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建筑抗震设计论文(专业17篇)
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评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写总结时,要尽量避免主观臆断和情绪化的语言,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掌握一些总结的技巧和方法,能够更好地写出精彩的总结。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篇一
当前我国诸多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工程的质量管理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施工工作人员和施工管理者在实际的工作中忽视对质量的监测、管理和控制。因此,要加强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首先需要强化施工企业领导人的质量管理意识。建筑施工企业领导人必须要认识到,企业只有加强对工程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切实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才能为企业树立更加良好的形象,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相反的,如果不重视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企业最终将会由于工程质量出现问题而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
4.2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供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重心。施工人员始终从事在工作的一线岗位,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保证工程的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要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企业必须要选拔更加优秀的施工管理人员。在施工管理人员的指导下,施工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能够得到更好的保证,施工质量也能够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其次,企业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4.3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质量体系需要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质量管理机制必须要对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工作程序进行具体规范,使工作人员能够根据制度进行管理和控制;其次,建立相关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和惩罚机制,保障质量管理制度能够落实到位;最后,加强对建筑材料的质量管理,做好建筑设备的日常和特殊保养工作。例如,在材料的采购中,工作人员要严格把关,确保材料的质量。
5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与施工设备和材料、人员素质、管理和执行等因素有关。当前我国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问题有:领导人的质量管理意识较为薄弱,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以及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加强对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需要加强企业领导人对质量管理的重视、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作者:苏婉芳。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篇二
(一)火灾蔓延速度快。
火灾发生时,火势会沿电梯井、通风井、管道井等竖向井道迅速蔓延,形成“烟囱效应”,造成火灾的扩大蔓延。实验数据显示,火灾初起阶段水平方向烟气扩散速度为0.3ms-1,火灾燃烧猛烈阶段水平方向烟气扩散速度为0.5~3ms-1;烟气沿竖向管井扩散速度为3~4ms-1。[2]并且由于受到气压和风速的影响,高层建筑内部空气流动速度快,平常在普通建筑内不易蔓延的初期火灾在高层建筑内容易蔓延。
(二)火灾扑救难度大。
(三)人员疏散困难。
由于高层建筑垂直方向高度大,人员要安全撤离建筑物,需要较长的时间,加上火灾产生的恐慌、混乱,极易造成疏散困难。根据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提供的数据,人从50层楼,在每层240人的条件下,通过一座1.1m宽的楼梯向外疏散,需要2小时11分才能到达室外地面。据资料统计,在人员集中疏散时,行进速度为22mmin-1。火灾情况下,高层建筑安全疏散主要是靠楼梯,而楼梯间内一旦窜入烟气,就会严重影响人员疏散。
(四)可燃易燃材料多,火灾荷载大。
高层建筑在设计施工中,为了减轻结构自重,扩大建筑空间及增加内部装修美观度,往往使用大量可燃易燃材料,致使火灾时产生大量有毒烟气,造成人员中毒伤亡。
二、影响人员安全疏散的因素。
火灾时,受烟气作用,疏散人员的行动和能见距离受到很大影响,造成人员迷失方向以致无法采取疏散行动而被围困在建筑内。建筑构件耐火性能好,倒塌的可能性小,允许人员安全疏散的时间长,但是一旦火灾造成建筑物的局部破坏,就会严重影响人员的安全疏散。火灾情况下,在火焰、烟气、警报声等外界因素的刺激下,会造成人员的心理恐惧,主要表现出不知所措或盲目、盲从的行为特点,疏散中会呈现出归巢性、趋光性、恐烟性、从众性等心理特征,影响人员安全疏散。
鉴于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迅速,扑救难度大,疏散困难的特点,应把强化安全疏散作为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首位。结合火灾时影响人员安全疏散的主要因素,笔者就当前高层建筑的安全疏散设计提出以下建议:。
(一)合理布置安全出口。
(二)合理布置疏散走道。
为了保证火灾时人流疏散的畅通,避免阻塞和混乱,疏散走道要简洁平缓,尽量不要迂回曲折,在转角尽头尽可能安排垂直疏散口。地面不得打滑或有磕绊的障碍物,疏散走道不应设置有台阶、门槛、门垛等突出物,当有突出物时最窄处不应低于疏散走道宽度要求。疏散走道的建筑结构与室内装修必须确保耐火性能,疏散走道两侧隔墙及天棚、墙面、地面装修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疏散走道两侧隔墙当必须开设窗口时,应尽量减少窗口面积,重要房间或火灾危险较大的房间(如控制室、厨房等)的窗口应为防火窗。
(三)合理布置疏散楼梯。
(四)正确设置疏散通道的宽度和距离。
为保证火灾时人员的安全疏散,必须确保足够的疏散宽度。确定建筑安全疏散宽度的方法通常是利用场所“百人疏散宽度指标”,与根据场所面积、面积折算值、人员密度等指标确定的场所总人数,相乘得出疏散总宽度。除规范具体规定高层建筑的最小疏散通道宽度外,高层建筑内走道的净宽,应按照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1.00m计算;高层建筑的首层疏散外门的总宽度,应按照人数最多的一层每100人不小于1.00m计算。高层建筑的疏散距离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6.1.5、6.1.7条中有明确规定。[7]但是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两座疏散楼梯之间的袋形走道的长度,不应大于两座疏散楼梯或两个外部安全出口之间的最大允许距离的一半。
(五)正确设置疏散门。
作为安全出口的疏散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当房间内人数不多,符合特定条件时,开启方向不限,如人员不超过60人且每樘门的平均疏散人数不超过30人(甲乙类生产房间除外),且无其他特殊要求(如设置气体灭火系统)的房间。疏散门除应保证相应的防火性能外,不应选用吊门、转门、侧拉门和卷帘门;自动启动的门应有手动开启装置;平时控制人员外出的门或设有门禁系统的门,应保证在火灾时不需要使用钥匙等工具即能在内部打开,并应在显著位置设置指示和使用提示。
(六)合理设置避难层及其他辅助疏散设施。
为了使未能及时疏散出起火建筑的人员避开烟、火的威胁,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或避难区,自底层第一个避难层为8层,两个避难层之间宜为10~15层,在避难区应设有独立的通风和排烟设施,可以开设专用消防电梯门便于消防人员进入避难层救护、引导疏散。另外,高层建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用防火门进行分隔的阳台,作为待避阳台,也可在阳台板开口处设置避难逃生袋滑至底层或采取其他辅助疏散设施,帮助受困人员逃生。超高层建筑还应设置有消火栓保护的屋顶停机坪,作为辅助疏散设施。
(七)按规定设置疏散照明灯具。
疏散指示灯应设于走道墙面及转角处,其间距不宜大于20m;当在侧面墙上顶部安装时,其底部距地面应大于2.2m;楼梯间的门上方应设安全出口灯,灯具字体宜为绿色,同时有中英文对照的标志,且应有指示疏散方向的箭头,地面照度不应低于0.5lx。特殊场所应在地面设置保持视觉连续的疏散导流标志。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篇三
2.1加大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检查的力度。施工现场的相关负责人必须想方设法的加强每一位员工的安全意识,要使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的重要性。有关的建筑施工单位与负责人可以对员工定期开展建筑施工的安全宣传、管理培训以及教育活动,让建筑施工人员有效掌握现场各类施工安全正确的防范措施,尽可能从源头上阻止安全问题的发生。另外,必须制定合理、科学的建筑安全施工规章制度。规章制度要充分融入现有的.安全施工方式和各类规范化操作要求,现场的相关施工与管理人员则必须严格按照章程中的相关规定与内容进行施工,让规章制度落实到行动上。无论何人出现了违反章程的行为,都必须及时指出并当面进行批评教育,严重违规者还应当给予相应的惩罚,从而有效提升现场施工安全管理的价值。当然,建筑施工现场的规范安全性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必须进行及时的排查与了解,找出一切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以避免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发生。
2.2重视施工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提高现场施工水。施工现场的施工水平高低与施工人员的素质存在着直接的联系,所以,欲改善施工现场的管理质量就必须做好施工人员素质提高工作。因为大部分的建筑施工人员缺少专业的施工技术,很多人的从业素质都无法达到要求,因此,有关建筑施工单位必须加强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不断丰富他们的专业技术,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保证他们可以按照相应的施工图纸进行科学施工,防止违规操作与违规行为的出现。相关单位与部门可以组织开展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让施工人员掌握必要的施工安全知识、施工技能,从而帮助他们树立牢固、正确的安全生产与科学管理意识。
2.3加强对施工现场施工材料和设备的管理。建筑施工现场必须禁止对施工现场材料的乱堆、乱放。建筑现场施工一时不需的材料应当在相应的地方进行寄存,而不得随意堆放。对于施工项目现场的设备要严格管控,所使用的材料必须依法按照规定的途径进行购置,并按照规定的时间流入施工现场以保障设备、材料的质量以及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除此之外,应当全面结合具体的现场施工情况,制定并落实资源利用率奖惩制度。如果出现不合理利用设备或是材料浪费等行为,则应当给予相应的处惩;反之,对于节约成本,提高利用率,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则应当予以奖励。当然,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引进高科技设备,不断提高施工效率,改善施工质量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建筑现场的施工过程中要不断鼓励现场人员对施工方法与技术进行改进与创新。对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所用的设备还要注意维护与保养,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4建立健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必须建立并落实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责任制。建筑施工现场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要有明确的责任划分,在建筑施工现场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应当对相应的管理人员以及负责领导进行严格追责。为了保证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必须全面提高建筑施工单位有关领导以及管理人员对现场施工管理的认识,做到有问题必追究,既追究必落实。2.5构建完善的奖罚机制与责任落实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构建完善、合理的奖罚机制,将建筑施工安全责任落到实处。对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以及发现安全隐患的人员应当给于物质与精神奖励,对那些提出有效解决对策或是整改方案的人员甚至可以对其进行适当提拔。
3结语。
安全管理问题是建筑施工现场必须重视的首要的问题。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执行与贯彻的力度必须全面加强。
作者:胡昂单位:山东省肥城市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孔德荣.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6)。
[2]亢建恒.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15)。
[3]蔡少芝.论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13)。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篇四
第一,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决定着整个工程施工的质量,因此,加强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可以较好的保证工程的质量。事实上,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均属于建筑工程中的项目管理内容,在建筑过程中加强对质量的监测可以更好地保障建筑物的质量,从而为企业树立更好的口碑[2];第二,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可以提高工程的质量,满足客户的质量要求,提高客户对本企业工作的满意程度。客户满意度的提升是企业形象提升和竞争实力增强的重要依据,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篇五
现阶段,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是我国采取率最高的抗震设计思路,在应用于实际建筑工程时,对制定结构性能目标、选用参数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探究,结合建筑结构实际要求,制定科学的抗震方案。
1基于性能的抗震方法的主要内容。
目前,在我国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思路具有多样性,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以实用性、科学性成为大多数人优先采用的设计方法。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从宏观性的设计目标过渡到具体量化的多重子目标,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要求上,建筑使用者具有广泛的选择范围。在进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时,进一步验证实施性能目标在建筑结构实践中的论证,通过对实施性能目标的深入分析,采用现阶段新结构体系及材料,完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考虑在影响建筑实际操作的综合因素,根据不同程度的抗震设防烈度,采用与建筑目标相符合的技术及抗震措施,保障建筑物的质量。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场地条件、外在环境、实用性能等因素,确保在强烈震动的条件下,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小于设计预期。
2我国针对抗震性能水平的界定。
为使震后建筑物的结构功能得以延续,控制建筑结构的整体破坏程度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核心内容。抗震性能水平是指在人为设定的地震作用外力下建筑结构的预期抗震水平。针对其预测性的数据,建筑设计者在结合历次地震情况的前提下,预估未来会发生的最大地震级数,进一步明确建筑设定抗震目标,抗震目标的设定在取决于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需结合建筑物建成后的具体使用方向,设计者综合整体情况制定符合建筑整体条件的抗震方案,保障建筑物性能的最大限度发挥。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建筑结构体系,粗略的将建筑结构构件的性能水平分为小震弹性、中震弹性及不屈服、大震弹性及不屈服,运用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满足建筑结构的多重复杂性,基于抗震性能水平的评估,确保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优良。
3我国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分析。
现阶段,建筑工程中的结构大多数为钢筋混凝土框支剪力墙,承载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针对地震强度,设计者有效借助反应谱,进一步计算出建筑底部剪力,根据相关规则将其与其它荷载有机组合,设计建筑结构的强度水平,保证建筑各构件均能提供相应的承载能力,进一步确保建筑物的综合抗震水平。较其它抗震设计方法相比,承载能力设计方法贴合实际、性能理念清晰,有一定的数据支持,借助大量的静力分析,保证建筑物的预期抗震性能。调查显示,承载能力设计方法在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弊端,基于弹性反应的理论基础,不能将与建筑结构相关的系数进行科学地折减,导致建筑构件的抗震性能目标落不到实处。
较承载能力设计方法相比,直接基于位移进行抗震设计以位移数据为整个抗震设计过程的虚拟出发点,设计者在具体的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根据位移谱得出建筑结构的周期,对其实施结构分析,实现配置符合建筑最大抗震性能的结构构件。基于位移的建筑抗震设计需设计者具备扎实的数学运算能力及物理知识,方案设计前期的精力投入较大,对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运算的精确性有一定要求。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能保证设计者在设计初期明确各结构性能水平,在建筑实际抗震应用中最大程度发挥构件目标性能水平。
基于以上两种确定因素的抗震设计方法,能量也可作为设计者抗震设计的数据基础。设计者将地震输入的总能量假设为建筑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建筑物的结构构件及内部相关设施造成破坏所接收的能量受地震与构件耗散能量共同影响。以能量守恒为理论基础的抗震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评估不同等级地震的'潜在破坏力,但其操作过于繁琐,存在较多人为无法把控的因素。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篇六
钢构桥结构较为特殊,是将墩台与主梁整体固结。其承担竖向荷载时,主梁通过产生负弯矩减少跨中正弯矩。桥墩作为钢构桥的主体部分,主要承担水平推力、压力以及弯矩三种力。墩梁固结形式较为特殊,可通过节省抗震支座减少桥墩厚度,借助悬臂施工从而省去体系转换,减少了施工工序。该结构可保持连续梁无伸缩缝,使行车平顺。此外还具有无需设置支座和体系转换功能,桥梁结构在顺桥向和横桥向分别具有抗弯和抗扭刚度,为施工提供具有便利。高墩大跨径连续钢构桥形式优缺点并存,其缺点在于受混凝土收缩、墩台沉陷等因素影响,结构中可产生附加内力。作为高柔性墩,可允许其上部存在横向变位。其优点在于弱化墩台沉降所产生的内力,并减轻其对结构的影响。
其突出受力结构表现为桥墩与桥梁固结为整体,通过共同承受荷载进而较少负弯矩;该桥梁结构受力合理,抗震与抗扭能力强,具有整体性好,桥型流畅等优点。作为高柔性桥墩,可允许桥墩纵横向存在合理变位。
2桥梁震害的具体表现。
2.1支座。
在地震中支座损坏极为常见,支座遭到破坏后能够改变力的传递,进而影响桥梁其它结构的抗震能力,其主要破坏形式有移位、剪断以及支座脱落等。
2.2上部结构。
上部结构遭受震害主要是移位,即纵向、横向发生移位。移位部位通常位于伸缩缝处,具体表现为梁间开脱、落梁、顶撞等。有资料显示,顺桥向落梁在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90%,由于这种落梁方式会撞击到桥墩侧壁,对下部结构造成巨大冲击力,因而破坏力极大。
2.3下部结构。
桥梁的下部包含基础、桥墩以及桥台,其遭受破坏后可导致桥梁坍塌,且震后修复难度大,基本不能再投入使用。受水平力影响,薄弱的截面经过反复震动后受到严重破坏。延性破坏多指长细的柔性墩,表现为混凝土开裂、塑性变形,其产生原因为焊接不牢、部件配设不足等。脆性破坏多指粗矮桥墩,表现为钢筋切断,究其原因为墩柱剪切强度不足。桥台多表现为滑移、颠覆。基础的破坏表现为不均匀沉陷、桩基剪切等,其破坏具有隐蔽性,修复难度极大。
3桥梁震害原因。
造成桥梁震害原因较多,主要有地震强度过大,超出桥梁的抗震设防标准;桥梁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佳,致使地基变形;此外认为原因也可导致桥梁抗震能力不足,例如设计不合理,原材料质量不达标,施工出现操作失误等。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篇七
超高层建筑高度要求与结构类型和抗震烈度密不可分,超高层结构设计要进行两种方法以上的抗震核算,并且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世界超高层建筑有迪拜哈利法塔,高828m;广州塔,高600m、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高492m等。超高层建筑因其超高的高度而具有不同于普通建筑和高层建筑的特点。首先,对于超高层建筑,传统的砖、石等材料已难以适用,其结构类型也更具选择多样性,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全钢结构和混合结构等。其次,超高层建筑的垂直交通与消防,由于其超高的高度,较依赖于垂直交通,同时也给消防增加了困难,这就要求超高层建筑的每一层都需设置灵敏的烟雾报警器、自动喷淋和适当的避难所。最后,超高层建筑通过对风作用效应、重力荷载作用效应、施工过程的影响、空间整体工作计算、结构整体内力与位移、抗震性能等设计计算分析,进而提高超高层的抗震性和安全性。
为了提高超高层建筑的抗震性,其足够的结构侧向刚度必不可少。足够的结构侧向刚度不仅可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抗震性,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抵抗建筑结构构件的不利受力情况及极限承载力下的安全稳定性。设计超高层建筑的结构抗震侧向刚度,应重点从其结构体系和刚度需求进行。
2.1结构设计。结构初步设计根据建筑高度和抗震烈度确定高度级别和防火级别。超高层结构设计首先满足规范要求的高宽比限值和平面凹凸尺寸比值限值,其次控制扭转不规则发生: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扭转位移比不大于1.4;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规范限值的0.4倍时,扭转位移比不大于1.6;混凝土结构扭转周期比不大于0.9,混合结构及复杂结构扭转周期比大于0.85。最后设计过程中严格控制偏心、楼板不连续、刚度突变、尺寸突变、承载力突变、刚度突变等现象。满足结构设计规范的同时,还应考虑建筑师的设计意图和功能需求,同时满足设备专业设计要求。结构平面的规整程度直接影响着抗震设计的强弱,尽量采用筒体结构,以使得承受倾覆弯矩的结构构件呈现为轴压状态,且其中的竖向构件应最大程度的安置在建筑结构的外侧。各竖向构件和连接构件的受力合理、传力明确,降低剪力滞后效应,杜绝抗震薄弱层产生。
2.2结构侧向刚度控制。超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设计主要与结构侧向刚度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最小剪力限制相关。对于层间位移角限值,其是衡量建筑抗震性的刚度指标之一,地震作用应使得建筑主体结构具有基本的弹性,保证结构的竖向和水平构件的开裂不会过大。同时,因超高层建筑的底部楼层、伸臂加强层等特殊区域的弯曲变形难以起主导作用,所以应采取剪切层间位移或有害层间位移对其变形进行详细的分析与判断。对于最小地震剪力,其最重要的两个影响因素是建筑结构的刚度和质量,当超高层建筑难以达到最小地震剪力要求时,设计人员应该结合具体情况适度的增加设计内力,提高其抗震能力和稳定性,然而,当不能满足最小地震剪力时,还需通过重新设计或调整建筑结构的具体布置或提高刚度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而非单纯增高地震力的调整系数。
超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设计,国内主要根据“三个水准,两个阶段”,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超高层建筑来说,其建筑工程复杂、高度极高、面积大、成本高,一旦受到地震损害,其损失程度会更高,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各方理论、实际情况和专家意见,兼顾经济、安全原则,定量化的展开超高层建筑的性能化抗震设计。同时,相关文件虽针对超高层建筑结构的性能化设计制定了较具体且系统的指导理念,涉及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但是,由于结构构件会受到损坏,且损坏与整体形变情况的分析计算都需进行专业的弹塑性静力或动力时程计算,而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相关的定量化的评价体系,因此,设计人员应在积极参考atc-40和fema273/274等规范。此外,对于弯曲变形为主导的建筑结构,在大震作用后应尤其注重构件承载力的复核。
除了上述注意事项外,针对超高层建筑进行抗震性设计时,还因注重设计多道的抗震防线。多道抗震防线是指一个由一些相对独立的自成抗侧力体系的部分共同组成的抗震结构系统,各部分相互协同、相互配合,一同工作。当遭遇地震时,若第一道防线的抗侧移构件受到损害,其后的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即会进行内力的重新调整和分布,以抵御余震,保护建筑物。目前,我国超高层建筑主要依靠内筒和外框的协同工作来达到提供抗侧刚度的目的,包含两种受力状态:首先,建筑的内外结构通过楼板和伸臂析架来协调作用,进而使得外部结构承受了较多的倾覆弯矩和较少的剪力,而内筒则承受了较大的剪力和一些倾覆弯矩,广州东塔就是此受力方式的典型;其次,以交叉网格筒或巨型支撑框架为代表的建筑外部结构,其十分强大,依靠楼板的面内刚度,外部结构即可同时承受较大的倾覆弯矩和剪力,如广州西塔。
5结语。
综上所述,超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不仅关乎着建筑工程的投资,还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设计单位和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积极学习并引进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设计,不断提升自身的设计水平,为促进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奠定基础。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篇八
传统的抗震结构一般采用框架结构(适用于不高于30m的底层建筑)以及框架—抗震墙结构—(自70年代以来,我国建设的不高于25层的民用建筑以及不高于8层的工业建筑)。
1.2新型抗震结构。
框架—抗震墙结构是现在主要运用的抗震结构,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发现一些高层建筑的抗震墙设置了很多,但是并没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现在引进一种新型材料来强化框架—抗震墙结构。hrd支座为高阻尼隔震橡胶支座的简称,该产品研发的依据是基础隔震的概念,传统隔震方式为抗震墙,即“以刚克刚”对的被动方式,而该产品实现了“以柔克刚”的主动隔震方式,一场8级地震在合理的运用了hrd支座以后,那么这栋建筑物就只需要大约承受5.6级的地震就可以了,大大降低了建筑成本。
2工程概况。
昆明倘甸产业园区暨轿子山旅游区第一高级中学工程,项目面积为101894㎡;其中:教学楼20521㎡,试验行政楼15056㎡,宿舍36906㎡,图书馆5309㎡,食堂6222㎡,报告厅1087㎡,室内体育馆6942㎡,地下室9442㎡,大门117㎡,运动场292㎡;教学楼、图书馆以及实验楼设置hrd支座;其教学楼地下室为整个项目隔震施工的核心部位,教学楼建筑檐高21.4m。地上与地下分别设计5层、1层,hrd支座设置于首层与地下一层之间,其中隔震部件为hrd支座,隔震层高度是1.8m。
3施工技术及研究成果。
3.1总体施工方案施工前必须对图纸进行核对,通过列表分析各个框架所设置的hrd支座,hrd支座的采购应当及时,并将框架结构分模块分批进行制作并运往施工现场,现场工作人员需对到货材料进行检测,确认合格后方可按图表需要分批次,分块放置在施工现场备用。
3.2hrd支座的施工技术。
3.2.1施工特点(1)可准确控制hrb支座安装的轴线及标高。(2)安装施工简便,施工安全、快速,对施工环境要求较低,可在各种复杂环境中进行安装调试。3.2.2工艺原理(1)通过柔性层对地震能量进行隔离、耗散,防止低能量传输到上部结构,国内外相关学者通过长期分析研究,产生了隔震减震技术。该技术是通过hrd支座安装于建筑结构的'基础位置,所形成的隔震层能够增大阻尼、延长结构自振周期,降低向上层结构输送能量的目的,最终实现预期的防震要求。由地震模拟实验表明:隔震层可将地震的破坏性缩减为原来的c指上支墩;d指隔震层上部结构。(2)hrd支座的安装标准应当综合考虑其使用状态、框架结构形式以及地震的烈度,根据hrb支座的安装标准,经提炼、完善后形成本施工方法。3.2.3工艺流程施工前必须对图纸进行严格核对,通过列表的方式根据型号和数量分别对hrb支座以及其他零配件进行统计3.2.4操作方法(1)下支墩钢筋的绑扎,套筒、锚筋的预埋下支墩绑扎钢筋的施工流程按常规进行,如果安装锚筋时受到主筋或箍筋的影响,需要对其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钢筋柱体垂直度和平行度的调整通过临时支撑的设置来实现;待模型钢筋安装完成后预支浇口套筒,做法是:1)支墩各角位置进行短钢筋的焊接,设计标高线绘制于支墩的顶部;2)在支墩顶部拉上十字线;3)定位钢板上通过墨斗弹上十字线;4)待确定定位钢板位置准确后,点焊固定;5)套筒、锚筋安装于定位钢板孔洞的位置,塑料套管完成放置后通过螺栓进行拧紧;6)套筒与锚筋均通过电焊加固的方式焊接于钢筋的骨架之上,避免套筒发生变形。(2)隔震层以下混凝土的浇筑必须重视套筒以及定位钢板的保护工作.(3)下支墩立边模,混凝土浇筑操作要点:1)混凝土进行浇注时应注意其密实度,位于定位钢板下部的混凝土易发生空洞,因此在混凝土进行浇注时,进料应在定位钢板面之上,同时进行加强振捣;3)完成混凝土的浇捣之后,应当通过标高线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找平,确保其平整度;4)定位钢板在混凝土完成初凝后进行拆除,同时磨平混凝土表面,此外应当避免套筒中落入混凝土。(4)安装隔震橡胶支座当混凝土达到70%的强度后,再进行隔震橡胶支座的安装,具体安装步骤是:1)将混凝土平台上不平的地方打磨平整;2)将所需的不同型号hrd支座安装到位;3)采用一定的工具使抗震胶垫能够移动到位,同时采用螺栓进行紧固;4)将隔震橡胶支座抬高,缝隙位置垫厚度约2~3mm水泥浆,采用高强度螺栓进行拧紧。5)对隔震橡胶支座的平整以及标高等进行复测,同时作好检查记录工作。(5)上支墩立模首先对上部的套筒及锚筋进行安装,然后通过扭矩扳手对其进行拧紧;上支墩模板的支立必须严格根据设计尺寸进行;下支墩的底部铺设厚度为1mm的油毛毡,方便今后拆卸hrd支座。(6)上支墩钢筋绑扎上支墩钢筋完成下料以及弯制成形后,进行钢筋笼的绑扎,作为保护层设置于其底部的水磨石垫块采用塔吊的方式完成安装工作;然后对梁板钢筋进行绑扎,最后是对上层结构的柱钢筋进行绑扎。(7)上支墩浇筑砼上支墩浇筑混凝土与下支墩相同。3.2.6施工效果(1)是我国建筑水平提高的表现,我国目前已经建设了超过1000座隔震建筑,成为世界上建设隔震建筑最大的国家之一,极大的降低多震地带发生地震时对人身及财产的伤害和损失。(2)有利于节约资源。通过采用隔震技术,极大的降低了用于上部结构的钢用量,同时隔震层的上层结构混凝土用量以及钢用量分别降低了20%和50%,不仅是对资源的节约,而且还有效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最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3.3框架的施工。
3.3.1适用范围整体装配式框架结构特别适用于柱距单一,单层面积较少的住宅施工以及标准型写字楼施工。3.3.2工艺原理以每层、每户为标准单元,将结构拆分成不同种类的便于制造与安装构件并绘制零件图纸。梁、板等水平构件采用叠合形式,除外墙楼梯等构建现场浇筑外,其余构件全部采用工厂定制,简化了现场施工,缩短了周期,减少了现场施工人员的数量。
4施工效益。
4.1经济效益。
由于此楼建设速度快,能促使资金早日回笼,同时满足客户迫切的需求,在规模化生产后,建设资金可节约20%-30%,同时相比较传统建设方法,可节省工期3-4个月,在质量方面,由于经过前期的设计,主体结构的制作是采用工厂化模式进行的,有效防止了由于施工现场原因而导致的质量上的通病。
4.2社会效益。
该技术由于具有施工简易、可靠安全的优点,因此能够保证其工程质量,同时明显减小安装所需的时间,相比于传统的施工方法可以在人工上节约30%;常规的周转材料上可以节约约8%;内外装饰所需的工期较短,因此竣工工期能够缩短将近20%;基本上能够防止现场进行湿作业,建筑垃圾能够减小约70%,施工用水节约50%左右,有效降低了噪音的污染,具有明显的节能环保优势。
5结束语。
隔震支座由于对地震波进行了大量的吸收和减缓,只剩下原来1/4~1/8之间,同时加速度反映也减小了6倍,因此结构受力大大减小,用于隔震层上层结构的混凝土量和钢筋量分别降低了20%、50%,减去隔震橡胶支座和隔震层的钢筋混凝土费用后,综合效益节省在5%~9%之间,就有较大的社会效益。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篇九
由于医疗建筑是抢救人们生命的生命线工程,在抗震救灾中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医院建筑在大震中不仅要不倒,还应能继续使用,担负起救援的重要职责,所以医院建筑应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汶川大地震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提高了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场所的设防要求。这次修订中,明确了将二级、三级医院均提高为重点设防类(即乙类),而且对于二级医院的急救处理范围不能或难以覆盖的县和乡镇,需建立具有外科手术室和急诊科的医院或卫生院,提高其抗震设防类别。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十五条规定,“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及各地方的地方法规,规定对一定规模以上的医院(如北京市规定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g、0.20g区域内的部分乙类建筑,总投资金额超过1亿元以上的生命线工程)专门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以此作为抗震设计的依据。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篇十
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方案设计是完善我国建筑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建筑设计者应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目标性能进行细分,分化出多个具体量化目标性能水准,结合建筑物的重要程度,预估在震后建筑结构修复、完善所需支出,通过对建筑结构前期成本投资及未来震后损失等综合因素深入分析,制定合理的预期方案,确保建筑性能优良。进一步加强对概念设计实施的宏观把控,建筑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应重视建筑结构整体的规则性,合理选择建筑结构体系,结合多级程度震动外力下建筑构件的实际承受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强度设计。建筑设计者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应预先进行综合评估,以变形指标为设计方向,整体把控建筑结构构件在外力作用下的损伤程度,在实际建筑设计实施过程中,提升建筑结构构件、非结构构件的整体性能水平,大幅缩减建筑结构在建筑生命周期中的资金投入。
5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方法的研究与完善是我国建筑发展的趋势。我国应逐步加强对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相关内容的重视,对基于抗震设计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探究及分析,在全面考虑建筑构件的综合性能的同时,运用可靠的计算数据,制定更为完善、科学的抗震方案,为我国日后的建筑设计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篇十一
市辖三区一县,共28个乡镇,543个行政村,农村人口约11万户,35万人。近年来,虽然我市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有所增强,但总体设防比率依然不高,存在较大的震害隐患。为了全面准确的了解我市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的现状,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就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情况进行了调查。
从我市农村民居建筑年代来看,砖混结构房上世纪90年代后所占比例较高,砖木房类型集中在上世纪80―90年代建设,由于我市农村经济水平较低,目前上世纪80年代及80年代前各类型房屋仍占一定比例。
从农村房屋的抗震设防情况看,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土坯房和土窑洞抗震性能差;上世纪80年代及80年代以前建成的土木结构房,上个世纪80―90年代建成砖木结构房屋,这些房屋普遍抗震性能较差;以后新建房屋的抗震结构较为合理,地基做了较好的处理,85%的房屋地基作了夯实处理,但达不到抗震设防标准。15%左右的地基还加设了底圈梁。从房屋结构看,84%的砖混房屋屋顶采用现浇屋顶,提高了房屋的抗震性能。部分偏远农村房屋类型仍以砖木结构、土木结构房和窑洞类型为主,以宜君县所调查村镇为例,砖混结构房仅占房屋总量的40%,不足所调查房屋总量的一半,抗震性能差的土坯房和土窑洞仍占一定比例。
二、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农村民居场地环境、地基和基础不好。但因所处环境等原因,也有部分民居选在滑坡、采空区和河岸、沟边等不利于抗震的地段。
二是房屋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砖混结构房屋,窑洞在大开间,大进深,门窗洞口过多,过大,致使被门窗洞口分割的墙段尺寸太小,形成薄弱部位,二层以上砖混结构房屋头重脚轻,底层为会客厅,形成大空间,抗震性能较差。
三是大部分村民的抗震设防意识不强,缺乏房屋抗震设防常识,并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部分村民只重视房屋表面美观程度,不重视抗震设防现象,表面贴着瓷砖,但没有底梁、圈梁等关键抗震物件,大部分农村民居未设防或达不到抗震设防标准。
四是农村工匠缺乏建筑抗震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房屋建设整体没有施工图,有的房屋建筑生搬硬套,部分砖泥房屋仍应用混凝土预制板构件,墙身与柱间没有拉结筋,形成单片墙,部分房屋阳台、雨蓬等外挑太多,配筋和施工工艺存在较多问题。
五是为节约成本,一般在农村工匠带领下,由亲戚朋友帮助建房,部分房屋采用废旧钢筋,含泥土、杂物、沙石影响混凝土质量,特别是新旧砖混用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房屋施工时随意性大,随意改变施工工序,混凝土浇筑不连续,养护不够,其施工队伍技术较低,施工质量难以保证。
三、对策和建议。
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事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广大农村减少地震灾害的根本途径。我市目前虽然开展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调研,取得了一些第一手资料,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涉及范围广,领域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也提出了迫切要求和艰巨任务。
(一)加强领导。
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涉及部门多、层级多、任务重、责任大。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对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工作的领导,落实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政府要层层签订责任状。区县级是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责任主体,尤其要落实乡镇领导的责任,乡镇要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做到工作层层有人管、有人抓,保证工作管理到村,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建立由政府主导,市发改、财政、民政、扶贫、建设、地震、统计、金融、监察、审计等部门参加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责任、规范程序、加强沟通协调,把目标任务落实到乡镇、到村、到户。真正使这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二)把握原则。
1、必经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突出重点,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与减轻其他自然灾害结合起来,与扶贫移民、避灾移民搬迁、沉陷区治理、工程移民、新农村建设、农村安居工程结合,提高农村综合抗灾防灾能力。
2、必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广大农村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风俗民情、经济水平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稳步推进。
3、必经坚持经济适用、抗震安全的原则。充分考虑农民的物质承受能力,量力而行,以加固改造为主、拆除重建为辅,帮助和引导农民建造抗震防灾性能好、功能实用、造价合理的房屋、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4、必经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在加强政府支持和社会扶助的同时,要加强农村民居建设工作管理,全力规范建设行为,通过政策引导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乡镇在群众审批庄基地,办理相关手续时,要提出民居抗震设防的`有关要求,达不到要求的暂缓办理有关手续。在此基础上提出钢性的农村抗震设防标准,建设部门应不断完善施工队资质与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加强农村工匠抗震设防知识培训,努力改变农村住宅建设普遍存在的设计图纸不规范、施工队伍无资质、技术人员不培训的现状。地震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扩大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知识宣传的覆盖范围;有条件的区县应协调建设部门对农村的建筑工匠进行抗震技术培训,建立农村工匠抗震知识及相关技能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农村建筑工匠的整体技能。
5、必经坚持“四统一”、“三要求”的原则。以村为单位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管理,村庄规划要符合抗震防灾要求,单体建筑抗震措施符合技术要求,施工质量符合国家规范标准要求。
(三)强化措施。
1、加强农居抗震设防的宣传教育。地震是低概率自然灾害事件,破坏性地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发生一次,群众防震减灾思想有所麻痹、意识逐渐淡薄,必须利用各种手段,多层次、多渠道,加大抗震设防宣传力度,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向广大群众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倡导科学减灾理念,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防震减灾意识,真正使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进村入户,深入人心,切实增强广大群众建设地震安全工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把提高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水平要求,转变为广大群众建设安全的自觉行动。
2、科学制定规划和方案。一是加强农村民居普查工作,逐户做好农村民居鉴定普查工作,综合评价各地农村民居抗震能力,明确抗震防灾工作重点。根据普查结果,收集农村民居基础数据,为科学制定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规划打好基础。二是对普查结果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并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及水利、交通、卫生、教育、文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总体思路、分段目标、建设内容、技术指标和保障措施。三是根据地震动参数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民居实用抗震防工作,按照“抗震、节能、环保”的要求制定农村民居建设技术标准,提出不同区域、不同结构、不同经济条件的抗震加固改造和拆除重建方案,编制农村民居抗震加固和拆除重建实用施工图集及施工技术指南,指导农村民居开展抗震防工作。
3、进一步加大扶持支持力度。一是除省财政补助资金外,市、县两级政府应根据实际,加大补助投入力度,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实用技术研究、设计图集编制、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工匠培训和示范工程补贴等。二是引导社会各界捐赠和对口帮扶。对口帮扶单位要积极帮扶农村实施地震安全工程,对帮扶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先进单位、企业或个人给予税收减免等政策。
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农村安居工程避灾移民搬迁、扶贫搬迁、沉陷区治理等资金,解决好工作中的瓶颈问题。在扶贫移民、避灾移民搬迁、沉陷区治理、工程移民、新农村建设、农村安居工程等工作中的资金使用上要明确要求受惠对象建设的房屋必须达到抗御当地基本地震烈度的抗震设防要求。市上和有条件的区县设立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专项资助资金,对特困群众因为资金问题而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可给予相应的补助。市县应加大地震工作部门经费投入,确保地震工作部门在开展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宣传、培训、现场指导等工作落实。
5、抓好统筹协调,不断扩大农村农居地震安全工程示范村建设范围。近几年农村农居地震安全工程示范村建设成功的做法是把示范村建设同移民搬迁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扶贫开发等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各地的实践证明,凡是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等工程等大多数基本都达到了农居抗震设防要求。因此,发改、民政、扶贫等单位在开展整体移民工程、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工作时要及时与建设规划和地震部门沟通,从选择、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把农村农居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其中,切实提高农村民居建设的整体抗震水平。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篇十二
为此,本文就建筑结构设计遵循的原则,建筑结构的基本要求,多层和高层房屋以及单层大跨度房屋的常见结构型式等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引言。
结构是建筑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在一定意义上,结构支配着建筑,这是因为,任何建筑物都要耗用大量的劳力和材料来建造,建筑物首先必须抵抗或承受各种外界的作用如风力、重力、地震等,合理的选择结构材料和结构型式,即可满足建筑物的美学原则,又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1.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由于建筑物所处的环境和使用性质不同,除满足空间尺寸要求外,还要满足某些建筑物的特殊要求,如保温、通风、隔热、吸声等,在构造设计时要综合相关专业的技术知识,优化设计,选择经济合理的构造措施,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
2.确保结构安全。
正确的结构计算时保证建筑物安全的前提,除对建筑结构、构件进行必要的计算外,对阳台栏杆、楼梯扶手、构件接缝等,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和可靠。
建筑构造设计要处处考虑经济合理,采用合理的构造方案,就地取材,节约材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造价,并减少建筑物的运行费用、维护费用。
二、建筑结构的基本要求。
新型建筑材料的生产、施工技术的进步、结构分析方法的发展,都给建筑设计带来了灵活性和更广阔的空间。
但是,这种灵活性并不排除现代建筑结构需要满足的基本要求。
其要求包括以下方面:
1.稳定。
整体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不允许发生危险的运动,这种危险可能来自结构自身,也可能来自地基的不均匀沉陷或基土的滑移,例如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倾斜。
2.平衡。
平衡的基本要求就是保证结构和结构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发生运动,力的平衡条件总能得到满足,从宏观上来看,建筑物总是静止的。
平衡的要求是结构与“机构”即几何可变体系的根本区别,因此建筑结构的任何部分都应当是几何不变的。
3.经济。
现代建筑的结构部分造价通常不超过建筑总造价的30%,因此,结构的采用应当是使建筑的总造价最经济。
结构的经济性并不是指单纯的造价,而是体现在多个方面,而且结构的造价受材料和劳动力价格比值的影响,还受施工方法、施工速度以及结构的维护费用的影响。
4.美观。
美学对结构的要求有时甚至超过承载能力的要求和经济要求,尤其是象征性建筑和纪念性建筑更是如此,应当懂得,纯粹质朴和真实的结构会增加美的效果,不正确的结构将明显的损害建筑物的美观。
5.优化。
应在建筑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在满足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充分优化结构设计,必要时应委托专业的设计公司进行结构设计和结构的优化设计,降低建筑物的自身荷载,减少主要材料的消耗,通过工程概算及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析结构设计的优化程度。
结构专业的优化设计,不是以牺牲结构安全度和抗震性能来求得经济效益的,而是以结构理论为基础,以工程经验为前提,以对结构设计规范实质内涵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为指导,以先进的结构分析方法为手段,对设计进行深入调整、改善与提高,对成本进行审核和监控,是对结构设计再加工的过程。
“优化”工作是以原设计为基础,在充分尊重原设计的基础上,着眼于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的合理性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同时,“优化”的过程也是发现差错、纠正不足的过程,通过优化降低不安全因素,从而保证项目的技术质量和经济质量。
结构设计优化是精益求精的过程,将会带来合理的设计、带来经济技术效益。
实现上述各项要求,在结构设计中就要贯彻“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的结构设计原则,保证结构和建筑的和谐统一。
一个好的建筑设计,需要有一个好的结构型式去实现。
而结构型式的最佳选择,要考虑到建筑上的使用功能、结构上的安全合理、艺术上的造型美观、造价上的经济,以及施工上的可能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才能最后确定。
以下针对多层和高层房屋以及单层大跨度房屋的常见结构型式的受力特点、适用范围进行简单分析。
多层和高层房屋结构的主要承重结构体系有:混合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等。
1.混合结构体系。
这是多层民用建筑房屋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型式,其墙体、基础等竖向构件采用砌体结构,而楼盖、屋盖等水平构件则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
结合抗震要求,在进行混合结构房屋设计和选型时,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层高和房屋最大高宽比。
限制房屋的高宽比,是为了保证房屋的刚度和房屋的整体抗弯承载力,普通砖、多孔砖和小砌块砌体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4.5m。
(2)多层房屋的层数和高度限制。
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中的规定。
显然,采用烧结普通砖砌体的混合结构,其层数和总高度均比其他砌体的要好,对医院、教学楼等及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应比表中规定的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再适当降低总高度和减少层数。
(3)纵横墙布置。
在进行结构布置时,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方案;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齐,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宜均匀。
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
2.框架结构体系。
与混合结构类似,框架结构也可分为横向框架承重、纵向框架承重及纵横双向框架共同承重等布质形式。
一般房屋框架采用横向框架承重,在房屋纵向设置连系梁与横向框架相连;当楼板为预制板时,楼板顺纵向布置,楼板现浇时,一般设置纵向次梁,形成单向板肋形楼盖体系。
当柱网为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或者楼面活荷载较大时,也往往采用纵横双向布置的框架,这时楼面长采用现浇双向板楼盖或井字梁楼盖。
框架结构体系包括全框架结构、内框架砖房和底部框架上部砖房几种形式。
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适用高度分别为60m、55m、45m和25m。
现浇框架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都较好,建筑平面布置也相当灵活,广泛用于6――15层的多层和高层房屋,如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医院等(其经济层数为10层左右、房屋的高宽比以5――7为宜)。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的整体变形为剪切型。
四、结束语。
建筑住宅在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必须正确处理适用、经济、美观等几方面的关系。
根据不同类型的建筑,正确的把握好结构的类型,更不能忽略建筑设计的经济性,要在满足使用要求下,用较少的投资建造美观、简洁、大方的建筑,让人们居住的更加舒适、健康。
参考文献。
1.熊丹安,建筑结构,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篇十三
(1)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框支梁、框支柱不应低于c30;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他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0,并且,混凝土结构的强度等级,在9度时不宜超过c60,在8度时不宜超过c70。
普通钢筋宜优先采用延性、韧性和可焊性较好的钢筋。对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其普通纵向受力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
(3)在施工中,当需要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代替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时,应按照钢筋受拉承载力相等的原则换算,并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抗震构造的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篇十四
一、抗震设计思路发展历程。
随着建筑结构抗震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结构抗震设计思路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最初,在未考虑结构弹性动力特征,也无详细的地震作用记录统计资料的条件下,经验性的取一个地震水平作用(0、1倍自重)用于结构设计。到了60年代,随着地面运动记录的不断丰富,人们通过单自由度体系的弹性反应谱,第一次从宏观上看到地震对弹性结构引起的反应随结构周期和阻尼比变化的总体趋势,揭示了结构在地震地面运动的随机激励下的强迫振动动力特征。但同时也发现一个无法解释的矛盾,当时规范所取的设计用地面运动加速度明显小于按弹性反应谱得出的作用于结构上的地面运动加速度,这些结构大多数却并未出现严重损坏和倒塌。后来随着对结构非线性性能的不断研究,人们发现设计结构时取的地震作用只是赋予结构一个基本屈服承载力,当发生更大地震时,结构的部位进入屈服后非弹性变形状态,并靠其屈服后的非弹性变形能力来经受地震作用。由此,也逐渐形成了使结构在一定水平的地震作用下进入屈服,并达到屈服后非弹性变形状态来耗散能量的现代抗震设计理论。
由以上可以看出,结构抗震设计思路经历了从弹性到非线性,从基于经验到基于非线性理论,从单纯保证结构承载能力的“抗”到允许结构屈服,并赋予结构一定的非弹性变形性能力的“耗”的一系列转变。
现代抗震设计理念是基于对结构非弹性性能的研究上建立起来的,其核心主要指在不同滞回规律和地面运动特征下,结构的屈服水准与自振周期以及最大非弹性动力反应间的关系。
60年代开始,研究者在滞回曲线为理想弹塑性及弹性刚度始终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对不同周期,不同屈服水准的非弹性单自由度体系做动力分析,得到了有关弹塑性反应下最大位移的规律:对t大于1、0秒的体系适用“等位移法则”,即非弹性反应下的最大位移等于同一地面运动输入下的弹性反应最大位移。对于t在0、12-0、5秒之间的结构,适用“等能量法则”即非弹性反应下的弹塑性变形能等于同一地震地面运动输入下的弹性变形能。当“等能量原则”适用时,随着r的增大,位移延性需求的增长速度比“等位移原则”下按与r相同的比例增长更快。由以上规律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以结构弹性反应为准,把结构用来做承载能力设计的地震作用取的越低,即r越大,则结构在与弹性反应时相同的地震作用下达到的非弹性位移就越大,位移延性需求就越高。这意味着结构必须具有更高的塑性变形能力。规律初步揭示出不同弹性周期的结构,当其弹塑性屈服水准取值大小不同时,在同一地面运动输入下屈服水准与所达到的最大非弹性位移之间的关系。也揭示出了延性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是屈服水准不高的结构在较大地震引起的非弹性动力反应中不致发生严重损坏和倒塌的主要原因。让人们认识到延性在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
之所以存在上诉的规律,我们应该注意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一些相关特性。首先,通过人为措施可以使结构具有一定的延性,即结构在外部作用下,可以发生足够的非线性变形,而又维持承载力的属性。这样就可以保证结构在进入较大非线性变形时,不会出现因强度急剧下降而导致的`严重破坏和倒塌,从而使结构在非线性变形状态下耗能成为可能。其次,作为非线弹性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结构将从弹性进入非弹性状态。在非弹性变形过程中,外力做功全部变为热能,并传入空气中耗散掉。我们可以进一步以单质点体系的无阻尼振动来分析,在弹性范围振动时,惯性力与弹性恢复力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体系能量在动能、势能间不停转换,但总量保持不变。如果某次振动过大,体系进入屈服后状态,则体系在平衡位置的动能将在最大位移处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塑性变形能两部分,其中,塑性变性能将耗散掉,从而减小了体系总的能量。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篇十五
一、建筑施工管理系统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建筑工程的复杂性加大了工程预算的难度,但是科学合理地对工程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对整个工程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之前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建筑施工预前核算管理工作,对于整个工程造价的管理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在建筑工作实施之前,将各种工程费用计入归纳到工程预算之中,保证每一个项目的预算支出,这样就有利于在合理地控制人工费用和材料费用的基础上,将整个工程的成本逐渐降低,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提高企业的效益,进而增加企业的利润。
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建筑施工管理系统也能够为企业提供相应的竞标资料。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之间也在不断的竞争,面对好的建筑工程项目企业需要通过竞标才能得到的。
所以在企业参加竞标的过程中,研究建筑工程的时间消耗和整体成本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的建筑施工管理系统会使得建筑企业在竞标过程中拥有更大的把握,进而在竞标中脱颖而出。
由此看出,建筑施工企业对工程进行合理的管理与控制能够提高工程造价的控制水平。
二、建筑施工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施工人员管理。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向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过渡是一项漫长的、艰巨的企业任务。
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中,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仍是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者探讨的话题,而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依旧亟待解决。
本文中主要通过以下几点对建筑施工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现状进行了体现:
第一,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流动性,容易打破固有的管理模式;。
第四,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缺乏系统、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能从企业自身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控。
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几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设计与实现的方法。
1.确立并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人力资源的管理要对员工的数量加以控制,消除“以多取胜”的错误观点;采集企业员工的信息情况,使人力资源管理形成科学的保障系统;控制人力资源的大规模流动,减少优秀资源在流动中的缺失;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教育,加强企业文化理念。
不仅如此,任何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确立都要将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联系在一起,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确立要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
为充分发挥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必须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策略形成集法律性、科学性、可实施性于一身的书面条文,在企业日常工作安排、人员管理、制度确立等实施的过程中做到有理可循、有据可依。
再者,根据企业所具备的文化理念、经营目标、经济实力和人力资源的构成,建立具有企业特色和风格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企业发展做出优化处理。
2.加强员工管理,优化企业环境。
建筑施工企业中,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困难主要局限于企业员工自身较低的素质水平。
为方便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员管理,加强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文化素养水平是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员工的录用问题,人事部门需要设立较高的聘用门槛,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员工素质的平衡性和可控性。
建筑施工企业在优化企业环境的问题上,可以开办以下企业活动,如建筑施工专业知识测评、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技术等级晋升、好人好事评比活动、选举思想道德教育标兵、评选年度优秀员工和年度新人等。
(二)工程预算管理。
1.认真做好工程造价控制的系统规划。
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应该有相应的系统规划,使得工程造价控制手段和方法能够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进而令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系统的规划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其一,对于项目施工阶段控制的施工图预算进行合理的编制,构建一个脉络清晰的预算平台,使得工程进度款拨付更加利于控制。
其二,对于工程进度款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核算。
保证图纸化计量工作满足合约内容的要求,也符合相关部门的规定。
其三,施工过程中,必须对于所有事项都要在满足合法性以及有效性的情况下进行,防止出现签证造假的现象发生。
其四,根据有关规定,对索赔事件制定相应的索赔方案,严格规范索赔的行为。
其五,对于合同中价款等相应事件的发生进行有效控制,减少工程费用的额外支出。
2.提高工程预算造价管理控制人员的专业性。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工程造价控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的决定性、合理性以及准确性,因此提高工程预算造价管理控制人员的专业性非常重要。
有关企业可以设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以及奖惩制度,调动起工程造价控制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加大其对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视;除此之外,还可以对优秀的工程造价控制管理人员进行重点培训,作为储备干部,这样就为将来的工程造价知识培养打下了良好基础。
同时,在招收工程造价控制管理人员时,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并在这些入围人员正式入职前进行专业培训,不仅要培训相应的工程预算知识,也要灌输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其对工程造价管理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3.大幅度提高工程预算定额使用的科学合理性。
根据现有的工程建筑资源以及相关法律政策,对所需要消耗的单位部分进行整理,将工程取费的合理性大大提高,使得定额使用更加科学可靠,进而将资金滥用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三、结论。
总之,建筑施工管理系统在整个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以及对控制工程造价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建筑施工管理系统的高效性、精准性以及科学性,不单单使得工程的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也使得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程造价,提高了建筑企业内部的工程造价水平,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得以提升,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建筑相关论文范文二:建筑节能类有关本科毕业论文。
本文是一篇建筑节能论文范文,建筑节能类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建筑文节能建筑方向文范文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适合建筑节能及住宅建筑及规划设计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建筑节能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要:建筑作为一个高能耗的行业,势必要走在节能的最前沿.而我国寒冷地区采暖能耗占全国年总能耗的比例相当大,降低寒冷地区的建筑物能耗成为了寒冷地区节能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我国寒冷地区建筑物的能耗现状,指出寒冷地区建筑物的能耗主要是围护结构的散热量,并提出了从建筑规划的节能设计、外墙、窗体、和屋面的节能设计方面来进行寒冷地区建筑的节能设计.
关键词:寒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途径,能源。
一、我国寒冷地区建筑能耗现状。
寒冷地区采暖能耗占到当时全国年总能耗的11.5%,占采暖地区全社会能耗的20%以上,在一些严寒地区城镇建筑能耗则高达当地社会总能耗的50%以上.因此,我国建筑节能中心工作首先是围绕着降低北方寒冷地区城镇的采暖能耗展开的.寒冷地区的建筑能耗主要是以供热为主,所以,建筑节能绝大部分是供热节能.
二、建筑物能耗消耗的途径。
寒冷地区建筑物的能耗主要取决于围护结构的热传导和冷风渗透,建筑围护结构的散热量,往往要占采暖热耗的1/3以上,如果建筑围护结构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便可减少冬季室内传出室外的热量和夏季室外传入室内的热量,从而减少为维持室内舒适热环境提供的采暖和制冷能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篇十六
建筑破坏造成的人员死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的大小。
城镇的大小和地位、行业的特点、工矿企业的规模。
建筑使用功能失效后,对全局的影响范围大小、抗震救灾影响及恢复的难以程度。
建筑各区段的重要性有显著不一样时,可按区段划分抗震设防类别。
不一样行业的相同建筑,当处地位及地震破坏所产生的后果和影响不一样时,其抗震设防类别可不相同。
阅读精选(3):
建筑抗震设计论文篇十七
现阶段,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是我国采取率最高的抗震设计思路,在应用于实际建筑工程时,对制定结构性能目标、选用参数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探究,结合建筑结构实际要求,制定科学的抗震方案。
1基于性能的抗震方法的主要内容。
目前,在我国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思路具有多样性,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以实用性、科学性成为大多数人优先采用的设计方法。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从宏观性的设计目标过渡到具体量化的多重子目标,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要求上,建筑使用者具有广泛的选择范围。在进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时,进一步验证实施性能目标在建筑结构实践中的论证,通过对实施性能目标的深入分析,采用现阶段新结构体系及材料,完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考虑在影响建筑实际操作的综合因素,根据不同程度的抗震设防烈度,采用与建筑目标相符合的技术及抗震措施,保障建筑物的质量。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场地条件、外在环境、实用性能等因素,确保在强烈震动的条件下,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小于设计预期。
2我国针对抗震性能水平的界定。
为使震后建筑物的结构功能得以延续,控制建筑结构的整体破坏程度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核心内容。抗震性能水平是指在人为设定的地震作用外力下建筑结构的预期抗震水平。针对其预测性的数据,建筑设计者在结合历次地震情况的前提下,预估未来会发生的最大地震级数,进一步明确建筑设定抗震目标,抗震目标的设定在取决于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需结合建筑物建成后的具体使用方向,设计者综合整体情况制定符合建筑整体条件的抗震方案,保障建筑物性能的最大限度发挥。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建筑结构体系,粗略的将建筑结构构件的性能水平分为小震弹性、中震弹性及不屈服、大震弹性及不屈服,运用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满足建筑结构的多重复杂性,基于抗震性能水平的评估,确保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优良。
3我国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分析。
现阶段,建筑工程中的结构大多数为钢筋混凝土框支剪力墙,承载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针对地震强度,设计者有效借助反应谱,进一步计算出建筑底部剪力,根据相关规则将其与其它荷载有机组合,设计建筑结构的强度水平,保证建筑各构件均能提供相应的承载能力,进一步确保建筑物的综合抗震水平。较其它抗震设计方法相比,承载能力设计方法贴合实际、性能理念清晰,有一定的数据支持,借助大量的静力分析,保证建筑物的预期抗震性能。调查显示,承载能力设计方法在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弊端,基于弹性反应的理论基础,不能将与建筑结构相关的系数进行科学地折减,导致建筑构件的抗震性能目标落不到实处。
较承载能力设计方法相比,直接基于位移进行抗震设计以位移数据为整个抗震设计过程的虚拟出发点,设计者在具体的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根据位移谱得出建筑结构的周期,对其实施结构分析,实现配置符合建筑最大抗震性能的结构构件。基于位移的建筑抗震设计需设计者具备扎实的数学运算能力及物理知识,方案设计前期的精力投入较大,对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运算的精确性有一定要求。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能保证设计者在设计初期明确各结构性能水平,在建筑实际抗震应用中最大程度发挥构件目标性能水平。
基于以上两种确定因素的抗震设计方法,能量也可作为设计者抗震设计的数据基础。设计者将地震输入的总能量假设为建筑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建筑物的结构构件及内部相关设施造成破坏所接收的能量受地震与构件耗散能量共同影响。以能量守恒为理论基础的抗震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评估不同等级地震的'潜在破坏力,但其操作过于繁琐,存在较多人为无法把控的因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