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阅读心得(优质15篇)
阅读是拓展知识和增长见识的途径之一,我们需要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如何更好地管理个人财务是每个人都需要关注的问题。总结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总结的重要性,并提升自己的总结能力。
活着的阅读心得篇一
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是经过别人介绍才明白的,当时的朋友对我说这样的书的催泪性很强烈,我一向不大相信,我想可能这样的书一般都是为了骗取不太理智的读者的眼泪而使得他们浪费自我的感情和金钱的,所以,我也就一向没有心境看这本书,直到前天自我百无聊赖的时候突然想,我到要看看这个让无数人或者叹服或者痛斥的书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作者在此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最终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的作弄人,这样的令人无法琢磨,令人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的妻子家珍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杯具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看几页,都有我眼泪湿润的感觉,坏运气总是降临到福贵的头上,在小说的最终,杯具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我真的不想继续我的痛苦,我真的不想再折磨自我,想自我也算是个“久经考验”的读书不少的人了,怎样在这个时候会为了一个并不关乎自我任何前途命运的一本书而“浪费”自我的感情,我当时真的在心里痛斥大骂这个余华,为什么必须要把人家弄那么悲惨,仗着自我有点才华就那么肆意的折腾读者的感情,真是太没人道了,可是,倔强的自我还是顽强的把这本上看完了,另一个心思却不得不叹服作者的文学艺术造化,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是我看过的书中最有艺术价值的书之一,我也所以想到了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的评价,艾米丽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艾米丽写道:“如果此刻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当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职责。”忍受,忍受生活赋予的欢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这个就是书的本意内涵吗?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我还是能够理解的,这个是我猜测的一种。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
中学生活着的阅读心得3。
无论发生什么事,活着,因为总有爱你的人,总有你牵挂的事。
主人公福贵以往嫖赌输光了家产,可是亲人并没有抛弃他,这令他悔悟。这时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贫穷未必不好,只要有爱,有关怀。然而妻子得病,儿子被害,女儿难产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孙子被自我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杯具接连发生,最终只留下自我活着,然而经历了种种的他却有了超然的心境,应对自我的过去能够冷静的回忆与论述。
在我们这个年纪,此刻担忧的无非是此刻生活中的琐事罢了,可是是恋人朋友矛盾争吵离开分手,学习成绩工作不梦想,别夸张了一点挫折,我们有吃有穿有钱花,没病没痛没灾祸,我们正是青春奋斗的年头,我们凭什么不欢乐,我们凭什么整天怨天尤人,我们凭什么说别人幸运我们没他们好彩。其实活着很简单,异常是我们此刻这个时候,有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永远无条件支持我们,有那么几个闺蜜好友来分享欢乐分担忧愁,我们正能够全心全意奋斗的时候,所以,别总是放大那些琐碎的小事,让他们占据了你生活中心,更应当把自我的心思更多的放在值得的事情上。
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向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所以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职责。”职责,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可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所以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职责。
虽然不用总把自我的不幸自我的苦难跟别人比较,也没这个必要,可当你意志消沉,觉得活着真辛苦此刻的日子不梦想的时候,请别放弃,一旦放弃了,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意义了什么都不可能。勇敢活下去,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挺过来,已经是一种很勇敢的活着了。加油,正在挣扎正在纠结的人们,加油!
中学生活着的阅读心得4。
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但是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
徐福贵出生富贵,却是个地道的败家子,从小到大干尽了荒唐事,嫖娼,赌博生生让自我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了个穷光蛋。这期间,他唯一做对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这个同样出生富贵的富家千金没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撑起了日后苦难的天空。
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谁他活着,理解了自我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活着的好处并非只是富贵。
自从做了佃户,也许劳动是能改变一个人,不,就应说是生活,为了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贵努力劳作,再不若从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标。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了。他想着透过自我的努力让他们徐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慢慢的重新发起来。只是世事难料,他被抓壮丁上了战场。在战场上历经生死,成了俘虏后应对解放军是选取留下还是领了盘缠回家时,他毫不犹豫的选取了回家,那一刻,对家庭的牵挂也许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只是此刻想想,如果那时他选取的是留下,也许人生会有所不一样吧,就如那同样成了俘虏选取留下参加解放军的春生。
解放了,土地改革,买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龙二被枪毙了,真当是福兮,祸兮。这一刻,主人公已经想开了,认命了。用家珍的说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齐,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是啊,经历过分离之苦的家人才明白团圆的真实可贵。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齐。
日子就这样清贫而又安稳的过去了。直到……。
看到那里真是说不出的愤懑,一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没了,怎样会如此荒唐怎样会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真是什么样的人心也许这就是当时社会的沉重吧。
回头看我们的主人公,他活着,因为家珍。儿子有庆死了,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随时会跟了有庆而去,想着往日种种,徐福贵撑了下来,跟着他受尽苦难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时候生病成了聋哑的女儿凤霞嫁人了,女婿虽然是个偏头,却是个极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头。凤霞的怀孕更是让这家饱经苦难的人喜极而泣,但是,这简单的幸福又终结在凤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来了,凤霞却死了。三个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贵和他的女婿围着他们的期望――苦根,艰难的活着。苦根,一个古灵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让人心疼。四岁的时候,苦根的父亲,徐福贵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压成了肉酱。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了七岁,发着高烧,帮着徐福贵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贵心疼外孙,没钱买药,煮了一大锅豆子,出门下地去了。不想回来后就发现苦根被豆子撑死了。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我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我的命。”
这是主人公的话,书看完了,很压抑,活着的好处是什么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就应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光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期望,态度也许至少是能够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能够告诉自我,我们活过,也以前努力过。
活着的阅读心得篇二
也许是余华残忍冰冷的语调碰撞到内心深处的脆弱,才令读者的心久久难以平静,久久震撼,这次回家在书柜的一角找的了这本中学时购买的书,再看亦是感慨万千。
从解放到__的漫长岁月中,人们安然接受福祸相依,不测风云的宿命,什么都愿意舍弃但盼望活着的念力和欲望使他们顽强,这并不是被现实荡涤而变得麻木。
余华认为:我更关心的是人们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价值。而小说主人公福贵用平淡冷静的语气陈述了自己坎坷悲痛的一生,余华说他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细细思考,有谁能像福贵那样以悲惨的遭遇来诠释活着的勇气,即使命运荆棘丛生,依然能面对生活,走完这一生的历程。
福贵并没有因为悲惨的生活去自怨自艾,也没有悲凉,他只是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的记得零星几点”,他对余华陈述记忆时的冷静并不是没有痛苦和恐惧,而是当经历过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后,已经使所有事情的变幻都变得自然而然,绝望也已经升华到坦然淡然的地步,其实再看看电视剧《福贵》,与原著的结局大相径庭,电视剧苦根和福贵迎接了属于他们的新生活,而原著则是福贵与老牛相伴,渐行渐远。
其实我想编剧和读者一样都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感想,希望命运留给福贵最后的希冀陪他迎接到曙光,其实读完书在理解我的引言,那就是:黄昏过后是黑夜,即使有暴风雨的来临,但我依然能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它带来的是安抚,让我坦然的面对生活,勇往直前的走下去。
活着的阅读心得篇三
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一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最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
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之后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应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明白什么是活着,他只明白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期望,于是他们也选取了在这个世界上不见。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取了后退,之后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
《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然后,教给我们:如何让这根发丝不断裂。
我也是想过死的,而且不止一次。
咳,自杀,如今看来多么触目惊心的字眼。
以往,我只要稍有不如意,每次都会那么想:“哎呀,反正人总归要死的,无非是迟早的事,我这么失败,死了算了!”就那么想着,有时,这念头只是一闪而过,有时,它也会在脑中盘旋好几日。然后,看着周围世界不再那么灰暗,也就不想了。
我并没有像书评中说的那样“流着眼泪读完全文”,我在看完整本书的同时,也明白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明白了绝望的不存在。福贵,这样一个坚毅的人,在经历了人生几乎是所有的'劫难之后,终转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看淡一切的老人,他一个人,走过人生的漫漫长路。记得以前望见过朱德庸的一组漫画:上学的时候,老师考验你的智力;上班的时候,老板考验你的毅力……当你老了,你以为一切考验都结束了,但你才发现,原先,一切都在考验你的记忆。
那么福贵呢,他还会去回忆那一段太过于残忍和不堪的过去吗我想,他会的吧。
因为,他已经把这整一个人生,看成过眼云烟。
他与他的那一头取名为“福贵”的牛一起,度过人生最后一段平静的生活。
我要好好地活着,因为,所有的挫折,与生命站在一起,又都能算得上什么呢。
活着的阅读心得篇四
《活着》是余华的一部小说,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部微小史诗,通过一段家族的历程,反映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与人民的疾苦。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内容赢得了读者们的青睐,成为了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它所描绘的人性的丑陋、温情和信仰所感动,领悟到了生命与存在的真谛。
第二段:人性的丑陋。
小说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一次次地被生活击打和摧残,被自己的亲人交付于死神的手中,这一切都浓缩着他的人生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所见到的虚伪、贪婪、丑陋、羞辱、乃至虐待、拷打等暴力,让我第一次认识到了人在生存压力下的本性和面目。生存才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它会推动我们去做出一系列的选择,而有时选择之间显得相当残酷和丑陋,比如福贵为活命而卖掉自己的女儿、把岳母吊死在家门口、把自己的堂弟贱价卖给富人等等。这种残忍的现实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脆弱,也让我想到了人性向善的力量。
第三段:人性的温情。
福贵的命运虽然悲惨,但是小说中也充满了令人感动的温情。比如,福贵对父亲的孝敬、对妻子的爱护、对女儿的疼爱,说明了人的本性中也包含着深深的关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聪明的狗兵,他虽然是一只狗,但它的聪明伶俐、忠诚可爱、助人为善的品性,让我感到人与动物世界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善良、仁慈、助人为乐,是人类文明、智慧的体现,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与温情。
第四段:信仰的支撑。
在小说的最后,福贵说道:“我们要是这样活着,是不是太苦了?”这句话正是对小说主题的最好诠释。在经历了生命中最黑暗最无助的时刻,福贵发现他的存在没有意义,他的人生没有方向。然而,他找到了信仰的支撑,他开始相信一个新的希望和力量。信仰相当于是一盏指路明灯,它能够让人在漆黑的世界中找到正确的道路。它不仅仅可以让人在困境中迎难而上,更能让人在人生旅途中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标。阅读《活着》让我明白:信仰是修行人的支撑,是让人人生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第五段:总结。
读完《活着》,我不仅仅陶醉在这个故事中,还感受到了人生的真实和深刻。小说揭示了现代中国的一个迂回的转向,那就是道德和伦理高级意识的缺失,更是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一个批判。在这个过程中,人性的丑陋和温情的并存,信仰的支撑成为了这个故事的中心,并且给我们提供了强烈的反思和启示。阅读某部小说甚至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发我们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思考,让自己更加充实和完整。通过阅读,我领悟到了生命与存在的真谛,获得了一种新的人生理念,以此去面对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挑战和考验。
活着的阅读心得篇五
曹开轩笔下的《草房子》,犹如一朵雪莲开在世人心中。
有点儿调皮却又善良的桑桑;勇敢维护自己尊严、秃顶的路鹤;一出现就带着身世之谜的纸月;坚强承担家庭重担的杜小康;严厉、最终露出仁慈父爱的校长—桑桑的父亲……性格不同的他们在美丽的草房子,自然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纯真的友情,天真的浪漫,童真童趣,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细细地咀嚼,慢慢地回想,才发现自己也曾拥有。慢慢揭开内心深处的回忆……。
从小担起母亲重担,一脸沧桑的李梦;脑袋尖尖,却又十分聪明的杜;虎头虎脑的男生老大虎头;小巧玲珑的胆小爱哭鬼—玲;扎着两个又粗又细、大方率真的红;与我为敌的假小子黄连双……我们在一起总是哭哭笑笑,打打闹闹。
读到桑桑的奇思妙想,暗暗发笑。仔细想想,才发觉自己也有这种糊涂事……。
小时候,喜欢大海的辽阔,一艘艘小船在海面留下痕迹。自己也想划船。突发奇想,虽然没有真正的船,但可以用别的东西代替船,忽然想起洗澡的木盆,它那么轻,就用它代替船吧!奶奶却不让我到河里去,便只好在小溪里玩。小溪深不到一米,把木盆放到水里,人再站上去,木盆就挨着水底,水哗啦啦地往里灌,船自然是划不成了。于是又用竹竿先把船撑起来,再用竹竿划水,可结果还是弄湿了裤腿。
想着以前的事,总觉得像阳光洒满脸旁一样。
这朵雪莲的出现,唤醒人们沉睡已久的记忆,洗涤世人的心灵……。
科技越来越发达,一些东西逐渐被人遗忘……。
问世间,又有多少人能够出淤泥而不染?
活着的阅读心得篇六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以一个平凡人的生命历程为主线,描绘了中国20世纪的历史背景和人性的扭曲变化。这本小说在许多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不例外。在阅读《活着》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许多人性的沉重与深刻,以及它所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第二段:人性扭曲的描绘。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是个典型的好人,但是他的命运却充满了不幸和悲痛。在中国20世纪的各种政治运动和历史事件中,福贵的生活被毁灭,他的家人也相继离世。小说深刻地描绘了人性的扭曲,表现了当时社会变革中的人们的丑恶面。在这个过程中,福贵逐渐迷失了自己的道德底线,对于自己的生存和旁人的命运只能表现出淡漠和冷酷。
第三段:寻找意义的启示。
小说展示了一个追求生命意义的故事,在福贵长久的人生路径上,反映出了人生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境遇中的尝试和变化。这些痛苦的经历和所见所感所思的回忆,对福贵带来了寻求生存和生活的价值,同时也含有为人生赋予意义的启示。在痛苦的际遇中,也是福贵重新找到希望的时刻。
第四段:家庭与爱情的崩塌。
小说描写了福贵家庭的一系列变故和人性的荒芜,这使他的生命更加沉重和艰难。福贵与唯一存在的女儿相依为命,但是他失去了持续父爱和家庭温暖的基础,最终冷漠的对待了女儿的死亡。同时,小说中的爱情也表现出残酷的萎缩,福贵的妻子与早逝的儿子的死亡,加上各种家庭纷争的复杂性,使得爱情的象征在小说中消失殆尽。
第五段:心灵与生存的价值。
尽管小说描绘了人性的扭曲和悲观,但它最大的价值在于表现了人类在生存挑战中显示出的内在动力和不屈的精神追求。尤其是福贵在小说结尾处表现出对生命的持续热爱和对生命的维持,这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启示和影响。毕竟,在阅读《活着》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生命中最基本和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为了生存而活,并且从深度中结成坚强信仰。
结语:
阅读《活着》给了我很深的印象,福贵的命运像普通人的生命,诠释了“命运”的本质是自己掌握。尽管他被命运抛弃和羁绊,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命的赞美和热爱。这让我深受启发,我希望我的生命也能像福贵一样,用自己的方式生活、生存,并从中发现更大的意义。这本书也会慢慢流传,让我们记得生命的意义。
活着的阅读心得篇七
活着是一本现代文学经典,由余华创作。这本小说以一个农民的人生经历为背景,深入描绘了中国社会在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动荡历史背景下的人性、命运以及生活的无奈和悲壮。通读这本小说后,我深感触动,从中汲取了很多启发。以下就是我的阅读心得体会。
首先,活着让我深刻认识到生活的残酷与人性的脆弱。在小说中,主人公福贵一家的命运跌宕起伏,充满了苦难与无奈。他们被逼艰难维持生活,饱受饥饿、压迫和疾病的折磨。然而,令我更为震撼的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尽管遭受了种种磨难,主人公并没有放弃希望和渴望幸福的欲望,他们坚强地活了下来。这让我认识到人性的脆弱和渺小,但也展示了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其次,活着唤起了我对亲情的深层思考。小说中,福贵与他的父亲固执地坚持传统的家族观念,尽管生活陷入了困境,他们仍然相互扶持和信任。他们在困难时刻互相守护,使我深切体验到亲情的力量和影响。他们没有放弃对家庭的责任感,即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引发了我对家人间牺牲和坚持的思考,以及亲情对于一个人的意义。
第三,活着也教会了我关于友情的珍贵和维系的重要性。在福贵经历的艰辛岁月中,他结识了杨树林,并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个特殊的友谊让我感受到了友情的伟大和朋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无论是喜是忧,他们都相互扶持、相互鼓励。这种珍贵的友情为福贵提供了无尽的力量和支持,在无助和绝望中援手相伸。因此,我深信只有拥有真挚的友情,才能真正活得更加充实和幸福。
第四,活着使我反思了社会伦理与道德的重要性。小说中描述的动荡年代下的人性扭曲和残酷冷漠深深触动了我。人们为了生活而做出无情的选择,道德观念几乎荡然无存。这种文化和道德观念的缺失让我深感痛心,也让我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道德和伦理观念。我明白社会伦理和道德的重要性,以及作为一个个体应该如何努力遵循和塑造这些价值观。
最后,活着教会了我关于珍惜生命和享受当下的智慧。无论是福贵丧失家人,亲眼目睹生离死别,还是他面临生存压力和人生无望,他将自己的心灵放在当下,学会了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这一点深深触动了我。太多时候我们被琐事所困扰,追求未来的欲望而无法正视当下的美好。活着为我敲响了防患于未然的警钟,让我明白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天,把握住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小的幸福。
活着这本小说是一本有关生活、家庭、友情、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的心灵之旅。通过阅读它,我感受到了生存的力量,亲情和友情的温暖,社会伦理价值的普适和重要性,以及学会珍惜当下的智慧。活着是一本让人动容和思考的作品,我相信它会对每一个读者都带来独特的心灵体验。
活着的阅读心得篇八
从1993年到,余华在不断的自序中完整着自己。1993年写下的《活着》在二十余年后的今天看来,跨越了时间的障碍,顽强地活着。
我们能做的已经不是旁观与审视,而是站在福贵一家人的茅屋里,和他们一起笑,一起哭。这是很奇妙的视角,你清醒地知道自己是谁,但在阅读的每个瞬间却又身不由己地被卷入其中浑然忘我。正如余华在20的自序中所言,当他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困难重重,可是当有一天突然以第一人称来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突然顺畅无碍。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这仿佛也是一个奇特的隐喻,这个故事必须让我们进入、替代。
福贵的一生绝不是他自己的一生,《活着》是每个人活着的象征。尽管我们可能没有福贵的苦痛、没有福贵的欢乐,但是,每个人只要活着,就必然要经历他(她)自己的悲欢。
徐福贵的前半生可以说是自己造的,本来是地主家的少爷,赌嫖俱全,倾家荡产。可是从败家之后的每一步,似乎就走进了命运的魔掌。福贵的后半生可以说真是无奈。去给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后来又经历三反五反,大跃进的穷困难捱。儿子死于人祸,妻子死于疾病,女儿难产殒命,女婿事故身亡,的孙子也意外送命。
在死亡面前,人的渺小无助就像福贵面对医院那个小房子时的恐惧和无奈,这就是命运,或者说叫宿命。在这样庞大的力量面前,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福贵仍然要乐乐呵呵地活下去。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的阅读心得篇九
《活着》这本书中的福贵让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他的一生是那么坎坷,他的父亲在他赌博赔光家产的时候离世,这无疑是一种双重打击。他的母亲在他被抓去当壮丁的时候离世,他的儿子因为血被抽干离世,他的外孙吃豆子离世;最后,只剩下他与一头老黄牛为伴。这种种看起来是那么不可能同时发生,可全都真实地发生在了他的身上。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活着》,我好像身临其境一般,走进了福贵的人生。他生活在“全民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贫困时代,吃不上好饭好吃,为了供儿子上学,曾把女儿送给别人。我不禁扪心自问,现在的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如果还不努力学习,怎么对得起那些劳苦百姓呢?在打仗时,老全被子弹打中,可见战争是多么残酷啊,你永远不知道死亡在何时何地等着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和运动”给福贵带来了无情的打击,但他仍然没有屈服,默默忍受着这一切。我认为,他是坚强的,是无谓的。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含着细微的如金子般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其实,自己的生活别人难懂,别人的生活也不必刻意去懂。在这个时代中,我们要好好活着无需惧怕死亡和时代的局限,只需真实的活在当下。
活着的阅读心得篇十
好朋友向我推荐了余华的《活着》这本书,当时读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思想,只是在闲暇时才拿起它,当翻开后,我的内心被激起了如此大的波澜,我完全被震撼了,却也真的放不下了,是一口气读完的,也是满眼泪水读完了它。
这是一部血泪写就的文章,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人间一切惨剧,从腰缠万贯到倾家荡产……福贵的活着好象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的死去。在这出死亡的戏剧上演之前,他夜以继日的吃喝嫖赌,终于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个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后,死于由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父亲的离去,福贵萌生了罪恶感,初体会到作为男人的责任,想为这个家承担所有,但却没有想到他的命运并没有因他已经承受的惩罚而有稍许的减轻,痛苦还在继续。母亲的离去他没有亲见,母亲在盼着他归来中,无望而平静的死去,读来不会过于沉痛,可我却不忍读有庆的死,那个孩子的死,几乎令我窒息。于是,我落泪了,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人的生命和另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做这样的交换。
接下来凤霞的死和家珍的死只能让人感到无奈和叹息,再接下来,我读到了二喜的死,便又一次经历了内心的伤感,又一个人的生命在偶然而必然间瞬间消失。随后苦根的死已不能再让我有感觉,死神连他年仅7岁的外孙子都不放过,居然因为吃豆子而撑死了!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相继死去,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在开篇看到,老人为了让老牛好好耕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我想富贵自己心里大概也是这样,假装着二喜,有庆,家珍,凤霞,苦根并没有离去,而是一直与他相依,那些音容笑貌也确实从不曾消逝,而是会在记忆中永存,这样他才可以坚强得抗住他经历的所有苦难,平静地安详地甚至依然幸福地度过上天给他留下的日子。只要活着就能感受生命,也只有活着,体会着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才能明白世上没有什么是比活着更有价值的。
这是一本沉重的书,能让每个铁石心肠的读者落泪,生命虽然是脆弱而无常的,但是生命的坚强在这本小说中却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作者说过,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让我想到生命的离去也是容易到在一瞬间,想到了地震、矿难、洪水等自然的灾害带走了无数人的生命,也让我们活着的人更加珍惜生命,更加体会生命的意义。现实中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过得舒服,只为了爱情,只为了权力,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名利,只为了享乐。
当达不到目的时就会悲观、失落,也有些人总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甚至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不管生命赋予我们的是快乐还是悲伤,幸福还是不幸,都要去忍受。当你拥有生命的那一刻起,就有责任走完生命的历程。幸福美满,生离死别都是其中的小插曲,别说找不到活着的理由,自己就是最好的理由,不为别的,就只要活着,感受生命的过程就是每个人的责任。
因为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翻开余华的这本《活着》,原意只为消遣,未曾想竟是欲罢不能。花了两个半小时,一口气从头读完尚不过瘾,又将其中精彩片段反复咀嚼,就连作者所书的三版序言也被我一字不落地看完。
余华何其残忍,他将小说取名为《活着》,但是小说里的人物,福贵所有至亲至爱,却在苦难无奈的生活中一一死去,猝不及防。余华实在是一个很冷酷的作者,他总是从喜悦与美好的生活状态写起,在我们的心被温情治愈,觉得如此生活下去也算安稳的时候,他在作品后面发出一声冷笑。他毫不留情地让我们看清生活的残忍、生命的脆弱,让我们把对幸福的要求一再放低,让我们的原则一再退让,让我们见识到什么叫做退无可退。
故事最最开始的时候,福贵是村子里最有钱的少爷,他过得肆意,读者在看得时候不免连连摇头——这不成器的主。于是余华大笔一挥,少爷因赌博破产,老爷受打击过大,突然去世。这便是福贵坎坷一生的第一个苦难,只是一个开始。被征兵,历经千难回来后活泼可爱的女儿已然因为疾病哑了,母亲离世,家里就靠妻前前后后忙着。但也有欣慰,儿子已出世了。
福贵已经回来了,家里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那时候我这样简单乐观地想着。
而余华真正的残忍在这里却开始慢慢显现。
有庆是第一个死的。死因那么可笑——抽血过多。前一刻我们仿佛还看到这个男孩忙碌地上学放学割草喂养,忙碌地在辛苦的生活的男孩简单的喜悦中追求平衡,下一刻,他突然躺在冰凉凉的医院病床上,留下一室冰凉。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有庆的死那是死亡的开始,这个家庭仿佛受到了最恶毒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一个接一个死去,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所有福贵在乎的人,一个接一个死去,节奏那么快,当我刚要缓一口气时,又一个噩耗传来。我不知道这接二连三的死亡到底要怪谁,抑或是真的源于这个家庭恶毒的诅咒?我不知道。看完全文,我的心就像是在酸水中浸泡过,涩涩酸酸,欲哭无泪。想要呐喊:不,福贵的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但——呐喊无声。福贵只是那个贫苦愚昧年代生活着的人中一名普普通通的一员,我知他过得坎坷,却也知他绝不是最悲惨的那一个。以前也曾听说那个年代的残酷,但是这是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一个人的命运可以无力到这样的地步。
人究竟可以承受多大的苦难?我不知道。但是我们能做的只有活着而已。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埋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活着》一书是从徐家的败落写起的。“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样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你这里,鹅变成了鸡,现在鸡也没了。”这样一段形象生动的发家史和败家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了福贵贫困生活和“活着”意义的源头。
暂且不说福贵年轻时如何赌博、泡妓院、气丈人,福贵也算得上相当幸运了。福贵为生病的娘到城里请大夫的路上,被硬生生地拉去当壮丁拉大炮,结识当了六年兵的老全和十六七样子的娃娃兵春生,并与他们在战场上成了患难与共的朋友,一起抬大米、抢大饼。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士兵死伤无数。福贵和春生幸运地拣回一条性命,老全却永远离他们远去。带着对妻儿的牵挂,福贵回到了家。
土地改革惩罚地主,龙二作了福贵的替死鬼,福贵又悻悻地逃过一劫。福贵的儿子有庆为救生孩子大出血的校长--刘县长春生的女人,被荒.唐的医生抽干了血,死了,死在医院一间砖砌的小屋里。女儿凤霞自己生孩子时大出血,没有保住性命,也死在那间房里。偏头女婿二喜在工地上被两块水泥板夹死,又死在医院的同一间房里。成了孤家寡人,这是何等的凄凉。福贵的女人家珍,这是一个坚强贤惠的女人,软骨病并没有停止她辛勤劳作的步伐,直到双脚不能站立。她为福贵活着,为凤霞活着。待有庆、凤霞相继离开后,她也毫无牵挂的走了,走的那样安详,那样坦然。后来,能说会道的外孙--唯一为福贵的生活增添色彩的苦根也被豆子噎死了。不禁感叹,这徐家的人难道就没一个命好的吗?家珍、有庆、凤霞、二喜、苦根,都是经福贵的手埋的。
故事结尾听着老人凄凉地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心想,这不正是福贵的人生写照吗?孤孤单单一个人和弃世的和尚有什么分别?反正都是经历世事沧桑后宁静的人了。
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福贵的人生告诉我们:活着,不仅仅为了自己,那些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同样值得你为他么而活。现实也许残酷,但不总是残酷;往事不堪回首,就不要去回首。生活再糟糕也没到绝望的地步,想想福贵。你或许会得到些安慰。
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
徐福贵出生富贵,却是个地道的败家子,从小到大干尽了荒.唐事,嫖娼、赌博生生让自己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了个穷光蛋。这期间,他唯一做对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这个同样出生富贵的富家千金没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撑起了日后苦难的天空。
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谁?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
自从做了佃户,也许劳动是能改变一个人,不,应该说是生活,为了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贵努力劳作,再不若从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标。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了。他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徐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慢慢的重新发起来。只是世事难料,他被抓壮丁上了战场。在战场上历经生死,成了俘虏后面对解放军是选择留下还是领了盘缠回家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家,那一刻,对家庭的牵挂也许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只是现在想想,如果那时他选择的是留下,也许人生会有所不一样吧,就如那同样成了俘虏选择留下参加解放军的春生。
解放了,土地改革,买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龙二被枪毙了,真当是福兮、祸兮。这一刻,主人公已经想开了,认命了。用家珍的说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是啊,经历过分离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团圆的真实可贵。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这样清贫而又安稳的过去了。直到……。
看到这里真是说不出的愤懑,一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没了,怎么会如此荒.唐?怎么会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真是什么样的人心?也许这就是当时社会的沉重吧。
回头看我们的主人公,他活着,因为家珍。儿子有庆死了,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随时会跟了有庆而去,想着往日种.种,徐福贵撑了下来,跟着他受尽苦难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时候生病成了聋哑的女儿凤霞嫁人了,女婿虽然是个偏头,却是个极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头。凤霞的怀孕更是让这家饱经苦难的人喜极而泣,可是,这简单的幸福又终结在凤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来了,凤霞却死了。三个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贵和他的女婿围着他们的希望——苦根,艰难的活着。苦根,一个古灵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让人心疼。四岁的时候,苦根的父亲,徐福贵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压成了肉酱。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了七岁,发着高烧,帮着徐福贵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贵心疼外孙,没钱买药,煮了一大锅豆子,出门下地去了。不想回来后就发现苦根被豆子撑死了。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这是主人公的话,书看完了,很压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
《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再次翻开余华的《活着》,一种莫名的感动再次涌上心头。我不知道作者在写时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但我知道作为一个读者,在品味这篇叙说一代人历程时的深切感受!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活着》的主人公徐福贵在谈到死去的亲人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徐福贵活着,好像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死亡构成了福贵一生不间断的悲剧:儿子有庆死于强制给县长的女人献血,女儿凤霞死于难产大出血,女婿二喜死于建筑事故,外孙苦根死于吃豆子撑着了,这些死亡谁也预料不到。只有他的父亲、母亲和妻子家珍死得尚且自然。
在这出关于残亡的戏剧上演之前,他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死于由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破败前的少爷不懂得伤心而破败后的福贵没资格伤心,因为他已经成了佃农,佃种着曾经属于自己的五亩田地。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
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了,而他却没有这种“幸运”,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牛在犁完所有该犁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
从表面上看,这一切好像都只能归结于命。而事实上,这些悲剧归根结底来自动荡的社会,不正常的历史,在这个扭曲的年代里,在残酷的历史面前,贫苦的个体生命注定不会有好的前景,死亡便仿佛应运而生。在那个战争的年代,大跃进的年代,福贵是一个象征,他是贫穷百姓缩影,背负着诸多的厄运和沉重的历史悲伤。在那个灰色的年代,创伤充满了整个社会,历史把人类所能承受的所有不幸都压在中国百姓身上,因而他们的生命也才显得那么脆弱。
在失去了其他的亲人之后,福贵与苦根相依为命,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攒钱买一头牛。钱终于攒够的时候,苦根却已经死了。福贵一人买回了牛。那本来是一头正要被宰杀的濒死的老牛,它已经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就算不杀它恐怕也活不长了,但是,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在哭,早已不再会哭的福贵买下了它。起个名字也叫福贵。
一过,“两个老不死的”---徐福贵和老牛福贵---居然都没有死,他们活着。福贵赶着福贵去犁田,在吆喝福贵的时候嘴里也喊着所有死去亲人的名字,好像他们也都是些驾着轭正在埋头犁田的牛。
他变成了一个孤独的的老人,站在老黄牛旁,絮叨他这一辈子的故事!他是多么的无奈,面对亲人的死,他只能眼睁睁看着,没有血泪的控诉,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叫喊命运不公,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忍耐和坚强的意志,这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的悲痛,以致再大的苦难降临,福贵也能将他无声无息地消融在包容之中。生命是脆弱的,生活是残忍的,眼泪是没有用的,而惟有一颗坚定勇敢的心才是永远不老的。在福贵心中,这个世间无所谓无望,他活着是为了活着的本身,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他的亲人死了,生前他们相依为命;死后,福贵知道,不管他死去的亲人化作了泥土还是化作岩石,这都与他无关了,他只有好好的活下去。福贵一生经历种.种生与死的转换,他向死而生,在死亡的边缘唤醒对生的渴望,顿悟生的价值与宝贵。在残酷的生活里从容。有人说这是一种对生活的麻木,对死亡的麻木。其实,我想他是在用沉默的方式思考生与死。他懂得了死亡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而生存是通往死亡的一条路,或许这条路上险象环生,或许平平淡淡,但他依旧在以各种方式考验着活着的人,福贵,他经得起这种考验。在残酷的、不稳定的生存中,福贵也变得越来越坚强,忍耐。福贵顿悟了一切的苦难,在对苦难超强的忍受中,显示他坚忍不拔的品质。
我总认为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知道,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着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
当出生在90年代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一次次邪恶的观念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的阅读心得篇十一
读罢余华的《活着》,一种莫名的感觉涌上心头。我无法猜想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的这部作品。但我作为一个读者,在读这个作品时候,深刻的觉得《活着》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残忍的阅读。面对那黑色的书皮简洁的名字。更是给我一种沉重和沧桑的感觉。
在作品中,以第一人称富贵的形象,平静地讲述了他这一生的故事。用近乎冷漠的语调,(编织)了一幅人性的挂毯。作品的语言风格简洁而有力,直戳人心。让读者走进主人公富贵的世界,同他高兴同他忧愁。
人生是一场奔向美妙的,走向光明的,充满希望的旅程。可是书中的'主人公福贵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他出生在地主家庭,命运却一次次与他开玩笑。他的顽劣使他的家庭败落在他手中。最亲密的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他承受着一个又一个的痛苦。可就算是这样,命运依旧没有放过他。悲剧一个接一个,整本书的故事很压抑。但也有转折,富贵的聋哑女儿凤霞托人找了一个对象。对象二喜出现后,富贵以为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会走向好转。可是最后就连他的聋哑女儿也因为生孩子大出血失去了生命。命运到最后,只有老黄牛陪伴着他。
每个人内心都有着纠结和挣扎。一方面是对于残酷现实的不满。一方面是对于美妙未来的向往和渴望。而正是在这种纠结和挣扎中,人们变得或勇敢,或懦弱,或消沉,或乐观。就像这本书序言所说的那样,做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活着的阅读心得篇十二
周日晚上,我花了3个多小时,一口气读了一本爸爸的小说——《活着》。
合上书以后,我有一种很难受的感觉,想哭却哭不出,说他们可怜但好像又不可怜。
余华是在一位名叫福贵的老人身上,用第一人称叙述其看似悲惨的一生。地主家儿子福贵好嫖、赌,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在还债路上又被抓去当兵,误当成了国民党。几年战争后,死里逃生,逃出来回到家,发现父亲已经死了。接下来女儿因发烧耽误医治也变成哑巴了,原本好好的一个家变得支离破碎。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风霞、老婆家珍、女婿二喜、还有外孙苦根也相继遭遇不幸,这一大家子最后就剩福贵一个人了,最终跟老牛相依偎。
以多数人的想法看来,他最后的命运一定不是疯就是自杀。可福贵依然乐观地活着,因为他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也是全书的'亮点所在——活着就有希望。
这本书的作者是余华,本应是余华在讲述福贵的故事,应该使用第三人称,可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让人觉得更加真切,更加理解书中的我,在历经世间沧桑和磨难之后的坦然。
家人一个接一个相继去世,富贵被一次次的打击,这里面,不仅有活着的真正道理,还有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他没有抱怨、仇恨,而是认认真真地过好每一天。抱着乐观的态度活着,这才是“活着”的真理。
活着本身就很艰难,延读生命就得艰难地活着,正因为特别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了,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了。
活着,就够了。
活着的阅读心得篇十三
余华的《活着》再版了多次,而我最喜欢的就是红色封面,黑色标题的这一版。黑色代表死亡,红色代表生命,两种强烈的色彩对比大致是想要告诉我们小说的中心内容:生与死。生死的哲学问题一直是我不敢触碰的内容,在我目前经历的短暂人生中,因为个人的软弱或渺小,我无法去直面,承认自己的渺小,我并不觉得可耻,真实面对自己的内心,我相信也是活着的一种力量。
伤口,是一种不可压抑的痛。
书中故事既真实可信又辛酸冷酷,冷峻客观的笔触,朴素简单的文笔,向我们描述着一个现实而又残酷的故事:福贵老人和他的`一家人一一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女婿二喜、孙子苦根,亲人一个接着一个的死去,而他却依然坚强地活着。
福贵的人生我们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承受”“忍耐”“活着”。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中,福贵“承受生活的苦难,在“忍耐”中变得坚强,用“活着”演绎生存的状态,在特定的时代变迁下,融进了他的成长和苦难,这一份苦难却是异常的苦涩和压抑。
福贵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吃喝玩乐无所不好。他又是一个乐知天命的人,他没有太多的理想理想,只想过个安稳日子的人。用他的话说:只想好好活着比什么都好,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这就是他的(人生格言),是对他的生活全面写照。有评论家说,这是的消极人生观,然而我觉得这又是客观现实,谁也改变不了。悲观的论调中,是对现实的无奈叹息。
福贵的命运揭示这样的现实:人的一生是无序的,看似有规律,其实充满了许多变数。
福贵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死亡、恐惧和孤独。所以面对死亡,他只能一一去承受,除此之外,他能做什么呢?他阻碍不了环境,阻碍不了厄运对他的一次次的打击,他唯一做到的就是活着......
“塞翁失马,因祸得福。”在书的最后福贵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用余华的话说,活着是生命的唯一要求。福贵所经历的苦难,所面对的亲人的一个个的死亡,直至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人,这里面的惨烈原来是不亚于余华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的,但余华成功地为福贵找到了一条缓解苦难的有效途径——忍耐,这使得整部小说的叙述都因着这种宽阔的忍耐,变得沉郁、悲痛而坚定,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没有生气,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于自己的忍耐之中。最终,福贵真是达到了与孤单的生活相依为命的地步。
命运如尖刀,现实血淋淋。在承受中忍耐,在忍耐中活着,命运的尖刀剖出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书写了绝望的不存在;镂刻下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善良、高尚、温和、悲悯、宽容……,成了这部小说主要的精神底色。这也让我们相信在任何困境下,让美妙的品质和希望在心底永存,才是我们的精神力量所在,才能够让我们面对命运的尖刀,依然能好好活着。
活着的阅读心得篇十四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述说苦难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
我仿佛已经看到许多问号:这样,我们的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嗯,就像那谁说的,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并无意义。
那到底该怎么活着?
老人对生命的态度总是让我很敬畏。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动荡后,眼前的一切都已经变得无所谓了。他们不担心是否会被炒鱿鱼,不担心是否有战争,不担心下一周的股市行情——或者说是不愿去操心了。这就如同余华所说的——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这么说来,老人的态度也就是孩童的态度了。在我们绞尽脑汁去寻思到底什么是活着、该怎么活着的时候,造物主在我们背后偷偷的笑了。原来,他早已把答案告诉了我们——终点就是起点。我们在一开始就已经手握答案,只是这轻易而来的结论在没有经历现实的验证之前我们不愿意相信。于是,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验证它。验证结束,生命也就接近终点了。
呵呵,无数大家都说不清的事,我怎么又能说的清呢。我只是在看完余华的《活着》以后说一些关于活着的话而已。
又或者,“活着”更本不需要我们去多言。我们还是像福贵那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然后在无所事事的时候,跟一个路过的人一起翻阅那些或痛苦或甜蜜的回忆,最后拍拍屁股,在夕阳下抽着烟斗回家去!
活着的阅读心得篇十五
合上书本的那一刹那,似乎福贵就在我眼前,他坐在田埂上,佝偻着背,瘦骨嶙峋的身子比田边的残叶还要更单薄一些,满是泥土的裤脚被卷了起来,一长一短,两只脚踩在地上。老牛福贵回过头来“咩咩”地叫了一声,眼睛里闪露着悲凉的亮光。
人越是活得艰苦,就越是艰苦的活着。用“悲惨”二字来简单概括福贵的一生也算贴切,他一如既往地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用稀松平常的语气讲述着他鲜为人知的一生。人活着不就是希望风光时有人羡慕,成功时有人有人分享,落魄时有人扶持,失败时有人安慰吗?每个人活着都有或大或小、或远或近的目标,有奋不顾身甚至倾尽所有想要追求的理想,若只是单纯的喂饱自己,在这个世上安安静静地活着,别说日新月异的社会不会允许,就是自己也会因受不住太多的诱惑而去拼搏、去努力、去得到、去充实地活着。
世界变化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光年来计算的光速了,身在动荡的四、五十年代是福贵无法选择的时代背景,解放战争、人民公社、文化_还有包产到户,细数大大小小的各种革命,富贵总是归在“受害人”的那一类,或许正是这数不清的苦难,让他仍能用知足常乐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一生和细心感受在夹缝中生存的幸福。
《活着》最触动我的并不是福贵崎岖不平的生命轨迹,而是福贵本身,他是《活着》的灵魂,他已经成为一种意志,一种信念,让我觉得自己所认为的苦难的悲惨的经历,原来都是芝麻绿豆大的事,让我发现自己竟然活成了如此一副软弱的皮囊。熟不知生命常有缺憾,成长总有遗憾,福贵像一剂清醒剂,注射在血管里,融化在血液里,级或者每一根毛细血管,让我学会用另一种心态去看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