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倍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大全(18篇)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简练,易于理解和接受。这些范文中包含了不同领域的总结,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
倍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一
课题小数乘法和除法(第三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
目标。
及
重点。
难点。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上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记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新授1、同学们,在买东西时顾客经常讨价还价,下面讲一个关于还价的真实的事情:
商贩在卖苹果,一个人问:“老板,多少钱一斤?”“一块五一斤”“太贵了,这样吧,5块钱3斤卖不卖?”
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类似这样的购物问题,既可以用小数乘法解决问题,也可以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除法。
1、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例4情境及表格,
师:从表格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这三种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能求出妈妈买的这苹果的单价吗?
列式:9.6÷3。
(2)能算出是多少元吗?试试看。
(3)全班汇报交流。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竖式计算时,追问:为什么要把上的小数电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香蕉和橘子的单价会求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集体订正。
提示:商的小数点应点在哪里?
5.7÷6个位不够商1怎么办?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总结法则:
小数除以整数可以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去除,求出商,再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点上商的小数点。
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尝试计算。小组交流。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三、练习。
四、总结。
五、课堂作业1、错题医院。
学生独立完成69页练一练,指名说一说促在哪里,怎样订正。
2、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比较每组两题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计算小数除以整数,应注意什么,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
4、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4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小组里议一议,再在班里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题小数乘法和除法(第四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
目标。
及
重点。
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做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数除以10、100、1000……的商。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记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新授1、口算。
90÷10900÷10。
900÷10900÷100。
2、前面我们学过小数点向右移动能能]引起小数大小变化,那么向左移动是否也可以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2、前面我们学过小数点向右移动能能]引起小数大小变化,那么向左移动是否也可以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教学例5。
(1)出示例2:21.5除以10、100、1000各是多少?
(2)指名说说计算结果,并板书:
21.5÷10=2.15。
21.5÷100=0.215。
21.5÷100=0.0215。
(4)验证: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任意找一个小数,分别把它除以10、100、100,看看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于我们猜想得是否一样。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三、练习。
四、总结教学例6。
(1)出示例6中表格,让学生说说从表中能知道什么。
(2)提出“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多少千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就是让我们把500米改写成以“千米”做单位的数。
板书:500米=()千米。
(3)提问:你会把500米改写成以“千米”做单位的数吗?可以怎样想?先在小组里互相说说。
(4)组织交流,并明确:要把把500米改写成以“千米”做单位的数。可以用把500除以1000,计算500乘1000是可以直接把50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3三位。
1、指导完成试一试。
指名读题,明确解题要求。学生各自填空。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讨论:0.8除以10、100、1000时,你是怎样想的?
把0.8的小数点向左移动时要先做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2、3题。
小组交流怎样想的。
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4、5题。
指导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经验项介绍给大家。
交流。
独立填表。
讨论。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五、课堂作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倍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二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元、角、分计算。
重难点、关键。
重难点: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相邻单位之间的关系。
关键:
1.通过直观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及其单位元、角、分。
2.通过直观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单位相邻之间的十进关系以及元、角、分的简单换算。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2.让学生到商店去观察,购物,参加教室里的模拟购物活动,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
3.在取币、换币、附币、找币购物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4.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等教育。
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1课时。
认识1元以上的人民币1课时。
实践活动《小小商店》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
教学准备。
准备1元以内各种面值人民币,并准备10个1分硬币,10张一角纸币、硬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的生活中,爸爸妈妈经常要买东西,小朋友上学要买文具,这些东西都是用什。
么买来?(钱)对了,买东西离不开钱,我们国家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民币的知识--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二、新授。
1.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1)出示书60页第一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
a.图中画些什么?
b.三名孩子在做什么?
c.30元、1元、6角5分、8角等又是什么?
老师小结:
三名孩子要买东西,买东西要用人民币,你认识下面饿人民币吗?
(2)出示1元、1角、1分的硬币。
a.先让学生自己辨认,在指名回答。
b.教育学生人民币是我们国家印制的,人人都要爱护,不能在上面乱涂乱画,
不能乱折或损坏。
(3)出示教材第60页第二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
a.图中的学生说了什么?营业员阿姨说了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请你从自己所带的人民币中拿出1元来。
(1元=10角)(有的学生拿一张1元,有的学生拿10张1角,都可以,进一步建立元与角的进率关系。)。
b.从图中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那么你知道1角等于几分。请你从自己所带的人民币拿出1角来。
(1角=10分)(有的学生拿一张1角,有的学生拿10个1分。都可以,进一步建立角与分的进率关系。)。
c.完成书第60页填空,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元=10角1角=10分。
学生齐读。
(4)除了1元,1角,1分以外,1元以下还有这样一些人民币你认识吗?(出示教材第61页第一幅图)。
(5)刚才我们学习了1元以下的人民币,谁来说说1元以下的人民币有哪些?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
1元以下的人民币有5角、2角、1角的纸币还有5角、1角、5分、2分、1分的硬币。
1.教学试一试。
1)1张1元纸币可以换成几张5角的?几张2角的?可以换成1张1元吗?同桌两人换一换。
学生活动,老师巡视,了解活动情况。
2)指名说说换的结果以及为什么这样换?
三.算一算:
1.1枝铅笔5角钱,1元钱可以买()枝铅笔。
2.一块橡皮2角钱,一把尺子3块钱,一共()角钱。
3.用1元钱买一枝7角钱的练习本,应找回()角钱。
4.用1元钱买2块3角钱的橡皮,应找回()角钱。
教学后记:时间安排得好,课堂气氛活跃.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倍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三
课题小数乘法和除法(第三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
目标。
及
重点。
难点。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上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记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新授1、同学们,在买东西时顾客经常讨价还价,下面讲一个关于还价的真实的事情:
商贩在卖苹果,一个人问:“老板,多少钱一斤?”“一块五一斤”“太贵了,这样吧,5块钱3斤卖不卖?”
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
类似这样的购物问题,既可以用小数乘法解决问题,也可以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除法。
1、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例4情境及表格,
师:从表格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这三种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能求出妈妈买的这苹果的单价吗?
列式:9.6÷3。
(2)能算出是多少元吗?试试看。
(3)全班汇报交流。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竖式计算时,追问:为什么要把上的小数电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香蕉和橘子的单价会求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集体订正。
提示:商的小数点应点在哪里?
5.7÷6个位不够商1怎么办?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总结法则:
小数除以整数可以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去除,求出商,再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点上商的小数点。
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尝试计算。小组交流。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三、练习。
四、总结。
五、课堂作业1、错题医院。
学生独立完成69页练一练,指名说一说促在哪里,怎样订正。
2、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
比较每组两题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计算小数除以整数,应注意什么,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
4、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4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小组里议一议,再在班里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题小数乘法和除法(第四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
目标。
及
重点。
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做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数除以10、100、1000……的商。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记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新授1、口算。
90÷10900÷10。
900÷10900÷100。
2、前面我们学过小数点向右移动能能]引起小数大小变化,那么向左移动是否也可以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2、前面我们学过小数点向右移动能能]引起小数大小变化,那么向左移动是否也可以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教学例5。
(1)出示例2:21.5除以10、100、1000各是多少?
(2)指名说说计算结果,并板书:
21.5÷10=2.15。
21.5÷100=0.215。
21.5÷100=0.0215。
(4)验证: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任意找一个小数,分别把它除以10、100、100,看看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于我们猜想得是否一样。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三、练习。
四、总结教学例6。
(1)出示例6中表格,让学生说说从表中能知道什么。
(2)提出“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多少千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就是让我们把500米改写成以“千米”做单位的数。
板书:500米=()千米。
(3)提问:你会把500米改写成以“千米”做单位的数吗?可以怎样想?先在小组里互相说说。
(4)组织交流,并明确:要把把500米改写成以“千米”做单位的数。可以用把500除以1000,计算500乘1000是可以直接把50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3三位。
1、指导完成试一试。
指名读题,明确解题要求。学生各自填空。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讨论:0.8除以10、100、1000时,你是怎样想的?
把0.8的小数点向左移动时要先做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2、3题。
小组交流怎样想的。
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4、5题。
指导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经验项介绍给大家。
交流。
独立填表。
讨论。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五、课堂作业。
倍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迁移掌握万级的数的写法,培养迁移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出示信息。
(1)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全长六千三百九十七米。
(2)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七千零六十二米。
(3)世界现有哺乳动物20个,四千零一十种。
(4)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七千颗。
2.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师:这些信息中有一些数据,你能写出来吗?
4.师:想一想,万以内的数怎么写?(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点明课题。
1.出示: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的内外共铸了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个字。
2.师:这里还有一条信息,读一读,“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怎么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二、探究新知。
(一)写数: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
1.师:你能写出信息中的这个数吗?试一试。(230184)。
2.师:你是怎么写这个数的?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方法二:按级写数,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4.师:看来,大家都关注到了“万”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万,“万”字前面的数在万级,万字后面的数在个级)。
5.小结:
(1)师:看来,“万”字真的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它圈出来。“二十三万”说明23在万级,就在万级上写23,184就写在个级上。
(2)师:万级上的23怎么写?(与以前写23一样)。
(3)师:写个级上的数时要注意什么?(千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千位上写0)。
教师边讲边对着数位表板书。
师:我们写得对不对呢?应该检查一下,怎么查?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如:
方法一:把写出的数读一读,与要写的数对照进行检查;
方法二:把数再写一遍,看两遍写的是否一样。
(二)写其他三个数。
1.出示: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三百零二万六千二千零四十万零七百。
2.师:这几个数怎么写呢?试一试,这些数位数比较多,注意检查。
3.师:说说你是怎么写的。(圈出“万”字,“万”字前面的数写在万级,“万”字后面的数写在个级)。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写作:102345。
三百零二万六千写作:3026000。
二千零四十万零七百写作:20400700。
4.补充:五万零三。
师:这个数会写吗?
问:五万零三,只有一个零,为什么大家写出了三个0?
师:写数与读数不同,读数是每级中间或级首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而写数正好相反,要把读出来的零还原回去,数中虽然只读出了一个零,但实际上这个数的千位、百位和个位上都是一个单位也没有,所以这三个数位上都应写0。
(三)总结写法法。
1.小组讨论:含有两级的数怎么写?
2.汇报:
(1)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做一做。
2.教材第8页第4题。
(1)师:没有数位顺序表了,你能准确地写出这些数吗?试一试。
(2)师:说说你是怎么写的?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如:
方法一:自己写数位;
方法二:先确定是几位数,画小横线确定数位;
方法三:边写边分级。
无论学生采用哪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4)师:我们可以边写边分,就相当于数中的“万”字。
3.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
(1)3个千万、5个十万、6个百。
(2)四百万、八十万、五万和三千。
问:这些数是多少?你有好方法吗?(可以用刚才的方法一或方法二)。
教学后记:
《亿以内数的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能正确地按级读出亿以内的数,并能正确地写出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按级来写亿以内的`数。因此,复习准备阶段紧紧围绕以上三方面的内容。
在教学中,我从生活情境引入,使学生感到学会写亿以内数的必要性,接着学生在万以内数写法的基础上探究出写亿以内数的方法,学生大致总结出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在数位顺序表下面对应写数,空位写“0”;另一种方法是根据“万”字来分级写数。我引领学生对两种写数的方法加以比较优化,学生发现根据“万”字来分级写数比较方便快捷。整个知识的探究过程是那么顺理成章,我感到学生真的是会学了,也学会了。
在接下来的练习过程中,学生们的表现把我先前的兴奋一下子打消了。探究过程中学生们说得明明白白,可在练习时竟然错误连连,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手中拿着学生的练习本,冷静地进行了课中反思。分析学生的出错原因,大多是由于“0”的占位问题把数位写多了或写少了。从学生的思考过程来看,他们用的是根据“万”字来分级写数的方法,方便又快捷,可这种方法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容易马虎出错,尤其是中间或末尾有零的数。我想,如果写出数后,让学生把写出的数分级再读一读,这样就会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于是,我马上调整了练习进程,让学生把写出的数分级读一读,检查自己写得是否正确。这样,学生很快发现了自己写数中的错误,纷纷把写错的数改正确了,我又强调了这种检验的必要性。后面的练习中,学生自觉地运用了前面的检查方法,学生写数的正确率达到了百分之百。这节课我收获的经验是:在进行大数的写法教学时,指导学生写完后分级读一读,是自我检查纠错的最好方法,要指导学生习惯它。
我想,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指导学生学会一种方法的同时,也要指导他们及时学会一种合适的检验方法,让自主检验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学会数学,会学数学。同时,我也感到,针对学生在课上出现的问题,随时冷静地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课中反思是不留课堂后遗症的最好方法。
倍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五
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第三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
目标。
及
重点。
难点。
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的迁移。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记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新授1、口算。
用卡片出示练习九的第1题,指名口答。
2、出示例3中的四种文具。
如果让你任意购买其中的两种文具,你想买哪两种?你会计算出所需要的钱数吗?
1、出示例3。
这四种文具,小华各买了一件,他一共用了多少元?解答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探索算法。
你会计算这道题吗?先算一算再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注意选择学生采用的不同的方法,并指名板演。
进一步追问用简便算法的学生:你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的运算简便。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
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定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这里的字母a、b、c可以表示怎样的数?
独立计算。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三、练习。
四、总结。
五、课堂作业1、完成““练一练””的第1、2两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
2、完成练习九的第2题。
比较每组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整数减法的一些规律小数减法里同样适用,也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完成练习九的3~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第4、5题的思考过程,说出每一步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怎样评价?
学生练习。
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第四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
目标。
及
重点。
难点。
1、让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过程,对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计算工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简单了解一些计算工具计数的方法,接受数学事实的教育。
2、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简单的规律。
3、通过对计算器的运用,体验它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一些简单的规律。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记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新授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1、认识计算器。
你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计算器吗?
你了解计算器吗?今天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的推销员,你打算怎样向大家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最常用的一些键,熟悉加减乘除等运算和运算顺序。
2、用计算器计算。
大家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会操作他吗?现在咱们就用计算器来算一些题目,请把计算器准备好。
3、教学例4。
要求李芸一共用了多少元应怎样做,先把算式列出来。
你会在计算器上按出买铅笔的钱数吗?
你会用计算器算出结果吗?核对结果。
4、完成“试一试”题目。
你怎样求应找回多少元?
可不可以把刚才的计算结果用起来?
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
准备好计算器。
同桌交流按键的方法。
同桌之间说说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的。
试着求出结果。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三、练习。
四、延伸。
五、总结。
六、课堂作业1、巩固练习。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用计算器计算时只要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就可以了。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算的最快,请准备好。
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提醒学生看清数目和运算符号,认真按键进行计算,对正确率较高的同学给予鼓励。
2、完成练习九的第8题。
先示范计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使学生明确计算每次收支后余额的方法。再让学生分别算出其余各栏的余额。
合计支出数怎样算,合计结余数呢?最终余额是多少?与刚才的计算结果一样吗?
1、我们已经能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了,那么计算器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索。
2、自主探索: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再出示:111111222222÷333334=。
111…122…2÷333…34=。
完成下列练习。
用计算器计算在计算器位数不够的情况下小组讨论发现计算的规律,再集体交流。
倍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六
第一课时认识计算器计算(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树木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步和只有同一级的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
计算器、例题图。
课前让学生每人都准备好一个统一型号的计算器,对照说明书,简单了解计算器的各部分。
教学过程:
一、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1、指名说说自己对计算器的了解:
有显示器(统一购买的计算器显示器上有两排,上面一排是输入的算式,下面一排是算出的结果)、键盘(要让学生识别主要的键盘:数字键、运算键,开机键、第二功能转换键等)。
2、试试开机和关机。
3、了解计算器的用途:说说你一般在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人们用计算器?
你自己去小店里买东西要带计算器吗?为什么?
指出:用计算器计算一般都是算一些比较复杂的,很简单的计算我们可以直接用口算。
二、用计算器计算:
1、例1:计算38+27、30×18。
用计算器算完后,问一问:和口算的结果一样吗?
你觉得口算和计算器算哪个更准确?
指出:计算器虽然算得很准,但要注意千万别输错了数据。所以检查的时候要看显示器上的输入算式是否正确。
2、试一试: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765+4698589×7641600÷128。
1438+2576380×426765+469-296。
3028-2965625÷25816÷68×27。
学生独立计算。算完后,老师报算式,学生听之后再算一遍,检查学生的听力和按键的准确性和计是否正确。
说说你觉得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
三、完成想想做做:
1、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218+4932800-17986848-579+386。
2191×353363÷57126×7÷18。
学生算完后,指名交流一下得数。
2、(第2题)交流两种算法:(1)算完一个后“清0”,然后再算;(2)直接算。试一试,两种按法出现了什么新情况?(asn)指出:两种方法都是可以的。
3、先用计算器算出下面各题的积,再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142857×1=142857×2=142857×3=。
142857×4=142857×5=142857×6=。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在黑板上画一画:
让学生参照板书,再来认识各题得数的规律。
4、先用计算器算出前四题的得数,再直接填出后两题横线上的数。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11111×11111=。
像这样的算式你还能写吗?比如说?
再看看计算器上显示的,你有什么疑问?
(不能全部显示)。
指出:你们以为拿计算器计算一切都很简单,其实还有很多的问题,请大家课后可以参照说明书,研究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的?以及还有哪些新的知识。
四:作业:43页练习七第1、2题。
板书设计:用计算器计算(1)。
数字键、运算键,开机键、第二功能转换键。
计算38+27、30×18。
倍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七
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第一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
目标。
及
重点。
难点。
1、通过“逛超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2、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记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新授。
三、练习1、创设情境:超市购物。
出示几件物品的标价。
钢笔、笔记本、讲义夹、记号笔、书包、
铅笔盒、美工刀、………;
2、根据自己的需要挑其中两件商品然后想想自己要付多少元。
先列出算式。
1、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先把竖式写下来,列举部分同学的竖式。
你们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让学生试着计算一下。
还是刚才的几位同学上去板演。
逐个点评,纠正计算中的一些问题。
2、小结加法的计算法则。
3、同桌的两人比较一下,谁用的钱多些?
多多少用什么方法去求?先列式。
并列出竖式。
你会计算吗?要注意些什么?
试着计算出来,并投影一些同学的计算。
逐个点评,表扬做得较好的同学。
4、小结减法的计算法则。
5、归纳小结。
比较整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比整数加减法更需注意的地方:
都要数位对齐,都要从低位算起;
计算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还要点上并对齐小数点。
1、你们同桌两人一共用了多少元?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2、你买的两样东西价钱一样吗?哪种多些,多多少?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出来。
3、谁最会花钱,花了多少?谁用得最。
根据自己的喜好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根据同桌实际情况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完成下列练习。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总结。
五、课堂作业少?他们俩相差多少元?
4、每个同学如果都有10元钱,售货员还应找回你多少元?
5、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先说计算方法,需要注意些什么?
几位学生上去板演,集体订正。
6、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7、做49页试一试题目。
让学生观察与例2中的计算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启发学生利用例2的计算经验先独立完成这里的计算,再学习小组内交流。
8、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1题。
四个小组各做一题,比一比哪一小组的正确率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
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第二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
目标。
及
重点。
难点。
2、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计算方法的正确运用。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记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基本练习。
三、提高练习复习上节课所学习内容47页的例1和48页的例2。
1、口算下列各题:
0.7+0.30.65-0.256+0.34。
1.6-0.44.5+0.50.82-0.42。
0.83-0.59.2-62+2.8。
3.4-3.117.6+3.93.6+2.4。
0.45+2.850.73-0.2314-3.9。
2、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中的信息说说能想到些什么,可以求哪些问题,再让学生根据问题合理选择信息并列式计算。
3、用竖式计算。
7.5-3.180.51-0.374-0.82。
5.26-4.7513-3.98.04-7.4。
每个同学选做两题,比速度更要比一比正确率,做得全对的同学予以鼓励。
4、练习八的第3题。
1、“小小诊所”:练习八的第4题。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2、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八的第六题,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该用什么方法去做。
练习八的第九题,解决前三个问题后,可以结合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这一天中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上升最快,上升了多少度”,“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度”等问题,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完成基本练习。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延伸。
五、总结。
六、课堂作业练习八的思考题。
可以先根据“5.1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得2.76”,算出作为减数的两个小数应是2.34。再用5.1加上2.34,然后可得到正确的结果。
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加强了对小数的计算能力,在以后的计算中我们要细心,不犯错误。
思考提高。
倍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八
课题认识负数(第一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
目标。
及
重点。
难点。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记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引入。
2.新授。
三、练习。
电脑播放天气预报片头。
老师收集了某天四个城市的最低温度资料,并用温度计显示。
1、教学用正负数和0表示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
出示图片:香港19摄氏度。
那一天香港的最低气温是多少度?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介绍温度计的看法。
出示图片:上海3摄氏度。
上海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出示图片:南京0摄氏度。
南京呢?和上海比,南京的气温怎样?
出示图片:北京零下3摄氏度。
和上海比,北京的气温怎么样?
同时出示上海、南京、北京三地的气温图片。
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
在数学上怎样区分零上3摄氏度和零下3摄氏度的呢?
2、介绍正负数的读写法。
规定零上3摄氏度记作+3摄氏度或3摄氏度,规定零下3摄氏度记作-3摄氏度。
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法。
“+3”读作正三,再写的时候,只要在3前面加一个“+”--正号,“+3”也可以写成3。“-3”读作负三,书写时,只要先写“-”--负号,再写3。(板书)。
现在,我们可以说那一天上海的气温是+3℃,北京的气温是-3℃。
(1)选择合适的数表示各地的气温。
你还会用这样的方法来记录温度吗?
看屏幕上的温度计,选择适当的卡片举起来。
观看多媒体。
19摄氏度。
3摄氏度。
0摄氏度。
做练习。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延伸(卡片上分别写有+12℃、-12℃、30℃、+30℃、-30℃)。
哈尔滨:零下12摄氏度,漠河:零下30摄氏度,海口:零上30摄氏度。
对于海口学生有两种不同的选择:+30℃和30℃。
对于这两种选择你有什么看法?
(2)小小气象记录员。
我们一起来当气象记录员,一边听天气预报,一边记录气温。
课件演示:赤道零上40摄氏度,北极零下26摄氏度,南极零下40摄氏度。
感知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从上面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有温差,在我国同一地区同一天也有很大的温差。
出示教科书上的“你知道吗”
新疆吐鲁番是我国还把最低的地区,你知道它的海拔高度是多少?
出示海拔高度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以海平面为标准,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
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
两种说法都成立。
听写练习。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五、总结。
六、课堂作业度吗?
小结:用正负数还可以区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练一练。
(1)用正数或者负数表示下面各地的海拔高度。(出示海拔高度图)。
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的海拔高度高于海平面3193千米。
世界最低最咸的湖--死海低于海平面400米。
世界海拔高度最低的国家--马尔代夫比海平面高1米。
(2)说说下面的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水面的海拔高度是-28米。
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最深处海拔-11034米。
(电脑出示有关图片)像零摄氏度以上与零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存入和取出,比赛的得分和失分,股价的上涨和下跌等等都是由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负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下节课来交流。
做练习。
倍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九
课题认识小数(第三课时)课型新授。
教学。
目标。
及
重点。
难点。
1、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自己发现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发现小数的性质并对小数的性质作出抽象概括。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
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
数化简。
教
后
记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新授:1、准备题。
(1)1元=()角=()分。
(2)在下面()里填适当的小数。
3角=()元。
30分=()元。
100毫米=()米。
(3)0.4里面有()个0.1。
0.40里面有()个0.01。
2、引入:今天继续研究小数。
1、课件出示例4:
为什么?
a、0.3元和0.30元都是3角,所以0.3元=0.30元。
b、画图理解。
c、从小数的意义解释。0.3是3个0.1,也就是30个0.01,0.30也是30个0.01,所以0.3=0.30。
这两个相等的小数,小数部分有什么不同?
提问:小数部分末尾的0添上或去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课本试一试:先看图填一填,再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
总结: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
回顾复习旧知。
读题。
分组准备,讨论。
说出结果。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小数变了,小数的大小没有变。
填空。
学生自主填空。
交流自己的看法,并阐明观点。
汇报自己的结果。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三、延伸。
四、练习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
1、课件出示例5:
提问:这些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指名回答。
(着力于对小数“末尾”的理解。)。
结论: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学生尝试做“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试一试。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4=()3.16=()10=()。
交流:
(1)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
(2)为什么给三个数添上的“0”的个数不同?
(3)“10”是整数,怎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进一步体验小数性质的应用。
3、练一练第2题。
学生自主比较,得到结果,并运用学过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进行阐明。
练习六的1-5题。
第1、2两题巩固并深化对小数性质的理解,突出去掉或添上“0”必须是小数末尾的0。
第3、4、5题都是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其中有去掉末尾“0”化简小数,也有在末尾添“0”增加小数部分的位数;有改写小数,还有改写商品的单价。
学生自主填空。
学生自主改写。
教和学的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五、总结。
六、课堂作业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回顾所学,体会进步。
倍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0~11页《面积是多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发现、观察、分析、动手操作等过程,使学生体会用平移的方法转化成规则图形计算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估算不规则物体表面的面积。
3、情感目标:对周围环境中与负数有关的事物怀有好奇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能乐于帮助同伴,愿意与同伴讨论与交流,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移的方法转化成规则图形计算面积。
教学难点:用数方格的方法估算不规则物体表面的面积。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让学生通过分一分,剪一剪,移一移,涂一涂,数一数,比一比等动手操作的方法。
学法:观察、发现、动手、分析、讨论、归纳。
教学用具:图形、树叶、七巧版、剪刀、颜色笔、卷尺。
教学过程:
(一)把一个稍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的图形数出图形的面积,再把一个稍复杂的图形通过平移转化成长方形计算面积。
1.复习面积的概念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在知识上为新课做好准备。
2.理解图形分割后,总面积不变,为以后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埋下伏笔。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4.学生计算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复习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将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入,自然、贴切,能够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为后面的新知教学做好铺垫。重点让学生理解图形在分割前后,或者平移前后,它的总面积是不变的。并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对不规则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
(二)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物体表面的面积。
1.让学生感知图中有满格的和不满格的,但不满格的不一定正好是半格,这是新问题。
2.让学生明确:不满格的不管大小如何,都按照“半格”来估算。
3.学生把满格的和不满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
4.掌握用数格子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知新问题,不能按照正常的数格子的方法准确计算图形的面积。分别数出满格与不满格的面积再求和算出整个图形的面积,了解“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这一约定。学生经历这样的操作活动,发展学生“估计”不规则物体的策略。)。
(三)学生小组汇报自己的计算结果。
分一分小组;数出图形的面积是74平方厘米;
剪一剪小组:剪出图形面积是72平方厘米;
移一移小组:拼出新图形面积是72平方厘米;
涂一涂小组;数出池塘面积约是181平方厘米;
比一比小组;比画出手掌的面积约是120平方厘米,脚底的面积约是150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动手操作应该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有一句话说的好:思想比态度重要;方法比真理重要;数学的教学我们不光是教会学生算出面积,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在遇到不同的情况时有不同的方法应付、应对,进而解决问题。此外,在这节活动课的教学中,我也深深体会到教师引导技巧的重要性。问题人人会问,但怎么问就是技巧,好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
(四)校园的绿化面积。
1、说明实际操作的具体要求,特别说明。
2、学生分小组到校园的绿化地进行测量,并记录相应的数据。
3、回课室进行数据整理、计算,并做成漂亮的“校园规划图”,涂上颜色。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操作的培养,让每个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抽象思维的知识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倍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十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3.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1.看视频,激发兴趣。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部关于小猫的短片,想看吗?生:想。
师:好,同学们,看完后说一说这些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播放短片,生观看,不时地发出阵阵笑声。)。
师:说一说吧,这些小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它们很可爱。生:它们很调皮。
生:它们是一群淘气包……。
2.作者简介生:老舍。
师:(板书)不能这样说。他可是中外闻名的大作家,一生发表了近800万字的作品,而且他已经去世40多年了。我们应该这样称呼他——老舍先生。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老舍是他的笔名。
同学们,老舍先生一生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在课外看看这两本书。
课件出示老舍先生简介。
老舍先生尽管是一位大作家,也写小文章。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他写的一篇小文章——。
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师:请同学们翻开书,预习时读了课文吗?
那老师来检查检查,同学们是否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请四名同学接读课文。
四生接读课文,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生汇报:课文第1-3自然段在写大猫,第4自然段在写小猫。师:写大猫的3个段落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读一读。生: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师:对。同学们用波浪线把这句话勾下来。这是这3个自然段什么句?生:中心句。
师:那你能迅速找出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吗?也把它勾下来,读一读。生: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三、研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大猫的性格古怪“1.细读第1-3自然段,体会猫的古怪性格。师:同学们,先来读读1-3段的中心句。出示: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生齐读中心句。师:“实在”是什么意思?生:的确。
师:这是很肯定的一种说法。再读读这句话。生再读。
师:同学们快速浏览第1-3自然段,看看猫的性格古怪体现在哪些方面?再和同学讨论讨论。
生读课文1-3自然段,然后同伴互助讨论。
生:性格古怪的猫。(板书)。
过渡。
:这篇课文老舍先生是用具体的事例来写猫的性格特点的。a.先说说猫有多老实呢?谁找句子读一读。生一读。
b.师:这么老实的猫其实也很贪玩,从哪儿能看出来?生一读。
什么叫“任凭”?课件出示:任凭......也生:不管、无论……。
师:说说都有谁会呼唤它,会怎样呼唤?生若干分角色想象尝试。
师:任凭谁怎样呼唤它,猫也不肯回来。
师:同学们能用“任凭……也……”的句式来说句话吗?生造句练习。
c.师:猫是这样贪玩,但非常尽职。什么叫“尽职”?生议。
师: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猫究竟有多尽职?找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你读得很认真,同学们,让我们看看这幅画面。师描述猫捉老鼠屏息凝视的情景。
猫蹲在老鼠洞口纹丝不动,仿佛停止了呼吸,几个小时过去了,它仍然等在那,有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念头,看来老鼠在劫难逃了。
课件出示:图片。
师:什么样子啊,都来做做。
生做。
师:我看你做得很好,你来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生:非要把老鼠捉住不然不吃饭。
师:哦你说的是它心里的想法,屏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认真的看,生怕老鼠溜掉。
师:凝视就是认真地看,屏息呢?
生答。
师:,就是控制呼吸。一个小时过去了,它——一起读。
生:屏息凝视。
师:轻一点,千万别惊动老鼠,两个小时过去了,它。
生:屏息凝视。
师:它就是这样,一连几个小时不动,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猫尽职。
生:很执着,非要捉住。
师:课文中哪两个词还能读出它的尽职?
生:非,不可。
师:你体会到了,你能读出它的尽职吗?
生读。
师:读得好。
边评价边鼓掌。
师:这么尽职的猫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来,一起读读。
生齐读。
师:猫等老鼠的态度真认真,时间长达几个小时,决心大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真是太尽职了!
课件出示:非......不可.......生造句。
d.师:猫的性格古怪还表现在有时候温柔可亲。谁来读一读猫对主人温柔可亲的句子?
生一读。
e师:这样极其温柔的猫也有极其冷漠的时候,冷漠到什么程度?生读句子。
生:古怪。
2.品读第4自然段,体会小猫满月时淘气可爱的特点。
师:同学们,猫的性格这样古怪,老舍先生是讨厌还是喜爱它呢?生:喜爱。
师:对。其实,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特别是刚满月的小猫。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他笔下的小猫是什么样子的。
看视频图片。
师:你们笑什么呢?
小猫更可爱呢,你能读出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吗?自己先读读。
生读。
师:谁能读出猫的更可爱和淘气。都想读,咱推荐一位同学,谁读最好。
师:读得太好了,把掌声送给他。在她的朗读中,我们就感受到这天真淘气的小猫的确是更可爱了。
生配乐读课文。
四.阅读拓展,体会不同作家笔下的“猫”
师;我们在老舍先生的字里行间感受着老舍对猫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那么同学们,在其他作家的笔下,它们是怎样写猫的呢,请大家读读课后的链接阅读,比较一下他们笔下的猫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然后再填写表格。
生讨论填表格。
老舍笔下的猫周面复笔下的猫夏丐尊。
不同。
相同。
喜爱之情。
师:谁来比较一下相同之处是什么?
生:都写出了对猫的喜爱。
师:通过一比较我们就感受到了三位作家都有爱猫之情,那不同呢。
生:老舍先生是用反话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周而复先生……。
师:没想好,没关系再坐下,同其他两位作家相比老舍先生主要通过什么来写猫的生:性格。
师:对性格,周而复呢。
生:是通过样子来写猫的师:夏丐尊呢?
师:夏通过态度同样也表达了对猫的生:喜爱之情。
师:同学们啊,三位作家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了对猫的深深喜爱之情,其实,他们写猫还有不同呢,相信大家一定会在比较中有更多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
倍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页的想想做做.3~7.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一填:。
2.口算:。
39-8=67-6=49-5=。
直接写结果,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第一组题是怎样想?
3.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整十或一位数,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
二.练习。
1.教材第32页“想想做做”4。
独立填表,集体订正时复习一下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如被减数39,减数5,差是34。自选一两组说给同学听.
2.教材“想想做做”5。
游戏题,同桌两人一组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3.“想想做做”6。
在圆圈填上、或=。
1)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比较方法.
2)集体订正后提问:你是怎么比的?(计算出结果再比较大小).还有别的比较的方法?(没有计算)。
4.“想想做做”3。
(1)出示第3题图,提问可小男孩付出多少元?阿姨找回多少钱?求什么?
指名说一说这道已知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列式算,集体订正,并回答“怎样求出一个足球多少元?”
(3)这道题做完了吗?还少了什么?
(口答)(集体口答一遍)。
5.“想想做做”7。
(1)出示第7题图,要求学生弄懂图意,并指名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在学生作业时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口答)。
三、作业布置。
《练习与测试》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2)。
四.教学后记:能培养学生说话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
倍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十三
安顺市凤仪小学丁花菊。
教材分析。
《鲸》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9课。
1、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体形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2、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是这篇课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科学知识;二是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去;三是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鲸的体形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体会在介绍鲸的体形特点时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及好处。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介绍鲸的知识。
体会在介绍鲸的体形特点时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及好处。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课堂练习卡。
3、记分牌,小奖品。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1.出示大象的图片。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大象)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大象可谓是庞然大物了,可是大家知道吗?在美丽的蓝色海洋中,生活着一种海洋生物,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知道那是什么动物吗?(鲸)出示图片,板书课题。解题: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
2.介绍鲸的相关知识。出示鲸的图片。
鲸,生活在大海里的哺乳动物,形状像鱼,所以叫鲸鱼。它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鲸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有80余种,我国海域有30多种。鲸分两大类:一类叫作须鲸,口中有须没有牙齿,如长须鲸、蓝鲸、座头鲸、灰鲸等,比较温和;一类叫作齿鲸,口中有锋利的牙齿,如虎鲸等,比较凶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介绍了鲸的哪些知识,分别体现在哪些自然段中?(出示问题)。
2.学生读文,全班交流读书成果,老师相机板书:鲸的体形特点。(1)鲸的进化过程。(2)。
鲸的种类。(3)鲸的生活习性。(4~7)。
3.过渡:这节课我们先重点去了解鲸到底有多大。
三、
1、老师范读第一自然段。
2、师: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知道鲸的体形有什么特点了吗?(相机板书:大)对,鲸很大很大,但如果只是单纯地说大,我们还是不能准确地感觉到鲸到底有多大。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说明鲸的“大”的。同时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并针对这些句子提出问题。(出示示例)比如:如果你画的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这一句,就可以提这样的问题:(1)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多重?最小的鲸也有多重?(2)句子中的“约”字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3)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你提的问题可以是针对一个句子,也可以是针对某个字词,还可以是针对作者的写法。问题不分大小轻重,只要是能提出问题,就值得表扬。大家把提出的问题罗列在“课堂练习卡1”上,提得越多越好,老师刚才举例用的句子以及问题你也可以写在问题卡上。
3、学生读文、勾画、写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2)轮换提问题和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的一方得2分,回答问题的得1分;(3)问题提出后,先由对方回答,对方回答不出再由本方回答;(4)提问题和回答问题者,要声音洪亮,表述清楚,否则不计分;(5)不可以重复提问题。
(6)凡是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的都有小奖品奖励。
5、宣布提问大pk正式开始。
7、小结:(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通过这场pk,我们对鲸的“体形大”这个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在我们再来看一张图片,再次直观地感受一下鲸的大。(出示图片,同时复习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8、为了巩固我们刚才pk中学到的知识,现在来完成一个练习。
四、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生回答,教师相机点拨,认识鲸的特点及各种说明方法让学生体会出:“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鲸的体重、身长。
“作比较”,以熟悉的事物比不熟悉的事物,以象作比较,用“鲸的一条舌头”和“十几头大肥猪”相比较,说明鲸体形之大。
“举例子”,用“人站在它的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宽敞”的事例,更直观形象地说明鲸整个形体之大。(教师相机板书)。
9、小结: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就会使读者更准确、更直观、更形象地了解所说明事物的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0、指导朗读,读出鲸非常大的特点。
五、回顾课文,教师。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到了有关鲸的体形大的特点,而且懂得了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运用这些说明方法去介绍一些事物可以更准确、更直观、更形象,也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余的2~7自然段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能用提问的学习方式去自学,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3”:描述一种动物或植物或物品,用上本节课学到的说明方法。
2、默读课文,把文中其它段落运用列数字、举例子和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句子用“——”画出来。
板书设计:
9、鲸鲸:
大(1)重长。
说明语言:严谨进化过程(2)。
种类(3)。
生活习性(4-7)。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5。
倍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贝、男、虾、原、爱、跑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家乡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认识12个生字。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家乡美在哪里。能读出家乡的美。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合作法、情境设置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课文。
1、出示乡,组词,再练习()的家乡。
2、揭题《画家乡》,齐读课题。
3、出示第一自然段,朗读,突出美丽的。
板书:美丽的家乡。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师范读,生找一找:课文写了几位小朋友的家乡。
(也可以听录音或请学生读)。
2、交流,划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读一读。
3、自由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书姿势及读准字音。
4、跟录音轻轻试读。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出示标有拼音的词语。点名读;齐读;
2、擦去词语中的拼音。点名读;齐读。
3、四人小组学习生字,并说说怎么记住它。
4、单个生字变序抽读。
四、再读课文。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自己选择最喜欢的段落练一练。
五、巩固练习。
1、圈出正确的拼音。
奔(benbeng)宽(kuankan)市(sishi)原(yuanyan)。
2、比一比。
四----匹下-----虾贝-----见现------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词语,点名检查。
2、抽个别词语检查。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2、教学第4自然段。
(1)自由读第4自然段,说说平平的家乡美在哪里?
(2)交流,师指导并板书:
海边。
美丽的家乡山里。
平原平坦、宽广(风景美、物产丰富)。
草原。
(3)有感情地朗读。练读;录音。
3、四人小组自由尝试学习其他段落。
4、交流,师指导,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板书:
海边蓝宽。
山里山高水清。
美丽的家乡平原平坦宽广风景美物产丰富。
草原一眼望不到边。
5、整体朗读课文。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指导朗读。
2、练读。
3、录音、背诵。
五、语言文字训练。
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
他画的平原那么平坦,那么宽广。
----------那么---------,那么-----------------。
五、书写指导。
六、课后延伸。
画画自己的家乡。
教学反思:《画家乡》一课文中五个孩子以画画的形式介绍了自己的家乡,向小朋友们展示了我们祖国清新美丽的山水。读着《画家乡》,好象置身在一座百花盛开的大花园里旅游观光。你看,那浩瀚的大海,掀起万倾波涛,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你看,辽阔的平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茫茫草原一碧千里,别有风光。你看,连绵群山,威武雄壮;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耸入云霄。你将再次感受到我们祖国是那么伟大,它像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东方,像一只高昂着头的雄鸡在放声歌唱。课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可以说是一幅极具人文色彩,适合欣赏、领悟的风景画。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积累了美的语言,获得了美的享受,培养了美的情操。一幅幅的优美的画面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的美丽与家乡的可爱,更激发了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使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想拿起笔去画自己的家乡。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有兴趣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言,识字、写字,画一画自己的家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孩子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阅读兴趣在低年级教学中是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结合课文插图,向孩子们展示了祖国各地的秀丽风光,把学习课文变为和小画家交朋友到他们的家乡去游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孩子们去祖国各地游览、观赏。这时,读课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次有趣的旅游。学生在愉快的读书活动中走进了文本,感知了课文内容。这样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在上这篇课文时,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课件,没能向学生展示无边的大海,苍翠的群山,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大城市。如果有这些生动的画面,学生一定会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少儿文章,很适合一年级的学生朗读,在课文开始之前,我问学生: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的家乡在哪里呢?你能不能介绍一下你的家乡呢?你的家乡都有哪些特产呢?学生显得特别高兴,纷纷举手表示,之后引入课文,在第一课时时,我让学生先听我示范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标上小节号,划出课后的生字词,再想一想这篇课文中讲述了几位小朋友的家乡?他们的家乡都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在汇报时,我根据提问的顺序,让学生一一讲述,先抽出课后的生字,让学生讲读,并让几位同学按照课文的自然段来朗读以抽查预习情况,在第二课时时,我让学生解决最后两个问题,先通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当中讲述了几个小朋友的家乡,都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寻找答案,在寻找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随机朗读,并指导他们有感情地去领悟这些语句,因为文章本身很美,所以在轻音乐的伴随下,学生也能很快陶醉其中,这节课上最大的亮点便是我有一个延伸过程,我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内容来说一说自己的家乡,很多学生模仿的特别好。
倍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十五
同学们,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因为你们的家长也走入了我们的课堂,你们高兴吗?那好,我们就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家长们走进一年班这个大家庭。现在,就让我们以最饱满的.热情来上这节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在家里》,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你能试着用“小红的家里有……,有……,还有……”来说一说吗?
3、谁能试着读这些词语?
4、现在老师把这些词语音节去掉,你还能认识吗?哪位同学来试着领读词语。
5、(学生准备好卡片)下面老师要给你们出四个谜语,请大家注意力集中,猜一猜是什么?马上举起词语卡片大声读一遍:
老大天天演戏(电视)老二每日作文(报纸)。
老三供人休息(沙发)老四送来光明(台灯)。
同学们真聪明,四个谜语都猜到了啦!
1、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图上都有谁?
2、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3、大家说得不错,我们看看书中是怎样写的?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0页。请同学们借助音节试着读一读课文,如果有不会的地方可以举手问老师。
4、课文有三句话,老师想请三名同学来读一读。
5、请全班同学齐读。
6、文中也有几个二类字,你认识了吗?老师要考考你。老师出示字卡,学生读。
7、大家都认识了,相信课文一定会读得更好,我们一起来齐读课文,好吗?
8、同学们,你们说,爸爸、妈妈为什么笑了?我为什么也笑了呢?
9、你在家里都做些什么呢?
学习“上”: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你能找到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吗?(晚上)。
3、“上”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个一类生字。谁愿意拼读一下。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音节,注意它是一个翘舌音。跟老师读一遍。
4、“上”是怎么写的,请看大屏幕:先写一竖,然后是一短横,最后是一长横。
5、指导书写。
6、谁能用“上”来组词呢?
学习“下”:
9、教师一边板书一边说:下的音节是三拼音,中间的介母是i,跟老师拼读。
10、谁能领大家书空写。
11、指导书写。
12、“下”还能组哪些词语?
ke。
沙发报纸台灯电视晚上送花水果可笑。
yaodongshi。
我也要做个懂事的好孩子!
倍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十六
小朋友说起自己家的时候,都有说不完的话,老师从你们高兴的小脸上看出来了,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小家”。
出示卡片“家”谁已经认识了?你是怎么认识的?(表扬好学,会学的学生)。
能给家找找朋友吗?
有一首很美很美的诗,它的名字就叫“家”,看老师写课题,请小朋友伸出小手跟着老师写。
(范写,注音)。
请小朋友一起读课题。
诗里的家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想不想去看看呀?
1、观察画面。(课件演示)小朋友快看,你觉得美吗?你都看到些什么啦?
3、学习生字。
小朋友说得真好,这些词儿你都认识了吗?点击,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己练练读读,比比谁先读准,自学。
谁已经会读了?谁来读给大家听?
(注意种子、鱼儿是轻声,“子、儿”要读得又轻又快。这样鱼儿才可爱。种子的种是翘舌音)。
真的会读了吗?老师加大难度看你们行不行?哟,真的会了,真了不起,、
小朋友看,蓝蓝的天空飘浮着朵朵白云,小鸟在茂密的树林里自由自在地飞翔,鱼儿在清澈的河水里欢快地畅游,种子在泥土里尽情地发芽,成长。多美呀!
(一)、学生自读,教师巡视。小朋友不仅读书认真,而且姿势也那么棒!小朋友向他学习。
有的小朋友读得很认真,已经在读第二边啦!
(二)、检查初读。
1、谁先来读第一行?你真是个勇敢的小朋友!(注意“白云的家”要读得连贯)。
齐读、再指读、
2、谁来读2、3、4行?这回可就难一点啦!谁来读?
你真棒!“小鸟的家”“鱼儿的家”“种子的家”读得特别好。
3、下面2行字儿最多,最长,谁也会读了?
小朋友读书个个都不错。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学习第一行。
a、指导体会、朗读。
他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家,真高兴呀咱们先去白云的家看看?白云的家怎么样呀?
(美),你读得真好,特别是“蓝天”,老师好象看到了广阔的蓝天,真大,真美呀!
小朋友眼前看到蓝天了吗?听了你的朗读,老师好象也看到了无边无际的蓝天、
对呀,蓝天是白云美丽的家,蓝天是白云自由的家。小朋友一起来夸夸白云的家。
2、学习第二、三行。
a、白云的家真美,那小鸟和鱼儿在家里都做些啥呢?想看吗?点击、
小鸟在树林里做什么呢?你听,他们叽叽喳喳的说话呢!他们在说什么呢?
对呀,小鸟在树林里真快乐呀!树林真是小鸟离不开的家!谁来读读?
听出来了你真是只快乐的小鸟!你是一只活泼的小鸟。
b,你们看小鱼在干什么呢?假如小鱼离开了小河,会怎样呢?是呀,鱼儿一离开水,就没有了自由,甚至没有生命,只有在水里,在小河里,鱼儿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成长、小河是鱼儿离不开的家呀!
我们一起学着鱼儿一边快活地游一游,一边读读句子、
指名读、
3、学习第四行、
小朋友你们看,种子在泥土里发芽啦!咱们一块儿来做做种子发芽好吗?
种子种子快快长种子种子发芽了!
“种子,种子,你为什么长得这样快?这棵种子长得最高,你来说说!
你的成长离不开泥土这个家、你喜欢你的家吗?你来夸夸你的家、
听出来了,你的家真温暖呀!谁再来读读?你的家真好呀!
4、齐读1—4行、
小朋友,有家的感觉真好呀!谁能连起来读读这四行诗!
其他小朋友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
5、学习5、6行。
(学生如果说不出,就请他们再读读书,从书里去找答案)。
结合学习“祖国”。出示生词卡片。指读。齐读。
我们祖国的叫什么?
你觉得我们的祖国怎样啊?(祖国真美,祖国象个美丽的大花园)。
生活在祖国的怀抱,你们觉得怎么样?瞧,我们的小朋友生活得多幸福呀!
(小朋友,我们美丽的祖国就象一个大花园,我们就象花园里的花朵,幸福地成长,就象小鸟在树林,鱼儿在小河,多么快乐,多么自由自在!——“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在家的感觉真好啊!让我们一起来读!
祖国真是小朋友幸福的家,让我们挺起胸昂起头,再来放声齐读——————。
6、齐读全诗。
(这首诗写得多美呀,下面,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来美美地读这首诗、书要读得美,姿势先要美、看看谁的姿势最美、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这么美的诗小朋友想不想把他记住呀?谁能看着屏幕读?
谁已经背出来了?
愿意背的小朋友站起来好吗?
小朋友,学得真棒!为了奖励大家,我们一块做个游戏,好吗?
把生字卡片分发给学生。
老师说:“种子种子在哪里?种子种子在这里,种子种子快回家!”
发到“种”“子”卡片的学生就上台把卡片组合成词语,贴到画上的相应位置。贴对了,就齐读两遍。
鱼儿、泥土、白云同样的方法。
1、咱们来看“云”字怎么写。
a、云有几笔?怎么写?
b、看书上笔顺,课件演示,说说怎么写。(横,横,撇折,点)。
c、范写。学生跟着书空。
老师边写边说顺口溜:一横短,一横长,撇折起笔在中央。
齐说顺口溜。
d、学生描红。提醒学生写字姿势,表扬姿势正确的学生。
2、学写“儿”。(机动)。
a、别小看“儿”字笔画很少,但要写好它很不容易啊!
b、看笔顺,说说怎么写。(先写撇,再写竖弯勾)。
c、范写。学生书空。
左边是竖撇,右边竖弯勾,两笔肩并肩。(不要一笔高一笔低)。
d、学生描红。
2、有兴趣的小朋友还可以学着用“()是()的家”做一首诗。
准备:1、打印生字卡片:(一个字一张,游戏用,不用注音,最好有隐隐的田字格线)。
白、云种、子泥、土鱼、儿蓝、天。
2、打印“祖国”(词语,要注音)。
3、打印“()是()的家。”
倍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十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诺贝尔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诺贝尔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诺贝尔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人物导入。
同学们,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今天的课题——诺贝尔。预习了吗?说说都怎么预习的?(读书:对,千万不要忽视读课文,这是学习的基础。学习字词: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就能在学习时游刃有余,好样的。上网查找资料:这个办法真是好,网络给了我们更多的学习空间,我们就要好好利用。)。
通过预习,你们来介绍一下诺贝尔吧。
1.诺贝尔生平。
2.诺贝尔奖。这个内容在文章中哪儿也出现了?
知道最近诺贝尔奖获得者吗?(莫言和《蛙》)我们一起来分享他的荣耀时刻,观看视频。这不仅是莫言一个人的荣誉,甚至整个国家都会为之而自豪。
3.你们讲得很好,但我有疑问,不知你们有没有跟我一样的感受,一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奖项,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何以如此举世瞩目?那咱们今天就走近诺贝尔,感受他巨大的魅力。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拼音,读准、读顺课文。
(2)利用熟字自学生字和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借助查字典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4)课文主要写了诺贝尔的哪些事。
2.按要求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认读词语:
(3)交流、讨论。
风行:普遍流行。
震撼:震动、摇撼。
毫不气馁:一点儿也没有失去勇气。
4.理清诗歌脉络:
一(1-2):简介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二(3-9):写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及其取得的成就。
三(10)简介诺贝尔奖的奖项设置。
三、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械”、“锤”等字的笔顺、结构。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一读,再抄写。(课后练习3)。
倍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十八
1、准确认读“抽、续”等12个生字,初步掌握多音字“转”的两种读法。
2、能正确书写“吸、极、表、示”4个字。
2、通过朗读,感受风娃娃的热心,体会做了好事的快乐心情。
3、初步感知在他人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才是做好事。
识记生字,正确书写。通过朗读,感受风娃娃乐做好事的心情。
读准多音字“转”,理解“纤夫、纤绳、号子”等词语。初步感知怎样才是做好事,为学习下文做好铺垫。
1、板书:娃娃。见过哪些娃娃?觉得这些娃娃怎么样?
2、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位可爱的娃娃和大家一起上课呢,看我写他的名字。(补充课题)谁来叫一叫他?(指名读)让我们一起把他请出来吧。(齐读课题)。
1、整体感知。
瞧,风娃娃来了,他就藏在课文第70页呢!赶快打开书,去读一读吧!注意标好小节序号,圈出生字。难读的段落多读几次。
2、检查词语:
抽水行驶表示风筝(提示注意翘舌音)。
吸气纤夫流汗责怪。
高兴极了伤心极了(发现“极”字的意思)。
断断续续无影无踪(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断断续续”)。
3、突破朗读难点。
把这些生字送到课文里,你发现哪段话出现的生字最多?的确啊,这两段话是课文里最长的,也是生字最多的,要想把它读得既正确又通顺,还真不是件简单的事儿呢。请小朋友选一段自己喜欢的,赶快去练一练。
1、指名读。正音:转。课中操:动作体会两种读音的区别。
2、“转”字在这段话里出现了2次,找出句子读一读,说说发现。
3、引导思考:是谁让风车转得飞快?反馈句子: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劲向风车吹去。
(1)读一读。
(2)演一演,体会“深深地”、“使劲”。
(3)表情读,感受风娃娃的热心。
(4)合作读。/article/。
4、生字复现,朗读儿歌。
5、指导写生字“吸——极”
过渡:受到夸奖的风娃娃高兴极了,瞧,他又出发了。
1、听老师接着讲故事,想想听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2、学生质疑。(预设:纤夫、号子、纤绳等)。
3、解疑:
(1)指名说说“纤夫”的意思。
(2)(出示插图)师补充介绍,随机理解“纤绳”。
(3)活动体验,随机理解“号子”。
(4)指导朗读:他们弯着腰,流着汗,喊着号子,船却走得很慢。
4、引读句子:他急忙跑过去,对着船帆吹起来。船在水面上飞快地行驶。纤夫们笑了,一边收起纤绳,一边向风娃娃表示感谢。
5、指导书写“表示”2字。
2、多好的消息啊,风娃娃急着要告诉妈妈呢!他该怎么说呢?谁来帮帮他!(说话训练)。
妈妈,妈妈,我来到,帮助;我又来到,帮助。能帮大家做好事,我真开心!
3、风娃娃还会继续做哪些事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板书设计。
风娃娃。
吹转风车。
吹动帆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