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讲话稿(精选15篇)
有时候,我们需要挣脱思维的固有模式,去探索一些不太为人注意的事物。总结时要先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范围,这样有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整理信息。以范文为参考,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在总结中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十四五规划讲话稿篇一
艰苦奋斗、团结奋斗、不懈奋斗,不断开创高质量富美鹤城的美好明天,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奋进“十四五”,开启新征程,谱写高质量富美鹤城更加出彩绚丽篇章。豆花问答网为大家整理和分享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纲要讲话稿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各位代表、同志们:
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就要胜利闭幕了。大会期间,全体代表牢记人民重托,胸怀鹤壁大局,忠诚履职尽责,共商发展大计,会场上始终彰显着看齐紧跟、维护核心的政治自觉,始终洋溢着团结民主、和谐奋进的浓厚氛围,始终贯穿着坚守初心、人民至上的真挚情怀,始终展现着追求卓越、争先出彩的责任担当。会议审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审查批准了“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依法完成了选举任务,凝聚了全体代表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吹响了再攀新高的嘹亮号角。
这是一次高举旗帜、凝心聚力的大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一次加油奋进、击鼓催征的大会,必将激励全市上下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澎湃的激情,奋进“十四五”,开启新征程,谱写高质量富美鹤城更加出彩绚丽篇章。在此,我代表市委,向大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体代表、列席会议的同志,以及为大会顺利召开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年龄原因,部圳东、朱东培两位同志不再担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樊举格同志不再担任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多年来,三位同志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为鹤壁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会议选举郑辉同志、李海章同志担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方在敏同志担任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还有三位同志担任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新当选的同志表示祝贺。希望他们在新的岗位上,忠诚履职、夙夜在公,为鹤壁人民服务,为鹤壁发展服务,不辜负组织重托,不辜负群众期盼。
(二)。
各位代表、同志们!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奋斗者。回望“十三五”,这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五年,是波澜壮阔、高歌猛进的五年,也是成果丰硕、令人自豪的五年。五年来,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时代浪潮中跨越奋进,在改革创新中勇毅破局,在急难险重中砥砺前行,顶住了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冲击,战胜了矛盾风险交织叠加的挑战,经受住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压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动能加速转换,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位势形象显著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社会瞩目、可圈可点的过硬答卷。
坚持与代表同行,开展争创“星级代表联络站”活动,筹建人大代表培训学院,完善代表建议办理机制,架起了党群关系的“连心桥”,激活了代表工作的“动力源”;坚持与时代同步,持续开展“讲政治、懂法律、守规矩、强能力,争做出彩人大人”专题活动,丰富拓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鹤壁实践”,人大履职水平、管理水平、创新水平显著提高,在大战大考中彰显了新担当、展现了新作为、创造了新业绩。
(三)。
各位代表、同志们!奋斗是永恒的主题,拼搏是不变的旋律。2021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党迎来百年华诞,“十四五”发展航程开启,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整装再出发。这是新的伟大征程,我们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这是新的宏伟蓝图,“三个强市三个鹤壁”、“三富三美”的崭新画卷徐徐展开,召唤我们激情担当、书写华章。这是新的壮丽开局,五年看头年,头年最关键,我们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以优异成绩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新征程任重道远,我们等不得;新蓝图催人奋进,我们慢不得;新开局蓄势待发,我们拖不得。全市上下要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干事劲头,以“开局就要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奋斗姿态,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情壮志,在闯关夺隘中拼出一片新天地,在团结奋斗中再创发展新辉煌,确保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政治是工作灵魂,必须不断增强“政治三力”,让“两个维护”成为鹤壁最自觉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党和人民事业长长久久推进下去,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这些年我们之所以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战胜各种挑战,推动鹤壁迈上高质量发展轨道,根本在于我们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我们要毫不动摇践行“两个维护”,持之以恒提高“政治三力”,把讲政治的要求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
提高政治判断力,关键是做到心明眼亮、立场坚定。要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做到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提高政治领悟力,关键是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党中央精神和国之大局、国之大事、国之大计了然于胸,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学习思考,紧密结合自身职责领会体悟,自觉站在党和国家的战略全局、政治大局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让思想伟力焕化为推动鹤壁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提高政治执行力,关键是做到知行合一、坚决落实。要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经常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对表,经常同党中央精神对标,弄清楚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切实把“两个维护”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到工作中,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鹤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过硬的政治执行力,诠释初心使命,弘扬奋斗精神,造福人民群众,实现宏伟目标。
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深刻把握“三新要求”,让高质量发展成为鹤壁最鲜明的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奋进“十四五”,我们要精准领会“三新”的实践要求,用好宝贵时间窗口,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开辟鹤壁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要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战胜新挑战,就能迎来新机遇,抓住新机遇,就能创造新未来。要认识新发展阶段、适应新发展阶段、引领新发展阶段,自觉把各项工作放到新发展阶段去定位、去思考、去谋划,直面前进路上的矛盾挑战,把准我市“六期并存”的阶段性特征,抓住我市拥有的独特机遇,拓宽视野格局、更新理念思维、改进工作方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心无旁骛推动鹤壁高质量发展。
要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抓得好不好,关键看新发展理念树得牢不牢、落得实不实。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以新发展理念精准领航高质量发展,坚决纠正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和行为,坚决摒弃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经验和套路,不为指标波动所惊慌,不为短期变化所干扰,不为困难增多所畏惧,坚定不移深入实施“355661”工程,加快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区,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路。
要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次全方位的革命性重塑,适应得快、融入得好,就能跨越发展、弯道超车。我们要立足鹤壁看鹤壁、面向全国看鹤壁、放眼世界看鹤壁,找准坐标、把牢定位,大力实施“十大战略行动”,加快产业再造、动能转换、“三链”同构,强化全域统筹、区域联动、城乡融合,注重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低碳循环,主动对接周边、呼应南北、融入全局,聚力改善民生、共同富裕、社会治理,打造融入新发展格局重要链点城市,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鹤壁作为、彰显鹤壁担当。
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导向是行动指引,必须牢固树立“三个导向”,让创先争优成为鹤壁最澎湃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这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思维导图、指明了方法路径。我们要把“三个导向”鲜明地树起来,朝着问题冲锋,向着目标奋进,奔着结果做事,努力实现“总体工作创一流、单项工作争第一、全省有位次、全国有影响”。
要以问题导向切入,强化问题意识、解题意识,瞄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制约创新转型升级的突出矛盾、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诉求,善于“解剖麻雀”,精于“分析推理”,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理清思路、开对方子、聚力攻坚,在解决问题中把事业发展推向前进。
要以目标导向发力,把眼光聚焦到建设“三个强市三个鹤壁”、实现“三富三美”上,聚焦到“七个走在前列”上,聚焦到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上,思想上高度认同目标,行动上主动服务目标,落实上始终紧盯目标,把大目标具体为小目标,把长期目标分解为短期目标,把全局目标细化为行业目标、部门目标、区域目标,明确“任务书”、画出“路线图”、列出“时间表”,一步一个脚印推动目标实现。
要以结果导向落脚,紧盯“把事干成”,以钉钉子精神干事业,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谋划,大思路、大手笔、大气魄推进,把干事创业激情与科学务实精神结合起来,把抓好当前工作与着眼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突破,一项任务一项任务落实,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实干是成事之基,必须大力发扬“三牛精神”,让激情干事成为鹤壁最响亮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道路上,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三牛精神”是伟大时代的精神画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我们要把“三牛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辛勤耕耘、勇往直前,集聚鹤壁的“牛气”,创造鹤壁的“牛市”。
要涵养“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甘当为鹤壁人民谋幸福的“孺子牛”。发扬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贴近群众,用情温暖民心,用力改善民生,广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想方设法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民之所呼、我有所应落到实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要锤炼“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志,甘当建设高质量富美鹤城的“拓荒牛”。发扬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拓荒牛精神,以“闯”的魄力、“抢”的意识、“拼”的姿态,敢蹚没走过的路,敢拓没垦过的荒,敢干没做过的事,下好先手棋、善打主动仗、勇当主力军,在改革创新中豁得出去,在急难险重中顶得上来,在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中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要保持“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甘当扎根鹤壁奉献鹤壁的“老黄牛”。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精神,秉持对鹤壁人民负责、对鹤壁发展负责、对鹤壁未来负责的态度,以滴水穿石的定力、善作善成的毅力、老牛爬坡的耐力,一步一个脚印走,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棒接着一棒跑,用智慧和汗水耕耘这片热土、守护这片土地,努力把高质量富美鹤城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图景。
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党建是根本保证,必须持续营造“三个氛围”,让良好政治生态成为鹤壁最清新的名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是省委优化政治生态的有益探索和重要抓手。我们要持之以恒营造“三个氛围”,推动形成领导有威信、干部有激情、群众有信心的生动局面。
要持续营造学的氛围。学是基础,只有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才能跟上时代。要学创新理论,准确掌握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出坚定信仰,学出使命担当,学出思路方法,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学党史国史,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坚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学政策法规,吃透政策精神,树牢法治思维,培育专业素养,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学先进典型,以典型为镜,向先进看齐,跑起来干事,跳起来摸高,不断提高赶超质效。
要持续营造严的氛围。严是保障,只有严出习惯、严出规矩,才能保持定力。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从严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让严的味道随时能“闻到”,让铁的纪律随时能“听到”。广大党员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始终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自觉追求高线、远离红线、守住底线,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官。
要持续营造干的氛围。干是目的,只有干出成效、干出风采,才能不辱使命。要进一步树好干的导向、健全干的机制、培育干的作风、激发干的动力,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变“催着干”、“推着干”为“争着干”、“比着干”。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发挥好“头雁效应”,把办公室搬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把会议室放在项目现场、攻坚一线,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引领带动全市上下把各项工作干扎实、干到底、干出彩。
各位代表、同志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市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一如既往地为人大依法履职提供良好条件。
“一府一委两院”要自觉接受、积极配合人大监督,认真执行人大的决议决定,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监察和公正司法水平。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强化“作为”意识,增强“能为”本领,找准“善为”路径,创造“有为”业绩,不断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
各位人大代表要珍惜荣誉、不负重托,在工作中各展所长,在岗位上建功立业,在群众中引领示范,当好反映民意的“代言人”、维护民利的“贴心人”、排解民忧的“热心人”。
各位代表、同志们!宏伟的事业,总是在宵旰忧勤中腾飞;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日就月将中续写。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艰苦奋斗、团结奋斗、不懈奋斗,不断开创高质量富美鹤城的美好明天,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2内容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十二五”规划纲要分为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等16篇。
3作用和意义。
专家和学者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政策指向上清晰勾勒出未来五年中国产业路线图。即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传统制造业转移和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规模和效率四条主线,构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的支点。
十四五规划讲话稿篇二
“十四五”时期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深刻认识国内外形势的新趋向新态势,准确把握xx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十四五”规划,对于xx立足新起点、勾画新蓝图、实现新跨越,谱写新时代“中等城市、魅力xx”发展建设新篇章,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时期,在省、市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实事求是,运用系统思维,围绕“沿海经济、县城经济、矿业经济”三大板块加速崛起,大力实施“五项战略”,打好“五场硬仗”,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全力以赴落实发展第一要务,“十三五”确定的“一个高于”“两个翻番”“六个显著提升”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2019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xx亿元,前四年年均增长xx%,“十三五”期间可望保持x%以上中高速增长。发展质量持续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0年预计完成xx亿元,五年年均增长x%。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年预计分别达到xx元和xx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x%和x%。固定资产投资2020年预计完成xx亿元,五年累计达到xx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0年xx亿元,五年年均增长x%。实际利用外资2020年预计完成xx亿美元,五年年均增长xx%。xx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强县”行列。
动能转换进程显著加快,制造业主导地位基本形成。工业转型升级提速,投资建成xx钢铁电力设施制造、xx重工船用制品制造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初步构建起以新型建筑材料、生物健康产业为先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xx亿元,“十三五”前4年平均增速达到x%。服务业发展提质扩容,地产开发、商贸餐饮、电子商务、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获评电子商务进农村省级综合示范县。现代农业增量提效,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高,被命名为中国肉鸡之乡、生猪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绿色农业示范县。
创新发展能力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态势基本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xx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xx家,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xx%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xx%,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增长xx%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xx%,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xx%,在全市率先成立“人才之家”,建成3家省级院士工作站,“xx”人才项目入选全省重点示范工程,xx开发区获评“全省县域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先进园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全省第62位、全市第xx位,达到全省中上等水平。
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xx经济开发区纳入北京xx协同发展示范区统一规划建设,xx国际产业园获国家xx总局批准享受北京异地监管政策,县医院、中医院分别与北京xx医院、阜外医院实现远程会诊,建成央视有机稻米种植基地、北京xx集团绿色蔬菜供应基地,“十三五”承接京津转移项目xx个、总投资xx亿元。xx经济开发区xx产业园、xx产业园、xx产业园“一区三园”加速崛起,矿业经济循环利用产业园加快加速,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税收较“十二五”末同比分别增长60%和25%。
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全面开放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积极落实“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三深化三提升”活动,全力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在全市率先实施“一口受理、口口审批”新模式,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实现“五十证合一”和“全程电子化”,推出项目全程代办服务,xx家中介机构入驻中介超市,免费代办审批事项494项,压缩各类服务时限50%以上,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呈现出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活力增强的发展态势,xx塑造优良政务环境的经验做法被多家媒体报道。2020年预计实际利用外资xx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xx亿美元。
基础设施支撑显著增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一港双城”工作全市领先,一批精品小区工程完工,新增商住面积xx万平方米,完成道路改造、老旧小区道路排水改造、天燃气输气干线并网、新水源井等基础设施工程,市政道路形成“十横十二纵”路网体系,县城“一河三区”建设框架基本成型。突出精细管理、常态长效,实施“双巡查”大城管模式,顺利通过全国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复审复检。深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成市级示范片区1个、示范村xx个、提升村xx个,农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全县xx个村基本实现“四清四化”,被评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先进县。实施农村饮水工程巩固提升项目,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有效解决。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7.8%,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为城乡融合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绿色发展态势基本形成。积极推进工业污染专项治理,严格落实强化管控和应急减排措施,大力开展“一区三线十河”深度整治,2019年pm2.5平均浓度较“十二五”末期下降xx%,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28天。全面落实河长制,“全域治水、清水润城”项目顺利起步,xx河、xx河等重点流域以及xx河水体水质监测稳定达标,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土壤环境调查任务顺利完成,被确定为土壤防治推进县。“全域治水、清水润城”项目顺利起步。湿地保护进一步加强,大力实施绿廊绿道、绿化修复、农田林网及沙地治理和环企、沿海、城区绿化工程,“十三五”期间植树造林xx万亩,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成功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
民生福祉水平显著提高,共享发展局面基本形成。坚持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若有所扶,全县幼儿园普惠率达到82.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新县医院、精神病医院、急救中心投入使用,县疾控中心、xx镇、xx镇卫生院建设全部竣工,建成xx博物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等文体基础设施,食品安全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多渠道、多层次规范化监管,群众饮食用药更加安全,各项社会保障能力全面增强,形成社会资源共享、社会环境平安和谐的局面。
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扎实开展,“六稳”、“六保”统筹推进的局面基本形成。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县委县政府政府沉着应对、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抓“六稳”、促“六保”,打好防疫情、保发展组合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疫情“大考”。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到第一位,组织开展网格化、地毯式排查,对患病人员进行全力科学救治,全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战都要赢,完善常态化防控机制,多措并举推动复工复产,为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做大总量、做强增量、调优结构的任务仍然较重。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农业经济占比保持高位,仍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县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缓慢,临港经济发展滞后,城市经济带动能力弱。二是科技支撑、创新驱动、数字引领的任务仍然较重。企业主体创新能力亟待增强,技术装备升级压力较大,质量、效率、动力变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数字经济、互联网+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各层面还不够充分,新动能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还不稳固。三是环境改善、政策支撑、开放护航的任务仍然较重。生态环境治理任重道远,环境污染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治理和修复任务还很艰巨。市场化改革还需加大力度,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有效解决,服务发展“隐形壁垒”突出,打造“四最”营商环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向海而生的天然开放优势远未发挥,陆海、内外联动发展格局亟待加速形成。四是城乡融合、全民共享、均衡发展的任务仍然较重。农业农村基础还比较薄弱,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还需提升,民生保障还存在短板,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优质服务供给还不充足,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还有待加强。
十四五规划讲话稿篇三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区委关于加强党校工作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快党校建设,推进党校发展,更好地为xx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的基础上,特制定中共xx区委党校“十四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我校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xjp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党校工作的指示精神,以培养高素质党政领导干部为己任,扎实推进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改革,在教学、科研、基本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和成绩。
——积极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增强培训效果,主体班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得到市委县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十三五”期间,共举办各类主体班x期,培训轮训各级各类干部x人次。
——函授教育取得一定成绩,通过强化管理,精心组织,优化教学,使x多名干部大专以上学历,强化了干部素质。
——党史工作成就显著,圆满完成了抗日时期资料的整理和统计工作、冉庄地展馆史料整理上报。
——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方针,实施“精品战略工程、人才战略工程、管理战略工程”,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科研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
“十三五”期间,连续获得市党校系统优秀科研组织奖。
——加快基础建设步伐,“十三五”期间,对新购买的办公楼进行了整体归划和完善,建立了高标准的会议室,微机室,图书室。大力完善了学员的学习条件和住宿条件。
——加强队伍建设,以建设学习型、创新型、高效型班子为基础,建立了一支基本适应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的教师和干部队伍,组建了由各方面专家和上级党校教师形成的一支高层次兼职师资队伍。
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建立并完善各项长效管理机制。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央和省市县委对干部教育的重视,为加强新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重要前提,指明了方向。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全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县委实施“千名干部培训工程”,明确了我校新的培训任务;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各级领导干部自身起点的不断提高和衡量党校标杆的不断提升,使党校的压力明显加大;对照县委的要求和干部的需要,我校的办学条件、培训规模和教学质量等都还存在较大差距。
“十四五”期间我校将面临的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时期。县委对干部培训的高度重视和对党校工作的关心支持,以及我们在“十三五”期间已经在教学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经验等等,都必将为我们应对新挑战、攻克新难关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又要主动作为、破解难题,以开阔的思路、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努力推动党校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以党的十九大、十九届。
四中全会。
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我县创建xx卫星城的目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奋进,创新发展。以党性锻炼为根本,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满足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加强科研调研,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努力把党校培训轮训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作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全县社会建设的和谐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力争使我校成为与xx经济社会发展地位相适应的县级先进党校。
(一)创新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改革,发挥干部培训的主渠道作用。
未来五年,党校教育培训的目标定位,应当及时顺应这种要求,在加强干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建设这个核心,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和工作水平。
11、不断深化主体班次的教学改革。按照中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积极扩大办学规模,集中精力办好主体班次,高质量地完成干部培训轮训任务,充分发挥党校在培训轮训党政领导干部主阵地、主渠道、主力军作用,努力造就高素质的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今后五年,要着力抓好常规主班次培训,搞好党政领导干部培训,积极谋划新一轮领导干部和村级干部的培训。
方案。
22、不断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党政干部的学习培训内容,要突出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坚持党校姓“党”,围绕党性锻炼这个根本和能力建设这个核心,体现党校教学的特色。一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干部的理论武装,突出xjp总书记讲话精神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教学中的地位,使之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二要强化理论基础和战略思维、现代市场经济、现代领导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教学和培训,力求给学员以最前沿的新理论、新知识。三要把理论学习和岗位业务知识、技能学习结合起来,满足学员在知识、技能学习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培养和提高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四要强化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的教学和培训,着力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
深入进行专题性的研究。注重运用现代教学方法。以满足党政领导干部差别化能力培训的要求,真正使学员开眼界、拓思路、长知识、受教育。整合优质资源提升教育质量。进一步发挥客座教授的作用,以增强党校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不断整合优化并充分利用全市党校系统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系统内部的资源利用效率。
(二)发挥科研优势,打造科研精品,提升科研水平。
11、实现党校科研方向创新,强化党校科研的决策服务功能。党校科研紧密围绕县委的中心工作,加强对我县工作大局中出现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加大应用对策性研究力度。“十四五”期间,我校科研工作要全面参与到县委的决策中去,努力成为县委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提升办学水平。
1、进一步完善教学功能及相关设施,配置相应的室内、室外活动场地和配套的活动设施,开辟领导干部能力拓展训练的空间。
2、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校园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配套建成党校局域网系统,以便学员能够方便快捷地通过网络查询并交换各种理论和培训信息,并实现教学与办公的现代化。
(四)加强党校教职工队伍建设,不断适应党校改革发展的要求。
人才是立校之本、强校之本,是促进党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要以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研究型单位为目标,以培养建设一支素质好、业务精、作风正的教职工队伍为重点,努力把教职工队伍培养和造就成为一支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勤奋敬业的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队伍。
11、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一是要自觉学习,坚持和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切实增强学理论、学知识、学技能、学先进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和能力水平。二是要转变作风,加强调研。三是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增强班子的整体合力,努力使两级领导班子成为带领群众不断创新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四是要牢记宗旨,廉洁勤政。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定,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于律己,严格要求,切实履行好“一岗双责”。切实抓好队伍建设,既要干成事,又要不出事。
22、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围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强机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保持和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发扬信念坚定、务实开拓、精诚团结、敬业爱岗的党校人精神,全面提高党校工作水平。不断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升机关工作效能,争创市级文明机关。要注重研究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3、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高效精干、能够适应党校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有。
计划。
地聘请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党政领导干部为兼职教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以进一步充实力量,优化结构,提升水平。
44、切实加强行政后勤队伍建设。一要切实加强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相关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二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增强忧患意识,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努力争创一流业绩。三要重视抓好后勤劳务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有关部门要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开展必要的技能培训,以增强他们的素质,更好地发挥作用。
十四五规划讲话稿篇四
敬爱的党支部:
您好!
反腐不避政治局常委,这种超常规、超期待的大动作,表明执政党在对待党纪国法与至高特权的关系上,选择站在了维护法治的坚定立场,蕴含着执政党执行党纪国法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绝对性,体现出中共执政决意走上法治轨道的强大决心;而在中央委员会上专题研究十四五规划,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2020年12月1日,世界再次为中国“震撼”。这一天,中共中央决定对周永康立案审查,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大老虎”终于浮出水面;这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主要议程是“研究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问题”。两件大事,其实都关乎同一个话题,那便是法治。
反腐不避政治局常委,这种超常规、超期待的大动作,表明执政党在对待党纪国法与至高特权的关系上,选择站在了维护法治的坚定立场,蕴含着执政党执行党纪国法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绝对性,体现出中共执政决意走上法治轨道的强大决心;而在中央委员会上专题研究十四五规划,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它更加表明执政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对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而言,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性意义。
不过,在赞赏这种超常规动作的同时,亦应看到,中国现行法律从未规定可以对任何层级的高级领导人法外开恩。仅从法律来看,这至少没有超越法律的常规,这种超常规更多指向政治惯性和普遍的社会观念。
中国具有数千年的人治传统,求索法治的道路崎岖曲折。十八大以来,从提出“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到“建设法治中国”,从新法治十六字方针到十四五规划、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执政党力行法治的思路与部署清晰可见。更为可信的是,这种矢志法治的决心在很多领域开始得到践行,诸如反腐“有案必查”对法治原则的兑现,废除劳教对于法治精神的捍卫,司法改革对于法治理念的汲取等等,都预示着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站在了新的时代起点。
中国共产党对于十四五规划方略的不渝信念,源于对法治求根治本优良本质的认同,源于对时代中国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省察,也源于对治国理政历史规律的把握。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并不是最优的统治方案,但却是现实世界中所能找到的“最不坏”的方案,因为法治优于“一人之治”和“少数人之治”。无论是破解改革中的阻力与障碍,还是摆脱既得利益的束缚与干扰,无论是走出绝对权力的腐败定律,还是步入权利神圣的时代殿堂,都需要法治在更纵深的层面落地生根。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各种复杂的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逐渐显现,权力的失范与社会治理的失效不断挑战社会公平,与各种“治标”的方式相比,只有法治才是求根治本的良方。选择法治,坚定地推进十四五规划方略,中国梦的实现便有了坚实的根基。
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作为核心议题,必将勾画出未来法治中国的发展蓝图,寄托着华夏儿女百余年来追求现代化的绵绵厚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形式法治的构建更加完备。立足于这种现实基础,中国法治建设正处于从形式法治向实质法治的转型阶段。
这种转型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于司法机构的独立化运作。十八大以来,审判独立成为司法改革的重点关键词,习近平和最高法均多次提到“要确保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2020年2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时,就提出“要确保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其后,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等多个场合,最高法院院长周强也多次谈及“审判独立”。而今年以来,审判独立的提法更加密集,最高法院领导人在公开场合提到司法改革时几乎都会提及审判独立。有专家分析审判独立将是司法改革方向,还有人解读为中国正在走向司法独立。
欲让法治真正成为党的执政方式,成为政府的行政方式,成为全民的生活方式,千百年沉淀下来的心理、习惯与传统,还会呈现出诸多文化层面的阻力。由此,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也更加呼吁顶层设计,更加要求系统配套,更加强调知行合一。
法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刚开始的构建需要所有侧重。不同国家基于不同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选取不同的方向作为法治着力点,进而分化出不同的推行实质法治的进路。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主要采取的是一种“司法中心主义”进路,强调法院对法治的捍卫、发展功能;以德法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则主要采取“立法中心主义”进路,强调制定法的权威与规则效力,立法机关而不是司法机关构成法治大厦的“拱门石”。中国的法治走的也是一条“立法中心主义”的道路,将“有法可依”作为法治系统的首要前提,通过在经济、行政、社会领域急速立法,最终确立起治国理政的规则框架。
但是,在目睹立法如潮的同时,普通民众并没有相应地增长对法律的信心和期望,甚至怀疑“法”的存在。法律为什么实施不下去?制定出来的法律为何不能赢得人们的信仰?中国法律实施过程中究竟遭遇哪些瓶颈?念兹于此,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不得不面对当前中国法治建设的最大困境:法律体系背景下的实施难题,并由形式法治转入实质法治建设阶段。
基于中国不同的政治体制,推行实质法治依赖司法的崛起,同时也依赖在行政执法的归位,司法与行政执法共同构成一种“执法中心主义”的法治进路,以推动良法得到良好的实施,重塑法治的权威与公信。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在执政党的治国理政“总盘子”里,为何对行政体制改革持续倾注心力,为何将司法体制改革置于突出地位予以顶层设计。十九届五中全会《决定》当中,特别强调了两方面的法治改革,一是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一是司法体制改革,两者共同指向法律的实施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或者实施不力,搞得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那制定再多的法律也无济于事。”而只有从司法和行政执法领域打通法律运送正义的两条“大动脉”,才能为整个法治肌体输送新鲜血液,维系政体和国家、社会肌体的健康。
所以,保障严格执法,克服非平等执法、钓鱼执法、寻租性执法、非文明执法、限制性执法、选择性执法、运动式执法、疲软式执法、非法性执法、滞后性执法等行为,彻底纠正行政执法不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独立与公正,让每个人在司法个案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方略的重中之重。如此,我们才能从法律大国转型为法治强国。
此致
敬礼
汇报人:本站。
时间:2020年12月31日。
十四五规划讲话稿篇五
敬爱的党组织:
您好!
举世瞩目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昨天召开,十四五规划据信是这次会议的焦点议题。中国社会对此充满了期待。
十四五规划的概念在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上首次被写进大会报告,1999年被明确写入宪法。这十几年里中国的法治建设积累了大量基础性成果,“十四五规划”也已在全体国民中耳熟能详。
然而我们逐渐搞懂,十四五规划远不仅仅是一项国策,一个决定,它更是一种能力,是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更新。对中国这个现代化起步晚的大国来说,十四五规划首先需要执政者的坚定决心,然后需要从开展立法到向全民普法、再到推进执法的一系列系统工程。这当中哪个环节松懈了,都可能影响全局。
应当说这些年中国法治建设在不断前进。这个领域承受的批评相当多,发生的公共危机似乎也最多。尽管它们导致了一时的痛苦,但这些痛苦后来大多转化成了促进十四五规划的动力。社会很多力量都对这一局面做出了贡献,有时这些力量是彼此对立的,但它们的合力产生了正面效果。
我们以往听到的一些激进声音有不少是针对法治领域的,它们有些超越了当时的社会条件,甚至传达出对体制的某种对立情绪。但中国社会逐渐形成的弹性缓冲了它们的破坏力,容纳了这些声音的积极回响。
今天党的全会带领全社会关注十四五规划,下大力气推进它,中国社会的整体准备显然与十几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的立法已基本形成体系,普法教育通过宣讲和一系列公共事件的处理已经深入人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已经不再是个理念和口号,而是中国主流舆论十分严肃的要求和坚持。
中国社会各界对应当十四五规划的共识达到空前的高度,它对社会生活以及政治层面的深入度也前所未有。比如人们对十四五规划的最初理解是要规范社会运行,更多是针对老百姓的。而如今它的强调锋芒更多转向对权力的制约,如何确保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十四五规划的统一,也成为官方主动参与探讨的问题。
“法治是治国理政基本方式”,“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些表述都已出现在中国官方正式文献和领导人的讲话中。这不仅是表述上的跨越,中国法治建设的行动已在准备迈上新台阶。
法治在一定意义上说已经是一种价值观,一些人会因此对这一领域做得不如意的地方每次都进行政治拷问,有时导致矛盾和冲突激化。通过这次五中全会,也通过对以往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回顾,或许我们能看得更清楚些:推进十四五规划是这个国家整体上的真实努力,中国的主流力量在最近几十年里的确没想在这条并不容易的路上停顿。
民主、法治这些美好的概念很早就进入中国,但我们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大体搞明白:它们不是单刀直入,通过大跃进的方式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铺就一块块现代化及社会综合建设的基石,其中的任何环节我们都不能绕开或省略。我们只能也必须划出一条充满理想、而又现实主义的轨迹。
此致
敬礼
汇报人:本站。
时间:2020年12月31日。
十四五规划讲话稿篇六
同志们:
召开这次集体学习研讨专题会,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__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落实省委×届×次全会、市委×届×次全会工作部署,
总结。
2020年工作,研究2021年工作,确保我市“十四五”和2021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在×同志讲话的基础上,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吃透家底,精准定位。“十四五”规划是全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对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从国家战略来看,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也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习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未来一个时期,国内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统领“十四五”时期的战略基点。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部围绕高新区“十四五”提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进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在建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相协同的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国家高新区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走在前列,这是时代赋予国家高新区的重要使命。在这种大背景、大机遇下,我们必须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找准我们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位置,突出高新特色,打造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从省市方向来看,省上在×月底召开的“十四五”规划工作会上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创新环境、政策和服务,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打造具有xx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前不久,市上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围绕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目标,实施“一四五十”战略(“一”就是把×打造成关中平原城市群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四”就是以加快建设“一带一路”上的国际化城市、装备制造业名城、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宜业的美丽幸福城市的战略定位;“五”就是以持续提升产业聚集、物流枢纽、人文凝聚、对外开放、综合服务五大能力为主要路径;“十”就是以建设先进制造、优质农产品供应、货物集散、旅游休闲度假四个全国中心,以及开放交往、国际会展、科创、文化、教育培训、医疗康养六个区域中心为具体抓手),推动×在基本实现现代化上走在西部前列。这当中,赋予我们高新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提升产业聚集、对外开放能力,建设开发交往、科创高地。围绕全市规划的重大项目、重点工作、重要事项,我们要找准定位、主动融入,切实做到精准对接、有序承接。从高新潜力优势来看,目前,我们聚集了×户工业企业,建成了科技创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千河工业园区,形成了钛及钛合金新材料、石油钻采设备、高速铁路装备、电子信息装备、中低压输配电设备、机床工具制造等产业集群,已经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与×家国家高新区相比,我们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在主导产业上,拥有宝钛、瑞科、巨成、鑫诺等钛企业×余家,年产值×亿元,钛材产量约占全国的×%、全球的×%,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吉利为龙头,聚集了整车生产企业×户,零部件企业×多家,汽车产业配套企业×户,×年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实现产值×多亿。比如,与省内其他地市、县区相比,今年×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给予了高新区重大政策支持。这些比较优势,将成为我们高新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明晰路径,精准发力。一要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集群。我们经过近×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改革创新,一个是壮大产业。“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国家赋予我们高新区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职责,在未来仍然是我们要坚持的一个基本方向,这也是高新区区别于其他开发区和其他园区的一个重要的方向性要求。当前,虽然我们聚集了一大批工业企业,有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形成了产业的聚集,但对照国家对于高新区的定位和要求,我们的产业转型慢、主导产业不精,创新能力弱、产业品牌、核心竞争力还没有形成,“聚而不集”问题较突出。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要按照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进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的大背景下,国内钛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等需求潜力巨大,尤其是在军事领域、民品领域的钛材消费量必将大幅提升。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布局,瞄准钛行业细分产品,加快扩大民品、军工等领域技术攻关和产业布局,掌控住上游、做强做优中游、扩大发展下游。要以领军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各个产业相互配套,真正形成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带动现代服务业转型,做大做强高新区核心内涵。二要持续提升城市品质。我们自×年设区起,由西向东开疆拓土、发展科技、壮大产业,从×平方公里逐步发展成为近×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万的产业新城、现代化新区,汇聚了吾悦广场、天下汇(高新店)等一批商业综合体,建成了中华石鼓园、陈仓老街、太阳市等区域文旅中心,形成了由高铁新城、科技新城、综合保税区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三大经济板块,成为了×大城市建设的主要承载区、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也是×新的交通枢纽、商业金融和经济中心。但同时,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我们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尤其在一些细节上,还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给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困难,也影响到×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进程。比如,每年夏季和雨季,热岛效应、城市内涝等“城市病”就会不断上演,城区里面高楼大厦建得满满当当,排污排水管网建了拆、拆了建,这些都反映出我们对于城市“留白”不够,“留白”,可能会牺牲部分商业利益,却会让市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实质上是城市发展理念更新的体现。在建设用地缺乏土地占补平衡指标,可用于开发建设的土地存量不多的形势下,我们搞国土规划、开发建设、城市建设更应注重精细化管理,更要注重城市品质的提升。要在加速智慧城市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做出规划。三要更加注重民生。随着国内发展形势和外部整体环境的变化,在“十四五”时期,我们将面临大量的挑战,大量的风险,同时也有大量的机遇,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力方向不能单一,必须要有全面发展的观念。要以贴近群众、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布局一批教育、医疗、文化、康养、公园等公共服务配套,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解决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让群众切切实实能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和便利。比如,我们建人行天桥,要站在市民群众的角度多想一想,这座桥方不方便、便利不便利,能不能最大程度惠及群众,要多听一听群众的意见。
三、
做实项目,精准提升。一要围绕短板谋项目。前不久,市上开展了重大项目谋划论证,梳理规划×个项目,重大项目×个,总投资×多亿,其中高新区谋划项目×个,总投资×亿,总量占全市的三分之一,数量上占比较大,但市上在争取列入中省“十四五”规划盘子的×个重大项目中,我们重大项目只有钛及新材料产业园、华天科技半导体产业园、交大教育产业园等×个,我们的重大项目特别是政府投资类重大项目谋划不够,支撑高新区未来高质量发展的空间不足,可以说能拿得出手的、叫得上响的好项目、大项目还是不足。要围绕高新区短板、不足,精心谋划一批强基础、管长远、利大局的重大项目,巩固提升优势,补齐短板弱项,科学确定全区未来五年的整体发展路子。二要紧扣政策包项目。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鼓励东部国家高新区按照市场导向原则,加强与中西部国家高新区对口合作和交流。去年,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咸阳正泰智能电气西北产业园时指出,产业升级必然会带来产业转移,而产业转移又会提高产业竞争力,国家会为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研究出台更有吸引力的政策。我们工业基础雄厚、资源丰富,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巨大,围绕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我们要抢抓战略机遇和政策支持优势,主动出击,重点锁定长三角、东南沿海地区的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现代服务等产业转移,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积极承接、吸纳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和资本外溢。三要立足产业引项目。我们招引项目和企业,一定要聚焦我们钛及钛合金、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优先布局相关的重大产业项目,谋划、招引一批推动产业高端发展、创新发展和集群发展的重点项目,设计一批优化提升创新创业生态的重点举措,认真分析找准产业链条缺口,出台产业引导支持政策,开展主导产业链条招商,重点引进能强链、扩链、延链的大项目,加速形成产业聚集和产业生态。
“十四五”规划是我们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xx全会精神,结合省市对高新区建设的要求,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优势,把优势做大做强,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准确定位、厘清思路、明确目标、精准发力,切实增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我市“十四五”“开局首胜”。
同志们:
这次全会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委全体会议精神,以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清形势,提振信心,在新时代找准新方向,戮力前行。总结2020年各项工作,安排部署2021年工作,加快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xx建设。这次会议上,我代表县委常委会作了工作报告,xx同志对2020年经济社会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对2021年的经济社会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审时度势把握发展大局。
党的__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省委x届x次全会和市委x届x次全会,对全省、全市“十四五”时期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落实好中央及省市全会精神,是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我们要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形势,按照市委全会“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要求,进一步创新思维,在变革中寻找机遇,推动全县各项工作稳步发展。从国际形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节节高升,与各国交往交流持续深化,强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县xx经济走出国门、加强进出口贸易等开辟了通途。从国内形势看,中央经济会议和中央农村会议已为今年工作绘好了蓝图,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黄河高质量发展等为我县“十四五”规划目标开好局注入了动力。省委全委会提出的“五个示范省”建设、“四种经济形态”等决策部署深化了我们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为我县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市委更是一如既往关注和支持xx发展,去年以来就“两化”工作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从市级层面谋划和推动我县高质量发展。就我们xx而言,受疫情影响,一部分xx店倒闭,xx返乡创业人员较多,社会资本将聚集,另外,我县有很好的资源禀赋,发展的前景较好。可以说,我们正处于滚石上山的关键期,这就需要我们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付出更为艰苦的奋斗,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把握好民生民心民力的结合点,把握好生态生产生活的关键点,努力做好各方面工作,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二、坚持稳中求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__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我们要守好“六保”底线,加大“六稳”力度,加快xx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一是强化项目驱动。更加突出“项目为王”理念。坚持用市场化思维来破解难题,让资源跟着重点项目走。聚焦xx高速、xx公路等路网建设、xx房地产开发等重点项目,集中精力、全力以赴,赶工期、保质量,全力推进,确保快建成、早达产。同时,要持续简政放权,创新监管,优化服务,争创“零投诉”营商环境,持续释放市场活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政策,研究市场,既要有交流的本领,又要善于在交流中捕捉商机,力争招一个落一个,落一个成一个。要增强服务意识,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和市场主体联络员帮办代办,问计、问需、问政于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要调优农牧业发展结构,完善x经济区基础设施条件,力促民营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以xx产业园建设为平台,努力打造和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xx品牌和龙头企业,优化品牌影响力,树好xx新形象。
二是推动城乡发展。持续推进“双城建设”,一要按照“品位提升、形象提优、功能提质”的要求,逐步完善群科新区规划,加大特色小镇、群科新区建设力度,加快城区建设、强化城区管理。同时,要加强对城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要持续把聚集人气作为群科新区发展的首要任务。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的对接协调,加快县府驻地搬迁进程,力争年内实现整体搬迁。二要按照“紧凑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巴燕县城城市功能,力争做到划行归市、道路还民。全力整治“脏乱差”环境问题,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提升服务水平。三要重点抓好六大集镇、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六大集镇区位优势,教育引导群众定时定点建立集市,提高物流交易,促进群众消费。同时,落实跟进措施,做到高水平管理,坚决扭转“重建设轻管理、先建设后管理、只建设不管理”的观念,灵活管理方法,采用政府购买、租赁服务等方式,强化集镇管理,不断完善和健全城镇长效管理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加快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宜居指数。依法加强县城、集镇环境管理,营造文明、和谐、整洁、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
三是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当前,我们已经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全县上下要继续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全面改观农村民居环境,精心塑造农村人文环境,保护培育乡村景观环境,着力打造一批基础完善、人口集中、产业配套、环境优美的示范村。强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扎实推进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建设,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着力在提升村庄品味、品质上花心思、出实招,系统全面改变农村面貌。同时要避免大水漫灌、粗放实施,力争花最少的钱做最有品质的事。要常态化抓好集镇环境、农村污水、“大棚房”拆迁整治、生活垃圾治理和“厕所革命”,打造一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我们要坚持自身发力和向外借力并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拓展新空间。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程序、提升行政效能,促进市场主体快速发展。切实抓好县委各部门、公检法司的改革,认真做好妇联、共青团、工商联等群团组织的改革,广泛把党员干部、广大群众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动员起来,为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合力。加快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切实加强金融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投融资改革,改革政府投入机制模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xx建设。不断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领域,切实增强改善公共服务的合力,使群众享受更多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三、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生态环境质量好转。
xxxxx强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省委将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放在“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的第一位,这是充分遵从绿色发展的根本之举,也是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切实增强保护好生态就是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责任、最大的贡献的意识,深入学习贯彻xxx生态文明思想,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xx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
一要深刻汲取教训。我在去年8月份的警示教育大会上要求大家,要深刻汲取xx非法开采的惨痛教训,把xx煤矿的问题当做我县潜在的问题来解决,把xx煤矿的失误做为我县的镜鉴来对待,各相关部门要持续深入排查,对于一些生态领域内的违法行为迅速行动,及时处理,避免小隐患变成大问题。各县级分管领导、乡镇主要负责同志要把各自分管领域的责任扛起来,种好自己的责任田,理好自己的生态账。
二要当好生态卫士。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用心牢记“三个最大”省情定位,进一步理清职责,同向发力,齐抓共管,牢牢把握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生追责、权责一致”的原则,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林草部门要强化对护林员队伍的管理,加强巡山力度,尤其是近期天干物燥,要定期做好森林防火巡查检查。严格按照市委“三绿”要求,持续开展好2021年春秋季绿化“大会战”,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
三要加强河湖治理。认真履行好各级“河湖长”责任,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严厉打击河道四乱,让河湖绿水长流。要推进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河道治理项目,加强水质监测和执法力度,严格企业排污标准,坚决打击水环境污染问题的力度,全面整顿好黄河沿岸私搭乱建、乱堆乱放、随意倾倒建筑垃圾的问题,以及污水直排、垃圾倾倒入河入库、侵占河道、破坏河湖护岸等问题,确保水清、岸净、河畅、景美。加快推进《xx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进度,打造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黄河博物馆建设,促进黄河发展。
四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加强大气污染防控,严控生物质露天焚烧,精细化管控扬尘污染,因地制宜推进清洁取暖工程。高标准实施好全县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地保护、土地复垦等工作,加快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长效机制,切实守护好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要督促采矿企业坚决做到开采手续齐全、合法合规经营,加快推进开采后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对于不按矿区水土保持方案、矿山治理方案进行环境恢复治理的,先停产治理,再恢复开采,治理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不予恢复开采。同时,要全力整改好中央及省市各类巡视巡察反馈的问题,确保整改到位。
四、坚持人民至上,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xxxxx在党的__上指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要牢牢守住民生保障底线,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一要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攻坚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群众富起来,腰包鼓起来,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加强贫困户动态监测,完善防返贫机制,加大对边缘户的支持力度,严防返贫风险。要持续加大劳务输出,加强用工企业对接,积极动员组织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劳动力复工上岗、转移就业,增加务工收入。各乡镇要用好用足公益岗位政策,进一步规范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岗位管理,切实做好稳岗增岗工作,保障贫困劳动力都有一份稳定持久的收益。要引导和支持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等增收产业。继续深化与xx结对帮扶工作,不断完善机制、强化措施,珍惜帮扶之机,用好帮扶之力,加强消费扶贫,打造省内外消费扶贫营销平台,促进产销双赢,群众增收。
二要补齐好各类民生短板。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带着感情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特别是在安全住房、人畜饮水、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方面亟待解决的困难,确保群众吃上放心水、住上安全房、走上畅通路。一是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核心,继续落实好《xx县提升教育。
教学。
质量六年行动计划》,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水平。积极争取教育援助,继续开展“学子圆梦”“雨露计划”、合作办学、异地办班等教育创新工作,推进我县教育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二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推进“健康xx”建设。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大病保险及医疗救助等保障制度,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强化社会保障措施。全面落实民政救灾、城乡低保等各项帮扶救助政策。加快中医院建投用进程,守好群众健康防线,进一步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让全县人民群众享受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三是要千方百计稳就业,坚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理念,发挥“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优势,支持回乡创业,引导群众就地就近就业。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文物保护,深化文化惠民,创作文艺精品。
三要完善好社会治理体系。树牢底线思维,做好和谐稳定工作,要结合县情实际,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一是加强社会创新治理。以推进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三年行动计划为重点,深入推进“法治xx”“平安xx”建设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扎实做好今冬明春、3月份敏感期维稳工作。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多元化社会管理,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模式、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在开展“河湖长制”“林草长制”“地长制”的基础上,在各路段开展“路长制”;在各住宅小区实行“楼院长制”,力争实现“五长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行业监管,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加大治理违法建设、占道经营等突出问题的力度,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二是巩固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贯彻落实好民族自治地区发展各项政策,解决好各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决胜全面小康同步、民族团结同心、社会和谐同向、基层基础同创、机制激励同促、精神家园同建。依法加强对宗教寺院、宗教事务和宗教教职人员管理,继续开展“xx”整治、“三化”治理、藏传佛教寺院管理转化等工作,全面完成阿式风格清真寺改建任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驻寺工作组、寺院民管会规范管理,提高宗教工作法制化水平。三是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最核心的政治资源和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续运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宣传方法、活动载体、媒体平台,加大对中央及省市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要全力推动移风易俗,让更多群众成为文明乡风的参与者、传播者和受益者。要持续开展“五星级文明标兵户”“最美xx人”评选活动,增强精神文明建设感染力。强化法治手段,以法律约束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不良风气要敢于站出来,既要依法维护上访群众的合法权益,也要坚决拿起法律戒尺予以惩戒。进一步发挥网信办作用,做好网上网下宣传结合工作,推动形成大宣传格局,使我们所要提倡的文明价值在老百姓心中固化下来。
四要防控好新冠肺炎疫情。当前,各地疫情又出现“反弹”,河北等地已进入战时状态,疫情防控工作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全县上下要进一步抓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准确把握当前疫情防控面临的严峻形势,持续落实“五种劝阻模式”“十个严格”等行之有效的举措办法,发挥好联防联控机制作用,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县疫情指挥部加强与各乡镇、各部门单位间的协调联系,深入开展前期摸底调查,研究制定疫苗接种分配方案,明确人群范围、接种顺序和时间考虑,提前组织疾控机构和基层接种单位的人员培训。根据冬季疫情防控需要,推动高风险人群、重点人员的疫苗接种。品牌部门要加强对xx务工人员的管理,对于中高风险地区的xx务工人员要严格落实核酸检测、集中隔离等工作,并做好溯源、管源、控源、隔源。教育部门要加强与卫健部门联动,形成教育、卫健、学校、家庭与医疗疾控机构“点对点”协作机制、监测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各乡镇要保持原有的疫情防控组织架构,坚持党委、政府一把手统筹负责,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织密不漏人不漏户的安全网,把基层建成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卫健部门要强化内外统筹,运行完善好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疾控中心三家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核酸检测实验室,并要强化应急实战演练,确保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五、坚持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xxxxx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这一要求气势恢宏、内涵丰富,是指导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纲领和总遵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全县各级党组织要做到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始终把党的建设工作抓在手上、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全县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一是加强政治建设。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化“八讲八爱”活动,开展党员培训工程和党支部书记示范培训班,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用党性滋心淬魂,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要提升政治能力,强化政治觉悟、提高政治素质、锤炼政治本领,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引导党员干部心怀国之大者,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要抓好意识形态,落实“四项清单”制度,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守好关键阵地,增进思想共识。
二是凝聚组织合力。要结合正在开展的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建强基层堡垒,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健全完善“一肩挑”村党支部书记《管理意见》,落实“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确保党的建设质量全面提升、全面过硬。要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深化村企联合党组织创建,加快推进产业基地和扶贫工厂“两新”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要鲜明选人用人导向,严格政治标准,严把干部选任关口,用活“三项机制”,真正把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生态环保一线的优秀干部重用起来,让有为者有位,为担当者担当。
三是从严管党治党。要深化以案促改,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加强警示教育,深入开展“四个查一查”和“四个专项工作”,着力发现问题、整改问题,真正改出正能量、改出新气象、改出新作为,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心齐劲足的政治生态。要严肃查办案件,用好“四种形态”,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严肃查处重点案件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始终保持高压态势。要健全长效机制,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用好“廉政风险防控图”,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四是持续改进作风。要勇于担当,发挥“头雁效应”,靠前指挥,敢为人先、敢于胜利,主动扛重担、打硬仗,到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难题,推动各项工作“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要真抓实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见事早、行动快、措施实,正排工序、倒排时间、适度超前,抓实抓细抓落地。要注重实效,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上级下级捆到一起干,一竿子插到底,挥洒汗水拼、撸起袖子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六、强化担当作为,推动党员干部履职尽责。
xxxxx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强调:广大干部要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要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当前,我们的蓝图已绘就,目标已明确,对于我们全县干部职工来说,目标就是奋斗方向,就是前进动力,就是使命必达。
一要坚定信心不动摇。信心比黄金更宝贵。今年以来,我们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各种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困难挑战前所未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好于预期,特别是通过大家共同奋斗,疫情防控取得佳绩,民生工程多点开花、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正浓,社会各界对xx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们相信,量变必然带来质变,点滴的积累必然产生强大的集聚效应。我们相信,我们xx大发展的前夜已经到来。
二要咬定目标不放松。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__精神,对照省委、市委工作安排,按照《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既定目标,抢抓中央及省市一系列政策机遇,坚定不移,全力以赴,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奋勇前进。
三要加压奋进不懈怠。事业是干出来的,成绩是拼出来的。万米长跑,谁能在最后赛程咬紧牙关、坚持不懈,谁就能率先撞线、拔得头筹。工作中,我们要摒弃歇一歇、缓一缓的思想,继续实行工作项目化,坚持每个项目都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集中攻坚,狠抓工作落实,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确保在“十四五”时期取得优异成绩。
同志们,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作为。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xxx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勇立潮头、争当新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只争朝夕、真抓实干,以无愧于历史、无愧于组织、无愧于人民的工作实绩,奋力实现各项事业全面争先进位,谱写好xx篇章!
研讨会讲话稿。
十四五规划讲话稿篇七
作为一名投身于建设行业的中交青年,更应该积极参与,为祖国的发展出一份力。在工作中保证质量,保证安全,严于律己,爱岗敬业。不断充实自己,为建设行业做出贡献。豆花问答网为大家整理和分享的十四五规划学习。
总结。
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2021年,我国将正式开始实施“十四五”规划,进入“十四五”时期。这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全面开启新征程,乘胜前驱,继续向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20xx年10月29日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以及必须遵循的原则。
《建议》涵盖了脱贫攻坚、科技创新、国际形势、产业体系升级等方面。在《建议》中列出的十二个重点领域和重要工作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与我们大学生关系密切。参与创新发展的主体,除坚持在科研一线工作的科研人员以外,就是我们作为创新预备力量的青年大学生。《建议》指出,十四五需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这其中就有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国有需,召必回”,国家号召我们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发展,并且为我们创造了条件,我们就应当努力学习基础知识,提升科学素养,响应国家号召,努力争取在未来的几年跻身科研一线,为我国的创新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建议》还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思想建设也不能落后。尤其是我们北航学子,更应该传承北航自建校以来的“红色基因”,积极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巩固加强爱国主义信念,坚定不移跟党走,成为一个爱国家,于国家有用的杰出人才。
一言以概之,“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至关重要的五年。作为大学生,也是未来建设国家的一员,我们应当在现如今的校园生活中积极进取、不懈努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努力奋斗。
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后,国家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通过对十四五规划的不断学习和理解,我对其中“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这句话颇有感悟。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来看,从建国初始的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再从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到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在经济上的政策和发展理念无一不是伴随着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前行的,所谓经济基础推动上层建筑,我国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提出要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与目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密不可分。
从经济学本质上来看,投资、内需和出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大马车。其中内需是最关键的因素。我国提出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格局,意在拉动国内需求,保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绿色、公益、安全消费,如共享汽车、共享单车;支付宝上的购买商品后部分收益用于西北育林;消费后部分收益用于捐赠希望小学等等。将传统消费方式与现代消费相结合,如最近比较火的直播带货平台,在部分贫困地区经历疫情后,主播与商家联合线上售货,即推动了经济增长,也为疫情期间产业脱贫提供了新方向。
自然,拉动内需离不开商品本身的质量,也离不开国民的相对购买力的提高。要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愿国家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新征程。
20xx是“xx”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承上启下的一年,昭示着我们的国家即将迈入“十四五”规划的新征程。
“十四五”规划是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水平、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作为一名投身于建设行业的中交青年,更应该积极参与,为祖国的发展出一份力。在工作中保证质量,保证安全,严于律己,爱岗敬业。不断充实自己,为建设行业做出贡献。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会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迎接“十四五”新征程,制定新的目标,面对新的挑战,加强学习,为公司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二)“十四五”是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节点之一,我们在这里播种青春与理想,期待明天的蓬勃发展,在祖国繁荣的庇护下,我们用自己的双手书写蓝图,用智慧浇筑梦想。
从自身出发,作为中交集团的青年员工,要脚踏实地,勤劳务实,既要做好现场的各项工作,又要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及专业本领,积极参加各项培训,拓展知识储备。工作上,要认真负责,严格谨慎,将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项工作做到精细、精准、精确;学习上,要集思广益,勤学好问,除了平时所接触的知识领域以外,要加强其他方面的学习,做到全能发展、融合运用;思想上,要牢记使命,时刻关注祖国发展、关注国家形势、关注国家大事。
“十四五”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筑梦之路,既是前辈们辉煌成绩的升华,又是我们年轻人挥洒青春的舞台,我们将在这里共同奋斗,凝聚力量。
没事多学习学习。
十四五规划讲话稿篇八
党中央全会通过五年规划建议、国务院组织编制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审查批准后组织实施,已成为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通过这一程序,转化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文件在全国实施。
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通过一个个规划的分步实施、接力推进、滚动落实,一以贯之地朝着既定的战略目标前进,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迅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纲要》作为第14个五年规划,严格遵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确定的总体方向和重点任务,并从思路、布局、目标、举措上进一步细化具体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第一个五年的路线图,确保党中央战略安排能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
《纲要》是新发展阶段政府更好履职尽责的重要依据
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是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国家发展规划集中体现了国家战略意图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具有引导公共资源配置方向、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功能,发挥着平衡各方面关系、避免宏观失衡、引导和稳定预期的作用。
国家发展规划经全国人大审查批准后,必须依法依规组织实施,这也是对政府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落实好《纲要》,必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一方面,《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重大工程项目和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安全保障等领域任务,需要政府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社会资源,也需要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形成合力;另一方面,《纲要》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行业发展、结构调整等领域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实现,也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治环境,引导各方面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纲要》是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的共同行动纲领
规划编制过程,既是一个发扬民主、汇集众智、反映民意的过程,也是一个统一思想、科学决策、凝聚共识的过程。
《纲要》编制坚持深化研究和深入调研相结合、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相统一,汇集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实现了国家战略意图和人民共同意愿的统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纲要》坚持全球眼光、战略思维,统筹兼顾、精准施策,是积极主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系统部署,是精准有效解决发展中突出矛盾问题的解决方案。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发展阶段,《纲要》站在新的起点上谋划部署“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将开启新征程、续写新辉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新的一大步。
十四五规划讲话稿篇九
敬爱的党支部:
您好!
改革开放以来,每一届中央委员会通常要召开七次全体会议,即“一中全会”到“七中全会”。
深化“五中全会”部署。
“一中全会”一般紧接着党的代表大会之后召开,聚焦“人事”,讨论、选举党的领导;“二中全会”一般在全国两会之前召开,主题也以“人事”为主,讨论新一届国家机构的人事安排;“五中全会”则以“经济与改革”为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五中全会的决策部署,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五中全会”,一般与“五中全会”相隔一年左右,会期一般4天,会议内容通常全面落实、深化“五中全会”的决策部署。
8个月前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十四五规划、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入党申请书如何写,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今年10月将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问题。
多以“党建”为主题。
特别是十四届五中全会以来,“五中全会”还常聚焦“党建”。十二届五中全会,讨论确定了关于进一步实现中央领导机构成员新老交替的原则;十四届五中全会、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七届五中全会均以党建为主题。
20个月前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8个月前的“五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十四五规划、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3个月后召开的“五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问题。
此致
敬礼
汇报人:本站。
时间:2020年12月31日。
十四五规划讲话稿篇十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2.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7.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8.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9.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10.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健全科技伦理体系。促进科技开放合作,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
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强化要素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1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1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14.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加快全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15.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
五、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16.畅通国内大循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17.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18.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降低企业流通成本,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完善节假日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19.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送电输气、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六、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20.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21.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重视预期管理,提高调控的科学性。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加强宏观经济治理数据库等建设,提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治理能力。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
22.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对预算编制的宏观指导。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完善现代税收制度,健全地方税、直接税体系,优化税制结构,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金融双向开放。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23.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放宽准入限制。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
24.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务公开。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25.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适应确保国计民生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26.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27.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28.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八、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29.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30.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力支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1.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九、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32.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3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推进国家版本馆、国家文献储备库、智慧广电等工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34.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35.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发展绿色建筑。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36.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治理城乡生活环境,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
37.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强化河湖长制,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加强黑土地保护,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
38.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高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十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39.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坚定维护中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发挥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展会平台作用。
40.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推进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深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合作,促进人文交流。
41.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坚持平等协商、互利共赢,推动二十国集团等发挥国际经济合作功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多双边区域投资贸易合作机制,推动新兴领域经济治理规则制定,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十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42.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43.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44.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45.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46.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发展高端医疗设备。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健康产业。
47.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
48.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十三、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49.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人才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重要领域国家安全立法、制度、政策。健全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50.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确保生态安全,加强核安全监管,维护新型领域安全。构建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
51.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生物安全保护,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52.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十四、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
53.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与时俱进创新战争和战略指导,健全新时代军事战略体系,发展先进作战理论。加快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加快军兵种和武警部队转型建设,壮大战略力量和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打造高水平战略威慑和联合作战体系,加强军事力量联合训练、联合保障、联合运用。加快军事人员现代化,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完善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军事人才方阵。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聚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加速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
54.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同国家现代化发展相协调,搞好战略层面筹划,深化资源要素共享,强化政策制度协调,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协调发展,集中力量实施国防领域重大工程。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加快标准化通用化进程。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健全强边固防机制,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十五、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55.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深入总结和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56.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57.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落实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特别行政区社会大局稳定。支持特别行政区巩固提升竞争优势,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带一路”功能平台,实现经济多元可持续发展。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政策措施。增强港澳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支持香港、澳门同各国各地区开展交流合作。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
58.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依归,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台商台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持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在大陆上市,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强两岸基层和青少年交流。高度警惕和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59.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进各领域各层级对外交往,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坚持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加强国际法运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积极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60.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按照本次全会精神,制定国家和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家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确保党中央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十四五规划讲话稿篇十一
今年是谋划“十四五”发展思路的关键一年。“十四五”和未来的更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将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挑战因素不断增多,国际贸易和投资也可能受到从未有过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长更依赖创新累积形成的新动能。
(一)从供给侧宏观增长模型看趋势。
按照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描述,经济增速是由技术进步增速、资本投入增速和劳动力投入增速共同决定的。
从我国目前趋势看,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提高,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经超过18%,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接近15%,在上海等超大城市,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30%以上。
由于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的集中影响,这一比例还在快速上升。预计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0%以上,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接近18%。
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直接后果是储蓄率逐渐下降。事实上,我国总储蓄率过去几年已经由51%左右下降到了48%左右,虽然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属较高之列,但下降速度比较明显。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总体储蓄率会进一步下降至40%左右。
储蓄资源增速下降,加之资本产出率增速也在下降,使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近几年逐渐下降,由过去较长时的两位数增长下降到6%左右的个位数增长。
从劳动力供给看,老龄化毫无疑问会降低劳动力供给增速。事实上,过去几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60岁)平均每年净减少200万-300万人。
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明显变化,使得我国过去十年劳动力成本年均提高约12%左右,迫使不少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退出或转移到劳动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
不仅如此,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也开始下降,由过去10年年均增长9%左右下降到过去5年年均增长5%左右。
从技术进步率(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看,也存在下降的趋势。
(二)从供给侧部门模型看趋势。
从增长的供给侧部门模型看,gdp是由各部门国内生产增加值+净出口构成的。各部门增加值的增速及其权重共同决定了gdp的增速。
从不同产业门类变动看,考虑到制造业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出清,制造业传统部门和农业生产增速会比较稳定甚至有所下降。
在制造业众多门类中,过去五年实现两位数以上年均增速的只有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和通信类电子产品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和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与互联网、大数据等创新应用相关新兴部门或新经济部门增速也相对较高,甚至超过两位数增速。但由于对同一领域的传统模式具有替代效应,未必会产生对整体行业增速的实质性提升。
服务业表现出高于制造业和农业的增速,特别是服务业中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体育健康等部门增加值增速超过两位数。
增长的收入弹性很高,具有持续稳定的扩张性,这与居民消费结构中服务消费比重提高的升级趋势是一致的。比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过去五年的年均增速超过了18%。
(三)从需求侧宏观模型看趋势。
经济学教科书描述的宏观模型十分简单,gdp=c+i+(_-m),其中c为消费,i为投资,_为出口,m为进口。这说明支撑gdp增速的是所谓“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增速。
从目前态势看,我国国内消费增速逐年下降,已经由过去10%以上两位数增长下降到8%左右的个位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由高点期30%左右的增速,下降至如今6%左右的增速。
由于投资收益总体上趋于下降,市场投资增速难以出现新动力。净出口因贸易环境和贸易条件恶化,面临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总体呈下降趋势。
再加上世界经济在未来几年仍有较大概率出现周期性回落,恐难有大的作为。
制造业景气的逐渐收缩会逐步蔓延至服务领域,从而导致就业增速的进一步转弱,失业人数可能会有所增加,会使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下降,并进而使消费变得更加谨慎保守。
因此,未来支撑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似乎也在进入弱化的通道。
总体结论:综合上述多重因素、相关约束条件的变动趋势,得出的基本推论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具有下降趋势。
如果我们假定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速基本稳定,综合考虑我国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变动趋势,未来5-10年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会下降至5%-6%的区间内。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客观接受在未来10年,我国经济只能取得6%以下的年均增速。
国家五年规划预期增长目标的选择是否合理,对各地设定各自的五年规划预期目标具有重大导向性影响。
从过去的经验看,过高的预期目标一般会使各级地方规划预期目标跟随性加码提高,最终会导致因整体目标过高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不必要的刺激性政策,产生杠杆攀升、违约增多、产能过剩、泡沫加大等副产品,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既然未来潜在增长率已经落入5%-6%的区间,如何更多向6%左右靠近,稳定并延长经济增长平台期,是制定新的五年规划时需要认真考虑的政策和改革重点。
从中国目前的基础条件看,我们有较大空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更长时间的经济稳定增长,并通过更好的创新激励,延缓因要素红利逐步减弱、外部环境更加恶化导致的降速压力。
(一)以全方位创新为核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规划明确的发展主线,这一任务不可能在五年内完成历史使命,需要在“十四五”期间继续深入推进。应该在一下几个领域采取措施,深度发力。
1.努力稳定劳动力供求关系。
化解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主要做法包括:
四是在一对夫妇可以生两个孩子政策基础上,尽快实施自主生育政策,必要时视情况采取措施鼓励年轻人多生育,以扭转人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国家人口结构失衡问题。
2.提高劳动力素质和质量。
应对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另一个有效措施是提高劳动力素质,以质量提高弥补数量不足。这需要强化实用型技术教育和培训投入,为更多劳动力提供更高质量的免费技术培训和技术教育,通过更专业的技术培训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题。
应该给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教育能够针对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员工教育和培训服务,并强化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对接,缓解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导致的人才浪费。
要全面提倡专业精神,减少教育的功利性,真正培养个人专业兴趣,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能人文化。
提高各领域专业人员、技术工人的社会待遇和认可度,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认可度,使不同专业技术岗位的专家和工人都能成为更受尊敬和尊重的职业人士。
3.强化全方位科学技术创新。
以研发投入规模和专利申请数量看,我国算得上一个研发大国,我国也是一个产业体系门类齐全的大国,但从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来说还远不是强国。
从创新效果看,我国虽然专利数量虽然名列前茅,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大致只有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0%左右的平均水平。
从产业体系看,我们很多产品和服务在品质上不能满足消费者消费升级和消费多样性、精细化的需求,很多领域不具备与海外先进技术、产品和服务竞争的能力,一些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还完全不能自主研发并生产,必须高度依赖进口。
在自由贸易环境下,通过互通有无和比较优势形成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产业链,这原本不是问题,况且我国还属于贸易顺差国。
但不幸的是,我国还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国家安全保障、意识形态差异、制度体制差异、获得竞争优势等为借口的高技术封锁和禁运且这一和平时期不应该出现的美国主导的技术禁运还在进一步强化。
在外部压力遏制下,任何对全球化产业链和技术链抱有期待和幻想的技术和产业政策政治上都不容易被接受。
我们还不得不在关键领域继续采取以进口替代为目标的产业政策,加强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国内研发和进口替代,以摆脱对进口产品和技术的严重依赖。
鉴于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激励体系,强化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更多投入资源用于研究开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激励,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
与此同时,我们依然需要加强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领域的国际合作,更好利用国际上最优秀的研发资源,形成更具激励性的产业技术创新和研发环境,以及推进研发成果商业化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环境。
4.深度推进全面对外开放。
过去中国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对外开放,未来的发展依然离不开对外开放。但是,今后的外部国际环境对中国可能会带来诸多挑战。
这些新挑战可能要求我们的对外开放不能仅限于货物与服务市场的扩大开放和准入,可能还涉及体制机制的与国际接轨。
这是因为更开放的中国经济需要中国企业更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贸易投资往来,这涉及到跨国间基于规则的公平竞争和对参与主体法律保护的一致性。
这可能会颠覆我们过去一些传统的习惯思维。比如,我们过去常说制定产业政策是一国主权,不容别人说三道四。
这一听起来合理的论断在新环境下可能恰恰是不尊重国际规则的表现,因为一国在使用产业政策工具时,所使用的政策手段特别是政府补贴等手段,极可能违反世界贸易组织反补贴协议,使受补贴企业相对于不接受类似补贴的企业形成不公平的贸易竞争优势。
所以,在一个开放环境下,如果尊重国际规则,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权基于国际规则对他国可能扭曲贸易的国内政策说三道四。
因此,从产业政策角度看,出于对国际规则的尊重和提高政策手段实际成效的考虑,我们需要更好发挥竞争机制对市场主体的激励作用,而不是简单利用政府补贴予以支持,避免给别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或反补贴、反倾销措施留下话柄。
在服务领域,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通过国外先进和高品质服务模式的引进,促进国内服务业市场的高水平竞争,通过竞争尽快提高国内服务业的服务品质和服务能力。
在城市开放发展方面,中国需要加快沿海城市群和重要都市圈的全方位开放,特别是改善一线城市和准一线城市的国际化营商环境,以更好吸引国外创新性资源和高品质企业参与中国城市的发展,培育形成几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大都市。
5.优化能源结构并强化节能。
能源是现代经济增长发动机的燃料,能源革命和创新对中国的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但能源资源的人均自然禀赋明显不足。
目前,我国人均能源消费为3吨标准煤左右,与美国人均11吨标准煤、俄罗斯13吨标准煤的水平有很大差距,只相当于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日本和德国人均消费水平的一半。
随着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行为会进一步向发达国家居民消费行为趋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也会趋同。
我们不能向美国和俄罗斯趋同,但即便是向日本和德国趋同,我国人均能源消费还将提高约1倍,但前提是达到日本和德国的能效水平。
这也意味着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最终会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这将给中国带来能源安全和减排方面的双重挑战和压力。
2018年,中国原油进口46190.1万吨,总金额15881.7亿人民币;天然气9039万吨,2551.8亿元,总价值约3000亿美元。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经接近45%,而且还在进一步上升。
相对于粮食安全而言,中国的能源安全更具有风险敞口的特点。解决能源问题和挑战的出路只有两条。
一是全方位加大节能力度,特别是在建筑领域和制造领域加大节能力度,用更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类用能主体加大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国家整体能效水平。
二是优化能源结构,重点提高清洁能源比重,特别是要加快推动电气化和电动化,减轻对原油和天然气的持续上升的进口依赖,降低进口依存度。这是因为我国在风能、太阳能、核能发电方面,还有较大空间通过技术创新和开发模式创新扩大电力供给能力。这一替代不仅是绿色低碳的,还具有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提高能源自主安全保障能力的长远战略意义。
6.深化市场化和法治化改革。
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核心最关键最复杂的内容。
一是更好依法保护各类产权特别是私有产权,我国民用经济占比已经大大超过半壁江山,民营经济对就业、创新的贡献日益显著,都达到了70%左右。经济发展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后,民营经济和企业家的作用将变得更加重要,通过加强产权保护和产权激励,可以稳定私营部门企业家的长期预期,更好激励民营企业和研发人员投入创新、投资未来。在实体经济并为资本市场造就更多面向未来、创新驱动、依法经营,更具创新动力和竞争力的百年老店。
二是要创新性化解主流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我国经济基础的民营比重还在继续提高,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发行主体越来越多是民营企业,但由于主流意识形态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且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共产主义的理解依然是传统的最终要革资本家的命,这使得部分民营企业家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对未来的信心。越来越多民营企业选择海外上市,或在国内上市后变现部分资产转移出境,是这类担忧的一种表现。
过去,执政党创造性提出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部分民营企业家的顾虑,缓解了主流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但并未从根本上化解这个矛盾。对这一结构性矛盾,需要执政党进一步予以重视并实事求是、创新性地加以探索解决。这是一个十分敏感但又不容忽视、无法回避的历史性话题,值得立足长远、认真研究,找到可行的根本出路,否则我国资本市场的微观基础是不稳固的,以资本市场作为资产配置场所的资产安全也是不可靠的。
三是强化统一市场制度建设,扫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内要素自由流动、企业公平竞争的任何不合理规定和做法,规范地方政府补贴招商引资的不合理竞争行为,废除各类地方政府实施的地方保护和区域分割行为,使我国具备的大国经济统一大市场优势得到更充分发挥。
四是依法行使政府治理和管制,减少政府决策、监管和管制过程中的不透明性和随意性,减少政府对微观主体市场经营行为的随意干预,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真正改善基于规则和法治的可预见的政府监管,促进形成更加便利可靠的营商环境。
(二)如何更有效促进内外需增长。
从需求侧提高内外需对增长的贡献度,发力点不见得就在需求侧,也不在于简单增加消费补贴和扩大政府支出,很多功夫实际上在供给侧,与供给侧的改革、开放、创新密切相关。
1.基于就业和收入预期稳定的内需扩大。
国内需求总体上是就业和收入的函数。促进国内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的根本措施是保持就业的持续稳定增长,而稳就业的根本措施在于在制度上放水养鱼,养活更多的企业。
这需要不断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和创业就业环境,特别是城市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环境。
在中国,尤其要注重发挥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规模经济带来的创业和就业效应,一些城市试图通过赶人的做法控制城市规模,实际上扼杀的是城市内生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从企业税费负担来看,在前期降低企业税负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研究降低企业社保和公积金负担,并通过更多划拨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以更好地通过稳定就业、优化保障来稳定居民收入预期,减少居民扩大消费需求的后顾之忧。
从长远财税制度建设和财税制度国际竞争角度看,应该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税收结构,改变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结构,逐步向以直接税为主的税收结构过渡,使企业税费负担具有国际竞争力。
为了使降税具有可持续性并不对政府民生支出形成挤压,需要进一步优化并精简政府支出项目,削减不必要的政府支出。
特别是削减那些锦上添花的政府支出项目、面子工程和政府自身的行政管理开支,逐步降低预算内经济建设支出比例,提高民生福利支出的比例,政府要带头勒紧裤带过紧日子。
2.基于深度城市化的城乡融合发展。
我国较大的城乡收入和福利差距、明显的农业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依然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从国际国内经验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于2倍后,城市化动力才减弱并趋于稳定。
我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还在2.7倍左右,落后地区城市人均收入与发达地区城市人均收入的差距更大,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差距还十分明显。
这说明我国还远未到逆城市化的阶段,需要继续消除城市化的体制障碍,为城市化的自然发展创造条件。
以人为核心推进深度城市化本质上属于供给侧改革和创新的内容,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还具有扩大国内需求的积极效应。
我国现有统计制度下的城市化水平并不能真实反映城市化实际水平,很多城市常住人口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应该采取措施允许2.7亿进城农民工和近1以亿城市间流动就业的城镇人口自主选择获得就业居住所在地户籍并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
政府相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多用于进城落户人口的城市保障房建设和公共服务支出。
这有利于稳定预期,扩大消费支出,形成政府支出与消费需求持续稳定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对经济持续增长的效应要强于简单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对社会结构的改善和公平正义的维护也具有积极作用。
考虑到更多的创业机会和服务业就业机会都在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应该完善城市社会治理模式,禁止城市政府采取限制外地人流入或是以疏散为名驱赶外地人的错误做法,还城市社会应有的开放包容姿态。
这在经济减速、失业增加时显得格外重要。在深度城市化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用地供地机制和农村建设用地的高效配置机制。
使建设用地特别是住宅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城市常住人口特别是落户人口的增加相适应,使进城落户农民工的农村闲置宅基地有更好的入市变现通道和市场化权益价值实现机制。
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也要与人口流入地的人口流入规模特别是流入人口落户规模相适应,形成对吸纳转移就业人口落户的正向激励机制。
在城市房地产调控模式方面,要改变目前通过行政管制限购限价的扭曲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信号的不合理做法,通过税收手段调控抑制不合理炒作行为,使正常的房地产需求得到有效释放。
3.基于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我国未来城市化率将达到80%以上,主要城镇人口将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20个左右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地区,这主要是由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的。
如果城市群和都市圈内部的协调发展做好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就形成了。
以往以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主的四大板块区域战略,加上点菜单式的碎片化区域政策,经过20年左右的实施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也留下了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
考虑到任何一个板块内部不同省区市之间的较大差异,延续如此大尺度的区域战略或过于碎片化的区域规划和政策指导,实际操作性、指导精准性和市场统一性都面临挑战,最后极有可能沦为不同板块之间争相寻求中央优惠政策的政治借口。
我国作为一个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区域差距甚至远远大于许多市场经济国家,这本身就有值得检讨的制度原因。
事实上,从他国以及我国部分地区的经验看,真正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恰恰是市场机制,因为市场机制会允许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并产生要素报酬均等化的趋同效应。
而我国最大的不同就是户口制度制约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的平等配置。因此,区域战略和政策应该基于统一市场下的要素自由流动和要素聚集机制,做顺势而为的引导而不是逆势而为的干预。
因此,应该根据人口流动的趋势,将原有的以四大板块为主要构架的区域战略和政策,转变为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空间单元的城市化空间格局优化战略,通过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基础设施网络共建、生态环境协作补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机制。
促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内部不同规模城市和城镇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会实现真正有市场效率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在要素分布和经济分布空间协调基础上实现区域人均收入差距的收敛,而区域人均收入差距的缩小最终会有利于内需的稳定扩大。
从大的城市群格局看,中国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城市群主要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大湾区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这些城市群中,只有环渤海大湾区城市群(京津冀地区、辽宁沿海地区、山东半岛地区)未纳入国家规划视野。
这个行政区经济总量达到18.7万亿元,占全国的21%,值得在"十四五"时期作为国家战略,像"十三五"时期谋划粤港澳大湾区那样来予以认真研究、全面谋划。
在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持续加大的背景下,环渤海大湾区可能是中国北方地区基础条件最好、创新能力最强、集聚效应最显著、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
这一地区有北京、天津等超大城市,还有大连、沈阳、青岛、济南、滨海新区等知名中心城市和新区,以及众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如果在这一地区结合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实施深度对外开放,将是缩小国内南北发展差距最值得发力并取得成功的地区,具有缩小区域差距和南北差距的全局性战略意义。
4.基于宏观审慎的财政货币政策优化。
在面临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导致的外部需求剧烈萎缩时,为了避免对经济增长的实质性强烈冲击,可考虑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对冲外部冲击导致的明显波动。
但在考虑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时,依然需要顾及我国经济的货币累计发行量偏大、债务杠杆率偏高的隐患,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中让财政政策扮演更积极的主导作用。
货币政策主要是在流动性供给方面保持适度宽松的配合,使债务工具的发行利率保持在合理较低水平,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到期债务置换创造条件。
要避免过于宽松的货币放水导致地方政府、企业、居民杠杆率的再度攀升。
在金融监管和金融工具为实体经济服务方面,一方面要通过强化监管防范可能出现的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
另一方面还要细化优化金融监管举措,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融资服务。
特别是提供有利于降低债务杠杆率的股权融资服务,为各类股权投资机构的市场化募资和投资运营提供更好的发展和激励环境。
要进一步优化政府支出结构,将更多支出用于与深度城市化相关的大城市住房保障、城市地铁网络、城市群都市圈快轨、生态环保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依据区域人口密度完善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和建设,减少在偏远地区和人口稀少地区的不合理基础设施投入和浪费,减少锦上添花类基础设施项目。
5.基于深化开放的出口稳定增长。
深度对外开放不仅是对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的市场准入放开,还包括国内有可能导致贸易和投资行为扭曲的制度改进并与国际规则接轨。
这有利于为企业的全球化经营营造稳定友好、安全可靠的外部营商环境。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扩大出口规模,是企业国际化经营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努力方向和职责。
对政府来说,更重要的是努力为企业营造公平稳定友好的贸易环境。面对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新变化,中国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多边、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和投资体制的建设,为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和经营创造更加稳定可预期的公平竞争环境。
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扩大国内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进一步降低产品关税、扩大服务业对外资的市场准入,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相关格局。
要认真研究主要贸易伙伴对我国贸易和产业政策的重点关切,基于国际规则做出相应调整和改革,以提高产业政策实效为出发点,避免对我国产业和贸易政策的“重商主义”指控或不对等开放的指控。
有了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出口企业才能更好地专心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提升,稳定外部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的来看,“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可能会难于以往,正面临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复杂国内外环境。从国内条件看,今后甚至更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呈现潜在增长率下降趋势。
这需要我们不满足于近三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阶段性成果,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与短期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配合,形成供需两侧更有利的增长支撑。
从国际看,我国经济的开放度和信息化世界的形成,使得我们即便是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也离不开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我们需要以更开放的心态努力维护友好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自由贸易体系。
尽管如此,我们完全有可能通过包括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在内的全方位创新,来更好激发国内微观主体的发展活力和增长能力,进一步改善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效率,使经济增长速度保持更平缓并延续更长的增长平台期。
因此,相对于“十三五”时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十四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涵应转变为全方位创新,核心是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全方位创新实现上述目标情景,中国就可以用10年左右的时间,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稳步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都会有新的提高,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十四五规划讲话稿篇十二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2.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7.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8.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9.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10.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健全科技伦理体系。促进科技开放合作,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强化要素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1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1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14.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加快全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15.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保障国家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16.畅通国内大循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17.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提升出口质量,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18.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降低企业流通成本,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完善节假日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19.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送电输气、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20.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21.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重视预期管理,提高调控的科学性。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提高逆周期调节能力,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加强宏观经济治理数据库等建设,提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治理能力。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
22.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对预算编制的宏观指导。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完善现代税收制度,健全地方税、直接税体系,优化税制结构,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深化税收征管制度改革。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优化政策性金融。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进金融双向开放。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23.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放宽准入限制。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
24.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务公开。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25.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适应确保国计民生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26.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27.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28.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29.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支持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30.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力支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1.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32.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3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推进国家版本馆、国家文献储备库、智慧广电等工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34.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35.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发展绿色建筑。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36.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治理城乡生活环境,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
37.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强化河湖长制,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加强黑土地保护,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
38.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高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39.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坚定维护中国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发挥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展会平台作用。
40.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推进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深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合作,促进人文交流。
41.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坚持平等协商、互利共赢,推动二十国集团等发挥国际经济合作功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多双边区域投资贸易合作机制,推动新兴领域经济治理规则制定,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42.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43.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44.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45.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46.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发展高端医疗设备。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健康产业。
47.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
48.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
49.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人才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重要领域国家安全立法、制度、政策。健全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50.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确保生态安全,加强核安全监管,维护新型领域安全。构建海外利益保护和风险预警防范体系。
51.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生物安全保护,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52.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十四、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
53.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与时俱进创新战争和战略指导,健全新时代军事战略体系,发展先进作战理论。加快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加快军兵种和武警部队转型建设,壮大战略力量和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打造高水平战略威慑和联合作战体系,加强军事力量联合训练、联合保障、联合运用。加快军事人员现代化,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完善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军事人才方阵。加快武器装备现代化,聚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加速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加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武器装备发展。
54.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同国家现代化发展相协调,搞好战略层面筹划,深化资源要素共享,强化政策制度协调,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协调发展,集中力量实施国防领域重大工程。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加快标准化通用化进程。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健全强边固防机制,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56.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57.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坚持依法治港治澳,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确定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落实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特别行政区社会大局稳定。支持特别行政区巩固提升竞争优势,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带一路”功能平台,实现经济多元可持续发展。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政策措施。增强港澳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支持香港、澳门同各国各地区开展交流合作。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
58.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以两岸同胞福祉为依归,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台商台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持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在大陆上市,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强两岸基层和青少年交流。高度警惕和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59.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进各领域各层级对外交往,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坚持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加强国际法运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积极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60.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按照本次全会精神,制定国家和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家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确保党中央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十四五规划讲话稿篇十三
提出了由25个主要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其中,有9项指标是“十三五”规划纲要沿用的指标,有16项指标是新增指标。
昨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新闻发布会。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规划资源局、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了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相关情况,透过一组组数字,详解未来5年至15年天津发展蓝图。
新闻发布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市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孙虎军介绍,我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从2019年4月正式启动,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举全市之力推动规划编制各项工作。通过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建议,共征集到有效建议1.4万余条,在《纲要》中采纳吸收了1100余条。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的设置遵循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与2035年远景目标相衔接,提出了由25个主要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
孙虎军说,“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的设置体现了延续和创新相结合,有9项指标是“十三五”规划《纲要》沿用的指标,有16项指标是新增指标。其中,研发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城镇调查失业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预期寿命等6项指标为国际通用的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考虑到与全市新动能引育相衔接,新增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等指标;为体现统筹发展和安全,新增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油气勘探开发能力指标。
主要指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十四五”时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我市特点,围绕补短、强弱、升级、奠基、惠民,突出质量、结构和效益导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比如,围绕补齐市场主体数量偏少的短板,设置全市市场主体数量指标;围绕产业升级,设置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等指标;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设置研发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围绕推动绿色发展、夯实未来发展的生态基础,设置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围绕提升民生福祉,设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等指标。
为了突出引导和约束,在25项指标中,有17项预期性指标、8项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是指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领域,主要依靠政府引导和市场主体自主行为来共同实现的,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约束性指标是通过强化政府职能,确保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推动实现的,包括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等。两类指标既体现引导市场主体和预期,也明确政府责任和对社会的承诺。此外,除了25项主要指标外,还有45项量化指标,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集装箱吞吐量、高速(城际)铁路总里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等,在《纲要》文本相关内容中进行表述。
为推动规划《纲要》落地实施,我市将加快推动市级专项规划出台落地,做好专项规划与《纲要》的紧密衔接,工作同步、目标同向、措施一体。将《纲要》中明确的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根据职责分工逐项落实到各区、各有关部门,逐年分解落实,分步推进实施。发挥好重大项目对《纲要》及各级各类规划落实的支撑作用,优化资金、土地、技术、数据、人才等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加强规划实施评估,完善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借助新技术手段,综合运用各类数据资源,提升对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完善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增强规划的刚性约束。
研发经费支出占比3.3%。
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
到2025年,研发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3.3%,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1600家。
朝亚集团首个中国数据中心在北辰区启用。中心汇聚一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端项目。
在新闻发布会上,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戴永康表示,未来五年,我市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融入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到2025年,研发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3.3%,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1600家,为实现“一基地三区”定位和“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目标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戴永康说,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方面,积极培育战略科技力量,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全市需要,在信创、现代中医药等方向谋划建设海河实验室,培育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基础软硬件、先进通信、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合成生物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科技创新的高水平供给能力。围绕信创、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布局“补短板”和“锻长板”并重的创新链,以自主可控的创新链保障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
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方面,未来五年,将强化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培育,打造“雏鹰—瞪羚—领军”高成长企业接续发展梯队。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织创新联合体,领衔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培育“中国信创谷”“生物制造谷”“细胞谷”“天津智谷”等应用场景牵引的科技创新标志区和创新集聚区,在体制机制上发力,营造“谷”的优良创新生态。全力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升级版”,高水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立与北京全国科创中心联动机制,建设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协同创新中心,积极融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成立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充分发挥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联盟作用,吸引国内外先进成果来津落地产业化。
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全面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使其成为成果转化“首站”和区域创新创业“核心孵化园”。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推动科技成果评价的社会化、市场化和规范化。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技术转移体系,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完善金融支撑体系,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支撑服务体系。
在营造优良创新生态方面,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宏观统筹,改革完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加快科技管理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完善“揭榜制+里程碑”“大平台大设施+项目”等科研项目管理新机制。构筑人才聚集高地,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制造业增加值占比25%。
坚持制造业立市大力引育新动能。
到2025年,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5%,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智能科技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和限额以上信息服务业比重达到30%。
我市松正电动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新能源乘用车扁线电机项目已累计申请专利148项。
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尹继辉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市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坚持制造业立市,大力引育新动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着力构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建设制造强市,基本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围绕这一目标,有三项重点任务。
尹继辉表示,一是夯实制造业根基。要强化制造业战略支撑。到2025年,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5%,支撑全市经济发展。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能。要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优质企业梯次培育工程、质量强市战略,提升我市制造业发展能级。同时,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选信创、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10条产业链,强化串链补链强链,推进全产业链优化升级。
二是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建设制造强市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增量转型,通过战新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底盘;一手抓存量升级,加快传统产业改造,稳住工业基本盘。着力构建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的“1+3+4”产业体系。发展智能科技产业,要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到2025年,智能科技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和限额以上信息服务业比重达到30%。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研发转化基地,新能源产业着力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高地,新材料产业努力建成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巩固提升优势产业,要推动以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产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升级改造,同时推动冶金、轻纺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产业数字化;推动5g与垂直行业融合发展,加速数字产业化。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制造业重点行业和服务业重点领域双向深度融合。推动军民深度融合。推进军民产业、技术、智力融合,增强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向支撑和拉动作用。
尹继辉表示,目前,我市已经编制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制造强市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实施七大行动,推出六项工程,策划总投资2万亿元左右的重大项目。要切实将规划转化成行动,把构建“1+3+4”产业体系落实到产业链、落实到主题园区、落实到龙头企业、落实到重点项目,确保有目标、有抓手、可操作、能实现。
年接待旅游人数超2.6亿人次。
六方面发力打造“双中心”城市。
到“十四五”末,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超2.6亿人次,打造形成2—3个地标性商业街区,引进知名品牌首店200个,年举办展会数量达到200个。
津城夜景吸引海内外游客。
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爱国介绍了我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区域商贸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围绕打响文旅品牌、促进商业繁荣、提升城市形象、做大产业规模、增强集散功能、畅达交通网络六个方面,逐步形成国际消费目的地、国际商品贸易港、国际化商业中心、辐射“三北”的商品集散中心、要素集聚的国际知名城市、交通畅达的流通枢纽城市。
张爱国表示,围绕上述发展目标,有六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建设国际文化旅游消费目的地。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带,打响“近代中国看天津”旅游品牌;开发利用大运河和长城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打造国际知名邮轮旅游目的地;提升文化消费品质,引育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展演活动;打造体育赛事聚集地,吸引国内外观众来津。到“十四五”末,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超2.6亿人次,4a级以上景区达到36个,国内外重大赛事活动达到20个,邮轮旅客出入境达到100万人次。
二是促进商业繁荣繁华。实施高品质步行街提升改造工程,形成一批商业地标;培育参与式、体验式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建设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打造魅力“夜津城”;高水平建成国家会展中心(天津),打造会展经济功能区。到“十四五”末,打造形成2—3个地标性商业街区,引进知名品牌首店200个,年举办展会数量达到200个。
三是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高水平举办一批国际一流论坛、会展、赛事,全面展示城市良好形象;深化国际友城合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搭建多层次多领域合作平台,吸引更多世界和全国五百强企业落户。到“十四五”末,全市世界500强企业进驻超300家,实现友城结好100对。
四是打造“大商贸”产业载体。建设全球商品贸易港,打造北方最大全球商品贸易基地;支持流通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平台做大做强,建设区域型商品交易市场,引导批发市场向展贸中心转型;发挥汽车、冻品、粮油等大宗进口商品规模优势,提升区域流通市场黏性和产业链服务水平;加快连锁经营布局推广,推动天津逐步成为万商云集的商贸活动聚集地。到“十四五”末,进出口总额达7500亿元,培育一批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元的批发和零售企业。
五是提升海空两港国际集散功能,增强服务辐射“三北”地区能力。加快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建立国际采购、分拨配送和物流运营中心;发展中转集拼和离岸贸易,打造国际集装箱转运中心,推动口岸功能向内陆延伸;强化天津港内陆物流网络,完善“一中心三节点”服务功能;优化航线网络布局,打造链接洲际的货运枢纽机场。到“十四五”末,货邮吞吐量达到40万吨,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200万标箱。
六是提升到达便利度。提升与京冀毗邻地区公路交通服务能力;强化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衔接;增加千万级吞吐量以上机场的航班密度,扩大机场通航数量。到“十四五”末,机场旅客吞吐量达3100万人次,高速(城际)铁路总里程达到47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350公里,基本形成京津雄半小时通勤圈,京津冀主要城市1—2小时交通圈。
双城核心区20分钟直达。
五方面规划保障落实双城发展格局。
力争在“十四五”实现双城核心区之间20分钟直达。“十四五”期间,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内森林绿化覆盖率超过25%。
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候鸟天堂。
我市提出,“十四五”时期“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到二〇三五年,“津城”“滨城”双城格局全面形成。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市规划资源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勇介绍,为实现这一目标,将重点从五个方面做好规划保障。
陈勇表示,一是,今年我市将完成市、区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和报审工作,目前已初步划定了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初步成果已与国家有关部门进行沟通衔接。在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将进一步落实细化双城发展格局,塑造“一市双城多节点”的城镇体系,将“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构建“三区两带中屏障”的市域生态格局,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保护。落实“一基地三区”战略定位,保障承接平台空间需求。
二是,明确功能定位,实现双城功能互补。“津城”方面,重点打造津城中央活力区,重点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与城市活力,发挥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作用;形成若干现代服务业标志区,建设成为我市具有全球竞争功能的核心承载区和最具标志性区域之一。“滨城”方面,进一步完善提升滨城城市的载体功能,重点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城市综合配套能力,集聚创新资源;特别是突出滨城港口优势,科学划定港城边界,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成为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城和区域创新引擎。
三是,加快建设生态屏障,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我市将重点构建区域生态保护体系,加快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十四五”期间一级管控区内森林绿化覆盖率超过25%,重点实施园区升级治理和环境整治,特别是环保的治理改造,推动“十大重点生态片区”,系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品质,完善京津冀生态网络。加快“滨城”的蓝色海湾生态治理,推动建设亲海、滨海、可以看海的市民体验空间。加强升级保护“1+4”湿地,按照“1+4”湿地保护规划要求,进一步推进四大湿地治理。加快蓟州北部山区废旧矿山的生态治理工作,打造北京、天津的生态后花园。
四是,聚焦重点片区,促进双城协同高效。规划加快推动外环城市公园及周边地区、海河柳林地区、北辰活力区、水西公园周边等重点地区规划建设;依托西青新城和华苑地区建设智慧科技城;依托东丽华明和空港经济区建设国际航空城;依托北辰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和北辰京津医药谷建设医药活力城;依托津南海河教育园区和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建设科创会展城。将交通优势、政策优势向这些地区集聚。优化滨城资源布局集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承载地,加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北方航空物流基地、南港化工新材料基地等五大重点载体平台创新发展。全面支撑“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实现,加快建设北方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国际冷链物流基地。
五是,完善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双城联通便捷度。在继续推进津兴高铁、京滨高铁建设的同时,完善城市快速路网骨架,“津城”“滨城”分别构建“两环十五射”“五横三纵”的快速路路网骨架。强化轨道交通在双城客运系统的骨架作用,推进“津城”地铁m4、m7、m8、m10、m11号线,“滨城”b1、z2、z4号线建设。构建“津城”“滨城”间快速轨道交通联系,科学规划并启动市域轨道津滨线(z1线)前期工作,力争在“十四五”实现双城核心区之间20分钟直达。
十四五规划讲话稿篇十四
2019年11月25日,研究部署国民经済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召开。会上提出:
1、围绕推动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防范化解风险等,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政策。
2、围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
3、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
此外,今年7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把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基础设施补短板、城市内涝治理、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考虑。
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要求?
今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对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要求:
2、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3、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继续扩大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4、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国家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十四五规划讲话稿篇十五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一个五年,内涵丰富、意义重大。通过这次集中培训,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进一步提高了对“十四五”发展历史时期的认识,为谋划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厘清工作思路提供了坚定基础和方向指引。
一、对“十四五”时期的几点认识。
(一)认清“三大变化”,把握宏观背景。“十四五”时期,有着与以往不同的“三大变化”:一是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际经济、政治、全球治理格局都在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挑战和较大难度,“十四五”时期要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化。二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四五”时期要更加关注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三是我国发展阶段的变化。我国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要大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二)认清“三个新”,把握时代特征。“十四五”是一个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五年,这个特征可概括为“三新”。一是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这是“十四五”所处的历史方位。二是新目标,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四五”期间全国人均生产总值跨过从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门槛。三是新机遇,未来五年将迎来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改革开放、绿色发展、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带来的新机遇,“十四五”时期要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