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2017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东亚季风

文/网编3

学分网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东亚季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学分网。(http://www.xuefen.com.cn/)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东亚季风

东亚季风是亚洲季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移动和变化影响着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东亚季风从成因上看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夏季陆地温度较高形成低压,故夏季风从副热带海洋吹向陆地(偏南风);冬季陆地寒冷形成高压,故冬季风从高纬大陆吹向海洋(偏北风),冬季风力较强。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东亚季风的成因

东亚近地面层季风仅次于南亚季风与东南亚的夏季风,其范围大致包括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区。冬季大陆为冷高压盘踞,高压前缘的偏北风成为亚洲东部的冬季风。各地所处的冷高压的位置不同,盛行风向也不尽相同。华北、日本等大致为西北风,华中华南地区为东北风。而夏季亚洲大陆为热低压控制,同时太平洋高压北进西伸,以致形成由海洋吹向大陆的偏南风系,即亚洲东部和夏季风。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成因不同,天气气候特点也有差别。如:冬季风盛行时,东亚地区的气候特征为低温、干燥、少雨;夏季风盛行时则为高温、湿润多雨。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东亚季风的影响

东亚季风异常对中国旱涝和冷害的发生有很大影响。1982年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组织了有关科学家成立中国季风研究协作组,在国家气象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并与美国在中美政府间大气科学合作协定下进行东亚季风研究。发现了亚洲季风中存在一个东亚冬夏季风环流系统,确定了该系统的各个成员,提出该系统和印度季风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东亚旱涝和冷害主要受东亚季风系统变化的影响,这个观点纠正了过去认为中国季风单纯是印度季风向东延续的概念,为东亚季风的研究建立一个新的科学基础。

此外,还发现夏季风暴发最早起源于东亚季风系统中的南海世纪;亚洲大气热源中心主要在孟加拉湾、南海和印度西岸,不在青藏高原上空,东亚季风存在30一60天低频振荡和年际振荡,东亚副热带低频振荡传播是由东向西且由南向北的,并与中高纬向南的振荡汇合于约30。该项目获得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主要完成人为陈隆勋、丁一汇、何金海、朱乾根和罗会邦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曾长期组织和从事东亚季风及其对中国天气和旱涝影响的研究。该文对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东亚季风研究方面取得成果进行综述,并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季风的研究活动,也回顾了影响中国天气气候、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提出及其后续的有关东亚和印度季风系统的相互作用,引发中国大陆暴雨生成的水汽输送,表达中国大陆季风活动的季风指数设计等研究结果。

综述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梅雨开始、中国雨季开始及传播等有关研究成果;东亚季风系统中副热带地区低频振荡纬向和经向传播特征及与赤道地区不同之处,东亚低频振荡对El Nino形成及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低频振荡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等有关成果;亚洲地区大气热源的计算及其分布,青藏高原夏季热源对东亚夏季风及降水的可能影响,青藏高原冬季冷源对El Nino生成的可能影响等有关成果;东亚季风及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准4年年际振荡的分析及与ENSO形成间的相互作用,极地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及东亚季风年代际变化特征等成果。综述东亚季风系统形成的可能机制,特别是亚洲大陆-西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及非洲、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及澳大利亚陆地与周围海洋对冬夏季风形成、印度和东亚季风系统形成、南海夏季风形成作用的结果。

▲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东亚季风的指数

东亚季风系统既包含南海-西太平洋的热带季风,又包括大陆-日本的副热带季风,中国位于东亚季风区,气候变化受季风进退和强度异常的年际变化影响显著,尤其是夏半年的汛期(5-9月)中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和雨带位置的变化是与夏季风活动密切相关的。人们利用实时接收的大气资料、卫星观测资料(OLR)和中国大陆地区的台站降水资料,对东亚夏季风的活动情况(包括夏季风爆发、推进、强度等)和中国大陆地区雨带位置和降水异常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以下分别从监测资料、南海夏季风监测、季风推进过程监测、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监测、雨带位置和异常变化监测等几个方面对东亚季风监测指数指标进行介绍。

推荐阅读:

2017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太阳光谱
2017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平流层
2017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对流层
2017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球五带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