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失格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精选14篇)
感悟总是在细微的瞬间中发生,我们需要用心去观察和领悟。知识的积累是获得感悟的基础,要注重学习和探索。以下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感悟的范文,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一
无论被家人们怎样训斥,我都不曾顶过一次嘴。他们的一两句训斥,于我而言,如同晴天霹雳般强烈,简直令我发疯。别说顶嘴了,我甚至认定这些责备正是万世一系的人类的所谓“真理”,而自己则毫无践行此真理的能力,因此恐怕自己已经无法与人类共处了。所以我连与人争执和自我辩解的能力都不具备,若是别人说我什么,我就觉得对方说得对极了,都是自己做错了,总是默默地承受着对方的攻击,内心感到极度的恐怖。
当然,没有人在遭受别人责备与训斥时,会觉得愉快,但我从生气的人们脸上看到了比狮子、鳄鱼、巨龙更可怕的动物本性。平时他们都将这些本性隐藏着,可一旦遇到机会,就会像那些温顺的卧在草原上睡觉的牛,突然甩动自己的尾巴抽死肚子上的牛虻一样凶狠。突然看到人类在生气时暴露出来的这种丑恶本性,我总是感到毛骨悚然般的战栗,一想到这种本性或许是人类赖以生存下去的一种资格,便对自己几近绝望。
我对人类总是感到恐惧,终日战战兢兢,对于作为人类一员的自己的言行没有丝毫自信,于是我将自己独有的烦恼深藏在胸中的小盒子里,竭力将这一忧郁和敏感隐蔽起来,一味装出天真无邪的乐天个性,使自己逐渐地变成了一个滑稽的异类。
无论做什么都行,只要能让他们发笑,这样一来,即使我处于他们所说的那种“生活”之外,也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了。总而言之,自己决不能碍他们的眼。我是“无”、是“风”、是“空”,这样的念头日甚一日,我用滑稽的表演来逗家人发笑,就连比家人更费解、更可怕的男佣和女佣们,我也不遗余力地逗他们开心。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二
《人间失格》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发表于1948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该作品发表的同年,作者太宰治自杀身亡。
当我并不知其上述内容,促使我百度百科的原因,就是这部作品的黑暗之极。我及其费解作者呕心力作的缘由,我甚至不知道如何编辑书评。觉得任何言语都无所适从,的确这样。于是,最后我用了一句,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结束了书评。
但是当知道开头的历史记载,看过了各种评论,有的说他软弱,所以逃避,以不抵抗在黑暗的沉沦中生出骄傲,所以不选择生,所以拒斥粗鄙的乐观主义。在日本学术界频多对他感到不齿。生活的破产者,软弱无力。还有说他不如鲁迅式的直面惨淡的人生,迎头而上的勇气。当然也有评论对现实的失望冷酷,同情、悲悯......
对于作者,我想在写书的过程,一定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所以对于小说本身有多少臆想或偏执,无从考证。
所以,就小说本身,毁灭式。
对于作者,且不评论其自身的问题,因为我说过,任何言语,无所适从。软弱?奴性?颓废?我觉得不能那样讲,我们不是他,如果同样的时间、国家、环境、经历、精神疾病......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信仰,一切换做是你,不能保证那一刻会不会弃械投降。
可是对于现实世界刺裸裸的存在,我们的大多数人站在了残酷的一边,拥有着做人的资格拿着勇气、正义......摇旗呐喊。对死者的鄙视、无齿......招摇过市。我想这才是最可怕的,无疑,具备巨大的力量!因此,所有的不幸像钟摆一样来来回回,周而复始,不同的是降临到不同的人,也许这一刻是你,下一秒是他。
我不好奇为什么没有对世界说不,没有责怪小说中的太多数角色,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因此“你改变不了世界,应该改变自己”,这句话因此成为古训,于我们的心底根深蒂固。我们不知道有多少次,巧妙的运用了它,而不自知。
其次,死者为大,中国传承了五百年的文化,我们似乎视为墓志铭。作者太宰治,因为内心的煎熬,强烈的内心矛盾患上了精神疾病,属非自主神经系统,连基本的活着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最终走向的解脱,不失一种祝福。
诚然,如此悲观主义,带来无疑是负面的效应,但他,不屈辱你。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三
《人间失格》全书由作者的序言、后记,以及主角大庭叶藏的三个手札组成,描写主角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透过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可以说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一生的经历与思想表达出来,并借此提出身为人最真切的痛苦问题。从滞涩的文中更可体会其内心深切的苦楚,在完成本篇作品之后,太宰治终归还是选择了投水的方式,为他自己划下最后的句点。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四
大师级别,修仙等级不够。
最主要的是作者,大师真的很有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可能是我们之前上学读书,应试而有了套路,遇到李白大神就说什么潇洒豪放啊,遇到白居易就通俗易懂之类的,所以看到王国维大师对于几大名家的见解,不明觉厉。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五
也不知道是谁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可惜的是,《人间失格》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喜剧。
主人公大庭叶藏敏感而脆弱,在压抑的环境里形成偏执的性格,表面上逢迎讨好,实际内里孤独迷茫。作者用看似荒诞的手法去讲述他的内心世界,又补上前言后记转换角度描摹他人眼中的叶藏,很好地去讲述了他的一生。
悲剧分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叶藏的一生是两种悲剧形式的融合,他的经历不由地让我们反思:早期原生家庭对于孩子后天性格以及命运的影响如此巨大,甚至足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而我们又该如何去帮助孩子去形成一个积极乐观的性格,使他们无惧于社会。
从创作的角度看,大庭叶藏更像是作者太宰治的一个投影,他们一起嬉笑怒骂,一起在“无法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社会步履蹒跚地前行。大庭叶藏是好人吗?他流连于不同的女人,吸毒,声色犬马,逃学贪玩,实在看不出作为一个好人的特质。可他是坏人吗?在他死后和他有过接触的那个女人也说“他其实是一个好孩子”。在高度理性和压抑的环境下长成的孩子,缺少来自父母的一种情感和灵魂的关注,甚至于最后断绝关系。是孩子的错?还是父母的过?很难去说清楚答案。
我在这里用的是帮助一词,而不是拯救。因为我觉得这样的性格本身不是一种堕落,甚至我很想去拥抱这样的人,告诉他们其实他们本无错。记得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时弹幕里有个评价说“这个女的就是她自己作的结果”,我其实有些愤怒:一个人对人最大的善意就是包容。我们尊重他们的选择,他们也要承担这样选择的后果,只是我不愿意他们在这样的选择下走向灭亡。活着虽然对他们而言是痛苦,可是却还有希望。如果叶藏在那次自杀失败后希望的光足够强烈,或许就如同他所说一切都会不一样。我们的社会是人情的社会,人情救人也害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还是热切地希望人情能够更有温度去温暖这样的人。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六
人间失格是日本文学家太宰治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最近读到的一本书。这本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述了一个名叫夫妻水的青年,他在社会中的无力感和自我认同的迷茫,以及他与性格迥异的浮世绘画家大贺典夫的友谊。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深刻体验到了人间失格所传递的主题和情感,也思考了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阅读人间失格的过程中,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夫妻水对自我的否定和自我放逐。夫妻水是一个在社会中无力生存的青年,他的成长经历让他对人性和社会抱有深深的怀疑。他看似漠然无感,实则内心充满了自卑和自责。他想要脱离这个世界,但却无法找到真正的解脱之道。夫妻水的心理状态让我感到心酸和无奈,他的形象使我对社会的不公和悲剧感到深深的思考。
另一方面,夫妻水与大贺典夫的友谊让我对人性和情感有了更多的思考。大贺典夫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他面对人生的苦难和挫折时,总是能从中找到一丝美好之处。他的乐观主义对夫妻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通过与大贺典夫的交流,夫妻水对生命和美好的渴望得到了唤醒。这段友谊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力,同时也让我认识到活在当下和积极主动的重要性。
此外,人间失格中的女性形象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多是以被动、无助的角色出现,她们承担着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期望。不论是夫妻水的初恋情人嘉代子,还是他的治疗师铃枝,她们都在男性的支配和期望下苦苦挣扎。这让我反思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同时也呼唤着我们对性别平等的思考与关注。
总体而言,人间失格对我来说是一本引人深思的读物。通过夫妻水的故事,我感受到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孤立和无助,同时也思考了自我认同与改变的问题。通过与大贺典夫的友谊,我明白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对于女性形象的思考则让我更关注性别平等和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这本小说不仅在文学层面上给予了我很大的触动,更在人生层面上促使我对自我和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相信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我学到了面对困境和挫折时的勇气和信念,也明白了积极主动与付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读完人间失格后,我感到内心得到了慰藉和启发,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追求真理和渴望美好的信念。读书的过程挑战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念,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我对未来的期望与希望。我希望将来能够把这本书中的思考和体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一个积极、有价值观的人。毫无疑问,人间失格是一本令人难以忘怀并深思的经典之作。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七
人间失格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代表之作,该作品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太宰桐生的一生。通过读完《人间失格》,我深感人生充满苦难和矛盾,同时也面临着自我救赎的可能。本文将围绕“人间失格”这一主题,从自我认知、苦难与纠结、自我放逐、人性与救赎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并提供自己的读书笔记。
首先,在阅读《人间失格》之前,我并没有对自己做出真正的自我认知。但随着故事的展开,我渐渐意识到自己也存在着一些属于自己的黑暗。太宰桐生作为一个功能性酒鬼,把自己的内心诉诸于文字之中,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但更多的是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自己的否定。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真正的自我认知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去承认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是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并从中寻找进步的方向。
其次,太宰桐生生活中的苦难和纠结给我的触动更为深刻。他身处于一个矛盾的世界中,既想走出黑暗,又无法摆脱这些黑暗。他迷茫、自卑,对现实充满无力感。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如同太宰桐生一样,我也常常面对着无尽的苦难和纠结。但从太宰桐生的经历中,我明白到,苦难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勇敢面对并接受,才能真正成长。
接下来,太宰桐生选择了自我放逐。他无法面对现实,无法承受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压力,于是选择寻找一个小小的庇护所。我想,这是许多人在人生中都会遇到的困境,当我们遇到不如意或者压力太大的时候,也会想逃避现实,找一个可以借以宣泄心中情感的地方。但太宰桐生的自我放逐并没有带来真正的解脱,反而陷入了更深的恶性循环之中。这给了我一个启示,面对现实,我们不能逃避,而是要勇敢地去面对,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脱与救赎。
最后,人性与救赎是《人间失格》中最重要的主题。太宰桐生在整个作品中表现出了复杂的人性,既有温情和善良之处,又有冷漠和自私的一面。他渴望被人理解与接纳,同时又拒绝与人交往。最后,他选择了消亡,以逃避现实的苦痛。太宰桐生的故事告诉我,人性是复杂而多变的,每个人都会有善与恶的一面。而真正的救赎并非通过逃避现实或者消亡,而是要找到自己的立身之处,与他人建立真诚的交流和理解,接纳自己并接纳他人。
通过阅读《人间失格》,我不仅深入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复杂,也对自己的一生做出了更深层次的反思。每个人的人生都充满了苦难和矛盾,但正是这些困境和挑战,激发了我们的成长和进步。读书笔记可以是对于作品内涵的概括,也可以是对于个人心灵的一种呼唤与启示。通过书写这篇读书笔记,我深刻感受到,通过阅读与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与纠结,并最终实现自我救赎。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八
1948年的日本,社会命运劣化了个人命运。
人间失格,nolongerhuman,不再是人?不复人类?翻译强调失去人这个标签的过程,结合叶藏从娘胎蹦哒出来到被兄长带回这段喋喋不休的诉讼,一直找寻自我,一直从外界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和属性,从学着出丑搏笑就开始算nolongerhuman吧,读的时候想着48年,社会离“1亿军国化”、两颗原子弹也没几年,社会命运劣化个人命运,这种环境才能有外力把将叶藏塑造的这样更富戏剧化更有张力?对写故事来说那是最好的`时间,冲突够得上尖锐,对活在其间的人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感觉有意思的是。
1、叶藏观察男男女女,投其所好,游刃其间,人类啊人类的,跳脱出来看待周围,感觉有种神性的口吻,也有看动物世界的错觉,只是没得赵忠祥那样温敦的声音衬着,冷冷的看着:憎恶怜悯惧怕,每个字一个一个扣在心上,难受。
2、从妻子角度写,能脑补那么多想法,情感细腻的紧,叶藏是个做了坏事的好人。
3、比着死,活着难,尤其是笑着活着。死看起来只是个体力活,虽然他体力不咋滴,来回折腾了几次,这是个悲伤的故事,抑郁症勿碰。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九
读完太宰治的书《人间失格》,我感触良多。我不再像刚看这本书时的厌恶主人公叶藏轻生的行为,而是更多的理解了太宰治内心深处的无奈和痛苦,读懂了他心底的孤独。我清楚的记着书中的一句话:生而为人,对不起。太宰治是善良的,他不愿意给别人带来痛苦和麻烦,他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人间失格这本书中,太宰治对叶藏形象的塑造,正是自己生命的再现。他将这本书命名为《人间失格》,即认为自己丧失了做人的资格,我觉得这是他极度自卑的体现。虽然换做是我,不会像他一样不珍爱生命,但我理解太宰治的心境。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并不知道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何在,但有些人在努力中奋斗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有些人却从很早就开始因为迷茫而放弃,我不知道是上天怎样的安排,令这个原本富有才华的男人,这个临死不过才38岁的男人的一生竟是如此悲怆?好在最后,他终于自己做了一回主,跳河自杀身亡,生而为人,他很抱歉,可是死去的太宰治并不知道,他选择自杀,会对更多的人抱歉,总是说自杀是最不负责任的选择,就算是在宗教里面,自杀的灵魂也是无法解脱的,而这些,不知道太宰治是否知道,他的灵魂又是否可以逃脱那纵身跃下的冰河,每一世的功课总要做完,没有做完的就算是想逃跑,大概也只是徒增留级的悲哀吧。
这本书中有很多经典语录让我记忆犹新,其中的一些对作者的思想可见一斑。因为怯懦,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沦中生出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选择生,所以拒斥粗鄙的乐观主义。作者是如此的厌恶生命,厌恶还活着的自己,可在大多数人看来,作者是成功的,没有选择轻生的理由。他的想法和做法,不被世人所理解。从另一句话:日日重复同样的事,遵循着与昨日相同的惯例,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可以看出,作者孤独迷茫,怅惘彷徨的心境。太宰治仿佛陷入了深深的泥潭之中无法自拔,他将自己的无奈与痛苦塑造在了主人公叶藏身上,借此向世人寻求安慰。
书中的主人公叶藏既不能理解女人心的浅薄,也不断被朋友利用,却认为妥协退让才是活下去的方法,甚至为了混迹世间,学习人性的种种卑劣。我认为,《人间失格》这本书是太宰治滴血的灵魂自白。也许读了这本书才让人更敏锐的感觉到我们身边的美好,这也许是作家们不能逃避的宿命:把希望留给我们,而自己只能在绝望中下陷。也许中国有位诗人会与他心心相惜。他写到: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不过从太宰生前曾经自杀过五次,似乎从某一角度说明他认为自己已经丧失作为人资格的说法。恰恰相反,我认为,读完《人间失格》后,对人类某些行为会有一定的反省,然后跟木心先生一样发出感叹: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对的,生而为人,我感到很抱歉,不止是失去做人的资格,还有这人间已经到处是虚伪欺骗了,压抑和无奈已经慢慢堆满心头了,而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仍旧浑浑噩噩,终日不知梦为鱼。“我实在走投无路了,如同阮籍穷途之哭,其实哭也解决不了问题,唯有死才能得到解脱。”我理解中太宰应该是这样的无奈与痛苦的。
因此,回到开头那句话上,对于“我很抱歉”,我更倾向于我个人理解,是对世间虚伪混乱的人类行为的无奈和痛惜,是站在局外人角度,我没办法改变这个世界,没办法拯救你们,我感到很抱歉。我理解太宰治,我真诚的尊重一个作家用血与泪书写的自己内心深处的独白。
所以,太宰治,生而为人,你不必对不起,不必抱歉,这世界没有亏欠你,你亦不亏欠这世界。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十
把每个明天当做世界末日,从现在起迈出第一步——题记。
“他曾在夏天在单件和服中穿上毛衣,只为搞笑;也行因为怕父亲扫兴而在半夜潜入客厅在父亲的本子上写上‘狮子’二字,只为不让父亲因自己而扫兴……”这一切的最终目的不过是为掩盖自己的忧郁和敏感,伪装成纯真无邪的乐天派,塑造成一个滑稽逗乐的怪人。他对这个世界太过畏惧,认为世人比狮子、鳄鱼甚至恐龙都要可怕。他曾说过“面对世人,我总是怕到发抖”他太过敏感,太过小心翼翼,以至于最后被送进了疯人院。面对世人,他总是怕到发抖,而面对这个世界,他又何尝不是呢。
也许有人会认为太宰治不过是因五次自杀而出名的作家而已,或认为他的作品中传递的是使人愈来愈消极的负能量,可当你真正去品味他的作品时,才会发觉他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他的一生,一个使自己绝望的人生。当自己读过他的三五本书后才发现他的作品并不是以“罪”“恶”“罚”为主题创作,反而是以“爱”与“善”为主题创作。他写每本书的目的都不是为让读者致郁自杀,而是使读者反省其身、自我救赎,不落到与自己相同的下场。
“不要抗拒改变,这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在反复的变,反复的过程很容易让人变得低落和沮丧,然而你再低落和沮丧,人生还是会被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改变所包围着,就像是站在一台你没办法控制的跑步机上,时间、速度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那我就选择跑的更从容一点,尽我所能的在这个被动的人生里争取一些主动,所以我很讨厌‘抗拒’这个词,很消极、很脆弱、很被动,如果我不能改变世界,好歹让我改变自己,遵从自己的选择。”在我眼中,《人间失格》或许就是在阐述这样一个道理。
当世人知道书中的叶藏被送入疯人院时,书外太宰治的生命也止于了他的第五次自杀,我想这或许便是最精彩的悲剧。
这本书有几篇作品,除了《人间失格》,还有《微明》、《斜阳》等。我只认真看了“人间失格”和“微明”,后面弃读了。人间失格也算是久仰大名的一部作品,上网查你可以看到“人间失格不敢看”“人间失格不要轻易看”的字眼,可能因为里面的丧达到了极致,主人公叶藏从小就通过在别人面前进行伪装、演戏,来获得他人好感。
仔细想想我们可能都做过这样的事,我也曾故意抖机灵博得他人的哈哈大笑,或者用哗众取宠这个词吗?我也不知道,我确实这样做过。后来慢慢成熟一些了,我在“演”的时候突然觉得好像这样也挺可怜的,或许害怕和别人相处时的突然安静。后来我觉得,我很喜欢逗听我说话能够会心大笑的'人,而这样的人,想必也很喜欢我。
叶藏和我有共同之处,但叶藏更擅长去逗笑别人,或者说伪装善良,包括他被戳破时的那种恐惧心理我也能理解,但我觉得叶藏的那种渴望别人喜欢他的心情有点太夸张了。我不明白叶藏为何人生轨迹会变成最后那样,或许从他认识了崛木这个酒肉朋友开始吧,加上他没有节制,懦弱无能,太容易滥情的性格,好像他对人性慢慢变得很绝望,最后竟然染上药瘾,进疯人院。
我想,人间失格的意思也就是在人间活着活着就走错了路,而导致他走错路的就是人类的人性。或许我真的没有看懂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吧,是什么导致他变成了最后的地步呢,我总觉得太诡异了。这篇文章的作者太宰治的人生经历和叶藏有重叠,也是作者人生的一个缩影,太宰治也在文章发表不久就自杀了。
可在我心中,你所诠释的,是真正的你,真正的人性。要知道,你,从未失格。
你认为是自己精神上有问题,认为自己像一个小丑。不,你不是。这,是人性。
作者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伪装、捉弄,他累了……不,他的心累了……他最终不愿面对自己,那个虚伪,却被真实的自己看透了的自己。他选择了远方的一处光明,年仅39岁。
这,也是人性。勇敢后的人性。
我们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这,是又是人性。
你,已离去。而我,会珍惜。
所以,大胆地去做每件事吧,那些自己喜欢、热爱的事。每当遇到质疑,千万别在意,也千万别停下前进的脚步而去关心起他人眼光,努力冲向自己的似锦人间,努力拥有人间似锦。
因为,你,从未失格。
《人间失格》是躺在书架里好久的一本书,翻了几页,深感压抑,便再没有读起。直到前几天学弟说他在读,又恰好成立读书小组,便又和这书重逢。
坦白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是在看叶藏的故事,而更像在回顾和剖析过去的我。这一过程是痛苦而艰难的,却也是刺激而痛快的。以至于在读的过程中,我一直都在问自己: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过去?假若你也曾有过一段晦涩孤寂的时光的话。
叶藏从小生活在一个古板的旧式乡下家族,“大家都板着面孔吃饭,就俨然成了一种仪式。全家老小,一日三餐,在规定的时间内聚集到阴暗的屋子里,井然有序地摆好饭菜,即便没有食欲,也得低着头,一声不吭地嚼着饭粒”,如此压抑的气氛导致他对用餐时刻充满了恐惧。而那时的他,还只是个小孩子。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小叶藏如此敏感,对与人交往充满了恐惧和渴望?也许是因为生来就体弱多病,天生的性格阴郁,以及少与人接触,让他只画地为牢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人之初,性本善,他从书本中学到的绝对的善恶是非中为自己戴了枷锁。当他看到世间与他所想并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时,(例如当他看到大人们若无其事的虚伪做作时),他的价值观开始动摇,他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正常的。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芸芸众生,一方面以高尚的道德要求鄙视人间,一方面又害怕自己不正常,渴望融入人间。他的潜意识里希望自己变成一个俗人。而不是活的如此挣扎而痛苦。颇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可这只不过是他自以为的。
如果用一个词去评价叶藏的话,那就是“混沌”。如叶藏一样的人的共同点是:敏感多疑,玻璃心,害怕受伤,极度恐惧人际关系以至于处理时战战兢兢,自我认同感低。然而,在面对与自己价值观全然不同的人间,有的人选择了极端对抗,可想而知撞得头破血流;而叶藏选择了伪装自己,讨好别人,努力做一个能够融入人间的正常人。而正是这种伪装和偏执,让他始终游离于人间之外,且日日挣扎灵魂难以救赎。苏格拉底说,要认识你自己,这真的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课题。而叶藏,很可悲,他无法认识自己,也无法客观的认识世界。他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饿不饿,他的一切都依附于别人的喜欢,别人的要求。可怜,可悲,可叹。
可我也曾有过那样一段艰难的时光。只不过我选择的是对抗,固执己见。现在看来,大概年少时多一些坎坷和碰撞,未必是坏事。若不残酷,哪得顿悟。若是像叶藏一样不断地伪装和逞强,终有一天会不堪负累。许是和叶藏有过相似的经历或者说心路历程,读书笔记·所以阅读手记的过程中我十分理解他,但我却不能同情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叶藏只把自己拘禁在一个小圈子里,他的所有痛苦挣扎都是真实的,痛彻的。可是,在外人看来那就是一种不知所云的矫情,甚至当你走过那一段路再回望的时候,也会骂自己一句傻比啊我当时都在想些什么。可我也明白走出来有多么不容易,那是一段多么黑暗无助的时光。
我很遗憾,叶藏没有和这个世界和解。叶藏最后感慨他失去作人的资格,是他在做出了那么多努力之后发现,他终究还是无法做一个正常人,他的灵魂依然无法得到救赎。更可悲的是,这些并非是别人的过错,而是他自己。是他的灵魂出了问题,难以修补。这无疑是最绝望的事情。就好像一个完美主义者看到自己忽然残缺的身体,难以挽回的那种悲恸。他再也没有勇气,也找不到办法去融入人间了。
而我,以一个曾经的病友,现在的胜利者的姿态,不能去尽更大善意的理解和心疼叶藏,多了些许漠然,这也是我的悲哀。可我也庆幸,有时的漠然也是我性格的一部分,我坦然接受它,并不以它为耻。毕竟,我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俗人啊。
愿所有迷茫的人,坚定的做自己,都能够与这个世界和解。快乐的生活。
此书目前读了两遍了,初读时晦涩难懂,再读来有了些别样的体会,有些部分依然不理解。
这是我第一本太宰治的书,收录了十个短篇小说,以“人间失格”为名。开篇的“人间失格”读了两遍竟也未能有深入,从一个丑男人的三张照片递进开始讲述这男人的一生。作者真实现实的写作风格,于人物心理活动处花费大量笔墨,刻画极为深刻,眼前浮现的是这个男人的怪异,成熟,又透着让人心疼的善意。
“道化之花”读起来也是生涩,可能这与作者不寻常的写作手法有关。作者在叙事同时高密度掺杂自己作为作者的心理活动,像是读《我们仨》时候的梦境与现实难以分别的感觉,且这一篇结局很突然,刚刚拨开云雾见青天,便已然处于终点,宣告结束。
“候鸟”写到晚秋之夜,音乐会毕,数不清的乌鸦幻化成种种形状,相互推搡拥挤着涌出会堂,向着各自的家振翅飞去,倒是诙谐。
文中多个地方都有一个作者试图自杀情景,或成功或失败,都有一种压制,悲情的色彩,读完心情不好。后面附录是太宰治年谱,家境优沃,成绩优异,风格如此的原因我猜想是因为他自幼以之为目标的芥川龙之介在他十八岁是自杀对他产生的影响吧。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十一
故事是由三张照片引起的,上面留下的是“大庭叶藏”幼年,青年,壮年的人生痕迹。自然,也暗藏着作者的前半生。
“他曾在夏天在单件和服中穿上毛衣,只为搞笑;也行因为怕父亲扫兴而在半夜潜入客厅在父亲的本子上写上‘狮子’二字,只为不让父亲因自己而扫兴……”这一切的最终目的不过是为掩盖自己的忧郁和敏感,伪装成纯真无邪的乐天派,塑造成一个滑稽逗乐的怪人。他对这个世界太过畏惧,认为世人比狮子、鳄鱼甚至恐龙都要可怕。他曾说过“面对世人,我总是怕到发抖”他太过敏感,太过小心翼翼,以至于最后被送进了疯人院。面对世人,他总是怕到发抖,而面对这个世界,他又何尝不是呢。
他在家之时,做的几乎为违心之举。过年时,家父要为孩子们采购礼物,便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的心愿单。他并无所求,准确的说是没有自己的思想,于是父亲对着他问想不想要舞狮,他莫不作答。可是当别人都睡去时,又偷偷往心愿单上写下“舞狮”二字。他的灵魂无欲无求,写下那二字只是为讨父亲欢心。他具备了那个年纪不该拥有的“欺诈”的人格。
最后,他被“亲人”送往一个没有女人的地方(他自己所要求的)——精神病院。
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生活会告诉你,哪有什么一帆风顺美梦成真,只不过遍体鳞伤后慢慢降低了对生活的要求,适者生存罢了。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十二
现在是20xx年7月29日凌晨:3:20了。
其实这本书我很早就打开过,可是好像因为一些什么事情,又没有读完,最近又打开重新开始阅读了一遍。
其实呢,我并不觉得太宰治很丧,反而我觉得他很有才华。耄宿、揶揄,这种不常见的词汇在书中比比皆是。
而在写作上,叶藏、绢子都恰到好处,没有明了,最后的一个完结也是让你浮想联翩。不管是蟋蟀里的女主还是最后的吾面对青山而举目都能让我看出宰治对文字的细腻。所以好几次,我边阅读边去查看他的资料。
最后,很感谢太宰治陪我度过的小黑夜,让我在失眠的时光变得更有趣一些。
人生无常如水流,河畔柳枝何需愁。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十三
看完人间失格,仿佛再次见到了那个“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松子。
太宰治的一生,也许从外人看来并不悲凉,甚至最后有些辉煌。
可这本自传体小说表达出的那种,内心极度的,不知该如何为人的彷徨挣扎,让人寒凉。
也许,这不是抑郁,却远过于此,带着面具舞蹈,直至与面具融为一体的悲凉…自我与自我的'折磨,不是一句重来可释怀。
其扭曲而痛苦的精神世界,表达出一众人类共有的自我震荡。
虽为个人自传小说,却充满了社会性的意味,在书中,看到众多影视作品的影子,可见其产生共鸣之强烈。
这,不是本阳光的书,却是将人类内心的悲凉,写的最透彻的一本……。
他超脱了那个时代,也许,很多人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也许,很多人能负负得正更加美好。
记于读完《人间失格》的那个下午……。
人间失格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篇十四
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人间失格,即丧失为人的资格。这是太宰治生平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全书由作者的序言、后记,以及主角大庭叶藏的三个手札组成,描写主角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借由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一生与思想刻画其中,这部小说一直被认定为他的自传性作品,并且藉此提出身为人最真切的痛苦问题,从滞涩的行文中更可体会其内心深切的苦楚,完成本篇作品之后,太宰治终归还是选择了投水的方式......
花了不算太短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看到一半差点要弃了。
想看这本书,本意是想要在书中获得一点能量,因为我一直以为,这是一本教人要积极面对生活的书。
剖开每个人虚伪的假面,太宰治从从每个人的视角出发,描写他们的心理,让我窥探到每个人的心里变化。他们的堕落,他们的绝望绝不是突然产生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即使是看起来很糟糕的人也有向善的一面,内心也不是如此心安理得地做着坏事。
窥探到底,发现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龌龊的思想都会有,向善的心也不差多少,只是有人表现出来,就成了所谓的恶人;有人拼命压制,用道德来约束自己,对所有人和蔼可亲,说话小心翼翼,最终还是逼疯了自己。
相处,真的是一件太难的事。
你说有了问题要沟通,可沟通真的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吗?最后一章太宰治和夫人间无数次的沟通都以一方的逃避而告终,双方都在避免冲突,小心翼翼的维护这份脆弱的感情。双方都有不满但从不会表现出来,反而做着更加讨好对方的事情。最后这个家变成了压抑,痛苦的代名词,难道这是结婚的意义,是生活的意义吗?如果婚姻的最终结果是这样,那我宁愿不要。我希望我们的关系是自由的。不希望因为一些东西束缚彼此。如果某一天你突然感觉我们不适合了,我不再是你喜欢的那个样子了,尽管我还喜欢你,我一定会放你走,我要的是爱的自由,不是迁就。
让人感到绝望,或许就是这本书的最大意义。读书的人感受到这种绝望,一边会觉得世间为何如此不堪,一边又庆幸自己身上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每个人活的都是那么不堪,我甚至没有看到一个我喜欢的角色。那个单纯可爱的良子,最终竟然毁于丈夫的软弱,而他只能一遍又一遍的问“难道善良也错了吗?”。那个漂亮的卖鱼女人,活的至少比书中的大多数人都要洒脱,自然。或许这是书中唯一一个让人感到有希望的角色了。
偶然看到太宰治的一句话:“我本想这个冬日就死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是适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还是先活到夏天吧。”
我也有过想自杀的念头,直到现在还会因为这样的念头而感到羞耻。我觉得想自杀是一件会被别人嘲笑的事情,因此不敢和朋友说,更不敢和父母说,只能自己内化,憋在心里,告诉自己世界这么美好,父母健在,身边的人都那么美好,你什么都不缺,比你活的惨的大有人在,你死了是对父母的不负责任,你为什么就这么脆弱,一点点小困难就把你打到了,以后在社会上能干成什么!与其这样还不如现在死了算了!
你看,靠自己,总是兜兜转转绕不出这个死圈子,想到最后总是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说出口害怕身边的朋友嘲笑,害怕父母担心,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我会觉得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很开心,只有我内心有着不为人知的阴暗一面。
而我现在也想不起来自己是怎么走出那段时光的,想不起来是哪个契机,让我瞬间想通了一切。这似乎是一个渐渐的过程,就像感到绝望一样,希望也是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但我绝不后悔有这样一段经历,我现在也不再会因为过去有过自杀念头的自己而感到羞耻。我相信世界上我所有经历过的事都是有益的,虽然我现在仍旧不成熟,或许还常常会说错话惹人厌烦,但我一定是在慢慢成长,我也谢谢,愿意陪着我慢慢成长的你们,谢谢你们的不嫌弃。
从绝望中看到希望,或许这才是太宰治想让人们看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