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精选21篇)
探索是发现未知领域、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另外,写总结时我们也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精练性。下面是一些保护环境的实用方法,希望大家都能积极参与到环保中来。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一
站在滔滔而去的时光河畔,那牧童的手指矢志不渝地指向一个地方,那是花团锦簇的盛唐。
唐朝的路难行。
这一条路是通向皇宫深处的玉石之路。路的尽头是富丽堂皇的宫殿,是天子不着喜怒的脸。纵然有权倾天下的地位,万人仰慕的才学,也终究是牢笼。囚住了太白的洒脱,困住了青莲的豪情。哪怕力士脱靴、御手调羹也抵不过“呼童烹鸡酌白酒”的质朴心愿。从此放歌山水间,逐鹿草原上,鲜卑走马,一世风流。于是自此世间有了诗仙,有了《将进酒》辞,而你也终于抵达了梦想中的乌托邦。
奈何白发三千丈,三年高堂不寻常。
这一条路是江南烟雨深处的小径。六朝古都叠映着历史的兴衰,一栋栋吊脚楼沐浴着初升太阳的光辉。铜镜中映出多少女子娇羞的面庞,素手翻飞间绣成多少对鸳鸯,暗暗传递着比翼双飞的念想。远处青山碧水间驶来一片孤舟,上面孑然立着一袭白衣的情郎。那不是归人却也不是过客。毕竟蓬蒿之人如何能这般清灵杰毓?仰天大笑后直挂云帆,千金散尽为销万古之愁。这世间如此多情浪漫、温情缱绻尽凝于你眸中,销魂于你的'肌骨之中。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直到金陵的猿声属引凄异,催发了白帝城的彩云尽散、万舟同发。苦苦寻觅再不见卿的白色身影,只能叹一声情深缘浅。直到世间的居士真正成为天上的仙子时,才知道这世间最锥心的憾痛不是生离而是死别。这一刻,长相思替去长相守,伴白头换成水自流。
金星再入轮回,投射出一生如月的旅迹。从此盛唐锦世的羽衣霓裳褪尽颜色,丝竹管弦呕哑嘲哳,马嵬坡下的红颜泣尽血泪,长生殿内蛛网暗结。只有那月,那月光,还等待着与你三人共舞,相思云汉。
月光是最寂寞的蛊毒,看一眼连心口都凉透,何况其中有你轻挥广袖?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谪仙存世毋念侯,人间不许见白头。
初二:刘京娟。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二
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的“写一写”,要求学生“把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写下来”。这是本册教材安排的第一次比较“正式”的写话练习,也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的写话训练。
1、指导儿童观察春天的花草树木,培养观察能力。
2、培养儿童良好的听话、说话习惯,能用听到、学到的词句说一段连贯的话。
3、使学生了解春天的特征,并写下自己的发现。
1、让学生在周末观察春天的田野、小河、树林、小草。
2、教师搜集一些有关春天的录像。(小河里的蝌蚪、小草发芽、鲜花开放的花园等)。
1、复习有关春天的词语。
师: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还记得一年级我们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词语吗?
(预设:冰雪消融……)。
2、周末去欣赏春天,你找到春天了吗?在说的时候尽量用上学过的词语。
1、用自己的话说说春天。
2、句式练习。
(1)春天来了,_________发芽了。
(2)_________开了,_________也开了。
(播放课前搜集的录像)。
1、边看边练说。
(1)来到小河边,我们看到小河里的(),蝌蚪在()。
(2)来到小树林,我们看到树叶()。
(3)来到花园,我们又看到()。
(4)春雨像()。
(5)……像……又像……。
2、春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春天都有哪些景物,哪些颜色?把你眼中的春天用彩笔画出来吧。
(1)学生画春天,教师指导。
(2)看你画的春天多美呀!你能用语言写出来吗?
出示表达格式:
春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还有许多发现呢,先跟同桌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学生写话,教师指导)。
1、学生读自己写的话,教师及时点评。
2、让学生把“画与话”展示出来,同学互相欣赏。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三
本框内容主要讲了我们身边种种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其中突显法律在生活中的规范、保护作用。本单元为起始课是后面所学法律知识的基础。
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开始有主见,但往往过激、偏面,缺乏对“规矩”、“法律”准确的心理定位。往往只看到其约束自己的一面,而较少认识“规矩”、“法律”对社会生活秩序正常运行的必要性,从而对其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反感,抵触心态,不能自觉遵规守法,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以宏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以激发学生法制观念为目的,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主动式地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自身感悟,内化学生心理品质,强化学生法制观念,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思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质。
活动内容设计意图。
活动一:小故事:撑杆、《十字路口》漫画的启示。
板书:社会需要社会规则用故事和漫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走入课题。
活动二:集思广益:道德、纪律、法律规则大比拼。
板书: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
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老师带着学生共同完成任务,让学生初步了解知识。
活动三:案例分析。
分析:法律的作用学以致用,巩固知识。
活动四:知识总结总结归纳,知识升华。
【教学反思】。
本节课所授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尊严》的第一框《走近法律》,我主要从身边的规则入手,让学生能正确区分道德、规章、纪律和法律的区别,体会法律的特征及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教育学生明确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更离不开法律,从而使学生从小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意识,积极的学法、爱法。整节课结构清楚,精心设计过渡语言和设问,环环相扣,教学设计完整;注重对学生读写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设问,体现了学习生活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结合案例和学案资料思考讨论,有利增强学生体验感,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讲练结合,升华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思想价值观。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四
地主动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自身感悟,内化学生心理品质,强化学生法制观念,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感受法律的尊严》的第一节《走近法律》。本课是学生学习法律的基础,由什么是规矩引出规则,进而导入到什么是法律以及法律的作用。深入浅出,层层递进。教材源于生活,深入于生活。使学生在感知中理解、感受法律。
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同时自我意识增强,开始有主见,但往往过激、片面,缺乏对“规矩”、“法律”准确的心理定位。往往只看到其约束自己的一面,而较少认识“规矩”、“法律”对社会生活秩序正常运行的必要性,从而对其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反感,抵触心态,不能自觉遵规守法,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因为教师、家长、学校要他遵守所以才遵守,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并进而了解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从而树立起最基本的法律意识。
1、知识与技能: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提高分析问题和辨析是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法、分析法等理解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通过活动的串联将生活中的规则具体化、形象化,突出体现自身的感受;学习过程,通过游戏、案例分析、合作探究、设置情景和自我观察,发现问题并从中思考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规则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寻找规则、认识规则、感悟规则的基础上,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
教学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
通过对比法、分析法等理解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通过活动的串联将。
生活中的规则具体化、形象化,突出体现自身的感受;学习过程,通过游戏、案例分析、合作探究、设置情景和自我观察,发现问题并从中思考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规则的原因,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的:
(一)科学探究目标:模仿科学家一样地去寻“宝”能寻到合适的探究材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科学知识目标:通过阅读学习和实际体验,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学习有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学习达尔文的探究方法来开展自己的寻宝活动。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快乐。
教学准备:纸和笔、一个小盒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学习卷首语,介绍指南车,我们从校园开始走进科学。
二、介绍科学家达尔文。
教学新课。
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
1、4页的内容。
三、学习达尔文进行寻“宝”游戏。
1、介绍游戏要求。(活动范围及安全事项)。
2、查看寻宝清单。
3、开始校园寻宝,用纸和笔记下寻宝时的发现。
4、“百宝箱”收集宝贝。
四、流寻“宝”发现。l拓展延伸。
一、教师检查“百宝箱”。
二、总结全课。布置学生保留“百宝箱”,下节课带来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校园寻“宝”
1、了解科学家:达尔文。
2、寻“宝”游戏。
教学后记: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六
培养正确面对代沟所引起的矛盾和冲突、主动积极地进行沟通、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父母的交往意识和情感。;理解父母,积极调适和克服逆反心理;树立同父母平等沟通的意识,2.能力目标21世纪教育网培养学生同父母平等沟通的能力。
克服“逆反”心理,进一步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
3.知识目标: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并掌握与父母和谐沟通的方法。
1课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该怎么办呢?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由此引出课题——走进父母(什么是代沟?)(沟通与和谐)。
实话实说: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吗?你与父母亲之间是否发生过类似的矛盾和冲突吗?并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提醒要从双方身上找原因)。
(1)学生处于青春期,独立性增强;。
(2)父母不舍得放手,处处关注;。
(3)年龄和阅历差异,造成双方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的差异;。
(4)对同辈群体的依赖,加剧了与父母的疏远。
你有哪些与父母沟通的好方法,与大家分享。
小组合作,请各组同学针对刚才所讲所忆的冲突,讨论并任选其中一个。
学生分小组讨论,提出解决的办法。教师归纳,引导学生“树立一个态度,寻找几种方法”。
一个态度:主动、愉快地与父母沟通。
(1)要认识自己的变化和特点,主动与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理解我们的愿望。
(4)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态度,克服逆反心理。
(5)妥善处理尊重父母、孝敬父母与帮助父母。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七
1、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引发对春天的体验和感受。
2、引导学生欣赏艺术家笔下的春天,感受艺术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
3、体验自然美与艺术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评述能力。
4、提高信息搜集和交流的能力,培养资源共享和协作意识。
“艺术的春天”与“自然的春天”的体验感受和评述。
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表现春天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的特点。讲授新课:
(播放课件片头)安排学生在表现春天的旋律(琵琶独奏《阳春白雪》)中走进教室。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没有桃红柳绿的“春华”怎会有硕果累累的“秋实”呢?在这节课里我们一起走进春天。
(播放影片)结束后提示:有何感觉?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回味悠长吗?——春天是美丽的!
问:在影片中出现了几种艺术形式?(出示片断提示)。
思考:他们各自的表现手段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接上板书):
文学:语言文字(出示春的文章字幕,简析)。
音乐:节奏旋律(播放配乐前奏,教师简介。)。
美术:造型色彩(出示影片中的绘画作品并简析)。
教师总结:
自然美是普遍存在的现实,而艺术美是自然美的集中概括,融入了人类的智慧和技艺,所以又高于自然美。
个人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一首诗词或一段文章;
2、尝试评述一件作品(或文学或音乐或美术);
3、演唱一首歌;
4、创作一幅表现春天的电脑绘画。
(出示多媒体文件,并提示电脑画及诗意画的创作)。
各小组展开搜集讨论活动,教师巡回辅导学生的欣赏和创作。(播放音乐、美术、诗词综合片,间或分析提示)。
1、请不同组的2——3名同学展示自己所搜集的作品,或朗诵或演唱或评述或出示作品,学生点评,教师鼓励,并对本课中同学们的学习表现予以表扬肯定。
2、要求课后发现、感受自然美,分析、体验艺术美。
在本课中,我们欣赏了大量的花卉风景摄影、绘画、雕塑等美术作品及部分文学(散文、诗词)、音乐作品(贝多芬《春天奏鸣曲》、中国器乐合奏《春江花月夜》、琵琶独奏《阳春白雪》),从艺术家们的伟大创造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独特艺术魅力!
罗丹语: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希望同学们课余多欣赏艺术作品,尝试从大自然中、从生活中发现美,拿起dv、画笔,操作键盘留住美。
——伟大的艺术家由此而诞生!我相信、我期待??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八
1.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走进市场,感受节同市场的繁荣景象,学习有顺序的观察。
2.学习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所见、所闻描述出来,发展语言。
1.学习按方位顺序描写节同商店的气氛,练习有个性化的表达。
2.学习场面描写及对购物者动作、神态的描写。
感受节日市场的欢乐、热闹的气氛,并能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是本次作文教学的难点。
1.学生到商场购物。观察商场的节目气氛及购物者的神态、动作、语言。
2.课件准备。(有关商场繁荣景象的图片及教学用相关文字材料。)
学生发言。
教师放课件,学生发言。
教师:正像大家说的,节日的商场喜气洋洋,就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商场、超市、批发市场。(板书:走进市场)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描述下来。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教师在学生已经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走进市场,观察市场节日气氛和人们购物情景的基础上,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喜气洋洋的节日市场情景,点击学生情感的兴奋点一下子扣住了学生心弦,再现储存在脑海中的生活画像。以此打开学生思路,引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伴随着画面的交替变换和优美的乐曲,节日商场的景象很自然展示在学生眼前,为更好地描述节日市场的所见、所闻打下了基础。)
2.我们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得从哪些方面进行呢?
根据学生情况,引导。
小结:我们按照节同气氛、他人购物、自己购物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板书:节日气氛他人购物自己购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弄清写什么的问题。)
1.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商场。你看到什么了?
学生自由说。根据学生发言捕捉指导点。
师:他看到了什么景物、注意了景物的哪个方面?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相应内容:形状、大小、数量……
2.师:这是老师看到的景物,每个人去的商场各不相同,你们看到什么景物,看谁能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叙述更多的景物,说不同的方面。(必要时可以出示课件)
课件内容:走进商场,放眼望去,呵,真漂亮!只见: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有……有……有……还有……
(设计意图:每个人到的商场不一样,看到的节日景色各不相同。教师从学生的发言入手,引导大家思考描述了景物的哪个方面,还可以描述什么方面并板书相应的内容,充分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同时训练学生表达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表现个性化的生活经历,畅谈个性化的认识感悟。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及的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一内涵。)
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人物
问:人们是怎样买东西的?两个同学为一个组,把你看到的画面与同桌说说。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进行必要指导。
2.学生在全班汇报。
学生叙述,如果学生发言遇到困难,出示课件,启发学生思考。
请一个学生完整地叙述人们购物的情况。
(设计意图:指导描述“人们购物”这一场景时,先从整体入手,确定要描述的两个要点:人、物。接着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既有个动又有互动。充分利用学生问的优势互补。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不断练习中习得的。“写作的过程能帮你把零乱的思想条理化,使你的想法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并且进一步发展你的思想。”见《提高写作技能》(威廉w韦斯特注)先在小组内叙述,再在全班描述,给学生思考,组织语言的时间,提高了表达效果,能使学生的言语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步发展。同时对两个要点既购物人和所购商品的处理上,也采取以学定教的方式,根据学情灵活安排教学环节。)
教师:该自己买东西了。你最想要什么东西,是怎样买的?按照刚才的方法,脑海中浮现画面,眼前出现情景,请按照老师的提示完成。
1.小组学习,推荐一位同学,代表你们组最高水平,一会儿在全班汇报。
出示课件:我来到——区域,看到——(商品的形状、颜色、价钱,自己当时的心情)购完后的心情。
2.全班汇报。精彩之处用掌声表示,并注意问题。
3.学生评价后再请一位同学说。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描述“节日气氛”及“他人购物”的基础,叙述“自己购物”已经不成问题。此时教师小结写作方法:头脑中浮现画面,眼前出现情景既入境。有了前边的练习,再加上教师对写法的指导,此时放手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经历的事,对孩子来说是十分兴奋的事情。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学生把听到的语言内化,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需要对材料进行加工,对语言进行组织、交流的过程能使思维有序化,使言语具有流畅性。同时针对学生在叙述时会出现开头难的问题,给了一个开头,很好地降低了表达的难度。)
4.请三位同学描述三个画面。教师出示课件,给出三个画面的开头。课件内容:
(1)走进商场,放眼望去,呵,真漂亮!只见……
(2)随着购物的人流,我继续前进,只见……
(3)我来到
区域,看到……
这节课,我们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欣赏了商场的节日美景,感受了节同市场的繁荣,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人们购物以及自己购物的画面。大家高兴吗?下课。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九
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制定孝敬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化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能正确认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培养分析问题和换位思考的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用多种方式关爱父母。
3.情感目标。
体验和感悟父母对自己的爱,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树立孝敬父母的观念,将对父母的孝敬落实到实际生活中。
1.孝敬父母需要从实际行动做起,从小事做起。
孝敬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化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针对子女对父母的一些做法不能理解,容易与父母发生冲突说起,让学生感知父母对子女最伟大和无私的爱。
一课时。
1.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2.如何要孝敬父母?
父母与子女的对立。
小组活动:说说我的成长故事。
成长的辛苦:回味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如生病、在外面受委屈等,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和来自父母的帮助。
1、不同年龄阶段,父母爱护的内容不同,从生活小事到精神安慰等,都是父母对我们的爱。学生查找有关父母的故事,如英雄的父母、小说中的父母、自己的父母等,体会父母在儿女成长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和痛苦,从而体会世界上只有父母的爱是最伟大的,是不求回报的。
假如没有父母的关爱。
2、教师举反例:对孤儿院长大的孩子与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的对比调查发现,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其智商、情商均低于有父母关爱的正常孩子。
3、讨论:如何报恩、何时报恩。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生通过查找和交流古代孝子的故事,了解他们是如何孝敬父母的,体会他们为何如此孝顺父母。从很多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等我长大了再孝敬父母”说起,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要从现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4、拓展:父母的艰辛。
找一件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印象最深、感到最难的事情,写下来,拿到班里交流。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关爱。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孝敬父母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对父母爱的回报应该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走近父母——代沟疑析、沟通与和谐》。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十
春风、春雨带来《春的消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奏响春天的序曲,枝头吐出新绿,雏菊绽开笑靥,《柳笛和榆钱》里,榆钱舞,柳笛飘,又是一年春来早,人们的脸上和心里更是春意盎然……本单元一是要学生感受自然界春光的美好,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用心去体验、感受春天带给自然万物的变化,春天给万物带来的勃勃生机;二要促使学生用心研读课文,透过作者观察春天的视角的不同,感受春天的无处不在。从而学习作者观察和表现生活的不同方式和方法,无论是古诗、现代诗歌、还是散文,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对生活真挚的热爱与赞美。让学生通过字里行间去应和“走进春天”的主旋律。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漂、雏、耀、”等38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冬、换、牵”等56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字、词、句。
7、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把握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提高识字量。
2、通过品读、演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3、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4、能用普通话交谈,并能就他人发言中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春天就在自己的身边,感悟到春天的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是具体的、生动的,是可见可感的。
3、结合活动安排习作训练,使学生认识习作在生活中的价值,并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4、乐意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课前准备:上课前十分钟分别把两个学生藏于校园某个角落。)。
教师:现在我给你们十分钟的时间,不论找到与否,要全部回到教室里来。
(注意要轻声点,不能说话不要影响其它班级上课)。
2、同学们回到教室后,师根据结果进行询问:你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总结:同学们刚才说的真好,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定要有目标,有方法,有组织,只有这样,才能有理,有序的做好每件事。好!从今天起,我们要开始我们的第一个课题的研究:找春天。
请各小组讨论一下,结合今天你们的活动,你们的认识,以后你们准备怎么去找春天,如何开始?把你们的方案写在老师发给小组长的纸上,十分钟以后给大家汇报。
小组代表汇报:(预设:从古诗文去找春天,收集一些关于春天的歌曲,从校园的花草去找春天,把春天的颜色画出来,收集描写关于春天的成语,从这一单元的课文中去找春天,到公园到生活中真正的走一走,仔细观察一下,看春天究竟有什么变化……)。
教师:很好,现在每个小组的方案都提出来了,大家看看有没有什么意见,给他们提出来?
小结:在下一段的活动中,老师再给你们添点建议,请同学们认真地思考一下:你对春天里的什么景物、事物最感兴趣,想一想:对感兴趣或者喜欢的景物、事物你了解多少?还有哪些地方你不清楚?这就要努力通过观察来搞清楚――认真的看、听、嗅、触摸……除了观察,还要注意发现一些问题,要注意做好观察笔记,做好资料积累:笔记、标本、绘画、照片……都可以,这可都是你的发现呢!如果你没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或喜欢的景物事物,老师再给你们提一个建议:找春天景物事物之最(最多、最美、最早、最晚、最……)把它们进行比较,找出他们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差别,当然,要把这“最”的特点细致的观察清楚。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湖水的倒影里。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我们的身边。
好,同学们,让我们利用每日的休闲时间一起唱着愉快的歌曲,追随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找春天,去享受春天的温暖,春天的美吧!老师等待你们精妙的发现。
(后面的活动与口语交际、习作结合起来。)。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十一
创设情境走进春天,了解春天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知道春天的常用色彩及春天的活动,利用各种方法表现春天。
引导学生感知、欣赏春天的美,提高色彩感受能力和对色彩的识别能力,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春天的景色及人和动物的活动。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大胆表现、乐于交流、勇于创新的精神。
观察春天的色彩变化和各种人与动物的活动,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
感受春天的色彩、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春天。
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你可以跟着音乐唱起来也可以动起来。你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吗?(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
学生思考回答:看到了树木、田野、花草、放风筝的人、农民在耕地、踏青的人等;从春天的色彩、春天里人的活动等感觉到春天来了。
学生派代表汇报小组讨论、探究的结果,教师小结:有粉红色、黄色、绿色、湖蓝色等,主要以绿色为主。
2.除了用色彩表现春天,还可以通过什么表现春天?你知道哪些?
学生描述如:添画小燕子、蜜蜂、蝴蝶等表现春天。
布置作业:今天我们就以春天为主题,用春天的色彩把春天里的所见所闻画出来。
鼓励学生大胆表现,教师巡视指导。
1.学生自愿展示作品,并告诉大家是怎样想的,怎样表现的。
环节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我们可以到大自然里尽情感受春天的美,还要做个护花使者,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
用绘有春天颜色的纸,剪成漂亮的拉花,装扮教室。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开发写作中的间接情感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训练习惯。
2、培养学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非诗体作品的情意空间的能力。
1、本节课为“高中语文写作情感资源的开发与配置科学化”课题结题的汇报课。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写作的情感资源来自两方面——直接的生活体验和间接的阅读听闻。本节课试图就后者的开发配置作出尝试。
2、课堂教学设计分为三块:谈诗、写诗、评诗。谈诗是写诗的准备,评诗是写诗的深化。写诗自然是课堂的核心。但是,从学情看,学生对的诗的理解基本上还停留在识记和理解的层面上,大都不曾写过诗。因此,在学生动手尝试写诗之前,有必要就诗歌特点和写作技巧作必要的铺垫,教师下水作文应该是最好的办法。
3、自制多媒体课件,以增强教学的交互性。
4、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实录:
(课前:多媒体投影屏幕上呈现“走进诗歌”的教学课题,自动播放以八首唐诗为主题的书法、山水画结合的画面。明确教学内容,渲染教学环境。)。
一、谈诗。
师:我们现在就走进——。
生(齐):诗歌。
师:首先想请各位说说,诗歌像什么?
(投影呈现:“诗歌像什么?”)。
生1:诗歌像音乐。特别是古典诗词,就像一支支动听的古曲,旋律优美。
师:确实,古代的不少诗作都是可以来吟唱的,比如说乐府诗。那么新诗呢?
生1:好象直接作歌词不多了。不过诗歌也自己的节奏,这和音乐上的节奏还是一致的。
(教师板书:“音乐”。)。
生2:诗歌像火山。我读过郭沫若的诗《地球,我的母亲》,充满热情。
师:激情,强烈的抒情。是不是?
(教师板书:“抒情”)。
生3:有的诗歌好象不抒情的。
师:哦?举例说说。
生3:比如柳宗元写的《江雪》,就像一幅画,一个老渔翁在寒冷的江面,“独钓寒江雪”。
生4:错。那也是抒情。那老渔翁就是作者本人的形象,独钓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但是还不屈不挠。
师:好。“诗言志”,就是说,诗是用来表达个人感情的。感情可以激越、豪放,也可以低回、幽怨。不过刚才黄华同学说的诗歌像画,倒告诉我们诗歌应该注意形象的塑造,这形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教师板书:“形象”。)。
生5:我觉得诗歌虽然有形象,但是有的诗还是读不懂。所以,我说诗歌像被乌云遮住的月亮。
师:为什么会读不懂呢,大家再说说看。
生6:有的诗人思想深刻,恐怕我们没有那种经历,所以不大理解他的诗。
生7:诗一般都比较短,但是内容,不,是内涵丰富。
师:也就是说,语言很简约、概括。
生7:是的。跟小说比,它的语言是够吝啬的了。
(教师板书:“概括”)。
师:大家说的很好。诗歌的特点也就是:内容的抒情性,材料的形象性,语言的概括性,节奏的音乐性。
生8:我还想说。诗歌像垃圾。
(满座皆惊)。
师:说说你的理由吧。
师:你说到这样的现实也一直让我内心沉重而且痛苦。在我的眼中,“诗歌像春花,她为我们展现了人间最美好的生活,诗歌像秋月,她为我们倾唱出人们最细微的心曲;诗歌的一半像海水,她蕴积深厚而又波澜壮阔;诗歌的一半像火焰,她真挚勃发而又明亮昂扬;诗歌也像一只嘶哑的鸟,深情的赞美这丰饶的土地;诗歌更像一个前行的人,怀揣使命走向明天。”
(投影呈现:有关花、月、海水、火焰、鸟、脚印等图片)。
但是,在功利文学的逼迫下,在世俗风气的排挤下,本应属于青年的诗歌开始呻吟,开始流泪。作为有高尚操守与抱负的我们,应该去热爱诗歌,拯救诗歌,因为诗与人类、岁月以及光荣同在。
(投影呈现:热情与火焰属于诗,青春与生命属于诗,歌声与呻吟同样属于诗:诗与人类、岁月以及光荣同在。)。
生:(一齐鼓掌)。
二、写诗。
师: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艺术的各个门类之间是相通的,因为她们的内核都是情感。
(投影呈现:艺术的各个门类之间是相通的,因为她们的内核都是情感。)。
生(齐):知道。
生(齐):要。
师:其实,我自己也感觉写得不好,以前呢,没有外人,关上大门,都自己人,今天来了不少别的学校的老师,还有很多研究语文学习的专家,我还真有点怕别人取笑的。
生9:不要紧的,学习嘛。
师:好,那我就豁出去了。反正“贻笑大方”的一个积极启示就是可以请教大方之家的指点。前几天,我从网上找来一篇散文,题目叫《顺其自然》,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读,大家认真听,把握其情感内涵,然后你就可以对我改写的诗说三道四了。
师:请我们班级朗诵比较好的汪晓雨同学到讲台上朗读。
(投影呈现:《顺其自然》全文。音乐按钮:“高山流水”)。
师(问汪晓雨):要不要配乐朗读?
汪晓雨:不要了。(开始朗读,读完学生鼓掌。)。
师:读得跟以前一样好。下面,我来读读我写的诗吧。题目是《禅意》。
(教师朗读。投影呈现:《禅意》全文。)。
禅意。
一定有座很高很高的山。
才能接纳如此丰富的思想。
纤尘不染,喧杂不闻。
僧在山上,云在山上。
一定有间很破很破的庙。
才能成为出家之后永远的家。
茅檐不扫,青苔自生。
风在院中,声在钟中。
一定有丛很绿很绿的草。
才能标示出禅机的意义。
随时随地,随性随喜。
无即是有,实就是虚。
还有什么呢。
还有什么。
一朵淡蓝的雏菊。
总有一天出现在我的梦里。
(读完,学生再次鼓掌。部分听课老师也鼓掌)。
师:谢谢大家。你们觉得我写的怎么样,是不是符合要求?或者你们还有那些想问的问题,可以提出来。
生11:老师抓住了《顺其自然》这篇文章的主题,也有你自己的感悟。语言很美,节奏感强。
生12:写得真有禅意。特别是结尾,惹人遐想。
生13:“僧在山上,云在山上”这句不太好。应该改为“庙在山上,僧在云上”。
生14:“风在院中,声在钟中”,那个“钟中”读起来不顺。
生15:不同意改“僧在山上,云在山上”这句。老师想说的禅,就是让和尚立足于现实,这样的超越才是更现实也是更伟大的境界。“钟中”是要改的。改“钟里”吧。
生16:改“钟里”也不好,第一段末尾,老师特意用了两个“上”进行关联,第二段末尾用两个“中”呼应这种结构,结构上更严密一些了。
师:但读起来确实比较拗口啊。
生16:那改为“声在心中”吧。
(不少学生点头表示同意。)。
师:问得好。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我们要求基于原作的情感,但是决不只局限于这种凝固的情感,总是需要写出个人的认识的。文章中一旦没有了“我”的影子,是相当可怕的一件事。
师:好了,下面就看你们的了。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你们今天可以就课本中的任意一篇课文为原材料,把它改写成诗。给你们的写作时间是10分钟。现在开始。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交流,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三、评诗。
师:大家刚才都做了一回诗人,现在你们要转换一个角色:做一回诗评家。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确定交流的中心负责人,就本组的诗歌进行讨论,选出优秀的作品。
(小组交流)。
师:请小组负责人到实物投影仪边来,展示你们组的优秀作品,并精要的点评。
生18:我们组的许程媛写的《寒夜》,取材小说《祝福》。(朗读)。
寒夜。
破竹竿敲击着青石板。
被新年的礼花淹没。
路,已到尽头。
倒下,期待还是幻灭。
罪恶的黑手。
总在午夜出现。
并且。
打扮成喜庆的模样。
雪花落尽。
明天已经开始。
这首诗抓住了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实质进行构思,结尾的对比,表达出了作者的对幸福的珍视的感情。
生19:我们组的周达文写的《美丽的童话》很好,是根据《边城》来写的,不过是一首爱情诗哦。(读)。
美丽的童话。
青山孕育。
绿水播种。
一段缠绵的心事。
在月光和歌声里发芽。
淳朴的人性。
动人的爱情。
在湘西的河流旁。
在封闭的社会里。
越是纯洁越是美丽。
是童话也是现实。
醉人的对歌。
醉人的夜。
青春的心啊。
随着的河水的旋律。
悄然跳动。
这首诗抓住了课文里景物特点,有了这样的细节,抒情也格外自然。
师:的确写得不错。刚才大家写诗的时候,我注意到还有一些格律诗写得不错。
(下课铃响)。
因为时间关系,不能再一一让大家欣赏了,课后我们将作进一步的整理,出一期小报。我想:通过这次练习,大家对诗歌想必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读诗就是沟通情感,写诗就是重塑情感,热爱诗歌就是热爱生命!
(投影呈现:“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读诗就是沟通情感,写诗就是重塑情感,热爱诗歌就是热爱生命!”)。
最后,我建议大家鼓掌一次,一是为了我们班级诞生了一批新兴诗人,二是为了感谢听课老师莅临指导。
(学生鼓掌)。
谢谢!下课。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十三
首先说说教材,《走进大自然》是一首儿童诗歌。图文并茂,插图优美,生动易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第7册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编者把《走进大自然》安排在教材的开头有其特殊的含义,《走进大自然》全诗描写了我们走进大自然获得的丰富体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启迪我们要深入大自然,这样才能得到来自大自然的丰富体验,懂得生活的多彩多姿。根据素质教育新思想,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充分考虑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的实际,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进行教学。
根据本课内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在初读诗歌和激发动机中——入情。让学生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此,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有一位朋友,托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听!接着播放大自然中一些声响的录音。并让学生听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新课标指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突出生活中既有语文,使学生开阔视野。所以课前,我布置学生广泛搜集关于大自然的资料,接着我让学生相互交流,以达到激发他们迫切想学习这一课的兴趣。
第二环节在感受诗歌描写的情境中——动情。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寄寓情感的形象。我运用课件将大自然的美,用图画、音乐,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诗歌中描写大自然美好的景象。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的描绘了茂密的森林里,小鸟在枝头婉转歌唱;蝴蝶翩翩起舞,偶尔停留在五颜六色的花瓣上。展示了美丽的大自然。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追着小鸟走进密林,追着小溪走进深山,追着蝴蝶,追着野花,我们走进大自然。”“那么走进了大自然,同学们想做什么呢?”从而引入诗歌第二节的学习。
第三环节在品读诗歌的神韵中——移情。儿童在感受诗歌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品读。品读诗歌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诗歌语言不仅承载着人、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因此品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我设计了以下环节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课件展示诗歌中大自然的美丽景象,接着我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瞧,同学们都想融进大自然里,去体验和感受它的美妙,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融进大自然的好办法呢?”引导学生体会诗句“让画笔去访问每一片花瓣”——作为小画家,你想怎样去访问呢?引导学生想象会画些什么?“网住每一个季节的斑斓”——你是怎么畅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的?通过图片再次让学生感受四季的灿烂多彩。让学生小组讨论,指名说,评议感受。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大自然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强烈的热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第四环节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让学生用心去体验,感受,才能领略大自然的奥秘,感受到生活的灿烂。抒发他们对诗歌中大自然的情感。在反复品读欣赏后,大自然之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在随后的诗歌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有情,教材有情,“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
最后,让学生在课件中了解到更多的有关大自然的资料,并教学生在课外体验大自然,走进大自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从而更乐意地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我的说课结束,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十四
2、聆听两种不同乐器演奏的《苗岭的早晨》,能够听辩乐曲的主题,感受两种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作品的异同。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爱护大自然的责任感。
1、合唱曲《小鸟、小鸟》是作曲家刘庄为电影《苗苗》创作的歌曲,这首欢乐、活泼的儿童歌曲是以平行三度为特点的童声二声部合唱,具有鲜丽、明亮的色彩效果。
2、《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的,描绘。
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表现了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
生活的向往。
1、织教学:听音乐进教室。
2、检查作业 :分小组表演歌曲。
3、歌曲《小鸟、小鸟》。
a、齐唱,评价:
a段——使用后起拍,富有跳跃感,形象鲜明,给人以轻松活泼的感觉。
b段——第一乐句的六度大跳与a段对比,把歌曲推向了高潮。
b、学生指挥,集体齐唱(副歌部分用大三指挥,把歌曲的对比感觉表现出来)。
c、指名学生领唱主歌,其他同学齐唱副歌。
d、各组设计动作表演歌曲。
e、 指名学生表演歌曲。
4、欣赏《苗岭的早晨》。
引入:《小鸟、小鸟》是歌唱大自然的歌曲,下面请同学们来判断感受下面的歌曲是否也是赞美大自然的。
a、聆听小提琴演奏的《苗岭的早晨》。
初听:感受作品描绘了什么情景。
讲解:教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讨论自己的感受。
思考:乐曲的结构,及每段的情绪。
实践:用吹口哨参与鸟鸣;用分组拍手的方式参与歌曲的旋律。
b、聆听口笛曲演奏的《苗岭的早晨》。
思考:两种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作品的异同。
5、教学延伸:
表演歌唱大自然的歌曲。
收集有关苗族的知识,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十五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内容,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
2、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从而产生爱国的情感。
3、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
2、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法:讲授、启发与讨论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交流。
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春城指的是我国的哪座城市吗?
二、小组自学第二部分。
自学提示:
1、课文分哪几个部分介绍了丽江古城?
2、找出描写丽江古城的句子说说给了你哪些体会。
3、小组讨论+展示。
小结:翠色山峦下,商居掩古城。花香迎曲巷,岁月久悠增。神奇而又古朴的丽江古城,静静的伫立在哪里,向我们展示着这座千年古城的独特神韵。
过渡语:丽江最吸引人的除了有“高原姑苏”风貌的丽江古城外,就是他神奇而壮丽的`自然风貌了。
自学提示:
1、介绍丽江的自然风貌,说说你的体会。
2、读读你最喜欢的段落。
过渡语:刚才我们欣赏了白天的丽江古城美景,那月色下的古城究竟又是怎样的呢?
三、句子解析。
1、丽江最吸引人的,除了有“高原姑苏”风貌的丽江古城外,就是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了。
3、小组讨论+展示。
教师指导:句1是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示时间的过渡词有首先、其次,表示原因的过渡词有因为、所以。
句2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了描写了夜晚丽江的美丽风光。
(教师引导学生将第二句改写成双重否定句和陈述句,体会不同的感受。)。
总结:玉龙雪山白雪皑皑,虎跳峡下流水潺潺,三江并流江水滔滔,香格里拉美丽富饶。丽江只是祖国大好山河的一角,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希望同学们有空能够多走走,多看看,记住那一道道美丽风景线,同时也记住孕育那些美丽风景的母亲!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十六
语文s版第八册第七课走进丽江。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的是我国云南丽江古城的奇特风貌以及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课文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介绍丽江。
重点让学生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我是这样设计的。
几幅画面,激起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浓厚兴趣。为整课教学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强化初读,就是一开始就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然后引导学生去跟文本从容对话。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强化初读,就能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要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画出最能体现古城及自然景观神奇而美丽的句子。圈圈画画是留下读书时思考的痕迹。”然后让学生各自去阅读这一段。学生一边轻声诵读,一边圈圈画画,读得非常认真。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是多么重要。即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趣,由读生情。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美景的情感,从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训练学生如何把一处景物说详细,模仿课文的写法,运用打比方,列数据的写作方法。这也是一处片段描写。主要是针对四年级学生写作方法的一个指导。
感受夜晚古城的美,体会景物不同时间的美,进行片段描写。
碎话较多,指导学生读书不够到位,读书的时间还不够,说话训练这方面指导还不够。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十七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内容,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
2、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从而产生爱国的情感。
3、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
2、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法:讲授、启发与讨论结合
学法:自主、探究、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春城指的是我国的哪座城市吗?
(板书课题:走进丽江)
二、小组自学第二部分
自学提示:
1、课文分哪几个部分介绍了丽江古城?
2、找出描写丽江古城的句子说说给了你哪些体会。
3、小组讨论+展示
小结:翠色山峦下,商居掩古城。花香迎曲巷,岁月久悠增。神奇而又古朴的丽江古城,静静的伫立在哪里,向我们展示着这座千年古城的独特神韵。
过渡语:丽江最吸引人的除了有高原姑苏风貌的'丽江古城外,就是他神奇而壮丽的自然风貌了。
自学提示:
1、介绍丽江的自然风貌,说说你的体会。
2、读读你最喜欢的段落。
过渡语:刚才我们欣赏了白天的丽江古城美景,那月色下的古城究竟又是怎样的呢?
三、句子解析
1、丽江最吸引人的,除了有高原姑苏风貌的丽江古城外,就是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了。
3、小组讨论+展示
教师指导:句1是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示时间的过渡词有首先、其次,表示原因的过渡词有因为、所以。
句2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了描写了夜晚丽江的美丽风光。
(教师引导学生将第二句改写成双重否定句和陈述句,体会不同的感受。)
总结:玉龙雪山白雪皑皑,虎跳峡下流水潺潺,三江并流江水滔滔,香格里拉美丽富饶。丽江只是祖国大好山河的一角,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希望同学们有空能够多走走,多看看,记住那一道道美丽风景线,同时也记住孕育那些美丽风景的母亲!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十八
一、设计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课程,因而,其课程内容不应来源于书本,而应来源于学生生活,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围绕问题来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去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素养,成为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打下理论基础。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身临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的陈设布局,了解借书的有关知识,使学生能使用图书馆吸收大量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他们的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通过图书馆走向成功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学习伟人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精神。
三、实践活动:
1、让学生走进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的陈设、布局特点,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布局。
2、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或通过自己亲身体验,了解自己或他人第一次去图书馆的经历。(如:遇到什么麻烦,后来是怎样解决的。)并总结出借阅图书的方法。
3、通过访问实践来谈自己的收获体会。
四、走进图书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反思。
1、生活中选取活动内容。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到县图书馆办了借书证,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有的同学不懂如何根据自己需要借书,有的同学却专门借些趣味性很融的卡通图书。为了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引导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便设计一节《走进图书馆》综合实践活动课。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身临图书馆,谈初次借书体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了解图书馆的陈设布局,发现图书馆陈设规律,了解借书的有关知识,并归纳、总结出借书、读书的方法、经验,使学生能使用图书馆吸收大量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他们的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活动不够深入,浅尝辄止,今后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与活动空间,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总之综合实践是课程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综合实践教育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实践基地建设的途径与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探索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深信,只要以开放的先进的教育思想来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定会展现独特的魅力,取得丰硕的成果。
成运平。
2008年9月15日星期一。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十九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作为一门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生成性。为了体现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力求改变的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以及着重丰富学生的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的特点,我结合我校学生特质,研究开发出适合学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为老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展开“我当小老师”的综合实践活动。
《走进大自然》一课,即是“我当小老师”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七年级学生以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以教师的角色,去发现筛选有益的知识,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创新意识,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增强其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而课程内容可涉及文学、自然、地理、历史、政治、人文等多种学科,彰显其综合性的特点。
本课内容与日常所闻所见联系密切,而且教师这个角色学生也十分熟悉,让学生当老师来讲述他们所喜爱的课题,极易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与热情,学生成为小老师,使学生之间没有距离,使课堂很具有新鲜和亲切感的独特氛围,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从而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课以《走进大自然》为此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大自然这一主题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利于学生发现,查找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而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角色转换成为小老师,从而使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策划、组织讲解的活动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活动总目标:
1、培养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探究、实践、创新能力。
2、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自我的责任感。
认知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相关知识,了解大自然现状及造成现状的原因,从而具有环保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知识的能力。
2、增强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4、增强学生的交往、交流能力。
5、通过合作活动,形成分享的意识,交流中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实自己的研究成果。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大自然现状及活动中所学得的知识,树立学生保护意识和为环保做实事的意识,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养成环保行为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2、在活动中体会参与的乐趣,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
3、总结学习成果,体验合作分享的喜悦。
4、在活动中与教师角色互换,切身体验到教师的工作辛苦,从而尊重、理解教师,与教师增进感情互动。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二十
1.利用各种展示汇报方式进行总结、交流,了解世界著名风景名胜及其相关知识,感受世界风景名胜的不同特色。
2.通过搜集资料并用思维导图整理出来,培养获取、阅读以及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展示,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
3.树立世界眼光,激发探索世界名胜古迹的兴趣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喜爱。【教学重点】。
了解世界著名风景名胜及其相关知识,感受世界风景名胜的不同特色。【教学难点】。
树立世界眼光,激发探索世界名胜古迹的兴趣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喜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暑假里你们去哪里旅游了?那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生答)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可以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魅力以及名胜古迹的悠久历史。
其实不仅是我国,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有着独具特色的风景名胜,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各具特色的风景名胜”。(板书课题,齐读)。
假期中同学们查阅网络或者书籍,了解了自己喜欢的外国风景名胜,这节课我们来相互交流学习、汇报研究的资料。
二、小组汇报展示。
师:汇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课件出示)。
1、声音响亮,吐词清晰。
2、认真倾听,遵守纪律。
3、活动结束,评出优秀活动小组,我们将设立最佳合作奖,最佳表达奖,最佳成果奖,最佳听众奖。
一)亚洲组(形式:导游讲解)。
伴随着一曲泰国民歌,亚洲组的四位同学身着泰国传统服装“绊尾幔”出场表演舞蹈,课件出示“大皇宫”图片。
生:欢迎各位来到泰国,首先我们要游览的是泰国保存最完美、规格最大、最有民族特色的王宫——大皇宫。(播放大皇宫视频资料)。
生:这一色的绿色瓷砖屋脊、紫红色琉璃瓦屋顶、凤头飞檐的建筑便是大皇宫,现在的大皇宫除了用于举行加冕典礼、宫廷庆祝等仪式和活动外,平时对外开放,成为泰国著名的游览场所。这里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金灿灿的,这把皇椅是用纯金打造的,不仅如此,大皇宫连墙壁上都镶嵌着五颜六色的宝石,这里便是泰国皇家富贵的代表。
(课件出示普吉岛图片)。
生:欣赏过泰国的建筑,我们再到泰国著名的小岛——普吉岛上来玩玩。这里有碧海蓝天还有随处可见的椰子树,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这里更是你的天堂。因为你可以在一眼望到底的水中浮潜,真实的感受一下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
(播放浮潜视频)。
生:希望本次旅行能给你带来愉悦的感受,欢迎再次来到泰国游玩!
学生评价,教师总结:亚洲小导游带我们游览了充满异域风情的泰国,现在我们跟随欧洲小组去看看浪漫的欧洲有哪些令人难忘的风景名胜。
二)欧洲组(形式:采访)。
埃菲尔:观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我在20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培养工程师的法国国立工艺学院,开始了自己建筑工程师的人生,我为铁塔的建成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仅设计图纸就有5000多张。
埃菲尔:为了庆祝法国大革命胜利100周年,为了让人们不忘革命战争,我设计了这座在巴黎任何角落都能望见的这座高塔。
埃菲尔:当年,身为富家小姐的玛格丽特与默默无闻的我一见钟情,她不顾家人反对嫁给了我,与我携手度过了生命中最难忘的时光。后来,玛格丽特去世,我发誓要建一座最能与妻子对视的建筑。
埃菲尔:它设有上、中、下三个瞭望台,可同时容纳上万人,三个瞭望台各有不同的视野,也带来不同的情趣。中层瞭望台离地面115米,从这一层向外张望可以看到最佳景色。淡黄色的凯旋门城楼、绿荫中的卢浮宫、白色的蒙马圣心教堂都清晰可见。
采访者:感谢您接受采访,祝愿您身体健康!
学生评价,教师总结:欧洲组以采访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埃菲尔铁塔的浪漫,那么远在非洲的胡夫金字塔又有怎样的奥秘呢?我们有请非洲组为我们带来胡夫金字塔的研究报告。
三)非洲组(形式:研究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胡夫金字塔的基本信息、位置和材料、建造时期、内部结构等。
学生评价,教师总结:非洲组用研究报告为我们揭秘了这古老而又神秘的“奇迹”,而美洲组带着他们手工制作的“世界名桥”走了上来。
四)美洲组(形式:手工展示讲解)。
小组合作制作美国“金门大桥”,一边展示桥一边详细讲解“金门大桥”的历史、规模、特点及主要景点等。
学生评价,教师总结:它的桥身本就如此美丽,华灯初上的夜晚它愈发显得熠熠生辉,我们惊叹于它的宏伟的同时不得不佩服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可是,人类的设计再精巧也比不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下面请看大洋洲组同学为我们带来的一组大堡礁手抄报展示。
五)大洋洲组(形式:手抄报展示)。
手抄报展示的内容:大堡礁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原因及历史、多样的珊瑚景观、大堡礁面临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等。
学生评价,教师总结:保护如此美丽的自然景观刻不容缓,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做一个保护环境的有心人,呵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三、谈收获、评优秀。
师:欣赏完了各组的展示,老师由衷的感到你们的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通过你们的表现我知道了在这次研究中你们了解了很多东西,也有许多想要说的,那就让我们敞开心扉说说自己的收获吧。
(生答)。
评优秀并颁奖。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假期中,你们用心付出,认真搜集、阅读信息,完成了一张张内容详实的思维导图,并整理成了研究报告,组员之间共同讨论完成了我们自己预定的目标。这次,老师对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沐浴在国外独特的风景及文化下,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开罗眼界的同时,你们还学会了与人合作交流;培养了整理信息的实践能力,只要我们共同去努力,相信我们下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会更加出色。
走进教师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京剧——我国的国粹,学生们从来也没有接触过,陌生而又新鲜。在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教学我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音响、语言、文字、图像画面等综合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提供条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1、认知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京剧,知道京剧的四大功夫及四大行当,并通过网络制作幻灯片。
2、能力目标在主动参与实践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及辨别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他们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认识京剧的四大功夫及行当,体验京剧的表演特点。
辨别四大行当并制作幻灯片,主动参与创造性的活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运用网络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主动参与,促进多项互动生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表演《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二、主动参与,感知探究。
(1)京剧介绍。
1、学生分组上网查找有关京剧的资料。
2、分小组介绍。
3、教师小结。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又称作“东方歌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在我国300多个地方戏剧种中,京剧是个大剧中,算是个老大哥。可想,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中国国粹——京剧。
(2)介绍京剧的四大功夫唱、念、做、打。
1、唱个别学生演唱京剧片段。
2、念a、请同学用普通话读一读《卖水》。
b、教师念《卖水》,有什么特点。
c、学生学习念《卖水》。
3、做a、欣赏《拾玉镯》,说一说在做什么?
b、学生模仿开门、梳头等动作。
c、教师示范做《卖水》。
d、学生学习《卖水》。
4、打a、欣赏《三岔口》。
b、配上打击乐器模仿亮相动作。
(3)京剧的四大行当。
上网查找什么是京剧的四大行当,怎样来区别、认识。
京剧根据人物的年龄、性别、个性等把人物分成了四大类,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三、小组合作,自主创新。
1、看图片猜一猜。
2、分小组上网查找京剧图片制做幻灯片。
3、分组展示、评价。
4、穿服装模仿京剧动作。
四、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互联网、多媒体、音响等手段了解了京剧,可以说只是迈进了京剧的大门,我想通过这次的接触会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地印象。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我希望你们今后不断地去学习,去了解他,因为他是我们中国的国粹,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