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优质19篇)
合理的教案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教案的编写应该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这里有一些名师精心编写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在教学设计上有所启发。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2、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3、通过探究、练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2、学习难点:运算顺序的确定与性质符号的处理。
三、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计算。
1)(0.0318)(1.4)2)2+(8)2。
(二)、探究新知。
1、由上面的问题1,计算方便吗?想过别的方法吗?
2、由上面的问题2,你的计算方法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结合问题1,阅读课本p36p37页内容(带计算器的同学跟着操作、练习)。
4、结合问题2,你先猜想,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应该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5、阅读p36,并动手做做。
三、新知应用。
1、计算。
1)、186(2)2)11+(22)3(11)。
3)(0.1)(100)。
四.课堂小结:请你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应该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计算器的使用。
五、作业1、p39第7题(4、5、7、8)、第8题。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确定法则.
3、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培养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多个有理数乘法运算符号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结果怎么样,你能明白其中的数学道理吗?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下列各式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
234(-5),
23(-4)(-5),
2(3)(4)(-5),
(-2)(-3)(-4)(-5).
思考: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分组讨论交流,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规律:
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2、利用所得到的规律,看看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三)、新知应用。
1、例题3,(30页)例3,
例:7.8(-8.1)o(-19.6)。
师生小结: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又因数为0,积等于0。
2、练习。
计算。
1)、58(7)(0.25)2)、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的感受是: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又因数为0,积等于0。
五.作业布置。
一、选择。
1.如果两个有理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在原点的同侧,那么这两个有理数的积()。
a.一定为正b.一定为负c.为零d.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2.若干个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
a.由因数的个数决定b.由正因数的个数决定。
c.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d.由负因数和正因数个数的差为决定。
3.下列运算结果为负值的是()。
a.(-7)(-6)b.(-6)+(-4);c.0(-2)(-3)d.(-7)-(-15)。
4.下列运算错误的是()。
a.(-2)(-3)=6b.
c.(-5)(-2)(-4)=-40d.(-3)(-2)(-4)=-24。
二、计算1、(-7.6)2、.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经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探索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符号及其绝对值与被除数和除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师生活动。
1)、小明从家里到学校,每分钟走50米,共走了20分钟.
问小明家离学校有1000米,列出的算式为5020=1000.
2)放学时,小明仍然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回家,应该走20分钟.
列出的算式为1000=20。
从上面这个例子你可以发现,有理数除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互为逆运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完成。
比较大小:8(-4)8(一);。
(-15)3(-15)。
(一1)(一2)(-1)(一)。
再相互交流、并与小学里学习的乘除方法进行类比与对比,归纳有理数的除法法则:1)、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加减,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2,运用法则计算:
(1)(-15)(-3);(2)(-12)(一);(3)(-8)(一)。
3,师生共同完成p34例5.
(三)1、练习:p35。
2、p35例6、例7、
3、练习:p36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
1)、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加减,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五.作业布置。
1、计算。
(1)(+48)(+6);(2);。
(3)4(-2);(4)0(-1000).
2、计算.
(1)(-1155)[(-11)(+3)(-5)];(2)375。
1、p39第1、2、3、4题。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四
本次说课我共分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分析和几点思考四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中的第一章第四节,“有理数的乘除法”是把“有理数乘法”和“有理数除法”的内容进行整合,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中,“有理数的乘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有理数加减的深入学习,又是有理数除法、有理数乘方的基础,在有理数运算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有理数的乘法”从具体情境入手,把乘法看做连加,通过类比,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通过这个探索的过程,发展了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现实地位。
(二)学情分析:因为学生在小学的学习里已经接触过正数和0的乘除法,对于两个正数相乘、正数与0相乘、两个正数相除、0与正数相除的情况学生已经掌握。同时由于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学生对负数参与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还有一定的困难。另外,经过前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上合作交流也做得相对较好。
(三)教学目标分析: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探索归纳得出有理数的乘除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
2、能力目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猜想、归纳、验证、运算的能力,同时在探索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类和归纳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4、教学重点:会进行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
5、教学难点: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探索与运用。
确定教学目标的理由依据是:新课标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同时也基于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而确定重难点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而确定的。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学情,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索、小组合作、效果反馈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容量,增加实际问题的直观性,我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关于学法:本节课里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我反思的学习方法,我想这样更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更好的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
本课共6课时,重点是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教学,下面我重点说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整体的教学程序包括:情景创设、提出问题;引导探索、归纳结论;知识运用、加深理解;变式练习、形成能力;回顾与反思、纳入知识系统;布置作业;板书设计七部分。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五
知识与能力: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思,认真,勇于探索的精神,并联系实际,加强理解,体会数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的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从小学所学过的一个数的平方与立方出发,介绍了乘方的概念,然后,结合有理数乘方的运算,讲述了乘方的运算方法。跟这部分内容有关联的是后面“科学计数法”、“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等部分内容。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探索法、尝试指导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学法: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出示珠穆朗玛峰图片)。
引语:同学们,珠穆朗玛峰高吗?对,它的海拔有8848千米,可是将一张纸连续对折30次,会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你们感觉神奇吗?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神奇走进数学课堂。要求学生折纸试验,对折一次变成了几层?对折2次变成了几层?连续对折30次,应该列一个怎样的算式?对折100次呢?如果把这些式子写出来,太麻烦,下面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数学新朋友,相信他能帮你解决这个难题。
板书课题: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每个学生都试验一下,思考回答问题。激情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揭示学习目标:电脑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感悟、使学生了解本节学习内容。
电脑展示:
1.了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
2.理解幂,指数,底数。
3.一个数本身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次方。
4.(-a)n与-an一样吗?为什么?
电脑展示:
1.把下列各式写成乘方的形式,并指出底数和指数。
(-3)×(-3)×(-3)×(-3)。
-2×2×2×2×2×2×2。
2.你自己能找到同样的例子吗?
3.计算:(–2)³(–13)³-26。
学生积极思考,相互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此组练习具有梯度性,可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完成下列计算:
2²2³2425。
(-2)²(-2)³(-2)4(-2)5。
观察计算结,想一想:正数幂的符号与指数有何关系?负数幂的符号与指数有何关系?
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相互交流得出结论,把问题再次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做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从思考问题到问题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贯穿始终,中间围绕“自学-交流、更正-点拨、归纳”三个环节组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归纳的能力。不足之处:在练习的讲评上,应给学生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并能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主动地进行学习.
3、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交往能力,使其逐渐热爱数学这门课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三、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下面两组练习,请同学们选择一组计算.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1)(-7)88(-7)。
[(-2)(-6)]5(-2)[(-6)5]。
2)(-)(-)(-)(-)。
[(-)](-4)[(-)(-4)]。
3)。
请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检查,看计算对了吗?
二、探究新知。
1、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上面的式子与结果,把你的发现相互交流交流.
2、怎么样,在有理数运算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还成立吗?
3、归纳、总结。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即:ab=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即:(ab)c=a(bc)。
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即:a(b+c)=ab+bc。
三、新知应用。
1、例题。
用两种方法计算(+-)12。
2、看谁算得快,算得准。
1)(-7)(-)2)915.
四、课堂小结。
怎么样,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即:ab=b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即:(ab)c=a(bc)。
乘法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即:a(b+c)=ab+bc。
五.作业布置。
1、(-85)(-25)2、(-)15(-1);。
3、()4、(7).
5、-9(-11)+12(-9)6、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七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课文。
(二)、导学练习。
1.小明从家里到学校,每分钟走50米,共走了20分钟,问小明家离学校有多远?
放学时,小明仍然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回家,应该走多少分钟?
从上面这个例子你可以发现,有理数除法与有理数乘法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
-43-8--1-3.5。
3.比较大小:8(-4)_______8(-15)3_______(-15)。
(-1)(-2)(-1)(-)。
计算:(1)(-15)(-3)=(2)(-12)(-)=。
(3)(-8)(-)=(4)0(-)=。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八
数学学习是最看重基础的,只有坚实的基础才能够做好每一道题目。那么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和总结一下关于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的相关信息,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篇教案中的知识给总结清楚了。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有理数的乘方是初一年级上学期第一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材编排的结构上看,共需要4个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又是后继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铺路架桥的作用。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和转化的数学思想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的初步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广的过程,从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3)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归纳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方法。
4、教学难点:
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的理解。
二、说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实践探究式。
三、说学法。
根据初一学生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课堂上采取由浅入深的启发诱导,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让学生一步一步的跟着动脑、动手、动口,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方式由“学会”变为“会学”。
四、说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目的之一是使课堂生动、形象又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之二是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设计。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和总结的关于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的相关信息,希望同学们能够很好地将这一部分的知识给总结清楚,更好地为考试做准备。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九
一、学习目标:
2.会运用乘法运算率简化乘法运算.
3.了解互为倒数的意义,并会求一个非零有理数的倒数。
二、学习重点:探索有理数乘法运算律。
学习难点: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三、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复习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个因数、两个以上的`因数),并举例说明。
2、在含有负数的乘法运算中,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还成立吗?
观察下列各有理数乘法,从中可得到怎样的结论?
(1)(-6)(-7)=(-7)(-6)=。
(2)[(-3)(-5)]2=(-3)[(-5)2]=。
(3)(-4)(-3+5)=(-4)(-3)+(-4)5=。
3、请再举几组数试一试,看上面所得的结论是否成立?
(二)、新课讲解: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b+ac。
例1.计算:
(1)8(-)(-0.125)(2)。
(3)()(-36)(4)。
例2.计算。
(1)8(2)(4)()(3)()()。
观察例2中的三个运算,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它们的乘积呢?你能够得到什么结论?
(三)、巩固练习:
1.运用运算律填空.
(1)-2-3=-3(_____).
(2)[-32](-4)=-3[(______)(______)].
(3)-5[-2+-3]=-5(_____)+(_____)-3。
2.选择题。
(1)若a0,必有()。
aa0ba0ca,b同号da,b异号。
(2)利用分配律计算时,正确的方案可以是()。
ab。
cd。
3.运用运算律计算:
(5)(-4)(-18.36)(6)(-)0.125(-2)。
(7)(-+--)(-20);(8)(-7.33)(42.07)+(-2.07)(-7.33)。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达成学习目标了吗?
五、作业布置:
课本第42页习题2.5第3题。
数学评价手册。
六、学后记/教后记。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十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 教学活动,根据教学 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 教学内容、教学 步骤、教学 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有理数教案,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这一节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数轴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它主要应用于绝对值概念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推导,及不等式的求解。同时,也是学习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讲,数轴是数形结合的起点,而数形结合是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日常生活中带见的用温度计度量温度,已为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通过问题情境类比得到数轴的概念,是这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同时,数轴又能将数的分类直观的表现出来,是学生领悟分类思想的基础。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的好动性,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 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画数轴,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1、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1、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2、知识结构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
定 义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三要素 原 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
应 用 数形结合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兴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2.培养学生笔算除法的计算能力,养成验算的习惯;。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以及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为什么要落下来。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展示台、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判断下面各题的商各是几位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048)7125)3052)206。
师:请同学们想想下面各题的商最高位在什么数位上,商是几位数。
2.笔算(选择你喜欢的一道题进行笔算,两题都算也行)。
505÷5804÷4。
指名演算,其余的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完成后,师问:为什么商中间有0?(学生回答)。
师:这两题是我们昨天学的商中间有0的除法,同学们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商中间有0的除法,它比昨天的还难,但只要大家用心思考、积极动脑,一样能学得很好。(板书出示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师:全班一起把题目读一遍。(学生读题)。
(1)找找这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指名回答)。
(2)根据条件和问题你想怎么计算。
师:为什么用除法,有没有别的想法?
生:没有用除法计算最正确。
师:他说的很好,陈老师也这么认为。接下来我们就试着独立笔算这道题。
(3)学生试算,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笔算过程,并展示在黑板上。
(4)师:这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为什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5)评价:班级交流哪种算法最好,对学生的算法进行评价。适时进行表扬鼓励。
2.比较832÷4804÷4。
804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0,落下来和个位的4相加还是等于4,落下来没有意义,所以不用落下来;8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3,落下来除以4不够商一个十,和个位的4合起来就是32个一,除以4商8个一,所以要落下来。
______。
3.巩固5)525。
现在请同学们笔算这道题。
学生练习后,问:你是怎样想商中间的0的,为什么?
如果不笔算,你能不能马上判断出商中间有没有0呢?看看上面的题目能不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想一想,看谁最聪明。(最高位是除数的倍数,十位比除数小商中间一定有0。)。
三、巩固练习。
____________。
1.选做3)6156)624。
____________。
5)5174)826。
学生完成后讲评,问:怎样检查计算是否正确呢?(验算)。
2.当一回小医生(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0117。
5)5154)428。
54。
528。
528。
00。
5.编题游戏。
师说一位数,生说三位数使它们相除商中间有0。学生回答后再笔算进行验证。你们说了这么多数,是不是都符合游戏规则呢,想不想验证一下?笔算看看。
四、知识应用:第33页第1题。
306÷3360÷3680÷4608÷4。
517÷5403÷8262÷6564÷7。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十二
分数除法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非常要的一课,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后面解决问题的学习。由于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必须在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要培养学生在探索除分数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十三
教学设计:
本节课从实际情况入手,让学生体会实际生活中两种算法的客观存在,并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先感知再抽象出.教案在设计中本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则,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
教学内容:
(《现代小学数学》第七册).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并利用性质进行有关的简算.
(2)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及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概括.
教学过程:
一、师:我在商店买牙膏花4.5元,买香皂花3.5元,付给售货员10元钱,请帮老师算一算,售货员应找给老师多少钱?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板书:10-(4.5+3.5)10-4.5-3.5。
二、研究分析减法的性质.
方法一:先求共借出多少本,再求还剩多少本.
方法二:先减去第一小队借的,再减去第二小队借的.
2.师:这两种算式间有什么关系?
3.观察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4.请学生分组讨论有什么规律.
5.概括讨论的结果.
(1)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用这个数依次减去这两个数.
(2)一个数依次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6.练习:在下面空格上填出适当的符号.
673-(173+48)=673____173____48。
7.用字母a、b、c代表任意的三个数,表示.
a-(b+c)=a-b-c或a-b-c=a-(b+c)。
8.练习:把左右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师:根据什么?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运用性质简算.
1.出示例2:
638-(438+57)。
=143。
师:怎样算比较简便?
根据什么?
2.练习:
(1)756-(165+48)。
(3)876-(276+158)。
四、小结:
1.什么是?
2.通过学习还有什么疑问?
五、板书设计: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十四
1.2.。
3.4.。
5.6.。
(二)分析下面的数量关系,并列出算式或方程.。
1.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多,杨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少,杨树有多少棵?
3.校园里的杨树比柳树多,杨树有25棵,柳树有多少棵?
4.校园里的柳树比杨树少,杨树有25棵,柳树有多少棵?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十五
本次说课我共分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分析和几点思考四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中的第一章第四节,“有理数的乘除法”是把“有理数乘法”和“有理数除法”的内容进行整合,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中,“有理数的乘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有理数加减的深入学习,又是有理数除法、有理数乘方的基础,在有理数运算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有理数的乘法”从具体情境入手,把乘法看做连加,通过类比,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通过这个探索的过程,发展了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现实地位。
(二)学情分析:因为学生在小学的学习里已经接触过正数和0的乘除法,对于两个正数相乘、正数与0相乘、两个正数相除、0与正数相除的情况学生已经掌握。同时由于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学生对负数参与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还有一定的困难。另外,经过前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上合作交流也做得相对较好。
(三)教学目标分析: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探索归纳得出有理数的乘除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
2、能力目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猜想、归纳、验证、运算的能力,同时在探索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类和归纳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4、教学重点:会进行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
5、教学难点: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探索与运用。
确定教学目标的理由依据是:新课标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同时也基于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而确定重难点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情而确定的。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学情,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索、小组合作、效果反馈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容量,增加实际问题的直观性,我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关于学法:本节课里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我反思的学习方法,我想这样更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更好的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
分析:
本课共6课时,重点是有理数乘除法法则的教学,下面我重点说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教学。整体的教学程序包括:情景创设、提出问题;引导探索、归纳结论;知识运用、加深理解;变式练习、形成能力;回顾与反思、纳入知识系统;布置作业;板书设计七部分。
设计七部分。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十六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这为以后学习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学习本节课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十七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二、学习新知。
(一)出示例8的4个小题.。
1.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多,篮球有多少个?
2.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多,篮球有多少个?
3.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少,篮球有多少个?
4.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少,篮球有多少个?
(二)学生试做.。
1.第一题。
解法(一)。
解法(二)。
2.第二题。
解:设篮球有个.。
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三)。
3.第三题。
解法(一)。
解法(二)。
4.第四题。
解:设篮球个.。
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三)。
(三)比较区别。
1.比较1、3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中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
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足球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求篮球有多少个?
2.比较2、4题。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三、巩固练习.。
(一)请你根据算式补充不同的条件.。
学校有苹果树30棵,________________,桃树有多少棵,
1.2.。
3.4.。
5.6.。
(二)分析下面的数量关系,并列出算式或方程.。
1.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多,杨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少,杨树有多少棵?
3.校园里的杨树比柳树多,杨树有25棵,柳树有多少棵?
4.校园里的柳树比杨树少,杨树有25棵,柳树有多少棵?
四、归纳总结.。
五、板书设计。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十八
1.以3盒水果糖的重量为问题为切入点,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盒水果糖重100g,那么3盒有多重?
100×3=300(g)。
(2)3盒水果糖重300g,那么每盒有多重?
300÷3=100(g)。
(3)300g水果糖,每盒重100g,可以装几盒?
300÷100=3(盒)。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除法教案篇十九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1.花手绢的块数是白手绢的。
2.白手绢块数的正好是花手绢的块数.。
3.花手绢的块数相当于白手绢的。
4.白手绢块数的倍相当于花手绢的块数。
(二)教师提问。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什么方法?
(三)谈话导入。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3。
2.比较.。
(1)我们把这三道题放在一起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点:三个数量是相同的;需要找准单位“1”来分析.。
(2)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不同点:已知和所求不同;解题方法不同.。
3.小结:分数应用题主要有以上三类: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画图来分析;列式不必急.。
三、巩固练习。
1.一个排球36元,一个篮球40元,一个排球的价钱是一个篮球价钱的几分之几?
(1)学生独立分析列式。
(2)要求根据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改编出一道分数乘法应用题和一道分数除法应用题.。
2.学校有故事书36本,是科技书的,科技书有多少本?
3.学校有故事书36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科技书有多少本?
(二)补充条件并列式解答.。
一条路长15千米,修了全长的,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正确答案。
1.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修了,修了多少千米?
2.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已经修了150千米,修了的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240×240÷150÷240240÷150。
(四)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三类题的对比练习.解决这三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一)解答下面各题。
1.六一班有学生45人,其中女生有20人.女生人数占全班的几分之几?
2.六一班有学生45人,女生占.女生有多少人?
3.六一班有男生25人,占全班的.全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二)校园里栽了杨树144棵,栽的松树的棵数是杨树的,校园里栽了松树多少棵?
(三)学校买了蓝墨水30瓶,红墨水24瓶.蓝墨水是红墨水的几倍?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