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金刚川的心得大全(16篇)
世界上的动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如何撰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5.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看完金刚川的心得篇一
原来世尊在《金刚经》反复使用“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的句式蜜意是告诉我们不要着相。《金刚经》即是文字,能说出来,写出来的即是有相。世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无”。
所以于文字语言不应执着,不着于相。相由心生。无相即无心。无心者无所说,无所想。所以世尊说此经不可思议。未渡之前,还是需要筏子的,所以虽生《金刚经》之相,但应不执着。所谓“但生其心,应无所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着相即是有分别,有分别即是有限制。有限制即不为大。无限制即是为大。是故世尊说“佛说非身,是为大身”佛为说明“无分别,不执着。”,举了这么多例子,将这不可说之法反复的说。可谓“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
体相用实在为体用与相。体用也是相。因为相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所谓“相由心生”也。所以道法阴阳。人和天地。阴阳即正反,人即是和。正反和。正是道家的体用相也。所以道家也是三元论。国外只说二元论,而忽略了人的因素。现在到了量子物理,才发现人心如此奇妙。心生则种.种法生。
看完金刚川的心得篇二
金刚穿是一种冒险运动,也是一种心灵的试炼。人们会反复地问自己,为什么要穿越金刚穿。然而,只有真正经历过这一挑战的人,才能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意义。我曾有幸成为金刚穿的参与者之一,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验和感悟。
首先,金刚穿带给我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当我站在金刚穿的悬崖边缘时,我看到了两个选择:要么停下来,回头离开;要么迈出这一步,迎接未知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抉择,我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想挑战自己的极限。我告诉自己,我不愿意退缩,我想要成为一个勇敢的人。于是,我毅然决然地踏出了第一步。这一时刻,我意识到,只有敢于挑战自我,勇于面对困难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突破和成长。
其次,金刚穿让我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穿越金刚穿是一项非常艰难的任务,需要所有参与者的密切合作。每一位队员都必须发挥自己的特长,相互配合,才能成功通过。在金刚穿的过程中,我们互相鼓励、协作,共同克服了许多困难和障碍。团队的力量教会了我,仅凭个人的努力是无法完成重大任务的,只有大家团结一致,才能迈向胜利。
进而,金刚穿让我学会了坚持。当我身陷困境,感到筋疲力尽时,我曾想过是否应该放弃。然而,我看到身边的队友毫不退缩,坚定地向前迈进,这激励着我。我告诉自己,只要坚持下去,跨越金刚穿这一道障碍,背后的美景将会是无与伦比的。于是,我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地克服每一个难关。金刚穿教会了我,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超越自己,迈向成功。
最后,金刚穿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在穿越金刚穿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异常艰苦和艰辛。那种曾经的辛酸和痛楚,使我更加感激和珍惜现有的一切。金刚穿教会了我,生活中任何看似微不足道的琐事都有深刻的意义,我们应该积极面对,珍惜每一个瞬间。
总之,金刚穿是一种极具挑战性和意义深远的冒险运动。通过参与金刚穿,我体会到了勇气、团队合作、坚持和珍惜的重要性。金刚穿让我成长,让我走出了舒适区,获得了宝贵的体验和感悟。我相信,这些经历将对我的未来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帮助我在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时更加坚定和勇敢。
看完金刚川的心得篇三
“田金刚心得体会”是一种学习、发展和运用田金刚心理学中心理技术的程序。这个方案帮助人们在遇到压力、挫折和困难时保持平静和专业的行为,并增强人们的适应性,提高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学生生涯和社会发展中也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难,我参加了这个项目,并且真正学习到了田金刚心理技术的应用,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心得,在这里我将分享这个体会。
第二段:认知“冥想”
在“田金刚心得体会”中,冥想技术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这学会了让我发掘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平静和力量。这项技术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并且被证明可以降低焦虑和压力。通过这个技术,我可以更好地专注于我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我也更能够应对压力。而且,可以通过身体感觉和自我监控,掌握自己的情绪和能量,使我保持镇静和自信,而不是被情绪左右。
第三段:发现“须佐波”
田金刚的“须佐波”理念,指的是集中力量,做最好的力量,这是我在学习田金刚过程中所发现的最有价值的理念之一。这种意识是能够帮助到我,在遇到各种挑战时,不要陷入情绪抑郁中,而是保持镇静和冷静。通过这种策略,我可以从容应对考试,解决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我为我未来的职业和事业做好准备。
第四段:掌握“平衡”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要维护好平衡,这也是田金刚心理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田金刚心得体会”中,我学会了如何平衡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比如说在学术和工作的压力下,我学会了如何在学习中放松,在困境中寻求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平衡社交和个人时间。我以前很容易忽视自己的健康和日常生活的科学安排,但是通过这个项目我发现,保持平衡是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步骤实现的,我避免了过度疲劳和焦虑,并且开始了一种更加健康的生活。
第五段:结论。
在“田金刚心得体会”中,我学会了如何灵活应对压力、如何降低焦虑和如何保持平衡。这个方案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潜能,激励我打破自己的限制,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这个过程也教会了我如何察觉和掌握内在的力量,给我带来了更多的信心和自信。正因为这些经验和体会,我相信,“田金刚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我们的目标,并让我们获得成功和幸福。
看完金刚川的心得篇四
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重要的经典之一。经文内容深奥,给人以启示与思考。我读完《金刚经》后,深受启发,并有了一些心得体会。本文将从经文的智慧、普遍性、修行方向、无我观和空观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金刚经向人们传授了极为深邃的智慧。经文中提到:“诸法无我,无我法相。若法有我相,则不可说言。”这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皆是无我,没有独立的存在。在世界变幻不定的面前,我们要学会放下执著,摆脱对事物的执着观念,从而获得真正的智慧。智慧即是看破生死轮回的真相,领悟到一切皆是空无自性,没有起源和终结,从而超越痛苦与束缚。
其次,金刚经体现了普遍性的特点。经文中提到:“甚深般若波罗蜜,一切诸法出生灭。”这意味着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生灭的现象都是无常的表现。这告诉我们,在人世间,物质飞速发展,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并超越无常带来的困扰。人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执着于事物的不变,而忽视了宇宙的变化。
第三,金刚经为我们指明了修行的方向。在经文中提到:“无异法,非法,是名般若波罗蜜。”这意味着般若波罗蜜是无一切异法的状态。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超越一切偏见和执着,达到超脱的境地。修行是每个人的源头和终点,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获得解脱、智慧和快乐。
第四,金刚经引导我们具体如何抱持无我观。金刚经中有一句经典的词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假相,没有真实的实体。当我们能够抱持无我观,把一切事物看作是短暂假象,我们会减少对物质的执著,减少对利益的贪婪,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最后,金刚经还教导我们持有空观的态度。经文中引用了“空不异色,色亦空”一句。这意味着所有的事物,包括形色声香等都是幻化的,没有真实的实体。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使人们减少对人事物的贪欲和固执。只有明白一切皆空的道理,才能真正认识万法皆幻,让人心置于宁静和和谐。
通过阅读《金刚经》,我从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金刚经以其智慧、普遍性、修行方向、无我观和空观等五个方面,深刻指引我们的人生之路。我们要学会超越执著,超越痛苦,摆脱一切烦恼,获得真正的解脱与智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体会到金刚经的真谛,走上更加光明的人生之路。
看完金刚川的心得篇五
佛学之道,博大精深;国学之体,综为儒、释(佛)、道三学。余自幼好读,儒家著述,前三十余载浅尝涉猎,于“修身、齐家、治国”之说,务得人生贵取天行之健,自强自励;道学尚自然,一部《道德经》,感悟万物同流、天道自然的君子慕“地载万物”之大厚德。但人近不惑,总有一个问题围绕心际而不得解,“君子自强,何堪群小落寞?君子厚德,奈何同流而去?”于是,年初以来即对佛学产生了研读之意。佛云人皆有佛性,自小即听闻祖父传讲“轮回报应”之说,足见佛学在国人心中影响之深。记得幼时登泰山,曾见《金刚经》之摩崖石刻;又在典籍中屡见《金刚经》为佛经之“母”。于是,借拜谒能仁寺之际,求得一本诵读之,初感晦涩,籍以己之国学修养,后渐知句读,渐识经意,渐为佛学之精深而摄受。
佛学尚“无为法”,尚“空我法相”,自得菩提之心智。“非法非非法、众生非众生”,等等,意似深奥,其实意旨为引人自见佛之本性,达无上遍正觉。佛学深奥,余尚不能深解,且自认很难达到“空空”之境,但唯觉佛学之修,实际上对中和之道,自利利人等人的修为大有裨益。儒学尚中庸之道,但引人多偏于“功利”之心、之行;道学倡“包容”之心,后世却偏于“遁世无为之行”。佛学却以“自度度人达彼岸”为要义,以大慈悲之心,怀平等之佛性,历百千万劫而明心见性,以证菩提。唐代佛学盛行,武则天诵读《金刚经》后写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回视五千年之华夏历史,身名大成于史籍者,必怀“大慈悲心”,去执着之意,去一己之私,怀济世、利生之心。执着于个人之穷达,必不成身业之增长。从此意讲,儒、释、道三学其本源是相通的,天道自然、万物一同、中道之道。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个不断修炼的过程,这在儒家讲“功成而身退”,在道家讲“飞生羽化”,而佛家,则讲“历劫而生”。从这一意义上,余比较推崇佛学的“历劫”论。大成者,必先受大劫。大劫之度,在自度度人的过程;度的过程,譬如“禅修”,实施一种自我的精神境界的“反思”。劫的历练,精神的反思,得以自度,进而以“空空”之心度他,则世间自清净也!余之理解,佛学之“施”、“戒”、“忍”于圆满的人生实是裨益良多!儒学讲“达则兼济天下”,“施”之表象;“日省三身”以正己,“戒”之体现;而“天道自然,包容万象”的胸怀,则是“忍”的表象。“施”、“戒”重于自我激励和修养,而“忍”则是较高的修养过程。佛学之“忍”的基础,是“大慈悲心”,即对万物的怜悯之心、平等之心、包容之心,“施”、“戒”形成了自我的好形象,但看到别人的`不好的习惯、不好的行为时,怎么办?“忍”以度之!“忍”非不动,而是不以己之修为标准要求他人之等于自身,“忍”去贪、嗔、痴,重于自行,以待他人之自悟,自然世间平和,万物祥和了。在人在己,自是大功德之一件啦。
金刚之意,言学经之坚心;读经、修禅,以修炼的形式达以般若智慧的自悟。其实人的修炼也应如是,“行为成习惯、习惯成性格,性格定命运”,小善每为之,小恶渐弃去,久而行之,人自然成为真人了。而其中更为重要的,就如佛学将“发菩提心”般,关键要有善念,要有一个渐悟“空我法相”的心性,自利利他,自达达人,则自然是人世间一真佛啦!从此而言,“施”以养心,“戒”以去恶,而“忍”则求世间之大同了!
看完金刚川的心得篇六
最近在纽约大觉寺讲了两次‘如何读《金刚经》’,著重于字音及如何读断句子,好像颇得听众的欢迎。特别是初读《金刚经》的,发觉有许多地方,和他原先以为是对的并不相同。事后有人建议我应该将它写出来,也许有很多人会得到好处。其实,只要诚心诵经,念错几个字也没多大关系,各地方言就有许多不同,顶要紧的是掌握住经中的意义。又何况我所知有限,所谓对,也是主观的见解,不过能够满足几位同修的愿望,也是应该,所以就写出来,抛砖引玉,望能多得读者的指正,欢迎有新的意见。
中国的文字很美,包容性极大,古文不用标点,所以往往有各种不同的读法和解释。千余年来,因为抄写及印刷校对的不够精确,差异错误,在所难免。《金刚经》版本极多,各种版本有不同出入的地方,恐怕比任何经典都多,于是许多大德的注解,因为依据不同版本的经文,也可能颇有出入,有的地方,使读者莫知适从!譬如须菩提第一次所问的‘应云何住’,许多近代版本印成‘云何应住’,一字易位,影响极大。又如‘不’字,可有三种不同的读音及意义,也容易为人忽略。
依据我看了近二十种不同版本的结论,认为台湾大乘精舍印行的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校正本》为最合理,他参考了十一种版本的经文、注、疏、赞述,有敦煌石室发现的一千多年前唐朝书法家柳公权书写的《金刚经》(石刻)文,有九百多年前东传到日本再传回来中国的《金刚经注》,以及清朝乾隆时的《金刚经疏记汇编》等等,江居士的校正严谨,是值得介绍的。
这次即采用这本校正本作为蓝本,经文与目前的流通本,有多处不同。我建议读经大德参考大乘精舍所印江居士的校正本内的校勘记。另外,我依照下列二个原则,加以注音及简单的标点。
(一)一个字如有多种读音及意义的,则根据《辞海》加以注释。
(二)加入简单标点符号,并不采用校正本原有的标点。
很有趣的是,《金刚经》的前半部,似乎读音、句读等的问题比较多,后半部则很少。现在请各位逐字逐句的研读下去。如果觉得太长,不妨中途休息。如果能有一字一句合您的意的,就很不错了。
今天特别高兴能够和各位结增善缘。各位都很清楚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报身佛的清净庄严国土。在《观无量寿经》中,本师释迦牟尼佛说,当阿弥陀佛在未成佛之前是法藏比丘的时候,他发了四十八个大愿。修净土的同修对这四十八大愿,一定都很重视,因为这是阿弥陀佛的大悲。换句话说,西方极乐国土就是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所显现出来的。大家都看过电视,当您要看台视的电视节目时,您就必须把电视机的频道转到台视的位置,台视的节目才能显现在画面上。同样的道理,您若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和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及他的悲心相应,才能到达。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个大愿,没有一愿是为他个人而发的,每一个愿都是为一切众生而发。对于十方所有一切众生,一律平等,阿弥陀佛都希望,都欢迎他们能生到极乐国土,在那里薰习成佛。所以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简单的讲,就是要度一切众生。
下面先把我个人的学佛经过向各位报告一下,希望用实际的生活,来说明我对今天这个题目的浅见,还望各位指教。
我的母亲很相信观世音菩萨,常对我讲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故事,因此我的学佛受我母亲的影响很大。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有一天,我们三个年龄相仿的孩子,随著我母亲到山上的观音庙去拜观音菩萨。那时我们很顽皮,不肯随母亲及亲戚走大路上山,三个小孩从庙旁的山坡爬上去。爬到一半,无处可爬,也无路可以下去,我们三个急得要命,这个时候好像听到母亲在身边大叫:‘赶快念观音菩萨!赶快念观音菩萨!’我就拚命的念,结果就这样爬上山。上到山上的时候,母亲还没到,我就先到庙里。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观世音菩萨的庄严圣像,当时我有说不出的感动。庙里有求签的筒子,我也好奇的摇出一支,签中说‘高危安可陟,平坦自延年,守道当逢泰,风云不偶然。’我当时印象很深,如今时隔一甲子,这支签的词句我仍清楚的记在心头。
我的学佛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我未到美国之前,第二个阶段是到了美国之后至一九八八年,第三个阶段是一九八八年到现在。
在第一个阶段里,我的生命曾数度遭受到很大的威胁,每次都是念了观世音菩萨而化险为夷的。例如抗战期间,我受聘在云南昆明设置电话厂。那时国内材料缺乏,我奉命赴印度采购器材。回程中经过高两万六千多英呎的'喜马拉雅山。当时飞航设备简陋,也没有像现在的客机有气压调节设备,因为是货机,我们坐在两旁的木凳,没有安全带的设施。那天,天气不好,机长下令叫我们用绳子把人和木凳,层层地绑在一起,以防飞机遇到乱流,可能一下下跌几百呎有撞顶的危险。我们的飞机飞到一万英呎高时,空气稀薄,机上有的人已受不了而使用氧气罩,我自己也感到极难过,就像整个心脏要往外跳一样。因为不能飞高过一万英呎,飞机只好在两个山谷之间飞行。那一天,能见度很低,随时都有碰山的危险,而昆明机场又没有无线电的导航设备,飞机无法和机场连络,盲目的在山谷中飞行,机上的人,个个都非常害怕。那时我和内人结婚年余,她知道我要回来,一定在机场等我,我并不担心自己的死,却是担心我太太单独在昆明,而她的父母亲戚都远在五千里外被日军占领的上海,她一个年轻的女子,孤单一人在昆明,万一我发生不幸,她如何能好好的活下去!情急之下,自然而然地念观世音菩萨。我非常惭愧,在我遇到危急时就想到念观世音菩萨,可是危难一过就把菩萨忘记了。
第二个阶段,是我到了美国之后,很幸运地遇到张澄基教授、印顺导师、西藏db法王、陈健民居士等,经他们的介绍薰陶,使我对佛法有了较深的认识。
初到美国,我们的生活很苦,我仍然常求观世音菩萨保佑,但在思想上已有了改变。释迦牟尼佛在未成佛之前是人,观世音菩萨在未成菩萨之前也是人,为什么我总是求佛菩萨的保佑?从此我开始认真地学佛。
大部分的知识分子修学佛法,都著重修慧而忽略了修福,我也是一样。我的内人居和如却著重修福,我受她的影响很大,后来,我们却一同走上了福慧双修的路。
说到我学佛的第三个阶段,必须要向各位介绍我的内人在这个娑婆世界的一个经验。内人每天早课一定诵持《金刚经》,直到往生,十八年来从未间断。她患的是骨癌。各位都知道,癌症末期是很痛苦的。临终对一个学佛的人来讲是很重要的关键。因此临终时,如果昏迷不醒,或者疼痛难耐,这都有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我很担心内人在临终时会很痛苦,或因麻药用得过重而昏沉。
一九八八年的七月三日,庄严寺正举行佛学夏令营,安排了我两个小时的课。从我家里到庄严寺,来回要三个小时的车程,加上两个小时的课,我必须离开她五个小时,那时内人病得很重,我想留在她身边照顾她,正好雷久南博士在我家,我想请雷博士代我前往庄严寺演讲,但是我内人不肯,她拉著我的手说:‘你必须要去。’当时我并没有感觉什么,事后才知道,在她讲这句话时,她留在这个世界,已只有短短的数个小时了。
在她往生的前两天,她停止服用止痛药。我从庄严寺回来,和家人及雷久南一起坐在她房间的地上谈话,大约晚上十一点十分左右,她忽然叫我到她的床前,伸出她的双手叫我握著,看著我。我问她‘痛不痛?’她摇头表示不痛。片刻后,忽然发现她的眼珠不动了,这时她的口稍稍张开,接著,轻微的‘浦’的一声,便什么都静止了。接著我们依佛陀的教法,全家和雷博士围绕在她身边念阿弥陀佛,至半夜两点,我请雷博士和孩子先去休息,我继续握著她的手念佛号八个小时。
第二天早上,为她换衣服时,她的身体柔软,就像是睡著了(经过两三天之后,朋友来看还是如此,一如睡中)。换妥她的衣服后,我走进家里的小佛堂,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十八年来她念的《金刚经》课诵本。当时我发了一个愿,我要继续她的功课,继续念《金刚经》,并把功德回向给她。从此我每日念诵一部《金刚经》,或者至少用半个小时研究各家注解;尤其是去年在纽约侨声广播电台讲‘《金刚经》的研究’时,更是全心投入研究。我过去虽然陆续念了四十余年的《金刚经》,但远不如我这二十个月来所得到的多。
内人往生后数日,我收到加拿大冯培德居士(笔名冯冯)的快信,信中说他那几天一直在留意我内人的情形。他看到我去庄严寺讲课,也写出我课题的一部分。他说我内人的神识,是在清晨五点多的时候离开的。他看到我内人只有三十几岁的样子,穿著白色的衣服,双手合十,散发著金光,向上升去,金光顶端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也许冯冯所看到的景像我们无法了解,无法证实,但是,最起码内人在往生时没有痛苦,去得这么安详,这是学佛的人所希望的,也是一般人所希望的。
十八年来,内人只是念《金刚经》,她并没有跟我讨论或研究过经义,可是她常提醒我要念《金刚经》。从这里我得到一个很大的体悟,内人往生的情形,可以说和《阿弥陀经》所讲的有密切的关系。
各位都晓得《阿弥陀经》中有这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是说善根、福德、因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重要条件。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金刚经》的正信希有分第六,佛告须菩提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在座的诸位,如果念过《金刚经》,或者受持《金刚经》,并且对其中的一小段,甚至一句两句经文,心生法喜,那么我要先恭喜各位了,因为各位已经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而是在无量千万佛所种了善根,这个善根已符合了《阿弥陀经》中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之中的第一个条件。
现在,我们再来看佛以布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刚经》的福德作一比较,佛对须菩提说:假使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金银珍宝)来作布施,这个人的福德多不多呀?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佛说:倘若有人读诵《金刚经》,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梵文是以偈为单位,四句偈就是一小段之意),或为他人解说,这样的福德,比前面那个人拿了填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还要大。各位,如果您读过《金刚经》,或者向他人解释《金刚经》,甚至是经中的一小段,您的福德已经很大很多,您已符合了《阿弥陀经》中‘善根、福德、因缘’中的第二个条件。
接著我们来看往生西方极乐的第三个条件‘因缘’。这个因缘就是各位常挂嘴边的‘阿弥陀佛’。就是说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和阿弥陀佛结缘,持名念佛,各位天天念阿弥陀佛的洪名,可以说已经和阿弥陀佛结了缘。
各位都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有九品九生,有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再分上中下三生,(如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等)还有不到下品下生的边地疑城。因此,各位若单单说要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或者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很笼统的说法。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下品下生,或边地疑城,这些都要经过很久的时间(数千万劫)才能花开见佛,才能听闻佛法,还远不如留在娑婆世界,继续修持较易成佛。所以各位若发愿往生西方,愿要发得大,要往生上品上生,并且以此为目标,这就在持名念佛之外,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和阿弥陀佛的悲心相应,受持《金刚经》,是一个容易做到而收效极宏的法门。
因此,我说居和如之往生西方极乐,和她十八年来受持《金刚经》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希望各位在念佛号之余,也能抽出一些时间来念《金刚经》,甚至是其中的一小段,初时念,不懂没关系,日子久了自然能体会其中的意义,进而和阿弥陀佛的悲心相应。
各位,我们既然来到娑婆世界,有生就会有死,对死我们不要害怕。死的只是我们的躯体而已,我们的神识并不会死的。就像我三月三十日离开纽约那天早上,纽约地区下大雪,庄严寺成了一片雪白世界,我坐上飞机睡了一觉,醒来便到了加州,出了飞机迎接我的是蔚蓝的晴空,各位想想,这和我们从娑婆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又有什么两样呢?所以在别人的眼中这个人已经死了,但是在自己的观念中,并没有死,而是在刹那之间,这个世界换成另外一个世界的影像而已。西方极乐世界虽然相距十万亿国土,事实上就在您自己的心中。只要您的心念一转,西方极乐国土就在您眼前。
各位,我个人五十多年来,学了各式各样的法门,很惭愧都没有什么成就,不过我的一点经验可以贡献给各位的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不管您修密也好,修净土也好,学禅也好,看个人的根基和因缘而定,只要您保持一个悲心,悲心就是您的本性。如何把您的悲心增大才是最重要的,如此,您会逐渐地感受到,这个世界就是清净的庄严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也许有一天,当您睁开眼睛的时候,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就在您的眼前。所以我衷诚的恭祝各位,迟迟早早,总有一天,当您睁开眼睛的时候,就看到庄严美丽的西方极乐世界,看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及清净大海众菩萨。谢谢各位。
看完金刚川的心得篇七
放金刚心,是指心灵柔软,不受诱惑、烦恼、欲望等外界因素的干扰,能够保持清明的头脑和平和的态度。放金刚心,是追求心灵自由、追求内心平静的一种修行方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放下执念,放下贪婪,放下恐惧,放下固执,让自己的心灵更加纯净美好。
放金刚心是现代人生活的必备品,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变数,让我们很难保持心灵的平静。放下烦恼,放下执念,能让人减少压力、减轻焦虑,进而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放金刚心也能够提高我们的智慧,让我们更加清醒、自信地处理事情,同时也能够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帮助我们维护身心健康。
放金刚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的努力和修行。首先,我们需要认清自己的内心烦恼和执念,通过适度的内省和外在的冥想等方法来散去负面情绪。其次,我们需要培养慈悲心,关心他人、包容他人,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人性和生命的珍贵。再者,我们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掌握自己的行为和情感,让自己的内心保持自由和平静。
放金刚心需要我们通过长期不断地修行来实现。我们可以透过瑜伽、静坐冥想、太极保健等一系列修炼方法,来帮助我们减轻内心的烦恼和困扰,以此达到放金刚心的效果。一定要坚持修炼,不断提高自己的修行的深度和广度,才能真正摆脱尘世的束缚,体验清晰、和谐、明净的内在世界。
第五段:结语。
放金刚心,是一种内心深处的信念,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总结,并不断地完善它。当我们的心境变得更加平和、内心充满爱和关怀,我们就能更好地享受生活,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希望大家都能够向放金刚心这一目标迈进,并在未来的路程中,创造更加和谐、幸福、美好的世界。
看完金刚川的心得篇八
金刚是一种由菩提达摩祖师传下来的功法,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身体的控制,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技能,更是一种心灵上的修炼。在我的练习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金刚的神奇之处,掌握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将分享给大家。
第一段:金刚依靠内心的平静来控制身体。
金刚的最大特点就是依靠内心的平静来控制身体。当我们练习金刚时,要求我们保持一个平静的内心去控制自己的身体,这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身体上的技巧,更能够帮助我们在生活中保持心态的平静,因为我们常常因为外界的因素而烦躁,对于身体的控制也难以达到最好的效果。而通过练习金刚,我们能够让心灵达到一个平静的状态,以不变应万变。
第二段:金刚是一种最具综合性的武术。
金刚是一种多年积累的武术,它不仅包括了拳、腿、指、手等等部位的功劳,而且还有了跳、踢、躲、闪等等不同的技巧,所以它是一种最具有综合性的武术之一。在实践中,我们也能够非常明显地感受到金刚的综合性,它不仅要求我们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技巧,还要求我们具有很好的身体掌控能力,这不仅仅需要肌肉力量,还需要灵活性、协调性、平衡性、反应速度等等。
第三段:要注意呼吸控制。
金刚的运用要求我们要快速、准确、有力地运用各种技巧,但同时也要注意呼吸控制。呼吸是人体中最为基本的能量来源,合理的呼吸方法不仅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得到更好的锻炼,还可以在练习时让我们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进而掌握更多的技巧。
第四段:要坚持练习。
学习金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练习。很多人在一开始练习金刚时,会遇到困难,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和进步,很容易就放弃了。但其实在坚持下来之后,我们会体会到这种长期的锻炼对身体和内心带来的惊人收益,可以真正的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信和自信。
第五段:需要在实践中体会金刚的真谛。
在学习金刚的过程中,虽然我们可以掌握到很多的技巧,但是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够深刻地领悟金刚的真谛。因为金刚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思想和内心的修炼,它需要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多思考,多体悟,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其中的奥妙和精髓。
在总结中,金刚是一种综合性强、内外兼修的武术,它通过内心的平静控制身体的技艺来达到身心总体的调整和平衡。如果我们能够坚持练习,注重呼吸控制,更好地体会金刚的真谛,我们就可以从金刚中获取到更高的健康、自信和修为。
看完金刚川的心得篇九
《金刚经》是佛教中最为古老、最为重要的一部经典。它以独特的篇章结构和深刻的哲理内涵,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读《金刚经》更是让我们心灵深处收获满满。下面,我将分享我的读后感和心得体会。
二段:火热参悟的另一种看法。
很多人读《金刚经》时,都是用冷静的状态去领悟,但我却觉得可以用火热的心情去参悟。因为这部经文充满哲学思想和词语之境,难以仅凭日常思维去理解。火热参悟,即是要在内心保持一颗平静心,生出一颗大愿心,慢慢地领会这些佛陀的箴言智慧。从而达到升华自我的一种状态,这也是火热的内心能悟出的重要道理。
三段:生态天道的思维借鉴。
在读《金刚经》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一种生态天道的思想跃然于经文之中。经文强调物理上面的天地之道,认为万生是遵循着宇宙自然规律生存的。互相取舍,承认自我,各得其所,大自然本来含而不发,宇宙也是处于“非我非人等”中。这样的想法,不仅是对于生态环保的思考,还能够引领我们更多从内心角度出发调适人生情感,调整自然生命节奏的情绪状态。
四段:勇敢面对现实的思索。
佛学观念,更是让我们对于当下这个社会和自己的生活有了另外的思考和观察角度。《金刚经》中有一篇“如影如形”说,倡导着我们观察现实世界中的万物,不要让外界影响我们内心。在现实中,许多人内心烦乱,是因为怀疑自己的真实,跟随他人的影响去生活,而失去了自己本来的本质。而认识到自己的处事模式和调整自己精神状态,才有可能真正敞开心扉面对现实。
五段:修行思维的发挥。
读《金刚经》可以帮助我们拥有其他心经书籍上所不能提供的一种精神修行工具。在经书中,每一段话都显得简洁而深刻,而该经文在指导人们遵循佛门规范的同时,更关注于人们内心的成长和思想上的提升。传承佛教思想的修行实践中,就是要通过对自己内心的探索和修行思维的发挥,来获得生命中更高层次的境界。
结尾:
总而言之,《金刚经》这部经典,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更为深邃的精神心灵世界之门。当我们慢慢地读进去之后,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更加深刻的涵义和更高层次的领悟,从而体会到真正的快乐与安宁。希望更多人关注到它,并借由《金刚经》领悟更多生命中无法取代的真谛。
看完金刚川的心得篇十
《金刚经》是佛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讲述了佛陀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解脱的见解。这个经文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并且一直在为信仰这个教派的人提供指引。读《金刚经》可以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在本质,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正面的改变。下面,我将会分享我的读《金刚经》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深入领悟“无常无我”的含义。
首先,读《金刚经》让我深入领悟了佛教中所谓的“无常无我”的含义。这个概念被解释为一切物质都是短暂的,而且没有个人的永恒性。这个真理并不仅仅适用于物理层面,也适用于心灵层面。当我们离开了我们所喜欢的东西,我们经历的痛苦并不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这个东西,而是因为我们对于“自我”的认知受到了打击。读完《金刚经》后,我意识到这种对于“自我”的认知是错误的,因为没有一个永恒存在的“我”,我们只是持续不断地在变化和发展。
第三段:超越烦恼的状态。
另外,读《金刚经》还让我意识到了如何超越烦恼的状态。烦恼是我们所经历的一种负面情绪,它可以来自于任何地方,而且往往会让我们感到无望。但是,读《金刚经》可以教会我们如何超越这种负面情绪。当我们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短暂的,并且没有永恒的个人存在,我们就可以更加淡然地处理烦恼,也就能更好地消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烦恼只是暂时存在的一种负面情绪,而不是一种永远存在的状态。
第四段:了解真正的意义。
最后,读《金刚经》还帮助我了解到真正的意义。这个经典告诉我们,只有关注内在的经验,才能真正地获得平和。只有当我们开始理解自己的内在存在,并意识到先前形成的范式是什么,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自己的生命和对于这个世界的角度。这种认识不是闲谈,而是引导我们向内心混沌的状况进行反省,让我们认清自己的本性,达到内在平衡,真正地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第五段:结尾。
总的来说,读《金刚经》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通过它,我深入领悟了佛教中所说的真理,学会了如何更好地消除负面情绪,并真正理解了自己的生命意义。当然,这个经典并不仅仅适用于佛教信仰者,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受益。如果你还没有读过《金刚经》,我建议你赶快去体验一下,相信你也会受益匪浅!
看完金刚川的心得篇十一
《金刚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菠萝蜜经》,是大乘佛教代表性经典之一,在佛教众经中起到纲领性的地位。《金刚经》主要讨论了破除妄相,见性成佛的智慧,如书名的题解:以金刚般的般若智慧去断除一切邪念妄执,认识本真的自己和实相的世界,从而能够最终达到圆满自足的境地。
在佛家看来,人生来就有烦恼和痛苦,这是因为因缘轮回所致。为了破除人的烦恼和痛苦,使其认识自己的本性,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世界。佛家把人所生活的世界总称为相,何为相?《金刚经》文中所说相者甚多,一切的论述都是围绕相来展开的。我认为,相就是见于眼、闻于耳、嗅于鼻、味于舌、触于体、感于心的一切物或非物。《金刚经》称为“六尘”、“六境”。人之所以有相的执著是因为人有耳目心意、感受计虑的缘故,《金刚经》的目的就在于把这种能动的意识打碎,使人完全处于与自身之外的一切物或非物相互绝缘的状态。佛认为一切物或非物之相就像遮盖在人面目之上的一层面纱,它遮住了心灵之窗,从而也蒙蔽了人的内心,即真如之性。这就如同老子的“涤除玄鉴”之论,老子以镜譬心,把物或非物之相比作镜上的尘垢,从而妨碍了观物体道的本心,故而要“涤除玄鉴”,开明自己的眼睛,檫亮自己的心灵。
如要破相首先就需要对相的否定。佛祖与须菩提的对谈每次都要落实到一句话,即非什么,而名什么,一切相都是非相,而是名相。非和名二字,在这里具有重要意义。所谓非就是表示否定,使虚相与实相之间有了区别。物或非物之相都是幻想,因缘而生,随缘而去,如若执著于相,就好比水中捞月,镜中观身,最终都是一场空。相之所虚妄是因为它的无常性。世间万物至始至终都是在变化之中,没有一个恒定之理,四季变换,岁月轮回,世间万象此消彼伏,永无穷尽。人的烦恼痛苦来源于执著,所执著的就是相,物欲之相,情感之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然痛苦的来源是因为执著于相,那么是否能够破除相的执著,返回到曾经那个纯真的自我?这就是《金刚经》所要追问的终极问题。非还表示动词扫。内心既然有了污点,眼睛已经被尘垢迷住,我们何不拿上一把扫把,拂拭拂拭。正如神秀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名是继非之后再次的否定。名是对相的称谓,而于本性而言,本无万相,所以相之称谓就是假名、虚称。相本来无有,何来名称?继着这里,就需要追问为何要返回纯真的自我?纯真的自我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曾经思考儒释道三家之于艺术时,写下这样一段话:“为什么中国哲学注重万物淳粹未散时的干茂,而中国艺术却追求万物精气殆尽前的枯拙?道家哲学提倡初生之婴儿,儒家哲学看重长生之壮年,佛家哲学追求老生之垂暮。…”最终我把中国艺术的这种追求归于佛家的影响。在道家看来,婴儿是无知无欲,纯白凝定的,正是他的未开化的心灵使他能够在这个世界中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无所思索、无所执著,一切感官利害、痛苦伤害都如过往云烟,不留于心。我认为佛家是垂暮之年的老人,显然是住于相了。因为佛家追求的不是今世,不是来生,也不是过去。若心住于过去、现在、将来,痛苦烦恼便无所穷尽。佛祖是告诉众生,过去已灭,未来未起,现在虚妄,明白三世皆空,皆不可有所住,无所住便可了悟无相无法无心的真如之性。在这里,天地万物都化为了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时间停止了脚步,空间通透无碍,人找到了一个恒定、永常的住所,刹那便是永恒。这就是佛所说的超凡脱俗之后的彼岸。
此岸是烦恼痛苦的深渊,只有脱离此案,达到彼岸,才能获得人生解脱。想要从此岸到达彼岸,要有所依托,所依托的就是佛法。佛法何来?于佛言说。但佛一再声称自己实无说。“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佛不仅否定自己的言说,还警告若有人说佛有所说,就是谤佛。心念于言说之法就是住于相,佛说之法是无为法。无为法,无形无相,无所可取。而有为法则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也是《金刚经》的一个要旨,是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佛的言说。任何语言的或概念的解说都是住于相,是心有执著之念,而佛土的究竟之地,是空无一物,而又万象俱现。佛家讲究“缘起性空”,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既是缘,事物因缘而产生。而一切事物的本性又是空无的,是了无所见的。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因缘而起的万象,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这一切都是虚假之像,最终我们都要归于诸法实相,即空相。佛之所以说法,是为了普济众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本性。而我们一旦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也就没有法可言了。之所以说法,是因为我们还是众生,之所以说非法,是名法,是因为我们已经征得佛果,心明见性。
佛祖一边立言,一边又在破言。立言是为了能与众生更好的沟通,只有有了语言文字,才能使那些误在迷途而不知返的众生有所依靠。但真正能够明心见性立地成佛并不能靠语言文字来得到。如佛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灭度者。”这句话一方面是说本来实无众生,一切众生的本性都是圆融自足,本具佛性,之所以有众生只是暂时的被幻相迷住。另一方面也是说一切众生除灭妄见,证得佛果,都不是佛祖所为,而是自为。佛祖以无言的态度来言,则名为言实为非言。
《金刚经》旨在破虚相,明性空。然而佛之究竟是不住于相,也不住于非相,不住于有,也不住于无,不住于实,也不住于空。即是说,达到空无,还不是佛的目的。佛并没有完全否定物或非物之相,说是虚幻、空无,只是说物或非物之相没有自性。这种没有自性的幻有会因为因缘的作用变动不居、回返往复的存在。既然物或非物之相至始至终都会存在,而证得佛果的众生却也要生活在这个相的世界,那么在相与非相,即内心看透了非相实相之后的心灵状态是什么样的呢?佛说清净、虚空之心,必定不是像枯木顽石、寒灰死寂的一颗“冰心”,而是于枯木顽石处见出生意,于寒灰死寂中显出温暖。在这样一个把色空都涤除之后而达到的圆融境界,应该是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在这里,我们见相不住于相,生念不住于念,自适自足,周游无碍。佛不是告诉我们要把我们的心打碎,毁灭,而是注重碎、灭之后的心灵状态。
这种心灵状态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生的是清净心。这颗心清静寡欲,无染无垢。要得到这颗清净心首先要认识到世间的一切物质现象与烦恼痛苦都是幻想,要试着放下一切华而不实、如幻如影的物或非物之相,自己的本性本来一无所住,湛然清净。再次,要放下这个心中的“我”,即破除个体的我、住相的我、生念的我、有善恶取舍是非对错之分的我。如果能够放下这个心中的“我”,就可以做到于物而不物于物,于念而不生于念的自由心境。此时,如有物所遇于我,就如一阵夏日的清风,扫去了身上的灰尘,带来了一阵丝丝的凉意。一见本性,心便清净。清净是心灵的一种境界,是明白了事事皆非事,物物皆非物的人生感悟之后的生命回归,是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心灵境界,也是王维“行到水穷处,做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的灵觉顿悟。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繁琐嘈杂的世界,当想要寻得心灵的一份安宁时也变成了一种奢望,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扣问自己。我们之所以想要清净却始终不得是因为我们无时不在动,我认为,《金刚经》的要旨不仅是让我们明白空无、实虚、凡相虚妄、痛苦无尽等等这些人生现实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生的视角,我更愿意把这个视角定义为得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舍得。《金刚经》没有让我们从中得到什么,而是希望我们有所减去,佛祖通过言说非此非彼有无双遣的重重否定,就是明示我们不要只看重自己所得。同时《金刚经》也启示了我们对舍得的重新看法,舍去的是什么,得到的又是什么。一切问题的零界点都是对人生、命运、生命、精神等诸如此类问题的终极关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看完金刚川的心得篇十二
一部佛光灿烂的《金刚经》,在今天这个国泰民安,佛教昌盛的时代广为流传,在日益增多的居家学佛人的队伍中,读《金刚经》的信众也越来越多,这真是盛世兴佛,佛兴盛世,是中华民族的殊胜因缘。在读《金刚经》的人群中,不时听到这样一种反映,即知道《金刚经》是一部功德无量之经,也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向往去读这部经。但释迦牟尼佛却在这部经中反复指出无法可说,无法可得,故而读来读去是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是好。到底是否有法可依,有法可学?我以为这的确是读经的一个大问题,有必要加以深究并切实解决。
《金刚经》篇幅不长,但佛在经中却反复说到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也说到如来无所说,也无法可得,即便是过去在然灯佛所也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指出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如此说来真叫人有些难以琢磨。说了又说没有说,什么也没有说;说没有说吧,又有一部《金刚经》摆在那里。其实这正是《金刚经》大作之处,字里行间处处闪现着佛法的光茫,只是我等小根小智,无明愚昧,见宝不识。因而落得一个见字为字、见相落相,无法感悟到经中的理义。如何这样说?我们不妨将《金刚经》剖开来看。
对于解决读者中如上疑团,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细读:“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善提。须善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佛在这里态度十分鲜明地告诉我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不要因为佛说过诸法非法,诸相非相,就以为一切法都断灭了,就无法可学了,如此思维必定是一种偏知偏见。由这段经文的反思,我们不妨再重读《金刚经》,难道释迦牟尼佛就真的没有说法吗?不。经文通篇都在说法,而且说的是大法,是金刚般若波罗蜜法,是最尊最上最第一的法。何以见得?经文开篇佛就开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降伏其心。接着指示一切菩萨应如何布施。继而又指出佛法如同虚空不可思量一样,不可依思量而得,也不可以身相而见。若是能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就是根本,是大法。难怪连须菩提听到这里都要启问:“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须菩提并非多余担心,我们若干人不是感到无法可信,无法可学吗?在以后的经文中,如来一而再,再而三的以众生之见,以菩萨之见,以佛之见来解说这般若之法,以启迪众生智慧,通达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既然说了法,那又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无法可说,无法可取呢?这并非如来想搅浑水,而是如来太子知众生之根性,那就是执著贪婪。故而佛在说出法以后,又得花大气力告诫人们不要执著于法,不要贪取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是何等的慈悲!我想如果没有众生执著的.根习,《金刚经》有几句话就够,佛既不需要花那么大的气力说那么多的话,也不需要花那么大的功夫去破众生之执见。
众生执著了什么呢?佛在经中了了说明。略举几执:一是执著于相。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二是执著于法。贪乐于小法,有为法;三是执著于福德。贪爱于有相布施之福德。还有种种,不一一具说。执著有什么害处呢?佛在经中也一一分别指出,执著相者那是执于虚幻,因一切相皆是不实,不过于一合相。而且执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者,必生嗔恨,不得解脱。()执著于法者是人入邪道,不能接受大法之教,而一切有为法,不过如梦幻泡影一般,最终不过以法束缚自己。执著于福德也是同样,因为一切福德非福德性,故名福德,那也不过是虚幻之物。
读《金刚经》不是无法可学,而是在学一根本大法,在学大般若波罗蜜法。信奉这部大法,我们才能以般若之舟通达到光明的彼岸。这是每一个读经之人必须要解决的正信。我们读这部经不能仅仅将此作为一种功课来做,更重要的是深究经义,知其根本,了悟佛所说,以找到自己下力之处。以《金刚经》为师,指导自身学佛修持、信解受持。这才可算为一个真正的读经之人。
以上所说,无非是笔者读经之见,偏知难免。《金刚经》智慧本不可说,理义本不可说,功德也不可说。一切言语皆是不实之词,无非是妄言妄语罢了。只是我亲闻若干同学同修读经找不到下力处,便心生悲悯,忍不住说几句。但回头一望,想说的无法说清楚,说清楚了的好像又不是想说的。只好无可奈何花落去,我自重读《金刚经》。
看完金刚川的心得篇十三
金刚传是一部讲述人类意志与欲望的探索之旅的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僧人金刚的曲折人生,探讨了人性的种种矛盾和困惑。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感金刚的故事给我带来了许多感悟与体会。下面我将结合小说情节,分享自己对金刚传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从金刚传中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金刚作为一位僧人,本应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超脱,但他却频繁陷入世俗的欲望的漩涡中。他的内心因欲望而矛盾,他渴望修道获得智慧,但也无法摆脱对色欲的纠缠。这种复杂而矛盾的人性使金刚备受困扰,也引发了他一系列错误的选择和遭遇。通过金刚的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人性的复杂性,并更加理解人们常常在纷繁的欲望中挣扎、迷茫的原因。
其次,金刚传中的悲剧结局使我深思人生的意义和自我认知。金刚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不断犯错,最终导致自己的毁灭。他一直试图逃离自己的内心困扰,却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自我,最终看不清自己本质的价值。这也让我反思了人生的价值观与追求,深感到了时间的宝贵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只追求欲望的满足,而应该更加重视内心的成长和追求真正的自我。
第三,金刚传也给我带来了对爱与被爱的思考。金刚一直在追求女人的身体与情感的满足,但却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真正的爱与被爱的体验。他与许多女人发生过一段段短暂的关系,却始终无法找到真正的归宿。这让我深思,爱是一种深沉而无私的情感,而并非只是欲望的满足。金刚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错过了爱的真谛,也因此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
第四,金刚传中对于宗教和世俗的探讨也让我有所省思。金刚作为一位僧人,本应厌弃尘世的物质与欲望,追求心灵的净化与超越。但在小说中,金刚却一直陷入欲望的漩涡中,无法自拔。这给我带来了对宗教与人世之间关系的思考。宗教不仅仅是逃避尘世的工具,更应该是人们体察内心、探索人生意义的一种方式。通过金刚的故事,我深刻体会到宗教与人生的关系密切而复杂,不能简单地用世故与虔诚来衡量。
最后,金刚传中的故事也带给我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金刚与他遇到的各种女性发生了一段段短暂而曲折的感情,在他们身上经历了不同的际遇和故事。通过这些关系,我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复杂的联系,以及情感的力量。在小说的结尾,金刚对于情感的追求再次受挫,他以最终的孤独结局结束了自己的故事。这让我思考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在追求欲望和追逐物质的同时,应该更加珍惜和维护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总之,金刚传是一部充满矛盾与迷茫的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金刚的曲折人生,引发了我对人性、生命的意义、爱与被爱、宗教与世俗、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思考。通过金刚的故事,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困惑,也从中汲取了一些关于生活和人生意义的启示。
看完金刚川的心得篇十四
金刚桥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位于柬埔寨暹粒市,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在我参观金刚桥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它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也体验到了它所带来的震撼和感动。以下是我对金刚桥的心得体会。
首先,金刚桥展现了宏伟壮丽的建筑风格。金刚桥是由青石砌成,桥墩高耸,桥面平整宽敞。它看起来坚固耐用,给人一种沧桑和庄重的感觉。金刚桥沿袭了高棉建筑的特点,使用了丰富的装饰图案和雕塑,展现了当时高棉文明的繁荣和神秘。我在桥上漫步,不禁被这座建筑的辉煌所震撼,感受到了人类智慧和劳动的伟大。
其次,金刚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座桥始建于12世纪,是柬埔寨吴哥王朝时期的杰作。在挥毫之间,桥上蕴涵着深厚的宗教意义。金刚桥旁边有一座小殿,供奉着佛教的神明。这里也是游客朝拜和祈福的地方。了解金刚桥的历史背景,我对这座桥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敬畏这段历史。
另外,金刚桥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站在金刚桥上,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河流,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恬淡。桥周围环绕着郁郁葱葱的绿树,清澈的水面映照着蓝天白云,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我流连于桥上,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心情得到了舒缓与放松。这个美丽的瞬间,让我对自然拥有了更深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此外,金刚桥也给我带来了对生活的思考。金刚桥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岁月,见证了众多先民的付出和奋斗。这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会使人们变得坚强和勇敢,正如金刚桥一样,历经风雨后仍屹立不倒。而且,在困难中成长,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最后,金刚桥也给我带来了对和谐共处的感受。无论是金刚桥的建筑风格还是人们对其的维护,都展现出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理念。金刚桥的存在,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交通工具,也为游客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在桥上,我见证了人们和谐共处和友爱互助的场景,这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团结、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金刚桥的壮丽建筑、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美的享受、思考和和谐共处的感受,使我对金刚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站在这座传奇桥梁上,我不禁感慨万分,感受到它所带来的震撼和感动。金刚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一段历史和一种精神的象征。它的存在使我更加热爱和珍惜生活,感激伟大的人类文明。
看完金刚川的心得篇十五
金刚心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心法,它是指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始终保持平静、善良和慈悲的一颗心。金刚心在佛教中被视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它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困惑,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在我个人的修行中,我体会到了金刚心的力量和意义。以下是我对金刚心的体会和心得感悟。
首先,金刚心的核心是心境的转变。在修行金刚心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转变自己的心态和观念。过去,我经常被周围的环境、人事物所影响,容易陷入情绪波动和负面思维中。然而,通过修行金刚心,我学会了观察自己的内心,认识到这种波动和负面思维只是暂时的,不代表真实的自己。我开始明白了,只有控制自己的内心,才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
其次,金刚心的修行需要我们学会接纳和放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不如意和挫折,这时候我们往往会陷入自怨自艾的情绪中,无法释怀。然而,金刚心告诉我,接纳和放下是解脱的关键。接纳不如意和挫折,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向之低头,而是要学会面对它们,接受它们存在的事实,并从中寻找成长和反思的机会。放下过去的烦恼和担忧,才能够让我们的心境保持平静和清净。
第三,金刚心的修行需要我们培养慈悲和善良的品质。慈悲和善良是金刚心的真谛,它能够帮助我们超越个人的私利,关注他人的需要和痛苦。通过修行金刚心,我学会了对他人保持开放和善良的态度,无论是面对他人的抱怨还是攻击,我都能够保持宽容和平静的心态。慈悲和善良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和净化。
第四,金刚心的修行需要我们将关注重心从自我转移到他人和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陷入自己的困扰和烦恼中,忽略了他人的需要和痛苦。然而,修行金刚心告诉我,将关注重心从自我转移到他人和世界,才是实现内心平静和解脱的关键。通过付出和关爱他人,我发现自己获得了更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只有关注他人和世界,我们才能够真正摆脱自身的烦恼和困扰,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解脱。
最后,金刚心的修行需要我们坚定信仰和持之以恒。修行金刚心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醒自己,并时刻要求自己以金刚心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修行金刚心需要坚持不懈,需要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不折不挠的决心。然而,只要我们坚信金刚心的力量和意义,我们就能够走到更远的地方,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总结起来,金刚心的修行是一种改变自己心态和观念的过程,它需要我们学会接纳和放下,培养慈悲和善良的品质,将关注重心从自我转移到他人和世界,并坚定信仰和持之以恒。通过修行金刚心,我们能够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保持一颗金刚心,我们都能够面对人生的一切挑战,过上真正无悔的人生。
看完金刚川的心得篇十六
金刚心,即不动心,坚定心。它是佛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修行者在修习中必须掌握的要素。在修行的道路上,我深深感受到了金刚心的力量,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体悟和心得。下面我将分五段式,为大家分享我的金刚心得体会。
首先,金刚心需要持久的坚持。修行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重复和坚持。习惯了急躁和浮躁的现代人,常常难以坚持修行。而要实现金刚心,就需要我们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尽管初期的修行可能会感觉到困难和无力,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逐渐发现金刚心的力量。就像拔河比赛,只有全队齐心协力,才能使绳索向自己这一边倾斜。
其次,金刚心需要正确认识苦难。世间的苦难与纷扰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不可能总是生活在无忧无虑的圆满中。而金刚心则让我学会了正面积极地去面对这些苦难。它告诉我,苦难只是我生命中的一小部分,只要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就能够从苦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金刚心让我明白,苦难并不可怕,它是人生的一部分,而坚持修行可以帮助我克服和平静面对它。
第三,金刚心需要善用智慧。金刚心并不是盲目的坚持,而是掌握智慧来应对各种困难。有时候,金刚心让我学会了深思熟虑,不冲动地做出决策;有时候,它让我放下执念,没有固执的坚持;有时候,它又让我冷静地面对批评和指责,从中吸取反思。金刚心与智慧相辅相成,智慧让我明白事物的真相,金刚心则让我坚定地去实践和贯彻。
第四,金刚心需要修炼平和的心境。修行者常常会面临各种考验和磨难,有时候会感到沮丧和失望。然而,金刚心告诉我,波澜不惊的心态才是面对一切的最佳姿态。金刚心不是麻木和冷漠,而是坚守正念,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无论是骄傲和自满,还是抱怨和愤怒,都会干扰到我们内心的平和。而只有平和的内心,才能够真正洞察事物的本质,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最后,金刚心需要持续的修炼和提升。金刚心并非一劳永逸,它需要我们不断地修炼和提升。就像身体需要锻炼一样,金刚心也需要不断地沉淀和磨练。通过正念的修炼和内心的觉察,我不断地感受到金刚心的崇高和纯粹。金刚心让我忍耐和忍辱,让我更加勇敢坚定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通过对金刚心的修炼和体悟,我开始明白人的内心也是可以像金刚一样坚硬的。金刚心让我淡泊名利,平和处世,更重要的是让我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进步。我深信,只要坚持修行,持久地修炼金刚心,我就能够在纷扰的尘世中保持一颗坚定、平和的内心。我相信,金刚心将伴随我一生,成为我修行的真正支撑和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