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优秀16篇)
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实施的指南,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效果。教案的编写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相匹配。此教案范文内容充实、安排合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发展。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篇一
和寨中学课堂教学设计科目语文编写时间年月日第二轮修改时间年月日课题《独坐敬亭山》授课班级教者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相关文常常识及关键字词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教学重点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计划课时1课时课型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轮教学设计补充与修改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2、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介绍相关背景导入。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二、新课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三、尝试背诵。
四、作业;预习《望岳》。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篇二
“皇上,如果您再听信杨国忠那个奸臣的谗言,我们大唐就要完了!”我一边走过玄武门,一边这样想着。
我叫李白,心中有一套治国的方法,多么想推荐给皇上啊!可是,当朝的大奸臣杨国忠,深知这套方法对他不利,于是就横加阻拦,还在皇上面前尽说我的'坏话。最后,我被罢官,开始了四处流浪的生活。
今天,我来到敬亭山的脚下,想登上敬亭山,去欣赏一下敬亭山的美景,来排解我心中的郁闷。于是,我大约用了半个时辰就登上了敬亭山。“山上的景色真美啊!”突然,我看见几只鸟儿,我原本以为它们能够陪伴我,同我一起欣赏美景,但我刚一走近,它们就扇着翅膀飞走了;我抬起头,望着天空,空中有一朵白云,心想:看来你才是我真正的同伴,但不一会儿它也飘走了。此刻,我感到非常孤独,看着眼前的敬亭山,敬亭山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我,我恍然大悟:只有这座美丽的敬亭山才是我真正的知己。于是,我就写下了这首: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篇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的意思,由诗句想象画面。
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自学生字词,自主了解诗人的生平。
教学图片。
教育过程。
导入新课。
了解李白。
由《早发白帝城》一诗引出李白。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学生自由讨论有关李白的诗或故事。
写作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现在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i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曾七游宣城,这首五绝写于天宝十二年(753)秋游宣州时,是李白离开京城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写的。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篇四
本课是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教材第8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故事词三首》的第一首。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的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只有作者和敬亭山两个怎么看也不厌倦。
本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祖国河山”,让学生跟随作者在“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选编的意图一是是学生通过对诗文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二是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丰富语言积累。三是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依据教材要求和选编意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并会写一个生字。(认识并会写三个生字。认识并会写一个生字)。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
根据选编意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1、会写文中出现的生字,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背诵默写古诗文。难点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想象画面,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组织者和引导者。鉴于学生对古诗文的接触已经有基础,他们喜欢读诗文,但对诗句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作者写作背景和写作心境的了解必定有一定的困难,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点拨和引导,所以,我选择的教学方法重点有两个:一是引导法,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理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二是创设情境法。将学生融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情境中,入情入境的体会诗人的心情,达到文本、作者、读者和谐交融的目的。
三、学习方法。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要以读为主,尤其是古诗文的教学更要体现和落实“读”的训练要求,所以,我引导学生选择的学习方法就是“诵读领悟法”,让学生用“读、思、议”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形式,经历“初读正音――读出节奏――细读明白――精读品味――熟读积累”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
本文我安排一个课时完成。
四、教学流程。
依据单元主题、选编目的、课文内容和课后习题,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有以下点。
(一)对诗导课知作者。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4、谁能站起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积累的古诗句?
师: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说到古诗,我想,唐代一位被后人称为诗仙的大诗人应该不陌生吧。他的名字叫――李白。
关于李白,你们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李白的资料)。
李白的确是一个文学大家,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他一个流芳千古的作品《独坐敬亭山》。(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旧知自然过渡到新课上,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为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做好铺垫。)。
(二)细解课题明学法。
1、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2、理解课题:对于诗的题目,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独――独自,孤独、孤单,
敬亭山你知道在哪里?你怎么知道的?(看注释就是学习古诗文理解古诗文最好的方法之一。)。
敬亭山,古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原有翠云庵、广教寺、穿云亭、单梯亭、额珠楼、太白楼等古迹,今已无存。诸胜迹中仅有山南麓之双塔与古昭亭石坊。自南北朝时,南齐诗人谢i、唐代诗人李白在此赋诗,此山遂得名于天下。
先理解每个词的意思,然后连词成句,我们就可以理解整句的意思了。
3、师总结:敬亭山是一个山名。意思就是诗人独自坐在敬亭山。这首诗就是李白独自坐在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
(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知道理解古诗句的方法就是通过看注释和联系生活经验逐词理解,然后连词成句,达到整体理解的目的。此环节重在点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读正确。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试给古诗标出节奏。带着节奏练习读。
3、检查朗读情况:个人读,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有三步,一是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诗文;二是读出节奏,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古诗文的基础,所以对于这首朗读起来比较简单的五言诗,让学生自己读出节奏,应该是没有难度的。三是检查朗读情况,发现问题,随时纠正。这一环节也充分体现了“读”的学习方式。)。
(四)细读课文读明白。
1、解词: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看插图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联系上文应该是看不够。)。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一、二句:所有的鸟都高高的飞走了,就连那一片孤独的白云也悠闲的飘向远方。
师总结:师小结:这句中,出现了几种景物?板书:鸟飞尽云去闲。这些景物还在吗?留下的是什么?(凄凉、孤独)用有物衬无物,让我们更感到了一种(孤独之感,天地之大,就剩我一个人了。)。
三四句:和我相互看着,看叶看不够的,只有敬亭山啊!
还可以怎样的说?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看不够啊!(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只要能将句子说通顺完整,我们怎么调整这些词语都可以的。)。
这句中写了什么景物?(山和人)怎么样的状态?(相对)山会看着人吗?这是怎样的写法?(拟人)。
带着对句子的理解,再来齐读一遍诗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自悟,不理解的与同学交流,讨论,目的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合作参与,并运用解题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此环节重点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精读品味悟情感。
补充资料: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受尽了别人的歧视和冷眼,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世态的炎凉。
2、如果你是当时的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3、此时,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是啊,实际上,诗人越是写山的“有情”,越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4、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多读几遍,试着背下来。(检查背诵)。
(设计意图:适时补充李白不得志的材料是为了寻找学生与文本的撞击点,引起学生共鸣。因为李白距离学生久远,他们无法理解诗人当时心情,引导他们进行说话,也加强了语言的训练,使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得到了升华。此环节的重点方法是创设情境法,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的心情,达到文本、作者、读者情感交融的目的。)。
5、如果让你依据诗文将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你会怎么画?(机动)(学生交流: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也是引起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重要是培养生的想象能力,给诗配画一环节也体现了“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的情景通过画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升,还促进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的发展。
作业:将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并和同学比一比,谁能又快又好的将诗默写下来。
自己查找一首李白的诗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作业的的布置有两个,一是针对本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让背给爸爸妈妈听,并比赛默写,目的是为了落实将重点知识进行课后巩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二是收集一首李白的诗背诵下来,目的也是为了实现用一首带多首的阅读教学要求,达到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淀的目的。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篇五
根据三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苦闷的心情。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篇六
(一)导入课题,揭题。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
课件。
:(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篇七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独坐敬亭山》一诗的生字。
理解诗歌的意思,由诗句想象画面。
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自学生字词,自主了解诗人的生平。
教学图片。
教育过程。
导入新课。
了解李白。
由《早发白帝城》一诗引出李白。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学生自由讨论有关李白的诗或故事。
写作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现在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曾七游宣城,这首五绝写于天宝十二年(753)秋游宣州时,是李白离开京城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写的。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学习生字亭。
亭
点击查看图片。
指出亭字是后鼻韵母。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习诗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听录音。
划出节奏。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词语意思。
独坐:
敬亭山:在宣州(现在安徽宣城北郊),古名昭亭山,山上有敬亭。
众鸟:
高飞尽:
独去闲:
厌:
了解诗句意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意思是: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意思是:
赏析本首诗。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的景象,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
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我们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令人回肠荡气。
尽闲两个字,把我们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露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我们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与这一句非常类似。
众鸟、孤云的动与敬亭山这静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无奈!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敬亭山极目如画,然而风景如画又怎么样?我们并不知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本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的景色,抒发内心无奈的情感。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
联系自己实际谈问题:
我们有没有过李白的这种孤寂感觉?谁能举例说明?
我们是怎么排遣这种孤寂带来的苦闷感觉的呢?
拓展学习李白的其他写景诗歌。
这首诗与上首有许多类似之处。
《月下独酌》。
【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是个乐观洒脱的人,这在他的很多诗中都表现出来的,请大家再看一首: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请把他想对敬亭山说的话,写出来。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怎么安慰他呢?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篇八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第一课时
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1 、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生读题
3、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
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
1、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后二)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1、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3、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寂静孤独)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鸟飞云去孤独)
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
二、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三、学习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四目相对默默对视)(板书:相看)
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高兴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四、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五、自由读诵,背诵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篇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赏析。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说:“传独坐之神。”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篇十
1、学习生字词语。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重点品味诗句,背诵古诗,积累语言。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李白吗?(知道)那你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李白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二、学习生字词。
1、同学们都预习的很认真,看来字词关是拦不住大家了。屏幕上的8个词语如果你都认识,就给老师一个自信的笑容。那就开火车吧。
2、是不是老师随便指哪一个词语都难不倒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啊?打乱顺序读。
3、强调“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江南,安徽)。
强调“孤云”——————孤云是多少白云?只有一朵。白云的伙伴呢?早就走了,这是最后一朵,也将要“独去闲”了。悠闲自在的飘走了。
三、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一)从题目上感悟。
师:知道敬亭山在哪儿吗?(生答)。
师:我们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敬亭山后来被称为“江南诗山”。好,谁再来读题目?注意敬亭山前面还有“独坐”两个字。(生读)。
3、李白来到敬亭山下,坐下来欣赏对面山上的'美景。有知心朋友陪伴吗?有只可爱的小鸟陪伴也行啊,有一朵白云相伴也很悠闲啊!(生回答,都没有并说说从哪句诗里知道的。)。
4、没有伙伴,你觉得李白是怎样的心情?板书:独。
5独坐敬亭山的意思是()学生填空,理解题目的意思。
6、谁愿意来当一次小演员,把自己变成李白,读一读自己的这首诗的题目。
7、知道孤独忧伤的语气要低沉,缓慢。练习朗读题目。
8、李白为什么会孤独,会忧伤呢?一起来了解一下李白当时的处境,写作的背景。
(二)细读诗文,理解含义。
1、课件出示全文。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以李白的身份,读读自己写的这首诗。还要注意用上李白的语气啊。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李白很孤独?(重点理解高飞尽,独去闲,第一句诗的含义。)。
3、寂静的山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片云,此时此刻有谁愿意懂李白的心,留下来陪陪他呢?(敬亭山)。
4、李白的眼里有鸟吗?有白云吗?只有什么?
5、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同样看着李白。孤独的山看着孤独的人,孤独的人看着孤独的山,—————相看两不厌,怎么看也看不够。所以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此时李白深情的看着敬亭山,轻轻的说:“”
敬亭山也深情的看着李白,轻轻的说:“”
把要说的话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强调学习方法:读书时,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这是学习的好方法。)。
7、学生汇报之后,老师引读。
此时此刻,李白相对敬亭山说:“连白云和小鸟都不喜欢我了,只有你愿意留下来陪我。我们俩真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还想对敬亭山说:“我们两个孤独的好朋友在这么清静的地方,真是——————”
敬亭山也想对李白说:“”
8、李白愿意把敬亭山当做自己的好朋友来倾诉心里的话,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什么性情?(板书:寄情山水)。
9让我们再一次以李白的身份读课文,看自己是不是已经理解了每一句诗的含义。出示诗句含义。读读记记。
10、指导背诵。
四、回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有了哪些收获?
五、作业小超市。
2、熟练朗读《望洞庭》和《忆江南》。
3、搜集一些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篇十一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累。
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李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诗人了,我们学过不少他写的故事,大家能背诵出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手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知诗人。李白,唐代诗人,他写的诗又多又有名,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诗仙”,(介绍历史背景。)
2.解诗题。“独”是指独自一个人。请同学们看注释了解敬亭山。
师:李白一个人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朗读全诗,体会李白的心情。
3.检查生字,朗读全诗。
课件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领读。出示全诗,全班齐读,教师指导古诗停顿并范读。
(三)悟诗意,觉诗境。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1.重点引导“众”与“孤”之中蕴含的多与少之意,“尽”与“闲”对比教学,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
2.小结前两句: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的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3.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后两句,后两句诗中作者又看到了什么?
4.读诗句,小组讨论诗句含义。
5.小结后两句:我静静的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谁也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敬亭山了。
6.过度:作者为何心中什么也不想,只有那座不言不语的高山呢?古人写诗往往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情,(了解李白不同时期的诗和他当时的境遇,体会本诗抒发的情怀。)
朗诵全诗,熟读能诵。
总结全课。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篇十二
1、学习生字词语。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重点品味诗句,背诵古诗,积累语言。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的滋味,孤舟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师:同学们知道李白吗?(知道)那你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李白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1、同学们都预习的很认真,看来字词关是拦不住大家了。屏幕上的8个词语如果你都认识,就给老师一个自信的笑容。那就开火车吧。
2、是不是老师随便指哪一个词语都难不倒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啊?打乱顺序读。
3、强调“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江南,安徽)
强调“孤云”------孤云是多少白云?只有一朵。白云的伙伴呢?早就走了,这是最后一朵,也将要“独去闲”了。悠闲自在的飘走了。
(一)从题目上感悟
师:知道敬亭山在哪儿吗?(生答)
师:我们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敬亭山后来被称为“江南诗山”。好,谁再来读题目?注意敬亭山前面还有“独坐”两个字。(生读)
3、李白来到敬亭山下,坐下来欣赏对面山上的美景。有知心朋友陪伴吗?有只可爱的小鸟陪伴也行啊,有一朵白云相伴也很悠闲啊!(生回答,都没有并说说从哪句诗里知道的。)
4、没有伙伴,你觉得李白是怎样的心情?板书:独。
5独坐敬亭山的意思是( )学生填空,理解题目的意思。
6、谁愿意来当一次小演员,把自己变成李白,读一读自己的这首诗的题目。
7、知道孤独忧伤的语气要低沉,缓慢。练习朗读题目。
8、李白为什么会孤独,会忧伤呢?一起来了解一下李白当时的处境,写作的背景。
(二)细读诗文,理解含义
1、课件出示全文。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以李白的身份,读读自己写的这首诗。还要注意用上李白的语气啊。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李白很孤独?(重点理解高飞尽,独去闲,第一句诗的含义。)
3、寂静的山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片云,此时此刻有谁愿意懂李白的心,留下来陪陪他呢?(敬亭山)
4、李白的眼里有鸟吗?有白云吗?只有什么?
5、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同样看着李白。孤独的山看着孤独的人,孤独的人看着孤独的山,-----相看两不厌,怎么看也看不够。所以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此时李白深情的'看着敬亭山,轻轻的说:“ ”
敬亭山也深情的看着李白,轻轻的说:“ ”
把要说的话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强调学习方法:读书时,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这是学习的好方法。)
7、学生汇报之后,老师引读。
此时此刻,李白相对敬亭山说:“连白云和小鸟都不喜欢我了,只有你愿意留下来陪我。我们俩真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还想对敬亭山说:“我们两个孤独的好朋友在这么清静的地方,真是------”
敬亭山也想对李白说:“ ”
8、李白愿意把敬亭山当做自己的好朋友来倾诉心里的话,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什么性情?(板书:寄情山水)
9让我们再一次以李白的身份读课文,看自己是不是已经理解了每一句诗的含义。出示诗句含义。读读记记。
10、指导背诵。
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有了哪些收获?
1、练习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2、熟练朗读《望洞庭》和《忆江南》。
3、搜集一些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篇十三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学习,《独坐敬亭山》一诗的生字。
理解诗歌的意思,由诗句想象画面。
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课前布置学生自学生字词,自主了解诗人的生平。
教学图片
导入新课
了解李白。
由《早发白帝城》一诗引出李白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
学生自由讨论有关李白的诗或故事
写作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现在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曾七游宣城,这首五绝写于天宝十二年(753)秋游宣州时,是李白离开京城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写的。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独坐敬亭山
亭
点击查看图片
指出亭字是后鼻韵母。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习诗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听录音
划出节奏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词语意思
独坐:
敬亭山:在宣州(现在安徽宣城北郊),古名昭亭山,山上有敬亭
众鸟:
高飞尽:
独去闲:
厌:
了解诗句意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意思是: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意思是: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的景象,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
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我们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令人回肠荡气。
尽闲两个字,把我们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露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我们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与这一句非常类似。
众鸟、孤云的动与敬亭山这静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无奈!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敬亭山极目如画,然而风景如画又怎么样?我们并不知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本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的景色,抒发内心无奈的情感。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
联系自己实际谈问题:
我们有没有过李白的这种孤寂感觉?谁能举例说明?
我们是怎么排遣这种孤寂带来的苦闷感觉的呢?
这首诗与上首有许多类似之处
《月下独酌》
【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是个乐观洒脱的人,这在他的很多诗中都表现出来的,请大家再看一首: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课堂小结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请把他想对敬亭山说的话,写出来。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怎么安慰他呢?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篇十四
1、学习生字词语。
2、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重点品味诗句,背诵古诗,积累语言。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知识链接: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的滋味,孤舟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的描述,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一、导入。
师:同学们明白李白吗?(明白)那你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李白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二、学习生字词。
1、同学们都预习的很认真,看来字词关是拦不住大家了。屏幕上的8个词语如果你都认识,就给老师一个自信的笑容。那就开火车吧。
2、是不是老师随便指哪一个词语都难不倒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啊?打乱顺序读。
3、强调“敬亭山”------敬亭山在哪里?(江南,安徽)。
强调“孤云”------孤云是多少白云?只有一朵。白云的伙伴呢?早就走了,这是最后一朵,也将要“独去闲”了。悠闲自在的飘走了。
三、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一)从题目上感悟。
师:明白敬亭山在哪儿吗?(生答)。
师:我们通过预习已经明白了。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超多的诗文,所以敬亭山之后被称为“江南诗山”。好,谁再来读题目?注意敬亭山前面还有“独坐”两个字。(生读)。
3、李白来到敬亭山下,坐下来欣赏对面山上的美景。有知心朋友陪伴吗?有只可爱的小鸟陪伴也行啊,有一朵白云相伴也很悠闲啊!(生回答,都没有并说说从哪句诗里明白的。)。
4、没有伙伴,你觉得李白是怎样的情绪?板书:独。
5独坐敬亭山的意思是()学生填空,理解题目的意思。
6、谁愿意来当一次小演员,把自己变成李白,读一读自己的这首诗的题目。
7、明白孤独忧伤的语气要低沉,缓慢。练习朗读题目。
8、李白为什么会孤独,会忧伤呢?一齐来了解一下李白当时的处境,写作的背景。
(二)细读诗文,理解含义。
1、课件出示全文。让我们继续穿越时空,以李白的身份,读读自己写的这首诗。还要注意用上李白的语气啊。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李白很孤独?(重点理解高飞尽,独去闲,第一句诗的含义。)。
3、寂静的山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片云,此时此刻有谁愿意懂李白的心,留下来陪陪他呢?(敬亭山)。
4、李白的眼里有鸟吗?有白云吗?只有什么?
5、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同样看着李白。孤独的山看着孤独的人,孤独的人看着孤独的山,-----相看两不厌,怎样看也看不够。所以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此时李白深情的看着敬亭山,轻轻的`说:“”
敬亭山也深情的看着李白,轻轻的说:“”
把要说的话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强调学习方法:读书时,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这是学习的好方法。)。
7、学生汇报之后,老师引读。
此时此刻,李白相对敬亭山说:“连白云和小鸟都不喜欢我了,只有你愿意留下来陪我。我们俩真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还想对敬亭山说:“我们两个孤独的好朋友在这么清静的地方,真是------”
敬亭山也想对李白说:“”
8、李白愿意把敬亭山当做自己的好朋友来倾诉心里的话,我们能够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什么性情?(板书:寄情山水)。
9让我们再一次以李白的身份读课文,看自己是不是已经理解了每一句诗的含义。出示诗句含义。读读记记。
10、指导背诵。
四、回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有了哪些收获?
五、作业小超市。
2、熟练朗读《望洞庭》和《忆江南》。
3、搜集一些描述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篇十五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习。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3、交流。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1、 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 激趣导入
1、 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 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 释题,简介背景
1、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 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 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 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 交流诗意。
五、 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 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 自由吟读
1、 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 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 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 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 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 引导赏析
1、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 交流课外积累
1、 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 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