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公转教案(汇总19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遵循教材的内容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在编写教案时,要注重任务分析和教学要求的明确,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请大家注意,以下是一份经验丰富的教师总结的教案,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
地球的公转教案篇一
初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能够反映地球运动的自然现象有很多,例如:昼夜现象、季节变化、极昼、极夜现象等等。我选择了地球的公转知识加以介绍。该部分知识的难度较大,同学们难以理解,但同学们很感兴趣。
虽然学生们对地球的运动会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现象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什么时间在什么位置,会有什么现象。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没有文字说明。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运动(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两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小学的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用这种方法给他们有个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不够齐全。经过整理,我利用地球仪、电筒、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运动的变化和直射点的位置、时间、产生的现象。
地球的公转教案篇二
设悬导入法。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设置疑问】。
“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地球的公转教案篇三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地球的公转教案篇四
(学生随堂画图,此处略)。
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于夜。
2.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3.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
分全球昼夜平分。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一地正午太阳高度随距太阳直射点的远近而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地理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同半球相加,不同半球则减。)。
四、五带划分(图略)。
五、四季划分。
天文四季:春2、3、4,夏5、6、7,秋8、9、10,冬11、12、1。
气候四季:春3、4、5,夏6、7、8,秋9、10、11,冬12、1、2。
24节气:地球公转轨道的24份均分。在天气和气候概念之间,中国传统文化。
地球的公转教案篇五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来自李屯中学,叫路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地球的公转》,下面我将围绕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分析、阐述。请各位评委评议指正。
一、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包括两方面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公转是地球自转的延伸,也为以后深入学习地球的运动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之一。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1、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和特点。
2、知道四季的形成和五带划分是由于地球公转而产生的。
3、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的依据。
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够通过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通过读图能说出五个热量带的名称范围。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
本节教材难点内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原因,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
一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与地轴倾斜和地球位置有关,十分抽象,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
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对此不容易理解。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
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
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动画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而完成。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复习地球的自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那地球公转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这节课我们也从这四个方面来学习。我采用这种导入法的依据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教材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复习地球自转既巩固上一节课的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本节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通过观察动画,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如何的?(自西向东绕太阳转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样自西向东运转,有哪些不同呢?(自转――以地轴为中心,公转――以太阳为中心,自转、公转同时进行。)。
3、地球是正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围绕太阳转的?
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课本回答。这样处理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获取信息的能力。地球运动是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者同时进行,自转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那公转运动产生了什么地理意义呢?引出地球公转的意义,首先是四季的形成,学习四季的形成要先知道南北回归线,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观察图画以问题的形式解决。通过观察图画,引导学生找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的范围。进而得出结论: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之间来回移动,南北纬23.5度称为南北回归线。引出南北回归线的概念,为学习四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四季的形成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片,讲解春季的形成,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形成,使学生不但学会还要会学。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长度相等,这一天称为春分日,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春季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适中,气温温和。
那什么时候是夏至日呢?夏季包括哪几个月呢?光热状况如何呢?让学生看课本并结合现实生活回答。
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这个难点解决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接下来是五带的划分。五带的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这个知识点学生已经知道,要想学习五带还要先让学生知道南北极圈。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看图,我再结合图表进行讲解。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北纬66.5度是出现极昼极夜的界限,所以称为极圈。北纬66.5度纬线称为北极圈。南纬66.5度纬线称为南极圈。这样也就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既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这样五个热量带的分界线知道了,解决五带的划分就容易了,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为南北温带,南北极圈和南北极点之间为南北寒带。
那五个自然带各有什么天文特征和气候特征呢?这个问题我同样是结合一个图形并以问答的形式解决。
首先在热带地区有太阳的照射状况和气候的特征是怎样的呢?这个难点我同样设计了一个表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理解记忆。为了巩固本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一个练习题:结合现实生活回答下列问题:
(2)一年之中,李屯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
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
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他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你学到了什么?
2、你的体验是什么?
3、你掌握了什么?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五、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看看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哪一个温度带,这些温度带对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上交一篇小短文。
设计意图:按照公转特点地理意义的一般顺序呈现知识,注意揭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难以掌握,我通过采用动画演示的形式变抽象理解为形象直观,使学生在愉悦的欣赏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便于学生对于地球公转现象进行描述,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既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重难点内容迎刃而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的评议指导!
地球的公转教案篇六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球的公转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概念。
手电、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略)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教师转动地球仪
1、地球怎样自转?(绕轴旋转)
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
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讨论或学生举例)
4、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
[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
2、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
3、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
[演示并提问]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
[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
[学生活动]: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
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
地球的公转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媒体:
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
[演示]步骤:
(1)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
(2)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
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
1.找齐.“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倾斜.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
3.观察.确定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转.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
5.自转加公转。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
[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
[提问]: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
读一读:极昼极夜。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地球的公转教案篇八
(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
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
(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学生活动】实验,自主思考,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展示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
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限则是晨昏线。
(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2)地球的自转会对白昼和黑夜有什么影响?
(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
(3)地球上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
(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5)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我们每天坐在这里学习的同时也“日行万里”。
地球的公转教案篇九
二、课时:2课时。
四、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为贯彻实现地理教学的三大技能(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及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我确定以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能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通过制作地球仪,能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大小;。
(3)通过观察地球仪,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4)能够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2)通过演示地球仪,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4)通对地球的探索和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经线和纬线。
2.难点。
(1)东西半球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还没形成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较差,针对初中学生在思维和接触层面的弱势和优势,在教学方法上以实物进行展示和讲解,如经线和纬线,可以用一个只由经线和纬线构成的经纬仪,直观展示给学生看,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如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讲解法。
2.学习方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总结规律法。
六、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引出课题。
(二)新课内容。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讨论学习,共同探究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呢?
(学生自主学习,举手发言)。
总结:人类认识地球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后随着认识的扩大,人们认为“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随着认识的加深,尤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地球卫星照片更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能够作为地球是球形证据的事例呢?
a.(事例1)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展示教材图1.3)。
b.(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并作答,教师启发、解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
(学生计算、回答)。
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但想对于地球来说,这个数据微不足道,所以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展示地球仪,边展示边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在地球仪上还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经线和纬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地球的公转教案篇十
1、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逐渐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2、能用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见解,愿意与同伴和老师进行积极的交流。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1、图片若干。
2、录像带(录有美丽大自然的风景)。
4、被污染和美丽的地球。
(一)观赏美丽的家园。
1、师:前些天,我们小朋友已经一起讨论过关于地球和人的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关于地球上美丽风景的电视片。
2、你们刚才看了电视:感受到地球上那些地方是很美的?
3、你们去过那些地方,也感受到地球的是很美的?
(二)了解地球正在遭受的种种危害。
1、请个别幼儿说说地球上的哪些地方生病了?
2、幼儿向客人老师介绍并分散贴图片,自由交流。
3、听录音:我是一个生病的地球,最近几年,我身上的病越来越多了,我的空气中有许多细菌,使空气受到污染,我的海水、湖水、都变了颜色,不再是蓝蓝的大海,清洁的河流,我的森林变得光秃秃了,有的树叶也长不出来了,鸟儿没有了自己的家,唉,我真难过呀!
幼儿分两组竞赛,说出一个方法,教师拿掉一块被污染的地球,露出美丽的地球。
在如何保护环境的问题上,很多小朋友都能想出很多的方法,有的甚至超越现实说要发明一些东西来保护地球。
地球的公转教案篇十一
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过渡: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特殊的“装置”是什么吗?它们该如何正确使用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见识见识吧。
学生:活动,讨论等(略)。
学生:发言、说明自己看到和讨论的结论等等。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可以确定在地球仪上的这些最明显的点和线:北极点、南极点、地轴、经线和纬线等,如教材p5页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所示。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查找、记录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讨论它们是如何被确定的等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示学生观察中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论等。
学生:发言、回答提问等。
设问: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那么,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是如何确定上去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看看这个问题。
活动: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表面点和线,讨论、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地轴、北极和南极?
2.什么是经线和纬线?
3.这些点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分析等。
学生发言:结合自己的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发言(略)。
小结:地球仪上,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地轴北面的是北极,位于南面的是南极。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是经线。
二、认识纬线。
承转:在这些点和线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经纬线了,老师这里有个有小窍门,可以帮助大家区分一下。
学生:听讲、思考,分组继续观察、讨论问题。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观察、找出经纬线和南北极点的关系,总结自己的结论等等。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领悟“经”对应的是竖的直线。“纬”对应的是横的直线(在平面简图中适用)。
讲述:刚才的小窍门仅适用于我们在平面简图中绘制成直线的经线和纬线,实际的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又有什么特点?该如何区分呢?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认识一下。
活动:要求学生: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每组分发一根绳子,绳子的长短稍长于地球仪周长,自己准备直尺,量算比较长度。
3.老师要求观察地球仪时才能动,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多媒体展示问题:
1.纬线的定义,用自己的话提炼出要点。
2.纬线的形状?
3.纬线长度及变化?
4.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纬线指示的方向?
讲述:请大家停止讨论,就这几个问题来分享讨论结果。
提炼要点:一边听同学们的回答,一边完善附表(板书。)。
定义。
形状。
长度及变化。
指示方向。
纬线。
垂地轴,环地球。
圆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东西。
赤道上移动,没有向上(北方),也没有向下(南方),所以,移动的方向只是在东西方向上变化,说明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过渡:同样的学习方法,我们来看看经线的有关特点。
学生:听讲,思考。
学生:猜测地球仪和绳子的用途。利用手中的地球仪和教材p6,思考讨论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这里纬线长度的比较需要用到老师提供的绳子和自己的直尺。
师生互动:老师可巡视,指导学生如何用绳子和直尺对比量算纬线长度。
学生回答:
1.纬线定义(看书得出的结论):和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
2.纬线是圆的。
3.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变短。
4.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
学生:(体会感悟)沿着赤道移动,在往东或者往西走,所以纬线应该指示东西方向。
三、认识纬度。
学生:回答,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实际上,地球仪上的纬线是数不清的,有无数条,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这些不同的纬线呢?下面,我们还是通过活动来认识这个问题。
活动:观察地球仪,认识纬度在地球上的'划分。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按老师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仔细阅读地球仪上不同纬线上标注的纬度度数,看看纬度的划分有什么规律(提醒学生在地球仪正确位置去查看到纬度的标注)。
学生:活动、讨论等。
学生:发言等。
学生:发言等。
归纳总结:0°纬线位于地球仪的中部,就是我们熟悉的赤道线,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它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由于这一特殊的属性,赤道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一些有赤道穿过的国家和地区,常常建一些所谓的“赤道纪念碑”来一起人们的关注,如,教材p6页图1.7“基多赤道纪念碑”。
活动:确定了赤道是0°纬线,那么,其它的纬线度数又是如何标定的?纬度是如何变化的?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让我们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这些规律吧。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总结:从地球仪上我们可以得出有关纬度的分布规律:1.纬线的度数范围是0?-90?,赤道为0°,南北极点是90°;2.纬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增,最大的纬度分别位于北极和南极点。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总结:赤道以南称为南纬,赤道以北称为北纬,人们还利用英文“南”“北”的单词首字母“n”和“s”作为代号,分别表示北纬(度)和南纬(度)。
练习:例如,北京大概是北纬40度,用数字和字母该如何表示呢?(40°n或n40°均可以)。
拓展:在黑板上画出最长的纬线——赤道,大家观察地球仪上纬线的分布规律,然后补充几条纬线:南北纬23.5?,南北纬66.5?,标出南北极点的度数90?。
学生:听讲,记录等。
课堂小结:依据板书,总结、构建本课时的知识结构,提及下一课时的相关内容。
地球的公转教案篇十二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谈话法和讲授法。
地球的公转教案篇十三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来自李屯中学,叫路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地球的公转》,下面我将围绕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分析、阐述。,请各位评委评议指正。
地球的运动包括两方面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公转是地球自转的延伸,也为以后深入学习地球的运动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之一。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
1、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和特点;
2、知道四季的形成和五带划分是由于地球公转而产生的;
3、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的依据。
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够通过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通过读图能说出五个热量带的名称范围。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
本节教材难点内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原因,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与地轴倾斜和地球位置有关,十分抽象,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对此不容易理解。
为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动画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而完成。
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复习地球的自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那地球公转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这节课我们也从这四个方面来学习。我采用这种导入法的依据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教材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复习地球自转既巩固上一节课的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
本节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通过观察动画,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如何的?(自西向东绕太阳转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样自西向东运转,有哪些不同呢?(自转——以地轴为中心,公转——以太阳为中心,自转、公转同时进行。)。
3、地球是正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围绕太阳转的?
4、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周期呢?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少呢?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课本回答。这样处理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获取信息的能力。
地球运动是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者同时进行,自转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那公转运动产生了什么地理意义呢?引出地球公转的意义,首先是四季的形成,学习四季的形成要先知道南北回归线,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观察图画以问题的形式解决。
地球的公转教案篇十四
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动植物提供的资源。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说出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一些实例。
2.能参与制作一个爱护小动物的装置(“小鸟餐厅”或者小鸟之家)。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探究动植物与人类关系的活动感兴趣。
2.愿意倾听,乐于表达。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体会到应该保护身边的动植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说与人类衣、食、住、行有关的动植物。
教学难点:认识到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体会到应该保护身边的动植物。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牛奶盒子、直尺、记号笔、剪刀、绳子等(可事先请家长适当进行加工)。
教师准备:课件、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相联系的资料、班级研究记录表、选取几个与动植物人类关系密切的典型观察场地(如蔬菜园、绿化区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2分钟)
1.出示图片:请观察大屏幕上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
2.小狗是动物、小草是植物。动物、植物和我们(人类)都生活在地球家园中,是我们地球家园的一部分。我们也把地球家园也叫作大自然。
3.大自然就像一位母亲,而我们就像她的孩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做大自然的孩子》。(出示课题)亲近大自然,做大自然的孩子,会让我们了解更多大自然的奥秘。
二、探索(预设13分钟)
2.图中的野花、小草、骏马和我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3.让我们做一个“自然侦探家”到校园里找找更多的动植物和我们的联系。
4.我们去教室外活动要注意什么呢?
(1)保持安静,用心观察,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第7页中;
(2)保护动植物,尽量不打扰不破坏;
(3)听从老师指挥,不奔跑打闹。
5.能做到上面几条要求就是优秀的“自然侦探家”,让我们一起带好《学生活动手册》,安静有序的排队,跟着老师走吧。
6.选取1-2个典型观察场地组织进行观察,表扬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的“自然侦探家”。
三、研讨(预设8分钟)
1.组织学生说说动植物与我们的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个例引导认识动植物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关系。
2.你能说出10个或10个以上与我们衣、食、住、行有关的动植物名称吗?
3.组织小组讨论,并填写记录表。(记录表上既可以画画也可以写字)
4.请典型小组同学上来展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有选择性地写在“班级研究记录表”中。
5.对于刚才小组的发现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完善“班级研究记录表”。
6.我们的生活与动植物还有哪些联系?可以试着让孩子从生存环境、水土保持、生态平衡、生存伙伴等角度浅显的说一说。
四、实践(预设12分钟)
3.让我们看一下视频了解详细制作过程。
4.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呢?重点强调剪刀等要注意安全:不能对准自己和其他小朋友;要缓缓用力,不能太用力。
5.让我们拿出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开始制作吧。
6.小组展示制作的“小鸟餐厅”。
7.提示: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给小鸟喂食,比如天气严寒或雪天,不能让小鸟产生依赖。
8.课外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寻找合适的地方摆放“小鸟餐厅”,并且定时观察记录。我们还可以搜集资料和相关材料“给小鸟建一个家”。
五、拓展(预设5分钟)
1.我们人类的生活与动植物密不可分,因此我们要走进大自然,去了解更多植物、动物与人类的`联系。
2.你看这些课本22页的图画,说说这些动植物与我们有怎样的联系?
3.请同学们继续当“自然侦探”,在家长陪同下到植物园或野外去,发现更多的动植物与人类的联系。
活动注意:
(2)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动物或植物,可以通过手机软件“形色”等查一查,也可以记录下三个以上的特征,给它起个名字,或把它的样子画下来。
(3)保护动植物,静悄悄的观察,不要打扰和破坏。
【板书设计】
做大自然的孩子
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有关的动植物
衣:棉花、鸭子、羊、牛……
食:水稻、小麦、猪、西瓜……
住:松树……
行:松树、牛、马……
地球的公转教案篇十五
新课。
9月5日星期三。
第1课时(共8课时)。
1、通过读图片、资料,感知人们对地球的形状认知过程。
2、能够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3、能够用相关数据描述出地球的大小。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大小。
举例并且能够解释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启发式导学法。
观察法为主。
1、1在地球上寻找我们生活的地方。
1、形状:赤道略鼓两级略扁的椭球体。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2、大小。
优点:
1、对学生作业本的要求具体、到位。
2、包本皮有助于保护学生的作业本,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本好看,学习起来也更认真一些,符合学生心理。
3、课件制作时有意渗透历史学科知识,体现地理这门边缘学科的综合性。
4、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将地球仪这部分内容提前讲,对后面讲经纬线内容做知识铺垫,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不足与措施:
在举例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时,会举例,但是再解释说明为什么的时候语言表述起来比较困难,不科学,说服力不够,还有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等古代学说知之较少,应多读书,扩大知识储备,为教学积蓄能量。
地球的公转教案篇十六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也是我们最熟悉的天体之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绕着太阳公转的,这是我们所生活的宇宙运行中最基本的规律之一。然而,我们对于地球公转的认知和理解是否丰富和深入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究地球公转的各种规律和影响,进一步认识我们所生存的宇宙环境。
地球的公转是一个宏大的系统,规律复杂。地球公转一年,距离太阳的距离会因为地球的位置认为不同而发生变化。我们常说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投射在地球上灼热区和寒带的位置变换给我们带来的季节变化。
此外,地球的公转还受到其他行星和重力场的影响,改变着地球的轨道。事实上,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们,它们迥异的大小、重力、位置和影响,都在对整个宇宙系统的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而我们所说的“地球时”和“星座时”,其实也是因为地球公转带来的日与年、星象位置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不仅影响着天文学知识的研究,它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带来影响。比如,地球公转给了我们白昼和黑夜的交替,让我们能够工作和休息;地球公转反复的带来四季的更迭,人们随着积雪融化而忙碌种田,驱赶病虫害蝗虫;而地球公转带来的季风现象,也是南亚地区农民们最关心的气象事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开始对地球的公转产生影响,如芝加哥大学的气候学家发现,地球的公转轨迹发生细微变化时,这种变化会导致到大自然灾害的发生。所以地球公转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带来的美好和挑战。
地球公转所带来的各种规律和影响,也在户外教育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中带来了启示。例如,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由于两侧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又得以在地球公转的角度上做一个微小的比喻,所以地球公转在全球跨文化合作和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生态学、环境保护、旅游业等领域,对于地球公转和星象的认知,不仅可以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帮助,还能开发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第五段:总结。
地球公转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规律之一,我们需要在生活工作中认识和理解。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也需要更全面的讨论和思考其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力求尽可能地预见和回应未知的需求。在这个宏大的系统中,我们需要牢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信念,努力拓展自己认知的边界。
地球的公转教案篇十七
1、在熟悉歌词的基础上学唱歌曲,尝试自主性填唱。
2、结合生活经验创编歌词“画xx”,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
能熟练的演唱歌曲并尝试自主性填唱。
结合生活经验创编歌词“画xx”,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
水彩笔、白纸若干,熟悉歌词内容,教学碟片一张,钢琴一架。
一、开始部分。
1、组织幼儿做端,准备上课。
2、教师谈话,调动幼儿学习经验,复习儿歌《画地球》。
3、发声练习。
1=c—d4/4。
123215︱123215︱5353153︱454322||。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配合旋律自主学习填唱。
(1)教师清唱歌曲,引导幼儿完整欣赏歌曲旋律。
(2)教师引导幼儿进一步欣赏旋律,尝试自主性填唱。
教师:我们再来听听这首好听的歌曲,小朋友们可以试试把儿歌和音乐配在一起,看能不能合起来唱。
(3)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自主填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进行重点练习。
(4)教师与幼儿跟随音乐共同演唱歌曲2—3遍。
2、结合已有经验,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创编歌词,并进行演唱。
3、集体交流创编经验,教师提炼部分创编内容进行集体演唱。
4、反复练习唱歌,指导幼儿唱准节奏。
三、结束部分。
1、教师小结,对幼儿进行思品教育,教育幼儿要爱护我们的家园,保护地球。
2、下课休息。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地球的公转教案篇十八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经线、纬线的特征以及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
2、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位置,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情感和探究地球的欲望,培养认真学习的科学态度。
学习经线、纬线的有关知识,并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学习按照经纬线在地球仪上准确寻找位置。
教师:
地球仪、多媒体课件学生:小型地球仪。
1、同学们,通过《蔚蓝色的地球》一课的学习,你对地球有什么了解?
2、地球妈妈以其博大的胸怀孕育了所有的生命,还给我们奉献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地球村,共同感受她的迷人风光。(播放配乐地球美景的风光片)。
3、看着这些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抒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4、正像同学们所说,地球是美丽的,地球是神奇的,地球的每一处美景都是令人向往的,但是,在茫茫的宇宙中,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所以我们要热爱地球、了解地球,但是地球太大了,人们站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看清她的全貌,于是,科学家们仿照地球的模型,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从缩小的地球开始,研究地球仪上的一点知识。(课件:地球仪)。
1、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学习过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谁还记得?
2、地球仪上也是采用这种方法辨别方向的,(课件:方向标)跟着老师一起指一指地球仪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北极,那什么叫南极?(课件:指示北极和南极)。
4、能在地球仪上又快又准地找到这些方向对我们后面的学习可有好处了!让我们请出我们的新朋友——地球仪。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轻轻地按照从西向东的方向慢慢地转动地球仪,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依据观察汇报)。
5、科学家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江河湖泊、国家、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和名称。
1、刚才同学们发现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错的线,是什么呢?让我们先研究纵线(课件:经线图)这些经线连接地球的哪两个地方?(南极和北极)对,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课件:经线)。
2、既然连接南北两极,那么经线指示什么方向?
3、为了研究方便,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推敲,在地球仪上将经线分成两个180度,从哪条经线算起呢,同学们找找。
4、对,0度经线又叫什么?
5、科学家们规定以本初子午线为界限,以西的经线称为西经,共180度,用w表示;以东的经线成为东经,也是180度,用e表示。(课件:经线纬线的范围)。
6、同学们仔细观察,在地球仪上找出老师说的经线,比一比哪组最快最准?
7、看看这些经线在形状上、长度上有什么特点?
1、刚才我们共同研究了地球仪上的纵线,也就是经线,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研究地球仪上的横线。那么怎么研究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点参考。(课件:(1)、在地球仪上,顺着----方向,围绕地球一周的线叫纬线,纬线指示-------方向。(2)、纬线的形状是------,长度------,最长的0度纬线叫------。(3)、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叫------,赤道以南叫------。(4)、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分成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南叫-------,赤道以北叫------。)。
2、研究之前请听清要求,(1)每位同学都要认真阅读教材99页的内容,仔细观察地球仪,各抒己见;(2)各组记录员做好讨论记录;(3)选一名写字最棒的同学代表小组补充板书;(4)选一名声音最洪亮的同学代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听清了吗?好,各组按照研究经线的方法用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经线,开始。
3、各组代表汇报,教师适当点拨。(课件:纬线的指示方向、赤道、南纬北纬的范围、南北半球的划分)。
1、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老师非常满意,还想不想继续展示你们的聪明才智?可没那么容易的,要想继续表现必须闯过两道关卡,闯吗?好,闯过之后还有奖励啦!
2、第一道关卡(课件:0度经线叫------,以本初子午线为界限,以东的经线叫做------,以西的经线叫做------,科学家们以西经------度和东经------度为界限,将地球分为------和------。)。
3、他顺利闯关成功,给点掌声。老师也将给你一份奖励。(课件: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子午宫及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音乐短片)。
4、看了以后有什么疑问?(课件:介绍子午线地面标志的地点、来历)。
5、第二道关卡(课件:0度纬线叫做-------,以赤道为界限,以北的纬线------,以南的纬线叫做------,科学家们以------为界限,将地球分为------和------。)。
6、他顺利闯关,掌声响起来。也将得到老师的一份奖励。(课件:赤道纪念碑及其来历)。
7、同学们,地球表面并没有这些经线和纬线,那么科学家们为什么要设计这些呢?用什么用呢?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你就会领悟到的。
10、经纬线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上的某一点的具体位置,在航空、航海、军事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1、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一找我国首都的经纬线,乌鲁木齐呢?香港呢?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地球仪上不只是经线纬线,还有七大洲、四大洋,各地的景色非常优美,课下请同学们收集世界美景的图片,下节课我们深入美丽的地球村,进一步了解她的风采。
地球的公转教案篇十九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地球,学习地球的有关知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点:理解地球的可爱与易碎。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从而明白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
教具准备:课件
1、谈话:同学们,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荔枝》这篇课文,深深体会到母亲对儿孙浓浓的爱,感受到母亲这个称呼是多么的亲切,多么令作者魂牵梦萦。我们除了这个有血有肉的母亲,还可以把什么也称作母亲?(老师、祖国、大地、黄河、地球……)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见一见地球妈妈。板书“地球”。
2、播放课件,认识地球的美丽可爱。
1、检查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课文介绍了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画出宇航员感叹的句子。
2、生汇报交流。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生对此句质疑。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用“――”划出描写地球“可爱”的句子,用“~~~”划出地球容易“破碎”的句子。
1、了解地球的“可爱”
(1)出示: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a从哪里体会到地球的可爱。
b朗读、品读、齐读,体会地球的可爱。
(2)出示: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a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b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谈。
c指名读、齐读。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了解地球的无私。生交流资料,地球向人类提供了哪些资源?
2、了解地球的“易碎”
(1)自读课文3、4自然段,哪个词最扎你的心?结合收集到资料谈谈。
(2)生态灾难有哪些?生交流。师出示相关的课件。
(3)展开想象:此时生态灾难还仅仅是四个字吗?它仿佛变成什么?
(5)小结:看到伤痕累累的地球妈妈,我们禁不住伤心,禁不住惭愧,禁不住想起了宇航员说的那句话:
出示课件,生齐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3、了解“无法移居”
(1)地球是那样可爱,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但人类还不以为然,总认为(引读出示:“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2)到底能不能移居呢?
(3)小结:宇宙之大,如果人类再不断地破坏地球,人类将无立足之地。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所以我们要(引读出示:“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真正认识了另一位妈妈――地球,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地球妈妈和她的儿女们说说,请你们打开心声,把自己最深感受写下来。
2、生交流感受。
听了同学们的表白,老师很感动,有我们这些有志的女儿,相信有一天,我们的妈妈会变得更美丽、可爱,保护环境,珍爱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警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1、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说明方法,写一篇读后感。
2、创作一条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在班上交流。
3、调查家乡环境遭破坏的情况,和同学们商讨保护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