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断舍离读后感(优质18篇)
读后感不仅可以促进我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能培养我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怎样写好读后感呢?首先要注意细读,这是读后感的前提。仔细琢磨书中的细节,思考书中可能隐藏的深层含义。在写读后感时,要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受,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读后感不是书评,不是对某本书的评判,而是对书中内容的思考和感悟。写读后感要突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理解,不要简单地重复书中的陈述。读后感的内容可以包括心情感受、对主题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评价等。不要拘泥于格式和篇幅,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思考。同时,要注意语言的流畅和准确,避免使用太过琐碎和庞杂的词语。在写读后感时,可以适当借鉴一些优秀的范文,但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最后,要勤加练习,通过不断的写作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维深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读后感是从读书的角度出发,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分享给他人,希望能够给其他读者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读完一本书后,写一篇读后感是一种对书籍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同时也是对自己阅读能力的提升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增加对书中情节的了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主题和思想。所以,读书后写读后感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对书中内容的一种沉淀和思考。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作者的致敬,更是对自己思想的释放和表达。阅读给予我们很多启示和思考,通过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汲取书中的营养,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内容的一种思考和总结,它不仅仅是对作者的致敬,更是对自己思想的释放和表达。
家庭断舍离读后感篇一
以前的认为断舍离就是扔扔扔,读完书才发现,断舍离最难的是断舍离自己的执念,“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这才是真正的断舍离,一提到断舍离就想到我的那一堆衣服和一堆在抽屉中有着记忆的杂物,每次整理都会想这其中有一段回忆,擦拭一番又放回到原位继续静静呆着,或者一些久久未穿过却很干净的衣服,总抱着将来会有机会再穿的想法,让他们占据的本来就不宽阔的空间。
我是一个恋旧的人,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对物品的情感联结,每件物品都有一段故事,和老公曾经恋爱时一起时留下来的并不实用的小纪念品,还有自己曾经用过的但自然能用的包包,也包括现在孩子在幼儿园里拿回来的手工,统统的被我收藏起来,这些物品的累积足矣让空间被压缩的让人喘不过来气。
听一个好友分享过打扫家务的相关注意的事项,最好蹲着去打扫,因为身体累了,身心就会愉悦,没错,确实这样,每当自己把整个屋子上下打扫很亮堂的时候,虽然身体很累,但是心情会跟着清亮很多。
断舍离所传递的“必要,合适,愉快”的理念,不管从进来的物品,还是要处理的物品,都要考虑的因素,通过整理物品,来调整一个人的心态。
人的正常生活需要有进有出才会有健康的身体,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同样需要有进有出才能有健康的居住环境。
不迷恋过去,不畏将来,活在当下,有进有出,生活和心灵才会流动。
家庭断舍离读后感篇二
作为上班族的我们,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已经很少有机会逛一逛菜市场,也对收拾自己的家这种琐事失去了耐心,并且,也更少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
这也是我们很少关注当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现在”,我们越来越没有了清晰的概念。脑袋里充斥着各项工作任务的deadline,眼光永远放在不远的将来。
平时工作压力太大,周末或假期就无节制地疯玩。然而,看上去是放松地“嗨”,却并没有解决掉内心的压力,反而让自己精疲力尽。
因为精力有限,而想要的太多。也想要事业有成,也想有一技之长;也想要漂亮的容颜,也想有完美的身材;也想通过学习提升自己,也想多交朋友扩大圈子......
然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能做的又是什么呢?中国画中有一个概念叫“留白”。山水画中的留白可以表现空阔的水面,营造出深远的意境;动物画中的留白不仅突出了主体,也让主体有了自在活动的空间。不妨且静下心来,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房间,扔掉闲置的破烂儿的同时,以整洁、舒适、美观为标准,打造自己的自在空间。
同时,也扔掉凌乱的思绪,认清自己当下需要的是什么,理清自己的人生目标,更专注而坚定地过好每一天。
不妨就试着用断舍离,为繁重事务所累的我们整理居住的空间,整理思维的空间,为自己的生活“留白”,从而过上写意、自在的生活。
家庭断舍离读后感篇三
导语:《断舍离》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系统阐释断舍离理念的图书。这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欢迎阅读断舍离读后感!
乍看到《断舍离》并不理解其意思,只觉得说的似乎应该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其实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断舍离说的是一种超级整理术。
说到整理,一下就让我想到了收纳。在收纳方面,我虽不是什么专家,却也不是将家里搞得脏、乱、差的专家,然而这种整洁却是建立在花费大量时间上的,刚刚将衣柜整理好,也就是两三天,衣柜就又恢复了原样。这也是常常令我苦恼的事情,却丝毫没有办法,隔一周,依旧将所有的衣服翻出来,折叠好,继续进衣柜。三五天后,又会变得乱糟糟的。对此,我常常责怪领导,是他找衣服时,给翻乱的,而同时,翻乱后又不及时整理。
书中所说的断舍离,指的是把那些”不必须、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东西统统断决、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说我是一个十分恋旧的人,整理衣服的时候,每每看到不穿的衣服,或者穿旧的衣服,却从来不会将其扔掉而是依旧叠好,放到衣柜里,总觉得扔了可惜,可是放着有用吗?其实也没用。虽然想着或许哪一天旧物改造的时候,会用到它,可是繁忙的工作中哪有时间去做旧物改造,旧衣服收了两三年,甚至更久,却也在一次大清理中扔掉了。而这些年,造成家里繁乱的直接原因就是这些无用的东西所占据的空间,与收纳整理它们所花费的时间。
在没有看《断舍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觉得茶几上的东西不能再精简,虽然看着总觉得有些不美观,可是烟灰缸是平时用来放瓜子皮、果核等废物的,纸巾肯定是不能精减的,吃了水果后,拿一张纸擦手非常方便,剩余的三种零食,更不能移动,放到其他地方会忘记吃,久而久之就会坏掉。可是,看了《断舍离》后,我做了新的改变。将瓜子、榛子现南瓜子换到了小容器里,这样占据的空间比较小,看起来也整洁了不少。烟灰缸直接放到了茶几下面,用的时候再拿出来,或者在看不到烟灰缸的时候,就会直接将果核扔到垃圾筒里。如此一整理,茶几上,虽然没有做什么精简,却也比原来看起来整洁了许多。
看到漂亮的有意思的购物袋,我常常会保存下来,舍不得扔掉,可是这些东西却占据了很大的空间,而基本用不到。将这些东西清理掉,发现空间多出了许多。
在看《职来职往》的时候,有一个女生,说她喜欢整理电脑,将文件夹分类分得特别清楚,其实这也是一种整理术,如此可以让工作变得很轻松。
书中,用图表的方式、简洁的语言,将家居整理的方法说得非常详细。本书适合那些家里凌乱却不知道如何整理,家里虽然整洁却付出了大量的时间整理的人,从书中可以学到非常实用的家居整理术,让生活变得更加轻松。
在很多年以前,我就喜欢收拾物件,尤其是整理抽屉,在整理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干净、整洁成为心灵纯净的标志了,通常心情不好时,我也会通过整理屋子、整理抽屉的朴素方式,来平复心情。
近年来,人们关注了一种新型的生活观念——”断舍离“,正是这种观念的极大扩散,悄悄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不说与现今中国反几风的政治话题,这种朴素、简洁的生活信念,通过心灵的净化能够让生活更清爽,让心灵更自由,这是信息社会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回归,现代人对生活本质的回归。
读这本书时,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多年来朴素的行为中有一种”禅意“蕴含其中,”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有有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快活的维持也是需要环境浸润的,用心经营自己生活空间,通过筛选保留必要的物品,以个体为主体,好好维护舒服简洁的小小空间,从此起步,开始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整体净化、梳理,保持断舍离的意识,成为自我生活的主宰着。
《断舍离》是一本推崇现代家居整理的书。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家庭断舍离读后感篇四
《断舍离》的作者是日本知名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女士。山下英子女士一直致力于提倡以“断行,舍行,离行”概念为基础的、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她提倡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作者提倡的断舍离,就是一种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內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
我从断舍离的概念、如何实现断舍离、以及断舍离的必要性和益处这三块内容进行简单讲述。
断是指断绝不需要的东西。书中提到了关于“断”的三个原则。一是购物时三思而后行,这一点相信对于广大女性朋友来说是比较难去做到的。二是不需要的东西就不接受。三是只添置必须的物品。
舍是指舍弃多余的废物。书中提倡要舍弃没用的破烂儿,要把物品卖掉或者赠送给其他真正需要的人,同时要缩小自己喜好的范围。
最后的离则是指要努力脱离对物品的执着。首先要脱离执念,然后了解自己,爱上自己,最后保持心情愉悦。
“断舍离”的理念是将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换成需要、合适、舒服。断舍是一种不断的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通过不断重复的断舍,最终达到离的一种状态。断舍离是一种通过物品来完成自我实现,自我肯定的手段。
至于要如何去实现“断舍离”,书中提到要先从整理头脑开始,然后动手实践。如果家里到处都是“破烂儿”,就算把它收拾的再整齐,除了增加你的工作量和疲劳感,没有其他意义。所以我们要在在行为上先学会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东西全扔掉就行了,舍的秘诀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以当下为时间轴。在考虑物品是否该留下时考虑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也就是说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物品和自己的关系,思考方式不能是“这东西还能用,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在考虑物品是否该留下的时间点是现在,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而是只对当下的自己适合且必要,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在空间里。学会和物品成为好朋友,在买东西的时候反复琢磨功用,让物品物尽其用,并确保它把功效发挥到极致,一直到用完。总之,要严进宽出,选择当下和自己相称的东西。
最后一块是关于断舍离的必要性和好处。书中提到一个“破烂”的概念,作者所说的破烂是指那些不用的东西,不喜欢但还在用的东西,以及那些充满回忆的东西。当我们身处一个堆满垃圾和破烂的房间时,也等于是在24小时不间断地吸收这些废物散发出的废气。换句话说,房间里满是破烂,就会释放出影响心情的废气,让你不知不觉陷入慢性中毒状态。不用的东西充满了咒语般的负能量,停滞运、腐败运。以作者的观点,她认为长期处于无用之物的环境中,甚至会影响自己的运势。
作者还在书中提到了用“断舍离”法筛选物品带来的自我认知。她认为一个人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要想得到“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这样的判断,人就必须要清楚地了解自己。通过不断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的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同时“断舍离”能够夺回被占据的空间和能量。很多明明已经不会再穿的衣服,可却因为有感情,所以只能收着”,也也就是一种有可却无,无可却有的奇怪状态。
说到底这些东西真的值得我们花那么多功夫、时间、金钱和劳力去收拾吗?所以,物品要用才有价值:物品在当下应该出现在他需要的地方,只有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让那些不需要的物品流向那些真正需要他的地方。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让整个社会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但快活的维持也是需要环境浸润的,用心经营自己生活空间,通过筛选保留必要的物品,以个体为主体,好好维护舒服简洁的小小空间,尝试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整体净化、梳理,保持断舍离的意识,成为自我生活的主宰者。
“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家庭断舍离读后感篇五
假期里妈妈推荐给我读了一本书《断舍离》。感悟颇多。
“断”是舍弃自己“家”里不需要的东西。“舍”是舍弃“家”多年不用的旧物。“离”是脱离物品的执念,生活要自由自在些。
读书以后,我想到了平时自己很喜欢读书,跟妈妈出去,看到自己喜欢的新书,总是欢天喜地的要妈妈买,有些书买到家里不喜欢,就孤单的被抛在了一个角落里,有喜欢的书看完还是会给妈妈讲讲。以后再想做事情或者买书,就要学会适应自己的才买,不适应的,或者需要的图书应该用另外的途径得到。
由于经常买书,自己又是个恋旧的孩子,所以,只要是我的书,从幼稚园到现在都要妈妈保存起来,现在想想,有些书看完了,保存的完好无损的可以拿到学校的“义卖”超市卖了,还可以换取别的同学手中的书,开阔了视野,又减轻了爸爸妈妈的负担,真好!
其实,在我的心里,总有一些挥之不去的杂念,比如:妈妈让我做了我不愿意的事,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给我报了一个课外补习班,没有问我喜欢不喜欢就擅自做主给我买回来一些衣服,还有就是我有的时候也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都应该实施清理。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轻松前行。
家庭断舍离读后感篇六
最近在国图发现了《简叔的70个断舍离》略有相似之处吧,我不知道是什么关系!中国版的断舍离?!我还百度了下简叔创建了自己的断舍离文化公司!
读此书,感受颇多,从生活中改变自己吧!简叔说要每天抛弃一样物品,一年四季20件衣服,两年之内不买新衣服!
做到精简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相比他们的文字,我的太过于逊色!但是生活中我们确实需要断舍离,不只是物品上的断舍离,情感上也需要!空间上的断舍离,内在的断舍离!发自真心的接受,做到本质上的改变!
我决定,每天扔一件东西,昨天看过后,收拾了下柜子,丢掉了几个许久用不到的小物品!结束后,我给简叔后台留念,没想到竟然回复了我,有些小开心!
简叔讲到了一个理念,对不需要的物品进行封存,如果半年还没有用到,那就不需要了,可以扔掉,可以送人!想想自己,对一些自己不穿的衣服,之前就装起来放在箱子里,但是依然没有弃掉,每次收拾都还在!读完断舍离,获得了领悟,今早直接把封存的'衣服,投到了爱心衣服箱子里,也许有人更需要她,[调皮]算是一份爱心。他不知道我是谁,我也不知道谁会用到他!但断舍离后我获得的是开心吧!
打算每天丢弃一件物品。每月完成两本书。
感谢山下英子,感谢简叔,好好斩断过去,舍去过去烦恼,远离曾经忧伤,重新上路!
家庭断舍离读后感篇七
虽然书名叫《断舍离》,但我觉得“舍”应该放在首位。
之前看不完整版电子书的时候就深受启发,还一直纠结买不到繁体版,还好国内现在终于出了。
我最近基本没读什么新书,因为我基本每天都在重看这本书,并且每天都有新的感悟。
最开始,我是切实的受困于我购物狂的恶果,所以一心只想着“丢东西”。丢了一部分以后,我有了2个感悟:“我的东西真太多了!”以及“丢到一定程度的话不是又要买了吗?”由于当时我看的是不完整版,所以对于后者我很茫然,但至少在当时就很有效的控制住了自己的购物欲。
看了完整版后,我才发现我搞错了重点:“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p12)”也就是说,数量不是重点,自己的需要才是重点。到这,我意识到我对自己的很多事情没有清晰的定位,例如穿衣的风格、阅读的风格、做事的风格等等,也就是说,我对自己的“需要”其实并不清楚。
这个过程持续了近半个月。在这半个月里,我处理了2抽屉的衣物、近一半的护肤品和彩妆、1/3的鞋子,还有各种零碎东西,但,我生活的环境其实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并且我一直没意识到这点,直到上周末,我下班回家走进自己的书房,发现书桌的桌面连个放包的地方都没有。
我不是一直在“舍”吗,为什么书桌还能乱成这样?
我重看《断舍离》,发现自己没有按书里的标准清理。而如果按书里的标准,我连1/10的量都没达到!我再次认真清点自己的物品,发现自己没有预想的处理得多的原因很简单:很多东西,例如笔,能用并且很多是我喜欢的,如果慢慢用,估计几年后也能用得完,所以在处理时就会默默把它们放在清理名单之外。到这,我才明白书里强调“现时”的意义,因为按这个逻辑,家里的大部分东西根本丢不了!
我用周末2天的时间再次清理我的房间,基本丢了我书桌里2/3的物品,然后按书里的标准重新摆放,生活真的顿时轻松了!并且,书桌真的不太会有再变乱的可能!(至少到目前为止,我的书桌都一直干干净净、简简单单。)
我真的震惊于清理的效果。然后,就看见旁边4个满满的书柜……
“王子与公主最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结局真的只在童话里,现实永远是:问题一个接一个t_t。
但是,我没办法整理我的书柜。
清理的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没办法清理我的书柜。
我前晚站在自己的书柜前一个晚上,问自己:为什么不行?
总会读到的——真的会读《资本论》?
万一丢的书很有趣然后又买不到了呢?之前就发生过!(虽然最后基本都再版了……)
……
前天一整个晚上,我就这样站在书柜前纠结,没有结果。所以我不得不在今天写这篇书评,因为我知道唯有文字能让我真正冷静和深入思考。而现在,我终于想清楚了不能清理的原因是:恐惧。
我对于自己,内心其实非常的没有自信。虽然我毕业于一本大学,也是我这个省最好的大学,但毕竟不是名牌大学。并且我大学四年过得非常懒散。潜意识里,我总是认为自己荒废了四年的时光,在进入社会时就已经比别人落后,所以一定要努力追赶、拼命学习才行。书于我,意味着知识。买书,虽然不见得读了,但在潜意识里,就意味着得到了知识。所以,清理书,就是在清理知识。而这,基本就等于“剥夺自我”。
平时读完书,我都会送人或捐给需要的机构,所以我真没想到我对书居然有这么深的执念。
好在终于想明白。
对于截至目前的清理活动,我的感触很深:
1、知道一个道理和使用一个道理真的完全是两回事。所以,读书真的要“用起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感悟。
2、也许在这个世界生存并不需要太多的“道理”,只要能真正吃透几条就行。例如断舍离的道理,如果真正掌握并运用在各个方面,那么,肯定至少能在“物”的方面获得真正的自由——人生将减少多少烦恼和麻烦啊!
3、由以上2点可以推断:书真的不用读太多,但要读经典,然后不断的体验、重复、深入思考和触类旁通才是王道。
4、清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你丢掉了包袱,重新发现了自己。
家庭断舍离读后感篇八
《断舍离》是一本相对极简主义可以更加简洁地学习到处理物品的书籍。在这个物资足够的时代,现代人所拥有的东西数量,其实已经超出了自己所能管理的程度。
《断舍离》是山下英子比拟当时物质太过充裕的日本写下的书籍,其实日本真正物资饱满是走在中国前面的。正因如此,日本才会诞辰出优衣库、muji这类简约时尚的品牌,《断舍离》在中国的影响,反映了我们也起先需要对这饱满的'物资做整理。
觉得《断舍离》只是教我们怎么去整理物品、舍弃物品吗?其实不然,断舍离的内涵如下:
断就是购物时三思而后行,不需要的东西就不承受,只增加必需的物品。
舍就是整理没用的破烂儿,卖掉、赠送物品,缩小喜好的范围。
离就是脱离执念,了解自己,爱上自己,心情愉悦。
有的人会说,我不需要去整理物品,我觉得自己很干净,事实上这只是我们主观地对自己的评价,许多人不会去实实在在地明白自己的经济实力,买一些超出自己预算的物品,或是买了没有任何实际用处的物品,它们占据着我们的空间和时间,我们要花多余的时间打理这些物品。
学会打理物品,也是重新相识自己,断舍离的目的就是,为我们带来需要、适合、安适的着陆点,协助我们过上华蜜欢乐的生活。通过整理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加舒适的行为技术。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当然有的人懂得操控自己的金钱和物品,就不需要断舍离了!断舍离是给意识到自己无法操控自己的金钱,被物品带来困扰而不是享受的人群。
与《断舍离》、《自由力》等同类书籍一样,断舍离并不是单纯地在教我们如何处理物品,其中更多的是传递一种精神。当我们在处理物品时,同时也会反问起自己:我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们时常无法摆脱外界的诱惑,所以自己和物品都应当保持一种醒悟。扔掉一些物品不完全等同于奢侈;相反,我们会更加珍惜已经拥有的物品。去除自己的需求,这种精神甚至可以让我们更简单地投入到生活中,让行动与内心相同。
家庭断舍离读后感篇九
断舍离你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
要常常自问,这件东西与我的关系还存不存在?问完后就是筛选物品的数量,这样就可以了。
瑜伽里面修行哲学。有善行、舍行、离行得来的断舍离。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这样的判断人就必须要清楚了解自己。
一个人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加分法。
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乐。
要先让自己快活起来,再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里来,能有这样的想法才是最棒的。
但是你从哪里开始入手呢?其实是从住所,职场等近距离的环境开始,让自己变得快乐,先就让自己置身于快活的空间吧。
断舍离的任务就是去和以往所有被浪费的一切能量和空间。
收拾日常物品,作为断舍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加以运用的开端。
从家里的衣柜、抽屉开始,进行有意识的改变,慢慢就连你与周围的人的关系都跟着改变。
断舍离的更高目标和物品交朋友。从精挑细选开始。发挥物品的功效到极致。你知道用完。从思考的状态转移到感觉的状态。一个重大的突破点。
扔掉家里的一件垃圾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磨砺你的内在智慧。
每天用五分钟,开始收拾整理,慢慢去践行!
家庭断舍离读后感篇十
最近读了《断舍离》一书,书中分享了一种“精简”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与我日常所看所思产生了一些共鸣,在此简单记录下读后感。
常见现象:人们不清楚或者不会很认真思考自己的需求,总是想要“入”很多东西,又不舍得“出”,总是想要抓住很多东西。
比如:想要买很多衣服、物品;会关注很多热门博主、公众号;会转发收藏很多自媒体内容;会下载很多app;会加很多社交群。即使很多内容自己根本不需要,或者需求频次超低,也不想错过,不想舍弃。电脑手机有大量文件待处理,家里过多小孩玩具、个人物品。经常临时出现很多想法、冲动,想要买这个,想要做那个,立各种flag等等。
斩断物欲不轻易入手物品。
舍弃废物舍弃不需要的物品。
脱离执念人、事、物循环代谢。
不定时整理、更新:物品、过剩观念、累积的负能量、情感纪念品。
如同新陈代谢:摄取食物,消化吸收营养转化为能量,排出废物。
创造时间和空间(物理空间和心灵空间)!
家庭断舍离读后感篇十一
今天开始读《断舍离》,印象最深的是:以当下作为时间轴。东西是否要留下,看对于当下的自己是否“需要、适合、舒服”。
有些东西是对过去的回忆。我见过有的人保留着很久以前的工资条;有的人保留着出游的机票和景点的门票;有的人保留着女友手织的毛衣。很多人认为这些东西带有感情色彩,虽然现在几乎不会再翻出来看,但是他们觉得到了老年后,可以晒着太阳翻翻这些东西,回忆那些美好的时光。
还有些东西是将来可能用到的。我见过有的人买了无数的抽纸,卫生间放不下,就堆在床底下;有的人把买菜送的塑料袋塞在柜子里,即使和垃圾桶不配套也舍不得扔;有的人保留着好几年都没穿过的衣服,总觉得明年穿得着。他们需要自己的东西永远处于充足的状态。
其实,以过去和未来作为时间轴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真正美好的回忆始终留在你的内心深处,根本不需要外在的东西提醒,因为你从未曾忘记过它们。最好的时光就是当下。
认为东西将来有用舍不得扔,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种体现。与其整天担忧未来,不如节省心力磨练自己的技能,我们要让自己越来越好,做一个理性的乐观派。
不要沉溺于过去,不要担忧未来,永远都要认真地筛选消费,判断的标准就是对当下的自己是否“需要、适合、舒服”。
家庭断舍离读后感篇十二
老师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断舍离》,一本在网络上传的很火的书。当天晚上我就从淘宝上买了,然后第二天中午就拿到手。书很小,也不厚,排版很稀疏,如果玩命看应该两个小时就能看完。总之,第一感觉很失望。趁闲暇的时候读完全书,然后就彻底失望了。
这本书通篇就讲了一件事,就是“扔东西”,很佩服作者,可以将这三个字扩展成一本书,并且还能让千万读者为之推崇。或许,大家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就是每个人的生命中需要“断舍离”的东西太多了,可是好多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做。然后妄想通过读一本书来改变这种陋习。其实,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只要不能减少内心的欲望,读多少断舍离的书,都是白搭。
其实,从今年开始,我已经开始了物质上的断舍离了。把不重要的东西扔了一部分。然后,把我喜欢,不喜欢的书籍,全部打包放到地下室。接着把书架也拆了。书房顿时豁然开朗了许多。接着,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把四五张银行卡全部注销了。(别问我为什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因为银行的办事效率太低了,每次排队都一个小时以上。)手机软件也只保留最基本的,把最浪费时间的app全部删了。等我断舍离的差不多了以后,堂妹推荐了这本书,我看后,发现我的做法与书中的不谋而合。
可是,当做完这些后,我发现内心还是不轻松。后来我才发现,物质上的断舍离好做,但是内心欲望的断舍离难舍。生活在尘世,总是被各种各样的欲望填满,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欲望,不过是虚荣心在作祟罢了。对人生的进步起步没有一丝一毫的意义。而心里的那些正能量也被这些世俗的想法消耗殆尽。鲁迅说过一句话,我感觉很有道理。他说:“到了一定年龄,必须扔掉四样东西:没意义的酒局,不爱你的人,看不起你的亲戚,虚情假义的朋友。”所以,我又从内心真正的审视自己。哪些是该拥有的,哪些是该舍弃的,一一列出来,逐一整改。
从此,我将自己的精力聚焦。除了工作,其余的时间都用来提升自己和陪伴家人。不再违背内心去讨好那些不值得去讨好的人,不在毫无意义的饭局上喝得酩酊大醉,不再关注那些明星八卦去获得所谓的谈资,不再去趋炎附势而建立所谓的人脉。真的,当自己真正去遵从内心的想法去做这件些事情的时候,才体味到断舍离的真正的意义,才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内心的充盈和富足。物质和精神的断舍离感觉自己又一次的涅槃。真好。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我的生命已到了一个阶段,我不想再把时间浪费在一些无聊的事情上,我只专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只专注于爱自己喜欢的人,只专注于读自己喜欢的书,只专注于和自己喜欢的世界朝夕相处。”
家庭断舍离读后感篇十三
日本作者山下英子的《断舍离》,试图让人从生活到精神上进行一场“减欲”之旅。我在读完后却想起中国古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以及那句“有舍才有得”。
一个人物欲太多,容易陷入人生名利场,以至忽略自身内心的精神需要,在这前所未有之物资大丰富时代,个人的欲望太多格局却变小,断掉多余的欲望才能拥有胸怀天下之气魄。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现在人往往要求先得再舍,标榜自我主义的“小确幸”,以占他人便宜为荣。可惜谁都不傻,谁也不想让人占自己便宜,结果谁都占不着便宜,自私冷漠风气之盛前所未有,敢予舍,方有得。
放下过度的执念,舍弃多余的杂物,离开精神上负能量满满的“垃圾人”。从生活到精神都成为一个轻装上阵的人,清爽无负担的人才能从平淡的人生里活出真我。即便不能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也可以变成带给身边人轻松自在、用正能量感染他人、帮助他人获得简单爱的小人物。
家庭断舍离读后感篇十四
杨澜说,《断舍离》这本书不到两个小时就可以翻看完,却足以改变你的人生。
如果我能早点看到这本书,我不会在去年写《27岁,我才懂得整理房间的意义》,因为会脸红,照断舍离的理念,我之前做的那些不过是把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重新摆放而已,掩耳盗铃地放在了我看不见的地方。
是哪一段让我有了格外强烈的共鸣。在章节《筛选物品带来的自我察觉》里,作者讲述了一个很多人都有过的经历。
有人送你一套名牌杯子,你把她原封不动地装在盒子里,放在橱柜的最里面。你当下用的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杯子。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它啊”,你可能会迅速回答“太可惜了,这种好东西舍不得用啊”。换句话说,在你的潜意识里,你认为自己“配不上名牌的杯子,我没达到那个水准呢”。你的真实想法,就可以通过物品反映出来。
一个人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这样啊,其实我也可以用它的”。像这样认可自己。
书中的“你”真的明明就是之前的我啊。明明很喜欢那些礼物,又觉得自己用了浪费,所以,一直用看起来都能凑合的物品。最好的理由是,那些用着的东西虽然不是那么喜欢,但是还能用,就先用着吧。所以,最后的情况是,不怎么喜欢的将就着,真正喜欢的束之高阁,直到有一天记不起来,或者再被翻找出来时已经又变成了不那么喜欢的东西。
原来在内心深处,我对自己并不自信,因为有那么一些美好的事物,你不觉得自己值得拥有,或者即使拥有也是诚惶诚恐。这是我从来没有没有发现的。
所以,到这里我开始有兴趣回答自己看书之前的疑惑:为什么要断舍离?
断舍离的目的就是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有机会以此为判断出准确的自己。断舍离是要以思考自我真正需求为中心,而不是成为物的附庸,当你为某一物品是否需要扔掉而纠结困扰时,就是应该进行内在自我分析的时候。
或者可以说,让你纠结的,其实都是不那么重要的。
那么,我的第二个问题:断舍离与整理术、收纳术有什么不一样?
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
如果仅仅是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你把所有的物品放置到你认为最合适的地方,但是很有可能只是暂时的。因为整理着眼在如何保管物品,而断舍离是将主角的位置由物品换到自己身上,考虑的是这个物品我是否需要,而不是这个物品是不是还可以用。
当我们的居住环境因为断舍离不断地循环代谢,保持着变动流转的状态,这种更新筛选不再只是概念,而是渐渐渗透到你的“时间、人生、生活”,让它们都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额状态。
这么说来,断舍离听起来是一件好棒的事情,但是怎样才能做到断舍离?
断指什么?
舍指什么?
离指什么?
断=断绝想要进入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通过不断的断和舍,达到这样的状态。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断舍离重要的第一步其实是“舍”。“舍”是对家中堆积的物品逐一品味、甄选、舍弃。其实上,在这个步骤里,我就反复失败过好几次。
一些衣服、鞋子、书,我下决心将它们丢弃,过一会又舍不得去捡回来。“因为不能浪费,所以难舍”,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你无法想象,当我不回头地将那些“鸡肋”一般的衣物、书本打包放进回收箱时的轻松解脱的愉悦心情。
修正时间的偏差也是断舍离的要素。我们常常念叨要活在当下,却往往没有做到把握当下。
没有时间整理……
或许 有朝一日会派上用场……
我也曾与过辉煌……
他曾经深爱过我……
将时间拉回现实,问自己:它对于当前的我意味着什么?如此反复,慢慢对物品的时间轴偏差便可以稍加修正。
关键在于,多想想当前的自己,而不是过于担心未来,或者留念过去。
很多代表上一段感情的物品就是这样丢掉的,本来以为为十分不舍,其实感觉极了,空出来,新的东西才有机会进去。
断舍离给我带来的改变有哪些?
从看完《断舍离》这本书到现在1个月的时间,我开始尝试对自己的房间、生活、交际、感情进行断舍离,或许旁人看不出太多的变化。但是我自己能感觉的,每天更为快乐,更加享受生活和珍惜身边的人。
因为,当我打开衣柜,我看到的每一件衣服都是自己十分喜爱的,她们在衣柜里,乖巧地、整齐地或挂着或躺着,无论挑哪一件都让我十分享受;每天日常做的事务,也都是通过仔细甄选,自己喜欢并且享受的事,因此效率更高,很多计划会提前完成,对时间的掌控也更加自由。
现在买东西也会记得这样东西要满足三个条件中的一个:需要、合适、舒服。
如果,你和之前的我一样,房间杂乱却不知该如何下手,怎么也改不掉拖延症,冲动购物,缺乏安全感,总是无法完成计划……那么,或许你可以试一试立即对你的人生和房间来一次彻底的“断舍离”。
还是那句话,毕竟你跟我一起只是试一试,又不会怀孕。
家庭断舍离读后感篇十五
十年磨一剑,日更十年第83天。
想要突破1000人关注,2月结束时有930人关注,本月计划增加70人关注,今天增加1人,本月累计增加47人,目前977人,感谢每一位小伙伴的关注。学会享受过程,懂得知足常乐。古典老师说,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断舍离》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的作品,许多年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今年终于把它看完了。这本书豆瓣7。4分还不错,但是对我而言,比较失望,看完几乎没有什么收获,全书能够带给我启发的内容屈指可数。唯一有一句话让我比较感动,演员陈数在推荐书里引用了霍金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最让人感动的,是遥远的相似性。”也是第一次看到演员为书写序,也让我对陈数多了一分好感。
觉得看这个书名,就把这本书的内容已经包含完了,重点就是去实践,不仅是生活中的断舍离,还有精神上的断舍离。不过我十分佩服的是作者创造了“断舍离”的.理念,然后把它传播出去,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让别人因为自己而受益,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也想到《微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盖斯,曾经从来没有微习惯这个概念,但是作者创建了它,并且把它传播出去让无数人受益,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是微习惯终身践行者,我现在也在给人传播微习惯,如果我能够用多年时间持续影响100人,500人,1000人跟着我践行微习惯,让大家因为微习惯而受益,这就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国内的社群有几个比较火的,比如谭杰创办的007,影响了许多人每周写一篇文章。小牛妈妈创办的日记星球,影响了许多人跟着每天写日记。曾经没有断舍离,没有微习惯,没有007,没有日记星球,他们创建了这样的一个概念,然后把它传播出去,实现从0到1的突破。然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规模还在不断持续壮大。我就想到张杰彬老师讲个人品牌,收费接近20万一个人,一年只需收费5个人,就是年入百万。看他的文章得知,他在个人品牌课里说到,要创建一套理论,我之前看了这句话没有感觉,但是现在把这些联系起来,发现真是那么回事。我就想,既然微习惯这么好,我能不能也创建一个概念呢,它就是微习惯星球,是受到坚持星球与日记星球两个社群名字的影响,就这么干,写完我就开通一个知识星球,名字就叫微习惯星球。
期望将来可以影响1000人跟着我践行微习惯1000天。当然,这肯定不容易,但是值得尝试。我觉得微习惯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战胜半途而废,生活中有太多半途而废的案例,几乎都麻木了。而微习惯仿佛就是漆黑夜里的一束光,让我看到持之以恒的可能性。我非常有信心可以持续行动1000天,我也做好了持续行动十年,持续行动一辈子的准备,我成为了一名微习惯终身践行者。
家庭断舍离读后感篇十六
初见这本书,被名字所吸引,看过书中的序,又被内容所吸引,张德芬说,想要提高幸福指数,一定要和脑袋中的声音建立一种比较健康的关系。尤其是当你每次注意到自己在负面思考的时候,要能够“断”。断的能力在于“观”,如果你可以观察到自己的负面思考,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如果能不理会自己的负面思考,还是乐观、正面地去处理事情,这样的人就能成功地断去让他不幸福的思考模式。欲望是需要被穿越的,而穿越的方法有时候就是去追逐、满足它。到了一定时候,你会精疲力竭,坐回到自己的位子,才发现,原来我想要的一切,都已经在我出发的地方等着我了。先从整理头脑开始即断舍离的思考法则。
节俭就是只选择适合自己的东西。从源头杜绝不适合自己的东西。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东西后就物尽其用,发挥该物的最大利用率。有的人舍不得放弃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却打着节俭、不浪费的口号。殊不知,用着或留着这样的物品会浪费你的青春,浪费你的生命,吞噬着你的能量、占用你的空间,增加收拾的负担和内心的不安。选择物品时要时刻铭记: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我用的效果是属于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物品就是一面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你。
断舍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选择的标准是根据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让我想到一句我很喜欢的话: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老天自有安排。你的表意识还没作出选择,但是你的潜意识已做好了选择。每个人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自己选择而来,是自己的能量、波动吸引而来。你身带正能量,你所面临的环境是积极向上。你身带负能量,那么你必定处在一个负面的环境里。
除此之外,在工作中也要将断舍离的思想运用其中,往往总喜欢凭借曾经的固有模式去工作,而忽视了在舍的同时的创新。要变讲授式为师生互动式。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以往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讲为主,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的“机器”,根本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主动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个性,思维方式,理解层次、注意力等也就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承认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允许学生独立思维,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我们应该通过座谈,对话等交流形式,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动机。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要变师问为生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可以从实际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跃跃欲试,产生某种知识的欲望,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完整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给予一些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勇跃发言。当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是,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在学习中问,在问中学。课堂教学的思路始终以变“教师要做什么”为“学生要学什么”为主线,以满足学生的心理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要变“教”为“导”。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角色,退出主宰课堂的角色,变知识传播者、灌输者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变“教”为“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该断即断,该舍即舍,舍去旧有的,留出空间,填充新的内容。
家庭断舍离读后感篇十七
昨天拿到一本好书《断舍离》,可是太忙,只看了五页。张德芬老师作的推荐序,引发了我好多的思考,所以读的慢,虽然读的少,但是收获很多,下面与诸位分享一下:
推荐序名为《想幸福,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读到题目,我首先想到的是"越想得到的东西越难得到,比如说阿鹏就特别想挣钱,但总是挣不到"。佛学中提到人有七苦,求不得就是之一,先放下求的,才是脱离苦难的开始吧!
这个题目同样让我想起了我最近特推崇的一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最有效的.做法是扩大影响圈。而"放下"这个词,应该指就是"关注圈",只有放下关注,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影响圈的事,才有机会得到。
家庭断舍离读后感篇十八
它详细分析了由欲望造成了贪,理念上来说人生来就不可能没有欲望,但是太多变贪了会导致你经济、时间负荷过大。第一部分即让人断掉一些非必须的欲望,以我个人的理解是可以将其应用到很多生活场景的,比如减肥,不是非要多吃一口或者吃非常昂贵的食物,你想要好的身材你就不能期待每次都能大饱口福,说起来跟鱼和熊掌的道理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