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理说课稿(实用18篇)
总结是一种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方式。完美的总结应该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展现出自己的价值和成长。下面是一些优秀总结的特点和规范,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马原理说课稿篇一
马哲在历年的政治考试中份量最重,重点难点考点最多。掌握这些原理,活学活用,综合分析问题是对考生非常重要的一项考查能力。教研室老师经过一系列的总结和提炼,总结出201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必背20条原理,希望给考生以启示,帮助2014考生冲刺复习。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3)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
(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5)辩证的否定观;。
(6)否定之否定规律;。
(7)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8)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
(9)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1)事物矛盾变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
(1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0)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原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马原理说课稿篇二
马原理课是高等教育中常见的一门基础课程,全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它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介绍和阐述,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等内容。这门课程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马原理课的初衷
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习马原理课的初衷是为了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最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深入研究它有助于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进而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
三、马原理课带给我的收获
在学习马原理课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历史唯物主义是指通过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来把握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方法。在研究问题时,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事物,而应该从整体、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只有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
马原理课还教会了我正确的阶级斗争观。阶级斗争是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课程中,我们深入了解到当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应当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马原理课还对我培养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了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目标,这些价值观念不仅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追求,也是每个人应当秉持的准则。正因如此,马原理课对于培养我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四、未来的实践与探索
学习完马原理课,我意识到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未来,我将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我将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我也会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总结
学习马原理课是大学生活中的一次重要经历,它带给了我许多收获和启发。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深入了解到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概念的内涵和作用。同时,学习马原理课还为我今后的实践与探索提供了指导和动力。通过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我将更好地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实现自我价值。
马原理说课稿篇三
马原理课,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了这门课的重要性和深刻内涵。在马原理课上,我学到了许多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并在实践中感受到了这些原理和理论的深刻内涵。在本文中,我将从马原理课对我个人思考方式的影响、对我理解社会问题的帮助、对我人生观的影响、对我与他人相处的改变以及对我未来发展的指导作用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以展示我在马原理课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马原理课对我个人思考方式的影响很大。马克思主义强调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方式。在马原理课上,我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方法。通过学习和实践,我逐渐树立起了辩证思考、实事求是的思维意识。无论是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还是在与他人交流中遇到分歧,我都会以辩证的、实事求是的方式去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考方式的改变让我更加理性和客观地看待问题,提高了我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其次,马原理课对我理解社会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在这门课上,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深入理解了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这种理解不仅使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使我更能够看清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对问题进行系统思考和分析,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马原理课对我人生观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在马原理课上,我们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对人生和价值的理解更加深刻。我明白了人应该自由发展、自由创造,并在实践中为实现自身价值而努力。这种人生观的改变激发了我更大的内在动力,让我更加自信、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难。同时,我更加重视他人的价值和尊重他人的权利,尽力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使我的人生更加有意义。
第四,马原理课对我与他人相处的改变也是显著的。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群体性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马原理课上,我们不仅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的理论,也进行了许多团队合作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学会了与他人有效沟通、协调合作,并克服了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这种改变使我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增进互信,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
最后,马原理课对我未来的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强调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的追求。在马原理课上,我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和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认识到如何将这些原理和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这种指导作用使我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更加明确,明确了自己要为社会发展和人类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的方向和目标。
总之,马原理课是一门涉及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课程,对我个人思考方式、对我理解社会问题、对我人生观、对我与他人相处以及对我未来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不仅积累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马原理课的学习和实践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信仰和追求,为我今后的人生旅程注入了更强的动力和信心。
马原理说课稿篇四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地表平均气温以每2℃左右的速度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没有改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近1来,地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74℃。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最新监测结果显示,-是1880年全球有系统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10年;去年冬季(月至2月),加拿大经历了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冬季,中国平均气温也较常年同期偏高69℃;年1至4月,全球地表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69℃,为1880年以来的同期最高值。
有气象研究机构认为,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导致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从而使近100年来全球地面平均气温急剧上升。该机构进一步预测:全球变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将被淹没,并引发各种极端天气现象,使人类遭受各种灾害。
马原理说课稿篇五
历年真题也都是在考对于基础的理解,尤其是马原部分他考的都是对概念的理解,你一定要深入的`掌握概念。毛中特这个课程我需要有宏观的框架的梳理,尤其是历史这门课程你要把它作为线索给他重新的梳理起来,以一个时间轴的方式一定要把这个时间轴画在你的脑子里,这个时间轴坠上关键时间的点以及关键阶段的点,这个东西才能像一跟线一样,一旦拎起来这根线就能把整体的历史学好。思修,这门课程理论性不强,也是最容易得分的一个科目,可以不那么早复习思修,但是至少你要把前面三期好好复习最后一个是当代世界经济,这个也不着急复习,同学们都放在十月份才去复习,因为可以结合时政的部分考。
马原理说课稿篇六
世界银行前经济师尼古拉斯爵士受英国资源大臣委托起草了一份长达700页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对全球气候问题作了广泛的经济性分析,报告计算出如果人类任由全球气温继续升高,那么气候变化最终带来的危害有可能相当于每年损失掉全球gdp的20%.
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将让全球陷入最严重经济衰退,所耗费的成本将超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总和,数百万人将因此流离失所。报告告诫采取全球性行动,加大投资力度已是刻不容缓。
尼古拉斯爵士预测,气候变暖将引发全球“灾难性”的经济衰退,预计成本将超过5.5万亿欧元。他指出,如果气候变暖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引发全球范围内的严重经济衰退。他建议,每个国家应将gdp的1%用于环境保护,以防止灾难的发生。但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的话,成本将是前者的5到20倍。
根据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
(1)上述一系列现象之间体现了怎样的哲学原理?结合材料进行简要说明。
(2)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全球变暖”现象?
(3)用相关哲学原理说明,为什么“气候变暖将引发全球‘灾难性’的经济衰退”,并指出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及后果。
「答案要点」。
(1)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材料中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导致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从而引起全球平均气温急剧上升,体现的正是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
(2)我们既要分析全球变暖现象的原因,又要对这一现象的后果作出科学预见,从而促使事物向人们期望的'结果发展;既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全球变暖的规律,又要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从而积极应对,促使事物变害为利,要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联系和发展中去把握全球变暖的规律,从而自觉促使事物向有利方向发展。
(3)如果平均气温继续上升,全球将有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粮食不足的窘境和缺水问题;一些靠寒冷天气赚钱的行业会无法生存、被迫关闭;气温过高导致取暖用油需求减少,成为导致汽油价格下跌的因素之一。总之,由于联系具有普遍性,全球变暖将会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产生。这也体现了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促进了国际分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不断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马原理说课稿篇七
考研政治考试落下帷幕,考研复习已经开始,现对考生们最关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如何复习,根据其特点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一、概念要准确,切忌含混不清。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切忌在概念上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界限不明。例如,我们把哲学定义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而不是定义为世界观。因为人人都有世界观,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但并非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形成了理论体系,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既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又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不要把哲学与世界观相混淆。
再如,我们把经济基础定义为“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而不是定义为“生产关系的总和”。因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都不只存在一种生产关系,而是既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又有各种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如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等。“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了所有这些生产关系,内容十分宽泛,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仅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的总和。在掌握经济基础这个概念时,切不可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相混淆。
二、观点要全面,切忌片面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事物的各个方面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方面相依赖、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每一个基本原理,都全面地反映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一定要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切忌简单化和片面性。
例如,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对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次要方面的支配作用,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主要方面的影响作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上,既要肯定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上,既要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又要充分重视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二者相互排斥的一面,又要看到二者相统一的一面;在对资本主义制度性质的认识上,既要掌握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又要掌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在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客观过程的问题上,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要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等。简言之,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要片面地看问题。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切忌理论脱离实际。
关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本课程自学考试指定教材的“绪论”中作了较为具体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我们想提醒自学考试应考者注意的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或联系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以弄清理论为前提,不要离开理论罗列一大堆实际问题。学习理论,把它束之高阁,不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再好的理论也是无用的;但是离开理论,只罗列实际问题,就事论事,不作理论分析,也不算是理论联系实际。只讲理论,不讲实际,是理论脱离实际的一种表现;只讲实际,不讲理论,则是理论脱离实际的另一种表现。这两种倾向我们都要防止和反对。
最后,希望2013各位考生在今后复习征程中乘风破浪,继往开来,取得理想的成绩,为梦想而战。
考研频道。
马原理说课稿篇八
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科学理论体系。研学马原理既是深入学习时代思潮的需要,也是提高我们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认识。通过学习和思考,我深感马原理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而这些体会亦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密切相关。
第二段:马原理的实践。
马原理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和整合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践是马原理的最终归宿。我深入思考和研究了近代中国历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如井冈山时期的农民斗争和长征时期的红军战斗。在这些实践中,马原理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马原理强调以解决群众的利益为中心,在农村建设中尊重农民的意愿是之基本原则。这让我认识到,在社会实践中,从马原理出发,注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
第三段:马原理的价值观。
马原理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关注社会公平和人的解放。马原理提出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引发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动力。在当今社会,马原理仍然具有重大的价值,尤其是在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通过马原理的学习和贯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推动社会发展的公平与正义。
第四段:激发思考。
学习和研究马原理不仅为我提供了思考社会问题的方法,也加深了我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在学习和实践中,我发现马原理的价值观对我个人来说也是有着指导意义的。我主动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要求,是否能够给予他人帮助和支持。这让我更加关注他人,注重合作交流,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五段:对未来的期望。
马原理的学习和实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的持续努力。在未来,我希望更加深入地研究和理解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我希望借助马原理的指导,能够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发展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同伴们一起共同奋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原理,为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而努力奋斗。
总结: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通过学习和实践,我认识到其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马原理的学习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更能够激发个人的思考和追求。通过马原理的学习和实践,我期望能够发展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马原理说课稿篇九
为了帮助2019考生备战考研,老师针对考研政治复习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必备的知识点也进行了归纳。考研政治复习的理解性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是知识点比较集中且难理解的科目,学习起来重在理解和灵活运用,当然原理部分还是要熟记。基本上在基础复习阶段重点是在掌握整体知识点的架构和框架,然后每一章节注意重点复习,一一搞定。
马原理的重点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包括四部分内容: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其中的重点部分是辩证法和认识论,这两部分也是历年出分析题的重点。比如,从2006年一直到2012年连续7年分析题都考查了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2013年分析题没考查辩证法,而考查的认识论的内容,辩证法仅仅作为选择题考查了一分。所以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2014年辩证法就又得到了命题老师的亲睐——作为分析题考进行了考查。2016年马原理部分就即考查到辩证法又考查了认识论。这也刚好印证了我们通常说的重点永远是重点。
辩证法主要包括“联系与发展”的两大特征,“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三大规律,“整体与部分、原因与结果、偶然性与必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的几对范畴。其中“联系与发展”的考点主要集中在联系及其特征、发展的实质上,可以以各种题型进行考查。三大规律的重点在于对立统一规律,它也是整个辩证法的重中之重,考点主要集中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经常以分析题的方式进行考查;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通常以选择题的方式进行考查。几对范畴也曾经在2009年考查过分析题。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这些重要考点的原理内容和方法论意义。2016年分析题具体考查的知识点是“四个全面”重要战略思想体现的辩证思维、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只要同学们平时认真准备,一定可以答得不错的。
对于让绝大部分考生头疼的政治经济学来说,考查难度有所下降,只是考查到了剩余价值率的计算、西方资本主义金融资本及经济全球化等几个难度不大的问题,而对于劳动价值论、资本积累理论等偏难的内容都没有进行考察。这些问题考生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并准确理解,就一定能正确选择。尤其是很多考生特别害怕政治经济学的计算题,其实,考生只要能弄明白预付资本、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利润和剩余价值率等这些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计算题就会很容易。
至于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每年考查的分值很低,考察难度也不大,同学们只要世界观、价值观正确,把课堂上老师强调的重要知识点理解记忆,这部分题目基本都是送分题,没什么难度。
综上所述,2018年考研政治马原理考查的仍是平时我们关注的重点知识。对于要准备2019年考研的学生来说,马原理复习的重点仍旧是我们反复强调让大家掌握的重要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和认识论。
马原理说课稿篇十
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a.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b.意识对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
c.意识在产生过程中使物质的形态发生改变。
d.意识消极、机械、被动地反映客观存在。
2.下列成语中,正确地说明了意识能动性的是()。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运筹帷幄,决胜千里d.拔苗助长,无中生有。
马原理说课稿篇十一
一、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是()。
a.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
b.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
d.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观念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任何观念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c.任何观念都能在客观世界找到它的“物质原型”
d.虚假的观念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以下选项中正确表达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内容的有,时间和空间()。
a.是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b.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d.是不可分割的。
马原理说课稿篇十二
这部分解决的是世界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存在的问题。
关于世界是如何存在的问题,哲学上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即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有规律的、充满矛盾的。
辩证法又分为唯心辩证法(黑格尔)和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两种,唯物辩证法眼中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唯心辩证法眼中的世界是精神的世界。区别在于对世界本原的看法不同。
2、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
第二部分知识点分析。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定义: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人强加的。
多样性:内部联系、外部联系,直接联系、间接联系,主要联系、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等。其中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事物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
普遍性: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联系、系统。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的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
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定义:事物运动变化中内在具有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负责,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过程性: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范畴就是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现象和本质。
含义、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
(1)含义: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真象、假象)。
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的内在联系。
(2)辩证关系:相互区别,又是相互统一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
(3)方法论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
2、必然和偶然。
(1)含义:必然性: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2)辩证关系:相互区别,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体现并受必然性的制约,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3)方法论意义:反对三种观点:只承认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偶然性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既承认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但把偶然性和必然性割裂起来。认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重视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科学的任务就是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重视“机遇“,但要知道机遇属于有准备的头脑。
3、原因和结果。
(1)含义: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或现象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哲学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起作用而被引起的现象。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或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往往是有时间顺序,前因后果是因果关系的一个特点。但有时间顺序的不一定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本质规定和根本特征是事物之间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所以判断两个现象之间有无因果关系,不是看它们有无时间的顺序性,而要看它们之间是不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此之后,并不一定是因此之果。”
(2)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第二,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第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3)方法论意义:注意放防止宿命论和神学目的论。宿命论不注意人的主观能动性,持一种机械的因果论、因果报应论。神学目的论认为上帝是世界的第一原因和最终目的。
辩证的因果关系认为事物的终极原因是物质世界本身,是物质世界所固有的永恒运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给科学预测提供了基础,使人们的活动更具有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4)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的对立统一,即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一事物和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其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
其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它是第二位的,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其三,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4、可能和现实。
(1)含义:现实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它使对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客观事实、现象的综合。可能指现实事物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2)辩证关系:第一,可能与现实相互区别;第二,可能与现实紧密相连;第三,可能与现实相互转化。
几种区分:不可能和可能、抽象的可能和现实的可能、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
(3)方法论意义: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好的可能,把坏的可能转化为好的可能,同时又要防止坏的可能向现实的转化,并做好应付这种局面的充分准备。
5、内容和形式。
(1)含义: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
(2)辩证关系: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现实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两者是对立的。同时,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内容都具有某种形式,离开了形式,内容就不能存在;任何形式都是一定内容的形式,离开了内容就没有形式。
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
第一,内容决定形式。
第二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
第三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们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2)量变、质变及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为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中断。
马原理说课稿篇十三
本部分的主要内容是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对以下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部分,关键是要弄清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即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的观点。为此:
(1)要把握认识的基本结构,把握主体、客体和中介等基本概念的内涵,理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其次才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即认识关系。
(2)要着重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认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具体表现四个方面: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要重点把握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认识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同时,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理解也存在严重的分歧。要注意了解旧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局限。要特别注意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运动基本规律的观点: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的'无限发展过程。要注意把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与区别并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把握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的过程和条件。
2.在“真理与价值”部分,首先,要着重了解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特别要注意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联系与区别及其辩证关系。同时还要注意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其次,要深入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实践检验真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需要着重把握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注意理解价值的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3.在“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部分,要注重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和根本要求。首先,要了解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其次,要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
二、学习方法。
1.牢记概念。像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价值、价值观等一定要记住。
2.抓住核心原理。本章核心原理可以概括为四大关系和四大结论。四大关系:一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二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三是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四是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四大结论:一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认识的本质,三是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四是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些务必要掌握。
3.善于运用和分析现实问题。
马原理说课稿篇十四
这一部分围绕着人的认识来了解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以及认识是否正确如何检验的问题,从逻辑上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坚持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机制是对信息的选择和重构过程。
其次,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不断的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循环的过程,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其中认识过程中包涵着两次飞跃,以及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最后,认识是否正确如何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以及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作为人类主客观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两者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
命题规律。
本部分命题规律有如下特点:
(一)命题形式:从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辨析题、论述题、材料题、分析题、
图例分析题都出现过,考点最多,题眼最集中,年年必有题,多数是主观题。
(二)命题内容:本部分的内容历年都是命题的密集区,是历年必考的章节是“马哲”
的三大核心章节之一,命题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主要是:
1、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尤其是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3、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尤其是真理的特性;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5、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
6、认识论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7、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
(三)命题分值:分值大,在政治理论考试中所占分值比例最大。
(四)命题素材:
运用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分析:
1、中外哲学史上的著名论断;
2、当代科学领域中的典型事例和最新发展;
3、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4、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五)命题方式:
马原理说课稿篇十五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在理论体系上不存在的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恩格斯指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两种存在形式,物质的这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说明()。
a.时间和空间都离不开物质。
b.时间和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
c.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都是客观的。
2.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运动。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正确理解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b.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混淆了物质的属性与物质本身d.是正确的命题,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关于世界的统一性,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世界的统一在于物质性。
b.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
c.世界的统一就是“万物齐一”
d.世界的统一性得出的最重要结论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答案及解析。
马原理说课稿篇十六
这部分解决的是世界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存在的问题。
关于世界是如何存在的问题,哲学上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即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有规律的、充满矛盾的。
辩证法又分为唯心辩证法(黑格尔)和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两种,唯物辩证法眼中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唯心辩证法眼中的世界是精神的世界。区别在于对世界本原的看法不同。
2、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
第二部分知识点分析。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定义: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人强加的。
多样性:内部联系、外部联系,直接联系、间接联系,主要联系、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等。其中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事物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
普遍性: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联系、系统。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的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
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定义:事物运动变化中内在具有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负责,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过程性: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范畴就是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现象和本质。
含义、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
(1)含义: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真象、假象)。
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的内在联系。
(2)辩证关系:相互区别,又是相互统一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
(3)方法论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
2、必然和偶然。
(1)含义:必然性: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2)辩证关系:相互区别,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体现并受必然性的制约,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3)方法论意义:反对三种观点:只承认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偶然性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既承认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但把偶然性和必然性割裂起来。认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重视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科学的任务就是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重视“机遇”,但要知道机遇属于有准备的头脑。
3、原因和结果。
(1)含义: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或现象间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哲学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起作用而被引起的现象。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或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往往是有时间顺序,前因后果是因果关系的一个特点。但有时间顺序的.不一定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本质规定和根本特征是事物之间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所以判断两个现象之间有无因果关系,不是看它们有无时间的顺序性,而要看它们之间是不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此之后,并不一定是因此之果。”
(2)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第二,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第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3)方法论意义:注意放防止宿命论和神学目的论。宿命论不注意人的主观能动性,持一种机械的因果论、因果报应论。神学目的论认为上帝是世界的第一原因和最终目的。
辩证的因果关系认为事物的终极原因是物质世界本身,是物质世界所固有的永恒运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给科学预测提供了基础,使人们的活动更具有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4)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的对立统一,即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一事物和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其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是第一位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
其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它是第二位的,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其三,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4、可能和现实。
(1)含义:现实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实际存在,它使对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客观事实、现象的综合。可能指现实事物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2)辩证关系:第一,可能与现实相互区别;第二,可能与现实紧密相连;第三,可能与现实相互转化。
几种区分:不可能和可能、抽象的可能和现实的可能、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
(3)方法论意义: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好的可能,把坏的可能转化为好的可能,同时又要防止坏的可能向现实的转化,并做好应付这种局面的充分准备。
5、内容和形式。
(1)含义: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
(2)辩证关系: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现实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两者是对立的。同时,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内容都具有某种形式,离开了形式,内容就不能存在;任何形式都是一定内容的形式,离开了内容就没有形式。
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
第一,内容决定形式。
第二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
第三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它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们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2)量变、质变及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为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中断。
马原理说课稿篇十七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
a.朴素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d.旧唯物主义。
2.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a.运动的衡量尺度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普遍状态d.运动的存在方式。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关于意识的本质的正确观点是()。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东西。
d.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马原理说课稿篇十八
本部分命题规律有如下特点:
(一)命题形式:从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辨析题、论述题、材料题、分析题、图例分析题都出现过,考点最多,题眼最集中,年年必有题,多数是主观题。
(二)命题内容:本部分的内容历年都是命题的密集区,是历年必考的章节是“马哲”的三大核心章节之一,命题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主要是:
1、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尤其是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3、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尤其是真理的特性;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5、认识论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命题分值:分值大,在政治理论考试中所占分值比例最大。
(四)命题素材:
运用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分析:
1、中外哲学史上的著名论断;
2、当代科学领域中的典型事例和最新发展;
3、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4、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五)命题方式:
2、以材料分析题以及图例分析题方式考察各种知识点。
二、趋势预测。
1、哲学考试出题较多地集中在“辩证法”与“认识论”这两部分,目前的考试在考考生知识把握的同时,又要考核学生的'分析事物的能力,正是在这两部分中,提供着对事物辩证运动和认识的辩证运动的方法和各种基本点,它具有直接分析事物及其运动的方法论意义,所以,这两部分理所当然地成为考点最多的两部分。
2、本部分历来年年必有题,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最多的一部分,多数命制主观题。本章历年出题的特点就是出题知识点集中而且反复,今年恐怕也不例外,像认识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真理与谬误、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和理论创新等依然会有题目出现。当然也不排除出偏题目的可能性,而且是大题。像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很可能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的意义联系在一起出一道大题目。另外,从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关系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和创新的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出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