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常识教案(汇总17篇)
教案是一份详细的教学设计材料,可以指导教师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编写教案要注意灵活性,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通过学习这些教案范文,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艺术性。
小学科学常识教案篇一
1、知道使瓶子中水位升高的多种方法。
2、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及加入的物体大小有关系。
3、乐意合作探索,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懂得遇事要动脑、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集体记录纸、小组记录单、大石子、小石子、沙子、贴有水位线1号2号的细颈饮料瓶若干、记号笔、漏斗、小勺、小抹布。
一、交流验证,知道“填石头”能增高水位。
1、提出问题:乌鸦喝水的故事中,小乌鸦用什么方法喝到了水?
2、验证猜想:请一位小朋友验证“填石头”的方法是否真的可行。
小结:小乌鸦真聪明!它把石头放到水里,水位线就升高了!
动手实验,发现并探索乌鸦能喝到水的方法。
(一)第一次实验:分别在2号瓶放入不同材料,都能让乌鸦喝到水吗?
1、提供2号瓶:观察和1号瓶有什么不同?
2、引发猜想:2号瓶的水较少,用哪一种材料材料能让乌鸦喝到水呢?为什么?
3、操作实验:知道往2号瓶里填小石子和沙子,乌鸦可以喝到水,但是填大石子乌鸦是喝不到水的。
4、交流思考:影响水位上升的因素。
小结:水位线受大小石子之间的缝隙大小影响,加入小石子或沙子后,水流到缝隙里去,但缝隙小,剩下的水被挤到上面去了,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大石头跟大石头之间缝隙较大,大部分水流到缝隙里,被挤上去的水就少,乌鸦不容易喝到水。
(二)第二次实验:怎样让乌鸦喝到填了大石子的2号瓶子里的水?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用什么方法能够补救填了大石子的2号瓶,让乌鸦喝到水?
2、操作验证,交流讨论:
继续往2号瓶加小石子和沙子还能增高水位线,能让乌鸦喝到水。
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大石子之间的空隙较大,小石子和沙子较小,用它们填补大石子之间的空隙,把空隙里的水挤到上面去了,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联系生活,交流经验。
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小乌鸦喝到水吗?
小结:生活中我们也会像小乌鸦一样碰到一些大大小小的难题,但是我们不能随意放弃,要学习小乌鸦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去解决问题。
小学科学常识教案篇二
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将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并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
本课主要教学活动有三个部分:
第一,形成温度概念。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手指分别插入冷、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杯内,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将在卡通人的提示下很快悟到,光凭手的感觉不能准确决断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物体的冷热要用一个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引导学生懂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定物体的温度。
第二,学习测定水温,学习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的关键是温度计的液泡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的时候不要将温度计拿到杯外。
测三杯水的温度,是测量水温的一次演练。
第三,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热水变凉是生活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到过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在于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降温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1、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重点: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难点: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演示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分组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烧杯、温度计、铁架台。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每个小组选一名手指感觉最灵敏的学生站起来。(学生讨论后站起来)
好!你们是你们小组当中感觉最灵敏的,老师来测测你们的感觉是不是灵敏?
好!检测你们手指灵敏的时候到了。将左手食指放入温水中,再将右手食指放入温水中,感觉到的冷热一样吗?(不一样)
哪只冷一些,哪只热一些?(右手冷一些,左手热一些)
是这样的吗?可,同一杯水,它们冷热应该一样的啊!怎么会一只冷一些,一只热一些呢?是不是我们感觉出了问题?(原先右手放在热水中,突然放到温水中,就会感觉冷一些,而原先左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入温水中,感觉就会热一些。)
噢,是这个原因致使我们感觉到的冷热程度不一样。(板书:冷热)其实,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板书:温度)它的常用单位:(板书)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过渡: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三杯水的温度?(想)那好,我们先得学会怎么使用温度计,老师介绍,大家要听仔细。
(1)(出示温度计)这就是温度计,它是用玻璃做的,很易碎。所以使用时,一定要轻拿轻放。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老师特意做了个大模型。
(2)这最下端红色的叫液泡,这红色的一条叫液柱,上面还有刻度,每一小格就是1 c。
(3)测量时,液泡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且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否则测出来的温度就会不准。
(4)读数时,要使视线与液柱的最顶端水平,液柱顶端指向哪个刻度,就是多少摄氏度。但要注,一定要等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读数。
大家清楚了吗?好!看看老师教具上的温度是多少?(学生读数)改变液柱的高度,学生继续读数。
大家会测量水温了吗?(会),好,我们就来测测这三杯水的温度。注意,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测量过程中,要分工合作,及时记录下所观察到的温度。
开始测量。
汇报测量结果(教师板书,一至两组测量的数据)
我们发现冷水的温度较高,温水的温度一般,冷水的温度较低,你们都是这样的吗?
2、学生猜测。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快――慢,慢――快,均匀)教师:为什么这样猜?
(一)方案设计
4、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那该怎么办呢?
5、学生答:测。
8、那隔几分钟测一次呢?
(1、2、3、4、5……)
10、除了测量次数和时间间隔,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使用温度计……)
11、另外,老师觉得大家还需要分工合作,保持安静,仔细观察,有时记录。
(二)实验操作
1、(发材料)小组长上台来领铁架台和一杯热水。
2、你们温度计的液柱还在上升吗?(不升了)
3、好,注意开始记时了,请记录下此时的温度,填入“0”分钟对应的格里。
【评: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教师统一计时,避免有的小组温度还在上升时读数。】
4、2、4、6、8、10,观察记录。
(三)交流汇报
2、(先快后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学生思考回答。
4、为了直观地看出这种变化,我们往往用曲线图来表示。
5、出示小黑板: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
下面就根据第一小组的数据来画曲线图。
6、师生同步作曲线图。
7、大家看图,0分钟到2分钟,线段坡度怎么样?(较大)说明温度下降较快,8―10分钟的线段坡度呢?(较小)说明温度下降较慢,这说明温度下降先快后慢。
8、大家知道为什么温度变化是先快后慢呢?
(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的温度相差较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提问: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
板书设计 :
冷热与温度
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小学科学常识教案篇三
知识与技能:知道比较水的方法有很多,认识量筒和毫升。
过程与方法:能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水的多少。进一步学会用科学实验来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学会使用量筒量水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及乐于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
利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使用量筒,比较出水多了多少。
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师生交流法、对比观察法
1、新课导入
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为学生准备三瓶水。三个瓶子中,水面都高低不同。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少?还是一样多?先让学生观察一下,然后找几个学生简单说说并说出理由。
2、新课教学
1、讨论比较水的方法并比较
(1)讨论比较水多少的方法。
先提问:要比较这两个瓶子中哪个瓶子里的水多,直接用肉眼观察行不行呢?你认为可以用什么办法呢?小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不要只局限于一种方法。并进行学生讨论交流。再汇报:你们决定用什么方法来比较?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比较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方法:倒入同样的杯子、瓶子比高低;倒入小杯比杯数;用秤比重量……)
(2)学生比较水的多少。
刚才师生一起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办法,这些办法都可以来比较水的多少,下面就请学生自主选择一种办法来比较两个瓶子中水的多少。同时,老师要提醒大家在倒水的过程中不要将水倒出来,保证比较的准确度,把学生的比较结果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使用量筒比较水的多少。
(1)引出量筒。
新课教学中已经比较出来两个瓶子里水的多少了,那么其中一个瓶子里的水比另一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怎样来描述呢?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为了精确地测量水的多少,需要借助专用测量水的仪器,量筒就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
(2)认识和使用量筒。
问学生一些问题:观察量筒,比一比谁的发现多?注意量筒是玻璃做的,我们在观察使用时要注意什么?(轻拿轻放)
提问:你们认为在读数据时,视线应怎样?出示:(读数示意图)视线应与量筒上的刻度与液面相平。
3、巩固提高
很多学生一定想马上使用量筒来测量水的多少了,接着就请各小组用量筒分别测出三个瓶子里各有多少水?相差多少水?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探究记录纸上。各组汇报测量结果。
4、小结延伸。
师生总结本课内容。就怎样比较水的多少进行了研究,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新的问题吗?在生活中,大多数液体的包装材料上都标有具体多少毫升的数据,请大家注意观察。
小学科学常识教案篇四
让幼儿了解兔子的外形特征、习惯、用途。
兔子一只,兔笼一只,布一块,桌子一块,兔子挂图一幅,上有各种各样的兔子。米粒、鱼、肉骨头、萝卜、草、青菜各一碟,兔子头饰若干(与幼儿人数相同),狼头饰一个。
一、 起始部分
1. 师:stand up ,please,good morning,children。
幼儿:good morning,miss yan。
师:今天的教室里的不只是miss yan ,还有很多的客人老师。请小朋友转过身去,向客人教师说声音:good morning,sit down,please。
2。师:除了这些客人教师,今天我们玫上还来了一位小客人,它是谁呢?我要请一个坐得最好的小月薪 友来把它请出来。
(请一名幼儿上前将笼子上的布揭开)
幼儿:小白兔。
师:对,这位小客人的名字叫小白兔。
what’s the “小白兔”in english?
(教兔子的英文单词“rabbit”)
评析 组织教学部分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尝试情境,同时体现了英语实验班特色。
二、 基本部分
1.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看看小白兔,摸摸小白兔?
评析 设疑,激发幼儿尝试的愿望
好的,教师抱给小朋友们看看,看看小白兔是长得什么样的?
(教师抱小白兔环教室一圈:鼓励幼儿动手摸摸)
评析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幼儿在尝试过程中产生了对小白兔由陌生到喜爱进而渴望了解的学习动机。
师:小朋友们都看过,摸过小白兔了,你们可以跟边上的小朋友讲讲,小白兔长得什么样,等会儿教师要请小朋友举手告诉我。(把小白兔放在桌上)
2. 请幼儿上来指着小白兔说出兔子的外形特征。
评析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尝试结果,同时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3. 教师引导并教给幼儿以正确的概念。重点突出:长耳朵、红眼睛、短尾巴、三瓣嘴、前腿短、后腿长。
评析 这里体现了有指导地尝试。
4. 再一次请幼儿上来复述小白兔的外形特征。
评析 帮助幼儿强化正确概念。
5. 师:小朋友们看到的是小白兔,其实兔子还有别的颜色。(出示挂图)还有小灰兔和小黑兔,这种毛很长很长的兔子,又叫长毛兔。
评析体现了知识的延伸。
(先给小白兔吃鱼、肉骨头、米粒,再给它吃萝卜、青菜和草)
评析 小兔子爱吃什么,教师没有教给现成的答案,而是再次创设了尝试情境,将幼儿的好奇心又一次激发。精彩!
7. 师:小朋友看清楚了,小白兔最爱吃什么呀?
幼儿:萝卜、草、青菜。
评析 尝试出圆满的答案。
师:我们学过“小白兔”的,还记得吗?
幼儿: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师:什么小动物爱吃鱼、肉骨头、米粒呢?
8. 师:小白兔吃东西以后,慢慢地越长大了,它长大以后有什么用处呢?
主要由教师讲:兔肉可以吃,冬天到了,兔子身上长出长长的兔毛,就像穿了一件很厚的棉衣,兔毛可以做衣服,穿在身上很暖和,兔皮可以做帽子、手套。
评析幼儿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由教师教给他们并未落入俗套,而是贴切自然。
9. 师:小白兔在外面呆了那么久,有点累了,让它回到兔笼里歇一会吧。(把兔子抱回兔笼)
三、 结束部分
我们来做一个“兔子和狼”的,好吗?(请一名幼儿来做大灰狼,教师做兔妈妈)
评析 由于有了对兔子的了解,幼儿把这个做得极其投入,使一节课在高潮中结束。
2. 师:小白兔,人们跳到外面草地上去玩一会儿,好吗?
3. (跟客人教师说bye—bye)
小学科学常识教案篇五
1、引领学生学习测量物体的运动,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了解同样时间和同样距离时这样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快慢。
2、让学生学习测量和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一、新课导入。
出示爱因斯坦的图片。
师:这位科学家叫什么名字?
师: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叫爱因斯坦,他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他的研究中曾经说过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出示:当物体的运动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就会停止。)在科学研究中,距离和时间是两个重要的条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距离和时间。(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感受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师:下面我们先来做个小活动,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数5个数。
学生边说书写副板书5秒走。
师:请同学们分别记好你的估测结果。
师:在教室里我给大家准备了4块场地,以一块场地为例,从起点走到另一端是5米的距离,在回到起点是10米的距离,大家再来估测一下,按正常的速度连续走完10米,你需要几秒钟的时间?(板书:10米用)。
学生活动,汇报。
(大家在活动中,像个小科学家一样,认认真真的活动,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师:大家的发现非常有科学价值。
板书:相同的时间距离长速度快。
相同的距离时间短速度快。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验证,得出结论,经历了一个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
2、测量每段距离使用的时间。
在大家活动的时候老师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大家按正常速度连续走更长的距离,大家想不想知道每经过一段距离,所用的精确时间,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活动,小组内谈论一下,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最科学最精确。
谈论汇报。
师:通过刚才我们设计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教师布置场地。
师:每个计时点选一名小助手和计时员相对站在皮尺两边。
出示要求:
1、运动员连续走完全程;
2、计时员听清老师口令一起计时;
3、计时员听清相对应的小助手的口令,停止计时。
师:请一名运动员。
师: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小裁判看一看他们配合的怎么样。
下面我们先试走一次。
师:对于这次活动,裁判员有没有需要提醒的?
师:下面我们就开始正式活动。
分别计时男女两名学生。
收集数据填在记录表中。
学生制作,分析图意。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的非常好,在这幅图上能发现线的坡度越大说明速度越快,线越直说明越的匀速运动。
三、拓展距离和时间的科学认识。
师:光每秒300000千米走一年的距离,是一个距离单位,老师给同学计算了一下一光年的距离。
谁来读一读。
师:宇代表上下四方,所有空间无边无际的距离;
宙代表古往今来,无始无终的时间。
师:我们的祖先在遥望宇宙时,用他们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师:织女星距离地球26.3光年,牛郎星距离地球16.5光年。它们之间也有16.4光年的距离。
四、课后延伸。
师:距离和时间在科学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多帮助,老师了解到(出示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根据两地间的距离大体估算出我们所需要的时间,也能根据使用的时间估算出两地间的距离,这样能让我们更合理的安排时间,从今天我们就更要学科学、用科学,让科学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小学科学常识教案篇六
1、善于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方法了解照相机和眼睛的结构。
2、能表达交流自己的体会与见解,会为自己的见解寻找科学依据;能设计制作土照相机。
(二)过程与方法
1、制作简易照相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了解动物眼睛的构造学习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研究生活中有关成像的现象,养成了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愿望。
2、在探究中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愿意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认识照相机和眼睛都是利用凸透镜的科学原理学习活动。
从而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珍贵的、最神奇的“照相机”更加珍爱和保护眼睛。
1课时
凸透镜片、纸盒、半透明纸、剪刀、胶水等
新课导入:
2、提问:关于照相机你都知道些什么?
3、提问:关于照相机你们还想研究什么?
新课讲解:
(一)讨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谈话:相机是怎样把景物拍摄下来的呢?课前同学们搜集的一些关于照相机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在组内先交流一下。
哪个小组愿意来说说?出示相机,观察相机构造。学生猜想相机的工作原理。
小结相机的工作原理:相机将恰当量的光线透过凸透镜聚焦在胶片上形成图像,调整光圈(光线通过的小孔)和曝光的时间,就能控制透过光线的量。照相机就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
(二)认识眼睛的构造
1、眼球的构造
(2)出示眼睛模型。谁愿意说一说眼球的构造?
(3)讨论:晶状体、视网膜、瞳孔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部件?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4)师生小结: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主要是由瞳孔、晶状体、视网膜和视神经组成。
2、了解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是什么让眼睛看见了周围的物体?
(1)用眼球模型演示视觉形成过程。(2)小结:眼睛之所以能看见周围的各种物体,一是必须有光,二是眼球内可以成像的构造。当我们睁开眼睛,从周围物体发射或反射而来的光,穿过瞳孔和晶状体,聚集在眼睛后面的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图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大脑,所以我们就能看到这些物体。
拓展活动
课下感兴趣的同学查阅资料,来了解一下动物眼睛的构造,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
小学科学常识教案篇七
1、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
2、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重视精彩句段积累、仿写。
3、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1、反复朗读,积累优美词句,体会文章精彩之处。
2、赏析精彩句段,培养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生:准备预习本,采用“预习,发现问题”的学习方法,将预习时的整体感受、精彩积累和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猜测回答写在本子上,供老师备课参考。
教师:在看过学生的预习本,了解学生的困惑和认识状况的前提下备课。准备投影、电脑及相关资料。
导入。
法语中有“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的说法,它是从布封的名言“风格是属于个人的”引申而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就体现了“文如其人”的风格,让我们大声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感受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
朗读。
两人或四人一组,互相读、听找感觉。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小结。
学生谈读的感受。
教师总结朗读全过程。
积累、仿写、感悟。
背诵你最喜欢的三句话,仿写其中的一句。
记住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理由。
小学科学常识教案篇八
冬季,我们常常会受到寒冷的困扰。尤其是对于那些体质虚弱的人,冰天雪地会让人感觉非常害怕。其实如果掌握一些冬季养生小常识,把身体保健好,冬季不仅不会觉得特别冷,还会感受到更多的乐趣。你看那些阳气很足的小孩子,大雪天蹲在雪地里玩雪,手被冻得红红的也不亦乐乎。
这就是身体素质的差距。调理好自己的饮食,身体在各方面的机能都得到提高,肾气足,血液循环顺畅,冬天再冷也不怕。关于冬季养生小常识,都有哪些内容呢?下面介绍的这些内容,希望能帮到朋友们。
冬季养生,要合理饮食:
要多补充一些矿物质:冬季的寒冷,还可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使各种营养素的消耗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和体内代谢因素的影响,往往易缺乏钾、钙、钠、铁等元素,再加上冬季人体尿量增多,使上述无机盐随尿液而流失,因此,应及时予以补充。
可多吃些含钙、铁、钠、钾等丰富的食物,如虾米、虾皮、芝麻酱、猪肝、香蕉等。
冬天由于蔬菜的数量少,品种单调,人体易出现维生素摄入不足的现象,如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b,特别是缺乏维生素c,并因此导致不少老年人发生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出血,大便秘结等症状。
为了预防这些情况的发生,冬季可适当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它们均富含维生素c,红心甘薯还含较多的胡萝卜素。薯类不仅可补充维生素,还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由于人们在过冬的时候多数喜欢储备大白菜,不但要吃白菜,还应当多吃一些萝卜和豆芽等。豆腐也是非常好的冬季保健品。而一些绿色的油麦菜、卷心菜等,对人的维生素的提供,都有着非常好的作用,建议大家按照冬季养生小常识来调配健康饮食。
小学科学常识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2、过程与方法:
(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
(2)能够克服恐惧感。
(3)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1月以上的月相变化。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月相观察记录本,月相观察纸若干张。
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一猜,导入新课
1、猜谜语:“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
2、学生思考后汇报:月亮。
3、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月亮。
二、学习新课
1、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1)你看过月亮吗?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2)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3)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1)装实验装置,分小组实验。
(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3)小组交流、描述实验现象。
三、布置作业
观察月亮,并画下月相。
第二课时
一、 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把我们的观察记录资料整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分享交流我们的记录,比一比谁记的最好、最准确。
(3)小结: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种情况。
4、阅读: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二、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
板书设计:
看月亮
月亮是平躺着落下的
月亮落下的速度很快
月亮在一天天变宽
小学科学常识教案篇十
1.组织幼儿观察和学习使用部分工具,使他们对经常使用的一些工具产生兴趣。培养操作能力,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2.让幼儿知道日常小工具(起子、卷笔刀、剪刀、指甲钳)的名称、用途以及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主便。
3.丰富词汇:卷笔刀、起子、指甲钳。
活动准备。
卷笔刀、起子、剪刀、指甲钳、打蛋器、多功能切菜器、削苹果机等小工具。
1.整支铅笔、彩色纸、汽水、黄瓜、鸡蛋、胡萝卜、莴苣、筇一姜、土豆、苹果、碗等。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度,引起兴趣。
1.师:今天教师要带小朋友到一个工具王国去,在那里有许多有趣的工具。现在我先请小朋友们到工具王国来用你们的亮眼睛看一下,在工具王国里有哪些工具?(带幼儿到工具王国)。
2.引导幼儿操作教师提供的小工具。并提问:
(1)你使用了什么工具?
(2)你是怎样使用的?
二、第二次尝试,认识小工具。
1.认识卷笔刀。
(1)师:刚才小朋友都讲得很好,教师很高兴。所以我候用铅笔国一幅画送给小朋友做礼物好吗?(教师作画画状)。
师:咦,怎能么画不出来呢?我该怎么办呢?
师:我请一们小朋友帮教师到工具王国找一件能削铅笔的工具,我们看他找得对不对?(幼儿找出卷笔刀)。
(2)出示卷笔刀。
提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
(3)丰富词:卷笔刀。
(4)请一幼儿示范操作削铅笔。
提问:你是怎么削的?
(5)教师用削好的.铅笔画画。
2.认识起子。
(1)师:刚才这个小鹿卷笔刀帮了我们的大忙,为了表示谢谢,我们请它喝汽水好吗?咦,怎能么开瓶呀?这瓶盖用手扳扳不动?教师又要请小朋友来帮忙了,请一西半球小朋友到工具王国找一件能开瓶盖的工具。
(2)出示起子。
提问:这是什么?(丰富词:起子)它有什么用处?它怎么用?
(3)请一位小朋友用起子打开汽水瓶。
3.认识剪刀、指甲钳。
(1)师:小朋友手指甲长了该怎么办?用什么来剪指甲?(剪刀)还有什么可以剪指甲?我们为什么不都用剪刀剪指甲呢?(进行安全教育)。
(2)师:剪刀还有什么用处?
4.小结卷笔刀、起子、剪刀、指甲钳的简单构造和功能(请大班小朋友扮演这些工具,自我阐述)。
三、第三次尝试,向幼儿介绍一些新的工具。
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学习使用新工具:削苹果机、打蛋器、切片切碎机等,教幼儿正确的使用方法,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四、结束。
请幼儿把切好的苹果送给小班小弟弟、小妹妹吃,把切好的菜磅给炊事员叔叔。(幼儿离开活动室)。
小学科学常识教案篇十一
1、掌握生字词。
2、把握文章,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理解语言中包含的哲理。
3、理解本文题材特点,侧重议论的表达方式,学习反问修辞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学习字词。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呐喊:乱七八糟。
自不量力: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指做力不能及的事情。
相形见绌:跟另一个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不如。
精巧绝伦:精细巧妙,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
不可思议:无法想象,难于理解。
三、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
思考:1、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的论述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二)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
规范:作者的观点p89最后一段。
3、归纳本文行文的'特色:
(1)总的概括与具体的展开相结合。
(2)巧妙运用对比的手法。
(3)议论性的散文,主要使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内容是议论性的,有论点、论据、论证,但显著的特色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和感情色彩。
四、问题探究。
(一)“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
1、“敬重”意味着应该怎样对待自然?
2、畏惧是不是意味无所不为?
3、为什么应该畏惧自然?
4、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自然?
(二)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人类自己。
讨论。
(三)“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究。
小学科学常识教案篇十二
低年级儿童的识字量有限,用有限的字难以表达自然常识的丰富内容,这也是低年级一直未能普遍开设自然常识学科的困扰所在。本套《自然常识》教材中,低年级的课文呈现以图为主,注重用图画表示事物。教学时重在引导儿童看图、读图,直接面对所要认识的“物”,进行思考,而把绝大多数内容和方法等写在教师用书里,通过教师去实施。这样,教学也就不存在难教的局面了。
例如,第一册“冬天到了”一课,目的使学生认识冬天景象的显著特征。“冬天”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怎样使初入学的小学生理解它的真正内涵呢?教材里只有两页,用图画显示出冬天的显著特征,如积雪、结冰、落叶树、松柏、梅花、水仙花、小鸟,以及孩子们在长跑、滑雪和堆雪人的场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冬天的气温、动物、植物和自己熟悉的生活入手,概括出冬天的特征,具体掌握“冬天”这个概念。整体来看,第一册教材的1~8课课文全部用图表现,没有一个文字;从第9课开始配有文字,但大多数课文也只有10个字左右,而且都标注了汉语拼音。
总体上,低年级教材课文呈现以图为主,配有少量的文字。中高年级的教材注重图文并茂,能用图画表示的事物也多用图画表示,特别是某些事物的内部情况,如人体的内部器官、地球的内部构造、天体的系统组成等,便于直观地认识它们,而用图画表示实验装置和步骤,更是简单明确。这样编写的教材,有利于缩小学生与被认识对象之间的距离,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活动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
小学的自然课属于科学的启蒙教育,开好这个启蒙教育的“头”,关键是要使儿童学得生动活性,乐于学习自然课,不至于把学习自然课当成苦差事,进而乐于探索大自然,乐于学习科学技术。为了开好这个“头”,本套《自然常识》教材在写法上做出了积极改变。即注重借助大量的观察、实验、制作、栽植、饲养等活动,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蕴藏在里面,通过领着儿童“动手”做,逐步把他们对自然界本能的“探究反射”引导到科学的道路上来。
即使在低年级,也是注重从学生身边的具体事物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引导儿童通过驾驭身边事物的探索、创造,形成科学的认知。例如,第一册“看不见的空气”一课。“空气”是一种物质,但是它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平时听到过“空气”这个词,但是对于空气究竟什么样并没有感性认识。为了给学生建立“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教材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通过八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充分运用眼、耳、手等感觉器官认识空气的存在。如通过“摸”,把空气装在塑料袋里让学生摸,再将空气轻轻放出来,吹在学生脸上,通过皮肤的感觉感受空气的存在;通过“听”,把塑料袋装满空气后,用力拍打塑料袋,发出响声;通过“看”,用杯子倒过来放入水槽里,杯子倾斜,让杯子里的空气慢慢形成气泡跑出来,让学生亲眼看到。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儿童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到空气确实是存在周围的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从而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思维。
据统计,在本套《自然常识》教材中,实验课153课,观察课78课,游戏课和技能训练课各7课,合计比率占全部课程的80%以上,可见内容之多、比例之大。
活动设计表现出探究性的科学活动特征。
“科学”不仅仅是一套套的系统科学知识,还包含着探究自然的程序和经历。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探究,发现自然的性质和规律性,并对这些规律性进行理论的.解释。掌握了这些,才有可能遵循自然规律,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探究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把“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明确地写入科学课程标准中。
我国传统小学自然教材的编写大多是直叙式的,对于各种自然现象和事物都用文字平铺直叙,即使是实验,也是通过叙述,把实验要求、器材、步骤、现象、结论全都告诉学生,学生只是进行验证的过程。本套《自然常识》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做出了一定改革,即注重以“启发式教学”和“鼓励探究”为原则,精心设计课文的表达方式。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活动设计,注重从启发性的问题开始,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从中形成对自然事物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例如,第六册“纸桥”一课,探究活动是“物体能够承受的重量同它的形状有没有关系”。课文以“把卡纸平放在两叠书之间,驾起一座纸桥,试一试它能承受多大重量”这个情境开始,随之提出“能不能在不增加材料的情况下,用最简单的办法使纸桥的承受力增大”这一问题。最后,课文再提出“在你的周围,哪些东西也考虑了形状与承受重量的关系”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趣,兴趣驱使学生去思索探究,而且因为问题是“开放性”的,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通过实验,探求答案。
据统计,在本套《自然常识》教材中,以问题引领式为主的课文占到75%。实践也证明,问题引领式的课文比平铺直叙的课文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自行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概念形成和能力培养注重循序渐进。
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从特殊到一般,逐步上升的,与此同时,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因此,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的认识理论中都强调:“概念教学必须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表现为一次只关注一个特点或一个变量的特征,本套《自然常识》教材按照单元结构编写,注重使基本概念分年级逐步深化,分步完成。例如,就“空气”这一概念,一年级“看不见的空气”,使学生形成“空气存在我们周围,空气看不见、不易觉察,但是可以借助一些器具间接地认识它”这样的概念;二年级“风”,讲冷热空气会流动,空气的流动形成风,人们可以利用风力做工;三年级“空气的压力”“压缩空气”等课,讲空气的基本性质,包括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具有压缩性和弹性,空气热胀冷缩等;四年级“燃烧需要空气吗”“氧气”“二氧化碳”等课,讲空气的组成及其成分的性质,“水和空气是怎样传热的”使学生建立起“空气也能传递热量”的概念。由空气的存在讲到变化,由变化讲到性质,由性质讲到成分,至此,在学生的头脑中比较完整地建立起“空气”这一物质的概念。就这样,让学生先从认识具体事物开始,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从而形成一般概念。这种概念最初是不精确的、初步的,以后得到扩大和加深,逐步趋向完善,这也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过程。
在能力培养上,本套教材也注重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例如观察能力,第一册从“有趣的自然课”开始,引导初入学的儿童首先学习观察周围的事物,但并不提出具体要求,主要是引起学生学习自然课的兴趣;第二课“怎样认识它”,开始培养学生通过看看、听听、闻闻、尝尝、摸摸,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接着,顺次安排“各种各样的叶”“美丽的花”“水果”等课。叶的结构简单,颜色多为绿色,形状大小各不相同,但基本上是平面的;花的结构比叶复杂,是立体的,有各种颜色和气味;对于水果,不仅要看外表,还要深入内部找出果实的共同特征。可以看出,后面几课是对前面两课的具体应用,从中提升着对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材知识内容广泛而丰富。
本套《自然常识》教材涉及的知识包括植物、动物等生物的特征,水、空气、岩石、土壤等物质的性质,以及四季形成、月地系统、太阳系、宇宙等多个方面。针对如此繁多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教材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既注意广泛性,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注重典型性,以促使知识“迁移”的产生。
以动物内容为例,本套教材涉及了鱼、鸟、兔、鸡、鸭、燕子、麻雀、猫、蟋蟀、蝌蚪、蝉、蚂蚁、蚯蚓、田鼠、虾、蟹、青蛙、蛇、蜜蜂、蚕、蛾、蝶等几十种动物;其中,再有选择地系统介绍一些典型动物的知识。如鸟,从认识“鸟窝”开始,到认识“燕子”“麻雀”的形态特征,再到认识“鸟的嘴和脚”“鸟的身体”“鸟的生活”等。又如鱼,从认识“小金鱼”开始,到认识“鱼的身体”,再到了解“鱼的生活”“鱼的旅行”“海洋中的鱼”等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时,并不是孤立地介绍动物的特征和习性,而是注重结合环境条件,如四季变化,以及田野、淡水、海洋、森林、草原、沙漠等不同的地理环境,强调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形成动物分类的概念,如昆虫、野兽、家畜、哺乳动物等。
此外,本套教材还有目的地安排了丰富的科学史内容,如“书的故事”“钟的故事”“房屋的进步”“信的故事”“衣服的故事”“火的故事”,以及“指南针”“天文观测”“宇宙探索”等。通过这些课程,引导学生在了解科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同时,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也从中体会到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是永无止境的。
总之,本套教材作为从小学一年级起设置自然常识教学的启蒙者和探索者,为改革开放以后全国的自然教学改革探索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小学科学常识教案篇十三
剧烈运动时,体内盐分随大量的汗液排出体外,饮水过多会使血液的渗透压降低,破坏体内水盐代谢平衡,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甚至还会发生肌肉痉挛现象,由于运动时,需要增加心跳、呼吸的频率来增加血液和氧气,以满足运动需要。而大量饮水会使胃部膨胀充盈,妨碍膈肌活动,影响呼吸;血液的循环流量增加,加重了心脏负担,不仅不利于运动,还会伤害心脏。
此外,大量饮水会使胃酸浓度降低,影响食物消化。长期大运动后饮水容易得胃病。
进餐后不宜运动。
进餐后需要较多的血液流到胃肠道,帮助食物消化与养分吸收,如果这时参加运动就会造成血液流向四肢,妨碍胃肠的消化,时间一长就会导致疾病。体弱者进餐后血压还会降低,称为餐后低血压,外出活动容易跌倒。长期餐后运动容易得盲肠炎。
择地:在不适当的地点运动会带来伤害。
由于运动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呼吸从外界摄入大量新鲜氧气,以满足健康的需求,故运动前一定要选择好地点,以平坦开阔,空气新鲜的公园、河滩、体育场等处最佳。
不要在情绪不好的时候运动。
运动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心理的锻炼。当你生气、悲伤时,不要到运动场上去发泄。运动医学专家的解释是:人的情绪直接影响着身体的`生理机能,而情绪的变化又产生于大脑深部,并扩散到全身,在心脏及其他器官上留下痕迹,这种痕迹将影响人体机能的健康。
选择最佳运动量。
为了使大家学会选择最佳运动量的方法,现将世界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方法(计算公式)简介于后:通常我们选择最简单的心率测定法(靶心率测定)靶心率=(220—年龄)×(70%—85%)。如20岁的靶心率是140—170(次/min)。来参考运动量的大小。
整理活动的好处。
整理活动,是指在体育锻炼后,所采用的一系列放松练习和运动后按摩等恢复手段,目的是消除疲劳,恢复体能,提高锻炼效果。
整理活动可以使紧张的肌肉得到放松。在运动中,肌肉毛细血管大量开放,肌肉高度紧张。如果激烈运动后立即静止不动,肌肉内淤积的血液就不能及时流回心脏,肌肉僵硬,疲劳不易消除。相反,运动后做一些整理活动,使运动慢慢缓和下来,或通过按摩挤压肌肉和穴位,就可以使肌肉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
运动后营养的补充与恢复。
运动员经常是每天都要训练,接近比赛时甚至一天训练两次,参加比赛也经常需要一天连续出赛两三次,包括预赛、准决赛、和决赛,例如田径和游泳,或是在短短数天中每天连续出赛,例如篮球,这时运动后的营养补充就变得非常重要,对于下次练习的成效或是比赛的结果有绝对的影响。对运动员而言,运动后的恢复不应该是顺其自然,而应该是主动积极的补充运动所消耗的能量和营养,为紧接而来的比赛或训练做好准备。
运动后的营养补充着重于三方面:
1.补充因流汗而损失的水份和电解质。
2.补充运动中消耗的肝醣(glycogen)。
3.修复受伤的肌肉和组织。
公务员考试常识。
环保小常识。
小学科学常识教案篇十四
1、衣:由于温差较大,孩子早晚应比白天多加一件衣服。同时孩子的鞋子应以轻便的运动鞋为主,少穿皮鞋。
2、食:多让孩子吃一些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尤其是含维生素a、c多的食物,它们对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有帮助。在秋冬季,大蒜、萝卜、韭菜都是可以增加孩子抵抗力的食物,可能孩子不喜欢吃,但家长可以通过改变食用方法让孩子食用,比如在做菜时增加蒜末的添加,平时给孩子煮点萝卜水等。对于常咳嗽的孩子,家长可以多炖些冰糖生梨水给孩子吃。秋季也是吃蟹的季节,蟹属寒性,孩子的脾胃嫩,不可以多吃。另外,是药三分毒,不要把服药作为预防孩子生病的途径。
秋冬季节是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所以,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餐具要进行消毒,肠道传染病期间,尽量少去小摊点吃零食、就餐。另外,生食瓜果要洗净,要勤洗手,不要吸吮手指。同时,秋冬季节也是病毒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得多发季节。如果发现结膜充血,眼有浓分泌物。一定要到医院就诊,红眼病流行期间尽量不到公共场所区,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因秋冬季节气候干燥,阳光照射较强烈,易出鼻血。学生要多饮水,少吃油炸和辛辣食物,多吃清洁食物。另外注意不要撞伤,若发现出鼻血,用压迫法(手指压迫鼻血多的鼻翼)止住血,如果流血较多就要到医院就诊,所以平时同学们不要养成随意挖鼻子的`坏习惯。
3、住:虽然天气会逐渐变冷,但在家时还是要保证一定时间的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孩子的被子需要经常晒太阳,家长可经常把被子洗、晒一下。
4、行:秋天最适合户外运动,家长有时间应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多做体育运动。多晒太阳,晒太阳可以促进提内钙的吸收,同时也增强孩子的体质。
小学科学常识教案篇十五
4、厨房灶具干净,碗筷干净,生熟食品分开;
5、厨房通风良好;
6、厕所无臭、无蝇,便池无尿碱;
7、厕所地面、门窗、墙壁、灯具、洗手盆池整洁;
8、阳台封闭规范;
9、遵守交通规则,避免意外事故;
10、开展有益身心的文娱体育活动。
小学科学常识教案篇十六
是我们过往的笑靥。
鸢飞鱼跃的季节,
是雪泥鸿爪的诗节。
向隅而泣的梦靥,
是你不知道的心旌摇曳。
理还乱的是命,
剪不断的是情。
我的命,
早已丢失在路上不再前行。
我的情,
早已遗落在你的世界不在安定。
雾里看花的幻影,
是雾鬓云鬟的倩影,
死在回忆里的曾经。
雨,淋湿了心情,
散开了你的脚印,
是晕开了结局的命运,
我们望尘莫及的彼岸,
是我逃不开的宿命。
叶落知秋的季节,
是我们许诺守护的信任。
我们都任性的背过身,
说不出原因,
只是抵不住悲伤的侵袭,
将我们驱逐出境。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你,
你点缀了别人的夜景,
不过小丑而已。
湮没的是孤单的心情,
邂逅了一段人面桃花的相遇。
信笔涂鸦,勾勒一段似水年华。
茕茕而立,形影相吊。
相思几许,我心谁知?
叹:
你是我逃不开的宿命。
陕西安康中学高一:吴雅妮。
小学科学常识教案篇十七
健康活动:“你追我救”(动作发展)。
活动目标:
能在规定场地追逐跑。
活动过程:
1、引题:我们都是好朋友,相亲相爱不分手。
引导幼儿按照教师伸出的手指数目,快速找到相应数量的好朋友,并结伴。
2、介绍玩法:三分之一的'幼儿当追逐者。游戏开始,被追逐者在规定场地内活动,追逐者用手碰到被追逐者就算捉住对方,没有被捉到者可以设法避开追逐者去营救同伴,以手碰到同伴为营救成功。被追逐者全部被捉住后,游戏结束。
3、交代规则:被追逐者不能越出规定的场地范围,被捉住的幼儿不得自行离开。
4、活动推进:可采用竞走、单足跳等方式追逐,并要求追逐者与被追逐者做同一动作。
5、放松活动:幼儿拍打手臂、肩、腰、腿等部位放松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