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乡村四月教案范文(16篇)
教案的编写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能力。教案编写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在编写教案时,可以参考多种教材和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一
我和外婆都上了床。外婆呢用毛线织毛衣要知道她所有的冬季衣服都是自己织的;我呢在看课外书所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嘛!一边闻着窗外传来的幽幽清香一边专心致志地看书令我不由赞叹:乡村真是个好地方啊!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进入梦乡,那将是一个什么梦……。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二
教材分析:
《乡村四月》是宋朝诗人翁卷的代表作,诗人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诗的文眼在最后一句“才了蚕桑又插田”。诗的意境优美,处处散发出诗的魅力,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蚕桑、卷、了”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乡村美景图、朗读课件、伴读音乐、事物卡片;
学生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非常喜欢。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早在唐代就出现过像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才华横溢,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
二、弄懂诗题。
师: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发言。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翁卷。
(教师板书:翁卷)。
三、知晓作者。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
教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四、整体感知。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足迹一起走进乡村四月,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一)、自由读 (二)、指名读 (三)、教师范读 。
(四)、指名读 (五)、齐读。
五、知诗情、悟诗意。
师:大家刚才读的非常有味道,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但要完成这样一个问题:在诗中诗人都描写了哪些事物,他又是如何将这些事物联系到一起的?。
(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
(一)、品读美景。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并粘贴事物卡片:(见板书设计)。
师:诗人是如何将这八种事物联系起来的?(根据回答整理板书,把古诗补充完整)。
进而理解整首古诗,借助课件讲解“白满川”。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师(板书:景美,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教师归纳(山坡上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播放乡村美景图。
(二)、品读人勤。
师: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导入后两句的学习,重点体会“闲人少”“才了---又---”进而理解这里人的繁忙与勤劳)指导学生用“才了---又---”作诗。体会“闲人少”的用法。
师:(板书:人勤,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
教师归纳(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六、感悟升华。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知道大家对古诗的内容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被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所陶醉,更为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而心生敬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陶醉之情、敬佩之情再读古诗,谁愿意到前面来读读古诗。(播放音乐)。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啊,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请读出陶醉之情。
----生:(一生读出陶醉之情)。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也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好意思闲着呢,于是你大笔一挥欣然作诗《乡村四月》。请读出敬佩之情。
----生(一生读出敬佩之情)。
-----众生(读出赞美之情)。
师: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这是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刻在心里。
-----生(背诵古诗)。
师:能背下来吗?让我们一起诵读古诗。
师:古诗不光可以读,还可以唱。听过吗?想听吗?(播放古诗唱词)。
与学生共同唱古诗,学生齐唱。
师:大家唱的真不错!如果你们感兴趣,可以用你熟悉的曲调去唱你喜欢的古诗。这首诗我们就学到这。
七、拓展阅读:
师:其实,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我们曾经也学过一些,比如说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还记得吗?(并引导学生读)王维也曾写过一首《山居秋暝》还有印象吗?学习田园诗,有一位诗人大家一定要知道,他叫范成大,他写了60首田园诗,教材中也选了其中的一首“四时田园杂兴”(教师诵读)课后我们可以把他写的田园诗都找出来读一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下课。
板书设计: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景美。
才了蚕桑又插田。}人勤。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三
执教者:陈楚梅。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蚕桑、了”等字词。
2.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诗眼,欣赏诗歌蕴含的诗情画意,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读议结合、小组合作、适时点拨。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录音机、挂图、投影片。
2.学生熟读《乡村四月》,读读注释,想想每句话大概意思。3.学生搜集、整理资料介绍诗人。4.学生复习学过的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教学过程:
一、意象正题,切入主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这单元的课文真美,我们欣赏到那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那异国风情的《牧场之国》。今天我们又要穿越时空到古代,看看诗人笔下的田园生活又是怎样。我们去年学习有关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你们记住了吗?指名背诵,再全班背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陆游的《游山西村》。(2)过渡: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田园生活,像南宋诗人翁卷,就是其中一个,对比李白杜甫,我们是比较陌生的,那我们就先简单了解他一下.。预习之后你们知道他是谁吗?(3)、了解诗人:指名说出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背景资料。师相机补充。(4)、板书课题:乡村四月(5)、质疑、解题:从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点明了时间,地点。题目意思是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6)、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
二、初读诗文,感受诗的节奏美(1)、同桌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生字:蚕桑(平舌音),了、卷,多音字。(3)、指名初读诗句,再听录音朗读,校对读音、停顿、节奏。(4)、再读诗句:师范读,指名读,齐读。(5)、过渡:同学们,学习古诗是有方法可循的,接着我们就按释、明、品、悟、诵的方法来学习。
三、再读诗句,释词义,明诗意。(1)、小组互读,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释词,理解诗意。(2)、检查自学情况:a、说说你读懂哪个字、词的意思。b、把词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c、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诗的内容。
四、品诗句,欣赏诗的意境。
过渡:通过刚才的理解诗意,你明白了第1、2句和第3、4句分别在介绍什么吗?
指名回答。(第1、2句写景,3、4句写人。)。
(1)、学习第1、2句诗,品景(美)。
师:诗人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分别用(——、~~~)划出。
(看到:山原、白满川、烟雨。听到:子规声)。
师:描写了什么颜色?(绿、白)绿、白到什么程度,从哪两个词看出?(遍、满)。
投影出示填空:(浅绿色的)——(秧苗)。
(绿油油的)——(油菜)。
(深绿色的)—。
(竹子)。
(翠绿色的)——(桃树)。。。
师:哇,展现在你眼前的山原,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你所看到的感觉?(生机盎然、生气勃勃。。。)。
师:指导品读。(田园真美,你们再美美的读这两句诗,图文结合,想象一下,你走在乡村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什么画面?)。
指名说说,相机点拨。(。。。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人在画中游。)。
(2)学习第3、4句诗。品人(勤)。
a、小组互读,读诗句。(边读边想,农民们还会干些什么?我们班里不是有很多从乡村来的同学,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组员。)。
b、从哪两个字词看出他们的繁忙和紧张?(才。。。又)学着诗人没写进去的忙补充一下,投影出示练习。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牛)又(种田)。
——才了(耕田)又(种菜)。
——才了(翻土)又(种瓜)。。。。
师:人人都忙着干活,给人一种什么(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你会想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要抓住时令种植。此时你体会到农民的(辛苦、勤劳),那你又联想到那句有关耕种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感受到了什么?(要珍惜粮食。)。
五、回归主题,感悟诗的感情。
你跟诗人的感情一样,投影出示填空:这首诗不仅表现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也表现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六、诵读,升华感情。
(1)、小组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读出赞美之情。
(2)、全班有感情地诵读、背诵。
七、课外延伸:推荐读田园诗人白居易《村夜》、王维《田园乐》。
板书设计:
乡村。
四
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
子规声里雨如烟。
}景——初夏风光。
}
热爱。
赞美。
才了蚕桑又插田。
}人——农忙景象。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插”等字词。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讨论、朗读、交流中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3、在诵读中体会劳动的快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
教学方法:以读为本,读议结合、小组合作、适时点拨。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生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田园,现代都市人所向往的地方:那里有田园绿野、小桥流水,那里有炊烟袅袅、诗情画意。“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乡村孩子在田野里尽情奔跑、玩耍的写照!“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是乡村独特的风景。多少诗人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写下了一首首赞美农村景色的诗篇。宋代翁卷.就是其中一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乡村四月这首古诗,跟随诗人到乡村去走一走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回忆古诗的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作者简介:教参28页。
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想知道什么?(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三月,春天将结束,四月,夏天刚来到,称初夏)。
引导学生看23页四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诗人用一首什么样的诗来描绘这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画的呢?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范读古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提出不懂的问题。
认读生字。
3、针对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绿遍山原: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苗,满眼皆是绿色。
看图,全是绿的吗?河流,稻田里的水泛着白光,(白满川)读到这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这是一幅多美的画哇,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吗?真的是满目是绿啊!稻田里的水在阳光的映射下,泛着白光,波光粼粼,这就是“绿遍山原白满川”。
读一读。扮演诗人吟诵。
作者还看到了什么?看第二幅图(雨如烟)。
这雨如烟,是怎样的雨?(蒙蒙细雨)除了像烟,还像什么?(像纱、像一层薄薄的雾)。
对啊,同学们,你们看,把这山原笼罩的,不是烟,不是雾,是那春雨啊,飞烟卷雾弄清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写的就是这春雨啊!
雨是如烟的,应该读得轻些。
最妙的是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还听到了……(杜鹃的叫声)。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如画的美景勾勒出来了。让我们用美的声音把这种美读出来吧!
在这诗一般的画卷里,农民又在干什么呢?请你再赶快读读看。(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想象他们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边写下学生提及的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他们虽然忙碌,心却是快乐的。读出快乐。
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写忙人多得了,却要写闲人少呢?
(诗人用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哪个更妙?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诗一般的画卷和人们劳动的欢乐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得乡村的四月变得更美了。
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想象意境,体会情感。
请一名学生读诗,想想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其他同学闭眼倾听,在倾听中想象你看到的景象。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在这样的景象中,你有什么感受?
(德育渗透: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是快乐的)。
让我们再一次在朗读中体会乡村的美丽,感受劳动的快乐。
四、课堂小结,总结写法。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给你感受最深是哪句诗?能用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吗?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写人以闲少做反衬,突出农民的辛劳与繁忙)。
五、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生字,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
一、认读生字。
二、识记生字。看看已经记住了哪些字,还没有记住了字,自己想想用什么办法可以记住它?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合作,也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三、指导书写。
注意插的笔顺。
四、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描写田园生活的诗。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
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座座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无路可行的时候,
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五
1、会认“蚕”字,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能领会诗的意思,并能说出一、二句诗的大意。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德育目标为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
美育目标为通过对本诗的阅读,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
课件
收集相关资料。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非常喜欢。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早在唐代就出现过像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才华横溢,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
师: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这是一首描写乡村的古诗。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翁(教师板书:翁卷)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南宋诗人。
教师补充: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足迹一起走进乡村四月,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一)生自由读古诗。
(二)教师指名读。
(三)教师范读。
(四)教师指名读。
(五)学生齐读。
师:大家刚才读的非常有味道,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但要完成这样一个问题:在诗中诗人都描写了哪些事物,他又是如何将这些事物联系到一起的?。
(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
(一)、品读美景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并粘贴事物卡片:(见板书设计)
师:诗人是如何将这八种事物联系起来的?(根据回答整理板书,把古诗补充完整)
(进而理解整首古诗,借助课件讲解“白满川”。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师:茂盛的`山原和反着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衬,这不就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吗!
师(板书:景美,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教师归纳
(二)、品读人勤
师: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诗人,把诗人没写进去的忙写进去。
师:(板书:人勤,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
教师归纳(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知道大家对古诗的内容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被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所陶醉,更为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而心生敬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陶醉之情、敬佩之情再读古诗,谁愿意到前面来读读古诗。(播放音乐)
师:能背下来吗?让我们一起诵读古诗。
(生背诵古诗)
师:其实,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我们曾经也学过一些,比如说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还记得吗?(教师与学生共同吟诵)王维的《山居秋暝》还记得吗?(教师与学生共同吟诵)像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等等,他们都很热爱田园生活,也写了一些田园诗,课后我们可以找出来读一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六
子规声里雨如烟。
才了蚕桑又插田。
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山原,平地,河流。
子规——杜鹃鸟。
才了——刚刚。
山野——山陵和原野。
蚕桑--种桑养蚕。
了——结束。
如——好像。
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稻田里的色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活儿,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开始插秧了。
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七
本文是关于古诗《乡村四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源,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4、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感受到劳动生活的紧张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5、感悟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诗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诗题。
1、了解诗人。
在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走进了乡村,领略了乡村风景的美,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乐与趣。其实很多诗人也都喜欢乡村田园生活,像南宋诗人翁卷就是其中一位。对比李白杜甫,翁卷很陌生,我们先简单地了解了解他。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2、揭示诗题。
3、理解诗题。
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农历四月,夏初;地点:江南的乡村。)。
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去感受江南乡村初夏的气息!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到清爽、顺口了为止。
2、指名读,正音。
三、品读,感受诗情。
(一)景美。
1、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诗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逐个交流。
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绿”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的画面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白满川:那平地上白茫茫的是什么呀?(图片助解)。
一道道河渠纵横交错,是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那一口口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池塘也是白茫茫的。
镶嵌在绿色的山原上,真是美极了。
子归声:在这如画般的美景中,使人听到的是怎样的鸟叫声啊?
4、谁愿意听着动听的鸟叫声,看着那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再读读这两句诗。
5、此时,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为大家描述一番吗?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雨雾之中。不时,传来布谷鸟悦耳婉转的鸣叫声,更是让人心旷神怡。
6、感情朗读。
7、小结: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
(二)人勤。
1、要说前面写的是景,那这两句写的是什么?(人忙、勤)。
2、你从哪里读出农民忙、勤?(蚕桑、插田、闲人少、才了又)。
3、理解:闲人少。人们可能还在忙些什么?结合拓展《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
4、诗人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写忙人多,却要写闲人少呢?
(诗人用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更加妙不可言。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5、从“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着诗人作诗:才了……又……夸夸人们的勤劳。
7、感情朗读。
四、美读,升华感情。
1、补充: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引读古诗。
3、熟读成诵。
4、再读诗题。
五、拓展,走出文本。
欣赏田园风光图片说诗句。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八
(三)、教师范读五、知诗情、悟诗意师:大家刚才读的非常有味道,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但要完成这样一个问题:在诗中诗人都描写了哪些事物,他又是如何将这些事物联系到一起的?。(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一)、品读美景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并粘贴事物卡片:
(见板书设计)师:诗人是如何将这八种事物联系起来的?(根据回答整理板书,把古诗补充完整)进而理解整首古诗,借助课件讲解“白满川”。
---又---”进)播放乡村美景图。而理解这里人的繁忙与勤劳)指导学生用“才了作诗。体会“闲人少”的用法。
60首田园诗,教材中也选了其中的一首“四时田园杂兴”(教师诵读)课后我们可以把他写的田园诗都找出来读一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师:下课。板书设计: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景美。
}人勤。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九
作者:翁卷。
绿遍山野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简介: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南宋诗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生卒年不详,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屡考进士不中,布衣文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他的诗大多讲究技巧,有清新淡远的意味,讲究锤炼字句,写景善白描,时有佳句,为人传诵,着有《四岩集》、《苇碧轩集》。
注释:
1、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山原,平地,河流。
2、子规:杜鹃鸟。
3、才了:刚刚。
4、山野:山陵和原野。
5、蚕桑:种桑养蚕。
6、了:结束。
译文:
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稻田里的色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活儿,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开始插秧了。
中心思想:
整首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十
《永生的眼睛》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结合本单元主题“眼睛”,使学生理解:如果能给失明者带来光明,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个眼睛将得到永生。本文涉及到角膜捐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周围人对待角膜捐献的看法。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触动心灵,升华感情,熟悉文章内容。
我们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对朗读很感兴趣。他们合作意识强,有一定合作学习的能力。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问难,很多学生会依据文章提问题。大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个别学生学习时主动精神还不够,讨论时不够积极。
根据新课程的精神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四次让学生质疑问难,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内容。这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使学生感到层次清晰,以解决文章内容离生活实际较远的问题。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逐渐理解内容,使学生对器官捐献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体会到器官捐献的意义,达到感情的升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15个新词,并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一、情景导入,质疑揭题。
(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师:大家都听见了吗?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的人的呼声,他要呼唤、感谢的是谁?(学生齐答)对,是金发碧眼的温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温迪一家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故事。(板题:永生的眼睛)。
师: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有哪些疑问呢?
生:永生是什么意思?
生:眼睛怎样才能得到永生?
生:谁的眼睛获得了永生?
生:课文题目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
(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探究学习,释疑解惑。
1、小声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谁捐献了角膜?在他们捐献时,“我”的态度如何?
(板书角膜捐献:母亲父亲女儿。
“我”的态度:不情愿遵从遗愿主动捐献)。
2、你从哭喊中体会到什么?
3、父亲是怎样教育引导使我从不情愿到遵从遗愿?
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投影出示:“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1)这里有几句话?谁先来读读第二句话?你怎么样理解这句话。(。
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2)对于一个盲人,一个尿毒症患者,一个白血病人,他们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什么样的礼物最珍贵?(对于因角膜病致盲的人,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可使其复明。通过肾脏移植(换肾)可治愈尿毒症。在配型成功的前提下,移植骨髓可以治愈白血病。所以对上述三种病人来说,“最珍贵的礼物”是角膜、肾、骨髓。)。
(3)怎样帮助别人恢复健康?(这有很多种办法。凡力所能及的帮助都是好的。)。
(4)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指导朗读:把你的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
4、请同学们再读5-8自然段,看一看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温迪又怎样使“我”的态度发生由遵从遗愿到主动捐献的改变呢?
6、请同学们潜心默读9-13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想想令你感动的原因。
7、学生画句子做批注后,小组交流并全班交流。
温迪离我而去了,她去世后的三周,我收到了一封角膜银行的信。
出示配乐幻灯片:“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此时此刻,你对“永生”的含义有何进一步的理解?
(人虽死,但精神永存)。
共同解答在学课文前提出的问题,答后擦去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8、关于这一家人的故事讲完了。我们现在来了解一下我国角膜捐献的情况。
(1)课件出示: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xx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2)看了这两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我国的角膜捐献情况显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三、交流体会,课外延伸。
电脑课件出示:当人体的某一器官出现病变导致功能衰竭,威胁到人的生命时,植入健康的器官代替原有的器官成为现代医学延长生命的重要手段。器官移植被列入20世纪人类医学三大进步之一。每年数以万计的病人在器官移植后得以生存,肾移植的10年生存率已经超过60%,心、肝、肺移植的5年生存率也已经达到50%以上,前景非常可观,然而器移植供体短缺的矛盾也日趋严重,目前大约有五分之四需器官移植的病人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死亡,因此急需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的来源问题。
引导学生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器官捐献。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四、总结全文。
放录音《爱的奉献》,集体朗诵父亲的话。
板书设计:
角膜捐献。
“我”的态度。
母亲。
不情愿。
父亲。
遵从遗愿。
女儿。
主动捐献。
这篇教学设计从情景到质疑,到延伸拓展,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同时本文在四次质疑问难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这个设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自主、合作、探究”是本次课程改革积极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课学生合作很好。同时学生联系课内外知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器官捐献的行为能够正确认识。
当然,教学中还有不够完善之处,朗读中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如果他们读得不好时,应及时给予更多的机会和指导。少数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做引导做适当的归纳小结。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十一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注释。
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蚕桑:种桑养蚕。插田:插秧。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今乐清市淡溪镇)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十二
《乡村四月》是宋朝诗人翁卷的代表作,诗人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诗的文眼在最后一句“才了蚕桑又插田”。诗的意境优美,处处散发出诗的魅力,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蚕桑、卷、了”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教师准备:乡村美景图、朗读课件、伴读音乐、事物卡片。
学生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非常喜欢。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早在唐代就出现过像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才华横溢,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
二、弄懂诗题。
师: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发言。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翁卷。
(教师板书:翁卷)。
三、知晓作者。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
教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四、整体感知。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足迹一起走进乡村四月,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一)、自由读(二)、指名读(三)、教师范读。
(四)、指名读(五)、齐读。
五、知诗情、悟诗意。
师:大家刚才读的非常有味道,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但要完成这样一个问题:在诗中诗人都描写了哪些事物,他又是如何将这些事物联系到一起的?。
(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
(一)、品读美景。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并粘贴事物卡片:(见板书设计)。
师:诗人是如何将这八种事物联系起来的?(根据回答整理板书,把古诗补充完整。)。
进而理解整首古诗,借助课件讲解“白满川”。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师(板书:景美,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教师归纳(山坡上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播放乡村美景图。
(二)、品读人勤。
师: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导入后两句的学习,重点体会“闲人少”“才了---又---”进而理解这里人的繁忙与勤劳)指导学生用“才了---又---”作诗。体会“闲人少”的用法。
师:(板书:人勤,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
教师归纳(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六、感悟升华。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知道大家对古诗的内容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被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所陶醉,更为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而心生敬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陶醉之情、敬佩之情再读古诗,谁愿意到前面来读读古诗。(播放音乐)。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啊,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请读出陶醉之情。
----生:(一生读出陶醉之情)。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也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好意思闲着呢,于是你大笔一挥欣然作诗《乡村四月》。请读出敬佩之情。
----生(一生读出敬佩之情)。
众生(读出赞美之情)。
师: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这是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刻在心里。
生(背诵古诗)。
师:能背下来吗?让我们一起诵读古诗。
师:古诗不光可以读,还可以唱。听过吗?想听吗?(播放古诗唱词)。
与学生共同唱古诗,学生齐唱。
师:大家唱的真不错!如果你们感兴趣,可以用你熟悉的曲调去唱你喜欢的古诗。这首诗我们就学到这。
七、拓展阅读:
师:其实,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我们曾经也学过一些,比如说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还记得吗?(并引导学生读)王维也曾写过一首《山居秋暝》还有印象吗?学习田园诗,有一位诗人大家一定要知道,他叫范成大,他写了60首田园诗,教材中也选了其中的一首“四时田园杂兴”(教师诵读)课后我们可以把他写的田园诗都找出来读一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下课。
板书设计: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景美。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十三
1、认识“蚕、桑”,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朗读,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培养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1、出示:一天之计在于()一年之计在于()。
2、谁能把它填完整?(生说)是啊!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没有春天的耕耘,哪来秋天的硕果累累呢?同学们,我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你都看到我们的父老乡亲都在为着秋天的收获忙碌些什么呢?(生说)。
3、师出示。
1、揭题。
师:田园的风光,田园的生活如诗如画,而在诗人的眼里,它们更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课件出示:古诗词三首)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齐读课题。
2、了解诗人。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农村春末夏初田园风光及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翁卷(板书)。
师:有谁了解翁卷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出示作者简介)指名读。
1、初读、读准、读通。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足迹一起走进乡村四月,去感受乡村春末夏初的气息吧。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这首诗自由地读两遍,第一,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第二,借助下面的注释,想一想每句诗的意思。明白了吗?好,开始吧。(生自由读)。
2、检查预习,相机纠正。
师:读好了是吗?那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位同学来。
生:读。
师:两个平舌音在一起特别难读,是哪个?(蚕桑)谁来读,不错,一起读。
师:非常好,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蚕字上面是个…..(师书写天)下面是个…..(虫)。
师:“天”“虫”就是蚕,养过蚕吗?知道蚕吃什么吗?(桑叶)。
师:对,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个桑字,写的时候你觉得特别要注意是什么?
生:(回答)。
师:对,这三个“又”的捺都改成了三个点。请你上来书写一个,其他同学也在本子上写一个。(注意书写姿势生:写,师指导)。
师:嗯,写得不错,我们再一起读这个词(蚕桑)。
师:现在谁来再读一读这首诗。(学生试读)。
师:非常好,字正腔圆的。这里有个多音字,你们来看一下,是哪个?
生:了。
师:对,这里它是什么意思?(结束)当它的意思是结束的时候,它就读了,再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1、师:读得不错,刚才我们说到这首诗是写农村生活的,那么诗中写了农村生活的什么特点呢?请你赶快再好好读读看。
2、生读后回答。
3、师:忙,那我们再来读读。看看哪些词语表现出人们都在忙呢?
4、生回答。
5、师:都在忙,闲人少,说明忙,是吗?来,这行诗谁来读?你来…你来…。
6、师:闲人少,反过来说就是……。
7、生回答。
8、师:忙人多。他们在忙什么?诗里写了他们在忙些什么呢?
9、生回答。
师:嗯,课文是这样说的,是“蚕桑”和“插田”,谁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回答。
生说。
生回答。
生试读。
让我们不由得心生敬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敬佩之情再读读这两句诗。
1、农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一幅多美得画面啊(读)。
2、这如画的美景正是因为(读)。
师:多么秀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和谐、幸福的农家生活,睁开你的眼睛,看眼前是什么?你能读出一份向往与感动吗?生看画面一起朗诵。
生读。
师:古诗不光可以读,还可以唱,想听吗?(播放)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用自己熟悉的曲调去唱你喜欢的古诗。
翁卷。
绿遍白满。
景美。
子规声雨。
闲人少。
人勤。
才了又。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十四
1.会写“蚕桑”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结合注释,理解古诗意思,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理解古诗意思,体会作者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赞美之情。
想象意境,理解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意思。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我们生活在乡村,你觉得乡村美吗?谁能用一句话赞美一下自己的家乡呢?今天老师请你们看一组图片,看看你有什么感受。
2.师生交流:同学们,欣赏了刚才几组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
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一篇七百多年前的一位诗人写的《乡村四月》这首诗。
板书课题。解释:四月。
3.检查一下学生们的预习情况。
1、背诵古诗。
2、解释:绿遍白满川子规才了。
3、说说:蚕、桑的'记忆方法。
二、初读古诗,读出诗韵。
1.把古诗自由地读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听老师范读。
3.指句读,生自行评议,正音。相机指导读准“了”“蚕”“桑”三个字,并了解多音字“了”的读音,应根据它的意思判断,读lio的时候,表示结束。
4.男女生合作读(前四后三)。
5.师生合作读诗。(生读每句诗后,教师重复诗句后三个字。)。
6.学生配乐齐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品读赏句,想象悟情。
(一)整体把握,感知古诗。
请同学们把你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在诗中圈出来。
景美人忙。
(二)学一、二句,感受“景美”
1.师:同学们,你从哪几句诗句中感受到乡村景美呢?
2.品读,感悟“绿遍山原白满川”。
(1)理解“山原”(课件出示图片)。
(2)品读“绿”。
(3)理解“白满川”。(课件出水稻图)平展的稻田里映着天空的白光,波光粼粼,满目亮白。
(4)抽生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3.品读,感悟“子规声里雨如烟”。
(1)课件出示子规图及声音。
(2)板书:子规啼雨。
(3)你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三)学习三、四句,感受“人忙”。
1.学生齐读第3、4句古诗。
2.解读“蚕桑”,了解养蚕人的辛劳。课件展出“蚕桑”“插田”两幅画面,指导读与悟。
(师简介:清晨农民要担着箩筐去桑园采摘新鲜的桑叶,采叶回家要把它们擦干净,一片一片放在蚕筐上,每天至少四次的喂养,从吐丝结茧到销售,农民们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养蚕要做这么多工作,你能用一个字来赞美一下这里的人民吗?)。
3.抓字“才”“又”,体会“人忙”
师:在这样的乡村四月,人们忙着蚕桑、插田,插田、蚕桑。如此繁忙的两个场景,诗人竟用了非常传神的两个字就串联了起来,是哪两个字?(才又)。
4.这两行诗写出了诗人的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四、课堂检测。
1.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
3、.拓展:师:四月农忙季节,除了忙蚕桑、插田,还要忙些什么?用“才……又……”仿写诗句。(例: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耘田又种瓜。)。
景美绿原白川热爱和欣赏。
子规啼雨。
人忙闲人少。
才了又同情和赞美。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十五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借助注释,了解诗的大意。
2、能流利地背诵诗歌,积累有关描写田园风光的词句。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感悟《乡村四月》这首诗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体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一、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用“用乡村四月是……”或者“乡村四月真……”说一句话。(课前)。
2、揭示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把诗读正确,读流畅;读流畅的同学可以读出诗的节奏。
2、检查朗读。(分读通和读出节奏两个层次)。
抽读。重点指导好第二句的朗读。(蚕桑的读音,了的读音,借理解“了”的意思。)。
3.交流描写的景物。
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我们看看这首诗诗人都画了些什么?
(山陵和原野(山原)、稻田(白川)、杜鹃鸟、烟雨、人……)。
三、品读欣赏,感受意境美。
1.边读边想,浮现在你面前的这幅画美吗?为什么?
2.交流。
预设1——满眼绿之美。
(1)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遍)。
(2)透过绿遍山原,你仿佛都看到哪些是绿的?(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3)师追问:透过这片绿你仿佛还看到什么呢?(勤劳、生机、希望……)。
预设2——白满川之美。
过渡:在我们眼前看到的仅仅是绿吗?
(1)白满川是怎样一番情景?你的眼前仿佛都出现了什么?(白茫茫的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情景美吗?能不能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绿白交融的美,读——。
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美,更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美。读——。
预设3——雨如烟之美。
(1)你觉得美在何处?(把雨比作了烟)。
(2)写雨的句子很多,你能想起哪些写雨的诗句?
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3)借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进行比较朗读。
a.这两种雨一样吗?
b.朗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师:这样的雨是倾盆大雨,来得那么快,那么迅疾,该怎么读?
(快一点,响亮一点)。
c.回归文本中的诗句,指导朗读。
师: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翁卷笔下如烟如雾雨,我们该怎么读?
(轻一点,柔一点,慢一点)。
d.这样的雨,你还能把它比作什么?(花针、细丝、牛毛)。
预设4——子规唱之美。
(1)你听过杜鹃鸟的叫声吗?(布谷)一起来叫叫吧。
(2)想像一下,子规在唱着什么呢?
布谷与播种,引出神话传说:
(传说炎帝为了人能吃上粮食,不停地试种,可是都没有成功。他的精神感动了玉帝。于是派神鸟来帮助他。神鸟帮助炎帝试种五谷成功后,玉帝叫它留在人间,繁殖后代,每年春季,它们飞到各地,叫喊着“布谷,布谷”,催促人们及时种植,莫违农时。人们为感谢神鸟的帮助,便根据它们的叫声,取名为“布谷鸟”。)。
设计引读。
师:在杜鹃鸟声声的啼叫声中,唤来了如烟如雾,如诗如梦的雨,此情此景,让我们化作诗句读出来吧!
预设5——劳动者之美。
(1)你看到人们的忙碌,那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诗,你从哪里发现了人们的忙碌?
(2)指导朗读。
师:能把这种忙碌读出来吗?
(3)引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a.读古诗,读通。
b.想想哪些地方看出他们的繁忙的?(借机理解昼。耘田。傍。绩麻等词语的意思。)。
(3)除了蚕桑插田,除了耘田,绩麻,种瓜,人们还干什么呢?
(4)朗读。
如此忙碌的人们,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呢?(高兴、喜悦)能把这种紧张而喜悦读出来吗?
5)此时,在稻田里忙碌着的人们就是乡村四月这幅画中最亮丽的风景。
3、读出美。
师:同学们对这首有了独到的理解之后,再去读读,肯定会别有一番味道。
(1)自由读、抽读、齐读、配乐读。
(2)背诵诗。
读着读着,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幅()的乡村四月风光图。
让我们再次充满感情地读一读。
四、迁移应用,体验诗之美。
乡村四月风光美,山美水美人更美。那么就让我们和下面的小朋友再次去感受一下乡村四月那份独特的美,再去感受一下诗歌独特的魅力吧。
1、情景应用。
星期天,妈妈带我到乡下外婆家玩。走进村子,只看见几位老奶奶在家,我奇怪地问妈妈:“这里的人都到哪儿去了?”妈妈说:……“是吗?我也要和他们一起去分享劳动的快乐呢!”妈妈带我来到野外里。这里的景色别有一番风味:只见山陵和原野上一片绿色,稻田里的水开始上涨,并映着天空的光辉;杜鹃鸟声声地叫着,天空中飘落着如烟的细雨。我情不自禁,脱口而出:……。妈妈笑了:“我们家出了个小诗人了!”
那么就让我们轻扣诗歌的大门,再次踏着“乡村四月”的脚步结束今天的诗歌之旅吧!
古诗乡村四月教案篇十六
作者:翁卷。
绿遍山野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简介: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南宋诗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生卒年不详,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屡考进士不中,布衣文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他的诗大多讲究技巧,有清新淡远的意味,讲究锤炼字句,写景善白描,时有佳句,为人传诵,着有《四岩集》、《苇碧轩集》。
注释:
1、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山原,平地,河流。
2、子规:杜鹃鸟。
3、才了:刚刚。
4、山野:山陵和原野。
5、蚕桑:种桑养蚕。
6、了:结束。
译文:
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稻田里的色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活儿,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开始插秧了。
中心思想:
整首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