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网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如何提高文综历史复习效率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学分网。(http://www.xuefen.com.cn/)
朝四个方向思考历史问题
实践中,有的考生越是到考前越是对做历史题没有底气,甚者无从下手,其原因就出在历史思维取向不清。历史思维有四个取向:即从历史发展规律和对历史事件做合乎逻辑的解释的方向思考问题;从人性的方向思考问题;从经验的或与经验相联系的推理及对有关系的历史现象作出因果关系的解释;从社会和文化是渐进的、一贯的进步方向思考问题,即历史思维的史学科学化、人道主义、理想主义和历史进步观取向。有了这样的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做题就有头绪。
以公认史学观评判事物
历史事件的评判是有标准的,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地认识全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科学的阶级性、辩证的历史进步观;全球史观是指突破西方学术界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或称“西欧中心论”、“欧美中心论”和“西方中心论”)的限制为特征,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要把某个地区或国家放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来考察;文明史观是指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高度重视“边角知识”
对课本上的图表、注释、人教版的“学思之窗”和“历史纵横”、人民版的“学习思考”和“资料卡片”、岳麓版的小字部分等平时不太注意的“边角知识”进行一次大清理。高考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在实际命题中,命题专家是先确定某个题目的“主意”,然后找与这一“主意”相关的材料,再设计“问题与答案”,看这些教材是否讲到了与题目相关的知识,只要讲到了,就可以敲定成题。如,出一道有关“汪辜会谈”的试题,虽然课本没有交代地点在新加坡,可题目与答案中是可以考查它的会谈地点的,因为1992年的大陆与台湾关系发展进程不可能在大陆或台湾举行两岸会谈,用推理的方法就可以得出。所以,有必要在考前的复习中对这种知识点掌握透彻。
把握历史复习角度的三个层次“史实、史观、史法”
(一)史实,即学生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教材的基础知识包括两类,一类是史实性知识,另一类是结论性知识。史实性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现象的记录,结论性知识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评价,如性质、意义、成败原因等。准确、系统地掌握教材知识(章节知识)是备考复习的基础。(1)导言:搭建了知识结构框架,并给具体的史实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定位(定性),属宏观知识,对学生们形成历史结构框架极为有利,学生多加了解;(2)课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其中大字是复习的重中之重。掌握大字,首先是学生“记”: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但理解不能替代记忆,还是要“强记”、“死记”。其次,理解要深:要区分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和本质内涵,特别要学生去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小字是大字的延伸和补充,它更具体、详实,可视情况掌握。(3)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是复习的重要内容。总之,上述几种知识,复习时要注意各自的特点,不可偏废。
(二)史观,即观察、分析历史事物基本理论和新观念
注重历史基本理论的考查,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基本走向。历史基本理论主要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如《考试说明》思想教育部分规定,以历史事实,使学生形成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点;必须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在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共同发展而又国情各异,发展不平衡的辨证观点等等。
命题专家多是学术界的名流学者,他们往往把史学界最新的观念和最新的成果渗透在命题中。前些年来在史学界广泛流行的生产力范式、近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全球化范式、文化史范式等新思想、新思维、新观念等在高考试题中都有反映,而且大都成为耳目一新的高考亮点。
经过几年探索,命题思路渐次明晰,以文明史范式指导“文综”历史试题的设计和命制成为最佳选择。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以及人类所创造的重要的文明成果,已成为历史学科考查的重点。
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史观(1)平时注意与政治学科相联系,掌握基本理论,学生初步理解和运用历唯的几个基本观点和辨证的思维方法,提高思考能力。(2)注意中外历史比较,形成“大历史观”。平时复习时注意把握中国史和世界历史间的有机联系,把中国史放到国际大背景中掌握。在对比联系中提高学生的整体印象、全局观念以及对于“大历史”的宏观把握,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优化,思维能力逐步提高。(3)学生应关注史学研究新态势,调整复习历史视角,了解文明史基本概念的含义,以文明史范式重构历史知识。如知道什么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知识文明等,了解文明史的结构,如知道文明史包括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三大部分等。吸收生产力范式、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和文化史范式等的长处。
(三)史法,即分析、阐释历史事物的方法
从逻辑的角度分类有两种:第一,归纳史实得出结论的归纳法;第二,推演史实说明问题的演绎法。从历史认识论的角度分类,主要有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如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异同点的比较,可以分析两场改革成败的原因。此外,将上述方法具体化,可以衍生出人物事件评价法,观点材料论证法等。
(1)史法主要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和加大习题的训练力度来强化。(2)但要注意的是多做题不如巧做题,掌握好一些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则更为重要。要求学生每做完一道题,或一套试卷,都要反复揣摩体会,这样的效果比“题海战术”要有效得多。教师在训练的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对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路,传授解题的方法(也可让学生谈谈他们的思路,教师适时点拨)比如比较类问题,教师务必把如何确定比较项等比较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要走出高考备考的误区
高考备考容易出现两种误区:一种是完全自己做自己的;另—种是完全听老师的。这两种做法都不太好。每年总复习时,老师都会把全部知识复习一遍,这对于平时底子差的同学来说是一次绝佳的复习机会,而且老师说的都是重点,所以一定要跟着老师走。而另一方面,老师的复习安排是着眼全班的,很难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所以必须另行制定补充性复习计划。同时,要注意巩固已复习的内容。
特别强调要有一定的练习时间
运用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
的主要手段。因此,有选择地做一些相关练习是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必须同样要有明确的练习时间与练习量。很多高三学生的练习是被动或盲目的(即教师发什么便做什么、发多少做多少);自主练习时只做选择题、很少甚至不做材料分析与问答题,即使做选择题也只求量不求质,至于主观题因平时很少或根本不做,有些学生则边看书边做练习。这些方法既不科学,效果也不高。笔者认为学生做练习应主动并有明确目的,即做什么练习、何时做,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进行,具体办法如下:
首先,选择一本质量较高的复习资料,有些学生手中甚至每门学科往往有四五本参考资料。笔者认为,学生手中只要有一本复习资料就可以了。
其次,要有固定的练习时间。有些同学,习惯每天看点书、做些相关练习,认为这样可以及时巩固并了解自己的复习效果,其出发点固然没错,但问题是:高三学生每天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每门学科每天都得有一定的复习时间,其中英语、数学便要占去较多时间,留给历史学科做练习的时间实在少得可怜甚至根本没有。另外各教材每天所复习内容的相关练习也较少,学生练习时又很少注意节奏、速度,而高考则需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题量,平时练习时的松散、随意使很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根本完成不了一份高考试卷。为防止高考时出现失误,平时的训练,必须要有一个固定的单位时间来做练习。另外,在固定而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做选择题,学生的思维可保持相对集中与延续,同时学生也喜欢做选择题。这样,既可以激发他们的练习兴趣,又能保证练习时间,且不影响平时复习教材的时间。
当然,做练习只做选择题是不行的。如果主观型试题也像选择题一样,每星期集中一个较长的单位时间去做,学生同样会感到枯燥乏味。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每天坚持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在固定的复习时间以外抽时间看一道材料分析题,先将提纲列出(也可打腹稿),然后对照参考答案,比较哪一种答案更好,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若参考答案太长,应尽可能的将其缩短,但以能将问题讲清楚为前提。另外要将自己已理解的答案像老师分析试题一样分析给同学听,让对方听了你的分析也能理解。通过这种训练,学生掌握的便是主观型试题的解题思路而不是一个个死的答案。
推荐阅读:
2016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2016年高考历史关于历史概念的分析
2016年高考历史中的历史标志性事件
2016年高考历史关于一战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