么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学生学习数学的现状,采用由简单到困难的教学方式引导。比如说在空间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式:教室内的'天花板与地面之间的几何关系是什么,该怎么判定这种关系?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这样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深思。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种类型的问题:第一,天花板与地面的几何关系是什么?第二,你是怎样评定这种关系的?在学生回答完这两个问题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第一,对平面确定的方式;第二,平面与直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联系?第三,在两个平面内如何判定它们之间的平行关系?经过一系列巧妙的情境创设,层层深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把乐趣教学看做是简单的事情,是需要长时间积累,需要教师在不同的方面付出努力,时时刻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到首位,认真研究教材,教学中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这样的数学教学才能让学生融入其中,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美玲.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新校园(阅读),.01.
[2]宋乃庆,王光明.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使用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史宁中,高夯.高中数学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篇十五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求我们教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更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单纯的讲授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利用探究式学习,把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主要是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单纯的讲解式教学,引导学生应用合理的、科学的、研究型的方式开展学习。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为透彻,掌握得更为灵活。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好探究式学习。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无论是对于探究式学习还是普通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还可以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抵触情绪。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敢想敢说,这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关联,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够从已知推理未知。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事先准备了很多不同大小的圆,先展示给学生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圆。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对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掌握圆心、直径等这些基本知识。这种自己动手的教学情境可以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数学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当学生都能够自己动手制作圆后,我让学生通过对折圆得到折痕,然后再测量这些折痕的长度,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每一条折痕都会通过圆心;每一条折痕的长度都相同;每一条折痕的两端都在圆的边缘上。当学生能够理解这些自己动手发现的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这样,在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圆的一些基本知识就都能够掌握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开展探究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而且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还锻炼和提高了学习能力。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学习离不开问题的存在。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并且越能够让学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怕学生不敢、不会提出问题,因此,总是自己一手包办,不论学生想到哪里都会把自己预设好的问题抛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落实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就应把提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例如,在教“乘法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节时,面对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可这样给学生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先让学生看课本自学,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同桌之间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如:什么是速度?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得出?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数量关系?它们有什么用途?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这样既可锻炼一个人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培养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当然,既然是探究,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症结所在,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放松的心理环境,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有时学生可能会受心理和能力的`影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教师不能放弃,一定要相信学生,一定要坚持锻炼和引导学生。
三、课外延伸是“探究性学习”的迁移与拓展。
课外延伸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阶段。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因此,无论什么样的教学都不应该离开生活实际。课外延伸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且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学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后可运用这部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积是梯形,渠道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再如学习了求积的近似值后,建议学生去超市购物,实际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以后,要求学生实际计算一下自己家水池子的体积、容积及用水量,提高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建议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红领巾的底和高并算出所需的布料,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检验探究结果,有助于强化搜集、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新课程标准强调,我们的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从如何让学生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究式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提高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从实际教学入手,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更适合学生的、自己能够驾驭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林文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研究[j].小学教学:教师版,(12).
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探讨论文篇十六
直接渗透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种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的运用主要是将德育教学的目标和数学学科教学的目标进行综合,从而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中进行综合的体现。就直接渗透来讲,其突出的优势是目标明确,目的性强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会因为学科教学而出现德育教学的占比减少,但是从实际运用的效果来看,此种渗透方式也表现出了一个明显的不足:因为德育教学的目标过于明确,所以学生对其的好奇心理有一定的减弱,而且在这种直接渗透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关注度也有一定的下降,所以说直接渗透与教学综合性价值不强。
2.2间接渗透。
间接渗透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另一种主要的方式。这种方式相比于直接渗透而言,对于渗透基础的打造十分的重视。间接渗透在具体应用的时候,首先会对德育渗透的节点进行寻找,在找到合适的渗透节点时,通过学科教育的引导,会将学生的关注点慢慢的进行转移,从而在学科基础之上强化德育的内容。简而言之,所谓的间接渗透就是在基础灌输的情况下,将学科教育向德育进行引导,从而导出德育的渗透方式。这种渗透方式的突出优势是在循序渐进的情况下强化德育教学的目标深入,从而实现德育教学的根本目标。
2.3融合渗透。
融合渗透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种突出方式。这种方式的运用有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是进行数学学科教育与德育教学的基本相同点分析。通过学内容的明确和德育内容的了解,可以就二者存在的相同点进行细致的总结。第二是在相同点总结的基础上做好内容的融合。因为两者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性,所以强化二者的结合,可以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在进行数学学科教育的同时,德育教学也可以同时进行。换言之就是做好融合渗透的基本工作之后,在相同的时间周期内,可以实现德育教学和学科教学的`双重目的。
3.1明确渗透的目标。
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要进行德育渗透,明确德育目标是一项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德育目标的明确有两方面的重要性:第一是目标明确会加强德育教学的动力,这样,德育教学的效果会更加的突出。第二是德育教学目标的明确,会让整个教学工作实现教学资源的节省。因为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学科教育和德育教学可以同时开展,这样就可以有效的缩短教学周期。简而言之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进行的德育渗透,必须要将渗透目标确定清楚,这样才能够保证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个较好的效果。如果目标明确保证不了,那么德育教学的基本方向把握会出现偏差。
3.2重视渗透的持续性。
在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的过程中,另一项需要重点注意的就是要摆正渗透具有持续性。因为小学生的理念和观念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对于事物以及道德的认知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产生深刻的变化,所以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在慢慢培养其基础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的深化。简言之,保证德育渗透的持续性,其教学效果的延续性就会提升,整个德育渗透的最终目标也会进一步的强化。
在素质教育改革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成绩,其德育发展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所以在小学教育的时候,积极的强化德育水平意义重大。从目前的小学教学教学实际来看,单独的进行德育教学显然不现实,所以将德育和学科教育进行结合便具有了积极的意义。为此,展开德育在学科教育中的渗透探讨便有了重要的价值,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进行考虑和探讨,目的就是要全面提升小学学科教学和德育教学的结合性。
参考文献。
[2]刘勇.小学数学中以渗透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6.
[3]鲜光伦.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渗透德育教育——教育案例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