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阅读心得体会(优质13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宝贵财富,它能够帮助我们不断积累经验和成长。总结要遵循一定的逻辑结构,有序展开,清晰连贯。通过自主阅读,我深入了解了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丰富了自己的思想。
资本论阅读心得体会篇一
读《资本论》源于不久前的全球经济危机,尽管我也不甚关心国际形势变化,但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是耳闻已久,一直想近距离感受伟人的思想,于是,借着偶然的机会,拜读一下。
这本《资本论》缩译版分为三卷,第一卷为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为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为资本的生产的总过程。主要内容为资本主义经济相关的商品经济、垄断经济等,涉及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剩余价值、资本、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等经济知识。做为一个处于现今中国社会的大学生,我不得不由此引发一次对自己人生、对这个社会现况、对我未来即将面对的社会的思考。
首先关于劳动,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从经济的方面来看,这是非常正常和合乎逻辑的道理,雇佣者与被雇佣者之间必然是不等同的,雇佣者在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因为他们有足够的生产资料和财富,这些可以是通过代代继承得到的或是自己经过劳动得到的或是自己的智慧得到的等,也因此为他们的后代创造了优于被雇佣者后代的条件。而被雇佣者处于劣势地位,他们或是没有原有的积累,因而在教育、智慧和资金方面劣于雇佣者,而他们的后代也只能劣于雇佣者的后代。而劳动分为体力和脑力劳动,在人类的历史上,脑力劳动永远是占优势的,而能够培养这些脑力能力的往往是雇佣者及其后代。在当今社会,做为人应当尽一切力量用知识和能力武装自己。
其次关于竞争,马克思着重讲述了垄断经济。其实就人类社会而言,垄断是必然的。这是人与人竞争的后果,但人类社会又不可能没有竞争,因为在社会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时,人与人的利益是不同的,竞争是必然的,尤其是在一个各种资源都缺乏的社会。至于垄断,那就要看这个社会中的竞争获胜者如何了,可结果必定是支持垄断的力量大于反对垄断的力量,因为那部分力量会极力维护他们的利益。整个人类社会能否有良性的竞争,只能是看这个社会是否满足了所有人的需要和人的思想境界,但这种思想境界的到达是一个漫漫长长的过程,应该是未知的。当今的我们,应当尽一切力量用知识和能力武装自己。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名言不仅适用于自然规律,也适合人类社会残酷的淘汰现实。强者为尊的法则永远不会失效。就看我们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手段”了。
资本论阅读心得体会篇二
一直以来我一直认为给工人放假,给工人福利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是以美国企业家福特率先发现并提出。最近看《资本论》发现资本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只是表述不一样,马克思的观点是:工人的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联系到我们的实际,前一些年我们总说内需不足,消费不足,但是现在网络消费兴盛,我们的消费起来了,问题却又是我们“生产力水平跟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买个马桶盖都要出国买。
现在问题来了:
在我们国家,普通老百姓奋斗十几年,所得收入只为一套房,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个钱再码放之前一直是储蓄,既没有被用来消费,也没被用来投资(起码普通老百姓都是攒钱买房,不是从资本兑现的钱去买房),这是浪费。
其次这么大的一笔钱就为一栋房,它所推动的资本流通相对于所投入的买房钱,是非常有限的,对于经济的刺激是非常有限的。而现实中经常说房价推动经济繁荣,我持怀疑态度。因为资本的流通必然增值。你一栋房子所带动的资本增值最终会体现在房子上,不可能你一套房子所带来的资本增值200,最后卖你100万。但是为什么还会这样?商人肯定不傻。我怀疑这是地方政府搞的鬼。
再次老百姓拿十几年的钱去消费一套房,也就是说老百姓一两年的劳动时间产出的产品需要他用十几年的劳动时间去换取,这是不是一种剥削。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
资本论阅读心得体会篇三
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网站里发现了《资本论》的电子书,于是便把它保存到了自我的电脑中。我喜欢这种阅读方式,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能够让人不寒而栗。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明白了,原先钱能够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向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我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
从《资本论》里,我似乎能够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仅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怎样办不明白。由科技发展带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推动力,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产品的增多,不能作为再生产原料的产品就务必被消耗掉。但劳动人民无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资产阶级为了尽量提高社会的再生产率也不倡导铺张浪费,植物形的社会其实就是节俭的社会。
可是,科技的发展不会所以止步,生产效率的升级也是必然,若不思考自然资源的枯竭及大规模毁灭性的战争或灾难,这个社会体系早晚要被自我生产的产品撑死!树木不可能无限制地长高,并非因为时间不够;相似结构的社会体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于敌人太强!
资本论阅读心得体会篇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资本论阅读心得体会篇五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经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的,虽然剩余价值理论未能确立,但并没有影响《资本论》成为工人的圣经,原因在于:
罗宾逊的理论,财产的私人垄断导致剥削的产生,垄断条件如果发生改变,既可能使有的资本家因为破产而沦为雇佣工人,也可能使有的工人因为劳动成果的积累而发展成为资本家,她的理论既能够解释劳资关系的对立,又能够解释劳资关系的转化。在我国现实生活中,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劳动者同时也可能是股票持有人,许多人已经具有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双重身份。琼?罗宾逊从垄断或不平等竞争的社会关系中解释剥削现象,其理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不仅仅能够说明以资本为手段的剥削,还能说明以其它垄断条件为手段的剥削,尤其是能够解释贪官污吏凭借手中的权力来攫取社会财富的“权力剥削”行为。剥削是以必须社会的价值确定为基础确立起来的经济范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剥削现象的产生虽然以不等价交换为前提,但不等价交换现象不都是剥削现象。这是因为,在决定市场价格的垄断和竞争的诸多因素中,包括自然垄断因素、历史构成的垄断因素、人为的垄断因素、社会制度造成的垄断因素、商品交换过程中偶然出现的垄断因素、供求关系变化引起的垄断因素,等等。市场主体利用这些垄断条件参与竞争就会出现不等价交换,显然不能把这些不等价交换现象都当成剥削现象。由于经济行为都包含着对垄断条件的利用,因而从利用垄断条件进行竞争这一点上,不能区分剥削与非剥削两种不一样的经济行为。社会主义承认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就必然承认在必须范围内和必须程度上的不等价交换的合理性,亦即承认市场主体利用价格经过正当的垄断和竞争获得必须利润的合理性,并在法律制度上予以保护。利润作为商品的成本与收益之间关系的表现,同时也体现着市场主体之间的收益分配关系,是市场经济的特有现象,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
如果消灭了利润,市场经济就不存在了。无须否认,肯定在必须范围内和必须程度上不等价交换的合理性,就包含着承认劳动市场在必须程度上的不等价交换的合理性,从劳动市场本身就存在着买方垄断因素的事实来看,这就等于承认必须程度的剥削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因而历史地、发展地看,社会主义是限制和逐步缩小剥削范围直至最终消灭剥削现象的长期发展过程。按照现行的法律规范来衡量,社会所允许的劳动市场以及其他市场的不等价交换现象,在性质上不属于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也就不属于剥削现象,仅有超出法律限定范围和程度的不正当经济行为,才属于不合理的经济行为。由于剥削是包含着道德标准的经济范畴,仅有根据不一样的社会状况或历史阶段才能作出准确的解释,因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能把利润完全看成是剥削的结果,而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赋予不一样时代的剥削概念以不一样的涵义。
传统意义上的剥削是指买卖劳动的不等价交换关系,只要是以劳动市场的买方垄断为基础的不等价交换,就是对卖方劳动成果的剥削或侵占,只要劳动作为商品来被动地出卖,本身就意味着剥削。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劳动不该成为商品的问题,彻底消灭剥削现象,是社会主义社会长期的历史任务。剥削作为对我国现实的一种经济现象的理论描述,是以承认劳动买卖关系存在着不等价交换为前提的,是指买卖劳动超过必须限度的不等价交换关系,劳动的买方垄断不直接构成剥削,仅有利用垄断条件超过了规定的界限才构成剥削,这是现阶段确定剥削行为的客观标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消灭一切剥削现象,包括利用劳动市场的垄断条件进行剥削的现象,使劳动不再具有商品的属性,劳动者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体。
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目标,是把传统意义上的剥削现象控制在必须的范围内,承认劳动市场必须程度的垄断具有合理性,把超过规定界限的劳动市场的垄断视为剥削现象,并依法予以取缔。这就决定了我们所说的消灭剥削现象,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而是把梦想与现实辩证统一齐来的实际运动和发展过程。在这一点上,我们不仅仅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去实行,将其看作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并且更重要的是,把社会主义当作一个从初级阶段逐步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可能短期内就能到达梦想的目标,最终消灭剥削现象必然要经过相当漫长的历史阶段和艰难困苦的奋斗历程。我国经济学界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五十年间的五次讨论,留给人们的思考和关注是深刻隽永而又经久不息的。
总的来说,尽管每次争论的主题不完全相同,但争论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在遵从科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跟随时代的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取得的成就来看,劳动外延的扩大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第三产业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企业主的劳动是否也有创造价值的一面,这些问题从马克思的有关社会劳动和管理劳动的二重性的论述中都能够找到支持的证据。并且从逻辑的推演和历史演进的角度,这些劳动成为价值的源泉并不真正构成问题。几十年来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取得的重大进展。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指明了方向,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理论财富,为创新劳动价值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资本论阅读心得体会篇六
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和本质,从媒体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说法,其实看过《资本论》之后,发现其中早已论述得很清楚:和以往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样,这次危机的根源还是生产相对过剩,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不足的矛盾。
若仅观察美国,可能会得出相反结论,因为在美国次贷危机是消费过度的结果。只要放眼全球就会发现全部真相。由于资本主义全球化,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形成国际经济大循环。危机前的经济增长是靠美国过度消费、中国过度生产来推动的,而美国的过度消费又是由透支未来的消费信贷支撑的,这种模式注定不能持久。当美国的过度消费突然中断,中国制造没了用户,就表现为生产过剩。可见,无论资本主义如何发展,都逃脱不了马克思100多年前的预见。
其实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资本,价值是这部书的主旨。通过目录来看,出现最多的词语是资本,最核心的概念是剩余价值,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其实资本论的脉络是很清晰的。用一个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从《资本论》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
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若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枯竭及大规模毁灭性的战争或灾难,这个社会体系早晚要被自己生产的产品撑死!可怕的预言!而马克思给我们指明了出路。“树木不可能无限制地长高,并非因为时间不够;相似结构的社会体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于敌人太强!”
说到金融危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和客观必然性。世界很多国家都提高了经济的国有化程度。例如美国就以国家入股的方式,实际上将几大金融机构和汽车巨头国有化。但国有化并不是我们要的公有制,因为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性质没有改变。要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资本,还需要先改变国家的资本主义性质。这才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治本之策。社会主义公有制不是乌托邦。今天我们通过《资本论》不仅是要加深对当前的经济危机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为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为世界人民的根本幸福做贡献。
资本论阅读心得体会篇七
读完《资本论》后,我发现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可以让人不寒而栗。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知道了,原来钱可以是那么复杂的东西!
从《资本论》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
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怎么办?不知道。
由科技发展带动的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关系发展的基础推动力,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产品的增多,不能作为再生产原料的产品就必须被消耗掉。但劳动人民无力消耗太多的奢侈品,而资产阶级为了尽量提高社会的再生产率也不倡导铺张浪费,植物形的社会其实就是节约的社会。可是,科技的发展不会因此止步,生产效率的升级也是必然,若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枯竭及大规模毁灭性的战争或灾难,这个社会体系早晚要被自己生产的产品撑死!
树木不可能无限制地长高,并非因为时间不够;相似结构的社会体系也不能永久存在,不是由于敌人太强!
资本论阅读心得体会篇八
读了四个月,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资本论》看透了社会的真相。这本好书值得读很多遍。如果拿出来再看一遍,会有不一样的体验。以下是《资本论》的一点心得:
自从毕业后开始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一切需要多久就很清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时间比以前更敏感了。而阅读《资本论》强化了我对时间的感知,让我更加珍惜时间。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绝对的时间,没有一定的投入是不可能的。《资本论》对劳动生产中的时间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绝对劳动时间和相对劳动时间,通过挤压时间,资本家获得额外价值,即剩余价值。
就我们而言,一天只有24小时,不能再多了。怎么分配是个问题。除了日常的工作学习之外,是否有意识的计划额外的时间,我觉得这个问题大家都要考虑一下。市面上有很多关于时间管理的课,但是我没怎么听过。这种技巧还不如记录分析并进行调整。
一般我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没有完全控制自己的时间,往往是先慢后快。你可以这样做。想做一件事,拿出自己的时间表,评估一下时间消耗,有个大概的值。等你录完了,你就知道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以后做了,可以有个参考。反复多次,你就知道怎么分配时间了。但不要先下手为强,先想好再执行。如果你不停止,你就会完成它。《资本论》 1700页就是这么读的。
阅读使人在夏天变得安静和凉爽。
2018年是我认真学习的开始。以前,我试着快速读更多的书。去年买了几百本书,但是看的不多,一直处于无休止的循环中。通过阅读《资本论》,深深感受到读书靠的是读经典。经典书籍经过时间的提炼,能流传后世是有原因的。通过阅读这类书籍,我们可以比从媒体和畅销书中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正如查理芒格所说,我们应该和已经去世的伟人交朋友。多读点经典的书,读点费脑子的书。我觉得这样有助于个人专注力的提高。读书不是那么着急,也不是那么急,就是静静的看着,边看边想,能看多少看多少,不会为了看最后一页而疯狂翻书(过去的坏习惯),脑子里也留不下读过的东西。这是一个过程,如果我们继续这样做,就会有所改善。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阅读,我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我有了更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本书的翻译有些拐弯抹角,很多内容看完可能就看不懂了。没关系,但是越看越想看懂,越想做点不一样的事。学习能力的提高是要涉及到的,初看能看懂的文章知识密度要比较低,不然就没那么好看了,局限于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我希望通过阅读如此浩如烟海的书籍来提高我的学习动力,我确实做到了。
读书,交友,交流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碰巧在国家博物馆有一个关于马克思的展览。想去的话可以看看。
《资本论》三卷摘要
薪酬及其积累过程等。这一部分学生也学过,比如商品的概念和二重性,货币的作用,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劳动分工和大规模机械生产中的相对剩余价值,计件工资和小时工资,资本的原始积累等。由此可见,资本是逐利的,它是以血腥暴力的方式开始的,就像英国的圈地运动,“吃人的羊”形象地描述了这样的.场景,以及殖民活动。
第二卷讲的是资本的变化和流通,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如何流通,资本周转,最后是社会总资本的生产和流通。因为它的逐利性,资本会不断投入再生产,获得更多的价值,就像我们大多数人想用同样的钱做更多的事情一样。资本可以通过提高周转率来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就我们而言,我们应该使用我们购买的东西,如电子产品、锅碗瓢盆,但我们不应该让它们填满我们家的空闲时间,使用我们手头上所有可以使用的东西,出售我们不需要的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扭转自己的资本,如果我们形成良好的现金流,我们就不怕事情。
资本论阅读心得体会篇九
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并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它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迎来了无产阶级的新的斗争历程,所以具有划时代的重要好处。
《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齐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86.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资料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速发展的“秘密”,暴露了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丑恶本质,也指出了工人阶级之所以极其贫困的原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断然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的必然胜利都是不可改变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带给了理论武器,增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决心和信心。
资本论阅读心得体会篇十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资本论的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
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
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剩余价值及其规律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从而实现资本规模扩大用于再生产,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资本再生产理论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着重揭示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条件和规律。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产业资本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产业部门间的竞争如何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阐明商业资本的作用和工商业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规律,其中,商业资本就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商业利润是从事商品经营所获得的利润,是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从借贷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的分析中,揭示了利息的来源,分析了利息的本质;利息就其本质而言,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地租理论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各种收入及其源泉对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三位一体公式进行批判,指出其形式、内容的错误,进而追溯其理论渊源,集大成地完成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确的剖析力为我们展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运行蓝图,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本质及运行规律。理解这些关键知识点,对我们把握资本主义的弱点和宿命,坚持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具有积极作用。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经济学巨著。由于其篇幅繁长,所以我也就选择了第一卷的第一章商品和货币进行阅读,由于理解能力有限,个人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非常肤浅粗略的认识。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商品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由于约定俗成,所以商品尺度有所不同。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是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商品体就不存在。
在我们所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改变。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从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可见,使用价值或财富具有的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质化在里面。
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价值由于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那么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的商品和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个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是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时间。因此,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家孩子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期初我们看到,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后来表明,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也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哪些特征。
劳动总是联系到它的有用效果来考察的。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者有用劳动。各种使用价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质的有用劳动,就不能作为商品相互对立。
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更多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质财富。
一切劳动,一放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另一个方面就人类劳动力能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
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a。简单的。
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
(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一个商品究竟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还是处于与之对立的等价形式,完全取决于它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还是表现价值的商品。
(2)相对价值形式。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的相对表现即使商品的价值不变,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发生变化。即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不变,最后,商品的价值量和这个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发生的变化,完全不需要一致。
(3)等价形式。第一个特点,就是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第二个特点,就是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
(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一个商品的简单家孩子形式包含在它的与一个不同种商品的价值关系或交换关系中。
b。总和的或扩大的总体。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缺点。第一,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是未完成的。因为它的表现系列永无止境。第二,这条锁链形成一幅由互不相关联的而且种类不同的价值表现拼接成五光十色的镶嵌画。
c。一般价值形式。
(1)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商品的价值表现:
1是简单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唯一的商品上;
2是统一的,以为都是表现在同一的商品上。它们的价值形式是简单的和共同的,因而是一般的。
(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一种商品的简单的或个别的相对简单或个别的相对价值形式使另一种商品成为个别的等价物。
(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度。一般等价的形式是价值的一种形式。因此,它可以属于任何一种商品。
d。货币形式。
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种简单而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其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而是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像以上分析已经表明的,是来源于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一般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这样的: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做商品,从而当做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了,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做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产生关系。
读完这一章虽然还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但是懂得了我们的劳动所创造的物品在使用和流通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同的价值定义以及这个流通的世界是如何通过双重性质转化来运转的。
一直以来我一直认为给工人放假,给工人福利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是以美国企业家福特率先发现并提出。最近看《资本论》发现资本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只是表述不一样,马克思的观点是:工人的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联系到我们的实际,前一些年我们总说内需不足,消费不足,但是现在网络消费兴盛,我们的消费起来了,问题却又是我们“生产力水平跟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买个马桶盖都要出国买。
现在问题来了:
在我们国家,普通老百姓奋斗十几年,所得收入只为一套房,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个钱再码放之前一直是储蓄,既没有被用来消费,也没被用来投资(起码普通老百姓都是攒钱买房,不是从资本兑现的钱去买房),这是浪费。
其次这么大的一笔钱就为一栋房,它所推动的资本流通相对于所投入的买房钱,是非常有限的,对于经济的刺激是非常有限的。而现实中经常说房价推动经济繁荣,我持怀疑态度。因为资本的流通必然增值。你一栋房子所带动的资本增值最终会体现在房子上,不可能你一套房子所带来的资本增值200,最后卖你100万。但是为什么还会这样?商人肯定不傻。我怀疑这是地方政府搞的鬼。
再次老百姓拿十几年的钱去消费一套房,也就是说老百姓一两年的劳动时间产出的产品需要他用十几年的劳动时间去换取,这是不是一种剥削。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
记得多年以前,一次偶然机会和中文版《资本论》有缘,怀着好奇心读了起来。
好奇是因为小学时代就明白马克思在当时大英博物馆,经历四十寒暑才写成的。之后在朱自清先生散文关于访英记录中,也证明大英博物馆在20世纪三十年代,还完整地保留着马克思当年学习位置及留下的脚印。当然,这是表面而略带传奇色彩影像。更实质问题是关于《资本论》一书社会价值到底有多大我个人读后感觉如下。
资本论阅读心得体会篇十一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是他对经济学和社会科学最为深刻的研究和创造。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也是现代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的重要参考和指导。在阅读《资本论》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马克思那种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深刻洞见,也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邃智慧。本文将分享一些我在阅读《资本论》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深刻的洞见。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刻洞悉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他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而生产关系则决定了生产力的运行和原则。他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是在生产关系的支配下实现的,但同时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局限和矛盾。生产关系的压迫和剥削,无限扩张的生产和消费,让人们和自然环境深受摧残。这个深刻的洞见让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想更加敬重和热爱。
第三段:详尽的研究与阐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研究和阐述是十分详细和精细的。他从商品开始,依次分析了货币、资本、利润等重要的经济概念,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不仅借助大量的数据和分析,而且还将生产力、生产关系、利益冲突、阶级斗争等复杂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种系统的研究和阐述方式,让我深深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探究精神和务实思维,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具备的深邃智慧和科学性。
第四段:现实的启示。
《资本论》所揭示的现实问题,既是当时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是当下世界的现实问题。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中所带来的问题和矛盾。社会不平等的加剧、环境的恶化、劳动者权益的削弱等问题,都是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所带来的现实问题。《资本论》所提出的对抗资本主义的思路和方法,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伟大的、英勇的、自觉的、组织起来的、明确地刻意于改变与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群众,才能自己去解放自己。”
第五段:结尾。
《资本论》是一部光辉的文化经典,它对于现代经济学和社会科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历史和民族精神,同时也深刻体感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但是,在这些问题面前,马克思主义所展现的探究精神和解决方案,让我们对于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也让我们对于坚守真理和信念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阅读《资本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更是一次坚定的信仰升华。
资本论阅读心得体会篇十二
《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工人阶级的圣经”!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我了解到了什么是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及资本积累学说。第一卷从生产过程中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到最后必然消亡的客观规律。再把思绪转向今天的中国,我认为我们又能从这部经典中汲取到许多精髓。
(一)按商品经济规律办事,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探索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是走了弯路、犯了错误的。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我们最终选择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应该牢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化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仍然是社会产品的普遍形式和细胞形式,货币仍然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流通规律和价值规律仍然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作用。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它的生产过程同样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社会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区别,不在于价值是否增殖,而在于这种价值增殖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即价值增殖部分归谁占有,是归少数资本家所有,还是归最广大劳动者所有。社会主义的价值增殖意味着以更少的劳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生产更加丰富的社会财富。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商品生产、货币流通、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作用的方式、特点和途径,按照商品经济运行的规律办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二)重视资本的积累,更要重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资本积累意味着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的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以便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积累的结果,一方面导致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导致广大劳动者日益贫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财富的积累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因此,社会主义要重视必要的积累,同时更要重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使人民群众真正过上富足、安康、有尊严的生活。
资本论阅读心得体会篇十三
马克思的《资本论》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无论是政治、经济、哲学还是社会学,这本著作都对人们的思维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资本论》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得以更深刻地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研读《资本论》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认识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论》将资本主义制度定义为一种基于私有制的经济制度,其核心是利润的追求。资本家通过掌控生产要素,以此获取更多的利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资本家通常会压制工人的工资,降低生产成本。而劳动者则只能在与资本家进行的劳动力交换中从事劳动,以换取生计。这种利润取得的方式,形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第三段:剥削和阶级斗争。
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问题是剥削,而剥削是劳动者无法享有他们所创造财富的结果。资本家通过剥夺工人的劳动成果,使他们无法实现其劳动价值的回报。这种剥削不仅导致了不公平,还引发了阶级冲突。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贫困状况,并要求改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强调了阶级斗争作为一种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而阶级斗争的结果将不可避免地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第四段:价值论和货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价值论,该理论将价值定义为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不仅取决于生产的成本,也取决于所需的劳动时间。这一理论反映了商品交换的实质。此外,马克思还将时间转化为货币,货币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资本家通过货币的手段,掌握了资本和劳动力交换的主导权,进一步加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和剥削。
第五段:结语。
《资本论》的深刻思想对我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问题和动力。通过马克思的思考,我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社会中的阶级冲突,也更好地理解逐渐变化的社会结构。同时,它也唤起了我思考和反省,促使我关注社会公正和利益平衡。《资本论》是一部震撼人心的重要著作,它的思想将在未来继续影响人们对经济、政治、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