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板书(优秀20篇)
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指南和依据。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到教学时间的安排和控制,合理分配教学资源。阅读这些教案范文,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如何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
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板书篇一
经历综合运用有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有理数加减法统一为加法运算,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2、难点: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加法算式的运算方法、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
2、计算、
(1)(—8)+(—6);(2)(—8)—(—6);(3)8—(—6);。
(4)(—8)—6;(5)5—14、
五、新授。
我们已学习了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今天我们来研究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六、巩固练习。
1、课本第24页练习、
(1)题是已写成省略加号的代数和,可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原式=1+3—4—0。5=0—0。5=—0。5。
(2)题运用加减混合运算律,同号结合、
原式=—2。4—4。6+3。5+3。5=—7+7=0。
(3)题先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
原式=(—7)+(—5)+(—4)+(+10)。
=—7—5—4+10(省略括号和加号)。
=—16+10。
=—6。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25页第26页习题1、3第5、6、13题、
九、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1、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加法后,常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归纳: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用式子表示为a+b—c=a+b+(—c)、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过程教案法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过程教案法的理论基础是交际理论,认为写作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群体间的交际活动,而不是写作者的个人行为。它包括写前阶段,写作阶段和写后修改编辑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教练,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更正其错误,帮助学生完成写作各阶段任务。课堂是写作车间,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彼此交流,提出反馈或修改意见,学生不断进行写作,修改和再写作。在应用过程教案法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学生从没有想法到有想法,从不会构思到会构思,从不会修改到会修改,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由于能得到教师的及时帮助和指导,所以,即使是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也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写出较好的作文来,从而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增强了写作的自信心。
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较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将本单元情感目标融入其中,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教授语法时,应注重通过例句的讲解让语法概念深入人心,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一个清晰的脉络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此教案设计为一个课时,主要将安妮的处境以及她的精神做一个简要概括,下一个课时则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
在此教案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再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案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
在教案中任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说”英语这个环节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课文,所以复述课文便尚有难度,对于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待研究。
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板书篇二
2.内容解析。
有理数的乘法是继有理数的加减法之后的又一种基本运算.有理数乘法既是有理数运算的深入,又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除法、乘方的基础,对后续代数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与有理数加法法则类似,有理数乘法法则也是一种规定,给出这种规定要遵循的原则是“使原有的运算律保持不变”.本节课要在小学已掌握的乘法运算的基础上,通过合情推理的方式,得到“要使正数乘正数(或0)的规律在正数乘负数、负数乘负数时仍然成立,那么运算结果应该是什么”的结论,从而使学生体会乘法法则的合理性.与加法法则一样,正数乘负数、负数乘负数的法则,也要从符号和绝对值来分析.由于绝对值相乘就是非负数相乘,因此,这里关键是要规定好含有负数的两数相乘之积的符号,这是有理数乘法的本质特征,也是乘法法则的核心.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计算两个数的乘法.
(2)能说出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能用例子说明法则的合理性.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在进行两个有理数乘法运算时,能按照乘法法则,先考虑两乘数的符号,再考虑两乘数的绝对值,并得出正确的结果.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的归纳过程.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有理数的乘法与小学学习的乘法的区别在于负数参与了运算.本课要以正数、0之间的运算为基础,构造一组有规律的算式,先让学生从算式左右各数的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观察这些算式的共同特点并得出规律,再以问题“要使这个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那么应有……”为引导,让学生思考在这样的规律下,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两个负数相乘各应有什么运算结果,并从积的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总结出规律,进而给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在这个过程中体会规定的合理性.上述过程中,学生对于为什么要讨论这些问题、什么叫“观察下面的乘法算式”、从哪些角度概括算式的规律等,都会出现困难.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教师应该在“如何观察”上加强指导,并明确提出“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看规律”的要求.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观察给定的乘法算式;从哪些角度概括算式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从有理数分类的角度考虑,区分出有理数乘法的情况有:正数乘正数、正数与0相乘、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负数乘负数.
设计意图:有理数分为正数、零、负数,由此引出两个有理数相乘的几种情况,既复习有关知识,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又渗透了分类讨论思想.
问题2下面从我们熟悉的乘法运算开始.观察下面的乘法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3×3=9,
3×2=6,
3×1=3,
3×0=0.
追问1:你认为问题要我们“观察”什么?应该从哪几个角度去观察、发现规律?
如果学生仍然有困难,教师给予提示:
(1)四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左边都有一个乘数3.
(2)其他两个数有什么变化规律?——随着后一个乘数逐次递减1,积逐次递减3.
设计意图:构造这组有规律的算式,为通过合情推理,得到正数乘负数的法则做准备.通过追问、提示,使学生知道“如何观察”“如何发现规律”.
教师:要使这个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那么,3×(-1)=-3,这是因为后一乘数从0递减1就是-1,因此积应该从0递减3而得-3.
追问2:根据这个规律,下面的两个积应该是什么?
3×(-2)=,
3×(-3)=.
练习:请你模仿上面的过程,自己构造出一组算式,并说出它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构造算式,加深对运算规律的理解.
先让学生观察、叙述、补充,教师再总结:都是正数乘负数,积都为负数,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
设计意图:先得到一类情况的结果,降低归纳概括的难度,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问题3观察下列算式,类比上述过程,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
3×3=9,
2×3=6,
1×3=3,
0×3=0.
鼓励学生模仿正数乘负数的过程,自己独立得出规律.
设计意图:为得到负数乘正数的结论做准备;培养学生的模仿、概括的能力.
追问1:要使这个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你认为下面的空格应各填什么数?
(-1)×3=,
(-2)×3=,
(-3)×3=.
练习:请你模仿上面的过程,自己构造出一组算式,并说出它的变化规律.
先让学生观察、叙述、补充,教师再总结:都是负数乘正数,积都为负数,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
追问3: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两种情况下的结论有什么共性?你能把它概括出来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模仿已有的讨论过程,自己得出负数乘正数的结论,并进一步概括出“异号两数相乘,积的符号为负,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既使学生感受法则的合理性,又培养他们的归纳思想和概括能力.
问题4利用上面归纳的结论计算下面的算式,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3)×3=,
(-3)×2=,
(-3)×1=,
(-3)×0=.
追问1:按照上述规律填空,并说说其中有什么规律?
(-3)×(-1)=,
(-3)×(-2)=,
(-3)×(-3)=.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负数乘负数的结论.因为有前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学生能独立完成.
问题5总结上面所有的情况,你能试着自己给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课堂交流,师生共同完成,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看教科书.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如果有困难,可先让学生看课本第29页有理数乘法法则后面的一段文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归纳乘法法则,明确按法则计算的关键步骤.
例1计算:
(1)。
;(2)。
;(3)。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教师说明:在(3)中,我们得到了。
=1.与以前学习过的倒数概念一样,我们说。
与-2互为倒数.一般地,在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追问:在(2)中,8和-8互为相反数.由此,你能说说如何得到一个数的相反数吗?
设计意图:本例既作为巩固乘法法则,又引出了倒数的概念(因为这个概念很容易理解),同时说明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与乘-1之间的关系(反过来有-8=8×(―1)).
设计意图:利用有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小结、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2)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两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3)举例说明如何从正数、0的乘法运算出发,归纳出正数乘负数的法则.
(4)你能举例说明符号法则“负负得正”的合理性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和学习过程两个方面进行小结.
作业:教科书第30页,练习1,2,3;第37页,习题1.4第1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判断下列运算结果的符号:
(1)5×(-3);。
(2)(-3)×3;。
(3)(-2)×(-7);。
(4)(+0.5)×(+0.7).
2计算:
(1)6×(-9);(2)(-6)×0.25;(3)(-0.5)×(-8);。
(4)。
;(5)0×(-6);(6)8×。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情况.
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板书篇三
1.1正数和负数(2)。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教学准备: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思考并讨论.
(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基准.
二、讲解新课。
度,用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8.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米。记账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用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思考:教科书第4页(学生先思考,教师再讲解)。
三、课堂练习课本p4练习1,2,3,4。
四、课时小结。
引入负数可以简明的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于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示.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把哪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要特别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建立正负数概念后,当考虑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它的符号,这与以前学过的数有很大的区别.
五、课外作业教科书p5:2、4。
板书设计:
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板书篇四
1.1正数和负数(2)。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教学准备: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思考并讨论.
(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基准.
二、讲解新课。
度,用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8.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米。记账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用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思考:教科书第4页(学生先思考,教师再讲解)。
三、课堂练习课本p4练习1,2,3,4。
四、课时小结。
引入负数可以简明的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于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示.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把哪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要特别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建立正负数概念后,当考虑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它的符号,这与以前学过的数有很大的区别.
五、课外作业教科书p5:2、4。
板书设计:
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板书篇五
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懂得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会判别一个有理数是整数还是分数,是正数、负数还是零。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有理数进行分类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分类讨论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有理数的学习,体会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在引入了负数后,本课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宜过多展开。
教学准备。
用电脑制作动画体现有理数的分类过程。
教学过程。
四、课堂引入。
2.举例说明现实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如果由a地向南走3千米用3千米表示,那么-5千米表示什么意义?
4.举两个例子说明+5与-5的区别。
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板书篇六
学习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能根据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进行有理的简单运算。
2、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能力.
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有理数乘法。
学习难点:法则推导。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归纳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计算:
(1)(一2)十(一2)。
(2)(一2)十(一2)十(一2)。
(3)(一2)十(一2)十(一2)十(一2)。
(4)(一2)十(一2)十(一2)十(一2)十(一2)。
猜想下列各式的值:
(一2)×2(一2)×3。
(一2)×4(一2)×5。
二、探究新知。
1、自学有理数乘法中不同的形式,完成教科书中29~30页的填空.
2、观察以上各式,结合对问题的研究,请同学们回答:
(3)负数乘以正数积为__________数,(4)负数乘以负数积为__________数。
提出问题:一个数和零相乘如何解释呢?
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板书篇七
2、会把省略加号和括号的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看成几个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进一步感悟“转化”的思想。
把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
省略负数前面的加号的有理数加法,运用运算律交换加数位置时,符号不变。
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有理数的加减速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1、完成下列计算:
(1)3+7-12;(2)(-8)-(-10)+(-6)-(+4)。
归纳: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运算;
省略负数前面的加号和()后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交流。
1、把下列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
2、将下列有理数加法运算中,加号省略:
(1)12+(-8)=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运算先统一成加法,再省略加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本p37例6,完成下列计算:
盘点收获。
个案补充。
1.计算:
本p39习题2。5第6题(1)、(3)、(5),第7题。
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板书篇八
有理数的乘法是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一样,也是建立在小学算术运算的基础上。“有理数乘法”的教学,在性质上属于定义教学,历来是一个难点课题,教师难教,学生难理解。有一个比较省事的做法是,略举简单的事例,尽早出现法则,然后用较多的时间去练法则,背法则。但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尽量考虑在有利于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能最大限度地使教学的设计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设计的思路符合新课程倡导的理念。
反思这节课,成功之处在于: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2、精心设计的现实模型“水位变化,日期前后”使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规定合理性”与“规定必要性”都得到了事实的说明。: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的有效教学应指向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此背景下,本节课的引入部分通过幻灯片形象直观地展示学生熟悉的水库水位变化情况,创设了真实的问题情境。意在诱发同学们进行探索与解决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来源于实际生活。
3、练习设计,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整节课内容安排紧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突破难点。根据初一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设计了“试一试”、“练一练”、“合作学习”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在教学中尽量用激励性和导向性的语言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比较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尽管最初的设计能体现一些新的理念,但经过课堂实践后,仍感到有许多不足。
1、课堂引入化时间太多。有理数的加法对本节课的作用不是很大,直接从水位变化的实例引出可以节省一些时间用于合作学习的环节。
2、“练一练”这一环节的题目设计的较难,对中下学生一时难以接受。重点应该是练习有理数乘法的法则,计算量不易太大。先从整数乘以整数,再进行分数乘以分数,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学生会容易接受。
3、整堂课感觉教师启发引导的较多,给学生自主探索思考的空间较少。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板书篇九
1、知识目标: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熟练运用有理数的法则进行准确运算。
2、能力目标:通过对问题的变式探索,培养自己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积极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的推导及熟练运用。
难点:有理数乘法运算中积的符号的确定。
1、在小学我们已经接触了乘法,那什么叫乘法呢?
求几个的运算,叫乘法。
一个数同0相乘,得0。
2、请你列举几道小学学过的乘法算式。
规定:向右为正,现在之后为正。
3分钟后蜗牛应在o点的()边()cm处。
可以列式为:(+2)(+3)=。
问题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那么3分钟后蜗牛在什么位置?
规定:向右为正,现在之后为正。
3分钟后蜗牛应在o点的()边()cm处。
可以列式为:
问题3: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右爬行,那么3分钟前蜗牛在什么位置?
规定:向右为正,现在之后为正。
3分钟前蜗牛应在o点的()边()cm处。
可以表示为:
问题4: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cm的速度向左爬行,那么3分钟前蜗牛在什么位置?
规定:向右为正,现在之后为正。
3分钟前蜗牛应在o点的()边()cm处。
可以表示为:
2、观察这四个式子:
(+2)(+3)=+6(—2)(—3)=+6。
(—2)(+3)=—6(+2)(—3)=—6。
正数乘正数积为__数:负数乘负数积为__数:
负数乘正数积为__数:正数乘负数积为__数:
乘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_____。
思考:当一个因数为0时,积是多少?
两数相乘,同号得,异号得,并把绝对值。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
1、你能确定下列乘积的符号吗?
37积的符号为;(—3)7积的符号为;
3(—7)积的`符号为;(—3)(—7)积的符号为。
2先阅读,再填空:
(—5)x(—3)。同号两数相乘。
(—5)x(—3)=+()得正。
5x3=15把绝对值相乘。
所以(—5)x(—3)=15。
填空:(—7)x4____________________。
(—7)x4=—()___________。
7x4=28_____________。
所以(—7)x4=____________。
[例1]计算:
(1)(—5)(2)(—5)。
(3)(—6)(—0.45)(4)(—7)0=。
解:(1)(—5)(—6)=+(56)=+30=30。
请同学们仿照上述步骤计算(2)(3)(4)。
(2)(—5)6==。
(3)(—6)(—0.45)==。
(4)(—7)0=。
让我们来总结求解步骤:
两个数相乘,应先确定积的,再确定积的。
1、小组口算比赛,看谁更棒。
(1)3(—4)(2)2(—6)(3)(—6)2。
(4)6(—2)(5)(—6)0(6)0(—6)。
2、仔细计算。,注意积的符号和绝对值。
(1)(—4)0.25(2)(—0.5)(—2)(3)(—)。
(4)(—2)(—)(5)(—)(—)(6)(—)5。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个数同0相乘,仍得0。
b、一个数同1相乘,仍得原数。
c、如果两个数的乘积等于1,那么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d、一个数同—1相乘,得原数的相反数。
2、在—2,3,4,—5这四个数中,任意两个数相乘,所得的积最大的是()。
a、10b、12c、—20d、不是以上的答案。
3、计算下列各题:
(5)(—6)(—5)=;(6)(—5)(—6)=。
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板书篇十
学习目标:。
1、理解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的意义.
2、会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方法:讲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1、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高度的变化上升4.5千米下降3.2千米上升1.1千米下降1.4千米。
记作+4.5千米—3.2千米+1.1千米—1.4千米。
请你们想一想,并和同伴一起交流,算算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千米.
2、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方法是。
1、现在我们来研究(—20)+(+3)—(—5)—(+7),该怎么计算呢?还是先自己独立动动手吧!
2、怎么样,计算出来了吗,是怎样计算的,与同伴交流交流,师巡视指导.
如:(-20)+(+3)-(-5)-(+7)有加法也有减法。
=(-20)+(+3)+(+5)+(-7)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
=-20+3+5-7再把加号记在脑子里,省略不写。
可以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或者“负20加3加5减7”.
4、师生完整写出解题过程。
1、解决引例中的问题,再比较前面的方法,你的感觉是。
2、例题:计算-4.4-(-4)-(+2)+(-2)+12.4。
3、练习:计算1)(—7)—(+5)+(—4)—(—10)。
1、小结: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p241、2。
3、计算。
1)27—18+(—7)—322)。
五、作业。
1、p2552、p26第8题、14题。
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板书篇十一
1、知识目标: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能力目标: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情感态度:让学生了解有关负数的历史、体会负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难点: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某班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分,答错一题扣1分,不回答得0分;每个队的基础分均为0分。两个队答题情况见书上第23页。
二、分析探索、问题解决。
分组讨论扣的分怎样表示?
用前面学的数能表示吗?
数怎么不够用了?
引出课题。
讲授正数、负数、有理数的定义。
用负数表示比“0”低的数,如:-10,读作负10,表示比0低10分的数。启发学生再从生活中例举出用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数。
三、巩固练习。
1、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列各题中的数量:
(2)球赛时,如果胜2局记作+2,那么-2表示______;。
(3)若-4万表示亏损4万元,那么盈余3万元记作______;。
(4)+150米表示高出海平面150米,低于海平面200米应记作______.
分析:用正、负数可分别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常高于海平面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高度用负数表示;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定为用正数表示,则另一个方向用负数表示;如运进与运出,收入与支出,盈利与亏损,买进与卖出,胜与负等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向东5米”与“向西10米”不是相反意义的量;
b.如果汽球上升25米记作+25米,那么-15米的意义就是下降-15米;
c.如果气温下降6℃记作-6℃,那么+8℃的意义就是零上8℃;。
d.若将高1米设为标准0,高1.20米记作+0.20米,那么-0.05米所表示的高是0.95米。
三、小结回顾、纳入体系。
学生交流回顾、讨论总结,教师补充如下:
概念:正数、负数、有理数。
分类:有理数的分类:两种分法。
应用:有理数可以用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板书篇十二
(3)几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奇数个负数为负,偶数个负数为正。
以上对数学中有理数乘法法则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考试成功。
七年级上数学知识点之乘方的定义
(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3)a2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2≥0;若a2+|b|=0?a=0,b=0;
(4)据规律 底数的小数点移动一位,平方数的小数点移动二位。
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板书篇十三
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并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及运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
有理数减法法则。
四、教学难点。
有理数减法法则。
五、教学用具。
三角尺、小黑板、小卡片。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计算:
(1)(-2.6)+(-3.1);(2)(-2)+3;(3)8+(-3);(4)(-6.9)+0.
2.化简下列各式符号:
(1)-(-6);(2)-(+8);(3)+(-7);。
(4)+(+4);(5)-(-9);(6)-(+3).
3.填空:
(1)______+6=20;(2)20+______=17;。
(3)______+(-2)=-20;(4)(-20)+______=-6.
在第3题中,已知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在小学里就是减法运算。如______+6=20,就是求20-6=14,所以14+6=20.那么(2),(3),(4)是怎样算出来的?这就是有理数的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二)、师生共同研究有理数减法法则。
问题1(1)(+10)-(+3)=______;。
(2)(+10)+(-3)=______.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式的结果相同,(更多内容请访问首页:)即(+10)-(+3)=(+10)+(-3).
(2)(+10)+(+3)=______.
(2)的结果是多少?
于是,(+10)-(-3)=(+10)+(+3).
至此,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教师强调运用此法则时注意“两变”:一是减法变为加法;二是减数变为其相反数。减数变号(减法============加法)。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计算:
(1)(-3)-(-5);(2)0-7.
例2计算:
(1)18-(-3);(2)(-3)-18;(3)(-18)-(-3);(4)(-3)-(-18).
通过计算上面一组有理数减法算式,引导学生发现:
在小学里学习的减法,差总是小于被减数,在有理数减法中,差不一定小于被减数了,只要减去一个负数,其差就大于被减数。
阅读课本63页例3。
(四)、小结。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强调指出:
由于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从而减法转化为加法。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当引进负数后就可以统一用加法来解决。
2.不论减数是正数、负数或是零,都符合有理数减法法则。在使用法则时,注意被减数是永不变的。
(五)、课堂练习。
1.计算:
(1)-8-8;(2)(-8)-(-8);(3)8-(-8);(4)8-8;。
2.计算:
3.计算:
(1)1.6-(-2.5);(2)0.4-1;(3)(-3.8)-7;。
(4)(-5.9)-(-6.1);。
(5)(-2.3)-3.6;(6)4.2-5.7;(7)(-3.71)-(-1.45);(8)6.18-(-2.93).
利用有理数减法解下列问题。
八、布置课后作业:
课本习题2.6知识技能的2、3、4和问题解决1。
九、板书设计。
2.5有理数的减法。
(一)知识回顾(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
例1、例2、例3。
(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练习设计。
十、课后反思。
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板书篇十四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感知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并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方式:自主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个学期学的《童趣》吗?还记得作者写了哪几件趣事吗?
明确:三件:观蚊成鹤;神游山林;观虫斗,驱虾蟆。
作者这什么能获得这些“物外之趣”呢?
明确:作者能够细致的观察事物,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2.这是沈复写的一篇文章,请同学介绍一下沈复,(他是清代文学家,尤工诗画和散文,正是由于小时一惯的细致观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才使沈复成为诗画和散文的一代大家。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很多都是在幼时的玩乐当中培养起来的。)。
二、作者介绍: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尤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分不开的。
丰子恺的散文,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和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课文走进丰子恺,走进《竹影》。
三、字词检查:
四、课文分析:
1.整体感知:速读全文,找出所写趣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概述事件的经过。
时间:吃过晚饭后。
地点:院子里。
人物:我、弟弟、华明、爸爸。
事件: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画竹影、议竹画、悟画意。
2.作者亲历的一件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却透出浓厚的童真童趣和美感。你能从文中淡淡的叙述中读出“美”来吗?并说说你觉得美的原因。
学生自主探究,在文中找出划记。
明确:同学们找得很细致,现在我将你们所找的归纳一下。
美的语言(看天,傍晚天空光线的变幻是迅速而不可挽救的;看月,月光下的夜景是美丽的;看人影;怎么月光下的人影头上会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呢?尤其好玩的是竟然好象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一样;看竹影,竹影就更为好玩了,竟然象中国水墨画里的竹画。美的语言描绘出了美的事物和美的意境,将孩子们在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中的细致观察,对美的发现,以及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事物强烈的好奇心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把读者带到了那个充满童真和童趣的世界里。)。
美的体验(在这样的美的氛围中,孩子们不禁技痒起来,就有了一次亲身的美的体验。齐读板书美的体验的文字,在画竹影的玩乐中,他们俨然大画家一般,享受到画竹成为名家的快乐)。
明确:爸爸可以说是丰子恺艺术的领路人,他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绘画课。他让孩子们了解到有关绘画的什么知识呢?(1.懂得了画画不能“依样画葫芦”,要有选择和布置。2.懂得了西洋画和中国画的区别: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中国画重写意,重神韵。)。
这样一来,我们同学们也懂得了有关西洋画和中国画的一些知识,我们也借这次语文课的机会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的绘画艺术,放动画,明确二者之间的区别:第一组的中国画线条的简单勾勒将一个对花嗟叹的女子形象表现出来了;第二组的中国画虽是层峦叠嶂但中国画的晕染技巧足以让画家将它一气呵成;第三组同样是水果但中国画的留白让这幅画显得清新典雅;第四组的中国画相反的朱砂朱笔绘出的是竹的神韵。
老师也很喜欢画,小时候看中国画和西洋画,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总觉画中国画很是潇洒,象王勃打腹稿样的,构思很久,而一但细揣其神的构思完成,那就是画笔疾走,如同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而西洋画就没有这种感觉了,细描慢摹,往往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完成。
明确:深得赵佶老爷子赞赏的是两幅画。一幅是:大画家刘松年构思巧妙,画了一轮红日涌升于万顷碧波之中;另一幅是:丛林中有一小楼,楼上有一凭窗美女,唇上有一点口红……中国画讲究的是深厚的意蕴。
美的感悟:一次童年画竹画的有趣经历,却在爸爸的引领下,让丰子恺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从文中哪段可以看出?(明确:最后一段,齐读)。
小结:文章写的是一件童年画竹画的趣事,紧扣童趣美来写。同学们作文充其量只是用美的瓖言,为我们描述出童年那件画竹影的趣事,但丰子恺却能深入下去,在爸爸的引领下,得到美的知识,获得至深的美的感悟,这是丰子恺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文中所要表现的童年往事的真正的趣和美,让他从此走上了艺术的殿堂。
3.课文总结:
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美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说明了艺术和美往往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五、拓展训练:丰子恺漫画欣赏。
1.瞻瞻的车(展示动画,看完说说,可以说说瞻瞻的车,也可以说说瞻瞻这个人)。
看老师写的漫画文字解说。有一定的顺序,
瞻瞻拿着两个大芭蕉扇,夹在腿间,一前一后,这便是瞻瞻的车了。
没有其他车快,没有其他车样子好,但瞻瞻的车可以带他翱翔在幻想的天堂中,可以带他畅游在梦想的海洋中。
瞻瞻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所有事情都是如此神奇。瞻瞻的车便是他的杰作。
爽风吹来,带来一片蓝天白云,瞻瞻要在这里,用他的车前进,奔驰在平原上。有绿树,红花,还有阵阵凉风轻轻地推着他快乐向前。
这是丰子恺最广为流传的一张画,主人公是他的长子丰华瞻。幼年的瞻瞻就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无怪长大成为著名的教授。当成名后的丰华瞻到外国的大学演讲时,礼堂上就悬挂着这张画片。
2.动笔练练:
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画的是一个小女孩阿宝正在给一张椅子穿袜子。丰老的对白是:“阿宝两只脚,椅子四只脚。”阿宝已经给椅子穿上自己的袜子了,可是,椅子还有两只脚没得穿。人没穿袜子会冷,椅子也会冷的。阿宝很天真也很失望,为什么她两只脚,而椅子是四只脚呢?这样的话,她就无法帮椅子的另外两只脚穿上袜子了。
这是我酷爱这幅漫画的理由。丰老先生给我们带来了儿童对世界的关爱,它多么令我感动!儿童和椅子,儿童和丰子恺,儿童和我,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隆重推荐丰子恺的漫画:漫画《丰子恺的儿女们》和《竹影》表现的主题一样,充满童真童趣的美感。
六、口语交流: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将这种活动和发现说出来听听,说不定其中就藏着你成才的玄机呢。
七.全文总结: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课后反思:
我们的语文教学其实也是美的教学,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从而实现大语文的教学。将写作教学蕴含在平常的教学中,让学生从语文教材和授课内容中悟出写作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板书篇十五
要想尽最大可能的发挥出课堂45分钟的效益,需要从许多方面去准备,去思考,比如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对课堂的组织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以及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等等。要想上好一节课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复习课并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去重复练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板书篇十六
教学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学生查找丰子恺的漫画或散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用儿歌《影子》导入,学生齐读儿歌: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1.小组内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漫画作品、散文;。
2.请同学在班上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及其注音。
b.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讨论、明确中心。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a.再读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的描写,并试着说明理由。
b.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找生动形象的描写句,并陈述理由。
五.质疑问难。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共同解决。
六.延伸、拓展。
小结导入:本文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它与上学期所学的《童趣》一文相映成趣,下面请大家不妨回忆一下《童趣》。
1.复习旧课,请同学背《童趣》,其他作评价、修正、补充。
2.延伸拓展。
a.述说一段童年往事,要求语言简洁,尽量表现童真、童趣,时间不超过2分钟。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述说,然后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b.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c.教师小结。
七.作业。
1.丰子恺的成功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短文,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
2.细读课文第6段,归纳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然后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与美术课上完成一幅水彩画或一幅国画。
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板书篇十七
1.体会作者向往追求理想生活的思想感情。
2.自然的联想、丰富的想像。
3.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的节奏感与和谐美。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朗读诗歌,疏通生字,查找、了解作者有关资料。
教师:朗读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星空以其无比的广阔和神秘,引起人们纷繁多姿的幻想,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同学们,面对星空,你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到《天上的街市》。
作者简介(学生交流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诗篇《天上的街市》。
1.熟悉诗歌,指导朗读请学生自己试读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
2.这种感情基调的诗歌应怎样朗读?
——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3.放录音。听完录音后,再请学生根据听录音的印象试读。老师再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三、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解读全诗。
(一)讨论学习第一节诗。
1.教师范读第一节。
2.“远远的街灯明了”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
——它表示时间是晚上,天已经黑了。
3.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登高远望,看到了暗空中无数街灯点缀其间,像是夜空中的无数明星,抬头望星空,无数明星也同样像是地上的无数街灯。这一书,诗人把“街灯”比喻成“明星”,又把“明星”
比喻成“街灯”,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形成一种循环复沓的诗美。
4.有的同学在朗读的时候,往往漏掉“是”字,请同学们想一想:“是”字可有可无吗?(让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诗,寻找语感)。
——“好像”后加一个“是”字,凑足音节,使其更舒展,同时更能表达作者赞赏的口吻。
5.节诗中有两处运用了联想,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思考联想的特征。
——两处联想:街灯——明星明星——街灯。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
(二)讨论学习第二节诗。
1.请学生个别朗读第二节诗。
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是如何描绘自己的想象物的?
——诗人用“美丽的”来形容街市,用“世上没有的”“珍奇”来形容物品,并用“陈列”一词来说明物品的繁多。
4作者极尽想象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
——极其肯定。从“定然是”一词可以看出来。
5作者这样写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天上是那样繁华富庶,天上的生活当然是无比美好幸福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再次全体朗读全诗,融入自己对诗歌感情的理解,读出韵味。
七.布置作业。
熟读成诵;预习三、四节诗内容。
第二课时。
一、体朗读全诗,回忆旧课内容。
二、讨论、学习第三节诗。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节。
——诗人由“美丽的街市”“珍奇的物品”想到了天街上应该有人,有人的活动。这“人”就是牛郎织女,进而描写出动态的景物。
3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如何?它与传说中的故事有何不同?
美满。他们骑着牛儿来来往往,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天地里。
4诗人这样的想象合理吗?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造?
——诗人的想象是合理的。他是依据星象来想象的,因为淡淡的银河,看上去确是浅浅的,也不很宽广。作者这样写是要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黑暗势力压迫的反抗,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讨论、学习第四节诗。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四节。
2.这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写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
3节中的“闲游”一词能否和上节中的“来往”一词互换?
——不能。“来往”是指牛郎织女骑着牛儿雕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而在天街上悠闲地游逛,只能说是“闲游”,强调“悠闲”
4节诗中有个量词用得很别致,请同学们找出来。
——“朵”
换成一颗的“颗”不更通俗明白吗?
——“朵”字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四、总结分析全诗。
1.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2.——展开的过程是: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
3.这首诗既有写实也有想象,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体会各自在诗中的作用。
——第一节写实,后三节都是想象。写实为想象作铺垫,想象则表达了对美好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4作者在想象的时候,多处运用了“定然有(是)”“定能够”“不信”“是”等极其肯定的词语,这表明什么?请同学们根据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性格、气质、诗歌风貌的特征来思考。
——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五、请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再现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奇特的想象。
六、拓展、迁移。
七、布置作业。
做一些有关联想和想象的题目。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
联想想象(天上的生活富庶、美好、幸福)。
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板书篇十八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有关概念,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整式的加减运算。
课本首先通过实例列式表示数量关系,介绍了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整式等有关概念,然后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类比有理数的运算律,明确了同类项可合并的道理,明确了整式加减法的法则和去括号法则.这些内容也是对前一章内容的进一步认识。
本章在呈现形式上突出了整式加减产生的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力求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法则的掌握。
本教案处理去括号法则是直接运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的;并对某些内容和例题作了小范围的调整和增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单项式、多项式和整式及有关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同类项的概念,能熟练的合并同类项。
3、掌握去括号法则,能准确地去括号。
4、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丰富的实例,经历观察、分析、交流、概括出单项式、多项和整式等有关概念。
2、经历类比有理数的运算律,探索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
3、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
2、通过将数的运算推广到整式的运算,在整式的运算中又不断地运用数的运算,使学生感受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观念。
重点难点。
理解整式的概念,会进行整式的加减去处理运算是重点;正确区分单项式的次数与多项式的次数,括号前是负数时去括号是难点。
课时分配。
2.1整式…………………………………3课时。
2.2整式的加减………………………………………3课时。
本章小结…………………………………………2课时。
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板书篇十九
1.通过与温度计的类比,了解数轴的概念,会画数轴。
2.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过程方法。
1.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2.通过数轴概念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会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
通过对数轴的学习,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而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
【教学重点】。
1.数轴的概念。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教学难点】。
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的概念。
【情景引入】。
1.小明感冒了,医生用体温计测量了他的体温,并说:“37.8度。”
提疑:医生为什么通过体温计就可以读出任意一个人的体温?
(体温计上的刻度)。
2.我们再一起去看看12月时祖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和温度情况(电脑分别显示黑龙江、焦作、海南三个城市美丽的自然风光,温度分别为-10°c,0°c,20°c)。
提疑:那么要测量这种气温所需要的温度计的刻度应该如何安排?需要用到哪些数?
(正数、零、负数)。
3.请尝试画出你想像中的温度计,并和其他同学交流,注意交流时要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提问:请找出一支温度计从外观上具有哪些不可缺少的特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总结出与数轴相对应的特点,如形状是直的、0刻度、单位刻度。(电脑动态演示,将温度计水平放置,抽象得出数轴图形表示有理数-10,0,20的过程)从而引出课题------数轴。
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板书篇二十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按有理数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
3.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难点:准确地掌握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中的符号问题.。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计算(五分钟练习):
(17)(-2)4;(18)(-4)2;(19)-32;(20)-23;
(24)3.4×104÷(-5).。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二、讲授新课。
1.在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同一级运算中,按照式子的顺序从左向右依次进行.。
审题:(1)运算顺序如何?
(2)符号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