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商业(五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老城区商业篇一
清源古城即古清源城范围,古称梗阳,是清徐县城的历史发源地。作为全国四大葡萄名产地之一,山西老陈醋的发源地,清徐素有“葡乡”、“醋都”之称。其县城始建于春秋,历史悠久,史迹浩繁,明清时期寺庙成群,商贾云集。
改革开放以来,清徐作为省城太原市主要副食品生产基地、粮食重点产区以及重要的煤焦化工业基地,城镇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新城区建设逐步完善,与此同时,旧城区却逐渐衰落,诸多问题开始凸现。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清徐县政府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作出了城市西进的重大决策。随着大运城市经济带的发展建设,城市西部片区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旧城区作为清徐县城湖西的核心地区,东邻东湖,同时又紧靠作为城市发展主轴线之一的文源路,区位优势明显。因此其改造复兴势在必行,并应与城市新区互补并进。
基于上述发展背景,对清徐旧城中心区开展城市设计十分必要。本次城市设计旨在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在充分研究现状历史文化、地形地貌、道路交通、居民居住环境的基础上,综合组织城市各要素,如建筑、绿化、水体、步行交通、车行交通、开放空间等,提升旧城中心区城市形象,塑造城市特色,延续历史文脉,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力求站在一个更高的城市发展视点上,对未来城市重要区段的建设活动提出综合整治策略,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引导。
(一)设计范围
本次城市设计范围:西南侧以文源路为界,西北侧以菜市街为界,东北侧以规划的紫林路为界,东南侧以森泰大街为界,总用地面积48.81公顷,并综合考虑环东湖地区范围的整体发展策略。
(二)设计程序
第一阶段 现状调研
第二阶段 收集整理资料、第一轮方案设计和汇报。第三阶段 信息反馈、沟通。第二轮方案设计。
第三阶段 第二轮方案汇报,之后经过多次局部调整,形成评审成果。
(三)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9月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5、《清徐县县城总体规划(2002-2020)》
6、《清徐县志》1999年10月
山西古籍出版社
7、国家及当地的有关规范法规
二、现状分析
(一)环境资源
1区位优势
大运高速公路的开通使清徐县作为太原南部出入通道的地位更加巩固,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清徐和太原市以及周边市县的经济联系,随着大运城市经济带的发展建设和城市西进的步伐,城市西部片区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
旧城中心区作为清徐县城湖西的核心地区,紧邻城市发展主轴线之一的文源路,毗邻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西关城市主中心和湖东城市次中心,区位优势明显。同时,其东靠东湖,与城市新区仅一路之隔,目前东湖和新区建设已逐步完善,人气旺盛,开发条件成熟。
2资源优势(1)古城历史悠久
清源城即现清徐县城老城区范围,其前身是古梗阳城,始建于春秋,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隋开皇十六年(596)在梗阳北面筑城,西南北3门各建城楼1座,因城西北有清源水,故名清源城。
明清两代大兴寺庙之风,在原有50多处寺庙的基础上,又兴建了城隍庙、赵简子寺、泰山庙、真武庙、龙王庙等寺庙20多处,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县乡寺庙群。坛庙寺观,星罗棋布,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密织的庙会集市网。
(2)文物古迹众多
现今旧城范围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处,主要包括文庙(国家级)、火神庙(县级)、西门洞(县级)、西关市楼(县级),现存状况较完整。另外,基地内还部分保存城墙、县衙、城隍庙、财神庙等。
(3)文化活动兴盛
历史上清源城庙会盛行,从农历正月初六开始到十月初八,庙会不断,且每会各具特色。例如,正月初六城南南营留村的会,叫开市会;五月初五是西关龙王庙的会;六月六的会叫“花会”;六月二十四是城隍庙的会;十月初八是泰山庙的会。庙会期间,人流涌动,衣料、布匹、鞋袜等生活日用品为主的交易活动频繁,特色小吃摆满了以大南门为轴心的整个南关大街,异常热闹。
目前,东湖广场市民文化丰富,戏曲、表演等活动兴盛,森泰大街夜市小吃异常热闹。菜市街农贸集市商业发达。此外,居民院落之间的巷道尺度适宜,具有典型北方胡同风格,是老城居民日常交流的走廊,充满人情味。
(4)河湖水系众多
清源古城又名“泉城”、“湖城”,旧时城内水系纵横,独具特色。
现在老城及周边仍然拥有充足的水体资源。老城中心区紧邻城市主要景观区——东湖,同时基地范围内又有莲花池等四片水塘,水域面积共达4.35公顷,占基地总面积的8.9%,属山西小城镇少有的自然河湖景观。
(5)新区建设逐步完善
旧城紧邻的东湖及新城建设正逐步完善,各项用地、配套设施齐全,人气旺盛,开发条件成熟。
(二)存在问题
1历史文物古迹破坏严重
文物古迹占用、荒弃现象严重。火神庙现完全被占为民居,城墙破坏严重,现为县城中学教工宿舍,城隍庙现为县城中学校办工厂;县衙、财神庙、西门洞等均已荒弃。
2传统文化活动日趋萎缩
庙会及各种传统节日现已基本消失,除东湖广场仍有戏曲表演外,旧城区内基本无传统文化活动。同时,传统文化活动缺乏专门的活动场所,导致老城区地方文化活动日趋萎缩,文化特色出现危机。
3生活配套设施缺乏、基础设施落后
旧城内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有清徐县职工幼儿园、清徐县职工子弟小学、清徐县县城初级中学、清徐县教师进修学校、清徐县房屋管理所、清徐县交通巡逻大队、清徐县总工会。
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不健全,缺乏专门的排水系统和卫生设施;生活环境差,配套商业服务设施缺乏;基地周边正在快速进行的商品房开发建设,对老城区公共活动空间逐渐排挤压缩,对地方传统文化和景观特色形成挑战。
4道路交通不成体系
主要交通性道路有南门街、牌楼街、苍门巷、赵家街、但都比较狭窄、曲折,局部地段车辆通行存在一定困难。道路质量差,断头路较多;街巷拥挤,存在消防隐患;道路坑洼不平,路幅宽度不均;没有专门的集中停车场所,路上乱停车现象严重,路面随处可见垃圾杂物,严重影响交通和居民生活。
5用地比例及布局不合理
现状以居住用地、教育科研用地、文物古迹用地及水域用地为主;另外,地块内现有少量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及体育设施用地,文源路居住建筑底层布置沿街商业。
教育科研用地比例过高,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及公共绿地极其缺乏;居住、教育科研、工业、文物古迹用地混杂,功能相互干扰;荒置弃置地现象严重,影响老城区生活活力,导致衰败。
6居住建筑质量较差
建筑布局杂乱,缺乏特色,违章搭建现象严重;历史建筑破损严重,未得到有效保护。环境卫生质量差,城区内部垃圾杂物随处堆放,没有专门的清扫保洁人员和设施,严重影响老城区形象。
7自然水体淤积干涸、缺乏公共开放空间
以莲花池为主的池塘淤积干涸,水体污染严重,水域及绿地形成的公共空间破坏严重。紧邻旧城的东湖亦未得到有效利用。
三、设计目标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本区域的城市设计目标如下:
1.重建部分历史文物古迹,重构历史文化活动体系,促进清源古城历史特色再现,并带动清徐县的旅游经济发展。
2.建立丰富的,网络状的公共开放空间,恢复改善水体,增加绿化面积,为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
3.综合考虑环东湖地区范围的整体发展策略,促成老城改造与新区建设互补并进。
四、设计构思
(一)恢复重建历史文物古迹
历史建筑保护分为三种样式:
1保护:清源文庙(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修复畔池、大成门及大成殿,其余建筑恢复原貌,保护范围为东、南、西至围墙外各7米,北至北围墙外5-6米)。
2改善:火神庙(搬迁居民,恢复原貌,部分拆迁扩建)、城隍庙(加建戏台,修复卷棚式大殿、西侧耳房等)、清源西城门洞(修复城门洞和基座,加建箭楼)、城墙(搬迁教工宿舍,修建城墙公园,缺损部分按原貌恢复)及一处特色民居(整修院落,修复屋顶)。
3历史再现:南城门(主体建筑加围廊)、北城门(主体建筑加围廊)、县衙(三进院落加广场)、奎楼(5层十字顶楼阁)、牌坊、财神庙、古关帝庙、净土庵、灵寺、文昌宫、会厂、西寺、义会、会馆、学署、关帝庙、观音堂、证觉庵。同时,结合商业街建造部分仿古建筑,以院落式围合,2-3层为主,再现旧时场景。并在老城北部区域建造仿古居住区,既是旧时生活形态的再现,也满足现代居住的需要。
合理组织南门广场、南门、民俗广场、芹馥泉广场、火神庙、文庙、民俗特色街、西门广场、城墙遗址、地方风情街、城隍庙、戏台、县衙、县衙广场、永清寺、至北门、北门广场,形成历史文脉轴,统领整个老城区的空间形态。
主要游览路线:
进入老城的主入口在东、南、西、北各一个,东侧在绿化转盘处,南侧位于南门广场,西侧设于芹馥泉广场(道路对面有停车场),北侧以北门广场为标志(在相邻的博物馆东侧设停车场)。其中,芹馥泉广场也是水上游览的主入口。另有次要入口三个,包括东侧的牌坊,西侧的西门洞和西北角的博物馆。
如果由文源路南城门处的南门广场进入,可以先参观梗阳遗址、一处特色民居和作为历史再现的财神庙、古关帝庙、净土庵等。然后经由民俗广场,民俗文化馆及文庙、火神庙后,进入到芹馥泉广场(此处可换乘小船,进行水上观光)。接着漫步于民俗特色街,参观会厂、学署、义会、会馆及西寺,在不知不觉中到达西门洞及西门广场,游览以城墙公园包绕的古城墙遗址。在视觉回顾之后,不妨让听觉也享受一下,在修复的城隍庙戏台前重温晋剧神韵。戏台东侧,莲花池北,是由奎楼、县衙、戏台围绕的县衙广场,在此处驻足,向东可眺望水上的书院小岛,牌坊,以及辽阔的东湖,向南可穿越莲花池,回望南门以及邻近的水上奎楼。广场北侧的县衙是最大的一组建筑群,位于中部轴线的最北端。参观完县衙之后,可向西进入地方风情街,参观关帝庙、观音堂,到达西北角的博物馆,在这里可对清源古城的历史作一个回顾,并对老城保护、改造的过程进行详细的了解。最后由证觉庵至北门,在古城门前结束游览。
(二)创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商业街
1与历史建筑保护相结合,建立富有传统特色的商业网络,为恢复部分庙会集市(如正月初六开市会、六月六的花会等)提供可能。主要建立民俗特色街(作坊演示为特色)及地方风情街(餐饮、娱乐为特色),其中民俗特色街的位置选择在闫上街,可延续文庙的历史文脉,活动内容包括旧时的醋作坊(演示)、棉布坊(演示)、粮行、钱庄,而地方风情街包括各种小商品交易、特色小吃、饭庄、杂货铺等。
民俗特色街和地方风情街的最宽处控制在12米,地方风情街两侧建筑高度为9米左右,这样围合而成的街道空间尺度较为宜人,既没有压抑之感,也不过于开敞。民俗特色街西侧为与文庙的尺度相呼应,建筑高度控制在5米左右,可突出历史建筑的主体地位。
2继承传统商贸特色,选择菜市街建设以交易为主的农贸集市街。菜市街标高高于老城内部标高,方案利用这一特点,将农贸集市建筑的标高设为与菜市街相平,通过建筑之间的台阶将菜市街与老城相联系,这样可避免农贸市场的喧嚣、气味影响老城的历史活动。
3在老城北部结合新建仿古居住区建设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商业街。
(三)组织恢复传统文化活动
1结合城隍庙戏台的恢复重建,再现地方曲艺神韵。
2结合旧城内坛庙寺观的重建,地方风情街及民俗特色街的建设,恢复庙会等活动,创建特色节目,例如六月六的花会、正月初六的开市会等。
3.民俗特色街上设置醋作坊、棉布坊等以手工演示为主的作坊,游客也可边看边学,亲手参与。4.城墙遗址公园提供参观休闲活动,感受旧日痕迹。
(四)建设满足游客和市民需求的公共活动空间体系
1整饬莲花池,恢复芹馥泉,沟通水系,形成贯穿老城的水域景观,发展水上旅游项目。既可再现“泉城”、“湖城”风貌,也能为游客提供水上游览老城的经历。结合水体建设滨水广场、绿地,提供公共活动空间。水系向北延伸至仿古小区内,优化现代居住环境,向东则与东湖贯通,以利于水体循环,改善水质。
2创建入口广场(南门广场、西门广场、北门广场)、以及节点广场(民俗广场、芹馥泉广场、县衙广场等)。游客在这些场所可驻足观望,遐想,回味古城之韵。
3结合城隍庙戏台的重建,在其东侧建立小广场,游客可在此聆听戏文,感受老城历史气息。通过以地方风情街和民俗特色街为主的步行街将公共活动空间串联起来,组织游览和参观路线。
(五)构筑规整合理的道路网络
1规整路网,在南门街基础上,建立旧城内南北向主要道路;在南北各新辟一条东西向道路,满足不同功能使用需求。同时,保留赵家街、闫上街等居民院落之间的巷道作为旧城内的步行道路,创建人性化的步行空间。
2改善路幅,满足正常通车及消防需要。主要步行街最宽处约12米,其余街道略窄于此,但最窄处不得小于6米,以免街道空间有压抑之感。
3结合博物馆、菜市街及芹馥泉入口广场,提供集中的地面停车场地。其中,博物馆东侧停车场建设成2层停车库,既解决道路与院落间的地形高差,又满足城区北部较大规模的停车需要。
(六)巧妙处理地形高差,营造丰富多样的空间
1南门广场前修建台阶和草坡,创造立体丰富的入口空间。
2芹馥泉广场前道路设置一定坡度,入口处修建台阶和草坡,解决高差问题,并在其南侧修建地面停车场。
3在保留原有老城墙的基础上,新建城墙公园与农贸特色街相平,游人可通过阶梯上城墙和西门洞。4博物馆东侧建成2层立体停车库。
5填充北门处地基,与北侧道路相平,游人可通过台阶进入内部院落。北门前南北向道路设置一定坡度。
(七)合理调整功能布局
1结合现状,形成四大功能片区,包括旧城历史文化核心区、东部莲花池风景区、东南部居住小区和北部居住小区。保证各功能区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同时又相互融合。2迁出县城中学(迁至西关铁厂地区)、职工子弟小学(迁至文源路北城关粮站、面粉厂地区)、党校(迁至文源路北侧靠西关街西部地段)、教师进修学校、机关幼儿园等教育科研用地,为建设富有传统特色的老城提供可能。
(八)构建新老结合的建筑形态
1老城内部结合历史文物古迹的恢复重建和新建一部分富有山西传统特色的建筑,建构以传统建筑形式为主的建筑形态,例如人字坡、单面坡、拱形门等,层数以低层为主。
2延续旧城原有院落式建筑形态,利用空间的曲与直、开与闭、动与静等创造出丰富的活动空间。3北部居住小区采用低层坡顶院落式建筑形式,与老城取得风貌统一。
4博物馆采用传统形式,现代材料,立面以玻璃和钢为主要材质,与旧城的凝重形成虚实对比。
五、实施步骤
本城市设计项目的性质决定了旧城中心区建设任务重、工期长,因此对于工程的分期实施研究十分必要。在分期实施中应该远近期一起考虑,总体设计,分期实施。同时,宜根据居民搬迁情况和城市建设等因素确定期段。建议实施步骤:
1水体,文庙等保护地区以及火神庙、城隍庙等改造地区。水体的沟通可以采用暗管,水上的桥梁也同期完成。文庙、火神庙的恢复工作可能较为漫长,可能在仿古建筑造完之后还在进行,但必须先期开始,这样可表明保护工作的决心,利于推动其他工作的开展。
2北城门、南城门、奎楼等历史再现地区,仿古商业街,博物馆地区。北城门位于十字路口,考虑到施工利用范围可能会大于建成范围,建议城门南侧圆弧形广场和绿地在修复城门时先作为道路用地,待城门建成之后再作处理。
3北部仿古居住小区。居住区内的水体与建筑同期完成。
六、环东湖地区城市设计方案
清源古城的开发建设作为清徐县以东湖为核心的整个环东湖地区开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为环东湖地区的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在古梗阳城市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基于开发的整体性考虑,提出环东湖地区的城市设计方案。其设计范围东起美锦大街,西至森泰大街,南到文源路,北至白石河,并同时考虑紫林路两侧的统一建设。
环东湖地区城市设计方案主要是整合环东湖地区景观环境空间,扩大东湖水面,增加岸线功能。同时加强与白石河水体之间的联系,延展城市功能空间。并与老城区水系贯通,成为整体。创造成为清徐县又一重要的景观功能区。
方案整体结构可以概括为“两片三轴多路径”。
两片:其中两片是指以东湖水面以及周边的行政、商业等功能为主的环东湖街坊以及东湖与白石河之间,以居住等功能为主的沿河街坊。以紫林路为界分区分明。环东湖街坊在东湖扩大水面的基础上,对于周边的功能进行新建以及保留,在东湖东岸设置了一些市民集中性活动的功能,如商业设施、市民广场等,同时在南、西、北三岸则主要以自然岸线为主,建造环湖公园。一方面借助东湖良好景观价值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借助市民的集中活动来增添东湖的生气,完善其成为清徐的市民集聚中心。另外,紫林路以北的沿河居住街坊,则以居住功能为主,借助沿白石河的良好景观环境条件,以及临东湖、近老城的优越位置条件,塑造高品质居住社区,并在其中建造学校等配套服务设施。
三轴:是指沿紫林路的沿街商业带、沿森泰大街西侧的白石河引水渠及其绿轴以及由白石河指向东湖 的一条垂直于紫林路的景观绿化轴。通过沿紫林路商业带的塑造,解决环湖地区新建功能的商业设施的供给,建成小型商业中心。并将白石河水沿森泰大街西侧引一条引水渠,与东湖以及莲花池的水体贯通,形成沿森泰大街的一条生态绿轴。另外一方面,塑造一条垂直于紫林路的景观绿化轴,联系白石河以及东湖的优质景观,并在东湖扩大水面部分产生水上节点,成为东湖又一重要的地标。
多路径:是指在另一层次,以多种路径联系市民的生活活动以及整个东湖地区的良好景观。如在环东湖街坊,打开通湖路建立通湖广场,使其成为美锦大街与东湖景观的一个联系;将市民广场的建造和环东湖步行系统相联系;建造环东湖步行道,融合环湖公园;与老城莲花池、白石河水系相连,景观路径相互贯通;居住街坊与沿河景观、主要景观绿化轴线相互贯通,并同时形成系统等一系列的景观联系途径。达到优质景观的最优化共享,并同时将环湖地区的诸多绿化景观要素整合为体系。
老城区商业篇二
老城商场—火神庙的火与泪
亚修居士
祝融频顾众惆怅,祭祀焚香筑庙堂。
指望火神送吉祥,神灵无情泪流淌。
老城商场,位于洛阳市老城东大街。原为察院,是金、元、明河南府察院考场和驻军之地。明崇祯十四年初,李自成攻打洛阳城时,毁于战火。清顺治三年(1646年),官府为修战时毁坏的洛阳城墙,强压监狱犯人拆去察院四周围墙,将青砖运去修城墙。这围墙一拆,原察院守备和考场,就成一大片废墟地。郊外的一些菜农和屠户,便自发在此聚集经营肉、菜、瓜果、粮食、烧柴的早市。慢慢此地又有了铁匠铺、饭铺、诊所、土特产和日用品摊贩,城中四街八巷百姓开始光顾,便形成了洛阳城第一大早市。
清顺治八年(1651年)开始,一些山西洪洞来洛移民、河北和郊县商人也都看好这块地方,就买通官府在此建房开商铺。一年时间,在此废墟四周建起了四、五十间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简易房。经营山西杂货、河北皮货、江南布匹。白天一些功夫师父和说唱艺人,在市场中央打开场子表演各种杂耍和曲艺。城乡百姓都喜欢到此闲逛看热闹,顺便购买生活用品,一时人气十分旺盛,商家生意也好,此地有一铺难求之势。后来大商家与官府协商,将卖菜、卖肉等生活用品户劝迁往北面,原福王府内宫花园遗址上经营。后称“老集”,就是现洛阳剧院处。
顺治十一年(1654年),这个市场在洛阳城一带出了名,市场内四周都盖成了各式瓦房。有近五十家店铺、生活用品齐全。官府也派人值守并开始收取各种费银,这里就变成正规大集市。这年秋天,在市场北面修建一座砖木结构、青砖素瓦,顶为硬山式三间大殿。内供泥塑关羽像一尊。左有关平,右有周仓。此庙坐南面北,因关羽和众商家大部分是明初来洛阳城的山西人,家都在北面,故有思念家乡和先祖之意,所以庙堂面北。
清乾隆年间,东门内大街改古楼街,此街市场越作越旺,市场内房屋盖成了大小不一,高低有别的瓦房。并带动周边西华街、旧府街商业发展,成为洛阳城零售最集中最繁华的地区。市场商店密集,店员不注意防火,时有祝融光顾,人心惶惶。众商家出资,在市场南口修建一座火神庙,祈求火神爷保佑商家平安。此庙为砖木结构硬山屋顶,三间大门,中间通道,两边为值守房。大门北修一五间砖木结构硬山式大殿,供泥塑火帝真君神像一尊。在大殿正北建戏台一座,座北面南。在北面关帝庙前也修大门三间,中间过道,两边为值守房。这样每天晚上可以关闭大门,从而形成一个回字形封闭市场,人们开始称此市场为古楼商场。
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三,商场要连演三天神话戏,演出多为今东大街票友组成的业余剧团,当时,东大街古楼东做生意的曲永祥,长像白净飘亮,善伴女角,是老城名票,常在火神庙演出。而平时城中居民谁家发生了火灾后,都会请戏到此,以求火神保佑。所以古楼商场大门外常贴告示,某某街、某某人为求火神保佑全家平安,将在火神庙请某位名角于某日下午,演出某某戏,敬请街坊捧场。商场一旦有戏演出,摆地摊的人们,就得早早收摊回家。
民国二年,洛阳城商家成立了第一家商会,该会第一项工作就是修整、成立洛阳县第一商场(原古楼市场)。对市场内中间的房子进行了改造,并加盖了一简易顶。城中人有事无事都爱到此闲逛,是洛阳城一大景置。
民国十二年冬,晚上值班人员酒后架柴烤火取暖,不料睡着,风吹火星燃着了幔帐,火势逐大,发现后全商场值班人一起急速扑救,火只烧了火神庙西半部。第二年春商户们又集资重新修建。老城商场人为受火多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十二月国民党第十五军一个营夜宿洛阳县商场,因用火不甚,又发生大火,驻军虽然全力扑救,但这次彻底烧毁了火神庙和南边屋顶。因民国时期破除迷信,政府不让再修火神庙,从此火神庙就废弃了。此次只修了商场房顶,而戏楼还在,时有演出。
民国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1940年)日本飞机又犯洛阳城,投炸弹炸毁洛阳商场中关帝庙,并炸死十余名躲在关帝庙中的老百姓。
抗战胜利后,商人们又集资重新修建了商场的火神庙,塑了神像。
五三年,洛阳市政府出资,在此修建砖木结构的老城商场,将火神庙彻底扒毁。后又三次扩建。当时,不管城乡和外地人都要光顾老城商场。老城商场北部为洛阳曲剧团驻地,建有简易戏台,常有曲子戏演出,曲剧是洛阳人创造的剧种。
一九五四年,老城商场北门外,集体商场“四联社”,意外一场大火,烧毁近百间房屋和上万商品,火过现场残极了。
一九八八年,老城商场重建,一座六层仿古建筑,改名为“东都商厦”,后因市场变化,经营困难,无奈之下,二000年租赁给祖籍新安县孙都人的台商王任生,开办丹尼斯百货。在十二月十四日准备开业的前夜,晚上装修时,惚视安全,不幸发生火灾,虽扑灭了火,但毒烟直冲五楼,将在五楼歌舞厅欢度平安夜的老、少三百零九人熏死。使数千户人家陷入悲痛之中。残、残、残!
一场意外大火震惊河洛大地,震撼全国。三百余人无辜的百姓在庆圣诞平安夜之时,无端而故,全市上下为之悲伤。一时人们议论纷纷,胡乱传说此地的火神庙,一时已被忘却的一座小小的庙宇,被人们传的神乎其神,其实在洛阳火神庙四关都设有,而老城商场是最小最晚修建的。过去洛阳城居民住房密集处也时有火情,并不引人关注.掺案发生后数年,花巨资刚建不久的商厦拆除了。八年了,三百零九名冤魂无人再提,父母官们,官照做,酒照喝。有良知的人们,是不是应该为遇难的同乡设立一个纪念性的东西。讨回一点仅有的公道,三百零九口无辜的百姓死的特冤!
谨以此篇悼念那些不幸逝去的男女老少乡亲们!
老城区商业篇三
安阳老城改造研究
学生姓名:高晓雨 学号:20125161175 安阳是八大古都之一,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生我、养我的家乡。世界文化遗产殷墟和安阳老城区是安阳古老文化最主要的见证。其中距今3000多年的殷商都城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辉煌已荡然无存。而具有1600年历史的安阳老城是我国古代府城的代表,是揭示明清时期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景图。我从小在安阳老城长大,看着老城一点一点的变化,对于老城改造的进程具有深切体会。
一、历史沿革
据明代崔铣所著《彰德府志》记载,安阳老城始建于398年,即北魏天兴元年。公元580年邺城遭焚,迁相州、魏郡、邺县至安阳城,遂称相州。宋真宗景德三年,安阳老城增建,增建后的南门位于今城南三里屯村,东门位于今东关附近。明朝洪武元年,选择原有城池的西北位置进行改筑缩小,这里地势较高,易于排水,城池的东部和南部收减较多,改筑后称彰德府城。老城自明代重修后定性,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十二年(1713年)和雍正七年(1729年)对老城进行过三次重修,开辟多条街巷。直至清朝末年,城内共有街道90余条,大小街巷纵横交错,有“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称。
1932年元月,开辟小西门以便利交通,繁荣市场,建设新安阳,故曰新安门,安阳老城城门便由原来四个增为五个。五个门中,南、北门相对,东、西二门相错,小西门(新安门)侧翼而开。建国前,鼓楼、钟楼被毁。
从创建到20世纪30年代,安阳老城历经1500多年的岁月演变,历经多次重修与整修,发展成为一座功能完备、布局合理而又古朴的城池。解放后,安阳城市建设遵循”充分利用旧城原有基础,依托旧城建新城”的指导思想,老城区格局变化不大,其用地性质以居住、商业为主。
1958年,打通了十一个出入口,加上原有五个出口,共计十六个出口,东西南北各四个。城墙逐渐被拆除,城区开始向外扩展,部分街巷也进行了扩展:原有坑塘局部被填埋。直至1960年代初,只剩下东南、西南两个城角。老城内部街区也零星进行了一定的改造,沿解放路、西环路、东环路陆续建起了一些多层与高层建筑。
二十世纪末,老城区的更新改造步伐加快,先后进行了北大街、北门东、大院街、文峰中路、唐子巷等工程建设,老城区北部已成片更新改造。2000年文峰中路扩宽并通车,形成了以文峰塔为景观焦点的新的城市东南轴线,形成南北大街为南北轴线和文峰中路东西轴线的十字形景观格局。在老城区南部还保留有比较完整的传统道路格局和部分传统民居。
总的来看,老城现状的历史风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化建设的影响,但是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道路结构和整体布局,古建筑、古街道、古店铺、传统民宅、名木名树、河道坑塘等物质遗产和大量亟待挖掘展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一个结构较为完整、风貌依存的传统历史城区。
二、安阳老城改造的现状 根据安阳城建三年计划的总体目标,将大力实施旧城改造工程。旧城改造重点南大街改造工程是另一个重要老城改造项目。旧城改造项目多分布于老城区和城市主要干道两侧,位于城市的中心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区域内分布着市级金融中心、商业街区、市级医院、文物古迹、公园绿地、交通枢纽等公共设施,商业氛围浓郁。改造后,古城区域内延续安阳老城的历史文脉,建筑风格以明清格调为主,整体平面以院落结合商业步行街的形式布局,建成休闲、娱乐、旅游、文化设施和传统民居院落相融合的综合商住片区,改善老城的环境品质与景观品位。
三、关于安阳老城改造的争论
经过实地考察和参考网上舆论的内容,关于安阳老城拆迁改造大致具有两种争论。
一种说法是同意老城拆迁改造。有人说在新商业街上谁会记得老城破旧的样子。老城居民大多同意拆迁换新房,老城区的旧房子居住条件很差,基础设施不够完备。据老城的居民说,老城的房子年代久远,有些平房屋顶已经漏水,夏天炎热,安个空调勉强度日,到了冬天没有集体供暖,日子很不好过。老百姓们早就盼望着老城改造旧房换新房,只要能安顿好,政府补助差不多就都搬到新区了。
今年已76岁的李树堂老人,住在安阳市文峰区被称为“明清一条街”的仓巷街32号,沿着仓巷街东头那一排排青砖青瓦的明清故居向西走,老人家改建的两层院落便呈现在记者眼前。老人说,他们很多老一辈人住的都是土坯房、简易房,能翻盖房子的人不多,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看上大屏幕的彩电,是不少老城人一辈子的梦想。
老城改造前,居民出行是一大生活难题。坑坑洼洼的老城街道常常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那时候,长筒胶鞋是每户居民必备的家当。后来,为了少踩泥,大家自发组织用石灰、砖渣铺路。现如今这些都已成为很多人的记忆,老城的大街小巷都已铺上了柏油路,原来发挥很大作用的胶鞋再也派不上用场了。
李树堂老人说,长九里一百十三步,高二丈五尺,宽二丈,外砖内土的安阳老城墙,安阳解放后已被拆除。但现如今走在安阳市仓巷街、西大街两侧,保存比较完好的典型四合院和一些“九门相照”的多进式深宅大院,却仍透着当年老城的精致和奢华。
听老人讲,安阳街道的开设别有一番名堂,号称九府、十八巷、十八罗汉街和七十二胡同,这也曾是安阳老城的一大特色景观。
胡同的名称包罗万象,有的名称反映了胡同的明显特征,有的名称则表露出人们的美好愿望等,反映出胡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由于这些街道、胡同弯曲交错,就连他们在这儿生活了一辈子的人也没有走完过。不熟悉的人走进这些胡同,串错胡同是常有的事。
说起这些胡同、街道的由来,老人说里面大有讲究。像东南营街、西南营街、西营街不仅表示了方位,而且说明旧时这里曾建有兵营。有些街道以数字命名,民俗东为上,北为上,东门以西三条南北主要街道平行排列,自然就有了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的名称。冠带巷因清康熙年间兵部督捕右侍郎许三礼和一位姓任的举人等显贵居住于此而得名。仁义巷则因明嘉靖十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吏部尚书郭朴“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一尺又何妨”的谦让美德而得名。小颜巷因明嘉靖年间一代明儒、南京礼部右侍郎崔铣学识渊博,素有“小颜回”之美誉而得名。御路街是因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逃往西安避难,回京路过安阳时途经该处而得名。
现如今,虽然那些包罗万象的胡同旮旯在人们的记忆中渐渐退却到了角落,但融合了现代商业气息的老城也别有一番风味。
“这几年,老城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城改造了,小巷治理了,河水清澈了,街道干净了,市民也文明了„„”说起安阳老城这些年的变迁,李树堂老人喜上眉梢。
李树堂老人回忆,1988年,安阳市北大街改造工程是安阳老城第一次大变迁。改造后,北大街道路宽度由原来的3米拓宽至12米,照明及通讯线路改空中架设为地下电缆,加大了排水管径,增设了天然气管道,路面用青石和混凝土预制块砌筑而成,道路两旁添加了花池、花坛。又在原址按原样重建钟楼。改造后的北大街全部为商业用房,既体现了古城历史风貌,又适应了市民现代生活的需要。
后来,为改善老城人民群众居住出行条件,按照“重点保护,整体协调,逐步改善,合理利用”的原则,充分尊重各方专家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历史街区的基础上,安阳市政府投巨资,以打通文峰中路为突破口,相继实施了两侧仿古营业房和文峰中路区域永久性建筑等工程,使改造后的老城旧貌换新颜,彩砖满地、花草摇曳。20多处人文景观重见天日,1714米长的明清一条街复古修缮。两侧的青砖绿瓦坡顶的古式建筑营业房和仿古路灯,使文峰大道成为一条颇具文化特色的商业街,古典文化和现代文明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诠释。
同时,为全力彰显老城的新风采,近年来,安阳市逐步拓宽改造了老城区主次干道,启动了小巷改造治理工程,整治城区背街小巷,更换人行道板、铺设生态砖、广场砖,改建排水管网,疏通地下排水设施。
现在,很多老城人住上了宽敞的楼房,看上了清晰的大彩电,甚至不少人开上了私家车。北大街、唐子巷、文峰中路这一带已成为安阳的繁华都市区,出门购物、出行都非常方便。街心小公园的建设,各种健身器材的设置则大大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些街心广场总有很多人扭动着腰肢,飞扬着激情。这些画面,无不诠释了李树堂老人和老城居民群众一起感受到的城市建设发展的硕果。
另一种说法则是反对老城拆迁改造。老祖宗几千年的风水格局不能贸然破换,谴责开发商和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以下是网友对安阳老城改造的一些意见。
早上从南大街经过。走过小颜巷路口时,看见小颜巷路口对面的一栋建于民国早期的老房子上挂起了“华安房地产”的牌子。这座老房子在民国时期是曹家轿行,建造考究,应该是西方列强进入刚开埠不久的安阳以后建造的一座具有西方建筑风格的老房子,现在依然保存完好,在目前的安阳老城已经不多见了。我向工作人员打听了一下他们准备如何开发这里,什么时候开发。工作人员讲:从现在的街道两侧各向后拓宽四米。我问:这个老房子也要拆掉吗?工作人员说:是的,不拆掉如何拓宽呢?我说:这个可是个古董啊。工作人员说:那又有什么意思呢?我说:不拆可以发展旅游啊,谁看谁掏钱买票。拆了以后安阳人要看老房子,就要去外地了。
我想,安阳的这些在安阳老城内开发楼盘的开发商都是些没有文化的东西,安阳的部分领导更是一边喊着文化兴市的口号,一边在干着破坏安阳古城文化风貌的蠢事。北大街商业街的改造,破坏了安阳的部分古城格局,文峰中路的建设,更是让安阳的古城格局面目全非。前几年河南省曾经搞过一次各地文化遗产评比,安阳的“九府十八巷的棋盘式样的古城格局”名列其中,可是就是因为安阳对老城的无序改造,破坏了这种格局,让安阳的这一文化遗产连提名都没有进入。对安阳老城的改造,根本不必拆了再建新的,完全可以对一些保存较为完好的清末民初的比较有特色的民间建筑加以整旧如旧的改造加固,申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无序开发,肆意破坏安阳古城风貌,就会成为安阳的罪人。在这里,我呼吁有识之士,联合起来,抵制破坏安阳古城风貌的老城改造。
我家就在老城住。我也盼望老城改造,但是不是借改造之名破坏老城的原有风貌,拆掉有时代特色的民居(如清末民初的商业建筑,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有解放初期特色和文革特征的门楼等)再建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假古董。我的建议:在最短的时间内统计符合上述特征的民间建筑并依据其价值申报文物保护单位;拆掉毫无特色的没有统一规划的现代民居,统一建造成符合安阳古城特色的仿古建筑;在老城内易堵塞路段实行交通管制,限制机动车辆通行,必要时可以改为步行街;改造时可以一并把消防,暖气,天然气等各种线路一并设计铺设。
四、关于安阳老城改造的一些建议
随着我市城市建设不断推进,加大老城建设力度也成为我们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笔者认为,老城建设更要体现古城历史文化特色,为此,笔者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老城发展定位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
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乡、《易经》的诞生地,是早期华夏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殷商文化为安阳打上了浓厚的历史印记,和谐社区彰显着这座老城蕴含的深厚人文素质和文化张力。老城建设要充分挖掘现有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创新形式和载体,体现出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色;要借交通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提升传统商贸业,改善商业环境;要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尤其是旅游文化资源,做大做强在本地极富影响力的招牌文化,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要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设舒适的人居环境,逐步形成集物流商务、文化休闲旅游、生态人居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古城。
(二)老城改造要统一规划
近年,政府每年都安排一定的资金实施对老城区的改造,但项目安排存在不确定性,似乎缺少一个统一的实施规划。为改变目前这种零敲碎打、拆拆建建的状况,有必要制定一个明确的老城提升改造整体实施规划,在此基础上做到统一规划、有序改造、分步实施。
(三)加快推进老城区提升改造工程
在老城区提升改造工程中,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协调整合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资源,切切实实下大力气加快推进以下提升改造工程:
1.实施古建修复保护工程:在建设和改造的基础上,要修缮和保护好很多有价值的古老建筑。
2.尽快启动对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和南下关的改造。
3.应该重点搞好群众的搬迁和安置工作。
4.加快推进鼓楼广场等地块的开发建设。
5.对道路的亮化要本着科学、合理、节约的原则。
通过对安阳老城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老城改造的争论以及改造建议多个方面的考察研究,可以得出安阳老城的保护与更新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突出老城特色,深入挖掘历史资源的内涵,是古城保护的重要方面,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老城区商业篇四
2016——2017学年老城中心幼儿园
工
作
总
结
2017年7月5日
老 城 中 心 幼 儿 园 学 年工 作 总 结
时光飞逝如梭,2016——2017学年即将过去,回首一年的工作,有默默地耕耘,有默默地付出,有的更多的是肩负的那一份责任。安全是幼儿园教育永恒的话题,幼儿园是众多幼儿集体生活的场所,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始终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工作,认真学习上级转发的各种安全教育、安全检查等文件,通过学习,明确到安全工作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安全工作人人有责,在思想上对安全工作有一个高度重视。现将一学年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办园档次。
园长是一个幼儿园的灵魂。我注重自我的反思与学习,更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我强化三个意识:“一体意识”、“开拓意识”、“服务意识”。我讲奉献,作表率,早来晚归,潜移默化引领着幼儿园良好的师德师风。
我注重为教师创设有弹性的工作空间。工作中,时时不忘征求教师的想法意见,采用对话式而非命令式;思想上,鼓励多交流不求大一统;工作方法灵活多变。我努力营造健康温馨的文化氛围。我以务实的作风投入工作,引领着的年轻教师奋发向上;我以满腔的工作热忱凝聚人心。我不摆架子、不说空话、不唱高调,常见缝插针与教师交流思想、促膝谈心,引导教师珍爱自己、热爱生活、快乐工作。一件件细致入微的小事,充分体现了我对教师的关心。我情感化、弹性化的管理凝聚了全园教师的真心,激发了各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安全方面
我时刻牢记:眼中有孩子,心中有安全,处处有教育,安全第一。我不定期的对园内房屋、设施、大型玩具、线路等进行安全检查。我园还利用安全教育碟片来辅助教学,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时刻防范一切不安全的因素发生。我园重点做好早接晚送的门前管理,以免孩子因意外而走失。再就是课间、游戏、入厕洗手、室内活动、户外活动等几个关键时间段的防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责任书 :幼儿园和老师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园和家长也签订了安全责任书,确保幼儿安全健康的成长。
安全课:提高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抓好安全教育,是幼儿园安全工作的基础。我园坚持每周五必上一节安全课并有备课记录。
应急演练:我园响应上级领导指示,5月、6月进行了防震逃生应急演练,防火逃生应急演练,以增强师幼的安全意识和自保能力。
三、环境创设
我园本学期4月份搬到新园区,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本土优势对室内外的装饰、墙面设计、吊饰等都进行了装点。并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力求做到生活化、情趣化、儿童化,尤其我们每一个教室都设置了不同的风格,我倾尽我所能帮老师们策划、分析,尤其帮小班设计两面主题墙。老师们也从自身做起,遇事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交流,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了幼儿园大家庭的温暖和谐,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良好性格,从而迈向健全人生的第一步。
四、保教方面
我园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动静结合,室内外结合,每天保持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和游戏时间,来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在孩子们入园前,要求各班老师每天先做好教室内外的通风、卫生消毒工作,加强晨间、午休的检查,做到一摸、二看、三查、四问,严禁幼儿带危险品入园,每天坚持加强晨检、午检 的力度来杜绝传染病的入侵,并做好详细记录,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家长。
五、家教方面
我园做到主动、亲切与家长沟通,利用早送晚放的时间和家长交流,平时多观察孩子在园的各种情况,孩子们的点滴进步、成长、特长、优点都及时反馈给家长,随时取得家长对老师们的信任和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支持,我园为增进家园共育,4月26日举行了“家园共育为孩子”家长培训会,得到了家长的好评。如遇到特殊情况时切忌发生口角,家长意见细心听取,以此加深家园了解,促进家园关系共同成长。如:我园中班家长反映对老师的意见,我及时向老师交流并耐心给家长解释。在这方面我们还做得很不够,还需要我们老师们认真去学习、去探讨、去努力。
以上点滴都离不开老师们的精诚团结和配合的默契。在这里我真诚的感谢各位老师的敬业爱岗精神和任劳任怨、默默地奉献。正因为有了他们的辛勤耕耘,才有了今天我们幼儿园的发展。真切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一起把以前做的不好的方面补救回来,我们一同再努力学习,再一同认真拼搏,争取再创幼儿园的新局面。
老城区商业篇五
将“舞阳坝”,“六角亭”打造成恩施州商业旅游的新名片的提案
----“舞阳坝”,恩施城区的现代商业中心,“六角亭”,恩施最具文化底蕴的老城区,一坝一亭就像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渴望整合在一起。。。
舞阳坝,恩施最具影响力的的现代商业中心,在恩施人民心目中的商业地位已根深蒂固,纵观其商业发展历史,它是以恩施州政治中心为依托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商业集散地,在计划经济时代,州直各大国营商业企业都积聚在该区域,为现代商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商业氛围一直很浓,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与商贸已成为恩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舞阳坝商圈的现代商业氛围与日俱增,现已经发展成为恩施地区最具商业活力和商业文化气息的现代商贸中心,生活日常用品和高档消费奢侈品在舞阳坝完全可以“一站式”购齐,近年来,随着恩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中等城市规划蓝图的实施,舞阳坝区域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将逐步搬离该区域,政治中心的地域优势将不复存在,城市改造计划将相应实施,这对舞阳坝现代商业的提档升级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绝佳机会。而舞阳坝借助于雄厚的商业基础和城市改造的机会,以及它独具的交通优势和在城市当中的地理位置,无疑最具有打造现代商业中心的优越条件和美好前景。
恩施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民族商贸的同步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而六角亭老城区民族特色明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改造成旅游购物景区具有十分优越的条件,建设成集民俗体验,文化考察,健身娱乐,民族宗教,抗战文化为一体的六角亭古城,在建筑上充分体现土苗风情和土家吊脚楼杆栏式建筑风格,同时打造具有恩施区域民族特色的名街名店,人们熟知的北京“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广州的“北京路”和“上下九”,重庆的“解放碑”等等,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恩施市将向中等城市的目标发展,我们不能没有自己的名街名店。将民族特色和现代气息进行充分交融,浑然一体,极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六角亭与舞阳坝隔江相望,各自特色鲜明,各有千秋,两者优势互补,加强资源整合,共同打造成恩施州商业旅游新名片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建议:
1、着眼于长远发展,以科学规划为重点,切实提高城市品位和整体形象。旅游与商贸比翼双飞,把旅游与我们的民族贸易充分交融,让旅游带动商贸繁荣,让商贸促进旅游业升级,使我们的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民族商业名街和现代商业中心的规划要纳入整个城市规划的范畴,把它作为我们地区旅游产品的一个卖点,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做好舞阳坝区域和六角亭老城区城市改造的首要条件。我们应站在百年的历史高度,做好城市区域改造规划。充分利用舞阳坝和六角亭现有的优越条件,完善城区功能,把舞阳坝和六角亭分别建设成为恩施地区的现代商业中心和土苗民族风情街。
2、着眼于市场运作,以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分步实施,逐步推进,舞阳坝和六角亭因为历史原因,人口密度相对较大,城市改造涉及人口数量较多,成片开发难度很大,开发商在开发的具体运营过程中操作性不强,建议在城市规划统筹下,分片分块逐步实施开发。
3、着眼于文化彰显,以打造宜居、宜商、宜游为亮点,突出旅
游城市风采。以舞阳坝和六角亭老城区为主体,以“五峰山”和“凤凰山”旅游景区为支撑,以“清江漂流”和“亲水走廊”休闲娱乐为助推点,将现代商业中心与民族风情街和旅游景点资源充分整合,打造成现代商贸与民族旅游为一体的新型商业旅游业态,大力提升恩施市的城市整体形象。城市本身的现代气息和民族特色得到充分展现,并能成为带动城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舞阳坝和六角亭城区改造是提升恩施城市形象的绝佳机会,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配套设施完备、经贸繁荣的舞阳坝和六角亭区域新板块必将成为恩施地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优质旅游产品,必将成为一张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现的恩施州商业旅游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