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观的基本内容是: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这部分内容也是教育知识和能力的重点,这里只要我们知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阶段、不平衡、互补和个体差异进行教学。
学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提倡形成性评价,不抛弃或抛弃每一个学生。
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人。因此,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的缺点,允许学生犯错,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纠正错误,不断促进学生的成长。你需要注意的是,那些有发展潜力、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学生,在案例分析题中,作为答案论点,要做好备考准备。
学生是独立的人
学生是客观存在,不是教师意志的转移。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势利导。
学生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责任和权利的主体。这主要是从法律层面来强调学生是责任和权利的主体。
学生是独一无二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他们的经验、情感和经验是完整的。但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一些教师重智育、轻德育、重做事轻做人、重理论轻实践。毫无疑问,用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会有很大的缺陷。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学生的年龄、成长经历、思维水平、认知水平等与成人仍有很大差异。
教师观的基本内容
从师生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的主体本位观念和课程实施的被动实践。教师要全面了解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熟悉国家课程计划,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变传统的“教材”为“用教材教”,并创造性地将其与国家课程教材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国家课程的本土化和校本化实践。同时,要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积极选择和创造性使用新课程教材的能力。
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从研究者的角度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研究存在的教学问题,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社区开放型教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朝着终身教育的要求、学校教育的社区化、社区生活化教育的方向发展。新课程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注重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学校和教室。教师既是学校的一员,也是整个社会的一员,是整个社会教育文化事业的共同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