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通用17篇)
感悟是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对于内心体验和领悟的一种总结。感悟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审视和反思。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感悟的经典文章,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篇一
“我们会像钱师傅一样,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
如今,钱海军通过实际行动,带动着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海军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们支持他。”妻子陈冬冬说。妻子最初不理解,但后来被丈夫的做法所感动,便加入帮扶老人的行动中来。在他们夫妻的影响下,女儿钱佳源也时常参与到志愿活动中……一家人还先后资助了27名贫困学子。
以钱海军名字命名的共产党员服务队、志愿服务中心,现已吸纳1200多名志愿者参与到日常服务中。“志愿服务中心微信群里发布消息,大家都抢单做。”同事王军浩作为其中一员,无论是修理家电还是接送患病老人,只要有需要,总是第一个响应。
台风抢险、变电抢修、安全用电宣传、解决居民用电故障……在钱海军带领下,志愿服务团队的服务不断延伸,“星星点灯”“复兴少年宫”“暖心空巢”等公益项目也在持续开展中。
2015年,在走访残疾人贫困户时,钱海军发现许多家庭存在用电线路老化、线头裸露等安全隐患。在他的推动下,国网浙江慈溪市供电有限公司启动了“千户万灯”残疾人贫困户照明线路改造项目,为慈溪1800多户残疾人贫困户家庭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用电环境。
7年间,“千户万灯”逐渐走出宁波、走出浙江,行程20余万公里,为西藏、吉林、贵州、四川等省份6047户百姓改造线路、送去光亮,惠及6万余人。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篇二
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这就是共产党员应有的样子。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期间,钱海军带领党员服务队主动请缨加入地方政府联防联控党员先锋队,连续54天坚守在疫情最严重的乡镇,并筹集善款21万余元用于救灾。“钱海军共产党员服务队”,他们不负这个称号,不负众人期待。
2020年“新冠疫情”疫情期间,钱海军加入地方政府联防联控党员先锋队,坚守在疫情最严重的乡镇。
在一次浙江大学的演讲中,钱海军向在座的大学生们讲述了这样一番心里话:有人问我,海军,这个世界需要帮助的人那么多,你哪里帮得过来?我告诉他,帮一个,是一个,帮一个,少一个。为群众排忧解难,我觉得自己心里很充实,很快乐。
如今,钱海军也已年过五旬,但他仍然常年一身衬衣短袖,活跃在学雷锋志愿服务第一线,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也以不断变化的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推出了对象更多元、类型更多样、内容更丰富的服务项目。
尺土,可以成塔,荧光,汇成火炬。钱海军一直有一个梦想:“想把这一份志愿服务做成百年品牌。”他凭一己之力,已经坚持了23年,相当于一个百年的五分之一,将来,还会有更多人追随他的脚步。“一百年,不就是一个个普通人、一年又一年的接力与累积吗?”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篇三
叶连平,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退休教师,退休20多年来,始终淡泊名利,倾尽心力、财力,努力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不愧为全国人民道德模范,不愧为全社会的宝贵财富。
身为教师的我了解并学习了叶连平老师的先进事迹后,受到了很深刻的教育,叶连平老师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必须只争朝夕,从点滴做起,不能好高骛远,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端正心态,勤勉敬业。要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挫折,投身艰苦岗位锻炼身手,承担挑战性工作增长才干。要保持创新锐气,在工作岗位上大胆探索、创新创造。要养成勤学习、多读书、善探究、爱思索的好习惯,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要自觉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更新思维、开阔眼界,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学会忍耐,成长为知识丰富、技能精湛、视野开阔、爱岗敬业的有用之才。向叶连平老师学习,就要像他那样,永葆锲而不舍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拼搏到老、奉献到老,把毕生献给教育事业。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更加明确了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具有示范性。因此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更应该注意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作风到生活作风,从言行到举止,从心灵到外表,都做净化社会风气的表率。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师德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质去教育,影响学生。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工作中,坚持和家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始终注意工作中的新变化和工作的新特点,善于从实践中汲取经验,从家长的意见中汲取智慧。不要有靠边看的思想,从自身做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上好每一天班,上好每一节课,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每一个父母紧密联系起来,及时反馈孩子在校表现,共同教育下一代。我们只有踏着前人的足迹,多读点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在实践中多加反思,多加积累,并勤于写作,做一个实实在在的行动研究者。
叶老师既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他把手边的事做好、做细、做扎实,无愧于背负的责任,精彩地活着,让人生价值得以实现。幸福的是,我有了叶老师这样的精神榜样,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的要求自己,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再接再厉,用心去爱每一个孩子和教育工作。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争取更大的进步。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篇四
一个旧皮包形影不离,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或乘着公交车上下班。这位身材清瘦、腰背挺拔、话语亲切、精神焕发的老者,就是有着55年党龄的____区关工委老领导____。
说起____,在____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近二十年的____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和社区教育工作,已和这位老人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去年10月,他还被授予浙江“最美老干部”称号,成为全区唯一获此殊荣的老干部。
“学校放学,社区开学”,____区这一行之多年的社区教育模式,被中央文明办肯定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____模式”。__年,____区还有幸成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这是____区关工委副主任、社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____,长年以关爱未成年人为己任,在____区社区教育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的结果。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998年6月,刚从____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位置上退休的____,谢绝一些企业老总的盛情邀请和丰厚回报,义无反顾地步入关心下一代工作这块神圣的领地。
“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更是全社会需要共同关心的事。必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教育格局,才能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历任____区文教局长、副区长、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的____,一直对教育工作怀有割舍不断的感情。难怪____甫一退休,就急不可待地履行起在任时立下的晚年志向:心无旁骛地搞好社区教育,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奉献最后一丝光和热。
当时的区关工委和区社区教育委员会,一没场地二没人员三没经费。为尽快卓有成效地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和社区教育,____发挥资深区领导的“能量”,在短时期内就搭起了关工委、社区教育施展拳脚的架子。利用教育网点调整,腾出原笔飞弄小学作为区关工委、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活动场所,编制、经费也很快落实到位。
在他的持续努力下,一个较为完善的关心下一代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一个由党政领导挂帅、各部门积极参与、全社会齐抓共管的三级关心下一代工作网络在____区建立和逐步完善。全区5个街道、3个镇的关工委工作做到组织、人员、经费、场地、活动五落实。25个区级相关部门、下属社区、企事业单位也给予关心下一代工作很多支持,关工委工作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学校抛出的球,谁接?”通过调研,____认为,学校放假后,暑假、寒假成为学生教育的空白,社区教育有责任有义务“接球”,填补好这个空白。
思路形成后,即着手开展试点。于是,“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三结合试点,当年暑期在蕺山街道推进。辖区单位出经费、出场地、出人员,开办音乐、体育、美术、劳动教育兴趣小组,开办革命历史讲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试点工作得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支持、认可,辖区单位、居民对学生教育“人人都能做一点”的氛围,也由此形成。
试点成功后,“学校放学,社区开学”的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区推开。____总是不知劳累,想方设法争取经费、落实场地、宣传协调、设计活动,为青少年社区实践活动奔走呼号,为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优化育人环境出力。一条富有区域特点的“学校放假、社区开学”的青少年社区教育之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单位和热心人的支持和响应。由他牵头举办的____区科普夏令营已举办十届,____区平安夏令营已举办三届。同时,通过他的多年努力,____区建立健全了一系列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联动机制,实现了社会、学校和家庭思路共出、载体共创、队伍共建、教育共抓等联动。每年的年初、年底和暑假前后,____区都要召开各级联席会议,邀请社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领导,共商学生假期教育工作。区属各校还统一向学生发放“学生假日实践活动联系卡”。社区干部当起学生的“校外老师”,做好学生参加社区活动的登记入册、编组编队工作。通过“校居结对”、“警校携手”、“社区共建”、“企校挂钩”等载体,协调社区内各单位力量,增强教育的合力。通过开展“__、体验教育、科普教育、法制教育”等社区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到了许多学校里不可能学到的东西。通过开展“假期教育活动组织奖、优秀社区实践小队、社区实践之星、优秀辅导员”等评优活动,提高教育的实效。“学校放假,社区开学”有效地解决了未成年人的“假日教育盲区”和“校外教育盲区”,把学校教育延伸为社会教育,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扩展为全社会的行为,有效地促进未成人的健康成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经过不断总结、提炼,“学校放学,社区开学”的社区教育实践活动,打造成为____区社区教育品牌。这一品牌的创立,较好地解决了“学校抛出的球谁接”这一现实问题,使社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社区教育活动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以“学校放学,社区开学”为品牌的____区社区教育,得到了中央文明办领导的充分肯定,____区也藉此跻身“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行列。
为做实未成年人教育工作,____组建了以“五老”为主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报告团、科普教育指导团、青少年关爱团这三支教育队伍,并带领“五老”志愿者开展活动。“送课进学校,送课进社区”活动,长年坚持不懈。教育团每年讲课几十场次,受教育者上万人次。____也多次向“五老”骨干、社区干部、村干部作辅导报告,使____区关心下一代工作深入人心,有人干、愿意干、乐意干。
爱是阳光,爱是雨露。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____感到,对于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和一些特殊儿童,需要给予更多的关爱、照顾。于是,针对在读孤儿的“扶苗工程”启动,为全区48名在读孤儿建立起“成长档案”,由学校班主任作为结对老师,并利用“五老”积极做好关爱工作。组织人员走访学校、社区(村)、家庭,了解孤儿的学习生活情况。目前已有22名孤儿考上了高中或职业学校。开展结对特殊家庭孩子活动。关爱团先后结对10余位特殊家庭出身的孩子,用爱心、真心和余热,去温暖孩子,鼓励他们自强、自立、成长、成才、回报社会。还广泛开展帮困助学活动。成立了由退休教师参加的26个帮教小组,每个小组与后进生或生活困难生结对,累计共结对50人。最近两年来,全区退休教师捐资助学累计达11万元。
“夕阳无限好,为霞尚满天。”十多年来,____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在____的领导下已出现蒸蒸日上的局面。____出类拔萃的工作业绩、卓尔不群的领导能力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全国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模范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浙江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省星星火炬奖章等荣誉接踵而至。
最美不过夕阳红。
温馨又从容。
夕阳是晚开的花。
夕阳是陈年的酒。
夕阳是迟到的爱。
夕阳是未了的情。
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
…………。
闲暇的时候,____喜欢听《最美不过夕阳红》这首歌。这是自勉,也是对自己的期许。为使关心下一代工作后继有人,____主动要求增派年富力强的同志接他的班。去年,他不再担任____区关工委、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的领导职务,受聘担任顾问一职。每天,他仍旧或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随身携带着那个旧皮包,坚持到关工委上班,坚持进社区下农村调查摸底。旧皮包里放着的那本笔记本,记载着他对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最新思考,记录着寻访到的特殊家庭、特殊儿童的姓名、地址、困难、需求等信息,记述着“五老志愿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先进事迹。
“丰功伟绩做不到,拾遗补缺有可能。”____说,关心下一代工作,要切实做到“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从这方面说,关心下一代工作,未有穷期,也就是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最美,只有更美。
“剩下的岁月有限,要做的工作无限。”____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是他崇尚的格言,愿在有限的余生里,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大家一起努力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做得更好、更美。
内容仅供参考。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篇五
我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1999级本科生,从本科毕业实习开始,一直跟随李保国老师从事核桃种植与研究。
第一次见到李老师是在《经济林栽培》课上。那天,我和同学提前十分钟进教室,发现老师已经到了,就好奇地问:“老师来得这么早?”他笑着说:“刚从邢台基地赶回来,怕耽误上课就直接来教室了。”
每次课,李老师都是提前到,准备课件、和我们沟通学习体会……还把手机号码告诉我们,说学习上有困难,可以随时找他。
李老师讲课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他总能把书本上枯燥的理论,讲得明白透彻。慢慢地,我们都喜欢上了这门课,觉得果树管理并不难。然而,当我们走进果园才发现,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不容易。
2003年初,我们随李老师到邢台临城县绿岭核桃基地毕业实习。不久后,他教我们嫁接,要求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骤做,不但成活率要高、速度还要快。当时,小苗只有四五十厘米高,我们顶着太阳蹲着、跪着练习,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但第二天,还得接着练。他说,所有技术都是这么练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只用一周时间,我们全都熟练掌握了嫁接技术。
2010年我考取了李老师的研究生。一入学,我们每个人,都接到一个学习任务清单,每一项后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2013年寒假,一个师弟没有按要求完成论文,老师要求他留在学校继续完成,直到大年三十写完才回家。
李老师常年在学校、基地之间奔波,白天除了上课,就是上山下地,讲技术、做科研,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修改论文。无论多忙,李老师对每篇论文,从框架结构到字句标点,都会仔细修改。师弟的论文先后被李老师修改了7次,内容从最初的3000字丰富到7000字。
李老师要求遇到问题不能放过,要提出来一起研讨。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叫“桃‘李’之家”。在群里,李老师给自己取名叫“老山人”。4月8日上午10点,在阜平县林业局工作的祁娇娇在群里发图片询问:“我这有一片树,主枝上全是小裂口,裂得多的枝条就死了,是什么原因啊?”晚上9点9分,“老山人”回复,这是一种害虫产卵造成的。这是我们收到老师的最后一条信息。
李老师常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最关键的是要踏实、认真。2008年大旱,7月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午休,突然接到李老师电话,要我马上到核桃地。到了地里发现,一片核桃树受旱严重,已经长成个的核桃都蔫了。他安排我对土壤、叶片、果实取样,测定含水量,并观察浇水后的变化,我把测得的数据随手记在了一张纸上。后来有事耽搁了几天,等我想起来时,那张纸却找不到了。李老师知道后生气地说:“大旱不是每年都有,错过了这次调查也就错过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机会”。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粗心大意。
在我的心里,他不仅是严师,更像慈父。我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李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2008年开始,每次对外技术培训都会叫上我,并鼓励我开口讲,他做补充。在他的引导下,我的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邢台、石家庄等地独立开展技术培训上百次。
李老师常教导我们,搞科研不能纸上谈兵,要真刀真枪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2013年4月19号,正值果树的盛花期,石家庄以南,包括邢台,天气突然转阴,并由阴转雨,随后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李老师得到消息后,给我打电话,让我“摇树除雪、熏烟防霜、霜后及时补充营养”。从白天到晚上,我一直和老师保持通话,那晚,他彻夜未眠。天刚蒙蒙亮,他又开车来到了绿岭,他的到来让所有人的心里都踏实了。当年河北省中南部核桃几乎全部绝收,但李老师指导的绿岭基地却几乎没有减产。
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也把研究的课题聚焦在生产一线。以前核桃树修剪是在秋季和冬季,但秋季修剪不利于树体营养积累,冬季修剪会引起养分流失。在老师的指导下,师弟汤轶伟经过反复研究,将修剪时间确定在春季核桃树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树势衰弱。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
我的老家在平原,小时候没见过核桃树。在李老师的指引下,我不仅爱上了核桃,还留在了山区成为邢台市市管专家、荣获河北省农村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师姐在研究生期间,一直跟随老师下乡,精通苹果管理技术,到石家庄果树研究所工作以后,参与、并承担了多项研究课题,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增长了才干,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李老师,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我们一定会努力成为和您一样的人,帮更多的百姓脱贫致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篇六
x月_日上午,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会议召开,集中收听收看了《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场直播。
报告会上李保国同志的家人、同事、学生分别以《太行新愚公》《我见不得老百姓穷》《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我们的严师慈父》《我和保国的三个家》《扎根基层扎根人民的楷模》为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回顾了他在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再现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情景。在坐的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怀着沉痛的心情观看了报告会。
县委副书记、县长李为军指出,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使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思想上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心灵上受到了一次强烈震撼,精神上得到了再一次的升华。要把李保国精神学习好,在全县上下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为幸福美丽新正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对党忠诚、心系人民的政治品质,学习他艰苦奋斗、勇攀科技高峰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无私奉献、责任担当的价值追求,学习他朴实无华、大道至简的务实作风,学习他改革创新、改革突破的创新精神。李保国足迹遍布我省太行山所有山区县,他喜欢的不仅仅是太行山,他喜欢的是人民,是让山区老百姓尽快脱贫致富。他喜欢的是自己的事业,是把山区脱贫致富融入到自己的事业中,把事业与人民生活融为一体,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千方百计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
李为军强调,全县党员干部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章,践行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争做优秀共产党员。要夙兴夜寐,打好发展攻坚战。要以李保国“活着干,死了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对照任务目标再接再励,狠抓落实,实实在在干工作,用力用力再用力,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高标准完成。要勇于创新,在各自领域争取新的成绩。创新无处不在,我们与先进地区如火如荼的创新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完成攻坚战的任务目标,没有创新我们无路可走,各级各部门要把学习李保国改革创新、改革突破的创新精神落实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创新理论思想,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工作举措,盯死项目,死盯工作,动脑筋、想办法,自我加压,主动而为,全面完成“百日攻坚”各项任务目标,使正定各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要根植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实现十三五目标。要学习李保国心系群众,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的政治品质,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真正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和群众结合在一次,把自己变成老百姓,又高于老百姓,领着老百姓干,殚精竭虑,激情奉献,奋发有为,积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篇七
李保国同志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他虽然不是邢台人,但却扎根邢台最贫瘠的穷山沟.一干就是35年,将人生最宝贵的时光奉献给了邢台。他先后完成山区开炭研究成果28项,推出了富岗苹果、绿岭核桃、浆水苹果等全国知名林果品牌,使邢台西部140万亩荒山全部披上了绿装,太行山区10万多名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李保田同志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在邢台工作的几十年间,李保国同志的足迹从南到北、从西到东,踏遍邢襄大地,治山治水治平原,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科技兴山的最前沿。他用毕生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质朴无华又感人肺腑的壮丽诗歌。彰显了共产党人忠诚、干净、担当、实干的政治品格。李保国同志的离去是邢台事业发展的重大损失,他在为我们留下科技、产业、绿色、富裕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我们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的巨大精神力量。
李保国同志虽已离去,但他水远是我们的一面旗帜、一面镜子、一个榜样。我们应当从他身上学会如何为政、如何干事、如何做人。我们要学习他信念坚定、牢记责任,始终对党忠诚的优秀品格;学习他心系群众、奉献百姓.让乡亲都富起来的为民情怀;学习他勇于创新、精益求精,将工作做到细致精致极致的科学精神;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全部心血的奉献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坦荡无私,高尚纯洁的人格风范,以李保固同志为榜样,以发展邢台为己任,夙兴夜寐、激情工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以奉献精神创造一流业绩。
伟大时代、宏伟事业呼唤李保国精神,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需要李保田精神。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把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为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持续掀起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热潮,努力把李保国同志的精神发扬光大。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篇八
这部电影拍摄很走心,笑中带泪,用一种幽默诙谐又不失温情动人的方式,讲述了李保国教授的感人事迹,传递着一种社会正能量。
一时代应有一时代之精神,一时代应有一时代之担当,而李保国教授就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英雄。
他用一生的心血和汗水带领岗底村的村民脱贫致富。如果说他是一位大学教授,不如说更像一位淳朴的农民大叔。“要把我变成农民,更要把农民变成我”,真正的理论不是写在书本上,而是深深扎根在泥土中。不需要好莱坞耗资几亿打造的特效,真正的英雄是在淳朴和平凡中带给我们触碰心灵的感动,让我们每个人肃然起敬。
震撼我们的是三代人扎根太行山,将穷乡僻壤变成良田沃土的“太行山精神”。而我们每个人也需要一种如愚公移山,那是一种不服输,不怕苦的执着,这种精神便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代代相传,光耀千秋。
2
燕赵大地,多孕育慷慨悲歌之士。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扎根太行山区扶贫育人,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35年如一日,使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被称为“农民教授”“科技财神”,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当代先进知识分子报效祖国、献身人民的慷慨悲歌。习近平总书记称赞: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李保国与太行山的故事,是新时期展现中国精神的最好的中国故事。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充分展示了李保国的独特个性和人格魅力。他与爱人郭素萍的夫妻情,与李东奇的父子情,与学生的师生情,与太行农民的骨肉情,无一不是细致入微,至真至情,感人肺腑。“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史诗电影《李保国》是文艺工作者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所结出的重大硕果。
影片导演赵琦,著名导演黄健中监制,主要演员有林永健、颜丹晨、尤勇、吴军、侯天来、何政军、高明等,清一色的实力派、国家一级演员。该片荣获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聚焦中国.青年电影人培养计划”之最佳青年导演奖,并荣获第13届中美电影节十佳影片大奖。故事好,演技高,制作精良,值得期待。
5月19日,省会河北会堂内气氛庄严肃穆,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一名普通教授。他35年如一日情系太行,把课堂搬进山沟,把实验室放在果园,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他见不得百姓受穷,一头扎进穷山沟,10多万农民因他而脱贫,被誉为“太行新愚公”。4月10日凌晨,年仅58岁的他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留给人们无尽的悲痛。
报告会现场,2300多名干部群众齐聚一堂,用心聆听李保国的先进事迹,缅怀他的奋斗历程,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李保国把一生献给了太行山,献给了太行山人民,他的死比太行山还重!”河北日报驻邢台记者站原站长刘秀礼跟踪报道李保国,他永远忘不了今年4月2日中午和李保国一起吃的最后一顿饭,当时李保国气色不好,却还是没日没夜地忙碌着,大家责问他是不是不要命了?李保国回答:“那么多农民在等着我,我脱不开啊!”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回忆起李保国带领群众种苹果的往事:自掏腰包推广苹果套袋技术、手把手教村民管果树……杨双牛流着泪说,岗底村原来是贫困村,今天人均收入超过31000元。岗底的穷帽子,是李保国帮我们摘掉的;村民的好日子,是李保国用命换来的,李保国是我们岗底人的大恩人啊!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为什么一年200多天扎在山里?因为他始终坚持一个理念——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跟随李保国20年,助手齐国辉见证了李老师用点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让太行山区的一个个村子绿起来、富起来。“您走了,但您的精神已深深扎根于我们心中,我们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把您未完成的事业做得更好。”齐国辉含泪许下诺言。
报告会上,学生陈利英哭着追忆——老师是“严师”,会因为学生写论文不认真,罚他在学校写到大年三十才回家;老师更是“慈父”,会想着帮学生凑钱买房、帮学生找对象。“我们早就把您当成‘父亲’,只是还没尽一天孝心,您怎么就突然走了呢!”
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既是李保国的人生伴侣,也是他的工作搭档。“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他是怕时间不够,他怕他少帮了一个扶贫点,就会辜负一群人的希望。”报告过程中,郭素萍几度哽咽,泣不成声,“保国,多想和你再去岗底看苹果,多想和你在车上聊绿岭核桃,多想和你再吃一顿团圆饭。保国,我想你!”
整理李保国的遗物,一张行程表让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饶桂生深受震撼:从今年1月到4月10日去世,101天时间里,李保国62天在出差、行程7860公里。“我为学校有这样一位好老师而自豪。”饶桂生表示:全校师生将以李老师为榜样,弘扬“太行山精神”,拓展“太行山道路”,让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的旗帜高高飘扬在燕赵大地。
聆听饱含真情的讲述,感受李保国的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台下听众热泪盈眶,会场内多次爆发热烈的掌声。掌声和泪水背后,是大家对李保国的思念和敬仰,是凝聚在心中的信念和力量。
听了报告会,省纪委驻省委办公厅纪检组副组长王春河对李保国的理解更深了一层:“哀思之后,我们更应该化悲痛为力量,争做李保国式党员干部,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他甘于奉献、不为名利的精神追求,传承他待百姓似亲人的为民情怀,弘扬他让荒山披绿、穷岭生金的责任担当。”
“李老师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传承李老师的精神,是我们弟子唯一能做的。”“非常感动,一辈子学习的榜样!”报告会刚刚结束,几位报告人的微信朋友圈已经被来自四面八方的留言和点赞刷屏。
报告会后,观众表示,李保国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不会走,他的事业不会走,燕赵大地一定会涌现出千千万万个李保国,汇聚起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磅礴力量。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篇九
203月9日下午两点半收看《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令我受益匪浅,感受良多。
我们都知道,2020年庚子年一开始,我们国家就陷入了新冠肺炎的传染危机。武汉成为了重灾地。我们伟大的一群群“逆行者”们冲在了第一线,保家卫国。新冠肺炎疫情,让我想到了一个词——“多难兴邦”。多难兴邦一词出自《左转》----“或多难以固起土,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就要看当国家面临困难时领导者做出的判断和指引,困难能让我们强大,这就是“多难兴邦”啊。
许许多多医护人员千里迢迢来到武汉,帮助武汉人民一起度过这难关!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英雄,有人在寒冷的冬日里把整箱的口罩送到警察局,却转身离开,有人在战斗一线救死扶伤,迎难而上,有人时时刻刻陪在患者身旁,甚至奉献出了生命,有人献出了自己的一点点力量,奉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他们亦是英雄。一个字,一盏灯,一份心,一种情。这次疫情爆发传染速度极快,也暴露了我们国家很多不完善的医疗体系。发展水平也是各地区发展不平衡。许多机构制度不完善,_现象严重。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积极面对。时刻接受人民的监督。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禁杜绝此类行为!加大反腐力度。让政府真真正正为人们办事,办实事!
最后为逆行的勇士们祈福,平安归来!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篇十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忠诚、执着、朴实,正是千千万万人民英雄的真实写照。
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天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原54251部队副政治委员李延年。
2019年中秋节前夕。广西军区军史馆烈士墙前,李延年驻足凝视。轻抚着牺牲战友的名字,他缓缓举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91岁的李延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一位默默奉献,践行初心和使命的老党员、老军人、老英雄。
1945年10月,李延年参军前往东北。那时,内战的乌云笼罩在中华大地。初到东北,李延年和战友们连一件像样的冬衣都没有。尽管条件艰苦,但部队纪律非常严明,从不入户打扰群众。群众也非常拥护部队。部队缺粮,群众就主动把粮食送了过来。部队把群众送来的物资一一造册登记,打上欠条,并郑重承诺:解放后新政府一定如数奉还。
根植于人民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辽沈战役打响后,李延年所在纵队参加黑山阻击战,堵住廖耀湘兵团。在阻击战最关键的时候,李延年和战友们连夜急行军100多里,双腿跑赢了敌人的汽车,赶在天亮之前到达预定地点修筑工事。在修筑工事期间,敌人以数倍兵力扑了上来,发起一轮轮强力冲击,一批批战友倒在了前沿阵地。那次战斗,李延年和战友们坚守了3天,为友邻部队对敌人实施包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李延年随志愿军入朝作战。这也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岁月。1951年10月,李延年担任志愿军某营7连指导员。他所在营奉命对失守的346.6高地实施反击。
“前两个营在敌人炮火猛烈攻袭下伤亡惨重,我们营接到命令执行强攻任务。”李延年回忆,自己所在营攻击时,发现敌人每隔3分钟左右就会打一轮炮,掌握这个规律后,李延年和战友利用这个间隙慢慢摸了上去。经过激烈的战斗,他们终于把高地夺了回来。
这时,连队的机关枪已打得无法连发,步话机也被打烂,后方指挥所无法知晓他们的情况。当时,李延年所在连只剩下40多个人,其他连队情况更差。全营弹药严重不足,部队就到前沿去收集敌人遗弃的武器和弹药。
两夜一天的战斗,敌人一轮又一轮地压向我军阵地。打完弹药的官兵,靠捡拾敌人留下来的武器,打退了一波又一波的敌军。一名战士在子弹打光后,拿着爆破筒,与冲上阵地的2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60多年过去了,这段悲壮的历史成为李延年永不磨灭的回忆。
光阴流转,战争的硝烟留在了历史的天空,血与火的岁月化成了史书上的文字。多少曾经日夜相处的战友,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0余岁的青春年华。李延年说:“所有荣誉不是给我个人的,都是国家对所有烈士的褒奖,我们要永远铭记这些为新中国牺牲的英雄们。”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篇十一
我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1999级本科生,从本科毕业实习开始,一直跟随李保国老师从事核桃种植与研究。
第一次见到李老师是在《经济林栽培》课上。那天,我和同学提前十分钟进教室,发现老师已经到了,就好奇地问:“老师来得这么早?”他笑着说:“刚从邢台基地赶回来,怕耽误上课就直接来教室了。”
每次课,李老师都是提前到,准备课件、和我们沟通学习体会……还把手机号码告诉我们,说学习上有困难,可以随时找他。
李老师讲课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他总能把书本上枯燥的理论,讲得明白透彻。慢慢地,我们都喜欢上了这门课,觉得果树管理并不难。然而,当我们走进果园才发现,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不容易。
2003年初,我们随李老师到邢台临城县绿岭核桃基地毕业实习。不久后,他教我们嫁接,要求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骤做,不但成活率要高、速度还要快。当时,小苗只有四五十厘米高,我们顶着太阳蹲着、跪着练习,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但第二天,还得接着练。他说,所有技术都是这么练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只用一周时间,我们全都熟练掌握了嫁接技术。
2010年我考取了李老师的研究生。一入学,我们每个人,都接到一个学习任务清单,每一项后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2013年寒假,一个师弟没有按要求完成论文,老师要求他留在学校继续完成,直到大年三十写完才回家。
李老师常年在学校、基地之间奔波,白天除了上课,就是上山下地,讲技术、做科研,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修改论文。无论多忙,李老师对每篇论文,从框架结构到字句标点,都会仔细修改。师弟的论文先后被李老师修改了7次,内容从最初的3000字丰富到7000字。
李老师要求遇到问题不能放过,要提出来一起研讨。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叫“桃‘李’之家”。在群里,李老师给自己取名叫“老山人”。4月8日上午10点,在阜平县林业局工作的祁娇娇在群里发图片询问:“我这有一片树,主枝上全是小裂口,裂得多的枝条就死了,是什么原因啊?”晚上9点9分,“老山人”回复,这是一种害虫产卵造成的。这是我们收到老师的最后一条信息。
李老师常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最关键的是要踏实、认真。2008年大旱,7月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午休,突然接到李老师电话,要我马上到核桃地。到了地里发现,一片核桃树受旱严重,已经长成个的核桃都蔫了。他安排我对土壤、叶片、果实取样,测定含水量,并观察浇水后的变化,我把测得的数据随手记在了一张纸上。后来有事耽搁了几天,等我想起来时,那张纸却找不到了。李老师知道后生气地说:“大旱不是每年都有,错过了这次调查也就错过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机会”。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粗心大意。
在我的心里,他不仅是严师,更像慈父。我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李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2008年开始,每次对外技术培训都会叫上我,并鼓励我开口讲,他做补充。在他的引导下,我的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邢台、石家庄等地独立开展技术培训上百次。
李老师常教导我们,搞科研不能纸上谈兵,要真刀真枪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2013年4月19号,正值果树的盛花期,石家庄以南,包括邢台,天气突然转阴,并由阴转雨,随后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李老师得到消息后,给我打电话,让我“摇树除雪、熏烟防霜、霜后及时补充营养”。从白天到晚上,我一直和老师保持通话,那晚,他彻夜未眠。天刚蒙蒙亮,他又开车来到了绿岭,他的到来让所有人的心里都踏实了。当年河北省中南部核桃几乎全部绝收,但李老师指导的绿岭基地却几乎没有减产。
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也把研究的课题聚焦在生产一线。以前核桃树修剪是在秋季和冬季,但秋季修剪不利于树体营养积累,冬季修剪会引起养分流失。在老师的指导下,师弟汤轶伟经过反复研究,将修剪时间确定在春季核桃树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树势衰弱。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
我的老家在平原,小时候没见过核桃树。在李老师的指引下,我不仅爱上了核桃,还留在了山区成为邢台市市管专家、荣获河北省农村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师姐在研究生期间,一直跟随老师下乡,精通苹果管理技术,到石家庄果树研究所工作以后,参与、并承担了多项研究课题,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增长了才干,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李老师,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我们一定会努力成为和您一样的人,帮更多的百姓脱贫致富。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篇十二
我的追求是事业,我的企盼是学生,我的动力是党和人民。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教师,我将以张桂梅为榜样,立足于自己的岗位,勇于开拓进取,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
张桂梅是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是每一个教师的思想和行动的`楷模。首先,她以高尚的品格为标杆,具备广泛的师德:她以爱岗敬业的精神扎根于教育的基础岗位,始终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她咬定青山不放松,历经近二十年的奋斗,赢得了多项荣誉和奖项,昭示了她为教育事业努力奋斗的心血之路,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高技能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次,张桂梅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深深信仰,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
正是有无数像张桂梅一样的教育工作者为国家积极贡献,才有了机会显现出国家的脊梁,不断超越,在国际社会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和发言权。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要以张桂梅为典范,学习她服务教育事业而舍去个人利益的精神,学习她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创造的非凡成就,热衷于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篇十三
多年前,张桂梅在一次家访途中偶遇了一个忧愁的女孩,从此她立下了一个心愿:通过读书改变大山女孩的命运。20xx年,她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12年来已有1800多名大山女孩从这里考上大学。张桂梅犹如一盏明灯,燃烧自己,照亮大山女孩的梦。
低进高出,1800多名女孩命运改写。
今年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稍晚了一些,但它不曾撼动张桂梅的信仰,她依旧心怀不满。华坪女高共有159名学生参加高考,150人达到本科线,本科上线率为%,其中一本上线人数70余人。这样的成绩非常对得起张桂梅和她的女孩们。因为,华坪女高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有些学生基础差,甚至中考分数远低于当地高中的最低录取线,可毕业之后的高考录取率却一直位列丽江市前茅。华坪女高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1800多名女孩从这里考上大学,改变了人生轨迹。27岁的陈法羽就是其中之一。20xx年,家境贫寒的陈法羽中考分数没过线,自费读高中一年要好几千元。“当时我妹妹也在上学,家里拿不出这么多钱。”听说华坪女高不收取任何费用,专门招收家庭贫困的女孩,陈法羽赶紧报名。三年后,她成功考入云南警官学院,现已成为丽江市的一名警察。想起高中时的严厉和坚持,陈法羽感恩道:“没有张老师的呕心沥血,就没有我们的.命运转变。”
回忆起12年来的创办历程,张桂梅将创办女子高中视作人生中最大的成就。每天清晨,无论天气如何,她都会陪学生们晨练;每节课她几乎都会亲自查课;晚上,她与学生一起住在宿舍,直至晚上12点宿舍检查完毕才入睡。张桂梅用自己的付出提升着大山女孩的教育水平,为她们点亮未来康庄大道上的明灯。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篇十四
初心不改的“草鞋书记”
他就是四川省原达县地委副书记、地区纪委书记周永开。6月29日,周永开被授予“_”。这是对周永开一生忠诚于党、赤诚为民、初心不改的最好褒奖。
“党怎么指挥,我就怎么走”
1928年3月,周永开出生在四川巴中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43年,周永开进入化成小学读书。当时的化成小学虽然处于国统区,但这所学校是典型的“白皮红心”,教师大多是来自延安和四川各地的地下党员,革命氛围非常浓厚。
周永开至今记忆犹新,他回忆说,在小的时候就感受到“共产党的队伍就是不一样”。国民党的乡长下乡,骑着马,前面有人开路,后面有人背枪跟着,不可一世。当时遍地土匪和鸦片,红军一来,打土匪,做事公道,不仅帮父亲戒掉了鸦片,还教了他很多知识。自此,革命的种子便在周永开幼小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1945年8月的一个夜晚,在化成小学背后的山坡上,周永开在老师王朴庵的见证下,高举紧握的拳头,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那年我17岁,从入党那一天起,我就立下誓言,要为穷苦人翻身求解放,我不怕死,绝不当叛徒,党怎么指挥,我就怎么走;党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讲起自己入党的心路历程时,周永开如是说。
此后,周永开同当时的地下党巴中县工委副书记、奇章私立中学校长、原四川大学地下党委书记王朴庵一道,在原巴中县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周永开把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看得比自己生命都重要,他的党员身份曾一度连妻子吴应明都不告诉。后来,他看到妻子积极追求进步,多番考察核实后,才介绍妻子加入了党的地下组织。当时周永开的小叔周一修也是地下党员,为了革命他们各自隐蔽身份,直到解放时,周一修才知道一个屋檐下竟然有三个共产党员。
巴中是革命老区。在巴州区化成镇梁大湾村,高高的石壁上,“中国共产党万岁”7个大字,在崇山峻岭中格外引人注目。当地老百姓告诉记者,这是,周永开用极具“仪式感”的方式,庆祝党的90岁生日。
怀着一颗对党至忠至诚的赤子之心,他出资近万元,雇请36名石匠,用錾子一锤锤地錾刻而出。每字高9米寓意党的90年华诞,宽7.1米寓意党的生日。隔山眺望,七个大字清晰可见、气势磅礴。过往之人,无不驻足观望。
怀着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周永开还自费组织拍摄了电视教育专题片《巴山教魂》,组织编纂了系列丛书《热血》,倡议修建了英烈园,大力传承和弘扬红军的革命精神。
“手中的权力,就是一份责任”
周永开常说,“当干部,手中的权力,就是一份责任,一定要为群众办实事。”他先后担任原巴中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副书记、书记,原达县地委副书记、地区纪委书记等职务。无论身在哪个地方、哪个岗位,他始终保持对党的事业的无限热诚和执着。
上世纪50年代末,大肆砍伐造成巴中县群众生活燃料极度缺乏。在周永开的带领下,全县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运动。巴中的莲花山林场,也由此从砍树的林场,变成了植树造林的全国先进林场。国务院召开全国林业发展先进代表大会,周恩来总理亲自为莲花山林场颁奖。
植树造林,不仅解决了老百姓燃料紧缺的问题,还助推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尝到甜头后,巴中县各地积极响应号召植树造林,并大力发展林业经济。20世纪70年代,巴中县的奇章乡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不久后,整个巴中县也因林业发展较好成为全国先进。
为发动群众,周永开跑遍原巴中县大小上百个村落,穿烂10多双草鞋。因为田坎跑得多、草鞋穿得多,老百姓亲切称他“草鞋书记”。
周永开清楚地记得,自己在纪检战线工作8年多,当过4年零40天的纪委书记。他说,纪检监察干部就是要为党执纪、为国执法、为民除害,“当纪委书记就是要办案,不办案怎么行?怕得罪人,是办不了案子的。”
他曾顶着重重压力,查办了当时影响全国的一件大案——原达县地区罐头厂厂长李作乾以职务之便,奸污本厂多名妇女案。当时流传出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李厂长打电话。”李作乾头顶光环无数,从中央到省、地、县奖状有50多张。当时还有人给李作乾“打伞”,认为能人要网开一面。
接到群众举报后,周永开拍案而起:“必须要一查到底,这都处理不了,我宁可不当这个纪委书记!”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查取证,最终让李作乾认罪伏法。当李作乾被移交司法执行逮捕时,罐头厂内的鞭炮声响彻云天。
“当纪委书记是党交给我的光荣任务,这个任务很考验人。”周永开说,虽然得罪少数人,但让大多数人满意,让党和人民满意,就行了。
“人可以离休,但共产党员永不会离休”
“人可以离休,但共产党员永不会离休。”1991年6月,周永开从原达县地区纪委离休。离开工作岗位后,一直惦记着再为老百姓做点事的周永开,把目光投向了万源市花萼山。
为了纪念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打响的“万源保卫战”,上级有关部门来万源策划拍摄电视剧《血战万源》,离休后的周永开主动参与外景地选择,由此关注了花萼山。
为收集资料,他跑遍了花萼山,山上有几条沟、几道坎他都清清楚楚,山里的风景也让他驻足留恋。但因生产生活条件匮乏,当地村民不得不砍伐、放牧、打猎,花萼山一度被破坏得不成样子。
1994年,周永开带着退休干部余世荣、退伍老兵楚恩寿两名同志,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保护花萼山的征程。他用自己的积蓄租用了两间茅草房作为办公用房,出资聘请当地老百姓作护林员,正式成立了民间保护组织。他立下誓言,“一定要把绿色还给大山。”
经过摸索,周永开总结出一套保护自然环境的“土教材”。他不让人上山采松子,说那是松鼠野猴的粮食;他不准人上山砍树,说那是森林的根基;他不许人上山修房建屋,说那是动物的领地。乱砍滥伐者、盗猎者只要听说周永开来了,就躲得远远的。
护绿水,保青山,周永开开启了他的巡山护林之路。他先后走遍花萼山11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51个组。有时巡山一整天,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山泉,晚上只能睡在垫着棉絮的木板上。他日复一日的坚持感动了当地村民,大家纷纷加入护林队,成为义务护林员。
护林行动,周永开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功夫不负有心人,花萼山上捷报频传:山上种下了一批中药材,村民自发造林上百亩,林业部门也在花萼山实施公益林项目500亩,栽植了适应当地气候生长的华山松;4月,花萼山成功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8月,周永开又回到花萼山,他看看那两间茅草房,又看看已经绿树成荫的“清风林”,高兴了很久很久。走时,他再三叮嘱当地村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定要把花萼山保护好。”
“用最低的物质生活,追求最高的精神富足”
“我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理应知恩图报,为党分忧、为民解难。”这句朴实无华的承诺,既是周永开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他一生真心为民的生动写照,他把群众当亲人,几十年捐资助学、扶贫济困。
蒋宁聪是周永开曾经资助过的一名学生。童年时期的蒋宁聪,因为视力的原因,只能看清几米远的地方,周围的人都说他是个没有出路的盲人。就在蒋宁聪暗无天日的时候,周永开带着他去当地最好的医院,找了最好的眼科医生,检查发现只是高度近视。周永开便掏钱给他治疗,配了眼镜。
“当我戴上眼镜那一刻,虽然有些眩晕,但我惊奇地发现,自己可以清晰地看到街道对面的人,甚至能看到香樟树叶上的纹路。”蒋宁聪说,周爷爷是那个为他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人,也为村里孩子带来了希望。
后来,蒋宁聪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如愿以偿考上了公务员。他立志,自己也要成为和周爷爷一样的人。
蒲家镇中心校也是周永开牵挂的地方。今年4月16日,他又一次来到蒲家镇中心校,为通川区140余名党员干部作_学习教育专题报告。报告会前,周永开再次向学校捐款3万元。
为资助困难师生,周永开在母校巴中市巴州区奇章中学、化成小学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现已颁发20余届,先后奖励师生近1000人。20,他一次就向奇章中学、化成小学捐赠奖学金10万元。
新冠疫情暴发,捐献10万元支援疫情防控;多次主动交纳大额特殊党费……多年来,为了公益事业,周永开累计捐款上百万元。
很难想象,这么多捐款,都是周永开夫妇平时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省出来的。夫妇俩都是离休干部,住的房子还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老家属院,家具都非常老旧,一套搪瓷杯、搪瓷盆一用就是四十多年,一部小电视、一台挂式空调才让简陋的房间稍显现代感。周永开孙女周婧说,“爷爷是在用最低的物质生活,追求最高的精神富足!”
“党是我一生的追随”,这是周永开的无悔誓言。
“我已经93岁了,无法再为党做需要出力气的活。”周永开说,今年他准备了几百棵树苗栽在蒲家镇中心校,“让革命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把红色基因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篇十五
内丘县岗底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李老师是我们村的大恩人,没有他就没有岗底的今天。”李保国的老朋友、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话间掉下了眼泪。“4月6日中午,我们还在一起谋划岗底的美丽生态大花园建设,探讨苹果深加工项目……”
平山县李家庄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这是民俗一条街、休闲广场、观景平台,这是樱桃、红树莓产业园……”4月12日上午,站在村庄规划图前,李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树彦难掩悲痛。“没想到,产业刚刚起步,给俺村做规划的李保国教授却永远地走了……”
青龙满族自治县干沟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原定4月14日李保国到干沟村指导“国光森林文化观光园”建设,这是他生前帮扶的最后一个项目。“4月8日晚上,我还就苹果树苗的事向李老师电话咨询……”省委宣传部驻村干部、干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赵鸿颇哽咽着说。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们眼含泪水。
在李保国离去后的两天里,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淳厚的乡音:“李老师啥时来俺们村作指导啊?”那些深山里不知噩耗的农民兄弟,还在期盼着他的帮助。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架子,是个“农民教授”。
--他穿不讲究、吃不挑剔,像农民。
脸庞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尘土、两脚泥巴,扎在人堆里,李保国和农民没啥两样。
“李老师穿的衣服还没有一些农民的好。有人说他不会讲究,开始我也这样认为。”杨双牛讲到,一次下地,李保国的衣服被树枝划了个口子,“我想给他换件新衣服,问他穿多大号。他说‘你省点心吧,你把我打扮成上讲堂的教授模样,我咋和农民打交道?’我问这有关系吗?他说‘农民不认可你这个人,技术传授就会打折扣。’”
--他说话直白、通俗易懂,像农民。
“给农民讲课,不能把给硕士生、博士生上课那一套搬来,得把你的技术变成农民能理解的、能记住的、能做到的东西。”李保国常说。
教农民疏花,他讲得很形象:“一棵果树所供给的营养有一定的限量,打个比方,10个馒头10个人吃,一人只能吃一个,谁也吃不饱。如果10个馒头5个人吃,一个人就能吃两个,大家都能吃得饱。”
赞皇县寺峪村有上千亩苹果园,产量一直上不去。村里请一位专家来讲修剪技术,讲了一天,名词术语一大堆,农民听得直挠头。后来李保国去讲课,只教大家认识两种枝,一种是“结果枝”,一种是“不结果枝”,半个小时讲完。乡亲们高兴地说:“原来这么简单!”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篇十六
“书记,现在有个紧急情况,需要及时处理。”大年三十,__县__镇党委书记__的电话响个不停。
“好,马上就到!”__刚跟干部们开完疫情防控部署会,正在村内带着干部开展摸排工作,接到电话后又立即奔赴救火现场组织人员投入到救火中。火势扑灭后,__安置好受灾群众,又继续到各个村组对辖区内外地人口及接触过疫区人群进行逐个排查。
“您好,请问你是否是从湖北回来的,最近有没有发烧咳嗽的情况,你回乡时间和乘坐车次是多少……”类似的话,__进家入户时一遍遍重复。直到晚上八点,忙了一天的__才赶到家与等待已久的家人吃上了除夕年夜饭—,“我们多辛苦一点,__的百姓就安心一点。”
__镇下辖14个村,有近40000名村民。由于位置紧邻县城,是通往北半县的西大门,加之辖区内道路通达、人流密集,疫情防控异常艰难。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__认真分析研判,提前安排部署,对内严控传播途径,对外严防病毒输入,先后召开10次专题防控会安排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第一时间构建了组织、人员、分工、责任、纪律等一套防控体系,成立应急防控指挥部,形成了联防群治工作机制。
在她的带领下,全镇上千名党员干部行动起来,300名志愿者精锐出战,15个疫情监测点建立起来,20个村组路口设立检查劝返点,100多名执勤人员到岗到位,24小时轮班值守,村组每天进行清扫消毒,实行“地毯式”人员摸排,全镇防护战“疫”全面打响。
“不串门好运临门,戴口罩福星高照;你不聚,我不聚,人人齐把病毒拒……”一大早,__镇各村又在利用“村村响”设备和本土方言宣传防控知识。
“这个喇叭放的好,讲的也是本地方言,内容也是顺口又易懂,现在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哩。”__镇大湖村村民侯井华对这种宣传方式频频称赞。
为了让村民更好地接受疫情防控宣传信息,__利用自己的经验积累,创作了一批朗朗上口的__方言“土味顺口溜”,开启“土味”硬核宣传,提议各村以“打更”的形式,敲着铜锣、拿着喇叭走街串巷,用本地最为通俗易懂的方言向村民宣传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引导村民更加自觉做好疫情防控措施,既可以缓解群众紧张的心情,又达到了警醒和宣传效果。
全镇内的“村村响”小喇叭响了起来,疫情防控宣传单、倡议书一张张铺散开来,13000余份资料发放到人到户,39起红白喜事为防控疫情“让步”,25个流动酒家暂停营业,这些举措将一道道安全防线拉了起来。
“不管什么时间,发现情况立马给我打电话,任何时候我都在线!”__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她带领全体干部坚守在一线,一守就是近13天。
“古有上阵父子兵,今有战疫夫妻档”。为了让__心无旁骛的投入到防控工作中,她的丈夫主动请缨,“作为丈夫,我心疼你不分昼夜地工作,但我理解你为何忘我投入。现在正是__人民需要你的时候,你放心,我会照顾好孩子,你安心工作,有需要时我也是__的一名志愿者,我随时都在。”她的丈夫为了支持她的工作,带着儿子把“家”搬到了__镇,做她最坚强的后盾。
就算把“家”搬到了__,__与家人提到最多的依然是工作,依旧经常忙到半夜12点时才回到房间,休息前,她还要集中学习上级当日下发的有关疫情防控的各类文件,掌握全镇疫情防控情况。
“老乡新年快乐,今天体温怎么样?身体有没有什么异常?饮食有没有保障?你们在家隔离休息,需要什么跟我们说,村干部会帮你买!”__详细地询问居家隔离的王盛国一家。王盛国是村里的贫困户,是此次居家隔离人员中的一员,__陪同医护人员为他们一家测量体温后,还送上了日常生活用品,解其生活之忧。为了全面掌握从疫区返乡人员情况,__一边靠前指挥14个村防控组进行摸底排查,一边亲自带队深入到村组逐家逐户排查,做到组不漏户、户不漏人。
下村组、搞宣传、深摸排……一不小心__就成了微信圈步数排名靠前的“运动达人”,走三万多步是常事。在她的带领下,仅用2天的时间,就将全镇14个村疫区返乡人员排查出来并加入管控中。
__还要求管控责任人每日收集管控对象的体温监测信息,做好跟踪,通过微信、电话、走访等多种方式加强沟通交流,主动为管控对象提供“代购”服务和其他生活帮助,做到“有管有爱”。带头为居家隔离家庭赠送鲜鸡蛋、八宝粥、面条、儿童课外读物等物资30余批次。
在她的以身作则下,__镇全体干群齐心协力、斗志昂扬,积极投入到与疫情抗争的战役中。这些有力的防控举措,也让__镇的百姓心里“有了底”。
巾帼不让须眉,红颜更胜儿郎。“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做法,让群众看到大难面前党和政府的迅速行动,各级干部能冲在前,人民群众有依靠。”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毫不退缩,__用实际行动凝聚巾帼力量,用责任诠释巾帼担当,用奉献彰显巾帼风采,用爱心传递无限温情,全身心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于逸飞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悟篇十七
9月10日上午8时,广西南宁籍300多名新兵即将踏上征程。临别之际,穿着一身老式绿军装、胸前挂满奖章纪念章的李延年来给他们送行。
新兵看老兵,越看越高大,满眼都是敬意;老兵看新兵,越看越欢喜,满眼都是期许。送行仪式上,一名战功卓著的老兵和一群朝气蓬勃的新兵,展开了一场对话。
“新战友们,你们即将奔赴军营,作为一名老兵,我希望你们在部队坚决听党指挥,苦练杀敌本领……”李延年一出现,现场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今天,我们光荣参军入伍,要接过老英雄的钢枪,永远听党话,不忘入伍初心,牢记使命职责,让无悔青春在军营绽放……”来自南宁师范大学的新战士金鹏代表新兵的发言,让老英雄露出赞许的表情。李延年用一个庄严的军礼,向新兵们表达敬意,更包含着他无尽的期许。
在李延年离休后的30多年漫长岁月里,除了每年为南宁市中小学作红色教育讲座,这是他为数不多的露面。“荣誉不是给我个人的,是国家对所有烈士的褒奖。”李延年是战功赫赫的战斗英雄,但他从来没把自己当英雄,更没把“英雄”二字挂在嘴上。离休后,他先后担任多所中小学校外辅导员,给中小学生做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报告,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残酷战事、亲眼目睹的英雄事迹如实还原给只在影视剧里见过战争场面的年轻一代,但从不提及自己的战功。
“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很多时候停留在书本上,作为战争亲历者讲述历史,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广西军区南宁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政委肖兮说,只要有学校邀请李延年做讲座,他都会欣然前往。近年来,李延年被广西军区先后评为“先进离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始终保持老党员、老军人、老英雄的革命本色,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军人的信念就是听党话打胜仗,英雄的底色就是淡泊与坚守。李延年的老伴齐振凤说,平日里最不能打扰老伴的时候,就是他学习的时候。李延年卧室的书桌上,摆满了各类政治学习书籍,书和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理论要点和心得体会。上面的一笔一划,都写满了一位老兵对党的一片赤诚。
李延年的家里,珍藏着一幅朝鲜地图。闲暇时,他总会拿出来看一看。那些熟悉的地名、粗细不一的线条,总能把他拉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每每这个时候,他就像回到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年代,脸上显现出少有的光彩。
追随前辈足迹汲取奋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