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通用16篇)
读后感是读者对于一本书籍、文章或者其他文学作品阅读后的心情、感想、体会的总结和表达。它是一种主观的文学评论,可以反映读者对于作品内容及情感的理解和评价。从读者自身的角度出发,读后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吸收所读作品,并能够提高读者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来总结自己的阅读体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也可以通过读别人的读后感来拓宽自己的视野,获取更多的阅读启示和观点的碰撞。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注意段落结构的合理性和逻辑的连贯性。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与大家共同分享。
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篇一
金菊如你,献向空谷的是馥郁芳华;青松如你,留给峭壁的是峥嵘耸翠。只因为你便是你,不束缚于尔虞我诈的官场,不挣扎于世俗礼教的规矩,一壶酒,一只菊,一生便足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你日日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你常常仰天长叹“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你欣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人间烟火;你崇尚“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舒适;你更向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你的心之所向。
你,便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晋代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名潜。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在老庄盛行的年代,诗人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便倾心于自然,于是便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天性。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他的身上,同时具有到家和儒家之思想。
二十岁时,陶潜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岁月变迁,那年丁母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再度出仕,但却仍眷恋田园,“日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山河更替,诗人动荡于仕与耕间十余年,便心如止水,看透了官场生活。自那时,心怀田园的他,便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人也曾心怀天下,热衷官场,可当他独立于浊世间,与那虚伪的官场格格不入时,他便毅然辞官归隐,不问世事。
他远离尘世,归隐田园,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他的田园生活很悠闲、宁静。一排排的榆柳垂在檐后,夏日浓阴,幽静清凉。桃李排列于堂前,仿佛篱前还有一簇簇幽幽香菊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草屋堂前,幽深的小巷不时地传出几声狗吠,鸡在桑树之巅自由地啼鸣。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超尘脱俗的清闲与旷达。
现代社会无非只是车马喧,功利横行,追名逐利。陶渊明若在如今寻知己,恐是难矣。现代人的忙碌,使他们没有观松赏菊,饮酒赋诗之雅趣。特别在某些以气干青云自诩之人的心中,这“中国第一隐士”官场失意便避世无为的态度让他们不屑。可我想说,争名夺利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避世隐居则是一种超尘的生活境界。其中之味,各自品尝,只是如今像陶潜般拥有明月般的纯净归隐之心的人日益稀少,可能那是一种后人难矣超越的境界。在陶渊明心中,只有在他心中,那生活才可比仙境,而他的选择,便是一种大智慧。
捻一朵菊花,掬一捧清泉,饮一杯淡酒,吟一首雅诗,污浊尘世乱不了你的心扉,你仍是那困不住的鸟,是那故渊中的池鱼,你如朝圣者般朴素豁达,圣洁高雅!只因是你,永远的你!
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潜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交流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论语教学:【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二、问题导入:
从这个单元开始,我就进入了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殿堂,前面我们刚学过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对中国古典的诗词有所接触,那么你们明白中国的诗歌在表现资料上能够划分了哪些种类吗?譬如说赠别友人的称之为送别诗;写边境军旅生活的称之为边塞诗;而写山水自然风光的我们称之为山水田园诗,你们明白我国山水田园诗的鼻祖是谁吗?(学生回答:陶渊明)是的,是陶渊明,这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诗歌。
三、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耕读,这首诗描述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构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述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四、析题: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赏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六、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2.为何而归?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取离开,选取归隐。)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此刻,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持续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提问:找出描述田园的诗句?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提问:作者我们描述了怎样的生活?
明确:闲适、宁静和幽美的田园生活。
提问:在描述这些语句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以动衬静、白描、融情于景
延展:所谓白描,在描述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七、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给我们什么做人的启示?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明白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所以同学们要学会取舍。
八、全班诵读,小结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情绪。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九、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2.比较阅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
思考:
该诗在写景、抒情方面与课文相比有何异同?
附:板书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教学反思
说起要开《归园田居》的课,最初是让我有些忐忑不安的,因为诗人陶渊明的遭遇及生活的处境是此刻的学生难以理解的,社会环境的不同、以及学生自身阅历、情感体验的不足,造成了学生情感与课文资料的隔阂。如何去消除这些客观存在的隔阂,我想自己是比较迷茫,在如何处理本次公开课教学的问题上,我请教了高一集备组长跃辉师和我的指导老师明珠师,她们给我很多的推荐,在最初的教学设计当中,我的设计是显得比较平庸,重点不突出,幸而得到她们的指导,让我重新整理了自己思路。
既然是教师以问题来点拨学生,那么这看似简单的一两个问题就成为了设计的关键。我的教学思路完全是根据我设计的四个问题展开的,除了着眼于课文的分析之后我还根据高考的要求,对于诗歌的表现手法也有涉及:你认为本诗在描述景物时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以此带出对“白描”这一重要的知识点的巩固,并进一步体会古诗“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在陶诗中的运用。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给我们什么做人的启示?透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和学生交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经验。这首诗这样处理下来,教师觉得很简单,学生也很有成就感,因为他们感觉到是自己透过思索和讨论解读出了一向较为畏惧的古诗,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了这首诗的学习。
讲完这堂公开课之后,我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一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理解作者情感方面的技巧还远远不够;二在诗歌诵读上还做得不好,既然是诗歌教学,那么务必要让学生多读,在诵读中体会情感;三在学生自主学习上没有给他们留太多时间,只是我在一味的讲授,就应要把课堂还给他们,让他们独立思考。
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篇三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陶渊明恬淡自然的诗风,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擅写乡村宁静淳朴的生活,用白描的手法,在山色素笺上,恣意泼墨出生活的从容与悠然自得。陶渊明能挣脱世俗尘网的禁锢,忘却风雨潇潇的沧桑,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有菊花。在他心中,恬静清和才是他追求的人生境界,声色犬马,浮华名利,他皆可抛诸九霄云外,置若罔闻。
《小窗幽记》记载:“昔人有花中十友:桂为仙友,莲为净友,梅为清友,菊为逸友,海棠名友,荼蘼韵友,瑞香殊友,芝兰芳友,腊梅奇友,栀子禅友。”幽居的时光里,陶渊明鲜有交际。他每天的生活都很简单,一几一茶,一书一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麻衣。对于喧嚣世俗,他漠不关心。王摩诘曾作了一首《酬张少府》,诗云:“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文人逸士们向来好静喜禅,他们僻居一隅,著书立说,咏诵隐居之地的田园风光,寂静无扰地生活。白天,他关上柴门,隔绝人事,静坐在陋室里,焚香沏茶。而后,读经冥想,独自一个人,断开与红尘的一切联系,专心致志地,让思绪与心意栖居在菊花光阴里,以禅意供给。
陶渊明是这田园里的素心人,清心寡欲,没有争斗的名利之心,品格高尚。陶渊明的这首诗读起来仿佛真的能让人放下心中的执念,摒弃耳畔的喧嚣,柔和寂静,流露自然,读起来唇齿噙香,仿佛能看见空旷的山谷里,一位白衣飘飘的清癯老者,正面对着悠悠浮云盘腿打坐,周围万籁俱静。炊烟缭绕,鸡鸣犬吠。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但他也绝非缄默寡言之人。无所事事时,他也会经常去邻家串门,同乡村老者席地而坐,一见如故地喝着酒,闲聊一些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生活。他们避开热闹喧器的话题,绝口不提世俗喧嚣,闲话时光里的清欢轶事,说说田园里的桑麻长势,谁家的.鸡今天下了几个蛋,又是谁家的鸭今天在集市上卖了个好价钱。陶渊明笑眯眯地说:“我家田圃里的桑麻节节升高,开垦的土地也不断扩大增多。只是,也烦恼担心霜雪突然降临,担心庄稼来年得不到好收成。”但这些担心,并非来自于世俗人情,而是田园作物的生长收成。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云:“一则如渊明之诗,淡而弥永,朴而弥厚,极疏极冷、极平淡之中,自有一片热肠,缠绵往复,此陶公所以独有千古,无以为继。”梅尧臣也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品此诗,诗中无处不透露出与世无争的宁静。我亦想如陶公这样,寻一处清幽隐逸之地,求一份时光里的淡泊纯真,恬淡宁静,用清凉的山泉洗涤心尘,在孤芳自赏中,找寻生活的清逸雅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清风吹去身上世俗的污垢,淡然而静默地生活。
极爱这首诗,一个字一个字地细细品读,逐字逐句地反复推敲,诗中淡淡的清幽情怀,嫣然恬淡的韶华岁月,宛如青莲,撑着雅洁芬芳的花瓣,伴着云水禅心,潋滟着一池的惊艳。田园岁月,明月清风,吟诗作画,在锦瑟光阴,美好流年里,烹一杯清茶给养内心的洒脱清欢,煮一壶烈酒温暖时光里的碧海蓝天。
把心,放静。把身,安好。一盏茶,煮出了岁月里的恬静清香,溢出了幽兰君子的清绝出尘。陶渊明,他闲坐田园,品一盏香茶,吟一首好诗,举一杯美酒,仰天高歌。他的雅致,他的淡定,他的随遇而安,是一种人生的隽永真谛,需要经年累月之后才能参破。
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激发联想与想象,再现丰富的诗歌画面。
2、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画面,以此来理解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2、讨论探究,感悟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理解“田园”的深层意蕴。
2、汲取陶渊明及其诗歌给予我们的精神营养。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画面,以此来理解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2、感悟陶渊明及其诗歌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情境创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魏晋时期,因为社会日渐动荡,政治权利更迭频繁,内部纷争剧烈,战祸不已,疾疫流行,因此魏晋人士们普遍感受到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有人“晤言一室之内”,有人“放浪形骸之外”,以此来对抗那个时代给人们所带来的压抑。今天我们要介绍一位魏晋名士,他也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为后世求而不得的知识分子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生活的范式。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通过《归园田居》其一,来了解陶渊明的生命之场。
二、初读,自读感诗意
1、齐读,矫正字音,感受意境。
2、解题
衔接语: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题眼?
“归”。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在听的过程中思考:
“归”换成“去”“来”可以吗?文本中哪里可以体现出来“归”?在文本中找到呼应“归”的依据,选取1—2处解释。
三、再读,品读赏田园
衔接语——朱光潜: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诗歌里面还有一组意象显示出了与上面一组意象不同的特点与感情。请同学们自己齐声诵读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划出来。
1、齐读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
2、赏景:借助想象和联想,描绘画面。(概括景物特点)
请同学们以句号为单位,选取一句或两句你喜欢的写景的句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预设: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宽敞,整齐,闲适。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赏心悦目,怡然自得,花荣实繁,生机勃勃。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安宁,祥和,朦胧,恬静,温暖,淡远,自在。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淳朴,自然,幽静,辽阔,安闲自在。
“忽听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纯粹,干净。
3、诵读:读出怡然自得与轻松闲适。
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而田园生活轻松、清新,淡雅,读出这种和谐之美。语气应该缓和而自然,让人听了感到很温馨,很轻松。
四、三读,联读现启迪
衔接语: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鼻祖,他创造了一种范式,从此士大夫心里便有了田园。对于陶渊明诗歌风格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解读“意象意境”很重要,“知人论世”这一点也很重要。我们先来看一下他的为官经历(ppt展示)。
393年(29岁),任江州祭酒。(不久解归)
400年(36岁),在桓玄手下当幕僚。(三年后归隐)
404年(40岁),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三年后归隐)
405年(41岁),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很快辞职)
405年(41岁),任彭泽县令。(81天后辞归)
1、自主思考
结合你诗歌内容及你所了解的'陶渊明思考:为何陶渊明在短短13年内五入五出?
小结:所以陶渊明不是真的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所以他把自己比成“羁鸟”和“池鱼”。当陶渊明觉察到官场与自己的本性相违背的时候,便毅然的决定隐居,回归到自己的田园。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无力改变,转而追求自己的道德完善,寻求人性的复归。田园生活意味着自由、自然、自足,它是陶渊明的灵魂容器,是他表达生命忠诚的唯一住所,也是他现实人生的一个驿站。
真正纯净的灵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地滤出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
2、小组探究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出示ppt)“归隐”的深层动因——求得内心的宁静和谐
这种内心的宁静和谐,这种寄情山水、回归自然的情怀,不仅是中国文人独有,更是一种全人类普遍意义上的情感需求。德国诗人赫尔德林曾经说过,“世界充满劳绩,人却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晚年时的看到这句话时亦幡然醒悟,说:人类的本质,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何谓诗意?在陶渊明清新舒缓的田园生活的诗句中,蕴含着几千年来人类对生活最朴质的追求。
小组讨论:如何“诗意地栖居”?(学生小组讨论,形成文字,选代表作答)
预设:1、学会欣赏平凡之美
2、偶尔给心灵放个小假
3、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小结:读遍天下诗书,尽赏人间美画,聆听经典名曲,游览祖国山河,都是走向诗意人生的最佳途径。
五、本课小结
可以说,诗意,就是静下心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这个意义上说,陶渊明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念想不尽的桃源幻境,留下了心旷神怡的田园牧歌,更以他躬耕自足的归隐生活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陶渊明早已成为过去,但人们面对“进退出处”的人生选择从未停止。祝愿大家不管身在何处,过着怎样的生活,都能够有一方心灵的净土可供灵魂诗意地栖息。
六、作业
背诵全诗。
《归园田居》(其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篇五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地方?
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取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取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明白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以前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取,但不同的是,他选取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取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这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重点指出辞去彭泽县令这件事)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是丰富的时期。
诗歌特征
一种是平淡自然、萧散冲澹。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代表。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咏诗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对此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便属这一类。
三、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
2、背诵指导
(1)从“本性”说起
(2)以“羁鸟”“池鱼”起兴
(3)田园风光:
一个面——开荒南野际……看——炊烟、村落
两条直线——方宅、草屋听——狗吠、鸡鸣
前后的点——榆柳、桃李
(4)归田情绪
四、诗题解读
明确: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问题讨论
(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
(1)从何而归?
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喻情—厌恶悔恨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对自己整个前半生的摇摆、痴迷表示深沉的忏悔。“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极端厌恶,“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夸大了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而归?
明确:
提示: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在这样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取离开,选取归隐。
明确: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思考: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归园田”是为了持续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提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抓住几组意象分析。
(找出描述田园景色的诗句,然后齐读)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朦胧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
(4)归去如何?
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
明确:无尘染/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
提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六、探究、讨论
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
[点拨]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能够。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
“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取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用心好处。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归隐”与“独善”,就应兼济天下、用心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用心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误落尘网”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质性自然。这一儒道思想在此刻看来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思想。
[说明]
作者的这一思想为以后历代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带给了一个精神上的归宿,同时也为学生的批判创新带给了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潜力、感悟潜力。
七、艺术特点:
1、情景交融
近处:宅院、林木厌恶官场
远处:村落、炊烟向往田园
色彩:桃红、柳绿追求自由
声音:狗吠、鸡鸣持续高洁
2、语言质朴。
八、小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情绪。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九、布置作业: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篇六
教学目标:
1、诵读品读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
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
1、做大官,有名有利。
2、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回顾旧知。
师: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关于陶渊明的诗歌吧。学生背诵。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师: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仿佛去郊野乡村旅行了一番,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有荡涤心灵的享受。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归园田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朗读这首诗歌。
三、自由朗读,初步感知内容。
1、要求大声朗读,并读准字音、节奏。老师巡视。
2、指名朗读,师正音:羁、拙、荫、暧暧、樊。
3、老师指导朗读断句。大家知道四言诗的朗读节奏是二二式,那么五言诗的朗读节奏通常是二一二式或二二一式。例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那么“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怎么读呢?大家试一试来读,“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4、学生齐读。
陶渊明。
四、作者简介。
陶渊明: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后世称誉:“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教师可补充五斗米的故事:
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五、析题: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1、从何处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六:重点探究。
1从何而归?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原诗中有“尘网”和“樊笼”等词语。
2为何而归?教师范读“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八句。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每个句子所包含的情感。读前做朗读指导,注意语速、重音、节奏和情感。尤其是注意语速,让学生学会拖音朗读。学生读完,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句子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再次朗读,要求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读诗要如出己口,如出己心。(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提高朗读能力的基础上,体味诗歌的情感,自然而然的理解作者“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让学生自由朗读“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八句,对陶笔下田园风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写景的顺序和手法,进而指导学生写作。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一个练笔,要求用散文的笔法,加入适当的想象,注意描写的顺序,运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也可结合陶其他的诗句。学生写的过程中,多媒体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学生进入一种宁静而自由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然后展示几个学生的练笔,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指导。
(这一步骤,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一个重要的方法——想象。读诗加入了丰富的想象,就像是做菜加入了各种调味料。有了想象读诗才会有滋有味。)。
4归去如何?让学生自由朗读最后四句诗,体味作者归隐后那种闲适、自由、如释重负的感受。
七:朗读比赛。
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诗歌后,找几个学生配乐赛读,教师进行评价。
八、理解情感,整体感悟。
师: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板书:
尘网。
羁鸟。
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小结:《归园田居》本诗表达了作者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以及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热爱之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处世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九:布置作业:
背诵《归园田居》,体会并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篇七
生平:陶渊明(352或365~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度不满,毅然辞官归隐。长于诗文辞赋,开创了田园诗,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作品:诗歌《归园田居》5首、《饮酒》20首、《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等。辞赋、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评价:东晋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后世称作“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才不过八十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陶渊明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乡居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课文选的是第一首。
田园诗派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陶渊明是其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抒发诗人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纯美的感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并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此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名家辈出,王维、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此类诗歌总体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1.古今异义
(1)依依墟里烟
依依
古义:隐约的样子,一说轻柔的样子
今义:形容留恋,不忍分离。
(2)复得返自然
自然
古义:田园生活,自然本性
今义:自然界;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副词,表示理所当然;连词,连接分句或句子,表示语义转折或追加说明。
答案:“尘网”“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表示诗人已看透官场的污黑暗,对官场充满了厌恶。“羁鸟”“池鱼”是作者自比,意在说明自己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自然的心志。
2.诗人“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
答案:“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守拙”是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保持自己正直高洁的人格与精神。
3.在《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答案:诗人通过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描绘了一派朦胧、和谐、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色。“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都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争乱和纷扰,鸡才能在桑树顶上得意地啼叫。
答案: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思,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内心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含着盎然的诗意。尤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几乎是含情的。正所谓以有情之眼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以作者笔下的景物才如此之美。
5.有人说,陶渊明的归隐带有无奈的妥协和投降的意味,是知其不可为而求其次的做法,不应该拔高他归隐的意义。你认为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请谈谈你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答案:观点一:陶渊明深知官场的黑暗,故选择了退守田园,以诗酒自娱,追求自由和本真,而不是选择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他的归隐值得肯定。
观点二:古代优秀的知识分子无不以“兼济天下”为己任,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迎难而上才是真正的有志之士应该做的。陶渊明的归隐,带有“明哲保身”的成分,故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不宜过分地拔高。
观点三:儒家知识分子信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观。陶渊明出仕,说明了他对知识分子使命的认识;退守田园,保持本真,追求自由,并在艰难的生活中始终如一,正体现了儒家知识分子遭遇“穷”境时高尚的道德情操观。
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篇八
1、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3、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教学难点:理解情感,把握形象,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设想: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考虑到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才半个学期,刚刚学完的必修一仅涉及一单元的现代新诗,结合必修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故确立学习本文目标定位——继续激发兴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拟打算通过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达到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理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诵读录音、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幻灯1)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初中时我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幻灯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首五言诗《归园田居(其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简介作者、背景:
1、学生自己介绍,教师相机补充。那个同学主动来回答?
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乐令终”为“靖”,“好廉克已”为“节”,故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幻灯3)又名:潜 字:元亮
籍贯:浔阳柴桑人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后世称誉 :“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幻灯4)教师补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师: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弃官归田,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没有关系呢?
2、(幻灯5)补充东晋时代背景。
东晋朝廷: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师:了解了陶渊明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其一)》,感受那静谧优美的田园风光,领略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吧。先请一同学来朗读。
三、整体感知:(幻灯6)
1、请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二/三拍)
2、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再听老师配乐朗诵,小声跟读。觉得还行就给点掌声。老师也需要鼓励吗。
4、请同学自主学习诗文句意,互相质疑,师释疑。强调学生注意注释。
补充注释:(幻灯6)(1)适:适应,迎合。(2)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3)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4)拙:愚拙。(5)方:旁之意。 (6)荫:遮盖。(7)罗:排列。(8)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9)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10)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
学生明确:"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
2、提问:请问诗人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用原文回答:
讨论交流后明确:
(1)、(幻灯8)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思考: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
思考:还有哪一个字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2)、(幻灯9)为何归来?
明确: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思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 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
思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3)、(幻灯10)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幻灯11)归去如何?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
3、(幻灯12)明确结构美。诗的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互相呼应,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承上启下,关联过渡。首尾记叙抒情,中间写景抒情。整首诗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自然。
五、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1、(幻灯13)请大家边联想、想像,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归去后”是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用原文的诗句回答)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学生分成8个小组讨论、交流后代表发言。
老师参考点评:从写景的角度看,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即白描,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写出田园生活的纯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也写出了景色的幽美。
后四句是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动静结合,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
(幻灯14)师小结:这八句话,诗人用白描、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3、(幻灯15)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
清新自然 祥和安谧 闲适恬淡 宁静幽美
六、理解情感,把握形象:
先请全班同学有感情的齐读全诗并思考:
1、(幻灯16)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清高孤傲、与世不合 洁身自好、甘于清贫 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七、课堂小结:
(幻灯18)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他以琴书为乐,以菊花为友,为我们树起了一块人格的丰碑,让后人永世传诵。
前些天,去参观学习尚卿乡“尤俊农耕文化园”,我又更深刻地体会了陶渊明的高洁情操,让我们把敬意送给这样的一个人:
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八、布置作业:(幻灯19)
1、背诵《归园田居(其一)》,下一堂课检查。
2、课外合作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400字左右。
要结合归园田居组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写在周记本上。
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篇九
种豆南山,草盛苗稀,有人说这是因为陶渊明初归田园,不熟悉农务。其实他的田主要不是自己耕种的,他只是参与部分劳动,这话说得没有意思。组诗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有“开荒南野际”之句,可以证明南山下的'土地是新开垦的。所以不适合种其它庄稼,只好种上容易生长的豆类。这道理种过田的人都懂得。如果不考虑运用典故的因素,这两句就像一个老农的闲谈,起得平淡,给人以亲切感。
草盛就得锄,所以一早就下地了。这是纪实。但“理荒秽”三字,用得比较重,似乎别有用心。杨恽诗中“芜秽不治”,是比喻朝廷之荒乱。那么,在陶渊明看来,社会的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是因为许多人脱离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争夺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战乱纷起,流血无尽。“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这诗表明陶渊明把自耕自食看作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秽”,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纠治整个社会的“芜秽”之深意。
“带(戴)月荷锄归”,说明整整干了一天。陶渊明毕竟不是真正的农民,既有僮仆和他一起下地,即使他干起活不那么紧张劳累,这一天也够受的。但他的心情却很愉快。因为没有好心情,写不出这样美的诗句。月光洒遍田野,扛着锄头,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这是多么漂亮的画面!另一首诗中,陶渊明对田间劳动说过这样的话:“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身体虽然疲劳,却避免了许多患害。这不但包括兵凶战厄,也包括人群间的尔诈我虞。在劳作中生命显得切实、有力,所以是愉快的,美的。
因为是新开垦的土地,道路狭隘,草木却长得高。天时已晚,草叶上凝结了点点露珠,沾湿了衣裳。“衣沾不足惜”,把这么一件小事提出来,强调一句,好像没有什么必要。衣服湿了,确确实实是没有什么可惜的,陶渊明这么一个豁达的人,按理不应该去说它。但“衣沾”并不只是说衣服被打湿而已,而是一个象征。从前做官,虽然不舒服,总有一份俸禄,可以养家活口,沽酒买醉。辞官隐居,生活自然艰难得多,田间劳动,又不是他这么一个读书人所能轻易胜任的,而且这种境况还将持续下去。高蹈避世,说起来容易,没有多少人能做到。陶渊明自己,也是内心中“贫富长交战”的。只是诗人不愿说得太远、太露,以致破坏整首诗的气氛,只就眼前小事,轻轻点上一笔。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完成这一短暂的生命。这太重要了。所以一切艰难,与此相比,都变得微不足道。而自己确做到了“愿无违”,也是颇值得自我欣赏的。
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是陶渊明的特长。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诗人躬耕田亩,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篇十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1、导入新课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2、写作背景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3、作者介绍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4、题目解说
明确:“归”
5、层次结构
第一层(第1—8句)
写诗人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第二层(第9—16句)
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景——生活简朴、安静祥和,富有乡村气息。
第三层(第17—20句)
对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对新生活的愉悦之情,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6、全文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1、背诵《归园田居》。
2、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欣赏音乐: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
这首歌曲正是田园乡谣风格,它仿佛是一泓清泉静静流淌在我们心头,正契合了我们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想法。
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篇十一
在纷杂的世界上生活久了,身上难免惹上俗气。“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其实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属于自然的。我们热爱自然风物,向往并追求自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大概是陶渊明的遗憾追悔吧。在官场中浑浑噩噩地挣扎了数年,改变不了社会的肮脏,只得借着自己的一身傲骨,返回田园。正所谓“羁鸟”“池鱼”,都是失去了自然本性的事物,陶渊明在这里自喻,表明自己也如同这“鸟”和“鱼”一般失去了天性的自由,可“恋旧林”“思故渊”却告诉读者,他虽暂时失去了天真本性,但他却有着回归自然、归隐田园的精神追求,这也为下文写到真正的归隐田园做了铺垫。
那么回到田园后的生活如何呢?陶渊明只求开荒于南野,在田园中固守天真本性了。他此刻的心情大概是轻松和欣喜吧。回到家中,拥抱自然,守着方宅土地十几亩,住着茅草房舍八九间,纵使并不富裕,没有奢侈的生活,但陶渊明的心之所向便如此了。简单自然在榆柳遮檐、桃李绕院那清雅、质朴、别致的环境中,生活是对精神的濡养,远远房舍错落有致,袅袅炊烟悠然升起,邻人家的狗的吠叫声,公鸡在桑树颠肆意打鸣。这些小小的细节,尽透着归隐田园的惬意,漫着温柔情怀,也正是陶渊明之所爱。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在这样的.环境中,再无世俗的纷杂忧烦。陶渊明在归隐之地伴青山隐隐、流水潺潺,体悟生命真谛,感受自然的神奇治愈能力,这是实现精神追求后的收获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从官场的束缚中逃脱,回归心之所向的田园,找到自己心灵的寄托,余生的正确归宿。
陶渊明从失去本性到收获自由,能够脱出世俗的藩篱,是因为他的高雅的人生追求。现在的我们,之所以感到空虚,好似在茫茫大海中失去了方向,甚至时常对世界产生失望,那是因为我们还未找到自己的精神追求。精神追求是我们努力的一种推动力,我们只有找到并实现自己的“田园理想”,未来的生活才会有所收获。
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篇十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风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译文: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注释:
(1)这首诗写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情趣。诗中表现出对纯朴的田园劳动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对世俗仕宦生活的鄙弃。
(2)野外:郊野,指乡居。罕:少。人事:指世俗交往。穷巷:“僻巷。寡:少。轮秧(yang央):代指车马。轮指车轮,鞅是套在马颈上的.皮套子。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住在郊野,很少与世俗交游往来;偏僻的巷子里,很少有车马来往。
(3)掩:关闭。荆扉:柴门。绝尘想:断绝世俗的念头。
(4)时复:常常。墟曲:偏僻的村落。犹“墟里”。曲:隐僻的角落。披:拨开。共来往:指和村里人相互来往。
(5)杂言:世俗尘杂的言谈。但道:只说。
(6)日:一天天地。我土:指自己开垦的土地。
(7)霰(xian线):小雪珠。草莽:草丛。
赏析:
淳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让诗人的心灵如鱼得水,在这里,所拥有的只是愉悦和宁静。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是文人,而将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农夫,“短褐穿结”他的所有喜悦与担心只同自己的农夫生活密切相关,拥有自然,也就拥有了自己的一切生命。
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篇十三
《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第二首诗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不加雕饰地描绘出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表现了乡村的幽静和作者心境的恬淡。第三首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第四首写作者亲自参加劳动和对劳动的热爱,表明他不但没有因早出晚归地辛苦劳动而减少对劳动的兴趣,反而加深了他对劳动的感情,坚定了他终生归耕的决心。第五首诗讲述了作者耕种归来的活动,表达其欣然自得之情,内蕴醇厚,情感真挚。第六首诗讲述了诗人一天的劳动生活,最后揭示其劳动的体验、田居的用心。末首诸家以为非陶诗,而苏轼以为陶作,并评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见《冷斋诗话》)
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篇十四
归园田居(其三)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让人觉得很亲切。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但不文过非,这符合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萧统说他为人率直,不矫饰言辞,曾与人饮酒,不论贵贱,若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诗人襟怀坦荡如此。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篇十五
陶渊明恬淡自然的诗风,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擅写乡村宁静淳朴的生活,用白描的手法,在山色素笺上,恣意泼墨出生活的从容与悠然自得。陶渊明能挣脱世俗尘网的禁锢,忘却风雨潇潇的沧桑,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有菊花。在他心中,恬静清和才是他追求的人生境界,声色犬马,浮华名利,他皆可抛诸九霄云外,置若罔闻。
《小窗幽记》记载:“昔人有花中十友:桂为仙友,莲为净友,梅为清友,菊为逸友,海棠名友,荼蘼韵友,瑞香殊友,芝兰芳友,腊梅奇友,栀子禅友。”幽居的时光里,陶渊明鲜有交际。他每天的生活都很简单,一几一茶,一书一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麻衣。对于喧嚣世俗,他漠不关心。王摩诘曾作了一首《酬张少府》,诗云:“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文人逸士们向来好静喜禅,他们僻居一隅,著书立说,咏诵隐居之地的田园风光,寂静无扰地生活。白天,他关上柴门,隔绝人事,静坐在陋室里,焚香沏茶。而后,读经冥想,独自一个人,断开与红尘的一切联系,专心致志地,让思绪与心意栖居在菊花光阴里,以禅意供给。
陶渊明是这田园里的素心人,清心寡欲,没有争斗的名利之心,品格高尚。陶渊明的这首诗读起来仿佛真的能让人放下心中的执念,摒弃耳畔的喧嚣,柔和寂静,流露自然,读起来唇齿噙香,仿佛能看见空旷的山谷里,一位白衣飘飘的清癯老者,正面对着悠悠浮云盘腿打坐,周围万籁俱静。炊烟缭绕,鸡鸣犬吠。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但他也绝非缄默寡言之人。无所事事时,他也会经常去邻家串门,同乡村老者席地而坐,一见如故地喝着酒,闲聊一些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生活。他们避开热闹喧器的话题,绝口不提世俗喧嚣,闲话时光里的清欢轶事,说说田园里的桑麻长势,谁家的鸡今天下了几个蛋,又是谁家的鸭今天在集市上卖了个好价钱。陶渊明笑眯眯地说:“我家田圃里的桑麻节节升高,开垦的土地也不断扩大增多。只是,也烦恼担心霜雪突然降临,担心庄稼来年得不到好收成。”但这些担心,并非来自于世俗人情,而是田园作物的生长收成。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云:“一则如渊明之诗,淡而弥永,朴而弥厚,极疏极冷、极平淡之中,自有一片热肠,缠绵往复,此陶公所以独有千古,无以为继。”梅尧臣也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品此诗,诗中无处不透露出与世无争的宁静。我亦想如陶公这样,寻一处清幽隐逸之地,求一份时光里的淡泊纯真,恬淡宁静,用清凉的山泉洗涤心尘,在孤芳自赏中,找寻生活的清逸雅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清风吹去身上世俗的污垢,淡然而静默地生活。
极爱这首诗,一个字一个字地细细品读,逐字逐句地反复推敲,诗中淡淡的清幽情怀,嫣然恬淡的韶华岁月,宛如青莲,撑着雅洁芬芳的花瓣,伴着云水禅心,潋滟着一池的惊艳。田园岁月,明月清风,吟诗作画,在锦瑟光阴,美好流年里,烹一杯清茶给养内心的'洒脱清欢,煮一壶烈酒温暖时光里的碧海蓝天。
把心,放静。把身,安好。一盏茶,煮出了岁月里的恬静清香,溢出了幽兰君子的清绝出尘。陶渊明,他闲坐田园,品一盏香茶,吟一首好诗,举一杯美酒,仰天高歌。他的雅致,他的淡定,他的随遇而安,是一种人生的隽永真谛,需要经年累月之后才能参破。
归园田居·其一读后感篇十六
《归园田居》描写诗人归隐田园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和人格情操。
《少无适俗韵》这首诗运用了白庙,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表现了作者摆脱黑暗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一些平常的农家失误,在世人笔下构成了一副恬静优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种豆南山下》。这首诗直接描写农事活动,“种豆”,“荷锄”,“戴月而归”,诗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可刚刚开荒的土地是贫瘠的,即使是种上抗贫瘠抗旱能力强的豆类为无济于事,还是“草盛豆苗稀”,但诗人还是安于这种生活,于是,用“但使愿无违”道出了全诗的主旨,也就是作者的心志。这首诗十分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作品既因运用典故而使诗句的含蕴更为深远,又不因运用典故而使诗句失去真淳的情意,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这两首诗同样用浅易的文字,平缓的语调,表现深刻的思想,这是陶渊明的特长。即使读者并不知道诗中运用了什么典故,单是诗中的情调、气氛,也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传送到读者的内心深处。《归园田居》一共五首,这五首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整体,它们不仅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等几个方面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们所抒发的感情都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其中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和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x0d在艺术特色上,这几首《归园田居》相似之很多,尤其就艺术表现而言,大致可以总结为四个词:
1、景常:描写最常见的景物,无绮丽怪诞可言;
2、情真:情感真挚,非常贴近生活,字面上易于理解;
3、字易:无生僻字,字字常见,质朴非常;
4、理至:虽然景常,字易,但其中所蕴藏的理趣、意味却非常深厚,特别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