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五章读后感(精选17篇)
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主观感受和个人思考的表达,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作者的观点、观念和思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合适的逻辑和结构来组织读后感的写作?如果你正在苦恼如何写一篇完美的读后感,不妨参考一下以下范文。
论语第五章读后感篇一
家里有两个孩子当听众,对于我这个好讲话的人,确是方便。高兴起来,便向他们高谈阔论一番。老子的话,有理无理一个样。孩子识趣,只管听,不争鸣,这往往使我越谈越惬意。
这一回,跟孩子又扯开了《论语》和“仁”的话题。《论语》这部书,多处谈及“仁”。
然而仍纯粹以我做老子的身份讲话,望文生义,借题发挥,且自以为是。涉及到古代文献典籍,我的态度大率如此。我偶尔翻检《论语》,就像翻检时下流行的文艺报刊,根本算不上研究。而作为文学作品看,我认为《论语》是上上乘的。
我喜欢《论语》的那种心安理得;
我喜欢《论语》的那种从容不迫;
我喜欢《论语》的那种深入浅出;
我喜欢《论语》的那种意味悠长。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论语》一部书开头这几句,如一支优美的牧歌。它好像在欣赏生活,礼赞生活,在提示着生活的一种至高至美的境界。
它要求人们“学”,要求人们“习”,“学”而“习”,人才能成为“君子”。“君子”这个字眼,好像不完全仅仅显示人的社会地位。我觉得它还包含着对于一个人的教养、修养、生活态度和志趣的评价。人之所以成其为“君子”,亦即人之所以成其为较高的人了。而从中便有了“说”,有了“乐”,有了“不温”。这光景,是很不坏的。
读《论语》会使我想起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调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如同孔子强调“学”而“习”,陶渊明强调“归”而“追”。不能一去不返,一放难收,要回来。回来并非无所事事,在“归”中而另有所“追”,亦即从另一人生境界上重新出发,重新前进,这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积极。无论就《归去来辞》的这几句话,还是就陶渊明的整个作品,都具有《论语》的那种心安理得,从容不迫,深入浅出,意味悠长。陶渊明以他的作品和实践,体现了孔子至为向往而终生都不打算享有的“风乎舞云,咏而归”的那种与自然相亲相近的生活状态。怎么人们老把陶渊明视为避世者,而不看见他也是孔子的传人呢?陶文陶诗的思想风貌,温柔敦厚,充满了爱心;笔调亦直亦曲,亦方亦圆,如倾如诉,如叹如咏,这般文笔,我以为只能从《论语》中得来!
论语第五章读后感篇二
《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半部《论语》治天下”,从古至今,《论语》都是一部不能忽视的经典。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论语第五章读后感1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论语》是凝聚我们中国人智慧的一本书。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了一本孔子的论著—《论语》,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论语》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可以教给我们很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听后迫不及待的翻开《论语》,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必须做到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中,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知。”这句话是令我感悟最深,受益最多的。它的意思是说:要学习别人的长处,用别人的短处来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且改正。让我明白了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是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别人的缺点呢,就用来当一面“镜子”,看一看自己身上有没有这些缺点,有,就要把它及时改正。没有,就用来告诫自己,以后不要犯这些错误。这句话一直伴着我健康快乐的成长,无时无刻的给我警示,指引我如何去做。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论语》应当是阶梯中非常重要的一级,学习《论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好多做人的道理。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实现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思考。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经走了多远,永不停留,走过秒、分、时、日,又积成日、月、年代。高尔基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果实,懒惰者的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每时每刻做些有益义的事。
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时间老人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时间老人对每个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样的时间内,人们的收获却不同。所以我始终相信“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珍惜他‘”这句话。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会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为他们知道时间是宝贵的。如果你会把握时间,你就会把握生命,你才不会虚度人生,如果你虚度人生,那么在你虚度的一分一秒的时间里,你可能不会感觉到什么,然而有一天你去计算,你会觉得浪费的时间可以干很多你没时间干的事情。这时,有的人懊恼,有的人想祢弥补,但这是无济于事的。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后后悔,那么现在你就要珍惜时间。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时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与朋友约会,他站在桥头一边等一边在纸上写着,雨淋湿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觉。朋友来了满怀歉意的说“不好意思,耽误了你宝贵的时间。”爱因斯坦却兴奋地说:“我非常有意义地度过了这段时间,因为在这些时候我又想起了一个出色的想法。”时间是宝贵的,它总是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流走。你是想把它当作日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个生锈的日历夹吗?因此我坚信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您能告诉我一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点就够了。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因为别人欺骗了你,你也就用同样的方法去骗取别人,这种处世方法实在是不可取的。我曾经与财务经理说过,不能因为有客户不讲信誉,不按合同支付车款,一拖再拖,心中产生怨气,就对我们的供应商也采取同样的付款方法,也不讲信誉,将来公司如何生存呢?无论何时,都要诚信为本,这样企业才能做得长久啊!
所谓“恕”字,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伤害,你也应尽量宽容。现实生活中的我,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两个所谓的小人伤害过,尽管他们两个人目前的处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们是否还象以前一样天天算计别人,曾经我在内心暗暗发誓,将来有一天我要报复,但随着锐意进取的学习和工作,心境不断地调整,时至今日,心境变迁,以往那种过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来,但内心深处当时的痛楚还隐约记忆。
现如今拥有一份宽容,奉献一份真诚,执着一份情节,,把持一份矜持,回头再想想过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当时的处境所崩发出来的想法却是成长过程的真实写照。所以现在想想,毛泽东主席的讲话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日渐成长成熟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总结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将走回头路,弄不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的!
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对照起来,我是否也有相同之处呢,心灵相照的快乐的生活似乎离我不是遥遥无期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描述的,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状态和心情体验。学习的内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学习的时间并不仅在课堂上,在书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时时刻刻。“时习之”就是要时时刻刻加以练习和温习,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这就要求我们“时习之”,勤思考,多练习,时刻不忘学习,保持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活态度。
世间什么最难?做人最难。拼上三年两载的工夫做成一两件事不难,做人却是一辈子的事,弄不好一辈子也不会做人。不会做人怎么做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评价孔子为:温、良、恭、俭、让。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识,我想,这大概也是孔子学识渊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一个人才能够站在道德的立场,真心对待他人。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是孔子赞美颜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实,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快乐,关键在于心态,贫或富只是一种外在因素,真正有学识的人是不会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担心自己的才华不被人知,悄无声息的被埋没了,埋怨没有慧眼识己的伯乐,这些担心都有些多余,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真正紧要的问题,并不在于人知,而在于知人。知人总会在关键时刻对一个人的命运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论语》还教会我一项道理,人必须学会多种本领,做一个能文能武的通才,不仅要对专业要精通,对其他领域也要能懂能做。
“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一切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得而复失,失而复得都会经常发生,只有将功名利禄看淡看开,才能“事去而心随空”
《论语》,一本包含了道理的圣贤之书。
论语第五章读后感篇三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颜回,但是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完《论语》后,我对颜回有了自己的看法。
“孔子说:我不违背整天的词语,如蠢,以为他们撤退省,足以发回也不傻。”这是老孔子颜回的评价,可以概括为“颜回大智若愚。”颜回看起来笨,其实他是一个聪明的人渴望学习,所以我们不能以貌取人。
孔子作为老师可以不分贫富,只要是通过虚心求学生活的人,他都收下。当颜回进学堂时,只要磕三下头便成了孔门弟子。一开始孔子教育并没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颜回,只是我们发现他上课进行学习最认真,但从不发表意见。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颜回发现后,中午放学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下午和早期学校。孔子觉得很奇怪:颜回,吃就吃这么快?于是,他派了几个人回家,看看发生了什么事焉。
原来,颜回家发展非常穷,所以我们住在城市贫民区,父母可以每天都要到自己田里去种地,只给颜回就是留下一锅菜汤。颜回回到家后,就把菜汤倒到一个用竹子能够做的每个碗里,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菜汤喝不饱,他就跑到井边,用水瓢舀几瓢水喝,然后他们赶紧重新回到教育学堂。
不仅如此,颜回恭恭敬敬地说。他对孔子太不仁慈,以至于他的美德闻名于世,孔子说他“在三月的时候良心发现”,但是颜回没有照顾他的健康,英年早逝,孔子悲痛欲绝,他说:“唉!天空被哀悼!天空被哀悼!”
公爵曾问孔子:“有什么好学的弟子?”孔子说:可见日元多么重要回来孔子“有那些谁学颜回,不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的人现在也将死,未闻好学者也。!。”
我们也可以学习颜回的另一个优点:尊敬师长。老师面对这么大的班级,毫无怨言的把教授给我们的知识,我们不能不尊敬老师。但我们不应该面对老师的恐慌,如果是这样,就不能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颜回礼貌地指出孔子错了。这样,我们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不懂的问题可以向老师请教,吸收老师的知识,才能无愧于老师的辛勤付出。
因此,我觉得学生颜回是个尊师重道,好学,大智若愚的人。他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好榜样。
论语第五章读后感篇四
有幸接触《论语》,孔老夫子给我们太多太多感受与遐想,谈谈自己的感受,分享一下自己内心的触动。当然《论语》内容博大精深,毕竟理解有限,只挑拣自己内心为之触动最深的。
自我理解较多的与大家分享:
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量、友多闻,益矣;友偏僻、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孔子区区20个字把好朋友分为3种,坏朋友分为3种,耿直、度量、学识(益友);偏激、优柔、奸佞(损友);禁不住让我想起“人之初、性本善?”
思绪就不由自主的回到童年,真好!童年总是怀着一份渴望与留恋;每当忆起童年,就忘不了在一起跳绳、一起往墙上摔泥巴、忘不了那追逐蝴蝶的身影、忘不掉那灿烂的笑容。
是什么使我们改变了原有的“善”,是贫穷?是名利?难道脱离童年成熟的标志就是学会尔虞我诈、学会搬弄是非吗?好像孔老夫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预知未来,这也是我明白为什么叫“圣人”的原因了吧。现实社会我们给予自己的压力太多了,自己虚荣心太强了。千纸鹤人那种“真诚”与“感恩”不是挂在嘴上的,而应体现在日常行为中,只有发自心底深处的那种善良才是最真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对与错,只有站得位置不同而已。其实做好自己,保持一份童真不要刻意去追求,你将会永远生活在阳光与微笑中。
论语第五章读后感篇五
第三章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此句须反复诵读,方能真正体悟圣人之殊胜意。“仁者”是儒家价值的中心,人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是士君子的成人之路,也是人性自觉、自尊的必然选择。贤人、圣人、天人构成了儒家价值的果位次第,层层递进。发什么心,成什么果。
孟子说过一段话:“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
如此看来,“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自有大义在那里,大义就是仁者爱人、恶人的标准。进一步解释,“惟”是“只有”、“仅仅”的意思,有强调的语气。“能”是“能够”的意思,指有能力做。“好”、“恶”是动词,分别指“喜欢”与“痛恨”。“人”与“仁者”相关,这句话就是:只有仁者能够喜欢有仁的人,能够痛恨无仁之人。联系里仁一章、二章之句义,仁是内在于人的,而且需要人自身的努力保有仁性。能够这样做的人就是仁者。仁外化为天地万物之性就是化生孕育万物之生,仁内化于社会文物制度就是礼义廉耻,在孔子的政治世界里就是克己复礼了。所以这句话也可以解释为只有保有仁性的人,能够根据儒家知礼义廉耻之大义喜欢仁人或痛恨不仁之人。
所以朱熹引用游酢的话:“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朱熹根据一般人的好恶突出仁者的好恶,仁者有其正,这个正就是那个大义吧。针对宋代士大夫的生活风气,朱熹与游酢所指的宋代的那个仁者就有无私心的大正大义了。其实,仁者能够好人恶人不仅会随着时代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关键还在于对仁义这一话语的再阐释罢了。成就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格公民,也未免不至于是了。
论语第五章读后感篇六
历史最能检验一个人,一部作品,一个国家的成就。中华千年文化,《论语》一书在长河之中洗尽铅华,焕发光彩,深深扎根于中华儿女灵魂之中。孔子,巨著的创作者更是在人们心中无法磨灭。文化的传承者,开启着被时光尘封的大门,向子子孙孙铺展一条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读《论语》,是一种享受,在千年文化中穿梭,静立碧水泮,独坐涧亭溪,体会《论语》之中字字的精华,感受文中令人渊思寂虑的人生哲理。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最深处实乃做人,回首人生多少事,尽在茫茫一瞬间,人的核心便是为人也。孔子对于人生无疑是乐观的,人生在世,每一阶段都有自己应该懂得或者获得的东西,人生应该是在不断的前行中行进的。孔子一生活了七十二岁,经历万千坎坷,仍旧对人生保持着一个乐观的态度,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恃宠不骄,兢兢业业。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在论语中,“仁”是思想核心。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在当今世界,也不见得有人对政治有这么高的见解,以“仁”治国,国家可得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一个成功的国家最需要的便是民心,而要得到民心便要“仁”。
在学习上,孔子强调,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在学习中,人们样样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要么只学不思,要么只思不学。作为一个大学生,在学习中,要懂得自我反省,自我检测,自我充实。而不是在宿舍浑浑噩噩,不思进取。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学会学习,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会抓住身边的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向这些平凡却有着独特的优点的人学习,向别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大海之所以广阔,是因为它能容纳百川,而我们要学的精,就要学会学习身边人的优点。
在孝道上,孔子主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孝,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根本、最重要而且影响最为深远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个人修身之道。论语呼吁我们要遵崇孝道,敬爱父母。在现如今的社会,我们都有迫不得已的理由离家远行,有的为了工作,有的为了学习,可是,我们始终要记得,在某个远方,有一根线在牵扯着我们的心,那就是父母,是家。
不管它再远,再旧,我们都要记得,百善孝为先,父母,永远不能远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不断地进步。即使是在科技发达的现在,我们也不能忽视了《论语》对我们的重要性,要讲孝道,重学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将我们中华的美德传承下去,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中华儿女。
论语第五章读后感篇七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地位不言而喻。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xx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xx年的宝座。《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论语十则》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我们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习了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有害。《论语》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论语第五章读后感篇八
文字间的血脉之默契,环抱组合在一起,一高一低,一长一短,每一句短小精炼。
穿越千古的文字与礼仪在我眼睛流逝,慢慢的清晰,我害怕当年的时代在不经意间,把这一本传世之作遗忘了,他的博学和伟大,经历千年的风雪洗礼,在今天广为流传,闪闪发光。
我昂首挺胸的走在充满文言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这千年的美,千百年来这一段仁德佳作。
不曾难过,我飘荡了,宛如桶钟声回响在静静的心房之间。他颤抖,也刺痛了,不要问我什么感受,我陶醉了。我在这精炼的伏笔之下,醉了,醉了很久,如同在做梦。
论语,华人之萃。传也,现世之宝。德也,同鸣君子。感叹古人智慧,竖拇指于敬。
孝:孝者,心静者也,善以心之善。君子以此为举,能德万人所附。与父与母,以亲为待,不行为恶,此为孝德。
父母大地的生命之火,在燃烧的每一刻都有爱的保障,我把手高高的举过头顶,让阳光照在我的手心,把内心深处的波涛,传达在阳光谱写下的蓝天白云里。妈妈、爸爸我爱你们。
忠:忠者为和也,不贱不盗,以和为贵。忠者善和之人,效忠余力,不反不闭。义为命者,本为忠所附,长久志见,忠也。
彼此的忧伤你读我听,我们都有同一颗心,你在照耀着我,我在守护着你。你把你的忧伤挂在南方的艳阳里,我用东方的大雪纷飞倾听你。你忠与我,我爱于你。我们不浮浮沉沉,我们只愿朝朝暮暮。
信:守信,可交之人,商场之核心,买卖只本质。信者,为事事大流传,反信者,被唾弃之。为信,为人,为齐家,信者走天下,皆可活。
写满文字的淡黄色纸张,盖上红色印章的那一刻,你知道我的内心在思索什么?这红色印章下,为数不多的花白银两,是买卖者之间如爱人牵手一般的信任,你懂我的那些文字和花白,你懂我的那些数字和印章,而我信一直在心中闪亮,照耀我们彼此商场的前程。
直:正为万事所需,正乃世间所喜。为正事,方可得福报。反正为虚,伪不接不纳,奸诈者反自闭。虚、伪、奸、诈、逆道而行,终为不直,此为唾弃。为正为直者,喜福同报也。
灯光下,灰暗。不懂那长长幽静的小道,为何传达点点的哭泣之声,明月赐予我正直的力量,可以踏平一切黑暗,我把白天采集的光阳之正,挥动在随手捡到的白色木棍上。哭泣声停止的那一刻,一份正直属于他,一份真实属于我。一句谢谢,把打破了小道的这份幽静,而正直却伴随,仓促逃跑的两个坏人,感染了虚伪、奸诈的世界。
上学时期,朗朗上口的那些经典文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论语里面还有很多关于学习的方法与说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老师不断在要求我们去阅读的金典桥段。
而孔子也在劝解当下,要多读书,多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在学习中找到内心深处的自我,现在生活在一个互联网的世界,关于学习,这个时代的人理解的越来越浮躁。
在网络上看到很多主播一个月10万的收入,学历也一般般,而且很多有学习,有能力的人也纷纷的加入这个主播大军。让部分人感觉学习,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变的越来越没有价值。而环顾四周,那些站在金子塔顶端的人,都是很爱学习,不断更新大脑的人。
虽然穿越千古,真理还是真理,一个人的收入只是一方面,而通过学习,通过思考得到心智成长,整个心理过程的实践不是金钱可以解决的。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让百世的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不要浮躁,要做一个仁德之君子,肯定也离不开学习之道。
论语第五章读后感篇九
“先生授我以诗书,我为先生传知识”,这里的“先生”说得就是孔子。《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辞约义富,语句、篇章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浅近易懂,用意深远,雍容和顺。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及其所要表达的观点。
语录谆谆,读取学习之法。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为好学也已矣。”我们每天学习不知道的知识,每月都不忘自己学过的知识,这样就算是好学之人了。就像悬梁刺股的主人翁孙敬,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中,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读书。读书到夜半,怕自己打瞌睡,就把绳子栓在头发上,把另一头固定在房梁上,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凭借这样的刻苦学习精神,使自己成为了一代鸿儒。还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们把学会的知识常常复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是我们要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论语》给我们学习的方法,让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学习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言微旨远,应思读以致用。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始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虽然会背《诗经》三百篇,但是把国家政治交给他,却不能治理;让他出使诸国,不能独立办事,虽背得多,但不会运用,又有何用呢?纸上谈兵,不会灵活运用,就像我们背单词一样,最后能记住的单词没几个。学习是要下点苦功夫的事,不是我们想想就能学会的。
柏寒松劲,书中还有许许多多深刻的道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会我们要谦虚待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还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警醒我们要有坚强的意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启发我们要思考问题;“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提醒我们交友要谨慎;“朝闻道,夕死可矣”是说我们对真理要有敬畏虔诚之心。
字字斟酌,仔细咀嚼,久久回味,像是亲自聆听了孔子的教导,值得我们用一生来回味解读。
论语第五章读后感篇十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矢志不渝。
亦或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
而我读论语,更多的则是像看到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同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试图让他们懂得:人就应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就应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论语》所传递的第一个生活的要诀,便是持续平和的心态。生活中常常能见到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样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因为穷而作乱。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达至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
人就应如何生活呢?
孔子给出的第二个答案便是爱。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在他看来,没有仁爱的根基,礼也是无用的。这点孔子曾反复阐述。尤其是对父母之爱。他谈论孝,人人都说孝就是奉养父母,而他却说如果不能从心底里敬爱父母,这又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事实上,也只有基于真诚的亲子之爱,才有可能到达真正的孝道。当别人向他请教治丧之礼时,他简洁的回答:与其易也,宁戚,与其在面子上搞得隆重,不如从心底里真的为逝者悲伤,一场充满爱的丧礼,才是对死者真正的尊重。真诚的仁爱之心,是孔子反复向他的学生所强调的,这也就应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恒中心。
人活在世上快乐与否,很重要的因素,取决他能否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
在人际交往中,要持续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性。
孔子用一句话为这个原则做了最好阐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诉人们,与朋友之间,不管相处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强求两人观点完全一样。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就应能够持续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进而获得真正的友情。
《论语》和其它经典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就应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之前最就应学习的,因为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这个充满了诱惑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
论语第五章读后感篇十一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论语第五章读后感篇十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所以,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内涵,并且努力去做,还是很有意义的。
论语第五章读后感篇十三
书,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是不呆估量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
自小就执著于看书的我读的书已经不计其数,书使我受益匪浅,每一本书都让我印象深刻,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属《论语》了。
《论语》作为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骇、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有二十篇,其中让我体会最深的是为政篇中的“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要听各种意见,把觉得怀疑的地方避开,谨慎说出多余的,才能少犯错误,日后才不会后悔。在生活中也不要夸夸其谈,应该三思而后行。
《论语》是我的一位好友,它让我懂得人生中的一些为人处事。《论语》总是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我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让我明白失败的缘由,重新找回自信,并且走向成功之路。
读《论语》使我受益无穷。今后我会更加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千年经典,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让我与经典继续相约吧!
论语第五章读后感篇十四
孔子的《论语》语言深奥,我作为一名小学生,只知《论语》是一部描述孔子与他的学生们的语录,其他的便一概不知了。就在五年级时,学校编写了各年级适用的《论语》,我才慢慢对它产生了兴趣。
读过了《论语》后,我了解了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人,《论语》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言论,其中大多关于学习,十分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对我的学习的帮助效果非常显著。《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用直接的两句话告诉了我,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时常复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生活的过程,要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着复习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发现。
就拿那一次来说吧,那天是语文测试的日子,前一天晚上由于我贪图玩耍,就没有复习。练习时,许多题目我都答不出来,急得我抓耳挠腮,最后成绩很差。回到家后,我发奋努力,每一天回到家后不是和小伙伴们玩耍,而是打开书包,开始复习功课。就这样到了第二次语文测验,我从容不迫地在卷子上行云流水般地写下了答案,最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论语第五章读后感篇十五
20xx年的那个春雾弥漫,料峭沁寒的日子,我们一大帮语文教师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罗中旁的学宫。瞻仰了孔子像,进入历史和文学的殿堂,心里总不觉涌起肃穆、庄严、宁祥的尊敬之感。于是回来,在学子的安眠声中,在寂寂的灯下,重又捧起孔先生的《论语》,才发觉曾经的读书,只是泛泛的涉猎,不曾走进文字的深处。
不想十年之后,回到最初,却又不再是当初。只因志向再大,也离不了家,离不了国,离不了默默老去的父母。不知是从哪日开始,或许是在又一次与父亲的执拗当中,恨恨转身的那刻,瞥见他苍老的面容流露的脆弱?或许在与母亲千里通话的电话线中无意中感知了母亲的小儿女心态?渐渐的,开始去理解,然后稍稍的宽容起来。有什么,比在父母家人身边更幸福呢?“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细细问自己,究竟喜爱什么呢?以自己无争的个性,何必跻身于喧嚣的繁华都市中不知如何把握,还是宁静以致远的好,手执教鞭,能够在一方有家的地方,引领学生们走进知识的海洋,能从中捡起一粒沧海遗珠就是无限幸福了。
如若再有人问我之志,我也会向孔子那样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在父母所能注目的地方,假期之时,能回家看看,陪他们聊聊天,度度如水的生活,读读老人这本书;与朋友维持着淡淡之交,不过近也不过远,守候在我们曾共同求学的地方,他们若归来,则淡淡一笑,更多的是,默默地祝福,他们的海阔天空,绚烂辉煌;而我呢,也求仁得仁,不必怨了。我自由我的一亩方塘,也会培育出我的桃李芬芳。我的学生们,聪明而可爱,或许也执拗而莽撞,但他们确实鲜活而有无穷力量的生命,有着无限的塑造性。我能够站在这三尺讲台,不妄作,君子坦荡荡的做一名教师,给予学生一些正确人生观的指引,书籍的阅读指南,不亦说乎?我也正在实现我的人生价值了,不白来人世间这一趟,足矣!
有些人的人生,或许会在汲汲功名中度过;有些人的人生,或许会在宦海浮沉中度过;也有些人的人生或许会在永不止步的科研追求中度过……不同的人生抉择,就有不同的人生方向。而我不过选择回到生养我的小城,回到哺育我成长了六年的母校,由学子向教学者的转变而已。沉静下心,我深知自己正选择了一条安之,信之,怀之的路。半年多了,在繁忙的工作中,也不停三省吾身,知道自己在不断成长。
读《论语》,需要用一生去读,需要在不断的经历之后,走过了许多路之后,仍应该拿出来,一个人在灯下,静静的品,静静的读,然后闭上眼睛,静静追忆往昔,能够无悔,能够无愧,便让一切过去。展望未来,相信“德不孤,必有邻”,在对待家人能够安抚,能够不记得失付出,能够共患难,同在一起,快乐无悲伤;与工作伙伴和朋友,能够互相信任,支持辅助,合作无间,共同收获,一起成长;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能够不断促进自身学习,广泛阅读,刻苦钻研,与学生教学相长。这便是一条看似平淡而又充实的人生了。
人生每一阶段读读《论语》都是不同的感悟与成长。少时读《论语》,只知苦吟背诵,不知其深意;现时读《论语》,会默默思考,反复咀嚼,或许仍然肤浅,但能有自己的体会;老时呢,还读《论语》,不知又是否能够淡淡付之一笑呢?有点期待。
时间永是流逝,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能读懂《论语》的时代,会是更仁德有礼的时代,会显得稍微恭俭的时代。那样,朴素的人生,也是很美的人生。但愿在我不断老去的人生,若能怀慈悲之心,抚恤,体贴,宽厚,渐渐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则我心安之,信之,怀之,并足之。
论语第五章读后感篇十六
在第二届上海市十大“平安英雄”颁奖晚会上,当主持人问黄埔区法官徐文娟“为何在信访调解上成绩斐然”时,她说是小学班主任杨老师的一句话鼓励她努力、勇敢、奋进。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面从两方面谈谈体会:
一、让“快乐”陪伴我们的教师。
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他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就强调教师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教好自己的学生,向他们传授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有所发展。还应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来不断学习,来适应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工作和学习中,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中,一种涵养一种自信让我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比如这几年,我任教三个班级数学,课时少,内容多,要求高,班内差生多,教学任务繁重,每天备课备得头昏眼花;同时又担任班主任和教研组长,每天有一大堆的事务需要处理。又由于所带的班级学生年龄小,许多事都要老师亲力亲为,手把手教。但是我经常告诉自己:每天认真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学生;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学会遇事冷静、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围绕你,否则会影响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无成。其实学生都怕老师,特别是犯错误后,更不敢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这时老师如果大发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静气地谈话,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经常听老师说,我们很尽力,也很认真负责,但一次次的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总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在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有一段时间心情是很郁闷的。读了“论语心得”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许有较长时间的面对,绝不要抱怨学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抱怨领导的不理解而是要积极思考,班级里尽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较多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对于那部分学困生,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努力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终有一天他们也会进步的。
正如那句经典的老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积极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快乐成为教师生活的主旋律。
二、用“真爱”对待我们的学生!
于丹说得好,过分的苛责,不如宽容的力量而恒久。学会了宽容,老师就可以走进学生及家长的内心世界,学生及家长也就会感恩于老师的付出;学会了宽容,我们的内心将会有一种坦荡荡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为教师的我们,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处理时,多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问题,要少一些指责和抱怨,要多一些鼓励和赞扬。只有这样,你才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能正常地开展。只有这样,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与融洽。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心态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尊重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因势利导,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呼声,给予他们适度的宽容与谅解,体谅理解他们的难处与苦衷,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不说任何伤害他们自尊的话语等,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鼓起他们自信的风帆,让每个学生都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学会宽容与包容,要以智慧去解决,以人格去感化;爱由心生,心中有爱,言行才能有爱!所以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宽容、博大的爱心!
《论语》是传承华夏的五千年精神财富,是凝聚在炎黄子孙心中最为神圣的精神圣殿。读《于丹论语心得》,让我领略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到现代社会中的理性道德。也让我品味了一道丰盛的精神美餐,体味生命的意义。
论语第五章读后感篇十七
上学时念《论语》,弄清字面意思已苦不堪言,何暇咀嚼字面背后的意义。年岁渐长,闲吟二三句,偶有心得,才体会到读《论语》的乐趣,才知道孔老夫子和普通人一样,要衣食住行,有喜怒哀乐,有自己的一套快乐哲学。
第一种乐,学习得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首章便言“悦”、“乐”、“不愠”,可见快乐于孔子人生的重要。孔子好学,十五岁有志于学,博学于文,学而不厌,学习起来能够废寝忘食。人非生而知之者,学而后知。学习的直接之乐是掌握新知和技能。学问有穷尽吗?没有。因而学习无穷尽,快乐也无穷尽。孔子学无常师,不局限、拘泥于书本知识,他多闻多见,向贤人学,向朋友学,向一切人学,“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的深层之乐是匡正和完善自身。“知者不惑”,有智慧的人不致迷惑,能分辨快乐也有损益之分,“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有益,“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有害。明是非,判得失,于是能取真乐,舍假乐,从容选择快乐的人生。
第二种乐,安贫得乐。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出身贫贱的孔子并不排斥富贵,深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然而他推崇“贫而乐”,这种乐不因物质匮乏而损失。于孔子而言,不忧贫,乐尽在礼、在仁、在德、在道等理想信念。追求更富足的物质生活、更高贵的社会地位是人之常情,此间却最易丢失质朴的快乐。“贫而乐”并非教人耽于贫穷,不思进取,而是让人保持对自身欲望的节制和警醒。不乏有人刻意维持贫穷的生活状态,因为贫穷更容易使人保持简单、淳朴、专注、勤勉的生活方式,远离诱惑和虚荣,自然也就离内心的快乐更近。贫也好,富也罢,须知比物质之乐更恒久的是心灵之乐。
第三种乐,求仁得乐。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不仁的人不能长期居于贫困和安乐中,反之,“仁者不忧”,安乐属于有仁德的人。孔子毕生求仁传仁,到底“仁”是什么?不同的学生问仁,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爱人”“恭,宽,信,敏,惠”……仁很遥远吗?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每个人都有一颗仁心,都可以实行仁德。如果不知道如何做一个仁者,那就避免做一个不仁者,仁与不仁,最简单就是看看良心是否安乐!“求仁而得仁,何怨乎?”不要怕仁太高远了,太艰难了,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求仁的过程本身都充满了修己为安、与人为善的快乐。
第四种乐,自足得乐。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喝凉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其中也有无穷的乐趣。与之相似的情景还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苦的忧愁,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也不改变自有的快乐。()安贫乐道之外,隐隐有一份自得其乐的达观!要达到自足自得之乐,实非易事,尤其对有济世宏才、匡世抱负的孔子而言。他周游列国,历经穷愁困厄,不为世所用,又有多少快乐呢?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说不着急别人不了解自己,只着急不了解别人,以及有无为人所知的本领。然而,他也感叹“莫我知也夫”,击磬声硜硜然仿佛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啊!圣人如孔子,也渴望被了解、被认同、被起用,更何况芸芸众生。不过,真正的快乐很难向他人、向外界索求,古今中外亦然。“人不知而不愠”,更像是孔子饱经人事沧桑后的自勉自诫!一个人首要做到的不是被人知,也不是如孔子所说的知人,而是知己——“认识你自己”。不急于为人所知,更重要的是先知道自己和做好自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自身所做之事、所从之业、所求之境为乐,挖掘自身的快乐之井,何愁没有饮水人呢?“有朋自远方来”,乐矣!倘若没有,也不怨天不尤人,从吾所好,自得其乐,直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可谓快乐的最高境界。
人人各得其乐,孔子悦于知、甘于贫、安于仁、乐于道。他的快乐不向外妄求,而从内悟得;不重结果之瞬喜,而取过程之渐乐。他的快乐哲学多么朴实、平常,随时可得,随处可见,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身上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