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优秀16篇)
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过程预测和评估的重要工具。在编写教案时,教师还需要预测和解决可能出现的教学问题,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效果。希望这些教案范文对于教师们的备课工作有所启发。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一
活动目标:
感受抒情,活泼的音乐情绪和三段体的曲式结构。
能用自己喜爱的小鸟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家长收集了有关小鸟的资料物质准备:音乐《小鸟捉虫》播放器。
活动过程:
1、听音乐,做小鸟飞的动作进教室。
2、欣赏音乐《小鸟捉虫》,初步感受旋律及音乐情绪。
引导语: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首有关小鸟的曲子,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提问:
1.听了这首曲子你有什么感受。
2.小鸟在干什么。
3、再次欣赏音乐,自由想象。
4、分段欣赏音乐,创编动作表现音乐。
欣赏第一段音乐,引导幼儿创编小鸟飞的动作,鼓励幼儿在集中交流,分享创编的动作,欣赏第二段音乐。引导幼儿创编小鸟捉虫的动作,请几个幼儿上台表演自己的创编动作,其他幼儿模仿,鼓励全体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第二段音乐。
欣赏第三段音乐引导语:小鸟们捉那么多虫,心里很高兴,我们一起来听听第三段的'音乐。
鼓励幼儿自由表现小鸟飞的动作。
5、完整欣赏音乐,感受aba的结构的乐曲。
提问:请仔细听听,这三段音乐一样不一样?你最喜欢哪段音乐?为什么?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将小鸟头饰放在音乐区表演,让幼儿继续表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二
3、引导幼儿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音乐,感受音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中班幼儿。
这是一个轻松活泼的2/4拍子的曲子。尤其在歌曲的后部分通过模拟了青蛙“呱呱”的叫声,使全曲更加生动活泼。这首曲子的重点在于让幼儿感受这首曲子的气氛,从整体上理解曲子;难点则是不同节奏型的掌握以及2/4的特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有以下几个方法:
1、蹦跳感受节奏。
2、通过让小朋友多次听音乐,模拟歌曲的节奏来掌握十六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
3、通过有趣的节奏游戏来掌握和辨认×0、××××的节奏型。
一、教具准备:
1、小青蛙的头饰全班小朋友人手一个。
2、预先写好的乐谱。
3、录音带(按所需的音乐次数录好)。
4、带双面胶的小卡片,上面写几种不同的节奏型,一共八张,四张×0,一张××××,还有一张是××,一张×和一张四分休止符0。
二、练声:(大概在活动正式开始的前5分钟)。
练声曲:
1234321。
小朋友:青蛙!
老师:对了!真聪明!小朋友知道青蛙住在哪里吗?它有什么本领呢?
小朋友:(七嘴八舌地将他们知道的青蛙的一些情况讲出来)。
小朋友:想!
老师:好,那么现在我们都来做会唱歌的小青蛙。请小朋友每个人拿一个小青蛙的头饰戴在自己的头上。
老师:现在,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做青蛙?(老师开始做青蛙蹦跳状,注意要按着歌曲的节奏蹦跳,休止符处一定要空得明显,并让小朋友跟着跳。)。
老师:好了。那我们现在来听听小青蛙怎么样学唱歌的。听完了歌曲,小朋友要告诉老师,这首歌曲有几段。(放音乐,让小朋友从整体上感受歌曲。)。
一遍音乐之后。
老师:现在请小朋友告诉老师,这首歌曲有几段啊?
小朋友:两段!
老师:对了!那现在请小朋友再听一遍,然后告诉老师第一段的歌曲里,小青蛙叫了几声?(继续放音乐,只放第一段)。
老师:现在请小朋友告诉老师,小青蛙一共叫了几声?
小朋友:
(看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再放一次音乐)。
老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再听一次第一段的音乐,然后告诉老师,小青蛙是怎样叫的?
(再听一遍,然后根据小朋友回答的情况决定是否多放一次音乐)。
老师:现在,我们要来做一个有趣的节奏游戏。(拿出写有节奏型的小卡片出示给小朋友看。)这个是我们刚刚才学过的小青蛙唱的歌,那么现在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再来唱一次好不好?(逐一示范每一个节奏型,口中念出来,在配上拍手动作,加强直接感受。)。
老师:那现在我们就要开始正式玩游戏了。请小朋友先选择你们喜欢的节奏型,贴在自己的青蛙头饰上。(等小朋友准备好)好,现在老师会用手拍一个节奏型,请拿到那个节奏型的小朋友站出来,并跟着用手拍一遍。好,游戏现在开始。
老师开始随机拍出几种节奏型。几次练习之后开始按照歌曲后四节的节奏型组合拍出来,让小朋友进一步感受歌曲的节奏。最后是由小朋友按照歌曲原有的.节奏型自己组合。也就是说老师不再提示节奏型之间的连接顺序了。(假若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小朋友交换节奏型进行游戏,保证每一个小朋友都能掌握和辨认节奏型)。
老师:恩,小青蛙们学唱歌学得可真快!现在就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下歌词好不好!(老师要按照歌曲的节奏读词,可重复示范两到三遍,然后请小朋友们自己读,检查是否掌握了节奏特点。)。
老师:真是一群聪明的小青蛙!现在,请小青蛙们来跟着老师的钢琴唱歌好不好?
(老师弹出整首歌曲的旋律,让小朋友跟着唱,可重复三四遍)。
老师:真棒!现在小青蛙们都已经学会唱歌了。那么有哪只小青蛙可以为我们表演一下呢?(鼓励小朋友运用各种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但要求他们一定是要以唱歌表演为主)。
老师:小青蛙们真不愧是“田园音乐家”!唱的可真是好!
小青蛙的故事。
请在课后小朋友自己编一个有关小青蛙唱歌的故事或是画一幅图画。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会用不同的音色、节奏表现三种不同状态的小鸡叫声。
2、尝试用铃鼓的不同玩法表现对乐曲的理解。
3、体验模仿不同小鸡声音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母鸡孵蛋》的音乐。
2、四只不同形象的小鸡(棒棒鸡害羞鸡打嗝鸡双胞胎鸡)、大小不同的鸡蛋图谱。
3、铃鼓放在椅子底下。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播放音乐幼儿进场。
1.播放《母鸡孵蛋》音乐。
师:“你们听,母鸡妈妈在孵蛋呢,我们去瞧一瞧吧。”教师带领幼儿边做动作边唱歌边进场。
2、找位子坐下。
师:哇,母鸡妈妈一共生了几个蛋啊?你们想知道母鸡妈妈的蛋是怎么样的吗?那就赶快坐下来吧。
3、展示鸡蛋。
师:你们瞧,这就是母鸡妈妈生的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大小不一样)。
二、基本部分:感受并学唱不同小鸡的叫声。
1、请出棒棒鸡。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看,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鸡?这只鸡有肌肉,说明他怎么样?(很强壮)。
那我们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强壮呢?(请3-4个小朋友学一学强壮是什么样的。)。
就是因为这只小鸡很强壮,所以鸡妈妈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棒棒鸡。
(1)教师示范唱,让幼儿感受音乐。
师:棒棒鸡要给我们唱歌咯。(教师范唱,边唱边放上大圆圈图谱)。
你们觉得棒棒鸡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声音粗粗的,大大的,响亮的)。
那它唱歌的时候叫了几声啊?它是怎么叫的?(请2-3个幼儿试试)。
(2)学习棒棒鸡唱歌。
师:那我们一起来学学棒棒鸡的唱歌好不好啊?要用粗粗的、大大的声音唱哦。(教师拍手唱歌)。
师:现在我把你们都变成变成棒棒鸡,用粗粗的声音来唱歌哦,请你们加上强壮的'动作哦。
幼儿模仿棒棒的动作唱歌(鼓励幼儿站起来唱)。
2、请出害羞鸡。
师:听到棒棒鸡的唱歌声,第二个蛋里的小鸡也忍不住要出来了。
小脸红红的,这是什么表情啊?(害羞)害羞是什么样的呢?请3-4个小朋友上来做一做、学一学。
师:这只小鸡说大家好,我是害羞鸡,我也想唱歌给你们听。
(1)师:你们觉得害羞鸡唱歌的声音会是什么样的啊?(细细的、轻轻的、小小的、慢慢的)。
(2)师:害羞鸡说我来唱给你们听(教师示范唱,边唱边贴上小圈图谱)。
它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啊?害羞鸡唱歌的时候叫了几下啊?请个别幼儿学一学,教师鼓励唱的好的幼儿。
(2)学习害羞鸡唱歌。
(鼓励幼儿站起来唱)。
3、请出打嗝鸡。
师:“呃、呃,你们好,我是打嗝鸡,呃,我也会唱好听的歌哦。”
谁从最小的蛋里出来啦?(打嗝鸡)你们会打嗝吗?请小朋友试试。
师:你们猜猜打嗝鸡会怎么来唱歌呢?
(1)幼儿猜一猜、唱一唱。
看着图谱来唱一唱,谁愿意?(请个别幼儿试一试)。
师: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师:现在我把你们都变成打嗝鸡,请你们来唱歌。唱歌的时候不要忘记打嗝哦,还可以加上动作哦。
4、完整唱一遍。
划分三块区域。
师:现在我要请这边的小朋友变成棒棒鸡,等会你们要唱出什么样的声音?
中间的小朋友我要请你们变成害羞鸡,害羞鸡的唱歌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这边的小朋友你们是谁?打嗝鸡唱歌的时候会怎么样?
音乐开始咯。(边唱边做动作)。
三、用铃鼓表现不同的音乐节奏。
1、请小朋友想想用什么方式给不同的鸡伴奏。
师:小鸡们唱的太好听了,铃鼓宝宝也被吸引来了。
那铃鼓宝宝有哪些玩法呢?请你把铃鼓宝宝从椅子底下拿出来玩一玩,等会告诉我好吗?。(幼儿自由玩半分钟)。
教师小结:现在请你们把铃鼓放回原来的地方,原来铃鼓有很多种玩法,可以用来拍一拍、还可以摇一摇、也可以抖一抖。
我们可以用什么玩法给它伴奏呢?打嗝鸡唱歌的时候铃鼓宝宝会怎么办呢?
2、边唱歌边用铃鼓演奏。
现在就请小朋友来学三只小鸡用它们的声音来唱歌,并且要加上铃鼓宝宝哦。
四、结束环节(出示双胞胎小鸡)。
师:鸡妈妈又孵出了小鸡,你知道他们是怎么什么鸡吗?(双胞胎鸡)。
那它们又是怎么样唱歌的呢?我们回去想一想,下次再来听它们唱歌,好不好?我们回家了,带上铃鼓宝宝哦。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四
一、玩一玩:唱起来哟。
二、唱一唱:《乃哟乃》《多愉快》《摆手舞》律动:跑。
三、听一听:《快乐的音乐会》《快乐的啰嗦》。
四、编一编:转圈舞。
五、音乐知识与相关文化:唱准solmido三个音,上教版一年音乐教案第二单元。认识打击乐器:小鼓、碰铃。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认识大三弦。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和演唱歌曲,感受土家族、彝族音乐的特点;并在音乐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表演。
二、在“玩一玩”的游戏中唱准solmido三个音。
三、通过师生互动,学会土家族摆手舞的简单动作,并初步了解土家族、彝族的风土人情,认识彝族的乐器大三弦。
四、能用学会的舞蹈动作创编一个转圈舞。
五、认识打击乐器小鼓、碰铃。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以学唱民歌,学跳简单的民族舞蹈为主,在民族音乐于民间舞蹈的韵律中感受音乐给我们带来的轻松与快乐。在游戏式的练声曲中学唱solmido三个音,学唱不同风格的民族歌曲,扩展音乐人文知识,了解我国是个民族的国家,并有许多能歌善舞的民族。
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唱solmido三个音。
二、学唱不同风格的民族歌曲,扩展音乐人文知识。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琴。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唱起来哟。
1、模唱唱名和歌词。
1=c2/411︱33︱33︱55︱55︱33︱33︱11︱|。
唱起来哟唱起来哟,跳起来哟跳起来哟。
2、把学生分成两组,用对唱的方法,一组唱“唱起来哟',另一组接唱”跳起来哟“。
3、分三组,一组唱sol二组唱mi三组唱do4、移调练唱,正确、自然发声。
5、用小鼓、碰铃伴奏。如:”唱起来哟'敲碰铃,“跳起来哟”敲小鼓。
三、学唱《乃哟乃》。
1、走进土家族村寨,简单介绍土家族的服饰及房屋特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案《上教版一年音乐教案第二单元》。
2、学习土家族摆手舞的`简单动作,把学生分成两组:围成一个大圈,随着《乃哟乃》的音乐跳起摆手舞。并在活动中熟悉歌曲旋律,为学习歌曲做好铺垫。
3、学习歌曲,介绍歌词中的“乃哟乃,乃哟嗬”是快乐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轻读歌词。
4、听音乐,用手的动作表示旋律线的高低起伏,感受音的高低变化。
5、学会歌曲后边唱边表演摆手舞,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
教学反思:本课学生感受个土家族的音乐,并能随着音乐跳起土家舞。学习热情高,氛围浓。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快乐的啰嗦》。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上节课学习的土家族歌曲《乃哟乃》,并通过服饰上的对比区分土家族和彝族。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彝族的风土人情和天下第一大三弦。放《快乐的啰嗦》为背景音乐。
3、播放民族乐器合奏《快乐的啰嗦》,让学生认识感受弹拨乐器合奏这一形式,感受乐曲欢快的情绪和热烈的场面。
4、复听乐曲,模唱主题。
5、听这段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再听,用动作表示出来。
6、学习几个彝族简单的舞蹈动作。
7、随着音乐边唱边表演,体会音乐欢快、热烈的情绪。
教学反思:本课学生并初步了解土家族、彝族的风土人情,认识彝族的乐器大三弦。感受了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差异。
第三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学唱《多愉快》。
1、有欣赏曲《快乐的啰嗦》导入,学生轻声哼唱主旋律。
2、教师范唱后带领学生朗读歌词。
3、完整演唱歌曲。
结合彝族舞蹈动作边唱边跳。
4、律动“跑”
要求:以八分音符为一拍,一拍两个动作如:
xxxx双手叉腰,双脚随着半拍节奏交替小跑。要自然屈膝,富有弹性和韵律。
三、表演转圈舞。
1、分组。
按班级实际人数分组,也可自愿组成小组。
2、分组创编舞蹈动作。
3、表演转圈舞。
4、学生互相评价,评选最佳小组。
第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听赏《快乐的音乐会》。
1、初听:完整地聆听歌曲。在音乐会上有哪些乐器在演奏?
2、复听:模仿演奏乐器的动作,注意倾听音乐。
3、创设参加音乐会的情境,学习演奏打击乐器小鼓、碰铃。
4、学会正确的演奏方式,讨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演奏?
5、试着为歌曲《快乐的音乐会》伴奏。
6、全体学生参与音乐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乐曲的情绪。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五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歌曲节奏的基础上,学会演唱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旋律。
2、幼儿尝试自编跳皮筋动作,提高动作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
3、激发幼儿对民间游戏的兴趣,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玩具小白兔。
2、皮筋。
3、音乐《兔子跳跳跳》。
活动过程:
(一)、教师和幼儿共同听音乐,表演各种动作。
(二)、用小白兔进行师生互动,引出新课题: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请来了一位。
客人,听!它在说什么呢?
出示小白兔:嗨!你们好,我是小白兔,我最喜欢跳跳跳,妈妈就给。
我取了一个名字叫跳跳,你们喜欢我吗?
小白兔:我呀,不仅喜欢跳,还喜欢唱歌呢?
(三)、学唱歌曲。
1、集体欣赏:我们来听听小白兔是怎样唱的?
幼儿感受歌曲的内容与情绪。
2、教师提问:小白兔唱的好吗?你听了有什么感觉?一只兔子在干什。
么?两只兔子在干什么?三只兔子在干什么?四只兔子呢?
3、教师引导幼儿按音乐节奏朗诵歌词。
4、谁来给这首歌取个好听的名字?
5、现在我们跟着小白兔一起来唱这首歌吧!
(四)、想象创编跳皮筋游戏。
1、小白兔喜欢一边唱歌一边跳皮筋,你们想跳吗?
2、创编:幼儿听音乐创编跳皮筋动作,教师进行引导,提示。
3、教师请表演得好的幼儿来展示,其余幼儿模仿表演。
(五)、分组玩跳皮筋的游戏。
跳皮筋升级比赛。(皮筋越升越高,不断提高难度。)。
现在我们要进行升级比赛了,看哪组小朋友跟着音乐的节奏跳得最。
好。每次跳好之后往上升一级,比比谁能跳到最高的水平。
(六)、幼儿听音乐跳出活动室。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六
2、感受歌曲情绪,能以活泼有趣的歌声和形象的动作进行表演。
3、乐意参加音乐游戏,体验音乐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歌曲:《小鱼快跑》,小鱼和渔夫手偶、鱼塘图片。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提起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到一个好玩的地方。(出示池塘图片)。
师:这是什么地方,(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我们把它叫做小鱼塘。
师:今天在鱼塘里发生了一件好玩的事情,我们看看怎么了。
教师把渔夫抓鱼,小鱼快跑的音乐材料编成富有情景的故事,边讲述边用双手演示。
二:动声结合,边唱边玩。
(一)、教师随音乐边唱边表演故事。
师:我的小鱼游来了,我的渔夫出现了,你们的呢?(和幼儿互动)。
那我的'小鱼和我的渔夫又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情,我再来听一遍好不好。
(二)教师随音乐带领幼儿一起边唱边表演故事。
师:我有一个问题,这个渔夫抓第一条小鱼的时候抓了几次才把这个小鱼抓到的呀?
师:歌里面是怎么说的,渔夫第一次抓到小鱼没有,是怎么表示的,第二次呢?
师:哦,渔夫每抓一条小鱼都要抓两次,第一次没抓到渔夫叹气“唉”第二次抓到了渔夫很开心“耶”
(三)教师用手扮演小鱼,幼儿用手扮演渔夫随音乐边唱边表演故事。
师:那现在我要把你们变成渔夫,我的五条小鱼游过来了,你们的渔夫在哪里,藏好了吗?(引导幼儿表现出渔夫两次抓鱼的不同表情和语气)。
音乐起,教师和幼儿一起随音乐边唱边表演。
(四)邀请部分幼儿和老师一起用身体随音乐边唱边表演故事。
师:渔夫唱到什么时候就会抓小鱼呀?
音乐起,教师和幼儿一起用身体随音乐边唱边表演故事。
(五)所有幼儿用身体随音乐边唱边表演故事。
师:除了我这里有个大池塘,你们看看那边还有三个小鱼塘,哦,我需要三个小渔夫,谁愿意来,其他的小朋友就做小鱼可以吗?每个池塘里几条小鱼呀?(5条)那现在你们自己选择你想去的池塘吧!
音乐起,所以幼儿用身体随音乐边唱边表演故事。
三:结束。
现在渔夫们带着你抓到的小鱼到厨房去做鱼汤好不好。(音乐起,幼儿离场)。
附儿歌:
小鱼快跑。
五条小鱼游在水里。
渔夫来了。
快跑快跑抓唉快跑快跑抓耶。
四条小鱼游在水里。
渔夫来了。
快跑快跑抓唉快跑快跑抓耶。
三条小鱼游在水里。
渔夫来了。
快跑快跑抓唉快跑快跑抓耶。
两条小鱼游在水里。
渔夫来了。
快跑快跑抓唉快跑快跑抓耶。
一条小鱼游在水里。
渔夫来了。
快跑快跑抓唉快跑快跑抓耶。
没有小鱼了没有小鱼了。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七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主要内容。学习词:太快、太响、太轻、太慢。
2、培养幼儿在多人面前较大胆、自然的表述。
活动准备:
小猫小羊小狗小鸡等活动教具一套,背景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出示故事中的小动物角色,请幼儿辨认,并模仿小动物叫声。)。
二、导入故事。
1、教师边演示教具边完整讲述故事一遍,然后启发幼儿共同回忆故事中的主要内容,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a、通过看、想回忆故事中谁参加了唱歌比赛?
b、小动物们是怎么唱歌的?
c、你喜欢哪个小动物并模仿?
2、那谁唱得最好呢?(分别让幼儿模仿小鸡、小鸭、小狗、小羊、小猫唱歌。了解“太轻”“太响”“太快”“太慢”的含义)。
3、听录音讲述故事第二遍。
a、唱歌比赛谁得了第一名?
b、小猫为什么得第一名?
4、教师小结:鼓励幼儿再次模仿小猫唱歌,学说小猫唱得不轻也不响、不快也不慢,唱得好听极了。
三、结束部分:
教师以歌表演《是谁打碎了花瓶》结束课程,请小朋友欣赏《是谁打碎了花瓶》。
有一天,小鸡、鸭子、小狗、小羊和小猫比赛唱歌,它们请小白兔做评判员。小鸡第一个唱:“叽叽叽,叽叽叽。”小白兔说:“小鸡唱得太轻了。”鸭子接着唱:“嘎嘎嘎,嘎嘎嘎。”小白兔说:“鸭子唱得太响了。”小狗说:“我来唱。”它很快跑到前面,唱:“汪汪汪,汪汪汪。”小白兔说:“小狗唱得太快了。”小羊说:“我来唱。”它慢吞吞地走到前面,唱:“咩--咩--咩--”小白兔说:“小羊唱得太慢了。”最后,轮到小猫唱。小猫不慌不忙地走到前面,唱起来:“喵,喵,喵。”小白兔说:“小猫唱得不快也不慢,声音不小也不大,好听极了,小猫应该得第一名。”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把幼儿带入到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在评判歌声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把对比强烈的“太大”和“太小”的声音放在一起,“太快”和“太慢”的声音放在一起,让幼儿在自身的经验基础上,去比较、感知不同的声音带来不同的感受。孩子在这样的情境中丰富了经验,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说话习惯也得到了培养。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八
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比小学阶段有明显变化。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7~9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要适当减少唱歌的数量要求,注意嗓音保护。
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丰富和提高艺术想像和创造力。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孩子特点。
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也进入了变声期,不愿开口唱,特别是较高音的歌曲感到很困难,男同学特别明显,女同学虽然不受变声的限制,但青春期的女同学略带羞涩,也不太敢表现自己,但学生的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模仿能力强,很多同学表面说不敢出来展示,但他内心是很想的,所以老师要鼓励,给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平台,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弥补对唱歌的不足。
【教学内容】。
(一)聆听《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教学基本要求。
1.先熟悉歌曲《鳟鱼》。《鳟鱼钢琴五重奏》是根据歌曲《鳟鱼》创作的,歌曲《鳟鱼》是一首有故事情节、形象鲜明的艺术歌曲。在欣赏之前,可让学生试着先唱一唱歌曲《鳟鱼》(或者仅唱歌曲的开头部分),再聆听歌曲《鳟鱼》的演唱录音,使他们熟悉音乐的主题,对歌曲塑造的形象有所了解。
2.聆听《鳟鱼钢琴五重奏》引导学生认真听辨音乐各段在乐器、音色和其他音乐要素方面的变化,并关注由此带来的音乐情绪的变化,着重于对乐曲音乐形象的感知和乐曲情绪的体验,切忌把音乐讲解得过于具体。
(二)学习《摇篮曲》教学基本要求。
1、完整聆听乐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力度、速度。给摇篮曲的特点作个初步的定位。
2、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声音要轻柔、给人摇晃的感觉,还要把歌曲中表现母亲对孩子的温柔和婉转的装饰音掌握好,把摇篮曲的特点充分地在歌曲中表现出来。
3、把歌曲中的难点:如附点四分音符、休止符、装饰音、弱起小节等融入到歌曲的学习之中。
4、请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模仿抱宝宝、哄宝宝睡觉的摇晃动作。让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在自己的座位周围或坐、或站、或自由稍走动。
5、听辨几种不同体裁的歌曲片段,让同学们听一听哪首是属于摇篮曲体裁的歌曲。起到加强巩固的作用。
【课时安排】。
本课可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唱歌曲《摇篮曲》;第二课时聆听钢琴五重奏《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2、聆听并能够熟悉《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主题旋律,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1、准确唱好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同时感受并体验摇篮曲音乐体裁的特点。
2、聆听《鳟鱼钢琴五重奏》引导学生认真听辨音乐各段在乐器、音色和其他音乐要素方面的变化,并关注由此带来的音乐情绪的变化,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和体验乐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
1、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和体验乐曲的情绪。
2、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知识。
3、摇篮曲的风格特点的把握;
4、用轻声高位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并能较好地把情感表达出来。
【教学策略】。
1、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游戏教学法、演示教学、练习教学和创作教。
学法。
设计有趣的活动展现给学生生动、具体的形象或以形象为主体构成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想象力。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游戏活动、听辨等活动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
2、教师将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部分。
在教学中处处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意识,给予学生学习的空间,教师的设问要有利于学生思考、主动去学习。而不是简单的要求,避免在教学中发生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地位的局面。把“要我学”变“我要学”。
3、直观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师的示范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欣赏。在新课讲解过程中,从生活出发,将教学与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去引导,创设最佳的学习情景,运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法,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创新潜能都可以得到较好的开发。
【教材分析】。
(一)《摇篮曲》。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它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情绪亲切、温柔、恬静,细腻地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听来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母亲坐在摇篮旁边,用手晃动摇篮,以亲切的语气,唱着催眠的歌曲,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亲对孩子慈祥的爱,也使我们感受到和平、幸福和温馨的生活气息。
歌曲用f大调。单二部曲式。全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方整性结构。
第一乐段(第1――8小节)包括两个乐句:
第一乐句(第1――4小节),其中又可分为两个乐节;
第二乐句(第5――8小节)也可分为两个乐节。
第二乐段(第9――16小节)同样包括两个乐句:
第一乐句(第9――12小节)其中也可分为两个乐节;
第二乐句(第13――16小节)其中同样可分为两个乐节。
这首歌虽为四分三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词义。
作者简介。
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欧洲浪漫乐派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欧洲音乐文化史上,他曾与巴赫、贝多芬齐名,被称作“德国三b”(姓氏的第一个字母都为b),由此可见他在欧洲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勃拉姆斯是一位热爱民族音乐、追求古典精神的作曲家,主要作品有交响曲、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小提琴奏鸣曲及合唱作品。在他的创作中力图维护德奥的传统,和同时代的作曲家相比,他追求内在的感情和深刻的表现,反对浮华的表面效果,风格质朴、严峻,作品富有哲理性。他继承传统,汲取浪漫主义的精华,写出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的、表达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成为19世纪下半叶德国音乐文化中的杰出代表。
勃拉姆斯一生从未间断过艺术歌曲的创作,数量最多并最有影响的是抒情歌曲和民歌改编曲(近两百首)。它们直接继承了舒伯特和舒曼的艺术歌曲的传统,感情真挚朴实,声乐和钢琴部分结合完美。他记录整理所完成的《德意志民歌集》是他对德奥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最大贡献。
附:在演唱《摇篮曲》时让学生模仿母亲抱宝宝、哄宝宝睡觉的动作,可用手上的音乐书作为道具,书本放在左手臂弯里,左手架起,稍高些,第一乐段右手按节奏做拍宝宝的动作,第二乐段双手做摇晃的动作;可以坐下也可以站立来完成以上的动作,也可以第一条歌词时坐着来完成动作,第二条歌词时站立来完成。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
(二)《鳟鱼钢琴五重奏》。
《鳟鱼》是舒伯特18根据诗人舒巴尔特的浪漫诗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它以叙述式的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被虚诈和邪恶所害,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迫害者的憎恶,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作品。
《a大调钢琴五重奏》是舒伯特继歌曲《鳟鱼》问世两年后应朋友之邀创作的一部室内乐作品。全曲共分为五个乐章。因其中第四乐章用歌曲《鳟鱼》音乐主题写成,故又称其为《鳟鱼五重奏》。在这部作品里舒伯特运用了器乐的各种特点和多种变奏手法,将歌曲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描述。
主题:轻快活泼,由以小提琴为主的弦乐器奏出,表现了小鳟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形象,弦乐器和谐的伴奏正是祥和的体现。
a1:主题移高八度进行。钢琴明亮的音色,弦乐器六连音的琶音伴奏,表现了小鳟鱼在清澈的水中欢快嬉戏、悠然自得的情境。
a2: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钢琴像回声一样地与之遥相呼应。小提琴时而级进,时而用琶音上下流动,描绘了小鳟鱼在水中游动的另一番情境。
a3:主题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钢琴以三十二分音符作急速变奏,小提琴和中提琴以痉挛似的节奏使音乐变得激动起来,给人以一种不祥之感。
a4:主题由d大调转为同名小调d小调,节奏上有较大的变动。它一开始就用了ff的强音由弦乐和钢琴一起奏出,使人感到小鳟鱼遭到不幸。
a5:由大提琴奏出悲痛凄凉的主题,旋律在大小调之间游动着,表现了对小鳟鱼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忧伤。
终曲:主题在小提琴及其他各声部上重新出现,钢琴又奏起了鳟鱼的“固定音型”,音乐又恢复到了开始的那种明快、清澈、透明的音乐形象,预示着苦难终将过去,欢乐必将到来。
作者简介。
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欧洲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从小随父亲学音乐,很早便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特殊才能。由于生活贫困,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但他又从不愿依附于权贵,所以始终没能改变他的艰难处境,年仅31岁就在贫困中离开了人世。在短短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写遍了不同体裁的大量音乐作品,其中包括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9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和22首钢琴奏鸣曲等。
歌曲是舒伯特有特殊成就的创作领域。他用席勒、歌德等诗人的作品写了大量的歌曲,把诗歌与音乐紧密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表现力的旋律与和声来表现诗的意境。在舒伯特的歌曲中,钢琴不仅对旋律起陪衬作用,而且是创造特定意境的一种重要手段,有些甚至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他创作的歌曲不仅数量多,而且极具艺术性,许多歌曲都成为广泛流传的民歌,因而被人们称为“歌曲之王”。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九
活动目标:
1、通过做做、玩玩、说说,探索出罐头会唱歌的秘密。
2、培养幼儿乐于探索,勇于表达的兴趣。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活动,探索出罐头宝宝能唱歌的.秘密。
难点:了解罐头宝宝发出声音的大小与投放的东西多少有关。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认识颜色。
1游戏导入。
认识颜色。
2、教师出示罐头宝宝:看,我带来了什么?
师:我的罐头宝宝会唱歌,不信我们一起来听听:小罐头,真好玩,摇一下,唱一下,摇两下,唱两下,我的本领真正大。
师:小罐头好玩吗?想不想和罐头宝宝一起玩呀?
师:瞧!那儿还有许多罐头,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些什么颜色的罐头宝宝?
教师请幼儿每人拿一个说说自己拿了什么颜色的罐头宝宝。
二、引导探索、尝试配对。
1、进行游戏,发现问题。
引导探索。
尝试配对。
教师提问:
(1)、请你们摇摇手里的罐头宝宝,听听你们的罐头宝宝会唱歌吗?
(2)、为什么不会唱歌?
(3)、想想用什么办法能让罐头宝宝唱起歌来?
2、出示豆子,进行配对。
教师提问:
(1)、我给罐头宝宝们准备了好东西,你们看看是什么?
(2)、你们谁能找出和你手里的罐头宝宝一样颜色的豆豆?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区别声音大小。
师:听听你们的罐头宝宝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幼儿比较后回答。
教师检验结果,并进行小结:在罐头宝宝里放的东西少,声音就响,东西多声音就闷。
三、匹配帽子、感受快乐。
幼儿集体想办法。
探索玩法。
感受快乐。
2、出示各色形状的“帽子”:你们想的办法都很好,今天老师给它们准备了许多小帽子,请你们找出和你的罐头宝宝一样颜色的帽子给它戴上,戴的时候要响亮的对你的罐头宝宝说一句话:我给你戴上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帽子。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带领幼儿在音乐伴奏下和罐头宝宝一起唱歌。
活动反思: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爱好音乐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十
活动由来:
最近几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的时候,总喜欢去表演区玩打击乐。这天,支雨晨一只手拿着串铃,一只手拿着铃鼓,他摇了一下串铃,然后藏在背后,问其他小朋友:“什么乐器响了?”有的小朋友说:“串铃,串铃。”有的说:“不对,我听着是铃鼓。”“串铃的声音小,铃鼓声音大”“撞钟的声音和这个也不一样”“我还能听出钢琴的声音呢。”“我姐姐还会弹电子琴呢”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许多种乐器名称,孩子们对这个话题兴趣很大,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关于乐器知识,于是我和小朋友们一起制定了“会唱歌的乐器”的探究性主题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了解常见乐器的名称,明确乐器的分类。分辨乐器的声音。
2、鼓励幼儿大胆演奏,感受合作的乐趣。
3、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板块:
2、它们长的一样吗?
主题壁报:。
1、常见乐器图片。
2、介绍各种乐器的'光盘。
各区域游戏相关内容:
美工区:投放各种废旧材料,供幼儿制作小乐器。
表演区:投放各种打击乐器、录音机。
图书区:印有各种乐器的图片的书籍。
家园合作:。
1、请家长带领幼儿听一场音乐会,并带来照片。
2、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制作一件小乐器带来,放在表演区供幼儿演奏。
3、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乐器的资料。
资源利用:。
请乐团的幼儿家长,带来各种乐器实物供幼儿感知,并请他们实地演奏乐器,供幼儿欣赏。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十一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欢快优美的情绪,理解歌词,记住歌曲中任务的顺序。
2.学习切分音及休止符的演唱,并能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三拍子。
3.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亲如一家。
4.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5.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
1.课前了解本次教学活动中四个小朋友所属的少数民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彝族),以及这些民族的服饰、歌舞等。
2.《同唱一首歌》教师教学资源、课件、钢琴。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记住歌曲中人物的`顺序,并能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
难点:学会切分音及休止符的唱法。
活动过程:
一、随《同唱一首歌》进活动室。“咱们的幼儿园是个大家庭,我们在这个大家庭里相亲相爱,我们的祖国也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里有56个民族。”
(1)认识四个少数民族。逐个出示图片,按节奏说出四个小朋友的名字。
(2)用好听的声音唱出4个小朋友的名字,并处理空拍。
二、学习歌曲:
(1)完整欣赏音乐,让幼儿说出对歌曲的感受。
(2)分段欣赏,教师清唱,处理歌词,提问:“歌声里都有谁?都唱了什么?”
(3)出示图谱。
(4)拍打三拍子的强弱规律、用拍手表示强拍,尝试用拍身体的其他部位表示弱拍。用拍手拍肩的形式演唱。
(5)处理切分节奏,在图谱中找出切分节奏。
(6)看图谱演唱歌曲,注意空拍及切分音的演唱。
(7)小朋友做小小歌唱家,用柔和优美的声音演唱,老师指挥。
(8)教师弹琴,小朋友跟唱两遍。
三、为歌曲创编动作,老师给予帮助。
老师演唱,小朋友自由伴舞。
四、认识56个民族,进一步感受歌曲。
(1)“咱们中国除了这四个民族以外还有什么民族?小朋友是哪个民族的?班里还有什么民族的小朋友?认识其他民族。
(2)播放《爱我中华》音乐,教师与小朋友一起舞蹈。
(3)随音乐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在表演区播放三拍子乐曲,利用区域内的民族服饰及民族乐器,进一步巩固三拍子节奏。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十二
活动目标:
欣赏歌曲“大声唱歌”,尝试分辨歌中音色的强弱,并能用肢体动作及相应乐器表现歌中角色声音的变化。
活动过程:
1、
听歌曲,找角色。
(1)。
师:今天来了很多的朋友,跟他们问个好,还有许多的朋友也要来问好,看看,这是谁?学一学(教师做小狗,小鸡动作)。
师:老师带来的一首歌里面也有很多朋友,他们也来问好,听听是谁?(听歌曲)。
(2)。
大家一起来唱歌。
师:谁来问好?他们发出什么声音问好的?说说歌中的角色并模仿他们分别发出的声音(教师将幼儿找到的角色图片贴于黑板)。
(3)。
听听找找少了谁?
幼儿欣赏歌曲后将没说到的角色加以补充。(教师帮助将对应的角色图片贴于黑板)。
2、
分角色辩声音。
(1)。
幼儿听辨角色唱歌声音的大小。
师:,谁是大声唱歌,谁是小声唱歌,狗大声的,学一学,大喇叭表示大声唱歌应该放在这里,谁是狗的朋友小声唱歌的,小喇叭就小声唱歌。幼儿欣赏音乐后根据歌中角色唱歌大小声音进行归类。
(2)。
师生共同验证角色大小声音归类正确性。
幼儿听着音乐听听、唱唱、学学动物们唱歌,并加以验证。
(3)。
ppt演示。
师:到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看看对不对。
师:小乐器也想来玩,他们说玩之前要听你们是怎么唱歌的。
探索角色演唱的节奏型。
师:小狗开始叫了,汪汪汪,小猫咪呢?几次(6次)。
(4)。
分组对唱。
3、
(1)。
听声音猜乐器。
教师逐一敲击乐器,请幼儿说出乐器的名称。
师:小乐器们要出来咯,听一听他们是谁(碰铃、木鱼、鼓)。
(2)。
个别幼儿探索操作乐器表现声音强弱。
师:找找你想用什么乐器怎样表现出来是大声唱歌,怎样是小声唱歌。
(3)。
小组合作尝试演奏。
(4)。
集体合作用乐器表现歌曲“大声唱歌”
4、
结束。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十三
活动目标:
1、掌握×、××、×0、××××等不同的节奏型;。
2、掌握2/4节奏的特点;。
3、引导幼儿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音乐,感受音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教学对象:
中班幼儿。
重点难点分析:
这是一个轻松活泼的2/4拍子的曲子。尤其在歌曲的后部分通过模拟了青蛙“呱呱”的叫声,使全曲更加生动活泼。这首曲子的重点在于让幼儿感受这首曲子的气氛,从整体上理解曲子;难点则是不同节奏型的掌握以及2/4的特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有以下几个方法:
1、蹦跳感受节奏。
2、通过让小朋友多次听音乐,模拟歌曲的节奏来掌握十六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
3、通过有趣的节奏游戏来掌握和辨认×0、××××的节奏型。
活动准备:
一、教具准备:
1、小青蛙的头饰全班小朋友人手一个。
2、预先写好的乐谱。
3、录音带(按所需的音乐次数录好)。
4、带双面胶的小卡片,上面写几种不同的节奏型,一共八张,四张×0,一张××××,还有一张是××,一张×和一张四分休止符0。
二、练声:(大概在活动正式开始的前5分钟)。
练声曲:
1234321。
小青蛙学唱歌。
活动过程:
小朋友:青蛙!
老师:对了!真聪明!小朋友知道青蛙住在哪里吗?它有什么本领呢?
小朋友:(七嘴八舌地将他们知道的青蛙的一些情况讲出来)。
小朋友:想!
老师:好,那么现在我们都来做会唱歌的小青蛙。请小朋友每个人拿一个小青蛙的头饰戴在自己的头上。
(小朋友做好准备。老师开始放音乐《小青蛙学唱歌》)。
老师:现在,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做青蛙?(老师开始做青蛙蹦跳状,注意要按着歌曲的节奏蹦跳,休止符处一定要空得明显,并让小朋友跟着跳。)。
老师:好了。那我们现在来听听小青蛙怎么样学唱歌的。听完了歌曲,小朋友要告诉老师,这首歌曲有几段。(放音乐,让小朋友从整体上感受歌曲。)。
一遍音乐之后。
老师:现在请小朋友告诉老师,这首歌曲有几段啊?
小朋友:两段!
老师:对了!那现在请小朋友再听一遍,然后告诉老师第一段的歌曲里,小青蛙叫了几声?(继续放音乐,只放第一段)。
老师:现在请小朋友告诉老师,小青蛙一共叫了几声?
小朋友:
(看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再放一次音乐)。
老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再听一次第一段的音乐,然后告诉老师,小青蛙是怎样叫的?
(再听一遍,然后根据小朋友回答的情况决定是否多放一次音乐)。
老师:现在,我们要来做一个有趣的节奏游戏。(拿出写有节奏型的小卡片出示给小朋友看。)这个是我们刚刚才学过的小青蛙唱的歌,那么现在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再来唱一次好不好?(逐一示范每一个节奏型,口中念出来,在配上拍手动作,加强直接感受。)。
老师:那现在我们就要开始正式玩游戏了。请小朋友先选择你们喜欢的节奏型,贴在自己的青蛙头饰上。(等小朋友准备好)好,现在老师会用手拍一个节奏型,请拿到那个节奏型的小朋友站出来,并跟着用手拍一遍。好,游戏现在开始。
游戏规则:
老师开始随机拍出几种节奏型。几次练习之后开始按照歌曲后四节的节奏型组合拍出来,让小朋友进一步感受歌曲的节奏。最后是由小朋友按照歌曲原有的节奏型自己组合。也就是说老师不再提示节奏型之间的连接顺序了。(假若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小朋友交换节奏型进行游戏,保证每一个小朋友都能掌握和辨认节奏型)。
老师:恩,小青蛙们学唱歌学得可真快!现在就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下歌词好不好!(老师要按照歌曲的节奏读词,可重复示范两到三遍,然后请小朋友们自己读,检查是否掌握了节奏特点。)。
老师:真是一群聪明的小青蛙!现在,请小青蛙们来跟着老师的钢琴唱歌好不好?
(老师弹出整首歌曲的旋律,让小朋友跟着唱,可重复三四遍)。
老师:真棒!现在小青蛙们都已经学会唱歌了。那么有哪只小青蛙可以为我们表演一下呢?(鼓励小朋友运用各种形式大胆地表现自己,但要求他们一定是要以唱歌表演为主)。
老师:小青蛙们真不愧是“田园音乐家”!唱的'可真是好!
活动延伸:
小青蛙的故事。
请在课后小朋友自己编一个有关小青蛙唱歌的故事或是画一幅图画。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十四
活动目标:
1、掌握×、××、×0、××××等不同的节奏型;
2、掌握2/4节奏的特点;
3、引导幼儿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音乐,感受音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教学对象:
中班幼儿。
重点难点分析:
这是一个轻松活泼的2/4拍子的曲子。尤其在歌曲的后部分通过模拟了青蛙“呱呱”的叫声,使全曲更加生动活泼。这首曲子的重点在于让幼儿感受这首曲子的气氛,从整体上理解曲子;难点则是不同节奏型的掌握以及2/4的特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有以下几个方法:
1、蹦跳感受节奏。
2、通过让小朋友多次听音乐,模拟歌曲的节奏来掌握十六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
3、通过有趣的节奏游戏来掌握和辨认×0、××××的节奏型。
活动准备:
一、教具准备:
1、小青蛙的头饰全班小朋友人手一个。
2、预先写好的乐谱。
3、录音带(按所需的音乐次数录好)。
4、带双面胶的小卡片,上面写几种不同的节奏型,一共八张,四张×0,一张××××,还有一张是××,一张×和一张四分休止符0。
二、练声:(大概在活动正式开始的前5分钟)。
练声曲:
1234321。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十五
设计意图:
本活动选自《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小班下册的《奇妙的声音》主题。原教材目标定位更侧重于尝试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体验身体唱歌的乐趣。以玩身体为主,而在我自己对教材的分析与反思后,我认为可以尝试让小班下学期的幼儿在感受音乐玩音乐的同时发展培养节奏感。在演奏中不但能够体验滑稽幽默的身体演奏,还能提高幼儿对节奏把握的能力,于此同时还能发展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真正做到全身总动员的练习效果。
活动目标:
1.在动感的音乐中感受敲击身体发出声音的愉悦感。
2.尝试用自己的身体来发出声音,能根据简单的图谱进行身体演奏。
3.培养初步看图演奏的习惯,提高对节奏的把握能力。
活动准备:节奏谱、图谱、一段节奏感较强的音乐。
活动重难点:能积极用自己的身体来发出声音,并且在引导下能根据简单的图谱进行身体演奏。
活动过程:——播放进场音乐。
一、寻找身上的声音。
1.刚才我们进来的时候是谁在唱歌欢迎我们呢?
师:对了,是小手在唱歌欢迎我们。
师:我们的小手和小手拍一拍会唱歌,那我们身体的其他地方会唱歌吗?请你试一试。
2.幼儿自由探索让身体唱歌。
师:小结,原来我们的身体会唱那么多好听的歌,鼻子、嘴唇、嘴巴、脚…。
3.请个别幼儿示范。
师:请你到前面来让大家看看你是用身体的哪里唱歌呢?
——你们的身体真厉害,但是我觉得就这样乱七八糟的唱歌不好听,方老师准备了一个节奏谱,让身体跟着它唱歌就会变得整齐好听了。
1.出示简单节奏谱。(xx/x)。
2.你知道这个节奏谱怎么拍吗?请1-2人试试,播放正确节奏。(现在你知道这个节奏怎么拍了吗,一起来试试吧)。
3.师:刚才我们用小手唱了这个节奏,可以用身体其他地方唱一唱吗?请个别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唱一唱”节奏。
4.集体自主根据节奏演奏(看节奏谱);
三、身体演奏会。
1.师做指挥家,尝试演奏分男女进行。
(1)女生拍手,男生跺脚。
(2)女生(亲吻声),男生(嘴巴突突突)。
2.结束:我们的身体都会唱歌,那么我们身体上面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唱歌呢,我们回去找找下次再来演奏好吗!
小学音乐唱歌课教案篇十六
理解儿歌《蚂蚁搬豆》的内容,提高学习儿歌的兴趣。
通过活动,懂得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通过幼儿的表演,增加幼儿的自信心。
1,每人一个蚂蚁头饰。
2,布置三个蚂蚁洞穴,并用小垫子和绿布制作三粒豆。歌曲录音。
1,出示蚂蚁头饰。这是谁呀蚂蚁喜欢吃什么他们住在哪里。
2,教师扮演蚂蚁妈妈,幼儿扮演小蚂蚁,一起来到事先布置好的场地上。蚂蚁妈妈带领小蚂蚁在洞口边自由玩耍边议论。看,这儿有什么我们蚂蚁最喜欢吃豆,我们把他搬进洞里去吧!谁愿意来搬豆(请一个幼儿来搬豆)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一只蚂蚁搬得动豆子吗那怎么办(许多蚂蚁一起抬着豆进洞)。
小蚂蚁们,快进洞吃豆吧。(幼儿模仿蚂蚁吃豆状)。
1,引导幼儿讨论。
一只蚂蚁去搬豆,他搬得动吗为什么怎样才能搬动呢为什么许多蚂蚁就能把豆抬起来呢。
2,学习儿歌。
这儿有一首儿歌,讲的就是蚂蚁搬豆的事。教师有表情的朗诵儿歌两遍,要求幼儿边听边记忆。
3,教师提问,幼儿回答。
1)一只蚂蚁在洞口发现了什么。
幼儿分句学念儿歌并作相应动作。(一只蚂蚁在洞口,看见一粒豆)。
2)这只蚂蚁是怎么搬豆的他搬得动吗他急得怎样。
幼儿分句学念儿歌并作相应动作(用力搬也搬不动,急得直摇头)。
3)小蚂蚁怎么办呢(让个别幼儿回答)。
小结:许多蚂蚁一起把豆搬起来,这个动作叫"抬"。
4)幼儿分句学念儿歌并做相应的动作(许多蚂蚁来搬豆,一起抬着回家走)。
3,完整地朗诵儿歌。