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调研报告(热门18篇)
报告通常具有结构化的格式,包括引言、方法、结果和结论等部分。报告应该具备逻辑性,要按照一定的结构展开,并注重段落间的过渡和衔接。这些报告范文涉及了各种实际问题和案例,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公共空间调研报告篇一
尊敬的各位xx:
我市在医疗、公共卫生事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我市公共卫生领域很多方面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首先是地方病仍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其次是环境污染和严重职业卫生形势依然严峻;第三是妇幼保健和生殖卫生领域面临新的挑战;第四是不良生活习惯对公众健康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20xx年以来,非典疫情、猪链球菌病,还有前一段时间,我市突发的禽流感疫情,都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面对我市公共卫生领域存在的'以上问题,有关专家认为,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推进不力;卫生监督体系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落实责任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卫生行政执法办案能力水平不高;医疗卫生行业监督执法不力;食品卫生监督管理职能调整和经费得不到保障等,是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关于如何搞好我市公共卫生建设,下面谈几点看法,以期共同探讨完善:
一、一是要建立健全市、县区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制定应对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市、县区两级要分门别类,建立各级卫生部门的指挥机构和协调统一的指挥系统,保证政令畅通,责任到位,反映及时,保障有力。二是抓好疫情信息网络建设。所建网络要保证畅通,一旦发生疫情,要及时上报,求真务实,实事求是,为上级的正确决策和快速指挥处理提供可靠的科学的第一手资料;三是尽快建立起有序运行的医疗救治体系。要结合我市医疗机构分布情况和现有医疗资源,尽快规划,合理布局,确定医疗救治机构的设置,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资源的合理调配、统一指挥和充分利用打好基础;四是尽快完善应急救治队伍的组建。根据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要求,市、县区两级应统一协作,尽快组建起一支业务精、能力强、医德好、医风正和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疗急救队伍,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反映及时,迅速控制并扑灭疫情。
二、要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疫情,从财政、人事和管理上加大力度,确保各级疾控中心运转正常,防控有力。
三、要建立完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整顿和规范医疗卫生秩序。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卫生行政执法监督职能,充实卫生执法监督力量,改革卫生监督执法体制,改善执法监督条件和技术手段,坚决打击和惩处各种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要积极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整治医疗卫生秩序,规范医疗卫生市场,要从根本上扭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利用职务之便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有效遏止非法行医、制售假劣药品和食品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四、要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面改善农民卫生服务条件,保证农民基本的卫生服务要求。
(一)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进一步巩固和改善农村预防保健医疗网络建设;
(二)改革现行农村医疗管理体制,落实农村卫生经济政策;
(三)充实和优化农村乡镇卫生院的人才结构;
(四)开展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切实抓好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增强应对突发性疾病的能力,解决落后地区贫困农民医疗难的问题,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五、要搞好公共卫生教育,促进爱国卫生工作,把开展全民公共卫生活动与制订公共卫生公约有机结合起来,规范群众的卫生行为。搞好公共卫生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卫生健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和巩固群众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注重抓好爱国卫生的基础工作,充分发挥单位、社区、村镇等基层组织的作用,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向纵深发展;各新闻媒体、卫生、城建、工商等部门要开展公共卫生公益性宣传;教育部门要在学校开设公共卫生教育课程,增强学生公共卫生法律常识。卫生部门要会同各级妇联、工会、共青团等社会团体,在爱滋病、结核病、地方病等综合防治方面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完善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普及防治知识,推动防治工作的开展,引导群众自觉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公共空间调研报告篇二
一般理解公共卫生体系应包括为所有人服务的卫生设施、卫生系统以及卫生人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通常包含几个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卫生信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正是因为公共卫生体系是为所有人提供健康服务的,所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如何将直接影响人口的素质和劳动力的劳动能力的提高。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搞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意味着花费少量的资金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由于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加快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农村公共卫生事业作为农村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取得抗击“非典”斗争胜利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决策,卫生等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应当看到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制约着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推进,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薄弱的情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近年来,我市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效:基本完成了市县4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县传染病区、市紧急救援和紧急医疗救治中心的建设。建立并完善了市、县、乡三级疫情网络报告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市、县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基本到位。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些问题,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现将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调查情况以及几点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基本框架和承担的主要任务。
按照市编委《关于调整市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的通知》(蚌编[]12号)要求:“将现有区级卫生防疫机构及职能重新整合,分别组建蚌埠市龙子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蚌埠市蚌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蚌埠市禹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蚌埠市淮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为副科级建制,列入区卫生局直属事业单位管理序列,同时撤销原区卫生防疫站。市辖区一级不设卫生监督所,其公共卫生监督执法职能由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承担。”固镇、五河及怀远三县编办也均正式下文批准组建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撤销原县卫生防疫站。市、县卫生监督所按有关规定负责辖区范围内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3月,蚌埠市城区实行区划调整,市内4个区都带了乡镇,增加了农村卫生工作。因此,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在三县主要由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构成,在市区主要由市、区、乡、村四级卫生服务网络构成。形成了以市、县(区)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机构为龙头,以乡(镇)防保站或卫生院为枢纽,以村级医疗机构为基础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约430多人(市级约130人,区级约60人,县级约245人),为全额事业编制,人员工资由各级财政预算安排,但地方津贴部分由各单位从预算外收入中解决;我市80%的乡镇卫生院成立了防保站,一般由3-5人组成,乡(镇)防保站工作人员共330多人,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基本未列入财政预算,所需经费主要靠预防保健工作收入或由乡卫生院从医疗收入中予以解决;村级医疗机构实行自收自支,其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得不到任何补贴。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承担的主要任务有:处理或协助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实现让所有适龄儿童得到有效的免疫接种的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爱滋病防控工作;落实疟疾、结核病等我市常见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开展不明原因肺炎主动搜索;实行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开展卫生许可专项整治;开展儿童食品、节庆市场专项整治;开展乡镇企业非固定用工劳动者健康监护情况执法检查;开展学校卫生安全监督检查等等。
二、我市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长期不足,公共卫生工作运转艰难。公共卫生事业是国家重要的公益性事业,应当依靠政府支持。在国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如果没有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人们对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很难认识到位,从而影响了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正常投入,以至积累了大量问题。调查反映,我市、县(区)级财政对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的预算内经费安排仅限于人员工资的部分和人均1000元的办公经费,人员工资的地方津贴部分和特殊行业津贴、检验检测设备更新经费、国家规定的免费接种的疫苗所需经费以及正常的办公开支都要从各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或有偿技术服务收费中予以补充,县级财政安排的.经费仅占实际工作需求的30%左右。乡镇一级的卫生监督和防疫保健经费几乎为零,少数乡镇防保人员近两年的工资收入几乎没有,严重影响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有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现有的仪器设备甚至落后于被监督单位,影响检测效果和检测的权威性。根据卫生部《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的精神,各级卫生监督所工作用车应包括卫生监督执法车和现场快速检测车,用于日常卫生监督现场检查、违法案件查办、重大活动卫生保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但因经费所限,市、县卫生监督工作用车均难以保障。
2、公共卫生队伍的人员数量偏少,人员素质急需提高。市卫生监督所编制数63名,目前只有50多人,符合条件的卫生监督人员不足20人,承担着城区数千家经营单位的日常卫生监督工作,对城区周边农村地区的监管难以顾及。三县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人员245人,承担着约250万农村人口的预防保健工作,每万人口拥有1名工作人员,工作量非常大。而且由于乡级没有设立卫生监督机构,仅依靠市、县卫生监督所有限的监督力量,根本无法保证农村地区的监督覆盖面和监督频次,导致农村地区食品安全隐患较多,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另外,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的特点要求业务人员既要熟悉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标准,又要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术知识,同时还要具备相应的医学、语文、外语、计算机、化学、物理等方面知识,而现有的工作队伍,一部分是大专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一部分是医疗专业改行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招工顶替、外单位调入或部队退伍经一定培训后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的,从学历构成看大专以上人员不足总数的三分之一,中级职称以上人员仅占四分之一,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急需加强继续教育和系统培训,并通过实践锻炼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3、改革后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功能定位不清,职能有所交叉,各项防治措施难以落实,传染病的威胁和食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们的危害不断攀升。由于对公共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市公共卫生体制改革成效不显著。各自独立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因定位不明和职能交叉,工作协调力度较分家之前大大减弱,加之政府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经费投入不足等多种因素,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为了生存和发展,往往过多追求或选择经济利益明显的工作项目,不得不将有限的技术骨干和设备投向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科室,对自身应承担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工作任务特别是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积极性不高,或只满足于应付一般性日常工作,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谋划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非典”流行期间,不少公共卫生人员缺乏一般临床医学知识和流行病学知识,业务指导的权威性不够,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业的能力不强。
4、以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卫生机构改革严重滞后,阻碍了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在推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市20下发了《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农村卫生机构改革与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要重点推进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于206月底前完成全市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任务,实现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并要求把公共卫生职能从乡镇卫生院中剥离出来,成立乡镇预防保健所,负责辖区公共卫生工作和对村(社区)卫生室预防保健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监督。同时按照安徽省《关于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对农村卫生的财政补助范围包括: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和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必要的医疗服务,卫生事业发展建设支出以及支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但因县、区财力有限,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不到位,部分乡镇预防保健所尚未建立,本应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的农村公共卫生经费实际上各县、区未完全落实,特别是对乡镇卫生院和乡镇防保站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几乎为零。乡镇卫生院的枢纽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农民的健康保障水平得不到提升。
三、建议和对策。
1、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市政府应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切实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巩固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一是应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有关政策,在经费安排方面实现两个倾斜,即向农村卫生倾斜和公共卫生倾斜。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按照与财政支出同步增长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并通过深化卫生改革,整合现有卫生资源以及动员社会投资等,保障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职业病防治、健康教育、精神卫生、采供血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标准,充分利用国债资金并积极筹措配套资金,进一步加强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县卫生监督所的建设,保障建设标准中规定的房屋设施、仪器设备的配备,尤其是在仪器设备配备上应全力予以保障,增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三是加快乡镇卫生院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强乡镇预防保健机构(专职承担公共卫生工作)的建设,在办公用房、仪器装备、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上按照政府购买公共卫生产品的要求,按服务项目予以补助,同时对于村级卫生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应给予适度补偿。
2、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尽快提高公共卫生人员的专业素质。要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根据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充实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人员,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满足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根据有关要求,制定出切合农村实际的人员准入标准和条件,实行定编定员和考试招聘上岗。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限制非专业人员的进入,确保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对不符合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人员,要分流安排从事其他工作。通过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历教育等形式,尽快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并创造一个具有浓厚学习气氛的环境,鼓励工作人员刻苦努力学习业务技术知识。医学教育要真正体现医学模式的转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公共卫生知识和人文知识。要充分利用我市卫生方面的教育资源,深化公共卫生教育的改革,尽快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实践经验、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人才。加大引进高级人才的力度,提高我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同时,不断加强乡、村卫生技术队伍的培训,提高乡、村医疗卫生队伍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能力,保证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需要。
3、协调解决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面临的体制和机制不顺等突出矛盾和问题。政府应切实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的领导,卫生、财政、发改委、人事、物价、食品药品监管等政府组成部门应加强协作,认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明确公共卫生机构的定位,完善运行机制。各公共卫生机构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农村实际,明确功能定位,调整工作职能,扩大服务功能。各类公共卫生机构要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各种伤害、常见病和各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因素,并做好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为主要职能。市、县(区)级公共卫生机构要真正发挥龙头作用,制订工作计划,重点做好系统监测、动态监管、疫情处理和基层业务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指导等工作。应认真研究如何加强由县到乡(镇)疾病预防控制的垂直管理,强化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建立健全村医承担防病保健工作机制,解决农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问题。
4、开展广泛深入的健康教育,满足广大农民的健康需求。通过多种媒体、阵地和各类会议,利用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渠道开展健康教育工作,针对广大农民群众关心的健康问题和各种疾病防治知识开展卫生科普工作,其形式和内容要贴近群众并浅显易懂,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自我防护能力。通过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公民在疾病预防中的权利和义务,普及基本的卫生防病知识,提高公民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等,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主动配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为适应群众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变化,卫生科普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也要不断改进。
公共空间调研报告篇三
1、橱窗展示设计的结构形式。
2、橱窗展示设计的形式美法则。
3、橱窗的色彩设计。
4、橱窗的道具设计。
5、橱窗的照明设计。
6、橱窗设计的优缺点及建议。
调研时间:20xx年6月21日。
调研地点:百丽广场、新业广场、大拇指广场等。
调研目的:通过对橱窗的调研,了解橱窗设计对于服装销售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品牌橱窗的展示设计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品味,分析其橱窗设计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使我们更好的掌握橱窗展示设计。
雅莹的品牌理念:
e.p雅莹以经典、雅致的时装设计,传达现代女性的优雅生活审美,自信、乐观、智慧、从容,是ep赋予现代女性的优质生活内涵,e.p雅莹,优雅生活态度与优质生活方式的倡导者。
1、橱窗的结构形式:此图为封闭式橱窗,橱窗后背用隔板将橱窗空间与服装店空间相隔离,橱窗空间独立,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
2、橱窗的展示内容为:场景式陈列。
3、形式美法则:运用了均衡法则,形成和谐的美感。
4、橱窗的色彩设计:橱窗的色彩搭配比较和谐,包的颜色与模特上衣的红色相呼应,小狗模型上的衣服与模特的短裤颜色相同,使用绿色、白色点缀其中,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
5、道具设计:不同形态的人模、小狗的模型和墙上的装饰画相互协调共同营造出一种现代都市气息。
6、橱窗陈列的优点:总体来说,雅莹的.橱窗设计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大而通透的橱窗,吸引着顾客的眼球,橱窗中四个模特形态各不相同,手中牵着道具小狗,和背后墙上的装饰画共同组成了极富亲和力的生活场景,橱窗的色彩以红黑为主,并用绿色和白色进行点缀,画面既有对比又不失和谐统一,模特、道具和装饰画的运用,很好的体现了该品牌的品牌文化和服装特点,使消费者产生共鸣,从而吸引顾客进行购买,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
个人建议:我认为好的服装橱窗设计不仅仅在于模特与服装的搭配,使用与这季主题相关的道具,可以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对于雅莹的橱窗设计,我的建议就是模特背后的装饰画可以再简洁一点,效果会更好。
only的特点:追求流行,但对流行、时尚有自我主张,不轻易随众,高收入,喜欢阅读,经常购买时尚杂志,能把流行资讯当作谈资。
1、橱窗的结构形式:此图为半敞开式橱窗,利用展示道具和pop海报将橱窗与店内空间分隔。
2、橱窗的形式美法则:整个画面运用对称法则,以中间的装饰球为中心对称,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3、橱窗的照明:在橱窗的上面,运用导轨式金卤灯,采用半直接型照明,照在装饰球上形成反射,使整个画面光亮而又有美感,很贴合品牌的时尚感觉。
4、道具设计:运用了pop海报、模特和装饰球,巨大的海报和模特形成对称,风格一致,模特后面装饰画的运用,体现着青春活力。
5、橱窗的色彩:黑色的橱窗框架刚劲有力,模特的颜色和后面的装饰画相呼应,装饰球与与模特身上的衣服色调一致,然后运用灯光的照射,整个橱窗和谐统一。
公共空间调研报告篇四
我们凌源调研小组一行5人,对xxx6个街道32社区和2个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在凌源民政局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我们通过听取社区工作人员汇报与实地调研,发现了一些他们在社区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及其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一、xxx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xxx共有30个乡镇街,其中10个乡;12个镇;8个街道。有6个街道辖城市社区37个,其中5个为村改居社区。452个居民小组,52249户,147818口人,社区居民代表2010名。社区两委(党支部、居委会)班子成员219人(居委会成员182人)。社区公益岗位人员166人(做社保员、医保员、协理员、微机员等工作)。
37个社区中有17个是自己的拥有办公用房的,12个是租赁用办公用房,8个驻区单位无尝提供。社区办公用房总面积7690平方米,其中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社区9个;100—200平方米的社区13个;200—300平方米的社区11个,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4个。
社区从事工作涉及部门有:人口和计划生育、劳动和社区保障、科教文卫、食品药品安全、物业管理、城市建设管理、房屋征收、交通和农业、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管理、工业经济运行、环保、服务业、组织、宣传、应急、公安、司法、维稳、综治、信访、民政、残联、统计等等工作。
二、xxx社区建设取得成就。
几年来,xxx充分利用开发商缴纳的500余万元社区建设补助资金先后为12个社区购置办公用房,分别是:南街街道分局社区、馨王社区、花墙子社区、南门外社区、兴隆社区、;北街街道铁北社区、东环社区;城关街道康柠社区;凌北街道鸿凌社区、凌钢东社区;东城街道高杖子社区、安居社区。同时为社区旧房改造、维修等资金达100余万元。社区办公用房总面积由20xx年的398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7690平方米,使社区办公环境有所改善。目前,xxx有3个社区先后获得省级文明和谐社区,15个朝阳市级先进社区、平安社区等荣誉。
三、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办公用房和其保用面积严重不足。一部分社区没有办公用房,只能租用别人的房屋。在城市繁华地段租费又很高,给街道和社区带来了经济负担,还会遇到过一段时间房子又不租给社区。有办公用房的多数使用面积在100—200平米之间,也无法达到一站四室的基本使用要求,多为一屋多用。
2、办公经费不足。20xx年政府给社区的经费为3万元,但必须定制的报刊就得花去4000元左右。由于社区与群众、社区与机关联系密切,电话费用平均每人每月在80元左右,社区上放工作费用也较高,在加上电费、水费、网费、组织活动费用、办公耗材等等办公经费无法满足社区工作的需求,报销程序不合理,真正到社区的经费为1.2万元。
3、办公设备不足。社区的电脑配备严重不足多为一个能够使用的电脑。几个工作人员挤在一个电脑上办工,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随着社区的发展、社区管理档案和上级工作文件的增多,档案柜、办公桌等办公设备已经无法满足现有工作的需求。
4、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偏低。社区工作人员从事30种左右的工作,工作不分昼夜和节假日,工作量大,与所发的工资不成正比。虽然今年年初不同的提高了社区班子人员工资待遇,但其它社区工作人员工资仍没有提高。
5、社区内的小区物业管理难度大。一些的老小区没有物业管理,处于弃管状态,随意堆放垃圾,严重影响了小区卫生,一些新小区开发商虽承诺对物业负责,一次性收3、4年的物业费,但3、4年之后就没有人管理了。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来制约物业问题。政府又为了征创卫生城市,多数都为社区班子成员求助各门来帮忙解决物业问题。
6、政府对社区都应做什么工作规定不明确。很多个部门都把工作抛给了社区,无形给社区增加了大量的工作任务。社区本应是多为便民服务,却让各部门工作牵涉太多精力。本应由各个部门应开的证明全给了社区,社区的公章成了“万能章”,不开居民不满意,开了社区又没有这种权力和义务。
7、社区管理上访人员存在安全隐患。社区工作人员几乎都为女性,有时需要深夜监视上访人员动向和上外地接回上访人员,无形给社区工作人员带来了安全问题。
四、社区建设提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应该协调地方和各部门来共同解决社区办公用房问题,能够满足社区一站四室和工作的需要,为社区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舒心的工作环境。
2、政府应当将3万元经费直接拨发到社区,满足社区展开各项工作的需要。
3、允许社区进行一些服务类经营,一方面可解决社区经费问题,一方面可以进行便民服务。(例如:超市、药店、门诊、养老、照顾幼童等等)。
4、物业管理上应加几名公益岗人员对无物业管理的老小区卫生进行打扫,搞好卫生,社区在通过其它渠道争取些经费发给这些人员。
5、政府就应确社区工作职责,减少政府部门对社区附加的工作量。
6、社区应多组织活动,拉近社区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其中xx社区组织的邻里节,每家一道菜,大家坐下来欢唱笑舞,拉近了各自之间的关系),还能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
7、社区应多鼓励社会热心人士多参加到社区公益事业中去,帮扶老人、组织活动、开展法律道德生活常识宣传。
8、社区应成立日间照料室,增加一名公益岗人员对没有时间照料的老人进行统一的照顾管理,家属少付一部分费用。
通过此次调研,调研小组深入到社区基层进行实地考察,并认真听取了基层工作者的汇报,小组成员相互配合有条不紊的顺利完成此次调研工作。
公共空间调研报告篇五
公共交通是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市民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的公交服务质量,更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市政府对我市公交发展十分重视,xx年3月提出了争创“全国先进,中西部一流,群众满意”的城市公交发展目标。为推进我市公交优先发展,市政协成立了调研课题组,对影响公交发展的各方面因素进行了深入调研,以期对发展公交,缓解市民出行难提供一些帮助。
一、公交现状
(一)基本情况
17.67标台,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23.22%。
近年来,为建设“全国先进、中西部一流、群众满意”的城市公交,解决市民“出行难”问题,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国有主导的城市公交,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主要做法有:
1、增加车辆和调整线路,提高公交运力
xx年底,中心城区公交营运车辆5220
4963
万人次增加到xx年的291.6万人次,上升19%。
2、推行ic卡票制改革,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
市公交集团公司推出ic卡并相继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后,
ic卡发行量快速增长。xx年底为93万张,xx年底增至143万张,2011年7月达到202万张。ic卡票制改革吸引了大量群众乘坐公交车,公交出行分担率有较大提高。
3、试行公交专用道,提高公交运行效率
交管部门在一环路、蜀都大道划定了两条公交专用道,并于2011年5月1日起投入运行。据初步测定,车速由原来的12公里/小时提高到15~20公里/小时,部分路段可达30公里/小时,公交车运行时间节约20%以上,快捷性得到初步体现。
上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民出行难局面,车速过慢、乘车拥挤、舒适度低等突出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xx年底,中心城区市民公交出行分担率由xx年的14.7%提高到23.22%。
(二)主要问题
在国内同类大城市中,市的公交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主要表现为站点远、乘车难、换乘难,从而导致公交车速度慢,准点率低。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时期,公交车候车时间过长,车内拥挤不堪,上下车秩序混乱,群众反应强烈。公交服务水平不高导致市民大量选择私家车、自行车、电瓶车、出租车等方式出行,大大增加了本来就不堪重负的道路负荷;而道路负荷大、拥堵又导致公交车的运营速度更慢,促使更多的人选择乘坐公交车以外的方式出行,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公共交通发展落后已经成为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过深入分析,我们认为制约公交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线网、场站、路权、行业监管、内部管理及相关配套政策。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引发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公共交通的发展,使得市民出行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缓解。
1、线网
现有的城市公交线网设置不够科学,层次不分明,分工不明确。这是影响公交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线路重叠过多,线路走向设置不合理,对市民出行考虑不周。许多居民小区没有公交车经停,居民公交出行困难,被迫选择其他出行方式。近年来有关部门虽然已在着手进行线网优化,但尚未达到科学规划、合理设置的标准。
2、场站
公交场站建设滞后,是影响公交发展的瓶颈。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中对公交场站的规划和建设严重不足。新开发区域的公交场站建设常被忽视,旧城区原有的公交场站也被大量挤占挪作他用。一环路以内现在已经没有一个公交场站。市公交集团近年来车辆增加很快,但场站建设滞后,目前使用场站仅50个,计835余亩,按国家建设部有关标准计算缺口近50%。场站缺乏直接影响高峰班次的投放,当前在运力比较充足的情况下,也无法加大高峰期车辆的投放。
场站不足还严重影响到公交线网的优化。市内缺乏中转站首末站造成线路过长,加大了优化线路的难度。一个需要引起充分注意的是例子是,正在建设中的天府广场地铁中心枢纽,就没有规划和建设公交场站。
3、路权
城市的公共资源之中,道路资源最为紧缺。长期以来,在道路资源的分配上,公交路权优先的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2011年5月之前,一直没有设置公交专用道,仅在几条最重要的干道上设置了公交优先道。由于相关管理未能合理配套,这些公交优先道经常受到大量社会车辆的违法侵占,严重影响了公交车的运营速度。运营速度的降低使公交车发班频率和准点率降低,造成等候时间过长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公交出行分担率的提升。
路权涉及到的最大困难是市区路网存在大量的瓶颈路段、双向6车道的路网不完善,需要进行新一轮的市区道路改扩建工程。
4、政策
城市公交作为带有一定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对参与经营的企业,应不分国有和民营,都给予“国民待遇”。比如,市公交集团推出ic卡优惠票价和对特殊人群的免费优惠后,民营公交线路因为不能得到政府的相关补贴而未能实行同样的优惠票价,不能刷卡,从而形成“一个城市两种票价”的现象,参与公交服务的民营企业和乘坐民营公交的市民对此有较大的反映。
在7月10日报送给市政府的《关于我市民营公交企业运营情况的调研意见》(成政协办函〔2011〕35号)中,对政策问题已经提出了明确建议,市级相关部门现正着手研究制定方案,本调研报告中就不再作论述。
二、意见和建议
(一)坚定信心,确定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要促进城市交通的良性发展,首先要解决城市交通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市平均每天新增500余辆机动车上路,主城区的电瓶车已达120万辆,道路资源难以承载社会车辆增加的压力。因此,要坚定不移地选择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多元化城市交通系统,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城市交通结构应以公共交通为主体,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快线公交为主体、支线公交为支撑、出租汽车为补充”,合理匹配、高效快捷并与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系统。同时,对小汽车采取不限制购买,但限制使用的办法,出台一些调控政策,在不同的区域特别是中心城区控制小汽车使用。对电动自行车的限制措施也应该继续加强。
同时,为适应公交优先发展的需要,建议修改《市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条例》,对我市公交发展的指导原则、政策支持、管理体制、资源配置、服务规范、监管执法等,按照新的形势和要求予以相应调整。
(二)加快线网优化建设,根据线网需求合理配置车辆
要加快实施公交线网优化,逐步形成公交快线网和干线网,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公交支线网,形成主干线路、干线线路、支线线路相互配合,层次分明,换乘高效、便利,具备较强出行吸引力的中心城区公交线网。线网优化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尽量减少公交线路重复;降低非直线系数;中心城区公交线路换乘系数原则上不超过1.4,主干线路、干线线路、支线线路各层次间建立方便、快捷的换乘场(站);凡是具备条件的中、小街道,原则上都应该开行支线公交;新增或延伸线路,向新建的大型住宅区、商业中心区、高等院校、工业园区等延伸,扩大公交线路覆盖率。市公交集团现已在市区53个片区中开通8条支线公交,应加快进度,争取在2年内基本完成。
同时,为适应线网优化的'需求,建议增购高性能大容量公交车和小型公交车,使车辆结构尽快形成合理的比例,在适应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和干线、支线公交对车辆不同需求的同时,提高公交舒适度,以吸引更多的人乘坐公交车。
(三)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公交场站建设
公交场站是线网优化的重要基础,要加大公交场站的规划力度和规划执行力度。在土地资源紧缺的主城区,旧城改造要规划地下公交场站,要求开发商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以有效地解决首末站严重短缺的问题。公交场站的深度开发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鼓励公交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公交场站建设。对于新开发区域,公交场站的配建必须纳入新建小区的强制性条件。只要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建小区,必须配建相应规模的公交场站。场站建设要实行综合配套建设,要对整个区域综合开发和立体开发,进行统一管理。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议相关部门选择一个场站建设作为试点,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样板和经验。
正在修建地铁,轻轨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地铁、轻轨和公交汽车的效率,要系统规划三者之间的换乘驳接枢纽,有机衔接,以充分发挥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综合效益。
(四)推广公交专用道,建设快速公交系统
公交运营速度是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的核心问题。要下决心在具备条件的交通干线上实行公交专用道,建设快速公交系统,使公交出行较私人交通出行更具优势,从而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公交出行,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
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应该遵从“专用、快速、大容量和线网整合”四条原则。加快配置先进科技设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调度管理公交系统,也是建设快速公交系统中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实行公交专用道的道路条件是双向6车道。目前这样的道路并不是太多。一些干线如新华大道、红星路部分只有4车道。建议加大这些路段工程的改造力度,尽快在这些干道设置公交专用道。同时,为实现路权向公交倾斜的宏观目标,建议市交委、交管局参与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城市道路的技术规划设计。
(五)加强对公交企业的监管,鼓励民营公交企业整合
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市政府提出的争创“全国先进,中西部一流,群众满意”的城市公交发展目标,制定行业服务标准,对公交企业经营线路进行动态管理、考核、授权经营;要提高公交企业进入门槛,严格禁止挂靠经营和收取保证金等办法的承包经营。
加强监管,提升公交企业服务水平。建议今年内重点研究解决市民反映突出的运营时间问题。目前公交除少数干线外,绝大部分线路均在晚上7至8点收车,这样的时间表同二三十年前基本没有区别,与现在的城市规模和市民生活方式不相适应,与市打造最佳人居环境的奋斗目标不相符合。应根据市民需要,对线路的收发车时间做出相应调整。
整合规范民营公交企业。现有民营公交企业9家,利益分散,经营矛盾大,不利于公交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行业监管,同时也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害。有关部门应以优质服务和安全生产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进行调控,支持鼓励民营公交进行整合,引导其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以减少经营矛盾,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交通服务。
公共空间调研报告篇六
公交车、出租车文明服务、诚信经营已逐步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提升,服务水平有所提高,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管理工作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
5月3日,县人大组织南宾镇部分人大代表、群众代表和公交车、出租车经营者以及驾驶员进行了座谈。随后,组织代表个人乘坐公交车、出租车,暗访体验。5月 10日,又组织市、县人大代表集中视察了石柱互邦公司、渝运集团石柱分公司两家公共交通运营企业,并召开了座谈会。代表们肯定了近年来我县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取得的成绩,特别是今年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发生的积极变化,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意见。
奎年来,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坚持公益为民的改革方向,以有序竞争、方便群众为原则,成功取缔人力三轮车,规范客运摩托车,初步形成以公交车为主、出租车为辅的常规公共交通体系。现有公共交通运营企业2家,即渝运集团石柱分公司和石柱互邦公司。开通公交线路8条,拥有公交车55台(其中23台按公交车许可、32台按班车许可),万人拥有量达到5台;出租车100台(其中公司自营32台、挂靠承包经营68台),万人拥有量达到9辆。拥有公共交通座位数2332座,其中公交车1832座,出租车500座。公交车日均行驶里程5981公里,日均实载率43.7%,日均载客量2.7万人次,覆盖城区及周边三河、下路场镇。出租车日均行驶里程 370公里,日均实载里程210公里,平均里程利用率56%,日均载客量达2.1万人次。
(一)各级高度重视,公交意识明显增强。一是县政府将城乡客运一体化列入议事日程,提出“公交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城市公交,公交车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差到好。二是县交委制定了《xx县农村客运发展规划(20xx―20xx年)》,对公交线路、运力、站场等城市公共交通进行了合理规划。三是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老百姓出行难、“打的难”等民生问题,今年以来,先后安排县发改委、县政府办两次对县城出租车营运现状进行调研,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四是县财政在相对拮据的情况下,对公交车进行了一定补贴。
(二)规范市场秩序,城市形象有效提升。一是成功取缔人力三轮车,改上车一元的环城车为打表计价的出租车,新增公交线路和车辆,有效改变传统、落后的出行方式。二是规范投放渠道。适时开展城市交通实载率调查,掌握市场供需和出行需求,并采取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为新增投放城市交通经营指标提供依据。三是严格市场准入。按照《xx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办法》、《xx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严把企业资质关、车辆技术关和从业资格关。随着公交车和出租车的逐步投放,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群众出行方式更加多样化,安全得到保障,城市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
(三)加快设施建设,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一是大力推进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公交站台、停靠点112处,其中港湾式站台3处,每个站点都完善了公交线路指示牌,方便群众乘车。二是新增县城至三河、县城至下路两条公交线路,有效缓解城区交通压力,带动城周乡镇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制定公交站场布局规划,拟建城东、下路和三河公交客运站场,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网络。
(四)加强行业管理,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一是采取特许经营制度,与企业签定合同,明确企业责任、权利与义务,明确政府监管责任,防止无序竞争,维护广大市民的利益。二是督促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完善安全管理、学习培训等相关制度,搞好从业人员培训,建立车辆管理档案、台账,采用gps对车辆和驾驶员实行动态管理。截至目前,未发生出租汽车、公交车盗抢等治安刑事案件,连续七年未发生死亡交通事故。公交车、出租车文明服务、诚信经营已逐步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提升,服务水平有所提高。
(五)加大执法力度,部门监管不断强化。一是加强日常监管。建立有奖举报制度,设立专门举报投诉电话,健全安全服务质量考核、从业人员诚信考核和年度目标承诺考核机制,利用gps监管平台,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二是开展出租车专项整治。从今年4月16日起,联合交通、物价、公安等部门和经营企业,在玉音广场、三妹酒楼、桥头场等设立固定或流动稽查点,开展“惩违规、除陋习、树文明”专项整治行动,现已取得初步成效,乱打组合、乱收费等不规范行为明显减少,乘客投诉率较去年同期下降43%。
我县城市公共交通起点低、起步晚,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推进、与群众的要求都还有一定差距,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管理、部门监管等各个环节还存在一定问题,制约了城市公共交通的进一步发展。
(一)规划建设滞后,缺乏科学指导。一是没有制订专门的城市公交发展规划,仅在《xx县农村客运发展规划(20xx―20xx年)》中有所提及。二是由于历史原因,城区道路缺乏系统专业规划,路网结构、布局不合理,功能不清,城区许多道路狭窄,难以形成合理畅通的道路网络,造成巨大行车压力。三是县城停车场卡设滞后,现有停车位与城区日益增加的车辆矛盾突出,市政部门在部分路段设置临时停车位,虽然一定程度缓解了停车难,但对这些路段的通行、通畅造成压力。四是公交停靠点设置简陋、落后,且损毁严重,市民候车环境差。缺乏专门的公交换乘枢纽站,公交车、出租车难以到边停靠,有时只能在公路上调头,严重阻碍交通,存在安全隐患。
(二)管理方式落后,结构不尽合理。一是经营主体相对分散,影响行业良性发展。以出租车为例,目前拥有的100台出租车中有68台为挂靠承包经营,不利于开展管理和培训,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差。二是公交车、出租车数量配置和公交路线、站点设置不尽合理,公交资源配置、运力调配、线网布局等方面存在结构性矛盾。公交车和出租车数量偏少,发车密度低,群众候车时间长,反映强烈;到殡仪馆、高中城等地的班车数量少、收车时间早,无法满足群众出行需求。三是管理落后,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公交公司内部运行调度不合理,乘客、车辆、道路和站场设施之间不能信息共享。同时,由于红绿灯位置、转换时限等设置不尽合理,车辆乱停乱放现象突出,牛石嵌、街心花园等堵点较多,导致公共交通运行不畅,准点率低,市民换乘不方便,满意度低。
(三)企业经营困难,财政投入不足。一是公交车线路里程长,经营成本高,经营压力大。目前,运行线路最长达12公里,除公交206线路外,其余线路票价均为1元。公交201、202、203、205、206线均为城乡线,上午7-10点、下午5-6点高峰时段车辆实载率高,其他时段实载率均不足,有的班次甚至只乘坐几个人,几条线路均以起点到终点运输为主,中途上下乘客较少,经营收益偏低。二是燃油价格、人员工资、维修成本等不断上涨,仅燃油就占整个公交车营收的42%,导致企业利润微薄,甚至出现亏损。三是政府未建立长效补贴机制。公交企业所承担的社会公益性服务、执行低票价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所增加的支出及政策性亏损,主要由企业自身消化,经营压力大。到目前,县城免费乘坐公交的人群 7000多人,政府每人每月只补贴了1.7元,其余由企业承担,难以消化。
(四)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水平不高。一是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以出租车驾驶员为例,我县目前经培训考试具备出租车从业资格的有504人,其中具有初中文化的318人,占63%,具有高中文化的186人,占37%,专科及以上文化的为零。二是专业技能不高。所有公交车、出租车驾驶员,除进行入门式的专业培训和三年一次的再教育培训外,后续培训以安全例会代训为主,企业组织的专业培训较少,且实效性不强,培训效果不够明显。三是由于企业效益不高,员工待遇较低,队伍不稳定,从业人员流动性强,导致培训不及时、不到位,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不高,乘客满意度偏低。
(五)整治力度不够,陋习尚未根治。从4月16日开始启动的专项整治活动,现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成效还有待进一步显现。一是专项整治的氛围还不太浓,尚未形成强大合力。各种新闻媒体未及时跟进、及时曝光,人民群众知晓度不高。二是专项整治的措施尚未完全落到实处。如没有将出租车价目表及“12358”举报电话统一粘贴于每台出租车的醒目位置,没有建立出租车机打发票制度,没有完全执行组合乘车按60%计价的规定,等等。由于对公交车辆违规行为缺乏有效震慑,导致强打组合、乱收费等现象仍时有发生。
(一)加强规划,确保有章可循。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将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公共交通专项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城乡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认真组织编制全县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对全县交通现状、需求和发展前景进行充分调查研究,以城乡客运一体化为核心,确定全县交通发展战略,科学配置和利用交通资源。二是按照远近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认真编制城乡公共交通专项规划,确定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相关技术经济政策,明确各类公共交通方式的结构比例、站场布局与配套基础设施的用地规模、建设时序,充分考虑城市公交对农村的辐射,努力构建城乡公共交通统筹发展格局,实现城乡公共交通全覆盖。三是新建居住小区、大型公共活动场所以及新建、改扩建道路等工程项目,要同步建设公交场站、停车场等公交设施,并同步交付使用,对未按规定进行配套建设的,不得验收交付使用,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二)加强宣传,提高全民意识。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发展公共交通事业的重要性。一是及时宣传党和政府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政策和法规,及时宣传安全出行、文明乘车、服务至上的新风尚、新形象,及时宣传公共交通行业管理的新举措、新动向。二是积极引导广大市民改变日常出行方式,主动乘坐公交车,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促进公共交通发展的良好氛围,把城市公交打造成为对外宣传石柱的有力“名片”。三是着力抓好专项整治活动期间的宣传工作。及时对严重违反《xx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暂行办法》的行为进行曝光披露,提高执法的震慑力;同时大力宣传公交车、出租车营运规定,提高乘客知晓率,自觉维护合法权益。
(三)加大投入,提供资金保障。公共交通作为公益性事业,低票价决定了营运企业微利或亏损,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对营运企业的专项补贴。一是将城乡公共交通发展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所需资金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投入。二是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基础设施配套费和土地出让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部分,要重点用于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建设。三是对公共交通停车场站等建设项目、车辆和设施设备的配置、更新等,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四是对企业的成本和费用要进行评估,充分考虑企业经营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公共交通运价,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提高公共交通的整体运行效率。五是对企业承担的'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残疾人、伤残军人、学生等实行免费或优惠乘车)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增加的支出,由政府进行专项补贴。六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交通投资,增强企业活力,充分挖掘公共交通自身的发展潜力。
(四)加快建设,提供基础条件。一是加快推进加气站建设,降低运营成本,为公共交通发展提供清洁、环保、充足的能源。二是增加公交运力,完善公交网络。在组织听证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适时投放公交车和出租车,逐步达到同类区县城区每万人常住人口拥有出租车11-19辆的水平,满足市民出行需求。按照“着力提高线网密度和通达深度,中心区域减少重复线路,边缘地区扩大公交覆盖”的思路,根据城市发展、小区建设和人口分布,针对中小学、客运站、殡仪馆等公共场所不同时段的人流量,及时增加公交线路,加密公交车次,逐步建立以快线网为骨架、普线网为基础、支线网为补充的三级公共交通网络。三是加快推进城东公交客运站场和xx区、火车站站前大道等开发区停车场卡设,在主干道建设港湾式停靠站,配套完善站台、候车亭等设施,努力使公交综合停车场、公交首末(枢纽)站和公交候车亭建设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五)深化改革,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明确“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和行业化监管”的发展思路,整合经营主体,实行一体化经营。一是积极推进“公车公营”,不得以承包、租赁、挂靠、合作等方式变相转让经营权,由企业统一经营管理车辆,并承担全部经营风险和安全管理责任,切实改变秩序乱、服务差、效益低的现状。二是进一步落实城乡公共交通的安全监管责任,理顺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加大公交安全的投入和执法力度。三是进一步完善规范科学的考核办法,严格奖惩机制,使有限的财政投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四是建立和完善公交智能化管理指挥系统和视频监视系统,运用高科技加强对运营车辆的指挥调度,方便广大乘客出行,提高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五是强化培训和教育,加强从业人员安全、业务、道德、诚信等各方面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六是加强公共交通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文明线路、文明车组”和“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
(六)强化执法,履行监管职能。县级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加大执法力度。要加强对公交企业的监管和指导,整治运输市场秩序,打击非法营运及各类违章经营行为。特别是在专项整治活动期间,要借鉴xx市主城区近期开展的出租车行业“惩违规、除陋习、树文明”专项行动的有效做法,落实专人负责,建立黄色预警库和黑名单库,采用定时、不定时等方式进行明察暗访,重点对不打表计价、乱收费、强打组合、拒载、甩客等违法行为,以及穿背心、打赤膊、使用车载对讲机聊天、讲粗话等不文明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对所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一律按有关规定的上限执行,该扣分的坚决扣分,该整改的必须整改到位后重新上岗,该吊销从业资格的坚决吊销。对所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要通过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进行全方位曝光,提高执法震慑力和群众知晓度。
公共空间调研报告篇七
2、探究上海现代商业展示空间的特色。
视觉空间客源创新。
展示艺术与空间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展示艺术就是对空间的重新组织利用的艺术。无论从展示设计的概念,展示设计的本质与特征,展示设计的范畴以及展示设计的程序,我们都可以发现,“空间”这个概念是贯穿于始终的。展示设计是一种人为环境的再创造,空间规划就成为展示艺术中的核心要素。所以,在对空间设计进行探讨之前首先要明确空间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每一个设计师需要把它当做“理念的基石”铭记在心的。
作为“老式石库门”改造而来的建筑群,“田子坊”似乎要比“新天地”更多了几分“生活的气息”。“狭小的里弄”穿越了整个世纪显露着别样的“喧嚣”,林林种种的铺子,“紧凑而温馨”。使其既保持原有的新潮、又有现代的商业特色。
1、空间的两重性。
空间这个概念有着相对和绝对的两重性,一个空间的大小、形状被其围护物和其自身应具有的功能形式所决定,同时该空间也决定着围护物的形式。“有形”的围物使“无形”的空间成为有形,离开了围护物,空间就成为概念中的“空间”,不可被形象感知;“无形”的空间赋予“有形”的围护物以实际的意义,没有空间的存在,那围护物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2、空间的时间性。
在展示设计中我们所说的空间是四维的,在此给通常意义上的三维空间加上“时间”这一概念。时间意味着运动,抛开时间研究空间将是乏味的,没有意义的。自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以后,人们对空间的认识有了深化,知道了空间和时间是一个东西的不同表达方式。
空间是可见实体要素限定下所形成的不可见的虚体与感觉它的人之间所产生的视觉的“场”,是源于生命的主观感觉。而这种感受是和时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在展示环境中对展品的观赏,必然是一种动态的观赏,时间就是动态的诠释方式。人在展示空间中,就必然体验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化,从而构成完整的感观体验。空间的时间性在展示设计中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因素,充分运用时间这“第四维”是创造动态空间形式的根本,也是创造“流动之美”的必经之路。
在展示环境中,空间具有流动性是必然的,是由展示空间的功能特点决定的。展示空间是一门空间与场地规划的艺术,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用一定的设计表现手段向人们传达信息、展现空间中的展示内容,它使人们犹如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艺术雕刻中,用各种艺术陈列手法的动态表现,规划上有意识的引导,使观众人们在三维空间中体验时空产生的第四维空间效应。展示平面的规划,可以造成各种不同的空间效果。如几何直线构成的平面流线,使人有一种理性的、秩序的空间效果;如采用有机形或弧形的平面流线则可以使空间显得更加活泼自如。展示空间的分布与路线分配的不同,则使人们在浏览欣赏空间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节奏感,这个节奏感是随着空间中展示设计的变化而变化的。空间使用安排上的不同能引起人们欣赏过程中心理感受有节奏的`变化,人们在展示空间、展示柜、展示环境、展品和展示商品、展位前逗留时间的差异,使整个大的空间环境张弛有序,富有变化之中。
尺度(通道密度陈列密度陈列高度)视觉(水平视动快于垂直视动水平尺寸准于垂直尺寸视动习惯之左右上下律视动习惯之跳跃式阅读)效率(增加信息绝对强度增加信息相对强度利用人的视觉习惯选择最有效的方式)照明(展示照度标准照度均匀水平阴影,眩光视角,视距)特殊技术(数码视频技术)。
1、专业商店(专卖店):经营品种单一、但同类品牌的商品种类丰富,规格齐全。
2、百货商店:衣、食、住、行、用样样都有,集中化的销售,使顾客各得所需。
3、超级市场:开架销售,顾客可直接到货柜前挑选商品,让商品与顾客距离接近,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减少人员的拥挤。
4、购物中心:满足消费者多中需要,设有大型商场、酒店、饭店、影剧院、银行、停车场、办公、娱乐中心等等,功能设施齐全的场所。
1、展示性:对商品进行合理的,并富有重点性的陈列和展示,影响顾客心理。
2、服务性:提供以购物为主的有形服务。
3、休闲性:在服务的同时,或多或少伴随休闲性质。适应和引导顾客心理。
4、文化性:任何商业活动,无不反映一定的群体意识,商业活动场所,是大众传播信息的媒介,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性。
1、功能分区:
a、商品种类进行分区;
b、将营业厅分租给不同的厂家、公司经营,自然按公司、品牌分成不同部分;
c、按商品的利润及顾客需求程度进行布置。
2、售货方式:货柜式、开架式。
3、引导性。
商店规划——铺面规划、经营及经济效益分析,客源客流分析等;
创新意识——整体设计中所具有的创新。
上海有一种神奇的气质,唯有它可以让人瞬间在极端现代与传统两种气质中穿梭,大到如外滩、新天地的地标建筑,小到田子坊般的窄弄堂,无论是现代式传统的海派韵味还是修旧如旧的小资情调,都是上海的“神奇”,也是《角-色上海》栏目希望呈现的。第一期《东成西就田子坊》通过两位编辑的体验,展现了融合在田子坊身上的“东”和“西”,即传统和现代。
公共空间调研报告篇八
公共资源交易,也称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在政府宏观调控下,依据法律法规,经过科学合理程序,运用价格调节等手段,采用阳光操作的办法,通过招标、谈判、拍卖、挂牌出让、电子竞价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市场竞争方式进行的公共资源分配或处置。
通过对我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当前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初略的对策和建议,供各位探讨。
一、基本情况。
xx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设立于2009年,隶属于xx县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室(xx县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管理的副科级事业单位。该中心自设立以来,按照场地建设标准化、管理体制合理化、进场交易有序化、交易流程规范化、运作模式科学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六化”目标,狠抓各项软硬件建设,努力提升建设水平和规范化运作水平。
(一)建立了合理的交易管理体制。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从决策层、监管层和操作层相互分离的三个层面设置管理体系,成立xx县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为全县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的最高决策、协调和议事机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各行业行政监督部门和县公共资源综合监管部门的协调监管工作;交易中心专门负责场内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从而形成了“决策、监督、服务”三级管理的运行模式,为全县公共资源公开、公平、公正交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了统一的服务运作机构。在县委、县政府积极推动下,将原有工程建设管理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国有土地交易中心合并在一起,构建统一的交易平台。目前交易中心内部股室设有业务股和综合股;信息平台方面建立独立的信息发布网站和配套的交易系统,保障了交易中心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建立了完善的交易服务平台。在服务功能区块设置上,在全市率先建成了独立的电子评标室1个,其他普通评标和谈判室2个、开标大厅1个、服务大厅1个;安装空调8部,配置电脑12台,基本达到了功能完善、设施配套、设备齐全的标准化建设目标。
(四)建立了规范的交易运作机制。一是出台了《xx县综合招标投标管理办法》、《xx县招标投标运行管理规程》等5个规章文件;二是制定了各类交易工作流程和指南。对工程建设、土地出让、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四个方面的交易流程作了详细的规定;三是规范了场内交易规程。制定了《招标人行为规范》、《招标代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投标人行为规范》等3个交易规范;四是严肃了交易纪律。制订了《招投标监管服务人员行为规范》、《责任追究制度》等5个场内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走上了以制度约束人和事的良性轨道。
(五)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取得作用。县中心运行8年多时间以来,共承接各类项目2656个,成交总金额约143.38亿元,实现节约资金约10.2亿元,国有土地、产权增加值达1.6亿元。我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成立,在规范我县市场交易行为,促进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公开、公平、公正等方面取得积极的作用,也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取得积极效果。
二、存在问题。
由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现有行政管理模式的重大改革、权力的再分配、利益的再调整,在开展和推进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法律法规层面支持力度比较薄弱。公共资源交易是改革的新生事物,从上级政府重视程度和推行力度,为近年来比较大的改革。针对公共资源交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创新探索公共资源招投标监督管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共资源招投标综合监管"湖北模式"。但在《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土地法》以及《招投标法实施条例》、《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等上都没有相应的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有以此相抵触,此项改革缺乏上位法的支撑,在基层有一定的改革阻力。
(二)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存在监管分散和职责不清的问题。湖北针对这一问题,成立了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机构,赋予该机构综合监管职责,但从目前来看,只对进场交易项目的开评标过程实施监督,对项目招标采购准备阶段、招标组织过程、定标环节、标后管理、合同管理和履约情况均无法监管,监督检查力度也很薄弱,综合监管呈现出范围窄、过程缺、力度弱的特点,真正掌握招投标全程管理、从业资质管理的,仍是行业主管部门,造成了分散管理的局面。
(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力度和支持力度不够。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的通知》和湖北省共公共资源交易“一网”、“一库”和“一规”建设的要求,结合“互联网+”的发展进程,公共资源交易从有形的场地转变成网络虚拟化交易环境,大大提高交易质量和节省各交易主体的投标成本,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县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平台建设在资金、人员和需获得上级支持力度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在与其他单位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投入相差甚远,也为推进全流程电子化交易造成障碍。
(四)公共资源交易有关主体诚信缺失危机十分严重。公共资源招投标市场规避招标、虚假招标,挂靠投标、围标串标,非法转包、违法分包等失信问题比较突出;受监管体制限制,市场主体相关信息被自然阻隔、封闭、碎化和失真,在招投标领域形成了"逆向淘汰",造成了失信易、立信难,守信成本高、失信成本低,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公共资源招投标的一个"毒瘤"。随着公共资源交易规模的扩大,各方交易主体不断增加,竞争更加残酷,交易市场市场中各方主体出现严重的“诚信危机”现象。
(五)专业队伍建设不够完善。专家队伍建设薄弱,客观上为发生利益冲突创造了条件。市、县两级交易市场专家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队伍数量不足、管理水平低等问题,造成部分专家参加评审几率较高。如市房建和市政专业评标专家才百余人,水利和交通专业专家寥寥无几,政府采购评标专家更是十分缺乏,而且项目主管或行政监督部门人员占有很大比例,选择面较窄,从某种程度上可能直接影响了评标结果的公正性。同时,各行各业都建有本行业的专家库,没有实现专家资源的共享,加之对评标专家的监督和惩处力度有限,震慑力度不够,客观上也增加了利益冲突的可能性。
三、
对策与建议。
要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只要保持采用“制度+科技”这一潮流的管理方式,亟待从国家、省市和地方上予以立法和创新,并急需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技术网络体系和信用评价体系,才能促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规范高效运行。
(一)落实公共资源相关法规的宣传学习和立法工作,深入推进公共资源招标投标监管体制改革。公共资源招投标,事关花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事关每一个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利益,事关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事关社会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当前,在公共资源招投标领域,质次价高、效率低下、腐败案件时有发生等问题,无不与公共资源招投标监管不力、不到位有关,社会关注度极高,急需须加强地方立法。2015年5月28日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湖北省公共资源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条例》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传统管理体制下,公共资源招投标监管职责分散在各个行政主管部门。行政主管部门既审批项目,又审批资金;既组织市场交易,又参与市场交易;既是资源出让者,又是交易监管者,存在监管分散、职责不清,同体监督、封闭运行,分散交易、各自为政,违规干预、方便隐蔽等诸多矛盾和问题。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结合我省在公共资源招投标监督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条例坚持问题导向、务实管用的原则,确定了"一综合、二结合、三分离、四监管、五统一"的公共资源招投标综合监督管理体制,即对公共资源招投标实行一个综合监督管理机构(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坚持综合监督管理与有关行政监督部门依法监督管理二者有机结合,坚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监督三者相互分离制约,对公共资源招投标项目(公共资源招标投标目录)、参与主体(招标人及招标代理机构、投标人、资格预审及评标专家、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行为(招标、投标、评标、定标)、过程(标前、标中、标后)四个方面实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监管。
(二)加快推进“互联网+招标采购”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招标采购工作效率。目前我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承担了省级电子化交易全流程和远程异地评标两项试点任务,发展较为喜人,但离国家及省一网三平台的要求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电子化交易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把交易项目从项目报名至项目资料归档一系列工作流程从有形的操作形式转变成互联网的无形闭合区域。交易系统运行过程中投标人无需到交易中心现场办理报名等相关手续,开评标等工作环节均在网络系统上处理完成,这也打乱传统招标方式的招投标利益相对人之间的信息链、关系链,真正使潜在投标人的信息得到有效保密,从而减少“围标串标”的机会,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干扰,减少投标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按照《电子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市级应优先建设“一网三平台”,“一网三平台”是指依托黄冈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建成的市级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公共服务系统(公共服务平台、行政监督平台以及电子交易平台),或通过全省“云平台”,让省、市、县三级交易中心项目在“云平台”上进行交易,全面实现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一网”目标。其中,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全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整合的枢纽和数据中心,将主要实现全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公开和查询、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和查询、远程异地评标信息综合管理、评标评审专家信息管理、社会公众监督受理处理等功能;行政监督平台将结合“互联网+行政服务”的思维,按照“职责不交叉、功能不重叠”的原则建设,主要实现交易方式核准备案管理、交易活动全流程实时监控、投诉在线受理处理、监管信息通知和通报等功能;公共资源电子交易平台按照“分类科学、分级管理、技术专业、程序规范”的建设要求,实现全市范围内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全过程电子化交易模式,主要包括工程建设项目交易系统、政府采购项目交易系统、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专业系统、国有产权及矿业权交易专业系统、药品及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专业系统等五个专业类别系统建设。而作为黄冈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xx分中心,确实完善电子化交易系统是当前最为紧迫的工作任务。
(三)加快推进招标投标信用体系建设,净化工程建设招投标领域不良行为。建立健全招投标诚信体系是市场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更是政府的艰巨任务。公共资源招投标诚信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招投标市场的基础工程,关系到招投标市场改革发展的成效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效益。为此,省条例设专章对招投标信用体系建设进行规范,一是明确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综合监督管理机构、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和司法机关,应当互相通报招投标交易和合同履行信息、行政管理和司法等信息,建立信用档案,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使用。二是建立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投标人、评标专家信用档案,健全招投标诚信评价体系,开展招投标信用评价,并在公共服务平台公布评价结果。三是对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投标人、评标委员会成员等当事人违法违规不良记录在公共服务平台予以公布,实行"黑名单"制度。同时,规定将招投标违法违规信息记录和信用评价结果作为资格审查、评标、定标的评审因素。四是对失信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实行市场限入或者禁入限制,对一般或者情节特别严重的失信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实行三年或者永久禁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参与交易活动的限制。目前,我县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做了有力的尝试,承担了省级县域商务诚信评标法的试点工作任务,并取得一些突破。一是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县政府多次召开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专题工作会,明确了责任分工。县公共资源局牵头,负责评价体系、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评价结果的运用。住建、交通、水利、人社、税务、公安、法院等部门依据职责,设立信息联络专员,履行行业信息采集核查、开展信用评价、组织施工现场考评、报送评价结果等工作。投标企业自主填报企业基本信息,通过核查公示,根据体系量化指标,系统自动计算出诚信评价得分,开放接受查询和社会监督。在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下,至目前已有687家企业申报入库,公示各类信息30000余条,我县的诚信评价系统成了投标企业综合信息汇聚的“大晒场”,营造了诚实守信“比、赶、超”的浓厚氛围。二是结果运用体现择优选强。投标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我县组织招标人、投标企业、评标专家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在省局的帮助下,邀请业内知名专家、法律专家进行了多轮评审。树立了良好信用信息能直接在评标时予以加分这一导向,吸引了大批实力雄厚、守法诚信的企业纷纷入库。他们凭借良好的社会信誉、管理能力、合同履约抢占了先机,找到了市场,收获了守信的甜头,不断提升我县建设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失信信息在评标时予以扣分,让失信企业吞下了苦果,丧失了阵地,促进招投标市场秩序良性发展。
我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虽然在全流程网上交易、远程异地评标、县域商务诚信评标法中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但只是起点,远远不是终点。电子交易系统的安全稳定方面、远程异地评标的数据交换、县域商务诚信评标法的体系标准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离试点的初衷、社会的期待还有较大的差距。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县公共资源交易将继续保持锐意进取改革的决心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健康发展。
公共空间调研报告篇九
公共交通是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市民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的公交服务质量,更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市政府对我市公交发展十分重视,xx年3月提出了争创“全国先进,中西部一流,群众满意”的城市公交发展目标。为推进我市公交优先发展,市政协成立了调研课题组,对影响公交发展的各方面因素进行了深入调研,以期对发展公交,缓解市民出行难提供一些帮助。
17.67标台,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23.22%。
近年来,为建设“全国先进、中西部一流、群众满意”的城市公交,解决市民“出行难”问题,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国有主导的城市公交,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主要做法有:
1、增加车辆和调整线路,提高公交运力
xx年底,中心城区公交营运车辆5220
4963
万人次增加到xx年的291.6万人次,上升19%。
2、推行ic卡票制改革,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
市公交集团公司推出ic卡并相继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后,
ic卡发行量快速增长。xx年底为93万张,xx年底增至143万张,20xx年7月达到202万张。ic卡票制改革吸引了大量群众乘坐公交车,公交出行分担率有较大提高。
3、试行公交专用道,提高公交运行效率
交管部门在一环路、蜀都大道划定了两条公交专用道,并于20xx年5月1日起投入运行。据初步测定,车速由原来的12公里/小时提高到15~20公里/小时,部分路段可达30公里/小时,公交车运行时间节约20%以上,快捷性得到初步体现。
上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民出行难局面,车速过慢、乘车拥挤、舒适度低等突出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xx年底,中心城区市民公交出行分担率由xx年的14.7%提高到23.22%。
在国内同类大城市中,市的公交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主要表现为站点远、乘车难、换乘难,从而导致公交车速度慢,准点率低。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时期,公交车候车时间过长,车内拥挤不堪,上下车秩序混乱,群众反应强烈。公交服务水平不高导致市民大量选择私家车、自行车、电瓶车、出租车等方式出行,大大增加了本来就不堪重负的道路负荷;而道路负荷大、拥堵又导致公交车的运营速度更慢,促使更多的人选择乘坐公交车以外的方式出行,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公共交通发展落后已经成为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过深入分析,我们认为制约公交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线网、场站、路权、行业监管、内部管理及相关配套政策。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引发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公共交通的发展,使得市民出行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缓解。
、线网
现有的城市公交线网设置不够科学,层次不分明,分工不明确。这是影响公交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线路重叠过多,线路走向设置不合理,对市民出行考虑不周。许多居民小区没有公交车经停,居民公交出行困难,被迫选择其他出行方式。近年来有关部门虽然已在着手进行线网优化,但尚未达到科学规划、合理设置的标准。
2、场站
公交场站建设滞后,是影响公交发展的瓶颈。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中对公交场站的规划和建设严重不足。新开发区域的公交场站建设常被忽视,旧城区原有的公交场站也被大量挤占挪作他用。一环路以内现在已经没有一个公交场站。市公交集团近年来车辆增加很快,但场站建设滞后,目前使用场站仅50个,计835余亩,按国家建设部有关标准计算缺口近50%。场站缺乏直接影响高峰班次的投放,当前在运力比较充足的情况下,也无法加大高峰期车辆的投放。
场站不足还严重影响到公交线网的优化。市内缺乏中转站首末站造成线路过长,加大了优化线路的难度。一个需要引起充分注意的是例子是,正在建设中的天府广场地铁中心枢纽,就没有规划和建设公交场站。
3、路权
城市的公共资源之中,道路资源最为紧缺。长期以来,在道路资源的分配上,公交路权优先的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20xx年5月之前,一直没有设置公交专用道,仅在几条最重要的干道上设置了公交优先道。由于相关管理未能合理配套,这些公交优先道经常受到大量社会车辆的违法侵占,严重影响了公交车的运营速度。运营速度的降低使公交车发班频率和准点率降低,造成等候时间过长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公交出行分担率的提升。
路权涉及到的最大困难是市区路网存在大量的瓶颈路段、双向6车道的路网不完善,需要进行新一轮的市区道路改扩建工程。
4、政策
城市公交作为带有一定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对参与经营的企业,应不分国有和民营,都给予“国民待遇”。比如,市公交集团推出ic卡优惠票价和对特殊人群的免费优惠后,民营公交线路因为不能得到政府的相关补贴而未能实行同样的优惠票价,不能刷卡,从而形成“一个城市两种票价”的现象,参与公交服务的民营企业和乘坐民营公交的市民对此有较大的反映。
在7月10日报送给市政府的《关于我市民营公交企业运营情况的调研意见》(成政协办函〔20xx〕35号)中,对政策问题已经提出了明确建议,市级相关部门现正着手研究制定方案,本调研报告中就不再作论述。
要促进城市交通的良性发展,首先要解决城市交通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市平均每天新增500余辆机动车上路,主城区的电瓶车已达120万辆,道路资源难以承载社会车辆增加的压力。因此,要坚定不移地选择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多元化城市交通系统,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城市交通结构应以公共交通为主体,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快线公交为主体、支线公交为支撑、出租汽车为补充”,合理匹配、高效快捷并与城市规模、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系统。同时,对小汽车采取不限制购买,但限制使用的办法,出台一些调控政策,在不同的区域特别是中心城区控制小汽车使用。对电动自行车的限制措施也应该继续加强。
同时,为适应公交优先发展的需要,建议修改《市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条例》,对我市公交发展的指导原则、政策支持、管理体制、资源配置、服务规范、监管执法等,按照新的形势和要求予以相应调整。
要加快实施公交线网优化,逐步形成公交快线网和干线网,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公交支线网,形成主干线路、干线线路、支线线路相互配合,层次分明,换乘高效、便利,具备较强出行吸引力的中心城区公交线网。线网优化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尽量减少公交线路重复;降低非直线系数;中心城区公交线路换乘系数原则上不超过1.4,主干线路、干线线路、支线线路各层次间建立方便、快捷的换乘场(站);凡是具备条件的中、小街道,原则上都应该开行支线公交;新增或延伸线路,向新建的大型住宅区、商业中心区、高等院校、工业园区等延伸,扩大公交线路覆盖率。市公交集团现已在市区53个片区中开通8条支线公交,应加快进度,争取在2年内基本完成。
同时,为适应线网优化的需求,建议增购高性能大容量公交车和小型公交车,使车辆结构尽快形成合理的比例,在适应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和干线、支线公交对车辆不同需求的同时,提高公交舒适度,以吸引更多的人乘坐公交车。
公交场站是线网优化的重要基础,要加大公交场站的规划力度和规划执行力度。在土地资源紧缺的主城区,旧城改造要规划地下公交场站,要求开发商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以有效地解决首末站严重短缺的问题。公交场站的深度开发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鼓励公交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公交场站建设。对于新开发区域,公交场站的配建必须纳入新建小区的强制性条件。只要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建小区,必须配建相应规模的公交场站。场站建设要实行综合配套建设,要对整个区域综合开发和立体开发,进行统一管理。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议相关部门选择一个场站建设作为试点,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样板和经验。
正在修建地铁,轻轨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地铁、轻轨和公交汽车的效率,要系统规划三者之间的换乘驳接枢纽,有机衔接,以充分发挥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综合效益。
公交运营速度是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的核心问题。要下决心在具备条件的交通干线上实行公交专用道,建设快速公交系统,使公交出行较私人交通出行更具优势,从而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公交出行,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
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应该遵从“专用、快速、大容量和线网整合”四条原则。加快配置先进科技设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调度管理公交系统,也是建设快速公交系统中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实行公交专用道的道路条件是双向6车道。目前这样的道路并不是太多。一些干线如新华大道、红星路部分只有4车道。建议加大这些路段工程的改造力度,尽快在这些干道设置公交专用道。同时,为实现路权向公交倾斜的宏观目标,建议市交委、交管局参与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城市道路的技术规划设计。
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市政府提出的争创“全国先进,中西部一流,群众满意”的城市公交发展目标,制定行业服务标准,对公交企业经营线路进行动态管理、考核、授权经营;要提高公交企业进入门槛,严格禁止挂靠经营和收取保证金等办法的承包经营。
加强监管,提升公交企业服务水平。建议今年内重点研究解决市民反映突出的运营时间问题。目前公交除少数干线外,绝大部分线路均在晚上7至8点收车,这样的时间表同二三十年前基本没有区别,与现在的城市规模和市民生活方式不相适应,与市打造最佳人居环境的奋斗目标不相符合。应根据市民需要,对线路的收发车时间做出相应调整。
整合规范民营公交企业。现有民营公交企业9家,利益分散,经营矛盾大,不利于公交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行业监管,同时也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害。有关部门应以优质服务和安全生产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进行调控,支持鼓励民营公交进行整合,引导其进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以减少经营矛盾,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交通服务。
公共空间调研报告篇十
区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委主任臧勤。
2011年5月31日。
各位主任、各位委员:
刚才,我们听取了区卫生局局长李元淮代表区政府就我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汇报。会议之前,根据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靖的带领下,分别组织召开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所、消毒杀虫中心和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部分街道分管领导、社区主任和公共卫生检查员、信息员座谈会。在听取多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在区人大常委会各位领导的带领下,对石门坎社区卫生服务服务中心、朝天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妇幼保健所进行了视察,对我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下面我将教科文卫工作委的调研情况向本次常委会作个汇报。
一、我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成绩。
1得了明显成效,多项工作获得国家、省、市的表彰。主要表现为:
一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区政府自觉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落实。出台了《白下区公共卫生发展五年规划》等相关政策,加强政府部门协调,积极推进公共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综合防治机制,较好地发挥了政府相关部门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加大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兴建了一大批基础设施,更新改造了必要的仪器设备,增加了人员经费,完善了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了市区之间、区卫生系统各医疗卫生单位之间的公共卫生信息共享,有效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医疗卫生保健水平。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病保健意识不断增强,我区的公共卫生体系的应对能力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45家卫生服务站点为网底,覆盖全区的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体系。加强了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强化队伍管理,加强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积极引进人才,促进了公共卫生队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强化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了卫生应急工作机制,强化了应急能力培训,加大了执法检查力度,保障能力和处臵突发事件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加强了疾病防控工作。积极推进项目管理,加强重点传染病监测及防治,认真做好计划免疫工作,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是公共卫生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下沉服务重心。进一步强化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的公益性职能,成立了由街道卫生干事、学校保健老师组成的社区公共卫生信息员和检查员队伍,共同参与社区公共卫生工作。拓展服务内涵。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城市老龄化趋势,开展老年康复护理服务。朝天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8年被国家防治艾滋病办公室评为“全国优秀药物维持门诊”。止马营、中华路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以中医药为基础的慢病服务模式,开展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受到社区群众一致好评。区消毒杀虫中心拓展了“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业务,我区二次供水设施卫生情况在全市综合检查中名列第一。打造服务品牌。我区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学校学生因病缺课监测预警工作,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疫情。在全市首推健康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工地、进企业、进机关”活动,广覆盖地宣传健康防病知识。以规范化建设为主题,创新开展了食品安全“十百千万”工程,有效提高了食品卫生监管成效。在全市首推免费婚检“一站式”服务,为新婚人员提供亲情化服务。
2010年我区结婚人员参检率较2007年提高了39.96%,出生缺陷率从2007年的9.06‰下降到2010年的5.42‰。建立服务团队。全区组建了64支由社区医护人员组成的“全科服务团队”,为社区居民提供零距离、家庭式健康服务,社区团队服务覆盖率达100%。涌现了一批象徐悦、续广军优秀社区医生,在群众中产生较好影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座谈视察,充分了解了我区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财政拨款相对不足。我区公共卫生单位在政府编制上是全额预算管理单位,但经费保障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不足部分靠有偿服务和执法执收来弥补,公共卫生人员工资待遇还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卫生产品的质量。
二是公共卫生专业人员队伍数量不足。按照政策规定,我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数量,与我区常住人数量的比例,还没有达到规定要求,造成区域管理难度较大。
三是全区基层公共卫水平发展还不平衡。有的街道领导对公共卫生工作还不够重视,投入精力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专业人员和经费不足,还难以承担健康教育的工作。
三、对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我区公共卫生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使其在维。
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居民安全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现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全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卫生的组织领导。要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和重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要把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抓好督查落实工作。随着全区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逐步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直至将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人员编制上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给予合理的增加。要充分发挥政府对公共卫生建设的协调和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对各有关部门和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形成全社会协调一致、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良性工作机制。
2、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宣传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卫生科普知识,广泛开展爱国卫生和健康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公共卫生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教育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道德和卫生习惯,增强科学的卫生保健意识,积极倡导健康文明、安全卫生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公共卫生建设的良好氛围。
专项预案,加强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三大体系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要加强对疫情信息报告人员特别是基层报告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疫情信息上报的速度和质量;要继续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有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做好防治物资储备和资金保障,切实做到有备无患,临阵不乱。
4、进一步加强医疗队伍建设。医疗队伍是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最根本的保证。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和医疗水平,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医疗人才队伍。要重点引进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层次人才,建立一支各具特长的医疗队伍。要抓好现有医务人员的学习教育,引导医务人员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要切实抓好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提高,定期组织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到重点医疗单位学习、培训,组织重点医疗单位医务人员到基层服务,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本领。
公共空间调研报告篇十一
调研人:笑嘻嘻。
笑嘻嘻笑嘻嘻。
指导老师:笑嘻嘻。
调研地点:郑东新区省文化艺术中心北侧调研时间:2012年10月30日下午。
调研目的:了解现有公共厕所的功能分区和优缺点,为自己今后的设计提供参考。
调研对象:郑东新区cbd内环绿地公共厕所调研内容:
1、建筑概况。
该公共厕所位于郑东新区河南省文化艺术中心的北侧绿地花园内,距离cbd商务内环路约50米。该公厕总体占地为圆形,男女厕所分别为圆内对称小椭圆的一半。男女公厕的长都为20米,最长弦长为5米,占地面积约为75㎡公厕总面积约为150㎡。
2、建筑平面分析。
该公厕宗地占地为圆形,周围有一圈环形石头路,男女厕所为椭圆一半对称,其余部分为草。虽然对称的形式易于造成庄严、肃穆的气氛,但是这个公厕却给人以自由、轻巧、活泼的感受。男女厕所都分别有两个门。总体来说内部是狭长的空间,用一条专供交通联系用的狭长走道来连接各使用空间。这样既可以保证各使用空间的安静和不受干扰,同时又能通过走道把各使用空间连成一体,从而使它们之间保持着必要的功能联系。
壹
3、功能组织。
男厕所内有两间管理房,9个小便池,1个残疾人专用卫生间,5个普通卫生间,3个洗手池。小便池宽为80cm,高100cm;残疾人专用卫生间门宽为90cm,高175cm,整个残疾人专用卫生间长2m,宽1.4m,面积为4.8㎡;普通卫生间门宽为60cm,高同样175cm,整个卫生间长1m,宽1.4m,面积1.4㎡;洗手池长2.5m,高0.8m,宽0.64m。男女厕所吊顶高2.7m,墙裙高1.2m。
女厕所内有两个洗手台,1个残疾人专用蹲位,9个普通蹲位,面积与男厕所内一致。
无论是男厕还是女厕都很好的照顾到了残疾人的方便,体现了人性化的特点。
4、立面分析。
该公厕立面很有特点,从正门看过去会认为该厕所是矩形的,但峰回路转,转到厕所背面会发现整个厕所背面呈弧形,曲线完美。从厕所的一角看去,整个厕所像一把锋利的刀。这样公厕就同时具备了形式美和艺术性。
5、空间布局分析。
贰
11-1-4从公厕北侧有一垂直小路相连,南侧和艺术中心相连。这样的交通流线布局方便了周围居民和艺术中心人员。通过总平面图看,整块地形有个坡度,呈圆形。男厕和女厕分别镶嵌在东北角和西南角。看上去和谐美观。调研结果及分析:
经过这次的公厕实地调研活动,我们对公厕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分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首先公厕为公众提供方便使用,所以一定要确保它的人性化和大众化,既要方便公民还要不失个性,但是要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接受,因为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场所,所以人性化和大众化是设计必须考虑到的问题。其次是公厕位置的选择,与人群集中活动地点距离要近但是不能过于显眼,所以这又要考虑它外观的美观程度,这时它不仅仅是厕所,更应偏向艺术。最后是内部结构的设计,既要节省空间还要把该有的设施都有所具备,充分体现出人性化。我相信在我们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设计出令人满意的方案。
叁
11-1-42012.10.31肆。
公共空间调研报告篇十二
随着麒麟科创园建设的逐步推进,麒麟人民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要求与日俱增。为积极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麒麟街道自成立以来,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并积极推广使用。根据区文广局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及使用情况普查及调研工作的通知》安排,麒麟街道对全街道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及使用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根据4月21日区文广局会议要求,麒麟迅速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及使用情况普查统计及调研工作。街道领导对此高度重视,随即成立了街道专项工作小组,明确具体负责人及专门普查人员。调研中,对街道8个村(社区)逐一上门核实情况,重点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的数量及管理使用、各重大工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开展等情况进行了解,广泛征求基层工作人员、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调研中,普查人员还通过口头宣讲、集中播放宣传片等方式向群众广泛宣传麒麟科创园的建设规划,以增强广大群众对麒麟美好未来的信心,争取每一个麒麟人对科创园建设的支持。
目前,建有近2000平方米的影剧院及约1500平方米的社区影剧院;约2500平方米的文化综合楼,楼内共设有7个公益性服务项目,即综合展示厅、多功能厅、老年活动室、少儿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培训室、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等。各项硬件设施配套到位,多功能厅内近200张桌椅,电子阅览室有12台电脑,乒乓球室有2张乒乓球台,健身室有8套体育器材。文化综合楼旁还有约4000平方米的室外休闲广场,配有音响设施和9套固定的室外健身器材。8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总面积达900平方米,16200册藏书;室外休闲广场18处近2000平方米,每个社区一个篮球场(锁石还有1个标准网球场)。
1、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经常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讨制定工作规划,并将文化工作与经济、党建同等考虑,纳入年度考核。分管领导经常深入文体服务中心和各村(社区),具体抓落实和督促。经费保障到位。自去年街道成立以来,公共文化服务投入资金30多万元,各项文体活动均能实报实销。
2、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麒麟街道面向群众、服务群众,通过开展“江宁之春群众文化节街道专场演出”、“纳凉晚会”、“送戏下乡”、“电影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带动群众各类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有效提高了文化活动的普及化程度。目前,随着麒麟地方经济的发展、文化阵地的完善和群众文体队伍的壮大,麒麟的群众文化活动还呈现出普及化、多样化趋势,例如,群众已自发组织开展了诸如交际舞、打腰鼓、唱戏曲等一系列活动文化活动。街道影剧院由于06年的区划调整,一直未能及时维修,加之拆迁在即(目前已丈量过),影剧院已是危房,机器设备已老化。为了满足群众的看电影需求,我们与区影剧公司达成协议,送电影进社区,确保每村每月至少播放一场电影。
同时充分利用文体服务中心的阵地资源服务群众。图书馆设有专人管理、登记,共有注册会员300多人,每周借阅量约20册,全年约1200人次;电子阅览室的12台电脑,每周对外开放6天,年接待660人次上网;乒乓球室常年对外开放,管理人员随叫随到,尤其是晚上,每天都有七八名爱好者,有机关干部、学校老师和普通群众;舞蹈室于每周六、周日开展国标、拉丁等舞蹈培训。
3、扶持培育群众文体队伍,迅速发展群众自我文化服务。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的重视扶持和群众文化意识的不断增强,群众参与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从以前个别或部分人参与到现在的普遍参与,从以集镇为主到现在的遍地开花,群众文体队伍发展势头强劲。街道文体服务中心共有5名工作人员,各村(社区)都有一名副书记或副主任分管,并配有一名文化信息员。相应成立了群众文体队伍4--6支,参与人数2万多人。包括交际舞、健身舞、太极拳、太级剑(刀)、扇子舞、门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保健操、拍手操、象棋、围棋等十余种项目。这是我街道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既是街道文化的建设者、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民间艺术的保护者,更是健康生活的实践者、文明风尚的传播者。群众性文体队伍的发展,促成了农民从文化传播对象向文化建设主体的转变,极大地带动了街道文化活动的开展,而且对于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乡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4、坚持长效管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只有管理好,才能使用好,才能发挥出应有功能。与设施建设相比,管理、使用是更为艰巨的“新的文化长征”。如果管理不善、使用不好,建得越多则浪费越大,群众也会越不满意。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为基础,以管理为关键,以使用为目的,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有章办事、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每个季度都到各社区检查台帐,督察活动开展情况。
1、一方面与社区教育中心紧密合作,依托现有资源,如熊初保老师的音乐创作、葛志文的石雕艺术,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与街道宣传办、文联、工会、团委、妇联联合组织各类活动,如摄影采风、文艺创作、书画比赛等,进一步疏理、挖掘人才。
2、紧紧抓住麒麟科创园开发建设和明城墙外廓生态廊道建设的契机,充分挖掘麒麟的文化底蕴,将麒麟铺社区的六朝宋武帝刘裕初陵石刻、窦村的四方井、古戏台、和尚桥等与锁石的农家乐旅游连接起来,打造麒麟的文化旅游产业。
麒麟街道是去年6月份新成立的街道,其主要任务是为市委市政府“三个发展”的重要载体“南京麒麟科技创新园”提供优势、高效、快捷的服务。重点工作是征地、拆迁、维稳。根据市政府有关会议精神,麒麟街道由科创园托管。按照xx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规划创新园形成“创新园文化中心—地区级文化中心—居住社区文化中心—基层社区文化中心”四级文化设施体系。
规划创新园文化中心1处,总用地约6.6公顷,配置中型图书馆、文化馆,有条件还可规划建设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约13500—20000平方米,藏书量45—90万册,总阅览座席450—900座。文化馆建筑面积4000—6000平方米。
地区级、居住社区级、基层社区文化中心分别结合地区级中心、居住社区中心、基层社区中心布置。规划地区文化中心2个,居住社区文化中心11处,基层社区文化中心若干。规划按每3—5万人配置居住社区文化中心,建设文化站1座、图书馆1座,均要达到一级站(馆)水平,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基层社区按其规模和实际需求,配置相应的基层社区文化中心,建筑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每个基层社区均配有文化室、图书室等基础文化设施,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位于东麒路与芝嘉东路之间的地区文化中心将于明年开工建设,预计201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该地块正在拆迁,且拆迁任务已完成90%。
1、社会性公共文化意识不强。观念引导实践,社会性公共文化意识不强是制约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最大障碍。广大群众一方面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公共文化服务因此缺少需求的拉动;另一方面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义务,未能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得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难以切实强化。从我区来看,近年来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意识明显增强,但相比于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公共社会服务等,公共文化意识仍需进一步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较为滞后。
2、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缺乏。一是街道文体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良莠不齐,存在身兼多职,人员借用现象;二是基层文艺创作、展演、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三是村(社区)爱好文化活动者多,但缺少文艺专业人才和文化活动带头人、组织者。
3、公共文化设施监督管理缺位。文化设施建成后,其性质定位、由谁管理、由谁监督、考核评估、配套经费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明确规定,重建轻管、监管缺位,导致文化设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4、优良的设施资源与广大群众的参与率和积极性还存在一定的反差。我街道自1992年以来,先后被市级以上单位授予省级体育先进乡镇、省级文化先进乡镇、市级十佳万册图书馆、创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江苏文化网点。2005年被江苏省文化厅授予省级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单位。如此优良的公共文化设施,广大群众的参与率却不是很高,或者说参与的人员都是些老面孔,除了机关干部和老师,群众自发参与的少。
2、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人力保障。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发展和运营的关键。要加大招聘专业文化人才的力度,提高专业文化人才在文化人才队伍中的比例;要通过出台政策,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投身基层公共文化事业,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积极性;要通过培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业务素质,造就一批基层文化骨干,培养一批文化活动热心人,要做到村(社区)有文化活动骨干,农村居民聚集点有文化活动组织者;要积极引导、鼓励文化人才到农村、到社区开展文化活动。
3、强化公共文化设施监管,实施有效的扶持政策,实现公共文化设施效益发挥的最大化。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和服务应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公益性,保证社会公众普遍参与。二是优质高效的服务,保证效益发挥的最大化。两者缺一不可。为此,一是要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监管。制订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明确设施的公共性质,明确监管主体,明确服务规范。如规定管理单位必须向公众开放,必须设立面向公众的活动项目,必须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必须公示服务内容和开放时间,严禁随意改变设施用途和性质等。要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服务的政策配套。公共文化设施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它不应该是以盈利为目的,政府必须介入,以弥补市场失效。因此,不管其管理主体是谁,政府都应采取相应的扶持或补贴政策。对政府或所属单位管理的设施,其日常运作经费应予保证。
公共空间调研报告篇十三
(一)发展现状。
县位于市西北部,地处黄土高塬残塬沟壑区,全县总面积17.1平方公里,辖9镇两个发展服务中心171个行政村,总人口18万,其中农业人口16万。现有耕地面积29万亩,年种植小麦11多万亩,玉米5.5万亩。苹果20万亩,拥有各类农业机械3920多台(件),其中拖拉机673台,农机配套机具1768台(件),农机总动力拥有116822千瓦,拥有科技示范户109户,乡村从业人员3700人,年均培训200人。
(二)组织机构建设情况。
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是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内设农机推广站、安全监理、农机化学校等四个股室,11个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中心干部职工16人;副科级以上领导3人,(本科1人,大专2人)公务员3人,高级工8人,中级工2人,11个乡(镇)共有54人,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现有人员年龄偏大,知识层次低。
资金投资主要来源是:一是国家财政拨款,主要负担人员工资,二是争取农机化项目资金,直接用于公共服务体系资金很少。
二、工作成效。
近年来,我县农机化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市中心的业务指导下和店里支持下,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大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拓宽社会化服务领域,农机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农机耕作水平不断提高,,完成机收小麦9.5万亩,机收率占98%,还田6万亩,机械碾打3.5万亩,机耕面积11.5万亩,机耕率100%。其中深耕7万亩,机播9.8万亩,机播率100%,其中免耕施肥播种7万亩,全县农机化水平逐年提升,目前平均达到78%以上。
(二)新技术发展步伐加快,从开始,我县连续七年实施省级保护性耕作项目,先后,建立巨家车圈、亭口、昭仁、枣元等4个示范园区,其推广保护性耕作示范田7.0022万亩。从而转变了广大群众的耕作观念,示范基地宣传带动作用明显。
(三)农机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县新成立农机合作社2个,合作社农机户45户,农机协会14个,从业人员1870人,农机社会化服务范围日益扩大。
(四)农机化培训教育不断投入,近年来,我中心采取课堂教育与操作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先后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农机操作人员380人,农机技术人员120人,颁发职业技能资格证30人,驾驶证30本,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农机手的安全知识和安全驾驶操作意识。
(五)农机安全监理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围绕创建“平安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下大力气提高农业机械化检验率,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工作。20共检验拖拉机405台,职业技能鉴定30人,新增维修网点11个,办理农机互助保险175分,安全互助会员175名。
(六)农机购置补贴项目顺利实施,年我县争取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20万元,带动农民投入2060万元,购置补贴政策覆盖全县所有农业即其它特色产业,目前,补贴各类农机具3293台,受益户2418户。
三、存在问题。
(一)农机管理部门力量薄弱,工作人员少,仅有干部职工16人,农机化服务量大面广,开展推广、培训、监理执法工作受人员、经费限制。开展不尽人意。
(二)服务网络不健全,各镇政府为配套专职或兼职农机管理员,村级更没有农机下属联络员,11个乡镇的农机管理服务站由于工作人员身分、待遇问题得不到落实,多年不发工资,老无所养,站所坍塌,机械设备老化,中枢带头作用难以发挥,导致基层无服务。
(三)专业技术人员薄弱,农机专业技术队伍,人员年龄偏大,大多都出生于六十年代,加之知识老化,专干不专,因此,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等带来一定影响。
(四)发展农机化服务组织后劲不足,专业化程度较低。服务组织发展缓慢,农机作业人员年龄偏大,80后无人从事农机事业,加之特别是专业合作社,在承接土地流转方面启动资金短缺,群众认识还有待提高,致使农机化服务工作发展滞后。
四、对策建议。
(一)稳定农机队伍,强化专业技术学习和职工队伍建设。
县级农机管理机构是国家在基层的行政事业单位,全体农机管理服务人员都是国家方针政策的执行者。从有利于农机化事业出发,应加强专业技术培训,稳定农机队伍,因现有职工大多数是非专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差。给农机化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现急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培训提高,为农机化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培育新的服务组织,开拓新的服务领域。
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的不断调整,特色农业不断兴起,对于农机来说,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模式,积极尝试新机具、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并且让技术和机具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能实现农机自身的效益,使农机活的了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发展多种形式,灵活多变的'农机服务和经营模式,培育各种专业性和综合型的新型农机化服务组织,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形式,农机要全方位系列化的渗透到农业服务新领域开展服务。
(三)搞好体系建设规划,提高队伍素质。
农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有明确目标,进一步理清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做到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稳步推进,使其成为规模适度,功能健全,设施配套。农机成人教育,技术鉴定,管理组织,行政执法等系列化服务的龙头,加强乡镇基层站建设发挥中骨干作用,积极培育新型农机专业大户,有计划的开展对农机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进行知识更新,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充实农机队伍,优化结构,不断提高农机科技创新能力和增强农机人员的工作责任感。
(四)优化政策环境,增加农机投入。
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发展建设是农业关键,增加农机化投入要走以投入为导向,积极争取各级政府从政策上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提供优惠条件,已达到兴机富民的有效实施。增加农机化投入,走自我积累,自我更新,自我发展之路,要坚持“以服务为主,综合经营”的方针,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要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创办农机产业化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结成新的利益共同体,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投入发展农机化事业。
公共空间调研报告篇十四
自20xx年xx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同安区高度重视创建工作,以建设文化强区为战略目标,坚持抓基础促提高、抓重点促提升、抓特色促发展,在全区构筑起上上下下抓文化、方方面面办文化的工作格局,不断开拓文化建设的新局面。2013年8月,同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顺利通过国家文化部评估验收。在此基础上,同安区制定《同安2013-201xx年落实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三年提升工程目标的实施方案》,扎实抓好基层文化设施提升建设。20xx年xx月,同安区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工作通过文化部复查组的考评验收,继续保持全国文化先进区的荣誉。
一是措施政策到位,为创建工作提供可靠保障。加强组织保障,区、镇(街)、村(居)均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签署创建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强资金保障,逐年增加文化建设投入,所占财政支出比例逐年增长,2009年以来,市、区、镇街共投入补助配套资金2000余万。加强政策保障,制定出台相关的方案、规划、制度,较好地保障创建工作的开展。
二是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基层建设全面覆盖。2009年以来,完成了同安文化中心“三馆一院”和梧侣文体活动中心建设,文化馆被命名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图书馆被评为县区级国家一级馆;10个镇(街)均建有综合文化站;128个村(居)均建有文化活动室,面积达200平方米;公共电子阅览室与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设置率与完备率均达100%,基本实现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与“村村响”工程100%全覆盖。同时,着手建设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筹划区博物馆选址工作。
三是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依托人文资源题材,开展“民俗文化艺术节”、“孔子文化节”以及“苏颂文化节”、“青岛啤酒节”等特色节庆活动,深化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大力推进节假日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建设民俗文化艺术培训演示基地,积极扶持和组织宋江阵、歌仔戏、莲花褒歌、车鼓弄、南音、民间绘画、闽南童谣、舞龙、舞狮技艺、闽南语合唱等十四个非遗项目,打造同安特色文化活动和民俗文化艺术活动品牌。
四是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保障文化事业发展需要。落实专业文化人员编制,镇(街)文化站均有3名编制人员,全区128个村(居)均配备有文化协管员,文化馆、图书馆和10个镇(街)均成立文化志愿者之家,全区共有文化志愿者1000多人,致力于声乐、美术、舞蹈、书法、摄影、学习辅导、送书下乡、道德讲堂等各种文化活动项目。定期组织开展文艺协会的各种文艺专业技能培训以及文化管理干部业务培训,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全面开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一是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镇村之间差别明显,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好于经济发展较弱区域;一些城区的街道-社区,由于环境和用地因素,反而比不过一些农村的建设情况。
二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不大。几年来,在创建过程中,虽然投入了不少经费,但由于同安区的财力现状,投入资金与其他区相比还是偏少;市里对区里的创建补贴,常常是以区为单位发放补贴资金,同样100万的资金,其他区只要分摊到数十个村(居),而同安区要分摊到129个村(居),创建经费投入远不能满足需要。
三是群众文体活动的经常性和广泛性还不够。个别镇街、村居因思想重视不够,加上设施和管理薄弱,文体活动不能普遍有效地开展。
1、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要把文化体育事业建设作为为民谋利、为民办事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和项目,并逐年提高政府资金投入,持续推进文体设施建设及工程改造提升;探索建立民俗文化建设奖励基金,鼓励民间资金积极参与文化体育事业;盘活国有和集体资产资源,充分利用当前空置校舍、老年活动中心以及古厝宗祠等场地,因地制宜建设文化活动场所。
2、加强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和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按照实际需要配备文体工作人员,做好镇街、村居文体活动的'专业指导,抓好文体管理工作人员和文娱骨干的培训;完善文化志愿者机制,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在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中的作用;完善文体设施配置,加强文体设施的保养维护及物质装备管理,建好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
3、要推进文化体育事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健全全民阅读推进机制,鼓励扶持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继续办好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精心组织民俗文化艺术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做好文化下乡和基层文化活动专业指导,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采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内容,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
公共空间调研报告篇十五
今年2月,范仲淹、伍子胥、泰伯、白居易等八位苏州历史名贤的铜铸雕塑像在火车站南广场正式落成。此前不久,坊间两桩争议则来自金鸡湖畔的“裸女椅子”及“吐舌老子像”雕塑。时间再推溯至,在竹园路,城市雕塑《合力》被悄悄拆除……作为公共艺术中最为普通人熟知的一种,城市雕塑的被喜爱与被吐槽,似乎都很容易被彰显与放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自由开放的艺术创作氛围下,苏州城中亮起了一大批优秀的城雕艺术作品———这些立于街头、广场或其它公共空间的城市雕塑,用专属于自身的雕塑语言,回顾着苏州的过去,解释苏州的现在,同时想象这个城市的未来。
勾勒不同时代的苏州风貌。
走在观前街、平江路或者环古城护城河地带上,不时能看见以历史人物、传统民俗、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城市雕塑,这些雕塑好像史书上的插图,又宛若精致的历史文化名片,向老苏州人、向慕名而来的四方游客,展示着苏州不同时代的风土人情。
在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姜竹松眼里,位于古城区干将路东西两个出入口的“中国结”是苏州传统题材的城市雕塑中十分出色的一组。这组“中国结”是苏州为了迎接第28届世遗会而精心设计建造的,沿着干将路由东往西,分别是靠近仓街口的“中国结·苏州之窗”、靠近学士街口的“中国结·园林之窗”和市政府大院北大门口的“中国结·与古维新”。在他看来,该组雕塑中园林窗花、镂空隔栏等传统元素的运用很好的代表了江南的水乡文化,而中国结和中国红这些传统符号也更加沉淀出江南文化的历史厚重感。通透性的设计类似园林艺术中传统的“借景”手法,没有造成遮挡视线和环境的困扰,城市雕塑作品的空间效果和作用可见一斑,“在工业园区进入古城区的交界处,需要一个标志性的东西来表现区域的特色文化和文脉特征,这组中国结就承担了这样的角色。”
今年2月,范仲淹、伍子胥、泰伯、白居易等八位苏州历史名贤的铜铸雕塑像在火车站南广场正式落成。作为这群组雕的设计者,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给苏州交上了一份完满的答卷。从题材上来说,八位先贤均是本土历史长卷中具有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他们或是吴地文化的开化之祖,或为政苏州、创设郡学。从表现形式来看,雕塑的创作风格大多写意夸张。例如,伍子胥是25前古城苏州的建设者,因而他的造型既像苏州的拱桥,又像苏州的城门;白居易的雕塑线条柔美飘逸,婉转出唐代诗人潇洒不羁的典型气质。“每一尊雕塑都像一座巨峰,他们像山石般凝固在那里,是文化的化石”,吴为山说。有人给出这样的评价:这组古代名贤雕塑仿佛融入了苏州人文山水之魂,形态各异、俊采星驰,既沉淀着内敛浑雄的历史感,又流溢着江南水乡的诗意与灵动。苏州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指挥部负责人说,选择在火车站南广场竖立8尊历史文化名人雕塑,就是为了展现苏州的历史文化元素。
承载普通人的生活乐趣。
苏州古城区内从来不缺休闲游玩的空间,也从来不缺有生活趣味的雕塑。旧时,私家园林是专门作为巨富商贾、达官贵人之间串访、游玩的游憩场所,而街市如玄妙观、阊门等全城重大节日聚集中心则是普通市民的日常游憩场所。这一时期,古城之内的每一座园林就像一件大型精雕,每一座小桥都是重要的街头雕塑,彰显着苏州的个性。
随着古城区开始向居住、商业、休闲、娱乐等功能转变。这一时期,古城区内城市雕塑所处空间由道路入口转向公园、街头绿地等公共开放式空间,雕塑形式也日渐多样化,公共空间中,雕塑对人心理上的调整、缓和的需求越来越大。
苏州观前街改造,在步行街景观塑造上增加了体现地方文化特征的雕塑“荡观前的村姑”等,每天都会有市民和游人与它们亲切牵手。姜竹松认为这类写实性真人大小的雕塑很不错,“它们在展示传统商业文化的同时,考虑到了商业街空间格局不是很大的特点,所以雕塑尺寸也不大,再加上不设围栏,可供大家拍照、合影,有很强的沟通作用”。
在观前街区,以传统民俗为题材的雕塑向四方游客传递着苏州不同时代的生活风情。一座《吆喝的摊贩》的雕塑取材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糖粥摊,过去苏州有一只卖糖粥的器具叫“骆驼担”,可把灶具、碗盘、食物全放在担子上。小贩一边挑着担一边敲着梆子,发出“笃笃笃”的声响,孩子们听见声音就知道“卖糖粥”的来了,有民谚“笃笃笃,卖糖粥”。在艺术家姜竹松看来,这类写实性的雕塑再现了苏州人的生活细节和活动场景,同时也伴有一点民俗文化和商业文化的气息。
工业园区在建设之初就利用国外规划的先进理念,对城市区域空间进行了系统的布局。这其中,雕塑在休闲游憩的空间组织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休闲旅游场所都是以雕塑为中心载体来组织,雕塑在整个空间中体现出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进入21世纪后,园区雕塑正式进入系统化发展阶段,雕塑的配置更贴近环境和生活。
现代大道建成通车,把更多生活性的主题雕塑引入到道路绿化系统中,利用这些城市雕塑来组织空间,增强空间与人的互动交流。随着金鸡湖完全成为新城区的城市湖泊,环金鸡湖的城市休闲旅游景观带已初步建成,如“猩猩指路”、“狗追和尚”、“三口之家”和“放鹅女”等。后来,金鸡湖成为当今中国开发最成功的城市湖泊景观,并形成了环金鸡湖的城市雕塑走廊。金鸡湖畔密集的香樟林上鲜绿的芽,绵延不断的草坪上上摇摇摆摆学步的稚童,一直延伸到湖边的宽阔广场上奔跑着的风筝少年,这些,全都洋溢着生活的乐趣。
写下城市发展的新注脚。
伫立在金鸡湖西畔的雕塑《圆融》是苏州工业园区的城市符号,它像一个动态扭转的古钱币,外圆内方,语言简洁,两种彼此矛盾的元素共存于一体,时刻向世人昭示兼容并蓄、和谐为本的独特情怀。这座出自新加坡著名雕塑家孙宇立先生之手的作品,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的互融和共生,蕴含了中国和新加坡双方密切合作、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深意,显示出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和“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的苏州精神。
耸立在中央公园的《合作》是一件标志性雕塑,它以大红与银白的强烈对比、锐利的直角和敦厚的圆弧之间的和谐结合,将关于中新合作的丰富理念以极其简洁的方式直觉地表现出来,令每一位来到园区的人为之眼睛一亮。这座雕塑来自艺术家沈建国先生,他曾说“虎丘塔和北寺塔都带有标志性雕塑的性质,而在古典园林里随处可见的太湖石,则可以看作最古老也最现代的城雕”,带有舶来品意味的城市公共雕塑可以在苏州历史里找到深刻的渊源,妙哉。
和古城区雕塑作品的传统手法不同,新区和工业园区的雕塑作品更具现代化和多元化,色彩运用上也更为潇洒和大胆。
这些带有主旋律意味的雕塑作品,不仅装点了城市环境,还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喜爱。每逢好日子,总是有花车绝尘而来,身披婚纱的新娘挽着新郎来到这座雕塑前摄影留念,把这包含着丰富意蕴的雕塑作品与自己的喜日结成永恒的一瞬,表达有情人“百年好合”的强烈愿望。雕塑作品的主题能够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美妙的延伸,无疑是对艺术家最权威的肯定和褒奖。
20xx年生物纳米科技园广场的超大《水滴》雕塑亮相后,有网民发帖“水滴已到达太阳系!落在苏州!”,让它在网络上小小地火了一把。雕塑本身的不锈钢材质在阳光照射下充满光泽,完美表现出水滴晶莹剔透的感觉,三颗不同大小的水滴呈现下落时的动态,圆润的造型带来强烈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环保主题。
高新区狮山路湖滨路口的红色雕塑被不少市民戏称为“大龙虾”,其实它的真名叫《异彩》,作者是著名的西安艺术家任军先生。这件作品要是从四个角度看,就有四种不同的形态,是高新区快速发展的象征。不过,也有市民曾评价说:“能和圆融一较高下的也就只有大龙虾了。”
在争议中继续。
20xx年,来自坊间的争议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了金鸡湖畔。先是“裸女椅子”引起广泛关注,最后以有关部门撤走雕塑作结。再是“吐舌老子像”,讨论声不绝。
“就椅子雕塑而言,我认为用艺术的形式创作出具有功能性的椅子,本身是一个不错的创意,在文化艺术中心这样的建筑环境中也很协调。”姜竹松感觉,如果不要过于关注所谓人体的社会性问题,而是从艺术的审美来判断,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公共艺术。“对于老子雕塑”露齿吐舌“的表情动作他则认为,老子”吐舌露牙“在历史上早有典故记载--相传孔子曾问道老子”刚柔之道“,老子沉默不语,张开了嘴,露出牙齿,吐了一下舌头。舌头是软的,象征着”柔“的一面。而牙齿是”硬“的,象征着”刚“。老子用”吐舌露牙“回答孔子”刚柔之道“的问题,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雕塑作者也许是想通过”吐舌露牙“这个细节描写,表达老子的智慧。不过他同时也认为,作为公共艺术的雕塑,必须尊重一个基本的原则:它必须是美的,必须与其周边的环境和谐相融,能够与人产生情感的沟通甚至是互动交流。如何在细节的把握上兼顾环境和大众情感,是艺术家需要面对的一课。
争议,在公共艺术领域从未停歇。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它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争议史。
我国的现代雕塑源于西方,西方的雕塑体系传入我国后,我国几代雕塑家都将其奉为圭臬。然而,我国城市在空间结构、功能以及城市居民的社会构成、生活方式、审美习惯等方面与西方城市有着明显的差异。进入21世纪,城市雕塑发展盛况空前,业内有关简单照搬、模仿西方模式的争议声也随之此起彼伏。
评论家认为,苏州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延续和人文风貌,它不需要像巴塞罗那,成为雕塑艺术的博物馆,同时也要避免芝加哥那样的工业技术时代的产物的集合。据了解,苏州曾经拆掉过一座雕塑。20,在高新区长江路与竹园路交叉口,一座由四根粗大的铝合金管纠缠在一起的城市雕塑《合力》被拆除。这座雕塑几乎完全拷贝了德国柏林的一件雕塑作品。原创作品对德国而言意义非凡,它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一条主要大街,是柏林在东德与西德统一前,通过国际竞赛征集到的一件作品,原创者赋予其含义为”和平与统一“,可以说它是柏林的象征性城市雕塑之一。
公共空间调研报告篇十六
(一)形态{建筑形态,展柜形态,展品形态}。
(二)线索{按时间展(按历史)}内容。
(三)材质{不同空间,不同区域,相互联系}。
(四)灯光{不同空间用什么样的灯,怎么样照明;照明模式}。
(五)导示系统及版式设计{形式,信息}。
(六)展示方法及效果{实物,实体,虚拟}。
公共空间调研报告篇十七
1、居民用电质量专项检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电监会《开展居民用电服务质量监管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做到有序用电组织科学,居民生活用电可靠,计量收费管理规范,用电质量提升。一是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开工建设了14条10kv线路,对10条10千伏线路进行智能化改造。二是加大了低压台区整治力度,改造低压台区2个,整治配电室20个,新增、轮换变压器81台,其中增容变压器34台、更换高耗能变压器27台、布点20台,居民用电需求有了可靠保障。三是加快非现金缴费工作,更换低压集抄表62840只,表箱13986只,加装低压集抄器1966只。四是加强有序用电管理,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监管机构监管、电网企业实施、用户积极参与的有序用电管理工作长效机制。本着保居民、保民生、保重点的原则,编制有序用电方案和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宣传和演练。
2、深入实施95598光明服务服务工程。按照公司创先争优十项夺冠行动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xx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开展了电费回收、台区绩效管理、低压集抄等多项小指标竞赛活动,关键业绩指标迈上新台阶,多项指标名列经营单位前茅。积极实施95598光明服务工程,开展了95598客户故障报修“四个不让”服务活动,进一步增强了95598电力抢修人员服务意识和工作主动性,服务行为更加规范、高效。积极开展了创先争优“夺三金争冠军”活动,1名职工参加了公司“金牌个人”擂台赛。
3、深入开展服务企业“四比四看”活动。根据公司要求及客户分中心《xx客户服务分中心“四比四看”活动实施方案》分工进行走访,客户分中心领导走访4家企业,每名部室经理走访1家企业,供电所长走访4到7家企业,共走访了企业32家。听取企业各层面人员对供电服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企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理清了服务企业的思路和具体措施。在走访企业中,共征求客户意见和建议6条,逐条进行答复和落实。
(二)营业窗口标准化建设及服务情况。
1、根据集团公司供电营业厅标准化建设标准,对供电所营业厅进行了检查,从硬件到人员行为规范,不符合标准的地方全部进行了整改完善,现供电所营业厅已全部符合集团公司标准。
2、供电部营业班共受理高压业扩新装申请19户,转办高压业扩新装申请129户;受理高压增容用电申请1户,转办2户;受理高压其他业务216户,其中减容申请5户,迁址7户,暂停申请356户,暂停恢复296户,更名申请80户,改类申请62户,销户申请57户;受理客户咨询260次;供电所营业厅共受理低压居民新装用电申请1488户,低压非居民新装用电申请158户,;受理低压其他业务1862户,其中更名申请972户,改类申请830户,销户申请60户;受理预购电业务8000多笔,客户咨询1000余次,下发各项宣传材料1200份左右。
共处理95598转办报修工单274次。其中公司产权183次,占报修总量的66.7%;用户产权91次,占报修总量的33.3%。计划停电原因8次,占报修总量的3%;公共线路事故69次,占报修总量的25%;公共配电室设备故障原因43次,占报修总量的15.7%;用户产权线路故障33次,占报修总量的12%;用户表后开关故障22次,占报修总量的8%。共处理95598转办用户咨询查询工单47次,其中客户咨询停电原因15条,占咨询总量的31.9%;咨询用电业务14次,占咨询总量的29.8%,其它咨询18次,占咨询总量的38.3%。
通过公司产权274次故障原因分析来看,自然灾害造成线路故障42次,设备原因占30次,说明线路、台区专责人在管理维护供电设施方面存在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到位现象。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督促各供电所有关专责人增加线路检查巡视次数,进一步规范台区管理,结合开展“百日无接地掉闸竞赛活动”,加大对责任人的考核力度,不断增强专责人的.责任心。
(四)优质服务监督体系建设情况。
健全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开展营业厅优质服务定期检查制度,与职工工资相挂钩,并对情况定期进行通报。
(五)服务创先争优情况。
1、组建党(团)员抗旱保电服务队3支,全面服务旱区客户灌溉用电需求。上半年在抗旱保供电工作中,共出动抗旱保电服务人员80余人次,无偿为群众架设抗旱专用线路高压线路2.5千米,低压线路2.8千米,安装配电变压器4台,容量230kva,消除灌溉设备缺陷10余处,义务为群众维护抽水电机等设备20余台次,准备应急抗旱专用发电机5台。
2、8月3日“达维”台风登陆xx区,电网受到了极大冲击,整个xx区全区停电,在电网故障抢修中,部分山区道路受积水、山体滑坡、树木折断倒地等影响,道路被封,车辆人员以及施工机械无法进入受灾现场,给抢修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抢修队伍努力克服一切困难,迎难而上,发扬了沂蒙铁军精神,战高温、斗酷暑,徒手挖坑,依靠肩扛手台运送电杆、横担、绝缘子等抢修料物。抢修料物到位后,抢险救援队员迅速展开抢险作业,确保以最快速度恢复供电。为避免客户因停电造成不满情绪,我中心组织了三只故障宣传队,在紧急抢修的同时,一边受灾地区进行巡回宣传,发放印有抢修进展情况的明白纸,告知客户公司抢修队伍建设情况和电力线路抢修现况,取得广大客户的理解和好评。
3、在中考前一个月,我中心就制订了中考保供电方案,对各部门和所涉供电所进行了明确分工,落实了有关工作责任和要求。提前对区教育局、区公安局等中考重地及xx一中和xx二中两个考点进行供电设施隐患排查和安全用电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了处理。并针对各考点的不同情况充分做好事故预想,明确各考点的供电方式、安全责任人和异常处理联系方式。同时在中考期间,组织应急抢修队做好各考点的用电情况监测及供电线路的巡视维护,随时处理考场用电异常情况,确保了中考供电万无一失,圆满完成了保供电任务。
二、工作特色与亮点。
开展优质服务工作“五落实”,提升客户满意度。即:一是把优质服务落实到对客户礼貌和尊重上,二是把优质服务落实到个人形象上,三是把优质服务落实到工作质量上,四是把优质服务落实到承诺兑现上,五是把优质服务落实到咨询宣传上。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队伍素质有待提升。由于新进青年员工较少,农电员工队伍普遍年龄较大,文化程度偏低,业务技能水平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实施后,员工素质亟待提升。随着xx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开工和大规模社区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繁重,员工少,工作任务重,供电优质服务工作压力较大。
2、电网基础差、供电半径长、部分配电线路电压低现象仍然存在。35千伏xx站等都出现主变超负荷情况,从4月份就暂停了所有新上业扩申请办理。电网结构薄弱、供电电源单一、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配网线路线径细,大部分支线为lgj-35导线10米水泥线杆,供电半径长,电压低、线损高的现象仍然存在。
3、班组管理和专业化人员缺乏。“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运行后,有的班组管理人员仅有一名班组长,很多人员身兼数岗,尤其是线路、计量、电费等一线工作管理人员严重缺乏,缺乏懂技术、业务精的青年专业人才。
四、明年工作思路与工作计划。
加强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职工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公共空间调研报告篇十八
为了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有直观的认识和感受,七位志同道合之人组成调研小组打算对芜湖市内的代表性公共空间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初期选定三个地点,芜湖市步行街、滨江公园。以及雨耕山酒文化产业园。最终经过综合考虑,大家一致同意调研对象定为雨耕山酒文化创意产业园。
芜湖雨耕山1887酒文化创意产业园是芜湖市镜湖区20年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此重点项目由广东柏太投资有限公司、万亚(上海)投资有限公司、上海新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预计20年4月底完工,雨耕山酒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市中心吉和南路的机械学校(原工业学校旧址)内,距离芜湖3a景区滨江公园仅百步之遥。雨耕山酒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占地面积为55亩,总投入资金达2亿元(人民币)。做为酒文化产业园,镜湖区政府通过芜湖市近代建筑的独特布局,以及最佳的地理条件优势,对其工业学校内的闲置空地再次利用,还原了西方历史文化与酒文化相集合的真实“写照”。
为了了解雨耕山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之后,附近居民对该公共空间的直观感受,进而发现该公共空间的设计优缺点,最后根据所学对该设计提出自己的设想,小组决定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不同时刻去雨耕山的100名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将调研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归纳后得到以下主要六点内容:
1、来访人群职业分布。
由统计归纳后的问卷数据可知,来访人群中学生占29%,教师13%,普通职工32%,高级管理人员6%,医护人员7%,其他职业13。由此可以看出,来访该公共建筑空间的人群,主要是周边学生和在此工作的工作人员。
2、来访人群交通方式。
数据显示,来访方式中步行占32%,自行车10%,公交或出租30%,私家车22%,其他方式6%。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来访该公共建筑空间的人群,主要是乘坐出租车或公交车来的,也有大部分的人是步行过来的,而在步行到此的人当中,学生占据了大部分。
3、人群来访原因。
被调查的人中来工作的占15%,娱乐的占26%,用餐占32%,路过此处的占18,其他占6%。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来访该公共建筑空间的人群,主要是来此用餐和娱乐。说明该公共空间关于就餐和娱乐的设施充足。
4、人群停留时间分布。
被调查的来访人群中停留时间小于30分钟的占17%,0.5h-1h的占28%,1h-2h的占35%,2h-3h的占10%,大于3h的占10%。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来访该公共建筑空间的人群,停留时间主要集中在1-2小时内;其中停留时间超过3小时的人群中,主要是在此工作的工作人员。
5、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
来访人群对该空间非常满意的占7%,满意的占63%,一般的占27%,不满意的占3%,非常不满意的占0%。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来访该公共建筑空间的人群,大部分来访人员对该公共空间比较满意;说明该公共环境空间的整体性设施还是比较完善的,也许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
6、人群意见分布。
被调研人群对园区及其周边公共设施的不足之处的意见中对座位的意见占40%,对道路的意见占12%,对绿化的意见占15%,对卫生间的意见占13%,其他意见占20%。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来访该公共建筑空间的人群,有超过40%的来访者认为该公共空间的的座位比较少,缺乏供人休息的场所;同时,对于道路的指向性问题、广场中的绿化面积以及卫生间的分布等也存在着一些人的不满意,来访人员应该给予改善。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精华和本质,是人的生命空间,是具有蓬勃个性的生长空间,它满足人与自然和社会交流的高层次需求。设计应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1、最实有的,且满足多种功能目的。
3、方便宜人的,人的尺度,人的比例。
4、有故事的,而且故事都是与场所有关的。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要设计环境、建筑“美”,也要使人的使用、体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