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说课稿大全(12篇)
总结是对过去的回顾,通过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回顾和回忆曾经的经历和事物。可以参考他人的总结经验和方法。以下是专家给出的提高学习效果的十个建议,请大家参考。
司马光说课稿篇一
我就毛老师的课堂细细品味后的反思如下:
一、“缸”字。
且看毛老师“缸”字的教学环节,一个“缸”字,在毛老师的口中就有了一个故事。
1、毛老师说:这个故事得从“缸”说起,这个“缸”字是什么偏旁?
孩子回答“工”的有,也有回答“缶”的,只是“缶”字的读音错了。
2、毛老师引导:这个偏旁是“缶”字旁,这个偏旁在这里表示意思。出示“缶”图(出示了很形象的图片),“缶”本来是表示乐器。
3、“工”表示声音,可是“工”和“缸”的读音不一样呀?对呀,在古代“工”的读音是“gang”,装大米的器具。“工”和“缶”的图片结合。
4、出示了“缸”的图片。
5、在故宫,“缸”成为“门海”,做什么用?救火。
7、故事中的缸是——水缸。
听着毛老师一步一步上下来,心里的触动一点点地增加,每一步都让我觉得好,都让我感叹有趣实效。图片是一个亮点,低段的生字教学适合图文结合,接着对“缸”古文的解释是一亮,对“缸”字的引申又是一亮,毛老师在做的都是语文老师该做的事,都是语文味十足的事。
二、“逗号”的教学。
毛老师对于“逗号”的教学可真是做足了功夫,教学的段落是第5段。
1、关注到一段话中只有一句话。
2、只用一个句号,去掉逗号。
3、生对比读句子。
4、发现哪句好,明白原因。
5、关注到逗号,读好逗号。
什么时候用逗号?一件事、一个动作之间。
6、把第五段改成一句话,不用逗号。
7、把句子再缩短。
司马光使劲用石头把缸砸破了。
教学到这里,我觉得已经做足了功夫,可是,毛老师却落实得更加到位,顺水推舟来一个逗号的运用。
8、写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老师给足了孩子写的时间,写完后反馈,在进行强化。
毛老师课堂上的的每一处教学,每一刻时间都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的实效且有趣味。
纵观这堂课,教材解读有深度,教学处理有创意,师生双边互动流畅和美。这是许多上品味公开课的共性。但她更吸引我的是毛老师不同于一般公开课独特的课风:
1、让我诧异于她课堂教学语言的平朴无华。我们都有上公开课的经历,精心打磨教学语言,搜肠刮肚字斟句酌,恨不得没有一丝瑕疵。有的为了课场的营造,有的为了不露痕迹地承启自如,在低段往往追求极富童趣、纯美的教学语言;高段通常追求凝练深刻;或丰美华丽文学性很强的教学语言。可是毛老师的都不属于这两种。确确地说她的课堂语言是一种“生活化”很平朴的语言。没有矫情的`修饰,没有华丽的铺排,没有刻意的助推。“天然去雕饰”,过分圆熟精致的语言是不是“做课”的痕迹太重。课堂和教材要回归生活本位,毛老师一定比我们理解得更透彻。
2、教态的平和与宁静。很多公开课上,教风有微笑甜美如邻家姐姐般亲切的亲和派,有言辞激越高亢的豪放激情派;有简洁清爽、没一句废话的干练派,可我很少看到这样娴雅、温婉、不温不火的风格,她的情绪似乎总是那么“静”,可是孩子的情感火苗却被她扇得那么红火,这是高明的“以静制动”吧!
总之,毛老师的课既不激越高亢,也不绚丽多彩,既扎扎实实,又创意迭出,给人以清新明快、淡雅平实之感。这是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对毛老师的评价。我想,课品如人品,人课合一,生活中毛老师一定也是这样静美朴实的人,这一缕茉莉花的清芬会一直留在我的心中。
司马光说课稿篇二
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砸碎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课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的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感召作用。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生字教学我已经在第一课时完成。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放在第二课时教学,但是考虑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第二课时、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制定了以下目标。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本节课我设计了2个教学目标。
(1)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我先利用听故事形式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带有竖心旁部首的字,增进学生对部首巩固。并突出了以自学互动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互动自己学会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用“讨论、质疑、交流、探究”的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并在课堂中渗透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如同桌或小组相互讨论,相互纠错等。
导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激趣定标、自学互动、测评训练。
(一)激趣定标方面。
我以二点教学方式、
1、先以讲故事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这样就能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他们就会乐意的去学,这节课就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自学互动方面。
我设计了二个自学互动。(互动一)让学生自己看课文插图先了解插图的图意然后在根据图意出示4个问题让学生考,这样有利地提高了学生认真看图思考问题的能力。(互动二我先让学生小声自由的读全文解决互动一的四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我把时间还给他们让他们自由以小组讨论或同桌的去思考、然后在让他们完成以上的四个问题。因为高校课堂提倡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三)测评训练。
在测评训练中我设计了4道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问答题,这样设计可以掌握到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是否真正学会和懂了,为下一节课做好改进教学方法的准备。
司马光说课稿篇三
一、说教材。
《司马光》是省编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赶紧离开缸,而司马光想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给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说目标。
1、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2、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材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本身就是一个创造,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主体得到发展,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及难点: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是教学的重点。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采用看图法、质疑法、讨论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人文情怀。
2、学法。
四、说教学。
1、从课件中质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课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从课件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近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1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解决这些问题。
2、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两个问题,学生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借助课件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
(3)再读课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经过反馈得出当时司马光想如何尽快让水离开孩子。做法:拿起石头使劲砸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水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从司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个敢想敢干、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3、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为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方法,结尾设计了一个情景,“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
(2)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果:
(3)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再与司马光的办法比较,发现只有司马光的办法能既快又保险地救出孩子。所以在求异中求佳,同时肯定同学们的想法。
五、说板书。
略
司马光说课稿篇四
教材简析:
目标拟定:
教学目标:
1、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3、读懂故事蕴含的道理,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体会,自觉去做。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教学重点:感悟内容中蕴含的道理,有所体会,自觉去做。
教法、学法。
1、教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随机点拨提升。
2、学法。
填换词语,补充空白,提出问题,说心里话。仿说仿写训练。
(一)回顾全文,交代目标。
1、与老师接读课文,老师的导语:从前有个人叫司马光。他小时候,常跟小朋友在花园里玩儿。花园里有什么呢?有一回,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在这紧急关头,小朋友们怎么做的?司马光呢?这样,既回顾了课文内容,又使学生容易抓住主要内容。
2、给出词:司马光,使劲,砸缸,救出。学生连词说主要内容。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这样训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二)自主学习,交流训练。
1、课件出示学法提示:
(1)填换词语——。
(2)补充空白——。
(3)提出问题——。
(4)说心里话——。
2、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按学法进行边学边标注。这几招学生都会,很乐意参与学习,为展示自己的能力做准备。
3、先交流前两项,有的在花园前填“美丽’,在假山前填“高高”……在1自然段后补充掉水缸里的小朋友的`动作、叫喊,在2自然段后补充一些小朋友的救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语言得到了训练。这时,课件出示一组句子:
(1)有个小朋友在假山上玩儿,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了。
(2)小朋友们都慌了,有的叫着喊着跑了,有的跑去找大人。
(3)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缸里的谁流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终于得救了。
相机指导朗读。之后,告诉学生这是对比的写法,更突出司马光的果敢睿智。接下来点拨提升,训练学生用对比的句式说话。先给出例句:
“上课预备铃响了,同学们有的连忙摆好书本,有的背着手静等老师来上课,还有的看看生字,准备发言。只有小明还蹲在地上偷着玩自己的卡片”
这样一步一步的把读,想,批注,说,有机的融在一起,落实了教学重点。
4、交流后两项,学生自主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和故事里的人物说心里话,如、为什么司马光有那么好的办法?他不怕别人找他赔缸吗?我对司马光说——,我对掉在水缸里的小朋友说——,我对跑了的小朋友说——,我对找大人的小朋友说——,我对全班同学说——学生学的津津有味,乐此不疲。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写话训练,提高能力。
指导学生仿上边的例句,用对比的方法,写一段话,为拓展学生的思路,照顾差生,可以给出提示语:
下课铃响了,——————————————————。
读书课上,———————————————————。
秋天到了,花园里的花————————————————。
司马光说课稿篇五
康老师是银杏小学的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20xx年上半年做过安阳市级优质课,荣获一等奖,她文学素养较高,领悟能力较强。在作《司马光》观摩课过程中,态度严谨,无数次研读教材,学习各方资料,向别人请教,与同行研讨,下足了功夫,很是感人。从观摩课的呈现效果来看,还是很不错的。
1、教师素质在作课中快速提升。有人说,教师最快的成长方式就是作优质课,我也持相同观点。是的,只有在课堂上,作课教师通过一遍遍的试教,在无数次的磨砺当中,遇到反反复复的问题,或者遇到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教师才能驾轻就熟,才能理性对待,才能有的放矢,才能遇到棘手的问题沉着应对。这些,都是做过优质课教师的经验体会,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个青涩的教师走向成熟,甚至走向成功。
康老师课堂上清脆的嗓音,端庄的教态,都给大家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她无数次在课堂上试教,奠定了课堂最后较满意的呈现,可谓功到自然成。她谦虚求教,向众多教师征求意见,又到商颂试讲,练就了较好的心理素质,课堂上也表现出了较好的业务基本功和良好的素质。
2、教师的态度决定了课的高度。一个爱学习,对自己要求较高的教师,会高度重视每次作课机会,抓住每次成长时机,在课的架构和细节处理上,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当然,这些需要教师背后付出很多,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学习统编教材专家的讲座,既不能偏离教学目标,也要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教学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并转化为学习能力,形成学习习惯。
康老师在试课过程中,对自己课堂上的不足之处,总能够想办法去克服,并且总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针对别人提出的建议,她一次次改进,直到满意为止。
课堂的成功体现在教学目标定位是否精准。在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完成这个目标时,颇下了功夫。
主要体现在康老师有层次性的教学设计上。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看着注释,自己理解这个故事;第二个层次是,让孩子们自由表达,谈谈你弄懂了哪句话;第三个层次,让孩子们连起来说说这个故事。第四个层次,是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层次清晰,难度台阶式上升。让孩子们利用注释学文言文,又让孩子们抓住了学习文言文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当然,除了借助注释外,康老师还总结出了借助图片、组词换词等方法来理解文言文,这些方法的总结水到渠成,很重要,也很实用。
此外,康老师处理一些细节上特别成功,彰显了一名语文教师的魅力。本课学生初次接触到文言文,教师在领读的时候,既让孩子们领悟到读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又体会到了读文言文的快乐。特别是她多次引导学生,文言文不难,降低了孩子们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感,让学生在已有学习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了感性认识,喜欢上了文言文。课后作业的布置,也给了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兴趣和期待。
课堂一定要以学生学习需要为本,有人说,好的课堂就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康老师的教师课堂上,也有一些小小的瑕疵,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在试教的过程中,康老师一直担心30分钟的课,时间会不充裕。所以提出来让孩子提前读一读文章,我觉得这个无可厚非。但是在处理读读课文这个环节中,略显学生读的时间短,老师领读后,学生开火车读的'时间,总觉得火候太够,读的遍数少了点,有点泛泛而过的感觉。我觉得,无论上40分钟的课,还是上30分钟的课,都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基础,扎扎实实地练习,这样的课才更真实、更扎实。
在课堂最后,当听到下课铃声的时候,教师要做到马上机智收尾,体现教师过硬的应变能力。不用再按照原有的设计,去回归本节课的学习收获,那样反而显得冗长,略显罗嗦。
司马光说课稿篇六
《司马光》是省编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赶紧离开缸,而司马光想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给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2、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材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本身就是一个创造,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主体得到发展,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及难点: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是教学的重点。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1、教法。
采用看图法、质疑法、讨论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人文情怀。
2、学法。
1、从课件中质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课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从课件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近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1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解决这些问题。
2、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两个问题,学生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借助课件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
(3)再读课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经过反馈得出当时司马光想如何尽快让水离开孩子。做法:拿起石头使劲砸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水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从司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个敢想敢干、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3、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为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方法,结尾设计了一个情景,“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
(2)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果:
(3)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再与司马光的办法比较,发现只有司马光的办法能既快又保险地救出孩子。所以在求异中求佳,同时肯定同学们的想法。
略
司马光说课稿篇七
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砸碎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课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的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感召作用。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生字教学我已经在第一课时完成。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放在第二课时教学,但是考虑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第二课时、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制定了以下目标。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本节课我设计了2个教学目标。(1)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我先利用听故事形式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带有竖心旁部首的字,增进学生对部首巩固。并突出了以自学互动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互动自己学会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用“讨论、质疑、交流、探究”的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并在课堂中渗透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如同桌或小组相互讨论,相互纠错等。
导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激趣定标、自学互动、测评训练。
(一)激趣定标方面我以二点教学方式.1、先以讲故事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这样就能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他们就会乐意的去学,这节课就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自学互动方面我设计了二个自学互动。(互动一)让学生自己看课文插图先了解插图的图意然后在根据图意出示4个问题让学生考,这样有利地提高了学生认真看图思考问题的能力。(互动二我先让学生小声自由的读全文解决互动一的四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我把时间还给他们让他们自由以小组讨论或同桌的去思考、然后在让他们完成以上的四个问题。因为高校课堂提倡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三)测评训练,在测评训练中我设计了4道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问答题,这样设计可以掌握到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是否真正学会和懂了,为下一节课做好改进教学方法的准备。
我设计的板书思路清晰,学生看了易懂易明白,这样的设计有利提高学生的分析课文和能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有很大的帮助。
司马光说课稿篇八
生:我想知道他是谁?
生:我想知道他是哪个年代的人?
生读。
师:你知道司马光姓什么吗?
生:姓“司”。师:他姓司马,这是个复姓。谁来说说你对司马光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师: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请大家翻开课本82页,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二、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师:读完课文了吗?课文里调皮的字宝宝们要出来和我们见面了。瞧!(出示投影片)认识他们吗?如果你觉得哪个字宝宝难记,可以问问周围的同学有没有好办法。好赶紧读一读,等会老师可要去掉拼音了!
生自主读生字。
师:去掉了拼音,你还认识吗?谁愿意当小老师领读。
小老师读。
(击鼓传花)。
师:认识了生字,我们来猜字谜好吗?(出示投影片)。
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同)一个三框面朝东,一块石头背后撑,一条毛巾藏肚中。(砸)。
(做猜字游戏)。
师:还想做识字游戏吗?下面,我们来个组词比赛,出示字:别、慌、吓、叫、块、使、劲、救,这里有8个字,按顺序每排一个字来组词,看哪排给这个字组的词多,哪排就赢了!先自己准备一下。(做组词游戏)。
师:认识了字,同学们再读课文,肯定会有更多收获。
师:同学们读课文读得很投入。下面,我们来看一幅画。
课件出示图片。
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口大缸。
生:我看到装满了水的大缸。
师:大缸在哪儿?
生:在假山下。
师:一口很大的装满了水的缸,放在假山下面,而且有小朋友在假山上玩,这就有可能出危险。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的第2自然段,想想哪些词该重读。生读。
师:谁来读一下这段?
师:谁听出来他哪些词重读了?
生:“大”和“装满”重读了。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重读吗?
生:……师:正是因为大缸里装满了水,所以才可能发生后面的事情,所以,这里应把这两个词重点强调一下。我们一起试着再读一下这一段。(集体读)。
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呢?请同学们找一找。谁来说?
生:一个孩子不小心掉进大缸里了。
师:掉进缸里的孩子会怎样?
生:他会大声喊“救命”。生:他会在水里挣扎。
师:如果你看到了,心情怎样?
生:害怕、紧张。
生:我觉得谢培同学读得好。她读得声音响亮、有感情。
生:我觉得她“一不小心”读得很好。师:因为事情发生的很突然,所以,“一不小心”要读得略微快些。哪位同学再想试着读一下?如果是你看到了,这时你会怎么办?生:我会跑去找大人。
师:孩子们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看图,谁来说说。
生:有一个孩子吓哭了,有一个孩子在喊大人,还有一个孩子跑了。
指名2-3名同学读。师: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司马光当时是怎么想的?
生:他想我要救他,否则他就没命了。
生:他想我要想个办法。
生:他想跑去找大人来不及了,要赶快救出他。
生:我画的是“举起”“使劲砸”。师:从这两个词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石头很重,司马光很着急。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当成司马光,用镇定的语气来读一下这一段。
指名读。集体读。
生:放松。
生:轻松。
师:请同学们带着轻松的语气来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请同学们带着轻松的语气来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想一想,得救的孩子会对司马光说什么?司马光又会说什么?请同桌俩练习表演一下。
生表演。
师:你们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司马光。
生:司马光我佩服你!
生:我以后要向你学习。
生:遇到危险,要像司马光那样动脑筋。
师: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把它讲给别的小朋友听?下面,我们先来听叔叔讲一讲这个故事,自己可以跟着小声讲。
(播放falsh《司马光》)师:课后请同学们把这篇课文背下来,然后讲给爸爸、妈妈听听。喜欢这样的小故事吗?请同学们搜集一下,我们开个小小故事会。
司马光说课稿篇九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课文是一年级语文下册《司马光》。
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砸碎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课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的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感召作用。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考虑城乡结合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的品质。
2、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
3、理解课文。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我先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并突出了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用“自读、质疑、交流、探究”的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并在课堂中渗透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如:同桌相互抽卡片认读,相互纠错等。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学生拿出自己的生字卡,互相抽读生字。
2、说一说同桌读得怎样,并帮他纠正读错的字。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故事的情节。
(二)、出示图片,创设情境。
提问:
2、你还有什么看不懂的?
(把观察与谈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有的放矢。)。
(三)、朗读、品味。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刚才自己提出的问题,并划出关键性的词句。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学生从“缸里装满了水”,知道了当时情况很危急。
(2)从“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一片慌乱的情景,知道当时其它小孩的束手无策。“司马光没有慌……”、“搬起大石头”、“使劲砸”是司马光救小孩的过程,说明了司马光是一个勇敢、机智、遇事沉着的孩子。
(3)引导思考:司马光为什么要用石头砸缸?他当时会是怎样想的?
3、品读课文,感悟内容。
(1)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你们能夸夸他吗?引导学生用以下句式夸夸司马光。
司马光,你真是一个的孩子!
(2)你能把其它小朋友慌乱、司马光机智的表现读出来吗?你能说说读后的感受吗?
(3)集体交流、教师小结。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融观察、想像、朗读、表达于一体,以读促思,以读悟情,进而初步体会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四、情境表演。
1、你们能把当时的情境表演出来吗?
组织学生表演体会司马光救小伙伴时的表情动作,同学之间互相评议。
(课堂表演是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全身心感受,让学生自由组合,当堂表演是达成学习目标的有效措施。)。
2、拓展思维:司马光救小朋友的方法好不好?假如你是当时的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样做?你有什么好办法救这个掉进水缸里的不朋友?组织学生讨论表达。
(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做出评价,鼓励他们遇到困难时要冷静思考,想办法解决。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想像思考,联系生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
1、教师出示本课要写的字,大家一起读并组词。
2、引导观察这些字的笔画顺序以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强调要点。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
1、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遇到紧急情况,要沉着冷静。)。
2、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3、通过其他途径进一步了解司马光。
司马光说课稿篇十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板书)《司马光》。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体会司马光沉着、机智的品质。
其中1、2是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准备用2课时达到以上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采用三个层面的读,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首先,揭题后告诉学生司马是复姓,光是名,并简要介绍一下司马光,然后让学生拼音,自渎课文,自学生字。把课文读得正确,顺畅。接着结合检查,再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注意纠正读错的字句,读准多音字“假”的音,在初步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可让孩子联系课题说说自己通过读课文知道司马光的什么事,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最后,我将预留七、八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爬、哭、园和流”,尤其是“爬和哭”带有新的偏旁“爪字旁和犬字底”,两个字中容易多一点和少一点,因此我让学生借助笔顺表,细致地分析汉字的结构、笔画、笔顺,自能识字。再通过老师的范写,学生的描仿,正确、规范地书写,最后,让学生当堂练字,教师巡视指导。
下面,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这一课时,主要通过“从课件中质疑;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三个环节进行教学,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刚一上课,我就出示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情景,然后提问:
1.从课件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有: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3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解决这些问题。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两个问题,学生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提高教学效率。借助课件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
司马光说课稿篇十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2、认识爬字旁,能正确、美观地书写“园、爬、别”。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通过看图、想象,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积极开动脑筋、机智救人的高尚品质。
设计理念。
过程展示。
教师总结: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几百年后我们也一直记得他。课后你们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你会更加了解司马光。
五、指导写字:园爬别。
1、(多媒体出示)园爬别指名认读。
2、自己想办法记忆字形。
3、学生说说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书写笔画。
园:全包围结构的字。教新偏旁“国”字框,写这类字,里面部分不能写得过小,也不能偏在一边,内部要丰满,和四周要靠得较紧。
第二横在横中线上,竖弯钩写在竖中线上。
爬:左右结构。第一笔是平撇,第二笔是直撇,张开幅度不能大,与竖靠得稍近,捺张开的角度要稍大,以便托住“巴”字。“巴”字宜小些,上部与“撇、竖”两笔齐平,“竖弯钩”与“爪”的捺相接,写在竖中线上。
别:左右结构,立刀旁的竖钩起笔要高。
司马光说课稿篇十二
《司马光》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砸碎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课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的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感召作用。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第一课时制定了以下目标。
认识13个生字,能读通顺课文。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我采用质疑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在识字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情怀。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用“自读、质疑、交流、探究”的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
2、板书课题:司马光。介绍“司”的拼音和识字方法,“同字去掉一小竖”。
3、简介司马光,强调司马光的姓,司马光的事迹。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把圈出的生字每个字读三遍。
3、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有的放矢。)。
1、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
2、圈出的生字在课件上出示,带拼音认读。一边认读,一边想想自己的识字方法。
3、交流识字方法。
(1)认识那个,会说哪个,就说哪个。
(2)换偏旁:块——快救——球劲——经。
(3)形声字、偏旁相同的字、劲的拼音、多音字(假、得)的强调。
(4)基本遵循:怎么认的——结构———组词。
1、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争取给字组词。
2、教师出示自己组的词,学生认读。
3、男生女生读。
4、我来猜字谜。
5、游戏:水缸跳字;假山跳词。
6、课件出示课文第4、5自然段。学生自由读,尤其读准红色的字。
指名读,全班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