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英语带翻译范文(14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从而避免重复犯错。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逻辑,遵循一定的写作规范和技巧。以下是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鲁迅的英语带翻译篇一
中国著名作家鲁迅的《田园思想》是一篇通讯文,来自他自己写的《集外集》杂文集,来学习吧。
田园思想〔1〕(通讯)。
白波先生:
我们憎恶的所谓“导师”,是自以为有正路,有捷径,而其实却是劝人不走的人。倘有领人向前者,只要自己愿意,自然也不妨追踪而往;但这样的前锋,怕中国现在还找不到罢。
所以我想,与其找胡涂导师,倒不如自己走,可以省却寻觅的工夫,横竖他也什么都不知道。至于我那“遇见森林,可以辟成平地,……”这些话〔2〕,不过是比方,犹言可以用自力克服一切困难,并非真劝人都到山里去。
备考:
来信。
鲁迅先生:
上星期偶然到五马路一爿小药店里去看我一个小表弟——他现在是店徒——走过亚东书馆,顺便走了进去。
在杂乱的书报堆里找到了几期《语丝》,便买来把它读。
在广告栏中看见了有所谓《莽原》的广告和目录,说是由先生主编的,定神一想,似乎刚才在亚东书馆也乱置在里面,便懊悔的什么似的。要再乘电车出去,时钱两缺,暂时把它丢开了。可是当我把《语丝》读完的时候,想念《莽原》的心思却忽然增高万倍,急中生智,马上写了一封信给我的可爱的表弟。下二天,我居然能安安逸逸的读《莽原》了。三期中最能引起我的兴致的,便是先生的小杂感。
上面不过要表明对于《莽原》的一种渴望,不是存心要耗费先生的时间。今天,我的表弟又把第四期的《莽原》寄给我了,白天很热,所以没有细读,现在是半夜十二时多了,在寂静的大自然中,洋烛光前,细读《编完写起》,一字一字的。尤其使我百读不厌的,是第一段关于“青年与导师”的话。因为这个念头近来把我扰的头昏,时时刻刻想找一些文章来读,借以得些解决。
先生:“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开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可真痛快之至了!
先生,我不愿对你说我是怎么烦闷的青年啦,我是多么孤苦啦,因为这些无聊的形容词非但不能引人注意,反生厌恶。我切急要对先生说的,是我正在找个导师呵!
我所谓导师,不是说天天把书讲给我听,把道德……等指示我的,乃是正在找一个能给我一些真实的人生观的师傅!
大约一月前,我把嚣俄的《哀史》〔3〕念完了。当夜把它的大意仔细温习一遍,觉得嚣俄之所以写了这么长的一部伟著,其用意也不过是指示某一种人的人生观。他写《哀史》是在流放于channelisland〔4〕时,所以他所指示的人是一种被世界,人类,社会,小人……甚至一个侦探所舍弃的人,但同时也是被他们监视的人。一个无辜的农夫,偷了一点东西来养母亲,卒至终生做了罪犯;逃了一次监,罪也加重一层。后来,竟能化名办实业,做县知事,乐善好施,救出了无数落难的人。而他自己则布衣素食,保持着一副沉毅的态度,还在夜间明灯攻读,以补少年失学之缺憾(这种处所,正是浪漫作家最得意之笔墨)。可是他终被一个侦探(社会上实有这种人的!)怀疑到一个与他同貌的农夫,及至最后审判的一天,他良心忍不住了,投案自首,说他才是个逃犯。至此,他自己知道社会上决不能再容他存在了。于是他一片赤诚救世之心,却无人来接受!这是何等的社会!可是他的身体可以受种种的束缚,他的心却是活的!所以他想出了以一个私生女儿为终生的安慰!他可为她死!他的生也是为了她。试看cosett〔5〕与人家发生了爱,他老人家终夜不能入睡,是多么的烦闷呵!最后,她嫁了人,他老人家觉得责任已尽,人生也可告终了。于是也失踪了。
我以为嚣俄是指导被社会压迫与弃置的人,尽可做一些实在的事;其中未始没有乐趣。正如先生所谓“遇见深林……”,虽则在动机上彼此或有些不同。差不多有一年之久,我终日想自己去做一些工作,不倚靠别人,总括一句,就是不要做智识阶级的人了,自己努力去另辟一新园地。后来又读托尔斯泰小说annakarenina〔6〕,看到主人vronsky〔7〕的田园生活,更证明我前念之不错。
及至后来读了hardy的悲观色彩十分浓厚的tess〔8〕,对于乡村实在有些入魔了!不过以haydy的生活看来,勤勤恳恳的把wessex写给了世人,自己孜孜于文学生涯,觉得他的生活,与嚣俄或托尔斯泰所写的有些两样,一是为了他事失败而才从事的,而哈代则生来愿意如此(虽然也许是我妄说,但不必定是哈代,别的人一定很多)。虽然结果一样,其“因”却大相径庭。一是进化的,前者却是退化了。
因为前天在某文上见引用一句歌德的话:“做是容易的,想却难了!”于是从前种种妄想,顿时消灭的片屑不存。因为照前者的入田园,只能算一种“做”,而“想”
却绝对谭不到,平心而论,一个研究学问或作其他事业的人一旦遭了挫折,便去归返自然,只能算“做”一些简易的工作,和我国先前的隐居差不多,无形中已陷于极端的消极了!一个愚者而妄想“想”,自然痴的可怜,但一遇挫折己便反却,却是退化了。
先生虽然万分的憎恶所谓“导师”,我却从心坎里希望你做一些和厨川白村相像的短文(这相像是我虚拟的),给麻木的中国人一些反省。
白波,上海同文书院。六月。
【注解】。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二日《莽原》周刊第八期。
〔2〕参看《华盖集·导师》。
〔3〕嚣俄通译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哀史》,即《悲惨世界》。
〔4〕channelisland海峡群岛,在英吉利海峡。
〔5〕cosett柯赛特,《悲惨世界》中的人物。
〔6〕annakarenina《安娜·卡列尼娜》。
〔7〕vronsky渥伦斯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人物。
〔8〕hardy哈代(1840—1928),英国作家。tess,《苔丝》。下文的wessex,《威塞克思》。
我本人以前对杂文类的文章可以说孤陋寡闻,在经过鲁迅杂文的学习渐渐的杂文的.特点有一丝丝的明白.虽然我只有迷迷糊糊的感念.但经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在网上的了解,开始对杂文艺术有大致框架的了解.以下就是我本人对鲁迅杂文特点的叙述.
杂文是鲁迅(1881--1936)一生运用最多的文学形式.通过杂文,鲁迅显现出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者形象.他的杂文多收于《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中.
鲁迅杂文所含甚“杂”,主要内容有两大特点:1、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如单从某一篇看,他的杂文所评述的多是具体、细小、平常之事,但汇在一起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象.因此,他的杂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2、鲁迅的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
鲁迅杂文形象性很强,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鲁迅杂文的文体自由多变,短评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他的杂文是现代文学中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
鲁迅说:“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这种广义上的杂文,确如鲁迅所说,是“古已有之”的,但在这种广义杂文基础上发展起来,具有了独立含义的中国现代杂文,却是鲁迅的一种独立创造.是鲁迅赋予了杂文这种文体一种新内涵,使其有了完全独立的思想艺术特征,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成了一座光辉的丰碑.
不论从历史事实上进行观察,还是从社会中的思想和社会文艺发展的辩证规律进行分析,我们都能看出,鲁迅杂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产物.它是在中国反封建思想的斗争中产生的,是适应鲁迅解剖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思想表现的思想艺术需要而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便写了一些类似杂文的文章,并在《新青年》上开辟了“随感录”栏.从19起,鲁迅开始在《新青年》“随感录”栏发表杂感文章,以后又在《晨报副刊》、《京报副刊》、《国民新报副刊》、《语丝》、《莽原》、《猛进》等多种报刊上发表杂文,并开辟专栏,予以倡导.杂文便逐渐以一种独立文体的面貌出现在社会公众的面前,而鲁迅则是写杂文最多、最好的作家.鲁迅说,杂文“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这是对杂文产生根源的概括说明.
鲁迅杂文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不断绵延流动的过程.从鲁迅杂文的形成——发展——成熟期.可见他的杂文蕴涵多少的心血和汗水,简直就他本人精神灵魂的浓缩吗.
鲁迅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苍老的最困苦的时期.所以他的杂文是了解中国那段历史最好的方式.
就是因为生活在那个时代,所以鲁迅后来对自己的创作追求作过说明,说他写小说的目的是要使中国人民觉悟起来,“改良这人生”,因此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最关注的是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创作了许多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描写题材.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小说主人公时,始终关注的是“病态社会”里的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病苦”.因此,在《药》里,他仅用一床“满幅补钉的夹被”暗示了华老栓一家生活的贫困,正面展开描写的是他们吃人血馒头的精神的愚昧.在《故乡》里,最震撼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穷,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隔膜.《祝福》的深刻性正在于描写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权下所感到的恐怖.鲁迅同样严峻地揭示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与危机:辛亥革命时期独战多数的英雄,在强大的封建传统的压力下,像一只蝇子飞了一个小圈子,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在颓唐消沉中消磨着生命(《在酒楼上》);五四时期勇敢地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既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失去力量,只能又回到旧家庭中(《伤逝》).
鲁迅还说过,他写小说,是因为青少年时代许多痛苦的记忆,使他不能忘却.于是,当年在日本幻灯片里所看到的那些围观的麻木的中国人(鲁迅称之为“看客”),就不断地出现在他的小说中:在《孔乙己》里,主人公的不幸(包括他被丁举人残忍地打断了腿),没有引起周围人的任何同情,大家只是围观着取笑他;在《祝福》里,人们争先恐后地赶去听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并不是出于同情,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求点刺激.而这些人在听厌了之后,又立刻唾弃,对祥林嫂加以又冷又尖的笑.人们就是这样鉴赏着他人的痛苦,这不仅是麻木,更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酷.而在《药》里,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夏瑜怀着“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的信念,自觉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却急忙忙赶着去“看”他被杀,茶馆里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为闲聊的谈资.先驱者的一切崇高的理想与流血牺牲,全都成了毫无意义的表演.在这些描写的背后,读者不难感觉到,鲁迅用一种悲悯的眼光在“看”.他的小说正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如此无情地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鲁迅由此开拓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对人的灵魂的毒害与咀嚼.
最充分地体现了鲁迅小说的这种“民族自我批判”(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改造国民性”)特点的,无疑是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鲁迅自己说,他写这篇小说是为了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于是,中国的读者也就永远记住了,并且永远摆脱不掉这位头戴毡帽的阿q.鲁迅在他身上发现的是“精神胜利法”:尽管阿q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的态度.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的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响过以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
或者向更弱小者(小尼姑之类)发泄,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自甘落后与被奴役:“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这些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而一旦造起反来,也是做着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奴役他人的梦.因为鲁迅,人们终于认识到自己与他人身上的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因此,小说的结尾,阿q在走向法场前的一瞬间,突然感到可怕的狼一样的“眼睛”在“咬他的灵魂”,高声一叫:“救命……”所有的中国人读到这里,都被震动了.小说后来翻译成多种外文,许多外国读者也在自己或同胞身上发现了阿q,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就表示,阿q让他想起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这或许表明,阿q的“精神胜利法”揭示的是一种人类精神现象;鲁迅的《阿q正传》可以说是一部“为人类写作”的作品,它不仅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
通过我对书本和网络的了解综合以上都是我对鲁迅文章的自身的体会和分析,看了那么多关于鲁迅杂文特点的分析我不仅对他的文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还对鲁迅本人有了深刻入微的了解.我在分析他的杂文的时候仿佛也同时在解剖他的灵魂他的思想.我真是对知识增进不少!
鲁迅的英语带翻译篇二
一、对公司所涉及的英文资料的翻译准确性,实时性负责。
二、负责国外专家,客户的接待,配从,口译工作。
三、公司日常客户英语资料的翻译,对相关中英文资料进行整理并归档保存。
四、各种生产资料的中外文互译,协助其他部门完成所需的中英文互译工作。
五、国外客户沟通、交流及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与外商谈判的翻译工作,跟踪国外客户订单。
六、对公司所涉及的英文资料的翻译准确性、实时性负责。
七、公司领导安排的其他临时性任务。
八、从业人员在工作之余还应继续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方面的水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鲁迅的英语带翻译篇三
(一)时代背景。
长期以来,鲁迅被认为是思想家、文学家,是文化旗手,其实,他还是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文学活动以翻译起,以翻译终,他翻译的数量和重要性甚至超过他自己的创作作品。鲁迅是思想家型的翻译家,他对于翻译作品的选择往往带着自己某一方面的深入思考。鲁迅是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他力图通过翻译改革来丰富中国文学的形式,从而达到改革整个中国社会、改变国民的颓废精神的目的。他认为要治愈国人精神上的病症,就必须改革中国文学,提倡白话文,而这一切正依赖于“硬译”带来的文化冲击。中国人素来对自身文化怀有强烈的自信,拒绝批评和改变自身的文化;加上当时中国普遍存在的排外情绪,导致当时任何反对国学的行为都会惹来非议和批评的状况出现,因此,鲁迅试图通过翻译西方作品来改革中国文学的道路,拯救治愈国人精神上的病症。由此可知,中国新文学的形成应该是由翻译而不是原创写作开始的。
鲁迅翻译的作品主要是针对国民精神、世界知识,“不取媚于群”,这是一直贯穿其翻译始终的问题,其翻译思想主线是复兴中国,“起其国人之新生”。鲁迅之所以选择翻译外国作品,是时代的需要,更是鲁迅本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19,俄国革命后,鲁迅积极支持热心苏俄文学的新秀的出版工作,帮助他们创办未名社这个现代文学团体。鲁迅不断地把大批的俄国重要作家的作品翻译到中国。他翻译的《死魂灵》《毁灭》等是其中的代表作。他译写的《摩罗诗力说》《坟》再次重申了复兴中国的理想。19,鲁迅和周作人合译哈葛德、兰格的《红星佚史》,19,鲁迅、周作人翻译籁息的《裴彖飞诗论》,都有强烈的复兴中国的理想。1907-1908年,鲁迅在翻译活动中强调了时代精神、国民精神、世界知识,转而倾向于浪漫主义刚健激俗的人格品质,勇毅起新的独立行为。鲁迅通晓多种外语,这就让他的翻译范围有很大的延伸空间。
众所周知,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是近代翻译理论最有影响力的,他翻译的《天演论》,鲁迅“有好几篇都能背”,《天演论》对鲁迅确实有很大的影响。鲁迅在认真地考察研究了严复翻译理论的内容和其翻译作品后,根据自己研究的结论、翻译本身固有的特点以及他本人丰富的翻译经验,陆续发表了数十篇专题性的理论文章,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翻译的许多观点和看法,他不赞同严复的“信”和“达”的翻译标准。
鲁迅对于“达”字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归化”的译法应是“意译”,国人译出来的文章可能会很通顺,但已不忠实于原作了,“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他写道:凡是翻译,“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鲁迅所说的“保持洋气”,其实就是“信”,就是让译作保存“异国情调”,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他的主张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实际上,它与我国翻译界的翻译标准“忠实”和“通顺”的含义是一样的,这对我们现在的翻译仍有很大的影响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鲁迅反对那种盲目“归化”和“达”的译法。鲁迅主张“直译”,是为了忠实于原文,在他看来,忠实是第一位的,这就是从根本上提出了翻译时应遵从的标准和原则问题。让人们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异国情调”和“原作的丰姿”。
(一)直译、硬译。
鲁迅先生所说的直译又叫做硬译,从《域外小说集》开始,鲁迅就一直坚持用严格直译的方法,他说“硬译”即“按板规逐句,甚而至于逐字译”,也就是尽可能接近原文的、尽可能等值的直译。一般说来,鲁迅不提倡意译,他认为如果看重意译,输入的内容可能会走样,也无助于进一步丰富汉语的表达能力。在对汉语发展路向的探索中,鲁迅的`翻译强调“直译”“硬译”,强调对西方语言的吸收,其带有明显西方语言特征的翻译语言让人们看到了汉语弹性的极限所在。鲁迅主张直译,其目的是在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的同时,通过译文来改造我们的语言。他博采西方语言资源,同时又十分强调汉语本身的历史继承性。为了能够更好地将西方先进文化引进中国,鲁迅采用了“硬译”作为翻译的方法,这种方法忠于原著,被鲁迅当做是接近原文学作品的基本途径。鲁迅一向主张“翻译”的路子要宽,选材不宜过严,但批评要慎重。为了使作品具有语言的简洁性和丰富的文学性,鲁迅又在“硬译”的基础上提出了“易解”和“丰姿”的概念,完善了其翻译理论体系。
(二)宁信而不顺。
“宁信而不顺”是鲁迅先生提出的另一种翻译主张。多年来,中国译学界大多从翻译的层面对其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多是负面的。“宁信而不顺”不是一种翻译技巧或翻译标准,也不是“矫枉过正”或“意气用事”,而是一种理性的文化主张,是鲁迅为中国的新文化建设而发出的呐喊,是鲁迅文化观的反映,这与他的“拿来主义”思想是一致的。这一主张令译界不少学者大跌眼镜,一直为不少人所诟病。“宁信而不顺”非但没有削弱鲁迅“文化巨人”的形象,反而使这一形象更加高大。
鲁迅的英语带翻译篇四
摘要: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儿童是成人的预备,是缩小了的成人,所以中国的男女未老先衰,老态可掬。
针对这种情况,鲁迅先生发出呼吁“儿童是人,儿童是儿童”。
儿童有儿童的天性,儿童有他们独特的看世界的眼光。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因势利导,而不是硬生生地违背这些重要的、潜在的规律。
关键词:儿童天性眼光成人。
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么作父亲》中说到,“中国的男女,大抵未老先衰,甚至不到二十岁,早已老态可掬,待到真实衰老,便更须别人扶持。”在我们传统教育中,总把孩子不当孩子,只作为成人的预备,缩小的大人。
鲁迅先生在他那个时代就发出呼吁“儿童是人,儿童就是儿童”。
儿童有儿童的天性。
可是,爸爸妈妈们好象很少考虑到,以为他们生下来就是来学知识的,老是以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孩子,以孝道要求和教育孩子,而且举着“为你好”的旗号要求孩子是按着他们的计划来成长的。
“这不同的大原因,是在照相师的。
他所指示的站或坐的姿势,两国的照相师先就不相同,站定之后,他就瞪了眼睛,覗机摄取他以为最好的一刹那的相貌。
孩子被摆在照相机的镜头之下,表情是总在变化的,时而活泼,时而顽皮,时而驯良,时而拘谨,时而烦厌,时而疑惧,时而无畏,时而疲劳……”孩子是生动的,丰富多彩的,不能因为成人的想法,压制小孩子的天性,限制其发展方向,认为中国的小孩子就该“驯良和拘谨”,就该少年老成。
孩子爱哭,生下来的第一个反映就是哭。
在哭声响起的那一刹那就是父母心里最美好的歌声。
孩子是带着哭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第一个天性就是哭,因此孩子饿了哭,冷了哭,一切令他不舒服的事,他都会哭,哭是天性。
先生在回忆“少年闰土”时,写道“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孩子即将失去自己心爱的朋友,想极力抗拒,可是又无可奈何,自然而然地就“急得大哭”起来。
孩子爱笑,有了好吃的会笑,玩的开心会笑,穿了新衣服会笑,妈妈夸几句也会笑,笑也是孩子的天性。
在《社戏》中,“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孩子们都非常疲劳了,可是一看到自己爱看的表演,又都振作精神,不由自主地笑了。
鲁迅先生曾在《风筝》一文中回忆到“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后来,先生也认识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对那时肆意破坏“小兄弟”的风筝而忏悔。
孩子喜欢想入菲菲,希奇古怪的问题总是不断的往出涌,就是大学教授也无法应答孩子的问题,漫无边际的想象是孩子的天性。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一文中提到,先生的孩子十分健康活泼,也爱想入非非,在表达自己的不满时曾当面对先生说:“我做起爸爸来,还要好……”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也提到了两次。
一次是“阿长”提到“长毛”杀门房的事情,她显得非常害怕,而“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另一次,说到“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可是,现实的情况却硬生生地违背了孩子的`天性。
孩子哭要挨打,孩子玩要受惩罚,孩子提一句古怪的问题会被“不要胡思乱想”马上被扼止住,我们的孩子生气了不敢哭,怕爸爸打;想玩了不敢说,怕妈妈训。
孩子的心渐渐的就这样失去了自我,天天抬着眼睛看父母,听着他们的指令,被压迫得瘟头瘟脑,拘谨、驯良、不大言笑、不大动弹的,终至于低眉顺眼,唯唯诺诺。
德国的华德福学校毕业生卢安克写了一本名字叫做《与孩子的天性合作》的书。
卢安克认为,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要与孩子生命的节奏合作和与孩子的潜意识合作。
或言之,就是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因势利导,使得孩子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敢于“想入非非”,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朝着一个独立、健全的人的方向发展。
除了和孩子的天性合作之外,抚养教育孩子的时候,还要注意到的一点就是孩子的眼光跟成人的不一样,不能把成人眼中所看到的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那个“荒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孩子的眼光跟成人是不同的。
就只从鲁迅先生本人来说,长大后觉得百草园就是个荒园,“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是在先生小时却是他的乐园。
小时候的先生找到了在成人眼里毫无益处的鸣蝉、黄蜂、云雀,甚至油蛉、蟋蟀、蜈蚣、百草园显得生机勃勃;儿时的先生还注意到了菜畦碧绿、石井栏光滑、桑葚紫红、覆盆子的特异造型,“只有一些野草”的园子是色彩缤纷的;那时候的先生还相信传说,相信有人形的何首乌,还相信有鬼狐,害怕遇到“美女蛇”,渴望得到奇异的飞蜈蚣。
那时的百草园有声有色、有生机、有想象,无疑是先生儿时的乐园。
记得,那时的我,不是现在这么功利,以有用无用判断事物;那时的我时时都是用一种探索、用一种好玩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就像小时候的先生一样发现一些日常的、甚至是被判定为无用的东西中的乐趣。
先生在另一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也曾说“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猫狗鼠》中提到了“象煞读书人”的隐鼠,“我的床前就帖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象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
我想,能举办这样大仪式的,一定只有我所喜欢的那些隐鼠。”这奇特的观察的角度和非同一般的想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还有,对于《五猖会》里赛会的观察和由此因此的想入非非也是让人啼笑皆非。
“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
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
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
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
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为了出出威风,就祈愿自己重病一场,这绝对是出乎成人意料的。
从鲁迅先生作品中一系列关于儿童的描写和感悟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对孩子们深切的爱和深深的担忧。
孩子的天性和独特的观察视角是应该得到尊重和引导。
正如先生在《狂人日记》中的呐喊,“救救孩子吧”,使它们“归位”儿童的角色独立、健全的成长起来。
参考资料:
[1]鲁迅,我们现在怎么作父亲[m]。
[2]鲁迅,从孩子的照相说起[m]。
[3]鲁迅,猫狗鼠[m]。
[4]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m]。
[5]卢安克(德国),与孩子的天性合作[m]。
鲁迅的英语带翻译篇五
摘要:鲁迅作为我国现代的文学巨匠,对儿童教育有着特殊的情结。
他在小说、散文、杂文等作品创作中渗透着对儿童健康成长的爱和对儿童教育的关注,直接或间接地对当时的儿童教育加以抨击,提出了教育儿童的种种正确主张,丰富和发展了儿童教育的科学思想。
鲁迅的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教学哲理,是教育工作者的宝贵财富,对今天的儿童教育仍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鲁迅的英语带翻译篇六
(一)时代背景。
长期以来,鲁迅被认为是思想家、文学家,是文化旗手,其实,他还是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文学活动以翻译起,以翻译终,他翻译的数量和重要性甚至超过他自己的创作作品。鲁迅是思想家型的翻译家,他对于翻译作品的选择往往带着自己某一方面的深入思考。鲁迅是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他力图通过翻译改革来丰富中国文学的形式,从而达到改革整个中国社会、改变国民的颓废精神的目的。他认为要治愈国人精神上的病症,就必须改革中国文学,提倡白话文,而这一切正依赖于“硬译”带来的文化冲击。中国人素来对自身文化怀有强烈的自信,拒绝批评和改变自身的文化;加上当时中国普遍存在的排外情绪,导致当时任何反对国学的行为都会惹来非议和批评的状况出现,因此,鲁迅试图通过翻译西方作品来改革中国文学的道路,拯救治愈国人精神上的病症。由此可知,中国新文学的形成应该是由翻译而不是原创写作开始的。
鲁迅翻译的作品主要是针对国民精神、世界知识,“不取媚于群”,这是一直贯穿其翻译始终的问题,其翻译思想主线是复兴中国,“起其国人之新生”。鲁迅之所以选择翻译外国作品,是时代的需要,更是鲁迅本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1905年,俄国革命后,鲁迅积极支持热心苏俄文学的新秀的出版工作,帮助他们创办未名社这个现代文学团体。鲁迅不断地把大批的俄国重要作家的作品翻译到中国。他翻译的《死魂灵》《毁灭》等是其中的代表作。他译写的《摩罗诗力说》《坟》再次重申了复兴中国的理想。1907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哈葛德、兰格的《红星佚史》,1908年,鲁迅、周作人翻译籁息的《裴彖飞诗论》,都有强烈的复兴中国的理想。1907-1908年,鲁迅在翻译活动中强调了时代精神、国民精神、世界知识,转而倾向于浪漫主义刚健激俗的人格品质,勇毅起新的独立行为。鲁迅通晓多种外语,这就让他的翻译范围有很大的延伸空间。
众所周知,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是近代翻译理论最有影响力的,他翻译的《天演论》,鲁迅“有好几篇都能背”,《天演论》对鲁迅确实有很大的影响。鲁迅在认真地考察研究了严复翻译理论的内容和其翻译作品后,根据自己研究的结论、翻译本身固有的特点以及他本人丰富的翻译经验,陆续发表了数十篇专题性的理论文章,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翻译的许多观点和看法,他不赞同严复的“信”和“达”的翻译标准。
鲁迅对于“达”字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归化”的译法应是“意译”,国人译出来的文章可能会很通顺,但已不忠实于原作了,“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他写道:凡是翻译,“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鲁迅所说的“保持洋气”,其实就是“信”,就是让译作保存“异国情调”,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他的主张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实际上,它与我国翻译界的翻译标准“忠实”和“通顺”的含义是一样的,这对我们现在的翻译仍有很大的影响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鲁迅反对那种盲目“归化”和“达”的译法。鲁迅主张“直译”,是为了忠实于原文,在他看来,忠实是第一位的,这就是从根本上提出了翻译时应遵从的标准和原则问题。让人们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异国情调”和“原作的丰姿”。
(一)直译、硬译。
鲁迅先生所说的直译又叫做硬译,从《域外小说集》开始,鲁迅就一直坚持用严格直译的方法,他说“硬译”即“按板规逐句,甚而至于逐字译”,也就是尽可能接近原文的、尽可能等值的直译。一般说来,鲁迅不提倡意译,他认为如果看重意译,输入的内容可能会走样,也无助于进一步丰富汉语的'表达能力。在对汉语发展路向的探索中,鲁迅的翻译强调“直译”“硬译”,强调对西方语言的吸收,其带有明显西方语言特征的翻译语言让人们看到了汉语弹性的极限所在。鲁迅主张直译,其目的是在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的同时,通过译文来改造我们的语言。他博采西方语言资源,同时又十分强调汉语本身的历史继承性。为了能够更好地将西方先进文化引进中国,鲁迅采用了“硬译”作为翻译的方法,这种方法忠于原著,被鲁迅当做是接近原文学作品的基本途径。鲁迅一向主张“翻译”的路子要宽,选材不宜过严,但批评要慎重。为了使作品具有语言的简洁性和丰富的文学性,鲁迅又在“硬译”的基础上提出了“易解”和“丰姿”的概念,完善了其翻译理论体系。
(二)宁信而不顺。
“宁信而不顺”是鲁迅先生提出的另一种翻译主张。多年来,中国译学界大多从翻译的层面对其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多是负面的。“宁信而不顺”不是一种翻译技巧或翻译标准,也不是“矫枉过正”或“意气用事”,而是一种理性的文化主张,是鲁迅为中国的新文化建设而发出的呐喊,是鲁迅文化观的反映,这与他的“拿来主义”思想是一致的。这一主张令译界不少学者大跌眼镜,一直为不少人所诟病。“宁信而不顺”非但没有削弱鲁迅“文化巨人”的形象,反而使这一形象更加高大。
鲁迅在翻译方面的追求是有目共睹的,他说:“中国原有的语法是不够的”,中国人不但要从外语输入新字眼,还要输入新语法,要通过翻译,让汉语“装进异样的句法”,“后来便可以据为已有”。抱着这样的目的,鲁迅煞费苦心,提倡逐字逐句的直译,实行逐字逐句的直译。在翻译标准方面,鲁迅认为应当遵从“忠实”和“通顺”的原则。鲁迅提倡的“直译”“硬译”和“宁信而不顺”,是为了忠实原作,也是为了汉语输入“新的表现法”。如今,对于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宁可译得不顺口”也要“保存洋气”的主张,不少人仍感到困惑不解,认为这会造成一些词句的“不顺”,容易让读者产生许多理解上的困难。总而言之,这与鲁迅的翻译思想是背道而驰的。鲁迅在他编译的《文艺与批评》的译者附记中谦虚地说,他之所以把自己的翻译称为“硬译”,是一种“自谦”的说法,只作为“直译”的一种替代说法而已。鲁迅针对梁实秋的“看得懂”和“顺”的翻译方法,就可以“宁可‘错’一点儿”,而不管是否“蒙蔽读者”的“愚民政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俨然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种“意气用事”的翻译思想。
鲁迅所说的“直译”“硬译”,是希望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时要注意忠实原文。“忠实原文”,不是说可以毫无原则地抛弃“易懂”和“通顺”,甚至胡译、死译一通。其实,我们只要认真地阅读和研究鲁迅的翻译作品,就不难发现鲁迅在倡导“直译”的同时,在他的译作中却有很多“意译”的表达方式,他的这些“意译”实际上是非常忠实原文的,他的翻译水平也是很高的。大家知道,《死魂灵》是代表鲁迅翻译最高成就的作品。《死魂灵》是按照“直译”的方法译出来的,其译文准确地表达了原文所描写的“韵味”,让人们能够领略外国文学的“原汁原味”。
四、结语。
鲁迅给翻译赋予了重任,翻译工作者们通过翻译外国的文学作品,认识到了翻译在国民文化教育中的重大作用。鲁迅对翻译的结论性观点“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当然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是他的基本思想。鲁迅强调应该同时提倡翻译和创作,因为他“是向来感谢着翻译的”,他对外国文化寄予了厚望,人们可以想象到,鲁迅在翻译中对“信”的苛求就不言而喻了,他认为:有了“信”,国人就能够接受到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化,就能将其与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对比,就能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文化劣势所在,扬长避短,达到疗治中国文化痼疾的作用。鲁迅在翻译中主张“不顺”,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主张,而非其他。鲁迅希望通过翻译的作品来唤醒和激发中国人民的斗争意识,这体现出一位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思想。鲁迅所说的“不顺”是“翻译”也是一种“进攻”,即主动积极地接受外国文化作品的原汁原味,达到改造国民性,促进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满,对西方文化的肯定和信仰,使他始终坚守着直译方式,坚持“直译”甚至“硬译”来打破传统的封建文化,输入异样的句法来创建新文化。通过翻译,他把中国传统文化所缺少的先进文化因素输入进来,借助它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进行批判和改造,用文艺来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唤醒麻木的国民性,引起大众的注意,这也正是他当年弃“医”从“文”的初衷和动机。
鲁迅先生不断地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是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警示国人,影响国人的思想,以达到疗治中国“痢疾”的效果。他后来转向文学创作,更是源于时代的需要,是忧国忧民的最好体现。鲁迅在文学翻译中学习和掌握新的表现手法,为他后来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翻译家,鲁迅对于翻译标准的认识,对于我们今天的翻译工作者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鲁迅希望通过翻译国外好的文学作品的同时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来促进汉语言的发展,他试图通过翻译西方作品来改革中国文学的道路的良苦用心是值得国人学习和崇敬的。
[参考文献]。
[2]赵军峰.30年代翻译标准论战分析[j].外国语,1994(05).。
[3]刘全福.鲁迅、梁实秋翻译论战焦点透析[j].中国翻译,(03).。
[5]闵开德,吴同瑞,鲁迅文艺思想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6]鲁迅论翻译[j].文学月报,1931(07).。
[作者简介]。
谢飒(1962-),女,重庆人,硕士,海南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
鲁迅的英语带翻译篇七
一篇英语四级短文想要翻译的很好,必须要具备词汇和语法不出现基本上的拼写错误,而且还要比较的高端大气。再就是英语四级短文的逻辑等不出现问题,如是的话基本上就可以的了。
那么对于词汇和语法的积累,要如何进行呢?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相对较好的复习方法,在真题语境中学习。利用真题语境学习,一定要找一本解析详细的真题书,巨微英语《四级真题/逐句精解》就很不错,书中一句句注解阅读文章中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很是详细,非常适合基础不好的人学习。
2.翻译技巧的学习途径。
对于英语四级短文翻译技巧的学习,这里给大家介绍三种学习途径。一是在网上查找相关的翻译技巧的资料,自己进行整理学习,但是有点麻烦的啦!不过这个你自己看了啦!二是在做真题对答案的过程中认真学习和总结,这个建议大家同样的准备一个小本子,把自己学习到的翻译技巧总结记录下来哦!三是用系统的做题技巧讲解书进行学习,目前这类的书籍不是很多,我所使用过的巨微英语中附带的电子版“满分兵法大总结”中就有,可以直接拿来学习的啦!大家可以看看。
关于直译与意译: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独立和分明的系统,在形态和句法方面二者存在很大差异。然而两种语言之间又存在一些相似性。所以在翻译实践中,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方法进行翻译。
翻译时不能简单地或机械地逐字照译,硬凑成英文,必须认真分析上下文,掌握词的确切含义,然后用适当的英文表达,必要时应采用变通手段。像那些增词、减词、词类转换、语态转换等等都是翻译变通的一种手段,都可以帮助大家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
鲁迅的英语带翻译篇八
大部分考生都觉得考研翻译很难,但对难点的认识却各不相同。归纳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语法知识缺乏型、词汇缺乏型、翻译知识缺乏型和学习态度消极型。
1.语法知识缺乏型的考生一般认为句子结构太复杂,难以理解。按照考研英语大纲的要求,考生需要准确理解结构较复杂的英语文字材料。句子结构是英语大厦的支柱,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是学好英语的必要前提。
2.词汇缺乏型的考生一般觉得生词太多,放眼望去,茫茫一片,不知所云。按照考研英语大纲的规定,在英译汉中一般不会有超纲词汇出现,尤其是在所需翻译的150词中,可以说95%以上的单词都是考研大纲规定要求掌握的词汇,都应该是各位考生所熟悉的词汇。由此可知,感觉生词多的考生的词汇量极小,语言基础也比较差,需要大幅度增加词汇量,最起码应该先把考研大纲要求的词汇背下来。
3.翻译知识缺乏型的考生一般觉得心理明白却不知如何表达。心里明白,说明基本上认识英文,但不一定真懂原文的意义;写不出来,说明缺乏英译汉的必要技巧或缺乏驾驭汉语表达的能力。一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备考之后,考生接触过大量的英文材料,具备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许多单词看起来都很面熟,但事实上离真正掌握和熟练运用的差距还很大。因此,虽然说心里明白,其实只是认识英文,并没有完全读懂原文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考生平时缺乏翻译练习和实践,缺乏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性的认识,往往“只见英文不见中文”或者“只见中文不见英文”,缺乏必要的翻译知识和技巧,所以就会有写不出来的感 觉。建议这类考生,认真理解、深入学习已经熟悉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多注意英汉表达方式的差异,掌握一些英汉两种语言相互转化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加强翻译实践练习,以进一步提高理解英文和表达译文的能力。
4.态度消极型的考生只知道一个“难”字,“知其难而不知其所以难”。知道难,说明自身知识缺乏;不知道难在哪里,说明态度消极,对此根本不重视。这种考生的学习态度本身就有问题,只有转变态度,认真对待,变消极为积极,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和差距所在。
翻译作为一门学问,可谓博大精深,要求译者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和灵活处理两种语言的能力。但是,任何学问都有一定的规律和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英汉翻译也不例外。所以,要做好考研翻译的试题,除了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和文化背景知识外,广大考生还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英译汉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杨老师提出了一个更加轻松、更加容易掌握、更加实用的应对考研翻译的策略——拆分与组合。它可以让广大考生在有限 的英语基础知识下,突破考研翻译,获得理想的分数。
1.理解拆分句子结构 找出解题突破口
长句、难句、复杂句,句句难懂,这是每一个考生都非常清楚的一点。所以在动手翻译之前,必须要把英语原文看懂。理解原文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由于英语语言具有“形合”的特点,就是说,英语的句子无论多么复杂,都是通过一些语法手段和逻辑手段连接起来。所以,在理解英语句子的时候,理解并拆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结构就这也自然而然的成了解题的突破口。
在考研翻译中的所有句子基本上都是结构复杂的长难句,理清句子结构层次就显得至关重要。在翻译句子之前,先通读全句,注意一边读一边拆分句子的语法结构。怎么拆分呢?有的同学认为自己英语基础知识比较差,对英语句子的语法结构不太理解。没有关系!正因为英语语法结构和逻辑结构比较明显,在理解英语的时候,可以把主句和从句拆分出来,或者把主干部分和修饰部分拆分出来。基本原则:把主句和从句拆分出来,把主干部分和修饰部分拆分出来。这样就有助于看清句子结构,进而更好的理解英语原文。同时,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就是在拆分的时候,我们了解到了考研翻译的考点和评分点。这才是更重要的!但是,在拆分长难句的过程中,最好不要把单独的一个英语的单词拆分出来,因为如果一个一个单词都拆分出来的话,整个英语句子,就可能会无限制的拆分下去了。
2.改变原文顺序,组合汉语译文
句子拆分后必然有一个如何排列各分句或句子的问题。为了不歪曲或者削弱原句各个成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同时又照顾到汉语的思维与表达习惯,拆分后的分句或者句子常常必须打乱原来英语句子的顺序,然后进行重新组合。究竟如何改变原文顺序,完全要根据汉 语习惯来安排,但是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比如说:
提示:
a)在英语中定语从句总是在所修饰的名词后面,而汉语中定语一般在所修饰的名词之前;
c)简短的状语可以放在所修饰的动词前面;
d)复杂的状语从句可以安排在整个句子主干的前面或者后面;
e)在英语中被动句使用很多,而汉语中主动句则使用很多,所以翻译的时候可以少用“被”字句,用别的词来代替“被”字或者转化成主动句等等。
考研翻译中的长难句可以通过简单的“拆分与组合”得出汉语译文。但是,不可忽略了汉语译文的检查。译文检查的最有效的方式是阅读汉语译文,通过阅读就可以知道自己翻译的译文是不是准确而又通顺的汉语。正所谓,“长句难句,一(译)攻即破”。
鲁迅的英语带翻译篇九
天体生物学。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人见过外星生物,对于天体生物学来说这似乎是个问题。但在过去的20多年中,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显示宇宙间生命或许并不罕见。许多科学家充满希望,认为不久将能找到外星生命的有力证据。
其中的一些线索来自陆地生命。生物学家们发现了多种嗜极生物,即可以在极端环境(如碱性湖泊和地下深处的岩石缝隙)中蓬勃生长的微生物。生命可能起源于海底的地热口或火山口附近,这可能是其他行星和卫星的共同特点。
在陨石撞击地球并造成晚期宇宙大爆炸之后不久,在地球的岩石中出现了新陈代谢活动留下的化学痕迹,这意味着生命的起源或许是个快速、简单的过程。
1996年,有一组科学家声称一颗代号为alh84001的火星陨石含有火星的化石纳米细菌。虽然他们的多数证据已被证实并不可信,但对此持有怀疑的人也无法充分解释在alh84001号火星陨石中为什么会有磁晶体,因为它们与地球细菌产生的晶体十分相似。
虽然火星曾一度被认为是个干燥、贫瘠的星球,但来自欧洲航天局的火星特快飞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月球车以及“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的最新证据表明,火星表面或接近表面的部分有液体水存在的迹象。看来数十亿年前火星曾有过一段短暂的温暖、湿润的时期,甚至在今天火星表面仍可能不时有水流动。
其他内行星上存在生命的希望似乎更加渺茫,尽管有人认为金星似曾适于生存,而且在金星表面以上50公里、温度降至70℃以下的云层中仍有微生物存活。
二、木卫三和木卫四)以及土星的卫星(土卫六与土卫二)上,火山喷发所产生的热量和化学物质进入海洋,从而供养了这些生命体。同样的情况也可能存在于海王星的卫星(海卫一)上。那里的海洋由于少量氨防冻剂的作用而得以保持液体形态。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发送探测器来探索木卫二上的海洋。
与此同时,“洛赛塔”彗星探测器和其他航天器已进入太空,以确定彗星是否像科学家猜测的那样携带着复杂的有机化学物质。彗星有可能为那些“年轻”的星球提供化学“原料”,给生命的产生奠定基础。许多有机分子都是由红巨星产生的,天文学家在星际云团中检测到了这些分子。此外科学家在默奇森陨石中还发现了蛋白质的成分氨基酸。
外太空“地球”
科学家在太阳系之外已经发现了150多颗行星,这些系外行星中有不少都是“热木星”(即绕着恒星近距离高速运行的大型行星)。
这些外太空“地球”似乎更有生命存在的希望。它们是类似地球的由岩石构成的行星,在一个生命可以生存的区域内运行—距离恒星既不太近也不太远,表面温度正好适宜液态水存在。其他猜测(例如由海洋覆盖的行星)则更加离奇。定于2008年开始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开普勒计划”有可能发现数百个适于生存的外太空“地球”。
下一阶段则是在这些遥远的星球上寻找生命的痕迹。欧洲航天局的“达尔文探测器”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类地行星探测器将寻找氧气的光谱迹象,这一迹象可以显示生命的存在,但不是结论性的。此后太空望远镜将用于观测许多光年以外的类地行星,寻找更明确的生命迹象。
是否有智能生命存在呢?根据德瑞克方程式的计算,我们可以预言在银河系中有多少文明世界正在试图与我们联系,尽管该方程式中的某些因子几乎是纯粹的猜测。
对这一问题持乐观态度的人面临着“费米吊诡”:如果说宇宙中普遍存在地外文明,我们为什么至今还没有见过呢?40多年来,科学家通过射电天文望远镜来捕捉来自其他恒星的电波,一直在寻找外星智能生命。为了这一目的专门建立了艾伦望远镜阵列。其他搜寻外星智能生命的天文学家使用光学望远镜来寻找地外文明发射的激光束。还有一些专家则认为我们应该在寻找巨型空间结构方面下工夫,也就是寻找“装在瓶子里的信息”。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一无所获,但是在我们收到来自外星的电视节目之前有可能发现外星生物。
(潘文静译李健审校)。
课文b。
南极冰层下是否存在生命?
几年前,研究人员发现了震惊科学界的现象:世界上有多种微生物群落是不需要阳光或养分就能生存的。
科学家们的这个发现并不是在遥远的外太空搜寻的结果,实际上他们只是在南极洲2.5英里(4公里)厚的冰层下取样。
沃斯托克是一个淡水湖,上面覆盖着厚厚的冰层。科学家们指出,冰层的底部由湖水冻结而成,其中蕴含着微生物。由此科学家们推测在湖中生长着大量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如果该理论是正确的,就能回答有关地球上生命极限的问题,并且扩大太空中生命体得以生存的环境范围。
两个独立的研究小组在1999年12月10日的《科学》杂志上公布了它们对南极冰层中微生物的最初发现。
约翰·普里什库是来自博兹曼蒙大拿州立大学陆地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的一位生态学家,他主持了其中一项研究。另一项研究由来自檀香山夏威夷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技术学院的微生物学家大卫·卡尔主持进行。
此后,这两个研究小组和其他科学家都对这些微生物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他们试图描述这些微生物的多样性,并确定它们是否是被用于采集和研究的仪器带到冰核样本中去的。
普里什库说,他的小组获得的新数据表明这些微生物具有多样的生理机能。他说,根据这些数据可以推断沃斯托克湖中存在非常丰富的生命形式。
普里什库说:“我相信,在沃斯托克湖的表层水面每毫升(0.2茶匙)中有大约一万个微生物细胞,比一般海水内每毫升的微生物细胞数量低大约100倍。”
卡尔的研究小组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该湖几英里厚的冰层下面生存着微生物群落,尽管卡尔注意到“那里的生物量可能非常低”。
解决科学界出现的上述争端的方法是穿透沃斯托克湖面2.5英里(4公里)深的冰面直接取样。
国际科学界对此很感兴趣,但是各国在如何操作的问题上却持有不同意见。来自美国和欧洲的科学家倾向于更加谨慎的方式,并在寻找研究资金。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冰川学家马丁·希格特倡议,在探测沃斯托克湖之前,应先在南极洲西面的一个叫做埃尔斯沃思的较小的冰河下层湖泊中取样。希格特说,要全面执行沃斯托克湖探测计划需耗资数千万美元,而埃尔斯沃思湖比较小,而且其表层的冰温也高一些,因此在那里取样只需400万美元左右。
希格特说:“我们可以深入这个湖,对水质进行分析,并且最终证明湖水和沉积物是不是如我们所想象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完成这次调查后,我们就可以进行下一步工作,最终探测沃斯托克湖。”
美国的科学家对于如何系统地勘探南极冰川下层湖泊也制定了计划。然而,比斯古指出,获取项目资金是有困难的。
比斯古说:“我赞赏俄罗斯项目的进取性与大胆的计划,但是我更愿看到该计划由国际合作共同努力完成,这样就可以制定更加完善的环保、教育和科学计划,所有这些都要符合南极研究的精神。”
(潘文静译李健审校)。
鲁迅的英语带翻译篇十
翻译英语翻译个人简历模板、文章来源于大学生个人简历网[],在写求职简历同时要知道怎样写格式与技巧,大学生个人简历网推荐一份为参考!希望让各位能写出一份出色的简历本网站同时提供一份相关的以范例!个人简历模板表格word式请在本站的'下载栏目下载使用!
鲁迅的英语带翻译篇十一
婚姻状况:未婚籍贯:浙江温州。
政治面貌:共青团员目前所在地:义乌。
•求职意向。
期望职位:英语翻译。
职位类型:全职工作地点:义乌市。
工资待遇:面议住房要求:面议。
•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3年。
工作经历:
职责:外贸业务员,跟进老客户,开发新客户,参加展会。
2010.04-.06:义乌国际商贸城店面。
教育背景。
最高学历:本科毕业院校:台州学院。
所学专业:商务英语毕业时间:2008-6。
第一外语:英语水平:精通。
计算机能力:普通其它能力:
教育培训经历:
鲁迅的英语带翻译篇十二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___蓝宇国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大街49号b520室/100086__________。
甲方委托乙方依法进行翻译事宜,为确保甲乙双方利益,经双方自愿友好协商,特订立本合同如下。
一、
单位:rmb/元。
翻译语种翻译语种由语译语由语译语单价单价翻译语种由语译语单价。
付款方式付款方式a.现金b.支票c.邮局汇款d.银行卡选择()a.现金b.支票c.邮局汇款d.银行卡选择()付款方式a.现金b.支票c.邮局汇款d.银行卡选择()。
交稿方式交稿方式/msn/e-mailb.传真c.软盘d.邮递e.双方上门选择()/msn/e-mailb.传真c.软盘d.邮递e.双方上门选择()交稿方式/msn/e-mailb.传真c.软盘d.邮递e.双方上门选择()。
二、甲方保证文稿的合法性。乙方除保留译文署名权外,仅对译文的准确性负责,对文稿的来源、内容和用途等不承担责任。
三、乙方保证翻译质量:忠实原文、译文正确、语句通顺,并按时交付。
四、甲方应向乙方提供字迹图文清晰翻译资料,对专业性资料应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如以往的翻译稿、专业文献、术语、习惯缩略词汇表等)和支持,以便前后用语连贯统一。
五、甲方应按规定时间付清乙方全部译款,甲方若延迟付款,每延迟1日应交纳该付乙方总译费的10%作为迟延履行金。另有约定除外。
六、甲方若对译稿有异议,甲方有权在接稿之日起15日内书面通知乙方,向乙方提出修改意见,乙方应按甲方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条件免费修改,但不包括甲方新增加、修订的部分。逾期视为乙方无翻译质量问题。
七、乙方在翻译过程中,如甲方修改原稿,而需乙方对译文作相应修改,根据修改程度酌量收取改稿费,或在收取原稿翻译费后,对修改稿按单价重新计费。
八、在翻译进程中,甲方中途变更或终止翻译工作,甲方须根据乙方的翻译进度,按乙方已经翻译的字数,以协定的单价计算翻译费给乙方,并且补偿乙方支付的相关费用。
九、字数计算标准:参照国家和行业标准,中外互译稿件以中文为计算标准,以计算机word菜单中的“工具”-“字数统计”-“字符数(不计空格)”;外译外可协商确定。
十、除不可抗力或另有约定外,甲乙任何一方不履行本合同,视为违约,另一方有权中止合同或提出经济赔偿要求。若乙方违约,其赔偿总金额不超过本合同的译费金额。
十一、乙方对甲方翻译内容涉及的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负有保密义务。由于乙方保护不当或其他人为原因致使甲方翻译内容泄露或信息流失,所造成的一切损失,概由乙方承担全部责任。根据需要可另签保密协议。
十二、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翻译质量发生争议,由甲乙双方协商认可的第三方认定,或申请仲裁,或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本合同应适用中国法律。
十三、本合同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未尽事项双方本着友好态度,另行协定。
十四、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附件,传真件与合同正本一同有效。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
授权代表:授权代表:
年月日年月日。
鲁迅的英语带翻译篇十三
一、对公司所涉及的英文资料的翻译准确性,实时性负责。
二、负责国外专家,客户的接待,配从,口译工作。
三、公司日常客户英语资料的翻译,对相关中英文资料进行整理并归档保存。
四、各种生产资料的中外文互译,协助其他部门完成所需的中英文互译工作。
五、国外客户沟通、交流及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与外商谈判的翻译工作,跟踪国外客户订单。
六、对公司所涉及的英文资料的翻译准确性、实时性负责。
七、公司领导安排的其他临时性任务。
八、从业人员在工作之余还应继续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方面的水平。
鲁迅的英语带翻译篇十四
所谓顺译法就是按照原文的顺序组织译文。在商务英语中,当语句陈述的是一连串的动作并按发生的时间安排或逻辑关系排列时,此类语句与汉语的表达方式较一致”可按原文的顺序译出。
2.反译法。
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存在很大差异。英语重心在前,汉语重心在后,汉语长句采用总结式。
多把信息点放在后面,越往后越重要。如果一个句子既有叙事又有表态“汉语就把叙事部分放在前。
表态部分放在后$英语则相反,常常把表态部分放在句首,译成汉语时则将其放在句末”从而形成反译,一些带有否定意义的词。
3.词义引申翻译法。
词义引申翻译法,就是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通过句中词或词组乃至整句的字面意义由表及里,运用一些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法,选用确切的汉语词句,将原文内容的实质准确的表达出来。
从词义角度看,引申可分为抽象化引申和具体化引申。从句法层面来看,引申可分为逻辑引申、语用引申、修辞引申、概念范围的调整。
将词义做抽象化引申是指对原文中某些字面意义明确具体的词,采用汉语中的含义抽象、概括的词语来表达。
将此一具体化引申就是指,将代表抽象概念或者属性的词来表达一种具体事物的时候,用具体化的事物来表达,还其具体的本来面目,使读者一目了然。
逻辑引申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直译某个词、短语乃至整个句子会使译文不通顺以及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因而就要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对该词、短语或整个句子从其本意出发,由表及里,运用符合目的语习惯的表现法,选用确切的词句,将原文内容的实质准确的表达出来。
语义引申就是把原文中的弦外之音补益出来,就属于语用学引申的手法。
语用学是非语义学的语用意义,一般都不通过词汇、语法手段表示,它是非规约性的、潜在的;受话人凭借交际能力来理解这种语用意义,换句话说,它是结合交际对方、交际目的和交际情景,从说话人词语中引申出来的意义。
除此之外还有修辞引申、概念等引申的翻译方法。
4.凝练翻译法。
商务英语中部分语句的结构复杂,信息量大,单凭一种方法很难翻译到位。
翻译这类语句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理清修饰语和中心词的关系以及修饰语内部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把各种方法合理地综合运用、灵活处理,既忠实地再现原文内容,又保证译文通顺,表达准确,句子流畅。从语言特点上看,英语为形合,而汉语则为神合。
5.词类转换翻译法。
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表达习惯、句子结构和词的搭配关系都有差异,在翻译中往往难以做到词性和表现方法的一致。
为了适应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在商务英语翻译中需要运用词类和表现方法的转换翻译技巧。
商务英语中为了达到委婉表达的效果,往往多使用被动句,这与汉语的表达大不相同。
因此,英语被动句在译成汉语时不存在现成的对应表达方式,而需要依据汉语的习惯用法,从丰富的句式和辅助词语中挑选一些适当的手段来表现出原文的被动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