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毕业论文理由(汇总18篇)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一种创作活动,可以用于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和感情。总结要言简意赅,突出主题,避免冗长和啰嗦。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旅游毕业论文理由篇一
1、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xx.
2、杜炜.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xx.
3、任燕.旅游道德认知与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xx.
4、樊飞.导游回扣与薪酬机制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xx.
5、仝红星.优秀传统文化与导游修养的提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
6、尹燕.当代导游知识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xx.
7、冯耕耘.导游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其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xx.
8、张红娟.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xx.
9、付冰峰.论导游语言的修辞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xx.
10、阙庆华.论导游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xx.
11、谢新暎.浅谈数字法在导游语言艺术中的妙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xx.
12、周丽玉,王坚.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xx.
13、殷群.从现场导游考试看学生导游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xx.
14、杨培玉.导游专业学生导游应变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xx.
15、王晓云.中职《模拟导游》教学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xx.
17、王艳.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xx.
18、王珍曙.高职高专导游专业学生讲解能力的培养——导游讲解十二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xx.
19、任春.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xx.
20、陈静.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xx.
21、余飞.论导游人员的第一印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xx.
22、欧阳莉.导游素质论及管理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xx.
23、孟海玲.导游激励目标与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xx.
24、吴丹.导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j].商业经济,xx.
25、朱玉华,陈珠芳.浅谈导游员职业道德建设[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xx.
26、李文明.导游员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xx.
27、周国忠.关于建设高素质导游队伍的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xx.
28、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xx.
29、宋稚芳,耿文辉.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途径之初探[j].高教论坛,xx.
30、刘秀丽.浅析wto与山东省旅行社导游人员的培养[j].内江科技,xx.
31、梅琳,吕金兰.基于心理契约导入的导游人员管理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xx.
32、郭英杰.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及其法律保护[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xx.
33、殷国聪,杨霓.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xx.
34、于萍.解析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xx.
35、杨环焕.旅行社导游人员管理问题初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xx.
旅游毕业论文理由篇二
伴随社会与经济地不断进步,旅游渐渐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旅游产业的发展已变成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行业之一。
但是,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在此时的环境下浮现出诸多问题,其中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景区的粗放管理尤为突出。
如何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1、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旅游相对封闭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旅游大国,如今向旅游强国迈进。
在几十年的旅游发展中,旅游产业发展逐步呈现出一定规模,旅游产业涉及的各个行业,包括酒店业、餐饮业、娱乐业等,其产业结构都迅速壮大,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正是因为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够完善,导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类矛盾问题,例如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规划不科学、产业规模不合理等。
实施的《旅游法》,只是从法律层面,保障了旅游产业发展,而还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增长。
2、旅游行业市场的运营模式缺乏合理性。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旅游行业市场运营,不仅仅是国内市场,而且包括了国外市场。
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等时代背景的发展,传统的旅游行业运行宣传,例如海报宣传、电视广告宣传、广播宣传等,难免达不到理想效果。
旅行社组团运营模式,也出现中间环节利润下降、散客增多、导游压力大等问题。
因此,旅游行业市场运营模式,还需根据时代背景需要,进行科学合理改革,这样才会更好地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不完备。
当前我国旅游产业链中各类企业结构上都存有不同的不合理因素,其中重点体现在几个方面:内部结构、数量结构等存在不合理性。
为了实现可续发展对旅游的要求,确保旅游活动的开展,每个行业的协调发展是由旅游行业的整体特性决定的,在向游客提供服务的每个步骤出现问题都会致使旅游的总的质量下滑,而且游客所需的服务不可能由同一个企业提供完成,必须一开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各个企业协调配合。
然而在旅游行业的每个结构层次的不合理都会影响完整的旅游行业的竞争和管理。
所以,在构筑较为完备的旅游产业链不论是在增加竞争能力还是增加行业产业链的竞争能力都必须要做的。
4、旅游产业对环境所产生的破坏。
当地人民经济活动的失误会一定程度破坏自然环境。
人们经济行为对于景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下面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工商业生产所排放出的废渣以及出现的噪声污染了景点的自然环境,破坏了景点应该有的安静。
此种行为不仅使景点失去了以前新鲜的空气、清澈的水流和安静的气氛,而且还由于环境污染而降低了游客游览的兴趣;另一个方面是不合理的环境开发和农业的生产模式破坏了旅游景点的自然环境平衡,使得自然人文环境遭受了直接的不良后果。
二、可持续发展下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1、政策顶层设计,打造现代版本的旅游产业综合体。
由于旅游发展政策不配套,导致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政策滞后产业发展情况。
因此,通过国家政策顶层设计,打造现代版本的'旅游产业综合体,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系统工程思考之中,以景区等旅游核心吸引物为依托,融入餐饮业、酒店业、娱乐业、购物业、交通业等配套政策支持,重点突出地区的旅游发展功能,以旅游产业综合体,带动周边实体经济发展,形成经济规模效应和全局观的系统发展思路。
2、积极探索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创新。
设立生态旅游和局部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鼓励建立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的旅游景区。
旅游景点必定依靠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标准,促进景区内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
政府在考虑土地规划的同时,不仅要重视景区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而且要把土地附作物上的生态资源,纳入旅游发展的总体布局。
这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旅游发展的体制创新问题,探索一套完整的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规章制度,把生态建设、开发、保护、管理融入到一个新的体制,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更新旅游产品体系,加速旅游产业结构升级。
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就是把传统中旅游产业结构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重心,转变为符合时代发展的产业结构特征,即以旅游低端服务的产品对应产业结构,升级成为旅游高端服务的产品对应的产业结构。
重视旅游产业布局,建立完善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支持体系,做好旅游景区发展可持续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优化行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向绿色化、品牌化、特色化方面转型。
特别是要重视旅游产业各个链条的合作,增强各行各业的沟通与交流,基于现代技术,融入产业发展,改变内部结构,促进行业自身更新升级。
另外,重视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合作,有效协调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争取获得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
旅游毕业论文理由篇三
天津商业大学申报的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果在内的“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11月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高校;旅游管理
1.品牌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的需要。开展品牌专业建设,就是要解决好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促进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增强高校专业的适应性。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是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的过程,有利于形成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发挥办学优势,推进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适用性人才。
2.品牌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品牌专业的品牌和商业品牌的形成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是在长期的办学积累中逐步形成的,同时也是通过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和用人单位中得到认可和肯定而形成的,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声誉度和影响力,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的重要窗口。
3.品牌专业建设是高校坚持科学发展,办出自身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从高校内部系统而言,品牌专业建设是提升学校整体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内涵建设,来自于质量,来自于品牌和特色。从项目设计的基本理念看,品牌专业专业建设,是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可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品牌专业是指高校优势专业群中,那些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特色性和示范性是品牌专业的关键特征所在。
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创建于1985年,是全国高校本科第一批设有该专业的院校之一。旅游管理专业最初是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由美方派教师讲授部分专业课,商业大学派教师到美国进修。之后,该专业于1993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批餐旅企业管理系列教材,在内贸部高校中推广使用。在巩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成果的基础上,开始运行天津商业大学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以下简称fiu)联合培养酒店管理本科人才项目,并取得突破进展,成为国内国际化办学的成功典型,也因此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目前,该专业有研究生和本科生两个层次的教育。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积极努力和较好的人才培养质量,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该专业又列入“天津市‘十二五’综合投资品牌专业建设规划”资助项目。根据新时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变化,不断探索特色鲜明且富有成效的品牌专业内涵建设路径成为天津商业大学不容推卸的使命。
(一)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目标与特色确立
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建设目标确定上,有效实施了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思路。在天津市普通高校旅游管理类院校中,教育部直属高校南开大学旅游专业是国内开设最早的本科院校之一,一直走的是重视基础理论与学科发展的路子,其在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目的地营销与管理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天津财经大学本科旅游专业设立于,晚于商大,但发展很快,尤其是在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餐饮管理等专业方向特色突出,教学成果丰厚。比较而言,天津商业大学除了与美国联合培养国际化视野酒店管理人才方面的优势外,通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逐步确立了自身在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方面的专业和学科优势。近五年来,主持承担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常规面上项目资助课题1项,主持承担或完成省部级课题6项,发表论著近100篇(部),且研究方向主要围绕天津及京津冀旅游开发与规划热点难点问题,专业建设则体现出人才培养、教学研究、科研立项及社会服务(培训讲座)立体融合的特点,逐步形成以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为标志的优势专业领域。基于综合比较分析,学校确定了以下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天津、依托行业、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建设省级名牌专业的基础上,以天津商业大学优势学科为支撑,推进专业的协调发展,培养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要求,具有管理、服务和旅游等综合知识结构、业务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管理和应用型人才。
(二)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品牌专业的培养方案应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个关键,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设计上,按学科大类培养,打通基础平台,强化学科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上述专业划入“旅游管理类”后,20上述两个专业实施旅游管理大类招生。鉴于这一变化,我校旅游管理系和酒店管理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突出旅游管理类专业特色和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实践要求,重点就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授课学时以及教学实践安排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调整。调整后,上述两个专业总学分略有减少,旅游管理专业调整后为180.5学分(调整前为182.5学分);酒店管理专业调整后为179.5学分(调整前为181.5学分),并突出了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比重。
(三)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落脚点。品牌专业的建设要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切实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1.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已经建成《旅游学概论》、《旅游规划与开发》两门天津商业大学的精品课程,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均上传到天津商业大学的网络学堂,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相关教学活动。同时,结合精品课的建设,形成了围绕两门课程的教学团队,出版了《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配套教材。《旅游规划与开发》校级精品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国内率先与国内顶级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合作,引入其经典案例进入教材,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该精品课程负责人应邀为世界旅游组织(unwto)亚太区域旅游官员进行“旅游规划编制”国际性培训,通过国际层面交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体现了学科前沿性。
2.教学模式改革。一是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实施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小组合作教学、问题解决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性较强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和专业英语等课程中强化实验课和实践课,开辟第二课堂。要求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体现能够联系产业发展实际,让学生通过学习分析方法来分析现实问题,来锻炼学生实际分析和应用理论方法的能力。如《旅行社经营管理》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策划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来体验旅行社业务的流程。这与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注重记忆理论的知识点和理论体系有很大的`不同。二是改革考核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考评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了确保学生不是仅仅通过最后的考试来完成课程的结课,专业在考核方式上作了较大的改革。首先是课程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以《导游业务》为例,将平时成绩和结课成绩的比例设计为60∶40,同时在平时的考核上,摒弃传统的笔试方式,采用课后社会实践作业、口头讲演报告、课堂讨论以及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三是加强课程改革。设置真正意义上的大专业。强化教师对于课程的主导地位,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科研的最新进展,开设新课程,并根据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自由,允许学生最大限度地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空间。以旅游管理专业冉群超老师开设的《野外旅游生存技巧》课程为例,该课程不仅面向专业学生,而且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受到学生欢迎,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天津电视台“都市60分”栏目、《天津日报》、《渤海早报》、《城市快报》、《天津教育报》等媒体都进行了相关跟踪和深度报道。四是以增强应用能力为导向,让学生自主选择课堂,在选择中激发动力,在选择中增强责任,在选择中不断成长。开设“自主探究课堂”,由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为学生形成个性特长营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3.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性较强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和专业英语等课程中强化实验课和实践课,开辟第二课堂。现在已经建成“虚拟导游与景区管理实训中心”“,旅游企业管理与旅游规划实验教学中心”将于上半年建成使用,上述四门课程形成了授课-实验-实践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产学研结合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品牌专业的重要措施。我们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尝试。首先,吸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其次,严格遴选行业信誉好、稳定的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第三,利用旅游企业先进的设备、技术和工艺,使学生能够及时学习和掌握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第四,引入旅游企业一线高层次人才参与教学工作,培养双师型人才,强化教师队伍结构;最后,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借助产学研结合的平台,采取专业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挂职,请业内资深专家到学校开办专题讲座或参与课程建设,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对业界的了解和联系,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上述机制的建立,有效地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例如,以来,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指导下,由该专业学生研究小组主持,围绕旅游企业、区域旅游发展等论题,主持承担与完成“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项目16项,参加学生100余人,有效提高了学生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责任心和能力,其中胡宇橙老师指导的“天津漕运文化旅游观光带”项目获“第三届天津市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竞赛”特等奖。另外,年12月由中国烹饪协会、中国商业联合会、团中央城市青年工作部等五部门主办的“联合利华饮食策划杯第七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上,作为唯一一支大学生代表队,面对180多名来自知名餐饮企业和四星级以上酒店的专业选手,该专业参赛的4名学生全部获得银奖的好成绩。
4.以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为平台,共享学科资源。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旅游管理专业所属的二级学科“旅游管理类”中还有酒店管理专业,因此,同属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也为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提供了可以共享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从而实现“基础共建,优势互补”。按照最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前两年所修的学科基础课中,《酒店管理概论》和《服务管理概论》两门课程由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主讲,其中《酒店管理概论》已经完成天津商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的建设,为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专业选修课中的《烹饪实验》、《餐饮经营管理》和《饮食营养与卫生》等课程也由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承担。同时,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成果,也被本专业教师应用于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旅游法规》、《旅游地理》、《旅行社经营管理》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等课程,发挥了品牌专业的示范效应。在物力资源共享方面,天津商业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已经建成并投入应用的中餐烹饪实验室和模拟酒吧实验室,不仅丰富了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充实了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内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由旅游管理教研室7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从学历来看,全部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4人;从年龄结构来看,45岁以上2人,40~45岁1人,31~39岁4人;就知识结构和专业特长来看,团队成员在旅游规划、旅行社管理、导游实务、旅游理论、专业英语、社会实践教学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与分工。同时,该专业团队在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天津市品牌专业以及市级教改课题组织实施过程中,锻炼和形成了良好的团队精神。该团队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培养,不仅给青年教师们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同时也注意传帮带,效果明显,该专业胡宇橙老师在“第十一届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三等奖,吴静老师获批入选天津市高校第二批“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该专业团队带头人王庆生教授是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领域的专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市级旅游研究课题多项,同时主持教育部特色专业和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项目,长期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为人师表,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兼任中国旅游教育分会理事、天津市旅游协会常务理事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询专家库成员。2013年12月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天津商业大学校级教学团队。天津商业大学申报的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果在内的“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2013年11月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旅游毕业论文理由篇四
摘要:高职教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发展迅猛,成绩卓著,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其教学手段和方法面临着改革和创新,旅游管理专业高职教育需要以其自身特点为前提,探索教学方法的革新。
关键词: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
回顾我国职业教育尤其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与全面把握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我们应弄清一个问题:要对高职教育进行准确定位,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准确把握高职教学特点的前提和基础。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就目前而言,主要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科教育。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观念转变是否到位的问题,也有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既有教学条件投入相对不足问题,也有教学方法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笔者拟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分析。
高职教育的教学与其它教育类型、层次的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认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有以下八个特点: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导向性。
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就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这个素质结构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行业通用技能)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职业特定技能);四是在技术应用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等(核心能力)[1]。
(二)教学对象的较大差异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因而分析和研究教学对象很有必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偏低,起点不一,差别较大。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类型较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但绝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中。这三类学生入学起点不同,文化、专业素质不同,甚至生理、心理素质也有差别,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难度较大,出现“管理难,教学难”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三)教学组织的灵活多样性。
机动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和时间的组合方式灵活多样,即弹性学制。二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制、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要求,其教学模式与方法可不同,以适应复杂多样的教学情况。三是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总之,通过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来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四)教学考评的技术技能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二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重点;注重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考评;三是整个教学过程注意恰当渗透职业资格考试教育,努力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岗位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
(五)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一是教、学、研、产是一个既有各自功能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做到协调统一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二是既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又能发挥其各自的教育功能。
二、旅游管理专业特征。
(一)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强调学生参与。
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课程一般都是模块式,分三年进行。在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及自我学习能力,主要由课堂参与、独立作业、小组作业、外出考察、毕业论文组成。第一年主要课程有旅游口语训练、旅游法规、中国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技能等专业基础必修课。并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带学生到安徽皖南进行为期一周的民俗自然风情考察。第二年主要课程有旅游市场营销、客源国概况、旅游心理学、实地导游、旅游产品策划等专业必修课,并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带学生在南京市内景点进行导游实习,第二学期到华东四市(无锡、苏州、上海、杭州)进行为期一周的导游见习。第三年学分第一学期课程有旅游会展、旅游投资学、应用英语等专业选修课程,第二学期主要是写毕业论文和进行旅行社和酒店的毕业实习。
(二)教学内容围绕导游职业资格证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全国导游职业资格以能力本位为指导,由旅游机构制定出旅游领域的能力标准,以此来衡量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能力。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些标准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课程与职业的匹配程度比较高。在核心技能课程的开发中,注重课程内容自身的逻辑性与职业要求的结合。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是面向世界、面向不断变化的行业发展需要的,观念新、内容广,并且注重学生方法论、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行业指导性。
(三)教学手段灵活,强调团队合作,加强实践锻炼。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扩大讲课信息量,增强趣味性与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如外出考察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视听教学、分组作业等,都属于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调团队工作,分组讨论、分组作业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形式。外地考察和实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工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实习单位包括大众性的旅游公司、旅游景点、旅馆、旅游机构和旅行代理公司等。
(四)师资要求严格,强调教师的双师资格。
实际工作经验新的时代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求专业教师每人都持有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必须有一定的旅行社或酒店的挂职锻炼经验。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
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特征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在认真总结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根据不同课程及同一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而又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方法,是将有关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等较为直观可感的形式,应用于课堂教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些具有较多形象而直观的教学内容的课程比较适合采取此种教学方法,如“导游基础”、“华东旅游”、“旅游美学”、“客源国概况”等专业课。例如:《客源国概况》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介绍与我国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周边国家的地理、历史、民族、语言、宗教、风俗、旅游业发展等内容;借助于网络,搜集客源国家的地图、国徽、国花、国树、服饰、饮食、旅游资源等等,通过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加深学生的印象。
需要说明的是,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需要制作相关课程的课件,而课件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因此课件制作既需要一定的技术保障,同时要充分考虑与教学内容的交互性、衔接性,以及画面的艺术性。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首创。运用此法进行教学,在管理科类的专业中是较早也较普遍的。因为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使学生以“当事人”的角色进入“现场”,以决策者的身份面临现实问题,负起责任,而不是旁观者。所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在各专业课程中广泛应用。
如何运用好案例教学法,关键注意以下两点:
1、案例必须具备典型性。
案例要有分析价值。旅游管理专业中,各专业课程专门的配套案例教材本就极少,大多数一、二年前的“老”案例,也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不能光依靠书本上的案例,而应自己做好案例的搜集、整理工作。笔者认为从《中国旅游报》上搜集是一个较好的方法。《中国旅游报》是国家旅游局主办的,全国最权威的,对全国旅游市场最具导向力的行业大报。从这上面搜集案例,真实性、时效性能得到保证,教师再从中选择较典型、可分析性强的,相信好的案例会源源而来。旅游教学案例的选择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应根据所讲授知识点的实际需要,对案例进行精心挑选,使所选案例有典型性,能代表某一现象本质,可举一反三;同时案例应有启发性,留有思考余地,让人深思。
2、案例教学要有针对性。
不同类型的案例,对于学生教授方法也不同。在教学中,应考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其中,后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2]。
(三)换位式教学。
换位式教学就是在某些课程中的某些教学环节中师生换位,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讲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旅游公关礼仪”、“导游业务”等课程,教师将有关教学内容事先布置清楚,让学生有准备地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解发挥情况,随机应变提出一些问题,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四)模拟教学法。
该方法始于20世纪30年代。它通过设置模拟环境、模拟角色、模拟操作程序,达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非常适合旅游专业课使用。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在授课时,如“饭店管理”课程可以请同学上台扮演饭店服务员和客人,设置情景对话,以及问题的发生和处理;“实地导游”课程也可以请同学上台扮演导游员为在座学生讲解景点。通过这种演习,学生们可以直接感受世界的复杂性,弄清理论与实践的差别,增长实践才能。
(五)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可分为校内、校外两部分。
1、校内情景式教学。
在教室或实验室模拟规定情景,具体来说,可开设校内实训室,如导游模拟实验室客房服务模拟实验室、中西餐服务模拟实验室旅游商品实验室等。导游模拟实训室应悬挂多幅旅游地图、挂图,及反映各地特色的旅游展品,另配备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等现代教学设施,收藏旅游资源相关图书,及国内外旅游风光vcd,供学生进行导游业务训练;客房服务模拟实验室可按三星级宾馆标准间设计,供学生进行客房服务管理训练;餐饮模拟实验室可配备中、西餐桌及用餐工具各两套,还可经常举行各种比赛。如按正规导游的要求举行导游模拟比赛,学生自己选择景点,自己编导游词并进行特定的危机处理。
2、校外情景教学又叫实地考察法。
这是一种通过到实地参观进行考察的办法。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第一,二年的实习周实地考察旅游正是对此种方法的运用。一年级是去黄山及皖南地区的旅游考察,通过实地导游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在参观实际景点的同时更感性的了解导游的程序,导游的方法以及技巧。二年级的华东线考察,就是在短途导游的基础上,培养长线导游讲解的途径。对于饭店管理方向的学生,带他们到星级饭店参观,使学生了解星级饭店的设置机构,如客房,餐厅的规模,布置;了解饭店的运营状况,服务人员的服务方式方法,如怎样正确的铺床,摆台,怎样正确的迎接客人,使用礼貌用语,怎样转接,挂接电话等等。既然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性的人才,那么实地考察法显得尤为重要。
显然,一个学生最好经过各种方法的训练,以适应变革社会多方面的要求。对一个大学及其教师而言,也有必要用不同的方法训练学生。国内不少大学教学方法单一,而且理论脱离实际,以上介绍的教研方法或许可供参照。
参考文献:。
[1]蒋作斌.对职业教育特色问题的认识[j].职教论坛,,(01).
旅游毕业论文理由篇五
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体系中,积极参与各种竞赛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学生的竞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尝试着探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竞赛一体化的培养方法及保障措施,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探索专业建设的新思路。
在现代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为了检验和展示学生职业技能学习的实际教学成果,职业技能竞赛在各高职院校的正常教学活动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偏重于实用型的专业学科,将职业技能竞赛培训与理论教学联系起来,既能体现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同时也避开了过于偏重竞赛或理论教学从而对学生产生的偏科影响。
一、现有的职业技能教学与竞赛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管理是一门正在不断发展的学科,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绿色经济产业,正在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职业技能的角度上而言,相较其他专业更需要贴近现实中的经济发展趋势,而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偏重于通过实训来为理论进行说明,实训成为了理论的参考。
但其所涉及的理论在发展快速的行业里面也在不断地进行变更和进化。
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传统教材的理论和技能传授,那就非常容易造成现实与课堂专业学习的脱节。
2.竞赛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传统组成部分,也是为了鼓励学生多学习职业技能并将其进行实际应用,理论上而言对教学效果有利无害。
但是在实际的比赛准备过程中,却变成了学生与教师为了应对比赛的紧张日程要求,许多院校不得不选择让学生暂时全面脱离正常的教学环境,进行所谓的竞赛特训,以至于使原本作为优秀种子选手而挑选出来的学生,在竞赛技能上了如指掌,但是对于与竞赛无关的其他专业科目落下不少学习进度。
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而言,未免存在了隐患。
也很容易使学生与班级其他同学脱节,进而对其心态造成不利影响。
3.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就现实情况而言,旅游实训的教学环境建设在我国各高职院校中相对其他专业比较落后,无论是硬件上的配套设施,还是训练软件上的落后与匹配问题,都尚且与现实存在一定的落差。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竞赛一体化培养方法分析。
1.技能竞赛与旅游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相结合,将竞赛的比赛需求融入正常的课程教学。
将竞赛的项目内化到课程的设计中,也就意味着需要对现有的旅游实训教学课程进行重新设置。
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都围绕竞赛的需求进行改进和创新,按照教学难易程度来进行区分掌握技能的优先级。
将每一个教学模块的相关技能与职业技能竞赛相对应,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旅游实训课程与职业技能竞赛相结合。
现行的旅游专业课程多以理论为主实训为辅的方式进行,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如餐饮管理课程与调酒服务课程,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常常是同一个比赛赛项中的分赛项,但在传统教学计划中这两门课程往往彼此毫无瓜葛。
所以可以将此类有共同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的课程进行重新的规划和设计。
以竞赛项目小组的形式,分项目多头同时进行,一方面防止重复的教学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乏味的厌学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容易激发学生在不同的领域之间的创新能力。
3.教学考核方式与技能竞赛相结合。
考核方式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主要方法,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将技能竞赛的培训内容与课程教学结合之后,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考核方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竞赛型课堂教学的参与积极性。
如将中文导游比赛作为一个竞赛项目,参加该项目的学生可通过中文口语演讲,个人才艺展示,综合笔试成绩等项目来进行最终的项目考核。
三、教学竞赛一体化的保障措施建设。
1.确立以职业技能竞赛培养方式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专业教学中给教师和学生确立好教学竞赛一体化的观念,能够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改革后的教学新方式,也能使学生确实的掌握其所需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培养目标。
2.培养竞赛型师资队伍,提高旅游实训设施建设。
教学竞赛一体化对于学校的师资力量有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课堂教学理论知识,還要对于职业技能竞赛有充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能够将微课、慕课、云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辅助教学等。
另外,技能竞赛指向的教学设计使其对学校所拥有的旅游实训设施设备要求较高,需要有充足的设备来提供学生的技能培训工作。
这就需要各高职院校对于专业实训建设与教学目标结合更加的重视并给予相应的支持。
3.职业技能竞赛意识深化普及。
落实教学竞赛一体化让师生们认识到职业技能竞赛的全貌。
一是要全面普及竞赛机制,通过课程的设置与计划,先组织班级内部的竞赛,然后同专业班级之间进行竞赛,形成竞赛气氛,再可上升至校内跨年级跨专业性的竞赛活动,通过竞争来加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而在校级选拔中通过的队伍可参加市、省级职业技能竞赛,进而参与到国家级比赛中去,充分实现校内学习与高职院校竞赛活动的对接。
二是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对于取得竞赛成绩的学生可以实施“学分等换”“以赛代考”等鼓励方式,将竞赛成绩按照等次兑换相应学分,并可免修竞赛项目对应课程等,提高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避免出现因为参加竞赛而导致的学业受到负面影响的结果。
总而言之,在高校职业技能竞赛与教学过程的结合上,需要有相应的教学体制的改革,需要教师自我的不断提升与学习,需要各高职院校的重视与投入,其过程严格来说与现行的教学竞赛两者独立的模式相比确实更加“麻烦”,但从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培养上来说,更符合高等职业院校对于培养学生的教学目标要求,也更符合国家对于职业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期许。
【2】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居民旅游经验的日渐丰富,旅游市场对旅游服务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从而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论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为切入点,从学校、教师、学生等角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限制因素进行分析,并从相对应的角度针对性地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以期能够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居民旅游经验的逐渐丰富及网络信息的日渐高速,旅游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而旅游行业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人才的竞争,旅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停留在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等要求层面上,更多的是体现在人才的创新能力上。
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及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应用性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比重应逐渐提高。
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适应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学生的专业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行业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以适应旅游行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民众不断提升的旅游服务需求。
二、限制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学校因素。
1.思想上不重视。
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如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在师资建设上忽视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在实践环节上流行于形式,因而很难形成重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与氛围。
旅游毕业论文理由篇六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旅游业逐渐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中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类型,在各个地区都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整体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本文主要针对安徽省的乡村旅游气象服务,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了解实际情况,根据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促进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乡村旅游;气象服务;需求调查;存在问题;建议对策
近几年来,安徽省逐渐加强对旅游扶贫的重视,并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还需要加强促进乡村旅游气象服务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气象服务的时效性、准确性,突出信息化和特色化。
1.1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通过分析安徽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探索、起步、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其中探索阶段指的是政府没有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和主导,主要是一部分农户自行建立“农家乐”,形式和内容都相对简单;起步阶段指的是有一部分的社会资金投入其中,政府部门也开始对本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快速发展阶段指的是政府部门已经对乡村旅游经济带进行统一规划,投入的社会资源更多,各旅游景点已经成为综合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集住宿、餐饮、休闲娱乐、集体观光于一体[1]。
1.2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发展现状
1.2.1服务内容
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本地常规的天气预报向服务对象提供;二是将日照、气压、湿度、降水、温度等专业的气象要素预报提供给重点服务对象;三是对前两方面的资料进行加工,制定出行指数、洗车指数、穿衣指数等指数预报;四是向服务对象提供应急气象预警信号,如冰雹、大风、暴雨等对流天气应急预警,人体舒适指数、48~72小时趋势预报等指数预报,节假日旅游天气预报、重大旅游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交通天气预报等内容[2]。
1.2.2技术支撑
气象服务中的技术支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收集、制作、发布气象数据以及服务产品的设备;二是气象预报平台和技术。当前在安徽省的各个市(区)及乡(镇)地区,都分布有自动山洪地质灾害气象观测站,以及大气电场仪、负氧离子监测站、空气气溶胶监测站、土壤水分观测站等不同类型的专业气象监测仪器,在整个地域内构建出统一的气象监测网络[3],并通过不断完善监测预报预测业务体系,提高其精细化程度,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已经能够全面开展。
1.2.3主要服务产品、发布方式及渠道
目前,安徽省乡村气象旅游服务的产品可以划分为气象资料服务和旅游气象预报服务两种类型。气象资料服务类产品包括乡村旅游保险气象、景点实时气象要素发布、气象特征景观条件分析、种养殖业气象条件分析论证、旅游气候资源开发评价论证、历史气象资料分析等;旅游气象预报服务类产品包括大型旅游活动专题保障预报,高温、大雾、雷电、暴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或影响天气预警,人体舒适度指数预报,交通干线(高速公路等)气象预报,旅游景点短临预报滚动发布,旅游景点、城镇、乡镇精细化24小时天气预报,中长期(周、月、季、年)天气预报等。发布方式和渠道比较依赖常规的渠道和模式,较为传统、落后[4]。一般采用传统媒体、现代媒体以及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以现代媒体和新媒体为主。
2.1调查对象
为了对安徽省的乡村旅游业气象服务需求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还需要对各个部门进行走访调查,收集在乡村旅游中气象服务的实际情况以及总结出还需要改进的方面,其中将度假旅游区、、市旅游局、市气象局作为重点调查对象。
2.2调查方法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主要是采用发放调查问卷、查询资料、走访谈话等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调查问卷发放的对象主要以游客、从业者、管理者为主,保证所收集到的乡村气象服务需求资料具有足够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3调查结果
通过初步分析收集到的调查资料,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工作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起步比较晚,导致服务品种单一,与当前多样化的乡村旅游发展需求之间不相适应;二是具有较大的需求,发展速度比较慢;三是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都比较大,通过改进和优化渠道、产品、装备、技术,其服务工作的提升空间还比较大。
3.1投入资金不足
由于发展起步比较晚,当前安徽省的乡村旅游发展整体状况不佳,没有产生较多的经济效益,导致财政压力增加,在资金投入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在乡村旅游气象服务中日常运行维护、产品制作、技术开发、管理等方面投入的费用,主要是依靠气象部门自身筹措。
3.2服务内容单一
目前,在气象部门中所提供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仅包括应急气象预警、应急气象服务、部分气象指数预报服务初步开发、实施监测常规气象要素服务等几个方面。而且根据当前的发展现状和规划来说,这些服务内容都过于宽泛,并没有根据市场需求,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产品,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服务对象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常规气象服务与专业气象服务产品之间差异很难区分,进而导致其社会认可度比较低[5]。
3.3服务方式被动
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方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者所提供的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受众不具体,常常与一般服务使用者之间混淆;二是潜在服务需求者获取和甄别专业服务产品的难度比较大,即使利用多种渠道,也只能够获得一般化的应急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正是由于服务产品缺少专业性,导致服务投放受众不明确,专业化服务渠道较少,导致整体发展始终处于被动局面。
3.4缺少专业化的服务人才
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乡村旅游从业者、相关社会商业机构及服务机构的人员共同组成乡村旅游服务队伍,虽然以气象部门人才队伍作为主力,但服务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比较低,难以为人们提供专业的服务[6]。
3.5服务效果不明显
在服务提供主体中,对乡村旅游气象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总体服务质量偏低。虽然各类气象服务品种类型比较多,但由于形式和格式不统一,服务产品的专业性比较差。服务人员没有全面了解和观察乡村旅游的游客以及从业者需求,导致服务产品与使用者需求之间不匹配,实用性不强[7]。另外,服务产品的可读性和通俗性都比较低,甚至有时更加重视分析和描述天气过程、成因,且专业术语的使用也比较多,导致用户难以很好的理解产品内容。
4.1理清政策关系
为促进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发展,当地政府必须加强政策支持,这也是乡村旅游得以有序发展的基础保障。如果在发展进程中缺少宏观指导,就会失去方向。因此政府部门在发展乡村旅游时,不仅要考虑乡村旅游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够实现气象服务的有效发展。一是相关政府部门需要明确自身的职责、职能。在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方案的时候,政府部门需要综合考虑相应的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内容,并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乡村旅游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保证乡村旅游与气象服务内容之间的一致性。而且气象部门自身也应该主动配合,加快开发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气象服务内容质量[8];二是需要将政府购买、提供公共服务理念进一步的强化。气象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产品,是乡村旅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所有部门及相关人员都需要有充分了解和认识。为了保证需求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就需要积极的`应用政府直接购买、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
4.2加大资金投入
明确乡村旅游气象服务的作用和地位之后,管理部门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就必须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通过上述分析,资金投入较少是限制安徽省乡村旅游气象服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并建立健全资金投入体系,保证各个方面都有足够的资金支撑[9]。
4.3加强人才队伍培养
如果想从根本上提高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水平和质量,就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尽快建立起集技术、管理为一体的专业服务团队,保证各项服务需求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
4.4全面提高基础气象业务技术支撑能力
当前主要以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服务为主,在发展进程中,仍然需要以此为基础,为乡村旅游提供气象服务。就硬件方面来说,需要对区域自动气象站综合布点进行重新优化,确保在满足气象行业格点距离标准和站点距离密度的基础上,对景点集中地区的站点进行重新设置,全面提升气象要素采集质量;就软件方面来说,需要促进数值预报产品本地化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提高预报准确率和天气预报网格的精细化程度,提高对成片乡村旅游景区的关注,加强监测预警强对流天气[10]。
4.5增强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通过提高基础气象业务技术支撑能力,乡村旅游气象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提高服务产品针对性和时效性的重视。但在安徽省受旅游方式、地形地貌的限制,乡村旅游发展类型和模式种类比较多,导致对气象服务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产品,在服务内容上也有所侧重,保证服务效果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注重对服务成效的检验。在共性需求产品中,常规要素预报需注重时效性、准确性的提高;各类旅游指数预报,需要优化支出公式,并加强对户外探险、漂流、自驾车等新型指数的开发;应急气象服务则需要注重准确性的提高,并根据不同景区的实际情况,优化重点防御指南的内容;农业气象服务中需要提高对农时、节气的重视,强化其指导作用。在非共性需求产品中,休闲观光型气象服务对准确性的要求比较高,并且还需要优化驾车、防晒、温度要素预报、晴雨预报等指数;户外运动型服务对天气预报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重点优化湿度、风、温度、降水概率等要素预报方面;山地型服务中对短临预报准确率的要求比较高,需要重点优化湿度、风、温度、降水概率等药物预报,并加强对局部强对流天气的关注,保证局部地区冰雹、大风、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能够及时进行预警,并提供次生灾害防御指南,例如滑坡、泥石流等。建立健全的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效果评估体系,保证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为了全面提高乡村旅游气象服务质量,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确保能够对当地气象服务具体收益做出真实反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和优化措施。
当前安徽省的乡村旅游发展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气象服务体系不成熟,整体发展水平偏低,相关部门也没有充分的重视乡村旅游气象服务,因此还需要改进和优化。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需要提高重视程度,并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水平和质量。
[1]王林,陈孟琼,谭磊。“互联网+”时代精细化旅游气象服务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08):216+218.
[5]丁国香,刘安平,刘承晓,张亚,陈浩,杨彬。安徽省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服务业务系统[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8(01):71-75.(2016-01-21).
[6]韩笑,李婷婷。旅游气象服务网站设计与实现[j].数字技术与应用,,(11):180+182.
[7]张悦,田富,贾风春。农牧区做好气象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j].科技风,2015,(05):73.
[8]姜镇泞,王华昕。伊春市旅游气候资源的人性化调查与评价[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1):62.
[9]顾小丽,钱燕珍,鲍岳建,邬方平。宁波市负氧离子浓度分布与预测模型及其在旅游气象中的应用[j].气象与环境学报,,29(06):128-133.
[10]程佳,蒯志敏,王俊。苏州市太湖地区旅游气候资源分析及气象服务方案[j].现代农业科技,,(11):302.
旅游毕业论文理由篇七
[摘要]游客管理是旅游管理的重要突破点,提升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我国旅游景区游客管理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杭州景区游客管理为例,从游客管理容量、满意度、行为、体验、投诉、安全管理方面杭州景区内游客管理存在优势和不足,提出景区游客管理措施,从重视游客管理意识、制定系统的景区旅游游客管理规划、进行人性化管理三个方面进行管理,实现对景区游客管理,最终提升旅游业的发展,促使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最大化发展。为我国景区游客管理提供建设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管理措施依据。
[关键词]旅游景区游客管理杭州景区。
一、前言。
游客管理是景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和管理游客的行为活动,通过调控和管理来强化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吸引力,在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质量同时实现对旅游景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游客管理是保障旅游景区正常运转的基础,游客管理可以减少游客因不文明行为对景区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倡导文明的社会文化氛围。不仅可以保护旅游资源、优化游览环境、保证游客心情畅快,从而提升游客的满意度,促进景区管理目标的实现。
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游客数量的急剧增加,很多旅游景区在旅游旺季都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大量涌入的游客,造成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成为难点,特别是自然资源极易遭到破坏的自然保护区和遗产类景区,游客游览所带来的资源破坏所带来的局面制约了景区开发利用及其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旅游景区的游客管理是目前所需要实施的,这对我国旅游景区的游客管理对我国旅游业及其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重现实意义。
1.游客管理定义。
游客管理是指旅游管理部门或机构通过运用科技、教育、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组织和管理游客的行为过程,通过对游客容量、行为、体验、安全等的调控和管理来强化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吸引力,提高游客体验质量,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游客管理包括对游客旅行目的地管理、游客容量管理、游客满意度管理、游客行为管理、游客体验管理、游客影响管理、游客安全管理等。
三、我国景区游客管理存在问题。
游客管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合理的管理对旅游景区的维护管理起到重要作用,在保护旅游环境的同时提升了文化环境内涵,实现旅游景区环境、社会和旅游目的地经济的可持续最大化发展。
由于缺乏有效的游客管理及对游客管理的不重视,导致我国很多旅游景区出现了资源损毁、游客满意度下降,旅游需求减退等使多方利益蒙受损失的局面。游客管理在我国景区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得不到重视,只有在旺季时才将游客管理作为景区工作的重点。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经济效益.忽视游客管理。
过度重视旅游经济效益,大多数旅游经营管理者的管理目标重点在于如何吸引大批量的游客,缺少对大批量游客对景区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考虑,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部分地方为增加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促使游客消费,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充耳不闻;即使部分大的景点实行游客管理,通常也是在旅游旺季将旅游工作的重心倾向于游客管理,但一旦回归到淡季,便忽视了游客管理。
2.管理内容仅局限于游客行为管理,管理手段偏重硬性措施。
景区通常对游客管理的不重视,游客管理的内容大部门偏重游客的行为进行管理,实行减少游客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方面地管理,忽视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缺乏对游客的安全管理;对游客的满意度及投诉行为缺乏合理的处置和规划。
由于在管理内容上倾向于游客行为管理,使得管理方法和手段过于硬性化,如对一些不文明行为实行巡视、处罚或限制活动等。无法让游客意识到文明化环境氛围,甚至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对抗性行为,硬性管理还存在着被动性、高技术性、高成本,因此旅游管理效果不是很理想。
3.缺乏对旅游景区综合规划及管理。
这几年大力发展旅游业,但对区域旅游景区的规划甚少,甚至对目的地旅游景区也缺少综合规划利用,对区域内的旅游景点缺乏合理的组织,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景区的游客对旅游景区的不合理感到不满意,如在同一个旅游景点的不同处,一些地方过多的人流得不到合理的解决,而部分地区则出现无人状态。服务设施不合理,有些景区很大一个地方也找不到一个厕所。旅游景区缺乏有效管理,如景区内对对商贩摊点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商贩只管卖,不管环境卫生的清理;使得景区内的卫生环境脏乱,促使游客环保意识减弱,继续破坏环境。
4.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不到位,基层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队伍缺乏稳定性,基层管理人员素质相对偏低,同时很多旅游景区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到位,缺乏对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责任意识的培养和要求,缺乏应有的责任感,缺少起码的职业道德。在国内的很多景区,游人会随意触摸文物古迹,在文物古迹边嬉戏,并和文物拍照,而从业人员对其视而不见,使得文物资源在不经意见被逐步破坏。
四、杭州旅游景区游客管理现状分析。
1.游客容量管理。
杭州景区在处理季游客容量问题有着独特的方式,免费门票和营造四季特色文化旅游是对游客容量很好的处理,减少了在旅游旺季因游客数量激增而引起游客排队时间长、可玩项目减少、满意度下降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也增加了旅游淡季的游客量,由于西湖周边的景点免费较多,因此游客体验及排队的时间减少,从而增加了游客满意度和体验感。
杭州实行低碳旅游,公共自行车、电瓶车、在方便环保及低费用的同时。对游客进行了分流,同时也成为了杭州景区内一道特色的风景线。还有水上巴士的、游船的运用,减少了部分陆地游客量,水上巴士同时还是连接了西溪湿地、京杭大运河、钱塘江、西湖,形成“五水”相通的水上旅游线路,增加旅游收入。
2.游客满意度管理。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完善设施、规范景区服务,杭州景区每年都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方式,对景区区游客满意度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根据调查内容将数据统计并编写出年度游客满意度分析报告,并反馈给相关部门与公司领导。并根据游客的需要改善环境,同时更新旅游热点,如对西湖、西溪等老景区通过不断升级改造。2009年第二季度调查结果显示,国内旅游市场游客满意度为78.90,在40个样本城市中,杭州、无锡、广州、珠海、沈阳、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的满意度指数较高,均超过80。其中,杭州排名第一。
2010年国庆黄金周新推出江洋畈西湖湿地、新中东河、中山南路中华美食夜市、城北半山游步道等新景点,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市民,并推出游船体验。都是对游客满意度管理进行地调整。
3.游客行为管理。
杭州景区对游客的行为进行管理,在景区内对游客进行规定:景区通过宣传对游客入景区须知规定:公园提倡尊重、理解、和谐的文明行为,禁止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毁坏财物、等不文明行为,如经发现后不听劝阻者,景区有权要求游客无条件离开公园;景区内严禁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偷窃等违法犯罪行为,景区内安保部门及工作人员有权现场制止,并协助公安部门依法处置。
在夏季的时候,西湖禁止游客跳入湖中游泳、洗澡,对于此不文明行为一旦被安保人员发现,先通过安保人员温馨提示及时制止,如经劝导后依然继续不文明行为者,景区通过协助公安部门依法处置。
4.游客体验管理。
随着杭州旅游方式向休闲旅游,体验成为杭州景区的新兴的旅游方式和生活方式,体验旅游对杭州旅游有重要作用。杭州景区为游客提供新、奇、特的游乐体验和安全优质的游乐服务,打造中国休闲城市。杭州西湖景区的游船体验,让游客在游船上享受从水中看西湖,在水中看杭州,并结合西溪湿地等处开通水上通道,使游客们体验不一样的旅游方式,体验水中杭州。杭州部门景区将游客观赏、体验纳入了游客旅行的一部分,如西溪湿地的采柿子节,西溪采菱,游客们可以在秋季的时候采摘柿子,在水上采摘菱角,让游客们感受西溪特色的民俗活动,加上西溪越剧、说大书、皮影戏、龙凤舟体验,让游客更亲近西溪,体验节庆的热闹。
5.游客投诉管理。
游客对杭州景区的满意度为我国前茅,杭州西湖名胜区以争创“投诉率最低、满意度最高”为目标,从规范市场秩序入手,从提升服务品质着眼,为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实现低投诉率;相比而言景区的投诉较少,以前,西湖边的景区集中在野导游、堵车、停车上投诉,为此杭州景区管理在处理黑车、野导方面进行了专门跟进调查,在停车场专门有负责人员管理,并进行停车电子扣费;对于无证导游,有一套野导黑名单,在投诉时可以快速查询目标,进行跟进。
现已推行异地投诉,游客可通过来电、来信、网络等各种形式的投诉。游客服务中心首先填写《游客投诉登记表》,初步判断责任归属,并做出答复。运营管理中心督导室负责对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并拟定回复意见,答复投诉人。对网上投诉,市场部网络管理员负责将督导室的处理意见回复给投诉人,并及时向相关部门领导反馈情况。
6.游客安全管理。
对景区内湖边、河流边、溪边等活动特别注重游客安全管理,通知游客安全须知、漂流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警示标志、准备应急处置预案等,加强船只、游艇、皮筏的`日常检查、救生设施配备、沿线安全岗哨设置、督促游客穿好着救生衣、上下筏码头的安全措施等,景区内管理人员根据管理部门的建议要求完善和改进相关设施和制度。加强景区内管理、严格执法,加强山林保护和文物保护,防止山林火灾,杜绝一切安全隐患,确保游客安全、财产安全。
1.景区从业人员及导游培训、管理不到位。
就对景区实际情况而言,杭州做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景区从业人员及导游的水平和素质都还未到国际级旅游城市水平,从业人员及导游对游客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在游客管理方面考虑不周全,同时很多导游都属于兼职,导致导游水平参差不齐。杭州部分农家乐景区,由于从业人员的水平和素质不是很高,对其管理不是很到位,因此存在投诉现象,如误导游客进入旅游景区高价产品。
2.人性化管理不够全面。
在针对游客不文明行为发生的时候,会采用硬性化手段处理,缺乏通过教育、引导游客改善不文明行为,缺乏人性化处理手段;一旦进入西湖景区内很少有停车场地,在寻找车位存在着很大困难;杭州实行公共自行车无疑对减少了车子进入西湖景区,即保护了西湖资源环境、减少污染,同时也增加了游客旅行方式,但一旦到旅游高峰期,很多景区边的停车位置不是缺自行车就是无法归还自行车。
3.夜游景区欠安全性。
杭州部分景区推出夜游景区,夜游也成了很多游客喜欢的方式之一,但在夜游景区内通常夜游指示牌不明显,缺少适当的照明指示,导致夜游西湖景区或是其他景区找不到着厕所、出口等现象,迷失了方向;在夜间需要帮助时,不太容易找到服务人员,只在出口处见到几位管理人员,夜间管理人员巡逻少,一旦在湖边、溪边、河边发生不安全事故不容易找到人救助。
面对以上我国景区游客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提出解决建议和措施,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关键的一环,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通过对杭州景区的游客管理分析,提出对景区游客管理相应建议,实施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目标,和谐最大化的发展景区旅游。以下为景区游客管理的措施。
由于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仍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很多旅游目的地都重建设、轻管理,使得旅游目的地管理严重滞后。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如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游客管理并最终提升该地区的旅游竞争力。因此旅游目的地的管理者应当重视游客管理,将其纳入旅游目的地的日常管理范畴,并针对游客管理存在问题,找寻相应对策,合理科学规划景区、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进行人性化管理等。
2.制定系统的景区旅游游客管理规划。
结合杭州景区规划,对我国旅游景区进行城市游客管理地规划,寻求可持续、合理实现旅游目的地环境、经济、社会利益最大化实现。景区旅游游客管理计划明确规定具体的管理主体、客体、方法和程序等内容,同时对景区旅游游客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估与监控,及时反馈、改进,实行动态管理。在景区游客管理总体计划的指导下,要求各部门、各景区制定具体的游客管理分计划。建议在今后的景区旅游规划中单列一章专门制定游客管理计划。景区游客管理计划的制定不仅使实际游客管理中有章可循,更重要的是使旅游主管部、经营管理者们在观念上重视游客管理,最终将其纳入城市旅游日常管理范畴。
3.进行人性化管理。
建立完善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系统,进一步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网点,构建合理布局、统一管理、服务优质的旅游目的地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实现提前安排游玩线路。
通过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宣传其他景点/区、开发新的景区、排节事活动等对游客进行分流,吸引淡季人流,分散旺季部门景区人满为患的人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游客旅游体验管理的一个有效手段,高水平的服务质量能够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更是保证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得到良好旅游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高效的游客投诉体系,保障游客安全、利益,更是指明该旅游目的地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正管理方式和内容,更好的实现景区的管理。巩固游客安全管理,游客的安全问题是重中之中,是吸引其他游客来旅游目的地的基础,也是保障游客安全、利益的基石,因此要巩固游客安全管理。
七、总结。
针对我国旅游景区游客管理存在问题,对杭州景区游客管理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提出景区游客管理措施,从重视游客管理意识、制定系统的景区旅游游客管理规划、进行人性化管理三个方面进行管理,实现对景区游客管理,最终提升旅游业的发展,促使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前途下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最大化发展。为我国景区游客管理提供建设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管理措施依据。
参考文献:
[1]何贵香:杭州旅游对南宁旅游发展的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09/17。
[2]周玲强:旅游景区经营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陶犁等译:城市旅游游客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何方永:城市游客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旅游毕业论文理由篇八
高职教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发展迅猛,成绩卓著,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其教学手段和方法面临着改革和创新,旅游管理专业高职教育需要以其自身特点为前提,探索教学方法的革新。
回顾我国职业教育尤其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与全面把握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我们应弄清一个问题:要对高职教育进行准确定位,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准确把握高职教学特点的前提和基础。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就目前而言,主要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科教育。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观念转变是否到位的问题,也有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既有教学条件投入相对不足问题,也有教学方法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笔者拟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进行探讨。
高职教育的教学与其它教育类型、层次的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认为高职教育的教学有以下八个特点: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导向性。
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就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这个素质结构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行业通用技能)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职业特定技能);四是在技术应用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等(核心能力)[1]。
(二)教学对象的较大差异性。
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因而分析和研究教学对象很有必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偏低,起点不一,差别较大。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类型较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但绝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中。这三类学生入学起点不同,文化、专业素质不同,甚至生理、心理素质也有差别,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难度较大,出现“管理难,教学难”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三)教学组织的灵活多样性。
机动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和时间的组合方式灵活多样,即弹性学制。二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制、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要求,其教学模式与方法可不同,以适应复杂多样的教学情况。三是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总之,通过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来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四)教学考评的技术技能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二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为重点;注重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考评;三是整个教学过程注意恰当渗透职业资格考试教育,努力使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教学考评与就业创业结合,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岗位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坚持正确的就业导向。
(五)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性,才能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一是教、学、研、产是一个既有各自功能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做到协调统一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二是既做到教、学、研、产的统一协调,又能发挥其各自的教育功能。
(一)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强调学生参与。
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课程一般都是模块式,分三年进行。在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及学习能力,主要由课堂参与、独立作业、小组作业、外出考察、毕业论文组成。第一年主要课程有旅游口语训练、旅游法规、中国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技能等专业基础必修课。并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带学生到安徽皖南进行为期一周的民俗自然风情考察。第二年主要课程有旅游市场营销、客源国概况、旅游心理学、实地导游、旅游产品策划等专业必修课,并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带学生在南京市内景点进行导游实习,第二学期到华东四市(无锡、苏州、上海、杭州)进行为期一周的导游见习。第三年学分第一学期课程有旅游会展、旅游投资学、应用英语等专业选修课程,第二学期主要是写毕业论文和进行旅行社和酒店的毕业实习。
(二)教学内容围绕导游职业资格证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全国导游职业资格以能力本位为指导,由旅游机构制定出旅游领域的能力标准,以此来衡量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能力。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些标准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课程与职业的匹配程度比较高。在核心技能课程的开发中,注重课程内容自身的逻辑性与职业要求的结合。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是面向世界、面向不断变化的行业发展需要的,观念新、内容广,并且注重学生方法论、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行业指导性。
(三)教学手段灵活,强调团队合作,加强实践锻炼。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扩大讲课信息量,增强趣味性与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如外出考察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视听教学、分组作业等,都属于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调团队工作,分组讨论、分组作业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形式。外地考察和实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工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实习单位包括大众性的旅游公司、旅游景点、旅馆、旅游机构和旅行代理公司等。
(四)师资要求严格,强调教师的双师资格。
实际工作经验新的时代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求专业教师每人都持有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必须有一定的旅行社或酒店的挂职锻炼经验。
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特征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在认真总结传统授课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根据不同课程及同一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而又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方法,是将有关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等较为直观可感的形式,应用于课堂教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些具有较多形象而直观的教学内容的课程比较适合采取此种教学方法,如“导游基础”、“华东旅游”、“旅游美学”、“客源国概况”等专业课。例如:《客源国概况》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介绍与我国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周边国家的地理、历史、民族、语言、宗教、风俗、旅游业发展等内容;借助于网络,搜集客源国家的地图、国徽、国花、国树、服饰、饮食、旅游资源等等,通过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加深学生的印象。
需要说明的是,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需要制作相关课程的课件,而课件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因此课件制作既需要一定的技术保障,同时要充分考虑与教学内容的交互性、衔接性,以及画面的艺术性。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运用此法进行教学,在管理科类的专业中是较早也较普遍的。因为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使学生以“当事人”的角色进入“现场”,以决策者的身份面临现实问题,负起责任,而不是旁观者。所以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在各专业课程中广泛应用。
如何运用好案例教学法,关键注意以下两点:
1、案例必须具备典型性。
案例要有分析价值。旅游管理专业中,各专业课程专门的配套案例教材本就极少,大多数一、二年前的“老”案例,也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不能光依靠书本上的案例,而应自己做好案例的搜集、整理工作。笔者认为从《中国旅游报》上搜集是一个较好的方法。《中国旅游报》是国家旅游局主办的,全国最权威的,对全国旅游市场最具导向力的行业大报。从这上面搜集案例,真实性、时效性能得到保证,教师再从中选择较典型、可分析性强的,相信好的案例会源源而来。旅游教学案例的选择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应根据所讲授知识点的实际需要,对案例进行精心挑选,使所选案例有典型性,能代表某一现象本质,可举一反三;同时案例应有启发性,留有思考余地,让人深思。
2、案例教学要有针对性。
不同类型的案例,对于学生教授方法也不同。在教学中,应考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其中,后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2]。
(三)换位式教学。
换位式教学就是在某些课程中的某些教学环节中师生换位,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讲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旅游公关礼仪”、“导游业务”等课程,教师将有关教学内容事先布置清楚,让学生有准备地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解发挥情况,随机应变提出一些问题,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四)模拟教学法。
该方法始于20世纪30年代。它通过设置模拟环境、模拟角色、模拟操作程序,达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非常适合旅游专业课使用。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在授课时,如“饭店管理”课程可以请同学上台扮演饭店服务员和客人,设置情景对话,以及问题的发生和处理;“实地导游”课程也可以请同学上台扮演导游员为在座学生讲解景点。通过这种演习,学生们可以直接感受世界的复杂性,弄清理论与实践的差别,增长实践才能。
(五)情景式教学。
情景式教学可分为校内、校外两部分。
1、校内情景式教学。
在教室或实验室模拟规定情景,具体来说,可开设校内实训室,如导游模拟实验室客房服务模拟实验室、中西餐服务模拟实验室旅游商品实验室等。导游模拟实训室应悬挂多幅旅游地图、挂图,及反映各地特色的旅游展品,另配备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等现代教学设施,收藏旅游资源相关图书,及国内外旅游风光vcd,供学生进行导游业务训练;客房服务模拟实验室可按三星级宾馆标准间设计,供学生进行客房服务管理训练;餐饮模拟实验室可配备中、西餐桌及用餐工具各两套,还可经常举行各种比赛。如按正规导游的要求举行导游模拟比赛,学生自己选择景点,自己编导游词并进行特定的危机处理。
2、校外情景教学又叫实地考察法。
这是一种通过到实地参观进行考察的办法。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第一,二年的实习周实地考察旅游正是对此种方法的运用。一年级是去黄山及皖南地区的旅游考察,通过实地导游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在参观实际景点的同时更感性的了解导游的程序,导游的方法以及技巧。二年级的华东线考察,就是在短途导游的基础上,培养长线导游讲解的途径。对于饭店管理方向的学生,带他们到星级饭店参观,使学生了解星级饭店的设置机构,如客房,餐厅的规模,布置;了解饭店的运营状况,服务人员的服务方式方法,如怎样正确的铺床,摆台,怎样正确的迎接客人,使用礼貌用语,怎样转接,挂接电话等等。既然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性的人才,那么实地考察法显得尤为重要。
显然,一个学生最好经过各种方法的训练,以适应变革社会多方面的要求。对一个大学及其教师而言,也有必要用不同的方法训练学生。国内不少大学教学方法单一,而且理论脱离实际,以上介绍的教研方法或许可供参照。
[1]蒋作斌.对职业教育特色问题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3,(01).
旅游毕业论文理由篇九
针对本专业实践性较强以及毕业实习的特点,改革传统毕业论文侧重于理论研究的现状,本届毕业论文选题要求每位同学用所学旅游管理理论结合温州旅游发展及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案研究.从个案出发对温州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典型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归纳,给出理论解说及政策建议等.
二,选题模式及方向参考。
1,温州酒店业服务质量问题研究——以××酒店为例。
2,温州酒店业员工流动率过高现象研究——以××酒店为例。
3,温州休闲餐饮发展研究。
4,温州快餐业发展现状研究。
5,温州旅行社业经营现状研究。
6,温州餐饮市场发展研究。
7,温州酒店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8,××酒店前厅管理研究。
9,××酒店客房管理研究。
10,温州旅行社价格竞争策略。
11,旅行社合作模式探讨——以温州“千人团”现象为例。
12,旅游社联合体研究——以温州“八方旅行社联合体”为例。
13,从欧洲嘉年华登录温州看温州主题乐园发展方向。
14,温州餐饮连锁经营研究——以××餐饮连锁经营为例。
15,温州江滨路酒吧一条街现象研究。
16,温州旅游节提升战略研究。
17,温州会展研究。
18,温州周末旅游市场研究。
19,瓯菜创新与发展。
20,温州各主要景区个案研究。
旅游毕业论文理由篇十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向,早已在我国出现,并发展的有声有色,但也存在着问题。本文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谈起,就开发的意义、条件、市场特点和需求发展趋势、规划与设计进行了讨论,并且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预测了它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乡村旅游本质特征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138):28.
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40(40).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索.西南师大学报,,35(8).
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
旅游毕业论文理由篇十一
1、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杜炜.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任燕.旅游道德认知与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4、樊飞.导游回扣与薪酬机制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
5、仝红星.优秀传统文化与导游修养的提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尹燕.当代导游知识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7、冯耕耘.导游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其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
8、张红娟.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
9、付冰峰.论导游语言的修辞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7.
10、阙庆华.论导游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8.
11、谢新.浅谈数字法在导游语言艺术中的妙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12、周丽玉,王坚.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13、殷群.从现场导游考试看学生导游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3.
14、杨培玉.导游专业学生导游应变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
15、王晓云.中职《模拟导游》教学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17、王艳.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2009.
18、王珍曙.高职高专导游专业学生讲解能力的培养――导游讲解十二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19、任春.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陈静.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2.
21、余飞.论导游人员的第一印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2、欧阳莉.导游素质论及管理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5.
23、孟海玲.导游激励目标与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
24、吴丹.导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j].商业经济,2006.
25、朱玉华,陈珠芳.浅谈导游员职业道德建设[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2.
26、李文明.导游员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3.
27、周国忠.关于建设高素质导游队伍的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
28、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29、宋稚芳,耿文辉.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途径之初探[j].高教论坛,2005.
30、刘秀丽.浅析wto与山东省旅行社导游人员的培养[j].内江科技,2009.
旅游毕业论文理由篇十二
国家旅游业是投入少、效益好、创汇多、可带动一些关联产业的发展和增加就业,并促进国际经济交往的产业。
我国虽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因对旅游业缺乏投资,设施落后,又因长期受国家高度保护,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以至于我国的旅游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为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应扩大开放范围,完善与旅游相关联的各项配套设施,加强宏观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发展旅游商品,扩大旅游宣传,重视旅游安全,并加强建立有关法规和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弊端。
目录。
1.旅游业的发展前景…………………………………………...........2。
2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及现状…………………………………….......3。
二、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文化的影响…………………………………2。
1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2。
2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文化的影响……………………………..7。
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实施策略……………………………………。
旅游毕业论文理由篇十三
摘要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来说,随着“入世”几年来,各种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对“世贸”原则理解的加深,旅游行业本身的结构调整的加速,境外的资本与企业进入国内的领域的扩大,旅行社业的经营体制出现新的变革。
本文指出一批重大改革的举措出台促使了我国进一步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为今后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大环境。
关键词游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链旅游扶贫。
一般来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两方面的影响。
从积极效应方面来看,旅游业有两个突出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大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共同发展;从劳动就业来看,旅游业是一个拉动密集型行业,对劳动力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旅游业的发展,对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消极效应主要来源于旅游业的产业链过长,涉及范围广,以及旅游产品本身的特点。
一、旅游业完全收入对gdp的作用。
旅游业完全收入=旅游业直接收入+旅游业相关行业收入。
旅游业作为一个关联度很高的行业,它不仅可以为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提供巨大的市场,而且还可以带动和促进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文化娱乐业以及对外贸易等行业的发展,甚至可以衍生出一些新的产业。
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会给国民经济相关行业带来4.3元增值效益。
据此就可以计算出旅游业完全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二、旅游业外汇收入增加对外资利用的作用。
旅游业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大量人、财、物的加速流动。
由此形成的招商引资和项目投资决策机率大大增加,旅游环境从本质意义上说,也是投资环境的重要构成,所以,旅游业通过正面促进对外开放,使区域内的引资和投资额增加。
权威调查表明,旅游业直接收入每增加一美元,将会使利用外资额相应增加5至9美元。
为统计方便我们取利用外资相应增加额的中值为年均利用外资的增加额,即旅游业直接收入每增加一美元,相应利用外资的增加额为7美元。
三、旅游业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旅游业的种种特性,旅游业日益成为消除地区贫困的有效途径。
旅游扶贫是一些自然和人文资源相对丰富或独特的山区扶贫工作的突破口,即依托当地旅游资源优势,通过开发旅游项目,带动贫困山区的脱贫。
旅游业总体上是属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这就决定了旅游对就业者的专业技术要求不高,比较适合普通劳动者参与就业,所以,旅游扶贫在解决贫困地区就业问题上也是效果显著的。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鉴于旅游开发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显著作用,国家在一些投资政策方面都向旅游业作出倾斜,这方面突出体现在近年来的国债政策上。
旅游国债主要是投向中西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有效的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四、旅游业在扩大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旅游业是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综合性消费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五”期间,我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员年均增加50万人,间接增加250万(根据国际经验,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相关行业将增加5个就业人员),五年共新增就业岗位1500万个,占第三产业新增劳动力的37%,占全国新增劳动力的'32.2%。
由此可以看出旅游业将在中国就业问题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就业的增长点。
国家计委和国家旅游局初步确定,未来旅游业要继续保持适度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不断提高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达到年均增加就业7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350万人左右的目标,将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中产业规模大、整体素质高、经济效益好、容纳就业多的重要行业。
五、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
当一个产业在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中占据一个比较大的比例时,这个产业的波动将会引起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
现在,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已经超过了5%,并且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
旅游业是一个敏感的行业,与多种因素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从空间来看,旅游活动至少涉及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两地;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性很大的产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与国民经济中的大部分行业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从社会活动来看,它与社会的政治、文化等存在关系。
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对这些因素能动的产生反作用。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考虑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在新的环境下找准位置,在新的发展中发现和利用机遇,为实现国家的总体发展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着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泰民安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我国的政局继续保持稳定,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的状态,可以预见,我国旅游行业将走向更大的辉煌。
参考文献:。
[1]钱春弦.旅游业正成为消除贫困创造就业的助推器.新华社..
[2]侯辛.消除贫困:中国旅游业肩负重任.中国旅游报.2003.
旅游毕业论文理由篇十四
现在随着国内旅游业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旅游模式逐步升级,开始由观光游时代向体验游时代转变,专题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旅游发展的趋势。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其实关于酒文化的旅游开发和设计虽然已经有很多人做了研究,其中关于贵州酒文化的旅游开发也有涉及,但是我依然选择了这个作为自己的论文题目,首先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也是基于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1.旅游类型也开始由大众旅游向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本文的酒文化旅游正是一种专题旅游。本文的写作目的也就是在专题化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为我省的旅游规划和发展提供一种声音,一个思路。
2.我们知道,旅游的生命在于特色,有了特色旅游业的发展才能长远,酒文化旅游就是贵州旅游的一大特色。贵州作为茅台的故乡,不仅有悠久的酒文化历史,更有丰富的酒文化旅游资源。
3.我选择这个题目,老实说,我一开始是觉得这方面的文献资料比较充分,应该易于开展论文的撰写,所以选择了它。呵呵....
其次,我想重点说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探讨的主要问题
本文主要阐述了酒文化以及酒文化旅游的内涵,同时重点对贵州发展酒文化旅游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贵州酒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文主要有几个组成部分:
1. 酒文化旅游概述,在这一部分我首先介绍了酒文化、酒文化旅游的定义,并重点阐明了贵州酒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
2. 对贵州开展酒文化旅游的条件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地理气候、资源条件、社会文化、政府政策等方面做了阐述,从而充分论证了贵州酒文化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
3. 对贵州酒文化旅游开发中现在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如酒旅分家严重,产品单一,开发创新力度低,缺乏专业化的策划、推广和营销等。我认为这是本文的亮点。
4. 针对贵州现存的问题,我尝试给出了贵州酒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建议,通过挖掘﹑整合、再塑造贵州酒文化,进一步开展酒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彻底激活酒旅游的活力,从而塑造民族酒品牌、创造出品牌效应,进而开展酒乡旅游,打造出成熟的酒文化旅游线路,最终结合其他行业推进贵州酒旅游的综合开发,真正实现贵州旅游业的再发展,再辉煌。我认为这正是本文为数不多的一个创新之处。
旅游毕业论文理由篇十五
近年来影视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旅游的日益普遍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所以许多商家将盈利的矛头指向了两者的结合体,即影视旅游。然而,在国内与影视旅游相关的调查与研究较少,出书的更是凤毛麟角。本文旨在通过近段时间大火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展开论述,能够更加生动而具体的获得影视与居民出游之间的直接关系,从而为商家们从此处着手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更加注重影视在旅游中的价值与地位,运用影视拉力造就影视旅游者。而且希望相关文化与旅游部门能够抓住影视这一契机,向韩国学习,更好的让广大居民了解和体会到我国大好河山的美丽与壮阔,物产的`丰富,食物的多彩。
1987年中央电视台在江苏无锡太湖之滨为拍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而建起西游记艺术宫,标志着我国影视旅游的正式开始。这次旅游主要是指在空间尺度上进行的影视旅游,我国绝大多数文献是以外景地、故事发生地及影视文化城为案例展开研究的。
在影视旅游的研究中,关于影视对旅游的影响研究是最充分的。它包括影视对旅游主体的影响和影视对旅游客体的影响。巴斯比和比顿以两个影视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对旅游者的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不同影视的观众群即很有可能成为潜在旅游者,而旅游主体大部分为适宜的影片观众。在影视对旅游客体的影响研究上耐利探讨了电影作为一种旅游促销手段的特性和优势,他们以美国和澳大利亚影片为例,发现影视可以拉动游客到外景地出游,而大量研究也强调了影视曝光的目的地营销方式。
度及对影视旅游的兴趣意向,将会对影视旅游的开发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导向性作用,所以关于居民的影视出游意向研究十分重要。
本文借由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影视影响居民出游意向的课题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解决关于影视旅游对于居民是怎样的存在,影视从哪些方面对居民出游产生影响等问题,并引导居民正确而冷静地对待影视中出现的各种宣传景地,做到关注自身需求再进行景地选择。本文还列出了影视旅游的相关优势和劣势,希望通过对比和研究能够让影视旅游稍作改变,让影视取长补短,更能促进居民进行相关外景地旅游。
1引言。
1.1影视旅游概念。
1.2发展背景。
1.3目的及意义。
2研究思路及方法。
2.1研究过程及思路。
2.2问卷调查方案。
3居民对《爸爸去哪儿》的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
3.1《爸爸去哪儿》简述。
3.2《爸爸去哪儿》产生的直观效应。
3.2.1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3.2.2对居民出游产生的影响。
4影视旅游左右居民出游时产生的优势与弊端。
4.1影视旅游带来的好处。
4.2影视旅游带来的弊端。
5影视旅游的规划。
6结论与展望。
理论研究较难直观的阐述影视旅游对居民出游意向的影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将影视可能影响到居民出游的几点因素一一列出来,透过具体明确的数据解决问题。在得到数据的同时,教会居民和旅游运行商如何看待和利用影视旅游:旅游运行商通过影视文化激活特定观众的某些需求,形成潜在旅游者;居民学会理智地从影视中选择自身看中的旅游要素,针对自身的旅游目的做出合理的判断。
旅游毕业论文理由篇十六
摘要:本文通过县域旅游、县域旅游品牌的概念,结合循化县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循化县在进行县域旅游品牌塑造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势,提出循化县县域旅游品牌塑造的对策。
关键词:循化县;旅游品牌;塑造;县域
青海河湟地区县域旅游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__年这一地区的循化县被评为县域旅游百强县,但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宣传和推广的力度和宽度不够以及品牌定位不准确等原因使这一地区很多的旅游品牌不为人知。因此,从循化县存在的问题来看,青海河湟地区的县域旅游必须要充分挖掘这一地区县域旅游资源的潜力,通过旅游品牌的塑造或重塑,推动当地县域旅游业的发展。
一、县域旅游与县域旅游品牌。
县域旅游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由各种旅游相关元素组成的区域旅游,即区域旅游在行政区划意义上的一种层次分级形式,具有地域范围较小的特点。
品牌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从一般意义来说,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是设计,或者是他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旅游品牌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其产品及服务形象的名称、标记或符号,或他们的相互组合,是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统一体,体现着旅游产品的个性及消费者对此的高度认同。旅游品牌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能够树立旅游目的地良好的整体形象,大大增加客源,有力地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竞争力。
县域旅游品牌是在县一级地域行政级别的旅游资源基础上,能够展现本地旅游整体形象进而促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产生向往,并能体现出当地独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结合体,是县域旅游提高旅游竞争力的核心。
二、循化县域旅游品牌的发展现状。
(一)循化县域旅游资源。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循化县地处青海省东部的黄河上游河谷地带,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8.4度,有“青海小江南”之称。其境内有被誉为“青藏高原西双版纳”的孟达自然保护区;黄河峡谷丹霞风貌为主的青藏高原自然风光和以黄河漂流为主的旅游景点。
人文旅游资源。循化县有以十世**大师、喜饶嘉措大师故居,文都寺、骆驼泉、街子清真大寺等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景观、宗教景观和独特的撒拉族民俗风情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循化县域旅游品牌发展现状。
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发展,目前循化县域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一是循化县域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近年来,在青海省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带动下,循化县通过举办撒拉族文化旅游节、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等各种活动,多渠道、全方位展示循化县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撒拉人家、孟达天池等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扩大,前来进行假日旅游、民俗旅游、乡村生态旅游的游客不断增多,循化县旅游收入也相应增加(表1)。二是循化县域旅游资源不断开发。近年来,循化县的撒拉人家、孟达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被评为4a级景区,20__年循化县荣获“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的称号,成为循化县旅游的亮点;十世**故居、文都寺等资源也在进一步的规划和开发中。三是循化县域旅游行业管理不断规范。近几年,循化县把旅游市场管理和整顿作为改善旅游环境的一项突出工作来抓,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治理,重点加强对旅游市场、景区景点环境秩序、安全执法和旅游饭店、旅行社服务质量的行业管理,初步营造了健康、有序、规范的旅游秩序。
三、循化县域旅游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开发粗放。
1.循化县文物资源丰富,但规模景区有限。
循化县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文物遍及整个循化县境内。但文物旅游景区规模小,且分布比较分散,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
循化县自然景观多样,但开发档次较低。作为循化县旅游业龙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达天池景区的开发仍较粗放,景区的自然景观成因及生物树种等深度内涵尚未深入挖掘,知识性、趣味性不够,使景区吸引力减弱,五山池、清水湾等自然景观未得到开发利用。
循化县民族历史文化及宗教文化深厚,但是挖掘整理开发不够。由于受资金、经营理念、旅游开发管理人才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循化县诸如独一无二的撒拉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及藏族宗教文化等都未充分挖掘和利用。在经营管理方式上,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除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外,景点自身几乎没有能力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服务功能的完善,缺乏创新和活力。
总之,循化县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长期以来,旅游产品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缺乏主吸引物,旅游各要素配置不合理,旅游与文化结合度差,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弱。
(二)品牌营销意识薄弱。
首先,循化县虽然提出了树立高原生态旅游品牌、民族品牌、黄河品牌等口号,但是未真正树立现代旅游市场营销的观念,在宣传推广上没有把旅游业当作产业来进行培育,而是停留在旅游产品的推销观念阶段;其次,和经济发达县市相比较,循化县旅游宣传经费不足,致使宣传的目标群体只能以省内周边县市为主,客源也是以周边县市的短途游客为主,过夜游客比例很低,游客对当地旅游经济的拉动存在局限性,影响当地旅游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
(三)旅游品牌缺乏运作。
循化县旅游资源难以整合。撒拉人家、孟达天池自然保护区两大主要景区联动性不强,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未形成整体。虽然循化县在20__年被授予“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的称号,但“撒拉族绿色家园”的旅游形象至今未得到真正推广。循化县旅游客源市场比较单一,集中在西宁和周边州市及海东地区本身,对省内其他州市和邻近省区的吸引力较弱,较远省份的游客更少;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开拓尚处于起步阶段,海外游客人数十分有限,因此很难掌握游客对于旅游品牌的期望。当地群众对于旅游品牌认识模糊,难以形成人人塑造循化县旅游形象的局面。
四、循化县旅游品牌塑造的优势条件。
循化县旅游品牌的重塑拥有诸如生态优势、人文优势、后发优势等许多的优势条件。
(一)生态优势。
循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谷地,黄河流经90多公里,县域面积2100km2,草场面积2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0.5%,海拔在1760米到4635米之间,平均海拔2300米,年均气温10.0摄氏度,气候温和、空气湿润,拥有一流的生态、空气和水质,积聚了旅游、林产、水力能源、特色农业等资源。水力资源蕴藏量达300万千瓦时;盛产冬果梨、杏、葡萄、苹果、枣、核桃及线辣椒、花椒等水果和农作物。
(二)人文优势。
循化县是全国惟一的一个撒拉族自治县,县内居住着撒拉、藏、回、汉等多个民族,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丰厚。有神奇瑰丽的佛教,有藏传佛教高僧大德喜饶嘉措大师和已故十世**大师的故居,有独特迥异的民族风情和干鲜果、调料、香料和中藏药材等。
(三)后发优势。
循化县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受地理环境和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旅游资源尚未开发或只是初步开发,因此极具潜力;循化县交通便捷,距省会西宁140km,境内涉及平大公路、清孟公路、循同公路、贵循公路等四条干线公路,为循化县旅游发展提供了便捷通道。
五、创建县域旅游品牌的关键因素和措施。
(一)旅游产品建设。
旅游产品是创建县域旅游品牌的基本依据。从旅游目的的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在某种意义上,旅游品牌就是当地最具特色或优势的旅游产品,是旅游目的地提供给旅游者的特色旅游产品的组合,品牌的一半是文化,文化支撑着旅游品牌的丰富内涵,是旅游品牌的价值基础。循化县有与其他地方文化差异比较大的地方文化,这就为创建旅游品牌、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在具体的旅游品牌开发和重塑过程中,循化县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及现代农业文化等资源,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把文化特色融入到旅游品牌的价值构成中,突显地方的文化特色,从而增加旅游品牌的地方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含量,提高旅游品牌的文化价值个性,增强旅游品牌的吸引力。因此,首先要进行市场需求调查,挖掘、整合当地的旅游资源,结合循化县地处黄河谷地的优越性生态环境、撒拉族民族文化、藏族民族文化与特色,通过增加旅游品牌的文化内涵建设旅游产品。在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品建设的过程中,注意统筹规划,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当地居民、旅游企业、游客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旅游是关联度很强的产业,旅行社业、酒店业、餐饮业、交通业、娱乐业等都与旅游息息相关,因此,创建旅游企业的品牌,对于提升县域旅游地形象、促进县域旅游品牌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循化县旅游企业应该增强品牌意识,明确旅游品牌发展的思路,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态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开发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优质旅游产品,并不断地对旅游产品进行更新换代,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二)旅游品牌营销。
县域旅游品牌的塑造和传播离不开有效的旅游营销。县域旅游品牌的宣传促销工作,首先要突出当地的资源特色和民俗风情,做好旅游总体形象策划与宣传;采用多种营销手段,如推出具有感染力的旅游形象广告语、印制和发表旅游文件资料、制作高质量的旅游光盘、争取重大会议和活动的主办权等。其次,要特别重视网络技术的应用,建立旅游信息系统,通过旅游网进行广告宣传、发布招商信息、发展旅游电子商店、开设旅游信息交流平台和旅游网络服务为主题的一系列旅游市场营销新理念;通过县域旅游网链接,统一品牌、价格、服务、承诺等,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连锁经营,形成完整的旅游电子商务体系。此外,政府要加大旅游投入,增强政府的宣传营销职能。
(三)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
旅游服务人员是县域旅游品牌的动态传播者,优质的服务是品牌成功的基础和保证。旅游服务人员的形象、气质、服务态度、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品牌的形象,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员能够给旅游者留下良好的印象,良好的服务能够加深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同时,循化县在旅游企业品牌的建设中,政府和旅游企业要引导、教育当地居民友好地对待游客,组织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服务知识、服务礼仪和服务技巧培训,努力增强优质服务的理念,合理调整和改善导游人员在语种结构、地区分布、地接能力弱等方面的问题,提高旅游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意识,促进旅游行业良性竞争氛围的形成。
(四)良好的旅游环境。
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游客对县域旅游品牌的评价,良好的旅游环境是塑造县域旅游品牌的必备条件。政府承担交通、通讯、水电、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市容市貌整治的重任,制定本县域合理的旅游政策,规范旅游行业经营和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保护游客和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当地旅游行业的诚信度和知名度;同时政府和旅游企业要引导和教育当地居民、游客、服务人员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当地的人文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从而为旅游品牌的塑造和建设提供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旅游毕业论文理由篇十七
摘要:
随着旅游业与信息产业的快速交会融合,智慧旅游正逐渐形成。在智慧旅游背景下,如何培养适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引导学生树立与新型服务业匹配的服务意识成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职业教育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角度出发,就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旅游专业人才进行探讨。
关键词:
智慧旅游高职旅游人才培养
,通过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发布的《中国智慧旅游城市(镇)建设指标体系》对智慧旅游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智慧旅游是通过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改变提供单向的旅游资讯,实现从旅游前、中、后所有资讯中取得信息,整合设计,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因技术创新带来的便利与独特的旅游体验。智慧旅游的出现改变了旅游消费决策模式,提高了旅游消费正确决策和旅游业良性健康发展的可能性。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引导学生树立与新型服务业匹配的服务意识,为我国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智慧旅游对旅游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在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业的各个领域已被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信息技术渗透,大数据分析、智能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对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
(一)对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要求
智慧旅游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管理和旅游体验中的充分应用。智慧旅游的发展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对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掌握以微信、微博、论坛为代表的手机媒体、网络媒体等新媒体运用能力,通过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借助通信与信息技术,通过构建微信朋友圈等虚拟社区群,以游客互动、分享旅游体验为核心,传递、感知、甄选相关旅游信息。树立“随时随地营销”理念,为游客提供高效旅游信息服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游客满意度。
(二)跨学科综合知识的要求
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旅游服务越来越倾向由标准化向个性化方向发展,随着智慧旅游孕育而生的旅游新业态,如养生、研学、探险等旅游产品的出现,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跨学科综合知识提出了新要求,旅游从业人员除应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外,还应掌握生态学、地理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知识,具备智慧的服务理念,提高智慧旅游服务能力,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三)对创新能力的要求
创新是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智慧旅游背景下,充分运用旅游大数据对游客需求进行分析,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创新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新的.旅游形态,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及旅游体验。同时,还可以运用旅游大数据对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和消费习惯进行分析,挖掘旅游者的喜好、需求,利用智慧旅游平台,提升消费模式,开展精准营销,满足旅游者的消费欲望。
二、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智慧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
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这种需求错配、供需失衡严重影响了旅游管理本专业就职率。智慧旅游背景下,这种匹配失衡越发凸显。高职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停留在对传统旅游的导游、计调等岗位的培养。据调查分析,旅游行业市场对于传统导游、计调等岗位从业人员的需求已经饱和,而对新型旅游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却日益增多,这种错配直接导致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本专业就职率低的现象。
(二)学生实训实操技能无法与智慧旅游企业人员所需技能对接
第一,由缺乏行业经验的理论课老师担任实训课教学工作,教师缺乏对智慧旅游企业的操作方式的了解,使得实训实习课程趋于形式化,实践教学被作为“辅助性”的环节。第二,学校缺乏仿真导游实训室、旅行社管理操作系统,导致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不具体。第三,集中实习流于形式,大部分院校因没有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很多学生往往找不到合适的、相对应的实习场所,从而学生们的实习期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人才特质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学不致用的现象较为普遍,大多数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频频碰壁,达不到企业岗位要求。
(三)缺乏与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相匹配的“智慧型”教师
智慧旅游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出的要求,懂旅游、懂技术、懂教学的三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急缺的,师资的缺乏,无法实现智慧旅游人才的培养。
三、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随着智慧旅游发展的深入,新型旅游技能型人才和旅游管理类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高职院校作为人才输出的主力军,就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一)明确培养方向,构建适合智慧旅游发展的课程体系
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可以分两个方向走:(1)保留支撑智慧旅游落地服务为主的导游专业。在导游专业课程体系中除保留必要的考证课程外,增开计算机信息技术、移动终端技术课程,培养导游专业学生善于利用智慧景区服务设施开展对客智慧服务的能力,培养导游专业学生“智慧营销”的意识;选修课增加本土文化知识、本区域旅游景区资源知识、本土民歌鉴赏与演唱、旅游服务心理学等课程,培养导游专业学生智慧旅游服务意识,提升导游专业学生综合素质。(2)增设以线上服务为主的旅游管理类专业,如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旅游网络营销等,此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了旅游专业基础课,还应加大如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化、在线旅游服务商(ota)管理等信息技术与智慧旅游相关融合课程的比例,同时还可考虑适当增加如信息管理、网站开放与设计等技术性较强的课程,培养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
(二)加强培养学生在各岗位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智慧旅游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首先,加大实训实习课程的课时比例,通过实践教学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其次,根据专业需求,建立相应的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行社等校内仿真实训室,利用移动智能终端等信息技术模拟智慧旅游运营,通过“线上”“线下”模拟操作,给学生创造模拟仿真实训学习条件,提高智慧旅游人才实践能力。此外,还可通过校企合作在学校外部搭建校外实习基地;聘请智慧旅游行业专家、里手担任专兼职教师;与智慧景区、旅行社等签订定向人才培养合同;还可以邀请智慧旅游企业共同开发教学课程,全面提高智慧旅游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
(三)加强智慧型师资队伍建设
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专业教师需紧跟时代发展。我们可以引进计算机、移动互联网等方面信息技术强的专业教师。旅游基础知识专业教师应吸取智慧旅游的前沿理论,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创造机会深入到智慧旅游企业中,掌握一线旅游资讯。此外,学校可建立相应的人才聘用制度,让业内知名专家和行业经验丰富的老前辈组成兼职教师队伍,成为智慧师资的有益补充。智慧化的师资队伍是对智慧化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有利保证。高职院校作为智慧旅游时代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深刻体会到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紧迫性。通过分析,探讨出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需对路的智慧型旅游人才,为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3]郭鹏.面向智慧旅游的大数据计算系统[j].科技经济市场,(4):10.
旅游毕业论文理由篇十八
[1]马勇,陈慧英。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曾亚玲。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中国商贸。2012(04)。
[3]王九位。数字时代旅游目的地信息共享研究[d]。武汉大学2010。
[4]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刘浩龙。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7(07)。
[5]庄志民。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j]。旅游科学。2007(03)。
[6]钟晟,张军。皖南古村落和谐文化主题开发[j]。华东经济管理。2007(06)。
[7]杨卫武,陈慧莎。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上海市为例[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8]徐仁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2(01)。
[9]张薇,钟晟,张晓燕。1998~2007年全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scies、sci和a&hci三大检索文献计量分析[j]。旅游学刊。2009(12)。
[10]赵勇。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d]。武汉大学2011。
[11]张中华,王岚,张沛。国外地方理论应用旅游意象研究的空间解构[j]。现代城市研究。2009(05)。
[12]李海霞,孙厚琴。基于城市旅游意象的旅游城市标志物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9(04)。
[13]庄志民。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意象定位研究--旅游文化设计探索系列[j]。旅游科学。2010(03)。
[14]凌莉萍,吴殿廷。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10(03)。
[15]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16]侯建娜,杨海红,李仙德。旅游演艺产品中地域文化元素开发的思考--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旅游论坛。2010(03)。
[17]陈才,李兆元,刘心怡。大连旅游意象研究--基于博客游记的探讨[j]。旅游论坛。2010(03)。
[18]吴志军,田逢军。城市滨水旅游意象及其对旅游者选择意愿的影响研究--以南京、武汉、上海滨水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0(06)。
[19]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