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牛和鹅说课稿(精选17篇)
总结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让我们更有意识地去优化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外语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基本素养,我们要多学习和使用外语。培养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和挑战。
部编版牛和鹅说课稿篇一
1、课前准备充分。本课教师设计的教学课件十分生动有趣,以动画片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课文中“井沿”、“无边无际”等词句的意思,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了实践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如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教师让同学们做了一个实验,让他们把书卷起来看天花板。从而让学生通过实践理解了青蛙为什么会弄错的原因。如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做了一个假设:青蛙跳出井口后,他们会谈些什么?从而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力,这样切合实际,使“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
紧扣“读”,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验,在读中训练语感,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同时,充分发挥导学的功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方法、带着要求来读书,读得有目的、有内容、有体验。
4、李老师在教学中抓住本课的语言特点,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如:老师范读,学生自读,分角色的读,在读中引导学生理解领悟文本蕴涵的深刻含义。
5、识字教学也是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课伊始,教师就通过故事的讲述,用直观、形象的版画及课件理解“井沿”,并让学生张贴小鸟在井的什么位置,从而明确“井沿”的具体位置。在学习“沿”“际”“信”时先让学生找找哪些字和它是朋友,然后让学生采用编顺口溜,加一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于“无边无际”一词的教学也是别有用心,在理解了“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就说出了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在感悟了“无边无际”之后,教师出示句式“小鸟飞呀飞,它看见———”,并提供图片,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说得头头是道,只是提供图片也有它的弊端,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当然,任何一堂课总会有缺憾的地方,李老师的这节课也一样。李老师这节课就是评价语单一,教师只是用很好、不错,来夸奖学生没有针对性,再就是没有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讲小鸟和青蛙的争论中可放手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然后评一评谁说得好?那儿好?为什么?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评价意识,又提升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总之,这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老师使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让课堂短短的40分钟,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难忘时光,让短短的一节课留给学生无尽的回味,乃至带给学生深远的影响。这节课老师教得快乐,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掌握了扎实的知识。
部编版牛和鹅说课稿篇二
1.教材内容:《杨氏之子》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
2.教材简析:第三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杨氏之子》对答巧妙;《晏子使楚》应答机智;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更以语言见长。这样编排,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3.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小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本课教学,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
要重点抓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
读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读,这与本课教学重点不谋而合,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该方法导语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游戏激趣法、创设情境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读式教学法”的'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二)接触文本,读通课文,理解句子意思。
1.简介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区别。
3、再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这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容易的,在学生朗读不尽人意时,老师应进行适时的范读,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能更好地领悟文言文的特点,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4、读懂,根据注释自主合作探究,自悟句意文意。
本环节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5、吟诵,创设情境,熟读成诵。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法,创设了人物对话情境,分角色朗读,主要意图在于体验语言的精巧,老师也课加入到角色扮演中,做到师生互动,改变传统的评读僵局,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了朗读、诵读指导的效率,积累了语言。
(三)深究文本,深化主题,感悟语言巧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子孔君平。
孔雀杨梅。
孔家杨家。
甚聪惠。
(让学生畅所欲言,抓住关键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加深对人物及语言的理解。“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四)朗读全文。
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读中养成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五)延伸拓展。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讲故事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体现了“大语文”观。
(六)说板书。
这样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故事中小孩子的聪慧、机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突出文章重点。
部编版牛和鹅说课稿篇三
一.填空。
1.线段有()个端点,直线()端点,射线有()个端点。
2.从一点引出两条()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
3.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半周,所形成的角叫做()。
4.把直角、钝角、平角、周角、锐角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是()()()()()。
5.1个周角等于()个平角。
二.选择。
1.10:30时,分针和时针之间的夹角是()。
a.钝角b.直角c.锐角
2.两个锐角可以组成的角不可能是()。
a.锐角b.直角c.平角
3.用一个10倍的放大镜看一个8度的角,结果看到的角的度数是()。
a.80度b.18度c.8度
4.比平角小92度的角是()。
a.钝角b.直角c.锐角
5.用一副三角尺可以拼出()的角。
a.360度b.15度c.190度
三.判断。
1.9时30分的时候,时针和分针之间的夹角是直角。()
2.一条直线长10米。()
3.两条线段可以组成一个角。()
4.两个锐角的和一定是平角。()
5.两个平角的和一定是周角。()
四.用量角器画出20度和175度的角。
五.用三角尺画出15度和150度的角。
四年级上册数学重要练习知识点
一.填空。
1.2公顷=()平方米
2.10平方千米=()公顷
3.50000平方米=()公顷
4.400公顷=()平方千米
5.1平方千米=()平方米
6.3000000平方米=()平方千米
二.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2.1平方千米=10000平方米。()
3.一间教室的占地面积是80平方厘米。()
4.5公顷=50000平方米。()
5.计量比较大的土地面积,一般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三.选择题。
1.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
a.10b.100c.1000d.10000
2.杭州西湖的面积大约是600()
a.平方米b.平方千米c.公顷d.平方厘米
3.一块正方形麦地的边长是400米,每公顷可以收3吨小麦。这块正方形麦地可以收()吨小麦。
a.48b.480c.4.8d.4800
4.100个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公顷。
a.10b.100c.1000d.10000
5.一个长200米,宽100米的操场,如果把它的长和宽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这个操场的面积增加()公顷。
a.2b.4c.6d.8
四.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我国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占地面积约是148()。
2.学校操场的占地面积约10000()
3.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占地面积约是680()。
4.鸟巢的占地面积约为20()。
5.我国海洋面积约为470万()。
五.在里填上“”,“”或“=”。
3平方千米()30公顷
1100平方米()1公顷
500公顷()5平方千米
700000平方米()7平方千米
2公顷()00平方米
4000公顷()4平方千米
四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1、预习
预习是指对新知识的提前了解,通过预习,可以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听讲。在预习时,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的理解,并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标记,方便上课时听讲。
2、听讲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把握好课堂教学就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上课的时候,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认真听老师讲课。不可以因为例题简单而忽视,老师会在课堂上讲解很多相关的知识,只有掌握好这些知识才能实现数学学习的提升。
3、复习
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强化,因此,每天都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复习。通过复习,可以加深对基本定理和公式的理解,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4、作业
作业能够有效强化已学知识,因此要正确对待作业。认真完成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从而实现学好数学的目的。
5、总结
想要学好小学数学,那就需要对数学知识进行总结,掌握其中的重点。通过总结,可以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清楚自身的不足,从而进行查漏补缺,抬升知识短板,实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部编版牛和鹅说课稿篇四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第12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
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2)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寓意;(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多识广;(4)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
(4)布置学习课后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物谈起,说自己认为天有多大,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二)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图片动画弄懂“落”“井沿”,在简笔画中贴图找青蛙与小鸟的位置。
(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重点引导体会问号和感叹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小鸟漫游的画面想象走过的地方,领悟出小鸟眼界宽,看得多,见识多。
(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1)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
(2)通过卷纸筒“观天”,懂得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的原因。
(五)总结学法,引导自学。检查效果,完成练习。
(六)角色表演。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青蛙跳出井口的情境。
(七)归纳总结,提示寓意。
部编版牛和鹅说课稿篇五
《桂花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的第11课。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质朴淡雅,情感丰富而真挚,一如桂花,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怀旧情韵,读后让人回味绵长。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课是思乡怀乡之作,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根据课程改革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摇花乐”。
2、过程方法目标:以插图,引导学生读课文,从中感受“摇花乐”,体会思乡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体会思乡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采用“以读促讲”的方式,以“读——赏——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赏读文中优美的句子,积累内化。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来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真情。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桂花雨)。
这是从天上落下来的雨吗?像什么?有什么感觉?
(由课题联想开去,启发学生想象画面,谈谈感受,带着感受读题目,训练了学生的朗读,也创造了学习情境和氛围,一举两得。)。
2、感悟课文。
(1)体会“摇花乐”
a、自由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摇花乐,把让你体会到摇花乐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还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先自由默读,再交流、表演,最后朗读体会)。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这就是儿童的快乐,只有儿童才能了解,这正是父亲诗中写的那句: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想象体会:看着这纷纷落下的桂花雨,你们觉得像什么?这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头上,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b、“摇花乐”都有谁乐?(让学生边读边在旁边作记号,学会带问题读书)。
反馈交流,总结:我乐、全家乐、全村乐。
c、质疑:桂花开在秋天,为什么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从课文的描述中,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以矛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理解母亲对家乡深厚的感情。
d、朗读“摇花乐”深化理解。
(2)感悟思乡情。
a、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为什么这么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时,我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凝聚着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通过师生合作说话引导学生体会到这是琦君奶奶对故乡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此时此刻,学生再去读母亲的话,自然会产生深深地情感。
创设情境,引读母亲的话: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所以当作者把杭州的桂花捧给母亲时,母亲深情地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缕缕花香,传悠悠摇花乐,淡淡笔触,抒浓浓思乡情。
b.(学习第六自然段)母亲的这番话,这份情,自然影响了作者,感染了作者,于是每到这个时候,作者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揺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c、同学们知道作者琦君吗?
(她是浙江永嘉人,出生于1918年。)(她是当代女作家。)。
(她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是著名词学大家夏承焘先生的学生。)。
(琦君是一位高产作家,出版的散文集、小说集和儿童文学作品有30多种。)。
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桂花雨》就是作者1962年写的,那年她44岁,此时的她远离家乡,文章流露出的是作者对家乡桂花的热爱和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总结:桂花是作者的童年,作者难忘童年的桂花雨,桂花雨中,有甜甜的回忆,桂花雨中,有浓浓的乡情,所以,作者这样写:小时候,……;让我们再一次读出作者内心深处浓浓的情……。
3、布置作业(自由选做)。
a、写感言:从作者身上,从这篇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自己的感想收获。
b、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像作者一样,学生一定也有印象深刻的事,这里,进行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并将此练习作为本课的一项作业——小练笔。
这课的板书力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板书设计:
桂花雨。
桂花香揺花乐思乡情。
部编版牛和鹅说课稿篇六
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草原》一文的教学。我的说课将从四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我首先要说的是教材分析。
《草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重点课文,本单元课文的共同主题是“景物聚焦”,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草原》是一篇景象融会的散文,重要报告了作者老舍老师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致,以及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景象。课文语言清新优美,线索清楚明白,称赞了草原的优美风景,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知交谊,表现了故国事各族人民连合友好的各人庭。
所以,对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感悟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
课文的结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浓缩了作者的情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由于我们的家乡远离草原,学生对草原风光和风土人情缺少感性认识,这样,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师必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
二、教学目标。
接着,我来说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有关生字新词,了解有关的民族风情。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情感。
本课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整体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后两项的要求。今天,我重点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接下来,我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要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品读法和合作学习法进行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适度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景,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展学生的思维,体味美的意境。
所谓“品读法”就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法,也是本课采用的一种学法。
四、教学过程。
最后,我重点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同时,培养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分为6步:
第一步:声像感知,激情导入——期待美。
在本课的导入中,我首先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学生被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初步感受了草原的美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第二步:整体感知,把握要点——寻找美。
这样设计,在学生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有机的结合起来。
第三步:图文结合,创设情境——感受美。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这是的草原。
具体做法是,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景,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带给学生的是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
接着,品读重点词句。对于文中重要的词句,我将出示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特别是对于“渲染”和“勾勒”这两个词的理解,可以出示国画图片,通过画面的比较,让学生欣赏小丘线条柔和的形态美。
然后,在学生充分理解词句及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要读出“高歌一曲”时的激情,读出“低吟小诗”时的陶醉。
最后,在“情深深,意浓浓”的氛围中,启发学生:“作者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呢?”然后,师生深情诵读《敕勒歌》。
这样,这一部分教学的中心问题“这是()的草原”,就可以水到渠成的得到解决。
第四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美。
第二部分的学习围绕“这是()草原人”展开讨论。
具体做法是出示课件,让学生自读2到5自然段,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自然段。
地点。
人的活动。
当时的气氛。
学生分组研讨时,可以播放一段融合了“赛马、迎宾”等内容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活跃课堂气氛。
然后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同学特长的,能表现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方式进行汇报,如感情朗读、想象描述、表演等等。
最后,再回到这一环节的中心任务:填写“这是()的草原人”。
第五步:紧扣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草原人民的热情已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在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大家心中的千言万语,概括起来就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接着,抓住这一点题诗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情感得到升华。
这时,大屏幕展示: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伴随着优美舒缓的音乐,我问学生,课文表达的仅仅是蒙汉情深吗?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然后,在“爱我中华”的动人旋律中,通过课件展示有关民族团结的动人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
第六步:拓展创新,内化感悟——延伸美。
课后的拓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部编版牛和鹅说课稿篇七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滔滔逝水,急急流年,时光转瞬逝,弹指一挥间”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巧妙的大量叠词、短句的运用,使文章简朴、轻灵,读起来轻巧、婉转,是一篇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学习语言的佳作。
课堂是学生习得读书能力的重要场所,所以,让学生学会阅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课就立足于此,采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提问、交流、探讨中读懂文本,品悟情感,升华认识,并在阅读品悟中完成语言的积累和对本文独特写作手法的欣赏和描摹。
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要求即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道理,体会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三大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同类文章及诗词、警句的引入强化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读懂课文,并能够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并受到感染。
第一部分:(一)在聊天中相遇——让先生走进孩子们
我这样设计导语: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大家,他,就是朱自清先生。(出示朱自清照片。)关于朱自清先生,相信大家对他有一定的了解,交流交流,让他的形象在大家心中更丰满一些。(学生交流)
第二部分:(二)在读书中相识——初窥先生内心
这一环节主要设计一是让自己把课文读一遍,注意读准带拼音字的读音,把读不好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学生朗读,教师巡视,发现读不好的词语或句子予以指导,并把一些错误率较高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结合实际理解。(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头涔涔泪潸潸)
设计二是读了这篇课文,知道了什么呢?还有什么不太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交流。
第三部分:(三)在交流中相知——理解先生的感叹
我设计了这样的引导语:时间就是这样,无论你是否愿意,它都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所以才会有“时间转瞬逝,弹指一挥间”的无奈,才会有“日月如梭”地感叹,才会有朱自清先生感受到时间脚步匆匆的紧张、难过和深深地反思。再读读课文,你从那些文字中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朱自清先生的无奈和痛楚呢?学生交流。
是啊,想起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春去会再来,花落会再开,但我们的时间呢?(指导学生朗读几个问句,尝试体验朱自清先生的无奈和焦虑。)
学习第二段时抓住重点语句进行交流,例如抓住“我”头涔涔而泪潸潸体会原因,感受朱自清的无奈和痛楚;重点解决“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引导同学们联系自己的年龄谈。算一算自己过去了多少日子?(四千左右日子)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大约是七十岁左右,也就是说现在你们的人生已经走过了七分之一,你感觉到了吗?你的日子到哪里去了?学生可以按书上的回答,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回答),然后指导感情朗读。
第三段学习侧重交流作者没有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但我们仿佛从每一句话中又都感受到了。这就是作者在写法上的独到之处吧。再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写法的巧妙,能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说一说你的时间都在什么时候,从哪里溜走的?然后交流。
第四部分:四、在拓展中深思——让时间成为永恒的关注
教学中设计让大家交流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佳句,像《明日歌》,像“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等。接着在同学们的品读声中,出现一正在行走的钟表,它告诉我们,四十分钟就要结束了。同学们,让时间这匆匆的脚步声永远响在我们的心头吧。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阅读朱自清先生的其他散文
部编版牛和鹅说课稿篇八
1、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体会不同类别的事件在文中的作用,并可将此种处理事件的方法用于写作实践。
2、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明确事件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主题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材料的写法,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重点:学习本文运用典型事例塑造人物的方法。
难点:明暗两条线索的结合使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设计。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展开横向思维,读懂事件与主题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熏陶,达到既学读书又学做人的目的。
1、课外查字典,自学生难字词
2、细读全文列出文中所写事件
一、激情导入
春有春花,夏有夏花,人的心里也会开花。一些不能忘记的事不能忘记的人,就是心中常开不败的花朵。当有一天,细细检点细细品味,就是鲁迅先生所谓朝花夕拾,今天,我们就跟随鲁迅先生的脚步,细细评点那多开在心头的藤野之花。
二、明确目标
齐读目标。
三、学习新课
(一)朝花夕拾之一,经典回放:
1、速读感知:
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浏览:
(1)用原文回答,鲁迅先生为何时时记起藤野先生?
(2)文中着重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
出示:教你一招:
第一步,寻找相关段落。
第二步,提取关键词语。
齐读37自然段。
2、品读镜头:6—-23段,任选其中的一个段落,深情朗读,并用“鲁迅致藤野先生”对话的方式,品出藤野先生的品质。
再教一招:如何品镜头:先生,您的行为,让我看到您的品质。
3、悟读探究:
出示:1—5段是写见藤野先生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24——31自然段是写看电影、匿名信事件,这些是不是多余之笔?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让我们分组深入讨论,这些和写藤野先生有关吗?
学生分组讨论,一半讨论1——5段,一半讨论24——31段。
(二)朝花夕拾之二:经典续读——师生重逢
假使20年后,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再度重逢,一定会有许多话要对藤野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段话,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学生写话练习。
配乐朗读。
先生,您——
四、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拾起的,是藤野之花,还有一朵鲁迅之花,一直开在我们的心头。
出示:运用抓细节品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查找资料,探讨鲁迅问什么弃医从文,从而了解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部编版牛和鹅说课稿篇九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第2课《匆匆》。我将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匆匆》,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也流露出为前途不明、无所作为而感到抑郁、伤感的低沉情绪。但在教学中对此时代背景不宜过多讲解,重在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本课是首次学习朱自清的文章,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其作品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优美语言。
1.会写本课2个生字,积累本课“头涔涔、泪潸潸、伶伶俐俐、赤裸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代表作,也是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文章语言清新流畅、生动优美,因此,课堂上老师的分析讲解都会显得贫乏、无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体会后再朗读,达到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理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到文章的语言美。所以,本文的教学我打算主要采取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读中感悟的方法贯穿全课。
《语文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因此,在学法的指导上,我让学生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师生、生生互动的方法学习课文。
我先说说课时划分。本课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交流课前预习所得,让学生谈谈对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的了解;质疑;然后,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细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美读,积累语言。
下面,我重点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分整体把握课文、分段品读课文、整体回归课文、美读积累文段、拓展延伸阅读五个步骤教学。
(一)整体把握课文。
我让学生自由读全文,把心放在课文里,边读边想:课文哪几自然段在写时间匆匆?学生读后不难发现第1至3自然段在写时间匆匆。然后,我接着问,第4、5自然段在写什么?学生读后,可以感知到第4自然段写的是时间匆匆而过,作者一事无成;第5自然段用一个问句,表达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二)分段品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本段。我给学生阅读提示:这一自然段是怎么写时间匆匆的?
学生读后,会发现作者写燕子去了会再来,杨柳枯了会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是为了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用对比的方法,读后引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觉得有好多事物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会再来。
然后让学生朗读体会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的美好和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残酷。在读中激发学生珍惜时间的情感。
2、第2、3自然段的教学,我采取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后交流的方式教学。
先让学生细细读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找出写时间匆匆的有关的语句,读读品品,并在旁边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的过程中,相机引导学品读下面重点句子。
1、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引导学生品味这个句子,可以让学生算一算八千多日子有多少年,学生一做除法,可以知道大概20多年。我顺势给学生介绍朱自清生于1898年,此文写于1922年,写这篇文章时,作者24岁。然后让学生思考,在这句话里,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学生阅读后,可以知道,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一滴水”;老师帮学生小结提升:是啊,相对于万古长存的宇宙,人的生命是十分渺小的,唯其渺小更应珍惜,因为稍一轻忽,便要消失在无垠的时间长流里渺无踪影。
我接着问:面对时间的流逝,作者是什么感受?学生会找出句子作者“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引导学生理解“头涔涔”(头上冒汗)“泪潸潸”(伤心流泪的样子)。
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时间倏忽而逝,作者的惋惜、伤心之情。
第2个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先让学生谈谈读了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读后,应该能体会到作者用生活中常见的细节,来写时间的流逝。时间在我们不自觉的时候,就流走了,学生能体会到要珍惜时间,利用时间多做有益的事情。
然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还可以让学生仿写句子。学生仿照例句,可以写出:踢球的时候,日子从脚边过去;玩电脑时,日子从鼠标上过去等类似的句子。
第3个句子: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我先范读,然后问学生:你能体会到什么?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体会“跨”、“飞”两个拟人的动作,感受时间的匆匆,然后让学生把日子飞逝的感觉读出来。
3、第四自然段,同样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在读中体会作者面对时光匆匆流逝,自己无所作为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三)整体回归课文。
逐段品读完课文后,我打算为学生配上《秋日的私语》这首抒情的音乐,让学生读全文,进一步体会时间的匆匆,使阅读回归整体。
(四)美读积累文段。
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鼓励学生能背诵全文,积累优美的文段。
(五)拓展延伸阅读。
可以让学生课外读读《跟时间赛跑》《明日歌》;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夜色》《春》等著名的散文,学习积累优美的语言。
【设计意图】树立大语文观,将阅读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设计意图】时间如流水,我用水滴包裹着“我的日子”四个字,滴入时间的河水里,一艘艘载着时间的小船,流向远方,一去不复返。相信这样如诗如画的板书,能将学生带入情境,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部编版牛和鹅说课稿篇十
《火烧云》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绘了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可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局部来说课。
《火烧云》一课是训练同学认真观察,注意积累的好课例。本课训练重点确定为: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景色,激发同学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基本技能目标)。
2.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能力目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感目标)。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投影片、彩笔、教学录像带。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沛体现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采用电教、讨论、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同学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同学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向同学传授“学法”。让同学“会学”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同学认知水平,主要向同学读渗透自学的方法,让同学学会读书。通过同学的读读、想想、议议等活动,调动同学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只让同学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同学学智慧。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可将本节课划分成5个环节:
1.导入新课。
在早晨或黄昏,我们经常会看到天空中现一些美丽的云霞,谁能用自身的语言给大家描述一下?(这个问题可以让同学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自由发散思维,激起同学学习兴趣。)同学发言后,小结:看来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美丽的云霞叫火烧云。(板书:火烧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火烧云》(板书:10)看看作家萧红是怎样把绚丽多彩的火烧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2.检查预习。
3.自学讨论。
这局部可分三个环节:(1)提供自学资料,(2)个人自学,(3)小组讨论。
根据教材的训练重点,难点和同学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投影出示自学资料:
1.火烧云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这一特点的?
2.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各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请标出来。
3.作者是怎样观察火烧云的?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4.交流点拨。
这局部又分两个环节:交流点拨、质疑解难。交流是检验同学自学效果的过程。在交流中,当同学意见出现分歧和偏差时,教师要适时点拨。
根据同学的回答:火烧云最主要的特点是“变”,作者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来写,板书:
第3题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这局部时,大局部同学能够从“红通通的、金灿灿的……”等表示颜色的词中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的特点,但不一定能从“还有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句中体会出火烧云这一特点。删掉这个句子,让同学通过对比的方法体会出这句话也能说明变化多的特点,但不一定能找出颜色变化“快”的特点,出示对比句子:
让同学从“一会儿……一会儿……”中体会变化“快”这一特点。
5.总结评价。
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同学可以从学习课文内容和观察方法两方面来谈)。
你认为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
根据同学的回答做总结和综合性评价。
总结评价后安排作业:按描写火烧云的方法,展开想象,以《云》为题写一个片断。
模板(通用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
(精选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
部编版牛和鹅说课稿篇十一
我将在“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藤野先生》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了作者留学期间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感。学好这篇文章,不仅对学生学习散文有重要影响还可以激发爱国情感。因此,在关注文学表达、思想情感的同时,更要注重德育教育在平时教学中的渗透。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散文知识,但认识往往停留表面,在领悟藤野先生高尚品质和作者思想情感方面需要引导。有些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有些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教材特点、初二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并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依据前面教材的解说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将“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写作手法”定为教学重点,将“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定为教学难点。
根据本课的特点及新课改的要求,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提问对话法、引导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预设的学法是:阅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联系实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针对教材内容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1936年秋天,我国一位大文豪、大革命家去世了,却有记者去采访了远在日本偏远乡村的一名医生。这位医生说:“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做的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周君”是谁吗?这位医生又是谁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故事,认识这位可敬的异国教师——藤野先生。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感受作者情感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圈点勾画,提出问题:“课文围绕作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学生的概括不够全面,通过归纳,总结出“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裹脚”几件事。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了解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精读课文,理解写法。
这一环节我会提出这样一个主问题:。
“请用下面的句式表达你对藤野先生的认识:。
我从……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的人,因为……”
学生发言时我从外貌、工作、生活、对中国的态度上进行归纳点拨,重点分析藤野先生的人格品质,他是一个“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无民族偏见”的人。(板书三个词)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形成对藤野先生人物形象的完整认知,品味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板书伟大)。
设计意图:通过对藤野先生人物形象的深层挖掘,品味其高尚的人格。
(四)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2.藤野先生在鲁迅重要的人生抉择中起到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中体现的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及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带给作者的勇气。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深入感受鲁迅的爱国情感和对恩师的感激、赞美与怀念之情,从而理解本文的主题。
(五)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我将用下面精练的语言总结本课内容:在鲁迅失望时,是藤野先生给了他希望;在鲁迅受到讥讽时,是藤野先生给了他激励。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选一位对自己影响最深的老师,也将感悟用同样的句式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好地感悟师生情。
(六)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回国后成为作家的鲁迅,请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来表达你的感激之情。
设计意图:这一作业的设计,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还能锻炼其写作能力。
部编版牛和鹅说课稿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拼音读准“荷、绿、台、放、朋、友、还、油”8个生字的字音,尤其注意读准后鼻音的字,并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些生字。
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田字格里认真描摹“荷,友”。
3、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感受荷叶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4、看图展开想象,练习把话说完整。
重点难点:
识字为本课的重点,了解“油”的本音及在“绿油油”中的读音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荷叶、蜻蜓、青蛙、蚂蚁、小鱼等图片。
2、动画设计:小水珠变魔术。
(注:这些图片及动画设计在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金仕达多媒体有限公司出版的《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语文第一学期》教学光碟中都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导入课文
1、(出示荷叶图)观察图画,认识荷叶,导入相关的学习内容。
(1)学习生字“荷”,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观察荷叶,说说它的形状、颜色、用处。
2、朗读要出示的句子,做到读准字音,并注意轻声的读法,指导读好儿化音。
荷叶儿,圆圆的,绿绿的。
(1)自由读。(2)指名读。(3)齐读。
3、揭示课题:49荷叶圆圆
生带着赞美的语气齐读。
设计意图:句子虽短,但要读好也不易。一是儿化音要重点指导。二是提醒“的”字要读轻声,不能把声音拉长。一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把词句读正确,读好,为说好普通话打基础。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并标上小节号。
小组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
集体反馈自学字词情况。
(1)交流“绿”“放”的识记方法。
(2)读准后鼻音:放、朋、。
(3)了解“油”的本音,及在“绿油油”中的读音,积累abb的词语。
三、齐读生字,新词。
反馈交流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在圆圆、绿绿的荷叶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1、交流板书:摇篮机场歌台凉帽
2、引读句子:小水珠说――……小蜻蜓说――……
小青蛙说――……小朋友说――……
变句或说话:(谁)把荷叶当作(什么)
3、它们为什么这样说呢?再读课文,找找这样说的理由,划出有关的词句,交流,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围绕“在圆圆,绿绿的荷叶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这个问题,引读句子,改变句式说话,为后面的练习埋下伏笔。“划出有关词句,读一读”,目的是让学生在划划读读中体会把什么当作什么要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在阅读中动动笔、动动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有帮助的。
4、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读读演演。
5、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小朋友戴上绿油油的荷叶凉帽,脸蛋儿笑嘻嘻,红润润的,真美啊!
6、齐读课文、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
第一课时的字词,开火车、叫号游戏
二、指导读句,积累句子
1、荷叶儿分别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朋友带来了不同的快乐,让我们来分享一下他们的快乐,大家读一读句子。
2、挑选自己觉得有趣的事,做动作读一读。
3、学生表演读。
三、看图说话,积累语言。
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
那么其他小动物会把荷叶当作什么?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出示小鱼图和小蚂蚁图,让学生练习说话。
例:小鱼说:“荷叶是我的阳伞。”小鱼游过来,躲在下面。
蚂蚁说:“荷叶是我的操场。”蚂蚁爬在上面,伸伸手,弯弯腰。
看图,把句子说完整(见课后练习)
(1)蘑菇是小白兔的。
(2)是小蚂蚁的。
(3)是。
四、巩固字词,指导描摹
1、游戏:小水珠变魔术。
2、指导描摹“荷”“友”。
(1)出示“荷、友”,读一读,扩扩词。
(2)仔细观摩老师在田字格内书写“荷,友”。
(3)学生独立描摹,老师巡回指导。
五、拓展练习
板书设计:
荷叶圆圆
摇篮机场歌台凉帽
部编版牛和鹅说课稿篇十三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语文组xx号考生。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秋天的雨》的教学设想。
《秋天的雨》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文质优美,是学生积累语言和练习写作的一篇好教材。教材选编课文的目的是围绕"秋天"这个专题,使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语言的魅力。《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上写秋天,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写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事物有观察,但是此阶段学生并不会仔细、耐心观察事物,因此学生对秋雨、秋天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但并未有深入了解,本文的景物特色正好能将学生带入场景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语言感悟、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课文描写的景物特点。
3、激发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和感情。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课文描写的'景物特点。
【难点】激发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和感情。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我会以谈话的方式询问学生最喜欢哪个季节,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课文《秋天的雨》。
此阶段的学生善于表达自己,乐于表达自己,运用谈话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
紧接着我会请学生按照以下的引导,完成对生字词的学习:
先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的生字词;然后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解惑后同桌交流;最后教师集中教学生字新词,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做完这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学生扫清了阅读障碍,再次朗读一遍课文,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三)深入研读
深入品读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课文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把秋天人格化,把秋天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或事物,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于是我将根据文章特点,将品读教学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教学,每一部分都运用谈话、多媒体辅助、想象等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把握文章景物的优美。
首先是第一个部分:看看秋的颜色
我会请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你是怎样理解"五彩缤纷"的?同时出示多媒体投影;在感受到五彩缤纷后,引导学生读出五彩缤纷。考虑到学生并不能一下子就读出感觉,因此必要情况下教师范读指导,学生倾听后再读,读出五彩缤纷的味道。
接着是第二部分:闻闻秋的味道
此部分引导学生读读课文,并配乐,尝试读出秋的味道,相信有了前面的朗读指导做铺垫,学生能够很好地朗读。
最后一部分:听听秋的声音
先请学生找一找"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中小喇叭吹的是什么?然后再指导学生读。
通过配乐和课件再现情境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让他们对阅读文本产生兴趣。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文本。
(四)巩固提高
本文语言优美,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语言积累,课上鼓励学生即时记忆,尝试背诵课文。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请学生说一说本课学习了哪些知识是对学生本课学习成果最好的检测。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情感的升华。
基于此,本课作业:
(1)写一首诗(编写歌词)
(2)把秋天的景物画下来。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秋天的雨
看看秋的颜色
闻闻秋的味道
听听秋的声音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部编版牛和鹅说课稿篇十四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a.人文主义b.自由主义。
c.专制主义d.神权主义。
2.《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集中体现了:
a.市民阶层的利益b.世俗贵族的利益。
c.资产阶级的利益d.封建教主的利益。
3.某同学利用右边的资料卡片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的内容应是。
a.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b.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条件。
c.拿破仑对外战争失败的原因。
d.美国南北战争的正义性。
a.奴隶制度b.封建制度。
c.资本主义制度c.社会主义制度。
a.市场扩大是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
b.蒸汽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c.工场手工业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
d.蒸汽和机器是工业革命的起因。
a.牛顿b.爱迪生。
c.爱因斯坦d.达尔文。
a.改革的目的b.沙皇的矛盾心理。
c.改革可能会不彻底d.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8.改革开放是永恒的主题。日本是近代亚洲个没有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而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它之所以避免了类似其他亚洲国家的厄运,是因为它成功地实施了:
a.大化改新b.明治维新。
c.天皇专制d.幕府将军的统治。
9.19世纪60年代美俄两国都要解决国内的重大问题,其相同的历史任务是。
a.使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b.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消除障碍。
c.避免国家分裂d.反抗殖民压迫。
a.西欧城市兴起的表现b.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d.海外殖民扩张的影响。
a.一战是世界性战争b.一战是掠夺性战争。
c.一战是破坏性战争d.一战是正义性战争。
a.二月革命b.巴黎公社。
c.十月革命d.苏联解体。
a.沙皇俄国b.苏维埃俄国。
c.苏联d.俄罗斯。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
c.雅尔塔会议d.万隆会议。
a.苏联b.波兰。
c.印度d.中国。
a.面对分裂势力的挑战,美国通过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
b.面对一战带来的灾难,列宁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
c.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德国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
d.面对幕府统治的危机,日本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a.美国采取措施,调整资本主义制度。
b.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c.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d.希特勒上台,德国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建立。
18.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事件是。
a.慕尼黑协定的签订b.德国闪击波兰。
c.英法对德宣战d.德军开始进攻苏联。
a.雅尔塔会议b.波茨坦会议。
c.《联合国家宣言》d.中共七大。
a.三国协约建立b.三国同盟形成。
c.《慕尼黑协定》签订d.《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21.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属于“观点”的是。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b.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人类的浩劫。
c.《九国公约》签订于1922年d.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d.丘吉尔“铁幕演说”
a.俄国十月革命b.第二次世界大战。
c.冷战的进行d.苏联解体。
a.华约建立b.美苏争霸。
c.古巴导弹危机d.东欧剧变。
a.中国李宁b.美国微软。
c.德国奔驰d.美国麦当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美国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行政大权;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司法解释权。三者平等独立,但互相制约。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什么?(2分)。
(2)材料一中的中国皇帝的权力与材料二英国国王的权力有何不同?(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有何重要作用?(2分)。
(4)结合上述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说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4分)。
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煤炭开采)材料二(石油开采)。
请回答:
(1)请分别找出与材料一、二图示所反映的变化的主要因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对人类产生的影响。(6分)。
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发展引人注目,也深深地影响了世界。
材料一1850——1870年,英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3.12%,德国是2.7%;1870——19,英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6%,德国是4.8%。187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1.8%,而德国仅占13.2%;到19时,英国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比例为14%,德国达到14.3%。
材料二德国大事年表(1871——19)。
时间史实。
1878年德国政府发布了实行保护贸易制度的第一个声明。
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的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获得了“汽车制造专利权”
19德国通过了《童工法》,规定:6~14岁的青少年必须接受最基本的义务教育。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德国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不得摘抄原文)(6分)。
(3)这一时期德国的发展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29.(14分)近代,欧洲曾经是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然而到了20世纪,欧洲逐渐衰落,后来,欧洲人通过团结协作,终于走向复兴,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让我们一起走进欧洲、认识欧洲。
【欧洲的兴起】。
(1)欧洲人掀起的哪一场运动使人们认识到“人的力量的伟大”?(2分)。
(2)在欧洲发生的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的大事指什么(2分)。
【欧洲的恩怨】。
(3)20世纪上半期,由于历史恩怨,欧洲国家之间爆发了两次大规模战争,并且波及到整个世界,它们使欧洲国家元气大伤。这两次战争都以战败告终的国家是哪一个?(2分)。
【欧洲的联合】。
(4)20世纪后半期,欧洲各国“相逢一笑抿恩仇”,开始走向联合,到20世纪末,欧洲人终于成立了世界上的经济体,这个经济体是指什么组织?(2分)该组织的成立与发展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4分)。
【欧洲的启示】。
(5)从“欧洲的恩怨”到“欧洲的联合”演变的结果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不必拘泥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如有其他它答法,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6.(1)君主专制(或封建专制)(2)中国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2分);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宪法(法律)的制约。(2分)(3)防止专制的出现。(4)由人治到法治;由独裁到民主。
27.(1)第一次工业革命(1分),蒸汽机的使用和推广(2分);第二次工业革命(1分),内燃机的使用和推广(2分)。(2)煤炭和石油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大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分);但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引发资源环境问题,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分)。
部编版牛和鹅说课稿篇十五
地点:意大利。
原因:最早出现资产阶级生产关系。
思想:人文主义思想。
实质: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人物、成就:但丁[意大利]诗人(《神曲》)。
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大师(《最后的晚餐》、《蒙娜利莎》)。
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巨匠(《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利叶》)。
意义: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开辟。
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经济的出现。
过程:
(1)1487年,葡萄牙的迪亚士从葡萄牙往东航行,到达好望角。
(2)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人)受西班牙王室的资助,到达美洲。
(3)1497—14,葡萄牙人达?伽马(葡萄牙支持)到达印度等地。
(4)1519—1522年,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完成了环球航行。
影响:
(2)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资本主义发展影响)。
(3)资本主义市场开始形成。
(4)证明了地圆学说(同学补充,非重点)。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背景: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新兴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时间:1640—1688。
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开始标志:1640年议会的召开。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文献:《权利法案》(革命后颁布)。
结果: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
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产阶级扫清了障碍,推动了世界的历史进程。
革命特点:时间长、过程曲折、妥协(不彻底)。
部编版牛和鹅说课稿篇十六
一、说教材(阐述选定课题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本册教材、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其它内容的关联。)。
第六单元的教材大都以动物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在孩子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这种类型的课文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又容易让孩子展开联想,学生很乐意学。《荷叶圆圆》就是其中一篇和小动物们相关的有趣的文章。
在《荷叶圆圆》一文中,荷叶圆圆的,荷叶绿绿的,荷叶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荷叶是阳光下跳动的绿色音符。小水珠喜欢荷叶,小蜻蜓喜欢荷叶,小青蛙喜欢荷叶,小鱼儿也喜欢荷叶。能让我们在这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里,去感受充满童趣的夏天,去触摸生机勃勃的荷叶,去体味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们快乐的心情!
本课内容是基于学生学习了拼音、有了一定识字量后进一步借助拼音,识字、正音、朗读课文。在识字正音的同时提高拼读能力。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体会自然的美好。
二、说目标(全面描述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拼音读准“荷、摇、篮、晶、停、台、放、朋、友、红、油”11个生字的字音,尤其注意读准后鼻音的字,并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些生字。
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田字格里认真描摹“荷、朋、友、油”。
3、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过程与方法:看图展开想象,练习把话说完整。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感受荷叶给大家带来的快乐、大自然的美好。
三、说学情(阐述学生已有的学业情况以及认知特点。)。
学生从刚入学开始对语文学习的半知不解,到现在已经逐步掌握了一些语文的学习方法、达到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学生在教材“读儿歌识字学拼音”中已经完成了拼音学习,可以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意思。在生字学习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生字的一些好方法:分析结构、好办法记住它、找好朋友等,可以在生字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自学并进行一些拓展。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具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黑板。
2、教学流程(围绕教学设计思路,说清楚教学活动安排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就有一个谜语。我们一起猜一猜!(出示谜语)池中有个小姑娘,从小生在水中央。绿色圆裙随风摆,露珠把它当摇床。这是什么?(出示谜底:荷叶)。
学习生字“荷”。
小朋友,你们见过荷叶吗?它长什么样子呢?荷叶儿,圆圆的,绿绿的。学习“绿”多漂亮的荷叶呀,在荷叶身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37课,荷叶圆圆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角色。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2、自学生字:台、放、油、还(分小组进行生字自学,交流学习生字的好方法)每小组根据自学情况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进行一定指导,如:“绿油油”中“油”的发音。
3、听录音,思考:课文中出现了哪些荷叶的小伙伴?
交流时先请5名学生按段落读课文,再讨论荷叶的小伙伴有哪些。
板书: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朋友。
学习生字:朋友(关注点:“朋”是后鼻音,可以分析字形来帮助记忆。)。
用“朋友”来说一句话。和()是朋友。()是()的朋友。
【三】、整体感知、研读课文。
1、荷叶有这么多的好朋友,他们都把荷叶当作了什么?
板书:摇篮机场歌台凉帽。
受呢?现在小水珠睁开亮晶晶的眼睛了,一定看到了了好多,说说看到了什么呢?请你说一说。
小水珠说。
过渡:池塘里的荷叶真美啊,小水珠喜欢它,把它当作了摇篮。
出示: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
小水珠把荷叶当作了摇篮。
还有好多小动物也喜欢荷叶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其它的小伙伴说了什么?
小蜻蜓说。
小青蛙说。
小朋友说。
3、小组表演: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读读演演。
候笑,该眨眼的时候眨眼,小组中比一比。
4、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小水珠在圆圆的荷叶上滚来滚去,高兴极了,小水珠说:……小水珠……。
荷叶圆圆的,平平的,就像飞机场,小蜻蜓快乐地说:……小蜻蜓……。
【四】、说话拓展。
不到的乐趣哦!
(出示课后练习)进行说话训练。
媒体出示:
(1)蘑菇是小白兔的_____。
(2)_____是小蚂蚁的_____。
(3)_____。
2、媒体出示:小鱼图和小蚂蚁图练习说话。(可以选做)。
例:小鱼说:“荷叶是我的阳伞。”小鱼游过来,躲在下面。蚂蚁说:“荷叶是我的操场。”蚂蚁爬在上面,伸伸手,弯弯腰。
部编版牛和鹅说课稿篇十七
《荷叶圆圆》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轻松活泼的散文诗,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让我们感受到了充满童趣的夏天,让我们触摸到了生机勃勃的荷叶,更让我们体味到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对荷叶的喜爱之情以及他们快乐的心情。课文语言清新淡雅,充满童真童趣,利于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内心体验,激发想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和在教材中所编排的位置,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的词句、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够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夏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其中认字和朗读是学的重点,从读中去感悟夏天的美好,进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理念。
1、采用听读识字法进行教学,将识字与读书紧密结合,寓识于读,以读促识,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不管是识字还是阅读,我都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自读自悟,帮助学生学会学,积累和感悟语言,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人文素养。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体现学生学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3、设计时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采用玩中学文、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教学,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身心特点,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领悟内容、发展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孩子们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有了兴趣,学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创造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于是,开始上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优美的荷叶图画(播放图画),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教师随机出示课题。这种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荷叶的美丽,从而不知不觉的把孩子们带入到充满童趣的夏天之中去,为进一步地学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品读课文,读中识字。
新课程提倡在读文中识记生字,即让学生在听、读、说的过程中尽快的认识并掌握生字,于是,我采用“三步法”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识记生字:
1、初读:整体感知,圈圈划划,即慢速地、大声地朗读全文,并把本课要求识记的生字划出来。
2、再读:展示朗读,自主识字。
3、多种形式识记生字。在这个环节中,识字教学是重点,我通过带拼音读字、去拼音读字、男女对读、姓氏读等等多种的读强化生字的音形,同时利用课件让学生知道生词“停机坪”的意思,引导学生用摇篮造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的乐趣。
经过以上层层提高的办法,学生对生字也有了初步的印象,但是,低年级的学生学得快,忘记得也快,为了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印象,我又设计了一个“摘荷叶”的识字游戏,学生如果认对了课件上的“荷叶”卡片后的生字,而且能用多种方法说出自己的识记窍门,就去掉荷叶送给。这样一来,学生识字的兴趣就大大地提高了,而且在快乐的氛围中巩固了识字。再开展开火车读、翻浪读比赛再一次将在玩中学字推向高潮。
(三)朗读感悟,玩中学语。
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课文,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我坚持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注重感知,淡化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人读、创设情境读、齐读、小组展示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等)来激发学生情感,感悟课文内容。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读完之后说说自己从课文中认识了哪些小伙伴,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找到相应的词语卡片粘贴在黑板上(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
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收获说说它们把荷叶当作什么?自己把黑板的板书补充完整。从而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让孩子们在教师的创景中感悟小动物的心情,体会心情,结合小动物的动作感情朗读课文,也可以表演读文。这一环节的设计努力创设了一种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更进一步地读好课文。另一方面,这种角色答问的方式,激发了孩子们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学生在浑然不觉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增强了随机应变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各种形式的读,也是为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必要的背诵在课堂上也得到了解决。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一边欣赏图片,一边背,还可以随心所欲的进行表演。经过个人读、小组读、表演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学生已经对课文琅琅上口了,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在全班展示读。孩子们很主动、很乐意地去选择、去展示,把“要我读”变成了“我要读”“我想读”“我爱读”,提高了阅读质量。这样一来,孩子们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提高了学的积极性,在诵读课文中乐此不疲,课堂气氛异常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