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科技与艺术论文范文(20篇)
完善的总结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的内涵和核心要点。写一篇完美的总结,要注重总结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接下来是一些关于人际关系处理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科技与艺术论文篇一
很多小学老师有这样的发现:当自己的学生走进社会后,对老师更有感情的不一定是那些原本学习最好、自己最疼爱的学生,能成就事业的也不一定是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个现象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现象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明显的滞后性。现在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未来未必不能成材。所以,不要急,现在的成绩不一定代表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不要急,教育是“慢艺术”。慢慢来,只有能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们看到名师、大师上课都是不急不躁,张弛自如。而课堂上老师很忙,滔滔不绝,又讲又演又唱的,那些再好的设计、再多的花样,只能是老师的表演、表现而已。课堂应是学生的舞台。这样,我们才能上得轻松。学生也才能学得愉快。当然,讲得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想面面俱到,反而会顾此失彼。其实,如果一天能上一两节感觉好的课,让学生有进步,老师就可以开心一整天,偷偷地哼上几句歌。一个老师如果能因为自己的学生而快乐,这就是职业的幸福感。职业的幸福感是一个老师最根本的幸福,是名利所无法代替的。否则,这一职业只是谋生的手段而已。
从幼儿园到大学,最忙最累的是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他们的课堂教学是最为复杂的。研究来,研究去;实践来,实践去,即便你教了一二十年了,还要不断地学,不断地变。没有办法坐享其成,一劳永逸。全中国又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小学语文教研队伍。那么多人在写论文,那么多人在研究课堂教学,一不小心就会落后。还有不时的.课改,不时换的课标,让人必须不断地充电与更新观念。真是要马不停蹄,没有多少喘气的机会,没有机会放慢自己的脚步。可是,就是这份急躁,往往使我们很难拥有一颗平静、放松的心。
不说大师,就是名师也需要天分,如果大家都很容易达到,那就不稀罕了。很多人就是努力了一辈子也没达到,所以要找准定位、认准目标、把握时机。至少你得是一位称职的教师,那就无愧了,因为你一直在努力。要相信自己。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结果迷失了自己。要长得像自己,活得像自己,做得像自己,这样也不枉此生。
教育是慢的艺术。急功近利、掠夺式、应试的教育,也许还无法评价对下一代的影响。但学生们一定过得很不开心,他们不会有真正快乐的童年。路遥知马力。我们希望祖国的骏马都是千里马。但即便不是千里马,学生也没有过错,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现代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以取胜为荣。这是可悲和可怕的。其实,这世上本没有永恒的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事物往往都在轮回交替,得失成败不必喜也不必悲。偶尔把心情放慢下来,梳理梳理,把脚步放慢下来,打理打理。毕竟,有时因为自己的急躁,而伤害了孩子,自己的心情也很不好受。
教育是“慢艺术”。我们一定要不时提醒自己慢点,再慢点,走好、走稳每一步。慢慢地,一切都会好起来,总应相信明天会更美好!
科技与艺术论文篇二
根据法规,_________(委托方)委托_________(受托方),由_________公司作保证人,完成_________科技协作项目。
经三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共同执行。
1.协作项目名称及其主要内容:_________。
2.技术经济要求:
(1)技术要求:_________。
(2)经济要求:_________。
3.计划进度:
(1)_________年_________月完成_________;。
(2)_________年_________月完成_________;。
受托方按计划进度须向委托方和保证人报告完成情况。
4.协作方式:_________。
5.经费和物资概算:
(1)经费:_________。
(2)物资:_________。
6.违约责任:委托方在合同生效之日起十天内支付受托方人民币_________元,作为委托费。
委托方不履行合同时,不得追回该项费用;受托方不履行合同时,应全部退回该项费用。
7.保证人负责监督合同的执行,并帮助解决委托方和受托方执行合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8.受托方完成协作项目后,应做出报告,并提交完整的技术资料,经委托方、受托方和保证人三方共同协商确定的专家进行评审,符合合同要求则为完成。
9.协作项目完成后,委托方付给受托方下列的报酬:
_________。
10.当事人应当对下列技术资料在_________期限内承担保密义务:
_________。
11.争议及解决方法。_________。
12.协作项目完成后的技术成果归_________所有。
13.本合同从签订之日起生效。
一式_________份,委托方、受托方、保证人各执_________份。
委托方(盖章):_________受托方(盖章):_________。
保证人(盖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签字):_________。
主要研究人员: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签订地点:_________。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6篇《科技与艺术科技与艺术论文》,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科技与艺术论文篇三
摘要:研究动画艺术创作对萨满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从作品入手,在研究萨满文化的起源和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萨满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所在,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创作具有萨满文化内涵的动画原创作品,利用动画这种特殊的表现手段,研究和推广萨满文化,从根本上做到对萨满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关键词:动画艺术论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观众欣赏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动画片的要求也日驱增高,目光不仅仅停留在影视作品的观赏性上,更追求于影片的文化内涵,所以各国的艺术家们,都开始立志于寻找既能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增加影片的娱乐性,且又能最大化增加影片的经济价值的方法。艺术家们发现,把民族文化融入到艺术创造中,不仅仅能够很好的宣传本国的传统文化,使作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同时,又有坚实的观众群,降低了作品的推广难度,增加了其经济价值。如今,民族文化俨然成为了各国推广自己的名片,也成为了各种艺术表现的代名词,所有的文化产业都想以民族文华为基础宣传和推广自身品牌。影视作品中,萨满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把萨满文华融入到动画作品中也成为动画行业中重要课题。
一、萨满文化艺术的历史起源
原始萨满文化艺术,是远古的先人们与大自然博弈时创作和积累下来的经验,更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是人类和自然共同生存和进步过程中的一种总结性的文化,是远古先民们特有的美感和灵性的文化遗留。在远古时代,先人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认知较少,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也较低,所以人们容易把把自己的个人意愿与信仰结合,认为生老病死和欲望的满足都依靠于神的旨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信仰古老的文化宗教——萨满教。萨满被人们认为是北方民族的精神信仰,坚信他能将人的愿望与意志相互传达。人们借此来表达内心的愿望和期许,是一种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寄托。
二、萨满文化的内涵
1、萨满文化是原始文化和北方民间文化的共同产物原始先民们对于自然和宇宙所表现出来的敬畏之心,从而不断的探索和发现,形成了萨满教特有的文化观。从史学的角度看,萨满的一些唱词、神话记载了大量的民族起源、风土人情、文化交流的信息,在萨满祭祀过程中,音乐、舞蹈贯穿始终,用北方民间的音乐和舞蹈,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表现对于神的敬畏之心和记录文化信息。2、萨满的观念传承北方民族精神之魂萨满强调集体意识,在过去时代北方民族的灵魂所在。那个时期大家都讲究集体意识至上、个人服从集体,弘扬了集体精神和顽强的生存意识。满族的先世女真族,建立渤海地方政权、建立金,最后建立了清代统一政权。是萨满集体意识的集中体现,所以我们说,萨满的观念是传承北方民族的精神之魂。3、萨满是人们崇拜大自然的一种集中体现北方人民在不断探索和发现大自然神奇奥秘的同时,把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尊敬之情寄托在萨满文化中,把自然视做生命的起源,是人与物赖以生存的母亲。自然给予了他们光和热,给予了他们生活所必须的食物,他们对于自然的感情是向上的,故而萨满是一种正面且积极的文化体现。
三、原创动画短片《萨满鼓》中萨满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萨满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其中的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希望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是萨满文化的主要精神支柱,是先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是不断探索大自然以后,经验的总结,是人类智慧的升华。
(一)崇拜和敬畏大自然是萨满文化的核心
人类作为大自然最优秀的产物,在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中,人们认为,人类可以和大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依赖且相互并存,以萨满文化中的崇敬自然的朴实的崇拜观念为基准,创作作品《萨满鼓》,作品中萨满神化身变作鹰、鹿、熊、鹿、鱼五位神灵,在人们遇到灾难时,为人们祛除灾祸,成为了人与自然的保护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神的崇拜深入人心,更加依赖人们信仰的神明,是人类美好愿望的实现者。
(二)体现人们期望远离灾难,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
黑暗笼罩着大地,人们彷徨失措,此时,闪电闪过,飞鹰破空而出,萨满神降临,鼓声震天,萨满神伴随鼓声舞动,世界变得明亮而又温暖,人们开始高呼,一起舞动身体,之后萨满又化作一只雄鹰、野狼、雄鹿与海鱼后,拯救了自然灾难中的人类。驱赶灾难,是和平的象征,给人们带来安定。
(三)作品体现萨满的核心文化观念
萨满艺术充满了无穷的神秘性,受萨满世界观的主宰,其中的动物和植物,是人类与自然沟通的使者,作品《萨满鼓》很好的诠释了萨满的世界观。
1、敬畏自然的力量作品《萨满鼓》源于旧石器时代,无可预测的自然环境,危险时刻发生,但是那时的人类生活和生产基本上都依赖于大自然,自然的馈赠人们无可替代,自然的灾害又不能避免。所以人们崇拜于自然的博大的同时,也更加敬畏它。当人们遭遇灾难时,会因为恐惧而变得手足无措,从而需要精神崇拜来支撑信念,萨满鹰神的出现,给予了人们想要的,赖以生存的能量,他舞动太平鼓,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人们有了这样的信念支撑,对于自然的崇拜,才能更好的和自然相互依存。
2、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原始人类在捕猎的情况下,见识了动物或者植物的能力,崇拜于动物或者植物的神奇力量,希望与它们一样,充满力量,无所畏惧,人们开始把这些动物或者植物看成自己精神的寄托,寻找能够代表本民族的图腾象征,希望自己可以与图腾上的动植物一样,变得勇猛无畏。萨满被看做是人类信息的传达者,是与神明传达自己愿望的使臣。鹰有高超的飞行技巧,拥有令人敬畏的外形和强悍的捕猎手段,所以萨满被称为鹰的化身,可以完成人与神沟通的重大使命。作品《萨满鼓》的故事背景来自于满族创世神话《天宫大战》,是阿布卡赫赫命令神鹰从天空飞来,用翅膀上的羽毛给人类带来的光和热,带来了生存的希望,最后鹰是萨满的第一护卫神。在萨满教中把鹰看做是火、光明、生命的象征,因此,满族有崇拜鹰的传统,并且把鹰作为民族的图腾文化加以崇拜。至今在满族萨满隆重的祭祀中,依然有鹰、熊、鹿等醒目的民族图腾作品,他们被人类看做是人类的信仰,是人类崇拜的具象的图腾文化,具有特殊的文化涵义。
四、运用动画这样的特殊表现形式促进萨满文化的传承
(一)萨满为代表的传统民族文化融入动画艺术创作中
萨满教是一种融合了戏剧、音乐、诗歌和寓言的神圣综合艺术。萨满文化中包含了品种繁多的萨满舞蹈和感染力极强的萨满音乐。在萨满祭司活动中,萨满舞蹈和音乐的结合,气势恢宏,有很好的渲染效果。通过动画的艺术形式表现萨满文化,是对萨满文化新的诠释,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动画的表现形式多样,且不受环境和制作的限制,能够更为玄幻的诠释萨满神明的意境。
(二)通过动画特殊的表现手法,创作富有萨满文化的原创动画作品
萨满教神话故事是人类社会初期阶段意识形态的产物,其中最为著名的创世神话《天宫大战》、《尼山萨满》等。这一类创世神话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在宇宙中,是如何创造天地,创造人类的。讲述了宇宙开始,善与恶,真与假,生与死,明与暗的交叠。《天宫大战》中宏大雄阔的气势,天真质朴的想象,鲜活生动的语言,优美动人的情节,拥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社会文明意识的提高,又有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出现,例如:《红罗女》、《两世罕王传》、《金兀术传》等。萨满的寓意明确,且具有很强的文化指向性,内容深邃,在萨满文化中有很多奇幻的寓言故事,可以把这些神话故事利用动画这种富有张力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创造一系列富有萨满文化的原创动画作品。
五、结论
萨满文化最为我国的一项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我国北方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信念支撑,是北方民族信仰的开始,是先人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不断探索的精神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北方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萨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其中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形式,可以很好的融入到动画创作中,且动画的表现形式多样,制作的过程中受限的部分较少,利用动画的这一特性,将萨满文化和动画创作相结合,能够创作出不一样的艺术效果,是动画创作和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全新尝试。
参考文献:
[1]王宏刚.于晓飞.《北方萨满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3.161页.
[2]景超.萨满信仰的文化学诠释.满族研究.2007.32页.
科技与艺术论文篇四
一、对中国现代声乐艺术教育的开创
1927年,在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等人的支持下,中国近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肖友梅,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所国家级音乐高等学府,上海国立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音专),上海国立音乐院是我国近代声乐教育史方面唯一的中国自办音乐院校,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许多著名的声乐教育家都毕业于该校,上海国立音乐院建院初期,蔡元培亲自兼任院长,帮助肖友梅主持该院的初期组建工作。1928年以后,肖友梅才亲自担任代理院长、院长。肖友梅担任代理院长以后,亲自督导声乐教育工作,在当时,上海国立音乐院聘请了许多中、外著名的顶级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方面,成绩斐然。1928年,萧友梅找到周淑安,希望她能担任学院的音乐教导主任,在萧友梅的诚意聘请之下,周淑安欣然应允。当时,学院的小提琴组、钢琴组主任都是外国人担任,由一位中国女性来担任声乐组主任,大大出乎别人的预料,周淑安的名声,在学院产生了很大的轰动,引起了众多学生以及老师的关注。周淑安上任声乐组主任后,不负众望,以渊博的学识,旺盛的精力以及极大的工作热情,超负荷地工作着。周淑安工作积极,一丝不苟,她除了教声乐主科外,还指导学生视唱练耳学习,同时,在举办音乐会时,还担任合唱指挥。除此之外,周淑安还出任学校的音乐联系指导,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在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周淑安还主动为学生做音乐伴奏。在很多音乐会的比赛场合,都会看到周淑安伴奏的身影。周淑安的精心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充实了学生们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了解声乐艺术作品,她的辛勤劳动,不仅增强了学生们学习声乐的兴趣,还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对声乐的理解能力。周淑安不仅注重教学,还注重理论研究,在学贯中西的基础上,周淑安还悉心研究传统戏曲,认真学习民族戏曲的美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她仔细研究民族戏曲的特殊表现手法,追求声乐艺术的民族艺术气韵和中国艺术意境。她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获得了众多学生的赞誉,也为她赢得了良师的美名。对于学生音乐天赋的挖掘方面,周淑安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她知道怎样挖掘学生的音乐潜力,在教学过程中,周淑安不仅认真负责,还善于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她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都了如指掌,学生中谁的声音太粗,谁的鼻音太重,谁音调不准,谁又容易跑调,周淑安都心知肚明,她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主动挖掘学生音乐天赋,为每位学生规划不同的音乐学习计划。她耐心地为每一位同学指点迷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养。周淑安自身的天然音质不算美,并且声乐教学时的音量也不够饱满,但是,她能够坚持刻苦训练,弥补自身先天之不足,同时,加上她掌握相当丰富的文献资料,对音乐的深刻理解,还是在声乐艺术教学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周淑安教的许多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就是吐音咬字十分清楚。周淑安的教学十分严谨,她一直用科学态度对待声乐艺术,就算是演唱外国歌曲,也是一丝不苟“,以字行腔”,她坚持“以字行腔”的教学原则,连外籍教师都赞赏不已。
二、周淑安对中国现代声乐发展的影响
周淑安不仅具有极高的敬业精神,而且爱生如子,体恤自己的学生。其中,著名音乐家胡然先生以及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唐荣枚先生都曾经受到周淑安的关心和照顾。胡然先生自幼喜欢音乐,学习用功,但是家境困难,为了节省车费,胡然先生每天都要徒步上学,但是他的家离学校很远,即使坐车还要半个小时,周淑安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为胡然买了一个季度的车票。而这个票钱相当于周淑安一个月的工资,后来,音乐学院聘请到俄国籍男低音歌唱家苏石林担任声乐老师,周淑安立即领着胡然先生去见苏石林,她以学生前途为重,让胡然转到苏石林班上继续学习,而正是这次机会,造就了胡然先生成为我国近代音乐界的男高音歌唱家,并且胡然先生继承了周淑安的教育思想,创建了湖南音乐专科学院,成为了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周淑安重点体恤的'学生中,还有一位名叫唐荣枚的学生,周淑安了解到唐荣枚家境清寒,交不起学费,就找到校长说明情况,申请特批唐荣枚每学期只交1/3学费,由于周淑安的精心关照,唐荣枚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后来成为著名的现代音乐艺术家、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被称作“延安夜莺”。
周淑安与肖友梅等老一辈音乐家们,共同开创了中国现代声乐艺术,为中国现代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淑安的一生,对中国声乐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她不仅和肖友梅等老一辈音乐家们,共同开创了中国现代声乐艺术,还培养了大批音乐骨干和声乐艺术人才。20世纪40年代,中国声乐界“四大名旦”中的郎毓秀、喻宜萱、张权都是她的高徒,著名音乐家、女歌唱家唐荣枚,杰出的声乐教育家胡然,以及声乐艺术家洪大琦、劳景贤、孙德志、吕骥等都曾经接受过她的教诲;她的教学不仅质量高,而且学生进步快。学生身上存在的声乐问题,周淑安几个星期便迎刃而解。由于周淑安教学质量高,并且师德高尚,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尊敬和爱戴。周淑安将一生的精力投入到我国的现代声乐教育事业,她教学态度认真负责,在声乐艺术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获得了众多学生的赞誉,她为中国现代声乐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品德和学识,受到了人们的高度称赞,她的事业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在一代代学生中延续,对中国现代声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技与艺术论文篇五
一、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现状
学前教育作为幼儿的启蒙教育,并没有被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中去。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人们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中国现在学前教育的规模、形式、师资力量也参差不齐。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地区在民间艺术的教育程度上做得远远不够,有的地区师资力量薄弱、老师对民间艺术了解甚少;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在幼儿教育阶段开展民间艺术教育,这使得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运用不容乐观。加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萌生并在青少年中大肆流行,比如一些网络词汇: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外来文化也不断地涌入国门,孩子们对外来文化有着新奇感,开始过外国的节日,比如圣诞节、万圣节等,摒弃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民间艺术更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这对民间艺术更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将民间艺术融入幼儿艺术教育课程中,加强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学习刻不容缓。
二、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有效运用的建议
1.加强民间艺术教育的宣传活动
有些经济发展落后、不注重孩子民间艺术教育的地区,大部分人们对民间艺术的形式都不知道,这充分说明我们在民间艺术教育的宣传活动方面做得不足。因此,笔者建议各地区的教育部门要经常开展民间艺术教育的宣传活动,比如可以定期开展民间艺术品的.展览活动,普及民间艺术教育的知识,宣扬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价值,使民间艺术形式深入人心,引起他们对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运用的重视。
2.培训专业人才,增强师资力量
有些地区的幼儿园老师对民间艺术知之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对民间艺术专业人才的培训做得不够。在幼儿教育中,老师充当着一个桥梁的作用,是孩子在民间艺术学习方面的指路人,没有一个专业的老师,孩子们便无从对民间艺术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因此,培训专业人才,增强师资力量迫在眉睫,也势在必行。在专业人才培训方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幼儿园应不定期组织老师进行民间学习,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学习不同地区的艺术,做到对民间艺术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
(2)幼儿园应该不定期地请专家莅临观摩老师们的民间艺术教学课堂,并提出合理有效的意见,经常组织民间艺术交流会,使老师对民间艺术得到充分的交流,以明白并改善自己民间艺术教学的不足之处。
3.选取合理的民间艺术教学内容,采取多种形式教学
民间艺术虽然弥足珍贵,虽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并非全部适用。因为在这个教育阶段,教育的对象都是一群年龄很小的孩子,他们对很多事情尚处于懵懂待开发的年龄段,因此不适合对其进行高深的民间艺术教育,老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对其进行选择性的教学。明确了关键的教学内容后,接下来要采取更为关键的教学形式。在民间艺术教学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进行图片和视频的播放,以这种形式来向幼儿展现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让他们生动形象地了解秦腔、昆曲等民间艺术;老师还可以经常进行剪纸、皮影演示等教学形式,让孩子自己动手剪裁和演示,培养他们的动手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让他们对民间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民间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继承和发扬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从孩子幼儿时代便对其进行一定的普及是一项明智之举,民间艺术的学习不仅可以拓宽孩子艺术教育的范围,还可以陶冶孩子的艺术情操,提高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也可以让民间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
科技与艺术论文篇六
“教育是慢的艺术”,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灵很受触动。慢的艺术,那就不能心急,要耐心等候,慢工出细活。暑假看了张文质的教育演讲录《教育是慢的艺术》,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的教育应该有生命意识,要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要慈悲为怀,要有等待的意识,等待他们成长,等待他们觉悟。
教育要等,要慢。我女儿2岁了,正是独立意识很强的时候,什么都想自己来,什么都不想让我们插手帮忙。她刚学穿鞋子的时候,总是左右脚不分,哪个鞋子在右边,就穿右脚,所以经常是左右鞋子反着穿。
我们经常提醒她,告诉她“穿反了”,然后帮她脱下重新穿好。可她似乎很不领情,不喜欢我们的纠正。既然如此,那之后每次穿鞋子我们都不理她了,由着她去。有一次,她自己穿鞋子,又穿反了,自己感觉到不舒服了,自言自语的说:“不舒服的?穿反了!”于是自己把鞋子脱下,自己重新正确的穿好。然后高高兴兴的出门去玩了。此后,每次穿鞋,她都会认真观察后再穿,没有再穿错了。
在小孩的成长中,我们只能提醒、引导,成长是要靠他们自己去摸索、去体验的,提醒了,教导了,剩下的就让他们自己消化吸收,我们唯有耐心的等待他们的顿悟。小树要长成参天大树,需要时间的浇灌与呵护,需要沐浴阳光和雨露,我们浇灌了、呵护了,剩下的就交给阳光和雨露吧。
科技与艺术论文篇七
摘要:电影是一种融合了听觉、视觉的现代艺术形式,其中融合了幻灯放映技术、活动照相技术,是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在现代电影当中,声音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电影中的台词、音乐等,对于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情感的衬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电影创作当中,后期声音艺术创作是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整部电影成功与否,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以声音元素的选择与组合为视角,对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的思路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声音元素;选择与组合。
电影艺术是当前一种十分常见的视听艺术,融合了声、光、影等多种元素。在现代电影中,传统意义上的录音概念,经过不断的延伸和发展,已经形成了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电影声音具有十分广泛的内涵,包括了客观的物理特性,以及欣赏主体在心理、生理上的感觉。其中,声音设计和技术制作都是重要的工作。相比于一些电影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我国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方面,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因而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声音元素的选择与组合,使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对于电影的整体艺术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电影的主要声音元素。
人声、音乐、音效,是现代电影中最主要的声音元素,在声音艺术表现当中,三种元素相互交错,共同构成了电影的听觉艺术,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对这三种元素进行主观化选择,并进行有机的结合,共同形成电影声音艺术。
(一)人声。
在现代电影当中,人声是最主要的声音元素之一,主要包括了独白、旁白、对白,以及表达人物情感的各种声响。从概念性的方面理解,人声指的是演员通过发声器官,发出包含感情信息、描述意义的声音,除了具有表意功能之外,也能够对人物的个性特征进行塑造。具体来说,独白通常是画外音的形式,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对剧情进行叙述,能够对角色潜在思想活动进行过主观表达。旁白也是采取画外音的形式,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对剧情进行叙述,主要是以理性、冷静的角度,表达对人物、事件的态度。对白是最主要的人声表现形式,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对剧情、思想进行表达,推动剧情发展。
(二)音乐。
在电影画面中,音乐的存在形式可以是无源音乐,也可以是有源音乐。其中,无源音乐,指的是在画面中无法找到声音来源,通常是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由作曲家原创的音乐,是一种直观化的声音元素,主要作用在于对人物内心进行刻画,对情绪情感进行渲染,对场景分为进行烘托。例如在经典电影《角斗士》、《红河谷》、《天堂电影院》、《教父》等影片中,就大量运用了无源音乐,在观众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源音乐指的是能够在电影画面中找到来源,例如电影中的酒吧、戏院、电视、留声机等演奏或播放的音乐。例如,在《肖申克的救赎》中,用监狱广场喇叭播放莫扎特的《费加罗婚礼序曲》,衬托人性的可贵。
(三)音效。
电影中的音效主要包括了拟音效、动效、环境音效等类型。其中,拟音效、动效等,通常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对声音进行自然采集或人为添加,再进行变形处理,得到需要的音效,能够对声音的艺术真实进行体现。环境音效则是在电影背景层面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发出的声音,能够对地域特征、时代特点、时空关系进行表达,带给电影更高的真实感和现实感。电影中的音效,具有可感、具体等特点,通过合理的选择和应用,在影片叙事中进行纳入,让观众感受到更加真实、自然。
二、电影声音的主要特性。
电影声音具有较为广阔的涉及范围,同时也具有明显的特征,其中主要的包括了物理反特性、心理特性等。物理属性是电影声音自身具备的特征,合理的进行运用,对于电影艺术效果有着良好的烘托和营造作用。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通过接受不同的声音,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而更好的进入和理解电影剧情。
(一)物理特性。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电影是由声波、光波相互交织形成的。声音实质上是声波,是一种机械波,由振动所产生,声波的性质,则是由振动的周期、幅度、频率所确定的。在介质当中,声音的能量传递形式是波,在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方向单位面积的声能越大,就会产生越高的声强,传递能量对声音强度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介质当中,声音的传播具有独立性、方向性。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衍射、干涉、反射等变化。因此,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声音不同的振动频率、频率组合,是以波的形式向人传递,人们感受到声音的.音色、音调等,都是有声波振动的传播特性、频谱特性、频率大小等决定的。因此,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当中,对声音元素的这些传播规律、物理特性进行理解和掌握,并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运用,能够进一步提升电影的艺术效果。
(二)心理特性。
人通过耳朵接收声音,进而会引起人们相应的心理变化,因此可以认为,电影声音也具有一定的心理特性。不同的观众由于具有不同的经验体验,同时在传播条件、传播客观规律的影响下,人们可以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对声音的心理特性进行了解,对于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录音师通过对各种声音元素进行主观的创作,对观众的情绪需求进行满足。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当中,需要了解和熟悉鸡尾酒会效应、掩蔽效应、多普勒效应等声音常见的心理效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当同时存在多种生源的时候,人们会有意识的听某个特定生源,从而对其它声音进行忽略。有时人们由于一种声音的存在,另一种声音会变得模糊或消失。当观察者静止不动的情况下,声波从声源向观察者靠近或原理,音调也会相应的变高和变低。如果声源静止不动,观察者移动,也会产生相同的效果。在电影后期音乐艺术创作中,对这些心理效应加以运用,能够有效的提升电影效果。
在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当中,主要包括了前期阶段、同期阶段、后期阶段等不同阶段。其中前期阶段主要是抽象的构思与设计,同期阶段主要是客观的记录与还原,后期阶段则是主观的选择与创造。后期阶段是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的重要阶段,也被称为组合阶段,在这一阶段,声音、影响通过良好的组合,共同形成了电影完整的艺术形态。
(一)前期阶段。
前期阶段主要是一个准备过程,以抽象的构思为主。录音师和导演开始对声音艺术进行构思,并进行记录。从总体上把握声音设计的线索和影片故事背景相符合。部分类型影片的声音创作从前期准备阶段就已经开始,例如很多影片中所使用的非语言声音,在人物设定成型之前,声音的创作就已经开始。
(二)同期阶段。
同期阶段主要是拾音的过程,以客观的记录为主。录音师选择相应的麦克风,通过合理的角度、方式、麦克风数量等,对现场声音进行真实、客观的记录,确保得到最优的收音质量,为后期的声音制作提供依据和基础。同期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客观的记录,对现实进行还原,在这一阶段,对电影录音技术性含量具有很高的要求。
(三)后期阶段。
后期阶段是电影声音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要对同期阶段获取的声音素材进行选择和加工,同时需要主观的选择非同期的人声、音乐、音效等声音,并巧妙的进行组织。对于一些电影的制作来说,后期声音创作阶段,甚至要比拍摄阶段更长。后期声音创作,通常在粗剪阶段就已经开始,后期人员对声音进行收集和录制,从声音数据库中选择相应的声音素材,或是针对电影创造独特的声音。在将要完成剪辑的时候,录音师、导演、作曲家针对画面对音轨进行建立,对声音元素进行组织。在电影声音制作当中,后期声音创作阶段是最终的环节和步骤。在这一阶段,需要录音师、作曲家、导演之间实现良好的配合与合作,通过声音元素的合理选择与组合,创造理想的声音艺术,从而对电影的气氛进行营造,对情绪进行渲染,对人物刻画,推动电影叙事进展。
四、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声音元素的选择与组合。
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的创作当中,声音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和方式。通过对各类声音元素特性的充分了解,根据电影情节发展,对不同的声音元素,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与组合,从而使电影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一)声音元素的选择组织方法。
人们在看电影的过程中,生理及心理活动与电影之间具有实时的联系,在电影主观化设计的艺术真实刺激下,又会发生动态变化,与观众自身主观性的认同、感受、选择相关。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通过创造处的艺术真实,带给观众真实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声音元素的选择组织是一项重要工作,主要包括了声音特写、声音变形、声音喻示、声音转场、声音静默等。在声音特写中,主要是对人声、音效进行处理,例如在《杀死比尔》的片头黑画面中,利用女人哀鸣、连续、急促的喘息声,体现出女主角愤怒、痛苦、顽强的情感。在音效特写中,选择相应的音效进行突出强调,体现电影故事规定情景和人物心理动作。在声音变形处理中,根据人们对观影经验的认识,遵循类似律的听觉趋向原理。通过主观化的合理变形处理,使画面时空关系更加活跃,主要包括了对人声、音效的变形。声音喻示,通过运用技术与创意,对某一段音乐、人声、音效进行选择或创造,对电影剧情的发展或剧情内涵进行暗示,同时体现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变化。对声源进行合理的取舍,和人物的动作、情感之间建立联系,对观众的听觉感知进行引导,让观众能够对剧情的深刻含义进行体会。声音转场是对人声、音乐、音效的自身剪辑,和电影画面的剪辑形成同步或异步的关系,主要的方式包括声音叠化、声音延留、声音先现等方法。声音静默也是一种重要的声音元素选择组合方法,根据电影剧情的需要,适当的进行声音缺失处理,引导观众对电影故事情节的内涵进行深刻的体验和感知,对情绪情感的进展进行促进,对电影当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主观思想进行融入,常用的声音静默包括声音停顿,静默无声,相对静默等。
(二)声音元素的综合组合运用。
电影艺术融合了声、光、影等元素,是一个三维立体空间,在电影试听表意系统中,声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在横向、纵向上,由各种声音元素相互综合组合运用,形成声音总谱。各类型的声音元素相互叠置,但具有一定的规律。从理论上来说,声音是可以无限循环、叠加的,能够使声音艺术更具艺术表现力。对此,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要对声音元素进行合理的综合组合运用。在水平方向,随着时间的运动,声音、画面相互交织,对电影发展进行推进。在垂直方向,声音、画面处于相同时空,利用不同组合模式,对场景进行展现。根据数学模型能够得出,声音元素的组合模式可以有8种,包括了单个声音元素、两个声音元素、三个声音元素的组合,此外还有静默这种特殊的声音元素呈现方式。对于人声、音乐、音效的声音元素,可以分别在不同层级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情绪渲染、意情提示、情节描述等层级。情绪渲染层级,主要是声音元素与事件叙述空间相脱离,利用声音元素的自身特质,对任务情绪情感、心理活动等进行表达,为特定场景,进行特别气氛的烘托。意情提示层级所指的是声音元素和画面事件不再相同时空,利用声音元素自身表意功能,对画面无法展现的感性思维、理性思考进行挖掘。情节描述层级,主要是在电影声音架构中,从叙事时空获取声音元素,和画面事件之间,具有同步的关系,在电影叙事声音层次中直接参与。在声音元素的综合组合运用当中,常常具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当中,要对声景律、置换律、承续律、等规律进行遵循,从而确保声音元素综合组合运用的有效性。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造中,对声音元素的选择与组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对声音元素的组合模式、架构、规律等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取得更为理想的艺术效果。
五、结论。
在现代电影当中,声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电影的人物、情节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是电影制作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电影的成败。对此,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要对人声、音乐、音效等声音元素进行合理的选择与组合,根据电影需求达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科技与艺术论文篇八
1.1日本“纸”的运用。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为“人、自然与科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日本馆的设计,日本馆没有像通常的展馆那样注重空间和形式的表现,而是把材料和结构联系起来,把纸作为建筑材料,所有的维护结构、支撑系统均由可回收材料纸膜和纸筒构成,因采用纸质材料的关系,建筑物显得分外轻盈与雅致,真切的呈现了世博会的主题。尽管日本馆在建造中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如:更换工程师、工期耽搁、材料安全受怀疑等等,但日本馆的纸质建筑仍是建筑史上的一次跨越。其材料全部源于回收加工的纸料,在6个月的世博会结束后,这些材料将完全回收再利用,运回日本作为孩子们的教科书用纸,而被拆除的日本馆对环境产生的负担也降至最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得到充分发挥。
1.2瑞士“八音盒”
汉诺威世博会的瑞士馆就是把松木条作为一个情感的符号来表现整个建筑。整个建筑似一个四面敞开的迷宫,其材料完全来自于瑞士本土未干的松木条。由木方块堆积而成的9米高的“八音盒”,通过平面的穿插,纵横组合,构成了3000的`展馆。没有钉子、螺栓和粘合剂,板条之间的搭接和固定借助于钢杆和弹簧,做到了真正的生态环保。这种建筑构成方式为组装和拆卸提供了最大的方便。瑞士馆同时也将空间、声响和展示相融合,营造出一种供人丰富体验的事件性场所。在展出的几个月中,还能使一些松木条均匀的慢慢变干。这种材料的有机堆砌,可以使一些松木条仅依靠摩擦力和压力组合在一起,展会结束后,又可以轻松方便地拆除回收并用于其他建筑。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使资源合理循环利用,还能使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
2回归世博艺术本质的道路任重道远。
世博艺术的本质是创造和谐、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建立以和为贵、以人为本、人与人相敬相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世界,是世博大家庭亘古不灭的理想,弘扬世博精神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虽然每届世博会都在朝这个本质目标发展,世博会的整体效果也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但是每一届世博会都会有一些瑕疵,如汉诺威世博会中的荷兰馆,独具匠心地展示了“荷兰创造空间”的主题,将水与景观、建筑和能源的关系,通过垂直的断层堆积方法构成的空间进行呈现,将展示内容、形式和能源利用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种创新尽管给人以全新的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感受。然而就是这座广受推崇的展馆,却在世博会结束后遭遇尴尬。原因在于它不像日本馆、瑞士馆那样能拆分,同时又因为那奇特的造型而影响了它的后续使用。于是,在经历了6个月的风光无限后,荷兰馆最终成为汉诺威世博会至今令人感慨、遗憾的话题。如今的汉诺威世博园里,体量巨大而又空荡的荷兰馆依然孤立地矗立着,显得那么刺眼。这足以让我们反思良久。
3结语。
世博会作为全球性的综合展示活动,它是把一个时代的文明成果高度集中起来,通过一个主题思想加以完善、系统化,是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契机,纵观历届博览会,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作为场馆,而各个举办城市对展馆的后续利用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恢复了展区的初始面貌,有的被考虑作为其他用途,有的一次为契机,改变旧城区乃至整个城市的面貌。这就要求世博会馆不应仅仅关注奇特新颖的建筑造型,而更要注重其后续发展,如是否能可持续利用,是否能减少后期的能源消耗,是否能回归到世博会最初的艺术本质中去。要回归到世博最初的艺术本质中去,理论上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是在设计上也要注重环保。“可持续发展”观念来源于生活,因此它不应只体现在设计表面上,更要体现在设计的本质观念上。
科技与艺术论文篇九
摘要:互动艺术是观众参与作品的一种艺术形式,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结合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互动艺术作品。互动艺术并不是简单的艺术与技术的叠加,而是更好的利用技术传达作品的理念,让观赏者从被动的欣赏作品到主动参与作品,体会作品。本文从分析互动艺术的特征出发,探究互动艺术的变化发展及如今互动艺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审视互动艺术特有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互动艺术;技术;交互
1、认识互动艺术
(1)什么是互动艺术。互动艺术是让观赏者亲身体验参与的艺术作品,是传感技术,电子艺术和互联网艺术相结合的多元化艺术。在互动艺术作品中,“互动”即为创作者、观赏者及作品中事物的互动。互动艺术的表现形式受到观赏者的影响,甚至观众也能成为作品的其中一个部分。互动艺术作品可通过感应器让参与者的行为动作使作品做出相应的回应。通过这种形式参与者便有了选择的权利,同时与作品有了对话交流的过程。
(2)互动艺术的特征。互动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是创作者的创意及理念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互动艺术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交互性,强调观赏者与艺术作品相互沟通,共同参与。互动艺术最大的特征就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互动艺术以多媒体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让观赏者通过走动、触摸、动作、发声等方式亲身参与到互动艺术作品中,不仅能够使观赏者更深刻的理解作品和创作者意图,而且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2、互动艺术的发展历程
(1)思想转变推动互动艺术发展。从六十年代开始,人们不在满足于传统的艺术作品传递的精神交流表现形式,而是开始寻找一种艺术作品与观赏者能够更为活跃的联系,想要改变传统艺术主体与对象之间单向线性的传播方式,形成双向带有交互性质的整合传播艺术表现形式。早在1957年马赛尔·杜尚在他的书中就写到“一个创作活动不是由所有艺术家单独来完成的,因为观众会建立一种对于作品和外部世界在辨认上和他的鉴定解释上的联系,通过进一步增加他自身的想法继续促成创作活动”,“这是观众来创作的作品”。特别是1962年在于拜多·依考的著作中提出了“开放式的作品”这一观念,一种观众参与的意识逐渐开始苏醒。创作者开始希望作品离开展厅、画廊,同时也出现了能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的街头艺术,并且以集体创作、共同参与的方式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是更多的观赏者逐步的参与到艺术作品中。并且,在六十年代初产生的激浪艺术阐释了另一种艺术思想,倡导抛弃传统的艺术观念,确认了互动媒介的重要存在,确认了观众和表演者的娱乐性而取代高雅的现代艺术的严肃性和神圣性,确认了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和习惯性的事情和行为与艺术的内在联系。在同一时期出现的行为艺术也推动了交互艺术的发展,此时的艺术家以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精神内涵,营造出观者与艺术家的精神共鸣,他们讲求一种身体与精神之间的存在关系。这些新兴的观念与艺术形式与互动艺术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技术发展开拓互动艺术空间。从六十年代起,艺术家的创作引进了计算机工具,利用计算机技术所呈现的效果为艺术家创作增加了新的灵感,为艺术的设计创作打开了一种新的空间。艺术家利用计算机程序代替传统工具进行艺术创作,不断地探索技术所能为艺术创作带来的无限可能。艺术作品中运用静态与动态图像的结合,文字与声效配合等多种元素,运用装置或网络等多种方式来表现、发展、保存。九十年代后,随着新媒介、新材料的开拓和其他数字技术的发展,互动艺术逐渐被推到大众面前。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互动艺术作品的形式更加多样化,观赏者参与互动的方式种类也越来越多。目前,互动艺术作品运用的主要技术是图像、声音处理的相关技术以及捕捉人体动作及相关信息的传感技术。互动艺术一直不断的运用各种新兴技术探索创新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交流互动,使观赏者不断走入作品,从观赏者与作品的被动互动,到让观赏者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某种途径探索作品的主动互动,最后使观赏者自己可以随意控制所加信息的适应互动,成为作品的参与者来完成与艺术作品的互动。正如比尔·维奥拉所说“技术构成了任一艺术性活动的一把钥匙。这同时是一种方法和一个障碍用以表达我们的创作想法。这种压力是完全地对任一件艺术作品至关重要的。”
3互动艺术的应用与展望
互动艺术是借鉴了艺术和运用技术方法结合实践的综合体,同时体现了艺术蕴含的美和技术创造的美。但互动艺术并不是简单的艺术与技术的叠加,而是更好的利用技术传达作品的理念,让观赏者从被动的欣赏作品和虚无的精神享受到主动参与作品和身临其境的体会作品,借助高科技、新媒介、音乐等各种元素,既发挥了结合了艺术的优势,又创作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互动艺术的观赏与理解是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的理解体验,这种更加直接的切身体验存在与人机互动之中,从而使人们在观赏交互艺术作品时获得更深刻、更强烈的互动体验,产生更加强烈的兴趣。如柏林艺术家sweza利用二维码做了一个街头卡带录音机项目。将手机扫过海报上收音机的二维码后,用户可以把自己的智能手机变成卡带机的一盒磁带,从一张录音机海报上演奏出音乐来。如今,更多的艺术家们现在开始利用最新科技让他们的作品变得更加互动,与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更多的联系。这些新的互动作品制造出更为复杂的互动关系,很多互动艺术存在于街道及人群聚集的地方,而正因如此,作品显得更加真实。如eyebeam涂鸦实验室(graffitiresearchlab)的作品,创作者利用数字投影与大楼互动,作品利用点绘画系统,通过亮起的窗户生成画作,观众可以在街道上观看作画的过程。又如来自lummo的作品lummoblocks将“俄罗斯方块”投影在公共广场的巨型屏幕上,玩家可以通过在广场上的走动来移动和翻转方块,路过的人们看到方块高垒起来,大概也会十分想要参与这项游戏吧。也有许多创作者让文件分享来到了街头,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现usb的存在,任何公共场所的洞和缝隙都成为交换文件的地方——mp3,你没写完的小说,艺术作品等,每个人都可以下载你留下来的东西。而这一切正是互动艺术作品内涵的高科技所实现的,是互动艺术与传统艺术表现上的最大区别,也正是互动艺术所特有的吸引力。然而互动艺术的美感并不是简单的靠技术来支撑,互动艺术作品是触及人们心灵的,延伸到参与者的意识与思想,互动艺术的美是涉及思想深处的,有不可预测的影响力,给人新的思考。互动艺术作品以装置硬件为基础,结合相应的技术所达到的特有的交互效果,使其在很多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如在各类展览中的应用、虚拟现实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和网络传播等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更新必然会对互动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互动艺术作品的创作也有了新的高度,呈现出更多的表现形式和交互功能,为艺术家的创作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带来挑战。这就需要设计者运用其独特的设计思维和创作理念进行创作设计,相信更多的互动艺术作品能够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晓翔.西方互动艺术的概念和发展[j].画刊.2005(2).
[2]权英卓.王迟.互动艺术新视听[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彼得·维贝尔.白南准:推崇媒体的神秘主义者[j].世界艺术当代卷.2008(5).
[4]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雪竹.李颜妮、互动艺术创新思维[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6]周娉.互动装置的体验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科技与艺术论文篇十
大家上午好!我校第____届科技节今天开幕了。下面我就本届科技节的开展作简约的介绍: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输掉了科技也就输掉了未来。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资源。因此本届科技节的目的就在于为同学们搭建交流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平台,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点燃同学们的科技激情。
本届科技界的主题:创新开启梦想,科技引领未来。
本届科技节有两大亮点:
一是在县科协的大力支持下,在棠棣楼三楼举办为期一个月的科普展览。各班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等时间到展览现场,观看、体验,充分感受科技的奇妙、影响、力量。
二是组织实施内容丰富、特点突出、精彩纷呈的科技比赛。各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自主申报,可以是小发明、小制作、科技创意、科技发明,模型展览等,张扬个性,挖掘自身潜能,成就自我。
同学们,科技就在我们身边,创新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它既可以是一种新发现、新想法、新观点,也可以是一种新方法、新设计、新发明,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都能够做到的。创新是永不满足、不断探索的行动,是独立思考,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创新就从今天开始!
科技与艺术论文篇十一
在建设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中,高校校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教育部思政司关于2006年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就已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实施美育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实施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等),音乐艺术论文范文艺术教育杂志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基础,而音乐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主体。音乐教育由于它独特的情操陶冶、深化认识、智能开发和心理平衡等功能,能够达到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和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达到的感化、悟化、净化等作用。音乐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美育的实施,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因此,发展校园文化中的音乐教育应着眼于全面提高青年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其分别定位为:以乐辅德、以乐益智、以乐促体、以乐怡情。
现阶段,我国大学开设的各类专业课程所教授给学生的仅仅是将来服务于社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新时期的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不仅应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学术方法,同时更应具备全面的文化底蕴与个人素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受教育者都培养成音乐家,音乐艺术论文范文而是使其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法国文豪雨果说过:“文字、数字、音符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三把钥匙。”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以乐育人的.观点,他认为,人之学,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音乐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以音乐为其学习的最终完结。《礼记?乐记》中对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也有着深刻的论述:“乐者,通过伦理也。闻宫音,使人温舒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好施;闻羽音,使人齐整。”因此,音乐是高校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没有校园音乐文化的素质教育既是存在缺陷的,也是缺乏科学性的。
那么,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如何呢?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首先,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音乐作为一种审美表演艺术,它表现的手段、创造的形象,以及表达的情感,都极具强烈的时代性,民族性,蕴涵着深厚的审美经验。
普通高校实施音乐文化教育,目的在于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高尚的情操塑造人”。我国自古就有“闻其乐而知其德”、“以乐观德”的论述,审音乐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之处,正在于音乐的声音形式同人的内心生活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音乐的审美优势在于培养人的审美情感,音乐艺术论文范文资料库学生之所以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影响,主要是音乐中的情感对他们发生了巨大的作用,而审美情感往往和人们的道德情感相联系。欣赏和理解好的音乐作品,如优美的旋律、生动的唱词、高超的演奏技艺等,能够愉悦人的情感、引起共鸣,高雅的音乐还能够激励人心、振奋精神,可以使大学生在触景生情、借物咏志的音乐旋律中,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等受到洗礼和提高。因此,对高校学生中实施音乐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人格,陶冶心灵,塑造高尚的精神情操,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
其次,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音乐艺术职称评定人的智力包括感知、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音乐思维是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音乐对人的大脑的启发作用,主要是通过音乐对大脑右半球的刺激来实现,进而对人的精神状态和意志心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具有伟大的力量。
凡是杰出的科学家,都有很好的空间想象与形象思维能力。据统计,世界上多个领域的1000多位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中,百分之七八十都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爱因斯坦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和钢琴手,他对古典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很高的造诣。1905年,他发明狭义相对论时,正是在弹钢琴时突然灵感来临,便连续工作了两周而完成的。后来他曾说:“没有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在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他甚至认为“艺术使他比从物理那里获得更多的东西”,“从艺术而获得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曾谈到:“在我对一件工作遇到困难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往往是蒋英的歌声让我豁然开朗,受到启发。这是艺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美国两千多所大学中,就有一千三百多所大学设有音乐学院和音乐系,因此,音乐艺术对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思维方式的拓宽、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再次,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的青春期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稳定,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健康的心理品质对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欣赏音乐影响学生的情感,从而直接作用于他们的心灵,在音乐美感的愉悦和享受过程中,使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学生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就必须使其生理健康与心理、精神上的健康达到和谐统一。
基于以上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作用,不少高校已经明确提出了“崇尚品位”的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方向,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坚持“以音乐教育活动为龙头,努力提高师生的音乐素养”的方向,积极开展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例如:开设音乐欣赏课、举办校园艺术节、进行爱国主义合唱比赛、校园原创歌曲大赛、建立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举办高雅艺术、古典音乐进校园活动,邀请艺术家到校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音乐艺术交流,组织合唱队、舞蹈队、铜管乐队、交响乐团,运用各种表演形式给学生以自我表现的空间,达到认识自我、增强信心、满足学生精神需要、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技与艺术论文篇十二
通过水袖的教学,使学生扩展肢体的表现力,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实现不同力量、幅度的转换,挥运水袖展示无限的形态美。
锻炼学生身体内外各部分间的协调和配合的完美性。
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人文精神和意蕴的熏染,在挥运中展现自我,放飞梦想。
谈起水袖大家并不感到陌生,相传关于水袖的舞蹈源于汉而盛于唐秩于宋元,而后水袖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一种特技,在传承两千余年的今天,水袖是中国古典舞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它的运用继承和借鉴了戏曲中独特的形态、鲜明风格的表现。
随着水袖自身的发展,其表现形式也逐渐脱离了戏曲表演的程式,更加注意水袖的舞动性。
在舞蹈语言中,水袖是舞者抒情达意的重要媒材,而今中国古典舞中水袖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已然凝结为中国古典舞的一个标志,使观者望而即知此舞为何。
所以,水袖的运用是舞蹈表现中一项重要的手段,对于教学而言也是一门重要的训练课题。
“翩若惊鸿,宛若蛟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洛神赋》中将飘逸清美的水袖特征一语点破。
这是水袖独具的艺术语言,就传承和发展这一部分而论,两个重要的要素不得不提——即肢体力和表现力。
肢体力是水袖挥运的作用力,挥运的形态美是独特的表现力,此两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容,通过肢体力的运用才能施展水袖独特的表现力。
若水袖仅仅被局限于一种程式而言,这样舞蹈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律美反而流于形式,丧失自然而然的韵致。
在对于肢体力的训练和表现力二者的关系而言,我认为,两者间相互承载密不可分,水袖语言性成于肢体之力而流露于表现力,艺术语言承载着肢体形态和思想情感。
就水袖的教学而言,京剧大家王瑶卿讲形体表现有三大要素:表情看眼睛、动作看水袖、身段看脚步。
由此可知水袖基本功是衡量表演者功夫深浅和艺术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虽说王瑶卿先生提出的观点是针对戏曲表演而言的,但舞蹈表演亦同样受用。
学校舞蹈基本功是培养艺术表演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传授水袖的基本功能对学生日后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在水袖教学中系统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教学中肢体力的训练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协调“三节”是外部力的转换。
所谓“三节”即是肢体关节的“起、承、转、合”的关系。
若以人体为喻,则头部为稍节,腰腹部为中节,脚足为根节;以臂膀为力,则掌指是稍,肘节为中,臂膀为根;下肢则以脚足为稍,膝关节为中,胯为根。
训练稍、中、根节三者协调是形体动作的根本。
“三节”的规律表现为稍节起、中节承、根节合。
重点训练中要求头、腰、脚三段力量均衡,其次是脚、膝、胯的协调统一。
再次是腕、肘、肩的承接。
教学中要掌握各个部分的主次、力量强弱、幅度大小等关系。
是通过以局部练习为“点”,各个点熟练协调成“线”继而成“面”。
水袖的教学方法是“由点扩面”、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
二、“六合”是挥运的关键。
“六合”以内外“三合”为分,内“三合”指:心意合、意气合、神气合;外“三合”则是手脚合、肘膝合、肩胯合。
心、意、神、气的协调和交融是水袖的蕴涵,手、脚、肘、膝、肩、胯诸部的协调是展示水袖“长袖善舞”的韵美。
“六合”是相辅相成的整体,内外完美的协调是水袖自由挥运的关键所在。
三、律动是挥运的技巧“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开先合”是诀窍,水袖挥运以律动来体现,律动体现为“相反而相成、相克而相生”。
“反衬劲”是修长水袖的用力点,逆向取势可以产生千态万状的动态美。
四、“字”是基本形态。
所谓“字”形态是水袖练习的基本动作形态,单一的“字”是掌握水袖的入门基础。
熟练掌握可以进行发展变化,不同角度、不同组合的训练可以达到千变万化的形态美。
总之,万变不离其宗,单一的“字”形态是丰富姿态的母体。
形态练习仍然体现了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特点。
五、水袖的其它技法。
水袖除了掌握上述所论的基本要点外,还有撑、冲、扬、抖、挑、勾、拨、掸、甩等具体技法。
它们都是多种基本要点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而产生的丰富性。
出袖、收袖、扬袖、绕袖、搭袖、撇花等技巧都要在教学中有所体现。
六、挥运的内涵。
个性是艺术的独特魅力,学生在训练水袖的灵秀、圆畅、飘逸、洒脱等方面感染性灵。
启发学生从性格情绪等特殊性中发现自己,喜、怒、哀、乐是水袖表达内心的重要语言。
教学训练中,重点强调“情”带“动”,产生“纤腰弄明月,长袖舞春风。”
通过上述的方法进行具体教学,能使学生全面的了解水袖的艺术语言。
教学训练让学生掌握水袖的技巧,利用水袖的基本功训练全面提升学生身体内外的艺术修养。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舞蹈打下扎实的基础。
闽剧早期经典剧目渊源流变简论【2】。
闽剧又称福州戏,起源于明末,诞生于古闽县、候官县,在福州十邑及宁德、三明、南平等部分县市流行,是福建五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到如今已走过了四百多年的历程,一大批优秀的闽剧作家,改编传统剧目,编写新戏,使这个古老的剧种依然充满了生机。
下面试选取历史最为悠久的三部经典传统剧目,探寻渊源,考证流变,梳理其在现当代的重要改编本及演出情况,并加以点评,以小见大,展现古老的闽剧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概况。
一、紫玉钗。
闽剧中流传最久最广的古典剧目之一。
作者相传是清代乾嘉年间一位翰林,但姓名难考。
而经《闽剧志》编辑部考证,疑为明末福州名士曹学佺所作。
故事取材于唐代蒋防所作传奇小说《霍小玉传》,继承了它的悲剧精神,延续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模式,以悲剧结局。
主要剧情为李益客居长安,与霍王庶女霍小玉相恋,结为夫妻。
后李益回乡探亲,另娶望族之女卢氏。
霍小玉相思成疾,耗尽积蓄,无奈遣婢浣纱典当定情之物紫玉钗。
义士黄衫客知悉,义劫李益至霍宅,霍小玉业已病笃,见李哭诉其负心后气绝身亡。
该剧批判了李益的负义,对无辜被弃的痴情女霍小玉以深切同情。
全剧情节人物都极其精简,主题突出,以唱为主,在唱词中叙事抒情,重点渲染了女主人公霍小玉在李益负心后的哀伤悲苦,曲词华雅,哀婉动人。
其“曲文乐谱,在闽剧中均居最上乘”“其乐调渊穆淡远,曲词悱恻缠绵,较乱弹实有过之无不及”。
邹有年有首题为《过石仓观剧》的诗,记载了该剧演出时情景:“声色传诗篇,具有风人旨,神明约昭旷,吐辞斯远鄙……作使皆名娟,携来亦佳伎,情爱苟适场,何悔鸡与雉。
”足见《紫》剧之优美。
从闽剧音乐上看,它包括了全部基本的逗腔曲调,是逗腔音乐的典型作品,“凡童伶初习儒林,都拿《紫玉钗》一剧开蒙”“学习闽剧的人无不把它奉为圭桌,作为必学的课本”。
清光绪二年(1876年)前后,儒林班首演此剧,之后平讲班相继开锣。
传本有两种,一是黄衫客先出场的福州集成堂本(1876年)和福州九庆堂本(1904年);一是洗纱先出场的折子戏。
最早为张晚青订正的龚礼逸《紫玉钗》参校本(1932年)。
后有陈鹤章的修订本(1944年),及胡孟玺的.校订本(1949年)。
此外还有评话本《紫玉钗》流传。
嗣后,林步瀛参照福州评话本及折子戏唱词改编的全本戏(1926年),由闽班旧赛乐演出。
1952年,福建省闽剧代表队按折戏排练,赴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戏曲汇演,并为大会作展览演出。
1957年,剧作家陈启肃据明代汤显祖传奇《紫钗记》和闽剧传统剧目《紫玉钗》福州九庆堂本,重新改写成十二场全本大戏。
开头列表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
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模式改为才子佳人相爱的模式,男主人公李益由负心变为坚贞,但仍保留了悲剧性结局。
悲剧主因由李益的负心,变为卢太尉玩弄权势,强拆散李霍,主题也因此改为批判强权邪恶势力。
主要剧情变为唐高门才士李益,与寒门霍小玉相爱喜结良缘。
新婚之夜,官差报喜,李益得中状元,小玉担忧李益出外做官夫妻分别。
因此,李益为谋留京任职,请卢太尉帮忙,未料到卢太尉却看中李,欲招其为婿。
李婉拒后,卢太尉于是怀恨在心,公报私仇,计拆霍李,令李入赘卢府。
黄衫客侠义相助,李霍才得以相见并消除误会。
卢太尉遣人追至霍家并胁迫李回卢府,混乱之中久病的霍小玉悲愤吐血,香消玉殒,最终悲剧收场。
改编本1959年由福建省戏曲巡回团闽剧代表队排演,并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
二、间祭。
闽剧传统剧目。
作者清咸丰生员邱庆禧。
根据郑丽生《明清两代福建戏曲作者考略》一文考证,此剧约作于光绪十二、十三年间(1886—1887)。
咸丰、同治年间的文儒班,演唱以《紫玉钗》为首的逗腔曲本,但唱词过于典奥,不够通晓,难以得到广大普通市民广泛接受。
针对此弊端,光绪初年,后起的达云霄、驾云天等12班剧组,改进唱腔,注重曲本的通俗化,《墦间祭》因此应运而生。
邱庆禧根据《孟子·离娄》里的一章“齐人有一妻一妾”编为戏剧,杂进“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一节,主要讲述齐人好逸恶劳,却常向妻妾夸耀他每日在富贵人家饮宴酣醉。
其妻怀疑,一日便跟尾随其至东郭墦间,见齐人向祭墓人华周妻、杞梁妻甚至向守墓的墓客乞食,愿为孙子,恬不知耻,丑态百出。
而齐人回家依然厚颜夸说,其妻羞怒万分,当面痛陈齐人丑相,劝诫其夫,令齐人幡然悔悟,誓言改过自新。
结局虽然有些仓促,流于俗套,但全剧不长,剧情集中紧凑,曲调以飏歌为主,唱词道白,多为福州方言,颇多警句。
剧中华夫人与婢女春香的八段盘关调唱词则雅俗共赏,清新明快,平仄和谐。
光绪十三年(1887年)在福州演出时,即深受欢迎,观众屡看不厌,历久不衰,成为民国间闽剧、清唱的传统剧目。
民国初长乐“汾溪鞠社”诗人刘仲珊、施子衡两位听曲行家观后赋诗称赞:“不向孟尝门下游,吹箫也自算名流。
须知暮夜潜踪者,狗盗鸡鸣更可羞”(刘仲珊);“富贵黄粱总一丘,眼前白骨昔王侯。
九泉涓滴容分惠,醉饱何须妻妾谋”(施子衡)。
福州著名文史学者、民俗专家、诗人郑丽生先生将《墦间祭》与《紫玉钗》并举,赞誉有加,称为“窗下”剧本力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科技与艺术论文篇十三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才作为一种可以增值的资源,在推动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领导者角度出发,如何用好人、用对人,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则是领导者日常工作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作为领导艺术中的一种,领导用人艺术是其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做事成败的核心所在。换而言之,讲究用人艺术,能用人、会用人的领导者,才会胸襟开阔、不拘小节,以国家为重、人民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才会以包容之心,吸引广大贤能,才会真正重视和关心人才。
一.选“才”依据。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对此,如何选出“出类拔萃”的人才,主要取决于领导的选“才”依据,具体分析如下:
(一)爱才之心。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用人过程中,其根本前提在于具备一颗爱才之心,能够将党的事业与民族的千秋大业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用人中做到公正廉明、礼贤下士,吸引更多的人才为己所用。
(二)要知人善任。
作为领导用人艺术的最高境界,知人善任不仅关系着人才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同时还关系着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领导者在“善任”前,首先要“知人”,即了解自己的部下、关心自己的部下,对他们的特长及工作能力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估,同时结合着岗位需求,对其进行合理安排,以此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有容才之量。
领导在选拨人才的过程中,应须知用才不易、容才更难的道理。任何一个人才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优缺点的突出是成正比的。作为一名领导者,在用人时除了站在各个角度接纳不同的人才外,还要对不同性格的人才采取与之相符的领导方法,这就要求领导者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求才若渴的意识,善于营造一种才尽其用、宽松和谐的环境,一种干事成事的氛围,团结一致,共同前进。
(四)要注重育人。
领导者要注重培养、教育现有的人才和潜在的人才。通过授权、增加工作难度、设定较高目标,给下属提供一个锻炼、施展才华的机会,可以增进下属的才干,有利于培养干部;通过重用年轻人,在他们身上适当压担子,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早日脱颖而出。
(五)有效激励。
在调动下属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过程中,有效的激励起着直接作用。一般来讲,在常用的激励方式中,可以将其分为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两大类,在实际应用中,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应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领导者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能力与潜能。
(六)适当的表扬和批评。
表扬和批评运用的好,就能起到“表扬一个人,鼓舞一大批;批评一个人,教育一大片”的作用。运用的不好,就变成了“表扬一个人,打击一大批;批评一个人,灰心一大片”的作用。可见,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艺术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领导者多动脑思考,注意表扬和批评的方式、方法、时机、对象、场合和环境,并发挥语言艺术,巧妙地进行批评和表扬。
二.用“才”艺术。
(一)选贤任能的艺术。
面对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现代社会中人才济济、卧虎藏龙,领导者如何第一时间发掘这些人才,则需要具备选贤任能的用人艺术。首先,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与下属员工的沟通,在了解其生活及工作状况后“知人善任”,在达到用人目的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二)用人之长的艺术。
清代诗人顾嗣协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意思是只有用人之长,量才适用,才能发挥人的最佳效能。领导在用人时,应明确用人的核心在于“量才录用,取其所长,避其所短”,结合着人才的优势与岗位需求,将人才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真正做到因事择人、事得其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事尽其功,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的目的,在充分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同时,还能避免人才的浪费,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
(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艺术。
任何一名员工在开展工作时,都希望得到领导的认可与信任。而领导在使用人才时,也要充分信任自己选拨的人才,真正做到以诚待人、推心置腹,以此来换取同舟共济、肝胆相照、共同进取。另一方面,古人常说“士为知己者死,才为知己者用”,从员工角度来看,领导的认可与信任,不仅能让自己的自尊得到满足,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及工作积极性,在提高自己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纵观人类用人史,凡是豁达、高明的领导者,在开创一代盛世的过程中,都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领导在用人方面,也应如此。
(四)合理授权的艺术。
依据我国党章原则,任何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在没有经过集体讨论之前,是没有权利对其管辖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做出处理决定,即便是在实行首长负责制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也应结合着事件的大小,积极征询、搜集同级干部及下级人员的意见,在综合考虑后作出决断,避免个人专断的现象出现。然而针对一些紧急状况,在特殊条件下,需要领导授权给员工,使其能够面对突然问题时,第一时间做出决断,避免问题的扩大化。这就要求领导在授权时,能够处以公心,确保领导与下属员工的共同利益趋于一致,在明确各自责权的基础上,本着完成工作得原则,相互信任、彼此配合,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此同时,领导人员还应结合着下属的实际能力,对所有干部的综合工作能力进行科学分析与定期考察,在提高下属人员工作能力的同时,还能把适宜的权利与责任授予最合适的人选。这样做的目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领导与员工在开展工作时,能够做到责、权、利分明,下属员工在具备一定权利后,能够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与信息,工作效率可想而知;其次,可以把领导从杂务中解放出来,去考虑大政方针。这样,双方均可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总结:
综上所述,在体现领导高超的领导艺术时,其核心依据在于该领导是否精通用人之道、能慧眼识人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众多人才中挑出真正为己所用的人才来辅助自己的工作。人才作为社会各个部门发展、前进的根本,这就要求领导者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从战略角度出发,最大限度的发挥全体员工的个人价值,使其能够积极的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
参考文献:
[1]余柳青.浅议领导者的用人艺术[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9).
[2]陈艺斌.辩证视野下的领导用人艺术[j].闽江学院学报,2011,(03).
[3]吴德贵.会管人不如会用人――说说领导用人艺术[j].中国人才,2011,(16).
[4]孔飞,.刘素英.浅谈现代领导者的用人艺术[j].管理观察,2010,(30).
[5]廖慧丽.浅谈行政领导用人艺术[j].中国科技博览,2009,(8).
科技与艺术论文篇十四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才作为一种可以增值的资源,在推动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领导者角度出发,如何用好人、用对人,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则是领导者日常工作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作为领导艺术中的一种,领导用人艺术是其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做事成败的核心所在。换而言之,讲究用人艺术,能用人、会用人的领导者,才会胸襟开阔、不拘小节,以国家为重、人民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才会以包容之心,吸引广大贤能,才会真正重视和关心人才。
一.选“才”依据。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对此,如何选出“出类拔萃”的人才,主要取决于领导的选“才”依据,具体分析如下:
(一)爱才之心。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用人过程中,其根本前提在于具备一颗爱才之心,能够将党的事业与民族的千秋大业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用人中做到公正廉明、礼贤下士,吸引更多的人才为己所用。
(二)要知人善任。
作为领导用人艺术的最高境界,知人善任不仅关系着人才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同时还关系着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领导者在“善任”前,首先要“知人”,即了解自己的部下、关心自己的部下,对他们的特长及工作能力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估,同时结合着岗位需求,对其进行合理安排,以此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有容才之量。
领导在选拨人才的过程中,应须知用才不易、容才更难的道理。任何一个人才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优缺点的突出是成正比的。作为一名领导者,在用人时除了站在各个角度接纳不同的人才外,还要对不同性格的人才采取与之相符的领导方法,这就要求领导者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求才若渴的意识,善于营造一种才尽其用、宽松和谐的环境,一种干事成事的氛围,团结一致,共同前进。
(四)要注重育人。
领导者要注重培养、教育现有的人才和潜在的人才。通过授权、增加工作难度、设定较高目标,给下属提供一个锻炼、施展才华的机会,可以增进下属的才干,有利于培养干部;通过重用年轻人,在他们身上适当压担子,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早日脱颖而出。
(五)有效激励。
在调动下属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过程中,有效的激励起着直接作用。一般来讲,在常用的激励方式中,可以将其分为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两大类,在实际应用中,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应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领导者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能力与潜能。
(六)适当的表扬和批评。
表扬和批评运用的好,就能起到“表扬一个人,鼓舞一大批;批评一个人,教育一大片”的作用。运用的不好,就变成了“表扬一个人,打击一大批;批评一个人,灰心一大片”的作用。可见,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艺术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领导者多动脑思考,注意表扬和批评的方式、方法、时机、对象、场合和环境,并发挥语言艺术,巧妙地进行批评和表扬。
二.用“才”艺术。
(一)选贤任能的艺术。
面对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现代社会中人才济济、卧虎藏龙,领导者如何第一时间发掘这些人才,则需要具备选贤任能的用人艺术。首先,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与下属员工的沟通,在了解其生活及工作状况后“知人善任”,在达到用人目的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二)用人之长的艺术。
清代诗人顾嗣协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意思是只有用人之长,量才适用,才能发挥人的最佳效能。领导在用人时,应明确用人的核心在于“量才录用,取其所长,避其所短”,结合着人才的优势与岗位需求,将人才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真正做到因事择人、事得其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事尽其功,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的目的,在充分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同时,还能避免人才的浪费,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
(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艺术。
任何一名员工在开展工作时,都希望得到领导的认可与信任。而领导在使用人才时,也要充分信任自己选拨的人才,真正做到以诚待人、推心置腹,以此来换取同舟共济、肝胆相照、共同进取。另一方面,古人常说“士为知己者死,才为知己者用”,从员工角度来看,领导的认可与信任,不仅能让自己的自尊得到满足,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及工作积极性,在提高自己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纵观人类用人史,凡是豁达、高明的领导者,在开创一代盛世的过程中,都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领导在用人方面,也应如此。
(四)合理授权的艺术。
依据我国党章原则,任何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在没有经过集体讨论之前,是没有权利对其管辖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做出处理决定,即便是在实行首长负责制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也应结合着事件的大小,积极征询、搜集同级干部及下级人员的意见,在综合考虑后作出决断,避免个人专断的现象出现。然而针对一些紧急状况,在特殊条件下,需要领导授权给员工,使其能够面对突然问题时,第一时间做出决断,避免问题的扩大化。这就要求领导在授权时,能够处以公心,确保领导与下属员工的共同利益趋于一致,在明确各自责权的基础上,本着完成工作得原则,相互信任、彼此配合,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此同时,领导人员还应结合着下属的实际能力,对所有干部的综合工作能力进行科学分析与定期考察,在提高下属人员工作能力的同时,还能把适宜的权利与责任授予最合适的人选。这样做的目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领导与员工在开展工作时,能够做到责、权、利分明,下属员工在具备一定权利后,能够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与信息,工作效率可想而知;其次,可以把领导从杂务中解放出来,去考虑大政方针。这样,双方均可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总结:
综上所述,在体现领导高超的领导艺术时,其核心依据在于该领导是否精通用人之道、能慧眼识人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众多人才中挑出真正为己所用的人才来辅助自己的工作。人才作为社会各个部门发展、前进的根本,这就要求领导者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从战略角度出发,最大限度的发挥全体员工的个人价值,使其能够积极的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
参考文献:
[1]余柳青.浅议领导者的用人艺术[j].科教文汇(下旬刊),,(09).
[2]陈艺斌.辩证视野下的领导用人艺术[j].闽江学院学报,2011,(03).
[3]吴德贵.会管人不如会用人――说说领导用人艺术[j].中国人才,2011,(16).
[4]孔飞,.刘素英.浅谈现代领导者的用人艺术[j].管理观察,,(30).
[5]廖慧丽.浅谈行政领导用人艺术[j].中国科技博览,,(8).
科技与艺术论文篇十五
摘要:昆曲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代表,2001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如今这种美妙绝伦的戏曲艺术成为人类共同的瑰宝,本课题正是出于对这种传统文化的珍爱,对昆曲审美特点予以探讨,让读者更深刻了解昆曲这一艺术界的国宝。
关键词:审美特点;戏辞;音乐;表演程式;舞蹈;意境幻化
“良辰美景三生梦,姹紫嫣红六百年”,昆曲之美,在于六百年沧桑岁月积攒的点滴。
它孕育、诞生、兴盛到衰弱曲折迂回长达几百年。
昆曲之美,在于岁月穿梭几百年留下不灭的记忆,它的美已经深入民族骨髓,成为一种不朽的印记,今天再聆听和观赏这种美妙艺术时依然能触摸到历史走过的温度和岁月充实的厚度。
当代昆曲研究者周秦在《苏州昆曲》中说到:“昆曲艺术之所以雄踞中国戏曲最高典范的至尊地位,不仅是因为明中叶到清中叶的全盛期苏州戏班曾经盛行京都,风靡天下,也不仅是因为清中叶到近代的衰变期在全国络绎形成了众多的昆曲支派”。
他把“而是……”留给了我们,于丹将昆曲之美归纳为:深情之美,梦幻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
本文却从昆曲组成部分来分析它的审美特征,再来领略一次昆曲感人的魅力。
一、戏辞美
从文学上看,戏剧文学应该属韵文学的延续。
中国文学从《诗经》,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的沉积,历史大浪淘沙般将最精华的部分流进了元明的戏曲和传奇,昆曲借中国传统经典剧本将自己打扮得如此大家闺秀,戏剧凭借昆曲的演绎更是将尘封在线装书里古老唱词鲜活成人们美好而永恒的记忆,据焦《剧说》中记载,明代名伶商小玲因自己心有所属而事不得通,每演《牡丹亭》时投入感情太多,被里面唱词感染而不可自拔,终在一次演出唱到“诗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忽然之间,泪流满面,气绝而亡。
这是故事经过精到的唱词表现,将感情夸大,把演员感染,产生强烈共鸣的结果。
昆曲唱词里,有数不清的佳句广为后人传颂,汤显祖《牡丹亭》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些或因化用前人诗句,或因表达剧中人感情有功,或因推动情节发展,或因服务人物塑造,但终因美,因包涵那道不清的幽怨,那淡淡却永恒的忧愁而感染了人,把人间情,世间情演绎得万分缠绵悱恻。
《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是一首戏剧版的《雨霖铃》,演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孤寂和悲凉。
一出《送别》引的是宋人范仲淹《苏幕遮》中的句子,表的是崔莺莺那对恋人不舍的情怀。
《长生殿》中李龟年的唱词“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
抵多少凄凉满眼对江山!俺只待拨繁弦传幽怨……”。
长歌当哭,唱的是历史的沧桑,国破家亡的沉重,人生无常岁月无情。
《牡丹亭》每出结尾用了四句诗,一共用到二百二十首前人诗篇里的句子来总结剧情。
这种包罗千万,驾驭材料的能力非一般文化修养之人能够办到。
科技与艺术论文篇十六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兴趣激发的前提
众所周知,良好的教育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传统中的声乐教学以传授知识、训练声乐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中心,孩子大多处于被动的地位,天性被抹杀。所以,音乐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因素是建立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做到以情激人,以情育人。一方面,教师必须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情感,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语言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把学生视作共同学习的伙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及时赋予他们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另一方面,教师还要热爱自己所教学科,深入挖掘教材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利用多种方法引入新知识。有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艺术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道德要求和精神需要,使他们对学习新知识充满浓厚的兴趣。其次,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等方法引入新课,以激发他们的主动思维和求知欲。让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最佳心理状态,并自觉地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设有效教学情境,是兴趣激发的重点
情境,是指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以及二者之间的和谐。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情境创设的好坏往往直接影响一堂音乐课的教学效果。创设音乐情境可以为成功的音乐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潜在教育手段,它是将生活世界中的真实音乐场景以多种形式再现到音乐课堂教学之初,运用生活素材来扩充教育教学内容,创设自然的艺术氛围,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之中,在充满情趣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师生间交互性积极性对话,在情境对话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情感的碰撞与共鸣。
例如,三年级在欣赏《龟兔赛跑》时,我们将龟兔赛跑的故事用动画片的形式制作成课件,配以《龟兔赛跑》的音乐,先让学生聆听,学生在视、听结合的情况下,非常容易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然后将乐器的形状、音色、表现对象等图像和声音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对比,学生很快就认识了单簧管和大管这两种西洋乐器以及它们的音色特点、表现对象。
再如,在教唱《童心是小鸟》这一歌曲时,我运用多媒体flash中一年四季的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再加上音质很好的教学磁带,使学生对四季之美有了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为歌曲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开放式教学是兴趣激发的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倡通过建立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愉悦,体会音乐与生活的联系,感受音乐的乐趣,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大声说、大声唱、大胆演。加之激励性的语言,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学习的快乐。
(一)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在音乐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法,教师通过适当点拨、引领发挥主导作用,从而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个性,使学生的更多的参与,合作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我在音乐课上设计了“小小舞知识感觉是最乏味的,让学生认识枯燥的力度标记时,采用了分组进行抢答,表演的比赛形式来争夺红旗,从而营造了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这一教学活动,把整个课堂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高潮。
(二)以“赛”激趣促学。好胜心强是小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让学生在激烈的比赛氛围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唱”的比赛实现教学目的。在表演中学习知识增强兴趣。我上音乐课时总是创造条件激励学生上台来表演唱,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这样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也更浓厚了。
四、用积极评价鼓励学生,是兴趣激发的保证
积极的激励性评价是一方对症的好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被人夸奖的,对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首先、注重课堂评价中学生的参与。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前提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意识、有兴趣、有责任参与教学活动。评价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通过教学评价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课堂谁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其次、突出课堂评价中发展的观点。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发展性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更多地体现为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发展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应该适时的鼓励并给予最大的帮助,只要学生有一点的进步便给以肯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为此,教师应重视创造条件让学习困难生在音乐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经常让一些音乐水平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如果答对了、或者只是对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还经常作出一些模糊的激励性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诸如之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并强化了学生的进步,使学生由此喜欢音乐老师,也喜欢上音乐课。此外,这种激励评价不仅仅是在课堂学习活动上,也体现在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上。实践证明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与他所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有极大的关系,好的音乐作品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所以,教师应该提供尽量多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
总之,经过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选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良好语言艺术的应用,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运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是提高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的有效方法。
科技与艺术论文篇十七
(一)绘画选材的不同
由于风景油画的本身特质所定,即创作主体对地域环境的一种真情的传达与表现。因此,不同的创作主体在进行风景油画创作时,一般会选择自己熟悉的且有情感倾注的地理环境来进行艺术歌颂,这也就形成了不同地域风景油画的选材不同。黑龙江省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气温较低,冬季漫长,土地常年被冰雪覆盖,有“白山黑水”之称,此地区的地貌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平原广阔,山脉平缓,大面积的白桦林漫山遍野,空气通透,阳光照度强,因此,冰雪、白桦林、湛蓝的高空等都成为了当地油画家青睐的创作题材。如田卫平的作品《月光雪地》、肖景志的作品《初雪》《老林秋韵》等。而湖南位于我国东南腹地,气候湿热多雨,空气中水分子含量高,太阳光到达地面时会受到水分子的折射,所以湖南的天气经常会给人烟雨蒙蒙的感觉,地形以平原,盆地、丘陵为主,因此当地画家也比较倾向于对丘陵、雨水和雾气的表现。如在风景油画家陈和西的作品中就出现了许多平静如镜的水塘、蜿蜒潺潺的小溪、生机盎然的水田等,表现出了南方水乡的地理特征。
(二)表现语言的不同
受地域因素的影响,画家一般会选择一种与所要描绘景物特征相适应的表现语言。对于湖南和黑龙江两个不同的省份,由于自然景物的迥异,油画家选择的艺术语言也会有很大的区别。从两省自然景物的造型特征来看,黑龙江省是闻名全国的“黑土地”,地表的构成大多数是一种硬朗的直线条,树木大部分叶少枝多,树冠中时不时地会透露出树枝的走向,柔中带刚。而湖南是大面积的黄色或褐红色土地,地表的构成大部分是蜿蜒中带着盘绕的曲线,树木绝大部分是枝繁叶茂,树枝妖娆多姿。为了表现出其各自的地貌特征,艺术家所选用的艺术语言也会各有不同。黑龙江省的风景油画家一般都会将色彩和造中国南北风景油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以湖南省与黑龙江省为例李伟琴摘要:湖南和黑龙江两省地处中国南北两地,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两省风景油画艺术风格的迥异,无论是绘画选材、表现语言,还是审美思想均体现出了当地特有的文化特色,为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中笔者对两地油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进行深入探析,以期促进各地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型简单鲜明化,在视觉上也给人夸张的感觉。如田卫平的《油画写生——太阳岛2013》组画,景物的塑造和色彩的处理有意进行了强化与变异。树木的造型很多是球形、扇形,不多的树枝中零星的穿插几片小树叶,房子也被简化为圆锥体或立方体;其次是大片碧绿的树木和草地,纯紫色的天空,玫瑰红的屋顶,钴蓝色或中黄色的房子等,用笔豪迈、大气,具有极强的装饰意味。而湖南省的风景油画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感受,含蓄中带有一种朦胧感,让人有一种无穷的遐想空间。如风景画家陈和西在构图时就比较喜欢运用皴擦手法在模糊中寻找形,使描绘的景物在似有似无中逐渐显现出来,给予观者一种边界线虚化的感觉。在用色方面,他比较喜欢运用绿灰、黄灰、紫灰、蓝灰等灰色系列,而且整个画面的色彩都融合在某一个灰色的色调中,给予人一种温馨而又祥和的感觉。在用笔方面,他倾向于“写画”的形式,下笔抑扬顿挫,追求一种轻松自然的视觉效果。
(三)审美思想的不同
美学家宗白华也讲过:“一切美的感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因此,绘画总会带有个人特定的思想情感因素,是画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迁入景物中,深入体会景物情趣的过程。而在这两省中,不同的地域人文因素对艺术家个性的成熟与塑造是十分重要的,黑龙江人性格直率,粗犷豪放、质朴坚强造就了特有的“黑土”文化,风景油画的艺术风格也像乡民一样纯洁质朴,作品健康、朴素,以深沉为主。如刘治的《松花江畔》以一种强烈绚烂的印象派点彩、厚堆的手法来表现北国冰城风光,给人独特新鲜的感受。李秀实的《春到兴安岭》通过大小兴安岭连绵不绝的山峰和皑皑的白雪,既体现了黑龙江的浑厚和大气,也展示了黑龙江儿女积极向上的生活面貌。湖南由于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的是一种平和与圆满的态度,风景油画在风格上强调的便是一种意象,这种意象重视的是与原物在精神层面的接近,是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韵味。如肖沛苍的《湖边小船》展现的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远处水天一色,朦朦胧胧,近处小船悠悠荡荡,体现出一种怅然自得感,景物在灰色调中时出时没,表现了一种深远而又幽静的东方神韵。
(一)有利于两省风景油画的本土化发展
通过两省风景油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研究,笔者发现两省艺术作品风格的形成与当地的主流文化相适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画家对自身经历的直观感受和文化渊源的挖掘,它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体现了一种特有的地方特色,是艺术风格个性化的表现。而实际上,求异一直都是画家苦苦寻觅最佳的艺术表现状态,这种潜在的艺术驱动力促使画家们会进行艺术探索与创新,给观者带来一些新的视觉冲击力。而这些不仅丰富了我国当前的油画艺术的表现形式,还有利于两省的风景油画的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画家群,进一步促进两省风景油画的发展。在湖南,经过画家们多年的努力和合作,现在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批以陈和西教授为中心的具有地方代表性的风景油画家群,他们不仅热衷于油画风景的表现与创作,还致力于湖南的本土文化研究,并尝试将着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为此,他们组织了很多相关的艺术活动,如建立后湖艺术区、湖南小型油画展、湘景湘情——风景油画展等,不仅带动和发展了湖南的风景油画事业,还为湖南油画的本土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两省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格罗赛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如指出:“艺术起源的地方,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黄永健也说:“无论如何,艺术自人类文化系统建构之初,便成为人类文化价值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己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此可见,艺术与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纽带关系。而湖南和黑龙江两省的风景油画,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还保藏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另外,由于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传承性”和“超越性”,使得艺术作品能够在人类社会流传百世,影响深远。里德说:“艺术的终极价值远远超过了艺术家个人及其所处的时代与环境。贯穿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文化中,使其发生联系,产生交流。”英国文化学者汤因比在其巨著《历史研究》中论及艺术“超时空”的特性时也指出:“艺术的最基本因素却是超出其时代的那部分东西,那就是永远能够被人们理解,对人们有所启示的,甚至神秘的‘真实’。”由此可见,致力于两省风景油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研究,是有利于两省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
综上所述,地域因素的影响使我国南北风景油画艺术风格迥异,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画面造型、形式和色彩等方面,更为关键的是画面神韵的追求不一致。正是这种艺术风格的差异性又反作用于南北地域文化,带动并发展了当地文化,为各自地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科技与艺术论文篇十八
2.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
3.陕南民歌的艺术特色。
4.青海花儿之我见。
5.秦声初探。
6.秦腔音乐特色。
8.长安乐鼓探究。
9.声乐小组课利弊谈。
10.如何构建合理的音乐课堂模式。
11.声乐演唱发展多元化。
12.《xxx》作品分析及美学特点。
作曲家作品风格及特点。
14.(不同时期)某一时期声乐作品风格特性。
15.戏歌初探。
16.高师声乐教材民族化与本土化的回归。
17.欧洲歌剧与中国戏剧的异同。
18.论歌唱中的legato。
19.论声音造型与音乐艺术构思的表现。
20.谈个性化声乐技巧在歌唱艺术表现中的作用。
21.论歌唱呼吸的艺术运用。
22.共鸣训练对声乐技能发展的意义。
23.论歌唱情感的艺术表现。
24.试论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
25.论歌唱中的紧张与放松。
26.论声情并茂。
27.论字正腔圆。
28.论“十三辙”与歌唱的民族风格。
29.论民族声乐艺术传统的继承。
30.试论五四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及演唱特色。
31.从中国歌剧的发展谈歌剧的民族化。
32.试论民族歌剧音乐风格的构成。
33.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
34.《某歌曲》的艺术处理与声乐表现。
35.论宗教题材声乐作品在欧洲传统声乐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36.简述宗教题材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
37.德国艺术歌曲的特点及表现。
38.舒柏特艺术歌曲风格与演唱刍议。
39.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
40.试论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艺术特征。
41.试论莫扎特歌剧咏叹调的音乐风格。
42.试论合唱中色调与协调的辩证关系。
43.论童声合唱训练的特殊规律。
44.论指挥语汇在合唱艺术表现中的作用。
45.谈变声期的生理保护与声乐训练。
46.声乐教学中技能教学法与形象教学法之比较。
47.声乐集体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48.试论某歌唱家的演唱风格及艺术特色。
49.论欧洲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特点。
50.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51.浅论合唱音色变化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52.浅谈三声部合唱作品在艺术师范教学中的适应性。
53.浅谈中国合唱发展的群众基础。
54.浅谈地域音乐特征在其民歌合唱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及运用。
55.浅谈演唱和声性合唱作品时声部音色的运用及要求。
56.浅谈演唱复调性合唱作品时声部音色的运用及要求。
科技与艺术论文篇十九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
现在的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习舞蹈了,舞蹈是我们的艺术修养,舞蹈是一本艺术,我们可以借助舞蹈表达我们的情感。
《文艺研究》(月刊)创刊于1979年5月,是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大型综合性文艺理论期刊,是中国当代重要文艺理论刊物之一,在国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张庚、林元、王波云、柏柳先后任该刊主编。
科技与艺术论文篇二十
论文摘要:在商业价值和大众文化潮流的双重动力的驱动下,涂鸦艺术在当代服饰设计领域可谓独领风骚。
涂鸦艺术作为一种街头文化,影响了当代服饰设计的潮流文化,并启迪着当代服饰设计的灵感。
本论题首先从涂鸦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入手,对涂鸦艺术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评述,来寻求其艺术性与服装实用性结合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心理需求。
其次研究最为一种文化的涂鸦艺术对于服装行业所产生的影响,再次结合大量图片从涂鸦与服饰色彩、服饰材料、服装款式的搭配等方面说明了涂鸦艺术在当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证实了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时尚性,能够对于流行更新,时尚变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四通过知名的涂鸦品牌服装的案例分析凸显涂鸦艺术进入当代服饰设计领域后所产生的巨大魅力和商业价值。
另外,这篇论文,对于服饰设计的创新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能够启发设计师去寻找古老的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新的结合点,发现更多新的“古为今用”的艺术形式。
论文关键词:涂鸦艺术服饰设计应用品牌
1.绪论
1.1前言
1.2涂鸦艺术在国外的发展
1.3涂鸦艺术在国内的发展
2........
2.1涂鸦艺术对服饰设计的影响
2.2涂鸦艺术对服饰商业的影响
3.........................
3.1涂鸦与服饰色彩的搭配
3.2涂鸦与服饰材料的搭配
3.2.1..................
3.2.2涂鸦在服装面料拼贴手法上的运用
3.2.3涂鸦与装饰金属辅料的搭配
3.3涂鸦与服装款式的搭配
3.3.1服饰设计中的涂鸦图案分析
3.3.2.................
3.3.3涂鸦与服装系列的搭配
4.涂鸦艺术与现代服饰设计结合
4.1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大师作品中的运用
4.2.......................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相关阅读
艺术教育与校园育人的融合
艺术教育就是“美”的教育,在学校教学活动中通过艺术教育去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直觉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柏拉图认为“艺术应成为教育的基础”;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将“艺术”规定为中学生的必修科目,认为一个不懂艺术的人算不上是一个“完人”,本文探讨的就是艺术教育如何与校园育人融合。
一、艺术教育渗透课堂教学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寓教于美,以美衬教,做到美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
(一)视觉冲击,感官配合。
采用声像直观教具创设情景,实施直观教学手段,英语课上,在讲授koala、elephant、tiger、giraffe等这些不常见实物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卡通形象或利用简笔画,化抽象为具体,所见即所得。
利用幻灯片、电子白板为学生创设出一种悦耳、悦心的英语学习情境,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运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身临其境,切身体会。
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懂得如何欣赏美,融美于心灵。
(三)感人之心,莫先乎情。
仁爱之情,最是动人心田;语言之美,最能治愈乏味。
数学课上,教师以饱满的情绪,生动的语言触动学生的灵魂,在教学《钟表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儿歌“因为时针不爱动,所以长得粗又短;分针比较爱锻炼,长得细又长;秒针平时最爱动,所以长得最苗条。
”配上《小星星》的旋律,师生一起随着音乐互动,数学与艺术结合,教师以精致的语言,深入学生的心灵,化解数学的枯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艺术教育伴健康成长同行
健康的体魄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把艺术教育与学生体质训练相互渗透,让学生在锻炼中体味生活之美,在美中享受成长的乐趣。
(一)身心愉悦,自由成长。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艺术带来的愉悦会使人心情舒畅,机体协调,提升有益于健康的情绪感知,从而增强体质、体能,提高健康水平。
体育课或者课外运动结合艺术的特点,可以化枯燥为乐趣,例如团体操的练习、花样跳绳等就可以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艺术的乐趣。
(二)践行美育,美体结合。
将体育与艺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可以锻炼出学生健壮的体魄,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耐力,开阔他们的心胸,促进正确审美观念的养成。
三、艺术教育与德育相互交融
美育和德育都是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互交融而不是非此即彼。
(一)以善为美,以美树人。
可以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康、和谐、自信的人格,改善学生生活态度与生活习性,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观。
悲观的人经常听一些欢快歌曲,读一些艰苦奋斗终有所成的事例,就能逐步克服甚至消除他们个性中的怯弱悲观成分,变得开朗活泼起来。
(二)以美图德,以德传美。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道德的充实和新人的发展。
把德育寓于美育之中,心美引善,使学生在效仿榜样中实现道德教育,成为内外兼美的人。
由此可见,励志的读书演讲活动,课间积极向上的乐曲,都在潜移默化地用美引导学生走向积极和阳光。
早在1986年,国家教委就曾提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无疑还是艺术。
把艺术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以艺术促学习,以艺术强体魄,以艺术铸灵魂,必定会让教育成为苍穹之下最阳光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