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语文教案(专业15篇)
教案是教师教学的有效工具,它具有指导性、操作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编写教案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和学习需求。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活动有所帮助。
初二下语文教案篇一
教学重点:
一、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二、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三、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结构。
二、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说明文知识
2、作者简介及写作缘由
3、字词
4、朗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
5、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几个特点的。
2、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3、以课文第4、5节为例,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重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
二、朗读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分析。
明确: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朗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提问: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明确:四个讲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问:本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
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什么?
为了什么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
五、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学生思考、讨论)
(1) 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
(2)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其中又以 为主。
(3) 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 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 。
(5) 文章分几个方面介绍池沼?
(6) 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
(7) 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六、配合图片,简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1) 概括本段的段意
(2) 指出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
(3) 这段文字除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还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4) 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七、提问: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何又写了7、8、9段?
这三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八、整理说明顺序:概括——具体 主要——次要
九、归纳说明文阅读的重点:
(1) 明确说明对象
(2) 弄清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3)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4) 了解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5) 明确说明顺序
(6) 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7) 在说明文中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
(8)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十、本课小结
十一、布置作业:作文《我们的校园》
要求: 1、认真观察,抓准特点
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3、用3~4种说明方法
4、字数:500字
初二下语文教案篇二
梳理作者心情变化,从作者的达观中获得人生启示。
一、导入。
1、你即将迎来一次向往已久的出国旅行,出行前你最担心的是什么事?
二、梳理遭遇“风波”的过程中,张孝祥心情的变化。
1、朗读《西江月》正音:霓裳。
2、梳理:张孝祥的启程的时候情况怎样?后来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结果怎样?
出行: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过程:从题目概括:阻风。
从词句概括:放起鳞鳞细浪。
结果:明日风回更好。
3、自读联想:作者在整个过程中,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
4、学生交流,互相补充。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心旷神怡。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无奈自嘲。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自我解嘲,自我安慰。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乐观,自信。
5、在这首词中,作者表现想法心境的写法主要是什么?
明确:联想、想象。
6、在朗读中如何表现这几句作者心情的不同变化?
“尤”韵,开口小,音调较低回,效果哽咽悠长,适合表现消极情感。
“昂”韵,开口大,音调较高亢,效果高昂饱满,适合表现积极情感。
8、朗读体会。
三、从小“风波”看大“风波”
1、从这首词看,张孝祥之所以心态超好的原因是什么?
乐观面对现状,相信事物总是往好的方面发展。
2、现在看,这首词写遇到“风波”,还能给你别的启示吗?
3、朗读加深体会。
初二下语文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望岳》知识点。
首联岱……未了。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赏析:以设问统领下文,写惊叹仰慕之情,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高耸入云,蕴含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未了:不尽。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颔联造化……昏晓。译文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给了它,山南山北的`天色分成明暗两部分。赏析:“造……秀”,表现泰山景色神奇秀丽的特点。“钟”:集中、汇聚。用字精当,言简义丰,极富神韵。拟人,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拟人,用字精当,炼得极好,用词精准,言简义丰,极富神韵,形象地写出了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利剑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分割成明暗两部分,形成不同的景观的样子,从侧面表现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和高耸陡峭、挺拔险峻、高大雄伟的特点。该联虚实结合,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
颈联荡胸……归鸟。译文望着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激荡。目送归鸟入巢,眼眶几乎睁裂。
赏析:“荡胸……归鸟”,写细望,夸张,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泰山迷人景色的陶醉,表现对祖国山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生”“入”: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尾联会当……山小。译文一定要等上泰山的最高峰,放眼望去,所有的山就显得矮小了。
赏析:“会当……山小”,写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再次突出泰山高峻,表现诗人广阔的心胸和非凡的气魄,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望岳》复习指南。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题解:这是杜甫青年时期所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岳:高大的山,这里指泰山。2.岱宗:对泰山的尊称。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夫如何:怎么样。3.齐鲁: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未了:不尽。4.造化:大自然。钟:聚集。5.阴阳割昏晓:古代山南叫“阳”,山北叫“阴”。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6.决眦入归鸟:决:裂开。眦:眼眶。决眦:极力张大眼睛。入:收入眼底,即看到。7.会当:应当,定要。凌:登上。
诗句大意:
第一二句:岱宗究竟是怎样的雄伟壮观呢?齐鲁大地上它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设问领起,答句远望其广阔绵延。)。
第三四句:大自然在这里聚集了所有了神奇秀丽,高耸险峻的泰山山南山北判若黄昏和清晨。(近望泰山,写出其神奇秀丽和山势之高。)。
第五六句:山中生出层层云气,心胸为之激荡,极目远望,归巢的鸟儿尽收眼底。(写细望黄昏时的山景和产生的感受。)。
(前六句写尽泰山景色,突出泰山气势,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第七八句:总有一天,我一定要攀登到泰山的绝顶,到那时,俯瞰群峰,它们将是多么渺小!(篇末点睛,写由望岳而生的登岳的豪情壮志,也包含了人生的雄心壮志。)。
主题思想:
初二下语文教案篇四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语文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二、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三、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结构。
二、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两课时
1、学习说明文知识
2、作者简介及写作缘由
3、字词
4、朗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
5、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
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几个特点的。
2、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3、以课文第4、5节为例,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重点。
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
二、朗读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分析。
明确: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朗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提问: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明确:四个讲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问:本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
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什么?
为了什么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
五、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学生思考、讨论)
(1)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
(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其中又以为主。
(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
(5)文章分几个方面介绍池沼?
(6)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7)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六、配合图片,简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1)概括本段的段意
(2)指出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
(3)这段文字除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还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4)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七、提问: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何又写了7、8、9段?
这三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八、整理说明顺序:概括——具体主要——次要
九、归纳说明文阅读的重点:
(1)明确说明对象
(2)弄清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3)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4)了解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5)明确说明顺序
(6)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7)在说明文中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
(8)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十、本课小结
十一、布置作业:作文《我们的校园》
要求:1、认真观察,抓准特点
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3、用3~4种说明方法
4、字数:500字
初二下语文教案篇五
1.关于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主要有:(目标2)。
(1)南侧群山的上空深处,浮现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点。
(2)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问后方笔直延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
(3)排成一字模队的鹤群以此为信号,一齐掉头向左转,变成单列纵队。
(4)排头大鹤先向有旋转,而后悠哉游哉翱翔高空。后续鹤也都一只紧接一只,向右旋转,直腾高空。
(5)上百只鹤的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飓;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涡,缓缓升腾。
(6)开始大小如麻雀,转眼间有如蝴蝶,不久像飞蛾,最后小如蚊。
(7)从排头依次掉头向北,敏捷地变成一缕长长的细丝。加快速度一路向北飞去。
2、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主要有:
(1)鹤群立刻发出嘹亮的"哦--哦--哦"的啼鸣声。
(2)静静旋转的鹤群,阵势立即崩溃,惊恐万分,慌乱啼鸣,扑打双翅,陷入一片混乱。
(3)于是其他鹤更加狂乱啼鸣,一只紧跟一只,疾速转身,俯冲下来去追逐下滑的苍鹰。
(4)在阳光下,鹤们双翅奋节搏击,银光闪烁。鹤群宛如暴风中飞转的云堆,迅速形成漩涡状,上下左右飞舞,光莹莹耀眼。
3.表现鹤群救助同伴的'细节有:
(1)这时鹤群一齐发出了悲痛的啼鸣。
(2)队列最前方很快翻身飞出两只健壮的大鹤,立即降到看来已精疲力竭。缓缓下坠的伙伴身旁,引吭高鸣,盘旋周围。
(3)来救的两只大鹤,从左右两侧紧紧靠近伤鹤,各自伸出一只长长的翅膀,将伤鹤架起来了。
(4)在这段时间里,其他鹤高声啼叫,盘旋高空,一齐等待伤鹤返回。
(四)通读,进一步思索以下问题,并从总体上体会全文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1.作者描写鹤悠然飞翔于空中的意图是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见到因车祸倒于血泊中的人,或看见寒风中沿路乞讨的乞。
4.文章最主要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5.讨论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初二下语文教案篇六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首联岱……未了。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赏析:以设问统领下文,写惊叹仰慕之情,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高耸入云,蕴含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未了:不尽。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颔联造化……昏晓。译文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给了它,山南山北的天色分成明暗两部分。赏析:“造……秀”,表现泰山景色神奇秀丽的特点。“钟”:集中、汇聚。用字精当,言简义丰,极富神韵。拟人,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拟人,用字精当,炼得极好,用词精准,言简义丰,极富神韵,形象地写出了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利剑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分割成明暗两部分,形成不同的景观的样子,从侧面表现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和高耸陡峭、挺拔险峻、高大雄伟的特点。该联虚实结合,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
颈联荡胸……归鸟。译文望着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激荡。目送归鸟入巢,眼眶几乎睁裂。
赏析:“荡胸……归鸟”,写细望,夸张,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泰山迷人景色的陶醉,表现对祖国山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生”“入”:具体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尾联会当……山小。译文一定要等上泰山的最高峰,放眼望去,所有的山就显得矮小了。
赏析:“会当……山小”,写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再次突出泰山高峻,表现诗人广阔的心胸和非凡的气魄,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题解:这是杜甫青年时期所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岳:高大的山,这里指泰山。2.岱宗:对泰山的尊称。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夫如何:怎么样。3.齐鲁: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未了:不尽。4.造化:大自然。钟:聚集。5.阴阳割昏晓:古代山南叫“阳”,山北叫“阴”。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6.决眦入归鸟:决:裂开。眦:眼眶。决眦:极力张大眼睛。入:收入眼底,即看到。7.会当:应当,定要。凌:登上。
诗句大意:
第一二句:岱宗究竟是怎样的雄伟壮观呢?齐鲁大地上它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设问领起,答句远望其广阔绵延。)。
第三四句:大自然在这里聚集了所有了神奇秀丽,高耸险峻的泰山山南山北判若黄昏和清晨。(近望泰山,写出其神奇秀丽和山势之高。)。
第五六句:山中生出层层云气,心胸为之激荡,极目远望,归巢的鸟儿尽收眼底。(写细望黄昏时的山景和产生的感受。)。
(前六句写尽泰山景色,突出泰山气势,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第七八句:总有一天,我一定要攀登到泰山的绝顶,到那时,俯瞰群峰,它们将是多么渺小!(篇末点睛,写由望岳而生的登岳的豪情壮志,也包含了人生的雄心壮志。)。
主题思想:
初二下语文教案篇七
1、朗读课文,识记词语,理解文意,锤炼学生文言文功底。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激发爱我河山之情。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品读课文,疏通文意,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识记文言词语,体味文章意境。
多媒体
2013年9月26日上午第一节
八年级(4)班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郦道元及《水经注》。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领略语音美。
二读课文,准确停顿,感受节奏美。
三读课文,翻译《三峡》,体验文字美。
四读课文,走近三峡,欣赏景物美。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1、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2、展开想象,请把李白诗《早发白帝城》改写成一篇五百字以上的文章,文题自拟。
初二下语文教案篇八
注意结合所学内容的主要点小结即可,突出学习收获即可。
1.完成课后练习。(a)。
2.摘抄文中优美词句,细心体会,学会运用。(b)。
3、读后感。(c)。
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文章运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鹤群飞行于空中的优美姿态,记录了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鹤的群体精神。如何体会鹤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鹤群精神,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对文中"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的理解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文章描写细致传神,语言贴切富有表现力,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以及语言领悟能力,在教学中宜注意加以引导。
初二下语文教案篇九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x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强饮(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x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的人间加上词语。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
引用资料。
——《〈陶庵梦忆〉自序》。
是什么让张岱无法大喜?
思念故国的愁绪。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字里行间我们总能读到这种追念故国的情思。请默读全文,试着寻找作者表达对已逝明朝留恋的词、句。
崇祯五年十二月。
这是什么纪年?明。文章写于明亡后清朝时。
实际上,张岱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诗的小品小品的诗》。
张岱就是这样痴迷于他的故国。
(五)小结课文。
老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议“痴心”,已经体会到了张岱的痴,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用“好个xxxxxxxxxxxxxx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
好个孤独的张岱。好个清高的张岱。好个痴人张岱。好个超凡脱俗的张岱。好个痴迷自然的张岱。好个思恋故国的张岱。好个内心孤独的张岱。
(六)配乐朗读,读出情味。
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读着文字,走进西湖雪景,走进张岱。
结束语:
和张岱同时代有一位文人叫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x;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
初二下语文教案篇十
三读蓄势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
2.一生再读,明确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教师乘势设疑是否要让张岱改改。
3.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痴”)。
三痴解意“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1)“痴行”(“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可有类似“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想象)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2)“痴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生读,有感情地读,说说此景异在哪里。教师提示:a.“天与云与山与水”是否拖沓?去掉读一读,对比读出田地苍茫的景象。b.量词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c.顺序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与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而已”?d.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教师明确: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可多媒体摘要显示: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初二下语文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dd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简介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四: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听配乐朗读,学生听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全体学生齐读。
五:整体感知。
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以“我最欣赏这首诗中谈谈你的理解。
六,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字用的好,历来被人称道,试着分析它的妙处。
4.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歌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2).远望泰山,说泰山横跨齐鲁大地,绵延广阔。
近观泰山雄奇秀丽,巍然耸立的形象。
细看泰山,表现在泰山面前深为之震撼和陶醉的感情。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
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七)读人生。
通过对《望岳》的学习,想想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人生的启示?
小结:诗人热情的赞美的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敢于攀登顶峰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能用这句话来时时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勇往直前!
(八).背诵古诗。(齐背)。
课文分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初二下语文教案篇十二
3、读《荷花飘香北海夜》。
第一部分(1——3段),描写雷雨后夏夜荷花的美。
第二部分(4——6段),结实荷花的内在特点,呼唤新的荷花赞美诗。
第三部分(7段),以猜度之笔,写静静地观赏荷花的青年男女正在构思一首关于荷花和明天的崭新的诗,表示青年一代有新的理想、抱负和情怀,反映了作者对新时代青年的喜爱和厚望。
4、读〈爱藕说〉。
本文叙说了玉藕的优秀品质和卓著功勋,抒发了对莲花之母——玉藕的赞美之情。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总写藕是“藏在泥水深处的诗题”
第二部分(4——6段),写藕的众多优秀品性和卓著功勋。
第三部分(7段),倾诉对作为“荷花的母亲”——玉藕的赞美之情,并引申开去,赞美“千千万万劳动妇女——伟大的含辛茹苦的母亲”
四、总结。
从选材的角度看,能够找出三文章的共同之处:从形态、功用、品质等角度来写,即绘形、说用、赞品质。进而辨析不同之处:〈莲〉简洁地描绘了莲子的外形及所居住的莲蓬情况,详细介绍了莲子的“苦心”之用,赞美莲子“无比坚韧的品性和惊人的生命力”;〈荷〉具体描绘了荷花之美丽,赞美胡话“不孤傲”、“”不娇贵、“也不妖艳”的气质,实际功用则是约略介绍;〈藕〉侧重从它“委身水下,不见日月,在浊泥污土的围困中生活”这一基本情况发开去,赞颂它的“贞洁操守”“”虚心“有节”“贫贱不屈”“柔中有刚”等特点,并介绍它的医药和营养功用。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
2、开拓题:
根据课文的描写画出荷花、荷叶和藕。
初二下语文教案篇十三
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意,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3、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教学程序及师生双边活动
同学们,提及诗人牛汉,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形象。(教师引领学生诵出: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篇随笔《我的第一本书》,去感受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去思考人生命运这个鲜活的话题。(板书文题、作者)
教师视情况进行补充、
1、请同学们默渎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积累词语。
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温厚
2、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二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学生跳读课文3至8语段,简要复述“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教师提示注意其中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的真挚情意。
3、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研讨:
(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学生畅谈阅读体会,老师提示:
(1)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如果说课文主体部分写的“不同寻常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第一课的话,那么写父亲领“我”离开本村到崔家庄念书则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书”,也即走进求知的`世界。这贫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我的第一本书》写出了作者对20世纪初中国乡村荒寒、苍凉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其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苦难的生活是作者心中抹不去的记忆,而牛汉作者崇敬和赞美的是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点,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
本节课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利用课堂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初二下语文教案篇十四
一、简介作者、藤野先生和作品的写作背景。1鲁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写作了许多小说、杂文、散文、诗歌、日记、书信、论著,这些都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宝贵财富。课文《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0xx年2月至11月间写作的十篇回忆散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陆续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0xx年5月,编印成书时改题为《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回忆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的一组文章。《藤野先生》写于1920xx年10月12日。当时作者正在厦门大学任教。鲁迅是应厦门大学聘请于1920xx年8月26日离开北京南下到上海,同年9月4日到达厦门的。1920xx年3月18日,北洋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血腥屠杀爱国请愿学生,死47人,伤300多人,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就是其中的两个殉难者。鲁迅说“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北洋政府血腥镇压爱国者的当天下午,就下了通缉令,抨击过北洋政府及其首领的鲁迅,自然是被列入这个通缉名单的。后冯玉祥的国民军把段祺瑞赶下台,而奉军又攻进北京,赶走国民军。奉军进北京,骚扰百姓,奸淫掳掠,大肆逮捕和杀害进步人士。北京成了一个充满恐怖和令人窒息的地方。鲁迅遭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这年的七月,鲁迅接到厦门大学的任教聘请,8月离开北京去厦门。本文是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写的。2鲁迅留学日本的目的和有关情况。《藤野先生》一文,回忆的是作者鲁迅于1920xx年至1920xx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生活经历和往事。1920xx年春,鲁迅在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毕业后,在学堂总办俞明震的带领下和几位同学一道去日本留学,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920xx年到日本后,先在学日文,1920xx年4月毕业后,他按原定志愿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这是鲁迅经过郑重考虑后作出的选择。1920xx年春,鲁迅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道路,弃医从文,于是离开仙台到东京。1920xx年6月,难违母命,他回国结婚,几天后复回东京。1920xx年回国。鲁迅出国前后,中国正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祖国面临日甚一日的危亡形势。作者东渡日本前,1894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1920xx年,八国联军入侵我国。这两次战争,最后都是以中国割地赔款而告终。鲁迅到日本后,1920xx年至1920xx年,爆发日俄战争,这是日本和俄国两个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夺中国的东北而发生的战争。鲁迅出国留学和后来弃医从文,都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鲁迅早在故乡绍兴的青年时代,就在探索人生的道路,立志“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南京求学时期的他,和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一样在思考、探索国家民族出路。他们的结论是:“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鲁迅东渡日本不久,便立下了宏大志向:“我以我血荐轩辕”。他要把满腔的热血奉献给祖国。他是一位深沉的爱国者,又是一个科学救国论者。他先选择了医学。他说:“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后来便到“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学习,“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鲁迅《呐喊•自序》)1920xx年,一个偶然的事件,成了他思想发展和改变志向的契机。鲁迅:“有一回,我意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呐喊•自序》)鲁迅的这一段经历和他弃医从文的原因,他在《鲁迅自传》(这篇自传是作者在1920xx年所作《自叙传略》的基础上于1930年增补修订而成的)里是这样写的:我在矿路学堂毕业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日俄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3简介藤野先生与鲁迅藤野先生,即藤野严九郎(1874—1945),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日本福井县人,出生于一医生家庭。18,毕业于名古屋爱知县医学专门学校后留校任教。1920xx年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讲师,1920xx年7月(鲁迅从仙台医专前几个月)升为教授。曾担任解剖学、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等课程。他为人正直、生活朴素,工作认真负责,对弱国学生无民族偏见,对鲁迅很关怀,受到鲁迅的尊敬。1920xx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20xx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国大学医学部。1920xx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退职后到东京一慈善医院就业。1920xx年回故乡自立诊所,热心为乡民服务。1945年8月11日病逝。“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探听到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向他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其实藤野先生活到七十二岁,直到1945年8月11日才因脑溢血逝世。《鲁迅全集》在日本出版后三年,藤野先生的长子入第四高等学校读书。教师发现他是藤野先生的儿子,把《鲁迅选集》给他。藤野先生戴上眼镜匆忙地翻开这选集。当他看到扉页上鲁迅先生的照片时,惊喜地高声叫道:“啊!这是周君,他已经了不起啦!’他知道鲁迅先生还健在,非常高兴。”(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出版)1937年3月,日本《文学案内》上发表了以《谨忆周树人君》为题的藤野先生的谈话录。
初二下语文教案篇十五
一、思想品德要求
了解五首诗词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要求
1、了解有关作者。
2、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
3、感悟诗词中所蕴含的情趣。
4、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能力要求:
1、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发挥想像创造力。
重点:
1、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并品味诗词蕴含的情趣,
2、背诵五首诗词。
3、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
难点:通过诵读,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审美情趣。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观刈麦》和赤壁两首诗。分析诗的内容。了解作者感受诗的意境。
录有本课五首诗词的磁带。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观刈麦》这首诗(板书课题),下面我把作者向同学们作简单介绍。
白居易(公元772—公元846),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早年家境贫寒,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多有了解。贞元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早年所作讽喻诗中不少篇章,对当时的政治黑暗现象多有揭露,对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多有反映。后遭贬谪,意志消沉,晚年尤甚,所作诗文多为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他的诗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岖都能听懂。
二、放录音后学生自己朗读课文
然后在老师指导下,分析、背诵。
1、朗读并背诵交代背景的两句诗。(“田家少闲日”到“小麦覆陇黄”)
2、翻译并背诵妇女领着孩子去田间送饭的两句。
翻译:妇女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小孩子提着用瓦壶装的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