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产业发展规划 武汉市产业结构(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武汉市产业发展规划 武汉市产业结构篇一
2006-10-26 15:46:33 岳阳网
一、发展现状:
2005年,武汉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总收入108.23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49.5%,其中软件收入76亿元,信息服务业收入32亿元,软件出口额1.3亿元(其中嵌入式软件8000万美元),与上年相比增长70.9%。今年1—6 月,武汉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收入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
2005年全市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总数达到510多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2家;外资企业、归国留学人员创办的软件企业有109家。拥有8家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这些企业中有7家通过cmm3认证,2家通过了cmm2认证,120多家软件企业通过了iso9000认证,285家通过了双软认证,48家通过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认证。软件人员达3万人。
二、武汉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
(一)基础设施条件良好,综合成本优势明显: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地处京广铁路大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处,是全国交通枢纽。在通讯网络方面,是全国电讯数据业务八大节点和全国移动通讯八大汇接中心之一,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光纤通讯汇接中心,能够方便快捷地与全球2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通讯联络和信息交流。
武汉综合成本优势明显,水电充足,市内交通方便,无论是用房用地,公用事业服务、食品及其他生活资料价格及劳动力成本,在中国特大城市中都是成本最低的城市。而降低成本正是国外厂商将业务外包出来的重要因素。
(二)武汉市政府支持力度大,产业发展环境良好:
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关心和重视软件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先后颁布实施了《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实施实施意见》、《关于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软件产业发展有关鼓励政策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另外,《关于鼓励外包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正在制订。
(三)人力资源丰富,能过满足服务外包产业不断增长的人力资源需要:
武汉市是我国重要的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市内有普通高校52所,其中8所为教育部重点大学,45所院校设立了计算机与信息相关专业,还有3家国家级示范软件学院。每年的县官专业毕业生超过4万人,金融、商务、外语等外包产业相关人数达到3万人。专门对外包产业的语言培训机构有12家。
(四)科技实力雄厚,软件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为外包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武汉是我国软件领域重要的自主研发基地,有从事软件领域相关的国家级科研机构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8个,国家软件测试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拥有两院院士51名,其中软件领域院士12名。
武汉市在空间信息技术、制造业信息论、信息安全、网络通讯等领域的软件研发和产业化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五)产业门类齐全,布局完善,有利于服务外包也得发展
武汉市产业形态丰富,金融市场发达,文化产业也在逐渐兴起。现代制造业、光电子信息产业、汽车设计和汽车电子产品研发、金融、电信和电力行业都很发达。
三、武汉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
(一)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武汉市将抓住服务外包行业由国际向国内转移,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的契机,通过实施服务外包产业国家化战略和区域品牌战略,不断改善发展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外包企业,培育本地骨干企业,促进外包企业从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优化发展。
(二)目标产业
1、信息技术外包(ito)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嵌入式软件开发与服务、其他服务;
2、业务流程外包(bpo):吸引国内外知名公司在武汉开展bpo业务。其中包括:呼叫中心、金融和财务技术支持、消费者支持服务、营运流程外包等。3、研发中心:充分发挥武汉科技实力和人力资源的优势,培育本地外包研发企业,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武汉设立研究开发中心,重点发展汽车整车设计和汽车电子的研发,光电子、通讯产品和制造业嵌入式软件研发,空间地理信息、信息安全、制造业信息化等领域软件研发,集成电路设计和制作等。
4、外包人才培养:进一步发挥武汉教育资源的优势,重点发展外包相关产业人才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服务,培养外包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和业务型人才。
(三)人才目标
到2010年,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软件专业在校生人数达到15万人,年毕业生人数达到5万人,职业技术培训每年人数达到6万人次。
(四)企业目标
引进培育1—2家员工超过5000人的大型服务外包企业,10家员工超过千人的本土服务外包企业。
(五)市场目标
以欧美市场为重点拓展方向,巩固日本市场,发展离岸外包,拓展本土外包。
四、武汉市在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方面的主要做法
(一)制定专项鼓励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政策,推进外包产业发展
根据有关国家政策精神,针对服务外包产业特点,借鉴其他城市经验,制定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湖北省、武汉市和东湖高新区联合设立了1亿元的软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鼓励支持外包企业软件研究开发,对进入园区内的企业实行土地房租优惠政策;科技中小型企业贷款平台优先为外包企业提供政策贷款、贴息贷款、政府担保贷款等融资支持;对外包人才培养、引进进行资助;对外包人才户口迁移、住房等方面实行优惠;对突出贡献人才进行奖励等。
(二)建设外包产业公共技术和服务支持平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湖北省、武汉市与东湖高新区共同投资7700万元,建设了“湖北软件与测试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借鉴了其他地区的建设经验,除了提供软件研发和测试等技术服务支持外,重点突出了人才资源服务及外包协作服务功能。
(三)实施外包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和软件英才计划
在外包产业发展基金中设立1000万元培训基金,专项用于鼓励支持大学和各种培训机构与外包企业合作,有针对性培养外包人才。加强大学与外包企业的合作,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院校为大四学生设立了专业外包课程,并进行技能培训;对高层的软件人才进行专项奖励等。
(四)加强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知名外包企业落户武汉
认真研究和密切跟踪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企业的投资动向和投资特点,主动适应和满足跨国公司的投资需求,寻找和把握大项目的引资机会,通过引进大企业、大项目辐射带动本地外包产业的发展。
(五)引进专业化的园区建设开发服务机构,加快服务外包专业园区的建设,尽快形成服务外包企业集群
2006年7月,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与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重组“武汉软件产业基地有限公司”。目前武汉光谷软件园已完成25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2007年底软件园将全面建成,届时建筑面积将达到 60万平方米。同时我们正在策划建设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的软件城,将会聚集400家企业、10万从业人员,年销售收入400亿元。
目前武汉市正积极向商务部申报“国家服务外包基地”,东湖高新区申请作为“千百十工程”示范区。我们希望通过“国家服务外包基地”的建设,推进武汉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恳请商务部对武汉市申报建设“国家服务外包基地”给与大力支持。
武汉市产业发展规划 武汉市产业结构篇二
山阳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山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农业县,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为发展核桃奠定了坚实基础。核桃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自1958年1月31日毛主席指示:“陕西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以来,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不懈努力,特别是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以来,我县核桃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目前核桃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我县核桃发展潜力和增收愿望仍有很大差距,因此,解决核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核桃产业作为带动农民致富增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按照“基地产业化、发展专业化、管理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的思路,以“抓规划、上规模、强科技、扶龙头、增效益”为着力点,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校地合作、良种引进、基地建设、科学管理等措施,有效地提升了核桃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使全县核桃产业发展实现了“五大转变”,即由农户零星栽植向集中连片规模化栽植转变,由坡地、土壤瘠薄地向平地、土壤肥沃地科学化选址转变,由广种薄收、粗放管
桃嫁接专业队嫁接良种核桃5万株以上,累计嫁接50余万株,有力促进了核桃良种化进程。目前,全县良种核桃面积达到28.8万亩,占核桃总面积的48.3%。
三是科技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技术支持下,积极开展核桃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课题的试验与研究,采取进校培训、课堂培训、实地培训等方式,通过课堂讲、多媒体看、实地操作等办法,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910余场次,培训技术干部及农民3.2万人次。同时,积极与商洛市核桃研究所合作,大力推广核桃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使核桃先进栽培技术第一时间在我县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从2008年起组织核桃防治病虫专业队和核桃修剪专业队,每年防治病虫2万亩以上,整形修剪1万亩以上,在全县起到了核桃科管的示范推动作用。城关镇桃园村核桃科技示范基地被商洛市科技局命名为“商洛市科技创业示范基地”,高坝店镇石头梁村核桃科技示范基地被陕西省科技厅命名为“陕西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四是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坚持以“校地合作”为支撑,按照县上主抓“四个五”、镇主抓“三个一”、林业干部包抓“三个示范”的工作思路,狠抓良种建园、嫁接改造、综合科管、病虫害防治等示范基地建设,建成了城关权垣核桃高接换优、法官庙和户垣核桃林下养殖、高坝石头梁核桃规范化栽植、高坝寺沟高效集约化管理等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了全县核桃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15年全县核桃总产量达到1.51万吨,平均单产52公斤/亩,总产值422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58元。目前,全县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核桃专
我县两个核桃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陕西智源食品有限公司、家金商贸公司也缺乏流动资金,严重影响了生产和销售。
二是散户经营、规模小、效益低。目前,我县核桃的生产经营模式仍然是以农户经营为主体的散户经营模式,规模小、效益低。果园承包、土地租赁、土地流转、公司经营等规模化经营模式仍然在起步阶段。由于散户经营,规模小、产出低,引起不了农户足够重视,加之,青壮劳力多数外出打工,留在家中多数为老、幼、病、残,因此,不除草、不施肥、不修剪、不防虫等放任生产现象较为普遍。
三是技术力量不足。全县用于核桃产业的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作为县级核桃生产管理技术推广单位的县林业站现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10名,编制16名,差额6名。各镇(办)更是严重缺编,从林业站改编入农业综合技服务站后,一般有1-3名林业技术人员,有的镇无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核桃生产管理技术推广成了空白。由于林业技术力量不足,核桃生产管理技术推广不到位,果农缺乏核桃综合管理技术的现象普遍存在。较大程度影响了核桃综合管理技术的推广和核桃产业的加快发展。
四是良种推广不规范。近几年虽然加大了核桃良种推广力度,良种育苗、良种建园和高接换优都要求实行了良种化,但是在良种引进、良种管理、良种调运、良种采集、良种育苗、良种采穗圃建设、良种建园等方面存在不少疏忽、漏洞和缺失。如采穗圃建设、育苗资质的认证、品种鉴定、良种考察、质量管理、档案管理、质量督查、责任追究等诸多方面缺乏严格的管理程序和制度,因此,出现了部分品种不清,来源不明的劣质苗木。一定程度影响了产量、质量和效益,
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理念,以优势带动、政策扶持、科技支撑、产业推进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科学化管理、合理化布局、良种化栽植、标准化建园、集约化经营为重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按照“优质高效、规模发展、集约经营、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一手抓综合科管,提质增效,一手抓规模建设,整体推进。充分利用“四旁”及空闲地扩大良种核桃发展规模,有生产管理条件的地方,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扩大核桃良种精品园建设规模,通过综合科管、品种改良、规模扩张、体制创新为核桃产业发展和全县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2、发展目标。按照全县农业人口以“人均二亩良种园、增收2000元”为奋斗目标,紧紧围绕“一区五带五园”建设目标,走管理科学化、品种良种化、栽植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产业化的道路。在基地建设上,突出抓好良种建园和良种嫁接改造等工作。在良种建设上要抓好“五园”建设,即良种资源园,良种实验园、良种采穗园、良种育苗园、核桃良种园。在产量和效益上要有突破,就必须加强人才培训和综合科管等工作,提高科管水平。在龙头企业发展上,突出抓好招商引资、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等工作,加大销售网络建设,增加电商销售渠道。使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力争到2020年,全县优质核桃基地突破65万亩,年产量突破2.5万吨,年加工核桃系列产品6000吨,总产值达到8亿元,使核桃产业真正成为“兴县富民”的主导产业。
3、战略布局。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统筹兼顾、
关规定和有利于核桃产业发展的思路及行之有效的办法对于新建园、良种嫁接改造综合科管等核桃产业发展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二是统筹涉林项目资金。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扶持和招商引资、群众自筹的基础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办法,整合退耕还林等各类资金,集中用于发展核桃产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和经济林基地建设项目,原则上要以申报核桃产业项目为主。在落实包扶项目时,要倾向于发展核桃产业。三是广泛吸纳社会资本。鼓励县内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核桃产业基地开发、兴办加工营销企业,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经济组织投资发展核桃产业,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有偿服务、投资入股等形式参与产业开发,创办核桃示范基地。积极争取林业贴息贷款,对核桃产业发展实行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县农业银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大力推行小额扶贫信贷、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积极发展林木资产评估机构和中介组织,有效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大力推行核桃保险。四是鼓励果农和各类核桃产业发展组织加大对核桃产业发展的投入。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技术培训等各种办法,鼓励引导他们对核桃产业发展的投资,如核桃建园、核桃生产管理工具、农药等生产资料的购置,以达到造管并进的核桃产业发展良性循环格局。
(三)推进体制创新,增强发展后劲。通过鼓励土地流
桃旅游观光园,通过示范带动,促进全县核桃产业发展。在基地建设中,要提高科管水平,推进标准化生产。要按照陕西省核桃标准规范要求,对良种园实施标准化管理,对实生核桃树进行大规模全面嫁接改造。完善苗木生产、建园管理、综合科管,产品加工等质量跟踪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核桃产业基地标准化生产水平。按照“培土肥,重修剪,抗病虫,产优果”的科管思路,规范丰产栽培技术,探索简便易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采取得力措施,强力推进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肥水管理、品种改良,确保核桃丰产增收。
(四)强化种苗管理,打牢发展基础。种苗生产是核桃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优良品种对核桃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1、加快和完善核桃良种采穗圃建设。由于采穗圃技术强、责任重,要求严,因此,要求有一定技术资质的事业单位实施,采穗圃必须是经过专家鉴定并经过有关技术单位审定的良种采穗圃,要求资料齐全,档案完整,标签立记,责任明确,管理完备。到2020年前应建成1000亩核桃良种采穗圃基地,以满足全县核桃品种改良和良种苗繁育的需求。不论是品种改良或良种育苗所用种源必须来源于良种采穗圃,采穗圃应出示完整的证明手续,如发票、发货单等。
2、加强苗木质量监督管理。林业主管部门一要对育苗单位实行资质认证,二要对苗木质量进行监管。三是要对苗木质量严格进行检验。在种苗管理上,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种苗
组织)。协会要有章程,要有专人办公,要经常性开展工作。二是加强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县镇林业科技队伍建设,增加县镇(办)技术人员名额,填补技术人员编制空缺,以加快技术推广进度,提高技术人推广水平。在技术推广中,要制定技术推广计划,落实技术推广任务,明确技术推广责任。三是引导扶持组建生产服务机构。如核桃生产管理服务公司、核桃生产管理中介机构、核桃防虫个体户、核桃修剪个体户,核桃嫁接个体户等核桃生产管理机构。解决缺劳力、缺技术及经营大户生产管理问题。四是开办农资销售门市。开办以销售核桃生产管理工具、农药、专用肥等农资门市,以方便群众购买。五是组建核桃病虫害联防机构。组建核桃病虫害联防机构有利于全县病虫害防治,提高核桃病虫害防治效果,六是抓好科技示范的引领作用。开展科技示范扶持项目,加大科技示范引导作用。县、镇(办)要分别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村和示范大户,加快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县上重点抓好5个标准化示范乡镇,18个镇,每个镇要抓好2—3个标准化示范村、每村抓10个专业示范户,达到科技示范引导作用。六是加大核桃实用生产技术培训力度。要以林业科技人员培训为主体,其他有资质培训单位为补充的培训模式,切实加大核桃实用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力争2—3年时间,核桃生产管理技术基本普及,基本达到有技术、有工具、能投资、会管理的新型核桃果农。只有这样,3
周边地区设立销售窗口,把山阳核桃产品逐步打入西安乃至全国。积极利用每年举办的“商洛核桃节”、杨凌农高会等推介平台,宣传推介山阳核桃产品。加强核桃质量监督执法,规范核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掺杂使假、短斤少两、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保护山阳核桃品牌形象,促进山阳核桃产业发展。
武汉市产业发展规划 武汉市产业结构篇三
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粤发〔2008〕7号),特编制《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2015年,展望到2020年。
一、发展条件
(一)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凭借在全国先行一步的政策优势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工业化,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了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奠定了建立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的雄厚基础,推动我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82亿元,约占全国的1/8,连续21年居全国第一位,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其中服务业增加值17805亿元,装备制造业增加值5315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3455.8亿元,均居全国首位。
——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双轮驱动”初步形成。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29.8∶46.6∶23.6调整为2009年的5.1∶49.3∶45.6.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高技术制造业产值约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4.3%,轻重工业比重从1978年52.6∶47.4调整为2009年40.7∶59.3,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7.2%。电子信息、电气机械、汽车、石化等产业已成为制造业支柱产业,新电子、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高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模组生产基地。商贸服务、房地产、金融、物流已成为四大重要服务业行业。优势传统产业品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
——集聚发展趋势明显,协作配套不断深化。截至2009年底,全省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33个,省级产业集群示范区61个,形成深莞惠电子产业集群,广州及周边地区汽车产业集群,汕头玩具产业集群,江门摩托车产业集群,以及佛山家电和建材、东莞服装、中山五金灯饰、揭阳五金不锈钢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目前,全省欠发达地区已设立省产业转移园34个,2009年共吸纳劳动力约34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32.3亿元。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展后劲持续增强。2009年,我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专利授权量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国家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公共研发平台等总数居全国前列。科技投入逐年提高,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625亿元,比2005年增长1.5倍。数控、核电、风电、农机等领域装备产品、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截至2009年底,我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8.5万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0.3亿吨;省内电源装机达6300多万千瓦,西电东送最大输电能力达2000
多万千瓦,清洁能源占总装机容量约52%,核电装机容量居全国首位;油气管道里程达2300公里。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饮水安全工程深入实施。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交通网络、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和水利基础设施。
必须看到,我省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的要求仍有不少差距,依然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龙头企业数量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等问题。特别是受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能源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二)发展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与合作进入新阶段,国际产业转移呈现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的新趋势;世界产业发展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知识化趋势;许多国家把发展低碳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开发技术等作为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举措;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全球经济、贸易、投资等复苏进程缓慢,各国对市场和资源的争夺不断加剧,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市场环境不容乐观。从国内情况看,一方面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发展,快速升级的消费结构、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不断提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融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国家对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措施,为现代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机遇。目前我省经济发展正处在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紧紧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我省提升产业整体素质、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广东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以构建六大主体产业和八大载体为主要任务,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实现“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广东服务”转型,尽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为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现代产业500强项目,以增量投资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谋划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自主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鼓励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实施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着力培育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推动经济增长动力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转变。
——坚持节能节地减排。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以制造业低碳化、服务化为切入口,从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体制节能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气候友好技术,节约集约用地,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发展模式。
——坚持集聚发展。加大龙头项目和产业园区建设力度,着力于筛选、整合、运作省内外优势资源,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内生优势,促进产业优势的进一步增值,构建产业链高、中、低端有机统一的现代产业集群,夯实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基础。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结合各地现有产业基础,合理优化配置资源,统筹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提升珠三角产业发展层次,壮大粤东西北地区产业规模。
——坚持对外开放。主动承接新一轮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升招商水平,着重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人才、管理模式,大力引进高端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的服务环节转型升级,真正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招才引技”转变。
(三)发展目标。
到2012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其中服务业增加值达24000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以下简称比重)达到48%,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到2015年,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达33000亿元,比重超过50%;培育形成3-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群,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先进制造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0%、22%、11.5%,研究与开发投入比重达到2.3%。到2020年,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服务业比重达到55%;珠三角地区基本建成世界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成为带动全国发展更为强大的引擎;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模式,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和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
武汉市产业发展规划 武汉市产业结构篇四
本文主要集“十二五”规划纲要、各产业及行业规划以及相关的市场预测而成。行业划分按申万一级分类标准。本文将各行业分成三类;第一类为有行业或所属产业规划及其发展具体目标或相关市场预测,可很粗略计算“十二五”期间产业增加值(或其子行业的产业增加值);第二类为有相关规划,但规划目标较为模糊;第三类为几乎没有相关规划。
一、第一类(按子行业最大年增长率降序排序):
1、801170 交通运输(1310亿元,邮政行业15%)
预计到“十二五”末,公路客货运量分别达到400亿人、300亿吨。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8亿吨。内河货运量达到38.5亿吨。民航客货运量分别达到4.5亿人、900万吨。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620亿元。
民航:“十二五”规划提出完善以国际枢纽机场和干线机场为骨干、支线机场为补充的航空网络,积极推动通用航空发展,改革空域管理体制,提高空域资源配置使用效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优势是民航关联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包括旅游、制造业、快递等等,劣势是全球经济放缓,国际竞争加剧,国际碳排放限制,油价波动、高铁等。“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运输机场数量达到 230 个以上,保障起降架次达到1040万架次,运输总周转量达到 990 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4.5亿人,货邮运输量900万吨,年均分别增长13%、11%和10%。
物流:2011年国务院发文指出,要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在仓储设施、配送中心、转运中心以及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占地面积大、资金投入多、投资回收期长的环节上要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要进一步降低过路过桥收费,按照规定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减少普通公路收费站点数量,控制收费公路规模,优化收费公路结构, 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要加快推进物流管理体制改革,打破物流管理的条块分割;鼓励物流设施资源的整合;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大对物流业的投入;优先发展农产品物流业。
2、801220 信息服务(1万亿,文化产业14.9%)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电子信息行业要提高研发水平,增强基础电子自主发展能力,引导向产业链高端延伸。这也是“十二五”规划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重点行业之一。
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将在今年上半年四五月份前出台,规划设定的产值目标是“五年倍增”,年均增速14.9%。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占gdp的2.6%,为1.035万亿。
其中,新闻出版产业未来几年增速将达19.2%,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全行业总产出29400亿元,实现增加值8440亿元。国家将加强新闻出版业的整合力度。具体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全国报刊出版单位数量降至5000家以下;全国印刷复制行业小容量低端产能将淘汰40%-50%。就大量龙头企业,其中包括造就3—4家中央国有大型出版集团。到2015年,实现出版物出口金额4200万美元,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出口金额超过10亿美元,实现印刷服务出口收入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
3、801070 机械设备(10.67万亿元,年增长率12%)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装备制造行业要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强重大技术成套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装备产品智能化。机械制造业是“十二五”规划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重点行业。《“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对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2%左右,出口创汇年均增长15%左右。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利润增长争取略高于产销增速,总资产贡献率达到15%左右、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7.5%左右,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8%左右。由于2010年,机械行
业工业总产值为14万亿,按年均增长12%计算,“十二五”期间新增工业总产值为10.67万亿元。
此外,机械设备行业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相关的具体规划还包括:塑料机械,未来5年,目标平均年增长12%以上,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总额均达到500亿元以上;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行业,《科技部规划》提出国产高档数控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10%,研制40种重大、精密、成套装备,数控机床主机可靠性提高60%以上,基本满足航天、船舶、汽车、发电设备制造等四个领域的重大需求;农机工业,相关规划提出到2015年,年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出口贸易额达120亿美元,占全行业销售额的20%。形成5家年销售收入在150亿元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机床行业,“十二五”发展目标已经明确,高档数控机床将成为今后的发展重点。
4、801030 化工(71688.51亿元,石化产业10%和氯碱产业烧碱7%聚氯乙烯8%)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化工行业的重点之一是石化行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积极探索原料多元化发展新途径,重点发展高端石化产品,加快化肥原料调整,推动油品质量升级。该行业规划提出的“十二五”目标为,行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到2015年,行业总产值达到16万亿元。其中包括:争取到2015年,原油加工能力控制在6.5亿吨/年以内,成品油产量达到3亿吨左右。乙烯产能达到2600万吨/年左右,当量乙烯自给率达到70%左右。丙烯产能2200万吨/年,自给率75%左右。对二甲苯(px)力争自给率达到85%左右。有序推进城市化工企业环保搬迁。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赵俊贵透露,2010年中国石化行业总产值8.88万亿。据此计算,中国“十二五”期间,石化行业新增产值为7.12万亿。
此外,根据氯碱行业“十二五”规划,其目标是到“十二五”末,烧碱产量达到2800万吨(2010年2087万吨),年均增长7%,聚氯乙烯产量达到1500万吨(2010年1130万吨),年均增长8%。并且力争在企业规模、集中度、竞争力水平上有较大提高。参照中国化工产品网,2011-8-12烧碱价格大概在2700元/吨左右;聚氯乙烯价格在今年上半年也基本稳定在8000元/吨以上,那么按当前价格简单计算,氯碱行业光烧碱和聚氯乙烯产值增量至少在192.51亿+296亿=488.51亿元。
5、801160 公用事业(3.5亿元,节能环保10%)
节能环保:要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十二五期间会推行节能改造工程,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配套工程等。
《科技部规划》指出未来五年节能的重点将是发展led制备、光源系统集成、器件等自主关键技术,实现大型mocvd设备及关键配套材料的国产化。该《规划》对led发展目标的表述为:2015年半导体照明占据国内通用照明市场30%以上份额,产值预期达到5000亿元,推动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进入世界前三强。由于当前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值在1000亿元左右,新增产值4000亿元左右。
此外,在“十二五”环保科技的投资额度中,水污染防治领域占比最高,估值达50亿元。水污染治理领域的技术龙头,将获得国家重点扶持,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曾指出,未来5年,中国的环保投资需求将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1倍以上。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则预测,“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约为1.4万亿元,“十二五”期间这一投资规模将达到3.1万亿元。如果把投资简单的看成产业资产增量,那么环保行业在“十二五”期间的新增增产在3.1亿元左右。也有有关行业协会和专家测算,截至2009年底,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1.71万亿元,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预计将超过3万亿元,占 gdp的8%左右。如果按这个数据保守计算,“十二五”期间,环保行业年增长率在10%左右。
新能源:根据《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2.9
亿千瓦,约占总装机的17%。其中,核电装机将达到7000万千瓦,风电装机接近1.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2000万千瓦(即20gw),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将达到3000万千瓦。
6、801190 金融服务(7000亿元,部分保险业10%)
保险业:解放军301医院课题负责人曹均凯在健康险发展课题中预测:“十二五”期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约为1350亿元,年均增速15%。南开大学通过对“十二五”期间我国人身保险市场发展与监管市场研究,预测“十二五”中国寿险业保费年均增长率较为可能的浮动区间为8.30%~14.68%,其中更为可能的浮动区间为9.45%~13.38%。2010年中国人寿保险保费105008832.08万元,如果增速按10%计算,2015年保费为,169117774万元,新增6400亿元。两者相加应该在7000亿元左右。
7、801050 有色金属(1594亿元10%)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冶金行业要立足国内需求,严格控制总量扩张,优化品种结构,在产品研发、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电解铝行业、稀土行业是“十二五”规划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重点行业。推进城市有色企业有序环保搬迁。
原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长康义认为“十二五”时期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可比价格)年均增长10%,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幅控制在8%左右。2015年,20万吨以上企业的铜、铝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90%、95%,3至5家有色金属企业进入世界500强,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以上。如果简单的按上市有色金属企业净资产以年均10%增长,则“十二五”期间有色金属行业新增净资产为1594亿元。
8、801050 黑色金属(1552亿元,钢铁6%)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冶金行业要立足国内需求,严格控制总量扩张,优化品种结构,在产品研发、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钢铁行业是“十二五”规划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重点行业,要有序推进城市钢铁企业环保搬迁。中钢协预测,“十二五”期间,钢铁需求增速将从4.6%下降至2.6%。“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较“十一五”期间将减一半左右,从12%左右降低到6%左右。当前流通的钢铁股共46只,平均总股本245725.39,平均每股净资产4.06元,因此上市钢企净资产4589亿元。如果简单的按此计算,“十二五”将新增净资产1552亿元。
9、801010 农林牧渔(1000亿元,部分农业4%)
这个行业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占有很大的篇幅,但是具体的指标不多。主要是农业方面,“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按当前小麦价格1元左右/斤计算,新增粮食产值1000亿元左右。“十二五”规划也指出,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科技部规划》提出种业总产值提高30%。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全产业链型的龙头企业10个以上。根据去年种业总产值5320万元,“十二五”期间种业总产值增量将为2460万元。因而,根据已经出台的产业规划,这个农业的产业增加值在1000亿元左右。
此外,“十二五”规划及相关纲要还提出,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并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等等。
10、801100 交运设备(3500亿元,火车?+新能源汽车?)
火车:“十二五”高速列车产业总产值预期超过3000亿元。国产高速列车2007年才开始上线,属于新兴产业,所以“十二五”总产值中大部分属于新增产值(在此简单的假设为2500亿元)。
船舶:要适应国际造船新标准,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配套设备。
汽车:“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强化整车研发能力,实现关键零部件技术自主化,提高节能、环保和安全技术水平。是“十二五”规划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重点行业。
新能源汽车:《科技部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突破23个重点技术方向,在30个以上城市进行规模化示范推广,5个以上城市进行新型商业化模式试点应用,电动汽车保有量达100万辆,产值预期超过1000亿元。未来十年,中央财政将投入上千亿元,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从发展规划、消费补贴、税收政策、科研投入、政府采购、标准制定等方面,构建了一整套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日前已内部下发,预计将于8月底、9月初正式公布。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明晰首先利好整车生产厂商,5年50万辆的高速成长将带来近千亿的市场规模;电机、动力电池等核心部件毛利率将接近50%,且市场空间巨大。以电池为例,按每辆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电池成本6万元计算,电池厂商将迎来300亿元的市场份额,从目前的十几亿元到2015年的约325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超50%。由于当前电动汽车产业总产值很低,因此1000亿元都可看成新增产值。
11、801150 医药生物(500亿元,?,仅科技突破新增)
该行业是“十二五”期间重点行业,也是“十二五”规划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重点行业,“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很多相关的发展要求,但由于没有具体的目标,产业总产值的增量很难估计。《科技部规划》提出一系列技术突破,要求实现新增工业产值100亿元/年,5年总计500亿元。药品流通行业规划认为未来5年,全球药品市场将维持快速扩张态势,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09年的7730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2万亿美元以上,中国将是潜力最大的市场。“十二五”期间的目标是形成1-3家年销售额过千亿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批发总额85%以上,药品零售连锁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零售企业销售总额60%以上;连锁药店占全部零售门店的比重提高到2/3以上。
12、801140 轻工制造(40亿元,海水淡化反渗透膜?)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包装行业要加快发展先进包装装备、包装新材料和高端包装制品。
海水淡化反渗透膜:《科技部“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重点膜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30%以上。目前我国反渗透膜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仅为10%左右。前亚洲盐协会秘书长郭有智认为未来五年我国在海水淡化投资规模将达200亿元左右。以此计算,该行业将新增40亿元左右收入。
二、第二类:
1、801130 纺织服装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轻纺行业要强化环保和质量安全,加强企业品牌建设,提升
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同时该行业也受利于扩内需的政策和规划。
2、801020 采掘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发展安全高效煤矿,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有序开展煤制天然气、煤制液体燃料和煤基多联产研发示范,稳步推进产业化发展。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稳定国内石油产量,促进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推进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
3、801060 建筑建材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建材行业要立足国内需求,严格控制总量扩张,优化品种结构,在产品研发、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建筑业要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着力用先进建造、材料、信息技术优化结构和服务模式。水泥行业是十二五规划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重点行业。
4、270000 电子元器件
科技部规划指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要进一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装备和材料占国内市场的份额分别达到10%和20%,开拓国际市场。
5、340000 食品饮料
酒类:大消费概念,预计,2011年一、二线白酒增速均在30-50%以上。啤酒行业旺销有望提前,收入增长率可超越上年。预计产品的提价和节日效应会提升公司盈利。此外,高端红葡萄酒也是佳选之一。
6、450000 商业贸易
优化城市综合超市、购物中心、批发市场等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支持便利店、中小超市、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发展。鼓励和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服务网点,支持大型超市与农村合作组织对接,改造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引导住宿和餐饮业健康规范发展。支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
7、460000 餐饮旅游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坚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并重,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旅游区、旅游线路建设。推动旅游业特色化发展和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全面推动生态旅游,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三、第三类:
1、801110 信息设备
没有找到相关的产业规划。
2、801110 家用电器
没有找到具体的相关产业规划,但是可能会受到扩大内需和大消费概念的推动。
3、801180 房地产
保障房建设进入了“十二五”规划纲要,但是商品房方面没有得到政策面的助力。
4、801230 综合不知道该把哪些产业归到这个行业下。
ps:“十二五”规划提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要实现这个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11—2015年间要实现24.1%的年均增长速度。这七大为:新能源,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节能环保,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生物,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生物农业、生物制造。高端装备制造,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共性基础材料。
武汉市产业发展规划 武汉市产业结构篇五
武汉市“十二五”产业发展体系研究
当前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产业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化,特别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间界限模糊;产业结构的演进内容更加丰富,特别是与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生态化紧密相连;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这些国家的经济中心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作为制造中心存在。
一、武汉市产业发展现状
三次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11.7:63.3:25转变为3.7:46.1:50.2,以先进制造与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
1、优势产业作用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四大支柱产业、五大产业板块、六大优势产业、六大成长型产业集群和有比较优势的15个工业产业链。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武汉-光谷”为龙头,以“两区多园”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园区,成为推动武汉市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3、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2008年武汉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了1987亿元,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50%。
4、循环经济产业快速发展,东西湖区和青山区先后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初步形成了企业、企业间或园区、废物回收及社会四个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
二、武汉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
1、以传统产业为主体、传统增长方式为主的产业体系模式没有根本改变,离新型工业化还有相当的距离。
2、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效率较低。
3、产业高度化不够,新兴产业发展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不足。
4、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教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
5、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调整。高加工度制造业不发达,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工业,缺少高加工度制造业,缺少名牌终端消费产品。
6、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缓慢,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多数落后于广州、宁波、南京、大连、杭州、青岛等全国同类城市。
三、武汉市产业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相配套、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都市农业和城市基础产业为基础、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把武汉市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辐射力最强的产业基地。
四、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重点
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
(一)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
1、现代物流业。大力培育物流市场主体,调整优化物流区域布局,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五大园区和六大中心并重,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健全的现代物流发展格局。
2、金融服务业。加快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提高金融业的聚集力。试点设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证券融资公司、货币经济公司、大型产业投资基金等新型机构。建设区域性外包服务中心和产权交易中心、专利技术交易中心,大力支持汉口银行向区域性银行发展。
3、专业服务业。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咨询、会计、律师、审计等中介机构;大力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设计、市场研究等专业中介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共同发展。
4、服务外包业。加快建设东湖高新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做好服务外包业总体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推动服务外包业重点项目的落实。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外包企业,培育本地骨干企业,促进外包企业由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方向发展。
(二)重点发展以大型现代化产业为主的三大支柱产业集群
1、钢铁产业。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建设冷轧硅钢、汽车板和高性能工程结构钢等精品钢材生产基地。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钢材加工能力和冶金成套设备制造规模。加强钢铁产业与武汉市汽车、造船、家电业等其他下游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进一步提高钢铁产业的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2、汽车及机械产业。积极支持东风汽车公司做大做强,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努力提高乘用车生产规模和综合实力。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加快零部件和工业服务体系的发展,使整车与零部件、工业服务体系形成比较协调的比例关系。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将武汉市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汽车产业集群基地。
3、石油化工产业。积极配合中石化建成80万吨乙烯工程,做好乙烯下游产品的规划布局和建设,大力发展石化高端产品;推进武汉化工新城建设,加快推进三环线以内的化工企业搬迁改造,调整优化石化产业布局。
(三)积极培育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四大新兴制造业产业
1、光电子信息产业。强化光电子、移动通信两个优势产业的行业领先地位。推动新型显示器件、计算机和视听产品两个重点产业规模化发展。突破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瓶颈。加快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2、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诊断试剂和疫苗、现代化中药等产业,积极发展动植物基因工程,以及生物农药、生物能源、生物肥料等绿色生物制品,着力建设国内重要的医药产业基地。
3、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复合化、功能化、精细化的冶金材料、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等,加快新型材料及其先进技术装备技术产业化,努力建设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4、环保和新能源产业。依托凯迪集团、都市环保、安环院、武锅等企业,发展以水污染防治、废固物处理、大气污染控制为重点的环保产业和太阳能利用、再生能源、新型燃料电池、节能清洁生产关键技术为重点的新能源和节能产业,加强环保产业核心区建设。
(四)积极发展以优势产业为主的烟草及食品、家电、纺织服装、造纸及包装印刷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
(五)鼓励发展商业、房地产业、城市交通业、建筑业等都市型基础产业
(六)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
五、武汉市产业体系的空间布局
与特大中心城市功能和 “8+1”城市圈发展战略相结合,从更长远和更大的空间实现产业布局的优化、立体化、园区化、集群化,实施“四圈层”战略。
1、以7个中心城区的三环线以内的中心市区为主体都市产业圈。以武汉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物流等资源为依托,要加快发展金融、商务、信息、物流、文化、社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进都市工业园建设,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工业为主的都市产业圈。
2、以三环线和外环线之间的地区(包括部分外环线附近地区)核心产业圈。以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强化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支撑作用,推进产业组群式集聚和区域团组式发展。
3、以6个远城区为主体的产业发展圈。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成为武汉市和沿海地区制造业转移和发展的集聚地、现代都市农业的生产经营地。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钢材深加工、桥梁钢结构、船舶制造及配套、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日用化工、电力能源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环保设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临空制造、精细化工及物流等增长潜力大的战略性产业。
4、以“8+1”城市圈为主体的产业对接圈。武汉市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体现和发挥特大城市功能;周边8市积极承接武汉市产业转移,按照产业发展功能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产业的对接和立体分工。这种立体分工大致分为五种模式:总部在武汉、基地在周边的“总部模式”; 研发在武汉、产业基地在周边的“孵化模式”; 营销在武汉、产品在周边的“店厂模式”; 注册在武汉、生产在周边的“分家模式”;生产主体在武汉、辅助产品在周边的“产业链模式”。
六、武汉市产业发展保障体系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武汉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制定加快制造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在依法行政、产业规划、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创建社会信用体系、提高政策透明度、信息服务和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大力发展和培育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积极发挥其在行业指导和服务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2、加强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三大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对科技资源进行整体规划、战略重组,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创新活动的物质和信息保障系统,形成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服务体系。
3、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手段,主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用信息化创新企业的营销管理方式。形成以科技孵化企业、大学等科研机构为主体,专业孵化器为特色,多种所有制和创新模式并存的科技孵化体系。
4、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壮大龙头,发展配套”的原则,有效拉长产业链,实现企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增值。以钢铁、汽车、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及新医药、环保产业五大产业为重点做好产业链延伸,切实放大产业的边际效益。
5、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从大项目强投入入手,打造“武汉制造”的“航空母舰”。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新产品开发和名优产品发展;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提高名牌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加快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