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案(优质16篇)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和评估方式等内容。编写教案时可以参考相关教材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优秀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和内容。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此种一些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3、掌握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二)能力目标:
1、领会上下阕写景、议论、抒情的关系,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三)情感目标:
1、认识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2、感受伟人的豪迈气魄,树立建设祖国的伟大理想和抱负。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作者写这首词的背景导入。
二、介绍词的基本常识。
1、词又称为长短句,词的一段叫做一阕,两段分别叫做上阕,下阕。
2、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叫词谱,词谱的名称叫做词牌。
3、让学生指出本首词的词牌名和题目。
三、整体感知。
(一)朗读。
1、听视频朗读,注意听准字音、语速、节奏和韵律。
2、提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找出问题并作以评价。
3、检查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
4、结合前面指出的问题,再听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二)疏通词意。
1、学生自读,并结合注释疏通词意,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内合作解决。
2、检查重点词义的理解情况,并作以明确。
3、指名学生疏解词意,其他同学及老师纠正。
四、深入理解。
齐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上阕)。
2、上阕哪些句子总写雪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对雪景的具体描绘,由哪个词引起?(望)。
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点?(长城内外、黄河上下、山、原)(颜色:白色)。
5、上阕除了写望到的'这些景物,再有没有写其他景物?(须晴日……)。
6、这些景物是不是作者看到的?(不是,想象、联想到的)。
总结:词的上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面。通过对北国风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7、词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面?(江山如此多娇)。
8、这句话是对上阕的一个总结,是一个承上句,有没有启下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9、作者引出了哪些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10、对这些历史人物作者用一个字作了评价,请找出来(惜)。
11、惜如何理解?(惜中有褒,惜中有贬,惜中有)。
12、既然作者惋惜这些千古帝王都在文治方面有所不足,那么有没有在武功和文治方面都有卓越贡献的人?(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总结:词的下阕通过对历代帝王的评价,表达出当今无产阶级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念。
五、艺术特色。
1、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2、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3、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
2.理解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词中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分析上阕,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熟背上阕。
课前预习:1.熟读诗歌。2.完成作业本的积累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领略一下毛泽东诗词的风采。
二、解题:
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天净沙.秋思》等进一步明确这一知识点。
三、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全词,注意节奏、字音。并尽力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2、请学生谈谈初读体会。
教师适时补充背景: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原来的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他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沁园春雪》。
3、听教师范读,并思考: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你能否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呢?
上阕写北国雪景,下阕评论英雄人物。
四、研读赏析:
1、齐读上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结合相关的字、词或句说一说。
(在学生回答中,教师可适时进行以下提问)。
(1)哪些句子总写北方的雪景?这些句子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天雪地,广袤无垠。
写景时,既有静景,又有动景,分别用了哪两个字?
冰封、雪飘。
(2)作者望见了什么?
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
(3)齐读“望”字统领的句子,你觉得那些词用得最好?说说你的体会。(可结合修辞等进行赏析,特别是“山舞银蛇……试比高”)。
(4)末尾三句是实景还是虚景?有什么表达效果?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
表达效果结合修辞进行赏析。
(5)加上你的想象,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上阕最后三句诗的意境。(作业本第8题)。
2、词的上阕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描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壮丽山河,大气磅礴,旷达豪迈。
3、齐读上阕。
4、当堂背诵上阕。
五、作业:1、完成作业本的`4、7及同步练的积累运用。2、弄懂下阕的字面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能够背诵下阕。
2、理解词中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3、体会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
一、复习引入:
1、抽背上阕(个别背、齐背)。
2、找一找,全诗中哪一句概括了上阕内容。(江山如此多娇)。
二、赏读下阕。
1、下阕开头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
2、什么叫“竞折腰”?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呢?
明确:折腰的意思为鞠躬、倾倒,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为之折腰。
他们都是封建帝王、古代英雄,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对他们,作者用了一个“惜”字,作者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又很婉转的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的弱点。
4、作者批评的措词极有分寸,还可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略”、“稍”,用词恰当,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5、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为引出下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6、梳理巩固。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8、背诵下阕。
三、课内延伸:
2、积累你所了解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抱负的诗句。
3、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可投影)。
思考(1)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
(2)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提出的“问苍茫大地,谁住沉浮?”,今天我们在《沁园春雪》中是否找到了答案呢?(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作业:
1、完成作业本的剩余练习及同步练的5-14。
2、课外摘抄毛泽东的诗词,如《沁园春.长沙》、《咏梅》等。
3、准备好早自修的默写。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案篇三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远大理想与抱负。
2、能正确背诵默写课文。
3、能说说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异同。
1、反复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沁园春雪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异同。
3、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读,读正确,读出感情。
2、说,说说词中表达的感情,
3、背,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1、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听朗读带,给生字词注音。
3、齐读,读准字词。
4、点名读,读出感情。
5、师生点评,指导朗读。
6、再指名朗读,指导朗读。
7、男女生分别读。体会感情。
1、让学生自读,整理自己的感悟。
2、请同学谈自己的阅读感悟。
3、教师可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谈,比如写作思路,修辞方法,写景顺序,写景的角度。
4、让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机会。广泛交流。
1、展开竞赛,积极背诵。
2、仔细分析字形,找出易写错的字。
3、当堂默写。
4、视频展示几位同学的默写,集体订正。
1、继续巩固背诵默写。
2、完成同步练习。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案篇四
一、知识目标:
理解拟人、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词作中的恰当运用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标: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象。
1、学习诗词精炼、形象的语言,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掌握本词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懂得动静相衬、虚实结合写法之妙。
4、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熟读成诵,并从中更好地体味情感。
一、课文导入。
今天我们要见识的是一个独特的中国文学类群——“帝王文学”。帝王诗歌之滥觞,当推汉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以及霸王项羽狂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宋太祖的咏月“未出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那股唯我独尊、凌驾群伦的雄风和霸气贯穿古今。他们几乎都是离乱之世的帝王,所作诗词格调高昂,气势雄浑。帝王诗歌中的意象阔大,全部意象可以说是帝王意志所统治、所“照耀”的万物——从时间上看,往往是千年万载;从空间上看,常常是山河宇宙。而毛泽东诗词是继承创造中国古代帝王文学的一个最好的典范。千古之下,惺惺相惜,所以才有毛泽东对曹操诗歌的赞叹不已:“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沁园春?雪》,来领略毛泽东的豪迈才情。
二、朗读品味。
先合上书本,欣赏视频朗读。再请同学泛读和齐读。
三、把握词意。
提问:这节课我们试着改变以前的上法,摈弃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来解读这首词,好吗?
1、是否还记得我们学宋词时提到的,古体词上下阕的一般分工?
——上阕写景,下阕言情。
2、哪位同学试着用对偶句来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如: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山河壮丽;下阙纵论历代英雄发诗人抱负。
过渡:这样就把写景色、抒情和议论融为了一体。那我们不妨先来看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四、把握词景。
1、有感情朗读词的上阕,不妨把自己想象成一位登高远望的伟人。
2、全词之景是由哪句话来总起的?——“北国风光”
3、一看到“北国风光”这四个字,我们马上会联想到白雪茫茫的景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案篇五
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结合历史背景,导入新课。
3、播放《沁园春•雪》的朗读带,或者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如“汗”、“俱”)、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
1、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景象。
2、结合自己摘抄的描写雪景的诗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体会意境。
3、在听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和重音,初步体会词的感情。
4、在心中默读,体会词的意境和音律。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让学生说出上阕中的动词和它们所描绘的景物,学生回答后及时补充和纠正。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示范分析“封、飘、失”所描绘出的北国雪景,重点比较“望”与“看”字的区别,暗示诗人登高望远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其它动词描绘的视觉景象。
4、分析:“晴日”映照下的雪景,红色与白色交相辉映,巨大的反差给读者以视觉上的震撼;诗人又把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象,比做红装素裹的少女,更是想象奇特,比喻确切,并提问学生“欲与天公试比高”中“欲”字的用法。
5、总结诗词写景语言的凝练生动,引导学生通过近景和远景的推移、实景和虚景的交错,发现诗人思维的跳跃和连贯。
1、回答问题:有“封、飘、望、失、舞、驰、比、看”等,分别描绘了长城,黄河,群山,高原和晴日的雪景。
2、根据教师示范的方法,分析词语的用法。“失”描绘出黄河结冰的壮观景象,“舞”和“驰”运用拟物、比喻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描绘出群山高原在白雪的覆盖下一望无垠、连绵起伏的壮丽景色,富于生命力。同学问交流阅读体会,补充答案。
3、通过教师讲解,体会诗歌语言的准确、凝练,并回答:“山舞银蛇”和“原驰蜡象”运用了比喻、拟物、拟人和对偶的修辞手法。
4、讨论回答:“欲”字把“山”、“原”拟人化了,生动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能够根据教师的提示,感受诗歌形象的“诗化”特征,理解诗人借“试比高”抒发内心的豪迈之情。
5、通过概括词中出现的景物,把握诗人的写景脉络,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三、组织活动。绘制“北国风雪图”
1、组织学生分小组,根据对词的分析和理解,修改已绘制的图画。
2、结合图画,指导学生感受白雪与晴日的红白色调撞击,理解“妖娆”的内涵。
3、引导学生发现,长城和黄河并非真实地出现在诗人眼前,诗中的许多景色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勾勒出来的壮丽图景。
1、小组进行活动,总结组内同学对上阕词意境的理解,修改图画。
2、结合图画,选举小组代表,口头描绘词中的景象,尝试总结诗词表现的意境美。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读出词的音律,回顾上节课的学习过程。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下阕词中所列举的历代帝王。学生回答完后,可视回答情况给予补充。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阕词的知识点,并感受下阕词的意境。2、畅所欲言,可以结合历史知识和平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下阕词。
1、提问:通过诵读全词,你发现上阕词和下阕词就内容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何处?
2、提问:描写景物和评点历史人物是不相关的内容,诗人是如何将它们联系起来的?
3、总结:这句话前一句承上,后一句启下,由景物自然过渡到历史人物,跨越时空,表现了诗人的大气豪迈和坚定信念。
4、提问:诗人对历代帝王、“无数英雄”是什么态度?你是如何知道的?
5、组织学生讨论,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并提示学生,作者曾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但是从文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就会认识到,这首词是以作者本人为抒情主人公的,末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1、回答:最大的区别在于,上阕词是写景抒情,下阕词是评点历史人物表达观点。
2、回答:是通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连接起来的。
4、经过讨论和交流回答:诗人对他们是惋惜、感叹的态度,“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都反映了诗人的态度。
5、讨论,认识到这三句话是全词主旨所在,抒发了作者作为一代伟人的政治抱负和自信。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诗。
列举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和主题三个方面比较阅读这两首同是描写雪景、借景抒情的诗歌,这种比较讨论没有固定答案,关键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
1、分组讨论,主动探究两首诗词的区别:从意境创设、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见。
3、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和收获。四、本课总结这是一首主旨鲜明、气势恢弘、意境壮美的词。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和背诵,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诗、乐、画”一体的学习思路。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样,始终处在鉴赏者的角度,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各抒己见,畅谈自己对词的感受和体验。诗歌语言的分析是零散而琐碎的,抓住重点词语,是解读这首词的关键。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案篇六
1、感受词的意境美,提高欣赏能力。
2、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心。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领略一下毛泽东诗词的风采。在学之前我们先欣赏一下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多媒体展示,放录音。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这时毛泽东同志正在苦苦寻求一条救国之路,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呼喊。
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原来的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沁园春·雪》。
二、整体感知:
学生看书、听读,正音。(放录音,学生将音记在书上)。
出示幻灯片。
一、给加线字注音:
分()外妖娆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今朝()。
二、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折腰——。
放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学生自读,两人互指缺点。
三、分析重、难点:
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学生作答,并将这一过渡句标出,作用记在书上)。
“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
那祖国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是什么景?
雪景。
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在祖国的北方(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怎样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在这里用到一种修辞方法是互文,实际指整个的北方冰封、雪飘,这是总写北方雪景,注意用到的两个字封、飘。(“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
“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让学生思考、交流: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指导:长城内外,长城东西走向,长城内外实指长城南北。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实指黄河的上游、下游。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放幻灯片,让学生看图想像、交流,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封建帝王、古代英雄,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
对他们,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呢?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略”、“稍”,用词恰当,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为引出下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至此,我们回头看“问苍茫大地,谁住沉浮”是否找到了答案,答案是什么。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学生齐读下阕一遍。
四、梳理巩固。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听《沁园春·长沙》的录音一遍,齐读《沁园春·雪》一遍,注意体会两首词的意境和毛泽东的思想发展规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找毛泽东的诗词自读,体会其思想发展的规迹。
[板书设计]。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案篇七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讲解法、朗诵、合作研讨。
教学重点难点。
1、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2、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情感体验。
3、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通过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思路。
了解词的知识,提供文字,声像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听录音,以各种形式反复朗诵课文,师生研读词的上阕。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查阅资料即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介绍词的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背景介绍: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了解毛泽东。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著名词作《沁园春雪》。
【板题】: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案篇八
1、分析下阕部分,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题。
2、理解议论抒情相相结合的特点。
3、朗读和背诵。
4、练习测试。
1、进入上阕“概括”界面,复习旧课。
2、全班背诵上阕。
3、分析下阕:
老师操作电脑进入下阕的“思考题”界面,显示思考题:
1、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2、“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2、学生思考后进行讨论(五分钟),然后老师停止电脑广播功能,让学生自己操作电脑显示各题的分析及答案,不懂的向老师提出(七分钟)。(有小喇叭符号的,单击它,可播放配音分析)。
1、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其作用与上阕的.“望”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3、“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4、不同。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
5、“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6、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既谈古,又论今,把古代与今天作比较。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1、全班朗读下阕。
2、终止学生操作,开启网络广播功能,电脑演示下阕朗读欣赏。
3、背诵下阕。
电脑演示全词的朗读欣赏,同学们分为男女两组跟着电脑演示进行朗读。
终止网络广播功能,让学生自己在电脑网络上完成本课的反馈练习,然后电脑自动计同各人的成绩。
练习内容及答案:(有小喇叭标志的,单击它,电脑会播放该句子的朗读,)。
用键盘输入括号前的字的拼音字母,并读准(每空5分)。
分(fen)外妖娆(rao)稍逊(xun)风骚(sao)。
数(shu)风流人物。
(二)把下列句的朗读节奏判断正确的一项用鼠标拖到括号内(c)(5分)。
a、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c、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d、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判断下列语句的修辞手法。(每小题10分)。
a比喻b、对偶c、拟人d、夸张、e借代。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c)。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ab)。
3、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be)。
(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每小题10分)a、对b、错。
1、“望”字统领的诗句是由“长城内外”到“分外妖娆”(b)。
2、“顿失滔滔”一句的重读应在“顿”(a)。
3、本词上阕在表达方式上是描写与议论相结合(b)。
4、“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风流人物”(b)。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案篇九
四大文明的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有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有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山水;有动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肥沃辽阔的四大平原这一切,无不如磁铁般的吸引着每个炎黄子孙的衷肠,无不使多少巾帼英雄为之倾倒;也无不使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在这块黄土地上争名夺利;也曾引来了如豺狼虎豹的帝国主义者……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才是这片黄土地的建设者呢?(揭示课文并板书标题)。
(注: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1、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中所提出的问题。(提示:最后一句。)。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过渡句;承上启下)。
3、提出问题。(补充在后边,此略。)。
1、论整体感知中的问题来引入对词的学习。
注意:(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并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2)、从表达方式上看:上阙和下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请学生说出导语中的问题。
(4)、按以上的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词。
2、讨论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因没上课而无法补充,)。
四、布置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拼音:
沁()分()外妖娆()逊()数()风流人物。
2、阅读课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a、写出采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
b、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c、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
d、词中押韵的字:
f、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答:
g、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答:
j:我们还学过一首写雪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歌是写的《》,这首诗歌中名句是: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案篇十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3、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
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
词苑苏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雪》。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毛泽东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教学意图。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
欣赏视频材料,对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三、配乐朗诵。
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哪些内容?
2、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
五、分角色指导朗读。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小结。
指导学生小结全文。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一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情感态度目标。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
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
熟悉、感知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
听介绍、作记录。
了解诗歌常识。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整体把握文意。
疏通文意,感知内容。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教
后
反
思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情感态度目标。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
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研究下列问题。
讨论探究。
明确层次,理清文意。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3.哪几句是虚景?
4.区分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的句子。
讨论探究。
学习景物描写。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
体会作者情感。
它领起哪些句子? (惜)。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分析讨论,总结归纳。
明确层次,理解主题。
二、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
思考、讨论。
准确理解重点内容。
今朝”有何寓意?
三、作业。背诵这首词。
教
后
反
思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二
1、感受词的意境美,提高欣赏能力。
2、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心。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领略一下毛泽东诗词的风采。在学之前我们先欣赏一下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多媒体展示,放录音。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这时毛泽东同志正在苦苦寻求一条救国之路,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呼喊。
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原来的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沁园春·雪》。
二、整体感知:
学生看书、听读,正音。(放录音,学生将音记在书上)。
出示幻灯片。
一、给加线字注音:
分()外妖娆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今朝()。
二、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折腰——。
放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学生自读,两人互指缺点。
三、分析重、难点:
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学生作答,并将这一过渡句标出,作用记在书上)。
“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
那祖国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是什么景?
雪景。
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在祖国的北方(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怎样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在这里用到一种修辞方法是互文,实际指整个的北方冰封、雪飘,这是总写北方雪景,注意用到的两个字封、飘。(“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
“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让学生思考、交流: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指导:长城内外,长城东西走向,长城内外实指长城南北。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实指黄河的上游、下游。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放幻灯片,让学生看图想像、交流,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封建帝王、古代英雄,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
对他们,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呢?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略”、“稍”,用词恰当,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为引出下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至此,我们回头看“问苍茫大地,谁住沉浮”是否找到了答案,答案是什么。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学生齐读下阕一遍。
四、梳理巩固。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听《沁园春·长沙》的录音一遍,齐读《沁园春·雪》一遍,注意体会两首词的意境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规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找毛泽东的诗词自读,体会其思想发展的规迹。
[板书设计]。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三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
1、上片中的写景句,由哪一个字总领?
2、“独立寒秋”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3、词中有承上启下作用的的句子是什么?
4、“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再现了往昔怎样的斗争情景?
五、小结:从两首词中,我们看到了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毛泽东,领略了他作为诗人的风采。同学们,“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只要我们大家立下鸿鹄大志,为这个目标,这个理想,这个志向,为之拼搏着,奋斗着,相信我们一定能成为真正的风流人物!让我们再一次带着这种豪迈的情感把诗词背诵一遍。
六、作业:
积累作者的诗词名作并背诵。
(《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案篇十四
1、听读诗歌,注意字音,划出节奏;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豪迈、热爱、赞美)。
2、学生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本文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板书上:写景下:论史)文中哪一句话讲将上下阕内容联系起来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过渡:“江山”的“娇”体现在哪些具体的景物上?(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这些景物,为我们展现了许多画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画面,朗读相关语句,借助联想与想象,用所给的句式描绘出来。
“读,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示例:
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祖国北方,辽阔大地,坚冰封冻,雪花飞舞在万里长空,是那样的白,天地间纯然一色,好一个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
(备用:等到放晴的日子,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雪山巍巍,云海茫茫,苍松郁郁。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妍丽动人了!)。
2、过渡:通过想像和再现画面,我们读懂了诗人,读出了自己。文中许多词语形象,精辟,优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词语,品味其妙处。
老师觉得:
“山舞银蛇”的“舞”用得妙,因为它富于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既写出了大雪飘飞中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的动感,又写出了诗人情感的跃动,使我们眼前展现出了一幅的生气勃勃,奋发向上自然图景。
3、纵观上阕,作者笔下的北方雪景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板书壮丽雄奇热爱赞美)。
过渡: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把握诗情。
1、过渡:是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哪些英雄?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随机引导到历史人物)。
2、在作者眼中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谁?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齐读。
3、如何理解这句话?下面我们看一段材料,请结合材料中有关写作背景,同桌讨论,说说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
背景链接——。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从此,红军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红军在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准备渡黄河东征。2月准备率领抗日先锋队开赴抗日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苍茫大地和祖国的大好河山,胸中豪情激荡、心潮起伏,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诗人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词。
4、交流后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句,读出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信念。
(理答并归纳板书:歌颂当代英雄必胜信念)。
5、小结:
正因为作者有这样的伟大气概和必胜的信心,所以他眼中的雪景才会如此大气磅礴、宏伟壮观、雄奇壮丽。正如王国维所论: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也就是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结合板书讲述:所以,本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齐读全词,体会作者博大宽广的胸怀和雄伟旷达的气魄!
6、老师寄语。
是的,“天下者,我们的天下;。
国家者,我们的国家;。
社会者,我们的社会;。
我们不说,谁说;。
我们不干,谁干!”
同学们,让我们庄严地向世界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课后搜集诵读毛泽东诗词,准备开一次朗诵会。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案篇十五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3.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1.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投影仪
2课时
板书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写景:
北国风光长城内外
千里冰封望大河上下实写
万里雪飘山
原
看须晴日虚写
(总体写)(具体写)
抒情:江山如此多娇!
议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可你知道吗?他还是一位
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习他的诗词---《沁园春·雪》
1.标题为“沁园春·雪”,词中究竟写出了怎样的雪呢?请听配乐朗读《沁园春·雪》。
明确节奏、重音:
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惟余莽莽顿失滔滔
分外/妖娆
2.词中的雪形象如何?
讨论明确:
北国的雪景,壮阔、富有气势的。
3.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里描写的北国的雪景?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1.北国的雪景特点如何?
讨论明确:
豪迈、壮阔、富有气势。
2.词中哪些语句,总体概括了北国雪景的特点?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讨论明确: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比喻修辞),舞银蛇;原(比喻修辞)驰蜡象。
齐读感受,要求:注意重音,读出北国雪景豪迈的气势。
4.须晴日,雪景又当如何呢?这景与上文诗人所见的景色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
虚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5.如此美妙的北国雪景,你觉得如何?
讨论明确: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默写并背诵词的上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的上阕,感受到了北国之雪的风姿。(生齐背回味)同时,同学也畅谈了自己的审美感受。那作者对自己笔下的雪景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同在下阕中寻找答案。
1.面对如此雪景,作者如何评价?
讨论明确:
面对祖国壮丽山河,作者发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
2.由此景,作者联想到了哪些人?如何评价他们?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明确:
联想到无数竞折腰的英雄,如:略疏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
人物共同点:都是中国历史上曾建功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作者对他们都作了委婉的批评,并以一“惜”字总领对他们的批评。
3.作者这样评价英雄,用意何在?
讨论明确:
以委婉的批评作铺垫,引出“今朝风流之人物”,这种写法类似杜牧的《赤壁》中贬周言志的写法。
4.结合背景,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流人物”?
讨论明确:
本词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结束,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当时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渡黄河开赴河北抗日前线。适逢一场大雪,雪后毛泽东挥毫写下了本词。词中诗人抒写了作为革命家的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词中“风流人物”可理解为毛泽东本人,但更应理解成广大的人民群众。
比较诗人同样写雪的词《减字木兰花》,谈谈与《沁园春雪》的异同。
讨论明确:
相同,都写雪,都气势雄壮,风格豪迈。
不同,《沁园春》,借景抒怀,抒写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减字木兰花》,写景为叙事,衬托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沁园春》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减字木兰花》写景、叙事相结合。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教案篇十六
(注: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
1、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导语 中所提出的问题。(提示:最后一句。)。
3、提出问题。(补充在后边,此略。)。
三、局部品味:
1、论“整体感知”中的问题“2”来引入对词的学习。
实———————虚。
总———————分秦皇汉武…略输。
北国风光长城、黄河(静)|。
冰封…雪飘|(惜)。
望|看……娇—引:唐宗宋祖…稍逊———往…今…|。
山舞、原驰(动)|成吉思汗…只识。
描写———————抒情。
注意:(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并说说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2)、从表达方式上看:上阙和下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请学生说出导语 中的问题。
(4)、按以上的板书内容,引导学生背诵这首词。
2、讨论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因没上课而无法补充,)。
四、布置作业 :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拼音:
沁()分()外妖娆()逊()数()风流人物。
2、阅读课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b、写出词中过渡性的句子:——————————————————————。
c、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
f、说说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g、简要的说说这首词的写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