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混合运算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6篇)
教案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教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案的编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希望大家能够勇敢尝试和创新。
北师大混合运算小学数学教案篇一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混合运算课件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教案内容,整理好自己的授课思路哦!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比多比少的问题。
2、在学具的操作中,能正确列式并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景中理解比多比少的问题,并能正确列出算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林、小红、小青三位小朋友是怎么做?
二、看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小林收集了23个塑料瓶和26个塑料袋。
小红收集的塑料瓶比小林多6个。
小青收集的塑料袋比小林少4个。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塑料瓶?
小青收集了多少个塑料袋?
3、解决问题。
列出算式计算。
(1)23+6=。
研究算法。
(2)26-4=。
说说算法。
三、巩固算法。
1、第一、二题先分清谁多谁少然后再列式计算。
2、独立完成第3题,后校对,并选几道说说算法。
3、第四题是一道开放题,每位学生可以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列式计算,也可以把问题出给同伴做。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2、进一步培养根据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提高加减法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灵活、熟练、准确的计算。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
1、出示口算题。
30+507+6058-6。
2、抽生说说每题的计算方法。
独立计算,请生板演,并说说应注意什么?
二、组织竞争练习。
1、比一比,练一练。
2、提出比赛规则。
3、组织进行口算。
1题独立计算“开火车”校对,统计全对的人数。
2题独立运用竖式计算。
4题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说题意,独立完成。
5题观察图画,互相交流规律,在书上接着画。
6题在孔雀羽毛上写出得数是37的算式,小组合作。
8题独立完成。
4、统计每组得分,评选优秀小组。
三、通过数学故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1、看图讲故事。
2、被墨水遮住的地方可能是什么数呢?你是怎么想的?
3、交流汇报。
四、简介“数学万花筒”的小知识。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口算练习。
1、出示口算练习。
2、抽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二、看图列式。
1、第三题。
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独立列式解答。
2、第九题。
讲叙申奥成功的故事,出事申奥投票结果。
算算北京比多伦多多几票?
三、巩固练习。
1、第七题。
看图说题意:一套衣服是什么意思?
请估计100元可以怎样买?
请列式计算,每套衣服应付多少元?
2、第十题。
出示图,请学生说说哪些商品,各是什么价格?
请学生读题,列式计算。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解决提出的问题。
四、数学游戏。
1、出示神奇的算式。
2、请计算第一组第三题,再观察这三题有什么规律?
3、说说发现的规律。
4、请按照规律将第一组后五题填出,交流。
5、说说这些算式的神奇之处。
6、计算第二组前三题,找出规律,再接着把算式填完。
7、第二组算式又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8、你还能发现这两组之间的联系吗?
五、小结。
通过练习,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到生活中存在许多数学问题。我们要学好数学,并运用数学知识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北师大混合运算小学数学教案篇二
1、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会算此类题目。
2、能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能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说出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具)准备教材情境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2个。
1个。
3个。
4个。
7个。
生1:我是数出来的。
生2:我是算出来的2+1+4。
1、独立思考,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想法。
2、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先上来1人,2加1等于3,再算后上来的4人,3加4等于7。
先算总共上来了多少人,1加4等于5,再加上原来车上的2人,5加2得7。
3、看图,交流图意:公共汽车上原来有2人,到第一站牌是上来了5人(先上3人,后上2人),到第二站台时上来了2人,又下了3人。
4、积极思考,汇报问题:
到第一个站牌时,车上有多少人?
到第二个站牌时,车上有多少人?
5、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2+3=5。
2+3+2=7。
6、小组讨论,列出算式7+2-3,交流算法。
先算7+2,得9,再减去3,交流算法。
坐公共汽车应该先下后上,所以我先计算7-3,得4,再加上上来的2人,4+2,得6。
7、认识加减混合运算。
教师报站,停车,先上来了1个学生。汽车再启动,教师问:上来了几个乘客?
汽车上一共有几个同学?
接着,又上来4个学生。老师问:又上来了几个同学?
汽车上一共有多少同学?
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能列出算式吗?
1、提问:上面的问题该怎么解决?
2、组织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对以理解有困难的学生,课鼓励其借助学具摆一摆,算一算。
3、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第一个问题怎么解决?怎样列式子计算?
对于提出第二种意见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与肯定和表扬,同时渗透公共意识教育。
通过游戏激发学习兴趣,引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连加的方法。
训练学生看图获取有用数学信息的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连加、加减混合要有序运算。
三、试一试。
四、全课小结。
听讲,认识连减运算。
学生汇报自己在这一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指出:像这样连续计算两个减法的算式,就叫连减运算。
孩子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主探索,认识并掌握连减运算。
进一步巩固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2+3+2=77-3+2=67-2-3=2。
备注:
北师大混合运算小学数学教案篇三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还初步接触过乘加、乘减。本单元教学混合运算,内容包括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两部分内容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
计算工具在当今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已经相当普及了,人们已经不大需要使用纸笔进行大数目、多步数的计算。但是,四则计算的原理与方法、混合运算的顺序、步骤仍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为这些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更好地使用计算工具的前提,也是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载体。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本单元教学的混合运算都只有两步计算。教材按算式中含有的运算,把运算顺序的教学分成三段进行:先教学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的,再教学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最后教学算式中有小括号的。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运算顺序是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遵循的规则。为什么在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除)法?为什么要先算小括号里的运算?教材让学生结合现实的素材体会这些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这就是把运算顺序的教学和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结合在一起的主要原因。在教学运算顺序时,教材在三段内容里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1)第30页例题的教学方法是先唤醒已有经验,再扩大外延,在同一类型的多种具体现象中抽取共同的特征,发现的规律就是教学的运算顺序。例题先从“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这个实际问题列出综合算式5×3+20,这个算式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乘加”,他们已经有“先算乘法”的经验,教材及时指导学生用递等式表示计算的步骤。然后,例题从“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列出算式50-18×2,让学生结合这个实际问题要先算2盒水彩笔的钱理解这个算式要先算乘法。最后,教材在上面两个实际问题和两个综合算式里归纳“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在这段内容里,运算顺序是教学的重点,教材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突出了运算顺序;用递等式表达计算步骤是教学的难点,教材在例题里画出蓝线引导学生把各步计算的结果写在它的上面,从而知道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应该写在什么位置。“想想做做”围绕按照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和写出计算步骤这两个主要内容而设计,第1、2题“说一说每一题应先算什么”以及改错练习,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第4题把乘加、乘减分别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设计成题组,学生边计算边比较,温故而知新。把乘加、加乘安排在一起的题组,再次鲜明地突出了运算顺序。
(2)第32页的例题仍然按“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数学式子——概括运算顺序”的线索编写,但给学生的探索空间比前面的例题大得多。教材采用和前面相似的教学线索,给学生留出运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首先是教材提出买1枝钢笔和1个订书机一共要多少钱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地列综合算式。他们可能列式80÷10+12,也可能列式12+80÷10。列出的两个算式虽然不完全相同,但都要先算1枝钢笔的价钱。其次是教材让学生独立地计算列出的综合算式,按照自己的计算步骤细致地算一遍,在计算和比较这两个算式中能看到相同的运算顺序。再次是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1盒水彩笔比1枝钢笔贵多少元这个问题,体会在有除法也有减法时的运算顺序。这样,运算顺序就不再是机械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领悟的;运算顺序就不再是对学生的硬性规定,而是解决问题的需要。学生已经初步有了用递等式表达运算顺序的经验,例题没有在综合算式中加蓝线指导第一步计算得到的商的书写位置。教学时要让学生看到,列出的两个综合算式虽然都是先算除法,但由于除法在综合算式中的位置不同,所以商应写的位置也不同。
(3)第34页的例题凸现新的矛盾教学小括号,在了解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知道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在列综合算式时出现了一个矛盾:解决实际问题要先算买了1个书包后还剩下多少钱(即先算综合算式里的减法),而算式50-20÷5应该先算除法(已有的运算顺序)。怎样解决这个矛盾?教材告诉学生:这里要先算减法,综合算式里必须添上小括号。这句话既引出了小括号,又阐述了小括号的作用。因此,算式中有括号时,应该先算括号里的运算。在“想想做做”里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第1题着重练习算式中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的运算。第2题汇集了各种两步运算的题,有括号的和没有括号的,只有同级运算的和含有两级运算的,这些题综合在一起通过计算和比较,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运算顺序。而且把6小题分成三组,同组两小题的差别只是有或没有小括号,通过计算和比较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上或去掉小括号都改变了原来的运算顺序,最终改变了算式的结果。第7题通过对同一组的两道题的算一算和比一比,让学生发现减法的一个性质,为以后教学简便运算作铺垫。
2在教学运算顺序的同时,教学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学段里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都是分步列式解答的,本单元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些实际问题。在列分步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时,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两个连续的简单问题,并分别列出两个简单问题的算式。列两步计算问题的综合算式,还要进一步在头脑中把两个简单问题和算式组织在一起,学生的思维在“组织在一起”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列综合算式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教材在教学综合算式时作了下面的安排。
(1)初步体会。
第30页例题的第(1)小题,先让学生列分步式求“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然后告诉学生: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的是综合算式5×3+20。这是学生首次接触综合算式,他们观察教材列出的综合算式,能初步知道综合算式是分步算式合成的,初步体会到综合算式解答实际问题比列分步式要稍快一些。例题的第(2)小题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试着列综合算式。
教材让学生体会列综合算式的方法,可以先列出分步算式,再合并成综合算式,也可以直接列综合算式。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依据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第(1)小题是把3本笔记本的钱和1个书包的钱相加,第(2)小题是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想想做做”里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买两样东西应付多少钱或应找回多少钱,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学生比较熟悉,列综合算式不会有多大困难。
(2)逐渐学会。
第32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里的实际问题与前面教学的内容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解决的问题不限于求总和与求剩余,还有求相差数(贵多少、便宜多少);二是要求不列分步算式,直接列综合算式。教材突出列综合算式时要依据问题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逐渐养成先想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再列综合算式的习惯。如例题里两个小卡通与学生的对话,讲的就是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也是列综合算式时的依据。
(3)学习思辨。
第34页例题的解题思路是先算出买书包后剩下的钱,再算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多少本笔记本,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剩下的钱除以笔记本的单价。在算式50-20÷5里,有减法也有除法,应该先算20÷5。为了先算这个算式里的减法,需要在算式里添上括号。这里就有对算式50-20÷5进行思辨的活动,在算式里添上括号是思辨的结果。类似第35页第5题要先算会议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再算平均每平方米铺多少块地砖。对算式384÷12×8进行思辨,就知道应该为12×8加上括号。对列出的综合算式进行思辨,看算式的运算顺序是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一致,能及时发现列式中的错误,保障问题正确解决。
第36页第10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这道题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再次体会减法的性质。
本单元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教学本单元后,学生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可以列综合算式,也可以列分步算式,不要作统一规定。
另外,教材里还有部分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主要目的是锻炼思维。一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体会条件信息里的联系是多向的。如第38页第10题里,从5个乒乓球装一袋和每4袋装一盒可以知道一盒里有5×4=20(个)乒乓球;从5个乒乓球装一袋和一共有800个乒乓球可以知道一共装800÷5=160(袋)。二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当求得一盒装20个乒乓球后,就可以通过800÷20继续求一共装多少盒;当求得一共装160袋后,就可以通过160÷4继续求一共装多少盒。对用不同方法解答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适当地控制,不要频繁地提出一题多解的要求,要允许部分有困难的学生逐步达到这个要求。
北师大混合运算小学数学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自主、熟练的计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计算式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1、计算:140×3+280400—400÷8。
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和运算。
板书:不带括号的混和运算。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学生列式:12×3+15×4或15×4+12×3。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师: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该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试一试:150+120÷6×5。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明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通过刚才两道混合运算的解答,你能总结一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作业。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在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法。
2、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
48÷4+2×4。
48÷4+20÷4。
48-4+2×4。
48+4+2×4。
3、“想想做做”5。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汇报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6。
北师大混合运算小学数学教案篇五
四年级(上册)教材初步教学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学生已经知道: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算式里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混合运算,算式里都有三个运算符号。结合运算教学,在“想想做做”里还安排了许多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全单元内容分四部分编排。
第35~36页教学不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第37~38页教学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第39~40页教学带有中括号的四则运算混合。
第41~42页通过单元练习整理运算顺序。
在前两部分内容里没有教学新的运算顺序,只是加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或算式的小括号里都要先算乘、除法的认识。在第三部分内容里的中括号是新知识。
教材里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在四个“3”之间填入合适的运算符号和括号,使组成的各道算式的最后得数各不相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运算顺序的重要性。编写了一篇“你知道吗”,介绍括号的发明与使用。
1选择适宜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教学运算顺序和混合运算,既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本单元教学的混合运算内容比较多,教材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1)联系现实素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顺序。
第35页例题进行两个积相加的三步计算,两个乘法可以同步计算是这道混合运算的教学重点。教材设计了一个购物情境,求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多少钱。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把象棋的总价和围棋的总价相加,需要先分别算出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的钱,这两个总价没有谁先算、谁后算的必要。所以在列出的综合算式里应先算乘法,而且两个乘法可以同步完成。学生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中理解了运算顺序。
第39页例题教学中括号,涉及到什么时候需要中括号、有中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顺序运算两点教学内容。教材选择兴趣小组活动这个素材,已知合唱队84人,求合唱队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需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但是,美术组人数是通过(8+6)×2求的,如果列出84÷(8+6)×2则出现一个矛盾:按原有的运算顺序不是先算美术组的人数。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要用到中括号。在84÷[(8+6)×2]这个综合算式里,先算美术组有多少人应该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的解决步骤,体会了中括号的意义,体验了运算顺序。
(2)以已有的运算顺序为依据,通过演绎推理解决稍复杂的混合运算。
第35页“试一试”150+120÷6×5里有乘、除计算,还有加法计算,和例题的不同之处是这里的乘、除计算不能同步进行,必须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第37页例题300-(120+25×4)是有小括号的算式,在小括号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还需分两步计算。这两道混合运算题里都有学生以前未接触过的内容。
在这两道题里不教学新的运算顺序,而是教学如何准确、灵活地运用已有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教学策略是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时候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数学思考,又提升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在演绎推理过程中,回忆起相关的运算顺序和规划计算步骤是重要环节。提升混合运算能力,不能疏忽反思,要经常积累体会。
观察算式里的运算符号,获得的视觉信息作用于大脑,激活了贮存的运算顺序。如看到150+120÷6×5这个算式里的加法、除法和乘法,就会想起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法。看到算式300-(120+25×4)里有括号,就会想到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因此,进行混合运算首先要仔细观察算式,了解其中有哪些运算。各次“想想做做”里安排的“比一比、算一算”,同组的几道算式里的数都相同,运算符号及括号的位置不同,应用的运算顺序随之有所变化。这些练习有助于学生细致地观察算式,加深对运算顺序的认识。
150+120÷6×5和300-(120+25×4)这两道混合运算题,第一步先算什么,都不是一条运算顺序的规定就能最终确定的。在前一道算式里先算除法,还因为在120÷6×5这部分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顺序。在后一道算式里先算小括号里的乘法,还因为有先乘后加的顺序。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就寓于这样的数学思考之中。
一道式题算完以后,回顾一下所用的运算顺序以及计算步骤,从中获得体会就是在总结、积累计算策略。每次反思的时间不需要多,往往瞬间就能完成,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这样做。
(3)教学中还应注意的地方。
第一个地方是第35页“试一试”。四年级(上册)教学运算顺序时只计算含有两个运算符号的式题,因此,在一道算式中只会是乘除同级运算与加减同级运算或者是乘、加(减)与除、(加)减两级运算。把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分成两条,即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本单元教学三步的混合运算,算式里有三个运算符号,出现了乘法、除法、加(减)法存在于同一算式的情况,需要把原来分两条表述的运算顺序合并成一条完整的运算顺序。“试一试”下面的一句话是对原有运算顺序的重组,虽然不是全新的知识,但毕竟是新的认识,教学中要有相应的建构过程。
第二个地方是第37页“想想做做”第2题。其中出现了类似(26+14)×(70-30)这样的有两个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两个小括号里的运算可以同步进行。教材没有为这种情况设例题,也不想直接告诉学生可以怎样算。希望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与计算中体会可以这样算,自觉地这样算。
第三个地方是第41页第2题。不算出得数直接判断各组的两道题哪一个得数大。这里的判断是在掌握运算顺序,对算式“整体——部分——整体”感知基础上进行的,能发展学生的数感。学生的思考应该是多样且具有个性的。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结合计算教学,本单元编排了许多实际问题,有两步计算的,也有三步计算的。都安排在“想想做做”里,要求学生独立解答。这些实际问题的题材广、类型多、无固定模式可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对学生既要放手,又不能放任。所谓放手就是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不要编许多例题一类一类地教。所谓不放任就是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积累了一些数量关系和思考方法。给学生的指导应体现在帮助他们回忆和应用已有的解题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解题策略。
(1)用列表等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从中找到解题线索。
学生在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里已经学习了用列表等方法解决问题,在本单元要继续使用这些方法。在解题前让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整理,特别是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思路打不开、解法想不出的时候,更要提醒他们整理信息。这种策略用于第36页第4、6题,第38页第6、8题,第42页第8题特别有效。
(2)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从中找到解题步骤。
学生对求两个数有一共多少、求两个数相差多少、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问题是比较熟悉的,知道这些问题分别用加法、减法和除法计算。第38页第7、9题,第41页第4题和第42页第7题都是求总和或求相差数的问题。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有困难,只要指导他们读读要求的问题、想想应该用什么方法算、找找还缺少什么条件,他们就能逐步理出解题的思路。
还有一些问题是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些数量关系往往是通过与问题直接有关的某个已知条件表达出来的。如第36页第5题“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第37页第5题“五年级的参赛人数是三、四年级参赛的总人数的2倍”。只要指导学生找到这样的条件,弄懂这些条件的意思,困难也就解决了。
新课程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不讲数量关系,恰恰相反,新课程十分重视数量关系。《标准》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掌握数量关系是伴随着对四则计算意义的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化”思考实现的。
北师大混合运算小学数学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来进行除法和加、减法的运算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除法和加、减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我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混合运算计算过程,能熟练计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对、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能够正确计算。
教法学法:
1.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从题目中获得的数学信息,说说解题思路,来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独立列式计算,交流计算顺序和结果,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出示7×6+24,指名学生板演计算,总结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例2.
(3)找出例2中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4)在同学们提的问题中选择“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来研究。
二、学生交流、合作、探索、归纳方法。
(1)鼓励学生探究。
师:关于这一节的问题,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老师想放手让同学们自己解决,依托小组的力量,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生: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其中收集信息。
(2)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内的发现,教师补充,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步骤,和书写格式。
(3)及时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除法也有加减法,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巩固拓展强化新知。
学生说说计算顺序。
(2)给计算顺序分类,(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3)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再计算。
设计意图:练习时按照,先说计算顺序,再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最后计算的模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有说到做,明确了计算顺序,提高了计算能力。
四、归纳总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2)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板书设计: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10(元)。
1.当综合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2.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通过板演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直观的了解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及时的进行计算顺序的文字总结,给计算顺序分类明确。达到学生正确计算的目的。
北师大混合运算小学数学教案篇七
1、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北师大混合运算小学数学教案篇八
【知识与技能】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交流、计算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三、教学准备。
北师大混合运算小学数学教案篇九
一、懂得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二、理解并知道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会正确口算加减两步计算式题。
信息环境及媒体。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分步策略。
谈话引入:“小朋友,都乘过公共汽车吗?”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设置了内容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学会应用。
选择学生三个板块的练习题上传至教师机进行展示教师帮助引导学生作总结评价。
有人上车,有人下车。
用鼠标移动电脑图像中的人物上车与下车”。
把车上的几个人“拉”下来,再把马路边上的若干人“拉”上了车。
小组同学的合作讨论下,列出了各自的算式,
学生自主地选择点击相应的板块。
由学生自己介绍进行全班交流。
多媒体技术把生活场景搬进课堂,通过形象、具体的移动变化、动态的图像与音频构成了仿真的学习情景,激发了兴趣,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引发思维。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形象地再现出来,使学生在新颖的操作活动中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
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的运用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经验的重组建构通过对经验的唤起,学生在操作和思维活动中理解了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原理等意义,通过意义的建构,感悟并理解了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概念的'掌握和巩固,关键在于应用。
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进行强化新知识的练习巩固和应用。
学生在信息技术呈现的图像、声音的激励下,不断体验成功。在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中掌握知识,获得技能。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北师大混合运算小学数学教案篇十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练习四第5一11题和思考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选择灵活、合理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混合运算的三步式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按运算顺序计算已经学习的三步计算式题,使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二、组织练习。
1.口算练习四第5题。
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算。
2.做练习四第6题。
然后集体口算一遍。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观察,每一道题对不对,错在哪里。让学生改在练习本上。
指出: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当小括号里又含有加(减)和乘(除)时,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小括号在题中能够改变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所以不能随意添加或去掉小括号。
3.做练习四第7题对比练习。
(1)做第7题第一组。
小黑板出示。
提问:这一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为什么?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把这三道题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的运算顺序,检查计算结果。
提问:这三道题的计算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指出:我们在计算混合运算的式题时,一定要先看清题目,确定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然后按运算顺序一步一步正确计算出结果来。
(2)做第7题第二组。‘。
小黑板出示。
提问:第二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谁来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三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3)小结:这里两组题,每一组题里虽然数和运算符号的排列次序相同,但因为有的有小括号,有的没有;有小括号的题括号的位置也不一样,所以运算顺序就不同,这样计算的结果就不一样。因此,计算四则混合运算,一定要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4.根据要求加小括号。
小黑板出示。
提问:如果不加括号,最后一步算什么?能根据后面的要求加小括号吗?
学生口答,老师添括号。
38x3+372÷6……最后一步算除法。
38x3+372÷6.….・最后一步算乘法。
说明:在算式里添上小括号,就能改变运算顺序。这就是说,如果在一个算式里,要改变顺序把某一部分先算,就可以把这一部分括在括号里。
三、解答思考题。
1.解答第一组题。
观察左、右两个算式,思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它们的结果相等吗?为什么?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反馈:左边的.算式表示把4个47和1个47合起来是5个47,右边的算式先算4加1得5,再算47x5也表示5个47,因此这一组题的得数相等。
2.解答第二组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一些运算顺序,你们根据已有的这些知识,判断一下这第二组题的得数是否相等。
指名几个学生口答。
说明:200÷2x4含有乘、除运算,应按从左往右的顺序先算除法再算乘法,200÷(2x4)有了小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乘法再算括号外面的除法,两道题的运算/顷序不相同,因此第二组两道题的得数不相等。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四第8题。
家庭作业:练习四第9、10、ll题。
北师大混合运算小学数学教案篇十一
一、选择题(共10题)。
1.下列关于有理数的加法说法错误的是()。
a.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b.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
c.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d.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小的数的符号作为和的符号。
答案:d。
分析:考查有理数的的加法法则。
北师大混合运算小学数学教案篇十二
以小精灵明明带我们去动物乐园,看见一群小动物,每个小动物身上还有一道算式,这个情景引出:
先指定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让学生动手计算,复习连加连减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
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方法一: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方法二:综合算式,53-24+38=67(人)。
4.反馈解法,初步感知(全班汇报交流:每种方法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教师板书)。
5.比较归纳,总结算法:(全班交流讨论)。
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6.深化概念,运用计算。
(2)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2.改错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3.书中练习题:先学生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课后继续提出能用今天的算法解决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北师大混合运算小学数学教案篇十三
1、巩固已学过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巩固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解狭问题的能力。
3、体会四则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理解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实物投影。
师: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练习三。
学生独立思考,回想之前所学的内容。
1、梳理知识。
(1)提出问题: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1~3题。
1、完成教材第11页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最后集体订正。
反馈时,师生共同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完成教材第11页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计算,然后进行交流反馈。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出综合算式的。
3、完成教材第11页第3题。
题目出示后,引导学生对比上下三道题目有什么不同后,再进行计算。反馈时,让学生总结括号的意义及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出示练习三第4~6题。
4、完成教材第11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独立解决,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解题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教材第12页第5题。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6、完成教材第12页第6题。
交流时,让学生写出三四个不同的算式后,组织交流、评价。
最后归纳出在凑数过程中主要运用83、46、122等基本算式。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则运算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的,都按从。
左到右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乘、除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有括号的算式,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
北师大混合运算小学数学教案篇十四
1、口算下列各题。
4/15+7/151/2—1/35/9×3/52÷1/21/4÷4。
18÷1/218×1/20÷2/51—3/41÷4/7。
21×3/710/7÷1521÷3/71/2×1/35/6×36。
进行口算,学生将得数写本子上,时间到后统计完成的题目数量及正确率。
2、口答。
(1)五(1)班中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5,那么女生人数占全班的()。
(2)一本故事书已看了2/7,还剩全书的()。
(3)一根绳子长12米,剪去了1/4,剪去了()米。
(4)一盒牛奶900毫升,喝去了1/3,喝去了()毫升。
指名学生口答得数并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1)学生读题,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指名学生回答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完整的线段图。
(4)提问: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用你想到的方法列式算一算。(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计算)。
(5)探讨方法。
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方法二:根据男运动员占5/9可以知道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4/9,最后求女运动员人数。列式为:45×(1—5/9)。
追问:45×5/9表示什么?1—5/9又表示什么?
小结:刚才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中,都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第一种方法先求出男运动员人数,再用总人数减去男运动员人数求出女运动员人数;而第二种方法先求出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求出女运动员的人数。不管哪种方法都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题目比以前复杂一些,所以今天我们研究的是稍复杂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2、“练一练”。
(1)学生读题后可以先找出关键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
(2)先同桌之间说说解题思路,再请几位学生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评价。
三、巩固练习。
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下列各题。
1、某粮库原来有大米1500袋,运走3/5,还剩多少袋?
学生认真读题后独立列式解答,讲评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4、(1)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用去多少千克/。
(2)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还剩多少千克?
(3)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讲评时将这三小题进行比较,比较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以及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
北师大混合运算小学数学教案篇十五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
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件
1.脱式计算。
让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2.揭题:在混合运算里加减是同一级,乘除是同一级,当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那么,如果一道算是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1货架图。
谈话: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到文具店买文具。(指名读读货架上物品的单价) 课件出示问题(1),并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先要算什么?(先要算3本笔记本多少元)
指名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5×3=15(元) 15+20=35(元)
引导:你能根据上面的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
指名列式,教师板书:
5×3+20
引导思考:观察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2)学习运算顺序。
提问:根据刚才的提示,你知道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
并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让学生观察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自己写出这些题目的脱式计算吗?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练习本试着算一算,师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3)出示问题(2),让学生思考讨论:先求什么?为什么?
(要求找回多少元,可以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
提问: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列式:50-15×2
追问:观察这道题,和上一题有什么区别?
引导思考:这里有乘法和减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让学生观察算式,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总结运算顺序。
出示:5×3+20 50-15×2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面或在后面,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1.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计算。
2.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计算出每组上面的得数,再和下面的数进行比较。最后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最后交流汇报。
教师强调:
第(1)题,先算4张成人票的价钱,再算应付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5×4+8。
第(2)题,先算12张儿童票的价钱,再算应找回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00-12×8。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北师大混合运算小学数学教案篇十六
教材分析:。
《混合运算》是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56-57页的内容,本节课是“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不带括号的两极混合运算。教材编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即:饮料问题及购鞋问题。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整理分析,归纳出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既锻炼了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又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分析:。
在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些学生在课外还接触了两级混合运算,并从父母或其它渠道获得了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可以说,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有一定运算基础的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初步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同时,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促使其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教具准备:cai。
教学重点: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主要知识点为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以后进一步学习混合运算知识的基础,因而其作用是承上启下的。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本着生活化、问题化的思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获得实实在在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以“廉价超市”清点库房这一现实情境为切入点,导出“饮料问题”,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发现数学信息,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整理归纳,又通过解决“鞋子问题”进一步探索、归纳出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最终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数学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学生交流发现的信息。)。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针对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以生活中这一生动的情境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学生可能提出:我想求三箱饮料一共有多少瓶;我想求一共有多少瓶饮料……)。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解决饮料问题。
师:刚才有位同学提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瓶饮料”,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尝试解决,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试算,全班交流)。
师:哪位同学想第一个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生1:24+24+24+8=80(瓶)。
生2:24×3=72(瓶)。
72+8=80(瓶)。
请该生说一说每步算的是什么。
生3:24×3+8=80(瓶)。
生4:8+24×3=80(瓶)。
(3、4算法如果出现,教师给予表扬。)。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样写算式的?
生:我是仿照以前学过的加减混合算式来写的。
生:我在书上看见过这样的算式。
(如果生3和生4的方法没有出现,教师可提出郎蓝灵鼠的问题:把生2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师:你能不能说一说你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4×3+8。
=72+8。
=80(瓶)。
师:说得真不错,哪位同学的算式和他的一样?(学生举手)你能不能再说说?
生:我先算的是乘法,然后算加法。第一步求的是3箱饮料有多少瓶,第二步求的是一共有多少瓶。
师:有没有和他们不一样的算式?
[鼓励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个性话的做法。]。
生:老师,我是这样列的,8+24×3。
师:啊,你的算式和他们的真不一样。那这个算式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小组讨论。
生:我也是先算的乘法,求的是3箱有多少瓶,再算加法,求的是一共有多少瓶。
师:为什么不先算8+24呢?小组讨论。
生:不可以,因为那样得数就不对了。
生:我们先算乘法,是要先求3箱一共有多少瓶,然后才能求一共有多少瓶。
师:原来是这样啊。在这两个算式里,我们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8+24×3。
=8+72。
=80(瓶)。
2、尝试应用,解决购鞋问题。
学生观察、汇报。
师:老师相信你们都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试算,全班交流。
生1:36÷4=9(元)。
63-9=54(元)。
请该生说一说每步算的是什么。
生2:63―36÷4=54(元)。
(请该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如果学生中没有出现这个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改写)。
师:63―36÷4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为什么?然后呢?
3、知识归纳、内化。
师:我们再来回顾这两个算式(24×3+8和63―36÷4),看它们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
(集体回顾这两种算式的运算过程)。
师:那向这种既有乘法、除法,又有加法、减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应该怎么说呢,让我们小组共同讨论一下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归纳运算顺序)。
三、走进生活,体验成功。
师:今天,我们总结了既有乘法、除法,又有加法、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你愿意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做一些练习吗?(愿意!)。
(教师组织学生解决课后“练一练”习题)。
四、畅谈收获,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过得愉快吗?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今后,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你准备怎么做?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强调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打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