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的教案(模板16篇)
教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进度,以便合理分配教学资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这些教案可以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帮助大家更好地编写教案,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在精心准备教案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达到优质教学的效果。教案的编写虽然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但它将为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编写出更好的教案,为学生的学习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吧!
寓言的教案篇一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纳闷、毫不示弱、威胁等词语的意思。指导书写寓、焦、勃、疲。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角色的心情和语气。
3.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通过表演和讲述,初步感知寓言形象的特点。
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表演、讲述,感知寓言形象。
1.读准生词,理解生词,完成课后描红。
2.读通课文,查找其他寓言故事。
1.同学们,你们都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交流一下。
说说你们对这些寓言故事的感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流传了有两千多年了,分别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战国策燕二》这两本书。
2.谁来读读两则寓言的题目。(指名、齐读。)。
1.请小老师到前面来,把生词带领大家读一遍。再指名读,纠正字音。
2.你们理解了哪些词义,交流。
结合课文内容,点拨理解词义,相机渗透方法。
3.描红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笔画不容易写好,提出来,交流。
相机指导:寓、焦、疲、勃的书写,临写两遍。寓的最后两笔要写规范,焦的四点底的写法,疲的撇、捺要舒展,勃的左边子的提笔要写准确。
1.同学们,故事我们已经读了好多遍,请用简短的话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点拨: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宋国的农夫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快点长高,于是就把禾苗一棵一课地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鹬要啄食蚌,却被牢牢地夹住了嘴巴,它们相持不下,互不相让,被渔夫轻易地捉住了。
交流、点拨、点评、提升。
2.指导朗读。
(1)请同学们到前面来展示朗读。
指名两位同学分别读两则寓言,读好重点语句。师生共评:读出焦急的心情和兴致勃勃的语气,读出鹬威胁的语气和蚌得意洋洋的语气。
(2)自由有感情地练读。男生女生赛读。
3.同学们,故事很有趣,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表演或者自己讲述的方式来使故事留在我们的心里。
讲故事和表演要注意什么?(可以补充语言,加入形象的动作和表情。)。
(学生自主准备表演、讲述。)。
4.指名展示,师生共评。
同学们,我国古代寓言是充满智慧的,寓言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1.完成《习字册》和《一课一练》中的字词部分。
2.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1.通过合作、探究,对寓言角色作出评价,明白农夫和鹬、蚌傻在哪儿。
2.揭示寓意,说出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的成语意思。
3.自主探究,找到两则寓言的相同之处。
4.拓展阅读,对照古文、寓言,初步感受寓言文化的特质。
对寓言角色作出评价,揭示寓意。
把握古代寓言的相似之处,感受寓言文化的特点。
1.查找成语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的意思。
2.拓展阅读寓言故事。
1.揭题。
2.同学们,请用简短的话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1.寓言是我国古老的文学,它充满了智慧。我们的先人想通过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智慧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农夫和鹬、蚌的身上。请你评价一下他们,也可以说说自己读了故事后的感受。
鹬蚌不应该这样互不相让,最后只会两败俱伤。追问:你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相似的事情呢?
(配乐讲述故事: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
2.这样的故事流传了二千多年,宋国农夫、鹬和蚌也早已成了我们民族文化中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铭刻在我们的心里。寓言故事的题目成了成语,流淌在我们的文字里,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广泛运用,这就是经典的文化。
我们来交流成语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的意思。
3.像这样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读读资料中的故事。挑选一则来讲一讲。
指名展示、点评。
1.我们已经学习了这么多寓言,让我们擦亮发现的眼睛,去找一找这么多古代的寓言故事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你可以用笔在文中语句旁圈圈画画,写写关键词,想好以后可以小组交流。
预设:
(1)这些寓言故事简短有趣有趣、寓意深刻、给人启迪。
(2)古代寓言都已经成为成语被广泛运用。
(3)寓言故事中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而且这些形象具有反面的讽刺意味,即角色共有的傻。
(4)语言生动、有想象的空间,适合讲故事和表演。
指名交流。
2.寓言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不仅我们国家,古希腊、印度都曾出现过优秀的寓言作品,我们来欣赏两则。
(课件显示伊索寓言和印度寓言)。
学生自读,总结特点。(伊索寓言以动物为主,结尾揭示道理。印度寓言就是民间的故事。)。
1.完成《一课一练》中的阅读练习。
2.尝试自由创作寓言故事。
寓言的教案篇二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积累词语9个。理解成语“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的意思。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的内容。
3、明白做事要求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自欺欺人。
:能读懂课文内容,识记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的意思。
能理解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教学媒体生字卡片。
课前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1、媒体演示,出示矛和盾的图片。
(1)师简介:小朋友,你们见过这两样东西吗?这是两个古代战场上兵器的名字。(出示生字:矛、盾)。
学生字矛、盾(指名读,齐读。)。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把课文读正确。
就这两样普通的古代兵器,课文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习课文。
(1)媒体演示:课文内容。
(2)那个人是怎样吹嘘自己的货物的呢?
出示句子:他举起矛,向人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接着又举起盾,向人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学生自由读。
(3)理解“夸口”
(4)谁能学着这样的口气,来介绍他手中举着的矛和盾。
(5)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6)理解“哑口无言”
师生合作读最后两句:面对大伙的质问,他怎么样?(板书:哑口无言)。
什么是哑口无言?他为什么会哑口无言?
4、老师。
这个卖矛和盾的人不顾实际情况地随便夸口,说大话,让自己的话自行矛盾(板书:自相矛盾),最后被人们质问得哑口无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否则只会互相矛盾。
1、刚才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把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的小文章成为寓言,板书:(寓言)。
2、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第24课――寓言二则,齐读课题。
学习《掩耳盗铃》。
1、出示“掩耳盗铃”,师: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
2、学习生字:这里的两个生字:“掩”和“盗”分别是。
什么意思,听听课文录音,动脑筋想一想。
3、自由读课文:读正确,思考词义。
4、用动作来表示这两个生字的意思并想好办法记住这两个字。
读寓言故事,理解寓意。
(1)那个掩耳盗铃人想象中捂住自己的耳朵,然后偷铃会有怎么样?
(2)实际结果怎么样?边读课文,边划出有关的句子。
(板书:被人发觉)。
如果当时你也在旁边,你想对那个掩耳盗铃的人说些什么?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板书:自欺欺人)。
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识字游戏:看谁认得快。
写字指导:锐、哑、铛,这三个左右结构的字,注意书写时要左窄右宽。
夸口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自欺欺人。
哑口无言被人发觉。
在教学的设计中我把第二则寓言故事的寓意通过让学生对那个盗铃者说说心里话这样一个环节来揭示。在这一环节中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形式的讨论,根据课文的内容,试着对那个盗铃者说说心里话,应该说这一环节老师是完全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一部分优秀的学生,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自主学习的效果明显,能根据课文的内容通过对盗铃者说的话来揭示寓意,这样的设计对那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等方面的确有很大的帮助。但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效果就不容乐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老师的引导。教师可否在孩子们说心里话后,增设这样一个环节:他们说得好吗?你能学着他的样子也来说说吗?这样既可以给那些学习有困难、害怕发言的学生一个示范,也可以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从而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寓言的教案篇三
2、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学习文章中精美的语言。
一、导入。
同学们,相信你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老师想叫一位同学来复述一下。(同学回答)嗯,这位同学复述得不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做事情要踏踏实实的,这样才能够成功。那同学们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部作品集吗?对了,就是《伊索寓言》,很多同学利用国庆的时间读过伊索寓言,那么根据自己的阅读,对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掌握了多少呢?我来提问一位同学。(同学回答)。
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大多是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含有讽刺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故事。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课文第八课也是寓言,但叫做人生寓言,是指有人生哲理的寓言,那这两个故事究竟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呢?现在就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作者简介。
周国平,1946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自传《岁月与性情》等。
我们大学里学生喜欢的作家及其作品有规律性,就有一种女生喜欢读周国平,男生喜欢读王小波的说法,我也挺喜欢读周国平的作品,最起码在刚上大学的时候,喜欢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喜欢他用哲学思考来贯穿他的文学写作。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两篇作品吧。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35页,把《白兔和月亮》跟《落难的王子》两篇文章朗读一遍。
2、迅速地回顾一下昨天给词语注音和解释的作业,然后合上课本,给黑板上的这些词语注音(同学回答),老师强调几个难点词语的解释(风韵、正色、归属、险象迭生等),最后让同学们使用这些词语来讲述这两个故事。
寓言的教案篇四
了解《伊索寓言》的思想内容,并学会用归类法来领悟寓意。
l播放《喜洋洋与灰太狼》主题曲动画,谈话导入:这部动画片一播出就深受小朋友甚至成年人的喜爱,还获得最佳国产动画片银奖,我想它之所以风靡全国,不单是那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和健康向上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简单的动物故事告诉我们生活的哲理,传达乐观、自信、勇敢的精神。可以说喜洋洋的世界就如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这让我想起了一本书。
它也是通过动物故事影射社会生活,并且教人处世、做人的道理。被誉为西方寓言的始祖,在西方人眼中,它的重要性甚至被认为仅次于《圣经》,这本书就是《伊索寓言》。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伊索寓言的世界,一起感受寓言故事中的生活智慧。
你了解吗?最近我们读了《伊索寓言》,下面看看大家都对这本书了解多少。
l小测(2分钟):
1、《伊索寓言》产生于希腊(国籍)的古典时期,相传是由伊索(作家)编的。
2、《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少部分以人或神为主人公,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它们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语言不多却值得回味,艺术上成就很高。特别是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动物各自的习性。
3、《伊索寓言》中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举出三例:《龟兔赛跑》,_《狼来了》_,《狼和小羊》。
要读懂寓言,就必须理解寓意。《伊索寓言》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那么,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我们能否通过内容去弄懂故事的寓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这两个问题。
l阅读三组寓言故事,归纳《伊索寓言》的内容精要:
l引导:每组的两个故事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或者结局上有什么相似点的?
1、默读第(一)组的两个语言故事,自主完成练习题。
2、自由朗读第(二)组寓言故事,小组合作完成。
3、第(三)组寓言故事,第一个齐读,第二个分角色表演读。男女生比赛,看哪队完成得最快又回答得最准确。
(1)影射当时社会现实。
(2)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和智慧。
(3)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
l划出每则寓意的关键词,归纳概括寓意的方法。
1、揭露……表现……2、告诫……不要……警示……说明……。
3、讽刺……批评……嘲笑……。
请用内容归类法概括下列故事的寓意。
《赫剌克勒斯和财神》揭露许多有钱人往往做不义之事。(表现了穷人对为富不仁者的不满。)。
《蝙蝠与黄鼠狼》提醒我们遇事不要一成不变,要随机应变方能避免危险。
《牛和蛙的故事》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狼来了》嘲笑那些常常说谎话的人,即使再说真话也无人相信。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内容归类法来概括寓言故事的寓意,其实概括寓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能边读边总结,只有掌握了好的阅读方法,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才会提高!
完成阅读题。
寓言的教案篇五
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寓言及《伊索寓言》,了解寓言的特点。
2、选择孩子们熟悉的故事,加以引申,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寓言,并对寓言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寓意。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一本新书,说她新是因为我们没有完整的看过这本书,对这本书的名字很陌生——伊索寓言。
同学们,大家都有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请一个学生上台讲出此故事)。
老师质疑:跑得快的兔子为何会输给爬得慢的乌龟呢(学生讨论后小结)兔子太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够赢乌龟,于是在路上呼呼大睡,而乌龟则坚持不懈,凭着自己的耐力和毅力终于打败了兔子,这则故事告诉人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勤能补拙的。
谁听过《狼来了》的故事,并能讲一讲。(让孩子们上台讲故事)《农夫和蛇》还有《偷东西的孩子和她的母亲》听过这两个故事吗?老师讲这个故事。
这些精彩的故事都选自《伊索寓言》,现在我们想不想先了解一些这本书以及它的作者呀?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与抒情诗主要反映贵族奴隶主的思想感情不同,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与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当时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例如,《农夫和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在《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作者揭露出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作者伊索简介:传说伊索是古希腊一个奴隶,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距今2500年。他知识渊博,聪明机智,是个编寓言的高手。他曾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他编写的寓言故事大多以动物为主,将深奥的道理寄寓在短小的故事中。《龟兔赛跑》、《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谁的本领大》等有趣的故事都选自《伊索寓言集》。
什么是寓言: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伊索寓言》中的角色大多是拟人化的动物,它们的行为举止都是人的方式,作者借以形象化地说出某种思想、道德意识或生活经验,使读者得到相应的教训。这些故事有的教导人们要正直、勤勉;有的劝人不要骄傲、不要说谎;也有的说明办事要按照规律,量力而行;还有不少反映了强者虽凶残但却常被弱者战胜的等等。
1、了解《伊索寓言》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2、激发学生阅读《伊索寓言》的兴趣。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伊索寓言》,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
(一)、我们欣赏故事《牧童和狼》。
1、《狼来了》这个故事原本的题目是《牧童和狼》、还有的叫《说谎的放牛娃》,故事的原文是这样的。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
师出示原文。
2、牧童两次大叫,他的情感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听听看,哪一次是狼真的来了?
师区别读。“狼来了!狼来了!”你觉得哪一次?为什么?
3、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二)欣赏故事《蝉和狐狸》。
1、导:那么我们抓紧时间看看下一则寓言《蝉和狐狸》,看看它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学生自己读读故事。
出示: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多么美妙!您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
注意,你现在就是那只狐狸,蝉站在大树上,你要对他虚情假意、花言巧语,百般讨好。如果你骗不下他来,你还得站在树下饿肚子。
引导:蝉作为一个胜利者,他的话应该怎么读?
出示“蝉对狐狸说:“朋友,要是你以为我会下来,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
4、哪句话提示了深刻的道理?
师出示: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在寓言里,聪明人指谁?它的聪明表现在哪?说说你的理解。
(三)、《狐狸和葡萄》。
1、过渡: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请你们下课后去自学。
2、出示故事《狐狸和葡萄》及自学要求。自学《狐狸和葡萄》,要求:
1)、思考:从哪儿看出狐狸无能为力,做不成事?
2)、把这个故事讲给长辈听,问问他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1、自读故事,掌握“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的方法学好三则寓言的寓意。
2、通过故事与寓意之间的比较回读、仔细品味,体味寓言中蕴含的寓意。
1、屏幕阅读《伊索寓言》相关背景资料,汇报交流:得到了哪些信息?及时总结。
2、自由朗读,整体感体课文,要求:读准、读通三则寓言故事。
4、汇报读书后的感受,随机归纳梳理。
预计学生会汇报。
(1)故事内容简说;
(2)对角色的评价;
(3)对寓意的个性理解。
过渡语:读了这测寓言,大家已经基本了解了故事内容,但这还不够,学寓言,不仅要读懂内容,还要理解寓意。
1、快速默读寓言故事,把寓言中表明寓意的相关语句划出来。
2、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寓意、提提问题。(提醒:抓关键词)过渡:这些语句都表达了几则寓言的寓意,请同学们把这几句话放回文中,用心默读思考:寓意是怎么从故事中得出来的?试着找找故事与寓意的联系。
1、默读第一则《狐狸和葡萄》,自主找故事与寓意之间的联系。
2、自主尝试,运用方法学《牧童与狼》、《蝉和狐狸》。
3、反馈交流,随机点拔,发现、梳理后两则寓言的故事和寓意的有机联系。
4、再次小结方法,读寓意。(寓意是紧密联系故事,从故事中精心提炼出来的,与故事密不可分、水乳交融)。
9.教师出示从另一个角度提炼的《蝉和狐狸》的寓意:“一个居心不良的人,不管用多少花言巧语来掩饰自己的阴谋,总有一天会被人识破的。”
请学生运用方法评议。
过渡:《伊索寓言》就是通过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得出道理的,在语言的最后用依据精练的话点名寓意。这是伊索寓言的特点。
拓展阅读。
1、交流《兔子坡》这本书,通过交流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2、感知故事,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常听人们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有爱心,是呀,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只要人人献出一点,人处处是春天。我们除了要学会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还要爱什么呢?在这个大千世界?(爱动物、爱植物、爱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爱整个地球……)引出爱动物的话题。
新人家就要来了,兔子坡的居民们开始变得既兴奋又不安,因为新的变化意味着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为此,跳远健将乔奇还特意请了足智多谋的阿那达斯叔公到兔子坡来做客呢!
推测内容。
1、导言:你们喜欢的动物们来啦!看,可爱的兔子们!(课件出示兔子图片)其中有一只非常可爱,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给它取个名字吧!这是聪明可爱、活泼勇敢的兔子小乔奇。他今天要给大家讲一讲兔子坡的故事。现在你有什么问题要请教小乔奇吗?(学生置疑)。
2、学生质疑:乔奇住在哪里?它和那些伙伴生活在一起呢?它究竟想讲什么故事?
3、学生假想故事内容:你们猜猜小乔奇到底要给我们讲什么故事?
4、小乔奇说:有一山坡上住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兔子和其他的小动物。有一天,他们听到一个消息说有一户新人家要搬来啦!兔子坡的居民开始变得兴奋不安。因为新的生活就要开始啦。那么到底是谁要搬来呢?他们过上了怎么样的新生活呢?优美的故事全写在《兔子坡》这本书里。我们一起来看看封页吧。
5、(课件出示封面)大家看一看,这本书的封面多漂亮呀。上面画了些什么呢?一只快乐得跳起来,行步如飞的兔子。这是谁呢?(聪明的孩子一定知道他就是小乔奇啦!)一个土山坡,一座房子,还有一片菜地在这里会发生什么故事呢?猜一猜,说一说。
6、封面上还有什么?(儿童文学金奖、作者名称、出版社)可见这是一本国际大奖小说。是一本重量级的小说哦。想知道故事里都有哪些人物吗?我们现在去认识他们吧。
三、认识人物想象情景。
设置悬念:
1.首先我们先认识一下作者吧:罗伯特·罗素1892年10月4日出生于美国的纽约市,他毕业于纽约的一所应用艺术学校。1914年秋天,他为《哈波氏》周刊上的一首诗歌做了一幅整版装饰画,这是他的画作第一次被正式发表。在接下去的许多年里,他创作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图画,并不断地被报纸、杂志等媒体所采纳。
2、人物介绍:我们来认识一下小乔奇的伙伴吧。乔奇:一只活泼可爱、天真乐观的小兔子。老爹、老妈:是乔奇的双亲。妈妈善良、喜欢担心;爸爸开朗,爱助人。阿那达斯叔公:一个足智多谋的男性兔子。
小乔奇的朋友:田鼠—威利、土拨鼠—波奇、臭鼬鼠—菲伟一群小老鼠。
一只老猫狐狸红鹿……。
3、这群可爱的动物们生活在一起,猜猜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发生什么故事呢?
四、看看目录。
选择所爱。
假想情节。
1、你们想知道兔子坡上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吗?小乔奇说:考考你,来看看目录吧。看谁猜得着)课件演示目录,让学生读目录,挑选自己喜欢的目录假想情节内容。
2、学生汇报自己推测的故事情节。比开始假想的更接近本书内容。
2、人物介绍:我们来认识一下小乔奇的伙伴吧。乔奇:一只活泼可爱、天真乐观的小兔子。
老爹、老妈:是乔奇的双亲。妈妈善良、喜欢担心;爸爸开朗,爱助人。阿那达斯叔公:一个足智多谋的男性兔子。
小乔奇的朋友:田鼠—威利、土拨鼠—波奇、臭鼬鼠—菲伟一群小老鼠。
一只老猫狐狸红鹿……。
3、这群可爱的动物们生活在一起,猜猜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发生什么故事呢?
四、看看目录。
选择所爱。
自己读故事。
伊索寓言读书交流。
伊索寓言读书心得。
寓言的教案篇六
《牧童和狼》《蝉和狐狸》是《伊索寓言》中的两则小故事,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对我们很有教育意义。
这是五年级上册的课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强,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就可,再通过朗读以及结合生活谈谈就能理解寓意。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渎自说自悟来领会寓意。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两个寓言,理解寓意。
1精读两个寓言,理解寓意。
1理解寓意,教育学生从寓言中学到如何做人。
课程资源的组织和利用:
使用配套的教学课件朗读磁带小黑板。
一、复习检查。
《狐狸和葡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学习《牧童和狼》。
们前后为什么有不同的表现?
2、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完成表格。(适时提问“惊慌失措”的意思)。
好几次。
后来。
牧童。
大叫狼来了。
吓坏了,慌忙大叫。
村民。
闻声赶来,惊慌失措。
没有人来。
3、比较朗读两次“狼来了”,指名读,师生评,再读。
4、牧童好几次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牧童?
5、师述:这样一位爱说谎的牧童,使得村民们再也不相信他的话,最后他的羊怎么了?
6、齐读第三自然段。
7、交流: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
8、自读课文,指名读,要读出牧童前后迥异的心情。师生点评、齐读。
三、学习《蝉和狐狸》。
里可以看出?画出有关的词句,再有感情地读读。小组合作学习。
2、生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指导朗读有关句子,表现蝉的聪明、狐狸的阴险。
指名读、师生评、再读。
4、齐读最后一节。
5、交流:你的身边有像这只蝉一样聪明的人吗?
6、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蝉和狐狸不同的语气。
四、拓展延伸:
1、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说说看过《伊索寓言集》中的其它故事。
五、作业。
附板书:
牧童和狼。
(一贯说谎没人相信)。
蝉和狐狸。
(聪明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深刻,都结合了自己的例子来谈。课堂气氛较活跃。
这主要是课前备课不充分,没有深挖“一贯”。看来今后在备课时还要想得更多。
寓言的教案篇七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投影。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2)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3)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7、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窟窿劝告软硬狼群法则后悔盘缠叼走街坊。
寓言的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寓、焦、苦、弱、勃、闷、宋、则、疲”,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教师)1.准备与本课寓言相关的动画片或是书籍。2.多补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学生)课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学习“寓”字。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4.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5.看课题质疑: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
(2)“揠苗助长”结果怎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同桌先练说)。
二、理解文本,配乐朗读课文。
1.让生观看《揠苗助长》的录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
2.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注意突出刚才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3.提议:我们每个同学想不想给这则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读呢?自己试一试。
5.指导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问:农夫想到什么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1)问:“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筋疲力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2)让生观看插图。看!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4)问:读了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章中去读,体会农夫的快乐。
(5)“纳闷”是什么意思?他的儿子纳闷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邻居,又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会忠告他什么?请口头练习说。
三、总结理解,拓展延伸。
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拓展: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如果你碰到,你会怎样去劝告他们?请你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去概括。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让学生齐读课题,要求把字音读准。
3.老师出示“鹬”和“蚌”字,请学生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下。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师问: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请朗读课文,等会集体交流。
2.请学生把故事的大意说出来。
3.老师出示口头训练题: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4.同桌练说,指名表述。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鹬蚌互不相让呢?
2.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4.联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导学生抓住: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2)问:就在这时,渔夫看见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4)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理解:鹬:后悔不该轻易吃蚌,而且身处困境,还威胁蚌。蚌: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渔翁:嘲笑鹬蚌互不退让,结果让他轻易获利)。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对于鹬蚌来说,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假如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引导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课外作业:把这个故事告诉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与意见,并且自己再去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鹬——啄——威胁。
蚌——夹——毫不示弱。
互不相让渔翁得利。
寓言的教案篇九
1、理解、积累文中的字词。
2、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3、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学习过程
资料袋:
1、寓言的基本常识: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2、了解作者: 周国平,1945 年7 月生于上海。196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 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 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字词积累:
3、预习课文,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
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7、《落难的王子》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可以概括为“只有遭遇厄运才能坚强起来”?
拓展迁移
8、这两则寓言,一则写好事变成了坏事,一则写坏事变成了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会遇到的,怎样看待好事、坏事,这两则寓言很有启发。请结合自身经历,也选取同课文一样的两个角度的事例,谈谈你是如何应对的。
达标检测
9、给加点的字注音。
嬉 戏 ()风韵 ()厄 ()运泯 灭()
禀 告 ()抢劫 ()闲适 ()皎 洁()
险象迭 ()生心旷神怡 ()
10、找出下列词语中有错误的一组()
a、慷慨――灌溉皎洁――狡猾抢劫――胆怯
b、地窖――窘迫拐杖――特别善长――禀告
c、泯灭――流氓嬉戏――戏耍玲珑―― 伶俐
d、销毁――撤销雏形――皱纹孵化――腐化
11、判断下列句子说法不正确的一句是()
a、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
b、《落难的王子》以一位王子的亲身经历讲述人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
c、《白兔和月亮》中的白兔被作者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
d、《白兔和月亮》讲述的是如何面对巨大的财富,应以平常心坦然面对突然降临的财富。
类文赏析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寓言的教案篇十
1.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3.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并简要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4.体会寓意,培养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重点
1.了解寓言的特点。
2.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难点:体会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一、基础知识
1.了解寓言的基本常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的启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简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2.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划线的词语。
嬉戏()风韵()厄()运泯灭()
险象迭()生禀告()心旷神怡()
审美:得失之患:
二、理解探究
4.《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三、合作释疑
2.深入研读课文《白兔和月亮》,从课文中摘录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
3.读《落难的王子》研究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四、课内精读
阅读《白兔和月亮》思考下列问题:
(1)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各一个。
比喻:
拟人:
(2)第四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赏月”与第一段的哪些语句相照应?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五、拓展延伸
阅读《塞翁失马》读过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直译译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胡人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老人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略
二、理解探究
1.“无忧无虑”“心旷神怡”“各具风韵”“闲适”“牢牢盯着”“紧张不安”“心痛如割”“险象迭生”“得失之患”
2.这则寓言有两处转折。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白兔,是一个转折。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此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决定,是又一个转折。前一个转折,前后构成鲜明的对比;后一个转折,给人留下一个启迪。
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道理:拥有巨大的财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她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主动放弃了对月亮的所有权。
3.学习《落难的王子》思考:
脆弱坚强起来
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4.《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拥有与自己能力不相称的巨大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的寓意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三、合作释疑
1.(1)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3)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4)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2.如:用词精当的语句“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对称的语句“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他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3.读《落难的王子》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是一个极端脆弱的人:“每当左右向他禀告天灾人祸的消息,他就流着眼泪叹息道:‘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通过王子对别人灾难的叹息极写他的脆弱。
(2)落难王子的厄运,如国破家亡、又当奴隶,又成残废,行乞度日极为凶险,作者意在用落难王子之口,说出厄运使人坚强的道理。
(3)寓言构思奇妙,用第一人称,“我”是落难王子的同时代人,亲眼见过王子,还有一段对话,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亲身见闻,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4)“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复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边响起,重复半截,略去半截,耐人寻味。厄运一旦落到自己头上怎么办?有王子的经历在前,这样的故事又好像是在不断重复,对人很有启发。
四、课内精读
阅读《白兔和月亮》并思考下列问题:
(1)略
(2)明确:每天夜晚,她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3)明确:用原句回答,见课文第四段。
(4)明确:因为白兔拥有青草,天空拥有月亮都不是非分之财,而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会如此紧张不安。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拥有非分之财,必然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这样才能表现寓意。
五、拓展延伸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要坦然面对生活。
寓言的教案篇十一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进入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2、自己读一读这个成语,“亡羊补牢”有不理解的字吗?
3、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4、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能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吗?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 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 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 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a.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b.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四、体会寓意。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 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五、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 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 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窟窿:这是个洞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 ) 叼( ) 屈( ) 隆( )
梅( ) 叨( ) 窟( ) 窿( )
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第二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激趣导入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面对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 窟窿 劝告 软硬 狼群 法则 后悔 盘缠 叼走 街坊
七、作业设计:
1、完成《课堂作业本》。
2、阅读几则课外寓言成语故事。
3、找几个好朋友排演课本剧。
教学反思:
两则寓言,其中第一则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第二则要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对于寓意的理解需要引导。
1、 其实这节课可以两个故事放在一个课时里来上,《亡》先让学生谈谈读后对寓意的体会,然后分析细节,再让孩子们回忆自己的生活里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南》在寓意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先体会文章的内容再归纳寓意,和《亡》的顺序正好相反。
2、 在学习《南》的时候,由于孩子们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所以很多孩子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地球是圆的,所以可能这个人花费的时间多一些,盘缠多一点,可是他最终还是会到达楚国的啊?这样的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寓言故事和普通的事实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学习寓言故事的时候不能完全按照普通的生活实际去理解和分析,要注意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而不是靠理性的去分析课文中出现的情景。
3、 在教学写字时,最容易出错的是:叼、窟、窿,在教学时,因为时间的关系,分析的不是很详细,所以在课后的练习中这三个字,写错的次数最多,可能是因为第一印象很牢固的原因。
4、 刚刚考好了第二单元的测试,分析丢分的原因:主要是字词和课文内容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丢分很多,主要是由于这学期教学任务比较紧张,复习的时间很紧张,同时也因为这个单元没有认真、系统的复习造成的。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寓言两则 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寓言的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学习寓言故事改编的方法。
2.会运用所学的方法改编故事。
3.说写相结合,进行故事改编。
教学重难点:运用所学方法改编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学生表演寓言故事片段,下面同学猜故事名。
1.像刚刚我们小朋友表演的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却告诉我们一个大道理,这样的故事就叫——(寓言故事)。
2.说到寓言故事,我想到了我们之前在课本上学过的《乌鸦喝水》,还记得吗?谁能简单的和大家讲一讲?(及时评价)小朋友们请看——(播放《新乌鸦喝水》)。
3.同学们,看仔细了吗?那我可要发问了,请问:这里的《新乌鸦喝水》和原来的《乌鸦喝(出自::)水》一样吗?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请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结局等,学生回答不完整可出示范文)。
4.小朋友们真棒,经过一番思考,你们竟然找到了寓言故事改编的方法,你们真是太厉害了!(板书课题:寓言故事改编)好的,今天我们的任务也就一目了然了,那就是对寓言故事进行——(改编)现在小朋友们知道寓言故事改编的方法了吗?那我们在改编一篇寓言故事时,可以从那几个方面进行改编?一起读.
1.嗯,好的,那请同学们仔细看大屏幕,今天老师带来了几篇小故事,看,熟悉吗?(出示寓言故事图片,学生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师生评价)。
2.下面,就请小朋友们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其中选择一个故事来进行改编。(拿出事先分发的“新点子检视表”纸张)请同学们拿出“新点子检视表”,你先来想一想,你想改编哪些方面,想好了,把它写在纸上,一会我们再来交流。(交流)。
3.听了你们的新点子,我觉得非常的有趣,我迫不及待的想看看你到底是怎么写的,在写之前,老师有几点小要求:(1)尽量用一两个成语。(2)尽量用一个修辞手法。下面就请小朋友们动手写一写吧。(写在改编小能手纸张上)。
4.交流写作,师生评价。
5.小结。
改编一篇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写完可以读给同学听,也可以回家读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寓言故事改编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结局。
寓言的教案篇十三
2、认识本课3个生字,读记:伯乐相马、大汗淋漓、焕发、等词句。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两则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体会两则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
板书课题:说说你对这两个题目的理解。
熟读课文。
概括寓言所讲的内容。
想一想自己从寓言中读懂了什么?
提己不懂的问题。
汇报交流,体会寓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寓意: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
用学习第一寓言的.方法,自学第二寓言。
《鲁王养鸟》,从善待动物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
演一演《伯乐相马》的故事。
改写《鲁王养鸟》这则寓言。
寓言的教案篇十四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两则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内容,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在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1、本课课件。
2、布置学生搜集、阅读寓言故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都爱看故事听故事,谁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个有趣的寓言故事。板书:寓言两则(指导“寓”的书写)。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3、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朗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3、指名朗读课文,相机检查字词的学习情况。
4、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三言两语概括?(先四人小组内练说,再指名回答。)
三、交流体会,明了寓意
1、小组内分角色读、演课文。
2、组内交流:我从这个故事明白了什么?
3、全班交流(引导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去谈感受)。
四、总结学法,自读自悟
1、我们是怎么读懂这则寓言的?(引导学生总结寓言的学习方法。)
根据回答,板书
寓言故事学习法:
(1)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2)了解故事内容
(3)体会故事寓意
2、根据学法,自学第二则寓言故事《南辕北辙》。
3、组内交流各自的自学所得,提出疑难组内探讨。
4、汇报交流,释疑解惑。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
1、熟读课文,同桌互练,用自己的话讲述两个寓言故事。
2、指名上台复述故事,师生评议。
二、拓展延伸
1、小组成员互相展示各自搜集的寓言故事资料,商讨汇报形式,做好汇报准备。
2、小组上台汇报。
3、评出最佳汇报小组。
三、堂上写字
1、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指导难写字的书写)
2、抄写生字词。
3、听写生字词。
四、布置作业
1、把这一课的两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小练笔:我从某个寓言故事想到的
寓言的教案篇十五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6个生字,理解词语,熟读古文言文。
能力目标:背诵,默写课文,并理解课文寓意。
情感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并巧妙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背诵古文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朗读中感受寓意。
自学加指导法
小组合作讨论
小黑板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老师讲寓言故事〈〈狼、狐狸和农妇〉〉(冯雪峰)
2、读题质疑并板书〈〈刻舟求剑〉〉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借助译文试读课文
2.教师范读古文。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读流利,注意停顿,把句子读准确。
4、小组讨论:对照译文理解重点字词和古文的意思。
5.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涉 遽 契 曰 吾 惑
6、学生汇报:练习用自己的话讲寓言故事《刻舟求剑》。
7、学生用小模型来演义故事内容,理解含义。
因为船移动了,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但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跟着船移动。那个人想等船靠岸后再从船舷上刻的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肯定是捞不到宝剑。
8.再次朗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寓意,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四、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告诫人们办事情要学会变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一、背诵寓言〈〈刻舟求剑〉〉。
1、全班齐读课文。
2、指名背诵课文。
二、初读寓言〈〈郑人买履〉〉。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并借助译文试读。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读流利,注意停顿,把句子读准确。
4、小组讨论:对照译文理解重点字词和古文的意思。
5.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履 度 置 反 遂 持
6、学生汇报:练习用自己的话讲寓言故事。
7、学生表演话剧〈〈郑人买履〉〉并理解寓意。
8.再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寓意,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因为郑人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他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所以买不到鞋。
三、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告诫人们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
寓言的教案篇十六
3、培养读、写、听、说的能力;
学习写作技巧,进行寓言创作
一课时
续写寓言,感受特色
师生共同创作《龟兔赛跑》续篇,感受寓言的艺术魅力。(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创作,并进行适时的鼓励)总结:同学们,寓言的创作过程要求我们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进行生动的创作。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了解寓言的特色,感受它独到的艺术魅力。
二、寓言简介
1、什么是寓言?具有什么特点?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的东西和现象。主题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讽今、借小喻大等寓意深刻的道理于故事中,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中常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关于《伊索寓言》是一本古希腊寓言集。伊索是公元前六世纪希腊的一个奴隶,善讲寓言故事,后人搜集了古希腊流传的寓言,几经加工、编辑成书,统归在伊索的名下,称《伊索寓言》。
三、对比教学,学习寓言。
1、小组学习,教师参与;
2、检验小组学习效果问题设计: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怎样以神喻人来刻画赫耳墨斯的形象表现出深刻哲理的?(提示:根据赫耳墨斯的两次心理活动分析)
分析提要:
(1)“想知道……”
自命不凡、爱慕虚荣三问价钱中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