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精选20篇)
教案能够提供精确的教学活动步骤和教学资源的选择。教案的编写可以借鉴其他老师的经验和教材的指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一
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二
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增强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三
170课题2氧气(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2化学肥料(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元素(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金属材料(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180课题1金属材料(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空气(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190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课题1水的组成(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原子的构成(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第二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二课时)(200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课题4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4爱护水资源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4爱护水资源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4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210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3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离子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水的净化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水的净化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220课题3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课件-初三化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课件-初三化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课件-初三化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课件-初三化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课件-初三化学(人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课件-初三化学(人230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溶解度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化学肥料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燃料和热量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燃料和热量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240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课件-初三化学(人教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课件-初三化学(人教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2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1金属材料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课题1金刚石、课件-初三化学(人教版绪言课件-初三化学(人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课件-初三化学(人250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课件-初三化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元素课件-初三化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元素课件-初三化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课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原子的构成课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原子的构成课件-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课件-初三化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课题1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课题1260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课件-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课件-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课件-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2.p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1.p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课件-初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课件-初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课件-初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课件-初270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课件-初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氧气课件-初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课件-初三化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课件-初三化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课件-初三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课件-初三化学280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拓展性课题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290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初三化学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金属材料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二)(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二)2(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一)(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一)2(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走进化学实验室(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示例(九年级化学教案-人教版).doc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新人教九年级科学期初测试卷-浙教版[原创]340。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四
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难点:溶液概念的建立;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工具。
多媒体;实验仪器试剂,准备蔗糖溶液、食盐水、果汁各一杯。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海洋图片,由海洋中蕴藏着大量的物质,而我们又看不见他们的存在入手,引入我们要探究的课题—《溶液的形成》。
1、探究实验一:老师演示蔗糖分子溶解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这些固体跑哪里去了?观看物质溶解的微观模型图,相互讨论。
设计意图:设置真实的情景,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学生亲身体验,并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心。
师生互动1:
(2)观察溶液是否分层,得出溶液的另一个特征;。
(3)。
问:形成的溶液是否还能溶解其他物质?
答:能(不能)。
老师给出答案并说明原因。
(4)问:此时的液体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答:混合物。
总结:通过上述探究得出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
思考:如何判断一种液体是溶液?
溶液概念的建立,注意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体验,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想,遵循了由宏观到微观、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总结出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强化对溶液特征的理解。感性认识向理性知识的过渡。
师生活动3: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学生根据实验桌上准备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填写表格,得出结论(老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学习对比实验方法。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
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等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溶质、溶剂判断的基本方法,认识到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液中充当的角色可能不同。
师生活动5:既然已经知道某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区分,再引导学生进行溶液命名的探究,说出命名的原则,根据原则让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与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
2、巩固练习:
课后小结。
学生回忆,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补充与总结。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五
1、复习旧识:
氨气、水、糖等物质都是由什么微粒构成?
2、情景引入:
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的。
展示:水分子、氧气分子,氢气分子的模型。
3、讲授新课:
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板书)。
讨论: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选择学生代表来陈述讨论结果]。
讲解:1、分子的观点(板书)。
提问:物理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物理变化的实质是没有新物质产生,发生变化的只是物质的状态和形状。
追问:这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回答: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小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板书)。
提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在这些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回答:略。
小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的物质的分子。(板书)。
讨论:那么,根据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特征,我们应如何给分子下一个定义?
小结: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板书:分子的概念。
2、原子的观点(板书)。
展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实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
结论1: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结论2: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结论3:化学变化的实质:
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
讲解:尽管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只有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原子大。但毫无关系的分子和原子,则无法说谁大谁小。
总结:略。
练习:课后习题。
作业:昌平练习册。
课后反思: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六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
2、讲授新课:
[实验3-2]品红溶于水。
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
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
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
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
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分子虽然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结论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探究活动1:
操作:1、在试管中加入蒸镏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仍为无色。
操作:2、在试管中加入浓氨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操作:3、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12分钟。
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结论2、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温度越高,运动的速度越快。
解释:(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活动探究2、酒精与水混合。
现象:100毫升酒精与100毫升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毫升。
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释:(1)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2)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3)夏天自行车的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
(4)铁路上的铁轨之间为什么留些空隙?
总结:略。
作业:昌平练习册,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七
2、能解决溶液稀释过程中的有关计算。
3、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取物质质量、能准确的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重点: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步骤、稀释问题的计算方法。
难点:稀释过程中溶液变化的分析。
教师:(投影显示)市售过氧乙酸[c2h4o2],其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如下:
名称质量分数。
过氧乙酸40%。
水55%。
双氧水5%。
此信息表明的含义有哪些?
学生: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40%,表示每10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溶液含4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55份质量的水和5份质量的双氧水。
学生:(不少同学)见过。
教师:你们能简单地说说这个过程吗?
学生:好象是先要配什么药水,然后把种子放到药水中,就把好种子先出来了。
教师:那么,你知不知道,他们配的是什么药水啊?
学生:不知道!
学生:当然想了!
教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两种方法来配制16%的食盐水。我们先一起来看桌子上的仪器和药品(师生一起: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20%的食盐溶液)。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配制选种液。在此之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3,把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归纳一下。
学生:(看书,并通过讨论,进行归纳)。
师生共同总结: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
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教师:下面我们开始用第一种方案配制该选种液:请你用水和食盐为原料,配制50克16%的溶液。
师生一起:计算要配制50克16%的选取种液,需要水和食盐各多少克?(学生思考、计算;师生交流,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教师:(板书)。
解:已知溶液的质量是50克,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6%,
所需溶质的质量为50g×16%=8g。
所需溶液剂的质量为:50g-16%=42g。
答: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42克,食盐8克。
教师:我们已经共同完成了配制的第一步:计算。下面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用天平称取食盐的质量,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做巡回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以上操作)。
学生:应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学生进行操作)。
学生:往浓溶液里加水啊!
教师:不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用20%的食盐水如何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其步骤与第一种方法差不多,仍然是: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教师:请你继续谈谈你的具体计算方法。
学生:因为是加水稀释,所以整个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不妨设所需20%的食盐水的质量为x,那么其中含有的溶质质量就为20%x,而100克16%的食盐水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100g×16%=16g。
教师:接下来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试着做一做。(投影显示解题格式与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学生:用密度公式换算一下就行了。
教师:一般情况下,16%的盐水的密度大约为1.03g/l。
学生:(进行计算)。
学生: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倒入一只干净的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的`体积,加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后装瓶,再贴上标签。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教师:同学们的计算和实验操作都做得很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我们获得了哪些新知道和技能,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学生分组交流看法和观点,达成共识)。
教师:(布置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二、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1、实验步骤。
(1)计算m溶质=?m溶剂=?
(2)称溶质质量加入烧杯、量溶剂体积加入烧杯。
(3)搅拌混合均匀。
2、溶液的稀释。
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稀释后溶液的质量=稀释前溶液的质量+加入水的质量。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八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九
2.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现象和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个常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建立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试管。
【教学过程】。
在前几章中,我们学习了氧、氢、碳等非金属的一些性质,在这一章中,将主要学习一种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用途广泛的金属--铁,我们将介绍铁的一些性质。以及一些常见金属的知识。
“钢铁”这个名词在生活中是很常用的,可是钢并不等于铁,虽然钢的主要成分是铁,但在性能方面跟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铁的性质。
一、铁的物理性质。
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延展性、密度为7.86克/厘米3,熔点为1535℃,沸点为2750℃,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
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都不是纯铁,讨论金属的物理性质主要从色、态、光泽、熔沸点、密度、导电、导热性质和硬度等方面来研究。
二、铁的化学性质。
1.铁与氧气的反应。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铁可以氧气中剧烈燃烧,铁还可以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来制备氢气,这些反应能说明铁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
演示:演示实验6-1。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了,第二、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讨论: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答: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讨论:怎样防止铁生锈?
防止铁生锈可采用将铁与空气隔绝,或保持空气的干燥,当然第二种方法不可行;所以一般采用与空气隔绝,如在铁制品的表面喷上一层漆,在一些铁制品表面镀上其他金属或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的氧化膜,即,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以防生锈。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十
阅读本第28—30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2.什么可以造成空气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
3.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和能,采用的原料;
(2)在的条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社区安全和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注: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头消除污染。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十一
目标展示: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目标导学:
问:化学是研究什么?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
谈话:通过绪言课和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分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节将进入对物质的组成、结构的研究,在初中物理中只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演示:碘的升华。
让学生在教材的第一部分的1-5自然段找出书中所列五个生活中的现象,教材在解释这些现象时作了怎样的假设?(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是运动的,粒子之间有一定间隙)通过这个假设的粒子引出分子。
一、分子的存在。
由于糖的微粒扩散到水的微粒中,使水有了甜味,施用了氨水的农田,由于氨气微粒跑到空气中去,所以很远就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这些微粒在科学上就叫做分子,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糖分子遇到水就扩散到水分子中去,氨气可以扩散到空气中去,可见分子是运动的。
2.分子是有间隔的。
演示:酒精和水的混和。
100亳升水和100亳升酒精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
因为构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之间有空隙,当这两种分子混合时,有的分子挤点了空隙,所以混合后体积小于200毫升。
结论: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我们能闻到氨分子的刺激性气味,却看不见氨分子,可见分子是微观粒子,它的体积是很小的。一滴水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把水分子的大小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一样,它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千克。
(水分子直径大允是2.8×10-10米,乒乓球的直径约为4×10-2米,地球直径大约是1.28×107米)。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这体积,但是非常小。
三、分子的概念。
水在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质没有变化,其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
硫分子和氧气分子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分子,所以化学变化后,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不能保持了。
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只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并非所以物质的化学性质,都是由分子所保持。
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热胀冷缩、“三态”的互变等。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演示:铁粉与硫粉的混合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未混合,混合后,分离后铁粉与硫粉的颜色。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所有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练习:下列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1)空气(2)冰、水混合物。
判断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从分子看主要看该物质是同种分子,还是多种分子组成,依此可判断空气是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却是纯净物。
问:什么叫高纯硅?
引导学生阅读p29第二自然段,了解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说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在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都必须取用纯净物,因为一物质里如有杂质,就会影响这种物质固有的某些性质,而且要求物质的纯度越高越好。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十二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
手段:多媒体教学。
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
课时:二课时。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十三
本节课由历史故事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引海中溶解了许多物质,它是种混合物。海是种溶液。通过蔗糖溶解的实验进步让学眼观察溶液形成的整个过程。由现象分析溶液形成的围观原理:蔗糖表的分在分的作下,逐步向扩散,最终蔗糖分均地分散到分中间,形成种混合物——蔗糖溶液。举反三,让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度分析盐的溶解。
溶液是常见的类物质,与学的活密切相关,所以从学熟悉的物质,通过对熟悉的物质的分析归纳,将学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溶解过程的微观理解较抽象,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理解,更加直观。在活中的溶液的讨论环节要让学充分认识到溶液在产活中的作,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激发了学学习的兴趣。乳浊液及乳化现象教材介绍的较简单,所以组织学通过阅读教材学,培养学的学能。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在学的探究活动中完成的,这样便可以励学参与,励学交流,培养了学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
但是学对溶剂的判断上有时候还会出错,所以还要加强练习,直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十四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实验的探究。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纳米材料等。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练习与实践:p9123。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十五
《元素周期律》属于高一课本第五章第二节。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同时,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较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元素周期律属于知识教学要求的c层次,即懂得“为什么”。该层次要求学生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能够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本节教材有以下两个特点。
(1)对与初中知识有交叉的内容,如核外电子排布、半径大小的比较虽说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原初中的实际教学多数已达高中时的要求。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2)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至此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其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
为了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元素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十分有利。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量变、质变的观点。
2.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观点。
本节教学重点: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1、2两点为本节课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十六
1、了解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2、理解溶液的概念。
3、能够根据溶液的特征判别溶液和浊液。
(二)过程和方法
1、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2、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
3、练习在实验目的的指导下分析实验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初中三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能力,但是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是会有困难。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本单元基本概念比较集中,这些概念是初中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念,所以,本单元的内容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1、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
3、关键:溶液的特征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教与学的手段,使学习的观念、方法得到了更新,学习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学习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丰富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课前调查,略读,详读,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资料查询,课后交流等活动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从网络上下载图片及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讨论,课后通过网络查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一)由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教师讲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许多液体物质,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教师提问)大家所分的液体类型都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二)进入新课
(教师讲解)针对我们刚才所做的分类,现在进行实验,看看我们的分类是否正确?每个小组都有实现放好的实验药品,大家自己动手,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并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
(小结)教师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溶液与浊液的部分powerpoint课件。
(说明)逐一出现混合物种类,总结出溶液、浊液的特征。教师具体讲述溶液定义的powerpoint课件。
(学生讨论)
(教师解释)出示带有溶质、溶剂解释的powerpoint课件。
(教师讲解)大家了解溶液溶液以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浊液。同学们已经能够根据前面总结的特点清晰地知道浊液的定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除了可以形成溶液外,还可能形成悬浊液、乳浊液和胶体。情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账务定义及其特点。
(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讲解)出事说明三种混合性质powerpoint课件
(教师总结)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十七
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3、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现象的形成。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灵活运用分子的知识。
1、建立微观运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运动的不同。
】目标教学法。
】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碘、酒精100毫升、水100毫升。
1课时。
【
前提诊测:a你想知道水由什么组成吗?
目标展示: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的概念。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目标导学:
问:化学是研究什么?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
谈话:通过绪言课和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分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本节将进入对物质的组成、结构的研究,在初中物理中只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的,而什么是分子,分子又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演示:碘的升华。
让学生在教材的第一部分的1-5自然段找出书中所列五个生活中的现象,教材在解释这些现象时作了怎样的假设?(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是运动的,粒子之间有一定间隙)通过这个假设的粒子引出分子。
一、分子的存在。
由于糖的微粒扩散到水的微粒中,使水有了甜味,施用了氨水的农田,由于氨气微粒跑到空气中去,所以很远就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这些微粒在科学上就叫做分子,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糖分子遇到水就扩散到水分子中去,氨气可以扩散到空气中去,可见分子是运动的。
2.分子是有间隔的。
演示:酒精和水的混和。
100亳升水和100亳升酒精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
因为构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之间有空隙,当这两种分子混合时,有的分子挤点了空隙,所以混合后体积小于200毫升。
结论: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我们能闻到氨分子的刺激性气味,却看不见氨分子,可见分子是微观粒子,它的体积是很小的。一滴水里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把水分子的大小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一样,它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千克。
(水分子直径大允是2.8×10-10米,乒乓球的直径约为4×10-2米,地球直径大约是1.28×107米)。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这体积,但是非常小。
三、分子的概念。
水在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质没有变化,其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
硫分子和氧气分子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分子,所以化学变化后,硫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不能保持了。
注意: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只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并非所以物质的化学性质,都是由分子所保持。
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热胀冷缩、“三态”的互变等。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演示:铁粉与硫粉的混合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未混合,混合后,分离后铁粉与硫粉的颜色。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反应,混合物所有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练习:下列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1)空气(2)冰、水混合物。
判断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从分子看主要看该物质是同种分子,还是多种分子组成,依此可判断空气是混合物,而冰、水混合物却是纯净物。
问:什么叫高纯硅?
引导学生阅读p29第二自然段,了解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通常所说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在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都必须取用纯净物,因为一物质里如有杂质,就会影响这种物质固有的某些性质,而且要求物质的纯度越高越好。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它的质量很小,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运用分子的概念,可以区别纯净物与混合物。
一、分子的存在: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运动,
2.分子是有间隙的,
3.分子有一定质量,也有一定间隙,
三、分子的概念:
四、纯净物和混合物:
混合物:由二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或几种不同分子组成),这些物质相互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如:空气、天然水、浑浊的石灰水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或同一种分子构成)。
如:氧气、水、二氧化碳、氧化镁等。
【作业布置】p-291-4题。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十八
一、课题的引入。我一般是从常见的溶液,例如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等等实例介绍引入,希望借此让学生对溶液有一个感性认识。
二、溶液概念的建立。我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做教材上的实验---食盐溶于水中,让学生感受到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再逐步引入溶液的概念。通过分析,再逐渐建立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看来,溶液的形成这个课题的教学还要加强,还要强化学生分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十九
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
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3分钟。
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见解。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新课讲授25分钟。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
探究活动1如何去油污。
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试管。
[小结]:这种液体叫做乳浊液。
[提问]:沾有油污的手帕该怎么清洗呢?现在实验桌上有洗涤剂、肥皂水、汽油、纯碱溶液等,用你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把手帕上的油污洗干净。
[提问]:汽油和洗涤剂去油污的道理一样吗?
[提问]: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填写以下表格:
试管内加。
入的物质。
振荡现象。
倒掉液体。
后的试是。
否干净。
前
后
静置。
水和植物油。
水、植油。
和洗涤剂。
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比较哪一种方法使油污手帕洗得更干净。
学生倾听讲解。
各抒己见,介绍自己生活中见过的乳化现象。
亲手实验,学生积累了一些感性知识,讨论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的理解溶解和乳化的区别,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的运用能力。
[提问]:用洗衣粉洗衣服时有时会感到烧手,那是怎么回事?
[提问]: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物质溶于水时是放热还是吸热呢?并画出所设计的实验简图。
探究活动2。
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药品:固态nacl、nh4no3、naoh等。
仪器: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等。
[提问]:为什么在溶解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
[讲解]:在溶解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微观过程。
[思考]:如果没有温度计,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可供选择的用品有:烧杯、玻璃棒、广口瓶、单孔塞、玻璃导管、橡皮管、u型管、玻璃片,nacl、nh4no3、naoh。
学生思考讨论,可能是洗衣粉溶解过程放热。
根据提供的仪器药品,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画出的简图,组与组之间进行充分地交流并讨论,一致通过后再进行实验。
分组实验,把实验现象记录在课本29页表格中。
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可能是……。
理解扩散和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微观过程。
小组讨论,然后组与组之间对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老师及时地作出适当的补充和肯定。答案可能有七、八种,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还会想到更多实验方案。
再次让学生体会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1.家庭小实验。
将家中的日用品溶于水,继续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调查研究。
围绕洗涤用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在家里开展小实验。
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题目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讨论的形式在班上交流,也可以将撰写的小论文贴在班上展示,还可以到人教网教育论坛上交流。
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小结2分钟。
一、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二、溶解时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溶解时发生了两种变化:1.放热;2.吸热。
小结:吸收的热量小于放出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降低;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升高。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二十
化学变化的初步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实验1-1]-[实验1-5]。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绪言课的几个实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有许多同学提问:为什么白纸喷“水”会变红,再喷“水”红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许多现象: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会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介绍]观察实验方法:看、闻、触摸。
观察实验的步骤:1、实验前,物质的色、态、味等。
2、实验过程中,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沉淀等现象;。
3、实验后,物质的物质的色、态、味等;。
思考:物质变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实验1-1]水的沸腾。
[实验1-2]胆矾的粉碎。
[实验1-3]胆矾溶于水后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表:
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1液态的水有水蒸气产生;又变成冷凝的水液态的水无。
1-2蓝色块状胆矾块状变成粉末状蓝色粉末状胆矾无。
1-3蓝色硫酸铜溶液变成蓝色浑浊物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有。
1-4块状石灰石有气泡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
【讨论、归纳】1-1、1-2中水和胆矾发生了状态和形态的变化,但无新物质生成,1-3、1-4中有颜色的变化,有沉淀的生成,有气体生成,并生成了新物质。
结论:1、2是物理变化,3、4是化学变化。
得到:1、定义。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课堂练习]。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1)熔点和沸点。
熔化:固态变成液态。
熔点:熔化的温度。
沸点:液态变成气态。
(2)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3)颜色、状态、气味。
[实验1-5]闻气味的方法。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颜色改变、的放出气体的、生成沉淀、吸热和放热、发光等。
4、联系。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